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_教学反思

(完整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_教学反思

(完整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_教学反思
(完整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_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常凤勤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是在学生用数方块的方法得出几个立体图形体积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合作为单位,动手操作拼出不同的长方体,教师引导学生如果一个小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那么它的棱长是1厘米,根据这个观察一下自己拼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填写实验报告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的积极性,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了广阔的时空。同时通过学生交流,师生交流,让学生比较、分析、概括实验过程,自主地去感知、观察和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做”数学的乐趣,同时学生得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并且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合作交流中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得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进一步的揭示了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与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用字母表示。通过习题练一练让学生尝试运用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解答,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及实际应用的能力。

本节课,我最满意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探索过程及结果。在通过动手操作,摆摆、算算,让学生自己探索,验证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把求长方体的体积很自然地引入了求小正方体的个数,把

复杂问题简单化,最后借助小组合作交流,经过归纳、推理,揭示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的过程,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师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不但能做到较好的掌握课本知识,还能做到灵活的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习新知,既训练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适当的引导可以使教学任务得以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在操作过程中,还是发现一些问题的存在,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学生口头表达、概括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今后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使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教学质量。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和认识了圆锥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提问复习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特征,这部分内容对新课有铺垫作用,接着提问设疑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在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在探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操作过程中,教师把动手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地获取知识。实验探究分为两组让学生用沙和水探究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子或水,然后倒入空等底等高的圆柱中,从倒的次数中观察到怎样的现象呢?两者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的实验操作,探究出圆锥和圆柱在等底等高情况下的倍数关系,再通过学生的讨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最后应用探索出的结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课成功之处: 1.让学生亲身经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弄清来龙去脉。在教学中,分两组进行实验探究:第一组是利用沙子做实验探究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第二组利用水进行实验探究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倒水或倒沙,发现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中,用圆锥容器装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刚好倒三次,即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同时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理解了算理。

2.在教学中,设置分组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亲自动手,亲身体会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之间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不足之处: 1.课堂时间没有很好的把握,影响了课堂练时间。 2.实验探究过程中只设计了两组,而且这两组实验采用的都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进行实验,让学生直接感知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但是没有让学生理解如果不等底或不等高是的情况会不会得到这个结论呢?总之,这个实验操作设计还是不够完善。 3.教学过程中不能使全体学生的能力都得到锻炼。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做到课前充分准备,尽量避免教学疏漏。总之,这节课,学生都经历了“猜想---实验---发现”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数学知识,而且更多的是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学习的喜悦。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 案例反思 以前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多是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的三分之一,再让学生验证,最后教师通过对比实验说明不等底等高的差异,但效果不太好,学生对等底等高这一重要前提条件,掌握得并不牢固,理解很模糊。为了让学生理解“等底等高”是判断

苏教版六上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上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教学反 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

(完整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____知识点及练习题

1、体积和容积。 (1)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2)容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 像这个长方体木箱的体积除了里面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外,还有做成木箱的木板的体积。一个物体的体积要比一个物体的容积大,因为体积还包括自身材料的体积。 2、体积(容积)单位。 (1)用列表的形式来表述体积单位的大小,以利于记忆。 体积与容积单位之间的关系:1立方厘米=1毫升 1立方分米=1升 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是1000,因为1升是1立方分米,1毫升是1立方厘米。升和毫升相比,升是高级单位,毫升是低级单位,把高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量,都要乘相应的进率。 3、因为长方体的体积都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它的体积=长×宽×高。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长=宽=高,因而它的体积是由棱长决定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因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是两条棱长决定的,即长方体底面积=长×宽;正方体的底面积=棱长×棱长;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又可以说是由底面积和高决定的,它们的体积=底面积×高。 (1)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2)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3)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4、求这根长方体木料的体积要用“底面积×高”,从中间截成两段,表面积实质上增加了两个底面,如果是截成三段,就是截了两次,增加了四个面。也就是说每截一次,增加两个面。 5、综合运用体积单位、长度单位的知识。将一个大的形体分成一个小的形体。将小正方体紧紧地排成一排,能排多少米,实际上就是将这些小正方体的棱长加起来,看有多长。

