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绿色城镇化是指把传统城镇化建设理念与生态环境保护、人文精神协调统一起来,融入社会、文化、历史、经济、自然、人文等因素,逐步形成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高度和谐的,人的创造力、生产力协同的城镇规划。我国城镇发展应以绿色城镇为目标价值取向,并应从切实发展城镇的循环经济、注重城镇的生态规划、治理城镇的生态环境、合理布局城镇工业结构、土地集约利用、保护城镇绿地生物多样性等六个方面来实现绿色城镇目标。

一、引言

绿色城镇化,作为一种现代新型城镇化道路。不仅是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流,而且也伴随我国十二五规划绿色发展概念的明确提出正在成为当今中国城镇化的标杆。绿色城镇化既是城镇的发展与绿色发展相结合,也是城镇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以达到人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2013年全国“两会”中,新型城镇化成为热点议题。而作为新型城镇化重要内涵之一的绿色城镇化,更是重点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四化”: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而其中之一就是新型城镇化对于绿色城镇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明确要求: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在“两会”上,更是将新型城镇化及绿色城镇化的讨论再次引向深入。

对于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曾经这样评价:速度快、质量低、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市民化的程度比较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城乡发展不协调。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着,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将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剧烈的生态环境改变过程,对我国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目前我国正以全球7%的耕地、7%的淡水资源、4%的石油、2%的天然气储量来推动全球21%人口的城镇化。据专家测算,城镇化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增加能源消耗4940万吨标煤,增加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约11.6亿立方米,增加钢材消耗645万吨,水泥2190万吨,增加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11亿吨,生活COD排放量3万吨,生活氨氮排放量1万吨,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19.5万吨,生活CO2排放量2525万吨,生活垃圾产生量527万吨。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必须转型。新型城镇化绝不能再沿袭过去“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模式,必须转变城镇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集约紧凑的绿色城镇化道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影响来获取最大的城镇化收益,这是我国在众多约束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必然要求。

二、绿色城镇化理论综述

所谓绿色城镇化,是指城镇集约开发与绿色发展相结合,城镇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资源节约、低碳减排、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新型城镇化模式。绿色城镇化集中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其中资源节约与低碳减排是具体推进方式,环境友好与经济高效是奋斗目标。

具体内涵可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用全域发展的理念来推进城镇化。推进绿色城镇化就是要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以城市的功能规划全域,实现城乡规划的全覆盖;就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就是要建立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功能互补。二是用节约集约发展的理念来提升城镇化。推进绿色城镇化就是要克服传统城市化浪费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弊端,推进口集中、土地集约、人气集聚,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三是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绿

色城镇化就是要改变“耕地变厂房、农村变城市”的传统方式,因地制宜建设区域中心镇、特色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推进公共服务和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四是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城市品质。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城市内涵的发展和城市质量的提高,特别是重视城市的历史和人文的保护和传承。

(一)国内外研究

国外相关研究

国际上对绿色城镇化发展的研究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时期。

(1)城镇化注重与自然的融合(20世纪20年代以前)

古希腊和古埃及时期,城市的建设就主张从城市的环境因素来考虑其选址、形态和布局。1898年英国学者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和《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的建设田园城市的设想,则可以看作是现代绿色城镇化的开端,对城镇化的生态规划起了启蒙作用。

(2)城镇化中引入生态学思想,创立城市生态学,研究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前)

在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的影响下,城镇化发展中开始引入生态学思想,并逐渐系统化,创立了城市生态学。1952年,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代表人物帕克出版了《城市与人类生态学》,倡导创建城市生态学,研究了城市环境问题,完善了城市与人类生态学思想体系。(3)将绿色生态研究放在城镇发展的中心地位,强调城市发展重点应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的和谐关系,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81年,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亚尼茨基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想模式。1987,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 瑞杰斯特在《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一书中,认为生态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体现了城镇化发展中重视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

国内相关研究

周复多提出:应保持适宜的城市化速度和城市化的有序性,衡量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小仅要有经济指标,还要有社会指标,要保护和发展城市区域良好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的,关键是提高人的素质(2000)。

吴未等人提出:城市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物质载体,为了创造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应转变传统规划思想,承认城市规模极限的存在,实现从“功能规划”到“效能规划”的转变(2000.6)等。梁鹤年提出,生态食物链中的分界线给予城市规划的启示--城市规划的战略方向应该是开阔城市生产生活的‘稳定领域’,应该是加强城市模式和组织的应变能力(2000) ;

程春满将传统城市化的机理归纳为产业理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城市化的新取向—生态思维,其核心就是批判传统的、唯(当代、短期或眼前的)利(益)是图的、线性产业布局的城市化,而运用生态学原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工程为手段,新的、时间空间上平衡发展的、网络式产业布局的、生态环境友好的城市化观(1998)等·崔功豪、马润潮认为乡镇企业发展、劳动力转化和小城镇建设构成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实质内容,影响这三者发生、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政策、资金和地方社会政府的作用,而农民群体和区外力量也有重要的启动作用(1999) ;宁登从转型时代、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全球化与区域化、交易革命与生产体制变革、新的区域性城市空间- -区域城市带和网络城市等方面对城镇化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探讨(2000)。

张耕田(1998)、代合治(1998)、王慧(1997)等撰文,从经济、人口、地域空间、环境及社会生活方式等方面选择一整套相应指标,并以具体省市为例对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

姚士谋等认为:中国的城镇化速度与水平的确定应从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稀缺、优质耕地少、自然资源特别是水问题突出、投资来源及国力不丰以及区域环境质量下降等因素分析,中国城镇化总体发展比例应考虑在50 %- 55 %左右,发展速度也不能过快,具体为中国东部沿海各省城市化水平大致每年上升0. 8 - 1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每年上升0. 5 - 0. 8个百分点,时间上也得有个50 - 80年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1999)。但也有人认为城镇化速度究竟多少为宜不能人为框定,而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才能得出未来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叶裕民,2001) ,赵永革认为我国城镇化加速的起始点将推迟到来,城镇化发展速度在一段时期(5年左右)将低速推进(1999)等。

马武定认为我们必须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城市化进程不仅是城市数量和城市人口数量与比例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城市质量的提高,对现有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质量的提高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重要使命(1999)等。城镇化的地域差异。由于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科技水平、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致使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城市规模和建设特点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目前我国城市化重心仍在东部沿海地带,但已开始向中、西部推进;东部已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等城镇密集区;城市化的省际差异则更明显( 顾朝林, 1998 ;胡序威, 1998 )等。

甄峰提出,农村发展不能单靠城市化辐射 (在某种程度上会拉大城乡差距),也不能盲目推行农村工业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两头启动,依靠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加以推进,这就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动力,并应用当代城市规划思想着重探讨了城市规划如何引导城乡关系的正常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1998)。

