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2.1~2.2 电视传像基本原理

第二章2.1~2.2 电视传像基本原理

彩色电视机的原理

我国彩色电视机采用超外差内载波式接收技术。超外差是指天线接收到的射频电视信号,经高频放大后与本机产生的本振信号进行混频,得到固定的中频信号。 内载波式是指利用图像中频信号和伴音中频信号在通过检波级时,由于差拍产生第二伴音中频信号的内差方式。 彩色电视机基本组成包括公共通道、伴音通道、亮度通道、色度解码系统、显像系统、扫描系统、电源系统、控制系统等几大部分。 彩色电视机的基本组成框图2.1.2 电视机各部分的作用 公共通道:包括高频调谐器、图像中放电路、同步检波器等电路,作用是对射频电视信号进行选频、放大、变频、检波等处理得到视频全电视信号和伴音第二中频信号。 伴音通道:主要由伴音中放电路、鉴频电路、输出电路、扬声器等组成,作用是将伴音第二中频信号进行放大、鉴频、功率放大后,形成音频信号推动扬声器重现声音信息。 亮度通道:主要由4.43MHz陷波器、亮度信号处理电路等组成,作用是从图像视频信号中分离出亮度信号,然后进行放大、校正、延迟、直流恢复等处理,形成黑白图像的基本信号。 色度解码系统:主要由4.43MHz滤波器、色度信号处理电路、彩色副载波恢复电路、矩阵电路等组成,作用是从图像视频信号中分离出色度信号和色同步信号,经处理后得到(R -Y)、(B-Y)、(G-Y)三个色差信号。 亮度通道、色度通道、副载波恢复电路、解码矩阵电路四大部分又称为解码器。 显像系统:作用是将三个色差信号和亮度信号混合后形成R、G、B三基色信号,送入彩色显像管重现图像信息。 扫描系统:包括同分离电路、场扫描电路、行扫描电路等,作用是通过行、场扫描电路向行、场偏转线圈提供幅度足够、线性良好的锯齿波输出电流,使CRT完成电子扫描形成光栅。 电源系统:功能就是向整机提供符合要求的各种电源,它主要由开关稳压电源、行FBT两部分组成。 控制系统:主要由微电脑控制器(CPU)、遥控电路等组成,作用是以微电脑为核心,实现对整机各部分正常工作的自动控制,并提供显示信号以方便观看者的调控。 2.2 高频调谐器 高频调谐器又称高频头,它是图像信号和伴音信号的公共通道,其性能优劣对电视机的选择性、通频带、灵敏度和信噪比等技术指标有重要影响。 2.2.1 高频调谐器的作用与组成 1. 高频调谐器的作用 高频调谐器主要有选频、放大、变频三大作用。 选频:从天线聚积到的各种无线电波中选择出某一个电视频道的节目,而抑制其他的信号。选频作用由输入调谐回路完成,它决定整机的选择性。 放大:将选择出的高频电视信号进行约20dB的放大,以满足混频器所需要的信号幅度,并提高信噪比。该功能由高频放大器完成,它决定整机的信噪比。 变频:将高频图像载波、高频伴音载波与本振信号进行差拍,输出固定的38MHz中频图像信号和31.5MHz 第一伴音中频信号(对彩色电视机还输出33.57MHz 色度副载波中频信号)。 2.高频调谐器的组成 高频头组成包括输入回路、高频放大器、混频器和本机振荡器等。 高频头组成框图3.对高频头的性能要求 (1) 与天线、馈线、中放级的阻抗匹配良好。高频调谐器的输入、输出阻抗均设计为75Ω。 (2)具有足够的通频带和良好的选择性。要求高频头通频带应≥8MHz,通频带内特性平坦。要求邻频和镜频抑制比≥40dB,中频抑制比≥50dB。 (3) 噪声系数小,功率增益高。一般要求高放级的噪声系数≤5dB,功率增益≥20dB。 (4) 具有自动增益控制(RF AGC)。要求高放级的RF AGC范围≥20dB,通常采用反向AGC控制。

