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琵琶行

琵琶行

琵琶行
琵琶行

13.琵琶行(并序)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后人并称其二人为“元白”。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运的倡导者,和李白、杜甫同是“唐代三大诗人”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二、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整个社会的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做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贬时弊的讽喻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三、基础知识

1.字音

恬.然(tián)荻.花(dí) 呕哑

..(ōu/yā) 贾.人(ɡǔ)迁谪.(zhé) 幽咽

..(yōu yè)

钿.(diàn) 悯.(mǐn)迁徙.(xǐ)

2.多音字

(1)贾①商贾(ɡǔ)②姓贾(jiǎ)

(2)①幽咽(yè)②咽(yān)喉

③吞咽(yàn)

(3)悄①悄(qiǎo)然

②悄悄话(qiāo)

3.词语解释

(1)左迁:贬官,降职

(2)贾人:商人

(3)信手:随手

(4)颜色故:容貌衰老

(5)幽咽:低泣声,本文形容遏塞不畅的水流声

4.古今异义

(1)明年

..秋:古:第二年。今:下一年

(2)因为

..长句古:两个词,于是创作。今:表原因的连词(3)梦啼妆成红阑干

..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

(4)凄凄不似向前

..声古:从前、刚才。今: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

(5)老大

..嫁作商人妇古:年龄大。今:兄弟中排行第一的人

(6)暮去朝来颜色

..故古:神态、脸色。今:色彩。

(7)铁骑突出

..刀枪鸣古:突然冲出今:超过一般的,显露

(8)整顿

..衣裳起敛容古:整理。今:使有条理

(9)弟走从军阿姨

..死古:教坊中管歌女的头目的称呼今:母亲的姐妹

(10)曲终收拨当心

..画古:对着中心今:小心

5.一词多义

(1)言

??

?

??

感斯人言.(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2)数

??

?

??使快弹数.曲(几,表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3)语

??

?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4)为

??

?

??

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wéi)

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wéi)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wèi)

(5)轻

??

?

??轻.拢慢捻(轻轻,形容词)

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6)泣

??

?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7)命

??

?

??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命令,动词)

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命名,动词)

(8)拨

??

?

??转轴拨.弦三两声(拨动,动词)

曲终收拨.当心画(拨子,名词)

(9)重?????

添酒回灯重.开宴(重新)商人重.

利轻别离(看重)

6.文言句式

(1)宾语前置 歌以赠之

(2)介宾短语后置 转徙于江湖间

(3)省略句 本(是)长安倡女(省略谓语) 使(之)快弹数曲 省略之,代琵琶女 四、课文理解及思路

《琵琶行》也称《琵琶引》,“行”和“吟”均为歌行体,都是乐府诗歌的常用诗体。它的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

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甚调。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全诗可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首句到“主人忘归客不发”,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出了琵琶声。

第二部分:从“寻声暗问探者谁”到“唯见江心秋月白”,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景,着力表现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曲调中所流露出的幽愁暗恨。

第三部分: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写琵琶女的身世。 第四部分: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为君翻作琵琶行”,表现诗人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自己谪居生活的感慨。

第五部分:从“感我此言良久立”到最后,写天涯沦落彼此地同情和这种感情感动满座客人的情况。

五、写作特点

1.用丰富多彩的比喻,形象地描写音乐的美妙、节奏的变化,使读者能通过文字领略到美妙的音乐形象。

诗人用一连串、贴切的比喻,描写音乐的曲折变化,如“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等,极尽变化之妙,不仅调动读者的听觉和视觉,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诗人还运用“嘈嘈”“切切”等叠词和“间关”“幽咽”等双声叠韵词来以声摹声,突出了乐曲的音响效果,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2.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诗人对音乐的描写可谓声情并茂,真切感人;更重要的是诗人从旋律节奏的抑扬快慢的变化之中“听”出了琵琶女的“有情”,“听”出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一个“漂沦憔悴”的琵琶女的形象就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为后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抒发作了厚实的铺垫。

3.善于用景物来烘托气氛,映衬人物心情。诗中的景物描写虽不多,但都能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别时茫茫江浸月”映衬主客离别时的悲伤,“唯见江心秋月白”渲染琵琶曲的动人魅力,“绕船月明江水寒”表现琵琶女的凄凉处境等。这些关于江、月的意象融合情感,内涵丰富,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4.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全诗以琵琶女的三次演奏联结全篇,并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交织的方式,明线是琵琶女的身世,暗线是诗人的感受,明暗两条线索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贯穿在一起,内容层层推进,结构严密完整。

