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质变化和性质的说课稿图文稿

物质变化和性质的说课稿图文稿

物质变化和性质的说课稿图文稿
物质变化和性质的说课稿图文稿

物质变化和性质的说课

稿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本节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基础性知识,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原理·变化等入门性知识。同时,本章内容浅显易懂又贴近生活,对于刚刚接触化学学习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在他们的心中树立:生活折射化学,化学服务生活的信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重点难点】

(1)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

(2)能正确的区分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哪些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教具准备】

小玻璃·细铁丝·纸片·酒精灯·试管·水·研钵·课件等。

二、说教法: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分组实验,交流探究→教师演示,验证实验→提出问题,讲解总结→课堂练习,拓展视野→课后作业,反馈教学。

三、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我注意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使其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通过我的演示实验·提问·对比总结,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识记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物质变化和性质的说课稿图文稿

物质变化和性质的说课 稿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本节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基础性知识,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原理·变化等入门性知识。同时,本章内容浅显易懂又贴近生活,对于刚刚接触化学学习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在他们的心中树立:生活折射化学,化学服务生活的信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重点难点】 (1)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 (2)能正确的区分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物质的化学性质

哪些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教具准备】 小玻璃·细铁丝·纸片·酒精灯·试管·水·研钵·课件等。 二、说教法: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分组实验,交流探究→教师演示,验证实验→提出问题,讲解总结→课堂练习,拓展视野→课后作业,反馈教学。 三、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我注意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使其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通过我的演示实验·提问·对比总结,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识记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高中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

高中化学: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知识点 考点1 物质的组成 1.元素——宏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微粒的含义要比原子广泛。 2.分子、原子、离子——微观概念,说明物质的微观构成。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3)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基:中性原子团) 3.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同素异形体——同种元素形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 特别提醒: 1.离子与基团: 2.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 [知识规律] 物质到底是由分子、原子还是离子构成?这与物质所属的晶体类型有关。如金刚石(C)、晶体Si都属原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原子;NaCl、KClO3属离子晶体,其晶体中只有阴阳离子;单质S、P4属分子晶体,它们是由原子形成分子,进而构成晶体的。具体地: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晶体): ①非金属单质:如H2、X2、O2、O3、N2、P4、S、C60、稀有气体等 ②非金属氢化物:如HX、H2O、NH3、H2S等 ③酸酐:如SO2、CO2、SO3、P2O5、N2O5 等 ④酸类:如HClO4、HClO、H2SO4、H3PO4、H2SiO3等 ⑤有机物:如烃类、烃的衍生物、糖类、氨基酸等 ⑥其它:如NO、N2O4、Al2Cl6等 (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原子晶体):稀有气体、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石墨(混合型晶体)等; (3)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晶体):绝大多数盐、强碱、低价金属氧化物。 (4)由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构成的物质(金属晶体):金属单质、合金

公开课教案: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

分数的基本性质 执教:龙海市榜山第二中心小学高智坤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P75-76例1、例2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并且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 3、情感目标: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学生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归纳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材分析:分数的基本性质建立在分数大小相等这一概念基础之上,它是约分、通分的理论依据,是学生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必要基础。因此,它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在分数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节教材围绕着分数基本性质的得出与应用,安排了两道例题。通过例1,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例2,运用、巩固分数的基本性质。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商不变性质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应用一些数学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归纳概括,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本课知识的重要基础。因此,我秉承“讲是为了不讲”的宗旨,突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每生都准备一张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演示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特色等5个方面进行陈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研究】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一单元第一课题。主要知识点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物质的用途。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化学变化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教材通过生活中几个实验,说明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进而从概念中得出两者的本质区别,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本章内容浅显易懂又贴近生活,对于刚刚接触化学学习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在他们心中树立:生活折射化学,化学服务生活的理念。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特点,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学习兴趣,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领会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与教学目标分析,本节课重点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