彩色电视机原理一

南阳电子职专彩色电视原理试题(一) 一、填空题 1、电磁波包括、、、、等。 2、彩色电视机信号中传递的二个色差是、。 3、可见光是一种电磁波,波长范围为________,在可见光中按波长由长到短所呈现的颜色依次是 _______、 _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4、国际标准规定了、、、、为标准光源 5、彩色三要素是、、。 6、色调和合称为,用字母表示。 7、亮度是指彩色所引起人眼的视觉程度。 8、彩色电视机中采用的三基色是______ 、 _______、 _______.分别用符号______ 、_______ 、 _____表示,两两相加,产生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三基色。 9、___________称为互补色,红色和______是互补色,绿色和_______是互补色,蓝色和______是互 补色。 10、实现混色的方法有、。 11、间接混色法又分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彩色电视机常采用_________. 12、亮度方程式为。 13、对于八彩条信号,从左向右依次为_______ 、_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 、 ____. 14、传递按三基色信号的时间顺序来分,彩色电视机可分为_______、 ________.我国彩色电视机采 用的______. 15、按使用目的不同彩色视机制式分为、。我国的电视广播采用________. 16、目前世界上流行的三大彩色制式为、、。 17、频谱是指_______________.黑白电视信号的频谱是以________为主谱线,是以_________为副谱 线所形成的一个个的谱线族. 18、为了实现兼容,保证在6M的带宽内既传递亮度,又传递色度.所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 、。 19、电视技术中传送黑白图像信号的频带宽度为MHz,传送色度信号的频带宽度为 MHz。 20、兼容制彩色电视传送的两个色差信号计算式是U R-Y= ,U B-Y= 21、NTSC制的色度信号与亮度信号的频谱间置采用__________行频间置. 22、色差信号在传道时,不传递G-Y,是因为_____________. 23、正交平衡调幅波的矢量图中,相角代表,振幅代表。 24、 25、彩色电视信号在传递时,色度信号采用正交平衡调幅,其原因是 (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 26、彩色全电视信号由、、、、组成 27、延时解调器中延时线的延时量为,主要作用是把色度信号分成份量和 份量,亮度信号的通道中经过约的延时,用以避免产生故障。 28、解码器包括、、、和等电路组成 29、。本机色副载波恢复电路由、、等组成。 30、编码器是、、、组成。 31、在彩色电视机技术中亮度信号一般采用进行调制,而色差信号采用 进行调制。

电视原理

1-1.画图说明电视传像的基本原理。 电视传像的基本过程包括摄像、信号传输和显像三个基本部分,即在发送端用电视摄像机将景物各处的亮度和色度信息经光电转换后按照一定规律变换成相应的电信号,然后将电信号作适当处理,通过无线电波或者有线通路传输出去,最后在接收端由电视接收机将接收到的电信号经适当变换后,通过显像器件的电光转换重现出原图像。 1-2.波长分别为400nm,550nm,590nm,670nm 及700nm 的5种单色光,每种光通量均为100lm,计算合成光的光通量及辐射功率。 解:合成光通量Φ=100l m*5=500lm 查表1-1知5种单色光的视敏函数值分别为0.0004,0.995,0.757,0.032,0.0041 所以辐射功率为: Φe(400)=100/(683*0.0004)=366w Φe(550)= 100/(683*0.995)=0.146w Φe(590)= 100/(683*0.757)=0.193w Φe(670)= 100/(683*0.032)=4.575w Φe(700)= 100/(683*0.0041)=35.610w 1_4. 1-6.什么是闪烁感觉和临界频率。 答:当脉冲光的重复频率不够高时,人眼会产生一明一暗交替变化的闪烁感觉。 光源不引起闪烁感觉的最低重复频率称为临界频率。 1-10 1-18.若已知场频fv=50Hz,行频fH=15625Hz,场逆程系数β=0.08。重现图像高度为40cm ,求(1)奇数或偶数场内相邻两行间的节距;(2)奇数、偶数场之间相邻两行间的节距。 解:Z=2*fH/fv=2*15625/50=625行 Z ’=Z*(1- β)=575行 场内相邻行节距D1=40/575*2=0.14cm 场间相邻行节距D2=D1/2=0.07cm 1-21.假设某电视系统扫描参数Z=9,取α=0.2,β=1/9,画出隔行扫描光栅的形成图。 i V i t 1 234 5 67 8

彩色电视机原理与实验教案

彩色电视机原理与维修教学基本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其任务 是使学生掌握电视机维修的基础知识和检修方法,具备基本维修技能,并为学习其他视频设备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了解电视信号的产生,掌握全电视信号FBAS的组成,理解NTSC 和PAL 编码制; 2.了解广播电视信号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3.掌握黑白、彩色电视机的整机方框结构及信号流程; 4.掌握电视机各主要单元电路的组成,理解其基本的工作原理; 5.了解电视机中各专用元器件的基本结构及基本工作原理; 6.熟悉近期国产典型机的主要集成电路及其功能;了解这些典型机内部应 用的新器件、新工艺、新技术; 7.了解电视技术的新成果、新动向; 8.了解数字电视信号的广播链路及数字电视接收机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掌握电视机的基本电路方框结构及近期国产机型的机芯分类方法,能说出 近期国产典型机的集成电路型号,正确识读其电原理图和印制板图; 2.掌握典型机各单元电路的基本结构,了解集成电路内部方框及外围元件的功能。熟悉各部分电路的关键检测点及典型检测数据,学会正确使用电视机维修中的常用检测仪器,了解规范化的操作要求,能对测试的波形、曲线、数据等进行