一、填空题。 1、把一个容积是500ml的量杯里先注入200ml的水,然后放入一个土豆,这时测量杯里的容量为350ml,这个土豆的体积是()cm2 2、一个底面周长是1。6分米的正方体鱼缸的容积是()升。 3、把一个棱长2分米的正方体切成两个体积相等的长方体,其中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 4、挖一个容积为48 m3的长方体土坑,占地面积为24 m2,这个土坑深()m。 5、把一根长3米的长方体木料,锯成两个等长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40平方厘米,这根木料原来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二、判断题。 1、一个长方体木箱,竖着放和横着放时所占的空间不一样大。() 2、一个棱长为6分米的铁皮箱,体积和表面积完全相等。() 3、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它的体积就扩大8倍。() 4、一块长20厘米,宽长10厘米,厚5厘米的长方体木板与一块棱长为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相等。() 5、物体的体积越大,所占的空间就越大。() 6、体积相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它们的表面积也相等。() 7、把体积是1 dm3的纸盒放在桌面上,纸盒所占桌面的面积是1 dm2。() 8、一个长方体木箱从外面量长5分米,宽为4分米,高为2分米,那么这个木箱的容积应比40升少。() 5、挖一条水渠大约需挖泥土500立方厘米。() 三、选择题。 1将一个正方体钢坯锻造成长方体,正方体和长方体() A体积相等,表面积不相等。B体积和表面积都不相等。C表面积相等,体积不相等。 2、棱长1米的正方体可以切成()个棱长1分米的小正方体。 A10 B100 C1000 D10000 3、一个长6dm,宽4dm,高5dm的长方体盒子,最多能放()棱长为2dm的正方体木块。 A12 B13 C14 D15 四、解决问题。 1、用36厘米长的铁丝做成一个正方体框架,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2、把两块棱长5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3、一个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所有棱长的和是100厘米,它的高是7厘米,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4、一个长方体鱼缸,长是8分米,宽是5分米,高是6分米,不小心左面的玻璃打坏了,修理时配上的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个鱼缸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四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教学反思《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一课,在对教材进行仔细地分析后,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思路:通过复习四边形,开门见山,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一、用发展的眼光来教学,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 出示平行四边形后,先让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会有哪些特征?有的学生说“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对边相等”;有的说“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猜想后,进行小组合作研究,进一步了解和证明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用手中的尺子和量角器分别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在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时,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他们不仅想到量角器,还想到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将两个对角重合在一起的方法;还有的学生想到将其中的一个锐角撕下来和另一个锐角重合,把一个钝角撕下来和另一个钝角重合,这样也可以证明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这样探究的过程,远比让学生直接记忆背诵接受而来的知识要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在体验中让学生自身感悟的知识才理解深刻、印象久远。 二、创造性地挖掘教材里的素材,发挥学生的潜能。 当学生理解并抽象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征后。我和学生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框架,通过玩平行四边形框架,让学生认识到平行四边形易变的特性,并了解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应用。看学生玩得非常带劲,我就追问他们:“在平行四边形的变形中,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学生不仅在玩,开始静静思考。经过他们来回的拉动变形,最后发现“四条边的长短没有变,而里面的面积变了”这时有个聪明的男生说:“我发现,平行四边形越往两边拉,它变得越来越矮,面积就越来越小”我接着说:“对,在底边不变的情况下,平行四边形越来越矮,就是它的高越来越短,所以面积就越来越小。”那么,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有几种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这里让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趋于深化,初步感知到平行四边形在变形中周长没变,面积却发生了变化。使学生思维的覆盖面加深,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提高智能素质。

执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课时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长、宽以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并能够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全过程,初步感受探索知识的基本方法。

针对这节课,我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猜谜语导入,激活已有经验。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毛巾的谜语,再引导学生回忆用过的毛巾的形状,从而让学生自己说说“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更是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拉近了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的距离。 二、自主探究,动手发现特征 新课程指出,教师不再是数学学习的传授者,而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真正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升华。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时,我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数一数、动手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发现长方

形与正方形的特征。通过在具体的操作中自主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特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个过程让学生不仅体验到探究方式的多样化,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更为严密的数学思维训练,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三、应用拓展,巩固新的知识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练习,能将所获知识逐步内化,形成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日积月累就能逐步稳定、转化,形成智能。在练习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等性格。所以,安排好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本堂课上我设计了“火眼金睛即找一找”、“我是小法官即判断对错”、“围一围”“画一画”的分层练习,从在给出图形中辨别长方形、正方形到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转换到在钉子板上围图形再到自己按要求画长方形、正方形,一步步深

