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节税与偷税 避税之区别研究

论节税与偷税 避税之区别研究

论节税与偷税 避税之区别研究
论节税与偷税 避税之区别研究

论节税与偷税避税之区别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节税成为很多企业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真正对节税概念的正确理解不多,往往常与避税甚至偷税混杂一起。本文将从正确介定节税的概念和特征入手,简述其与偷税、避税之区别,提倡正确的节税理念,不打擦边球,更不要偷逃国家税款。

【关键词】节税;偷税;避税;区别

当前在中国普遍存在着对节税认识上的偏见。那么,节税到底是什么,与偷税、避税有无区别,应否提倡节税?本文将对此作一番分析。

1.节税、偷税和避税的概念及其特征

节税又称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在不违背税法立法精神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税法中固有的起征点、减免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纳税人对筹资活动、投资活动以及经营活动的巧妙安排,达到少缴或不缴税的目的。节税有以下特征:合法性;政策导向性;策划性。

偷税,是在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已经发生并能够确定的情况下,采取不正当或不合法手段以逃脱其纳税义务的行为。偷税有两个基本特征:非法性;欺诈性。主要表现为纳税义务人有意识的违反税收法规,用隐瞒或欺骗等手段逃避纳税义务。

避税,是指纳税人在充分了解现行税法的前提下,对经济活动的筹资、投资、经营等活动做出巧妙的安排,这种安排手段处在合法与违法之间的灰色地带,达到规避或减轻税负的行为。避税是以非违法的手段来达到少缴税或不缴税的目的,因此避税筹划既不违法,也不合法,而是处在两者之间,所以称之为“非违法”。避税有以下特征:非违法性;策划性。避税者通过对现行税法的了解甚至研究,找出其中的漏洞,加以巧妙利用;权利性。避税筹划实质上就是纳税人在履行法律义务的前提下,运用税法赋予的权利,维护既得利益的手段;规范性。

2.节税与偷税、避税的区别

2.1行为目的上的区别

从节税、偷税、避税的结果上看,都表现出所缴税额的直接减少,因此不少人认为三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只是所采用的手段合法性不同而已。其实不然。

和偷税、避税相比,节税的目的并不仅仅局限于缴纳最少的税额,而是要实现整体的税后利益最大化。有些经济活动可以使税额降到最低,但未必能保证纳税人的利益最大,那么,对这类经济活动的选择就不能说是成功的节税。如,我国税法规定了对符合要求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新办企业

对企业避税行为的分析_沈肇章

一、避税与反避税静态博弈 (一)模型假设 1.企业是真正的市场主体,在全面税收约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外部税收环境给定了企业的行为空间。2.企业与税务机关的行为都是理性的。避税虽然可以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但每个企业愿意支付的避税成本不会超过其避税收益。同理,税务机关必须寻求反避税效果与税收征管成本的均衡。3.在静态的不完全信息博弈中,征纳双方同时行动,即任何一方在开始行动时,都没有机会观察到对方的选择。4.如果企业选择避税,只要税务机关进行调查,避税活动就会被发现。有关查出率的影响,本文不做讨论。 (二)模型建立 避税与反避税博弈的参与人是企业与税务机关,他们都根据各自的目标安排自己的行为。企业的纯策略选择是不避税或避税;税务机关纯策略选择是进行反避税调查或不进行反避税调查。 税务机关对关联企业转让定价的调整,依据的是独立交易原则,即根据外部市场独立竞争价格来判断关联企业间内部转让定价是否存在避税问题。假设市场独立竞争价格的中值为P,关联企业间转让定价为P',当P'< P时,反映关联企业企图通过低价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将一部分利润由高税区转移到低税区,规避税负。我们用T表示高税区的税率,用t表 示低税区的税率,即T>t或(T-t)>0。(P-P')(T-t)是企业期望的避税得益,假设避税成本为F,且(P-P')(T-t)-F>0,才有避税的必要。如果企业避税被查出,税务机关会按照(P-P')T调增企业应纳税额,并按照利率R对应补税额加收利息(如我国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利率按照税款所属纳税年度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加5个百分点计算),但是,反避税调查会增加税收征管成本,设其为C,且(P-P')T-C>0,才有反避税的必要。据此,可以建立避税与反避税静态博弈模型,税务机关与企业对应策略组合的得益矩阵如下表。 (三)模型分析 如果税务机关不进行反避税调查,企业避税的期望得益为(P-P')(T-t)-F;企业不避税,既无避税得益,也无避税成本,期望得益为0,由于(P-P')(T-t)-F>0,所以选择避税的策略更优。如果税务机关进行反避税调查,企业避税的期望得益为(P-P')(T-t)-(P-P') T (1+R)-F,企业不避税的期望得益为0,由于(P-P')T>(P-P')(T-t),显然,选择不避税的策略更优。 在企业避税的情况下,如果税务机关进行反避税调查,期望得益为(P-P')T(1+R)-C;如果税务机关不进行反避税调查,无反避税调查成本,期望得益为[-(P-P')T ],因为P> P',体现的是税 对企业避税行为的分析 ◆ 沈肇章 内容提要:企业避税行为是企业与外部税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企业避税行 为动机一定的情况下,企业避税行为决策取决于其行为空间的大小。本文试图通 过避税与反避税的静态和动态博弈分析,探索影响企业避税行为空间的各种因素, 讨论抑制企业避税行为的措施。 关键词:避税行为空间 静态博弈 动态博弈 企业与税务机关避税与反避税博弈的期望得益矩阵表

