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 运动与摩擦力 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 运动与摩擦力 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3.5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重力、反冲力、弹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主要包含三个活动:第一,研究物体在多大力的作用下能够从静止开始运动,也就是小车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第二,研究用滚木作为垫在小车下方移动的工具时,需要多大的力让物体从静止到运动;第三,给物体装上轮子后,需要多大的力让物体从静止到运动。这三个活动在于引导学生发现,一方面物体从静止到运动需要克服摩擦力,另一方面可以用在物体下方垫滚木安轮子的方式来减少物体运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积累的生活经验也比较多。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对摩擦这个词已经比较熟悉了,对物体运动会受到摩擦力的现象也是熟悉的,但是对“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怎样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如何能减小摩擦力?”等问题并没有进行过太多思考,这就成为本课学习的起点。因此在设计本课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理解水平。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思维:1.了解摩擦力,以及知道摩擦力是有大小的。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探究实践:1.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态度责任:1.尝试用不同的思路、方法完成科学探究。2.意识到轮子的发明将物体的运动改变成用滚动的方式前进,这是技术上的巨大进步。3.意识到人类可以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来满足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需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摩擦力,以及知道摩擦力是有大小的。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搬水体验活动。

1.游戏导入(教师出示四大桶矿泉水,请一个学生上台搬动矿泉水。)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玩一个游戏,讲台上有4桶矿泉水,老师想请一个大力士搬动这四桶水,谁愿意试一试?(预设:搬不动或者特别费力。)师:搬得动吗?有什么感受?(预设:很难搬动,太重了)

用搬运桶装水的游戏导入,现象直观,具有冲击力,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感受重物的力量,与接下来金字塔的巨石形成对比。

2.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搬动四桶水就已经很费力,在4500年前,有一个地方的劳动人民也面临着这样一个挑战,这个挑战就像我们今天搬运桶装水一样,费时更费力,但他们那个挑战要艰巨得多,这个挑战是什么呢?今天老师就带大家穿越回这个地方——古埃及,我们一起来见识这个挑战。我们知道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金字塔的每一块巨石平均重2.5吨,相当于208桶矿泉水,如此重量的巨石,与地面存在着巨大的摩擦力,古埃及人是如何克服摩擦力运输的呢?在埃及法老的墓中,有一副壁画,描绘了172个工人拉着雪橇式的木筏搬运巨石的场景,雪橇法拉巨石究竟需要多大的力呢?摩擦力与运动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模拟金字塔的运输场景。

创设金字塔建造情境,模拟古埃及人建金字塔的过程,以桶装水的实际数据与巨石类比,仿佛置身真实的情境中,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使课堂更具趣味性。

二、探索:

对比实验:“雪橇法”拉巨石和“圆木法”拉巨石

[材料准备:硬纸盒、钩码、木板、滑轮、筷子、棉线、托盘、垫圈、剪刀、实验

记录单]

师:假设纸盒代表雪橇,巨石放置在雪橇上,请同学们想一想,需要多大的力才能拉动这些石头?你怎样测出拉力的大小?(预设:用垫圈代表人,垫圈数量越多,拉力越大。)

师:我们以垫圈代表人,试一试直接拉动巨石需要多大的拉力。重复实验3次,取平均值。(预设:纸盒当重物架,3个50g的钩码绑在一起当作巨石,用棉线拉,垫圈数量代表力的大小。)

师:我们发现直接拉动巨石大约需要25个垫圈,如果每个垫圈相当于10个人,那拉动一块巨石需要250个人,这真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任务,有什么方法能更省力呢?(预设:使用圆木,垫圈数量比直接滑动时的数量少)

师:我们的埃及劳动人民真是充满着科学智慧,使用“圆木”究竟需要多大的力?是否比直接拉动更省力呢,我们一起动手试试吧。

生:做“圆木法”的实验。

三、研讨:

师:同学们,实验完成了吗?老师请一个同学上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

生:展示不同运动方式下的两种实验结果。

师:我们看到使用雪橇直接拉动重物时,使用的垫圈数为......使用圆木拉动重物时,使用的垫圈数为……你们有什么发现?

