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疤痕增生吃什么药

疤痕增生吃什么药

疤痕增生吃什么药
疤痕增生吃什么药

疤痕增生吃什么药

文章目录*一、疤痕增生吃什么药*二、疤痕增生的典籍偏方*三、疤痕增生的护理知识

疤痕增生吃什么药药物一:曲尼司特胶囊

【功效主治】本品为抗变态反应药,可用于治疗疤痕疙瘩、增生性疤痕。

【主要成分】N-(3,4-二甲氧基肉桂酰)邻氨基苯甲酸【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日3次,每次1粒(0.1g);儿童每日5mg/kg,分3次服用。

【不良反应】

1、肝脏:偶尔出现肝功能异常,需注意观察,可采取减量、停药等适当措施。

2、胃肠:有时发现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痛、腹胀、便秘、腹泻、胃部不适,偶有胃部不消化感。

3、血液:可有红细胞数和血色素量下降。

4、精神神经系统:头痛、嗜睡、偶尔头重、失眠、头昏、全身疲倦感等症状。

5、过敏反应:皮疹,偶见全身痒等过敏症状,此时应停药。

6、泌尿系统:偶见膀胱刺激症状,应停止用药。

7、其它:偶见心悸、浮肿、面部红晕、鼻出血、口腔炎等症状。

【禁忌】

1、本品能阻断过敏反应发生的环节,在哮喘好发季节前半月起服用,能起到预防作用。

2、本品不同于支气管舒张剂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已经发作的哮喘症状,不能迅速起效。

3、本品可与其它平喘药并用,以本品作为基础处方药,有规则地服用。

4、激素依赖性患者使用本品时,激素用量应慢慢减少,不可突然停用。

药物二:疤痕止痒软化膏

【成份】五倍子、威灵仙、牡丹皮、泽兰、冰片、薄荷脑、樟脑、水杨酸甲酯。

【性状】本品为淡灰褐色的片状橡胶膏;气芳香。

【功能主治】活血柔皮,除湿止痒。用于灼伤或手术后的增殖性疤痕等。

【规格】7*10cm

【用法用量】按疤痕大小剪取本品,贴在疤痕表面,每二~三日换药 1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如疤痕表面有破溃或起泡者,应暂停使用,孕妇慎用。

药物三:除疤膏

【成份】桃仁、鸦胆子、冰片、樟脑、石碱,辅料为甘油、白凡士林、十八醇、单硬脂酸甘油酯。

【性状】本品为白色至淡黄色的软膏;气芳香。

【功能主治】软坚散结,活血消疤。用于因烧伤、烫伤、疮痈、创伤等所致的增生性疤痕的辅助治疗。

【规格】每支装50克

【用法用量】外用,涂敷患处,每日1-2次。

【不良反应】偶有刺激或皮疹出现,停用几日或减少用量后,如无不适可继续使用。

【禁忌】

1、创面未愈合者忌用。

2、二岁以下婴幼儿忌用。

3、硬损性疤痕或感染性疤痕禁用。

【注意事项】

1、本品为外用药,禁止内服。

2、切勿接触眼睛、口腔等黏膜处。皮肤破溃处禁用。

3、哺乳期妇女、儿童、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疤痕增生的典籍偏方1、用香附9克,柴胡9克,川芎9克,熟地12克,当归12克,赤芍9克,穿山甲9克,夏枯草15克,梨树根45克。功效:调和营卫,舒畅气血。主治:瘢痕疙瘩,食道粘连,食道憩室。用法:将穿山甲、梨用清水浸泡30分钟,再入余药,

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液混合。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食道粘连者可日服3-5次,这是很多人都用过的,而且效果很明显。

2、内服防风、荆芥、丹参、白鲜皮等的“清热解毒、疏风散表、止痒法”。

3、内服党参、淮山药、生地、熟地等的“养阴易气、养血润燥法”。

4、内服桃仁、藏红花、浙贝母、昆布等的“活血化淤、软坚散结法”。

5、把维生素E胶囊用针戳破,取其内的液体涂抹在疤痕上轻轻揉按5-10分钟,每天两次,持之以恒就会有比较好的效果,最

多一个月就会有明显的改变。

6、可以用手掌根部揉按疤痕,每天三次,每次5-10分钟。此方法坚持使用,对增生性疤痕有非常好的抑制作用。姜片摩擦去疤法脂类的缺乏会引起伤口愈合缺损。鱼油中含有丰富的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对伤口愈合有一定益处。

