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科技政策

农业科技政策

农业科技政策
农业科技政策

农业科技政策

学号:1517439046 姓名:陈敏娜班级:15信管

农业科学是现代农业发展强大的推动力。20世纪末,农业科技在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大力推动着农业的繁荣。在世界各国纷纷抢占科学技术制高点的21世纪,科技成为经济增长最有力推动力量的观点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共识。因此,在新世纪,农业的根本出路也在于农业科技化。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充分依靠农业科技政策的支持,所以本文对国家制定的关于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对转型时期我国的农业科技政策进行

了简单的分析和展望。

在现代各国的发展史中,很多国家在获取政治上的独立之后,普遍都走上了寻求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在这一个过程中,“工业化就是一切”,农业的发展几乎处于一种被忽视的状态,甚至有国家出现“重工抑农”倾向,从而使原本落后的农业更加落后。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对农业进步提出了要求,农业的发展也开始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农业生产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解决的问题,国家制定计划首先要安排好农业,研究政策首先要考虑农业因此,研究制定符合国家实际的农业发展战略以及它的有效实施和展开也成为农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20世纪后,世界进入一个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成为各个领域进步的强有力保障。当然,农业想要突破常规的发展模式,获得长足的进步,必须要把与新兴科技的结合作为依托。

新世纪,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农业科技的进步制约着各国农业的发展。只有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提升,才能确保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强有力支柱,同时才能保障农村与城市的和谐发展,维护国家乃至世纪的稳定。农业科学是现代农业发展强大的推动力。自20世纪末以来,农业科技在学科分化、分工与更新的同时,也进一步走向综合与联合,形成许多新的学科交叉点和生长点,推动着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充分依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的支持。可见,农业科技政策在国家政策当中的份量很重。新世纪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农业科技政策,对我国农业科技的长足进步起到很大的作用,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一、农业科技政策概述

1.农业科学技术概述

“农业科学技术”是具体应用到农业领域内的现代科技,即在农业领域内,基于科学实验之上包括生物、化学、机械等各方面的现代知识、应用现代知识的技能以及为保证“生产”和应用这些现代知识和技能的制度与体系,即揭示农业生产领域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在生产中应用成果的总称。它产生于农业生产,又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因为农业生产每一阶段的进步都是以科学技术发展为基本前提的。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紧密结合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有不同于其他领域科学技术

的特点。

2.农业科学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农业科学技术的周期长。由于农业生产过程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所以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特点。另外,农业生产过程受生物生长发育规律的限制,具有鲜明的季节性,这样使得农业科技成果从研究、试验、推广应用,

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第二,农业科学技术的区域性强。指的是不同的地域生长着不同类别的农作物,这就要求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要结合实际进行有效的实用技术的开发和

推广。第三,农业技术的保密性差。农业科技成果经常在中间试验以后就会泄密,所以难以进行大范围销售,这就意味着农业技术的投入不能完全由市场来决定,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要加大农业技术的投资。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增强农业技术的保密性。第四,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的分散性。我国仍然处在农业产业化初级阶段, 我国大部分农村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的经营和劳动较分散,这给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所以只有加强对分散的农业劳动者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才会更好的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

3.农业科技政策的内涵

农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农业政策一般以保持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增长为主要目标。政府主要通过在农业生产结构、组织形式、资源配置以及生产要素和产品流通等领域制定相关的政策,从而引导市场中的行为主体做出符合总体利益的决策,最终实现目标。事实上,农业政策的正确与否对农业的发展关系重大,只有经过谨慎周密的调查研究来制定政策,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并在实践中不断使其完善,才能发挥农业政策的巨大作用。

二、我国农业科技政策简述及评析

1.农业科技政策目标

新世纪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发展目标为:提高主要领域技术水平;不断完善、加强农业科技体系;优化农业科技队伍结构,加强实力;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使

农业科技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依靠农业科技革命,推动农业产业革命。

2.近期我国农业科技政策演变足迹

2004年,我国农业科技政策的重点在于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的推广。主要围绕增强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改革农业科技体制,较大幅度地增加预算内农业科研投入。政策规定要继续安排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资金。增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已有科研成果的中试和大面积示范推广。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允许各类农业企业和民营农业科技组织申请使用国家有关农业科技的研发、引进和推广等资金。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国家推广机构和其他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与农业产业带相适应的跨区域、专业性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支持农业大中专院校参与农业技术的研究、推广。