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概念的理解;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分析,难点是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区分,以及物质种类是否变化的判断。 【二、学情分析】 就学情而言,化学这门课对于大多数九年级学生而言是一门全新的学科。通过生活,学生已经接触大量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例,只不过他们对此没有注意思考过,由于学生基础不够,教学开始不宜要求过高。另外,初三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可在老师引导之下进行探究。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采用以启发式教学,结合生活实例,采用实验和多媒体演示、讲解、引导等方法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物质世界 课的开始,我将向刚刚开始接触化学的学生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比如:冰在常温下融化成水,纸燃烧变黑,钉子在潮湿的环境下会生锈,水加热变成水蒸气等。并让学生说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接着提出问题:在所举的例子中,哪些是物质本身发生了改变,哪些是物质本身没有改变通过该问题调动学生对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自然的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物质的变化 化学是离不开实验的,而实验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才接触化学的学生来说,实验具有危险性。因此,我将示范给他们看以下四个实验:实验一,水加热沸腾变成水蒸气;实验二,将块状的硫酸铜晶体研碎;实验三,在硫酸铜溶液加氢氧化钠溶液;实验四,在石灰石溶液中加盐酸。让学生仔细观察、小组讨

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变化说课稿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说课稿 修水一小城南校区晏承仁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的第三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学法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物质变化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本单 元着重探究的是化学变化。《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是学生学习了化学变化这一科学概念后,幵始系统学习物质的化学变化的第一课,所以我本着新课标精神, 按照课前参与、课堂研讨、课后延伸的思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不断地进行体验、实验、探究、讨论、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及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在进行观察、实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具有 一定的合作意识,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他们对于自然事物与现象的把握是很具体的。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本课的实验当中,我选择了让学生带家中常见的食物,以便于他们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 我还考虑他们原有的概念和具有适合他们心理活动的方式,选择以魔术导入,激发 他们学习的兴趣,接着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亲手实验,让孩子们在实验中学,以利于他们更好地感受和体验科学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米饭在口腔里唾液作用下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麦芽糖。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过程和方法目标:用细心体会,分析推理,实验验证的方法获得结论。通过实验验证一些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探索新事物的兴趣,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一节课能否成功,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很重要,我认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淀粉遇碘酒会变成蓝紫色,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教学难点是:米饭产生甜味的原因以及根据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淀粉含量较少的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四、学法教法: 本堂课我准备采用的学法有: 1、亲手准备:让学生自己去准备实验所需要的食物,准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2、亲身体验:让学生课前按要求品尝米饭,课堂中摸一摸淀粉,动手滴一滴碘酒,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亲身的感受。 3、分组实验:学生四人一小组,分工合作,验证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协作精神。 4、记录整理:在做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实验中,边做边记录,然后整理汇报实验结

