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体的浮与沉 优质课教学设计

物体的浮与沉 优质课教学设计

物体的浮与沉 优质课教学设计
物体的浮与沉 优质课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表

课程名称物理设计者单位(学校)授课班级八(3)班章节名称9.3 物体的浮与沉学时 1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让学生了解在液体中有关浮与沉的现象。

2、培养探究能力,让学生知道浮与沉条件,知识拓展引出另一种浮与沉判断条件是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比较,以及让学生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小实验,让学生感知液体中浮沉现象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形成浮沉的原因。

3、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理论结合实际,知道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用情景创设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实验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通过学习,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思维的严谨和流畅。

3、通过观察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在分析观察实验的结果以及学习设计实验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学生特征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浮力的相关知识。但是在很多学生的潜意识里认为: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这种”前概念”的存在,暴露出学生看待问题的片面性,是学生理解物体浮沉条件的最大障碍。再者,对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对物体的浮沉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缺少改变物体浮沉的生活经验。

学习目标描述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具体描述语句

9.3-1

9.3-2

9.3-3

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

1、新课印入:魔术“听话的章鱼”吸引学生眼球。

2、用3只鸡蛋分别呈现漂浮、悬浮、沉底三种状态及上浮和下沉

的运动过程。

3、培养学生对于物体运动现象的描述,练习语言表达能力。

4、让学生充分体验物体浸没在液体中静止释放后的运动现象。

1、分组实验一:动手将物品浸没于水中,观察运动现象,认识上

浮与下沉,并对物品进行分类。

2、分组实验二:根据所学物体浮沉条件,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

3.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严谨性,并练习总结与归纳自己

的数据。

1、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主动性,并根据提示总

结归纳出判断物体浮沉条件。

2、展示自制教具,启发学生并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

活学习中。

教学

媒体(资

源)的选择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 得 结 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9.3-1

9.3-2

9.3-3

知识和

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

课件 (图片、文字) 课件 (图片、文字)

课件 (图片、视频、文字) 教具图片、设问句及思考题

分组实验一、

分组实验二的实验器材及探究实验过程体现并进行归纳总结

自制教具演示及视频分析,课堂练习 A 、B 、D 、E 、F 、G 、H 、J

B 、

C 、

D 、

E 、

F 、

G 、

H 、J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J

E 、G

B 、F G 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进行受力分析,帮助学习时归纳总结规律。

学生分组实验,亲身体验知识与生活现象的结合,并归纳总结出物体浮沉条件及改变物体浮沉方法。

拓展延伸,为学生创设活泼生动的乐学氛围,并用自制教具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10分

20分

10分 自制

自制

自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 .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 .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书 设 计

项 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教学重点

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结合,并将实验现象及归纳结论进行总结,直观、严谨的让学生体会物体浮沉条件及改变物体浮沉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自制新奇教具,激发学生积极性,并进行教具分析与解密,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的设计教学过程结构:

一、激情导入

二、课堂展示,整体感知

利用图片及教师

演示自制教具“听话

的章鱼”引入课题,

激发学生兴趣。

“听话的章鱼”

演示图片

小魔术吸

引学生走进课

堂。

开始

激发兴趣,创

设乐学氛围。

演示实验“三只

神奇鸡蛋”

展示“神奇鸡蛋”

在水中三种不同状

态及上浮、下沉的运

动状态。

让学生描述

运动过程,培养

学生语言表达

能力及观察能

力。

提问:生活中的

物品浸没水中静止释

放是上浮还是下沉?

分类:上浮

(木块、空药瓶)

下沉(鸡蛋、石

块、锡箔纸)。

分组实验一:

显示实验器材

提问:上浮物体是因为所

受浮力大而下沉物体是因为

所受浮力小吗?(拿小体积木

块和大体积石块演示)

创设和再

现情境,让学生

自己来做实验

演示,激发兴趣

是本环节的关

键。

让学生

知道不能仅

仅因为浮力

大小判断浮

沉情况,启

发学生受力

分析。

三、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四、拓展延伸

分析:漂浮时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讨论:上浮、下沉、

悬浮时的密度关系。

四人小组讨论并总结归纳结论。 知识拓展

提问:悬浮的鸡蛋在水中受几个力?力与力之间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 说出:受浮力和重力。因为悬浮静止,受力平衡,所以浮力等于重力。

出示悬浮

鸡蛋图片

提问:下沉的锡箔纸和上浮的空药瓶受力如何呢?

小组讨论,归纳得出:下沉是重力大于浮力,上浮是浮力大于重力。

出示问题

引出:漂浮与悬浮区别,悬浮时V 排=V 物,漂浮时V 排

通过看动画

图,直观并深刻记忆漂浮与悬浮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动画图演示,总结性语言

找别的小组分享结论,并进行对比,分析错误原因。

根据学生回答,判断学生分析是否正确。

五、分组实验二,改变物体浮沉情况

总结:物体浮沉条件。

提问:怎样能让下沉物体上浮,上浮物体下

沉。如:下沉的锡箔纸

漂浮,下沉的鸡蛋上

浮,上浮的空药瓶下

沉。 四人小组讨论,想出方

法,与大家分享。 出示问题

提问:怎样使下沉的锡箔纸漂浮。 同学回

答,改变它的形状,增大排开液体的体积,然后小组做实验。

出示问题

提问:怎样使下沉的鸡蛋上浮?

