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典型材料

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典型材料

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典型材料
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典型材料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巩固农村基层组织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做到认识上再深化,思路上再创新,政策上再完善,措施上再落实,通过开辟新的财源,稳固原有财源,统筹协调资源供给,兼顾村村平衡发展,强化管理监督机制,不断增加收入,不断积累资产,力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2008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可用收入达到4.99亿元,村均151.23万元;2009年上半年村级集体经济可用收入达到3.2亿元,同比增长27%。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既整体推动了全市的新农村建设,也带动了全市农民创业增收致富。

一、完善扶持政策,优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环境

近年来,我市围绕“抓两头促中间”的工作思路,出台并完善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实施物业用房建设奖励政策。鼓励村建设集体经济发展用房,对符合条件的新建标准厂房和规范化农贸市场进行奖励。近三年来,全市有14个村级标准厂房和57个规范化农贸市场建设项目符合奖励标准,市财政共奖励2459.59万元。二是明确税费返还政策。2007年起,我市明确了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经营的相关税费返还政策,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用房出租收入所缴税金市镇两级财政所得部分,按财政体制专项结算到镇(街道),再由镇(街道)结算到村,用于村级公共事业建设。同时,明确村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如转为国有的,该地块补交的土地出让净收入市级财政留成部分全额返还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如浒山街道上剑山村为发展集体经济,将6350 平方米的国有划拨土地重新挂牌出让,市财政将所得部分1219.39万元全部返还给村。三是落实村留用地政策。为确保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村级集体组织的经济利益,解决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空间问题,2007年,我市出台了《XX市规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产)管理的实施办法》,明确了村级留用地的核算、使用管理、选址安排等内容,规定将征收土地面积的8%(其中城区内为5%)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四是实施补助村扶持政策。2006—2008年,我市确定了60个市级财政补助村作为集体经济发展重点帮扶对象。三年来,全市累计下达82亩专项用地指标用于财政补助村经营性项目建设,市镇两级财政共安排扶持资金近9000万元,其中村办公经费补助1000万元,村二三产经营性建设项目补助6000万元,财政贴息资金1440万元。今年开始,我市将实施2009—2011年的市级财政补助村扶持政策,从物业用房建设、贷款贴息、规费减免、办公经费补助、优质资产配置等方面加大对补助村的扶持力度。五是实行村干部报酬保障政策。2007年全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建立完善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通知》(慈党办〔2007〕76号),由全市财政统筹解决落实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专职干部的工作报酬和社会保险,既减少了村集体的开支,又提高了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仅2008年,市级财政用于村干部报酬和村专职干部社会保险补助资金达2210万元。

二、拓宽发展思路,培植村级集体经济稳固财源

面对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快速推进,我市积极转变原有的发展模式,创新思路,把发展物业经济与村内资源整合挖潜相结合,努力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一是大力发展物业经济。物业经济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最稳固、最有效的财源之一。我市通过在供地、规划、信贷等方面进行扶持,鼓励村集体采取独资、合股等形式建设标准厂房。2008年底,全市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拥有三产用房面积49.69万平方米,村均1480平方米,工业用房面积80.74万平方米,村均2422平方米。目前,还有近17.35万平方米的二三产用房动工建设。在对市级财政补助村的帮扶中,重点鼓励补助村联建或单独新建物业用房。三年来,60个市级财政补助村的二三产经营性用房项目已全部动工或实行资产配置,总建筑面积达到16.58万平方米。二是倾斜配置优质资产。为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各地将部分镇(街道)所属标准厂房、市场、旧校舍等优质资产配置给村,尤其是在第二轮市级财