六、重点分析

(一)比较《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与《明湖居听书》对王小玉歌声的描写。

1.描写的过程甚本相同(起始——舒徐流畅;发展——起伏跌宕;间歇——悄无声息;高潮——激烈高亢;结束——戛然而止)。

2.二者都用比喻手法描绘音乐,各有特色:《琵琶行》主要以声喻声,用人们熟悉的声音作比,把琵琶的乐声旋律描绘得多姿多彩,淋漓尽致,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明湖居听书》主要是以形喻声,把登泰山的体验移到对高亢唱腔的欣赏上,使人领略唱腔一叠高似一叠,每叠唱腔都有与众不同的新境界。写唱腔的陡然低落,用一条飞蛇游走于崇山峻岭之间来作比,让人印象深刻。

3.二者都写了听后的感触。《琵琶行》写得凝炼、含蓄,耐人寻味;《明湖居听书》则把自己的感受全盘托出,缺少《琵琶行》那动人的神韵。

4.二者在描写音乐时都用了烘托手法。《琵琶行》的高明之处是融情于景,景中生情,创造了深邃的诗的意境。例如“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了苍凉幽寂的氛围,一扫琵琶的急响繁音,令人转眼之间回到了现实世界:还是那“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秋夜,还是那“别时茫茫江浸月”的秋江,只是浸在江心的秋月已升到中天,把月的清辉洒向人间,令人有所思,有所待。此刻,诗人也许在痛惜自己在孤独中度过良辰美景,思念着亲人,慨叹自己不幸的遭遇;而琵琶女也许会想到“秋月春风等闲度”的过去,想到“绕船月明江水寒”的今宵,正为自己的沦落天涯悲伤不已;《明湖居听书》侧面烘托较为直白、缺乏那种诗的意蕴和情味。写声音时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都运用了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

不同点:《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的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为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而无弦外之音。

(二)作者为什么发出“同是天下沦落人”的感慨?诗人和琵琶女有哪些相同点? 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抒发了作者同情琵琶女的凄惨身世,又感慨自己无辜遭贬的政治苦闷以及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

2.相同点:(1)都来自京城:琵琶女“本是京城女”,诗人“去年辞帝京”。(2)都有出色才能:琵琶女“名属教坊第一部”,诗人也早才华横溢名噪京城。(3)都落魄失意:琵琶女年长色衰独守空船,诗人上书言事遭遇贬谪。

一、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恬.然(tián) 悯.然(mǐn) 贾.人(jiǎ) 迁谪.

(zhě) B .转徙.(xǐ) 呕.哑(ōu) 钿.头(diàn) 冷涩.(sè) C .乍.破(zà) 声声思.(sì) 迸.裂(bēn ɡ) 红绡.(xiāo) D .管弦.(xuán) 幽咽.(yān) 偏僻.(pì) 敛.容(liǎn)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曲罢悯然 钿头银蓖 连篇累牍 世外桃原 B .转徒江湖 忧愁暗恨 扣人心弦 豪言壮语 C .轻拢慢捻 天崖海角 幽咽泉流 汗流夹背 D .东船西舫 恬然自安 春寒料峭 和衣而卧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大

..嫁作商人妇(年纪大了)

B.座中泣.下谁最多(哭泣)

C.去.来江口守空船(走了以后)

D.低眉信手续续

..弹(连续)

4.下列各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轻拢/慢捻/抺复/挑

B.举酒/欲饮/无/管弦

C.夜深/忽/梦少年/事

D.唯见/江心/秋/月白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铁骑突出

..刀枪鸣

B.门前冷落

..鞍马稀

C.整顿

..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

..声

6.对下列诗句中所用的修辞方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来万事东流水(比喻)

B.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

C.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

D.铁骑突出刀枪鸣(夸张)

7.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使快.弹数曲快:赶快

B.歌.以赠之歌:歌唱

C.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句

D.座中泣.下谁最多泣:眼泪

8.对《琵琶行》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嘈嘈”形容弹奏动作的粗重,“切切”形容弹奏动作的轻细。

B.“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

C.“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D.“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