《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陆家中心校胡丹萍 本课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的《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是在认识了四边形的特性的基础上教学的,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我先通过生活中一些物体,如伸缩门,栅栏,楼梯扶手,让他们去发现这里面都有一个共同图形叫平行四边形。然后,让他们拿出自己准备平行四边形,观察它的形状特征,闭上眼睛在大脑里想象平行四边形的样子。接着,比较孩子们手里的平行四边形,大小,高矮,长短都不一样,但什么是一样的?孩子们发现的很到位,上下对边一样长,左右对边也一样长-----只是简单让孩子们去了解了一下,没有深入去分析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接下来,让他们去比较平行四边形与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有什么不同?以此来衬托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孩子们都用了自己的语言解释说,平行四边形比长方形歪,不像长方形是直直站着的。这个解释也很有道理,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记住平行四边形的样子。 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我就让他们学会判断,给出了不同的四边形,让他们找出哪些是平行四边形,并说出理由。巩固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学会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虽然在课本中没有要求,但在一些练习中,却发现很多让画平行四边形的题目。所以,接下来的时间里,我简单让孩子学会怎么样在方格纸或点子图中画平行四边形,并让他们说说画平行四边形一定要注意什么?上下两条边的格子数要一样。先确定出4个点,再连线。这种方法方便快捷,孩子们也容易掌握。让孩子们自己动手试画时,我一一巡视,发现有困难的孩子,就及时给予指导,示范。孩子们画的都很认真,画平行四边形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难点。以后多练练,肯定会好很多的。也会加深他们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感觉一节课匆匆下来,通过让孩子们看、摸、描、画等活动,孩子们应该对平行四边形有了正确认识,但在课后的练习中发现并非如此,孩子们在判断是否是平行四边形时,一题中有多个不同平行四边形,往往不敢下结论。特别是遇到接近长方形的平行四边形,心里就没底了,有点模糊。今后,多让他们画画各种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可能会有所改观。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 六年级(2)班孙智 《圆锥的体积》一课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的。多年的教学,让我学习和累计了很多的教学经验。教学时我先生活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圆锥的体积公式,然后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圆锥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能运用这个关系计算圆锥的体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一、让学生经历发现、提问、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新课一开始,我就利用教师出示一堆煤,师:将这堆煤倒在地上,会变成什么形状情境导入,教师再演示削铅笔:把一支圆柱形铅笔的笔头刨成圆锥形,让学生观察,猜测圆锥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由于课件很形象直观,学生很快联系到了圆柱的体积,而且很容易想到应该是几分之几的关系。在猜想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更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教师从展示实物图形到空间图形,采用对比的方法,不断加深学生对形体的认识。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让孩子亲历教学的验证过程,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出圆锥的体积公式。这样,就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对圆锥的体积建立了鲜明的印象之后,就应用公式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起到巩固深化知识点的作用。 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实验前让学生先猜想,再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演示、交流得出结论,亲自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既调动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通过他们的实际操作自己得到结论促进了小组的合作意识。符合数学来源于实践的认知。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并完成实验结论。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并懂得圆锥体和圆柱体之间的关系。在感知事物,获取感性知识中,操作与思维紧密结合,加深对圆锥及体积的认识 1、情感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发展主要包括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自信心和意志力,学习数学的态度与学习习惯。本节课的教学,摆脱了传统“灌”的教学,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学生在发现中激起兴趣,从探索中寻找快乐,然后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增进了对数学的情感。学习变成了一个赏心悦目的活动。 