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应收账款风险控制方法研究——以浙富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开题报告】

应收账款风险控制方法研究——以浙富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开题报告】

应收账款风险控制方法研究——以浙富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开题报告】
应收账款风险控制方法研究——以浙富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财务管理

应收账款风险控制方法研究——以浙富股份有限公司为例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研究意义:应收账款风险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企业管理活动中永恒的旋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我国的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之间的商品交易大都是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上以赊销方式实现的。商业信用在扩大销售、拓展市场、降低整体经营成本、强化企业市场竞争地位和实力、进而实现规模经营等方面,有着其他任何结算方式都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巨大的信用风险又往往使企业大量账款被客户拖欠,造成流动资金紧张,严重者产生大量呆账、坏账,发生严重经营亏损,企业陷入销售与回款两难的困境。正因为应收账款的特殊性以及对企业产生的深远影响,后果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企业因此破产。西方学者对于应收账款风险的研究对国内进行中小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但是,我国企业很难直接照搬西方国家的应收账款管理模式。而只能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应收账款系统化的管理知识来制定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应收账款管理模式,就其原因是因为社会整体信用制度缺失和企业自身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落后。因此,如何在当前经济大背景下,针对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经营方式和对货款回收管理力度的强弱的不同等方面来分析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应收账款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控制措施,以防范坏账风险,减少三角债的发生,降低企业经营管理成本,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合理现金流量,改善企业自身在同行竞争的地位,提高企业信用等级,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预期目标:本文采用理论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浙江杭州地区的中小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并选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家企业进行案例研究,收集该企业最近三年的相关报表数据,运用目前学术界中较为完善的应收账款风险分析方法对取得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验证,研究得出该企业目前所存在的应收账款风险并给出相应的防范控制建议,从而帮助该中小企业以及其他类似的中小企业在今后的生产经营中更好地应对和降低应收账款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应收账款风险控制方法的研究是基于信用政策的研究进行的。在西方,企业信用管理作为一门研究学科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对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中的流程管理、具体信用政策和方法等方面,已形成了较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在早期的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中,相关研究还主要集中于对流程的建立方面。如Wey,Frank(1971)通过对1965年底至1971年美国制造业应收账款平均收账天数(DSO)的增加和账期内应收账款比例的下降的现象进行研究,提出了有效管理应收账款的三个步骤,即拟定一个合理的信用政策;制定应收账款的投资计划和及时更新数据,向相关部门报告。Williams,Bob (1984)给出了一个信用政策应该具有的特点,即可以准确定义、简单明了、强调事前管理和能被强有力地执行。而Brodersen,Cornelius(1977)通过对Bowman石油公司良好的应收账款管理成绩的研究提出要想使应收账款得到良好的控制,就需要有一位专职的信用经理领导信用管理人员设计信用管理流程并进行跟踪管理。

在应收账款风险管理中,具体管理政策和方法已相对较为成熟。如Benson,Gordon M.(1979)指出应收账款管理的第一步应该是进行两个定量的分析,即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和应收账款账龄分析,通过这两个分析监控应收账款的状态。强调公司制定的信用政策应该让相关人员充分了解,包括顾客和公司的相关人员,特别是销售人员。另外,对于公司的信用政策应该在执行过程中得到一贯遵循。为了降低应收账款管理的风险,应该认真评价客户的风险价值,需要有专门的信用经理或者是可以利用的公司外部的信用管理专家。又如VanAuken,Howard E.(1981)强调在应收账款风险管理过程中,应该采用简单的定量分析方法对享受信用政策的客户进行选择。指出可以依赖三个指标即企业拟接受的样本、边际成本和边际收入以及净现值来评价是否对该客户授信。

国外许多学者也在信用风险模型领域内进行了多项研究。Altman和SaunderS在1997年回顾了信用风险测量分析方法在最近20年来的发展情况,分析了信用风险传统测度方法体系的优点和缺陷,并提出了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用风险模型方法所具有的优越性。MiehelCrouhy和DanGalai,RobertMark在2000年对当前主要的信用风险模型进行了回顾与分析,他们分别对几种信用风险模型的方法步骤、优越性、局限性作了介绍,并进行了比较研究。

由此可见,国外学者关于应收账款风险控制方法的研究无论是从信用政

策还是从方法上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为我国学者在应收账款风险控制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在我国,对应收账款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一般都是借鉴西方研究成果,但是国内学者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并取得了宝贵的研究成果。