2.1.1_平面(说课教案)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平面》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高一数学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内容,是由初中平面几何进入高中立体几何的第一课,承上启下,也是高中立体几何模块中的理论基础。 2.知识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对平面进行描述; (2)掌握平面的表示法及水平放置的直观图; (3)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及作用;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使学生对平面有了感性认识;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与价值 使用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三维空间,进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平面的概念及表示; 2、平面的基本性质,注意他们的条件、结论、作用、图形语言及符号语言。 如何突出重点:①对比初中平面几何知识,紧扣概念,公理;②几何作图时,用不同颜色的粉笔表示不同的元素进行区分;③多联系实际;④鼓励学生自己多实践,多操作 难点:平面基本性质的掌握与运用。 突破难点:①多对比初中平面几何知识,紧扣概念,公理;②阐述清楚公理体系建立的来龙去脉; ③教师多演示,学生多动手,最后多总结。 二、说教法 1.教学方法: (1)对于平面的基本概念,采用类比与实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对于平面的表示方法,采取讲练结合法; (3)对于三个公理,采取讲授法和演示法。 2.学法:学生通过联系身边的实物思考、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等,从而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D C B A α 3.教学用具:多媒体 三、说教学过程 (一)实物引入、揭示课题 师:生活中常见的如黑板面、桌面、活动室地面,海面等等,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印象,你们能举出更多例子吗?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举例和互相交流。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师:那么,平面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 1、平面含义 师:以上实物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印象,几何里所说的平面,就是从这样的一些物体中抽象出来的,但是,几何里的平面是无限延展的。 【跟踪练习】已知命题: ①10个平面重叠起来,要比5个平面重叠起来厚 ②有一个平面的长是50m ,宽是20m ③黑板面是平面; ④平面是绝对的平,没有大小、没有厚度,可以无限延展的抽象的数学 概念.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__________.(通过做此练习加深对平面的理解) 2、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桌面、黑板面得出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 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 、平面ABCD 等。 如果几个平面画在一起,当一个平面的一部分被另一个平面遮住时,应画成虚线或不画(打出投影片) 课本P41 图 2.1-4 说明 平面内有无数个点,平面可以看成点的集合。 点A 在平面α内,记作:A ∈α点B 在平面α外,记作:B α 2.1-4 3、平面的基本性质 引导学生回答P41的思考题以及把一把直尺边缘上的任意两点放在桌边,可以看到,直尺的整个边缘就落在了桌面上的事实,引导学生归纳出以下公理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A ·B

分数的基本性质__公开课教案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金羊镇郭家寨小学褚玉婷)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和分数的意义下面请看 1.120÷30的商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3倍,商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10倍呢?(思考:这是我们学习过的什么性质呢?) 2.说一说:(1)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 (2)分数与除法的有什么联系? 3.引入:我们知道商不变的性质是指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和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我们又知道除法中被除数是分数的分子和除数是分数的分母,是不是我们的分数也具备这样的性质呢?

- 2 - ×2 ×2 ×2 ×2 二、探索研究 1.通过操作,验证性质 (1)教师把三张同样的正方形纸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8份,并分别把其中的1份、2份、4份涂上色,把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 (2)观察比较这三个图形阴影部分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得出:21=42=8 4 (3)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相同吗? 讨论:分子,分母都是按照什么规律来变化的?在变化中你又会发现什么规律呢?下面请同学来读题,引入 (4)从左往右看, 21 = 42 = 8 4 引导学生初步小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5)从右往左看(学生说师板书) 84 = 42 = 21 让学生再次归纳: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4 ÷2 ÷4 ÷2 ÷2 ÷2 ×4 ×4