什么是节税和避税

什么是节税和避税? 少交税是所有创业者所希望的,并且并非是做不到的,企业少交税可以通过节税与避税两种做法达到。但是,节税和避税,又有不小的区别。避税、节税在现实中有时难以明确界定,但在概念上有其区别,具体有以下方面: 节税 又称为税收筹划,一般是指纳税人采用合法之手段(政策技巧、计算分析、会计政策等)以达到不交或少交税的目的,当存在多种纳税方案以供选择时,纳税人则选用令税负最低的方式以处理财务、经营、交易等事项; 避税 与节税不同,它是以非违法之手段以达到逃避纳税义务的目的,此非违法是指所用手段既非明文规定可以做的,亦非明文规定以禁止的,是打“政策之擦边球”,政府因其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间接令税制有失公平并有其他不良影响,在税务征管上是反避税的,政府通过提高有关法规与政策的水平以制约企业之避税行为。 一、节税的特点 第一,以符合税收政策法规为前提。节税是在合法的条件下进行的,是在对政府制定的税法进行比较分析后进行的最优化选择。 第二,符合政策立法意图。纳税人通过节税最大限度地利用税法中固有的优惠政策来享受其利益,其结果正是税法中优惠政策的立法意图,因此,节税本身正是优惠政策借以实现宏观调控目的的载体。 第三,需要进行策划。节税需要纳税人充分了解现行税法知识和财务知识,结合企业全方位的筹资、投资和经营业务,进行合理合法的策划。没有策划就没有节税。 第四,表现形式多样。由于各国税法的不同,会计制度的差异,世界各国的节税行为也各有不同。一般来说,一国税收政策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差别越大,可供纳税人选择的余地也就越大,节税形式也就更加多样。 二、避税与节税的区别 虽然避税与节税具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并且在实际操作中对其进行严格的区别也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异还是存在的。

合理避税的16种方法

合理避税的16种方法 企业合理避税不是逃税,财会人利用好这16种方法,做足税收 筹划! 现在每个行业竞争都很激烈,每个老板都希望把自己企业的成本费用降下来,让企业利润更多一点。企业老板想要降低成本费用,还要搞好企业的税收筹划,别到最后让企业多交了冤枉税,减少企业的利润,这就需要财务上有个会计方面的能手。 所以很多企业的老板,要求自己企业的会计把税收筹划和企业税收风险的问题放在首位。 日前,后台也收到了很多关于税收筹划的会计朋友留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 一什么是税收筹划? 1、税收筹划与避税、偷税有什么不同? 税收筹划又称“合理节税”,是指纳税人在法律规定的许可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尽可能的减轻企业税负,取得企业节税的经济利益最大化。 逃税,本质上与偷税无任何区别,是指纳税人采取虚报、谎报、隐瞒、伪造等各种非法欺诈手段,不缴纳或少缴纳税款的逃避纳税的行为。 避税是纳税人利用税法的漏洞、特例或者其他不足之处,采取非违法的手段减少应纳税款的行为。这是纳税人使用一种在表面上遵守税收法律法规,但实质上与立法意图相悖的非违法形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2、国家对于避税逃税的行为有明确的处罚规定,具体如下: 1. 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2. 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 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 4.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罚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五年内曾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的除外。 5.税务、海关、银行和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本罪犯罪人相勾

浅析“避税”与“节税”问题(一)

浅析“避税”与“节税”问题(一) 论文关键词:避税节税合法性 论文摘要:税收是国家财政的基本来源,扩大税源、增加税收是国家财税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很多企业都绞尽脑汁地要减轻税负,于是就产生了避税和节税行为。本文从基本概念和特征入手,对避税和节税进行比较分析。 一、“避税”的概念和特征 1基本概念 避税,即税收规避的简称,指纳税人利用税法上的漏洞或税法允许的办法, 通过对经营事项进行事先筹划,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达到减免税负的目的。 各国对避税概念的理解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避税,是指纳税义务人为减轻税负所采取的一切行为。进一步可将其分为正当避税和不正当避税1,其中正当避税也称合法避税,是指纳税人依据税法规定,作出符合税法宗旨并能减轻纳税义务的行为;不正当避税则指行为人利用税法漏洞,通过人为的安排,减轻税负的行为。 2特征 (1)非违法性。避税是一种非违法行为。 (2)提前性,亦称前瞻性。即在纳税前,就需要对经营过程的中涉税行为进行相关的筹划和安排。 (3)受益性。其中有两层含义,一是低税负,例如运用低税率,可以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二是延长纳税时间,将纳税期推后,可以间接减轻税收负担。 (4)权利性。避税实际上是纳税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地运用税法所赋予的权利,来实现减轻税负的目的。 二、“节税”的概念和特征 1基本概念 节税,是指纳税人采用合法的手段减少税款,即税款的“节约”。它是指在税法规定范围内,当有多种纳税方案可选择时,纳税人以税收负担最低为标准来进行选择。 节税行为因符合税法宗旨和政策意图,因此常为各国政府所鼓励和提倡。 2特征 (1)合法性,节税是通过对税收法规进行分析研究后,作出的优化税收的选择。 (2)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从宏观经济调节来看,税收是调节市场经济以及生产者、消费者行为的有效的工具,政府通过税收政策,引导纳税人的生产、消费行为,以实现政府调控经济,引导消费的目的。 (3)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各国在制定税法时,都会制定一些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为纳税人的节税行为提供了前提,使得节税行为具有普遍性。 (4)形式多样性。税收政策在地区、行业或者企业之间存在着差异,差异越大,那么纳税人的选择余地就越大,节税的形式也就越多。如利用地区差别、科技含量差别、出口优惠等,都具有可行性。 三、“避税”和“节税”的区别与联系 1从立法角度看,二者内涵不同 节税具有合法性,而避税有非违法性。节税顺应立法精神的,而避税则违背立法精神。避税是以不违法的手段达到减免纳税义务的目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国家税法,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间接影响税收制度的公平性。 2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二者对经济、社会影响不同 企业选择节税,会造成政府税收收入的暂时减少,但从长远来看,企业通过节税,会获得更多的收入,这样使生产者有更高的积极性以及更多的资金去再投资,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政