出示问题回答:鸡蛋

体积不易改变,改变液体密度,增大浮力,并做实验。

提问:怎样使下沉空药瓶上浮?

出示问题

回答:将其灌满水,增大自身重力,并做实验。

通过实验,验证同学们的猜想。

重新讨论,得出新办法。

表格展示

学生做笔记。

六、自制教具:潜水艇

七、归纳总结

七、课堂练习

八、作业布置

改变物体浮沉方法:改变重力和改变浮力。

学生做笔记。

总结性语

言。

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发现生活中的奥秘。

结束

教师将今天所学内容归纳总结。 课堂小结 学生回顾,加深记忆。 视频、图片

展示。

教师演示自制教具,让学生直观看到潜水艇如何工作。

学生观察并描述原理过程。

魔术揭秘。 教师演示章鱼的原理,与开课内容对应。

学生齐读原理。 教师读题并提问。

课堂练习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内容回答问题。

作业布置

思考题与计算题。

思考题可以讨论,动手作出小实验。

形成性练习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练习题目内容

9.3-1

9.3-2

9.3-3

知识与

能力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一、课堂练习

1、你煮过饺子吗?生饺子放入锅中是,便下沉到锅底,煮熟的饺子就

浮起来,这是为什么?

2、质量为200g的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中,溢出120g的水,则此物

体将()

A、浮在水面上

B、悬浮在水中

C、沉到容器底部

D、无法判定

3、轮船从河入海,是上浮一些还是下沉一些?

二、课后练习

1.停在海里的小游艇总重2.06 ×104N,它受到的浮力大小为 _______N;

它排开海水的体积为___________m3(海水的密度海水=1.03×103kg/m3,

取 g=10N/kg)。

2.一小球所受的重力为5N.体积为 5 × 10-4 m3。将它浸没在水中

时,所受的浮力大小为_________N(取 g=10N/kg),浮力的方向是

________。放开手后,小球将(填“上浮”、“下沉”

或“悬浮”)。

3.我国农民常用盐水浸泡法来选种,如图10-1所示。在浓度适宜的盐

水中,饱满的种子沉在底部是因为________,干瘪、虫蛀的种子浮在液面

上是因为_________.

4.如图10-2所示,浸没在烧杯底部的鸡蛋所受水的浮力Fl小于鸡蛋的

重力.现将适量的浓盐水倒入烧杯中,鸡蛋所受的浮力为F2,则Fl与F2

的大小关系为()

A.Fl<F2 B.Fl=F2 C.Fl>F2 D.无法确定

5.轮船从内河航行到大海时,船将()

A.下沉一点; B.上浮一点; C.不变; D.无法判定。

6.关于浮沉条件的应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潜水艇上浮过程中受到的浮力变大

B.气象用探测气球里所充气体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

C.密度计上的刻度示数从下到上逐渐变大

D.密度计放在不同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

形成性评价

1.形成性练习题同学们完成很好。

2.个别同学知识面掌握不是很牢固,及动手能力有待于提高。部分孩子不善于留心生活,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练习。

3.对于新知识的掌握,大部分同学不错,分析题时思维严谨。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以一个小魔术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显然成效很好。然后用三只鸡蛋展示物体在液体当中的三种状态,更加引起学生的注意,因为同样是鸡蛋,为什么会有三种不同的状态呢?本节课主要以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整节课轻松愉快的进行。

1.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体,现在的学生生活体验少,所以一些实验必须演示,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比如本节课设置分组实验,让学生去体验上浮和下沉,然后启发学生受力分析,小组讨论后得出物体浮沉条件,学生参与度高,自己总结归纳,使学生更有成就感。

2.在课堂当中,有很多不可预知的问题,比如空药瓶因为没有盖子,很有可能第一次做就沉底了,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加个塞子(其实学生自己的橡皮就可以),还有就是同学们发扬不浪费的精神,在改变盐水密度时不敢多加盐,导致这个实验做的比较久,但是也更能锻炼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3.处理课堂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如有些学生在自主探究控制物体浮沉时将下沉的锡箔纸捏成船的形状使其漂浮,或将上浮的空药瓶装满水使其下沉等与教师上课前的魔术机预设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环环相扣,内容紧密充实,层层深入,有创意的生成了一个良好的教学实效。

三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浮与沉冀教版

《浮与沉》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浮与沉》本课共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2.感受浮力;3.认识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二、说学情分析 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还接触的实验探究较少,但是对于“浮与沉”的知识,他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从对生活中熟知的许多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猜测和事实对比,学生经历一个猜测及验证,意识到概念的不断更新和提升的过程。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知识目标: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 2.了解沉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 (二)技能目标: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用实验的方法验证; 2.能根据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状态给物体分类; 3.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培养认真细致的观察现象和积极思考问题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研究生活中的科学和运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沉浮现象; 教学难点: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三、说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先利用一个动画片,小动物们玩球的时候不小心,球掉进了洞里来吸引学生兴趣,揭示课题浮与沉,并且展示一些生活中沉与浮的图片。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活动1:先猜测百宝箱的物体是否沉与浮?然后让学生知道要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

