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用地评价

城市用地评价

城市用地评价
城市用地评价

第六章临沭县用地适用性评价

6.1 划分评价单元——生成评价地图

6.1.1划分方法

本次评价采用空间叠加分析法划分评价单元。这是一种将两层地图要素叠加产生一个新的要素层的操作。通过将评价单元叠加、重分类等操作,然后生成新的要素,综合了原来两层要素所具有的属性。空间叠加后,不仅产生新的空间特征,还将输入特征的属性联系起来,产生新的属性。

6.1.2软件选择

GIS软件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该软件不但能完成各种空间叠加分析,且具备完备的图形编辑功能,并能满足Buffer分析,属性分析与统计,数据查询等要求。

6.2 基于GIS的评价过程

6.2.1GIS的主要操作

GIS在本文中的主要操作有以下几个:

空间数据的转换和处理,如投影转换,数据裁剪和拼接等;

三维分析,如坡度的计算;

矢量数据的空间操作,如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等;

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如重分类、栅格计算等;

6.2.2土地适宜性评价信息的处理过程

1)数据采集与编辑

主要用于获取数据,保证土地评价数据库中的数据在内容与空间上的完整性、数值逻辑一致性与正确性等。

2)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格式化、转换、概括。数据的格式化是指不同数据结构的数据间变换;数据转换包括数据格式转化、数据比例尺的变化等。数据比例尺的变换涉及到数据比例尺缩放、平移、旋转等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投影变换;制图综合包括数据平滑、特征集结等。

3)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实现了评价单元属性的合并(Union)以及土壤评价单元属性在空间上的连接(Join)。空间拓扑叠加本质是空间意义上的布尔运算。

6.3 选择评价因子

6.3.1评价因子表

根据指标选取原则,此次研究选取的因子分为3大类,即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限制因素。3大类下分6个项目评价层、13个评价因子。每个因子按照评分等级进行等差赋值。

6.3.2评价因子选择分析

6.3.2.1自然因素

与临沭县城镇建设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主要是地形、水域2个方面。1)地形因子

地形地貌是城市用地系统的基础,也是城市规划的基础环境。地形地貌条件对城市建设有着广泛的影响,如城市建设用地的地理位置、建设项目选址、道路走向、用地布局、工程设施、道路选线、建筑物和构筑物位置等诸多方面。

地貌形态不仅制约用地选择和布局,也影响建筑工程实施的难易程度。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于局部较简单的地形地貌,往往会运用现代工程技术,人为地对其进行治理改造,尽管按照现代的技术与手段,几乎不存在完全不可建设用地,但是山地城市的建设难度和成本要远远大于平原。如,地面坡度大小制约着建筑工程量和建筑费用。通常情况下,地面坡度越大、地形过于破碎、切割密度越大,对土地进行平整改造所耗费的工程量、成本越大。通过对地貌形态的分析,合理确定可适宜建设用地,既可以减少由于利用复杂地貌而增加的建设投资,也可以减少或避免由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地形有坡度、坡形、坡面、坡长、坡向等因素不同及其组合关系的不同,这些都会对城市规划设计和土地的建设利用方式带来影响。

①高程因子

高程不仅影响植被和生物的分布,同时对山地城市的布局和建设经济性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山地地区的城市往往不可能修建在同一海拔高程上,而是建立在不同的阶地上,形成高低错落的山城阶梯景观。但是,用地高差过大会给基础设施建设如供水、道路等带来技术上的困难。有的用地有可能由于基础设施修建的不经济性和技术上的不可行性而不能作为建设用地进行开发利用。

临沭县地势呈北部至高,并由中心城区向四周逐减降低,规划范围大部分为平地,坡度较缓。最低处海拔为113m,最高处海拔225米,。北部因为国道、风景区以及地形限制,不适合城市发展。

在ArcGIS中将高程分为5级,即113-120米、120-150米、150-180米、180-210米、210米以上,分别赋值5、4、3、2、1。

②坡度因子

坡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用地的布局、道路的选线和建筑的布置。在进行山地城市用地分析时,会根据用地适应性要求对用地坡度的大小进行分类,一般来说,可以将坡度分为6级,临沭县坡度分析依据适宜建设等级分级,即0-3度、3-9度、9-20度、20-30度、30度以上,分别赋值5、4、3、2、1。

附注:数据来源于黄光宁编著的《山地城市学原理》

③坡向因子

坡向是指坡地的朝向,一般可分为北、东、南、西四个坡向,或北、北东、东、东南、南、南西、西、西北八个坡向。在坡地开发中,为了争取好的朝向和节能的要求,我国多数地区对建筑的朝向要求都比较讲究。

考虑到临沭县作为山地城市,城市用地对坡向有着特殊的要求,在ArcGIS 中将坡向分级,即平地、正南、东南和西南、东和西、东北西北和北,分别赋值5、4、3、2、1。

