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世界的气候》优质公开课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010.50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气候》主要介绍地球上的各种气候类型以及气候形成的原因。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气候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理解气候形成的原理,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逐步上升到理论层面。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2.掌握气候形成的原理。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4.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气候形成的原理。
2.难点:气候形成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气候类型的特点。
2.讲授法:讲解气候形成原理。
3.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涵盖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和气候形成原理的课件。
2.教学案例:准备相关气候类型的实际案例。
3.教学道具:地球仪等教学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件,介绍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
结合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各气候类型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气候形成的原因。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
如:为什么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为什么寒带气候主要分布在极地地区?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选取部分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气候变化如何影响农业生产、水资源分配等?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气候》教案5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会描述天气和气候。
2、会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3、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4、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重点难点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2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自学过程:1、阅读P57图3.22,对照每幅景观照片和各位同学对自己地区气候的描述,思考下列问题:(1)人们描述天气,关注的时间是,常用到__________要素人们描述气候,关注的时间是多长?一般只注意哪两个要素?(2)讨论谈话中所说的“一年”是指某一特定年,还是一般而言?(3)请概括一下你对气候的理解?气候是一个地方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一定的特征,一般变化。
(4)结合书本中三位同学对气候的描述,尝试描述郧西地区的气候特点:(5)根据刚才我们对气候的理解和天气比较,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从关注的时间、要素、和特点等方面作比较)知识小结:天气反映一个地方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的,;气候是一个地方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一定特征,一般变化。
(6)看看下面几句话,哪些是说气候的,哪些是说天气的?昆明四季如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明天大风降温极地地区全年严寒非洲撒哈拉沙漠,终年炎热,干燥少雨。
在未来24小时,本地区将有六至七级偏北风2、气候的地区差异:(重点)(1)回顾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A、B、C、(2)回顾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A、B、C、D、(3)阅读书本图3.23“世界气候的分布”,完成表1、表2。
表1 找出主要分布在热带、温带和寒带的气候类型,填在下表中表2 找出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4)读图3.23,把相应的气候类型填在横线上:学效检测:1、读右图,完成下列要求:(1)A图所示的气候类型分布在()A.热带B.北温带C.南温带D.寒带(2)此图反映的气候特征是()A.全年高温多雨B.全年高温少雨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D.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3)此气候类型是气候。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是学生在掌握了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后,进一步深入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和影响因素的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气候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气候类型的划分、分布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候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和影响因素,提高对气候现象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和图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和影响因素。
2.难点:气候类型的划分标准和影响气候分布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和理解气候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气候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特点和影响因素。
3.图示教学法:利用图示和地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4.分组讨论法:分组让学生探讨气候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气候实例和图示,制作PPT。
2.准备气候类型卡片,用于学生分组讨论。
3.准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天气预报节目引入气候话题,提问:“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引发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图示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特点和影响因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分发气候类型卡片,让学生根据实例和图示,判断所属气候类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气候》主要介绍了地球上的气候类型及分布,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和高原气候等。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气候知识系统认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和气候有初步的认识。
但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内容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图像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上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2.掌握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分布规律,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
2.运用图像资料和地图,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候类型的分布。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气候类型的案例资料和图像资料。
2.准备气候分布图和各地气候特点的资料。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活动方案。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气候多样性,激发学生对气候类型及其分布的好奇心。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各种气候类型的案例资料和图像资料,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气候特点的资料,让学生阅读并填写气候类型的特点表格。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气候》教案一. 教材分析《世界的气候》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气候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气候的多样性,以及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气候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可能导致学生难以全面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掌握气候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认识气候的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候分布图,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2.难点:气候的影响因素,气候分布图的解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气候为例,分析气候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候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气候类型的图片、视频等素材。
2.准备气候分布图及其解读资料。
3.划分学习小组,分配学习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世界各地的气候景观,引发学生对气候的兴趣。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
–展示气候分布图,让学生初步了解各类气候的分布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气候分布图,了解各类气候的分布特点。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巩固(10分钟)–针对气候的影响因素,如纬度、海陆、地形等,分析具体案例。