2、思想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材中,含有大量思想教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活动是儿童认识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改提倡学生的自主活动,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三、多层次设计练习题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节课中我在干什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本学期的第一课时,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备课时认真读了教师用书,对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准备了课件,但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不是很好,现反思如下: 一、本节课做的较好的地方 1、学生易出错的地方基本上预设到了。 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时,尤其是长和宽的判断容易受长方形影响,教学时特意强调,学生在书上练习时有出错,但在数练上好多了,前置学生的错误,便于学生重视。 长方体的六个面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一样大,但有种特殊的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其余四个面是完全一样大的长方形,这种特例也是要求学生记住的。教学中,有学生正好做的是这样的长方体,相机呈现,学生记忆较深刻。 2、能够做到适时调整教学思路 第一个班教学时,发现自己按照备课思路来,逐步介绍长方体的特征,费时较多,也显得零碎。其实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基本了有了初步的认识,尤其是新学期第一课,很多学生有了预习。第二个班教学时,调整策略,直接问:知道我们今天要学什么吗?关于长方体,你知道些什么?了解了学生对长方体认识到哪个程度,再相机教学,能够直击重点同时也省时。 二、本节课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1、“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这一难点没有突破 因为时间的关系,当说正方体和长方体之间的关系时,提出的问题是“正方体具有长方体的所有特征吗?”然后揭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但从学生的反应看,学生没有理解。甚至有学生对“正方体具有长方体所有特征”没搞清楚。当时,这一问题不能轻易放过。 2、教学语言琐碎,教学时间分布不太合理 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琐碎,概念较多。上课时,问题问的有些随便也不紧凑,还没找到上课的感觉。新课时间大约用了30分钟,导致后面的练习有道题没有处理完,新课教学的时间比预设时间长。反思,我这30分钟我在干什么?按照预设25分钟就可以结束,我想还是的教学用语不够精炼,重复学生的话较多,同时一节课中的关键问题没有设问好。一节课中,老师的提问很多,但关键性的问题应该只有几个,我的理解甚至不超过5个,这几个问题应该是精心设计的,而不是自己想怎么问就怎么问,甚至把一个问题变成几个问题来问。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预设好有效问题,用最精炼的数学语言。 一节课中,我在干什么?重复着、唠叨着、琐碎着······功夫还是要下在备课上。备课时,要关注有效问题的问法,关注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还要关注每环节的用时。新学期,新目标,加油!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专项练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专项练习题 一、填空 0.85升=()毫升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和是12分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3.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30立方厘米,长是5厘米,高是3厘米,宽是()厘米.4.一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0.2平方米,高是8分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分米.5.表面积是54平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6.正方体的棱长缩小3倍,它的体积就缩小()倍. 7.一个长方体框架长8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做这个框架共要()厘米铁丝,是求长方体(),在表面贴上塑料板,共要()塑料板是求(),在里面能盛()升水是求(),这个盒子有()立方米是求().8.长方体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2厘米,它的棱长总和是()厘米,六个面中最大的面积是()平方厘米,表面积是()平方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二、判断(对的在括号里面打“√”,错的打“×”) 1.体积单位比面积单位大,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大.() 2.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都能够用底面积乘高来实行计算.() 3.表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体,它们的体积一定相等.() 4.长方体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容积.() 5.如果一个长方体能锯成四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那么长方体前面的面积是底面积的4倍.() 三、选择 1.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则体积扩大()倍. A.2 B.4 C.6 D.8 2.一根长方体木料,长1.5米,宽和厚都是2分米,把它锯成4段,表面积最少增加()平方分米. A.8 B.16 C.24 D.32 3.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2倍,它的体积扩大()倍. A.2 B.4 C.6 D.8 4.表面积相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比,(). A.正方体体积大 B.长方体体积大 C.相等 5.将一个正方体钢坯锻造成长方体,正方体和长方体(). A.体积相等,表面积不相等 B.体积和表面积都不相等. C.表面积相等,体积不相等. 6.一个菜窖能容纳6立方米白菜,这个菜窖的()是6立方米. A.体积 B.容积 C.表面积 四、填表