国际避税与逃税的防范措施研究

国际避税与逃税的防范措施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国际贸易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商务往来日益频繁,针对这一情况,各国制定了关于国际税务方面的相关条例,目的在于保障国家及人民的利益,同时也给商务贸易带来一定的保障。然而,对于不法商家来说,为了降低进货渠道的成本,或者是为了扩大销路等各种目的,他们开始尝试国际避税与逃税的操作,而这会严重损害各国人民的利益。 本文采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更多资料http://www.mm8.pub/ 关键词国际商务国际避税国际逃税 一、引言 作为一个税务控管严格的国家,我国无论对什么方面的税务都应该严加控制,但是由于不法商家对于国际避税与逃税的手段多种多样并且十分高明,有关部门有时候很难及时发现,消费者的利益或者是其他商家的利益也由此受损。国家需要对税务进行严格把关,避免出现国际避税与逃税的问题。而本文就针对国际避税与逃税的各个方面提出相关的改善方案,希望能够为之后我国税务控管做出一定的贡献。 二、国际避税与逃税的防范特点 国际税务清算对于各个国家而言都是一个难题,因为不同国家的税务要求不同,并且会随着不同情况发生一定的变化,而不法商家正是利用了国际税务之间的这种特点来进行国际避税与逃税的操作。而在如何防范国际避税与逃税这个问题上,有关部门和相关合作单位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国际避税与逃税违法行为的运作特点,然后针对不同方面采取最好的防范措施。 (1)熟练掌握基本的社会规则。如果不法商家试图进行国际避税与逃税,那么为了能够逃脱法律的制裁,他们一定会对社会中存在的社会规则进行足够的了解,除了法律之外还有一些不同的社会常识。这样一来,他们才能够在逃脱法律的情况之下进行国际避税与逃税。但是,如果相关的执法部门能够同样做到熟练了解各方面的社会规则,分清不同国家的法律具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内容,税务条款有哪些等等,这样就能够在检验商家是否缴纳了足够的国际税务条款时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能够更好地明确纳税种类是否有遗漏等等。总之,熟练掌握基本的社会规则对于如今的执法部门来说,是防范国际避税与逃税的重要基础。 (2)相关活动需要提供足够的凭证。对于执法部门而言,检验商家是否缴纳了足够的国际税务,最好的方式就是检查其是否有相关活动的凭证。因为无论是何种合法交易,都一定会留下相关的有效凭证,这样一来才能够在发生纠纷的时候对自身有足够的保障,而且也方便了相关部门的检查。所以在防范国际避税与逃税的过程之中,相关执法部门要注重考查不同的商家是否有商业活动凭据,当然这个特点要在保证足够了解各国法律条款的情况之下才能够更好地进行。而对于合作商家来说,如何考查对方有没有缴纳足够的国际税务,最好也能够通过对方的相关凭证是否齐全来检验。 (3)注重保留一切有效证据。事实上,合法正规的商家也需要保证自己的交易和税务往来清单明确,在防范国际避税与逃税的过程之中需要注重保留一切有效证据。因为在国家税务进行检验的时候,很可能会发生信息错误,如果商家在缴纳了足够的国际税务之后依然被告知避税或者逃税,那么此时就能够通过之前所留存的有效证据来证明自己所缴纳税务齐全的事实。所以,为了避免发生较为严重的避税与逃税的情况,在进行商业活动和贸易的时候要注重保留有效证据,避免之后发生误会,同时这也是保障自我利益的一种体现。 三、防范国际避税与逃税的困难 在不同国家的税务之中,税务项目种类繁多,对于人们的工作造成很大的麻烦,而且商家也很容易遗漏一些项目的缴纳。但是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杜绝国际避税与逃税这种违法

国际经济法概论知识点总结第八章【最全】【共10章】

第八章国际税法 学习本章的目的和要求:了解国际税法的概念,理解税收管辖权和国际重复征税,了解国际税收协定的主要内容,深刻理解协调跨国所得和财产价值征税权冲突的原则,掌握避免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理解国际逃税、避税的主要方法,掌握防止国际逃税、避税的主要措施。 考核目标与具体要求识记国际税法的定义、调整对象、法律渊源、“产生条件;税收管辖权的概念、居民身份认定标准、所得来源地的认定标准;国际重复征税的概念、产生原因、危害;税收协定的内容、我国签订税收协定的原则;协调跨国所得和财产征税权的各项原则;避免重复征税的方法、饶让抵免的概念及作用;国际逃税与避税的含义、方式及管制措施;转移定价税制的内容。领会各国同时实行多种税收管辖权的重要性、避免重复征税的意义、税收协定的意义与作用、税收协定与国内法的关系、常设机构原则的含义、实行限额抵免制度的重要性、反国际逃税与避税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应用(1)分析应当如何划分征税权、抵免权的具体计算方法。(2)计算分析跨国纳税人的所得税纳税义务。 历年考点1.税收管辖权2.居民身份认定标准3.所得来源地的认定标准4.国际重复征税的概念、产生原因、危害5.协调跨国所得和财产征税权的各项原则6.国际逃税与避税的含义、方式及管制措施 第一节国际税法概说 一、国际税法的产生 1.国际税法是调整国际税收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 2.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由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特征。随着资本输出的不断扩大,货物、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经济要素的跨国流动日趋频繁,从而促使从事跨国投资和其他经济活动的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和财产日益国际化。企业与个人收入和财产国际化的普遍存在和不断发展,为国际税收关系和国际税法的产生奠定了客观经济基础。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现代直接税标志的所得税制度和一般财产税制度在当时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相继确立,则是国际税收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法律条件。 3.国际重复征税现象的存在,一方面,从纳税人的角度看,加重了从事跨国投资和其他跨国经济活动的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挫伤纳税人从事国际经济交易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从征税国角度看,国际重复征税现象的存在,说明在纳税人的居住国和跨国征税对象的来源国或所在地国之间存在着税收利益分配的冲突,影响彼此之间的正常发展。国际税法正是在此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二、国际税法的调整对象 1.国际税收关系中的征税主体是两个国家,它们均有权对纳税人的跨国征税对象课税。 2.国际税收关系的客体,是纳税人的跨国所得或跨国财产价值,通常是受两个国家

