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各章知识要点

文学理论各章知识要点

文学理论各章知识要点
文学理论各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文学文本的种类

一文学文本及其结构

【学习目标】认识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区别;以及现代文学理论为什么要用文学文本这个术语来取代文学作品。了解理论用语的这种变化源于对文学和文学文本认识的深化,是现代文学观念的体现。在这个基础上,掌握文学文本的结构。

1·1 文学文本的涵义

【知识点】1、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区别2、文学文本的涵义

1·2 文学文本的结构

【知识点】1、文学文本的结构特点2、文学文本结构的三个层面3、语言层、现象层和意蕴层之间的关系

2 文学文本的语言层

【学习目标】了解文学文本语言层的特点及构成,认识语言层在文本中的两种作用:语言既是塑造形象的材料或符号,又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

2·1 文学文本语言层的符号性

【知识点】1、文学文本语言层的两种作用2、文学文本语言层的符号性

2·2 文学文本语言层的审美性

【知识点】1、文学文本语言层的审美价值2、文学文本语言层的审美价值的相对独立性。

3 文学文本的现象层

【学习目标】了解是否具有现象层,是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区别所在。因为对于非文学文本来说,语言直接传达意义,无须借助其他中介,而文学文本的意蕴却必须通过现象层即形象系统来呈现,形象才是文学传情达意的“语言”。

3·1 现象层在文学文本中的意义

【知识点】1、有无现象层是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区别2、形象的符号性3·2 文学文本现象层的特征

【知识点】1、文学文本现象层的两种功能2、文学形象的三种类型3、三种形象类型的符号功能。

4文学文本的意蕴层

【学习目标】文学文本的意蕴层并不独立存在,而是隐含在现象层或文学形象之中,因此,文学文本的意蕴一般都模糊性、含蓄性或多义性的特点。文学文本的意蕴层可以分为本事意蕴和审美意蕴两个层次。文学文本的主题由作家意图、形象蕴意和读者理解的含义三种成分构成。多主题和主题的多义性。

4·1 文学文本意蕴的特点和含义

【知识点】1、意蕴层在文学文本构成上的意义2、文学文本意蕴的特点3、文学文本意蕴的含义。

4·2 文学文本意蕴的层次性

【知识点】1、文学文本意蕴的层次性2、本事意蕴和审美意蕴

4·3 文学文本的主题及其构成

【知识点】1、文学文本的主题与非文学文本的区别2、文学文本主题的构成3、多主题

二、文学体裁

1 文学体裁的涵义及其划分

【学习目标】了解分类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划分文学体裁的基本标准,文学理论史上各种体裁划分的理论及其根据;划分文学体裁的意义和文学体裁的涵义。

1·1 文学体裁的涵义

【知识点】1、分类方法的特点和作品分类2、划分文学体裁的意义3、文学体裁的涵义1·2 文学体裁的划分

【知识点】1、中国古代的文体分类2、西方文学理论的文体分类3、现代文学理论对文体的划分

2 诗歌

【学习目标】了解诗歌的性质、一般特征和诗歌的分类;注意抒情性对诗歌的意义及其对诗歌形式特征的规定性。尤其需要注意,作为形式特征非常突出的诗歌,其语言形式特点的形成和诗歌内在的抒情本质之间的关系。

2·1 诗歌的涵义与分类

【知识点】1、诗歌的抒情性和诗的涵义2、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3、诗歌的分类

2·2 诗歌的特征

【知识点】1、浓厚的情感内涵2、诗歌的想象性3、跳跃性的结构4、诗歌语言的特点

3 散文

【学习目标】了解散文的性质、一般特征和散文的分类,注意散文在叙事和抒情上的特点,以区别小说和诗歌与散文的不同。抒发关于人生的审美感受是文学散文的基本性质,散文的各种特点均源于这种基本性质,文学散文和非文学散文的区别,也在于所抒发的感受是否具有审美属性。

3·1 散文的涵义与分类

【知识点】1、对人生感受的抒发和散文的涵义2、散文表达感受的特点3、散文的分类3·2 散文的特征

【知识点】1、散文所抒发的感受要真挚、新颖与自然2、散文的题材和样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3、散文语言的口语化4、散文的结构自由灵活

4 小说

【学习目标】了解小说的起源、发展,它的属性、一般特征和小说分类;注意小说的叙事性及其对小说一般特征形成的影响。对于小说特点的研究,传统文学理论有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说,现代叙事学则从叙事关系上把握小说的特点。要求掌握以上所说的两种小说理论,并能比较和说明二者之间的差异与关系。

4·1 小说的涵义

【知识点】1、小说的起源和演变历史2、小说的涵义

4·2 小说的特征

【知识点】1、传统小说理论和小说的三要素2、人物、情节、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3、叙述方式:讲述、描写和思考4、叙事角度:全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5、叙事角度对小说叙述的影响6、叙事结构

5 剧本

【学习目标】了解作为文学体裁的剧本的特殊性。剧本是为舞台演出而写的文学脚本,因此剧本的写作必须考虑舞台演出的特点和可能,由此形成了剧本的一系列特点。学习本章要特别注意剧本叙事的特殊性,例如戏剧冲突与小说的矛盾冲突有什么区别、戏剧情境有什么特点等等。还需要注意,同为演出准备的文学脚本,为什么戏剧剧本要比影视剧本更强调

文学性。

5·1 剧本的特点与种类

【知识点】1、剧本是戏剧艺术的文学成分2、剧本的种类

5·2 戏剧文学的特征

【学习目标】

本节要掌握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境的特点,了解戏剧冲突与其他叙事文学如小说中的矛盾冲突有什么区别,以及这种区别为什么会形成的原因;戏剧情境与情节、背景有什么不同。本节需要掌握的另一个问题是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境的性质,了解戏剧冲突并不是一般的矛盾冲突,而是由人物的意志冲突所引起的、带有必然性的矛盾;戏剧情境也不是一般的背景或情节,而是指酝酿戏剧冲突的各种条件之和。

要求掌握戏剧结构和戏剧语言的特点,了解戏剧结构和戏剧语言与其他叙事体裁的不同,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强调集中是戏剧结构的基本特点,其体现了戏剧结构必须适应舞台演出的需要,“三一律”典型地体现了戏剧结构的这个原则。本节还需要掌握戏剧语言的特点,及其与其他文学体裁的语言的差别。

