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圳市区域地质环境

深圳市区域地质环境

深圳市区域地质环境
深圳市区域地质环境

第二章区域地质环境

第一节气象水文

一、气象

深圳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具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长夏短冬,气候温和,雨量丰沛,阳光充足。每年会不同程度受到暴雨、热带气旋、寒冷、高温、雷暴、冰雹、干旱、大雾、灰霾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

年平均气温约22.5℃,1月平均气温最低14.9℃,最低气温为0.2℃,7月平均气温最高28.6℃,最高气温为38.7℃。

深圳年平均降水量为1966mm,地域分布自东向西减少,东南部年平均雨量达2200mm以上,西北部地区只有约1500mm。雨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多的年份有2747mm(2001年),最少的年份只有913mm(1963年)。

每年4至9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年雨量的84%。其中48%分布于7~9月(后汛期)。月平均雨量呈单峰型,最多为8月,平均达368mm,最少是1月,只有30mm。

深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44天,最多的年份184天,最少的年份也有109天。小雨占总降水日数的68%,中雨占16%,大雨占10%,暴雨以上降水日数年平均约9.3天。降水日数与降水量一样,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平均降水日数为97天,以后汛期占51天,第四季度最少,平均只有20天。据水文部门雨量记录,1997年7月19日,三洲田24小时最大雨量达531.7mm,1小时最大雨量为104.9mm。

年日照时数1933.8小时,太阳年辐射量5225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7%。

深圳受季风环流的控制,常年主导风向以偏东风为主,即盛行风向为南东东和北北东(频率分别为17%和14%)。

深圳市濒临南海,气候明显受海洋影响,台风频繁。台风影响时间为5~12月,以6~10月较多,尤以7~9月为高峰期。1997年、1999年、2000年每年

两次台风对深圳造成严重影响,深圳均出现6~9级大风及强降雨过程。

深圳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据不完全统计,仅2005年8月20日连续两日的暴雨,深圳市诱发的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斜坡类地质灾害达208处,给深圳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尤其是在4~9月份的强降雨季节,更是斜坡类地质灾害的频发时段。

二、水文

深圳市由于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及近南北向的断裂构造较发育,特别是东部地区的断裂构造甚为发育,山体坡度较陡,切割也较强烈,地表水系较为发育,大小河流共160余条,集水面积大于10km2者13条,其中集中面积大于100km2的主要河流有5条。这些河流以海岸山脉为分水岭,以汇入海湾为归宿;其中分为三大水系:海湾水系、珠江口水系和东江水系。

海湾水系位于本市南部和东南部,计有大小河流120余条,其中流入深圳湾的主要河流有深圳河、大沙河;进入大鹏湾和大亚湾的河流有盐田河、大梅沙河、小梅沙河、葵涌河、东涌河、西涌河、王母河以及新大河。珠江口水系位于本市西部,共有40条河流,主要的有茅洲河和西乡河,均注入珠江口内伶仃洋。东江水系位于北部,有龙岗河、坪山河和观澜河,分别注入东江或东江的一级、二级支流。这些河流及其支干流在空间上组合成树枝状、放射状及梳状水系。

多年平均径流量18.27亿m3,特枯年97%保证率时,年径流量7.67亿m3。雨量较充沛,历年平均降水总量34.22亿m3,年径流量较大,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较大,加之河流短小,暴雨集中滞留时间短,境内可利用水资源有限。地下水资源总量6.5亿m3/年,年可开采资源量为1.0亿m3。全市现有水库24座,其中中型水库9座,总库容5.25亿m3。天然淡水资源总量19.3亿m3,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500 m3,约为全国和广东省的1/3和1/4。

第二节地形地貌

深圳市的平面形状呈东西宽、南北窄的狭长形,东西的直线距离:自东宝河口的滩地西缘至大鹏半岛最东端为282.2km。南北的直线距离:自罗田水库北缘至蛇口半岛南端为155.2km,至大鹏半岛最南端则为157.2km,南北较窄处,自雁田水库南缘至莲塘河仅10.7km,最窄处自北部边界至沙鱼涌海岸直线距离仅

6km。深圳市总面积1953km2。

深圳市地貌类型比较丰富,根据地势高低变化,将地貌类型划分为以下五种:(1)低山和高丘陵:代表300m以上高程区。本区低山高程多为500~700m,500m以上的山峰共有29座。低山分布在三片,即海岸山脉的东、西两岸和大鹏半岛。高丘陵高程多为300~400m,主要分布在海岸山脉、大鹏半岛、鸡公头、羊台山等四片。

(2)低丘陵:代表100~150m的高程区。市区低丘陵的117个高程点,105~117m的占68%,表明具有较清楚的等高性。低丘陵的分布较分散,但仍有一定规律,共有三片:即海岸山脉及大鹏半岛;龙岗河与坪山河的分水岭,呈北东向排列;羊台山周围,呈环状分布。

(3)高台地:代表45~80m的高程区。四级台地中有62%的高程点为65~81m,三级台地70%的高程点为30~45m,表明台地的齐顶特征。高台地主要分布于坪山河、沙湾河、观澜河的河谷平原两侧及西部三大水库的库区。

(4)低台地和阶地:代表5~25m的高程区。其中低台地主要呈弧形分布在深圳市西部及西南部沿海地带,阶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西北部的河谷。

(5)平原:代表5m以下的高程区。主要包括冲积平原及西部滨海的冲积、海积平原。冲积平原的高程多为20~50m。但比高小于5m;滨海平原的高程多为1.2~3.8m。

按主要地貌类型的面积统计,低山和高丘陵占土地面积的17.95%,低丘陵占30.94%,台地及二级阶地占23.11%,平原及一级阶地(两者的农业地貌条件相似)占26.45%,其余为陆地的水面。

斜坡类地质灾害多发生于高台地地区,特殊岩土、海水入侵地质灾害发生于西部滨海的冲积、海积平原,主要是人类工程活动所致。

第三节地层岩性

一、地层

工作区地层由沉积地层与火成岩地层共同组成,沉积地层时代有中元古界、泥盆系、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及第四系;火成岩地层主要是侏罗系。由于地处莲花山断裂带的南西端,区域构造运动活跃,区域变质作用、岩浆活动频繁,对地层的破坏明显,造成地层连续性差,缺失多,除中~新生代

地层外,其它各时代地层的岩石多受到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现将工作区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震旦系

震旦系是区内出露的最老地层,分布在宝安区公明北部、白花及其西部、福永—西乡—西丽、梅林—银湖及北部、深圳水库北西部等地。为一套陆源碎屑沉积,经区域变质作用及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变质岩系。剖面岩性以变粒岩、黑云母片岩、条带状混合岩互层出现,夹石英岩、含砾中粒石英砂岩等,为一套砂泥质碎屑岩变质而成,自下向上,混合岩化作用有所加强,底部出现较多的混合花岗岩,局部见有片麻岩。厚度>1487.4m。

2、泥盆系

泥盆系分布于横岗山子吓、坪山镇南东蜈蚣岭—田头山、王母径心背、大鹏镇未木岭—钓神山、排牙山—高岭山、大鹏半岛北东局部及南门头一带。测区仅发育中上泥盆统老虎头组(D2-3l)、春湾组(D3c)。

老虎头组(D2-3l):该群主要分布在山子吓南部、大鹏镇未木岭—钓神山、排牙山—高岭山、大鹏半岛北东局部及南门头一带,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该组岩性为灰、灰白、灰紫色中—厚层状石英质砾岩、砂砾岩、含砾砂岩、中粒砂岩、细粒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局部夹含炭泥质粉砂岩。含丰富的动植物化石,未见顶底。

春湾组(D3c):分布在龙岗区大鹏镇排牙山—高岭山、大鹏半岛北东局部及南门头一带,是一套滨海潮坪相细碎屑岩为主的沉积岩,区域与上覆大乌石组为连续沉积,厚度1418.73m。组内岩石按其粗细变化大致可分为2个大的沉积旋回,即2个岩性段,每一段都以底部含砾(砾质)细粒石英砂岩(局部砾岩)开始。第一段较薄,以砂岩为主(约占73%),按其粗细变化又可划分出2个小旋回:下部(第一小旋回)以黄白色中层状细砂岩为主体,底部含砾(局部砾岩)夹薄层泥质砂质石英粉砂岩;上部(第二小旋回)自下而上出现3个沉积韵律,以黄白色底部含砾不等粒岩屑砂岩(局部砾岩)、细粒石英砂岩为主体夹薄层粉砂质千枚状页岩,顶部灰白色石英细砂—绢云千枚岩与第二段含砾(局部砾岩)细粒石英砂岩为界。第二段以页岩为主(约占2/3),其次是细粒石英砂岩,少量粉砂岩,根据粗细变化大致可分出6个沉积韵律,它们之间厚薄不等,岩性变化不大。横向上含砾砂岩层位稳定,但含砾不均,局部较多可称砾岩。

本组岩石多已变质成变质砂岩、粉砂岩、千枚岩、绢云板岩、斑点板岩,下

部具片理化。

3、石炭系

区内仅出露下石炭统大塘阶,根据岩性、岩相可分为大赛坝组、石磴子组和测水组。

大赛坝组(C1d s):该组分布于龙岗区北西角清林径水库及其南部,该组未见顶底,厚度>383m。该组岩性为灰白、灰黄、灰色中细粒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和泥岩不等厚互层,夹含炭质泥岩及微薄层—薄层状粉砂质泥岩与粉砂岩组成的韵律层,底部夹少量泥灰岩。由一种基本层序叠臵而成,纵向上自下而上砂岩由多变少;横向上清林径水库一带为粉砂岩、泥岩夹少量砂岩,向西逐渐变为以砂岩为主夹少量泥岩。该组具水平层理和韵律层理,属滨浅海相沉积。

石磴子组(C1s):该组在龙岗区较发育,广泛分布于横岗、坪山河谷平原区及葵涌,地表露头少见,多为第四系及第三系覆盖。石磴子组为浅海相碳酸盐岩夹砂泥质岩,受燕山期岩体影响多已经变质为白色、灰白色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及灰、深灰色结晶灰岩。厚度123~680m,与泥盆系为断层接触。

测水组(C1c):主要出露在中部龙岗、横岗、罗坊及东部葵涌。与下伏石磴子组整合接触,本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砂泥质碎屑岩含煤建造,局部夹碳酸盐岩。依岩性可划分为上、下两段:下段(C1c1)为一套砂泥质岩夹炭质页岩,局部含砾,厚度>377.2m;上段(C1c2)岩石粒度比下段粗,以石英砂岩为主,底部以砂砾岩或含砾砂岩为标志层与下段分界。厚度>197.1m。