活动2:小组讨论进行实验,得出结论与猜想对比纠正。 活动3:通过议一议知道:大而轻的物体容易浮起来;小而重的物体容易沉下去。引出科学概念: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的作用。 活动4:用提石头小实验,来了解其实水对下沉的物体一样有浮力。 活动5: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让学生先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再动手做一做。 活动6:师生共同展示让橡皮泥浮起来的办法。 (三)知识拓展 观看潜水艇为什么能潜到水底下的动画,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四)总结总结这节课的知识点 四、说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在教学中的实验环节,让学生对这些熟悉的物品进行大胆猜想,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充分进行实验探究,进行小组交流汇报,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又可以促进小组的相互学习,共同分享成就。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物体的浮与沉_教案

物体的浮与沉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密度计、潜水艇、汽球、轮船的工作原理; 2.观察物体的浮沉现象,学会由现象分析其本质,之后总结规律; 3.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学会用沉与浮的知识解决与浮力有关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物体下沉、悬浮、漂浮的原理。 2.结合物体的密度、液体密度理解浮沉条件及密度计、潜水艇、热汽球、轮船的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浸没。 1.当F浮>G时,上浮ρ液>ρ物 2.当F浮=G时,悬浮ρ液=ρ物 3.当F浮<G时,下沉ρ液<ρ物 教师强调:物体的上浮与下沉都是过程状态,下沉的最后物体将处于平衡状态,此时浮力与底面的支持力等于物体的重力;上浮的最终结果是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此时浮力与重力相等并结合阿基米德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教师小结: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它所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有时也可用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关系直接判断。 二、引导学生看实验室提供的器材: 提出问题:如何使小瓶子在水中实现上浮、下沉和悬浮? 让学生先讨论,提问个别学生说思路。可适当提示。 老师引导全体学生理清思路:空瓶子时,浮于水面。 装满水时,下沉。 装适量的水时,悬浮。 教师总结:可以看出,瓶子装水的多少可以控制瓶子的上浮与下沉。

老师出示:“潜水艇”模型,引导学生了解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1.潜水艇: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与下沉的。 上浮:放水;下沉:充水。 老师小结:潜水艇这么复杂的设备,利用的原理却如此简单。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提出问题:刚才空玻璃瓶子会浮于水面,可玻璃块却会沉入水中,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 老师分析:因为瓶子空心,排开的水多,受到的浮力大,所以会浮于水面。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很有用的道理:如果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我们要让它浮于水面,就可以采用“空心法”。引导出用钢制的轮船如何航行在海面。 2.轮船: 原理:采用“空心法”增大可利用的浮力来使船浮在水面 排水量: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10。 从河---海:上浮些。 老师利用空瓶子类比轮船讲解。 老师提示也可以用可吸管代替轮船研究轮船从河里开到海里的问题。并说明为使吸管能稳定在水中,我们要往吸管中倒入少量的细沙,降低重心,提高稳度。 让学生动手完成实验:比较吸管在哪种液体中上浮些。 老师与学生共同分析:盐水中吸管会上浮些的原因,强调浮力不变。 提示学生:若在吸管的水面位置做好记号,就是简易的密度计了。 (老师出示密度计,并演示) 3.密度计: (1)用途:测量ρ液。 (2)原理:漂浮F=G。 (3)构造:刻度不均匀上小下大。 教师解释并与学生一起看书。引导学生阅读盐水选种。 4.盐水选种:浸泡法。 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浮力解决问题的实例,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老师边总结边提问:上面讲的都是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的例子,哪物体在气体中会浮吗? 平时我们见到的节日彩球,电视上的热气球,气艇都是利用空气浮力的,那它们是如何实现升空和降落的呢?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沪科版八年级)

7.5《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3、通过探究和分析,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通过交流与合作得到其结论. 4、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难点: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弹簧测力计、量筒、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及配重)、橡皮泥、硬币、蜡块.【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教学情境。 看一看:热气球升空 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热气球升空,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说明以上内容都跟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有关。 二、新课学习 (一)、活动10.1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猜一猜: 把一些物品,如橡皮泥、硬币、泡沫塑料、小玻璃瓶和自备的各种小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 试一试: 通过动手探究得出结论: 上浮的物体有: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蜡块…… 下沉的物体有:实心橡皮泥、硬币、内装许多配重的小玻璃瓶…… 议一议: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 做一做: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探究。

想一想:对各组采取的措施,用交流的方法汇集起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出所采用的方法的实质。 得出:物体的上浮或下沉是由重力和浮力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因此,使物体液体中上浮的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减小重力。如,减少玻璃瓶中的配重、或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实心物体挖成空心; 其二是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如,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或增大液体的密度(向水中撒盐)。 所采用方法的实质是:改变了物体的重力或浮力。 2.活动10.2 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首先根据活动10.1实验结论: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所受重力和浮力的大小来控制物体的浮与沉来提出问题。 物体上浮和下沉时,它受到的重力与浮力各有什么关系? 猜一猜:让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猜想。各种猜想都可。 做一做: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浮力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 设计实验方案:测出浮力和重力进行比较。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水、小瓶、配重物。 本活动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出物体的浮沉条件。本活动中物体和重力是用弹簧测力计称出来的。它是影响本实验准确度的主要因素。 议一议 1.怎样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用弹簧秤测) 2.怎样利用提供的器材测量或计算物体上浮、下沉、漂浮时受到的浮力? 实验设计中可能学生不能达到这一要求,引导学生从实验设计的几个问题展开讨论,逐一得到结论,为实验步骤的设计创造必要的条件。 交流总结得出实验步骤: (1)用调节好的弹簧测力计称出小瓶的重力G。 (2)向量筒中装入一定数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 (3)把小瓶放入量筒中,观察小瓶所处的状态,并记下水面的位置V2。