9.“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A.以景色的宁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昂扬。

B.以听众的专注,反衬音乐演奏的成功。

C.以景色的静寂寥廓,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渲染静寂的气氛,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10.“左迁”“出官”“迁谪”等词涉及到古代官职制度,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三个词都是表示白居易被贬官降职。

B.“左迁”是贬官降职的意思,与之相反的是“升迁”“拜”“授”“除”等。C.“出官”是外出做官的意思。

D.“迁”是指官职的变化,“谪”是被罚流放或贬职的意思。

(二)填空题

11.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12. __________________,江州司马青衫湿

13.白居易,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朝诗人,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3题。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9.概括本段文字的内容。

20.“以大弦嘈嘈如急雨”至“铁骑突出刀枪鸣”,对琵琶的旋律变化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激越雄壮——沉咽凝滞——间歇停顿——舒缓流畅

B.舒缓流畅——间歇停顿——沉咽凝滞——激越雄壮

C.激越雄壮——舒缓流畅——间歇停顿——沉咽凝滞

D.舒缓流畅——沉咽凝滞——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21.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22.下列对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曲终收拨当心画,回弦一声如裂帛”,从结束演奏方面写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B.“间关莺语花底滑”,以“间关”摹声,以“莺语花底滑”作喻,描写了音乐声音的时断时续,声音很低。

C.“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从演奏的曲目方面写了琵琶女高超的技艺。

D.“银瓶乍破”和“铁骑突出”两句用视觉来描写属于听觉范畴的声音,形象地写出了音乐突然变得高昂激越雄壮。

23.联系全诗,对“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分析不对的一项是()

A.与开头一段写到的“夜”、“船”、“月”相呼应。

B.衬托琵琶女技艺高超,烘托悲凉的氛围。

C.在写弹琵琶与琵琶女自述之间荡开一笔写环境,使行文有波澜,又层次分明。

D.用夜静和月色惨淡烘托琵琶女身世凄凉。

高二语文琵琶行检测试题

第16课琵琶行(并序) 【学业达标评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两句诗交代了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夜晚)、地点(浔阳江头)、人物(主人和客人)、事件(主人送客人)和环境(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无管弦”三字在情节的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被贬谪九江后的苦闷与凄凉的心境。 4.“今夜闻君琵琶语”中“语”如果换成“曲”,表达效果有何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语”既指曲声,也含有琵琶女通过音乐所表露出的心曲,比“曲”的含义更深广。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音乐声中塑造了怎样的琵琶女和诗人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泊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 6.结尾一段,诗人三闻琵琶,为何“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泊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二、 7.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①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 ②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 ③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 ④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⑤《琵琶行》一诗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

高中语文《琵琶行》(必修三

《琵琶行》导学案 惠东荣超中学杨巧玲 【教材分析】 《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学情分析】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高一的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重点思考的问题。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法】引导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1、解题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名家鉴赏(附作者简介)

《琵琶行》名家鉴赏 一、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在今陕西渭南境内)人。生于河南新郑。少年时期,避乱江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元和十年李师道、王承宗遣人刺杀宰相武元衡,居易上书请急捕贼,以雪国耻,为当政者所恶,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出任杭州、苏州刺史,又内召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子少傅等职,以刑部尚书致仕。有《白氏长庆集》。 今存白居易诗近3 000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对当时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主要是由于他的理论和实践,使诗歌得以突破大历十才子“流连光景”的狭窄范围,扩大了境界,能以社会政治重大问题为内容。他早年写了许多讽谕诗,其中最有名的如《秦中吟》10首,《新乐府》50首等,谴责宦官、藩镇互相勾结,危害人民和国家。他不顾自身的安全,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他之所以要写这许多讽谕诗是因为身居言官,理应将下情上达,希望朝廷采择施行,能调整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生产,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在当时,他站在封建士大夫的立场,不可能否定唐王朝的统治,但是对黑暗面有所揭露,客观上对人民是有利的。他写“新乐府”时间在他的朋友李绅、元稹之后,成就却超过了他们,提倡新乐府运动的影响也远比他们大。在艺术标准上他又是以通俗平易为世人所称许的,他之所以称得上唐代大诗人之一的原因主要就在这里。 白居易从两个方面继承了前人的传统。他常以陈子昂、杜甫并提,因为陈子昂诗多兴讽,杜甫即事忧时。在二人中,他对杜甫学习得更多。讽谕诗正是从杜甫《新