4、三叠系

三叠系仅见上统小坪组(T3x),在工作区零星出露于北西部宝安区观澜~松岗一带。小坪组岩性主要为灰、灰白、灰黄色薄层~中厚层状含砾粗粒石英砂岩、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中细粒石英砂岩。上部为紫红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炭质页岩及煤线。底部以砂砾岩不整合于下古生界片麻状细粒二长花岗岩或震旦系之上,厚度341.1m。

5、侏罗系

侏罗系分布于宝安区公明—光明北部、宝安区龙华北部—龙岗区平湖—布吉—横岗、梧桐山脉、葵涌北部—坝岗、大鹏半岛东部七娘山等地。是区内发育类型比较多样的地层,有海相、海陆交互相、湖泊相夹火山碎屑、火山喷发岩等,与古生界为不整合接触。根据岩性、岩相及古生物依据,可划分为上、中、下统。

1)下侏罗统

下侏罗统仅在深圳市西部宝安区光明镇北部、观澜镇北西部、龙岗镇与东莞交界处、葵涌北部有少量露头,与下部石炭系地层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上部与中侏罗统间为连续沉积。工作区内出露的下侏罗统有金鸡组和桥源组。

金鸡组(J1j):本组岩石普遍变质,以斑点板岩、变质砂岩出现,含空晶石、红柱石及硬绿泥石等变质矿物。岩石中的碎屑一般以细粒级为主,含长石碎屑较低,一般<20%,普遍含有酸性斑岩岩屑。本组下段由砂岩、泥岩互层组成沉积韵律,砂岩具斜层理和波痕,波痕的波峰尖、波谷圆,波痕指数6.6~10,为浪成波痕。斜层理多为水下形成的冲洗层理,其特点是小层与层系的夹角低缓,是滨岸环境沉积的主要标志。泥岩产丰富瓣鳃类化石及少量异地埋藏的植物碎片。水平层理、小型交错层理、透镜状层理、结核及生物潜穴等沉积构造发育,属滨海—浅海的沉积环境。所发现的瓣鳃类化石大多数是钻泥或底栖的属种,纹饰较粗,反映它们是生活在水体较浅的环境。本组下段应为滨海—浅海沉积的砂泥质岩。

桥源组(J1qy):本组底部以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向上石英砂岩明显增多,顶部又以长石石英砂岩为主。桥源组之泥岩多为浅灰、灰黑、砖红色。呈夹层产于砂岩中,层理发育,含硅质较高,出现硅质泥岩。

2)中侏罗统

出露在宝安区观澜—龙岗区平湖—布吉、樟树布、横岗等地,与下部地层间多为断层接触,或不整合接触,属内陆湖泊相砂泥质碎屑岩夹火山碎屑岩建造,厚度巨大,超过3600m,与下统金鸡组间为连续沉积。根据化石、岩性组合、出露层序划为塘厦组(J1-2t)、吉岭湾组(J2jl),各组间为不整合接触。

塘厦组(J1-2t):塘厦组未见顶,底部被燕山四期花岗岩侵入。可分为三个岩性段:1~26层为第一岩性段,27~56层为第二岩性段,57~75层为第三岩性段,三段的岩性变化基本相同,都由夹多层砾岩层的长石石英砂岩或是石英砂岩开始,以泥岩、砂质泥岩结束。呈现由粗到细的沉积特点。每段都夹有十几米至数十米厚的火山岩或凝灰质岩石。剖面总厚度>2339m。

吉岭湾组(J2jl):以石英砂岩为主,底部以含砾石英砂岩、砂砾岩与塘厦组分界。从底部往上,碎屑粒度由粗变细。上部出现较厚的泥岩及钙质砂岩、粉砂岩等,夹火山岩。

3)上侏罗统

上侏罗统出露于梧桐山、葵冲笔架山、南澳七娘山等地。主要是一套陆相喷发的酸性、中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与下伏地层间为不整合接触。根据火山岩岩性、火山的旋回性等特点,将测区火山岩地层分为热水洞组(J2-3r)、南山村组(J3K1n)。

热水洞组(J2-3r):分布在梧桐山一带,主要由陆相爆发形成一套下粗上细的酸性火山碎屑岩夹酸性、中酸性熔岩,与下石炭统测水组呈断层接触,局部与中上泥盆统老虎坳组呈喷发不整合。下部以一套酸性含角砾、含集块的火山碎屑岩夹流纹岩,局部为英安岩;上部以一套流纹质凝灰熔岩及凝灰岩组成,夹少量流纹斑岩,与下部主要区别是角砾含量少,火山碎屑粒度较细,熔岩成分增加。

南山村组(J3K1n):分布于葵涌笔架山、南澳七娘山一带。笔架山的南山村组火山物质与梧桐山区基本相同,但笔架山火山碎屑多见有玻屑,岩屑以酸性斑岩为主;七娘山的南山村组以流纹质凝灰岩为主,夹有4层砂泥质碎屑岩,夹层厚度103m,层理发育,砾石呈磨圆状,是水下沉积的产物,显示了该区至少有4次火山喷发间断。

6、白垩系~古近系

白垩系~古近系分布在工作区东部龙岗区坑梓镇~三棵松水库、王母下沙、白石洲东局部地区。白垩系在工作区见下统官草湖群(Kg)、上统南雄群(Knn),白垩系~古近系为丹霞组(KEd),岩性为陆相红色盆地粗碎屑沉积岩,与下伏地层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官草湖群(Kg):见于王母下沙,为一套山间湖泊相粗碎屑岩夹火山岩,产植物化石,厚度>211m,岩性为紫红色复成分砾岩,中—厚层状,单层10~60cm,层理发育,层面平。由粗变细的沉积韵律清楚。砾石含量达80~90%,大小一般3~30cm,以4~10cm为主。分选性差、大小混杂,局部可见直径达60cm的硅质岩砾石。砾石多呈滚圆状、次圆状、棱角状。砾石成分复杂,有片理化石英砂岩、粉砂岩及硅质岩、砂砾岩、细砾岩、灰黑色泥岩、硅化岩、酸性斑岩等,个别见细粒花岗岩及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等砾石。胶结物为长英质、泥质,少量钙质及同砾石成分相当的细小岩屑。局部长轴状砾石富集处可见砾石具有一定的排列方向,与层面斜交,夹角20~30,具有定向水流搬运特点。

火山岩以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夹层出现,为陆上喷发形成的产物。

三水组(K2ss):出露于白石洲东部,为一套洪积相砂砾岩,厚度>70m。本群未有控制剖面,岩性为花岗质砾岩、花岗质砂砾岩。砾石成分以花岗岩为主,

少量酸性斑岩及变粒岩、硅质岩、硅化岩、钾长石、石英等,胶结物成分为相同成分的细小碎屑、泥质和云母。砾石含量达50%以上,大小不一,砾径2~10cm,多呈棱角状、次棱角状,排列无规律,属洪水冲积的产物。

丹霞组(K2E1d):本套地层出露于龙岗区坑梓镇~三棵松水库、清林径水库北侧。丹霞组岩性为一套陆相紫红色含砾砂质粉砂岩和砂质砾岩组成,与下部地层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总厚度1379m。岩石呈紫红色,一般由含钙、铁的泥质胶结的含砾砂质粉砂岩和含砾粉砂岩、砾质粉砂岩、细砂岩、泥岩等组成。依岩石组合特征,自下而上可分为二段。下段为紫红色砂质砾岩,中部夹含砾粉砂岩薄层或透镜体;上段是紫红色含砾钙质粉砂岩夹砂质砾岩、砾质粉砂岩夹细砂岩、含砾砂质粉砂岩与砂质砾岩互层或呈夹层。

丹霞组砾岩中的砾石成分有碎屑岩、灰岩、火山岩、花岗岩、石英岩,砾石大小0.5~10cm,次棱角~次滚圆状,砾石含量不均,高处50~60%,低处5~10%。砾石长轴多顺层排列,发育斜层理及交错层理,具有下粗上细的韵律层,表明处在近陆源区的盆地边缘,属洪积扇相沉积物。

7、第四系

测区第四系分布比较广泛,主要沿河流水系及沿海地区分布。依据其发育特征,沿海区可划分为2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礼乐组、桂洲组,内陆仅发育大湾镇组。此外,还有时代、岩性未分的残积层。

礼乐组(Q l):该组主要分布在宝安区沙井、松岗一带,根据沉积物和岩性组合特征,分为3段:石排段、西南镇段及三角层。石排段岩性为一套河流相沉积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粗砂、砂砾层,局部夹风化砂质粘土,为工作区第四纪最底部沉积。砂砾层中的砾石成分多为石英,砾径2~10mm,次棱角状、次圆状,厚度14~26.30m。不整合于下伏基岩之上,表明了当时为河流冲洪沉积环境。

西南镇段岩性为一套海进期沉积的深灰、浅灰、灰黄色含淤泥质细砂、中细砂,夹深灰色砂质淤泥及粉砂质粘土互层,上部夹粗砂层,厚度3.0~6.04m,偶见河口—滨海区的有孔虫,表面沉积环境为海积—冲积过渡的滨海相沉积。

三角层为一套黄、红、白等颜色花斑状砂质粘土、粉砂质粘土,上部为浅灰、灰黄色砂质粘土及淤泥质粉砂薄层,厚度1.85~2.36m。为海退后暴露地表风化剥蚀的产物。本组C14同位素年龄值为30360±580,时代属晚更新世。

桂洲组(Qg):该组主要分布在宝安区沙井、福永、松岗一带,根据沉积物和岩性组合特征,分为3段:横栏段、万顷沙段及灯笼沙段。

横栏段岩性为一套海进期沉积的深灰、灰黑色淤泥、粉砂质淤泥夹粉砂及粉砂质粘土薄层。淤泥较纯,含腐烂或半腐烂片状的贝壳,大小一般在0.5~8.0cm。底部含腐木枝叶,厚度3.25~4.06m。为海进期的河口—滨海相沉积。

万顷沙段岩性为一套深灰、浅灰、灰黄色淤泥质细砂、粉砂为主,局部夹灰黑色含贝壳砂质淤泥及淤泥质粉砂,底部含少量炭质及腐木根叶,厚度 6.5~5.63m,属河流—滨海相沉积。

灯笼沙段为一套河口—海陆交互沉积的灰黄、褐黄色砂质粘土为主,夹深灰色粉砂质淤泥及粉砂质,含铁质物。上部以砂质粘土为主,含植物根系,下部含少量贝壳碎片及炭质物,厚度0.5~1.6m。属海陆交互沉积。时代属全新世。

大湾镇组(Q dw):该组分布于深圳市内陆的山间谷地及山前平原,岩性为冲洪积为主的灰黄色砂质粘土、砂、砂砾、杂块石等,沿山间谷地及山前平原呈带状或扇状展布,厚度一般为5~20m。时代属晚更新世~全时新世。