雨点儿( 公开课教案)

8 雨点儿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如何引导他们尽早进入阅读阶段,给他们打开一个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的丰富多彩的文本世界是语文 教学的重要任务。本课设计特别注重教师的有效引导,架起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意在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主动探究中识字,读懂课文,初步了解雨点儿的作用,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12个生字。 2.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感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个性化学习,让学生懂得雨点儿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雨水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教师) 2.了解雨水对花、草的作用。(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就不见。(雨) 2.通过谈话,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1)导问: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雨呢? 预设:大雨、小雨、雷阵雨、毛毛雨、狂风暴雨。 (2)导问:你观察过大雨吗?是什么样的? 预设:大雨有时伴着雷声、闪电,像用盆往下泼一样,落在地上的雨水很快就汇成溪流。 (3)这种雨在夏天常见,小雨在什么季节下? 预设:春天、秋天。 3.揭示课文题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雨的课文。(板书课文题目) 4.指导朗读课文题目,强调儿化音的读法,同时读出雨点儿的可爱。先跟老师读,再齐读。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本环节以学生喜欢的谜语引入,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实验教学说课稿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实验教学设计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七课。本课内容是继“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之后,从另一个角度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学生亲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推测—实验—发现”的科学探究过程,来认识液体也会影响物体的沉浮。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并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沉和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生已认识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基本因素,但对液体的性质也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学生这方面知识就很缺乏。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但在实验中有许多细节问题仍需要老师细心指导。 三、实验使用教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教师参考用书和教学课件 四、实验器材 教师演示实验:一个马铃薯,一杯清水,一杯盐水溶液,玻璃棒1根,药匙1个,酒精灯1盏,火柴1盒,滴管1支,镊子1把,蒸发皿1个,调羹1把。

学生分组实验:每组1个马铃薯、烧杯1个,食盐、白糖或味精若干,玻璃棒1根,药匙1个。 五、实验改进要点 学生对加热、蒸发的实验做的较少在使用仪器等方面的能力较弱,所以我采取演示的方法来教学滴液加热实验。 六、实验原理 给烧杯中的清水添加溶解一定量的物质(盐、白糖或味精),当液体达到一定浓度可改变物体的沉浮。 七、实验教学目标 通过深入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设定一下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承载的液体有关,知道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并指导学生通过加热滴液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学会给滴液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教学 设计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浮与沉》教学设 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3、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物体本身大小和轻重关系的认识;初步了解到在物体大小(体积)相同的条件下,重的物体容易沉下去,轻的物体容易浮上来。在物体轻重相同的条体下,物体大的容易浮上来,小的容易沉下去。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知道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 四、教法与策略 教师把“科学概念的建立和提升”贯穿于学生的探索之中,让学生对物体沉浮经历“发现——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建立“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这一科学概念。学生

的认知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和不断探究中向前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只是知识的促进者、活动的引领者的角色。教学中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创设相关探究情景,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 五、材料 铅球、橡皮泥、泡沫、回形针、橡皮、大头针、蜡烛头、硬币、铁钉、木块、乒乓球、相同大小的玻璃瓶、相同大小不同重量的圆柱体、相同重量不同大小的正方体、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浮沉现象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使用动画导入新课:“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不小心球掉进了旁边的深坑里,坑口又小又窄,人根本下不去,谁能想个办法,把球拿上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教师问:“如果是我们上体育的铅球掉进深坑,那么还能用这个办法吗 接下来,教师拿起一个瓶盖,让学生猜猜它在水中是浮还是沉教师做演示实验,就会发现无论怎么放置,瓶盖都会浮在水面上。进一步明确观察物体浮沉的方法是把物体轻轻放在水面上,再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沉浮。 (二)提升原有认知——观察更多物体的沉浮。 提问“在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呢老师给各小组准备了十种在学习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我们先来猜一猜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随着学生的预测在黑板上贴物体图片,猜测是浮的物体贴在板书“浮”的后面,猜测沉的物体贴在板书“沉”的后面,不能确定的贴在板书“浮”与“沉”的中间。预测后逐个实验,并填好活动记录单。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6 秋天的雨》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46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上册《6 秋天的雨》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材分析】 《秋天的雨》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名为写秋雨,实为写秋天。作者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 起来呈现出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各种动、植物忙碌的情景。 描绘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作者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篇语言艺 术化,给人以美感,极尽描写秋雨的奇特、秋景的美丽、秋天的快乐。 【设计理念】 《秋天的雨》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课文如诗如画,把秋雨作为一条 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展示一个美丽、丰收、快 乐的秋天。本课教学以读为本,在读中感受语言的美,感悟秋天的美,在读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设计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

