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 格式:ppt
- 大小:11.44 MB
- 文档页数:1
《经济生活》第一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2009版)教学设计汕头市潮南区井都中学江象平【教学依据】兴趣,是人的一种无意识的精神投入。
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轻松学到知识,提高能力,是新课改顺利进行的必经之路。
作为思维科学的逻辑,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金钥匙和有效手段。
从某种意义上说,逻辑是基础的基础,工具的工具,因为逻辑和政治及其他学科有密切的联系。
在政治课中,商品、货币、民主、文化、物质、意识等学生都比较难理解,但弄清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联系起来,就比较好理解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课是初中学生升入高中阶段的第一堂政治课,因而其重要性超出了其本身在教材中的地位,更为重要地表现在通过经济学中商品、货币等最基本知识的学习,了解高中政治的学科逻辑;从对生活中与之经常打交道的经济现象分析中,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学科理性,为经济生活乃至整个高中政治的持续学习播下种子。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商品内涵的理解及商品发展到货币的过程的分析。
(2)货币职能(包括两个基本职能和三个其他职能)的分析和比较。
(3)对货币的发展过程及对纸币的内涵和纸币发行量的认识。
(4)能正确运用上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题。
2、过程与方法:(1)逻辑演绎法:通过对课文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推理分析,让学生明白课文中的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整课的知识是一个整体。
掌握一课的知识不是仅仅靠背背书就行的,还要对课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分析。
(2)设问法:通过设问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经济生活的理性思考;在讲解完知识点后设问,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得出更多的有价值的新的知识点;通过回到课文中的综合探究的设问,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逐步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破除对货币的迷信思想。
(2)学生能够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课前自学案】实施时间:2014.9.1一、【自学指南】1.围绕预习问题,阅读课本第一框找出问题答案,识记并结合前后文初步理解之。
2.在把握上述问题的基础上,限时独立完成预习自测题,并能把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记下来。
二、【自学问题】限时:15分钟(一)货币的本质1、什么是商品?它有哪些基本属性?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的含义及其本质是什么?思考(1)货币和商品谁先产生的?(2)金银最适合充当货币的特点有哪些?(二)货币的基本职能3、货币的基本职能有哪些?除了基本职能,还有哪些职能?应如何识别这些职能?(三)纸币4、纸币是如何产生的?纸币为什么成了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5、什么是纸币?纸币的发行限度?纸币发行超过这个限度有什么危害?6、货币有什么流通规律?三、【学习自测】限时:7分钟一、选择题1、2012年2月22日,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和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向果洛灾区捐赠急需的棉被、棉衣、食品、冻伤和风湿药等物资。
材料中的物资()A.是商品,因为有使用价值B.不是商品,因为不是劳动产品C.是商品,因为有进行交换D.不是商品,因为没有用于交换2、2013年春节,高清晰LED平板电视机以其画面清晰、节能、低辐射的品质在市场热销价格降至5000元左右。
此类电视机在城市销量已占彩电销量的50%左右。
此类电视机热销是消费者看中了它()A.功能更能满足人的需要 B.技术比传统电视机先进C.价格低廉 D.市场销量大、市场前景好3、乔布斯说过,消费者不是爱买便宜的商品,而是喜欢占便宜。
这一观点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是()A.商品价格的高低受供求关系影响B.商品价格的高低反映商品质量的优劣C.人们选择商品时关注的是商品的有用性D.人们选择商品时关注的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4、早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有牲畜、布帛、贝壳、象牙等,但历史上后来选择由贵金属金银固定长期充当,这是因为()①商品交换的发展使金银成为一般等价物②金银的体积小,价值大③金银具有不易磨损、易分割、易保存和携带等特点④人们乐于接受金银,它是交换媒介A. ①②B. ②③C.①④ D. ③④5、历史上,货币出现以前,黄金与其他普通的商品没有区别;货币出现以后,人们把货币看得很神秘,把作为货币的黄金看成是财富的象征。
高一政治导学案第一课第一课时【课题】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商品的含义、基本属性、货币的含义本质及其职能,掌握价格的含义,理解纸币的含义及优点,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历史的看待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能力,综合认识货币职能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了解货币职能的基础上,增强努力发展生产、增加财富的情感。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重难点】1、货币的职能2、纸币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课前预习案】一、自主学习(一)货币的本质1、商品(1)商品的含义是什么?(思考:母亲亲手为你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为什么?)(2)商品的基本属性及各自的含义是什么?提示:(1)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
(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货币的本质(1)货币的产生过程(2)货币是________________的产物。
(3)一般等价物的含义(4)货币的本质是什么?(想一想:货币的本质是商品吗?)3、货币的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A 价值尺度的含义B价格的含义C 实现形式: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2)流通手段A 流通手段的含义B商品流通的含义及公式是什么C实现形式: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3)货币的其他职能有哪些?(理解:支付手段)提示;(1)货币的基本职能是指货币一产生时就有的职能。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2)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区分:流通手段一般是现金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支付手段是随着赊账买卖而出现的,特征是取得商品和给付货币在时间空间上出现分离。
用货币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都属于货币的支付手段。
4、纸币(1)产生:(2)纸币的含义及优点是什么?(3)纸币的发行规律(议一议:能否用多发行纸币的方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通货膨胀的含义(5)通货紧缩的含义(思考:通货膨胀好还是通货紧缩好?)【课堂探究案】二、合作探究1、判断:(1)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2)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没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使用价值。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作者:未知教学内容分析: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离不开货币,现代社会“巧妇难过无‘币’之生活”。
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解剖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
谈货币,离不开商品,这一课还点击了商品和商品的价格等名词。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分析现象、亲历现象中,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的区别(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来说明应当如何正确看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三、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四、教学重点:1、商品的含义2、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五、教学方法:实物、趣闻导入法、讨论法、讲授法等六、教学过程:(一)、走进新课:(展示100元的人民币)一张薄薄的纸片,造价不超过3毛钱,竟然能购买各种商品,它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魔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货币,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二)、推进新课:1、货币的本质(1)商品想想议议:商品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
1.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商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