【知识点】1、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境的涵义2、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境对于戏剧的重要性3、戏剧冲突和戏剧情境的性质4、剧本结构和戏剧语言的涵义5、剧本结构的集中性原则

6、“三一律”和戏剧结构

7、戏剧语言功能与特点

第二章文学的形态

一、文学思潮

【学习目标】

认识文学思潮的涵义及其特点,注意文学思潮的形成不仅仅与各种各样的文学因素有关,而且还与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因素有关。欧洲近现代文学的发展,深受各种文学文化思潮的影响,而且与近现代社会变革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这段历史,集中地体现了文学思潮的特点和它对文学发展演变的影响。

【知识点】

1、文学思潮的涵义及其特点

2、文学思潮形成的原因

3、研究文学思潮的意义

4、欧洲近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演变

二、文学流派

【学习目标】

把握文学流派的涵义和特点,了解文学流派形成的条件及其对文学活动的意义。需要注意,文学流派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团组织,它以创作群体在艺术和思想上的志同道合为前提,

以有影响的文学创作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为标志,排除了这两个基本因素,群体性的文学活动不能称之为文学流派。文学流派以特色鲜明的创作群体及其创作成就,繁荣了文学,并以流派之间的竞争,推动了文学的发展。

【知识点】

1、文学流派的涵义

2、文学流派的特点

3、文学流派的形成

4、文学流派的意义

三、文学分类和文学类型的涵义

【学习目标】

了解分类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划分文学两大种类的根据和标准。并通过文学类型这一章的学习,熟悉地掌握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等重要的文学类型的特点。从“雅”、“俗”之分的角度上,认识通俗文学这一文学类型的特点。

【知识点】

1、文学分类研究和文学类型

2、文学类型的涵义

四、现实主义文学

【学习目标】

掌握现实主义文学类型的形成、发展概况,现实主义文学类型的一般特点,以及现实主义文学的涵义。其中,重点掌握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化方法和典型化对文学创作、形象创造的普遍意义。也正是在这一点上,现实主义文学和自然主义文学具有根本的区别。作为一种文学类型,现实主义与其他文学类型并无高下之分。但是,由于现实主义文学具有生活化的表现形态,能够适应广泛的审美需求和艺术趣味,因此现实主义文学又有其独特的、长久的艺术魅力。

【知识点】

1、现实主义文学的涵义

2、现实主义文学的一般特点

3、现实主义文学类型与自然主义的区别

五浪漫主义文学

【学习目标】

掌握浪漫主义文学类型的形成、发展概况和浪漫主义的涵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类型的一般特点。注意比较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区别,以及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的

不同。

注意浪漫主义文学三个基本特征的相互关系,即浪漫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是为浪漫主义的文学观服务的,而浪漫主义文学对自然的关注,对理想的表现,又是其所以采用奇特、夸张表现手法的根源。离开了这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仅仅从题材或手法上看,某些特点在非浪漫主义文学中其实也有。

【知识点】

1、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2、浪漫主义的涵义

3、浪漫主义文学类型的一般特点

六现代主义文学

【学习目标】

了解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运动发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现代主义文学的涵义与发展概况。现代主义文学在表现形态上与传统文学、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巨大反差,和在表现形态上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巨大反差的原因。掌握现代主义文学的一般特点。

在理解现代主义文学时有两个重要的特点需要注意:其一是现代主义文学揭示了人性与社会的异化状态;其二是现代主义在文学观念、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上的创新,由此形成了与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截然不同的表现形态。

【知识点】

1、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和发展

2、现代主义的涵义

3、现代主义文学类型的一般特点

4、现代主义文学的异化主题

5、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6、现代主义文学的几个重要派别

第三章文学创作

第一节文学创作的主体与客体

一、文学创作与主体

【学习目标】

认识文学创作活动中的主体,创作活动对主体的规定,主体从事文学创作必须具备的条件。重点掌握文学创作的动机对创作活动的影响,思想准备、生活积累和艺术修养对创作的意义,其构成了主体进入文学创作状态的必备条件。

【知识点】

1、文学创作对主体的规定。

2、创作动机在创作中的地位。

3、创作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二、文学创作与客体

【学习目标】

认识文学创作活动中的客体特点。创作客体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生活对象,而是表现主体审美追求的、与主体发生审美关系的对象。社会生活、自然景观和心理现象都可以是创作客体,前提是它们都必须与创作主体发生关系,即成为主体表现的对象。文学创作是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统一。

【知识点】

1、文学创作对客体的规定。

2、创作客体在创作中的地位。

3、文学创作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三、创作主体与文化传统

1、经典与文学创作

2、母题的含义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3、原型的含义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第二节创作心理

【学习目标】

掌握文学创作实施的一般过程,其具体包括艺术触发、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三个步骤。注意艺术构思活动中的心理特点,艺术思维与一般思维活动的不同,以及形象孕育在艺术构思中的地位。艺术传达并不是对思维结果的简单表达,其中包含着言意之间的矛盾。