(预设:“圆木法”使用垫圈数更少,说明使用圆木时更省力。)

师:小结:使用雪橇拉动重物的运动方式,我们称之为滑动。使用圆木拉动重物的运动方式,我们称之为滚动。同等情况下,滚动时受到的摩擦力较小,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较大,因此滚动时会更省力。(板书滑动与滚动,以及摩擦力大小) 模拟金字塔的建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模拟搬运重物来体验,并用垫圈个数来表示拉力的大小。在这个活动中,以古埃及人建金字塔的事实为例,进行模型搭建与分析,解释滑动和滚动的科学现象,通过实验数据对比分析,探究不同运动方式与摩擦力之间的关系。

师:同学们,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搬运重物由搬动、滑动到滚动,科学技术始终在不断进步,古埃及人民用滚动的方式前进,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老师希望同学们能保持探索的科学精神,发现更多的科学奥秘,为科学的进步添砖加瓦。

【板书设计】

运动与摩擦力

雪橇法→滑动→摩擦力大

圆木法→滚动→摩擦力小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 运动与摩擦力 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3.5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重力、反冲力、弹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主要包含三个活动:第一,研究物体在多大力的作用下能够从静止开始运动,也就是小车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第二,研究用滚木作为垫在小车下方移动的工具时,需要多大的力让物体从静止到运动;第三,给物体装上轮子后,需要多大的力让物体从静止到运动。这三个活动在于引导学生发现,一方面物体从静止到运动需要克服摩擦力,另一方面可以用在物体下方垫滚木安轮子的方式来减少物体运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积累的生活经验也比较多。学生凭借生活经验,对摩擦这个词已经比较熟悉了,对物体运动会受到摩擦力的现象也是熟悉的,但是对“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怎样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如何能减小摩擦力?”等问题并没有进行过太多思考,这就成为本课学习的起点。因此在设计本课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理解水平。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思维:1.了解摩擦力,以及知道摩擦力是有大小的。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探究实践:1.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态度责任:1.尝试用不同的思路、方法完成科学探究。2.意识到轮子的发明将物体的运动改变成用滚动的方式前进,这是技术上的巨大进步。3.意识到人类可以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来满足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需求。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知识点整理教学设计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 单元知识点整理教学设计教案 一、认识力 1.重力:重力就是把物体拉向地面的力。 (树上的苹果掉下来,抛向空中的皮球总要落回地面,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水往低处流等这些都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2.反冲力: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3.弹力: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4.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往往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二、测量力 (一)认识弹簧测力计 1.概念: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大小的一种工具。 2.组成: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挂钩。 3.原理:受力大,伸长长 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 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 用“N”表示。 1牛≈100克力 (二)使用弹簧测力计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如果不在零刻度,先要调到零刻度后再测力。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测力范围。

三、运动和力的关系(一)拉力 拉力的大小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 活动:拉力大小与小车 研究问题: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实验材料:小车、绳子、垫圈、计时器 实验步骤: 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 起点开始,终点结束。 2.从挂一个垫圈开始,一个一个增加垫圈,直到 小车可以动起来。 3.再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观察小车的运动是怎 样变化的。 4.记录每次垫圈的数量和小车运动的时间。 我们的发现: (1)垫圈数量越多,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 (2)在这个实验中,拉力的大小与(垫圈数量)有关。(3)在这个实验中,让小车运动起来的力是(重力)。垫圈的重力

2020年秋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及备课参考+课时练习含答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全册教案 2020-10-1

目录 第一单元声音 (2) 第1课《听听声音》 (2) 第2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4) 第3课《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9) 第4课《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2) 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 (15) 第6课《声音的高与低》 (18) 第7课《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21) 第8课《制作我的小乐器》 (23) 第二单元呼吸和消化 (26) 第1课感受我们的呼吸 (26) 第2课呼吸与健康生活 (30) 第3课测量肺活量 (35) 第4课一天的食物 (39) 第5课食物中的营养 (43) 第6课营养要均衡 (48) 第7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52) 第8课食物在身体内的旅行 (56)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 (61) 第1课《让小车运动起来》 (61) 第2课《用气球驱动小车》 (65) 第3课《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69) 第4课《弹测力计》 (73) 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 (77) 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 (81) 第7课《设计与制作(一)》 (85) 第8课《设计与制作(二)》 (90) 教科版(2020新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备课参考 (94) 2020年秋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课时练习含答案 (119)