浅谈税收筹划与逃税避税的联系与区别

浅谈税收筹划与逃税避税的联系与区别 税收筹划也称节税,是指纳税人(自然人、法人)在遵守税法及合乎税法意图的前提下,采取合法手段进行旨在减轻税负的谋划与对策。由于税收筹划能使企业达到少交或缓交税款的目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逃税、避税与节税联系在一起,混淆它们之间的区别,从而产生一些模糊认识。其实三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点,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相互转化,但它们之间却有显著的区别。 逃税是指纳税人采取虚报、谎报、隐瞒、伪造等各种非法欺诈手段,不缴纳或少缴纳税款的税务违法行为。我国对逃税一般称为偷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中规定:“纳税人采取伪造、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在帐簿上多列支出、少列收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手段,不缴或少缴税款的行为。” 避税是指纳税人利用税法的漏洞、特例和缺陷,规避或减轻其纳税义务的行为。税法漏洞指税法中由于各种原因遗漏的规定或规定的不完善之处;税法特例指在规范的税法中因政策等需要对特殊情况所做出的某种不规范规定;税法缺陷指税法规定的失误。 节税、避税与逃税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行为的主体相同,都是以纳税人为主体所采取的行为。(2)行为的目的相同,都是纳税人想减少纳税义务,达到不交或少交税款的目的。(3)行为的税收环境相同,三者都处在同一的税收征管环境和税收立法环境中。(4)都具有策划性。无论是节税、避税、逃税,企业都必须十分熟悉和精通税收法律条文和含义。(5)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税收法律条文的不断完善和修订,原来的避税行为就可能转化为逃税行为。由于不同国家对同一经济活动采取的标准不同,因此在一国合法的节税在另一国可能是避税行为。 节税、避税、逃税三者虽然有许多联系,但三者有明显的区别:(1)法律性质不同。节税是符合法律的行为,它符合法律的文字规定和立法精神;避税是合法行为,符合法律的文字规定,但却违反了税法的立法精神;逃税则是违反法律的条文规定,是违法行为。(2)行为的时点不同。节税是纳税人在应税行为发生前,通过对经济管理活动进行有意识的安排,以轻税代替重税,具有事前性;避税是在应税行为发生过程中,对其实现形式进行有意识的安排,使之变为非税行为或低税行为,具有事前性;而逃税行为是对已发生的应税行为全部或部分的否定,具有事后性,且属非法行为。 (3)产生的后果不同。节税符合国家政策导向,有利于国家采用税收杠杆来调节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而避税和逃税行为由于和税法的立法精神相违背,因而使税收杠杆失灵,并

企业节税可用的合理避税方法有哪些

企业节税可用的合理避税方法有哪 些? 1、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政策比较通用的说法叫作税收支出,是政府为了扶持某些特定地区、行业、企业和业务的发展,或者对某些具有实际困难的纳税人给予照顾,给予某些特定纳税人以特殊的税收政策。 常见的税收优惠形式包括:税收豁免、免征额、起征点、税收扣除、优惠退税、加速折旧、优惠税率、盈亏相抵、税收饶让、延期纳税等。 2、企业提高职工公共福利支出。 企业可以采用非货币支付的办法提高职工公共福利支出,例如免费为职工提供宿舍(公寓); 免费提供交通便利;提供职工免费用餐等等。 企业替员工个人支付这些支出,企业可以把这些支出作为费用减少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个人在实际工资水平未下降的情况下,减少了部分应由个人负担的税款,可谓企业个人双受益。 3、利用捐赠进行税前抵减实现避税。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实施条例》规定:个人将其所得通过中国境内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教育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以及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地区、贫困地区的捐赠,金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也就是个人在捐赠时,必须在捐赠方式、捐赠款投向、捐赠额度上同时符合法规规定,才能使这部分捐赠款免缴个人所得税。

4.运用区域税收优惠政策实现有效节税。 当前,在很多地区都有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对于区域的税收,龙观集团在南阳,南城,德清,宿迁等地,可以通过地方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税收返还,个人独资核定征收等税收优惠政策额,可以再很大的程度上节省企业的税负支出。 企业主要可以通过迁移企业注册地址或者在税收优惠园区内设立新公司的方式享受总部经济税收优惠政策。在税收优惠园区内,不需要企业到园区内实体经营,仅需注册地址入驻即可。 企业节税的时候,想要做好合理避税方法的选择,那么除了需要了解可用的方法信息之外,还需要集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税收优惠政策信息,来完成选择。需要明白的是:适合自己避税方法,才是最好的。另外要注意:合理避税的时候,人员的选择也是影响节税结果的主要因素,详情关注《龙观集团》了解更多的税收优惠政策。