未分统残坡积层(Q edl):残积层和坡积层多混合在一起,难以划分,工作区内考虑到尽量揭露基岩,未将此类地层单独列出,但在工作区分布广泛。见有角砾碎屑残坡积层、花岗岩石蛋残坡积层及红壤型风化壳三种类型。

角砾碎屑残坡积层广泛分布于高丘陵及低山,尤以火山岩、砂岩、变质岩地区最为发育。厚度一般1m左右。碎屑成分以当地基岩的岩石为主。

花岗岩石蛋残坡积层主要分布于沿海花岗岩出露区。石蛋直径多为1~3m,巨型的达7~8m。

红壤型风化壳在区内非常发育。一般花岗岩地区较厚,火山岩、砂岩、变质岩地区较薄;低缓丘陵、台地较厚,低山及高丘陵较薄。一般厚度小于20m,花岗岩形成的低缓丘陵或台地的风化壳厚度20~30m,最厚可达40m。

残坡积角砾碎屑、花岗岩石蛋形成的时代较新,多为全新统;红壤型风化壳在晚更新世沉积物之下也有出现,说明形成时代应早于晚更新世。广州地理研究所根据红壤型风化壳的厚度,形成时代主要为更新世早~中期。

二、岩石

(一)火山岩

火山岩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区内火山活动从中侏罗世开始,延续到早白垩世,大规模强烈的活动则发生在晚侏罗世。从早到晚,火山活动经历了由弱→强→弱的过程。不同时期,火山活动方式、火山构造、成岩方式均有较大差别:中侏罗

世火山活动微弱,但拉开中生代火山活动的序幕,仅表现为盆地式的喷发沉积活动,形成一套间歇爆发-沉积交替产出的火山沉积地层;晚侏罗世火山活动强烈,为中生代火山活动的鼎盛时期,以爆发~喷溢为主,形成一套厚达1000多米的陆相火山岩系;早白垩世火山活动进入结束期,其活动微弱,火山岩仅出现于山间湖泊相红色沉积的夹层中。

不同时期,火山岩的成分也有一定的差别:中侏罗世以酸性火山岩为主;晚侏罗世早期为中酸性火山岩,晚期为酸性火山岩;早白垩世为酸性火山岩。从早到晚火山岩有从中酸性到酸性的演化趋势。

1、火山地层及活动旋回

中生代火山活动强度较大、延续时间较长、岩性岩相复杂,是工作区乃至广东省火山活动强度最大、时间最长的一个岩浆活动阶段。中生代有火山岩出露或包含火山物质的地层单位较多,从早到晚有塘厦组、吉岭湾组、热水洞组、南山村组、官草湖组。根据前人的划分方案,将工作区中生代火山活动划分为四个火山活动旋回:

第Ⅰ旋回相应的岩石地层单位为塘厦组、吉岭湾组,时代为中侏罗世,主要出露于观澜—龙岗区平湖—布吉、樟树布、横岗等地,位于塘厦盆地南缘。火山活动强度由弱→强→弱。中侏罗世火山喷发旋回下部为陆相喷溢,岩性为英安质凝灰岩、英安流纹质凝灰熔岩及凝灰质砂页岩;中部为陆相爆发,岩性为英安流纹质凝灰岩、流纹质凝灰岩、凝灰质砂页岩;上部为陆相爆发,岩性为英安质凝灰岩。

第Ⅱ旋回相应的岩石地层单位为热水洞组,时代为中侏罗世,主要出露于梧桐山一带,总体为一套英安流纹质—流纹质火山岩,出露面积较大。火山活动强度由强→弱。火山作用方式为爆发—喷溢—喷发。根据岩性组合及喷发韵律可分为上、下两个喷发旋回,每个喷发旋回又可划分5~6个喷发韵律。

第Ⅲ旋回相应的岩石地层单位为南山村组,时代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主要出露于笔架山、七娘山一带,为一套(英安)流纹质的火山岩,该旋回是中生代火山活动强度最大的一个时期,表现为大规模的火山碎屑流堆积并间有岩浆喷溢和喷发沉积。

第Ⅳ旋回相应的岩石地层单位为官草湖组,时代为早白垩世,为一套喷发—沉积相的凝灰质碎屑岩,火山活动强度较弱,表现为间歇的火山喷发沉积2、火山岩岩石类型及其特征

测区处于莲花山火山喷发带上,中生代以来,火山活动强烈,形成一套以酸性火山岩为主,中酸性火山岩次之的岩石,类型多样,有熔岩、火山碎屑熔岩、火山碎屑岩、沉积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积岩和次火山岩等。

1)熔岩:

英安岩:见于梧桐山热水洞组下部、笔架山南山村组上部,多呈夹层产出,厚度小。岩石呈灰色,斑状结构,基质显微霏细结构,微嵌晶~霏细结构。斑晶有斜长石(5~15%)、石英(1~5%)、钾长石(1~2%),还见有<1%的角闪石及5%的黑云母(已蚀变)。斑晶含量变化较大,粒度一般0.25~2.5mm。局部粒度较大,达5×15mm。斜长石具较自形的板柱状外形,可见聚片双晶,石英他形粒状,多具熔蚀状外形,局部可见方形截面,钾长石自形长板状,卡氏双晶发育,晶体中有暗色矿物包裹体。基质主要是长英霏细物质,局部呈显晶质,可见少量的斜长石、石英微晶。

流纹岩类:该类岩石是工作区火山岩的主要组分,多呈夹层产出。岩石有多斑流纹岩、球粒流纹岩等。

多斑流纹岩:岩石一般呈夹层状,灰~灰白色,斑状结构。斑晶有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及少量的黑云母。斑晶含量变化大,多在15~20%,粒度为0.5~3mm,少数4~5mm。基质结晶程度不一致,为微嵌球粒结构、微嵌晶结构、显微半自形粒状结构、微粒结构及霏细结构。由石英、钾长石、斜长石微晶及长英霏细物质组成。微量矿物有锆石、磷灰石、金属矿物等,次生矿物有黑云母、绿泥石、白钛石、金红石、萤石及白云母等。

球粒流纹岩:分布在工作区溢流相。岩石灰~灰白色,斑状结构,斑晶有钾长石、斜长石、石英,斑晶含量高达15~20%,粒度0.1~4mm,一般0.5~2.5mm,个别可达5~8mm。基质具霏细结构、球粒结构,由长英霏细物质及长石、石英微晶组成。基质中球粒明显,由纤维状长英微晶组成,自中心向外呈放射状分布,球粒中可见石英、长石核心。球粒多呈球状、扇状、管状、羽状等成带状或沿层面分布。球粒一般较小,粒度一般0.5~3mm,最大8mm。

流纹岩:分布在笔架山火山穹隆核部。岩石灰白色,斑状结构,斑晶含量少,有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长石多呈自形板状,少数具熔蚀港湾状、浑圆状,石英则呈熔蚀浑圆状。粒度0.5~2.5mm。基质霏细结构,局部球粒结构,由长英霏细物质及硅质组成。微量矿物有锆石、金属矿物。次生矿物有白钛石、绢云母等。岩石具清晰的流纹构造,流纹由硅质条带及长英霏细质条带组成,相互平行

延伸,可见有旋涡状揉曲及绕过斑晶或其他碎屑、流纹条带细长连续,宽0.5~2mm,分布不均匀。

石泡流纹岩:布于笔架山岩区溢流相的流纹岩中,多呈条带状或沿层面分布。岩石具霏细结构,石泡构造。石泡呈球状、卵状,部分形态发育不全,大小3~80mm。泡体有单层或多层的空腔,为次生石英充填,部分石泡有数量不等的同心圈层,为硅质、长英霏细质,结晶粗细不同分别组成各自的层圈。石泡的分布具一定层位,可单个分散,也有成簇状,大小混杂。石泡间由长英霏细质充填,并发育有大量的珍珠裂纹。

2)火山碎屑熔岩类

该类岩石是熔岩向火山碎屑岩过渡的岩类,是火山岩的主要组分之一。由流纹质凝灰熔岩组成,分布于梧桐山岩区热水洞组、笔架山和七娘山南山村组中,与凝灰岩呈互层产出,在塘厦盆地中侏罗统地层中呈夹层产出。

岩石呈灰~灰白色,晶屑斑状结构,晶屑和斑晶有石英、钾长石,含量为30~40%。粒度0.1~2mm,个别钾长石可达6mm。矿物中少量长石可见有自形板柱状,具微纹连结晶,石英多有熔蚀状或环边状,此外多为棱角状、不规则状,部分长石有崩碎裂纹和阶梯状断口。岩石中一般含酸性斑岩、熔结凝灰岩、变质砂岩等岩屑及角砾,呈棱角状、不规则状,部分边缘圆滑。粒径0.5~10mm不等。含量一般<5%,局部过渡为含角砾凝灰熔岩、角砾熔岩等。基质为霏细结构,由脱玻化长英霏细物质组成。

3)火山碎屑岩类:

是测区中生代火山岩系的主要岩石组成之一。根据火山碎屑物的成因和数量,胶结类型和成岩方式,碎屑粒径和各粒级碎屑的相对含量等,区内火山碎屑岩可分为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及混合型火山碎屑岩类等。根据岩石化学成分,上述火山碎屑岩又可分为流纹质火山碎屑岩、英安质火山碎屑岩及过渡型的火山碎屑岩。

流纹质火山集块岩:分布局限,仅见于盐田水产研究所海边、七娘山,为近火山口相,呈不规则透镜状夹于流纹质含角砾凝灰岩中,厚约2m。岩石灰~灰绿色,岩屑角砾集块结构,碎块有流纹斑岩、流纹质凝灰岩、长英角岩、石英砂岩、粉砂岩、泥质岩等。含量50%以上,部分达80~90%,大小混杂,碎块长轴略呈定向,大小(2~30)×40cm。多呈次棱角~浑圆状。基质为角砾凝灰结构,由酸性凝灰物质组成,充填于角砾之间。

流纹质火山角砾岩:分布于笔架山岩区火山穹隆的火山通道中,梧桐山岩区爆发相中也有出现。岩石灰色,集块角砾结构,碎块为酸性斑岩、凝灰岩、熔结凝灰岩及变质泥质岩等。含量可达60~80%,大小混杂,无一定方向,可分为几个粒级,有0.5~20mm,2~10cm,少数>20cm,以2~20mm为主,含量也较少。形态均呈棱角状、次棱角状,部分边缘较圆滑。岩石中含少量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等晶屑,大小0.1~1.5mm,棱角状。基质凝灰结构,为细碎屑及火山灰尘物质组成,镜下仍可见鸡骨状、楔状等火山灰形态,基质中碎屑略具定向排列。

3)凝灰岩

分布广,是测区中生代火山碎屑岩的主要组分。岩性有流纹质凝灰岩、流纹质火山灰凝灰岩、流纹质玻屑凝灰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及英安质凝灰岩。