【知识点】

1、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

2、创作动机和艺术触发

3、艺术构思的特点

4、艺术传达的特点

【知识点】

1、灵感的特征。

2、艺术思维的特点。

3、情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4、理智在创作中的作用。

5、想象在创作中的作用

国际公法重点知识

·一、国际法的特征 国际法是国家间交往中形成的,主要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一)国际法的特点:1立法方式上,国际社会没有也不应有凌驾于国家至上的国际立法机构来制定规则,更不能由任何一个国家单独制定国际法。国际法的规则只能由国家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以协议的方式共同制定,这种协议可以是成文的,也可以是不成文习惯法的形式表现出来。 2法律关系的主体和调整对象上,国际法主要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其主体主要是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和争取独立的民族团体。 3强制力的依据和方式有所不同,国际法的依据一般是产生于国际交往和发展需要的、国家之间的意志协议或协议意志。从本质上,当今的国际法的强制力还是通过国家本身单独或集体的行动来实现的。 4发达程度上,国际法的形成和发展时间较短,国际法无论从规则体系、国家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不够完善和发达。 (二)国际法的法律性 首先,国际法作为法律得到所有国家承认。国际法的规则和法律效力不仅在各国的国内法中反映出来,也从处理国际关系的问题的实践中得到印证。 其次,对违法行为的处罚上。绝大部分违背国际法的行为都受到了法律的追究,实施不法行为的国家承担了法律责任。 最后,国际法不可能解决国际社会的所有问题。有关战争、和平、发展等根本性的问题,更不是国际法单独所能解决的。 二、国际习惯形成的因素 国际习惯是指在国际交往中由各国前后一致地不断重复所形成,并被广泛接受为有法律拘束力的行为规则和制度。 国际习惯形成的要素 1、物质因素,即存在各国反复一致地从事某种行为的实践 2、心理因素,它要求上述的重复一致的行为模式被各国认为有法律拘束力 3、各国的实践(1)国家间的各种文书和外交实践;(2)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各种文件,包括决议,判决等;(3)国家的国内立法、司法、行政实践和有关文件。 4、法律确信,即要求各国人们相信某种行为模式有法律拘束力。 三、国际法主体的概念与条件 (一)国际法主体是指具有享受国际法上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义务能力的国际法律关系参加者,或称为国际法律人格者。(二)国际法主体具备的条件 第一,具有独立参与国际关系的资格。独立是国际法主体的首要条件。作为国际法主体首先必须能够完全自主地平等参与国际关系。 第二,具有直接享有国际法上权利的能力。国际法主体必须能够以自己的名义,直接享有国际法上的权利。包括平等权、缔约权、使节权、诉讼权、求偿权等。 第三,具有直接承担国际法上义务的能力。包括履行国际法一般义务的能力、履行条约的能力、保护外国使馆和外交代表

第十四章探究电路全章知识点

I U R = 第十四章探究电路 实验一、探究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 (控制哪个物理量不变,改变哪个物理量,观察哪个物理量,得出什么结论) 导体的长度,导体的横截面积,导体的材料 结论:导体的电阻的大小与很截面积成反比,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导体的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成反比,导线越长,电阻越小 导体的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总结上述三条结论:R l S ρ = 电流 电压 电阻 三者关系 电流与电压的探究电路 电阻 概念 定义: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符号:R ,单位:欧姆,符号Ω 影响电阻的因素 导体的长度 导体的横截面积 导体的材料 导体的温度 变阻器 种类 滑动变阻器 在电路中作用:改变电流,改变电压 欧姆定律 实验:探究: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如何控制电阻上的电压不变 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如何改变电阻上的电压 内容: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I=U/R 注意:电阻不受电流和电压的影响 应用 伏安法测电阻 电阻的串并联 串联:R=R 1+R 2 并联:12 111R R R = 家庭 用电 家庭组成:进户线、地线、安全用电 触电事故:一定强度的电流流过人体所引起的伤害事故。 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1、 家庭电路的安装应当符合安全用电的要求原则 2、 不靠近高压带电体;不接触高于36V 以上的带电体 3、 不弄湿用电器;不损坏绝缘保护层 4、 原理

I U R = 另外电阻还跟导体的温度有关。 实验二、探究电流跟哪些因素有关 1、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控制哪个物理量不变,改变哪个物理量,观察哪个物理量,得出什么结论) A :保持电压不变时,研究电流随电阻的变化 如何保持电压不变---来回调节滑动变阻器,保持电阻两端电压不变 得出结论:保持电阻不变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 B :保持电阻不变时,研究电流随电压的变化 如何在一个电路中改变电压---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两端电压 得出结论:保持电压不变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总结上述两条结论可以得出: 图象表示: 注意:1、电流、电压、电阻的“同一性” 即,电流是通过这个电阻的电流 电压是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 ★2、控制变量是通过滑动变阻器来实现的 在A 中,来回调节滑动变阻器,保持电阻两端电压不变 在B 中,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两端电压 ★3、欧姆定律的正确理解 A: 欧姆定律定义: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欧姆定律反映了,同一段导体中电流、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 B: 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导体的电阻还跟温度有关。 ★电阻的大小与通过它的电流和它两端的电压无关 C:欧姆定律的变形式 ★电阻数值上等于电压跟电流的比值,电阻的大小跟电压和电流的大小无关 这是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 实验三、伏安法测电阻 电路图: R U I =

国际法中海洋法知识点归纳(自己整理 绝对全面)

海洋法 第一节:概论 首先,海洋的上空可以用于飞行。 第二,海洋的表面可以用于船舶的航行 第三,海洋水体本身是大量的生物资源,潜艇也在水体航行,水体还要接受向海洋倾废。第四,海底可以铺设电缆和管道 第五,底层土有是有和天然气 海洋法是关于海域的法律地位以及知道国家利用不同海域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和。 海洋划分为不同的海域: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和国际海底。 世纪初,荷兰学者宾刻舒克提出了“大炮射程论”,以确定领海的宽度。 年月日至月日,联合国主持的第一次海洋法会议在日内瓦召开,最后制定了四个公约:《领海与毗连区公约》、《公海公约》、《捕鱼与养护生物资源公约》、《大陆架公约》。 年月,日内瓦第二次海洋法会议,专门讨论领海宽度问题,未果。 年月日,《海洋法公约》终于生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一部分的决议和协议》也在公约生效之日起开始临时适用 第二节:基线 一、正常基线与直线基线 基线(起算线)向陆地一面的海域是内水、向海的一面是领海。 基线是测算领海宽度、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起算线。 正常基线(低潮线,即退潮时海水推到离岸最远的那条线)多适用于那些海岸比较平直的情况。 直线基线(沿岸向外突出的地方和沿海岛屿上选定一系列的点,将这些点之间连接起来划出的一条线)适用于海岸线曲折的地方。 为适应沿海国不同的情况,《公约》海规定沿海国可交替使用以上各条规定的任何方法的确定基线。