(二)城镇化的意义

1、绿色城镇化是绿色发展的起源和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流

首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最早萌芽是针对传统城市化对城镇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早在1851年,法国城市规划大师奥斯曼率先花了18年对巴黎进行了充满绿意的城市改造,1898年,英国城市社会学家霍华德明确提出了绿色“田园城市”构想,并从20世纪30-40年代开始就在伦敦、巴黎、东京等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中得到普遍运用。其次,在当今世界,不仅绿色“田园城市”仍是各国城市普遍追求的理想目标,而且,绿色城镇化已成为了城市化的主流。欧美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起广泛掀起的绿色发展运动,是以绿色城镇建设为主调,从单一的绿色经济不断向城镇化的绿色建筑、能源、交通、制造、服务、消费和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深化,并沿着单一的绿色城市、低碳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不断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社会管理全而绿色城镇化过程演进。

2、绿色城镇化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绿色发展的关键性命题

中国城镇化,当前正处在加速发展阶段。它不仅是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而且,其能否实现绿色发展也是影响中国乃至全球人类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为此,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就曾认为,中国的城镇化是21世纪影响人类进程的两件大事之一(另一件大事是指以美国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迈克尔·斯宾塞则指出:城镇化能不能有序地开展,是对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政府能力的主要考验。可见,当前中国的城镇化能否尽快走上健康有序的绿色发展道路,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绿色发展的关键性命题。

3、绿色城镇化是一个全面绿色化的关键性绿色发展概念

所谓绿色发展,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具体包括:一是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一是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二是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而绿色城镇化,是基于以人为本宗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种注重生态平衡,着眼于人与自然和谐、经济效益

与社会环境效益兼容和人们生活质量全而提高的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它不仅注重生态平衡重视绿色发展的内在要素一一环境和资源,而且也体现了全而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目标,同时还把其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主要内容和途径。因而,它是一个包含了城乡社会生产方式和人民生活消费方式及其社会结构与价值观念转变创新的全面绿色化关键性概念。

4、绿色城镇化是一化含三化的两型社会建设关键实现途径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实现途径是三化,即“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时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实现途径。其中,新型工业化是龙头,农业现代化是龙基,而新型城镇化则是关键的龙身主平台,它不仅连接着新型工业化龙头和农业现代化龙基而且从广义讲还包含了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因为,城镇化过程是以工业化为主推动的产业结构转变及其提升为主导的,本身就包含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绿色城镇化,只是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因而,它的具体内容不仅包含了城镇建设要走绿色化道路,同时也包含了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都要走绿色化道路,是一化含三化的全面而关键的两型社会建设绿色化道路。

三、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发展中也存在不少与科学发展不协调的音符,离绿色城镇化的要求相差甚远。

1、城镇建设的指导思想存在着欠缺。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建设奉行的是以经济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一些城镇过分强调了经济建设,只顾追求经济增长而不顾及其他,一切为经济让道,一切为GDP 服务,对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这种落后的发展观必然造成经济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2、城镇规划滞后且执行不力。

许多城镇没有进行科学的规划。即使有的城镇制订了规划,但在规划执行过程中也往往存在着过多的人为因素的干扰,致使规划难以付诸实施。因此,用地布局不合理、空间环境混乱、基础设施落后是许多城镇的通病。不同的规划之间相互脱节。一些地方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间互不衔接,导致规划的指导和规范作用无法发挥;有些地方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预计不足,规划缺乏超前性,功能分区不明显,出现大量“马路城镇”,给后续建设带来很大难度。

3、城镇管理方式落后。

一些城镇管理粗放,对生态环境的管理投入少、力度小。许多城镇的道路清扫保洁疏于管理,甚至没有专门的环卫机构和专业的环卫队伍,加剧了城镇及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即使一些相对来说经济条件较好、城镇发育比较成熟的地区,绝大多数的城镇不能及时清运居民生活垃圾。

4、污染不断加剧。

乡镇企业是城镇生态环境的主要污染源。目前乡镇工业废水、粉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已经超过50%。而且我国的乡镇企业多是“遍地开花”式的分散布局,绝大多数的乡镇企业分布在自然村,小部分在乡镇驻地,极少数在县城,这种分布格局对污染防治造成了很大困难。许多乡镇企业是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企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和粗放,环保设施不配套。特别是乡镇企业80%以上的污水未经任何处理而直接排入水域,对水体、水系造成的污染是极其严重的。

四、绿色城镇化是可持续发展必然的选择

发展绿色城镇化,必须始终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生态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切实发展城镇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不仅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增加经济效益,而且从根本上协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任务。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生态化,与乡镇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密不可分的。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要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因此,我们应运用税收、信贷、价格等手段,促进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的发展同农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企业,增强农产品增值升值的能力;提高科技含量,注重增值促效,逐渐从粗放型经营转向内涵式经营;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增加第二产业的份额。

生态农业是循环经济核心内容。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农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确保农业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生态城镇的建设需要重点发展农业生产节能、节水、节地的有机、高效农业,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使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农副产品中的比例高80%以上;初步建立绿色食品新产业,并促进第一产业向工厂化、生态化和观光化发展。

2、注重城镇的生态规划。

生态城镇化的创建目标应由社会生态、经济生态、自然生态三方面来确定,把城镇置于生态系统之中,强调城镇是区域生态系统的一个有机子系统,城镇的建设活动必然受到各种生态因子的制约。所以,城镇的生态规划实际上是把生态思想注入城镇化的规划之中,以生态城镇的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城镇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目的,为城镇居民创造舒适、优美、清洁、安全的生存环境。首先,增强生态意识是基础。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城镇的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生态城镇对人们的益处越来越显现出来。因此在城镇规划中应把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统筹考虑城镇园林绿化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坚持不懈地搞好城镇的绿化、美化、净化,按照城镇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界限,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努力改善城镇的生态环境,做到天蓝、地绿、水清,建设富有特色的生态城镇。其次,规划设计生态功能分区。城镇建设对自然环境的侵蚀程度因技术、人类认识和历史成因的不同而表现各异。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根据与城镇相关的生态系统的内容及相互关系,我们可把城镇的生态功能区分为人文生态区和自然生态区,其中人文生态区包括城镇人口密集区域、城镇人口网状区域、城镇人口星状区域、城镇人口核状区域四层结构。再次,应该加强公众参与。城镇规划决策程序应体现平等、公开、科学等原则,通过引入公众参与,使规划决策程序趋于规范,规划决策模式也由封闭走向公开。只有这样,城镇的生态规划才能集思广益,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更趋合理化、科学化。

3、治理城镇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城镇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我国城镇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城镇建设和发展中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来改善城镇的生态环境。