流纹质凝灰岩:岩石灰白、灰绿色,晶屑砂状结构、凝灰结构,由晶屑、岩屑、玻屑及火山灰组成。晶屑有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岩屑中有火山岩及异源物质,粒度0.1~2mm,少数>2mm。棱角状、次棱角状及不规则状,部分晶屑或斑晶具板状、等轴粒状等较自形的轮廓及熔蚀浑圆状、港湾状。胶结物为火山灰、玻屑,已脱玻化为长英霏细物、绢云母、粘土矿物等,略具定向~半定向分布。

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分布于梧桐山岩区、南澳七娘山及笔架山岩区爆发相中和中侏罗世塘厦盆地的爆发相中。岩石灰色,晶屑砂状结构、凝灰结构,岩石中晶屑有石英15~30%,钾长石10~20%,斜长石10~20%及中性岩、酸性斑岩、凝灰岩、粉砂岩等岩屑,含量5~6%,多见有黑云母碎片,含量3~7%不等。

英安质凝灰岩:分布于中侏罗世塘厦盆地、晚侏罗世梧桐山岩区爆发相,出露少,夹层状产出,夹层厚度均小,仅几~几十米。岩石呈灰、深灰色,凝灰砂状结构,角砾结构。火山碎屑由晶屑、岩屑、玻屑等组成。晶屑含量变化较大,一般20~50%,以斜长石为主,含量10~30%不等,钾长石、石英次之,部分夹层含黑云母片;多呈尖棱状、棱角状、次棱角状、崩碎阶梯状、熔蚀浑圆状、港湾状,部分长石板柱状,发育有裂纹;大小0.1~2mm,个别3~5mm。岩屑有酸性斑岩、英安斑岩、安山岩、凝灰岩及变质砂岩,含量较少,约3~5%,大小0.5~2mm,棱角状、不规则状,部分边缘圆滑。

4)火山碎屑沉积岩

发育于中侏罗世塘厦火山喷发沉积盆地。岩石呈层状产出,具水下沉积特征,

层理明显。岩性有凝灰质砾岩、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粉砂质泥岩、凝灰质泥岩等。

岩石由碎屑及胶结物组成,碎屑成分复杂,有变质砂岩、灰岩、酸性斑岩、硅质集合体、砂泥质岩、石英岩、石英、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含量20~90%、粒度变化大,多数0.01~0.5mm,少数0.5~1.0mm,砾石1~15mm。碎屑物中除搬运的各种粒级的不同成分的碎屑外,尚有熔蚀状外形或发育有裂纹。胶结物为岩屑、硅质、铁质、钙质、火山灰、泥质,部分火山灰脱玻化后仍保留有棱角状外形,岩石呈砂状结构、砾状结构、凝灰质砂状结构。

(二)侵入岩

深圳市位于莲花山~深圳北东向构造岩浆岩带和高要~惠来东西向构造岩浆岩带交接部位的南缘,侵入岩十分发育。主要分布在宝安的石岩、龙华,盐田—龙岗王母—大鹏—南澳、坪地等地。区内岩浆侵入活动集中于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侵入活动频繁,其中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是区内岩浆活动的高峰期,形成的侵入岩面积大、分布广,常形成大小不一的复式岩体,如龙岗葵涌屯洋、王母、宝安及南山白芒等侵入体。

1、早奥陶世侵入岩

调查区早奥陶世侵入岩主要分布于宝安区石岩玉律—光明—公明、西乡—福永—沙井、南山区大南山西部、塘朗山南部,零星见于银湖及北部、深圳水库北西侧等地。围岩为中元古界变质岩,二者间为侵入接触,大部分被第四系掩盖出露不完整。

主要岩性为片麻状细粒、细粒含斑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石新鲜呈灰白色,局部深灰色,风化呈褐黄色,岩石多具细粒花岗结构、部分具似斑状结构.他形一半自形粒状结构,变余花岗结构,常具片麻状或弱片麻状构造。

2、中侏罗世侵入岩

零星见于龙岗区平湖镇、葵涌新岭村、小梅沙一带。

第一阶段侵入岩:岩性为闪长斑岩(J21δπ)、石英闪长岩(J21δο);

第二阶段侵入岩:岩性为中、细粒斑状花岗闪长岩(J22aγδ);

3、晚侏罗世侵入岩

晚侏罗世侵入岩出露较广泛,先后可划分3次侵入活动,并常形成复式岩体,如屯洋、王母、白芒等。

第一次侵入岩(J31aηγ):主要见于龙岗区屯洋—王母—大鹏,呈不规则状,与泥盆纪、石炭纪、早侏罗世地层侵入接触,并使其角岩化。侵入最新地层为中

—晚侏罗世火山岩。岩石以细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为主要岩石类型,局部可出现二长花岗岩及混染岩,中粒斑状花岗结构,基质具变余花岗结构、轻微变晶结构。岩石中似斑晶主要由钾长石及少量石英、斜长石组成。

第二次侵入岩(J31bηγ):主要见于龙岗区坪地、坑梓镇南东侧、王母—大鹏,为不规则状的小岩枝、岩株。围岩多为泥盆纪、石炭纪地层及早期侵入体,局部为早侏罗世地层及中晚侏罗世火山岩。岩体边部可见围岩捕虏体,具较窄的的细粒边缘相。因第四系掩盖或没入海洋而不完整。岩性较均一,主要由细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组成。

第三次侵入岩(J31dηγ):主要见于龙岗区三洲田水库—赤澳、葵涌上径心,均位于第一次侵入岩的中心或内部,为不规则状的小岩枝、岩株侵入于早期侵入体中,长轴近东西向或北东向展布。岩体大部分较完整。岩石为细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似斑状结构、基质花岗结构,显微粒晶结构,定向构造。

4、早白垩世侵入岩

早白垩世侵入岩多呈小岩株,少数小岩基,零星出露较广泛,可划分3次侵入活动。

第一次侵入岩(K11aηγ):主要见于盐田区与龙岗区交界的盐田坳,呈不规则状的小岩株侵入于早期侵入体中,使围岩角岩化。长轴近北东向展布。代表性岩石为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呈灰白色或浅肉红色,似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由半自形厚板状钾长石、斜长石组成。

第二次侵入岩(K11bηγ):主要见于南山区、宝安区(白芒岩体),为规模较大的岩基,长轴近东西向展布。岩体大部分较完整。侵入岩主要由中(粗中或细中)粒斑状(角闪)黑云二长花岗岩组成。岩石似斑状结构,基质花岗结构,块状构造。

第三次侵入岩(K11cηγ):主要见于宝安区(白芒岩体)、王母西冲、坪地黄竹嶂,多呈不规则状小岩株、小岩枝,部分长条状,呈近东西或北东向分布。与第二次侵入岩岩性突变,推测为侵入接触。岩石主要为细、中细粒斑状或含斑(角闪)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总体上矿物分布不均,含量变化较大。岩石似斑状结构,基质花岗结构,块状构造。

5、晚白垩世侵入岩(K21bηγ)

晚早白垩世侵入岩多呈小岩株,呈小岩株、小岩枝,部分长条状,呈近东西或北西向分布,零星出露于葵涌虎地排、大鹏镇北西部,工作区仅划分1次侵入

活动。侵入岩主要由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及细粒、中细粒或中粒(黑云母)花岗岩组成。花岗结构、部分具似斑状结构。

(三)变质岩

工作区变质岩及变质作用十分发育,除新生代的地层外,各时期地层及各期次的侵入岩、喷发岩均有不同程度的变质。变质作用时期也从加里东期到燕山期。变质类型有区域变质、动热变质、热接触变质及动力变质四种。

1、区域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工作区区域变质作用有两期:一期是加里东期(含前加里东期),另一期为燕山期。

1)加里东期区域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工作区加里东期区域变质岩分布于深圳断裂带西侧,是广州博罗混合岩田南缘组成部分。东起沙湾、深圳,西至南头,往北西延至东莞。

区域变质岩石是不同时代的地层和岩石经多次构造作用揉合而成的变质核杂岩,主要由片岩类、片麻岩类、变粒岩类和石英岩类组成。工作区的主体岩性为云母石英片岩、云母片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变粒岩、变质砂岩和石英岩、长石石英岩、片状石英岩、片状云母长石石英岩等,局部出现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等。

主要区域变质岩石类型:

变质砂岩:由变质砂岩、粉砂岩互层,或与片岩互层组成,偶夹变质含砾砂岩。岩性有变质石英砂岩、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变质含砾粗砂岩等。岩石呈灰-灰绿色,风化后为紫红-灰黄色,变余砂状结构、显微鳞片花岗变晶结构,局部鳞片变晶结构,中薄层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块状构造等。由石英含量55~75%,长石少量,黑云母绢云母集合体20~45%,白云母2~3%,及微量锆石、磷灰石等组成。

变粒岩:岩性有黑云斜长变粒岩、黑云母变粒岩、混合质黑云斜长变粒岩、混合质堇青石黑云母变粒岩、混合质堇青石变粒岩。岩石灰、灰褐色,风化后黄白、浅紫色,显微鳞片花岗变晶结构、花岗变晶结构、局部残余砂状结构,条带状构造、半定向构造。

石英岩:灰白色,他形粒状变晶结构,花岗变晶结构,鳞片他形粒状变晶结构。半定向构造、条带状构造。岩石以石英含量高、普遍含石榴石为特征。岩石中石英、长石多呈他形粒状,以不规则边缘相接触,粒度0.5~1mm。黑云母呈

鳞片状定向分布,在长石石英岩中,长石石英可相对富集成条带。

片岩类:呈灰绿、深灰色,粒状鳞片变晶结构,鳞片花岗变晶结构,片状构造,半定向构造。

片麻岩:多呈夹层状产于黑云母变粒岩中,并可见其与黑云斜长变粒岩呈渐变过渡关系,岩性有黑云斜长片麻岩、黑云片麻岩。岩石灰-灰绿色,鳞片花岗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主要由石英35~55%,斜长石10~30%,黑云母20~30%,少量钾长石及微量锆石、磷灰石、金属矿物等组成。

混合岩:由浅色条带(脉体)及深色的基质组成,脉体与基质之比为1:3~4:5。脉体一般较规整,多顺层理、片理贯入,脉幅一般<5mm,有些仅0.5~1.5mm,延伸不太远。脉体以花岗质为主,伟晶质、硅质次之,脉体绝大部分顺层贯入,亦有分支、尖灭侧现等。

2)燕山期区域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燕山期区域变质作用主要与同时代的大规模伸展构造活动有关,主要使中剥离层(上古生界)和上剥离层(晚三叠统一侏罗系)发生低级区域变质,中剥离层主要分布于惠阳—惠东)—深圳一带及香港部份地区,上剥离层分布广泛,分布于东莞樟木头—海丰一带及香港大部分地区。