疤痕增生的护理知识1、愈合后的皮肤经常用温水(水温38℃~39℃)浸浴,以柔软的毛巾涂以中性肥皂轻拭疤痕,去除皮屑,但需注意不损伤表皮。

2、涂抹祛疤痕膏,保持疤痕滋润,抑制疤痕生长。

3、用中药五加皮汤浸泡疤痕皮肤,每日一次,可减轻水肿,

促进淋巴静脉回流。

4、包扎弹力绷带。注意避免牵拉与摩擦疤痕,以免引起水泡、破溃。

增生性瘢痕(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增生性瘢痕(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瘢痕是创伤愈合留下的痕迹,也是组织修复愈合的最终结果。在某些个体,修复过程发生异常可以导致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增生性瘢痕。增生性瘢痕突出皮面,形状不规则,高低不平,潮红充血,质地实韧。有灼痛和瘙痒感,于环境温度增高,情绪激动,或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时症状加剧。增生往往延续几月或几年后才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化,表现为突起高度减低,颜色转暗,充血消退,变软。有些最终可以平复,痛痒症状也大为减轻或消失。增生性瘢痕,好发于损伤深度仅及真皮的创伤,偶尔亦见于较深的创伤和手术切口。 二病因1.局部因素 包括部位、皮肤张力、异物、炎症、皮肤类型等。异物,如落入创口内的灰尘、滑石粉、棉花纤维、线结及某些化学物质等。此外,还有细胞破坏后所析出的角质素。炎症,如创面愈合前因长期裸露感染,肉芽组织过度增长,深2度烧伤创面愈合后瘢痕内包裹的残存毛囊或腺体组织所引起的反复发作的感染等。皮肤张力,如与皮肤天然纹理、皱褶一致,或在关节部位的瘢痕,不断地受到牵拉,甚至破溃,以后反复破溃愈合。这些局部因素的刺激,都可导致瘢痕的增生。 2.全身因素 包括年龄、内分泌、种族与遗传。如青壮年、妇女,尤其是孕妇和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易发生增生瘢痕,而极少见于老年入,这可能与雌激素及垂体内泌素分泌旺盛有关。此外,种族、遗传、身体素质等因素亦与瘢痕增生有关但确切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阐明。 三临床表现1.高度增生性瘢痕 淡红色,暗红色货褐色,质硬。有强烈的瘙痒感,有压痛。瘢痕边缘和正常皮肤之间有明显界限,边缘呈现圆滑的苔形。无浸润性生长。 2.轻中度增生性瘢痕 淡红色,暗红色,瘙痒感和疼痛感不明显,周边无炎性浸润。 四检查1.组织病理检查 示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如胶原、纤连蛋白的合成增加。 2.羟脯氨酸测定 羟脯氨酸为胶原蛋白的特征性氨基酸,羟脯氨酸在血浆中以游离、肽结合及蛋白结合3种形式存在,

