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图论讲义第6章-图的着色问题

图论讲义第6章-图的着色问题

图论讲义第6章-图的着色问题
图论讲义第6章-图的着色问题

图论讲义第2章-连通性

第二章 图的连通性 在第一章中已经定义连通图是任二顶点间都有路相连的图。对于连通图,其连通的程度也有高有低。例如,下列三个图都是连通图。对于图G 1,删除一条边或一个顶点便可使其变得不连通;而对于图G 2,至少需要删除两条边才能使其不连通,也可以删除一个顶点使其不连通;对于图G 3,要破坏其连通性,则至少需要删除三条边或三个顶点。 本章主要讨论如何通过图的顶点集、边集和不交的路集合的结构性质来获知图的连通性程度。通过研究割边和割点来刻画1连通图的特性;定义连通度和边连通度来度量连通图连通程度的高低;通过不交路结构和元素的共圈性质来反映图的2连通和k 连通性。 §2.1 割点和割边 定义2.1.1 设)(G V v ∈,如果)()(G w v G w >?,则称v 为G 的一个割点。 (注:该定义与某些著作中的定义有所不同,主要是在环边的顶点是否算作割点上有区别)。 例如,下图中u , v 两点是其割点。 定理2.1.1 如果点v 是简单图G 的一个割点,则边集E (G)可划分为两个非空子集1E 和2E ,使得][1E G 和][2E G 恰好有一个公共顶点v 。 证明留作习题。 推论2.1.1 对连通图G ,顶点v 是G 的割点当且仅当v G ?不连通。 定理2.1.2 设v 是树T 的顶点,则v 是T 的割点当且仅当1)(>v d 。 证明:必要性:设v 是T 的割点,下面用反证法证明1)(>v d 。 若0)(=v d ,则1K T ?,显然v 不是割点。 若1)(=v d ,则v T ?是有1)(??v T ν条边的无圈图,故是树。从而)(1)(T w v T w ==?。因此v 不是割点。 以上均与条件矛盾。 充分性:设1)(>v d ,则v 至少有两个邻点u ,w 。路uvw 是T 中一条),(w u 路。因T 是树,uvw 是T 中唯一的),(w u 路,从而)(1)(T w v T w =>?。故v 是割点。证毕。

图论讲义第3章-匹配问题

第三章 匹配理论 §3.1 匹配与最大匹配 定义3.1.1 设G 是一个图, )(G E M ?,满足:对i e ?,M e j ∈,i e 与j e 在G 中不相邻,则称M 是G 的一个匹配。对匹配M 中每条边uv e =,其两端点 u 和 v 称为被匹配M 所匹配,而 u 和 v 都称为是M 饱和的(saturated vertex )。 注:每个顶点要么未被M 饱和, 要么仅被M 中一条边饱和。 定义3.1.2 设M 是G 的一个匹配, 若G 中无匹配M ′, 使得||||M M >′, 则称M 是G 的一个最大匹配;如果G 中每个点都是M 饱和的, 则称M 是G 的完美匹配(Perfect matching ). 显然, 完美匹配必是最大匹配。 例如,在下图G 1中,边集{e 1}、{e 1,e 2}、{e 1,e 2,e 3}都构成匹配,{e 1,e 2,e 3}是G 1的一个最大匹配。在 G 2中,边集{e 1,e 2,e 3,e 4}是一个完美匹配,也是一个最大匹配。 定义3.1.3 设M 是G 的一个匹配, G 的M 交错路是指其边M 和M G E \)(中交替出现的路。如果G 的一条M 交错路(alternating path)的起点和终点都是M 非饱和的,则称其为一条M 可扩展路或M 增广路(augmenting path)。 定理 3.1.1(Berge,1957) 图G 的匹配M 是最大匹配的充要条件是G 中不存在M 可扩展路。 证明:必要性:设M 是G 的一个最大匹配。如果G 中存在一个M 可扩展路P ,则将P 上所有不属于M 的边构成集合M ′。显然M ′也是G 的一个匹配且比M 多一条边。这与M 是最大匹配相矛盾。 充分性:设G 中不存在M 可扩展路。若匹配M 不是最大匹配,则存在另一匹配M ′,使 ||||M M >′. 令 ][M M G H ′⊕=,(M M M M M M ′?′=′⊕∩∪称为对称差)。 则H 中每个顶点的度非1即2(这是因为一个顶点最多只与M 的一条边及M ′的一条边相关联)。故H 的每个连通分支要么是M 的边与M ′的边交替出现的一个偶长度圈,要么是M 的边与M ′的边交替出现的一条路。 由于||||M M >′,H 的边中M ′的边多于M 的边,故必有H 的某个连通分支是一条路,且始于M ′的边又终止于M ′的边。这条路是一条M 可扩展路。这与条件矛盾。 证毕。