激发学生灵性,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进行能力培养,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读懂课文,感受秋天的美好。 3、积累好词佳句。过程与方法 1、播放课件,感受景色的美。 2、品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3、动情朗读,体会秋雨的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秋雨的美,激发对秋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懂课文,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余韵的美。 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孩子们,小时候我和你们一样,常听大人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夏天还没走远,小雨点就蹦着跳着把秋天送来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秋天的雨》(板书) 2、课件投影生字:凉爽、颜料 扇子扇那扇那衣裳、喇叭、钥匙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认识课文结构 1、欣赏课文朗读.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秋天的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在我们的课文中,每个自然段的开头,作者都用了一句话,表达了他对秋雨的印象,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把这几个句子找到,请认认真真地画下来。 4、齐读每段第一句 三、细读课文,指导朗读,感悟语言

《浮与沉》说课稿

三年级科学《浮与沉》说课稿

《浮与沉》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x学校的***。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九课《浮与沉》。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对本课的构思和设想。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在学生已有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安排了三个逐层递进的教学活动: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2、认识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3、感受浮力。旨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从而学会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同学刚接触科学学科不久,热情很高,已初步掌握了一些观察的方法。对于“浮与沉”的知识,他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接触实验探究还比较少。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 1、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 2、了解沉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 能力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用实验的方法验证; 2、能根据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状态给物体分类; 3、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情感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的观察现象和积极思考问题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研究生活中的科学和运用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沉浮现象; 教学难点: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三、教法与策略 科学教学力争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因此,本节课我将从学生实际出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分组实验,合作交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水槽等演示设备 学生准备:水槽、水、曲别针、橡皮泥、小石头、螺丝钉、钥匙、乒乓球、塑料瓶、海绵、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浮沉现象 上课伊始,教师首先使用故事导入新课:“一群小朋友在草地上踢球,不小心球掉进了旁边的树洞里,洞口又小又窄,人根本下不去,谁能想个办法,把球拿上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想出向深坑中倒水,球随水浮上来。教师问:“如果是我们上体育的铁球掉进深坑,那么还能用这个办法吗? 【设计意图:用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

苏科版《物体的浮与沉》教案

10.1物体的浮与沉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通过探究了解控制浮沉的方法,并能用控制变量法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分析,进一步建立理性的推论. 3、通过探究和分析,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通过交流与合作得到其结论. 4、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并激发爱国主义的激情和勤奋学习、科技强国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 难点: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 弹簧测力计、量筒、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及配重)、橡皮泥、硬币、蜡块.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教学情境。 看一看:热气球升空 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热气球升空,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说明以上内容都跟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物体的浮与沉”有关。 二、新课学习 (一)、活动10.1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猜一猜: 把一些物品,如橡皮泥、硬币、泡沫塑料、小玻璃瓶和自备的各种小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 试一试: 通过动手探究得出结论: 上浮的物体有:泡沫塑料、密封的小玻璃瓶、蜡块…… 下沉的物体有:实心橡皮泥、硬币、内装许多配重的小玻璃瓶…… 议一议: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 做一做:带着问题继续进行探究。 想一想:对各组采取的措施,用交流的方法汇集起来,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归纳出所采用的方法的实质。 得出:物体的上浮或下沉是由重力和浮力的相互关系决定的。因此,使物体液体中上浮的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减小重力。如,减少玻璃瓶中的配重、或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将实心物体挖成空心; 其二是增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如,增大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或增大液体的密度(向水中撒盐)。 所采用方法的实质是:改变了物体的重力或浮力。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浮与沉》教学设计

15. 《浮与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浮与沉》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六三学制)三年级下册《常见的力》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以小船能浮在水面上为线索,探究浮的特点,然后延伸到浮与沉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明白浮与沉是怎么回事。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生活中小船能浮在水面上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乒乓球、气球、木块、螺丝钉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并通过实验得出浮力的感性认识,再研究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得出结论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不但浮在水面的物体(部分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而且浸入水中的物体(全部在水中)同样受到水的浮力。再研究生活中浮力的应用;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模拟实验和讨论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制作一个浮沉子。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思维导航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年科学,对科学已经有了浓厚的兴趣,对浮力常识已经有较多的认识,能够观察浮力一些特点,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并且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探究任务。对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比较抽象,学生还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以激发,而对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是水的浮力;了解浮力在生活的应用。 科学探究目标: 1.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2.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体沉浮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体浮沉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 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 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器材准备】

部编版小学语文《雨点儿》公开课教案

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第8课 雨点儿(第一课时) (共2课时) 一、教材分析 《雨点儿》是部编版第一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讲述雨点儿从云彩里飘落下来后,大地所发生的变化。在对话中,小雨点儿说他想要去有花有草的地方,大雨点儿说他想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他们的选择看似矛盾,但都给大地带来了美好的变化——小雨点儿让花更红了,草更绿了;大雨点儿让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了红花,长出了绿草。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本册中第一次提出分角色朗读的要求,所以需要重点指导。课文中有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两个角色,它们的对话中既有陈述句,又有问句,主要指导学生读好问句。同时,朗读时,还可以一些情境,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个性化朗读。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数”等8个生字,会写“问、有”两个生字。 2.读准“雨点儿、地方”等词,理解“数不清、飘落”等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1-4自然段。 3.学会句式:()从()。初步了解雨点儿。 教学重点:认识“数”等8个生字,会写“问、有”两个生字,读准“雨点儿、地方”等词。