物质组成分类变化和性质

物质的组成、分类、变化和性质 双基训练 *1. 下列物质中,有固定的熔、沸点的是( )。【1】(方括号中所示数字为完成该题所需的大致时间,单位分。下同。 (A)碘酒 (B)花生油 (C)油酸 (D)福尔马林 *2. 下列物质中,不含结晶水的是( )。【1】 (A)芒硝 (B)大理石 (C)明矾 (D)生石膏 *3. 下列物质由固定元素组成的是( )。【1】 (A)空气 (B)石蜡(C)氨水(D)二氧化氮气体 *4. 下列各组俗称表示同一种物质的是( )。(1999年上海市高考试题)【1】 (A)苏打、小苏打 (B)胆矾、绿矾 (C)三硝酸甘油酯、硝化甘油 (D)纯碱、烧碱 **5. 下列选项中,说明乙醇作为燃料的优点的是( )。(2002年上海市高考理科综合试题) 【1】 ①燃烧时发生氧化反应②充分燃烧时产物不污染环境③乙醇是一种再生能源④燃烧时放出大量热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 航天飞机用铝粉与高氯酸铵(NH 4ClO 4)的混合物为固体燃料,点燃时铝粉氧化放热引发高氯酸铵反应,其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NH 4ClO 4 = N 2↑+4H 2O+Cl 2↑+2O 2↑+Q ,下列对此反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2002年上海市高考理科综合试题)【1】 (A)上述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B)上述反应瞬间产生大量高温气体,推动航天飞机飞行 (C)反应从能量变化上说,主要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动能 (D)在反应中,高氯酸铵只起氧化剂作用 **7. 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开创“飞秒(10-15s)化学”新领域的科学家,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是( )。 【1】 (A)原子中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B)化学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反应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 **8. 上海环保部门为了使城市生活垃圾得到合理利用,近年来逐步实施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办法。其中塑料袋、废纸、旧橡胶制品等属于( )。(2003年上海市高考试题)【1】 (A)无机物 (B)有机物 (C)盐类 (D)非金属单质 纵向应用 ***1. 某元素氧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 ,其相同价态硫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b ,则该元素的化合价数值不可能是( )。【2】 (A)20a b - (B)40b a - (C)20b a - (D)80 b a - ***2. 1995年12月8日,在克拉玛依特大火灾中有288名中小学生葬身火海,灾难震惊国人。为此,专家呼吁: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逃生。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热凶猛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中正确的是( )。【1】 ①沿楼梯迅速下楼 ②用湿毛巾堵住口鼻 ③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 ④封闭房门 ⑤迅速转移到阳台,用绳索下坠 ⑥跳楼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说课稿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几何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的数学学科。本教材强调“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是探索和认识空间图形及其性质的主要方法。高一阶段立体几何的学习更注重“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并适度进行“思辨论证”。本节要求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借助长方体模型,在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抽象出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了解如下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能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平行的性质与判定,并对某些结论进行论证,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判定定理。 2.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的性质、线线关系、线面关系之后,且已具备一定数学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是立体几何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它揭示了线线平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内在联系,体现了转化的思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把这些认识迁移到后继的知识学习中去,为以后学习面面垂直打下基础。所以,本课既是前期知识的发展,又是后继课程有关图形研究的前驱,在教材当中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教A版数学必修②第二章第一节课,本节内容在立几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地位。本节课是在前面已学空间点、线、面位置关系的基础作为学习的出发点,类比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探究过程,结合有关的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不要求证明)归纳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本节课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空间感与逻辑推理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一些平面几何基础,在学习了线线、线面关系后,已具备了本节课所需的预备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已初步形成。也学习了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本节课与上一节课的研究顺序和方法基本相同,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研究经验。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空间构图的想象能力进行教学;但在如何发现判定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方法上存在难点,故可以借助教师事务的展示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学生在一系列的设问中找到正确的结论 四、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借助实物模型,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合情推理,归纳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让学生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

[优质文档]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开课教案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66,67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猜想、验证、实践等数学活动,合作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并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经历主动探索过程并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规律。 教学准备:小黑板、学具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大胆猜测。 师:同学们,你们对阿凡提一定不陌生吧!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他的故事,请同学们仔细听。有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41,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82,老三分到了这块地的16 4,分完之后,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吃亏了,于是三个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大笑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你们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什么话呢?(学生发言)我们先不急着下结论,先来看看这三个分数。(板书: 41、82、16 4) 二、同桌合作,验证猜想。 师:到底谁的猜想正确呢?我们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一下。 (一)涂一涂、比一比。(拿出准备好的纸片) 1、同桌合作,涂色表示出相应的分数。 2、做好之后,将三幅图进行比较,看看能发现什么?(通过比较,三幅图的涂色部分面积一样大,因而三个分数一样大。)