2019年司法考试卷一《国际法》考点:国际逃税和避税的防止

2019年司法考试卷一《国际法》考点:国际逃税和避 税的防止 国际逃税与国际避税,虽然在性质上不相同,但其危害却是相同的,都严重损害国家的税收利益,干扰了正常的国际资金流通秩序, 违背了税收公平原则,所以,各国都努力通过国内立法和增强国际合 作等方式防止国际逃避税。 1.在国内立法方面。国内法防止国际逃税和避税方面主要有一般 国内法律措施和特别国内法律措施。一般国内法律措施主要包括增强 国际税务申报制度,强化对跨国交易活动的税务审查,实行评估所得 或核定利润方式征税等。 特别国内法律措施是除一般国内法律措施外,针对惯常的几类国 际逃税与国际避税采取的特别国内法律措施。主要包括:(1)规制自然 人纳税主体的措施。为了防止自然人的避税性移居,使用自由流动原 则的例外,规定禁止离境。例如,一些国家规定欠税者不得出境。(2) 规制法人纳税主体的措施。为防止法人向避税地实体转移营业和资产,很多国家采取限制措施,限制转移营业和资产,要求此种转移必须经 财政部批准,否则将受处罚等。(3)采取“正常交易原则”。针对跨国 纳税人通过转移定价和不合理分摊成本和费用避税的行为,各国主要 采取“正常交易原则”来处理。依该原则,关联企业各个经济实体之 间的营业往来,均应依公平的市场交易价格来计算。如有人为抬价或 压价等不符合该原则的现象发生,相关税务机关可依公平市场价格, 重新调整其应得收入和应承担的费用。(4)防止利用避税港的措施。针 对跨国纳税人利用国际避税港逃避税的行为,各国采取的法律管制措 施有:通过法律禁止纳税人在避税港设立基地公司;禁止非正常的利润 转移;取消境内股东在基地公司未分配股息所得的延期纳税待遇等。 2.国际合作。单纯依靠各国国内法措施,很难有效地管制日益严 重的国际逃税和避税行为,只有通过国际合作,综合使用国内法和国

节税、避税

节税和避税的根本区别 在理解税收筹划的概念时,我们有必要对三个概念作一定的了解和比较香港出口需要些什么证明:即偷税,避税和节税。 一、税收筹划与偷税的区别有关于偷漏税的定义: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偷税、抗税犯罪的补充规定》中的相关规定: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的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 节税的方法税收筹划与偷税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偷税是一种公然违反税法规定,与税法相对抗的行为。偷税的主要手段表现为纳税人通过有主动隐匿有关纳税情况和事实,达到少缴或不缴税款的目的,其行为具有明显的欺骗性质。而税收筹划是尊重税法规定的,即首先在遵守税法规定的前提下,利用现有税收法律优惠规定,结合纳税人的具体经营情况来制定最有利的涉税方案,税收筹划性质中首先的一条就是合法。 在法律后果上,偷税行为是属于税法上明确禁止的行为,因而一旦被税务机关查明属实,纳税人就要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制裁。世界上各国税法对隐瞒纳税事实的偷逃税行为都有处罚规定。而税收筹划则是通过某种合法的形式来尽可能减少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其经济行为无论在形式上还是事实上都是符合税法规定的,各国政府对此一般都是默许,甚至是鼓励的。

节税的方法:从社会影响看,偷税是公然违反税法、利用虚假的申报减少纳税,因此,偷逃税是纳税人一种藐视法律的行为,各地税务机关为了防止纳税人的偷漏税,均在进一步的加强税收征管,严格执法。而税收筹划的成功则需要纳税人及筹划人对税法条文的熟悉和税法精神的充分理解,同时又要掌握必要的筹划技术,才能达到节税的目的。 二、税收筹划与避税的区别避税是指纳税人利用税法漏洞或者缺陷,通过对经营及财务活动的精心安排,以期达到纳税负担最小的经济行为。比如我国的一些企业为了享受外商投资企业的“ 两免二减半” 的税收优惠,从国外请来客商,不要其投资,只借其名义,成立所谓的外商投资企业。一边享受外商的优惠,另一边,进行的却是内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显然,避税行为是违背了税法优惠政策制定时的精神和意图,是不符合政府的税收政策导向的。因此,节税的方法其必然是得不到法律的保护的。 有关“ 避税” 是否合法的争论一直在进行。避税者根据“法律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的原则,认为避税“ 合法” .因为其在一定时候的确是可以为纳税人带来利益,因此,在一开始,避税的概念是中性的,也曾在纳税人中风靡一时。但随着避税范围的扩大,给我国财政收入造成的影响也在不断的增大,政府在税法中不断的加入反避税条款。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避税已不再是中性的行为,而是法律条款或者立法精神反对甚至是打击的一项非合法的行为。 可以这样说,避税是纳税人利用税法上的漏洞和不成熟之处,靠小聪明去打税法的“ 擦边球” ,以谋取税收利益。而税收筹划则是遵照国家税法的规定和遵循政府的税收立法意图,节税的方法在纳税义务发生前为了节税而所作的对投资、经营、财务活动的事先安排。避税尽管在形式上并不违法,甚至体现了筹划者的一种“ 聪明” .但其实质是有悖于税法的立法意图的;税收筹划从形式到内容是完全合法的,反映了国家税收政策的意图,是税收法律予以保护和鼓励的。

避税行为效应及客观原因分析(一)