政补助村的经营性项目建设中,为减轻财政补助村的建设资金压力,减少投资风险,将资产配置作为帮扶项目的首选。全市60个市财政补助村项目中有8个优质资产配置项目,涉及32个村,共配置标准厂房2.08万平方米,三产用房1.01万平方米。如杭州湾新区农村工作办事处将位于新区商贸街的10间三楼店面房配置给2个市级财政补助村,总面积为1020平方米;周巷镇将位于镇工业园区的6幢工业标准厂房配置给6个市级财政补助村,总面积达1.82万平方米。三是搞活集体资产经营。充分挖掘各种存量资产的潜能,盘活原有村办公楼、已不再使用的村校等房产资源,采取租赁、改造、重建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村级资产效益。如庵东镇近年通过开展村庄整理,5个村的宅基地整理项目净增复耕指标300亩,通过由市收购、跨镇调剂等,增加村级收入3000万元。同时,该镇相关村加强对大桥连接线和市域主要公路两侧户外高架广告牌设置运作管理,将广告牌收入全部纳入沿线各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每年收入达400万元。四是创新土地经营模式。引导村级组织改变过去一次性出让集体土地的简单做法,在民主决策的前提下,探索集体土地使用权租赁、入股办法。如宗汉街道工业园区的180亩土地以18个行政村的名义入股到企业,10年内每年有270万元的收入分红。又如该镇新塘村实行农民参股共建外口公寓,既落实了村级发展项目,推动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又增加了农民收入。2008年该村外口公寓出租收入达到85万元,土地被征用农民股份分红达到24万元。

三、探索机制创新,激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力

在培植村级集体经济稳固财源的同时,我市积极探索机制创新,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一是健全结对帮扶机制。2007年,我市在省内率先开展了“百村千企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召开了全市振兴村级集体经济暨村企结对推进大会,全市308个行政村(社区)与企业签订了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协议,村企结对实现了立体式全覆盖。截至2009年上半年,全市有1660家企业与308个行政村签订结对协议,承诺出资额累计达到1.0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8102.46万元。开展部门结对帮扶活动,全市75个市级部门联系75个重点村,通过信息帮扶、项目扶持、资金补助等形式,帮助结对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三年来,落实帮扶资金累计超过1000万元。二是完善资金筹措机制。2005年,我市出台了《关于村内筹资筹劳“一事一议”的实施意见》(慈农经〔2005〕72 号),积极引导行政村在村民自治、规范程序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合理收取“一事一议”资金,拓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资金来源。目前,全市有11个镇(街道)的115个村实施“一事一议”筹资制度,累计收取资金9714万元。三是推进村股份合作制改革。从2000年起,为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我市在全省率先实行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到2009年上半年,全市共有40个村(社区)完成了股份合作制改革,涉及总资产7.49亿元,股东人数61084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推进,不仅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了责、权、利相结合的捆绑机制,提高了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水平,使投资决策更有效、更合理,而且适应了当前物业经营成为村集体资产主要资源的趋势,有效地防范了集体资产的风险,确保了集体资产的安全完整,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加强指导管理,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质量

近年来,我市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考核指导,健全管理机制,努力做到管好财,用好财,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实现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一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加大对村干部的考核力度,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绩与村干部报酬福利相挂钩,做到有奖有罚,充分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同时,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责任主体落实到镇(街道),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效纳入镇(街道)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在强有力的考核指挥棒的作用下,各地高度重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市20个镇(街道)全部制订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规划。二是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开展“三资”管理试点工作,对村级集体资产实行全方位的监管。进一步完善村级各项财务制度,重点完善会计代理制、非生产性开支实行定项限

额、强化工程项目管理、严格货币资金管理、开展日常审核与审计监督等工作,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得到明显加强。全面实行村级财务电算化,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村级财务计算机监管网络,村级集体经济运行情况实行全程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宗汉街道会计服务站荣获“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示范单位”称号。组织好对行政村年度财务收支审计、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以及财务信访审计等专项审计,确保集体资产安全完整。三是建立资产保值增值机制。我市明确政府因城乡建设需要拆迁、收购村二三产经营用房时,除地面建筑物实行经济补偿外,土地使用也要落实补偿机制,实行同类地块“拆一补一、收一还一”,次类地块“拆一补一、补偿级差土地”。同时规定村集体资产不得随意买卖,确需转让处置的,要经村民(社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报镇(街道)村级财务管理领导小组备案。发展用房处置要落实补偿,转一还一,从而确保了村级集体资产不流失,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