增生性瘢痕的防治现状与展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第14卷第20期 2010–05–14出版 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May 14, 2010 Vol.14, No.20 ISSN 1673-8225 CN 21-1539/R CODEN: ZLKHAH 3753 增生性瘢痕的防治现状与展望 高明月1,蔺洁2,张文显1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ypertrophic scars and the clinical prospect Gao Ming-yue1, Lin Jie2, Zhang Wen-xian1 Abstract BACKGROUND: Hyperplastic scar is the abnormal results of wound healing, which severely effects body appearance and leads to functional disturbance.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ypertrophic scar status in China and abroad. METHODS: PubMed, Embase, 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 CNKI, CAJ were retrieved by computer with key words of “hypertrophic scar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The language was limited for English and Chinese. Simultaneously, related monograph was manually searched. The studies regarding biological features of hypertrophic scar, reasons for hypertrophic scar formation, as well a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ypertrophic scar were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main causes of hypertrophic scar fibroblasts ar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bnormal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fibroblasts. A large number of collagen fibers synthesized and secreted is the key to the formation of scar tissue.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ypertrophic scar should be integrated early in wound healing to take preventive measures to curb scar. Treatment should be combined in several ways to take combination therapy, which received notable results compared with monotherapy. In addi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role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mechanism of scar formation, animal experiments and dose reconstruction studies are endless. Strengthening of Chinese medicine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ypertrophic scar research is very important.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bnormal scars should be thoroughly avoided or reduced from the source, genetic level defects should be amended to prevent and treat hypertrophic scar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 be a further breakthrough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ypertrophic scars. Gao MY, Lin J, Zhang WX.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ypertrophic scars and the clinical prospect. 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yu Linchuang Kangfu. 2010;14(20):3753-3756. [https://www.doczj.com/doc/1614888891.html, https://www.doczj.com/doc/1614888891.html,] 摘要 背景:增生性瘢痕是创伤愈合的异常结局,严重影响体表美观并导致功能障碍。 目的:综述国内外关于增生性瘢痕的防治现状与研究概况。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1960-01/2009-01期间相关文章,检索词为“hypertrophic scars,Prevention,treatment”,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 数据库、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01/2009-01期间相关文章,检索词为“增生性瘢痕”,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 文。此外还手工查阅相关专著数部。纳入增生性瘢痕的生物学特性、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原因、增生性瘢痕的临床防治研究类 文献。 结果与结论:增生性瘢痕的成因来源于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异常,成纤维细胞数量增多,合成并分泌大量的胶原纤维, 是瘢痕组织形成的关键环节。对于增生性瘢痕应防治结合,在创伤愈合早期采取预防措施,抑制瘢痕形成,包括硅凝胶防治、 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放射疗法、冷冻疗法。治疗应采取几种方法联合的综合疗法,比单一疗法效果显著。另外,近几年中 药在瘢痕的作用机制、动物实验及剂型改造方面研究层出不穷,加强中医药在防治增生性瘢痕方面的研究很重要。提示增生 性瘢痕的防治应从源头上避免或减轻异常瘢痕的发生发展,寻找瘢痕基因缺陷并从基因水平加以修正,中医药在防治增生性 瘢痕方面前景广阔有待进一步突破。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生物特性;预防;治疗;皮肤组织工程;综述文献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0.034 高明月,蔺洁,张文显.增生性瘢痕的防治现状与展望[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20):3753-3756. [https://www.doczj.com/doc/1614888891.html, https://www.doczj.com/doc/1614888891.html,] 0 背景 增生性瘢痕是创伤愈合的异常结局,是皮肤损伤后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蛋白、纤连蛋白、氨基多聚糖等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而致,瘢痕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皮肤,局部增厚变硬,表面呈红色、潮红或紫红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严重者可影响体表美观并导致功能障碍。近年来对增生性瘢痕的防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 研究的热点。 1 目的 对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原因及基本生物学特 性进行探讨,对目前有关增生性瘢痕的防治措施 及临床应用情况加以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增生性 瘢痕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 Children’s Hospital of Hebei,Shijiazhuang 050031, Hebei Province, China; 2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 People’ s Hospital of Hebei Province, Shijiazhuang 050031, Hebei Province, China Gao Ming-yue, Nurse-in-charge, 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 Children’ s Hospital of Hebei Province, Shijiazhuang 050031, Hebei Province, China gaomingyue518@ https://www.doczj.com/doc/1614888891.html, Received: 2009-11-01 Accepted: 2009-11-31 1河北省儿童医院 整形外科,河北省 石家庄市 050031;2河北省 人民医院整形外 科,河北省石家庄 市 050031 高明月,女,1966 年生,河北省石家 庄市人,汉族, 2001年山西省长 治医学院毕业,主 管护师,主要从事 小儿先天畸形、血 管瘤及瘢痕等的 诊治工作。 gaomingyue518 @https://www.doczj.com/doc/1614888891.html, 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8225 (2010)20-03753-04 收稿日期:2009-11-01 修回日期:2009-11-31 (20090815006/GW·Z)