安吏》《石壕吏》等作品变化而出。另一类,他自己所谓“闲适”诗,受陶渊明、韦应物的影响也不小。他在诗中也常表示对于陶、韦诗风的企慕。 这两个方面在他全部生活中并行不悖,既有“兼济天下”的志向,又作“独善其身”的打算。照作者自己的想法,认为“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乃士大夫的“本等”,他在“兼济”时也决不会不要这种“本等”。同样,他在所谓“独善”时,也不会完全不关心封建统治。虽然这两种思想是互相矛盾的。 他在前期以写讽谕诗为主,但也有消极性的东西,在后期也写近于讽谕的诗(如寓言及政治讽刺之作)。但前期的闲适和后期近于讽谕的诗在当时所起的作用不大,只居次要地位。 白居易把叙事诗中《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列于“感伤类”。事实上,这些诗和讽谕诗中《新丰折臂翁》《卖炭翁》等篇的艺术手法很相像。刻画人物,形象特别鲜明突出,前后脉络联系,达到叙事诗的空前的熟练程度,开辟了歌行体的新道路。 白居易诗的风格,深入浅出,以平易通俗著称。尤其是古体诗,意到笔随,没有雕琢拼凑的痕迹。这种平易自然的诗,并不是摇笔便成的。宋代看到他的手稿的人早说:“香山诗语平易,疑若信手而成者,间观遗稿,则窜定甚多。”古代诗人少有能像白居易写得那样通俗化,也少有能像他赢得那样多的读者。元稹赞美白诗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自篇章已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这可能有些夸大,但决不会是没有根据的话。 (选自《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二、凭吊白居易诗四首

音乐与心境──比较赏析《琵琶行》、《明湖居听书》

音乐与心境──比较赏析《琵琶行》、《明湖居听书》 《琵琶行》与《明湖居听书》是两篇以描写声音见长的文章。声音没有实体形象,又一发即逝,难以捕捉,而这一诗一文却能曲尽其妙,令人美不胜收。虽前者描绘的是琵琶声,后者描绘的是说书声,但两者在对声音的描写手法上却有相通相似之处,有很强的可比性。在这方面前人之述备矣。在此我想另辟一径,仅从音乐与心境的关系角度来对二者进行比较重赏。 先说《琵琶行》。白居易在无意中为琵琶女的精妙演奏所吸引的。当时他的心境真可以说是愁苦难捱:贬谪九江之孤(小序中说“予山官二年,恬然自安”并非真实心境),不闻丝竹之闷,秋夜送客之凉,醉不成欢之惨交织在心。这时忽闻铮铮琮琮的京都乐曲,真乃犹如天籁之音,心情大动,兴绪猛起,所以后来的弹奏,是用他的心来“听”的,那是琵琶女在用音乐诉说作者的无边心绪啊。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作者眼里,那妇人紧了紧弦,便觉“未成曲调先有情”了。至于《霓裳羽衣舞》和《六幺舞》,更能引起他的回顾,暗示自己曾有过那么一个意气风发的时代,显示了莫大的快慰。这时的琵琶声欢快明朗,节奏分明,闻之欲舞,

听之欲痴,清脆悦耳,激越清柔,像骤雨一样热烈,如细语一般芳醇,珠玉扣盘,妙不可言。这种音乐忽高忽近,交织成起伏生动的乐章,衬托了作者曾经有过的得意与热情。故而“大珠小珠”实是落到了诗人的心坎上,铿铿有声。接下来“间关莺语”、“幽咽泉流”乐声逐渐沉咽,以至于无。熊熊燃烧的火焰熄灭了,美丽的色彩消失了,留下的是一堆灰烬,间以零碎的火星,发出暗红的光——这就是此时的诗人,遭遇巨挫,远徙九江,漂沦流落之凄,不闻丝竹之孤的一番腹底衷肠正从琵琶女的弦底汩汩流出;终于谪居九江后,便“此时无声”了。但这决不是作者所甘心的结局,所以接下来的乐曲高潮也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慨之情。“银瓶乍破”之烈,“铁骑突出”之猛,绸帛撕裂之惊无不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愤愤难平!这样看来,琵琶女演奏的不是音乐而是诗人的心底波澜,如此知音怎能不让人发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叹! 我们再来看看《明湖居听书》。老残去听书的地点是正正经经的戏院。心情也很简单:慕名而来,为听书而听书,所以应该是兴味盎然的。也许还在人声嘈杂的等待中喝了茶水儿,嗑了瓜子儿也未可知。他看到的白妞作为当红的职业