二、群岛基线 岛屿是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睡眠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岛屿的海域应按照《公约》适用于其他陆地领土的规定加以确定。 所有的岛屿不论其面积大小都可以有自己的领海,而且岛屿拥有其领海的前提条件并不是它必须被人占领。 群岛国可以划定连接群岛最外缘各岛和各干礁最外缘各点的直线群岛基线。群岛国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宽度从群岛基线量起。 群岛基线划定规则: 、应当包括一个主要岛屿和一个区域,陆地水域比为:到:之间; 、基线长度不应超过海里,最长不超过海里; 、不应在任何位置偏离该岛的一般轮廓。 群岛水域的法律地位 群岛基线划定的范围为群岛水域(群岛水域不是内水)。 群岛国可按照规定划定自己的内水。 群岛水域通过分为“无害通过制度”和“群岛海道通过制度”,所有国家的船舶都享有通过除群岛内水外的无害通过权。 群岛国可在其水域内指定适当的海道和其上空的空中航道,即“群岛海道”,所有船舶和飞机都有权通过这些海道和上空,这就是“群岛海道通过权”。 群岛国制度是一种不同于内水和领海的特殊制度。 三、海湾 海湾的概念 国际海洋法山的海湾与地理上的海湾有不同的概念,并不是所有的水曲都是海湾。 水曲曲口宽度为直径划一个半圆,如果这个半圆的面积等于或少于水曲面积,该水曲即构成海湾。反之则不构成海湾。 湾口不超过海里的,为领湾,是内水。超过海里,直线基线应当划在海湾内;如果超过海里,但是被直线基线包围的,该海湾仍是内水。 历史性海湾的概念 历史性海湾,是指那些湾口超过海里,但历史上一向被认为是沿海国内水的海湾。 没有强制性规定,但普遍以有关国家长期在此行使主权,并且周边国家默认这一事实为根据。我国的渤海湾也是历史性海湾

第十四章了解电路知识点

精心整理 第十四章了解电路知识点总结 一、电是什么 1、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人们把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2、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带电体能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 若相互吸引,可能带异种电荷,还可能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 若相互排斥,都带电,且带的是同种电荷。 3、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在物体间发生了转移。(电是不会凭空产生的) 得到电子的物体显示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显示带等量的正电。 4(1(2(35端。 6问1问2(1)问312(1(2)电流可能只是由负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 (3)电流可能是由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定向移动形成的。 3、物理学中规定: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1)正负电荷的定向移动都可以形成电流,那么按照定义,负电荷的定向移动与电流的方向相 反,如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是由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那么它的电流就和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方向相反。 (2)外电路中的电流方向:电路接通时,电流总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出,经过导线、开关、用电 器等流入电源负极。 4、三种电路: (1)通路:处处相通的电路。或叫电路是闭合的。

(2)开(断)路:某处断开的电路 (3)短路: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将电源两极用导线连通的电路。 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①电源短路:电路中有很大的电流,可能烧坏电源或烧坏导线的绝缘皮,很容易引起火灾。 ②用电器短路(部分电路短路):用电器(或部分电路)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该用电器(或 部分电路)不能工作,没有电流通过该用电器(或部分电路)。 5、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画电路图的要求:要用统一规定的符号;简洁、整齐、画成矩形、用直尺。 三、连接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1、串联: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灯泡逐个顺次串接在一起,然后在接入电路的连接方式。 2、串联电路的特点: (1 (2 (3 3 4 (1 (2 (3 5 1 2 3 如图电流表选择的量程, 最小分度值, 此时电流表的示数是。 如图电流表选择的量程, 最小分度值, 此时电流表的示数是。 5、串联电路电流特点: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是相等的。 6、并联电路电流特点: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的总和。 五、测量电压 1、电压是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用“U”表示。

国际公法知识点归纳

1.国际法的渊源: ?国际条约(造法性条约+契约性条约): 国际条约: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国际法主体依据国际法而缔结的规定其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 造法性条约:确认和创设新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或变更现存国际法原则和规则的条约。 契约性条约:两个或多个国家为了解决某个或某些具体问题或特定事项而缔结的双边条约。 ?国际习惯:物质要素+心理因素【是最古老、最原始的法律渊源】 国际习惯:在国际交往中,经国家反复多次的实践,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法律而逐渐形成的不成文的行为规则。 【区分国际习惯和国际惯例】国际习惯有法律的拘束力,而国际惯例没有;并不是所有的国际惯例都会成为国际习惯法。一般来说,国际惯例是在国家反复多次的实践中,经过较长时间才转化为国际习惯的。 2.国际法基本原则 公认性:一项原则在某种情形下大致达到了被普遍接受的程度 普遍性:在国际法所有领域都能运用并都能起到指导作用的全面性原则 基础性:国际法基本原则是整个国际法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法律基础三方面: 1 是国际法体系存在的基础 2 是国际法其他规则的“母体”和源泉 3 是国际法其他规则是否合法有效的重要判断标准

基本原则 1.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2.不干涉内政原则 3.不适用武力或武力威胁4.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 5.民族自决原则 3.国际法主体——国家、国际组织、正在争取独立的民族 国家的基本特征:有定居的居民、有确定的领土、有一个政府、享有主权 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独立处理本国内政不受他国干涉 平等权——在国际社会享有平等地位的权利 自保权——国家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地位不受侵犯的权利。 管辖权——指国家通过立法、司法、行政等各种手段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事、物以及领域外的本国人所施行的统治权。 4.国际法上的承认 承认产生的原因:一种是国家领土的改变导致了一个新国家的产生;另一种是国

第十四章了解电路知识点

第十四章了解电路知识点 第十四章了解电路知识点总结 一、电是什么 1、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人们把绸子摩擦过的玻 璃棒上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 胶棒上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2、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带电体能吸引不带电的轻 小物体。 若相互吸引,可能带异种电荷,还可能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 若相互排斥,都带电,且带的是同种电荷。 3、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在物体间发生了转移。(电是不会凭空产生的) 得到电子的物体显示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

体显示带等量的正电。 能的转化:机械能一电能 4、验电器是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1)验电器结构特点:金属球,金属杆,绝缘塞,金属箔 (2)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验电器还可以粗略地比较物体所带的电荷 量。(电荷量:电荷的多少。用Q表

示。国际制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 5、静电感应:带电体与不带电的导体靠近时, 由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会使导体内部的电荷 重新分布;导体内的异种电荷会被吸引到带电 体附近,同种电荷会被排斥到远离带电体的导 体另一端。 6、静电的应用 应用:避雷针、静电复印、静电涂漆、静电植绒 问1:毛皮与橡胶棒相比,哪个更容易失去电子? 丝绸与玻璃棒相比,哪个更容易得到电 子? 问2:你有几种方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质⑵利用验电器⑶利 问3:使物体带电的方式:摩擦起电、静电感应 让电灯发光 1、电路定义: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通路 电源:结构(正负极),功能(提供电能的装