数学竞赛:图论讲义

数学竞赛:图论讲义 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 邰海峰 重要的概念与定理 完全图 每两个顶点之间均有边相连的简单图称为完全图,有n 个顶点的完全图(n 阶完全图)记为n K . 顶点的度 图G 中与顶点v 相关联的边数(环按2条边计算)称为顶点v 的度(或次数),记为()d v .()G δ与()G ?分别表示图G 的顶点的最小度与最大度.度为奇数的顶点称为奇顶点,度为偶数的顶点称为偶顶点. 树 没有圈的连通图称为树,用T 表示,其中度为1的顶点称为树叶(或悬挂点).n 阶树常表示为n T . k 部图 若图G 的顶点集V 可以分解为k 个两两不相交的非空子集的并,即 1,()k i i j i V V V V i j == =?≠ 并且同一子集i V (1,2,,)i k =内任何两个顶点没有边相连,则称这样的图为k 部图,记作12(,,,;)k G V V V E =. 2部图又叫做偶图,记为(,;)G X Y E =. 完全k 部图 在一个k 部图12(,,,;)k G V V V E =中,i i V m =(1,2,,)i k =,若对任意 ,,(,,1,2,,)i i j j v V v V i j i j k ∈∈≠=均有边连接i v 和j v ,则称图G 为完全k 部图,记为12,,,k m m m K . 欧拉迹 包含图中所有边的迹称为欧拉迹.起点与终点重合的欧拉迹称为闭欧拉迹. 欧拉图 包含欧拉迹的图为欧拉图. 欧拉图必是连通图. 哈密顿链(圈) 经过图上各顶点一次并且仅仅一次的链(圈)称为哈密顿链(圈).包含哈密顿圈的图称为哈密顿图. 平面图 若一个图G 可画在平面上,即可作一个与G 同构的图G ',使G '的顶点与边在同一平面内,且任意两边仅在端点相交,则图G 称为平面图. 一个平面图的顶点和边把一个平面分成若干个互相隔开的区域,称为平面图的一个面,在所有边的外面的面称为外部面,其余的称为内部面. 竞赛图 有向完全简单图称为竞赛图.有n 个顶点的竞赛图记作n K . 有向路 在有向图(,)D V U =中,一个由不同的弧组成的序列12,,,n u u u ,其中i u 的起点为i v ,终点为1(1,2,,)i v i n +=,称这个序列为从1v 到1n v +的有向路(简称路),n 为这个路的长,1v 为

图论讲义12 (1)