正确分析,做出正确与否的判断; 3.能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识读黑白、彩色典型机的电原理图,说明常见故 障现象与单元电路的大体关系; 4.熟悉电视机常见故障的现象、特点,掌握正确的检测程序和基本的检修 方法,并能对修复的电视机进行必要的调试。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于群众的良好职业道德; 2.强化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养成规范化操作的职业习惯。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基础模块 (一)色度学的基本知识 1.了解光和色的基本知识; 2.理解三基色原理和空间混色。 (二)电视信号和电视制式 1.了解图像信号的产生、传输和重显的基本过程; 2.掌握视频信号的组成和特点; 3.理解射频电视信号的调制方式和频谱; 4.了解电视频道的划分和多种传播方式; 5.了解什么是“兼容性”与“逆兼容性” ,以及为了实现“兼容性” 彩色电视机必需满足的基本要求; 6.掌握彩色电视三大制式的特点; 7. 理解NTSC 制和PAL 制彩色电视信号编码的过程。

电视原理习题答案第二章

第二章电视传像基本原理 要点分析 2.1 假设某电视系统扫描参数为Z=9行时,取α=0.2,β=1/9,画出隔行扫描光栅形成图。要与行场扫描电流波形图相对应。 解:本题是针对传统的CRT显示器扫描光栅形成而言的,它的电子束在屏幕上的扫描轨迹与其在偏转线圈中通入的扫描电流密切相关。而新型显示器,如液晶显示器、等离子体显示屏等则不在此列。 当Z=9时,在隔行扫描中,每场为4.5行。因为α=0.2 为简单计,设T H=1S T Ht=0.8S T Hr=0.2S T F=9S T V=4.5S 。又因为β=1/9 则T Vr=0.5S T Vt=4S 画出两场行、场扫描波形图如图一所示。 图一行、场扫描波形图 根据上述波形图中的时间关系,可分别画出第一场、第二场、及隔行扫描光栅图,如图 二、三、四所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行扫描正程轨迹是一条由左上向右下略微倾斜的直线,而行扫描逆程轨迹则是一条由右上向左下略微倾斜的直线。因为α=0.2 因此,在行扫描正程期结束后,电子束垂直向下移动的距离若为4的话,则在行扫描逆程期结束后,电子束垂直向下移动的距离为1。画图时要注意此比例。 2. 第一场正程结束时,行扫描刚好完成4行的扫描,因此其逆程应从屏幕的左下角开始。由于场扫描逆程期是0.5s,行扫描正程有0.8s,,因此在场扫描逆程期只进行完第5行(时间上的行)行扫描正程的5/8,如图一中aa’。画图时要注意第一场逆程结束时电子束位置处在屏幕最上方水平方向上的5/8处。如图二中A’点所示。图中,行逆程轨迹用黑虚线表示,场逆程轨迹用红虚线表示。 3. 第二场正程从第5行(时间上的行)行扫描正程的5/8处开始,如图三中A’点,而第二场正程结束点应是第9行正程的5/8处,图一中b点。画图时要注意第二场正程结束时电子束位置处在屏幕最下方水平方向上的5/8处,如图三中B点。 4. 第二场逆程期间包含了第9行(时间上的行)正程剩余的3/8(0.3s)及其逆程。画图时要注意:由于场逆程时间是0.5s,场逆程轨迹起始点为最下方水平方向上的5/8处,与屏幕右端线交点是其高度的3/5处(从下向上计),如图三中C点,这是场逆程期间对应第9行(时间上的行)正程剩余的3/8(0.3s);对应第9行的逆程则是从该点至屏幕的左上方,

教育学原理配套练习题--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试题与参考答案(新)

