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桥边的老人》

《桥边的老人》

《桥边的老人》
《桥边的老人》

桥边的老人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教学重点与难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教学方法】

课文内容的研习、互相讨论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预习全文

2、了解海明威相关资料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以“老狮子”的称号,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二、课文研习

(一)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1、本篇文章的写作思路?

A、第一自然段: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

B、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

C、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二)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他认为作家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不要袒露出来。他的理由是,所有这一切被省略的东西,读者会通过自己的想像加以联接与弥补的。

2、在这三部分内容中,最重要的就是中间的主体部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予以解决:

一问“家乡”: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老人提到故乡便暂时忘记了眼前艰难凶险的处境并微笑了起来的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他是多么爱他生活的家园。“微笑”——作者隐藏的是: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难凶险而微笑,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对这些动物的回忆。

“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说明他对它们是多么不舍,离开自己深爱之物,让它们被炮火摧残,这种被迫与无奈,内心和气苦涩和悲哀。)二问“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

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

么样?”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从这些唠叨的话里能感觉出什么?

①表现了老人的生活现状,老人的孤独。他没有家,只有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晚年

生活很凄凉。可战争却要他离开他的家园他的亲人,连最后一点温情也要抹去。

②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和痛。

③表现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顾自己的逃命中,老人还能想到可怜的动物。

④表现了老人内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战火中逃离家园。

⑤表现了他的茫然,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无把握。他顾及动物不关心自己,不想走。)

三问“家”: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平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

四问“政治”: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挑起战争的是政治家,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挑起战争的

政治家。)

此外还有哪些句子写了老人的命运?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他为什么不对着我讲了?

☆或许以中断谈话的方式来谢绝年轻人的好意;

☆或许他不再期待别人来分担他的忧虑;

☆或许表明他决定听天由命,不再逃亡了。

这个句子中重点是哪个词?

“只是”:隐藏着对战争的控诉。

3、主旨提炼:《桥边的老人》实在是一篇小品: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格局之小,笔法之简练,在宏大战争主题的小说林中,可以说微不足道,但《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三)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1、“我”是谁?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我”:可能是个战地记者,也可能是个士兵。

2、由“我”来讲这个故事,有什么特点?

(1)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2)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3)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总结:有限视角——小说发展到现代,越来越多的小说家在叙述上逐渐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和评价。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每个链条,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从而使读者变得不再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还必须动脑筋,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通常用第一人称。

与此相对的是全知视角——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对每个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都清清楚楚,甚至还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进行道德评价和情感判断。如莫泊桑的《项链》。

她也是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职员结了婚。她不能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风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

唯一的资格。

通常用第三人称。

三、练习:“思考与实践”第一题

《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照看的小动物们,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教师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明威及其创作风格。 2.通过叙述视角理解海明威的叙述风格。 3.通过挖掘隐藏信息把握作品主题。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叙述的有限视角。 2.通过挖掘隐藏信息把握作品主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年-1961年),美国小说家。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塑造圣地亚哥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硬汉性格”的《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2.文学常识 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但能为读者所感受到,从而使作品内容给人以充实、含蓄和耐人寻味之感。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3.写作背景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4.海明威名言

《桥边的老人》

桥边的老人 美·海明威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主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3.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主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文章背景。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解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海明威的作品 《老人与海》“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硬汉”形象 2.就查找的资料,请学生简单介绍作者,教师相机补充并作以总结: ⑴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⑵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最终用猎枪自杀。 ⑶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被奥地利迫击炮弹片击中,后又被机关枪打中了膝部,左膝盖被机枪打碎。他在医院里住了三个月,动了十几次手术,被迫手术换了一个白金膝盖,取出了237块弹片,还有少数弹片至死都保留在他的身上。 ⑷后来还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⑸代表作品有《老人与海》《在我们的时代里》《春潮》《没有女人的男人》和长

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 3.了解背景: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海明威不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桥边的老人》便是写于这一时期。一.梳理情节: 人物:“我”和老人 情节:相逢——交谈(对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分别 二.探究讨论小说的主题: 提示:通过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探究小说的主题。 问题:1.小说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许多人涌过桥”中“涌”可以看出当时过桥时的拥挤 涌动的人群要去:逃难 因此在第一段写了一个逃难的人群涌动的社会环境。 2.老人的处境如何?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⑴“衣服上尽是尘土”“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外在形象:满身尘土 ⑵“没家,只有刚才讲的那些动物”“我76岁了” 年龄身世:年老孤苦 ⑶“他太累了,走不动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身休状况:疲惫不堪(疲惫无助、茫然) 总结:年老孤苦的老人被迫逃难,以致满身尘土、疲惫不堪——处境:悲惨(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完成) 4.教师引导学生透过表面深入理解: 是什么造成人群的逃难和老人的悲惨处境? 残酷的战争 5.引导学生探究老人的内心世界:

高中语文_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灵活运用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3.品味语言,体会“冰川原则”。 4.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旨。 教学重点:第一人称叙事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冰川原则”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把握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在本文中的体现。 积累词语:蹒跚轮辐撇下岔路疲惫踯躅 二、导入新课:提到战争,同学们会想到哪些词语来形容它的残酷? 硝烟弥漫生灵涂炭流离失所背井离乡残垣断 壁狼烟四起哀鸿遍野刀光剑影…… 战争是人类永远的阴霾,而把战争浓缩在文字里,战争往往意味着炮火弥漫、刀光剑影。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却给了我们关于战争的另一种解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海明威,走进《桥边的老人》。 三、走近作者:复习关于海明威的文学常识,必修三学过他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硬汉性格”) 海明威传奇的一生---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负过伤;在和平年代也不安分:斗牛、狩猎、捕鱼、驾驶巡逻艇和飞机。他年少的时候就因为痴迷拳击而导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冰山理论”。 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四、背景介绍: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

桥边的老人教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海明威的“硬汉”人生及其创作上的“冰山理论”。 2.了解分析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及其作用。 3.品味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灵独白,明确人物的形象,把握课文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 过程:自学——用不同人称换角度叙述故事——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 2.方法:朗读、讨论、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谴责战争珍视生命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懂得珍爱和平、珍爱 1、重点: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人物形象和主题 2、难点: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及其作用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学,了解相关知识: 1、了解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及创作: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打不败的人》和《五万大洋》的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代表作中

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 2、“迷惘的一代”: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道该怎么办的一代。这些作家中,大多数人亲身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场上,他们目睹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经历了战争的折磨,了解到普通士兵中的厌战情绪。当时,他们大多还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有许多美好的愿望,善良的激情。面对现实,他们深深感到“拯救世界民主”的口号不过是当初美国政府用来迷惑自己为帝国主义战争卖命的虚伪幌子,深知上当受骗,美好的理想化为泡影,于是心灵深处受到无法医治的创伤。大战结束后,他们不再相信什么政治、法令,但又找不到新的可靠的精神支柱,因而悲观、失望、彷徨、忧虑,处于一种迷茫,不知走向何处的精神状态之中。“迷惘的一代”的作家没有统一的组织团体及共同的纲领,但他们的共同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在作品里揭露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反映了战后青年一代的悲剧,他们在艺术上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新颖及独创性。 3、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所谓的“冰山理论”是海明威把自己的写作比作海上漂浮的冰山,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只是海面上的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是在海面以下。即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在作品中。 4、创作背景: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 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二、导学过程: (一)、问题探究、分组展示。 1、教师提示并要求:按上节课所讲叙述的相关内容开展讨论并在小组内交流。。

(完整word版)《桥边的老人》公开课

桥边的老人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教学重点与难点】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掌握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教学方法】 课文内容的研习、互相讨论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预习全文 2、了解海明威相关资料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以“老狮子”的称号,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二、课文研习 (一)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1、本篇文章的写作思路? A、第一自然段: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 B、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 C、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2、在这三部分内容中,最重要的就是中间的主体部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予以解决:一问“家乡”:

语文:《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人教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语文:《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人教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第一课时) (一)本单元的要求是: 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和题旨呈现的关系; 4、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二)《桥边的老人》是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为: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三、进入文本 (一)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二)文题解读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三)理清思路 这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选材典型。 小说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文章的构思和取材是巧妙和独特的,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 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作者通过将撤离人群的逐渐稀少、远去,战争越来越近的紧张感与老人从始至终的缓慢平和的语调,与战争毫不相干的谈话内容冲突着,把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让人不禁为老人的安慰担忧,也更深刻的感受到主题。 (四)具体解读 1、阅读第一段,讨论叙述语言的特点 问题1: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问题2: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