第八章独立集和团 §8.1 独立集 °独立集:设S是V的一个子集,若S中任意两个顶点在G中均不相邻,则称S为G的一个独立集。 °最大独立集:G的一个独立集S称为G的最大独立集,是说:G不包含适合S′>S的独立集S′。 °例子:(见图8.1) °覆盖:G的一个覆盖是指V的子集K,使得G的每条边都至少有一个端点属于K。 °例子:在图8.1中,两个独立集都是覆盖的补集。 定理8.1:设S?V,则S是G的独立集当且仅当V\S是G的覆盖。证:按定义,S是G的独立集当且仅当G中每条边的两个端点都不同时属于S,即当且仅当G的每条边至少有一个端点属于V\S,亦即当且仅当V\S是G的覆盖。? °独立数:G的最大独立集的顶点数称为G的独立数,记为α(G)。°覆盖数:G的最小覆盖的顶点数称为G的覆盖数,记为β(G)。 推论8.1:α+β=υ。 证:设S是G的一个最大独立集,K是G的一个最小覆盖。由定理8.1,V\K是独立集,而V\S是覆盖。因此 υ?β=V\K≤α (8.1) υ?α=V\S≥β (8.2)

结合8.1式和(8.2)式,即得α+β=υ。? °边覆盖:G的一个边覆盖是指E的一个子集L,使得G的每个顶点都是L中某条边的端点。 °边独立集:即对集。 *注意:边覆盖并不总是存在的,G有边覆盖,当且仅当δ>0。 °边独立数和边覆盖数:最大对集的边数称为边独立数,记作α′G;最小边覆盖的边数称为边覆盖数,记作β′(G)。 *注意:对集的补集不一定是边覆盖,边覆盖的补集也不一定是对集。定理8.2 (Gallai):若δ>0,则α′+β′=υ。 证:设M是G的一个最大对集,U是M非饱和顶点集。由于δ>0且M是最大对集,所以存在|U|条边的一个集E′,它的每条边都和U 的每个顶点相关联。显然,M∪E′是G的边覆盖,因而 β′≤M∪E′=α′+υ?2α′=υ?α′ 即α′+β′≤υ (8.3) 再设L是G的一个最小边覆盖,置H=G[L],并且设M是H的一个最大对集。用U记H中的M非饱和顶点集。由于M是最大对集,所以H[U]没有连杆,从而 L?M=L\M≥U=υ?2|M| 又因为H是G的子图,所以M也是G的对集,从而 α′+β′≥M+L≥υ (8.4) 综合(8.3)式和(8.4)式,即得α′+β′=υ。?

中科院研究生院图论讲义习题1

第一章习题 1. 对任何简单图G ,(1) 证明:(1) ()2 G υυε?≤;(2) (1) ()2 G υυε?= 当且仅当G K ν?。 2. 证明:(1) ,()m n K mn ε=;(2) 若G 是完全二部图,则2 ()4 G υε≤ 。 3. 图G 有21条边,12个3度顶点,其余顶点的度均为2,求图G 的阶数。 4. 证明:任何简单图必有至少两个顶点具有相等的度。 5. 设G 是简单图,求G 的所有不同的生成子图的个数(包括G 本身和空图)。 6. 证明:任何图中,奇度顶点的个数总是偶数(包括0)。并由此证明:在任一次聚会上握过奇数 次手的人必为偶数个。 7. 证明或反证:如果u 和v 是图G 中仅有的具有奇数度的顶点,则G 包含一条u , v 路。 8. 证明:若4υ≥且1+=νε,则存在)(G V v ∈使得3)(≥v d 。由此证明: n 个球队比赛(4n ≥), 已赛完n +1场,则必定有一个球队已参加过至少3场比赛。 9. 在一个运动联盟中,将所有运动队组织成两个赛区,每个赛区有13个队,能否恰当安排比赛使 得每个队在其所在赛区中进行9场比赛而与另一个赛区中的运动队进行4场比赛? 10. 在平面上有n 个点12{,,,}n S x x x =???,其中任两个点之间的距离至少是1。证明在这n 个点中, 距离为1 的点对数不超过3n 。 11. 某次会议有n 人参加,其中有些人互相认识,但每两个互相认识的人,都没有共同的熟人,每 两个互不认识的人都恰好有两个共同的熟人。证明每一个参加者都有同样数目的熟人。 12. 在一个化学实验室里,有n 个药箱,其中每两个不同的药箱恰有一种相同的化学品,而且每种 化学品恰好在两个药箱中出现,问:(1)每个药箱有几种化学品?(2)这n 个药箱中共有几种不同的化学品? 13. 在一次舞会中,A 、B 两国留学生各(2)n n >人,A 国每个学生都与B 国一些(不是所有)学生跳 过舞,B 国每个学生至少与A 国一个学生跳过舞。证明一定可以找到A 国两个学生12,a a 及B 国两个学生12,b b ,使得1a 和12,b a 和2b 跳过舞,而1a 和22,b a 和1b 没有跳过舞。 14. 证明:2ε δυ ≤ ≤Δ,(其中 2ε υ 称为顶点平均度)。 15. 令G 是至少有两个顶点的图。证明或反证:(1) 删除一个度为()G Δ的顶点不会增加顶点的平均 度;(2) 删除一个度为()G δ的顶点不会减小顶点的平均度。 16. 令G 是一个顶点平均度为2a ε υ = 的无圈图。(1) 证明:G x ?的顶点平均度至少为a 当且仅当 ()2 a d x ≤ 。(2) 利用(1)的结果给出一个算法来证明:如果0a >,则G 有一个最小度大于2a 的 子图。