为使中国农业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确定2010年以前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原则、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有关政策措施,国家科委联合十个部委修订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于今日正式发布实施。《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是继1985年国家科委发布的《中国技术政策(农业卷)》12年后重新修订的。十多年来农业科技的外部环境及内部机制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技术政策已不适应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为此,国家科委与农业部、林业部、水利部、国内贸易部、化工部、全国供销总社、中国轻工总会、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等有关部门于1995年10月开始着手《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的修订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新修订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明确农业科技的主要方向是: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争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取得重大突破,促进农业科技革命。新修订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确立的主要目标是:迅速提高农业研究开发能力,使中国的农业科技率先跃居世界先进水平,使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新修订的《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是我国未来5—15年农业科技发展的行动指南。它的颁布实施将对推动我国农业

科技工作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三、农业技术推广政策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定义为: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应用范围是指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保鲜、贮运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和农用航空技术,农田水利、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技术,农村供水、农村能源利用和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气象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等。

四、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政策建议

1. 制定农业科技产业发展政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科技产业政策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由此,从实际出发,迫切需要制订具有强大政策导向作用和长远意义的农业产业发展技术政策。政策应以产品创新和产品市场创新为中心,对那些技术含量多、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予以重点产业扶持,加速其产业化。政策应充分体现对产业鼓励政策、优惠政策、风险分担政策、经费支持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从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2. 加强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建设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就必需在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和体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要打破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宏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布局分散、研发层次重叠、管理效率低下,学科设置陈旧,专业单一,跨专业综合型项目较少,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的状况,要按照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对科技布局及机构设置优化配置,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改变农业科技管理模式和内容。要推进灵活、公平竞争、蓬勃向上的运行机制建设,实行公开招标、竞争立项,人员自主结合、竞争上岗的办法,发挥每个农业科技岗位的作用。

3. 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重点是发挥高等农业教育系统培养人才的主力军作用,提高培养造就人才的质量;通过科研工作,在科技实践中培养造就高水平的学术人才;建立起人力资本合理使用和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新机制,克服人才不足与人才闲置同时存在的不正常状况,要调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氛围,建立激励机制,发挥人力资本充足的优势。

4. 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重点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并存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在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同时,农业科研单位要采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加快成果产业化。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制。

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略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刘蕊蕊 摘要:农业,伴随着人类起源而生产。农业,与人类共存。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已种植在世人心中。中国农业也随着历史的脚步辉煌了千年。农业文明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照耀在中国大地的上空。而随着人类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这颗明星也将永不陨落,愈闪愈烁。中国的农业正在向现代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中国的农民都变成专业农民,中国的全体农户都变成专业的现代化的专业大户。 关键词:意义;作用;举措 自原始社会时期,栗、稻等农作物首先诞生于我国,它孕育了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农业也一直前进。当今,科技竞争发展,我国正由一个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变,但在这期间,农业依旧是整个国家发展的本源。 一、发展农业的重要意义: 发展农业可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进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农业稳定发展了,农民生活稳定了也将使各行各业全面地,均衡协调地,科学合理地,和谐持久地飞速向前发展。只有这样,中国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待遇才能更好更快的提升。只有全体人民都富裕了,党和国家的收入才会更多,这样祖国的各项公共开支才会更加有保证,各项制度才会更加完善和更加健全,全体人民的日子和生活才会越过越好和越过越幸福。 就以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为例谈谈发展农业的的具体重要意义: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土地资源丰富,分布着黑土,黑钙土等土壤类型,为多种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地区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作物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已被玉米大豆所代替并相继建立了一批国营农场,开垦了数百万公顷的耕地,成立了全国最重要的粮食基地。东北地区林木蓄积量大,木材产量高,是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东北地区的农业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进行黑土地开发、湿地保护等,东北地区还发展特色农业,使农业走向网络时代,以当地特、优、名农产品为主,用现代化农业带动传统农业发展形成了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可见,农业发展有着可观广阔的发展前景,正是由于农业的积极发展,东北地区经济快速可持续性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并且带动了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使东北地区的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并接轨。增强了国际影响力同时也带动了中国部分经济飞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作用