桥边的老人

《桥边的老人》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主题 2、了解小说叙述角度与人称 3、了解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原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战争始终蔓延不断。据统计,从地球上出现文明以来的5000多年中,人类先后发生了15000多次战争,有几十亿人在战争中丧生,人类共有300年就是生活在与平环境中。即,每100年中,人类最少有90年就是生活在战争状态中。战争的根源,说到底,就就是人类中极度自私、贪婪、残暴之本性所铸成。 因而,人类对于战争的书写,不能总就是去歌颂战争的雄壮及其最后的胜利者,而更需要通过战争的残暴、战争的无情以及战争中人们关系的极端复杂性与人性中的顽劣与丑恶。 一、作家作品介绍 1、海明威作家及作品简介 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与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 她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她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与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 50年代后,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她消灭,但就就是打不败她”的“硬汉性格”,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在艺术上,她那简约有力的文体与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 2、背景与文题介绍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与政府军与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与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就是英雄、正义,也不就是“主义”、政治,而就是战争中的小人物与弱者。她们就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 二、文本内容 一、梳理结构 1、快速浏览文章,思考: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概括小说的故事梗概,要求语言规范,要点具备。) ——战争前,在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围绕劝离与不走而展开的“我”与一位老人的对话,从而展示了这位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战争的残酷与罪恶。 2. 读第一段,思考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交代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逃难的人群、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3、读最后一段,最后一段在交代什么?有何作用? ——交代了故事的结局 ——(1)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

【公开课教案】《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桥边的老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语言风格。 2.分析人物形象。 3.把握小说的主题。 【教学方法】 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一篇短篇小说。说起海明威,我想大家最熟悉的可能是这句话:“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这出自什么作品? 明确:《老人与海》 海明威曾经在他的作品《老人与海》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强悍的老人形象——“硬汉子”圣地亚哥。这个古巴老渔民在海上苦斗了84天,终于制服了一只比他的船还要大几倍的马林鱼。然而,成群的鲨鱼却轮番袭击,吞食老人的捕获物。老人决不屈服,用鱼叉、船桨等排名抗击了三天三夜。最后,马林鱼还是只剩下一付骨架。老人虽然未能战胜厄运,但他确实一位精神上的强者。他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2、海明威也正是凭借《老人与海》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大家知道海明威在创作上有何特点? 明确:海明威曾提出“冰山”创作原则:“冰山在海上移动很是宏伟壮观,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能为读者感受到的。”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 所谓的冰山理论,通俗一点的理解就是:把写作比作海上漂浮的冰山,用文字表达的只是海面上的八分之一,而海面下的八分之七是作家省略掉的部分,但这部分读者可以感受到,深刻的内涵蕴于字里行间。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品读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欣赏他为我们叙述的故事及人物形象。 二、阅读小说,整体感知 小说首段介绍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最后一段交代结局。 三、品味小说的语言风格及思想内涵 (一)阅读小说第一段,讨论叙述语言的特点 问题1:第一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教)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目标展示】 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人称和无限视角中第三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尊重生命和渴望和平的题旨。 【重难确认】 重点: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并有所应用。难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知识链接——记一记】 导入:一个以保卫西班牙共和国为己任的战士,一个跟随一支秘密队伍走遍法兰西各地的战地记者,一个老渔夫、一个漂亮的拳击家、一个能打飞鸟的优秀射手、一个惟一活着阅读过自己的讣文的人。他是谁? 1、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小说家。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塑造圣地亚哥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硬汉性格”的《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2、文学常识 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但能为读者所感受到,从而使作品内容给人以充实、含蓄和耐人寻味之感。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3、写作背景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4、作品概述 写战争的小说举不胜举:《战争与和平》《九三年》《双城记》……就连海明威自己也有许多长篇佳作如《丧钟为谁而鸣》《永别了,武器》等,相比之下,《桥边的老人》实在是一篇小品: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格局之小,笔法之简练,在宏大战争主题的小说林中,可以说微不足道。然而,这个短篇小说格局虽小,意蕴却深。 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那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小片段,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5、词语积累:蹒跚轮辐嘎嘎脚踝踯蹰稀稀落落眺望神秘莫测瞅着 【导读感知——读一读】 1、学法指引 以“话题”引领“阅读”,以“阅读”感悟“话题”,以“思考与实践”加深“阅读”。多用归纳法,少用演绎法;多感性领悟,少理性概括;多学后评析,少学前提示;多书面训练,少浅表问答。 2、话题解读 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一叙述者一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完整版)桥边的老人导学案及答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高二2部) 编写人:审核人: 班级: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和第三人称中全知视角的运用。 【学习重点难点】 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及作用。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作家作品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2、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3、背景介绍: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4、海明威名言 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打败。 生活与斗牛差不多。不是你战胜牛,就是牛挑死你。 上帝创造人,不是为了失败。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一个人必须是这世界上最坚固的岛屿,然后才能成为大陆的一部分。 海明威自题的墓志铭:恕我不起来啦!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每人心中都应有两盏灯光,一盏是希望的灯光;一盏是勇气的灯光。有了这两盏灯光,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了。——罗兰 编号:gswhywxx----001 文华高中高二语文选修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王安章审核人:王安章编制时间:2014年8月9日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小说的主要情节,掌握重点字词及作者相关知识。 2、能说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分析老人形象。 3、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反对战争渴望和平、尊重生命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1、能说出小说的主要情节,掌握重点字词及作者相关知识。 2、能说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分析老人形象。 学法指导 诵读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 1、走近作者 海明威(l899~1961)国小说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担任驻欧洲记者,并以记者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抑郁,1961年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1927)、《》(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塑造了摆脱迷惘和悲观,创作了反映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的《》和长篇小说《》。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代表作《 ________》。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2、追溯背景 《桥边的老人》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战。1936年7月,西班牙战爆发,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3、相关知识 ①迷惘的一代