教学难点: 1.理解“数不清、飘落”等词。 2.学会句式:()从()。 三、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朗读课文。 教师:PPT课件,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猜谜语,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就不见。(雨) 2.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雨呢?(大雨、小雨、暴雨……)课件出示图片。 3.我们见过的这些雨呀,都是由大大小小的雨点儿组成的。田野里的禾苗、森林里的花草树木,草原上的小动物都喜欢雨点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雨点儿”。课件出示课题:雨点儿。齐读课题,并指导儿化音的朗读。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本环节以学生喜欢的谜语引入,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印象中的雨,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生活经验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儿化音是我们学普通话的难点,应重点指导。】(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今天我们就要和雨点儿做朋友。下面跟着雨点儿走进课文吧。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想想课文讲了谁和谁?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7.5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 肇源县古龙镇第一中学王金辉 一、教材内容分析 《物体的浮与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七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重点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本节课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浮力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判断物体的浮与沉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浮力的计算。有利于为今后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而且这里还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以及初步的认识了浮力的产生,基本能够运用一些方法来求解简单的浮力,但是大家都知道与浮力的相关内容一直为学生所害怕,其实浮力与学生生活相当紧密。我分析,(1)因为他们很多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及认识其实是错误的,可能这正是学生倍感困惑的原因。由于有了主观想象性的干扰,自然会对结论产生影响。(2)在学习了浮力之后要求学生要有具备分析问题,分析物理过程和原理的能力,还要有教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于一个只有感性认识的初二学生来说,确实有点困难。但是应该来说,学生现在还是略微具备了从应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而这节课就是强化和巩固了学生的这一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 2、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浮力,会比较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初步形成力与运动的关系。 3、通过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判断物体的浮与沉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如何判断物体的浮与沉的基本思想; 4、能利用浮沉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及应用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浮沉条件的探究,使学生体验猜想的验证过程,培养合作意识;

小班语言优质课教案

小班语言优质课教案《快乐的小雨点》 小班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不丰富,他们只能听懂浅显的语言,喜欢听有重复情节的故事以及排比句,易于接受富有童趣的文学作品,在听懂的基础上学习一些简单的文学语言,并逐渐迁移到生活中。 原作《滑吧、滑吧,小雨点》句式简单,篇幅短小,语言浅显流畅、富有节奏感,符合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作品描绘了小朋友十分喜欢的“下雨”事件,其中的“小雨点”,形象鲜明,富有童趣,犹如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在雨中欢快地嬉戏,符合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作品内容具有启迪性,适合幼儿仿编。 该作品虽好,但要作为小班教材使用,还需适当修改,原因有二:1、标题不够精练,改为《小雨点》更直接,便于小班幼儿记忆。2、散文中心句的句式松散,规律不明显,不便于小班幼儿诵读和记忆,改为排比句后,既易于幼儿理解,又能较好地引导幼儿根据句式仿编散文。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散文的优美意境,学习散文中的排比句。 2、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欣赏及仿编活动,指导幼儿用语言、动作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并与同伴分享。 【活动准备】 活动前带领幼儿观察雨景;散文录音,电脑课件,屋顶、树叶、雨伞图片各两张,幼儿人手一个“小雨点”指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看过下雨吗?雨是怎样从天上落下来的?小朋友喜欢下雨吗? (二)欣赏散文 1、看无声课件。 师:今天有个地方正下着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小雨点跳到了哪里?小雨点在干什么? (1)幼儿看课件。 (2)教师提问:小雨点跳到了哪里?好像在干什么?老师随着幼儿发言的内容点击画面,鼓励幼儿充分讲述。 2、老师朗诵散文。

设问:小雨点先跳到了什么地方?它把屋顶当成了什么?小雨点再跳到了什么地方?又跳到了什么地方?(后两句重点引导幼儿学讲完整句。) 3、在场景中感受、理解散文中的排比句。 师:我们和小雨点一起来做个游戏吧,一边玩一边讲。 鼓励幼儿手戴指偶,一边做“跳”和“滑”的动作,一边讲述散文中的排比句。 4、完整欣赏散文。 (三)仿编散文 1、结合课件,引导幼儿说说小雨点还跳到了什么地方? 2、鼓励幼儿手戴指偶,根据生活经验想像仿编,相互欣赏。 【教学建议】 (一)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散文语言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引导小班幼儿欣赏散文时,需要借助中介方式,如通过聆听、诵读、阅读图画、观看动画等帮助幼儿接受、理解散文所表达的信息。结合多媒体课件欣赏散文,是其中较好的一种方式,能帮助幼儿较好地理解、记忆散文内容。 欣赏散文《小雨点》前,教师可以先制作融动画与声音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用三个画面分别表现散文中的三个排比句。组织活动时,教师只需根据句子的先后顺序点击鼠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效果就能将幼儿带到雨天富有诗意的情境中。 (二)结合动作、帮助记忆 低龄幼儿学习语言是与动作分不开的,当用语言表达或理解有困难时,动作能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语言。视、听、讲、做结合,感知觉的多通道参与有助于幼儿理解、记忆散文内容。教师可以画三幅大的“屋顶”“树叶”“雨伞”,布置在活动室周围。活动前,教师还可以指导每个幼儿自己制作一个指偶“小雨点”,这样,在活动中,幼儿就可以将指偶套在手指上,模仿小雨点跳到屋顶上、树叶上、雨伞上。这种身临其境的活动氛围,使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 (三)无声动画,利于想像 如果在幼儿看第一遍课件时,就将散文呈现给他们,就有可能使幼儿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使散文失去令人无限遐想的一面。因此,看第一遍课件时,教师可以把声音关掉,让幼儿看无声动画,边看边想:小雨点落到了哪里?好像在干