科技发展现状战略及主要政策完整版

科技发展现状战略及主 要政策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中国科技发展现状、战略及主要政策国家计委规划司、科技司产业技术政策课题组 1998年3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已成为其国际地位和在国际竞争中成败的决定性因素。面向21世纪的中国,如何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迅速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确保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立足现实国情,适时制订和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将是关键所在。 一、中国科技发展的环境 (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世界经济增长周期与科技进步浪潮的相关性看,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处于低速徘徊阶段,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有所降低,表明世界科技发展还没有产生新的重大突破,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尚在酝酿之中,预计到下世纪初,世界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仍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深入,仍将以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技发展和创新为核心。值得注意是:这些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仍然方兴未艾,日新月异,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明显缩短,传统观念上的研究、应用开发及生产间的界限愈加模糊,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如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极为迅速,技术淘汰率高,产品更新换代快,在计算机领域中每六个月甚至更短的周期内就有新产品问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科间的交叉日益突出,技术领域的创新更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及影响。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已经不再将科技项目按基础、应用和开发三个领域划分,而是按国家的战略需要划分为若干重大项目推动科技进步,以更便于调动和发挥一个国家的整体的综合优势。此外,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也进一步得到加强。鉴于高技术发展具有高效益、高风险和高耗资的特点,走国际合作之路已被纳入各国政府和企业界发展高技术的战略规划,如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欧共体12国参加的国际空间站计划,以及美国、欧洲同俄罗斯的空间合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强手之间甚至是国际竞争对手之间也展开了联合和合作,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多家着名微电子企业携手共同开发新一代动态随机存储芯片,以共担费用、共担风险,成为世界强手既联合又竞争的范例。 (二)中国科技发展的国内环境 中国经济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广泛的需求。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但是必须看到,粗放型增长方式仍在我国经济增长中起着支配地位。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主要是靠大规模投入自然资源、资金和劳动力来支撑;相当多的企业素质不高,科技开发、创新能力弱,技术进步缓慢,产品档次低、消耗高、质量差。目前,我国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很多处于世界60-70年代的水平,工业企业设备近20%老化,超期服役率达40%。资源消

浅谈新型农业发展创新的重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65624448.html, 浅谈新型农业发展创新的重要性 作者:翁国仕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21期 摘要:農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国家高度重视的产业,在新型农业发展创新这一问题上,党和国家指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从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农业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一方面我们要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给农业科技工作带来的机遇。 关键词:新型农业,发展创新,经营主体。 我国正处在以工业促进农业、以城市带动乡村发展的新时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在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的大背景下,要想促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创新农业发展经营模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科学的经营方式重要性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新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势在必行 把握好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律和科学内涵,立足农村,坚持以工业化的思路指导农业,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产业化、信息化等建设,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特色化、规模化、园区化、产业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着力点放在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上,由资源初加工、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和结构优化、产业升级转变,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大力发展品牌农业,提高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品牌农业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抓手。品牌农业是一种先进的理念,是现代工业市场化、品牌化、标准化理念在农业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发展品牌农业有利于提高相关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提升产业层次,对于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性 科技是突破农业资源和市场双重制约的重要途径,应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加快建设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和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把提高农业科技研发能力、农业技术推广能力作为重点。运用农业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注重研发和推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技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首先要强化科技培训要以促进农民持久增收和充分就业为目的,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展开科技示范、科技培训、科技推广等活动。其次着力抓好科技示范,培育科技示范大户、科技示范大村为重点,立足资源优势,紧紧围绕马铃薯、胡萝卜、金莲花、苍术等现有主导产业及蔬菜、中药材等后续产业,集中人力、

农业的特点及作用

农业的特点及作用 目录 摘要: (2) 译文: (2) 关键词: (2) 一、农业的特点 (2) 1.1、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 (2) 1.2、农业生产对象是生物有机体 (2) 1.3、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 (3) 1.4、生产周期长 (3) 1.5、劳动的野外性、季节性、分散性 (3) 二、农业的作用 (4) 2.1、要素贡献 (4) 2.2、市场贡献 (4) 2.3、外汇贡献 (4) 2.4、社会稳定贡献 (5)

摘要:农业生产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其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农业生产的资料和对象都是来自自然的土地和动植物,使其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初期具有创在外汇的作用。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虽然会下降,但是,农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却不曾下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是维护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 译文: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a country's national economic. In the development ofnational economics. Of the demand for labor in the agriculture, this has the function of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f material and the object are from natural land and animals and plants. Make it in the early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with and the role of the exchange.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griculture accounts for the propor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ough will decline. But, Agricultur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role not decline. Agriculture is the basic of the national economy.To safeguard national strategic securi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关键词:农业、特点、作用 一、农业的特点 1.1、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 农业生产是人类直接利用生物、太阳能、土壤、气候等自然力的生产活动。 一方面,农业生产是生物生长繁衍及其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自然再生产 过程。农业生产直接利用的是土地、生物、太阳能等自然资源,利用生物自然生长繁衍 的过程。农业生产利用的资源是生物,农业生产的产品也是生物,农业生产是自然发展 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是人类劳动产品、劳动力与生产关系等经济现象的再生产过程。 农产品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工业产品反过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 的效率,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1.2、农业生产对象是生物有机体 农业生产的作用对象是各种农作物和动物。生物自身的性质对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 作用,例如:矮秆抗倒伏小麦的出现极大的增强了小麦的抗逆性,确保了农业生产的稳 定。农业生产过程中,生物自身的性质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因此,农业生产不仅