置)。 用电器:消耗电能,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2、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而电荷可以分为两 种,即:正电荷和负电荷,所以在理解电流的 形成这一内容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 )电流可能只是由正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 (2)电流可能只是由负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 (3)电流可能是由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定向移动形成的。 3、物理学中规定: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1)正负电荷的定向移动都可以形成电流,那么按照定义,负电荷的定向移动与电流 的方向相反,如金属导体中的电流,是由 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那么它的电 流就和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方 向相反。 (2)外电路中的电流方向:电路接通时,电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知识点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知识点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十三章内能的知识点 一、分子热运动 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扩散和分子的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并且间接证明了分 子间存在间隙。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减小时表现为斥力; 当两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表现为引力; 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状态的关系。 ①固体中的分子距离非常小,相互作用力很大,分子只能在一定的位置附近振动,所以既有一定的体积,又有一定的形状。 ②液体中分子距离较小,相互作用力较大,以分子群的形态存在,分子可以在某个位置附近振动,分子群可以互相滑过,所以液体有一定的体积,但有流动性,形状随容器而变。 ③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相互作用力很小,每个分子几乎都可以自由运动,所以气体既没有固定的体积,也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充满能够达到整个空间。 ④固体物质很难被拉伸,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的缘故;液体物质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的原因;液体物质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的原因。 二、内能的概念: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由于热运动而具有的动能,以及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叫 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既然物体内部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和分子之间存 在着相互作用,那么内能是无条件的存在着。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 3、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 ①温度:物体的内能跟物体的温度有关,同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 降低,内能减小。但内能增大(减小),温度不一定升高(降低)。 ②质量:在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 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 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 也可能不同。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

初中物理知识结构图全

初中物理知识结构示意图 1 / 12

3 / 12 即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固、液、气。(真空不能传声) V 固>V 液>V 气 :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影响弦音调的因素即弦越短越紧越细则音调越高。 :由声源振动的振幅决定。 1、 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___上_______的托力。 2、 浮力产生原因:物体受到液体对它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阿基米德原理:(1)探究过程及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公式:_ F 浮=ρ液gV 排由公式可知,浮力只与__液体的密度__和__排开液体的体积___有关,而与放入液体中的物体的重力、密度、体积、形状、所处位置和全部浸没时的深度均无关。 4、浮沉条件 漂浮:_________ F 浮=G 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悬浮:__________ F 浮=G 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浮:__________ F 浮>G 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沉:__________ F 浮<G 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浮力的应用: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密度计 浮力 1.称重法:F 浮=G-F 拉 2.压力差法:F 浮=F 上-F 下 3.阿基米德原理:F 浮=G 排=ρ液gV 排 4.利用浮沉条件(平衡法) 6、计算浮力的方法

例: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都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光速是不变的 红、绿、蓝(RGB) 例: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都是光的反射现象 注:漫反射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规律(或特点):1、像与物等大2、正立3、虚像4、物距等于像距例:装水杯中的勺子弯曲、河中叉鱼(真鱼在观察到的正下方) :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 :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4 / 12

AFP考试《金融理财原理》第十四章知识点归纳

第十四章知识点归纳 一、多目标理财规划的方法 1、目标基准点法 2、目标顺序法 3、目标并进法 4、目标现值法与一生资产负债表 (1)一生资产负债表相关概念 ①一生资产负债表:在当前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考虑一生的收入与未来各年理财目标的现值之后,所编制的资产负债表。 ②营生资产:家庭负担者在未来各年的收入的折现值。 ③养生负债:家庭成员在未来各年理财目标的现值。 ④实际资产:当前拥有的资产 ⑤实际负债:当前存在的负债 (2)基本原理一将理财目标负债化 ①未来的理财目标均可以对照房贷模式加以负债化,并在有工作收入期间内进行本利摊还。 ②养生负债二家计负债+退休负债+购房负债+子女教育金负债 ③应有营生资产=养生负债+实际负债一实际资产 ④考虑现有收入与预计工作年限,若理财需求额超出预计收入水平太多,应调整理财目标金额或延长工作年限。 ⑤以扣除收入成长率得到的实际报酬率计算营生资产现值。 (3)分析客户实现各个理财目标的可能性 ①确定各个理财目标的实现年限与目标金额。

②应用复利现值或年金现值公式,计算各个理财目标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每一个现值实际上是各个理财目标当前的负债额,所有理财目标的现值之和是客户当前的一生总需求金额。 ③将目前的生息资产在各个理财目标之间进行分配,类似于购房时所缴纳的自备款。 ④各个理财目标的现值减掉所分配的自备款,就是要用未来收入进行支付的部分。 ⑤将未来的收入按照投资报酬率折现为现值,加上目前的生息资产,就是客户当前的一生总供给金额。 ⑥将一生总需求金额与一生总供给金额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按客户目前与未来的财务状况,是否可以实现各项理财目标。 ⑦若无法实现所有的理财目标,需要通过调整目标金额、推迟目标实现年限、或者改变投资报酬率假设来实现一生资金的供需平衡。 (4)供给缺口或剩余分析 ①供给缺口(需求过大)——目标总需求〉资源总供给 有供给缺口时,依照理财目标优先顺序筛选,优先考虑顺序在前者,或延长年限、降低目标额。 ②供给剩余(供给有余)——资源总供给〉目标总需求 有供给剩余时,说明所有的理财目标均能如期达成。当供给剩余大于遗产税免税额时,表示需要事先做遗产节税规划,可用分年赠与或投保终身寿险的方式。 二、个人保险规划实务 1、寿险需求规划原理 2、生命价值法 3、遗属需要法 4、不同计算基准下保险诉求重点 (1)遗属需要法 ①单身无负担者不需保险②以遗属生活费需求投保③结婚及生子时加买保险④依据负债金额年限投保⑤需奉养父母依余命投保⑥丧葬费应纳入保额中⑦自己的生活费可排除,但若考虑全残也可纳入⑧需扣除已累积的可变现生息资产净值