–学生上台展示所学知识,教师点评并总结。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的教学设计。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气候分布以及气候形成的原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世界各国的气候特点,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候这一概念,学生可能已经有所了解,但是对于世界各国的气候类型、气候分布以及气候形成的原因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候方面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气候分布以及气候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气候分布以及气候形成的原因。
2.教学难点:气候形成的原因,特别是纬度、海陆、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感受和理解气候知识。
2.实例分析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具体的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气候知识。
3.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实例、动画等,以便于生动形象地展示气候知识。
3.实例材料:收集一些关于世界各国的气候实例,以便于进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上的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世界的气候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等,同时展示各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让学生对各种气候类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2课时)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世界的气候”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的重要内容。
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对世界气候的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起对地球自然环境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为后续地理知识的学习,如区域地理、生态环境等方面奠定基础。
(二)教材内容结构教材首先引入气候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这是学生理解气候相关知识的前提。
接着,教材从气候的地区差异入手,展示了不同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差异导致气候类型的多样。
然后详细阐述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等内容,包括热带、温带、寒带气候类型以及特殊的高原山地气候。
最后,探讨了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体现了“人地关系”这一地理学科核心思想。
(三)教材编写特点注重与生活实际联系教材中运用了大量的实例和图片,将抽象的气候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相结合,如不同地区的景观、人们的着装等,帮助学生理解气候的差异和影响。
强调地理图表的运用通过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等图表,培养学生读取、分析图表信息的能力,这也是地理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现探究性学习教材内容的编排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究气候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学情分析(一)知识基础经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等基础知识,对影响气候的一些因素有了初步的认识。
同时,在学习天气的相关知识时,学生已经了解了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的观测和表示方法,这为学习气候知识提供了一定的铺垫。
(二)认知能力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直观、生动的事物感兴趣,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但对于气候这种较为抽象、复杂的地理概念和现象,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三)学习特点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缺乏系统性和主动性。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第1课时)
陈惠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的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
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某一地区气候特征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体会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2.通过“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教学,使学生体会、感悟“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域观念、灾害意识。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学难点
1.纬度位置等主要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列表对比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及有关自然景观图片。
2.绘制多媒体课件及投影片。
课时安排
第1课时气候的地区差异
第2课时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三位小朋友家乡的自然景象:
我们这里一年到头高温多雨,植物茂密,四季花开,长年结果;
我们这里终年炎热干燥,一片黄沙,上面只点缀着一些耐旱的植物;
我们这里夏季炎热多雨,郁郁葱葱,冬季寒冷干燥,一片枯黄。
大自然为什么会有这样气象万千、奇妙无穷的差异变化呢?现在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底。
板书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讲授新课
板书一、气候的地区差异
1、天气和气候
(略)
2、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
(设计思路:通过与学生谈话,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和降水在时空分布上的差异很大,因而由这二者组合成的气候特点的地区差异也就很大。
各地不同的水热组合,形成了世界上气候的地区差异。
)
问题1 来谈谈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
(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同一纬度带内,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
)问题2 说说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温带地区的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
问题3(拓展)根据两极地区的气温的特点和降水的特点,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描述一下两极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景观。
(两极地区的气温低,降水少,所以这里的气候特征是全年寒冷少雨。
冰雪的世界。
)
问题4(拓展)在赤道地区,根据全球气温和降水分布的特点,这里的水热又是怎样的组合呢?
(赤道地区气温高、降水多。
)
回归P64图3.27,请学生描述一下你看到的自然景象,为什么会这样?
A 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森林常绿茂密,阴暗潮湿,又称“雨林”
B 学生能描述出沙漠、植物稀少就行。
原因是这里一年到头很热,却极少下雨。
C 气温和降水的组合和两极地区、赤道地区有什么不同?自然景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总结:
由此可见,世界气温和降水时空分布上的差异,在世界不同的地区,出现了不同的气温和降水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特征的气候,使世界气候复杂多样,地区差异很大。
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世界各地的气候。
板书 3、世界气候类型及分布
阅读P65“世界气候的分布”图,一方面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世界
气候的地区差异很大;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同时完成P59表册。
1.多媒体展示课本P65图3.28“世界气候的分布”。
教师边鼠标点击,边引导学生观察,并对照课本最后“世界地形图”,在P65表册中填出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教师要注意化繁为简,注意分类引导:
(1)热带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2)温带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3)寒带气候
(4)高原山地气候
引导学生在地形图上找出青藏高
原、埃塞俄比亚高原、落基山脉、安第
斯山。
然后闪动显示使学生知道其主要
分布在世界高大的山地高原地区。
组织学生反馈练习.3分钟识记住各气候类型的名称,知道各气候类
型分布的大致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然后当堂考查。
(1)把学生按座位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分别位于北温带亚欧大陆的西岸、内部和东岸,各组说说所在地是什么样的气候类型?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
A、B、C三图每小组分配一幅,根据各
(2)还是分成三组学生,把课本P
57
自小朋友对当地气候特点中气温和降水的描述,结合学过的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知识,对照世界气候分布图,讨论三位小朋友各自家乡所在的地区是什么气候类型,并指出这种气候类型在世界上的主要分布。
A地为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地区;
B为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
C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的东岸
(3)教师指图,让学集体和个人回答相结合,说出所指气候类型的名称及分布。
(4)让学生独立完成热带、温带和寒带各有哪些气候类型,名称填在课本
P59表中。
(5)涪陵是什么气候类型。
(6)组织学生进行说气候类型名称,指该气候类型的分布接力游戏。
教师先说一个气候类型的名称,指定一名学生上来在图上指出其分布地区,该生接着说一气候类型名称,并指定下一名学生上来指图……谁说不出名称或指不出分布,中断了游戏,表演个节目。
课堂小结
评价学生课堂的表现,强调世界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
附:
板书设计
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一、气候的地区差异
1.天气和气候
2.气温和降水的地区差异产生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
3.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