图论讲义15

定理10.8 (Kuratowski定理):一个图G是平面图当且仅当G中不包含同态于K5或K3,3的子图。 证明:在10.3节,我们已证明了K5和K3,3不是平面图,再由定理10.4可知,当一个图G包含同态于K5或K3,3的子图,则G不是平面图。从而定理的必要性得证。 现在我们来证明定理的充分性。我们对G的边数归纳证明。当G 只有m=1条边时,显然G是平面图。现在我们假设当G的边数m< N(N≥2)时,G是平面图。现在设G有m=N条边。我们证明:如果G不包含同态于K5和K3,3的子图,但G不是平面图,则导出矛盾。设G不是平面图,则有以下几个结论: (a)G必须是连通的; (b)G不包含割点; (c)如果G中任一边(x, y)被删除,则所得到的图G′中存在包含x和y 的圈。 我们来证明结论(c)。注意到G′是连通的,这因为G不包含割点。如果G′中不存在包含x和y的圈,那么从x到y的每条路径都经过一个公共点z。换句话说,z是G′的一个割点。那么G′可以在z处分解成两个连通分支G1′包含x和z和G2′包含y和z。我们在G1′中加入边xz,得G1",在G2′中加入边yz的G2"。这时G1"和G2"都不包含同态于K5和K3,3的子图。这是因为G1′是G的子图不可能包含同态于K5或K3,3的子图,假如G1"中包含这样的子图,则该子图必然经过边xz,而在G中可找到一条从z到y的路径P再加上边yx代替xz,从而G中存在同

态于K5或K3,3的子图,这与假设矛盾。同理可证对G2"结论成立。 由归纳假设,G1"和G2"是平面图。根据定理10.5,我们可以找到G1"的平面嵌入,使得xz在外部面上,也可以找到G2"的平面嵌入,使得yz 在外部面上,令G1"和G2"在z处相交,并用xy边取代xz和yz边,则可以得到G的一个平面嵌入,这与G不是平面图的假设矛盾。从而证明了G′不包含割点。即G′是一个块。再由定理3.2,x和y包含在G′ 的一个圈C中,事实上,C可能是包含x和y的若干个圈中的一个。因为G′不包含同态于K5或K3,3的子图,并且G′比G少一条边,由归纳假设,G′是平面图。设G′是G′的平面嵌入。我们选择C为包含x和y且把G′的尽可能多的面包围在其内部的圈。G′的在C的内部的桥称为内部桥,而G′在C外部的桥称为外部桥。我们给C赋予一个顺时针的方向。如果p和q是C上两个顶点,那么S[p,q]表示C上从p到q 顺时针方向的路径的顶点集。S]p,q[=S p,q?{p,q}。注意到,C的任意一个外桥在S[x,y]或S[y, x]上不可能有两个接触点,否则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圈C′包含x和y且比C包围更多的面到其内部。 G是由平面图G′加上一条边x,y构造起来。考虑到对C的外桥和内桥的要求以及G不是平面图的假设,C一定有一个外桥E和一个内桥I。对于外桥E,E只能有两个接触点i和j,使得 i∈S]x,y并且 j∈S y,x[ I在C上可以有任意多个接触点,但I至少有两个接触点满足:a∈S]x,y并且 b∈S y,x[ 否则(x,y)就可以加入到C的内部,从而得到G的平面嵌入,矛盾。