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应收账款的风险控制方法研究以研究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为突破口,进而制定出适合我国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风险控制策略。如郝建玲(2009)认为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原因有:企业对发生应收账款客户的资信状况不了解;企业的信用政策不合理;采用的结算方式不合理;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不合理;企业不及时处理坏账,使应收账款越积越多,从而加大应收账款的风险。陈旭明,谢艳(2010)认为应收账款风险控制问题的产生,既有其本质原因,又有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原因;既与国家的经济体制有关联,又与企业内部管理密切有关。企业外部原因:我国经济环境总体欠佳。市场竞争压力的影响。法规制度不健全造成的。企业内部原因:企业风险意识不强;授权不当,越权管理,内控失效;财务部门应收账款回收环节管理薄落;应收账款事后管理混乱;企业产品质量不理想。综上,应收账款风险产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六点:(1)市场竞争激烈;(2)企业追求片面的竞争,缺乏风险防范意识;(3)企业内部控制不严;(4)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不健全;(5)企业信用政策制定不合理;(6)企业商品质量不理想。

国内还有许多专家学者从信用政策方面来研究我国中小企业应收账款风险控制策略。如桂树国(2005)在处理应收账款的问题上提出了三大对策,即制定信用管理对策、建立内部控制机制、应收账款的事后管理。在制定信用管理对策上,提出了评价客户品质的5C原则,并指出客户资信管理的基本原则,即集中原则、授信总额控制原则、“一笔一清”原则、新客户不授信原则。又如谷成红(2009)从信用期期间和现金折扣等信用条件等方面对应收账款进行分析,提出在处理应收账款问题上要慎重考虑那个信用期限的边际收入是否大于边际成本,提出了三大指标,即机会成本,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要的资金,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在处理现金折扣问题上,要把握折扣比率依据收益成本原则,折扣及加速收款所获得的收益是否大于折扣部分现金的成本。因此研究应收账款风险控制侧重从信用政策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它能有效地降低企业应收账款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内还有许多专家学者从企业整体出发,提出规避应收账款风险的策略。如宋秋萍(2000)针对应收账款居高不下问题提出了三大对策:第一,完

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对经营者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使经营者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第二,走多样化发展的道路,避免恶性竞争。要做到产品或劳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走,转移投资到更有潜力的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恶性竞争带来的应收账款泛滥的局面。第三,完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防范应收账款投资风险。又如陈理智(2011)指出一个企业并不害怕应收账款的发生关键是怎样很好的运用应收账款这个杠杆。在此提出了控制应收账款风险的四大途径:第一,提高领导者素质,降低企业资金风险;第二,在订货环节,对应收账款加强控制,防止不良账款的发生;第三,运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考核、评价、建立健全企业应收账款内部管理制度。这一点比较创新,作者从销售部门、信用部门、财务部门着手,加强个部门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控制应收账款风险;第四,呼吁建立诚信社会,杜绝恶意拖欠应收账款的行为,以政府立法、行业组织立行规来引导社会对信用评级的需求。因此,在研究应收账款风险控制方法上可以从各个侧面进行深入研究,但最终必须要统观企业全局,制定适合企业的应收账款风险控制的方法,这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3.参考文献

[1]Wey,Frank.Keeping a Tight Rein on Receivables [J].Credit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SEPT 1971. Vo1.73,Iss.9;p20

[2]Williams,Bob.Plain and Simple Trading Terms Reap Dividend [J].AccountancyLondon-Apr

1984.Vol.95,Iss.1088;p106

[3]Brodersen,Cornelius.Hard Boiled Techniques for keeping Receivables down Brodersen [J].NPN,National Petroleum News.Chicago-JAN.1977.Vol.69,Iss.1;p.35

[4]Bemson,Gordon M.Controlling Accounts Receivable[J].Inc.Aug.1979.Vol.1,Iss.5;p.74

[5]VanAuken,Howard https://www.doczj.com/doc/1614848763.html,ing Quantitative Methods Improves Credit Management [J].Credit World.St.Louis-Aug-Sep 1981.Vol.70,Iss.1;p.10

[6]Anthony Saunders , Credit Risk Measurement : new approaehes to value at risk and other paradigms

[M],NewYork,JohnWiley&SonSI.C,1999,1,1-24

[7]MiehelCrouhy,DanGalaiandRobertMark,AComParativeAnalysisof CurrentCreditRiskModel

[J],JournalofBanking&Finanee,2000,24,P59-117

[8]郝建玲.浅谈应收账款风险的控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