我国科技政策向创新政策演变的过程_趋势与建议_基于我国289解读

政策研究我国科技政策向创新政策演变的过程趋势与建议、第二扶持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政策建设的着力点。 , 新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也不尽相同政策工具选择需要和国家创新能力 , , 为了推动创新载体的发展政府各部门出、 , 台了《于加快乡镇企业科技进步的意见》关于关《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速国家高新、、、祸合。在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前期阶段我国政 , , 府通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技术引进项目是在当时条件下的最优选择这样能够有效促进创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决定》等科技和产业政策 , , 新能力提升。随着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以政府 , , , 主导的科技工程和技术引进政策效用边际递减。当创新能力提升到一定阶段企业成为创新体系的主体政府就要开始转向经济环境的营造为企 , , 第三促进科技创新的金融政策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从资金投人方面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业创新服务“ 。由此可见创新政策结构的转变是。 , 财政政策突出表现在《技三项经费管科 , 、创新系统和政策体系协同的结果” 和政理条例》《府采购法》的制定金融方面也相继从科技政策单向推进向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协同发展的转变还是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匹配演进的结果。“ ” “ 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基本法律包括商业银行法公司法担保法证券法信托法保险法票据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等、。、、、,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发展 , 战略逐步转变为有较强经济指向的结构性赶超战略提出了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 。 , 三我国创新政策演变趋势分析“ , 通过 , 一年我国创新政策历史演变的“ “ 依靠” 、“ 面向成为一段” 经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我国创新政策呈现从科技政策单向推” “ ” 时间内政府创新政策目标的核心” , 。年南巡讲“ 话之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阶段 , , 进向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协同的发展趋势这种转变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从创新政策的, “ ” 出年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 台科技体制改革驶人快

农业科技创新政策

1. 农业部关于促进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https://www.doczj.com/doc/165624448.html,/roll/201301/2455301.htm(中国证券网) 2.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目标和主攻方向 《“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 https://www.doczj.com/doc/165624448.html,/2006zcfg/html/201209/%7B07B4198D-9A31-48D2-9 C67-B5860A9FBEF3%7D.shtml(《农家致富》2012年第11期) 3.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https://www.doczj.com/doc/165624448.html,/2006nwkx/html/201202/%7BDCE992A1-4082-4F07-BB25-1BCD67A971D3%7D.shtml(新华社) 4.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https://www.doczj.com/doc/165624448.html,/2006nwkx/html/201203/%7B240EC299-7825-4EA9-8 3DE-4FEAFBF01019%7D.shtml(农民日报) 5. 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 https://www.doczj.com/doc/165624448.html,/zwllm/zcfg/flfg/201203/t20120308_2500041.htm(国务院办公厅)

6.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https://www.doczj.com/doc/165624448.html,/zwllm/zcfg/flfg/201202/t20120213_2480135.htm(国务院办公厅) 7.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https://www.doczj.com/doc/165624448.html,/zwllm/zcfg/flfg/201104/t20110418_1971041.htm(中国政府网) 8. 关于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 https://www.doczj.com/doc/165624448.html,/zwllm/zcfg/flfg/201305/t20130527_3474548.htm(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9. 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 https://www.doczj.com/doc/165624448.html,/zwllm/zcfg/flfg/201208/t20120808_2819671.htm(国务院办公厅) 10. 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 https://www.doczj.com/doc/165624448.html,/zwllm/zcfg/flfg/201203/t20120308_2500041.htm(国务院办公厅)