《琵琶行》知识点总结及翻译基础知识归纳

《琵琶行》知识点总结及翻译基础知识归纳 《琵琶行》知识点总结及翻译篇一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琵琶引》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 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 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 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不得志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一作:绿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一作:云篦)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琵琶行达标测试题.docx

.精品文档 . 琵琶行达标测试题 琵琶行(并序) 基础巩固 • 站起,拿得到!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A. 倡女(chānɡ)憔悴(jiāo)六幺(yāo) B. 铮铮(zhēnɡ)贾人(jiǎ)荻花(dí) . 嘈杂(cáo)虾蟆(há)钿头(diàn) D. 浸水( qìn)呕哑(yā)嘲哳(zhā)答案: 解析: A 项“憔”应读“qiáo” ;B 项“贾”应读“ɡǔ”; D 项“浸”应读“jìn”。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贬谪针砭曲终人散钿头银篦 B. 迁徙徒步忧愁暗恨扣人心弦 .天崖山涯幽咽泉流轻拢慢捻 D. 画舫作坊色调黯淡切切私语 答案:A 解析: B 项忧愁—幽愁;项天崖—天涯,山涯—山崖;D 项色调黯淡—色调暗淡。 3.选出与“添酒回灯重开宴”的“重”字意义相同的一 项()

A. 又闻此语重唧唧 B. 满座重闻皆掩泣. 商人重利轻别 离 D. 又重之以修能 答案: B 解析: B 项与例句中“重”的意思均为“重新”。A 项,“重”与“轻”相对。项,看重。 D 项,数词,层。 4.选出下列句子中“为”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 例句:初为《霓裳》后《六幺》 A. 委身为贾人妇 B. 因为长句 . 为君翻作《琵琶行》 D. 霓为衣兮风为马 答案: 解析:项“为”是介词,读“wèi”;其余是动词,读“wéi”。 5.以下各句加点的词语,其意义与现代汉语一致的一项 是() A. 铁骑突出刀枪鸣 B. 凄凄不似向前声 .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D. 似诉平生不得志 答案: D 解析:A 项“突出”:突然,今义是:“①鼓出;②超过一般地显露出;③使超过一般” ;B 项“向前”:先前的,原先的,今义是“朝着前方(行动)”;项“明年” :第二年,今义是“今年的下一年” 。 6. 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琵琶行

琵琶行(白居易)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4、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抓主旨句,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2、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三、教学方法: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用PPT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配一组意境与高山流水音乐相符的图片,自动播放),营造气氛。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 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三、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唐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洲司马。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有愤慨。到江洲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洲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诗。 四、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时期生活特点诗歌特点 前期(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后期(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五、解题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六、整体感知,疏通读音 1、学生自由朗读,借助工具书,扫除生字词;

琵琶行文言知识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曲终收拨当心画画,同“划”。 二古今异义 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因,于是;为,写。今义:表原因的连词。 2、明年秋 古义:第二年。今义:泛指今年的下一年。 3、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突然冲出。今义:鼓出;在某方面出众。 4、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5、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以前,刚才,副词。今义:朝前,向前方。 6、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脸色,容貌。今义:色彩;颜料。(故:老) 7、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上了年纪。今义:排行第一的人;很,非常。 三、词类活用 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今夜闻君琵琶语 名作状语,在夜里 2、其间旦暮闻何物 名作状,从早到晚 3、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名作动,摆酒席 4、命曰《琵琶行》 名作动,命名,取名 5、商人重利轻别离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看重。以……为轻,轻视。 四、文言句式 1、省略句: ·(我)歌以赠之 ·使(之)快弹数曲 ·送客(于)湓浦口 ·感(于)斯人言2、状语后置句: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转徙于江湖间 五、一词多义 1言: ·感斯人言言语,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2命: ·遂命酒命令,吩咐,动词 ·命曰《琵琶行》.名作动,命名 3为: ·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 ·初为霓裳后绿腰弹奏,动词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 4暂: ·凝绝不通声暂歇短暂,副词 ·如听仙乐耳暂明顿时,忽然,副词5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6信: 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动词 ·低眉信手续续弹随便,随意,动词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讲信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信用,名词 7使: 使快弹数曲让,命令,动词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者,名词 ·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驱使,役使,动词 ·求人可使报秦者出使,动词 ·竟使遇哨,无不死假使,如果,连词 8始: ·千呼万唤始出来才,副词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曾 六、文常 1、“歌行”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等的古体。本文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2、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现实主义派诗人。有《白氏长庆集》。