所谓的光辉岁月,并不是以后,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你对梦想的偏执。 放弃很简单,但你坚持到底的样子一定很酷! 1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 “学在官府”说明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________。 ( ) A. 生产力 B. 政治经济制度 C. 文化 D. 科技 2.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说明教育与________的关系。 ( ) A. 经济 B. 政治 C. 人口 D. 文化 3. 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这说明学生文化的________特征。( ) A. 过渡性 B. 非正式性 C. 多样性 D. 互补性 4. 人力资源理论是由____________提出的。 ( ) A. 舒尔茨 B. 亚当斯密 C. 约翰杜威 D. 裴斯泰洛齐 5. 教育既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又是文化本体。这体现了________。 ( ) A. 教育的文化功能 B.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C. 教育的本质属性 D. 教育的社会属性 6.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_________。 ( ) A. 规范作用 B. 动力作用 C. 引导作用 D. 爆发作用 7. _______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 ( ) A. 格塞尔 B. 卢梭 C. 霍尔 D. 高尔顿 8. _________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 ) A. 华生 B. 格赛尔 C. 洛克 D. 弗洛伊德 9. 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可以用于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__________。 ( ) A. 自学 B. 训练 C. 培训 D. 教育 10. 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 则称为___________。 ( ) A. 学生文化 B. 校园文化 C. 学校制度 D. 学校传统 1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说明了___________ 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 ) A. 社会环境 B. 教育 C. 遗传 D. 学校教育 12. 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是_________。 ( ) A. 实践 B. 主观能动性 C. 教育 D. 训练 13. 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__________。 ( ) A. 校园物质文化 B. 校园组织文化 C. 校园精神文化 D. 校园制度文化 14. 人力资源理论说明了__________。 ( ) A.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 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15.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__________。 ( ) A. 主导因素 B. 决定因素 C. 物质前提 D. 无关因素 16. 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_________。 ( ) A. 学校精神文化 B. 学校物质文化 C. 学校组织和物质文化 D. 学校亚文化 17. 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其中第二个层次是________。 ( ) A. 生理活动 B. 心理活动 C. 社会实践活动 D. 思维活动 18. 有的人“大器晚成”,而有的人“少年得志”,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______ 规律。 ( ) A. 个别差异性 B. 不平衡性 C. 互补性 D. 阶段性 19. 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的道路;在恶劣的环境 中,有的人却“出淤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________。 ( ) A. 人的发展不受环境的影响 B. 人们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C. 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利 D. 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20.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 ( ) A. 孔子 B. 孟子 C. 韩非子 D. 荀子 21. ________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 ) A. 个体生命发展 B. 个体身心演化 C. 个体身心发展 D. 个体身心变化 22. “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由他们的教 育所决定的。”这是___________的观点。 ( ) A. 内发论 B. 外铄论 C. 成熟论 D.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3. 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角度来看,“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长”的说法反映了___的观点。( ) A. 多因素作用论 B. 白板说 C. 内法论 D. 外铄论 24.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做到________。 ( ) A. 相互衔接 B. 循序渐进 C. 长善救失 D. 教学相长 25. “一两的遗传胜于一吨的教育”是__________的观点。 ( ) A. 遗传决定论 B. 环境决定论 C. 二因素论 D. 教育万能论 26.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_________。 ( ) A. 教育工作要抓住发展的关键期 B. 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C. 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 D. 教育工作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27. 在教育工作中,“不陵节而施”依据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_______规律。 ( )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个别差异性 D. 互补性 28. 遗传因素对人的影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总体上呈________趋势。 ( ) A. 递减 B. 递增 C. 不变 D. 倒U 型发展 29. 学生年龄特征中所指的两个方面是________。 ( ) A. 认识和情感的特征 B. 情感和意志的特征 C. 气质和性格特征 D. 生理和心理特征 30. “每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下列关于“个别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_。 ( ) A. 不同的认知特征 B. 不同的兴趣爱好 C. 不同的年龄和性别 D. 不同的价值取向 31. “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这是________提出的,体现了环 境决定论的观点。 ( ) A. 孟子 B. 荀子 C. 韩非子 D. 孔子

中外广播电视史

第二章广播电视体制 第一节广播电视体制概述 1、广播电视体制包含哪两方面的内容?决定广播电视体制有哪些因素? 广播电视体制是一个国家广播电视事业赖以建立和组成的所有制形式恶化结构方式。广播电视体制包括“制度” 和“体系”两个部分,它既包含理念和法规的基础,又包含组织和经营的内容。 决定广播电视体制的,主要是政治经济体制和社会意识形态,除此之外,还有其它一些自然的和社会的先决条件,如幅员、人口、语言、地理、地缘关系、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多种,且相互作用。 2、从实质上说,世界历史上哟那几种主要的广播电视体制?各有什么特点? 从本质上气氛,广播电视体制可以分为商营制(私人商业制)、公法制(公共服务制)、国营制(公有国营制)三种不同的体制。 ㈠、商营制(私营商营制) 特点:①将广播电视经营看着纯粹的市场行为,基本是按商业公司的方法运作; ②经费来源靠广告收入; ③以自由主义的思想理论为基础; ④媒体的频道资源属于公共所以,但媒体的机器设备属于私人财产,媒体以服务公众的义务换取使用 频率的特权; ⑤商营传媒通过服务获取利润,它的经营目标主要是向广告主提供大规模的受众,而为了吸引和保持 受众,又要向消费者提供娱乐性强的节目; ⑥商营电视的节目娱乐性强,生动活泼,吸引力大,富有经济效益。 ㈡、公法制(公共服务制) 特点:①经费来源主要是向国名征收使用接收机的税款(视听费); ②一般不受政府直接控制,而是由政府任命或批准一个半独立的传媒机构从事具体的广播活动,并处 于立法机构的常规监督下; ③就广播电视节目内容而言,公共广播电视节目是面面俱到的; ④就广播电视传播功能而言,公共广播电视是自治的; ⑤就社会舆论表达而言,公共广播电视应该具有多样化、普遍性的特点; ⑥就文化角色而言,公共广播电视是民族语言、精神、美学的体现,总体格调偏向高雅; ⑦就社会地位而言,公共广播电视在政治生活中位置独特; ⑧就经济机制而言,公共广播电视具有非商业主义的传统; ㈢、国营制(公有国营制) 特点:①主要指导思想为集体主义; ②广播电视事业为国家所有,由政府部门经营; ③国家以较严格的意识形态尺度对广播电视事业实行十分严厉的政治控制和行政干预; ④传媒追随它所从属的政治体制,传媒的活动服从于政府控制社会的目标; ⑤传媒财政来自国家拨款; ⑥节目侧重于政治宣传和推行政府政令,对民众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 附: 体制类型代表国家 或媒体 体制主要特点主要优势主要劣势 国有国营体制前苏联等 社会主义 国家,发 展中国 家,少数 发达国家 (1)媒体资产为国家所有; (2)政府将其作为国家事 业单位直接领导和管理; (3)媒体领导成员由政府 任命,业务活动受政府监 督;(4)媒体运作经费大多 (1)便于国家实施统一管理, 有计划地安排人力物力财力; (2)合理安排各台设置,协 调互补;(3)使广播业务更符 合国家需要,从而使社会效益 得到保证。 (1)广播事业受政治干预 多,业务侧重于对政府、 领导负责,忽视对受众多 样化需求的满足;(2)行 政化管理,高度集中,缺 少激励机制,缺乏活力。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课程的概念 一、课程的词源学分析 (一)中国课程的词源 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频频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 中国古代课程大多指“学程”,即学业及其进程。 (二)西方课程的词源 英国斯宾塞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Curriculum是从拉丁语currere派生而来的,意为跑道,奔跑。 二、几种经典的课程定义 1.课程即教学科目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课程是指“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这些科目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的总称”。 《中国大百科全书》:“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王道俊、王汉澜:“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2.课程即学习经验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卡斯威尔和坎倍尔:“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所有经验。” 靳玉乐:课程是"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环境获得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性经验"。 3.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这种定义认为社会文化中的课程应该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技能。这种定义的基本假设是:个体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个体社会化。课程应该反映社会需要,以便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这种课程的实质在于使学生顺应现存的社会结构,强调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学生转向社会。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教育》、《美国: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 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4.课程即社会改造 这种课程定义是一种激进的定义。按照这种定义,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现存社会制度的束缚。提出“学校要敢于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的口号。按这种定义,课程的重点应该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弊端、学生应关心、参与社会活动,形成从事社会规划和社会行动的能力。 弗雷尔:批评资本主义的学校课程已经成了一种维护社会现状的工具,使人民大众甘心处于从属地位,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主张课程应该使学生摆脱盲目依从的状态,