(二)议一议(讨论交流) 师:刚才大家借助图形发现三个分数是一样大的,可是这个老大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怎么可能一样大,明明老三的分子、分母都比他的大。那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为什么这三个分数是相等的?这三个分数是怎样变化的?它们的变化有规律吗?(生答)有怎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就把它们的规律找出来。 1、小组讨论后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 2、请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 从左往右看: 41 →2421??=82 8 2→2822??=164 41→4441??=164 从右往左看: 164→21624÷÷=82 82 →2822÷÷=41 164→41644÷÷=41 三、概括性质 1、引导概括性质,揭示课题. 师: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概括出大家的发现呢?怎么说? 学生发言,师适时板书。(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2、 举例验证:请学生举例来验证分数的基本性质。如:…… 3、 质疑:“一个相同的数”这个数是任何数吗?可不可以是0呢?学生回答并 举例(学生可能回答因为0乘任何数都得0,0不能作除数)如:41→0401??=0(分数的大小变了)添加“0除外”这个条件。 4、 强化认知 师:通过我们的学习,你觉得这个分数的基本性质里面,哪里最需要我们注意的?(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齐读,突出重点的词。 5、 小结: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再回到之前我们讲的故事,现在你知道 阿凡提为什么笑了吗?如果你的阿凡提,你会对三兄弟说什么呢?(生答,适时鼓励肯定学生) 四、 巩固练习 1、判断(举手回答,并说明理由)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稿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说课稿 都昌三小徐家伟 一、教材分析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中第4课。本课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二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三是产生了什么气体。这三部分的内容在安排上环环相扣,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不断地进行新的探究活动。 二、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而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也就是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依据对本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及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一)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新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2)二氧化碳气体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分析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变化后产生的气体有什么特性。 四、设计理念 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的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垫脚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法确定如下: 1、教法:采用激趣导入、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总结归纳和拓展延伸等方法 来完成本课教学。 2、学法: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动手实验、分析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来学习本 课。 五、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理念,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魔术导入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魔术【小苏打和酚酞溶液混合后,溶液变成红色】的形式将他们带入新课的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魔术中用到的小苏打又成为学生探究的材料之一;同时也蕴含了“两种物质混合后又产生了新的物质”这一概念。 2、观察小苏打和白醋——解析观察活动的内容 我并不满足于学生通过看的方式对小苏打和白醋进行观察,学生们在以前的观察活动中,已经学会了运用各种感官对事物进行观察的方法,例如:看、闻、摸、尝等。小苏打和白醋是厨房备用品,浅尝一下对身体并无妨碍,教师事先说明这一点。让学生全方位地对小苏打和白醋进行观察,了解它们混合前各自的一些特征,同时为后续的对比观察活动提供更多的内容,也更能理解产生新物质的过程。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一、物质的组成 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 (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______、______或______构成的。 (宏观组成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微观组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2)元素:具有_____________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元素――→组成? ?? 单质: 的纯净物。化合物: 的纯净物。 (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 ①游离态:元素以________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________形式存在的状态。 (5)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如右图所示: 二、物质的分类 1.简单分类法概述: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 2.分类法:常用的两种是_______ ___法和____________法。 3.物质的分类: 注意: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气体,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 4.无机化合物的树状分类

三、分散系、胶体 1.分散系 (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得到的体系。 (2)分类: 分类标准:根据对分散系进行分类,共有三种类型(见下图):根据分类标准在数轴上填写分散系名称。 2.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____________之间的分散系。 (2)分类:按分散剂划分??? ① :如AgI 胶体② :如烟水晶③ :如烟、雾、云 按分散系颗粒的情况划分: (3) 胶体的性质 ①丁达尔效应:用一束光通过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时,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上 进行观察,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这个现象称作____________,这是由于胶体微粒对可见光的散射而形成的。丁达尔效应可用于区别________和________。 ②电泳:在________的作用下,胶体微粒作________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电 泳现象说明________带电荷。利用电泳可进行工厂除尘。 ③聚沉: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聚沉:三角洲的形成、明矾净水、盐卤点豆 腐都是胶体聚沉现象。胶体聚沉的条件有:a.__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 __________。 (4) Fe(OH)3胶体的制备 向沸水中逐滴加入____________,继续煮沸至液体呈____________,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5)由于胶粒半径较大不能透过半透膜,而离子、小分子半径较小可透过半透膜, 可以用 渗析的方法对胶体进行提纯 四、三类分散系的比较 五、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高中数学《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说课稿