受变质地层有泥盆纪老虎头组、春湾组,石炭纪大赛坝组、石磴子组、测水组,三叠纪小坪组和侏罗纪金鸡组、桥源组、吉岭湾组、热水洞组、南山村组等。岩石类型主要有变质砂岩类、千枚岩类、石英岩类、板岩类、大理岩类和片岩类。片岩类主要分布在动热变质岩带中。

变质砂岩类:由变质砾岩、变质砂砾岩、变质含砾微粒石英砂岩、变质含砾石英砂岩、变质含砾不等粒砂岩等组成,变余砂状结构,碎裂构造。主要由碎屑物和填隙物两部份组成。碎屑成分主要由石英、长石及各种岩屑构成,多呈次凌角状,少数棱角状,填隙物主要由绢云母和铁质构成。

千枚岩类:主要有粉砂质绢云母千枚岩、石英砂质绢云母千枚岩、石英绢云母千枚岩和绢云母千枚岩。岩石具显微鳞片变晶结构、变余砂状结构,千枚状构造,主要新生矿物是绢云母和石英。见微量锆石、电气石等。原岩为泥质岩。

石英岩类:主要有绢云母石英岩、石英岩及石英岩状砂岩,具显微鳞片花岗变晶结构、花岗变晶结构及变余砂状结构,块状构造。岩石主要由石英组成,含少量白云母和黑云母。原岩为石英砂岩。

板岩类:岩石种类较多,有粉砂质绢云母板岩、炭质板岩、斑点板岩、绢云

母板岩等。具变余砂状结构、显微鳞片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绢云母和泥质组成,次为石英和炭质。原岩为粉砂质泥岩和泥岩。

大理岩:由灰岩重结晶而成,具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第四节地质构造概况

一、区域构造背景

工作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莲花山断裂带的西南段,并且是莲花山断裂带北西支五华-深圳断裂带南西段展布区(图2-1)。莲花山断裂带属政和~大埔断裂带的西南段。其北东端从福建省进入广东省大埔、梅县,然后沿着莲花山山脉向西南延伸到海丰、惠东和深圳一带,通过香港的元朗、屯门伸入南海。断裂带在陆地部分总长约370km,宽约20~40km。同时,工作区还处于广东省主要东西向构造高要~惠来断裂带南侧。

图2-1 广东省深大断裂略图

1-深断裂:①郴县-怀集断裂带,②四会-吴川断裂带,③新丰-恩平断裂带,④河源断裂带,

⑤莲花山断裂带,⑥南澳断裂带,⑦佛岗-丰良断裂带,⑧高要-惠来断裂带,⑨琼州海峡断裂带;

2-大断裂:⑴南雄-江湾断裂,⑵罗定-悦城断裂,⑶贵子弧形断裂,⑷信宜-廉江断裂,⑸紫金-博罗断裂,⑹潮安-普宁断裂,⑺汕头-惠来断裂,⑻九峰断裂,⑼贵东断裂,⑽遂溪断裂,⑾香港-万山断裂带,

⑿珠江坳陷北缘断裂带;3-一般断裂

二、断裂构造

深圳市断裂构造可分为北东向、东西向和北西向三组,北东向深圳断裂带斜贯全区,是区内的主导构造,对整个工作区的地层、侵入体、变质岩分布、构造展布等具明显的控制作用(图2-2)。北西向断裂构造的发育程度仅次于北东向断裂,由一系列断裂束平行斜列式展布,多倾向北东,该组断裂对区内的微地貌、沟谷、溪流及泉群有较明显的控制作用。东西向断裂带在工作区不甚发育,属高要~惠来断裂带南侧影响带的一部分,称宝安~大鹏断裂带,主要见于燕山期岩浆岩分布区。

1、北东向断裂带

规模较大,单条断裂长度多数大于5~10km,宽10~20m,最宽达70余m,影响带宽几十至三百余m,常具有较好的连续性。按方位可进一步分为北东东及北北东两组。前者走向北东50~70°,由一系列平行斜列展布的压扭性断裂组成,切割、包容了东西向断裂,又为北北东及北西向断裂所切割,是形成较早的北东向断裂的主体;后者走向北东20~40°,多呈平直而短小的分散状断裂,并斜切前者,早期为张性,晚期为压扭性,具反扭特征,是形成较晚的北东向断裂的次要组分。按北东向断裂的排列组合可以分为:松岗断裂带、观澜断裂带、深圳断裂带及径心背断裂束等。

松岗断裂带与观澜断裂带同属于紫金~博罗断裂带的西南端延伸部分。松岗断裂带由长安断裂和楼村断裂组成,区内长24km,宽约6km,单条断裂宽20m 左右;自上五埂、羌下一带进入本区后,沿茅洲河及福永乡的塘尾村附近进入珠江口;总体走向北东55~60°,倾向南东,倾角40~45°;断裂形迹清晰,在航空红外线摄影及侧视雷达摄影图像上显示出明显的不同色调界面,并切割微地形,表现出线性特征。

观澜断裂带由马池断裂和大水坑断裂组成,与松岗断裂带平行展布,由于白芒岩体及北西向断裂的切割破坏,区内长仅6km,宽1.5~3km。

盐田坳断裂束位于深圳断裂束南东侧,包括盐田坳、黄竹坑~豆腐头及葵涌三个断裂组,总体走向北东40~50°,倾向南东,倾角45~70°。该断裂束自沙头角经盐田至南澳一带,断续延伸近20km,宽2~3km,往西南与香港境内沙头角~大屿山断裂相连;往东北至坪山附近逐渐分散。安托山—赤湾断裂束位于深圳断裂束西北侧,包括安托山—赤湾及沙河站两个断裂组,分布于安托山、南头和赤湾村一带花岗岩体内,由20余条平行斜列的北东向断裂组成,延长约15km,单条断裂宽3~12m。

径心背断裂束位于盐田断裂束以东的葵涌乡的东南,即坝岗至叠福一带,两端均延伸入海,长约7km,宽小于1km,由径心背及钓神山断裂组成,往东北与大埔—海丰断裂带中的赤石—赤沙断裂隔海相对应,往西南可能通过大鹏湾赤门海峡与香港赤门断裂相连。

2、东西向断裂

区内东西向断裂不发育,属高要—惠来断裂带南侧影响带的一部分,称宝安~大鹏断裂带,主要见于晚侏罗世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岗岩类分布区,自北向南有暗山、小三洲和伯公坳三个断裂组。每个断裂组均由数条断裂组成,断续延伸可达30km 以上,其影响宽度自100~300m至1~2.5km不等。由于受其他方向断裂的切割,断裂显示断续产出特征,单条断裂长多为1~8km,最长达15km,影响宽度5~20m,一般倾向南,倾角50~80°。沿断裂有构造角砾岩和糜棱岩化现象,部分可见石英脉及各类岩脉贯入,且岩脉常见挤压破碎及糜棱岩化现象,显示断裂的多期活动性。部分断裂附近有北西向的劈理带或北东、北西向扭裂面及南北向张裂面等配套构造,表明其具有以压性为主兼有扭性的力学性质。

3、北西向断裂

发育程度仅次于北东向断裂,走向以N30~60°W为主,自西往东有:蛇口、杨柳岗、沙湾、太和圩及大鹏等诸断裂束,呈平行斜列式展布,断裂束的间距大致相等(15-20km)。除大鹏断裂束倾向南西外,多倾向北东,倾角45~80°。北西向断裂对本区的微地貌、沟谷、溪流及泉群有较明显的控制作用。断裂在航空遥感图像上反映清晰,红外线影象上表现为带状或串珠状分布的泉点、水塘或直线影象;侧视雷达图像上则出现细、短而直的浅色或暗色条带等。

断裂束长10~30km,单条断裂长2~30m。沿断裂出现硅化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片理化岩及构造透镜体等,并有石英脉贯入,个别断裂两侧见有横张裂隙及北北东向扭裂面等配套构造。北西向断裂形成较晚,切割了北东向及东西向

最新深圳市区域地质环境资料

第二章区域地质环境 第一节气象水文 一、气象 深圳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具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长夏短冬,气候温和,雨量丰沛,阳光充足。每年会不同程度受到暴雨、热带气旋、寒冷、高温、雷暴、冰雹、干旱、大雾、灰霾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 年平均气温约22.5℃,1月平均气温最低14.9℃,最低气温为0.2℃,7月平均气温最高28.6℃,最高气温为38.7℃。 深圳年平均降水量为1966mm,地域分布自东向西减少,东南部年平均雨量达2200mm以上,西北部地区只有约1500mm。雨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多的年份有2747mm(2001年),最少的年份只有913mm(1963年)。 每年4至9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年雨量的84%。其中48%分布于7~9月(后汛期)。月平均雨量呈单峰型,最多为8月,平均达368mm,最少是1月,只有30mm。 深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44天,最多的年份184天,最少的年份也有109天。小雨占总降水日数的68%,中雨占16%,大雨占10%,暴雨以上降水日数年平均约9.3天。降水日数与降水量一样,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平均降水日数为97天,以后汛期占51天,第四季度最少,平均只有20天。据水文部门雨量

记录,1997年7月19日,三洲田24小时最大雨量达531.7mm,1小时最大雨 量为104.9mm。 年日照时数1933.8小时,太阳年辐射量5225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7%。 深圳受季风环流的控制,常年主导风向以偏东风为主,即盛行风向为南东东和北北东(频率分别为17%和14%)。 深圳市濒临南海,气候明显受海洋影响,台风频繁。台风影响时间为5~12月,以6~10月较多,尤以7~9月为高峰期。1997年、1999年、2000年每年两次台风对深圳造成严重影响,深圳均出现6~9级大风及强降雨过程。 深圳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据不完全统计,仅2005年8月20日连续两日的暴雨,深圳市诱发的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斜坡类地质灾害达208处,给深圳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尤其是在4~9月份的强降雨季节,更是斜坡类地质灾害的频发时段。 二、水文 深圳市由于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及近南北向的断裂构造较发育,特别是东部地区的断裂构造甚为发育,山体坡度较陡,切割也较强烈,地表水系较为发育,大小河流共160余条,集水面积大于10km2者13条,其中集中面积大于100km2的主要河流有5条。这些河流以海岸山脉为分水岭,以汇入海湾为归宿;其中分为三大水系:海湾水系、珠江口水系和东江水系。 海湾水系位于本市南部和东南部,计有大小河流120余条,其中流入深圳湾的主要河流有深圳河、大沙河;进入大鹏湾和大亚湾的河流有盐田河、大梅沙河、小梅沙河、葵涌河、东涌河、西涌河、王母河以及新大河。珠江口水系位于本市西部,共有40条河流,主要的有茅洲河和西乡河,均注入珠江口内伶仃洋。东江水系位于北部,有龙岗河、坪山河和观澜河,分别注入东江或东江的一级、二级支流。这些河流及其支干流在空间上组合成树枝状、放射状及梳状水系。 多年平均径流量18.27亿m3,特枯年97%保证率时,年径流量7.67亿m3。