避税行为效应及客观原因分析(一) 避税行为研究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对避税行为产生的后果分析,称为避税的效应分析,二是对避税行为产生原因的研究,称为避税客观原因分析。 一、避税行为的效应分析 (一)避税行为产生的最直接效应是减轻纳税负担,获得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 纳税人在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时,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取尽可能多的财产或收入,而纳税与之相悖,税收是构成纳税人可支配收入最直接的威胁因素。本来纳税人将收入单方面转移给政府就是一件较为痛苦的事,而税收单方面转移,又有别于购买政府公债的单方面转移,前者是无偿的所有权转移,公债是有偿的、暂时的,这更加重了纳税负担的“痛苦”性。纳税人通过逃税、转嫁等手法也能获得更多可支配收入,从而减轻税负;但逃税为非法,转嫁受价格抵制,搞避税最为高明和圆满。纳税人避税愈多,国家税收收入蒙受损失愈大,反之亦然。但若从全国资源配置角度来看失大于得,国家损失更大。 (二)避税行为的第二个效应是国家税收收入减少 避税对国家税收收入减少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避税本身导致税收收入减少;其二是避税不良效应使国家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反避税;其三,避税成功后导到更多的逃税和避税。 (三)避税的再分配效应 纳税人通过避税可获得更多的税后收入,这种行为本身的直接效应,一是纳税人收入增加,二是国家财政收入减少。这种直接效应联系起来就是收入再分配效应,即通过减少财政收入来增加纳税人可支配收入,一增一减看起来得失相当,其实不然,由于避税行为所产生的增加收入要扣除纳税人避税成本,加上财政投入反避税成本,真正的增加要比想象的少,而损失则比想象的多。因此一增一减不是简单的收入分配,而是更为复杂的再分配效应,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失大于得。避税行为整体效应是全社会福利减少,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四)避税的价格效应 作为避税者,一旦避税成功,即可能获得额外收入,税收负担愈轻。税收负担则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成本,为此,对同样条件的纳税人来说,避税成本更为“低廉”,由此产生价格效应。这种价格效应是避税愈多,价格可愈低,竞争力愈强,市场占有率也愈高。因此对避税者来说,除了可获得更多可支配收入,同时,还可以增加其市场竞争力,获得类似于政府补贴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看,避税有其更强的内在动力。 (五)避税的转嫁效应和逃税效应 避税的动机与逃税和转嫁的动机基本上是一致的,都立足于减少税收负担,获得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由此派生出,一旦避税不成功,自然想到逃税和转嫁。通过逃税和转嫁也可能减少税负,这种情况称之为避税的逃税效应和转嫁效应。由避税不成功派生出逃税行为或转嫁行为,实际操作过程中与直接逃税和转嫁很难区别,有的是同一过程。 (六)避税的法律效应 避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钻法律的空子”,因此纳税人很自然地要研究法律,在法律条款中寻求避税途径,这样从另一方面刺激了税法的立法机关,制定更为严格、科学的税收法律,从而产生研究法律的社会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避税的法律效应具有积极意义。 二、避税客观原因分析 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是有其内在原因和外在刺激因素。就避税而言,其内在动机可以从纳税人尽可能减轻纳税负担的强烈欲望中得到根本性答案。就我国发生的避税而言,其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节税、避税、逃税的区别

节税、避税、逃税之间的区别你知道吗? 节税是指纳税人在不违背税法立法精神的前提下,当存在着多种纳税方案的选择时,纳税人通过充分利用税法中固有的起征点、减免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以税收负担最低的方式来处理财务、经营、交易事项。 避税是指纳税人在不违反税法规定的前提下,将纳税义务减至最低限度的行为。西方经济学者一般认为,避税与逃税存在原则差别,即后者属于非法行为,而前者并不违法,它只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税法中的漏洞,少纳或不纳税款而已。避税方式可分为两大层次: 低层次的避税可以是选用合法手段减少或避开纳税,如利用税法允许的另一种税率或另一种估算应税所得的方法;或者是拒绝购买含税的商品等。 逃税是指纳税人违反税法规定不缴或少缴税款的非法行为。主要表现有: 伪造、涂改、销毁帐册、票据或记帐凭证,虚报、多报费用和成本,少报或不报应纳税所得额或收入额,隐匿财产或采用不正当手段骗回已纳税款等。在西方国家,发生逃税行为有其主客观原因,一方面纳税人怀有减轻本身税收负担的强烈欲望,另一方面,税务管理不严和税率过高也会助长逃税行为,而且税法越复杂以及越是要求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逃税也就越容易。另外,如果舆论对逃税行为持同情态度,逃税活动会受到鼓励。 三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减税,不同的是三者的性质不同。节税,也就是税务筹划是纳税人的一项基本权利,纳税人在法律允许或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所取得的收益应属合法收益。避税是纳税人利用税法的漏洞、特例或者其他不足之处,采取非违法的手段减少应纳税款的行为。这是纳税人使用一种在表面上遵守税收法律法规,但实质上与立法意图相悖的非违法形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避税被称之为“合法的逃税”。避税具有非违法性、策划性、权利性、规范性和非倡导性的特点。逃税是纳税人故意违反税收法律法规,采取欺骗、隐瞒等方式,逃避纳税的行为。避税跟逃税都是违法的,只有节税(税务筹划)才是国家允许的。如果需要税务筹划可以找龙观集团了解一下。 龙观集团是一家集产业园区运营、众筹众创服务、高校专业共建、风险投资、财务管理和咨询等业务为一体的互联网科技服务企业集团。现为京东集团、

合理避税和逃税的区别是什么 有哪些不同

合理避税和逃税的区别是什么有哪些不同 现在,基本上每一家金融公司都会推出"合理避税"这样的产品,帮助企业安全合理地减轻税收负担,专业的合理避税公司也在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并不断出现在公众视线中。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为什么合理避税这么热。合理避税可以"减轻税负"和"少交税少费"。这不是逃税吗?逃税产品可能如此明目张胆,有些人甚至会在市场上这么做! 事实上,这是对合理避税的误解。合理避税不同于逃税,虽然两者也能帮助企业达到减税的目的,降低企业的税收沉没成本,但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合理避税是指在税法范围内对管理、投资、财务管理等活动进行事先的规划和安排,尽可能地获得"节税"的税收利益。 逃税是指纳税人违反税法规定不纳税或者少缴税款的违法行为,主要表现为伪造、篡改、销毁帐簿、票据或者会计凭证、多报费用、轻报或者不报应税收入、隐瞒财产或者骗取税款数额等。