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主干知识的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回归书本寻找答案,培养学生阅读书本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师生对话感悟经济道理,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通过巧举实例,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货币》师:说起货币大家都很熟悉,经常会与之接触,请学生举例。
师:为什么我们口袋里的一张张花花的纸片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它到底从何而来,有哪些传奇的经历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看一看货币的前世今生。
【讲授新课】(一)追根溯源探究货币本质展示幻灯片,一学生梦中穿越回到原始社会。
借助梦境提出问题:在原始社会中人们怎样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生:交换劳动)可以用哪些东西交换,并追问这些东西的共同点是什么?教师提问并归纳:首先这些商品都是生产出来的,都是要人们耗费一定的劳动生产出来的。
其次生产出来这些物品不是为了自己用,而是为了卖出去,为了交换。
因此结合起来商品的概念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不是为了交换,不是商品。
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这两个属性是商品的基本属性。
再通过幻灯片展示商品交换中出现的困难,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换,也就是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别人的劳动产品相交换。
处于原始社会的王某某同学开始能够顺利的用羊换得斧头。
但随着商品种类增多,在进行物物交换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呢?比如我牵着一只到市场上,想换回一些劳动工具,市场上有我想要的商品,可是别人不要我的羊;物物交换成功的前提是双方恰好都需对方的商品,这就限制了交换的发展。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经济生活)都离不开金钱,钱是怎么来的呢?是历来就有的?是天神创造?还是??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那么什么是货币?它是怎样产生的?本质是什么?这就是这一节课我们所要探究的问题。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四页。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板书)一、货币的本质(板书)教师活动:钱是用来干什么的?(买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商品,所以我们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那什么是商品?看课本P4材料,回答两个问题,然后归纳商品的含义。
1、商品的含义(板书)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学生活动:思考P4两个问题,思考后作出进行点评。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板书)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划书)有用性耗费人类劳动(使用价值)(价值)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大家看课本p5方框中的材料和问题。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师问:空气、阳光是不是商品?(不是,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自然物如空气、阳光,虽然有一定的用处,但不是劳动产品,也不用于交换,不是商品)师问: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也一定是商品。
这种说法对吗?eg: 农民种的菜若是自己吃——不是商品若是拿到市场上卖——是商品若是送人——不是商品师过度:知道了什么是商品,那我们购买商品需要什么?(钱)对了,也就是货币,那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不是,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它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划书)下面我们就来了解第二个问题,货币的产生的过程。
3、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的产生(板书)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4-5,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P4两个思考题。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是本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
作为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是理解经济学其他知识的基础,讲授的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理性的认识货币的作用、认清假币的危害,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②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基本职能;③识记货币流通公式并理解货币流通规律;④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情景材料分析、探究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正确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基本职能;②运用讲授法、表格法区分货币与纸币、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及基本职能。
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货币供应规律。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自主勾画教材重点词句,完成预习案有关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看看你身上和你周围,除了用钱买来的东西,我们还剩下什么?(教师展示100元的人民币)这就非常奇怪了,一张薄薄的纸片,造价不超过3角钱,竟然能购买各种商品,它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魔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货币,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板书)。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例子着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提升教学效果。
二、新课讲授探究一货币的本质(板书)情景一(多媒体展示)《渔家》(清·郑板桥)卖得鲜鱼百二钱,籴粮炊饭放归船。
拔来湿苇难烧着,晒在垂杨古岸边。
教师提问:《渔家》这首诗中,鲜鱼、粮食、渔船、湿苇、垂杨都是商品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活动:仔细阅读教材,小组合作,思考问题。
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一、商品及基本属性(板书)1.含义(板书):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说课稿(5篇)揭开货币神奇的面纱说课稿1今日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揭开货币的神奇面纱》。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7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是老师执教的根据,也是同学学习的根据。
因此,我首先谈一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揭开货币的神奇面纱》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
它从同学的日常消费行为入手,形象、生动、系统的讲解并描述了商品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及其职能以及纸币的相关学问,它不仅是同学学习后面内容的理论基础,也是能否引发同学对经济常识爱好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框题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学习本框对于关心同学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重要的意义。
二、说学情下面我来谈一谈学情。
高一同学对于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使用具有肯定的生活体验,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忱。
他们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力量,能够通过经济现象形成肯定的规律性的学问,但是还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肯定要留意贴近同学的实际生活进行授课,让同学自己举例,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阅历,关心同学构建自己的学问体系。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以及本教材的内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学问目标】识记商品的概念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理解货币产生的过程及纸币的发行规律。
【力量目标】通过联系生活现象以及对详细材料的分析,熟悉到货币的产生有其必定性,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力量。
【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课程标准,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货币产生的历史必定性。
【难点】货币的本质。
五、说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纳了谈话法、小组商量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分析完教材,制定好教学方法,我再来详细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