图论讲义2连通性

第二章 图的连通性 连通图:任二顶点间有路相连。 例 可见在连通图中,连通的程度也是有高有低。 本章的目的就是定义一种参数来度量连通图连通程度的高低。 §2.1 割边、割点与连通度 一、割点: 定义2.1.1 设)(G V v ∈,如果)()(G w v G w >?,则称v 为G 的一个割点。(该定义与某些著作有所不同,主要是在有环边的顶点是否算作割点上有区别)。 例 定理2.1.1 如果点v 是图G 的一个割点,则边集E (G)可划分为两个非空子集1E 和2E ,使得 ][1E G 和][2E G 恰好有一个公共顶点v 。 推论2.1.1 对连通图G ,顶点v 是G 的割点当且仅当v G ?不连通。 以上两个结论的证明留作习题。 定理2.1.2 设v 是树T 的顶点,则v 是T 的割点当且仅当1)(>v d 。 证明:必要性:设v 是T 的割点,下面用反证法证明1)(>v d 。 若0)(=v d ,则1K T ?,显然v 不是割点。 若1)(=v d ,则v T ?是有1)(??v T ν条边的无圈图,故是树。从而)(1)(T w v T w ==?。因此v 不是割点。 以上均与条件矛盾。 充分性:设1)(>v d ,则v 至少有两个邻点u ,w 。路uvw 是T 中一条),(w u 路。因T 是树,uvw 是T 中唯一的),(w u 路,从而)(1)(T w v T w =>?。故v 是割点。证毕。 推论2.1.2 每个非平凡无环连通图至少有两个顶点不是割点。 证明:设T 是G 的生成树,则T 至少有两个叶子u ,v ,由上一定理知,u ,v 都不是T 的割点,即1)()(==?T w u T w 。由于u T ?是图u G ?的生成树,故 )(1)()()(G w T w u T w u G w ===?=?,

图论讲义第1章-图的概念

图论与网络流理论 (Graph Theory and Network Flow Theory) 高随祥 中科院研究生院专业基础课 学时/学分:60/3 本课程适合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各专业的硕士学位研究生作为专业基础课,也可供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软件、管理科学与工程以及通信、信号等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选修。主要讲授图论与网络流理论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定理,介绍该领域重要的问题以及典型的算法,展示图论与网络流模型及方法的广泛应用。为学习者将来从事有关方面的理论研究打下基础,也为进行应用性研究提供一种有力的工具。