因此,合理避税和逃税的本质区别在于减轻税收负担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此外,合理避税和逃税对企业的影响也有很大不同。 合理避税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使企业的税收更加规范,降低涉税企业的风险,帮助企业更好、更长远地发展,而合理避税是企业合理避税、合理避税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偷税逃税的副作用是使企业面临违反法律法规的风险,为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埋下严重的安全风险,带来一系列不知道何时检查的税务风险,这是企业的一颗无限期的定时炸弹,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因此,企业要想长期稳定发展,就不能走逃税和逃税的道路,可以通过合理合法的合理避税手段来减轻税收负担。如果是一个成熟的专业合理避税平台,如选择税收,合理避税可以事半功倍。

避税筹划的概念

避税筹划的概念 税收“是国家不付任何报酬而向居民取得东西”(《列宁全集》第32卷第276页)。对纳税人而言,税收并非出于纳税人的自由意志,而是带有浓厚的权力强制色彩,特别是从形式上分析,纳税将直接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税收本身不具有明显的直接补偿性,从而在效用上易使纳税人产生痛苦感与潜在的抵制心理,进而产生减轻税收负担的意愿或冲动。 一、避税筹划的定义 对于什么是避税,学术界有着各种各样的观点,可谓众说纷纭。 从各国的法律界定和税收实践看,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 阿根廷宪法规定:“不应强迫阿根廷居民去做法律没有规定的事情,同时也不能禁止他们去做法律没有禁止的事情。”依据这一原则,1958年8月27日,在“国际合作社联盟”一案中,阿根廷高等法院在判决书中指出,通过运用利己的法律手段,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纳税人会设法减少其税收负担;尽管税务机关可能会通过制定特定的规定和方法加以限制,以抵消此种对纳税人有利的影响,但是纳税人的这种行为不应受到处罚。 在澳大利亚,避税是指纳税人通过合法的手段来安排其事务,以避免纳税义务的发生。巴西的税收理论和法庭则认为,只要不违反法律,纳税人有权选择使其缴税较少的经营方式,但这一选择必须在纳税义务的法律事实发生之前进行。 在美国,避税与偷税实际上并没有明确的界限,避税被广泛地解释为除逃税以外的种种使税收最少的技术,人为的避税技术并不是为了经济或业务发展的需要,它与偷税紧密相连,常应加以制止。为挫败这种避税,税务当局可以对人为的交易进行调整,使之在经济上更为合理,也可以对其课处惩罚性税收。 其他如芬兰、意大利、日本、墨西哥、挪威、英国、瑞典等国也都对避税有着自己的定义、看法或描述。 综观各国的观点,相对比较一致地认为避税具有以下特征: (1)避税是合法的或者是不违法的,这是与非法的偷税根本的区别; (2)避税的目的是通过避免缴税、少缴税和推迟缴税,使税收负担最小化; (3)避税的手段是利用税法的不完善之处或漏洞,有的是歪曲、滥用法律的有关规定,而且这些手段一般都经过精心计划和安排; (4)避税技术的应用一般应在应纳税事实发生之前。 在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避税的概念表述如下: (1)避税是对法律企图包括但由于这种或那种理由而未能包括进去的范围加以利用。避税可以定义为规避、降低或延迟纳税义务的一种方法。(见《偷税与避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1992)(2)避税是指纳税人在熟知相关税境的税收法规的基础上,在不直接触犯税法的前提下,通过对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等巧妙安排,达到规避或减轻税负的行为。(见《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避税是指纳税人在没有直接违犯税法的条件下,采取各种手段逃避或减轻税负,并且这种行为是与税法精神相悖的。”(见《税收经济学导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合理避税三大方案

[纳税申报]企业合理避税三大技巧 其实,纳税与节税筹划本身并非是很难的事情,有时候就像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了它,就看得很清楚了。当然,要捅开这层窗户纸,先要搞明白一个概念,即什么是节税筹划?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己的创业行程,越来越多的创业企业面临纳税这个难题。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创业者来说,就算是曾经听说过诸多的节税筹划,却根本无从得知自己该进哪个门,该走哪条道。甚至于哪部分行为属于节税筹划,哪部分行为属于违法的偷漏税行为都分不大清楚。 节税筹划是纳税筹划的一种形式,它是指纳税人依据税法规定的优惠政策,采取合法的手段,最大限度地采用优惠条款,以达到减轻税收负担的合法经济行为。 筹资方案避税法 筹资方案避税法是指利用一定的筹资技术使企业达到最大获利水平和税负减少的方法。筹资方案避税主要包括筹资渠道的选择及还本付息方法的选择两部分内容。 一般来说,企业筹资渠道有:1、财政资金;2、金融机构信贷资金;3、企业自我积累;4、企业间拆借;5、企业内部集资;6、发行债券和股票;7、商业信用、租赁等等形式。从纳税角度看,这些筹资渠道产生的税收后果有很大的差异,对某些筹资渠道的利用可有效地帮助企业减轻税负,获得税收上的好处。 通常情况下,站在避税的角度,企业内部集资和企业之间拆借方式效果最好,金融机构贷款次之,自我积累效果最差。其原因在于内部集资和企业之间的拆借涉及到的人员和机构较多,容易使纳税利润规模分散而降低,出现“削山头”现象。同样,金融机构贷款亦可实现部分避税和较轻度避税:一方面,企业归还利息后,企业利润有所降低;另一方面在企业的投资产生收益后,出资机构实际上也要承担一定的税收,从而使企业实际税负相对降低。所以说,利用贷款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是减轻税负合理避开部分税款的一个途径。企业自我积累资金由于资金所有者和占用者为一体,税收难以分摊和抵销,避税效果最差。 而贷款、拆借、集资等形式都涉及到还本付息的问题,因而就涉及到如何计算成本和如何将各有关费用摊入成本的问题。利用利息摊入成本的方法的不同和资金往来双方的关系及所处经济活动地位的不同,往往是实现有效避税的关键所在。 金融机构贷款计算利息的方法和利率比较稳定、幅度较小,实行避税的选择余地不大。而企业与经济组织的资金拆借在利息计算和资金回收期限方面均有较大弹性和回收余地,从而为避税提供了有利条件。其方法主要是:提高利息支付,减少企业利润,抵销所得税额;同时,再用某种形式将获得的高额利息返还给企业或以更方便的形式为企业提供担保等服务,从而达到避税目的。