小学数学五年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27--29页例1.例2;完成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五的1、3、4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了解长、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知识,掌握长、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了解长、正方体的关系。 2.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观察、想象、操作形成对研究对象的真实体验,获得知识,激发兴趣。 3.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并能确定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正方体纸盒。 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老师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纸,它是什么形状的?如果我把100张这样的白纸整齐的摞起来,那将会是什么形状呢?(板书:长方体) 它是一个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一张纸变成一摞纸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从面到体的转变,并自然地导入课题。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同学们都准备了长方体物品,老师没有带来长方体物品,我只带来一个土豆,我要把它变成一个长方体。 (2)切一刀 你发现什么了?(出现一个面,平平的。)(板书:面) (3)(平面朝下,垂直向下再切一刀)

你发现增加了什么?(一个平面,两面相交于一条线段,这条线段叫做长方体的棱)(板书:棱) (4)(将某一平面朝下,垂直两平面再切一刀)出现了几条棱?(三条棱)这三条棱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板书:顶点) 摸摸顶点,有什么感觉? (5)继续切下去,就可以得到一个长方体。 (6)拿出你们的长方体,找一找并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是要让学生在观察中认识长方体面、棱、顶点等各部分名称,体会感受面、棱、顶点的产生过程。从中发现长方体中面棱顶点的相互关系。 (二)认识长方体 1、合作探究 师:我们可以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下面请同学们通过这3个问题,以4人小组为单位,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等方法先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顶点? (2)长方体有多少条棱?可分几组?每组棱有什么特征? (3)长方体有几个面?可分几组?每组面有什么特征? 小组合作、探究,集体展示,汇报交流。 注意:特殊长方体的面的特征。(有2个面是正方形) 2、再让学生观察课件,进一步巩固对长方体的认识。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认真、仔细观察,加深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点的认识。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课件出示,师:看课件,我们将从长方体的一个顶点引出的3条棱分别叫长方体的长、宽、高。一般通常将水平的两条线段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和宽,竖线是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专项练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专项练习 1、用6个长2厘米、宽和高都是1厘米的小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是多少? 2、一个热水瓶的容积约是4()。至少()个相同的小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 3、4个棱长2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体积是(),表面积是()。 4、长方体的高减少3厘米,就变成了一个正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60平方厘米。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5、长方体长16分米,高6分米,沿着水平方向横切成三个小长方体,表面积增加192平方分米,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6、长方体侧面积是1296平方厘米,底面是边长12厘米的正方形,体积是多少? 7、金鱼缸长4分米、宽4分米,里面只注入2分米深的水。放入一座小假山后水面上升6厘米。假山的体积是多少?8、一个长15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体水槽,里面装10厘米深的水,将一个棱长6厘米的石块放入后,此时水深多少? 9、一个长方体货包长50米、宽30米、高5米。最多可容纳多少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体多少个? 10、一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体,如果使其体积增加208立方厘米之后仍是一个正方体,正方体的边长增加多少? 11、把一个长方体容器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里面水深6厘米,把它倒入一个长40厘米、宽30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容器中,水深应为几厘米? 12、用一张长50厘米、宽4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做一只深10厘米的无盖长方体盒(焊接处铁皮厚度不计)。这个长方体盒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13、把一个长方体容器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底部有一个棱长为7厘米的正方体铁块,往容器内倒入2755毫升的水,水的高度是几厘米?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把时间留给学生还学生一片天空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xx天元区xx学校谭治水 本学期任教三年级,在教第三单元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好的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猜想、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满堂灌”!要做到这个方面,在课堂上,必须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还给学生一片天空。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直角基础上安排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并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重点是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难点是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根据以上几个方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堂课上,我做了如下几个方面: 1.通过复习,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比如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而且都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些都是为了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打基础、埋下伏笔。 2.通过知识迁移以及学生动手拉一拉、摆一摆,引导学生探究出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对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的发现,我请两名学生上台来拉一拉事先准备好的教具(三角形和四边形),这两名学生都能够发现三角形拉不动不能变形,而四边形能够拉动能变形。之后,我归纳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我问学生,平行四边形是三角形还是四边形?学生齐答“四边形”,那平行四边形具有稳定性还是不稳定性?学生就很容易回答出来。至于平行四边形的其他边和角的特点,我是这么引导的。问平行四边形有几条边,边有什么特点?问平行四边形有几个角,角有什么特点?学生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结合平行四边形的图形都能够想出来。 3.通过钩一钩、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等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制作出平行四边形。不管是在钉子板上“钩”出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画”出平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圆锥的体积应用 学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水和沙,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课件出示)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同时渗透转化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二、导人新课 出示一个圆锥形的谷堆,给出底面直径和高,让学生思考如何求它的体积。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 三、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师:请大家回亿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 指名学生叙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师:那么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先让学生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求,然后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教师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大家看,这个圆锥和圆柱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然后通过演示后,指出:“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正好3次可以倒满。 圆柱里装满沙子,倒入与他等底等高的圆锥,三次正好倒完。 接着,教师课件边演示边叙述:现在圆锥和圆柱里都是空的。请大家注意观察,看看能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问:把圆柱装满一共倒了几次? 生:3次。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多找几名同学说。 板书:圆锥的体积=1/3 ×圆柱体积 师:圆柱的体积等于什么? 生:等于“底面积×高”。 师: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怎样表示呢?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人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节课。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学生以前虽然接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这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接下来继续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作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作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难点:通过观察***作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好奇心促使他们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动手尝试。而他们的思维特点又一般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形成表象,再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己有,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学生动手***作,同时配合多媒体课件演示. 三、教学过程 这部分内容分3课时进行教学。第1课时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第2课时教学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及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算哪几个面的面积。第3课时进行综合应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一)巧设情境、生活引入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把学习和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处处与生活同在; 课一开始首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那些几何图形,接着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来的各种形状的实物,让学生识别,说一说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使学生明确鞋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从这些事物中找出哪些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这样就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上升为数学知识,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 让学生根据以前对长方体的初步认识,指出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二)自主探索,形象感知