高中数学《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虽然我个人的教学经验并不丰富,但是为了能过够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我对于本节课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接下来我就从几方面简单的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我认为要真正的教好一节课,首先就是要对教材熟悉,那么我就先来说一说我对本节课教材的理解。《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在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第四小节,本节课的内容是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及其推导和应用。到本小节,学生已经学了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定理之间相互联系的同时也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也是之后解决空间几何位置关系问题的必要基础。 二、说学情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工具,是载体。但我们的教学是要面向学生的,高中学生本身身心已经趋于成熟,管理与教学难度较大,那么为了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高中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已经非常成熟,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所以应该积极发挥这种优势,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以及课标要求,我指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会根据面面垂直证明线面垂直。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证明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时,提升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自主探索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并且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而本节课作为本章的最后一节,那么就要求学生不光掌握面面垂直,还要能够理解与之前知识的联系,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会根据面面垂直证明线面垂直。 五、说教法和学法 那么想要很好的呈现以上的想法,就需要教师合理设计教法和学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认为应该选择讲授法,练习法,学生自主思考探索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而教学方法的具象化就是教学过程,基于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试图通过我的教学过程,打造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一)新课导入 教学过程的第一步是新课导入环节,那么我先抛出提出问题:

五下 分数的基本性质 公开课教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分母的分数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②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和分数的意义下面请看 1.120÷30的商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3倍,商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10倍呢?(思考:这是我们学习过的什么性质呢?) 2.说一说:(1)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 (2)分数与除法的有什么联系? 3.引入:我们知道商不变的性质是指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和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我们又知道除法中被除数是分数的分子和除数是分数的分母,是不是我们的分数也具备这样的性质呢? 二、探索研究

- 5 - 1.通过操作,验证性质 (1)教师把三张同样的正方形纸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8份,并分别把其中的1份、2份、4份涂上色,把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 (2)观察比较这三个图形阴影部分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得出:21=42=8 4 (3)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相同吗? 讨论:分子,分母都是按照什么规律来变化的?在变化中你又会发现什么规律呢?下面请同学来读题,引入 (4)从左往右看, 8 4 引导学生初步小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5)从右往左看(学生说师板书) 84 = 42 = 21 让学生再次归纳: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5)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板书分数的基本性÷4 ÷2 ÷4 ÷2 ÷2 ÷2

物质变化和性质的说课稿

说课稿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其中说教学过程是我这次说课的重点。 一说教材: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本节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基础性知识,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原理·变化等入门性知识。同时,本章内容浅显易懂又贴近生活,对于刚刚接触化学学习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在他们的心中树立:生活折射化学,化学服务生活的信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重点难点】 (1)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 (2)能正确的区分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物质的化学性质哪些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教具准备】 小玻璃·细铁丝·纸片·酒精灯·试管·水·研钵·课件等。 二说教法: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分组实验,交流探究→教师演示,验证实验→提出问题,讲解总结→课堂练习,拓展视野→课后作业,反馈教学。 三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我注意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使其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通过我的演示实验·提问·对比总结,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识记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的说课稿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内容选自于高中教材新课程人教A 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第3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分析四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内容选自于高中教材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第3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及其简单应用,是探讨空间平行关系的基础和必备知识。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Ⅰ、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明确由线面平行可以推出线线平行. Ⅱ、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运用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Ⅰ.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研究过程,体验创造激情,享受成功喜悦,感受数学魅力. Ⅱ.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渗透事物互相转化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概括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教学难点:直线和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证明和运用.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本节课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载体,采用启发、引导、探索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二)学法分析 教学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本节课主要是教给学生“动手做、动眼看、动脑想、动口说、勤钻研、善提炼”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这样做增加了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了教学的主体。这样做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适应素质教育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三、教学过程分析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变色花说课稿