首先,倡导绿色文化,培育人们的生态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能。但是,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全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同时,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和举办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公益活动,开展生态环境的警示教育,宣传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针、政策、法规,培养和提高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形成全社会理解、关心、支持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其次,加强环境管理。我们必须对城镇快速发展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冲击要有充分的认识,加强城镇环境保护的规划;制定各种有效的环境管理措施和政策,建设和增强环境保

护机构的能力;建立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制止城镇的环境污染转移,杜绝污染的项目;建立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机制,让公众参与环境监督和环境管理。

再次,完善法律和制度保障体系。法律保障体系是城镇环境保护的根本保证。所以,我们加快制订和实施促进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税收优惠、生态补偿、人才激励、人口控制等政策,建立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的评价、监督、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城镇环境管理的法规制度,加大现有各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的执行力度,严禁破坏和无序开发各类自然资源,严格执行各类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建立环境保护专业机构和执法队伍,不断提高城镇生态环境管理人员的素质,切实提高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管水平。

4、合理布局城镇工业结构。

城镇的工业布局要考虑地形、气象、水文等条件对环境的影响。一个地区的地形条件和大气运动规律是构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城镇的工业布局应综合考虑不同性质的工业排污总量,主导污染物的构成与企业周围的环境容量,合理确定工业用地位置。按照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观点,工业企业群可分为五类:一是散发大量有害烟尘的工业如钢铁、有色冶炼、火电厂、水泥厂、磷肥厂等;二是大气污染的工业如精密仪表、电子、化纤、纺织、食品工业等;三是易燃易爆工业如炼油、化工、制氧、棉花加工等;四是释放毒气和腐蚀性气体的工业如氯碱厂、农药厂、硫酸厂、炼铝厂等;五是既不大量散发、也容易产生烟尘的工业如机械制造、塑料加工工业等。因此,应尽可能把这几类工业根据污染程度和规模大小分别规划设计。比如第四类工业应远离居民区与其他工业区,在远郊区布置;一、五类工业中无污染的、规模小的工业,可接近城区、居住区布置,有的还可以在居住区内的独立地段布置;对于消耗能源和原料多的,排放“三废”量大的工业,在城镇则不宜设置。

5、土地集约利用。

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二个方面把握,即宏观上以区域整体布局来发展城市,中观上实现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微观上引导和促进土地使用者高效利用土地。宏观上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城市体系的土地集约利用。其具体思路是区域整体发展城市,亦即城市建设在考虑城市个性的基础上,与周围城市和乡村组合的城市群或城市化地区,从整体上确定各城市、城镇规模、功能定位和性质。根据城市实际情况,发展各具特色而又与区域整体城市相协调、相衔接的产业结构,避免趋同和相互排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也在区域整体的基础上进行,防止重复建设。

中观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指某一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其具体思路就是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利用的比例结构,二是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城市用地的比例结构,从城市发展的历程看,第二产业随着城市的发展其比例愈来愈大,其城市用地结构的比例结构也应表现同样的规律。城市的空间结构,主要是城市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也就是商业、工业、住宅区等的分布与组合。

微观上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城市规划范围内具体地块的土地利用。其内涵就是城市内具体某一宗地,在规划许可范围内,按照边际收益原理加以利用。根据报酬递减规律,土地利用存在着一个临界点,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经营者或开发商就不会再追加投入,因为新增加的投入得不偿失,达到这一临界点时的土地利用称之为集约利用。

五、绿色城镇化的未来展望

随着国际社会对循环经济的日益重视,中国政府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大力支持,以及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绿色城镇化的建设必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这就需要社会各界有关人士进一步加强对绿色城镇发展的研究工作。绿色城镇化理论研究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国际国内新型城镇化以及绿色城镇化发展情况的革新以及循环经济学和资源环境学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还会不断出现新的特点和内容,所以,还需要对绿色城镇发展的理论研究体系的建立作进一步深入研究。如构建绿色城镇发

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确立相应的评价标准,为准确把握绿色城镇发展的进度提供分析工具。由于绿色城镇化发展模式种类多样,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单位进行管理,所以,数据统计工作非常不健全,资料非常的缺乏。由于数据资料的缺乏,本论文对绿色城镇化发展现状的描述略显单薄。今后我们还会对其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和调研,以确实了解城镇化发展情况,并发现其中更深层次的问题,为新型城镇化发展事业贡献力量。

六、参考文献

[1]杨晓优. 走绿色城镇化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绿色之路[J]. 中国城市经济,2011,18:36+38.

[2]杨晓优. 长沙绿色城镇化路径探讨[J]. 中国集体经济,2012,06:55-56.

[3]王帅,徐筑燕. 贵州绿色城镇化发展思考[J]. 经济视角(下),2012,04:4-6.

[4]古春晓. 新型城镇化——绿色城镇化——全国政协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谈城镇化转型[J]. 建设科技,2013,05:12-17.

[5]栗德祥,王富平,雷李蔚. 绿色城镇化与生态城镇规划探索——以大连市长海县獐子岛镇为例[J]. 建设科技,2013,05:58-60.

[6]邱江. 我国绿色城镇化建设探讨[J]. 商,2013,13:260.

[7]黄载曦,李萍. 西部城镇化路径:理论探索与现实构造[J]. 天府新论,2003,06:38-40.

[8]陈巧云. 闽北山区城镇化路径——创建绿色城镇[J]. 南平师专学报,2004,03:92-94.

[9]蒋永清. 绿色城镇:小城镇发展的目标价值取向[J]. 求索,2004,08:99-101.

[10]廖乐焕,孙丹. 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绿色城镇[J]. 经济研究导刊,2009,15:161-162.

[11]杨晓东. 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探讨——以陕西省榆林市新型城镇化发展为例[J]. 中国市场,2010,42:21-37.

[12]单卓然,黄亚平. “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 城市规划学刊,2013,02:16-22.

[13]林小如. 湖北省欠发达山区县域城镇化路径模式及空间组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14]遵义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起草组. 绿色城镇化——开启遵义城镇建设和发展新征程[N]. 遵义日报,2012-01-16001.

[15]熊国斌,李井会,王建奎,陆麟,蒋健. 浙江省绿色城镇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 浙江建筑,2013,01:55-57+60.

[16]潘培坤. 《中国绿色城镇化之路·上海实践》系列丛书出版[J]. 上海农村经济,2013,05:7.

[17]袁业飞. 雾霾之忧:考验城镇化顶层设计——绿色城镇化如何破局?[J]. 中华建设,2013,04:12-17.

[18]庄莉莉,曾坚,洪再生. 基于绿色城镇群理论的高铁枢纽布点决策评价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13,07:149-151.

[19]方帅. 绿色城镇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专访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谈月明[J]. 中国房地产业,2013,08:20-23.