第一章 电视传像原理

第一章电视传像原理 1. 人眼观看物体时产生视觉的基本机理是怎样的?何谓明视觉和暗视觉? 2. 什么是可见光谱?其波长范围和颜色表现是怎样的? 3. 何谓视敏函数和相对视敏函数?准确画出曲线?它是怎样得出的? 4. 在明视觉条件下,对辐射功率相同的510nm绿光和610 nm橙光的亮度感觉谁高谁低? 5. 明视觉条件下,对420nm 紫光若要获得与555nm黄绿光相同的亮度感觉,它们的辐射功率比应怎样? 6. 何谓亮度视觉范围和亮度感觉?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7. 荧屏上5条灰度条的亮度各为20、33、51、73和100 ,问哪两个相邻条之间"亮度感觉差"最小?哪两个相邻条之间的"亮度感觉差"最大? 8. 何谓对比度和亮度层次?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9. 设原景物的,重现图象上,环境光,问对比度和亮度层次损失的损失怎样? 10. 何谓视觉惰性?在电视系统传输图像中如何利用它? 11. 什么是闪烁感觉和临界闪烁频率?解释临界闪烁频率测定曲线的含义? 12. 若电视图象的换幅频率为50赫兹,最大亮度为200 ,最小亮度为5 ,此时图像有无闪烁现象? 13. 什么叫视角、分辨角、分辨力? 14. 视力正常的人在4米处观看白屏上的两紧邻黑店,能分辨出它们时的最小黑点间距约是多少? 15. 在离荧光屏2米远处观看间歇呈现的运动景物,若重复呈现的频率为20赫兹,景物在荧光屏上的水平运动速度为每秒0.1米,问运动景物呈现的是跳跃式运动还是连续平滑运动? 16. 写出彩色立体、彩色平面和黑白平面电视的象素信息函数表达式? 17. 试比较同时传输制和顺序传输制的特点? 18. 什么叫扫描的同步?顺序传输制中为何要有这一步? 19. 何谓逐行扫描?显象管中用什么方法使电子束实现水平偏转和垂直偏转? 20. 何谓扫描光栅?画出包括行逆程和场逆程在内的一帧为7行的逐行扫描光栅。 21. 何谓帧型比?显象管中用什么方法保证扫描光栅的帧型比符合规定值? 22. 试述选择场频时所考虑的几个因素和最终选定的具体数值? 23. 试述选择标称扫描行数时所考虑的几个因素和最终选定的具体数值。 24. 图象信号的带宽是怎样的?写出考虑逆程系数时的图象信号带宽公式,并加以解释。(每一参数的含义和带宽公式的来由) 25. 何谓2:1隔行扫描?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扫描方式? 26. 隔行扫描中标称扫描行数Z为什么要选为奇数?画出一帧为9行的隔行扫描光栅及其行场扫描电流波形? 27. 试比较逐行扫描和隔行扫描二者的行频与帧频或场频或间的关系式有何不同?图象信号带宽的公式有何不同? 28. 说明隔行扫描的优点,并简述其缺点? 29. 隔行比大于2:1(隔多行扫描)可进一步减小图象信号带宽,为何不采用? 30. 若已知场频=50Hz,行频=15625Hz,场逆程系数。重现图像高度为40cm,求1)奇或偶场内相邻两行间的节距;2)奇、偶场之间相邻行间的节距。 31. 当帧周期和场周期恒定不变,而奇偶场的场周期有误差,分别为奇场,偶场,则扫描光栅会产生真实并行,为什么?