某平原放射性环境地质评价

某平原放射性环境地质评价 摘要]论文根据成都平原地质背景和环境放射性现状,分析了地质条件对放射性水平的影响及原因,总结了成都平原地质环境对天然放射性水平及其分布的影响规律。 [关键词]天然放射性;地质条件;放射性核素;评价 The Geological appraisal of natural radioactive environment for Chengdu plain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the level of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 ofChengdu plainBased on the situation of geology and the natural radioactive environment distribution ofChengdu plain, the author first analyzes the relation between geological condition and radionuclide distri-bution level, and then the way that radioactive level influenced by geological conditionFinally, theauthor summarizes the pattern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effects on the natural radioactivity level and dis-tribution of Chengdu plain Keywords:natural radioactivity, geological condition, radionuclide, appraisal 随着人类对天然辐射认识水平的提高和放射性环境保护意识的深入,天然放射性水平评价已成为人居环境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天然射线主要来自地表介质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核衰变,极少部分来自宇宙射线。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1982)报告中指出,地球辐射主要产生于地壳表面的岩石、土壤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地层中的天然放射性,也主要由U、Th、K等一系列核素所决定,它们在地球各个区域的浓度,决定了该区天然辐射剂量的大小。陆地辐射与区域地质构造、出露地层岩性、降水排水及人类活动有密切联系,因此,研究区域天然辐射环境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XXX 矿产有限公司石灰岩采石场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报 告委托单位:XXX 有限公司提交报告单位:四川 省地质矿产勘查 野外调查: 报告编写: 审查: 总工程师: 队长: 提交报告时间:二O 一一年七月

目录1、前言 1.1 目的与任务 1.2技术标准及评价依据 1.3以为地质工作及本次评价概况 2、矿山建设于开采现状 2.1 矿山建设概况 2.2 矿山开采现状 3、评价范围确定 4、矿区自然环境概况 4.1 气象与水文 4.2 地形地貌特征 4.3 生态环境状况 4.4矿区社会经济概况 5、矿区地质环境条件 5.1 地层与岩性特征 5.2矿区地质结构与区域稳定性 5.3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5.4 斜坡类型及特征 5.5岩(土)体类型及其特征 6、评价级别的确定 7、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价

7.1 现状评价内容 7.2现状评价因素的选取 7.3 现状评价方法 7.4 现状评价 8、矿山地质环境预测评价 8.1 预测评价内容 8.2预测评价因素的选取 8.3 预测评价方法 8.4 预测评价 9、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9.1 矿山开采对环境影响程度评价9.2矿山地质灾害危险程度评价 9.3矿山建设适宜性评价 10、结论及防范措施建议 10.1 结论 10.2 防治措施建议

1、前言 1.1目的与任务 XXX矿产有限公司于XX年X月X日通过采矿权挂牌方式有偿取得了XXX 矿产有限公司石灰岩采石场矿权,已办理采矿许可证。2011 年4月该矿山因XXX号,因安全问题责令停釆,经县国土局同意调整变更矿区范围,XX 年X月X日XX市国土资源局XX号文,批复划定矿区范围。重新进行储量核实,提交相应的配套报告。企业为了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贯彻“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方针, 达到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有效保护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保障矿山开采中的安全的目的,根据《矿产资源法》、国务院第XX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及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川国土资发XX号问《关于加强我省矿产资源开发中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的通知》等政策规章的要求,特书面委托XX按规定开展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工作,主要任务是:收集矿区已有地质资料,实地调查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现状评价;依据矿山的开拓方式及采矿方法,就矿山未来开采对地质环境影响和破坏、可能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以及矿山开釆受到地质环境的制约、遭受和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害进行预测评价,在此基础上就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及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最终提出防治措施建议。主要目的是为本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及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基础性依据,为办理釆矿许可证登记提供资料,便于政府主管部门对矿山地质环境实施监监督和管理。要求提 交评价报告,组织专家组评审,并报XX市国土资源局备案。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编写要求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目前正在进行调查试点和研究总结阶段,其技术要求也正在编写之中。本要求暂时供1:250000和1:50000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时参考。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为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基础地质资料而进行的一项新的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是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基础性地质调查。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是在区域地质调查和区域水文地质普查的基础上,采用地质学、土壤学、地貌学、生态学及其它有关地球科学的方法、理论,调查人类和生物群体赖以生存的岩石圈、地下水圈和地表水圈。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岩石、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植被群落及其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环境下发生变化的地球动力作用、地球化学作用和其它现代地质作用等。 1.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任务 (1)基本查明测区内的基础地质、水资源(包含地下水和地表水)、土地资源、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等的存在状态、性质与特征; (2)综合评价测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其变化趋势和对人类生存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3)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建议等。 2.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工作内容 (1)充分收集测区内已有的基础地质、“水、工、环”地质、地球化学、遥感、气象水文、土壤、资源开发、生态等方面的资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进行调研、野外踏勘等工作,在综合分析研究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编写项目设计书。 (2)进行野外调查工作,主要包括:(A)基础地质调查,以收集已有资料为主,补充必要的野外调查;(B)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调查;(C)水文地质(包括地表水)、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包括地质灾害)调查;(D)土地资源调查;(E)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调查;(F)人类经济-工程活动调查;(G)其它有关的调查工作,包括放射性生态调查、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引起的环境效应等。 (3)样品采集、实验测试、室内综合研究及数字图库的建立。 在以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新方法技术,动态评价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地质环境的变化及发展趋势、评价地质环境对人类生存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评价测区内的生态地质环境容量与质量现状,提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建议等。

山东省济阳县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山东省济阳县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文章從济阳县的工程地质条件入手,对济阳县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将济阳县工程地质环境划分为稳定区、基本稳定区、较不稳定区。根据工程地质环境的分析及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可为济阳县今后工程建设的相关发展提供参考。 标签:济阳县;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工程地质环境是与人类工程及经济活动息息相关的地质环境;工程地质评价是研究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适宜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1]。 1 济阳县工程地质环境概况 济阳县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北部,面积约1076km2。地理坐标:东经116°51′54″~117°27′13″,北纬36°46′37″~37°14′54″。 1.1 地层 济阳县南部地层属华北地层大区鲁西地层分区的泰安地层小区北部,区内全部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所覆盖,其下为新近系、石炭系、二叠系及奥陶系。北部地层属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鲁北地层分区之济阳小区,区内地表全部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所覆盖,其下为新生界第四系、新近系、古近系地层[2]。 1.2 构造 济阳县大地构造属华北板块(Ⅰ)济阳坳陷(Ⅱ)惠民凹陷(Ⅲ)跨济阳坳陷(Ⅱ)和鲁西断块隆起两个Ⅱ级构造单元。地层区划属华北地层大区、晋冀鲁豫地层区、鲁北地层分区之济阳小区。区内最大的断裂为齐河-广饶大断裂,位于济阳县中部,是一条隐伏断裂,是鲁西隆起与济阳拗陷的分界线[3]。 1.3 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济阳县在地貌单元上处于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区内广泛发育第四系黄河冲积松散土层,成因类型主要为河流冲积相沉积。根据掌握的工程地质资料,在济阳县西南一带,在0~30m深度内,可分为粉土和粉质粘土两个工程地质层[4]。 2 济阳县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2.1 地壳稳定性评价 山东省境内较大的活动断裂如郯庐、聊考断裂,严格控制着强震的发生,济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态势分析法

江苏地质,30(1),17—20,2006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态势分析法 刘建东1 ,杨泉宁1 ,薛怀友1 ,张发明 2 (1.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江苏南京210018;2.河海大学地质工程系,江苏南京210098) 摘要:探讨了将S WOT 态势分析法应用于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具体步骤。通过长江江苏段过江隧道工程的地质环境质量等级评价的实例,从地质体本身的优势、劣势,外部条件的有利(机会)、不利(威胁)等4个方面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最后得出地质环境质量的评价等级。关键词: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态势分析;S WOT;长江岸线;过江隧道 中图分类号:X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474(2006)01-0017-04 收稿日期:2005-09-26;编辑:齐运铎 作者简介:刘建东(1965—),男,江苏泰兴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地质资源与地质环境方向的研究. 0 引 言 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等国家,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近几年来,结合水利水电资源开发、城市选址规划等,该项工作越来越得到重视,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理论和方法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在评价理论上,不同的专家虽然提出了各种理论系统,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评价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总体思路正逐渐趋于一致,这就是将地质环境视为内部由许多不同的环境因子构成的自然单元,每一单元具有相对均一性,高级单元的性状用低级单元的综合指标来表征,评价时根据问题的性质选择评价因子,并将其转化为可比指标,然后按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加权综合,用环境因素质量的综合指标来衡量每个单元的环境质量。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模糊综合评判法、灰色聚类、模糊聚类、层次分析、信息量统计法、德尔菲法等。这些方法的引入对推动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技术的进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又都不十分完善。 在江苏省沿江岸线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中,我们尝试使用了态势分析法(S WOT ),对不同的规划用途,从地质体本身固有的优势、劣势和外部因素对地质体或工程建筑物形成的有利条件、不利的威胁4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判,评价对特定规划用途而言地质环境质量的优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态势分析法原理 态势分析法又称S WOT 分析,S WOT 四个英文 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 )、劣势(W eakness )、机会(Opportunity )、威胁(Threat )。从整体看,S WOT 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 W ,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另外,每一个单项如S 又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外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态势分析法常常被用于制定集团发展战略和分析竞争对手情况,在战略分析中,它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对长江沿岸地质环境质量的评价中,首次运用态势分析法对地质环境优势、劣势、威胁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判定对某一规划用途而言地质环境质量的等级,从而得出一系列具有一定决策参考价值的结论。