[20]. 新型城镇化——绿色城镇绿色工业绿色生活——缪竞红、赵春风谈环保自动化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市场[J]. 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2013,08:6-9.

[21]罗小虹. “绿色城镇群”的理论与实践[A]. 秦皇岛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0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大会论文集[C].秦皇岛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0:7.

[22]. 贵州将以“绿色建筑”推进“绿色城镇化”[J]. 门窗,2011,05:35.

[23]张佳丽. 实现六个转变推进绿色城镇化[N]. 中国建设报,2007-11-29004.

[24]李萍黄载曦. 发展绿色城镇是西部的优势所在[N]. 光明日报,2003/05/20.

[25]白雪燕,田秋影. 农村城镇建设的发展路径——绿色城镇化[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96-98.

[26]刘肇军.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绿色城镇化问题研究[J]. 城市发展研究,2008,03:96-99.

皖江城市带绿色发展路径选择

皖江城市带绿色发展路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皖江城市带重化工业、高耗能产业深入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导致皖江城市带出现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将借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环境保护较好的苏南城市群经验,试图找出一条适合皖江城市带的绿色发展路径。因此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绿色发展指数,以此来找出差异,寻找对策建议。 标签:皖江城市带;资源;环境;绿色发展指数;绿色发展路径 1 绿色发展的概念及文献综述 1.1 绿色发展概念 绿色发展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复合型,涵盖了绿色政治、绿色经济、绿色人居环境、绿色城市以及绿色文化等诸多方面。绿色发展模式极大的改变了以往的环境与经济不能协同发展的观念,它不但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还提出将环境保护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资本与动力当中,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具体来说,绿色发展的表现形式如下:(1)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2)保护环境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3)环境与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生产力与竞争力的体现。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最先提出“绿色发展”的是英国学者Pearce,他在《绿色经济蓝皮书》(1989)中提到只有通过绿色经济才能获得经济、人文、环境的全面发展。此后,各国学者对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发展方式逐步重视起来,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加以研究:其一是如何实现绿色新政及其具体方案;其二是如何发展绿色产业及其实施效果评价。其中Worforce Information Council of USA(2009)对美国绿色产业的就业效果加以评价时创造性的将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相结合。Andrew Joavis(2011)在前人的基础之上,预测了一些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绿色就业潜力。总之,绿色发展的相关概念在西方国家颇受关注。 我国学者近些年来也对绿色发展相关议题加以重视,尤其注重研究绿色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具体措施。例如马林(2004)、刘国涛(2005)等学者归纳总结了绿色产业的概念和特点;姜明生(2008)、李忠(2011)等学者提出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思路和建議;曾健民(2002)、王克西(2008)、赵路(2009)等学者以我国具体区域的绿色产业发展为例,提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及其解决方法。近年来,我国学者在绿色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估方面也进行了探索,例如席广亮(2008)研究出了一套针对江苏省绿色发展适宜性的评估方案,西南财经大学和国家统计局(2010)研究出了绿色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这成为目前国内颇具影响力的研究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文献。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2年11月13日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而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 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于《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这是继2009年之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四部年度报告。 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非同步 投资与消费失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数,尤其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达到9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了8.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消费贡献率只有45.4%,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点数只有4.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40.6%,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也出现了负值。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发展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正常水平为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是我国的投资消费比接近1∶1。可见,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是我们重建设、轻消费、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如果按照三大产业投资水平来看,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3.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发育仍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绿色低碳建筑材料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

绿色低碳建筑材料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 近年来,国家推进绿色低碳建筑材料,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绿色低碳建筑材料应用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在社会不断变化的今天,我国已经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倡导和推行绿色低碳建筑材料是目前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国家每年得白血病的人数在不断地上升。如果在生活中,每个人都能做一个绿色环保的“低碳使者”,那么得病的人数会减少很多,绿色低碳建筑材料应用到人们的住房上,我们的社会环境会变得更加美好。从而减少了雾霾,沙尘等一系列的自然灾害。本文将要对于绿色低碳建筑材料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研究。 【关键词】绿色;低碳;建筑材料;应用现状 1. 绿色低碳建筑材料应用的必要性 1.1适应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竞争的条件下,某些建筑企业想要获得更突出的社会地位和更高的发展机遇。就要提高市场的竞争力,才能使在整个企业立足于社会。如今的建筑材料推进了低碳,环保,节能等各方面的功效,国家也成立了许多的建筑材料专业质量标准检测机构。目的是为了建设出更绿色,更环保的建筑。但是即便是这样,每个建筑行业还是会建设出不同质量的建筑,这就是企业的竞争力之一。有的企业在建筑的外观上吸引客户,以绿色作为建筑内部的主要色系,给客户造成了一种错觉感。实际上这种建筑并不具备低碳,环保的功能。所以要想在建设行业中取得长足的发展,就要在根本上处理建筑材料的绿色环保性。这样才能提高市场的竞争力,从而使得绿色低碳建筑材料能够得到更大的传播。 1.2适应方针的政策需要 近年来,国家推进绿色低碳建筑材料,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一些不符合质量检测标准的建筑材料逐渐的远离了市场竞争,所以国家对于环境污染指数有着明确的分析,并做出了合理的改善政策。所以国家的政策对于建筑的质量指标有着良好的作用。国家也对建筑材料从生产流程,到使用环节上都进行了明确的监督,对于不合格的现象,要及时的制止。要推广和使用绿色低碳材料的意识,与国家及建筑行业倡导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理念相符,容易通过检测获得生产经营成功。所以,对于建筑行业的政策方针有必要进行改善和加强。 1.3适应时代潮流的需要