第二章 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幼儿园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课程编制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实施和评价课程等主要环节。 课程决策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层次: 一是广义的(理论的)层次。这一层次的决策在于对课程的方向问题做出基本的价值选择。课程的方向主要取决于社记者对课程的三大基础——社会、儿童和知识内容之间关系的处理 二是具体的(技术的)层次。这一层次的决策是在理论决策的指导下对课程要素(课程目标、内容、组织与实施、以及课程评价)及其关系进行处理。 幼儿园课程编制就是通过上述两种决策拟制出“预定的课程”,即课程计划与方案,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修正进行“再设计”。 在幼儿园课程编制中,理论层次的决策是最为重要的,因为他决定着课程的方向。而理论决策的主要依据,是设计者对社会要求,儿童发展和人类知识在课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一)社会要求 课程是教育机构实现其教育职能的手段和途径。 教育的最基本职能是促使年轻一代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合格社会成员。 了解社会需要(包括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对人的需要、国家、家庭的价值观和儿童发展的要求和期望)可以提高幼儿园课程对社会(包括谁

去和家庭)的适宜性,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更加符合社会要求的人。(二)儿童发展 在设计和实施时,必须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需要和学习的准备性,根据发展规律和学习活动特征来安排课程。 (三)人类知识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知识为儿童提供了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正确的对待世界的方法与态度。知识是儿童发展所需要的“营养”,是课程内容的重要来源。 知识包括多种形态:表征性的(以语言形式存在)、程序性的(以表象或动作形式存在)和价值性的(以情感和态度方式表现)。知识具有不同的价值:知识价值(了解周围世界)、发展价值(提高自己,改造世界)、评价价值(形成对人对事的态度)。 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生活、交往、操作活动而主动建构的过程。 设计课程时应把上述三个因素,即课程的三大基础结合起来考虑,以保证课程的平衡和多方面的适宜性。 要处理好课程决策中的各种问题,首先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儿童观、发展观、知识观、课程观)作指导,然后根据正确的指导思想来选择组织课程要素,并使其内部有高度的一致性。

广播电视概论2018

第一章世界广播电视发展概观 1.人类第一次用无限电波听到自己声音: 1906年,圣诞节前夕,加拿大科学家费森登,美国马萨诸塞州布兰特罗克的实验电台 ,世界最早广播,美国KDKA电台。 ,世界最早电视台,英国广播公司BBC。 4.世界广播电视发展的时期分别是? (1)初步发展时期(1920年至“二战”结束前) (2)飞速发展时期(“二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 (3)变革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5.电视的普及对广播造成的冲击该如何解决?(差异化战略)(1)是细节节目内容,按照节目类别设置不同的频率,如综合台、音乐台、新闻台、宗教台以及文艺台等 (2)是细分受众群体,按照不同的对象设置名称不同的频率,如老年台、青年台等; (3)是利用收音机便携易带等特点,拓展服务范围,开办交通台,气象台等。

6.什么是广播电视体制? (1)就广播电视机构本身而言,指所有制和经营管理机制 (2)就整个国家而言,指全国广播电视的格局以及国家进行法律和行政管理的方式。 7.世界各国的广播电视业主要有哪几种体制类型?其各自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1)以美国为代表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运作体制 特点:向民间开放,允许自由经营、转让。广播电视机构的言论自由受到美国法律保护。 (2)以西欧、日本为代表的公私兼顾的双轨制运作体制。 特点:承认广播电视可以由人民以商业方式经营,又主张广播电视事业应以公营为主,以商营为辅。 (3)以中国为代表的国有国营体制。 特点:势体现在节目的品位高、严肃,很少或根本没有刺激性内容;而广播电视在公共教育、文化普及等方面的社会作用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其弊端则体现在由于不能按市场规律运作,未出现“优胜劣汰”或“优胜劣并”的结果。 8.举例说明目前世界广播电视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和不平等现象。

教育学原理配套练习题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试题与参考标准答案(完整版)