桥边的老人优质课教案

桥边的老人优质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并能试着以第一人称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二、教学过程 (一)准备与预习 1.查阅关于海明威人生经历及创作风格的资料。 2.阅读《诺贝尔文学奖文库·授奖词与受奖演说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中关于海明威的部分。 3.阅读小说,能通过人物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且在你思考的人物对话下面做出记号。 4.不看课文,回忆课文的大致内容和阅读时的感受。 5.试着思考一下:你的阅读感受和小说的写作手法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换句话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使你产生这样的阅读感受? (二)体验与建构

1.赏析作品 (1)想象你就是文中的叙事主人公"我",请你依据课文,以简单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画面,进而品味小说语言简约却寓意深远的艺术特色。 (2)依据课文中的对话,尤其是"我"与老人对话时"答非所问" 的情景,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与同学一起思考、讨论: 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那么《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2.叙述分析 (1)介绍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一叙述者一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2)介绍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 赏》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和第三人称中全知视角的运用,并能试着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重点难点】 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并有所应用。 预习案 (一)文学常识简介 1、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二)背景介绍: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20200623163125)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1?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小说艺术特色 2?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和题旨 3.领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与题旨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把握小说主旨,了解小说叙述特点 【教法学法】了解作者一一感知情节一一欣赏对话一一把握主旨一一体悟手法 【知识链接】 (一)了解模块 《外国小说欣赏》是在学生完成高中语文必修阶段的学习任务之后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属于小说与戏剧”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适当勾勒外国小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了解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本教材的理念以及编排方式,都很有创意,与以往教材有着鲜明的区别。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区分单元,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八大单元。四板块:每个单元又分为阅读、话题、思考与实践、链接。 (二)认识作家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有着极其丰富的人生经历,一生都在历险。他当过战地记者,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获得过十字军功章、银质奖章、勇敢奖章和铜质奖章;和平年代也不安分,钓鱼、打猎、斗牛、驾驶巡逻艇和飞机,直至最后以一杆猎枪结束自己的生命。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 《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他用自己的一生及作品诠释着“硬汉”的含义。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那 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他创 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 1954年, “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 , 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三)知晓常识 1 ?迷惘的一代 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 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所谓“迷惘的一代”,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20年代初期,美国 一批青年作家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2 .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 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 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四)解读文本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 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 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桥边老人》 2、预习《话题:叙述》 二、内容感知 1 ?这篇小说情节非常简单,其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老人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在不长 的篇幅里反复出现这样的细节:老人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作者意在强调什么? 2 ?文中对话由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构成两极,仿佛一场太极推手表演。我”两次劝 编写人:柳开国审核人:伍红兵 预习等级: 【学习目标】 编写时间: 更正等级: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编写:徐敏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创作风格;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3、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4、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和第三人称中全知视角的运用,并能试着写一段人物内心独白。 【重点难点】 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并有所应用。 预习案 (一)文学常识简介 1、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二)背景介绍: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三)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按提示填空。 首段进行_______ 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___________ 。 主体部分由__________构成情节。 最后一段交待______,既是对________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 意义。 2、文中刻画的桥边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试加以分析。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

每人心中都应有两盏灯光,一盏是希望的灯光;一盏是勇气的灯光。有了这两盏灯光,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了。一一罗兰编号:gswhywxx----001 文华高中高二语文选修 《桥边的老人》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王安章审核人:王安章编制时间:2014年8月9日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小说的主要情节,掌握重点字词及作者相关知识。 2、能说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分析老人形象。 3、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反对战争渴望和平、尊重生命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1、能说出小说的主要情节,掌握重点字词及作者相关知识。 2、能说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分析老人形象。 学法指导 诵读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 1、走近作者 海明威(1899?1961)________ 国小说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曾参加第一次 世界大战,后担任驻欧洲记者,并以记者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抑郁,1961年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 》 (1927 )、 《 _______________ 》(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塑造了摆脱迷惘和悲观,创作了反映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 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的《_________________ 》和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 》。50年代,塑造 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 ---- 代表作《 __________________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2、追溯背景 《桥边的老人》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战。1936年7月,西班牙战爆发,政府 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 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3、相关知识 ①迷惘的一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