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五种模式

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五种模式 作者:泛华志达 2015-04-13 13:16 关键词:北京,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人气188 分享到: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还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北京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重复欧美城镇化的老路,也不走拉美城镇化的道路,不是城市功能在郊区的线性延伸,简单走“新城+小城镇+新农村建设”的路子,也不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简单递加,而是适应中国国情和北京市市情的要求,结合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和时代特征,是社会生产关系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一根本制度性鸿沟基础上的重新调整,既是郊区农村发展的机遇,也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 通过对以往北京市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主要模式总结,提炼为开发商主导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农民与村集体主导模式、绿隔征占模式、整建制转居模式五种。 1、开发商主导的模式 目前,完全由开发商主导的模式已不多见。一些村在发展初期,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政府财政相对紧张,往往是以开发商为主导,开发商拿走了大量的好地,产生许多遗留问题。 这类开发建设模式主要采取由开发商征占土地,依靠土地使用权证向银行融资,进行一级开发和二级开发,完成城市化建设。开发商在拿走大片土地的同时,还需完成征地拆迁、人员安置以及公共交通、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设。2004年以前,这类开发建设模式居于主导地位。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政府与市场的职能混淆,比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等本应由政府配建的项目交给开发商开发,而开发商往往不落实。纯利润导向,开发商开发项目以利润为导向,并不能很好的考虑村民的利益。单项目平衡,开发商只追求单个项目开发的平衡,不进行区域统筹考虑。一次性合作,项目开发完成后,开发商便对该项目不再进行任何投入。 2、政府主导模式 近年来,政府通过土地储备方式,开始掌握城乡结合部地区村庄改造建设的主导权,并以大区域资金平衡的办法,使多年搁置的改造建设项目得以重新启动,有效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政府主导模式的基本形式是以区县和乡镇政府为实施主体,主要通过土地储备的运作机制,依托土地储备中心解决融资,进行征地和一级开发,同时解决农民的征地补偿和安置补偿、转局和社保问题。在此模式下,农民的利益教有保障,一些难以开发的地块,也得以有效推进。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五大发展路径 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乡发展面临着差异大、产业同质化、小城镇缺乏活力、大城市饱受城市病等一系列问题。如何摆脱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方式,协调好城市和乡村间的发展关系,走好大小城镇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可借鉴产业综合体模式、旅游小镇集群化模式、产城融合一体化模式、旧城改造与更新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这五大城镇化发展路径。 一、产业综合体模式以生态产业为核心形成的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发展路径之一。通过开发创建高效生态产业综合体,做到扶持一个乡镇,带动一片乡村,富裕一批农民。主要包括创意设计型综合体、现代农业服务综合体、以大企业主导的生态制造综合体、商业休闲娱乐综合体等方向。 把农业、农村和农民与新型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结合自身特点,以广阔农村为基础,以广大农民为依托,以乡镇和乡村为主战场,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体的新型中小城镇化为载体,创立具有乡村特色的智慧型、生态型、科技型及文化型的高效生态产业综合体。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企业需要发挥不同的作用。政府统筹谋划,完善设施建设与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土地流转,集中安置居民,统筹产业形态发展,形成产业综合体发展的整体氛围。企业将技术研发、生产制作、成果展示、创意设计等融入综合体,并为居民和产业工人提供商业和娱乐服务,将产业综合体做成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发展模式。 在具体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确立特色主导产业,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 依据当地资源禀赋和独特发展规律,合理规划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充分挖掘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以培育支柱产业为重点,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确定特色产业,着力形成“一镇一业、多业并举、特色明显、产业兴镇”的特色小城镇产业发展格局。 此外,要注意塑造建筑风貌特色,传承历史文脉。历史文化是特色小城镇的灵魂,在注重历史的原真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传承文脉、彰显个性,充分保护、挖掘、弘扬小城镇在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反映中国小城镇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提升小城镇的知名度和文化软实力。因地制宜地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是保持城市活力、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二、旅游小镇集群化模式把握休闲产业发展浪潮,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改变乡村风貌,推进乡村休闲、文化旅游、

浅析工业绿色发展的路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616496056.html, 浅析工业绿色发展的路径 作者:夏盛 来源:《经营者》2017年第12期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不利于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围绕绿色发展理念,开发可行的绿色发展路径,是保障工业健康稳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需求的有效措施。基于此,本文在概述工业绿色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绿色发展面临的困境,并以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烟台开发区”)的发展实际为例,尝试探索出一条工业绿色发展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工业绿色发展内涵困境路径 一、工业绿色发展的内涵与困境 (一)工业绿色发展的价值 工业绿色化的基本要义在于在既有工业经济空间格局下,使工业发展重心向清洁、低能耗、低污染、可持续发展等新兴经济形态转变,追求环境友好、技术领先、产业融合、统筹布局、绿色先行,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对传统工业经济结构加以调整,选择合适的路径。当前,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坚持绿色发展对产业关联度高、经济发展贡献大,但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工业已提出了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工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否实现绿色发展目标的关键领域。作为国家级开发区的烟台开发区,始终将工业作为立区之本。工业绿色发展,要坚持统筹当前和长远、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这一理念在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广泛共识,并正付诸实践。 (二)工业绿色发展的困境 结合烟台开发区的发展实际,对当前工业绿色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概括如下:一是工业绿色发展理念扎根不牢,一些传统工业行业落后的生产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由于观念影响、资金约束、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不少传统工业企业并不热衷于绿色发展,而有的企业即使认可绿色发展理念,也由于缺乏指导而迟迟找不到切入点进行转型升级;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庞大,但真正拥有领先于国内外同行的核心前沿技术的企业并不多,部分行业甚至盲目跟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力度亟待加强;三是工业园区建设导向不准,有的工业园区仍然以能否推动当地经济利益作为最主要的评价标准,从而误导产业重返强调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老路,阻碍工业绿色发展。 二、工业绿色发展的可行路径

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docx

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第十二条自治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指导思想是: 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与优化,促进产业和人口的空间集聚,形成合理的、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城镇空间网络, 推进城镇化和城镇现代化进程。注重区域和城镇的合理、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资 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十三条自治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方针是: 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类指导、兼顾南北、强化重点。优化 乌鲁木齐的综合功能,强化乌鲁木齐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培育区域中心城市,有 重点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第十四条自治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战略目标是: 充分发挥自治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后发优势和资源优势,逐步建设成我国西部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政治稳定,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经济强区和具有一定国际意义的商贸 活动中心区域。逐步建立一个职能类型协调,规模等级和空间布局合理、城乡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城镇体系。 第十五条自治区城镇化发展道路是: 走以大中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及重点小城镇优先发展、注重城市功能的扩张和完善、集约化和内涵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使城镇成为各级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通过城镇 要素的聚集与扩散功能的充分发挥,带动城乡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北疆(指天山以北地区) 依靠城镇的集聚效应,走城乡协调发展的扩张型城镇化道路;南疆(指天山以南地区)强化 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走点轴开发的集中型城镇化道路。 第十六条自治区城镇化战略步骤是: 近期,新疆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是天山北坡经济带,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实质是以乌鲁木 齐市为核心,以吐 -乌-大高等级公路、乌 -奎高速公路和北疆铁路为发展轴的天山北坡城

绿色发展低碳生活演讲稿

绿色发展低碳生活演讲稿 大家一定都听说过低碳生活,但都没有深度了解过低碳。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把生活作息时间中所消耗用的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量。下面是的绿色发展低碳生活,仅供参考。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地球的科技越来越发达,从过去的猿人到现在的文明人,经过了漫长的演变,现在,人们已经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将汽油、铁等东西攒在一起,做成汽车等东西了,可正是由于这些东西的诞生,地球的能源也越来越少,环境也越来越差…… 据科学家们的推测,照地球现在的暖气排放速度,不出20年,也可能是更短,地球的温度将会上升2%,到那时,地球上三分之一的物种将会灭亡,地球上就再也看不到一些珍奇动植物等了。 现在的人,都爱在钱上做文章,大肆浪费,却不知,地球能源也会消耗光的,按现在的状况消耗下去,能源迟早有一天会没有的,所以,大家必须得做到节约能源,减少排放,过上低碳生活!