教育学原理随堂配套练习题 整编人:秦善鹏 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硕士 2013年8月23日 1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 “学在官府”说明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________。 ( ) A. 生产力 B. 政治经济制度 C. 文化 D. 科技 2.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说明教育与________的关系。 ( ) A. 经济 B. 政治 C. 人口 D. 文化 3. 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这说明学生文化的________特征。( ) A. 过渡性 B. 非正式性 C. 多样性 D. 互补性 4. 人力资源理论是由____________提出的。 ( ) A. 舒尔茨 B. 亚当斯密 C. 约翰杜威 D. 裴斯泰洛齐 5. 教育既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又是文化本体。这体现了________。 ( ) A. 教育的文化功能 B.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C. 教育的本质属性 D. 教育的社会属性 6.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_________。 ( ) A. 规范作用 B. 动力作用 C. 引导作用 D. 爆发作用 7. _______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 ( ) A. 格塞尔 B. 卢梭 C. 霍尔 D. 高尔顿 8. _________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 ) A. 华生 B. 格赛尔 C. 洛克 D. 弗洛伊德 9. 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可以用于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__________。 ( ) A. 自学 B. 训练 C. 培训 D. 教育 10. 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 则称为___________。 ( ) A. 学生文化 B. 校园文化 C. 学校制度 D. 学校传统 1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说明了___________ 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 ) A. 社会环境 B. 教育 C. 遗传 D. 学校教育 12. 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是_________。 ( ) A. 实践 B. 主观能动性 C. 教育 D. 训练 13. 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__________。 ( ) A. 校园物质文化 B. 校园组织文化 C. 校园精神文化 D. 校园制度文化 14. 人力资源理论说明了__________。 ( ) A.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 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15.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__________。 ( ) A. 主导因素 B. 决定因素 C. 物质前提 D. 无关因素 16. 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_________。 ( ) A. 学校精神文化 B. 学校物质文化 C. 学校组织和物质文化 D. 学校亚文化 17. 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其中第二个层次是________。 ( ) A. 生理活动 B. 心理活动 C. 社会实践活动 D. 思维活动 18. 有的人“大器晚成”,而有的人“少年得志”,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______ 规律。 ( ) A. 个别差异性 B. 不平衡性 C. 互补性 D. 阶段性 19. 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的道路;在恶劣的环境 中,有的人却“出淤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________。 ( ) A. 人的发展不受环境的影响 B. 人们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C. 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利 D. 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20.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 ( ) A. 孔子 B. 孟子 C. 韩非子 D. 荀子 21. ________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 ) A. 个体生命发展 B. 个体身心演化 C. 个体身心发展 D. 个体身心变化 22. “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由他们的教 育所决定的。”这是___________的观点。 ( ) A. 内发论 B. 外铄论 C. 成熟论 D.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3. 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角度来看,“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长”的说法反映了___的观点。( ) A. 多因素作用论 B. 白板说 C. 内法论 D. 外铄论 24.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做到________。 ( ) A. 相互衔接 B. 循序渐进 C. 长善救失 D. 教学相长 25. “一两的遗传胜于一吨的教育”是__________的观点。 ( ) A. 遗传决定论 B. 环境决定论 C. 二因素论 D. 教育万能论 26.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_________。 ( ) A. 教育工作要抓住发展的关键期 B. 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C. 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 D. 教育工作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27. 在教育工作中,“不陵节而施”依据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_______规律。 ( )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个别差异性 D. 互补性 28. 遗传因素对人的影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总体上呈________趋势。 ( ) A. 递减 B. 递增 C. 不变 D. 倒U 型发展 29. 学生年龄特征中所指的两个方面是________。 ( ) A. 认识和情感的特征 B. 情感和意志的特征 C. 气质和性格特征 D. 生理和心理特征 30. “每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下列关于“个别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_。 ( ) A. 不同的认知特征 B. 不同的兴趣爱好 C. 不同的年龄和性别 D. 不同的价值取向 31. “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这是________提出的,体现了环 境决定论的观点。 ( ) A. 孟子 B. 荀子 C. 韩非子 D. 孔子

第二章-电视传像基本原理

第二章-电视传像基本原理

————————————————————————————————作者:————————————————————————————————日期:

第二章 电视传像基本原理 主要内容: ??? ?? ? ?电光转换光电转换顺序传送 像素、基本概念1{????? ?? ? ???? ???????? ?均衡脉冲消隐脉冲分析同步引起的问题扫描的同步 优缺点扫描光栅形成隔行扫描场扫描及逆程系数行扫描及逆程系数逐行扫描、扫描2?????? ? ? ??? ? ???????? ??????灰度非线性失真对比度、亮度垂直分解力水平分解力清晰度,连续性非线性失真矩形屏幕尺寸幅形比几何、电视信号的基本参数3?? ?彩条信号命名 视频信号的频谱分析 、4