瘢痕的定义及分类

瘢痕的定义及分类 瘢痕的定义: 瘢痕的分类:瘢痕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它是各种创伤后所引起的正常皮肤组织的外观形态和组织病理学的改变的统称。它是人体创伤(即使是轻微的损伤)后,在伤口或创面自然愈合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的、必然的生理反应,也是创伤愈合过程的必然结果。瘢痕的本质是一种不具备正常皮肤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的,失去正常组织活力的、异常的、不健全的组织。瘢痕不仅破坏了体表美,还可妨碍相关组织或器官的生理功能,甚至导致畸形。其具体的定义只能从皮肤改变的组织病理结构甚至超微结构上并结合临床具体表现加以描述。因此瘢痕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 瘢痕的分类: (一)从瘢痕组织的病理学分类 1.正常皮肤瘢痕 组织切片表层为菲薄的上皮结构,仅由几层上皮细胞组成,无皮钉,称瘢痕表皮。深层为增厚的结缔组织,主要为胶原纤维,无弹力纤维以及真皮乳头、毛囊和腺体等皮肤附件结构。早期,细胞和血管成分较多,胶原纤维的排列没有一定的顺序。后期,细胞、血管、淋巴管的成分减少,胶原纤维呈互相平行较有规律的束状排列。 2.增生性瘢痕 瘢痕表面为数层上皮细胞,形成很薄且光滑的覆盖层,有时出现角化或细胞增生,无皮钉,但可有棘皮样改变向下伸展,其下真皮层为胶原纤维所替代,胶原纤维较厚,排列不太规则,但有与其长轴平行的倾向,这些弧形长索状胶原组成旋涡状组织学支架,其中有大量的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为主要成分,分布均匀,在开始时毛细血管的形成快而多,表现新生期活跃的特点,以后胶原纤维即由显著的旋涡状变成结节状,纤维束增厚而结节也更加致密,小动脉与毛细血管在结节周围也变明显。旋涡状与结节状胶原可同时见到。这些结节常被胶原纤维包围成包裹状,结节渐增大,到一定限度时胶原所包围的结节中细胞渐减少,血管也减少。在增生性瘢痕下面可见到一层正常形态的胶原纤维,它将瘢痕与皮下组织隔开。在结节与旋涡状胶原纤维中常有粘多糖沉积,这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坚硬的原因。以后这些结节逐渐伸长,使瘢痕渐变成熟。 3.瘢痕疙瘩 主要由大量致密的、较粗的、呈漩涡状不规则排列的胶原纤维束所构成。胶原束嗜酸,着色淡,肥厚,透明,稍有折射。成纤维细胞较少,纤维母细胞可多见分裂现象,无弹力纤维。 (二)从临床表现和组织学改变分类 1.表浅性瘢痕或扁平瘢痕 多见于皮肤擦伤,表浅的感染或浅度烧伤后形成。这类瘢痕外观粗糙,有时有色素改变,但局部平软,无功能障碍,时间久了瘢痕逐渐不明显,一般不需要手术。 2.条索状瘢痕或挛缩性瘢痕 常见于创伤或外科手术切口愈合后,严重者可形成增生性瘢痕,这种瘢痕不仅造成外形缺陷,还可由于直线瘢痕挛缩造成功能障碍。临床上常见瘢痕挛缩引起的有眼睑外翻,唇外翻、颏胸粘连、手部瘢痕挛缩畸形等。挛缩瘢痕是以所引起的功能障碍特征而命名的瘢痕。主要由于皮肤缺损面积较大的开放性创面,经肉芽形成、创缘的肉心性收缩、上皮再生覆盖等步骤而形成的瘢痕;也可由于不恰当的手木切口或某些部位皮肤特定定向的裂伤直接缝合后形成的瘢痕发展而成。由挛缩瘢痕所引起的功能障碍和形态改变,称为瘢痕挛缩畸形,简称瘢痕挛缩。有皮肤缺损的挛缩瘢痕生成,始于创缘的向心性收缩,其过程据某些研究者认为主要为从创缘基质的成纤维细胞分化而成的成肌细胞所起的作用。

针灸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现状与展望

针灸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现状与展望 祁芳1 许明张健尹秀婷李艳玲 1.前言 增生性瘢痕[1-3]通常是发生于严重的创伤、烧伤以及手术后的皮肤胶原纤维的增生紊乱,是患者十分重视同时也是临床上医疗人员面临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增生性瘢痕色红,表面粗糙,质地坚硬而无弹性,瘢痕区瘙痒、紧绷感,对患者的生理功能以及心理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目前临床上对增生性瘢痕的防治主要以压力治疗为主配合激素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抗肿瘤药物等手段,然而大多数的治疗都会导致某些副作用的产生,如发育障碍、皮肤过敏、皮疹和溃疡等[4-5]。中医认为[6],瘢痕形成是由于外邪入侵创口,并进入经络当中,导致经络受阻,引发气血流通不畅,因此造成外皮红肿或损伤性瘢痕。而针灸的主要功能在于通络活血,调节人体内的气血流通,从根源消除瘢痕的病因,达到治愈的目的[7-9]。中医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因其具有效果佳、不良反应小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笔者查阅了近十余年来的文献资料,对针灸治疗在增生性瘢痕的防治上的运用进行综述。 2.治疗方法 2.1针药结合 针灸可“通其经络,调其气血”[10],且外敷所用中药亦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够促进新生细胞和组织的新陈代谢,有效抑制局部纤维增生,止痒消肿,消除瘢痕在形成时色素的累及和沉淀,美化瘢痕。黄泽春[11]等选择了60例外伤愈合后增生性瘢痕患者,随机均分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采用针灸、外敷中药膜联合涂瘢痕霜的方法治疗,针刺方法为多根毫针沿瘢痕周围向瘢痕内斜刺,针尖汇于瘢痕硬结中央,结合电疗仪加强针感,共治疗30分钟后,辅以中药粉末以及瘢痕霜外涂,而对照组仅采用瘢痕霜治疗,研究发现:治疗组患者经3个月的治疗后大部分瘢痕已不再增生,趋于软化、稳定,至6个月时总有效率达84.6%,较单一用瘢痕霜治疗效果有明显优越性(P<0.01)。李慧[12]等采用同样的针刺方法加外敷活血化瘀、祛斑增白中药治疗了42例外伤后增生性瘢痕患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