首先,我们得从空调下手,空调是比较费电的,还会排放暖气,所以,我们可以将电风扇放在下面,提高制冷效果,好少开一会空调,当空调开启几小时后关闭,马上开电风扇。晚上用这个方法,可以不用整夜开空调,省电近50%其次,冰箱也很重要,冰箱里的东西最好占容积的80%,或多或少都会费电,还有,看电视时,最好少开电视,以节约电源,在街上开的汽车,每天排放的尾气会导致气候变暖,还会污染空气,所以,我们可以尽量步行,坐公交车,以减少尾气排放。 我推荐的只不过是几种方法,希望大家可以做到这些,过上低碳、环保的生活。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低碳低碳,相信大家一定很熟悉,但是低碳又是什么,不低碳又会引发什么后果呢?今天跟我一起去参观低碳博物馆了解吧! 经过一段时间的行车后,我们到达了低碳博物馆,初看,低碳博物馆的外形还以为是蛋黄派呢!两边黄黄的中间一个蛋心,但是你仔

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绿色城镇化是指把传统城镇化建设理念与生态环境保护、人文精神协调统一起来,融入社会、文化、历史、经济、自然、人文等因素,逐步形成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高度和谐的,人的创造力、生产力协同的城镇规划。我国城镇发展应以绿色城镇为目标价值取向,并应从切实发展城镇的循环经济、注重城镇的生态规划、治理城镇的生态环境、合理布局城镇工业结构、土地集约利用、保护城镇绿地生物多样性等六个方面来实现绿色城镇目标。 一、引言 绿色城镇化,作为一种现代新型城镇化道路。不仅是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流,而且也伴随我国十二五规划绿色发展概念的明确提出正在成为当今中国城镇化的标杆。绿色城镇化既是城镇的发展与绿色发展相结合,也是城镇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以达到人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2013年全国“两会”中,新型城镇化成为热点议题。而作为新型城镇化重要内涵之一的绿色城镇化,更是重点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四化”: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而其中之一就是新型城镇化对于绿色城镇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明确要求: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在“两会”上,更是将新型城镇化及绿色城镇化的讨论再次引向深入。 对于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曾经这样评价:速度快、质量低、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市民化的程度比较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城乡发展不协调。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着,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将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剧烈的生态环境改变过程,对我国本已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目前我国正以全球7%的耕地、7%的淡水资源、4%的石油、2%的天然气储量来推动全球21%人口的城镇化。据专家测算,城镇化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增加能源消耗4940万吨标煤,增加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约11.6亿立方米,增加钢材消耗645万吨,水泥2190万吨,增加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11亿吨,生活COD排放量3万吨,生活氨氮排放量1万吨,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19.5万吨,生活CO2排放量2525万吨,生活垃圾产生量527万吨。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必须转型。新型城镇化绝不能再沿袭过去“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模式,必须转变城镇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集约紧凑的绿色城镇化道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影响来获取最大的城镇化收益,这是我国在众多约束条件下的必然选择,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必然要求。 二、绿色城镇化理论综述 所谓绿色城镇化,是指城镇集约开发与绿色发展相结合,城镇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资源节约、低碳减排、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新型城镇化模式。绿色城镇化集中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其中资源节约与低碳减排是具体推进方式,环境友好与经济高效是奋斗目标。 具体内涵可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用全域发展的理念来推进城镇化。推进绿色城镇化就是要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通盘考虑,以城市的功能规划全域,实现城乡规划的全覆盖;就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就是要建立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实现城乡功能互补。二是用节约集约发展的理念来提升城镇化。推进绿色城镇化就是要克服传统城市化浪费土地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弊端,推进口集中、土地集约、人气集聚,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三是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绿

新型城镇化道路

自然辩证法作业 1.中国为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新”在何处?如何城镇化? 1.1新型城镇化道路概念 所谓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1.2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背景与原因 近来,新型城镇化已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人们普遍认为,新型城镇化将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有人认为,新型城镇化就是新一轮的高速城镇化,将会大兴土木、圈地造城、逼农民进城上楼、推高房价。新型城镇化果真会如此吗?如何理解新型城镇化?我国为什么要提新型城镇化?怎样才能走出一条符合“五位一体”要求、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需要探讨。 根据国际上一般经验,一个国家或地区当城镇化率处于30%到70%之间时,城镇化速度则相对比较快。据此可以判断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城镇化率还将快速提高。如何才能更好地确保我国城镇化质量?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快速城镇化,使我国有效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一些国家发生了严重金融危机,我国经济保持着平稳较快增长。快速城镇化,带来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到2012年,我国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比重已经下降到约10%,工业化基本实现。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未来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让更多的人生活在城镇,不但可以让更多人享受城镇文明,尽快过上小康生活,而且也有助于减轻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压力。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只转移劳动力,而不能减少人口,有限的农业农村资源,不足以支撑城乡居民实现均等化的收入,全面小康无从谈起。农村人口大幅度减少了,全面小康建设的难度也就降低了。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不但会让城镇更好地吸引合格劳动力,更好地提升劳动力素质,而且更加有助于促进城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移农业劳动力市民化,可以让劳动者更加稳定,彻底解决民工荒和劳动力结构失衡问题。通过转移劳动力培训和工作积累,形成稀缺的人力资本,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转移农业劳动力市民化,不仅给城镇提供产业工人,而且也会拉动消费,扩大需求,促进城镇第三产业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让城镇更好地聚集各类资源并优化配置,有助于实现产业升级。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长期以来,城镇建设往往都是低价征收土地,以土地财政搞城镇建设。推行新型城镇化,能够更好地维护拆迁户和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减少利益冲突。推行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让城镇更加宜居,让市民生活更有质量,这更加符合广大市民的期待。 只有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习。 1.3新型城镇化中“新”含义的理解

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2013-11-4

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 2013/11/4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化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何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事关我国现代化事业成败的重大战略。由中国工程院和清华大学共同组织的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日前正式结题。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担任负责人,20多位院士、100多位专家参加。经过一年多的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该项目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性建议。这份报告也成为项目组就城镇化问题向中央提建议的重要依据之一。该报告包括1个综合报告和8个课题。 城镇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过程,也是新中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结果。随着当前国家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深入,如果顺势而为、妥善引导,城镇化将会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走得不好,现有的“城市病”将蔓延,影响现代化进程,无法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事关我国现代化事业成败的重大战略。 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不可持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持续发展,截至2012年底,城镇化率已达52.57%,城镇人口约7.2亿。中国正在从一个传统农业大国,转变为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基本持平的城市型国家。13亿人口大国的城镇化持续发展,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 但是,囿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城镇化多年所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已越来越突出。一是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化率统计指标高于实际的户籍非农业人口比重15个百分点左右,城镇人口中1/3的流动人口群体无法享受城镇待遇;农民工整体上技术能力缺乏,难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新生代农民工无务农意向,“不融入”或“半融入”的城市现象突出,成为提高消费、拉动内需的制约瓶颈和社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农村精英流失、农业现代化发展受限、农村空心化的现象日益显现。二是资源环境约束瓶颈突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区域性复合型