第一单元声音 第1课《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可以感受它。 2. 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 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 1. 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 2. 对声音的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3. 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他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点】 用词语描述我们周围各种各样的声音,并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 学生准备:用记录表记录并描绘听到的声音。 【教学流程】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教科版四上第三单元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量。硬纸盒受到一定大小的力才能运动起来,当垫圈很少时,这个力不够大,硬纸盒不运动。实验结论:当垫圈很少时, 硬纸盒在阻力作用下保持静止;当垫圈数量达到定个数时,硬纸盒开始运动。 2.认识摩擦力。上面这个实验中,当垫圈很少时,硬纸盒不运动,这是因为硬纸盒受到了阻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往往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生活中,摩擦力无处不在。自行车能刹车;滚动的足球慢慢停下来;木匠用砂纸将木板打磨平滑;人们洗手时双手摩擦把手上的灰尘洗掉。洗衣机转动使衣服和水产生摩擦;吃东西时牙齿和食物发生摩擦;用拖把擦地;用黑板擦擦黑板;拉小提琴、二胡……都会产生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物体相互接触就很有可能产生摩擦力。 模拟在滚动物体的表面搬运重物。 1.用铅笔作“滚木”放在硬纸盒下搬运重物。 实验材料:木板、硬纸盒、橡皮、胶棒、垫圈、滑轮、托盘、铅笔若干等。实验步骤:(1)小组分工:确定四人为一个小组,一人控制硬纸盒,一人往托盘里放置垫圈,一人为口令员,一人为记录员。(2)标明硬纸盒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到终点结束。(3)继续使用上一个实验的装置,这次用铅笔作“滚木”放在硬纸盒下。(4)从一个垫圈开始,往托盘里一个一个地增加垫圈个数,当硬纸盒开始运动时,记录下垫圈的数量。(5)重复做3次实验。 实验记录: 次数垫圈个数(个) 第一次8 第二次7 学生实 验,记录, 并自由交 流想法。 通过三种方 式下物体的 运动,将摩 擦力的大小 用垫圈数量 的多少进行 量化,是学 生进一步认 识摩擦力的 大小与物体 的运动方式 有关。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第三单元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1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 大。 科学探究目标 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 1.会用垫 3.会研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不同运动方式的物体之间的关系。 4.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 •尝试用不同的思路、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轮子的发明将物体的运动改变成用滚动的方式前进,这是技术上的巨大进步。 2•意识到人类可以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来满足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需求。 【教学重点】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纸盒、绳子、小木棍、轮子、曲别针、垫圈、木板、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重物。 【教学流程】