说课稿 物体的浮与沉

各位评委老师: 您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物体的浮与沉》,这节课是沪科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密度与浮力》的第五节内容。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从前后联系来看,有利于巩固学生对力与运动的认识,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判断物体的浮与沉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浮力的计算。有利于为今后学习压强打下了必要的埋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安排的目的:教材的这种结构能较好地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既可以直接从实验得出,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而且这里还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实验操作能力。 2、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物理与现代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和重要应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浮力,会比较浮力与重力的大小。通过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判断物体的浮与沉问题,使学生初步领会如何判断物体的浮与沉的基本思想。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综合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蕴含物理知识,物理就在身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作风;介绍浮筒法打捞中山舰沉船和我国的核潜艇技术在世界上领先地位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深入理解物体的“漂浮”,“悬浮”和“沉底”三种状态以及“上浮”和“下沉”两种过程,理解决定物体浮沉条件的因素能使学生定性认识和定 量计算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 (2)正确比较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是分析物体浮沉问题的关键。 (3)理解物体浮沉条件和改变物体浮沉条件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如何从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判断物体的浮沉,区分物理过程和物理状态,而这些都要求学生有较强抽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灵活利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以及初步的认识了浮力的产生,基本能够运用一些方法来求解简单的浮力,但是大家都知道与浮力的相关内容一直为学生所害怕,其实浮力与学生生活相当紧密。我分析,(1)因为他们很多来自于生活的前期经验及认识其实是错误的,可能这正是学生倍感困惑的原因。由于有了主观想象性的干扰,自然会对结论产生影响。(2)在学习了浮力之后要求学生要有具备分析问题,分析物理过程和原理的能力,还要有教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于

最新部编版雨点儿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

部编一年级语文《雨点儿》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1、认识“数、彩”等12个生字和三撇、穴宝盖、立刀旁三个偏旁,读准多音字“数、长”的字音;会写“从、 有、半、从、你”五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问号和句子的停顿。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雨点儿给大地带来的美好变化。教学重点:分解色朗读课文,读好问号和句子的停顿。 教学难点:理解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密切关系。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数、彩”等12个生字和三撇、穴宝盖两个偏旁,读准“数、长”的字音;会写“从”这个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问号和句子的停顿。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雨点儿给大地带来的美好变化。教学重点:分解色朗读课文,读好问号和句子的停顿。 教学难点:理解雨水和植物生长的密切关系。 学生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标自然段,圈画认读字宝宝。 教师课前准备:课件,雨点贴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都不见。——雨

你见过什么样的雨?(规范语言:我见过_______。)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雨有关的故事《雨点儿》。师生板书课题(提示“雨”象形字,四个点依次排列像雨点从天 而将。) 谁来读读课题?(指导儿化音读法,读完点小舌头一卷即可,读出可爱活泼感。) 生1读的真可爱。生2读的真活泼。生3读的真好听。雨点听到大家能准确地叫出它们的名字特别开心,若大家能在热情地叫叫它们,它们就会从屏幕中跑出来和大家见面。抓紧叫叫吧。(板贴准备好的雨点,提示叫的越多跑出的雨点越多。) (设计理念:以学生喜欢的谜语导入,激起兴趣;交流见过什么样的雨?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师生板书课题,分析象形字“雨”,利于学生理解雨的含义;指导儿化音的读法,体会儿化音的作用;多次呼喊雨点儿,加强训练,利用可爱贴纸,增加趣味。) 二检查课前预习 雨点不仅高兴的和大家见面了,还带来一个好听的故事, 名字就叫《雨点儿》。昨天布置了预习,我可要检查检查预习 的怎么样? 1、闭上小嘴巴伸出手告诉老师故事一共几个自然段?(生伸手 表示)大声说出:五段。 2、圈出了那些字宝宝,同位俩说一说。(培养合作意识)老师也 圈出了许多字宝宝,谁来向大家说一说。(屏幕展示)

浮与沉评课稿范文

浮与沉评课稿范文 说课稿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规范》中:面向全体同学,立足同学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以下内容是为您精心的浮与沉评课稿,欢迎参考! 9月28日,我有幸随市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成员外出听课,这次听的是湖州市级的优质课评比。由于时间有限,只听了6位教师的课,但仍有不少收获。下面就其中一位教师的课谈谈自身的感受。 本节课是浙江省的八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第五节内容,是初中科学浮力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它涉和物体浮沉条件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的特点。丁育敏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开展同学小组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教学目标方面的评价 丁育敏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抓住物体浮沉条件和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同学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同学学习情趣这一主线开展课堂教学。让每个同学参与活动、探究知识,通过同学活动,综合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力和物体运动关系等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掌握一些利用浮沉条件的重要应用。 二、说课稿的评价