内容提要 第一章 图的基本概念 图的基本概念;二部图及其性质;图的同构;关联矩阵与邻接矩阵。 路、圈与连通图;最短路问题。 树及其基本性质;生成树;最小生成树。 第二章 图的连通性 割点、割边和块;边连通与点连通;连通度;Whitney定理;可靠通信网络的设计。 第三章 匹配问题 匹配与最大匹配;完美匹配;二部图的最大匹配;指派问题与最大权匹配。 第四章 欧拉图与哈密尔顿图 欧拉图;中国邮递员问题;哈密尔顿图;旅行商问题。 第五章 支配集、独立集、覆盖集与团 支配集、点独立集、点覆盖集、边覆盖集与团的概念及其求法。 第六章图的着色问题 点着色;边着色;平面图;四色猜想;色多项式;色数的应用。 第七章网络流理论 有向图;网络与网络流的基本概念;最大流最小割定理;求最大流的标号算法;最小费用流问题;最小费用最大流;网络流理论的应用。 主要参考书 [1] J.A. Bondy and U.S. Murty, Graph theory with applications, 1976, 有中译本(吴望名等译)。 [2] B.Bollobas, Modern graph theory (现代图论),科学出版社,2001。 [3] 蒋长浩,图论与网络流,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4] 田丰,马仲蕃,图与网络流理论,科学出版社,1987。 [5] 徐俊明,图论及其应用,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6] 王树禾,图论及其算法,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 [7] 殷剑宏,吴开亚,图论及其算法,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期末闭卷笔试

图论讲义第7章-平面图

第七章 平面图 §7.1 平面图的概念 定义7.1.1 如果图G 能画在曲面S 上,使得任意两边互不交叉,则称G 可嵌入曲面S 。若图G 可嵌入平面,则称G 是可平面图或平面图,画出的无交叉边的图形称为图G 的平面嵌入。 例如,下面是三个平面图及其平面嵌入。 根据定义,下列定理是显然的。 定理7.1.1 若图G 是平面图,则G 的任何子图都是平面图。 定理7.1.2 若图G 是非平面图,则G 的任何母图都是非平面图。 定理7.1.3 若图G 是平面图, 则在G 中添加重边或环边后所得之图仍是平面图。 注:由以上定理知 (1) K n ( n ≤4 ) 和 K 1,n (n ≥ 1)及其所有子图都是平面图。 (2) 环边和重边不影响图的平面性。故以下讨论平面性时总假定图G 是简单图。 定义7.1.2 设图G 是平面图 (已平面嵌入),G 的边将平面划分出的若干区域都称为图G 的面。其中面积无限的面称为无限面或外部面,面积有限的面称为有限面或内部面。包围一个面的所有边称为该面的边界。一个面边界上的边数称为该面的次数 (割边按两次计),面R 的次数记为deg (R )。 定理7.1.4 平面图G 中所有面的次数之和等于G 的边数的两倍,即 其中R 1, R 2, … , R r 是G 的所有面。 证明: 对G 的任何一条边e ,若e 是两个面 R i 和 R j 的公共边界,则在计算R i 和 R j 的次数时,e 各提供了1;若e 只是某一个面的边界,则在计算该面的次数时,e 提供了2。可见每条边在计算总次数时,都提供2。因而结论成立。 1 deg()2().r i i R G ε==∑

图论讲义42H图

§4.3Hamilton图 * 经过图G的每个顶点恰一次的路称为G的Hamilton路。 * 经过图G的每个顶点恰一次的圈称为G的Hamilton圈。 Hamilton图的研究起源于十二面体的游戏(1856) 与Euler图的有效充要条件。 一、必要条件 定理4.3.1 设G G是二部图,若G 是H图,则G 证明: *Herschel 定理 4.3.2若G是 证明:设C是G的 由于C-S是G-S 证毕。 利用定理4.3.2 但定理4.3.2不能来判断下列Petersen图不是H图。