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三检测:第四单元第16课琵琶行(并序)含答案

第16课琵琶行(并序) 这是一个落寞的世界,这里有两位心境相似的才子佳人:一个是谪迁失意、辗转难眠的诗人;一个是黯然神伤、红颜不复的歌女。他们的相识、相知被诗与琵琶说尽。寒夜秋月,千古心情,在玉指和轻弦上泛漫,才子不为朝廷重用,病卧浔阳城,对月独倾,终日与黄芦苦竹为伴;佳人已再无亲人相依,今年欢笑复明年,那么今夕何夕?……她弹着琵琶,他细细地听,泪湿青衫…… 其实,心境怎样人生就怎样。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自信的心境,让他活得超然;苏东坡“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乐观进取的心境,让他活得永远年轻;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甘于奉献的心境,让他写就了自己精彩的人生!漫漫人生路,尽管有着无数的荆棘和风浪,有着太多的彷徨和无奈,有着不尽的挫折和苦难,但决定我们幸福与不幸福、快乐与不快乐的,不在于我们面临的生活是什么,而在于自己的心境。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你的离开,她的思念,从此两个相爱的人夜夜无眠。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哪一个不是你漫漫长夜中对湘灵的思念?哪一种愁没倾诉出你对她浓浓的爱?你们十七年的相处,八年的相恋。乐天,你本以为此次的分别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重逢。然而,当你功成名就之时,你带着你的一腔美好归来,你以为有情人可以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只是你的一个梦。如今,梦醒了,心,

【课内挖掘】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墨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传唱千古而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头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那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那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无法抹去。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动乱、政治衰败给人民造成的极大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抒写出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发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 [写作运用]适用于“沟通”“理解”“知音”“同情”等话题。 【课外运用】 示例一: 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一朵同情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伤感之花。他可怜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同情琵琶女的凄婉人生。于是,用那“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笔触写出了“别时茫茫江浸月”的伤感之情,情感的芦花在秋夜的凉风中瑟瑟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啊,此时的白居易也是身处被遗忘的角落里的人,处境悲哀,所以“江州司马青衫湿”,在官场的伸张正义抵不住小人的谗言献媚,数年的心血免不了被贬斥的厄运。读了白居易的诗,我多了一份对世事的哀叹,多了一份同情心。 (《我眼中的白居易》) 示例二: 任何生命体克服困难的努力总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在看到每一个生命体摆脱了困境,迎来自己的春天的时候,许多人的敬佩和欣慰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九年级语文琵琶行

《琵琶行》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琵琶行》,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通过这一单元学习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 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3. 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重点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四)教学难点

《琵琶行》文言知识整理

《琵琶行》文言知识整理 【通假字】 曲终收拨当心画画,同“划”。 【古今异义】 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因,于是;为,写。今义:表原因的连词。 2、明年秋古义:第二年。今义:泛指今年的下一年。 3、铁骑突出刀枪鸣古义:突然冲出。今义:鼓出;在某方面出众。 4、整顿衣裳起敛容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5、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以前,刚才,副词。今义:朝前,向前方。 6、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脸色,容貌。今义:色彩;颜料。(故:老) 7、老大嫁作商人妇古义:上了年纪。今义:排行第一的人;某些帮会或黑社会团伙的首领;很,非常。 【词类活用】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今夜闻君琵琶语…... 名作状语,在夜里 ·其间旦暮闻何物

名作状,从早到晚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名作动,摆酒席 ·命曰《琵琶行》.名作动,命名,取名 ·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看重。以……为轻,轻视。 【文言句式】 1、省略句:·(予/吾/我)歌以赠之 ·使(之)快弹数曲 ·送客(于)湓浦口 ·感(于)斯人言 2、状语后置句: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转徙于江湖间 【一词多义】 1言:·感斯人言言语,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2命:·遂命酒命令,吩咐,动词 ·命曰《琵琶行》.名作动,命名 3为:·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