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原 子 物 理 一、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核式结构 1.1897年,_________发现了电子.他还提出了原子的 ______________模型. 2.物理学家________用___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叫 __________________。 3. 实验结果:绝大部分α粒子穿过金箔后________;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的α粒子甚至被____. 4. 实验的启示:绝大多数α粒子直线穿过,说明原子内部存在很大的空隙; 少数α粒子较大偏转,说明原子内部集中存 在着对 α粒子有斥力的正电荷; 极个别α粒子反弹,说明个别粒子正对着质量比 α粒子大很多的物体运动时,受到该物体很大的斥 力作用. 5.原子的核式结构: 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在原子中心有一个很小 的核,叫 ________, 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 转. 例1: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下列四个选项中哪一项属于实验得到的正确结果: A.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不改变运动方向 B . 极少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的偏转 ,有的甚至被反 弹 C.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时有较大的 偏转 D. α粒子穿过金箔时都有较大的偏转. 例2: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 型。如图 1-1所示表示了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 α粒子散射图景。图中实 线表示 α粒子的运动轨迹。其中一个 c α粒子在从a 运动到b 、再运动到c 的过程中(α粒子在b 点时距原子核最近),下 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b A .α粒子的动能先增大后减小 原子核 B .α粒子的电势能先增大后减小 C .α粒子的加速度先变小后变大 α粒子 D .电场力对α粒子先做正功后做负功 图1-1 二玻尔的原子模型 能级 1.玻尔提出假说的背景——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与经典物理学的矛盾:⑴按经典物理学理论,核外电子绕核运动时,要不断地辐射电磁波,电子能量减小,其轨道半径将不断减小,最终落于原子核上,即核式结构将是不稳定的,而事实上是稳定的.⑵电子绕核运动时辐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应等于电子绕核运动的频率,由于电子轨道半径不断减小,发射出的电磁波的频率应是连续变化的,而事实上,原子辐射的电磁波的频率只是某些特定值。 为解决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理论之间的矛盾,玻尔提出了三点假设,后人称之为玻尔模型. 2.玻尔模型的主要内容: ⑴定态假说: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 __________的能量状态中,在 这些状态中原子是 _______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 但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做 ________. ⑵跃迁假说: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________________. ⑶轨道假说: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对应于 ______子的不同轨道 .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 连续的. 3.氢原子的能级公式和轨道 公式 原子各定态的能量值叫做原子的能级,对于氢原子,其能级 公式为 :______________; 对应的轨道公式为: r n n 2 r 1。其中n 称为量子数,只能取正.E1=-13.6eV ,r1=0.53×10-10m .

国际公法考试知识点

国际公法考试知识点 国际法的概念和特征 (一)国际法的概念 国际法( International Law)是一个与国内法相对应的法律体系。它是国家间交往中形成的,以国家间协议制定的,主要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国际法与国内法二者共同构成了当代人类社会完整的法律秩序。 “国际法”一词准确地反映出该法律体系的所覆盖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点,该词由英国法学家边沁最早运用,后被广泛采用,今天已为国际社会(包括联合国及各国际组织)所通用。有人使用“国际公法”( Public Intemational Law) 一词来称呼这一法律体系(其传人中国早期,也被称为“公法”),强调的也是其调整国家(政府)与国家(政府)间关系的这种特征。此处“公”的含义与当代有些学者在国内法研究时所使用的“公法”一词中“公”的含义或范围有所不同。从法律体系上看,国际法体系是与整个国内法体系相对应的,而不是与“国际私法”或“国际经济法”等词所指代的内容相对应或相并列。后者往往可以是在某个领域的国内法规则与国际法规则的集合体,且在性质、范畴等方面还存在不同理解和争论(见后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编)。 国际法是国际关系发展的产物。它要求既有“国”(主权独立国家),又有“际”(国家间的交往),才能存在和发展。古代社会虽然有一些关于条约、使节等方面的规则和制度的雏形,但它们是零星的、小范围的和萌芽性的。关键问题就在于那时或者“有际无国”(交往的实体不是真正独立的主权国家,比如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国);或者是“有国无际”(国家间受制于环境,缺乏稳定、持续交往,比如波斯帝国、罗马帝国与中国之间)。因此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国际法体系存在。1643~1648年结束欧洲30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召开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诞生,标志着近代主权独立国家体系的出现,成为近代国际关系的起点;同时它确认了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的根本原则,也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开始。同一时期,荷兰人格劳秀斯发表了《战争与和平法》(1625年)等一系列著作,首次从理论上对国际法的规则和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并努力使国际法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些著作对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及其之后的各国交往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为近代国际法学奠定了基础。格劳秀斯因而被称为“近代国际法学之父”。 近代国际法自诞生后的200余年间,主要在欧洲基督教国家之间适用,并且随着欧洲国际关系的演变而发展。在经历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西方殖民主义扩张、俄国十月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后,规则体系不断充实完善,方向日益文明进步,并且逐步由欧洲走向了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联合国成立之后,国际法得到了最重要的发展。以《联合国宪法和章程》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法规则体系,逐渐成为整个国际社会的行为规则,构成了当代国际法核心内容;同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也在当代国际法中得到体现,产生了许多国际法的新分支。比如航空法、外空法、国际环境保护法等。冷战结束和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国际法面临新挑战、新课题和新发展。当代国际法正在经历从互惠到共赢,从共处到合作的演变。国际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现代国际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性的、涉及国际交往各个领域的、庞大繁杂的规则体系。从内容上概括地说,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际法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性质、渊源、基本原则等);国家或国际法主体本身的制度和规则(如国家和政府、领土、居民、国家责任、国际争端的解决等);以及国际法各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如海洋法、国际航空法、空间法、条约法、外交领事关系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战争与武装冲突法等)。 (二)国际法的特征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知识点 第一节热机 1、内能的利用方式:⑴利用内能来加热;从能的角度看,这是内能的转移过程。⑵利用内能来做功;从能的角度看,这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2、热机:利用燃料的燃烧来做功的装置。内能转化为机械能(蒸气机——内燃机——喷气式发动机) 3、内燃机:将燃料燃烧移至机器内部燃烧,转化为内能且利用内能来做功的机器叫内燃机。它主要有汽油机和柴油机。 4、内燃机工作过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在这四个阶段,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和排气冲程是依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而做功冲程是内燃机中唯一对外做功的冲程,是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另外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5、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比较: 汽油机 柴油机 不同点 构造:顶部有一个火花塞。 顶部有一个喷油嘴。 吸气冲程 吸入汽油与空气的混合气体 吸入空气 点燃方式 点燃式 压燃式 效率 低 高 应用 小型汽车、摩托车 载重汽车、大型拖拉机 相同点 冲程:活塞在往复运动中从汽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一个工作循环活塞往复运动2次,曲轴和飞轮转动2周,经历四个冲程,做功1次。 第二节热机的效率 1、热值: 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单位:J/kg,酒精的热值是3.0×107J/kg,它表示:1kg酒精