2. 充分条件 (1)度型条件 定理4.3.3(Dirac, 1952) 若G 是简单图,且3≥ν,2 ν δ≥,则G 是Hamilton 图。 证明 用反证法:假定定理不真。令 |{G A =G 的顶点数为3≥ν,2 ν δ≥ ,且G 是非Hamilton 图}。 取A 中边最多的一个G 。因3≥ν,故不是完全图(否则G 是Hamilton 图) 。设u 和v 是G 的不相邻顶点。由G 的选择,G +uv 是Hamilton 图。因G 是非Hamilton 图,故G +uv 的H 圈必经过e = uv 。于是G 中存在以u 为起点v 为终点的Hamilton 路νv v v L 21。 这里u v =1,v v =ν,令 }|{1E uv v S i i ∈=+和}|{E v v v T i i ∈=。 由于T S v U ?ν,故ν<||T S U ,并且0||=T S I (因为若T S v i I ∈?,则G 将包含H 圈11121v v v v v v v i i +?L L νν,矛盾)。 故ν<+=+=+||||||||)()(T S T S T S v d u d I U ,这与2 ν δ≥的前提矛盾。证毕。 (2) 闭包型条件 定理4.3.4(Bondy & Chvátal,1974) 设G 是简单图,u 和v 是G 中不相邻的顶点,且 ν≥+)()(v d u d ,则G 是Hamilton 图当且仅当G +uv 是Hamilton 图。 证明:必要性是显然的。 充分性:若G +uv 是Hamilton 图而G 不是,则与定理4.3.3一样可推出矛盾。证毕。 定义:图G 的闭包(closure )是指由如下方法所得之图: 反复连接G 中度之和不小于ν的不相邻顶点对,直到没有这样的顶点对为止。 图G 的闭包记为C(G)。

图论讲义6染色理论

第六章 染色理论 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归结为求图的匹配或者独立集。此外,在许多应用中,人们希望知道:一个给定的图,它的边集至少能划分成多少个边不交的匹配?或它的顶点集至少能划分成多少个点不交的独立集?这便是图的边染色和顶点染色问题。 §6.1 点染色 定义6.1.1 设G 是一个无环边的图。G 的顶点正常k 染色(proper vertex k-colouring)π是指k 种颜色k ,,,L 21对于G 的各顶点的一种分配,使得任二相邻的顶点被染上不同的颜色。换句话说,G 的顶点正常k 染色π是一个映射 },,2,1{)(:k G V L →π, 使得)(1 i ?π 是独立集或空集),,2,1(k i L =. 注:设π是G 的一个顶点正常k 染色。令 })(|)({)(V 1i x G V x i i =∈==?ππ,(k i ,,2,1L =)。 则π实际上是对顶点集)(G V 的一种划分:),,,(21k V V V L =π,其中φ=j i V V I , )(1 G V V k i i ==U ,且每个i V 是独立集或空集),,2,1(k i L =. 例: 定义6.1.2 若存在G 的一种顶点正常k 染色,则称图G 是点k 色可染的(vertex k-colourable), 有时简称为k 色可染的或可k 染色的。 注:⑴ 每个图G 一定是)(G ν色可染的。 ⑵ 若图G 是k 色可染的,则对任何正整数k m ≥,G 也m 色可染。 定义6.1.3 设G 是无环边的图,令 G k G |min{)(=χ是k 色可染的}, 称)(G χ为G 的点色数,有时简称为色数(chromatic number)。若k G =)(χ,则称G 为k 色图(k-chromatic graph)。