《琵琶行》检测试题及答案

《琵琶行》检测试题及答案 《琵琶行》检测试题及答案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试题了,借助试题可以检测考试者对某方面知识或技能的掌握程度。大家知道什么样的试题才是好试题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琵琶行》检测试题及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阅读《琵琶行》,回答问题。(10分)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举酒欲饮无管弦”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2分) (2)任选角度赏析“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3分) (3)“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3分) (4)从描写的角度分析,“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属于什么描写?这种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参考答案: (1)为下文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埋下伏笔。 (2)言之成理即可。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大弦的声音比喻作急雨;将小弦的声音比喻作私语;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琵琶声的高低缓急。 (4)属于环境描写。以景色的寂静寥廓,侧面烘托出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的状态,从侧面表现了琵琶女弹奏的动人。

琵琶行

【课例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 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师: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板书课题)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 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 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 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 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5分钟左右) 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都沉浸在诗的境界里。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 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 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四、再读文本,学生质疑 师: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琵琶女的沦落经历是怎么样的?咱们首先请一位同学感受一下琵琶女的感情,为我们读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吗?你现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带出来。

最新-《琵琶行》知识整理

《琵琶行》文言精选知识点汇总 【通假字】 曲终收拨当心画画,同“划”。 【古今异义】 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因,于是;为,写。 2、明年秋古义:第二年。 3、铁骑突出刀枪鸣古义:突然冲出。 4、整顿衣裳起敛容古义:整理。 5、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以前,刚才,副词。 6、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脸色,容貌。 7、老大嫁作商人妇古义:年纪大了。 8、秋月春风等闲度轻易,随便 9、梦啼妆泪红阑干纵横的样子 【词类活用】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今夜闻君琵琶语… 名作状语,在夜里 ·其间旦暮闻何物名作状,从早到晚 ·遂命酒,使快弹数曲名作动,摆酒席 ·命曰《琵琶行》名作动,命名,取名 ·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看重。以……为轻,轻视。【文言句式】 1、省略句: ·(予/吾/我)歌以赠之 ·使(之)快弹数曲 ·送客(于)湓浦口 ·感(于)斯人言 2、介后句: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转徙于江湖间 【一词多义】 1言:·感斯人言言语,话,名词 ·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2命:·遂命酒命令,吩咐,动词 ·命曰《琵琶行》.名作动,命名 3为:·因为长句写,创作,动词 ·初为霓裳后绿腰弹奏,动词 ·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 4暂:·凝绝不通声暂歇短暂,副词 ·如听仙乐耳暂明顿时,忽然,副词 5泣:·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6信:·低眉信手续续弹随便,随意,动词

·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讲信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信用,名词 7使:·使快弹数曲让,命令,动词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者,名词 ·求人可使报秦者出使,动词 ·竟使遇哨,无不死假使,如果,连词 8始:·千呼万唤始出来才,副词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曾 【作者简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即这次运动的口号)。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写作艺术】 1、层次分明,故事完整。这是一篇叙事诗,从作者江头送客闻琵琶声、寻声邀弹者相见写起,接着写琵琶女演奏、倾诉身世,最后写作者触发迁谪之感而收束全篇,层次分明,结构紧密。 2、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强烈的抒情气氛贯彻始终,诗歌所叙之事本身饱含感情成分,而景色的渲染,情节的描述,人物的自白,又都渗透着感情,使诗歌的故事性和抒情性融合无间。 3、刻画细致,语言生动。人物的举止神态,通过细节描写,把内心活动也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出来。如诗中琵琶女自述身世的话,写得生动、形象、简洁。 4、描写音乐的手法:(1)以声喻声(听觉角度)、以形摹声(视觉角度),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2)大量运用拟声词、叠音词,既描摹了美妙的琵琶音乐,又使语言具有音乐美。(3)用景物描写、人物的反应等侧面描写,烘托气氛。(4)听者与弹者情感交织。 ★作者如此着力地刻画音乐,与他所要表达的人生感慨有什么联系?目的是通过描写音乐的美妙,表现琵琶女过人的音乐造诣,反衬出她的沦落与孤独,从而寄寓诗人自己遭遇贬谪、不得施展抱负的悲伤与憾恨。 【琵琶女的形象】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控诉。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和琵琶女虽然经历、地位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不幸遭遇和艰难处境,生活都同样地飘零、凄凉、失意。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现实的强烈不满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正因为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 【理解性默写】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6课 琵琶行并序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