说课稿理念依据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科学课程规范》中:面向全体同学,立足同学发展,突出科学探究等基本理念。改变了同学被动接受的保守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结构紧凑、逻辑严密、前后呼应。整个过程设计较为合理。 三、教学过程的评价 1.以平常显反常,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丁育敏老师教师创设了一个最平常的生活情景:两个外表一样的乒乓球放到水中会出现什么情形?同学会想当然的认为都漂在水上,然而,结果却大出意料,原来有一个乒乓球事先灌了砂子。随后教师作出了一个谬论“下沉是因为重”。但一个质量更大的网球却能浮在水上,证明了它的不正确。“物体浮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同学展开讨论。整个过程在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并展开讨论。一开始就让同学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同学学习欲望,让“要求同学学”变成了“同学要求学”。 2、注重探究,教学方法多样 本节课在说课稿和实际授课中营造了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同学始终处于积极的考虑和探究 活动中。有同学的独立考虑,如:“下沉是因为物体重、上浮是因为物体轻吗?”、“受浮力大的物体一定上浮、受浮力小的物体一定下沉吗?”有分组活动交流合作学习,互相补充,如:“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自重的关系”、“观察物体浮沉与物体排开的水多少的

初二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案

物体的浮与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4种基本状态;(上浮及下沉,既可以是物体的一个运动过程――相对某段时间,也可以是一种状态――相对某一个时刻。漂浮及悬浮同样如此。我们现在分析的是物体的受力情况――应该指状态。) 2.理解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条件; 3.知道物体浮沉条件在生活、科技上的简单应用,能应用本节课探究的结果解释生活中一些相关的物理现象,增强知识迁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物体的浮与沉现象;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感受物体的浮与沉与物体的重力和浮力有关,并得出相应的规律;3.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及两力平衡知识分析简单的浮沉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并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体在液体里浮沉的4种基本状态及对应条件。 难点:轮船(漂浮物体)所受浮力的变化。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能力采用分层教学,合理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及两力平衡知识分析简单的浮沉问题。要学生注意(1)悬浮与漂浮的不同特征:悬浮是物体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既没有露出液面,也不接触底面――物体的顶部在液面下;物体漂浮时,则或多或少总有一部分露出液面――物体顶部在液面上。悬浮的物体,如果所受到的重力或浮力改变了,物体就不能继续保持悬浮;而漂浮的物体,在重力发生变化或浮力变化后,通过调整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体积,仍可保持浮力与重力两力平衡――继续漂浮。 (2)物体漂浮时,浮力与重力两力平衡。当物体所受的重力增大时(如轮船装上货物),物体会往下沉一些,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增大,浮力就增大,结果浮力与重力再次平衡。当物体所受的浮力增大时(如液体由清水改成盐水时),物体会往上升一些,浮力就减小,结果浮力与重力也重新平衡。只有在物体所受的重力大于物体全部浸没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时(重力大于物体能得到的最大浮力),浮力与重力不能再平衡,物体就会沉没。针对程度不同的学生讲到不同分寸。 (三)准备知识 1.知道二力平衡的概念,能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来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 2.学过阿基米德原理,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四)实验器材准备 1.浮沉子(矿泉水瓶子+口服液瓶子) 浮沉子选用透明的口服液瓶子做,底部(瓶口)绕金属丝,使其在清水中仅露出顶部,放进矿泉水瓶子(材料太单薄的瓶子不行)里,大瓶里水要九成以上满。实验器具保证学生能清晰见到:挤压矿泉水瓶子,水进入口服液瓶子,小瓶子下沉;放手后,水流出口服液瓶子,小瓶子上浮,排除了其它因素的干扰。

物体的浮与沉 优质课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表 课程名称物理设计者单位(学校)授课班级八(3)班章节名称9.3 物体的浮与沉学时 1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让学生了解在液体中有关浮与沉的现象。 2、培养探究能力,让学生知道浮与沉条件,知识拓展引出另一种浮与沉判断条件是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比较,以及让学生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小实验,让学生感知液体中浮沉现象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形成浮沉的原因。 3、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理论结合实际,知道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用情景创设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实验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通过学习,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思维的严谨和流畅。 3、通过观察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在分析观察实验的结果以及学习设计实验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独立思考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学生特征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浮力的相关知识。但是在很多学生的潜意识里认为:重的物体一定下沉,轻的物体一定上浮。这种”前概念”的存在,暴露出学生看待问题的片面性,是学生理解物体浮沉条件的最大障碍。再者,对学生来说,虽然他们对物体的浮沉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他们缺少改变物体浮沉的生活经验。 学习目标描述知识点 编号 学习 目标 具体描述语句 9.3-1 9.3-2 9.3-3 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 价值观 1、新课印入:魔术“听话的章鱼”吸引学生眼球。 2、用3只鸡蛋分别呈现漂浮、悬浮、沉底三种状态及上浮和下沉 的运动过程。 3、培养学生对于物体运动现象的描述,练习语言表达能力。 4、让学生充分体验物体浸没在液体中静止释放后的运动现象。 1、分组实验一:动手将物品浸没于水中,观察运动现象,认识上 浮与下沉,并对物品进行分类。 2、分组实验二:根据所学物体浮沉条件,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 3.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严谨性,并练习总结与归纳自己 的数据。 1、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学习主动性,并根据提示总 结归纳出判断物体浮沉条件。 2、展示自制教具,启发学生并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 活学习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