《变色花》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变化单元的第三课《变色花》,本单元主要讲的是物质的变化,教材从生活中的熟悉的一个个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问题的积极性。 本节课从“使指示剂变色”的单一角度初步认识酸性和碱性的物质,至于酸和碱的性质及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变色的原因本课不讲,留待学生以后到中学化学课中学习。 依据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科特点、学习内容和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酸性和碱性物质,了解指示剂的作用。 2、初步学会自制蔬菜指示剂,能够用自制的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3、乐于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常见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 教学难点是:用自制的指示剂检测身边的物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本课教学内容教法学法选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谈话法、演示法、讲解法。 教具准备:试纸、会变色的白色纸花(花朵用醋浸过,叶子用碱水浸过)、喷壶、紫甘蓝、紫甘蓝汁、碱水、白醋、检测物质用的烧杯、滴管、镊子、盐水、茶水、洗衣粉水、肥皂水、厚塑料袋。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的机会。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遵循这些理念,我为本课设计了这样的三个环节: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二、观察实验、研讨探究;三、巩固拓展、延伸交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通过变魔术导入新课 看过魔术表演吗?有什么感觉?老师最近学会了一个小魔术,想表演给同学们看,你们愿意看吗? 板书:变色花 然后出示一支白色的纸花,用喷壶往纸花和纸叶上喷“水”,当学生感到很惊奇时,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 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归纳学生中的问题——“花为什么变色了?” 进一步引导同学猜想,如做花瓣和叶子的纸上是否做了“手脚”,喷壶里的“水”是否有问题,花瓣上可能涂了什么东西,叶子上可能喷了什么药水,喷壶里的“水”可能是什么药品等等,这里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产生多种猜测。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花的颜色变了,白花变成了红花绿叶。很自然的在头脑中就会产生这样的颖问:花为什么会变色呢?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

第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 (对应学生用书第14页) [考纲知识整合] 1.物质的组成 (1)构成粒子 (2)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元素组成,???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 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提醒: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他们之间的转化为化学变化;它们混合后形成混合物。如O 2与O 3,金刚石与石墨等。 2.物质的分类 (1)分类方法 ①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②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 请把下列物质的序号填写到下图的括号中 ①硫黄 ②HClO ③苛性钠 ④铜 ⑤小苏打 ⑥氧化钠 ⑦Fe(OH)3胶体 ⑧NaCl 溶液 (2)几类物质的概念 ①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②混合物:由几种不同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③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④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 +的化合物。 ⑤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 -的化合物。

⑥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高考命题点突破] 命题点1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粒子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1)构成物质的粒子一定是原子或分子 (2)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分子可以变化但原子不可变化 (3)同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不同原子,同一种原子也可能形成不同的离子 (4)只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为纯净物,组成混合物的物质可能只有一种 元素 (5)只由一种元素的阳离子与另一种元素的阴离子构成的物质一定为纯净物 (6)CuSO4·5H2O中含有CuSO4和H2O,故CuSO4·5H2O为混合物 (7)任何化合物均由原子构成 (8)OH-和—OH属于相同的原子团 (9)NH+4、OH-、H3O+的电子数和质子数均相同 (10)O2与O3形成的混合气体为纯净物,O2与O3的转化为化学变化 (11)正丁烷与异丁烷的分子式均为C4H10,但二者的混合气体为混合物 【答案】(2)(3)(4)(11) [易错防范]误认为由相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1)若某物质是由一种元素的单质混合而成,如O2、O3组成的混合气体就是混合物,由12C和13C组成的石墨则是纯净物。 (2)分子式相同的化合物可能存在同分异构体,最简式相同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同一物质。如C4H10的结构有正丁烷和异丁烷,二者组成混合物。 命题点2物质的分类 2.(2018·铜陵模拟)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①陶瓷②水泥③玻璃④漂白粉⑤胆矾⑥氯水⑦液氯 A.①③⑤B.②④⑥ C.⑤⑦D.⑥⑦ C[①陶瓷的主要成分是SiO2和硅酸盐,属于混合物;②水泥是硅酸三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