避税 节税 逃税问题的研究

避税节税逃税问题的研究 摘要:避税是对已有税法不完善及其特有缺陷所作的显示说明,转让定价是现代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进行国际避税所借用的重要手段,避税行为使国家本应取得的税收利益落空,该民事行为自始至终就没发生,就不存在该民事行为发生时应导致的后果节税亦称税收节减,节税符合政府的立法意图逃税是指纳税人使用非法手段减轻或逃避自己纳税义务的行为。 关键字:脱法说法律性质优惠政策逃税的危害 税收是为实现国家职能服务的,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社会秩序的维护、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主要依靠税收。所以税收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建设、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而税收中的避税、节税、逃税等问题是长久以来影响税收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更涉及企业,是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国家如何对待避税,怎样倡导节税,又采取什么措施严厉惩治逃税、杜绝逃税现象和地下经济等等违法现象是解决税收流失的主要问题;而企业如何看待避税,怎样正确节税,如何防止逃税,关系到企业的良性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由于笔者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有限,以下只对避税、节税、逃税问题结合实习中了解的情况和相关案例进行阐述。 一、避税 (一)避税的概念 避税相对而言是一个比较不明确的概念,很难用人们所普遍接受的措辞对其做出定义。它的法律性质也存在争议。避税与节税或税收筹划都是能导致税负减轻的行为安排,但是,避税是通过异常的、不合理的行为安排,使得国家

本应获得的税收利益落空,一般地说,避税可以认为是纳税人采取利用某种法律上的漏洞或含糊之处的方式来安排自己的事务,以减少他本应承担的纳税数额。虽然避税行为可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但避税所使用的方式是合法的,而且不具有欺诈性质。避税是对已有税法不完善及其特有缺陷所作的显示说明,它说明了现有税法的不健全特征。税务当局往往要根据避税情况所显示出来的税法缺陷采取相应措施对现有税法进行修改和纠正。所以通过对避税问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国家税收制度,有助于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二)避税的法律性质 避税的法律性质存在三方面观点,即合法说;脱法说;违法说。 1.合法说 从税收法定主义原则出发,在法律没有明确界定的情况下,避税应被认为是合法行为。这种观点将避税与税收筹划相等同,认为避税和税收筹划具有相似的特征,即合法性,避税和税收筹划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正如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避税指向的行为就是税收筹划行为,只不过税收筹划是从纳税人角度进行的界定,侧重点在于减轻税收负担,而避税则是从政府角度定义,侧重点在于回避纳税义务。 2.脱法说 该观点认为,避税既非违法行为也非合法行为,而是一种脱法行为。所谓脱法行为,是指行为虽抵触法律目的,但在法律上却无法加以适用的情形。或者有学者表述为“即使不承认避税是合法的,是受法律保护的经济行为,但它肯定是不违法的,是不能受法律制裁的经济行为。”这种避税行为往往是由于税法本身存在漏洞,使纳税人能够利用税法不完善之处作出有利于减轻税负的安排。只有完善税法,以杜绝漏洞。 3.违法说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及《合同法》中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和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民事行为为无效行为的规定,有学者认为若将避税行为放在私法的天平上去衡量,避税行为首先违反了《民法通则》及《合同法》的

避税与反避税

论文题目:避税与反避税

一、避税与反避税的定义 无论在何种经济体制下,只要有税务的存在,合理避税都是具有其现实意义的。合理避税不同于偷税、逃税,它不是对法律的违背和践踏,而是以尊重税法、遵守税法为前提,以对法律和税收的详尽理解、分析和研究为基础,是对现有税法不完善及其特有的缺陷的发现和利用。同时,合理避税有助于保证政府和执法部门及时发现税制及税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税收征收管理的实践来健全税收制度,完善税法,有助于实现经济生活规范和社会生活规范化,有助于建立一个健全的法律社会,有利于我国在世贸组织这个大家庭中与国际社会接轨,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 避税是指纳税人利用税法上的漏洞或税法允许的办法,作适当的财务安排或税收策划,在不违反税法规定的前提下,达到减轻或解除税负的目的。其后果是造成国家收入的直接损失,扩大了利用外资的代价,破坏了公平、合理的税收原则,使得一国以至于国家社会的收入和分配发生扭曲。避税具有非违法性、低风险高收益和策划性的特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企业涉外交往和经营越来越普遍,外商参与我国经济建设的程度也越来广泛和深入,一方面给我国经济增添了新的活力,推动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避税的问题也日趋严重,手段和方式也多种多样。如何有效防范避税已成为税务机关的当务之急。在这一背景下,反避税也就成了国家减少其税收损失的重要手段。 反避税是指国家采取积极的措施,对国际避税加以防范和制止。反避税的主要措施有:第一,从纳税义务上制定具体措施。如税法中规定与纳税人有关的第三者必须提供税收情报,或纳税人某些交易的价格必须得到政府部门的认可和同意等。第二,不断调整和完善税法。如取消延期纳税,限制关联企业之间通过转让价格进行避税,控制子公司海外经营利润长期滞留在避税地等。第三,强化税收的征收管理。如成立专业的反避税机构,加强对纳税人银行账户的审查等。第四,加强国际税收合作。 二、合理避税与偷税的区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