第6课琵琶行并序 一个秋天的夜晚,左迁九江的白居易被一支琵琶曲惊醒,循着琵琶声,他发现了与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琵琶女,在鄱阳湖流下了两行清泪。琴声和着泪水沉到湖底,千年之后这里仍然能够听到嘈嘈切切的琴弦。水茫茫,风瑟瑟,钩弦月,江心船,琵琶曲,悠悠荡,心中事,听明了。一千年的情结里,频频回首的是抱琵琶的女子。罗衣淡淡,清愁薄绪,掩盖不了她的绝艺。一念间花落了,留于浔阳江畔,一曲琵琶终了,填满了夜的每一个空隙。尘世如烟,千年转瞬,而那曲,依然残留于青灯古寺处,等待那个有缘人,一解千年前的情思。 流年的风沙湮没了历史的辙印,岁月的密网却捞起只只斑斓的海贝。穿过千年的沧桑,秋风中瑟瑟的芦苇仿佛只只忧伤的眼睛,惨淡迷离的月光诉说着浔阳江边弦上的泪光。 那怀抱琵琶半遮面的清愁女子,就坐在那只空空的画船上。船很大,大得仿佛能摆得下世上所有的珍宝;船很小,小得盛不下一颗落寞的心。船本可以划得很远,但却没能划

【课内挖掘】 课内素材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面对夜半琴声,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琴声背后的辛酸和沧桑,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读懂弹琴人的一腔幽怨,有的恐怕是凡夫俗子的一笑而过、不置可否。而诗人白居易却能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毋庸置疑,白居易找到了知音,找到了情感上的寄托。 [运用角度] “知音”“理解”“同情”等话题。 【课外运用】 1.白居易对于身世沦落的歌女,未作任何物质的施舍,只因“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琵琶行并序》便获得了永 世传唱。虽为贬谪之人,但毕竟是朝廷命官,能和一个投欢卖笑的歌女互叙身世,这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同情不是一种炫耀、一种交换,而是一种与功利机巧全然无关的情感享受。不作居高临下的恩赐,不是装模作样的慈悲,而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和谐的相处,是同情者与被同情者之间平等的情感流动,这样的同情便是美的极致。 2.我眼中的白居易,是一朵同情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伤感之花。他可怜琵琶女的悲惨身世,

琵琶行多少字范文

琵琶行多少字范文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诗之一,其中的篇幅略长,全文包括小序共有754个字,以下是的《琵琶行》的原文以及译文,供大家了解和学习。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不得志一作: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一作:绿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暂歇一作: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银篦一作:云篦)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琵琶行知识点回顾及常考题_0

琵琶行知识点回顾及常考题 琵琶行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作为高考语文常考古文,考生必须要对琵琶行有深刻记忆。为此,今儿本栏目小编就为考生整理出了琵琶行知识点以及琵琶行常考题,有些这些备考资料考生就可以开始轻松复习啦! 原文: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译文: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音乐。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千呼万唤她才缓缓地走出来,怀里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面。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大弦浑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琵琶声一会儿像花底下宛转流畅的鸟鸣声,一会儿又像水在冰下流动受阻艰涩低沉、呜咽断续的声音。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琵琶行

琵琶行 知识目标: 品味诗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领悟作者的艺术特色。 理清全文脉络,分析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步骤: 一、预习思考题 ①琵琶女弹奏的是什么曲子?《霓裳》(霓裳羽衣曲)、《六幺》。 ②弹奏技艺如何?你怎么知道的(请用诗中语句回答)? ③本文写了几次演奏?你是怎么知道的? ④你能说出本文比较有名的句子有哪些吗?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⑤问:哪位同学用简练的语言来讲述一下本文的故事?简练的语言。 二、文体介绍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三、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的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的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 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首至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诗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叙事长诗之一。这首诗的前半部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后半部用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这样,诗的主题思想便由批判转为对唐明皇与杨贵妃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不过,歌颂和同情中仍暗含讽意。这是一首主题思想具有双重性的长诗,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后半部运用了浪漫主义的幻想手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