城市地质环境的演变模式

制约城市发展的地质环境条件主要有, 一是场地的稳定性考虑地震~ 火山及地震效应作用在城市 建设规划时选择稳定性条件好的场地; 二是地基稳定性评价研究建筑物地基岩土体的质量及空间分 布主要是地基的强度和变形问题; 三是地形地貌条件地貌受地质构造控制现代地貌是地球内外地质 营力长期作用的结果所以地基土层分布~ 外力地质作用< 现象> 的类型和强度都取决于地貌条件; 四是 自然资源情况水是城市生存~ 发展最基本和必要的保证[4] 如矿产资源~ 景观资源和水陆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诞生和繁荣了我国的钢城马鞍山\ 铜都铜陵市\ 煤城淮南和淮北市\ 石油城玉门和大庆市\ 风景旅 游城市黄山\ 港口城市天津\ 青岛和美国的新奥尔良市等O 城市地质研究包括城市选址\ 规划和建设所遇 到的工程地质环境问题9以及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地质环境反馈作用而产生的问题当今时代9随着各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9城市化建设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环境地质问题9例如由 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和建筑物开裂9深埋地下污染源因迁徙弥散引起地下水水质恶化而直 接威胁着城市水资源[ ]O 大规模基础工程建设导致大面积植被破坏而引起水文地质条件恶化9此外9废 物堆放\ 路基工程\ 基坑工程\ 地下洞室及结构工程等还涉及边坡与围岩稳定性问题以及对周围地质环 境的影响等[6-7]O 目前9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突出表现在地表水环境恶化问题\ 地下水污染与污染 源迁移问题\ 地下水开采引起地面变形与沉降及其治理问题[S]\ 地下结构工程施工安全性问题\ 高层建 筑基坑开挖问题\ 打入式桩和强夯问题\ 桩基与土体共同作用及深基坑抗震问题等几方面O 1. 地表水环境恶化问题 随着城市化不断发展9我国城市地表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9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市水灾害问题9由于 防洪体系不健全9许多城市在遭受暴雨\ 台风袭击后常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灾难; 二是水资源短缺 问题9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是大气降水时间上分布不均匀9如降水量年际的差异和一年中各季节的变化 大9常常造成旱涝灾害9并且诱发其它的自然灾害或地质灾害O 水资源在地域上分布不均匀9且年际\ 年 内的变化大9蓄调能力弱9因此水资源更紧缺9我国干旱\ 半干旱和沿海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因素之一0 水环境污染~ 水质恶化使部分水资源失去了可利用价值更加剧了用水矛盾0 随着经济的发展沿海各大中城市都存在着水量不足的情况0 例如深圳市现有人口258. 53 万人按人 均0. 25m3/c 计算深圳年需水量6. 6 亿m3 但深圳目前供水能力仅为2. 3 亿m3 ; 且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方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随着人类对矿产资源开采的不断加大,自然界的环境平衡遭到了严重破坏,矿山地质的环境问题也成了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关键因素,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还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因此,必须依据其环境特点与评价体系的复杂性对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只有建立一个客观的综合评价体系,对矿山的地质环境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才能更好的对矿山地质的环境进行保护和更好的对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理。本文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综合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促进了矿山事业的不断发展。 标签: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1前言 中国是一个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种类齐全的国家,已发现的矿产有170多种,有160多种是具有资源储量的,且其中有20多种位居世界矿产的资源储量排行榜上。但是,由于人类没有合理开发矿产资源,致使矿产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还对矿山的地质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且破坏了矿山的生态平衡。所以,必须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对其进行严格管理、科学分析,以期为国内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可靠保障。 2矿山地质环境的综合评价体系 2.1地质环境评价技术的总流程 要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有效的评价,就必须具有一个客观的综合评价体系。首先应该对矿山地质的环境现状、开采条件及状况进行仔细调查、分析,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针对所调查出来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关的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进行环境现状评价、综合评价及预测评价。最后,应该提出相关的地质环境防治与保护措施,促使矿山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好[1]。 2.2评价的对象 矿山地质环境的评价体系是以其构成中的评估区来作为最基础的评估单元,把矿山地质的环境问题划分为了矿山的地质灾害,破坏及占用土地资源,废渣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破坏、影响地下的水系统及矿山废水等四类。评价体系是将以上这些环境问题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总体危害、影响程度等因素,与评价的原则和指标相结合,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方式,进行科学的评价。 2.3地质环境评价的原则 系统、合理、科学的指标是对地质环境进行准确评价的前提与保障,是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最主要的依据。所以,在建立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应的原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1 定义 矿山地质环境是指矿床及其周围地区矿业活动影响到的岩石圈部分(岩石、矿石、土壤、地下水及地质作用和现象),与大气、水、生物圈之间相互联系(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环境系统。 1.1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是指矿业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所产生的地质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2 总则 2.1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实施省(自治区)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的技术工作依据。 2.2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针对生产矿山和闭坑矿山环境保护服务的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为矿山环境整治、矿山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规划提供基础资料,为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则提供科学依据。 2.3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要求基本查明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遇到和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与破坏,摸清底数,做出现状评价、预测分析。 2.4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不能局限于矿山用地面积之内,应将矿业活动影响范围作为调查区范围。 2.4.1 矿产资源重点开发区范围应包括区域地质单元和影响的流域。 2.4.2 矿区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应根据矿区矿业活动对周围地质环境的整体影响确定其范围。 2.4.3 单个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区范围应根据矿山矿业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确定其范围。 2.5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任务: 2.5.1 调查矿山地区社会经济概况和矿业活动。 2.5.2 调查研究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其特征。 2.5.3 查明矿山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影响与危害。 2.5.4 调查、总结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治理的经验与教训。 2.5.5 对矿山地质环境作出综合评价,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建议。 2.5.6 建立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系统。 3 工作程序: 工作程序框图

深圳市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

深圳市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研究 摘要:地质灾害防治是关系到民生和人民安居的大事,尤其是近年来人类对自然无节制的、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导致深圳市地质地理环境的变异,进而诱发各种地质灾害,尤其是泥石流频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由此可见深圳市对泥石流地质灾害的调查与研究就显的格外重要。文章中既对深圳市的地貌和环境做了调查也分析目前深圳市泥石流地质灾害,并针对地质灾害情况提出了可行的建议。这既可以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看参考的依据,也为地质灾害防治部门提供可参考的意见。 1 绪论 1.1 深圳市地质灾害的研究背景 深圳地区由于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断裂构造发育、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靠近海域且降雨量充足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加上改革开放后经济急速发展,城市大幅度建设等人类的对自然的改造幅度巨大带来的明显地质环境问题,存在泥石流、崩塌、滑坡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具有灾种多、群发性、高隐蔽性、高突发性和时间上的集中性等特点。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深圳地区泥石流、崩塌等突发地质灾害共造成四百余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亿元。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地质灾害在学术上的定义是由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引起,可以危及到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地质作用类灾害。在生活中通常给人们造成巨大威胁和损失的是突发类的灾害,因其是突如其来的并且在极短

的时间内就能结束灾害过程,所以在预报和监测方面具有较大困难,常常会使人防不胜防、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损失。这一类的灾害主要有火山喷发、塌坡、泥石流和地震等,他们的另一个共同点就是前兆不明显。 在我国因地理原因有很多地方地质灾害多发且分布极广,深圳就是这类地区的代表之一。近年来深圳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稳步进行,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和研究就是要保护这些来之不易的成果,其潜在的社会意义及经济意义将是十分巨大的。 1.3 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泥石流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始于上世纪70年代。此后,人们对它的研究从未间断过,但由于其极具复杂性,在泥石流学科研究中,每取得一点进展研究者都要付出极高的代价。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生产、科研单位先后作了不同程度的工作,通过地质调查、航空卫星照片、物探、钻探、试验测试等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2006年初所进行的斜坡类地质灾害普查资料和部分边坡危险性评价报告及区内的工程建筑地质勘察报告。深圳市内至今尚未进行过全面、系统的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工作。 最初的泥石流危险度评价仅限于单沟流域,80年代末开始对泥石流进行区域危险度评价。1995年以后,提出新的评价方法,区划原则考虑相似性原则、完整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等,多因子综合考虑,克服了权重法本身由于硬性的取值代表性不好的缺点。综合评价模型属于经验模型范畴,是在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推理和统计方法建立的

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闫满存李华梅文启忠李保生 地球科学进展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1999年第14卷第4期 Vol.14 No.4 1999pp371-376 摘要:区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不仅是环境目标管理和城市规划等的基本依据,还是谋求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从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出发,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可区分为基于自然属性的单灾种危险性评价、多灾种危险性评价、区域稳定性(地壳和构造稳定性)评价、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和基于社会属性的单灾种风险或易损性评价、多灾种风险或易损性评价,环境质量经济评价等基本类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是涉及多层次和多因素的综合空间决策问题,计算机、GIS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将给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带来新的学科生长点。 关键词:地质环境系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地质环境质量经济评价;GIS 中图分类号:X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66(1999)04-0371-06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REGIONAL GEO-ENVIRONMENT QUALITY ASSESSMENT YAN Mancun,LI Huamei,WEN Qizhong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CAS,Guangzhou510640,China) LI Baosheng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ormal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Guangzhou510631, China) Abstract:The assessment and zonation of regional geo-environment quality is aimed at providing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information for region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and the planning of urban construction,and also is one of the core problem to be dealt with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society.From the two layers of the nature and society of geo-environment the assessment of geo-environment quality would be divided into single disaster's and multidisasters' dangerous evaluation,regional stability(include crust and geostructure stability) evalua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geo-environment quality,and the risk and easy-damaging evalution of single disaster and multi-disasters as well as the economic evaluation of geo-environment .This paper finally points out that the assessment of regional geo-environment quality is the multi-decision-making problem which deals with multi-layers and multi-factors,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techniques such as computer、GI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etc would be a new developing branch in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regional geo-environment quality in the coming years. Key words:Geo-environment system;Geo-environment quality assessment;Economic assessment of geo-environment quality;GIS.