农业在中国的重要性

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远在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养活并发展了人类,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可见,农业是当之无愧的“母亲产业”。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国民经济的基础”。如何理解这个“基础”呢?首先,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因为,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重工业中的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如硝酸甘油的生产)等所用的原料来自农业;轻工业中的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皮革工业、烟酒业等所用的原料也来自农业。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农村既是重工业商品的广阔市场,也是轻工业商品的广阔市场。农业是国家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农业以上缴农业税的方式直接国家积累资金,还通过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间接地为国宾积累了相当多的资金。农业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这些剩余劳动力被充实到了国民经济的其他劳动部门。农业也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在出口商品构成上,工业品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但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仍占重要地位。农业在商品出口创汇方面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其次,从社会角度看,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农业能否稳定发展,能事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社会的安定。“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突出地表现在粮食的生产上。如果农业不能提供粮食和必需的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第三,从政治角度看,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我国的自立能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如果农、副产品不能保持自给,过多依赖进口,必将受制于人。一旦国际政局变化,势必陷入被动,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因此,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第四,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看,20世纪后半叶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不兴,无从谈百业之兴,农民不富,难保国泰民安。13亿人口的中国,如果农业发展上不去,恐怕谁也不敢打保票,中国人不会饿肚子。面对国际竞争,中国民族工业的底牌,是背靠农村这个巨大的国内市场,没有农民增收作支撑,扩大内需战略便如同沙中建塔、纸上谈兵,中国经济迟早会有逆水行舟,不进反退的风险。我们同样也难以想像,未来中国能够在城乡二元化、工商业发达农业羸弱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强国之梦。“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中国经济发展远景规划,如果让农业拖了后腿,最终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低水平,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刚刚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农业发展顺利,增长速度加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也快。农业生产倒退,发展速度减慢,就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损害。农业

高新技术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资料

高新技术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 摘要:研究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科技创新问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源泉和动力,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的关键,是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实施科教兴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从我国目前农业产业化的现状与今后农业发展的趋势来看,科技与产业相结合即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最佳途径,又是实现产业化的的必然途径,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一体化则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高新技术,农业科技 实现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充分发挥区域综合优势,合理配置农业资源,使农业各产业之间的比例更加协调的过程,也是当前我国解决好农业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在世界范围内,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正在使农业发生巨大变化,并逐步成为支撑各国农业发展的基石和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武装农业,正在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主流。农业高新技术已经成为现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化系统,增强农业的增值能力和增进比较效益,形成自我扩张与发展的内在良性循环发展机制。在实践中,它表现为提高农业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科学化等基本特征。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做法,即按产业一体化来组织发展农村经济。具体说来,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产加销、科工贸等一体化经营原则,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发展各具特色的一体化产业实体和高效农业体系。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是形成一体化生产与经营体系,以及相应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确立一种新的利益分配调节机制,连接各类生产经营组织,形成产业链、企业群,培育各类市场,走系列化、专业化、商品化的路子,以此改造传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与生态化,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环节很多,就其内涵构成来说,主要有三个要素:

农业科技政策

农业科技政策 学号:1517439046 姓名:陈敏娜班级:15信管 农业科学是现代农业发展强大的推动力。20世纪末,农业科技在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大力推动着农业的繁荣。在世界各国纷纷抢占科学技术制高点的21世纪,科技成为经济增长最有力推动力量的观点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共识。因此,在新世纪,农业的根本出路也在于农业科技化。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充分依靠农业科技政策的支持,所以本文对国家制定的关于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对转型时期我国的农业科技政策进行 了简单的分析和展望。 在现代各国的发展史中,很多国家在获取政治上的独立之后,普遍都走上了寻求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在这一个过程中,“工业化就是一切”,农业的发展几乎处于一种被忽视的状态,甚至有国家出现“重工抑农”倾向,从而使原本落后的农业更加落后。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对农业进步提出了要求,农业的发展也开始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农业生产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解决的问题,国家制定计划首先要安排好农业,研究政策首先要考虑农业因此,研究制定符合国家实际的农业发展战略以及它的有效实施和展开也成为农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20世纪后,世界进入一个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成为各个领域进步的强有力保障。当然,农业想要突破常规的发展模式,获得长足的进步,必须要把与新兴科技的结合作为依托。 新世纪,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农业科技的进步制约着各国农业的发展。只有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提升,才能确保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强有力支柱,同时才能保障农村与城市的和谐发展,维护国家乃至世纪的稳定。农业科学是现代农业发展强大的推动力。自20世纪末以来,农业科技在学科分化、分工与更新的同时,也进一步走向综合与联合,形成许多新的学科交叉点和生长点,推动着农业和农业科技的发展,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农业科技的发展必须充分依靠国家农业科技政策的支持。可见,农业科技政策在国家政策当中的份量很重。新世纪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农业科技政策,对我国农业科技的长足进步起到很大的作用,有力地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一、农业科技政策概述 1.农业科学技术概述 “农业科学技术”是具体应用到农业领域内的现代科技,即在农业领域内,基于科学实验之上包括生物、化学、机械等各方面的现代知识、应用现代知识的技能以及为保证“生产”和应用这些现代知识和技能的制度与体系,即揭示农业生产领域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在生产中应用成果的总称。它产生于农业生产,又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因为农业生产每一阶段的进步都是以科学技术发展为基本前提的。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紧密结合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有不同于其他领域科学技术 的特点。 2.农业科学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农业科学技术的周期长。由于农业生产过程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所以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特点。另外,农业生产过程受生物生长发育规律的限制,具有鲜明的季节性,这样使得农业科技成果从研究、试验、推广应用,