图论讲义41E图

第四章 Euler 图和Hamilton 图 §1. Euler 图 一、基本概念 七桥问题:如下图。从任一陆地点出发,经过每座桥一次且仅一次回到出发点,是否可能? 哥尼斯堡七桥 G 转化为图论问题:图G 中从任一顶点出发,经过每条边恰好一次回到出发点,是否可能? Euler 环游(tour,circuit,closed trail):经过图G 的每条边恰好一次的闭迹。 Euler 迹(trail ):经过每条边恰好一次的迹。 Euler 图:有Euler 环游的图。 七桥问题:图G 是否Euler 图? 二、Euler 图的判定 定理4.1.1 一个非空连通图是Euler 图当且仅当它没有奇度顶点。 证明 必要性:设图G 是Euler 图,C 是G 中一个Euler 环游。对)(G V v ∈?,v 必在C 上出现。因C 每经过v 一次,就有两条与v 关联的边被使用。设C 经过v 共k 次,则k v d 2)(=。 充分性:无妨设1)(>G ν。因G 连通,故至少有一条边。下面用反证法证明充分性结论。 假设图G 无奇度顶点,但它不是Euler 图。令 S ={G|G 至少有一条边,无奇度顶点,且不是Euler 图} 则φ≠S 。取S 中边数最少的一个,记为G ′。因2)(≥′G δ,故G ′含有圈,因而含有闭迹。设C 是G ′中一条最长的闭迹。由假设,C 不是G ′的Euler 环游。因此)(\C E G ′必有一个连通分支至少含有一条边。记这个连通分支为0G 。由于C 是闭迹,故0G 中没有奇度顶点,且)()(0G G ′<εε。由G ′的选择可知,0G 必有Euler 环游0C 。由于G ′连通,故C 必经过0G 中至少一个顶点,从而φ≠)()(0C V C V I 。因此0C C +是G ′的一条闭迹,且 )()(0C C C εε>+,这与C 的选取矛盾。证毕。

图论讲义第5章-支配集

第五章 支配集、独立集、覆盖集和 Ramsey 数
本章讨论图中具有某种特性的顶点子集和边子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本章所讨论的 图均为简单图。
§5.1 支配集、点独立集、点覆盖集
一、支配集(Domination set)
定义 5.1.1 设 D ? V (G ) ,若对 ?u ∈ V (G ) ,要么 u ∈ D ,要么 u 与 D 中的某些顶点相邻, 则称 D 为图 G 的一个支配集。如果一个支配集的任何真子集都不是支配集,则称它为极小支 配集。 G 的含顶点最少的支配集称为最小支配集。 图 最小支配集的顶点个数称为 G 的支配数, 记为 γ (G ) 或 γ 。 例如,在下图中, D0 = {v0 } , D1 = {v1 , v 4 , v7 } , D2 = {v1 , v3 , v5 , v6 } 都是 G 的支配集, 前两个是极小支配集, D0 是最小支配集。 γ (G ) = 1 。 v1 v8 v7 v6 G v5 v0 v2 v3 v4
注: (1)最小支配集必是一个极小支配集,反之不然。 (2)任一支配集必含有一个极小支配集。 (3)极小支配集不唯一,最小支配集一般也不唯一。 (4)对二部图 G = ( X , Y ) ,X 和 Y 都是支配集。 (5)若图 G 有完美匹配 M*,则从 M*中每边取一个端点构成的顶点集是一个支配集。 定理 5.1.1 设图 G 中无孤立顶点,则存在支配集 D,使得 D = V (G ) ? D 也是一个支配集。 证明:无妨设 G 是连通图。于是 G 有生成树 T。任取 v0 ∈ V (G ) 。令
D = {v | v ∈ V (G ) 且 d T ( v0 , v ) =偶数},
则 D = V (G ) ? D = {v | v ∈ V (G ) 且 d T ( v0 , v ) =奇数},且 D 和 D 都是支配集。证毕。 定理 5.1.2 设图 G 无孤立顶点, D1 是一个极小支配集,则 D1 = V (G ) ? D1 也是一个支配集。 证明(反证法) :若不然,存在 v0 ∈ D1 ,它与 D1 中所有顶点都无边相连,但它又不是孤立顶 点,故必与 D1 中顶点连边,因此 D1 ? v0 仍是支配集。这与 D1 是极小支配集矛盾。证毕。 推论 5.1.1 设图 G 中无孤立顶点。 G 的任一个极小支配集 D1 , 对 必存在另一个极小支配集 D2 , 使得 D1 ∩ D2 = φ 。 证明:由定理 5.1.2, D1 = V (G ) ? D1 也是一个支配集,且 D1 ∩ D = φ 。 D1 中必含有一个极 小支配集 D2 。显然 D1 ∩ D2 = φ 。证毕。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