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0×107J。 关于热值的理解: ①注重“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1kg:如果燃料的质量不是1kg,那么该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就不是热值。某种燃料:说明热值与燃料的种类有关。完全燃烧:表明要完全烧尽 ②热值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等均无关。 2、热值公式:Q=mq或Q=Vq(其中m为燃料的质量,V为燃料的体积,q为燃料的热值)。 火箭常用液态氢做燃料,是因为:液态氢的热值大,体积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3、热机的效率:热机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 公式:η=W有用/ Q总=W有用/qm 热机效率低的原因:第一,燃料并未完全燃烧;第二,热机工作的排气冲程要将废气排出,而排出的气体中还具有内能,另外气缸壁等也会传走一部分内能;第三,由于热机的各部分零件之间有摩擦,需要克服摩擦做功而消耗部分能量;第四,曲轴获得的机械能也未完全用来对外做功,而有一部分传给飞轮以维持其继续转动,这部分虽然是机械能,但不能称之为有用功 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1)使燃料充分燃烧 (2)尽量减小各种热量损失 (3) 机件间保持良好的润滑、减小摩擦。 第三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1、能量的转移与转化: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如发生碰撞或热传递时;也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太阳能电池、发电机等。 2、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重要、最普遍的基本定律。大到天体,小到原子核,也无论是物理学问题还是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天文学的问题,所有能量转化的过程,都遵从能量守恒定律 3、“第一类永动机”永远不可能实现,因为它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

物理知识要点

物理知识要点 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5月第一版) 第一章机械运动 1.刻度尺:测量长度的工具(要求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单位pm/fm/nm/μm/mm/cm/dm/m/km. 2.换算:1光年=9.46×1015m(光年) 1PM=1×1015m(拍米) 1Mm=1×106m(兆米) 1km=1×103m(千米) 1dm=1×10-1m(分米) 1cm=1×10-2m(厘米) 1mm=1×10-3m(毫米) 1dmm=1×10-4m(丝米) 1cmm=1×10-5m(忽米) 1μm=1×10-6m(微米) 1nm=1×10-9m(纳米) 1pm=1×10-12m(皮米) 1fm=1×10-15m(飞米) 1am=1×10-18m(阿米) 3.量程:测量工具可测量的最大值到最小值之差(或测量范围). 4.分度值:相邻两刻度线的距离. 5.比普通刻度尺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6.测量方法:(1)零刻度线对准物体一端 (2)紧靠被测物体 (3)刻度尺与被测边保持平行 (4)视线保持平行 (5)读出数据(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7.误差:实际值与测量值之间的差距. 错误:因测量工具使用不当、方案不佳导致的误差. 8.减小误差的方法:更换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案 9.钟表:测量时间的工具,单位s/min/h. 10.换算:1h3.6×103s(小时) 1min=6×101s (分钟) 1s=1×10-3ms(毫秒) 1ms=1×10-3μs(微秒) 1μs=1×10-3ns(纳秒) 1ns=1×10-3ps(皮秒) 1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12.参照物:用来判断物体是静止或者运动的标准物体. 13.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是相对的. 14.速度(V)是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等于位移和发生此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法学]国际公法期末复习要点

★区分能够承担国际责任的主体: 国际法效力通说观点:国际法效力的根据是各国统治阶级的意志,但是这种意志不可能是各国的共同意志,而是体现在国际习惯和条约中的“各国的协调意志”。其理由是,国际法是各国公认的,不可能只代表一国的统治阶级的意志,而只能是代表各国统治阶级的意志,而各国的统治阶级,特别是不同的政治、社会制度的各国的统治阶级,不可能设想都抱有共同的意志,而只能是“各国的协调意志”。 条约必守原则:凡有效之条约对其各当事国有拘束力,必须由各该国善意履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互尊重主权,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国家主权学说:(笔记) 永久中立国概念:指在国际关系中保持长久的中立地位的国家。 义务(限制):1、除本身自卫外,不得参加其他国际战争和武装冲突;2、不得缔结与其中立地位不相符合的条约,如军事同盟条约、共同防御条约和保证条约;3、不得采取任何可能使其卷入战争或武装冲突的行动,或承担这方面的义务。 自卫权的理解:当国家遭到外来的武力攻击时,实施单独的或集体的武力抗拒攻击者,以保卫自身的生存,独立和安全的权力。权力行使的限制:1、国家遭到实际的武力攻击;2、应在安理会采取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办法之前;3、向安理会报告实施的自卫措施 ★普遍管辖权概念:指所有国家都有权对国际法上规定的严重危害国际社会普遍利益的犯罪实行管辖,而不论罪行发生何处。国家豁免:略看 ★国家承认:(什么是国家承认,内容,构成要件) ★国家财产继承的原则(重点记忆):笔记 不动产:跟随领土一并继承; 动产:领土实际生存原则 不同国籍的取得方式,能够在案例中判断个人具体取得哪个国家的国籍(众合) 最惠国待遇的概念及其例外情况。概念: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和特定范围内,一国给予另一国国民的待遇不低于它现在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国民的待遇,包括特权、优惠、免除、不禁止、不限制等。例外情况:1.施惠国给予其邻国国民的优惠待遇;2.关税同盟内的优惠,自由贸易区和经济共同体内的优惠;3.发达国家专门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4.国际条约规定的其他不适用最惠国待遇情形(关于行使出入海洋权利的并因顾及内陆国的特殊地理位置而规定其权利和便利的特别协定,不适用最惠国条款) 外交保护的条件:1、保护国的公民或受其保护的其他人遭到所在国的非法侵害;2、受害人持续具有保护国的实际国籍或经常居住在该国;3、用尽当地的救济。 用尽当地救济:概念:是指国家在进行外交保护前,要求受害人寻求并用完加害国提供的救济办法及他们的所有程序。理解(众合) 引渡的条件:符合双重归罪的条件,也称相同原则。即被请求引渡的人所实施的行为,按请求国和被请求国的法律规定都构成犯罪,具有可罚性。若为了起诉犯罪进行引渡,则对该犯罪人的监禁或剥夺自由的处罚要达到一定的期间,各国法律规定一般不少于1——2年。若是为执行刑罚而引渡,要求尚未执行的刑罚一般不低于4到6个月。 庇护的概念:是指国家对于因政治原因遭到追诉或迫害而请求避难的外国人,准其入境、居留和给予保护。 ★关于难民的身份如何对待,理解原则 ★界河管理(笔记),注意规则(众合) ★先占与时效的区别: 领海基线的概念:测算领海宽度的起始线。