农业科技政策与“三农”问题案例分析

农业科技政策对“三农”重要性案例分析 摘要:本文介绍了两个农业政策案例,并对政策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他们的经验及 教训。 关键字: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技术;红富士苹果种植 The importanc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of the "three rural" Wang yin Plant Protection 201230221301 Abstract: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case of the two agricultural policy, and the success of the policy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failure analysis, to sum up their experience and lessons learned. Keyword:The double ridge film coverage rainwater harvesting furrow sowing technology; Fuji apple cultivation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三农”问题作了大篇幅的论述,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表明了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即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镇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3%,总量比2011年翻一番,达到1.3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达到1亿元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万元,经济总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城乡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二三产业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现代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上升,构建辐射全镇的硬质化交通网络,公共文化服务覆盖全镇,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稳步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低生育水平有力控制,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坚持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并重,积极倡导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上级下达的指标以内。场镇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80%,东河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有较大提升。 ——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着力谋划和实施一批重点民生工程;持续推进以道路、水利提升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切实提高全民幸福指数。 成功案例分析: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技术的推广促进了山区农民的行为改变 1.概述: 甘肃省榆中县地处西北黄土高原中部,海拔在1430-3670 m,年均降雨量350mm左右,蒸发量1450mm以上,年平均气温6.7℃,无霜期平均只有120天左右,在我国的农业区划中属典型的半干早地区,是甘肃省中部18个干早县之一,也是国家扶贫重点县之一。全县总耕地面积106万亩,其中山地和早地占72.8%,农业生产以雨养农业为主。自然降雨少,缺乏灌溉,干旱问题是长期以来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首要因素和瓶

农业农村工作意义

一、充分认识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意义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也是关联全社会的产业,无论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都不会改变。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全市经济的振兴;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全市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市人民的小康。只有抓好了农业和农村经济这个基础,才可能把握全市工作特别是经济工作的主动权。因此,我们必须从全市经济工作的实际出发,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坚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在全市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努力解决当前农业和农村中存在的问题。为把我市建设成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开发区中等城市打牢基础。 在今年初全省农村经济工作会上,苏荣书记就曾指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农业农村工作,要更加突出强化“重中之重”意识,重点做好发展现代化农业、兴修农田水利、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城乡统筹、维护农村稳定五篇大文章。特别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结合实际加大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三化同步”,即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两增同步”,即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同步。 2011年,全市农业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农

村建设为总抓手,以繁荣农村经济为要务,以农民增收致富为主线,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基础建设扎实推进,农村改革稳步实施,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目前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资源利用率低、农业发展服务体系也不健全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开放型农业发展缓慢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持续增收乏力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同时,目前其他兄弟县区对农业农村工作都非常重视,呈现出你追我赶的态势,特别是德安在新农村建设上取得了九江市的认可。因此,全市各相关单位、部门不能麻痹大意,一定要紧抓不到2个月的时间,采取积极措施,变压力为动力,创造性的工作,全力完成今年农业农村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力争再上新水平,买上新台阶。

农业科技政策解读要点(改2)

农业科技政策解读要点 一、前言 1.我国一贯重视农业发展 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布的第9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 2004年《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6年《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7年《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8年《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2009年《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2010年《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2011年《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2012年《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2.“三农”财政投入不断加大 从2003年中央财政2千多亿元的“三农”支出,到2011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长21.8%,伴随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中央财政“三农”投入逐年迈上新台阶。,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科研、农业技术与服务体系等方面的资金合计187亿元。 二、出台的背景 1.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 泰国水灾:2011年7月底在泰国南部地区因持续暴雨而引发的洪灾,1月大米出口量较上年同期骤降逾一半; 俄罗斯大火:2010年8月禁止粮食出口,因受持续高温和干旱的影响2010年粮食同比约减产三分之一。 2.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 全球暖化、近期欧洲雪灾, 欧洲雪灾:气候科学家表示:此次横扫欧洲的东风寒流,背后正是俄罗斯西北部上空的强烈反气旋;这种异常只能归结为全球暖化造成的北冰洋海冰减少。波茨坦气候影响研