(完整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练习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练习题 填空: (1)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不同,表面积是物体的()大小,体积是物体所占的()大小。 (2)、表面积和体积所用的计量单位不同,计量表面积常用的单位有()() ()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计量物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有()()();相邻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 (3)、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不同。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或()。计算长方体的表面公式是();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或()。 (4)、一个正方体,棱长是8分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表面积是();体积()。 (5)、一个长方体,长2米,宽5分米,高0.4分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体积是()。 (6)、一根长方体材料,宽3分米,厚2厘米,体积是0.12立方米。这根木材的长是,放在地上占地面积最大是()。 1.填空。 (2)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 )。 (3)棱长2分米的正方体,一个面的面积是( ),表面积是( ),体积是( )。 (4)一个长方体长是0.4米、宽0.2米、高0.2米,它的表面积是( ),体积是( )。 (5)5立方米=( )立方分米 2.8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720立方分米=( )立方米 32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2.7立方米=( )升 1200毫升=( )立方厘米 4.25立方米=( )立方分米=( )升 1.2立方米=( )升=( )毫升 1、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 2、物体所占()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3、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54平方米,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平方米,它的棱长是()米。 5、把棱长3cm的正方体切成棱长1cm的小正方体,可以切成( )块。 6、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个文具盒的体积大小约有140();货车的油箱的容积是50() 数学书的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00();一个热水瓶的容积约是2() 7、3.08 m2=()dm2 870cm3=( )dm3 6.47L=( )ml=( ) dm3 489ml=( )cm3=( ) dm3 8、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扩大到它的4倍,面积扩大到它的()倍,体积扩大到它的()倍。 9、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72厘米,它的表面积是(), 体积是()。 10、把80升的水倒入一个棱长为4 dm 的正方形容器里,水的高度是()dm。 2、判断: 1)、长方体中可以有两个相同的面是正方形。() 2)、长方体中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3)、正方体的6个面是完全一样的正方形。() 4)、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一定不完全相同。() 5)、用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最少要用8个这样的正方体。() 6)、长方体中有四个面是完全一样的长方形。() 7)、当正方体的棱长是6厘米时,它的表面积和体积就相同。() 1、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长方体的六个面都是长方形。() 2、把一块正方体橡皮泥捏成一个长方体后,虽然它的形状变了,但是它所占的空间大小不变。() 3、棱长6分米正方体,它的体积和表面积相等。() 4、冰箱的体积就是冰箱的容积。() 5、长方体的底面积越小,它的体积就越小。() 3、选择正确答案: (1)、3.05立方米=( ) A、305立方分米 B、3050立方分米 C、30.5立方分米 (2)、4560立方分米=()A、4.56升 B、4560升 C、4.56立方米 2、做一个正方体的礼盒要用多少硬皮纸,就是求礼盒的()。 ①、表面积②、侧面积③、体积 3、体积为27cm3的正方体积木,放在桌面上所占面积是()。 ①、27cm3 ②、3cm3 ③、9cm3 4、一块20 cm3的石块完全浸入一个长5cm,宽2cm的长方体容器中,水面会上升()。 ①、2cm ②、5cm ③、4cm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四边形》教学反思(精选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四边形》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四边形》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四边形》教学反思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在活动中体验是我的这 节课的一大特色。四边形这个内容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我对教参和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精心设计学生亲自实践的活动,让学生在想一想、涂一涂、“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在活动中体验是我的这 节课的一大特色。四边形这个内容是一节可视性、操作性很强的课,我对教参和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精心设计学生亲自实践的活动,让学生在想一想、涂一涂、找一找、议一议、分一分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中认识四边形、感受四边形,从而获得新知。这节课,我基本能做到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导学得法,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具、学具也恰到好处的发挥了作用,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下进行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认识了四边形这个新朋友,真正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反思整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教学成功之处是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发展,主要体现: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国家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已经很久没有接触图形的问题了,对图形知识感到有些陌生,在导入时恰当的复习图形的知识,调动了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二、从生活 中来到生活中去。本课通过创设实际情境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初步 认识,使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四边形,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意识。三、多样化的教学才是智 慧的。本课中,我通过让学生涂一涂、说一说、找一找等多种活动,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等活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感知四边形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本课关注学生的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二曲镇渭中小学赵三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实验、观察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判断、推理来获取新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知识是“互相转化”的辨证思想,养成善于猜测的习惯,在探索合作中感受教学与我的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探究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及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教具学具 不同型号的圆柱、圆锥实物、容器;沙子、水、杯子;多媒体课件一套。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上周末,老师带着自己的小外甥去商场购物,正巧商场在搞冰淇淋促销活动。促销的冰淇淋有三种(课件出示三个大小不同的冰淇淋),每种都是2元钱,小外甥吵着闹着要买一只,请同学们帮老师参考一下买哪一种合算? 生:我选择底面最大的; 生:我选择高是最高的; 生:我选择介于二者之间的。 师:每个人都认为自己选择的哪种最合算,那么谁的意见正确呢? 生:只要求出冰淇淋的体积就可以了。 师:冰淇淋是个什么形状?(圆锥体) 生:你会求吗?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答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圆锥的体积。并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直观引入,直觉猜想 (1)教师演示削铅笔:把一支圆柱形铅笔的笔头削成圆锥形。 (2)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觉得圆锥的体积与相应的圆柱体积之间有联系吗?你认为有什么联系? ①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②师:你们是怎样理解“相应的”一词的?说说你的看法。