概念 1、像素:组成画面的细小单元称为像素。 2、在电视系统中,把构成一幅图像的各像素传送一遍称为进行了一个帧处理,或称为传送了一帧。 3、关于扫描的概念 扫描--将图像转变成顺序传送的电信号的过程。 电视系统的扫描如同人阅读书籍一样。 行扫描--水平方向的扫描。 场扫描--垂直方向的扫描。 行扫描正程--从左至右将一行像素逐个传送或接收的扫描过程。 行扫描逆程--从右端迅速返回左端准备下一行扫描的过程。 场扫描正程--从上至下的扫描过程。 场扫描逆程--从下端迅速返回上端,准备下一场扫描的过程。 4、同时混色法-- 5、空间混色法— 6、在电视系统中,为了充分利用矩形屏幕,使扫描设备简单、可靠,采用了匀速单向直线扫描方式 7、逐行扫描:一行紧跟一行的扫描方式,在两个偏转磁场的共同作用下,电子束就在显像管的荧光屏上作匀速直线扫描。 8、扫描光栅:电子束在屏幕上的扫描轨迹称为扫描光栅,光栅形状通常为矩形。 9、行扫描锯齿波电流线性上升,电子束从左逐渐移到右端,形成行正程扫描。行正程扫描 时间用 表示。 t H T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基本原理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基本原理 一、名词解释: 1、年龄特征:指各年龄阶段的儿童少年在身心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2、广义的教育: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3、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 活动。 4、教会教育:即教会学校教育,通常指欧洲中世纪基督教会设立和管辖的学校,主要有僧侣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以培养对上帝虔诚和服从教权与政权的教士为 目的。其教育内容主要是“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 天文、音乐、合称“七艺”,各个科目都贯穿着神学。 5、骑士教育:指欧洲中世纪俗封建主的教育,主要培养和训练骁勇善战、具有军事征战能力、保卫封建制度的卫士。重点学“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但不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 6、环境: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7、遗传素质:指个体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个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 二、填空题: 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产生于生产劳动,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2、教育的功能主要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发展个性功能。 3、教育产生的观点主要有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三种学说。 4、教育的社会属性主要表现在历史性、永恒性、相对独立性三个方面。 5、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主要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

电视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电视原理课后习题答 2-8、人眼彩色视觉对彩色细节的分辨力怎样?它在彩色电视中得到怎样的利用? 答: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人眼的彩色分辨角(视敏角)一般比黑白大3~5倍,即人眼对彩色细节的分辨力是对黑白细节分辨力的1/3~1/5。彩色电视就是利用这个特点实现色度压缩,亮色共用频带。 2-13、说明隔行扫描的优点,并简述其缺点? 答:优点:隔行扫描可在保证图像分解力无甚下降和画面无大面积闪烁的前提下,将图像信号的带宽减小一半。 缺点:行间闪烁及奇偶场光栅镶嵌不理想时的局部并行甚至完全并行等现象,而且当物体沿水平方向运动速度足够大时,图像的垂直边沿会产生锯齿现象等。 3-24、何谓PAL制?其特点如何?解码端如何正确还原彩色?说明如何减小传输过程中相位失真的影响? 答:PAL制是Phase Alternation Line(相位逐行交变)的缩写词,按色度信号的特点,PAL制又称逐行倒相正交平衡调幅制。参见3.4.3 V分量逐行倒相技术。 4-1、何谓彩条信号,有何特点和用途?对各种彩条信号可以怎样标记? 答:标准彩条信号是用电子方法产生的一种测试信号。该信号图像为在荧光屏水平方向包含有黑、白、三个基色和三个补色等宽度排列的8个竖条。按亮度顺序自左向右排列,依次是白、黄、青、绿、品、红、蓝、黑。在黑白显像管上显示为八条不同灰度的竖条。 彩条信号可以用四个数字来标志,对应为a-b-c-d或a / b / c / d.。其中,a为白条的电平,b为黑条的电平,c为基色条的高电平值,d为基色条的低电平值,它们都是校正后的值。于是100%饱和度、100%幅度的彩条信号记作100-0-100-0或100 / 0 / 100 / 0;100%饱和度、75%幅度的EBU 彩条信号记作100-0-75-0或100 / 0 / 75 / 0。 4-4、何谓残留边带调幅?电视广播中为什采用残留边带调幅? 答:残留边带调幅方式发射即在电视即保留调幅信号一个完整的边带(例如上边带)和部分另一边带(如下边带),即残留了部分边带。 原因:对6 MHZ带宽的视频信号采用一般调幅方式,形成12 MHZ的已调波带宽,显得太宽,若采用单边带调制传输,虽已调波带宽可减小一半,但须采用较为复杂的同步检波电路解调,使接收机的成本增加;且发端需要一个边沿非常陡峭的滤波器,也难以做到。因此折衷考虑,采用残留边带调幅。 4-8、何谓电视制式?它大致包括那些参数内容?我国的彩色电视广播为PAL-D制,包含什么含义?答:黑白电视广播中的电视制式,是将扫描参数(例如625行50场、2:1隔行)、视频带宽(例如 6MHz)、射频带宽(例如8 MHz)、调制极性(例如负极性)、伴音载频与图像载频频率差(例如6.5 MHz)以及伴音调制方式(例如调频)等一系列参数综合称为电视制式。 我国的黑白电视广播是D、K制;彩色电视编码采用PAL制,故为PAL-D制。 4-14、亮度及对比度的含义是什么? 答:图像对比度指电视机最大亮度Bmax与最小亮度Bmin之比,电路上对应图像信号的幅度,故通过调节视放的增益实现对比度调节。图像亮度指图像的亮暗程度,电路上可通过改变视放级直流工作点(或箝位电平)实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