关于深圳地区废弃石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的探讨_付强

城市建筑┃学者研究┃U RBANISM A ND A RCHITECTURE ┃S CHOLARS , S TUDY 287 关于深圳地区废弃石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的探讨 Discussion on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Abandoned Quarries in Shenzhen Area ■ 付 强 ■ Fu Qiang [摘 要] 深圳市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形成逾70余处的花岗岩石场坑口。其中约30处石场坑口已陆续规划为建设用地或公园,但仍有约40处成了废弃的坑口。这些废弃坑口不仅影响深圳的城市环境,还存在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为美化深圳地质环境,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缓解深圳市的土地资源,因此,对深圳废弃石场进行地质环境综合治理的探讨很有必要和意义。 [关键词] 废弃石场 地质灾害隐患 城市地质环境 城市土地资源 国际性城市 [Abstract] After 30 years of rapid development, Shenzhen fo- rmatted more than 70 of the granite quarry pit. About 30 of t- hem at the quarry pit has been planning for construction land or park, but there are still about 40 into the waste pit. These ab- andoned pits not only affect the Shenzhen city environment, but also has the hidden danger of serious geological disaster. For the beautification of Shenzhen geological environment, el- iminating the potential geological disaster, relieving Shenzhen city land resourc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and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 manage- ment of abandoned quarries in Shenzhen area. [Keywords] abandoned quarries, geological disaster, geologic- al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city land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city 一、 废弃的石场坑口现状 深圳废弃的石场坑口主要分布在特区外和特区 内的南山区等区域,其中南山区的分布密度最大,分布有6处。 深圳废弃的石场坑口主要存在地质隐患为边坡失稳、泥石流。其中边坡失稳隐患是分布最普遍、范围最广的灾种,在每个废弃的石场坑口均有分布,主要因闭坑时石壁台阶建立不规范,加之开采遗留面长期受风化作用的侵蚀,形成块石崩落;有3处废弃石场存在泥石流隐患,为不规范地在石场内堆填余泥渣土造成。 大多数废弃的石场坑口内还有人员居住,据调查,居住人员总数约800人。 二、 废弃的石场地质灾害隐患评价 1. 边坡失稳地质灾害隐患评价 废弃的石场的石壁高度多为20~40 m,坡度近乎直立,台阶宽度为1~3 m;土质边坡坡度多为60°,坡高多数超过了10 m,石壁边坡的高度与坡率均超过了建筑边坡规范的允许值。加之缺乏排水系统,坡面植被覆盖率低,石壁面岩土裸露,长期受风化作用侵蚀和雨水的冲刷,导致石壁面块石剥落育,甚至形成楔形状的岩质崩塌。边坡失稳地质灾害隐患主要威胁坑口居住人员的安全,其中受地质灾害威胁等的有3处,威胁人数约30人;受地质灾害威胁较大的有5处,威胁人数约60人。 2. 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评价 深圳地区有三处废弃石场,关停后曾进行了回填,回填的土方堆积于原采坑内,形成固体松散物补给源。采用水利部提出的公式:Q=0.278 KIF。 Q—— 洪峰流量(m 3 /s); K—— 洪峰径流系数,取0.7; I—— 汇流历时内平均降雨强度mm/h; F—— 集雨面积m 2 。 按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的《泥石流(潜在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分表》的标准对潜在泥石流的各因子在进行评分、评价,此三处废弃石场的泥石流均属于中等易发的泥石流。潜在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不仅对人员构成威胁,威胁人数约90人,甚至还威胁坑口下方的市政道路,见图 1。 图1 深圳某废弃石场内的泥石流隐患图 三、 废弃的石场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整治建议 深圳已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并被国务院定位于国际花园城市,对环境要求高,加之经过30余年的高速发展,土地资源变得异常紧张。而废弃石场不仅影响环境,还存在地质灾害安全隐患,并占用了大量土地,从而影响城市建设。可按照分期分批、结合城市规划的原则,对深圳地区废弃石场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治理。 首先,开展全面的地质环境调查和危险性评估工作,确定废弃石场的危险性程度。再结合城市规划,开展地区废弃的石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专项规划,确定综合治理顺序和治理方案。根据专项规划,分期分批投入资金,开展废弃石场综合整治工程,最终使石壁变青山。同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吸收社会资金,参与废弃石场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四、 废弃的石场地质灾害隐患综合整治的意义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做好城市内废弃石场的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对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甚至释放城市建设空间都非常有意义。也可作为珠三角都市圈城市发展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杨冰冰,夏汉平等.采石场石壁生态恢复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5(2). [2]王铁桥,许文年.挖方岩石边坡绿化技术与方法探讨[J].山峡大学学报,2003(25). [3]许祥佑.矿区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煤矿环境保护,2000(14). [4]陆志敏等.废弃石场绿化树种选择及配套技术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6(3). (作者单位:深圳房地产评估发展中心地质环境部,深圳 518035) (上接第280页) 如何更好地做好交通建设规划,环节城市交通压力一直是各大中型城市需要应对的难题。电子地图不仅可以提供更为详尽的车载导航,为使用者提供合理的行车路线。同时也可以通过虚拟空间的设定,对交通系统进行设计或改造。透过实景图和二维平面图的结合,为科学合理交通路线的设定及建设提供更为准确的参照。对一些可变量的因素进行空间维度下的整合,可以减少城市交通建设的无用 之功。 三、 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系统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信息时代日渐深入寻常百姓家的今天,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电子地图所能兼容的地理信息、场景信息、空间信息,为城市发展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为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贺华涛.电子地图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应用与发展[J].城建档案,2012. [2]陈能坦.浅谈网络电子地图的发展前景[J].测绘标准化,2009. [3]虞积强,吴兆福,高飞,胡小华.导航电子地图和国家安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7. (作者单位:广州绘宇智能勘测科技有限公司 510665)

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规范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D D2008-03 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规范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8年10月

目 次 前言..............................................................................................................................................................III 引言..............................................................................................................................................................IV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2) 4.1 目的 (2) 4.2 任务 (2) 4.3 基本要求 (2) 5 设计书编写与审批 (2) 5.1 设计书编写 (2) 5.2 设计书审批 (3) 6 调查内容 (3) 6.1 地质环境背景调查 (3) 6.2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调查 (4) 6.3 城市地质资源开发利用调查 (8) 7 调查方法 (9) 7.1 一般要求 (9) 7.2 资料搜集与整理 (9) 7.3 遥感调查 (9) 7.4 野外调查 (9) 7.5 地球物理勘查 (10) 7.6 槽探和浅井 (10) 7.7 钻探 (10) 7.8 样品采集与测试 (11) 8 地质环境评价 (11) 8.1 地下水环境评价 (11) 8.2 土壤污染评价 (12) 8.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12) 8.4 特殊类土评价 (13) 8.5 垃圾处置场适宜性评价 (13) 8.6 矿山固体废弃物的环境效应评价 (13) 8.7 地质资源评价 (13) 8.8 建设用地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14) 9 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的影响评估 (15) 9.1 评估内容 (15) 9.2 评估方法 (15) 10 图件编制 (15)

环境地质学复习习题

欢迎阅读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地质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任务 环境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任务 ? ? ? ? 1. ? ?与人类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场所,它构成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条件的客观实体。 ?与其它环境的关系:地质环境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及宇宙环境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地质作用)?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质环境的容量:可用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提供人类利用的地质资源量和对人类排放的有害废物的容纳能力来评价。 地质环境的质量: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⒉原生地球化学背景;⒊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⒋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⒌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地质环境的相容性:是指地质环境对人类施加的某种干扰的适应性 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即地质环境受人类活动干扰后对这种干扰做出某种反应的作用。 ? 2.举例说明什么是环境地质作用?环境地质作用主要指人类与地质环境间的相互作用, ①各种自然地质因素、自然地质现象对人类的作用,即自然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和变 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负荷地质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 ②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作用与反作用,即人为地质作用及上述地质环境的反馈作用。人为剥蚀地质作 用;人为搬运地质作用;人为堆积地质作用;人为塑造地形作用;人为活动的其它地质作用。 ? 3.如何解决人地关系危机? ◆“ ◆ ? 1.解释 ? ● ● ? 关系: ? 2. ? 3.水土流失及其防治 水土流失是指地球陆地表层土壤、成土母质及岩石碎屑,在水力、风力、重力和冻融等外力作用下,发生各种形式的剥蚀、搬运和再堆积的过程。 中国水土流失的特点:1.分布广、面积大;2.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3.土壤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 4.水土流失主要来源于坡耕地; 5.开发建设加剧水土流失。 遵循水土流失规律,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工程措施、生态效应、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统筹兼顾”

深圳市区域地质环境

第一节气象水文 一、气象 深圳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具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特征,长夏短冬,气候温和,雨量丰沛,阳光充足。每年会不同程度受到暴雨、热带气旋、寒冷、高温、雷暴、冰雹、干旱、大雾、灰霾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 年平均气温约℃,1月平均气温最低℃,最低气温为℃,7月平均气温最高℃,最高气温为℃。 深圳年平均降水量为1966mm,地域分布自东向西减少,东南部年平均雨量达2200mm以上,西北部地区只有约1500mm。雨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多的年份有2747mm(2001年),最少的年份只有913mm(1963年)。 每年4至9月为雨季,降雨量占年雨量的84%。其中48%分布于7~9月(后汛期)。月平均雨量呈单峰型,最多为8月,平均达368mm,最少是1月,只有30mm。 深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44天,最多的年份184天,最少的年份也有109天。小雨占总降水日数的68%,中雨占16%,大雨占10%,暴雨以上降水日数年平均约天。降水日数与降水量一样,主要集中在汛期,4-9月平均降水日数为97天,以后汛期占51天,第四季度最少,平均只有20天。据水文部门雨量记录,1997年7月19日,三洲田24小时最大雨量达,1小时最大雨量为。 年日照时数小时,太阳年辐射量5225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相对湿度77%。 深圳受季风环流的控制,常年主导风向以偏东风为主,即盛行风向为南东东和北北东(频率分别为17%和14%)。 深圳市濒临南海,气候明显受海洋影响,台风频繁。台风影响时间为5~12月,以6~10月较多,尤以7~9月为高峰期。1997年、1999年、2000年每年

两次台风对深圳造成严重影响,深圳均出现6~9级大风及强降雨过程。 深圳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洪涝、干旱等。据不完全统计,仅2005年8月20日连续两日的暴雨,深圳市诱发的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斜坡类地质灾害达208处,给深圳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尤其是在4~9月份的强降雨季节,更是斜坡类地质灾害的频发时段。 二、水文 深圳市由于近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及近南北向的断裂构造较发育,特别是东部地区的断裂构造甚为发育,山体坡度较陡,切割也较强烈,地表水系较为发育,大小河流共160余条,集水面积大于10km2者13条,其中集中面积大于100km2的主要河流有5条。这些河流以海岸山脉为分水岭,以汇入海湾为归宿;其中分为三大水系:海湾水系、珠江口水系和东江水系。 海湾水系位于本市南部和东南部,计有大小河流120余条,其中流入深圳湾的主要河流有深圳河、大沙河;进入大鹏湾和大亚湾的河流有盐田河、大梅沙河、小梅沙河、葵涌河、东涌河、西涌河、王母河以及新大河。珠江口水系位于本市西部,共有40条河流,主要的有茅洲河和西乡河,均注入珠江口内伶仃洋。东江水系位于北部,有龙岗河、坪山河和观澜河,分别注入东江或东江的一级、二级支流。这些河流及其支干流在空间上组合成树枝状、放射状及梳状水系。 多年平均径流量亿m3,特枯年97%保证率时,年径流量亿m3。雨量较充沛,历年平均降水总量亿m3,年径流量较大,但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较大,加之河流短小,暴雨集中滞留时间短,境内可利用水资源有限。地下水资源总量亿m3/年,年可开采资源量为亿m3。全市现有水库24座,其中中型水库9座,总库容亿m3。天然淡水资源总量亿m3,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500 m3,约为全国和广东省的1/3和1/4。 第二节地形地貌 深圳市的平面形状呈东西宽、南北窄的狭长形,东西的直线距离:自东宝河口的滩地西缘至大鹏半岛最东端为。南北的直线距离:自罗田水库北缘至蛇口半岛南端为,至大鹏半岛最南端则为,南北较窄处,自雁田水库南缘至莲塘河仅,最窄处自北部边界至沙鱼涌海岸直线距离仅6km。深圳市总面积1953km2。 深圳市地貌类型比较丰富,根据地势高低变化,将地貌类型划分为以下五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