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第一届多方参与的生态农业磋商会于2015年11月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为了更好地将生态农业嵌入亚太地区当地社会与生态现状中,本次研讨会评估了气候变化影响下生态农业的贡献,商讨了改变知识构建和研究方式的必要性,并且就政策导向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包括在该地区创建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市场体系。 在亚太地区,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对于生态农法的紧迫需求,一来可以满足粮食和营养需求的挑战,二来也能保护生态农业系统遭受更严重的破坏和退化。在这一地区,绿色革命虽然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却同时也造成了社区生态文化系统的持续破坏,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农民的高额负债和传统农耕体系和相关传统知识的消失。 上述严峻的现状加上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令人们亟需一种新的农业范式,此替代性方案的探索至关重要。2009年,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替代途径,经由权威的国际农业知识与科技促进发展评估(IAASTD)引入了国际舞台。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强调自然系统和谐与活力的方法出现,尽管有助于改善粮食安全和培养农户自主权与合作组织,但其价值仍被低估。由于具有知识多元多面、扎根本土、并且依赖农户进行地方资源管理等特点,生态农业需要来自实践、政策及研究等不同层面的共同支持。 一,亚太地区的生态农业 亚太地区现存的各种生态农业实践方式,主要用于替代以绿色革命的“化学药方”为基础的常规“化学集约型”农业。这些替代模式通常直接通过有机质管理和节约用水来提高土壤肥力。在整个亚太地区,从事生态农业时会用到不同的术语,例如:复合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水稻强化栽培体系,保护型农业和农林间作等。

亚洲农民协会的Shimpei Murakami分享了一个来自孟加拉的案例,在那里,人们管农业生态学叫做Nayakrishi农法,“在孟加拉的549个村庄中,大约有30万农民遵循Nayakrishi农法,其十大农耕原则大都基于农业生态学”。 秉持着相似的价值观体系,生态农业的实践也同样应用于渔业和畜牧业中。世界渔民论坛(WFFP)的罗德里戈·吉尔伯特说:“渔业对我们而言有其社会、文化和宗教等不同的面向。”他强调说,小型渔民都十分在意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维护,因为他们“不孕育,只收获”。相应的,牧民也发挥着类似的作用,印度MARAG 的迪内希·德赛表示,“我们通过可持续的放牧方式来照顾牧场和山地这些公共资源,这是我们世代相传的做法。”他补充说,不幸的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收后用于非农业用途,生态农业系统正遭受威胁。 为了实现粮食主权,本地区的民间组织和农民网络,如农民之路和亚洲农民协会正在寻求扩大生态农业影响的途径。有鉴于此,民间组织代表在2015年2月召开的国际生态农业Nyéléni论坛上发表了一份宣言,大会宣言将生态农业定义为改造社会的工具,而不仅只是一套农法。 二,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生态农业 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地区办公室副主任Fuavao称“生态农业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有力手段”。与会者宣称,对于常规农业生产和气候变化所导致的许多问题,生态农业起到了积极的贡献。去农庄网专注于农品电商,与会者同时强调了地方知识和短链农业的生态农业实践可以增强农业生产力,保障食物和营养安全、粮食主权、生物多样性、更具恢复力的农田和保护自然环境。 会上具体讨论了一些农民为了适应气候变化而采取的措施,例如通过选育强健的品种,改变耕作时间,更有效地管理水资源以及农林兼作等。农民通过增强生物多样性、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植树等方式来增加碳储备,这类方法能使农户遭遇天灾之后继续从事生产,同时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也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本次曼谷会议呼吁,大力支持和应用传统农耕方法来管理地方品种、被忽视或利用不足的作物、以及各种耐旱作物。同时还建议,投入更多资源来研究生态农业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联,以及强调对品种资源的就地选育。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如果将国民经济比作一座高楼大厦,那么农业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石。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的基础。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解决12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一个国家如果吃饭问题要依靠别的国家来解决,那么这个国家的自立就失去了最起码的基础,在国际竞争中就会受制于人,听人摆布。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普遍性的经济规律。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条规律都是普遍适用的。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不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下降而改变。直到有一天,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能在工业生产中把石头、泥沙、水加工成面包、牛奶等食物,农业基础地位才会动摇。