三、探索 (25分 钟) 四、拓 (5分钟) 任务一: 在一碾纸盒中放入橡胶棒等“重物J 借 助垫圈的重力来拉动它在平面上运动一 端距离,刚好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 相当于它受到的摩擦力,用 垫圈的重力 拉动纸盒,所以刚好使纸盒运动时的垫 圈数就代表它受到的摩擦力。记录下垫 数量。实验三次, 取平均值。 任务二: 活动:在纸盒的下方放儿只笔或筷子等 作“滚木”,实验会不会有所变化呢? 任务三:有没有办法比滚木更好呢?试 一试给纸盒安上轮子,往托盘中逐 渐增 加垫圈。 研讨: 问题一:通过三次实验,你知道怎样 搬 运重物最省力吗?哪一种方式搬 运重物 产生的摩擦力最小?问题二:生活中, 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 要减小摩擦力? 总结• 〕2种情况比较,安装轮子搬运重物的 垫圈数最少,即受到的摩擦力最小,因 此用轮子搬运重物最省力。 2•自行车轴承,车轮与釉之间使用滚 珠,从而减小摩擦力,骑车时更省力,而 且使用寿命也更久。而鞋底为了防 滑, 需要增大摩擦力。 学生任务一:模拟搬运重物,探究 硬纸盒直接放在木板上搬运时的 摩擦力。 过程:在一碾纸盒中放入一些 “重物J 将纸盒放在木板上,在 纸盒连接的绳子的另一端挂钩上 逐渐增加垫圈,当纸盒开始运动 时,在活动手册上记录下垫圈的 数量。 学生任务二:在纸盒的下方放 儿 只笔或筷子等作“滚木”,当纸 盒开始运动时,记下垫圈数量。 学生任务三:给纸盒安上轮子,往 托盘中逐渐增加垫圈。当纸盒开 始运动时,记录下垫圈数量。 研讨任务:各小组之间依据记 录 单的数据,思考并讨论研讨问题 总结出研讨结果。 通过多次实验 和分析,会用 垫圈数表示摩 擦力的大小, 并对比不同运 动方式下的测 量结果。知道 摩擦力的大小 与物体的运动 方式有关,一 般滚动时所受 到的摩擦力 小,滑动时所 受到的摩擦力 大。从而意识 到轮子的发明 将物体的运动 改变成用滚动 A J 1 a _、XI- 的方式刖进, 这是技术上的 巨大进步。 各种交通工具都是怎样减小摩擦力的 呢? 气垫船以空气在船只底部承托,行驶时 船身自水面抬升而起,大幅减小船 体与 水面的摩擦力。 学生任务:认识生活中的交通 工 悬浮列车曲于磁力使之悬浮在空中,行具,减小摩擦力的方式。 走时无须接触轨道,也减小了轨道对车 身的摩擦力。这两种交通工具使用不同 技术方式都减小了摩擦力。 联系生活实 际,知道摩擦 力对于生活中 一些影响。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运动和力章节的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主要介绍运动与摩擦力的关系。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的概念,了解了力对物体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以及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明白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能力目标:观察和描述摩擦力的表现形式,能够简单解释摩擦力对物体的作用。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对物体的运动和力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实验,并能够用自

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但对于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可能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验进行引导和讲解。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运动和力的概念。 2. 老师出示一些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第二环节:引入摩擦力的概念 1. 老师出示一个小车和一个光滑的桌面,让学生猜测小车在桌面上会怎样运动。 2. 老师让学生进行实验,将小车放在桌面上,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并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 学生会观察到小车在桌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下来。询问学生为什么小车会停下来,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有一种力使得小车停下来。 第三环节: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 1. 老师出示一个带有毛毡底的小车,让学生猜测这个小车在桌面上会怎样运动。 2. 老师让学生进行实验,将带有毛毡底的小车放在桌面上,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并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 学生会观察到带有毛毡底的小车在桌面上滑动得更远。询

小学科学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运动与摩擦力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本次教学设计,我将帮助学生理解运动与摩擦力的概念,并能够在具体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运动与摩擦力的概念,能够区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描述和解释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运动与摩擦力的概念和区分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解释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实物准备:书、铅笔、纸、不同材质的物体等。 2. 实验器材准备:平滑的桌面、线性运动的小车、油纸、油。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引入摩擦力的概念,提出问题:“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摩擦力?有哪些例子?”学生回答后,引导他们思考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 2. 理论讲解(15分钟)

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介绍运动和摩擦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摩擦力是由物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造成的,并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是指物体尚未开始滑动时的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是指物体已经开始滑动时的摩擦力。学生可以用书和桌子之间的摩擦力作为例子来加深理解。 3. 实验演示(30分钟) 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 (1)实验一:观察物体不同材质的摩擦力。 通过将不同材质的物体(如塑料、玻璃、木头等)放在桌子上,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物体在静止和滑动时的摩擦力。引导学生思考材质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 (2)实验二:观察涂油对摩擦力的影响。 将一张油纸放在桌子上,并放置一个小车,学生观察并记录小车在静止和滑动时的摩擦力。然后,将油纸上的油移除,再次进行观察和记录。让学生思考涂油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 4. 实验总结(10分钟) 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并引导他们总结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与之前的理论知识进行联系。 5. 拓展应用(15分钟) 让学生完成一些拓展任务,例如:找出日常生活中摩擦力的例子,观察和解释不同地面上物体滑动的轻重程度,并能提出改进的建议等。 6. 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回顾,并帮助学生理清运动与摩擦力的关系。 五、巩固与拓展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3.5《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案