绿色发展内涵及其路径选择的调研和思考

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 ——绿色发展涵及其路径选择的调研和思考 作者:宏伟《光明日报》(2016年05月18日10版) 一、绿色发展提出的背景及涵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理念。 究竟什么是绿色发展,为什么要绿色发展,当前制约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怎样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这是需要进一步深入调查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1.绿色发展是顺应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必然要求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013年5月24日,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这是对生态与文明关系的鲜明阐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

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走出,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在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演进的转型期。人类上下约万年的文明发展历程告诫人们,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不可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阈值。恩格斯曾经警告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一系列灿烂文明消亡的过程充分印证了这个道理。 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全球围的生态危机。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峻形势。要遏制这一趋势,必须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绿色发展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是跨越式发展,我们在三十多年里就取得了发达两百多年的成就,这是一种“时空压缩”。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把发达二三百年时间中分阶段产生的农民失地、工人失业、社会失稳、结构失衡、环境失序等问题集中到30多年的时空中,这也是一种时空压缩。 在这个阶段,我国面临日益峻的资源瓶颈和环境污染。从资源状况来看,我国资源总量小,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别是煤67%、油6%、铁矿50%、铜25%。2010年,我国油、铁矿、铜等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潜在风险日益加大。目前我国整体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道路改建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道路改建研究 发表时间:2019-04-26T16:31:34.23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作者:孙阳张慧慧[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道路出行有了更高的要求,新型城镇化以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是城市、城镇、新农村共同发展,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实现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山东中宏市政设计有限公司济宁 272000摘要:近年来,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道路出行有了更高的要求,新型城镇化以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是城市、城镇、新农村共同发展,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实现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背景;城市道路改建引言我国道路建设发展非常迅速,为我国经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原有城镇道路逐渐无法满足现代交通需求。在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中,如何科学有效的对原有道路进行改建已成为人们开始关注的问题。 1举例分析根据某市某区总体规划为例,某区区域总体布局将形成“城镇联动、双轴发展、绿心聚核、多点均衡”的总体功能布局结构。其中某公路段为“双轴”之一,亭林镇、朱泾镇、枫泾镇均为重点建设城镇。某区区规划构筑“一城(组团式松江新城)、二翼(东翼工业园片区、西翼科技园片区)、三片(东北部经济密集片区、西北部旅游度假片区和南部现代农业片区)”的区域空间结构框架。叶榭镇位于“三片”中的南部现代农业片区。G320车亭、亭枫公路段为沿线各镇重要的对外联系通道,各镇的地块建设也沿车亭公路及亭枫公路展开。同时G320又是连接江浙的重要干线公路,过境交通大。因此,G320国道兼具对外交通联络、城市综合性主干道的功能,是松江区及金山区的重要通 道。而现状G320道路通行能力已逐渐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道路服务水平低,在城镇段经常出现交通拥堵,目前车亭公路为南北向一块板断面的公路,双向2条~3条机动车道和2条非机动车道。主要相交道路为:北松公路、泖亭路、大叶公路、叶政路和亭枫公路,这些相交道路目前均为双向四车道,现状车亭公路上交叉口均没有渠化拓宽。车亭公路可以通过2个高速公路出入口连接沈海高速,它们分别位于泖亭路上和大叶公路上。其余东西向连接的道路贯通性不好,且道路等级较低。亭枫公路目前为东西向四块板断面的公路,双向4条机动车道和2条非机动车道,主要相交道路为:车亭公路、松金公路南、松卫南路(双向四车道)、松金公路北、金石公路、金廊公路、朱平公路和朱枫公路,其中仅松卫南路、金廊公路、朱平公路和朱枫公路为双向四车道,其余为双向两车道。亭枫公路在交叉口进口道处也未渠化拓宽。亭枫公路通过亭林出入口与上海绕城高速(G1501)接通,通过朱泾出入口和兴塔出入口与亭枫高速(S36)接通,通过枫泾立交与沪杭高速(G60)接通。可见,G320车亭、亭枫公路周边路网条件总体较差,路网尚不完善,连通性较差。贯通南北的地面道路只有朱枫公路、松卫公路和车亭公路,东西贯通的道路只有亭枫公路和大叶公路。松江区又受到黄浦江分隔,越江设施欠缺,且间距较大。 2总体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严格遵照国家有关规范规程,根据道路功能定位,结合规划和现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确定道路性质、规模、设计参数指标及设计内容;2)拓宽后车道规模须满足交通功能的需求;道路扩建尽量在规划道路红线范围内实施,充分利用规划道路红线,应尽量考虑减少拆迁;3)考虑工程的整体性,工程建设规模一步到位,根据实际建设条件与客观需求合理布置断面;路基、路面设计方案应尽量体现针对性设计的原则,提高结构强度;4)结合工程特点,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已经成熟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5)工程实施方案应最大程度减少施工期间对道路交通正常通行的影响。 3新型城镇化道路改建工程路面设计(1)柔性路面,如果新型城镇化原有道路为沥青柔性路面,道路表面只存在较少凹凸情况。针对此种情况,可采用沥青混合料或C10细石混凝土等进行道路找平,然后直接铺设沥青混凝土面层。如果道路路面存在多处凹凸,已无法满足正常道路使用,可在原路上采用水泥稳定砾石为基层,经机械压实后再铺设混凝土面层。若道路两侧地坪高度对道路中心高度有一定限制,可以将原有道路路面挖除,对道路基层、面层进行重新铺设。(2)刚性路面,若新型城镇化道路为刚性路面,在原有路面上铺设新路面可分为粘结式、分离式和直接式三种形式。粘结式需要将原有路面凿毛,凿毛后清洗,然后喷洒水泥浆,操作过程中应确保新旧路面接缝位置准确、整齐,接缝的构造形式应具有一致性。分离式是在新旧路面之间铺设隔离层,再在隔离层上铺设新路面。操作过程中,新路面接缝构造和接缝位置不受原有道路影响。采用此种方式理论上是比较理想的处理模式,但在实际新型城镇化道路改建过程中往往受两侧地坪高度限制。直接式就是在原有道路上直接铺设新路面。操作过程中,首先要确保原有道路的清洁干净,新铺设沥青混凝土要和原有水泥混凝土部分粘合,路面接缝相重合,确保上下路面具有一致的伸缩性。(3)道路拓宽中路面处理,新型城镇化道路改建工程中若需要进行道路的拓宽,若规划红线位置不变,可采用拓宽车行道的方法。拓宽车行道时,可使用对称拓宽的方式进行,确保道路中线位置不变的基础上,沿道路两侧拓展。考虑到新拓宽道路沉降量比原有道路大的问题,对新拓宽道路必须进行路基处理。因为新旧道路沉降量的不同会导致新路面纵向裂缝的出现,而且随着道路沉降程度会逐渐加大裂缝。在夏季多雨季节,雨水的渗透也会对路面产生进一步的破坏。针对以上情况,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在道路拓宽时必须做好过渡路面,观察路面沉降,当沉降稳定后方可铺设新路面。但在新型城镇化道路改建工程中,影响道路施工因素较多,且工期紧张,无法分期建设。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对此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可以将道路原有路面设置为快车道,将新拓宽道路作为人行道或慢车道。(2)对拓宽道路的基层、路槽施工质量做好严格把关,尤其是新旧道路相结合部位。若存在施工机械无法碾压部位,应进行人工夯实,并确保夯实密实度达到相关设计要求。(3)若原有道路的高程较合适,可以在新旧路基上同时铺设水泥稳定碎石层,提高道路整体稳定性,然后再进行路面的铺设。 4通过工程,达到以下工程目标 1)通过扩建机动车道规模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满足交通需求;2)沥青路面满足以下设计使用年限:新建路面、翻挖新建路段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2年;铣刨加罩路段路面沥青面层设计使用年限:不小于8年;3)老路利用路面结构层确保强度,满足交通需求,同时沥青路面应满足技术规范;4)将机动车道上的检查井调换成自调式防沉降窨井盖框和改进型防沉降窨井盖板,全线各类检查井“路框差”不大于4mm;5)人行道每单元完好率达到100%,平整度控制在4mm以内,缘石坡道设置率100%;6)实施路段达到“路面平整清洁,设施规范齐全,运行状况良好”的目标。结语