(3)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表现在: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均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1998年发生在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以及华北的旱灾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这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政策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政策回顾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有很大成就,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对此,国内外讨论很多,大家也有很多切身体会。本文试图做的,是对这一时期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政策环境的得失,做一个总结回顾。因资料缺乏,要做这项工作,着实不易。这是初稿,贴出来,供行家讨论批判。若其中年代、史实记忆有误,万望指正。 笔者认为,中国科技政策环境的演化,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1985年为“恢复与重建”阶段;1985年——1993年为“竞争与市场”阶段;1993年至今为“调整与创新”阶段。各阶段之间并不是界限分明的,这样划分,主要是为了叙述方便。对三个阶段的政策环境演变,分别简要评述如下: 「第一阶段(1978-1985):恢复与重建」 这一时期基本上是针对文革中遭受严重破坏的中国科技体制所进行的恢复元气的工作。虽然在整个过程中,有过局部的调整与创新,但总体来讲,是对文革前奉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体系的恢复与重建。可圈可点的重要史实有: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中止工农兵大学生报送制度,高等教育开始走上正轨。 1978年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提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明确20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四化之一,并被认为是四化的关键)作为国家战略目标。 由此,国家迎来科学的春天。 一大批知识分子的冤假错案得以平反,大批知识分子重新回到教学科研岗位。 国家科委和地方科委相继恢复。科协和专业学会积极开展工作。 中国科学院大批划归地方的研究机构重新回归,并成立一批新的科研机构。 《发明奖励条例》,《自然科学奖励条例》,《技术改进奖励条例》,《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专利法》相继颁布实施。

科技创新政策汇编

科技创新政策汇编

————————————————————————————————作者: ————————————————————————————————日期:

申报资料 一、科技攻关(工业、农业、社会发展)项目资助计划 1、项目申报书; 2、企业营业执照; 3、企业上年度财务报表; 4、与本项目有关的知识产权证明; 5、项目科技查新报告(申报目前一年内有效); 6、与科研单位签订的合作协议等。 二、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资助计划 1、《扬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计划可行性研究报告》; 2、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3、企业上年度财务报表; 4、能说明项目情况的佐证材料(如国家、省科技计划批准文件、技术报告、检测报告、用户意见等); 5、能说明项目知识产权归属或授权使用的证明文件(如专利证书、技术转让合同、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等); 6、与申报项目和企业有关的其它参考材料(国家专卖、专控及特殊行业的产品,需提供主管机关出具的批准文书复印件)。 三、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助计划 1、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书; 2、企业与技术依托方的合作协议; 3、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企业上年年度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报表附注等,并提供最近一个月的各类会计报表(复印件); 4、项目技术情况的证明文件(包括科技成果鉴定证书、查新报告、检测报告、专利证书或其他技术权益证明等)。 四、高新技术产品资助计划 1、专利授权证书、省高新技术产品、省重点新产品、省自主创新产品、国家重点新产品批准文件(证书); 2、经授权的中介机构出具的该新产品销售收入的专项审计报告; 3、当地税务机关出具的该新产品当年入库税金证明。

2017年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课程教学大纲

贵州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任课教师姓名:曹国璠课程名称: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课内学时数: 36 学分数: 2.0 使用院系部和专业:农学院各专业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开课时间:教学第 10 周—教学第 14 周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是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之一,其任务是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学习农业政策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体了解和掌握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政策,学会用政策分析方法分析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研究和解决农业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在内容上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当代农业科技展望。第二部分是政策学总论,主要介绍政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及涉农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调整。第三部分为三农政策各论,主要介绍我国涉农的一些基本的、重要的、具体的政策。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当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趋势。 2、理解政策的本质及内涵,农业政策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3、理解并掌握政策的制定过程和执行过程,了解政策的评估方法和调整手段; 4、掌握农业结构政策、农业土地政策、农村人力资源政策、农业科学技术政策、农产品流通政策、农业财政与金融政策、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农村社会发展政策等具体政策的有关内容。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1章当代农业科技发展趋势(4学时)

一、优种化趋势 二、生物制剂趋势 三、可持续化趋势 四、信息化趋势 五、产业化趋势 第2章政策学概述(4学时) 一、政策的本质 二、政策的涵义 三、农业政策的类型 四、政策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3章政策的制定(4学时) 一、政策问题的确定 二、政策目标 三、政策手段的选择与方案设计 四、政策方案的论证与决策 第4章政策的执行(4学时) 一、政策执行的内涵与意义 二、政策执行的条件 三、政策的具体执行方法与程序 第5章农业政策的评估及调整(4学时) 一、政策评估的原则和标准 二、政策评估的程序和方法 三、政策的调整 第6章农业结构政策(4学时) 一、农业结构政策的目标 二、农业区域结构政策 三、农业部门结构政策 四、农业经营规模政策 第7章农业土地政策(4学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