5.运动与摩擦力 【教材简析】 经过前面4节课的学习,学生现已建构起“力能够改动物体运动的快慢,也能够让物体发动或中止”这一概念,认识了反冲力和弹力,还经过绷簧测力计认识到力是有巨细和方向的。本节课要研究摩擦力在什么状况下发生,摩擦力巨细的丈量以及减小摩擦力的办法。 聚集板块经过呈现古人用滚木转移重物的场景,引出研究物体在运动中发生并遭到摩擦力,以及怎么减小摩擦力的问题。 探究板块,主要是模仿日子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经过模仿转移重物来体会,并用垫圈的个数来表明摩擦力的巨细,比较不同运动办法下摩擦力巨细的不同。 经过研讨活动,学生经过试验数据判断哪种运动办法最省力,并利用所学科学科学原理来解释现实中的问题。 拓宽板块,经过介绍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力的原理,以及气垫船模型和磁悬浮陀螺的制作,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将视野拓宽到现代各种交通工具上。 【学情分析】 在学生的日子经验中,他们对摩擦这个词现已比较了解了,对物体运动会遭到摩擦力的现象也是了解的,但是,对“摩擦力是在什么状况下发生的?摩擦力的巨细怎样知道?怎么能减小摩擦力?”等问题并没有进行过太多的考虑,这也成为本课学习的起点。 【教育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外表运动时,触摸面会发生摩擦,发生摩擦力。 2.摩擦力是有巨细的,物体由停止变成运动时需求战胜摩擦力。 3.摩擦力的巨细与物体的运动办法有关,一般翻滚时所遭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遭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探究目标 1.会用垫圈数表明摩擦力的巨细,并比照不同运动办法下的丈量成果。 2.摩擦力是有巨细的,物体由停止变成运动时需求战胜摩擦力。 3.摩擦力的巨细与物体的运动办法有关,一般翻滚时所遭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遭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态度目标 测验用不同的思路、办法完结科学探究。 科学、技能、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轮子的发明将物体的运动改动成用翻滚的办法行进,这是技能上的巨大进步。 2.意识到人类能够经过不断改进技能来满足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需求。 【教育重难点】 要点:了解摩擦力,以及知道摩擦力是有巨细的。 难点:经过试验探究摩擦力的巨细与物体的运动办法有关,一般翻滚时所遭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遭到的摩擦力大。 【教育预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皮球、学生试验资料一套、班级记载表。 小组:试验用纸盒、粗线一根、托盘、铁垫圈若干、圆铅笔、四个小车轮、两根车轴、学日子动手册。 【教育进程】 一、聚集:提醒课题(预设5分钟) [资料预备:皮球] 1.教师出示皮球,皮球在桌面翻滚,最终中止。 发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预设:皮球渐渐减速,最终停下来。)

新教科版(2020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单元复习资料+课时练习含答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 全册教案

目录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 第一单元声音 (7) 1 听听声音 (7) 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1) 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6) 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21) 5 声音的强与弱 (25) 6 声音的高与低 (29) 7 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34) 8 制作我们的小乐器 (37) 《制作我的小乐器》学习单 (40) 第二单元呼吸消化 (42) 1 感受我们的呼吸 (42) 2 呼吸和健康生活 (47) 3 测量肺活量 (53) 4 一天的食物 (58) 5 食物中的营养 (63) 6 营养要均衡 (68) 7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71) 8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76)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 (81) 1 让小车运动起来 (81) 2 用气球驱动小车 (86) 3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91) 4 弹簧测力计 (97) 5 运动与摩擦力 (103) 6 运动的小车 (110) 7 设计制作小车(一) (117)

8 设计制作小车(二) (123) 单元复习资料 (127) 第一单元声音 (127) 第二单元呼吸和消化 (131)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 (137) 2020年秋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课时练习含答案 (139)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能够自己想出办法来增进对研究对象的了解。 2.要求学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3.要求学生不仅关注收集和了解事实,而且要学会对事实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四年级现有2个教学班,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实验能力不是很好。他们普遍习惯于被老师牵着走,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虽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学生的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和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偏重于语、数、英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