中国新型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

中国新型城镇化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城镇化已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同时进入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既是对国家做贡献,也是对世界做贡献。正由于如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连续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坚定不移地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综观我国已经走过的传统城镇化过程,是一种高资源消耗、高经济增长、高碳排放、高污染的不可持续城镇化过程,与此相对应的新型城镇化过程是一种高效低碳、生态环保、节约创新、智慧平安的可持续健康城镇化发展过程。要实现中国城镇化由传统模式转变为新型模式,需要实现以下五大战略转型,即:由数量型城镇化转向质量型城镇化,由激进式城镇化转向渐进式城镇化,由被动城镇化转为主动城镇化,由以地为本的城镇化转向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由政府主导的城镇化转向市场主导的城镇化,最终实现由提速转为提质、由亚健康转向健康的城镇化。 由“坐小汽车”转为“骑自行车”,由数量型城镇化转向质量型城镇化 健康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是城镇化速度与质量的全面提升与统一,是城镇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而且城镇化质量比速度更为重要。如果把过去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城镇化过程比作“坐小汽车”过程的话,那么新型城镇化过程就是“骑自行车”的过程。 1。数量型城镇化是一味追求速度的“坐小汽车”过程。 “坐小汽车”的快速城镇化过程可在原料充足的前提下无限加速,但这种加速过程受到了燃料加速枯竭的限制,比如遇到了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保障瓶颈和高发高危的城市病。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数字游戏”表明这种“坐小汽车”的数量型城镇化过程不可能再沿袭下去,现行城镇化水平的数值存在很大水分,真实的城镇化水平只有不到40%。 2。质量型城镇化是追求质量和效益的“骑自行车”过程。 “骑自行车”的城镇化过程是一种积极稳妥的城镇化过程,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过快了自行车会崩溃,过慢了自行车会摔倒,只有正确把握好自行车的速度和节奏,才能匀速稳定前行。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新型城镇化过程需要“骑自行车”的城镇化过程。新型城镇化的国家战略要求正确处理好城镇化提速和提质的关系,把提升城镇化质量作为重中之重,逐步淡化城镇化的数量指标,强化城镇化的质量考核指标,推进国家城镇化由数量型城镇化转向质量型城镇化,不断提升城镇化的空间质量、经济质量和社会质量,把城市病问题缓解到最低程度。

3-某钢铁集团绿色低碳发展

**钢铁集团绿色低碳发展思路 2019-08-28

**钢铁集团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政策导向,促进各单位充分发挥自主管理能力,持续提升环保绩效;通过指标分解,逐级落实减排责任,促进各单位深入挖掘内部控污潜力,完成污染减排目标;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钢铁集团先后投资近**亿元进行清洁高效生产的装备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外一流,形成了板、管、轨、线四大精品系列,具备了钢铁行业中是少有的装备优势和产品优势,已形成装备大型化、现代化,管理向精细化、信息化转型,技术向中高端差异化发展,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兴起的“全新**钢铁集团”。 **钢铁集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自治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部署,严格落实新环保法,把环保工作放在优先位置,以董事会、党委常委(扩大)会、总经理办公会的形式,高规格研究部署环保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将环保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的绩效考评和责任追究体系,实行“一票否决”。加强组织机构建设,成立环保专门机构,建立健全监察、监测网络,开展生产、设备、纪检、组织人事等多部门联动,开展环保效能监察和环保绩效考核。在钢铁产能过剩,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努力保证环境治理不放松、环保设施运行成本不下降、环保工程项目不停建、环保资金投入不减少,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水平,为包头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增加,重现蓝天白云景象作出了贡献,彰显了**钢铁集团积极履行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环保责任的良好形象,尤其在淘汰落后和去产能的工作上力度巨大,先后淘汰了1座**立方米高炉、4座**米焦炉,4台**平方米烧结机、1台**平方

中国城镇化管理的发展模式

中国城镇化管理的发展模式 【摘要】:城镇化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目标。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城镇化建设,本文分析了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体系及体系的合理性构成,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两种推进方式,这为城镇化管理提供了部分理论研究;最后提出各区域要根据本区域的多种因素综合考量选择适合本区域的城镇化化发展模式,不能“一刀切”或者是盲目模仿。 【关键词】:城镇化;城镇体系;发展模式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one of the milestones in our development process.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urbanization; urbanization system and the rationality of the system constitute a two way forward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which provides some theoretical studi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urbanization; finally, the regional integrated consideration of a variety of factors according to the region’s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model for the region, not “one size fits all”or blind imitation.key words: urbanization; urban system; development model 一、引言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全国各地都在开展城镇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