《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正方体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调查学情,有的放矢。 通过让学生指面、棱、顶点,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暴露出来,从而使概念的学习更深入,同学们建立的概念表象更清晰;因此,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感知归纳概括出“棱”和“顶点”的意义。学生的错误确实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在学生探究长方体的特征时,及时收集信息,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进行点拨,学生在明白了“面的大小关系”和“棱的长短关系”的含义后,比较顺利地发现了“相对的面的大小相等”和“12条棱分为3组,每组4条,这4条棱的长度相等”。 二、放手探究,收效显著。 学生在明白了面、棱、顶点的概念后,提示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内容,然后放手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进度不断地探究和反思,如有同学数到了8条棱,同桌的同学就给他指出来,然后2个人共同再数一次;还有找面的形状时,有同学只看到了6个面全是长方形的情况,这时同桌的就补充,或2个人一起观察到其他同学准备的长方体,发现还有一种情况是4个面是长方形,2个面是正方形;在探究面的大小关系时,同学们更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在活动,他们得到的是上、下,前、后,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建立的空间观念十分明确,而我们归纳的相对的面的大小相等,其实是对这三种情况的抽象综合过

程,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更能理解的可能是他们自己的发现,他们记得最牢的也是他们自己的语言,而这些对于学生以后学习表面积的计算是很有帮助的,学生要利用

“相对的面大小相等”的描述的特点肯怕还要进行一个译码过程。所以说,学生的探究活动不仅在发展学生的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上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三、注重引导,渗透策略。 四、学生探究,教师引导。 学生在探究“面的大小关系”和“棱的长短关系”时出现迷茫状况,需要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时不断参与和收集学生活动情况,给予及时而恰当的补充。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