苏教版八年级生物第十四章知识要点

第五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知识要点 1、植物的主要类群有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四类。 2、藻类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种类很多,大多生活在水里,结构比较简单,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单细胞藻类植物主要有衣藻、硅藻等,多细胞藻类植物主要有水绵等。 3、苔藓植物没有真正的根,一般只有矮小的茎和又矮又薄的叶,且茎叶中没有疏导组织。常见的苔藓植物有葫芦藓和地钱等。苔藓植物对水土保持有一定作用,苔藓植物对毒气十分敏感,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 4、蕨类植物不仅有真正的根、茎、叶,而且在体内具有输导组织,因此能较好地适应陆地生活。蕨类植物叶片背面褐色的囊状隆起是孢子囊,能产生一种特殊的生殖细胞----孢子。常见的蕨类植物有蕨、石松和满江红等。 5、蕨类植物中,蕨可供食用,石松可药用,满江红是优质的绿肥和饲料,许多蕨类可供观赏,煤主要是深埋地下的古代蕨类植物等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形成的。 6、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生殖过程都离不开水,因此只适合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7、种子植物是能产生种子的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类。 8、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裸子植物大多为木本植物,根茎叶都很发达,生殖过程不受水的限制,适合生活在多种环境中,松、杉、柏是构成森林的重要树种,松、苏铁、银杏是常见的绿化树种。 9、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可以形成果实。被子植物一般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生殖过程不受水的限制,被子植物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 10、我国的珍稀植物中,一级保护植物有桫椤、珙桐、水杉、金银花等,二级保护植物有龙棕、红桧(gui)、荷叶铁线蕨等。 11、目前已知的动物约150万种,按有无脊柱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无脊椎动物动物种类约占95%,共同特点是身体内没有脊柱,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的高等类群。主要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共同特点是身体背部由脊椎组成的脊柱。 12、腔肠动物开始出现组织分化,具有简单的器官:身体中央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大多数生活在海水中,如海葵、珊瑚、海蜇等,少数生活在淡水中,如水螅等。 13、扁形动物身体扁平,消化道有口无肛门,虽然组织、器官、系统有了进一步的分化,

国际公法各章知识要点

国际公法各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 一、国际法是国家之间在国际交往中通过协议形成的,或者各国认可的,协调各国意志的,由国家单独或集体的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 国际法的特征是: 1、国际法的主体是国家。 2、国际法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国家之间的关系。 3、国际法是由两个以上国家通过协议共同制定的。 4、国际法是由各国单独或集体的强制力保障实施的。 二、国际法渊源是指国际法规范的形成方式,是国际法规范第一次出现的地方。 国际法的主要渊源包括: 1、国际条约:国际条约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其他国际法主体)规定相互之间权利与义务的书面协议。国际条约包括造法性条约和契约性条约。 2、国际习惯:国际习惯是在国际交往中,经反复实践而逐渐形成的不成文的行为规则。 国际习惯的形成过程包括“物质要素”——国际习惯的产生,和“心理要素”——被接受为法律。 三、国际法和国内法密切联系,相互渗透。 1、国际法不能干预国家根据主权原则制定的国内法。 2、国内法不能破坏公认的国际法。 3、国际法与国内法效力的适用范围不同,两者应尊重各自的效力范围。 四、现代国际法的发展趋向 1、全面进入经济领域。 2、国际习惯的成文化。3.与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同步发展的多分支化。 第二章 一、国际法基本原则是各国公认的适用于国际法各个领域的,构成国际法基础的重大法律原则。 国际法基本原则的特征: 1、获得国际社会的公认。 2、适用于国际法的一切领域。 3、构成国际法的基础。 二、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各国应该互相尊重国家固有的对内最高权和对外独立权;互相尊重国家的领土主权,不损害它国领土的完整性。 2、互不侵犯原则 各国在交往过程中,不得以任何借口进行侵略,不得以违反国际法的任何方式,使用武力或武力相威胁,侵犯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得以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 3、互不干涉内政原则 国家在相互关系中,不应为实现本国的目的,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渠道,采用直接或间接的、公开或隐蔽的手段,干预他国主权范围内的事务。 4、等互利原则 各国应彼此尊重,在法律上享有平等地位,不以损害他国权益的方法,谋求任何特权和攫取本国的片面利益。 5、平共处原则 各国应该和平地同时存在,和平地交往和合作,并以和平的方法解决彼此之间的各种国际争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4章-内能的利用》知识点汇总整理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知识点汇总 第一节:内能的利用 内能的利用方式 利用内能来加热:实质是热传递。 利用内能来做功:实质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第二节:热机 1、热机: 定义:热机是利用内能来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热机的种类:蒸汽机、内燃机(汽油机和柴油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等 2、内燃机: 内燃机活塞在汽缸内往复运动时,从气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叫做一个冲程。 四冲程内燃机包括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在单缸四冲程内燃机中,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为一个工作循环,每个工作循环曲轴转2周,活塞上下往复2次,做功1次。 在这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而其它三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和排气冲程)是依靠飞轮的惯性来完成的。 压缩冲程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做功冲程是由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①汽油机工作过程:

②柴油机工作过程: 3、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比较: ①汽油机的气缸顶部是火花塞; 柴油机的气缸顶部是喷油嘴。 ②汽油机吸气冲程吸入气缸的是汽油和空气组成的燃料混合物; 柴油机吸气冲程吸入气缸的是空气。 ③汽油机做功冲程的点火方式是点燃式; 柴油机做功冲程的点火方式是压燃式。 ④柴油机比汽油及效率高,比较经济,但笨重。 ⑤汽油机和柴油机在运转之前都要靠外力辅助启动。 4、热值 燃料燃烧,使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定义: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用符号q表示。 单位:固体燃料的热值的单位是焦耳每千克(J/kg)、气体燃料的热值的单位是焦耳每立方米(J/m3)。 热值是燃料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燃料的种类有关,与燃料的形态、质量、体积、是否完全燃烧等无关。 公式:、 ①Q=qm m=Q q q= Q m Q——放出的热量——焦耳(J);q——热值——焦耳每千克(J/kg);m——燃料质量——千克(kg)。 ②Q=qV V=Q q q= Q V Q——放出的热量——焦耳(J);q——热值——焦耳每立方米(J/m3);V——燃料体积——立方米(m3)。 物理意义:酒精的热值是3.0×107J/kg,它表示:1kg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0×107J。 煤气的热值是3.9×107J/m3,它表示:1m3煤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3.9×107J。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