2)水域因子

水文条件是指区域内水域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包括河流、湖泊、沟渠和水库以及地下水。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域是城市居民用水的来源地,还能够提高城市景观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调节城市温度湿度、维持正常的水循环,但同时城市建设也可能造成对原有水系的污染、破坏,对附近水域的生态环境会产生很大的干扰影响,或者是过量地取水、排水,改变水道和断面导致水文条件的变化。某些水文条件本身也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如洪水侵患,水流对河岸的冲刷以及河床泥沙的淤积等等。因此,城市用地评价应按照洪水淹没程度、河流水系的防护要求以及地下水位埋深划分不同等级的分区。

河流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的要素之一,需要有一定的防护距离,根据现状,以100m为一级,将缓冲区分为各等级,距河流越近,水资源越丰富,环境较好,适宜度越高,赋予分值越高。

6.3.2.2人为影响

人类是城市土地利用的主体,人类的开发建设活动对用地适宜性也必然产生

影响。通常情况下,建成区内建设强度越高,可开发的难度和成本就越大,那些.开发强度较低或者未开发利用的土地就能体现出其优越性。此外,由于建设用地的相对不可逆性,一旦土地转变成建设用地就难以再恢复,因此,一般应优先开发工矿等已建设用地,以及旱地等不适于耕种的未利用地,尽量保护耕地、林地。

考虑到建成区对城市发展用地的吸引力,特将城区建成现状作为一个评价因子。建成区现状对城市发展用地的吸引力通过在建成区外围建立缓冲带的办法来模拟,以建成现状为中心,100米为等距半径建立五个同心圆缓冲带,并从中心向外围对各缓冲带分别赋值5、4、3、2、1。

6.3.2.3社会经济环境

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着对用地的建设利用能力,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高,就能进行一定难度的工程处理,评价的适宜范围就能适当扩大。一块地能否进行开发建设,关键在于城市经济和技术的可承担能力。

城市发展与城市交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交通是城市的主要物质要素,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它对城市规模影响很大,既是发展的促进因素也是制约因素。此次研究中选取了6组交通条件因子:国道、省道、公路、城市主要道路、城市次要道路和客运站。从临沭县城市形态演变的过程来看,道路两旁一定区域对城市建设活动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随着离道路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因此,道路距离数据对城市扩展用地适宜性评价将起到一定的作用。在交通评价中,对国道缓冲区,250米为一级,由近到远分为5个等级,分别赋予5、4、

3、2、1;对省道缓冲区,200米为一级,由近到远分为5个等级,分别赋予5、

4、3、2、1;对公路缓冲区,150米为一级,由近到远分为5个等级,分别赋予

5、4、3、2、1;对城市主要道路缓冲区,100米为一级,由近到远分为5个等级,分别赋予5、4、3、2、1;对城市次要道路缓冲区,50米为一级,由近到远分为5个等级,分别赋予5、4、3、2、1;对客运站缓冲区,100米为一级,由近到远分为5个等级,分别赋予5、4、3、2、1;对火车站缓冲区,150米为一级,由近到远分为5个等级,分别赋予5、4、3、2、1。

6.3.2.4禁建因素

城镇的拓展除了要考虑到以上的因素外,还有一些特别的限制因子。在临沭县主要考虑有农田、铁轨。

6.4 确定评价因子权重

权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表示在评价过程中对土地生产力所起作用的大小划分主次位置,并给以不同的比例,以此突出主要的项目,压缩次要的项目,避免均衡评断产生的误差,使之更加与实际情况相吻合。一组评价指标体系相对应的权重组成了权重体系。

评价系统影响因子综合评价表

评价因子综合评价综合分析各评价因子对文本分类系统的综合权重,得到各因子的合成权重及其总排序,如上表所示。

利用层次分析法所得到的适宜性评价体系如下表:

6.5 单因子评价

6.5.1高程

从三维图可以看出,临沭县及城区周边高程大部分在113-230m之间。

临沭县高程分析图临沭县高程分析图

6.5.2坡度

在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基础上,利用GIS的slope函数,提取了临沭县的坡度图。可以看出,本次规划区范围内,坡度在l0%以下的地区所占比例很大。

6.5.3坡向

城市建设虽然对坡向没有具体要求,但是在水平坡和向阳的破面进行建设应该是各种建设用地的首选,尤其是居住建筑应布置在向阳破面,以获得良好的同

照。因此,水平坡和南坡最好,能获得充足的同照:北坡最差,获得的日照最少,其他坡向依次类推。

临沭县坡向分析图临沭县河流分析图

6.5.4河流

地表水域在提高城市景观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调节城市温度湿度、维持正常的水循环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引起城市水灾、易被污染的换境囚子。土地的建设和开发时附近水域的生态环境又很大影响。原则上,开发用地应尽可能远离水域,以免造成对水域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水体的污染。

6.5.5交通

对于交通因子的分析是通过分析各图形要素与道路的距离来评价其交通便捷性,利用GIS“Multiple Ring Buffer”方法对各图形要素进行缓冲区分析。

临沭县河流分析图

临沭县国道分析图临沭县省道分析图

临沭县公路分析图临沭县主干道分析图

临沭县次干道分析图临沭县客运站分析图6.5.6建成区

再利用同样的方法对建成区评价因子进行分析。

临沭县建成区分析图

6.5.7禁建区

本文禁建区包括:铁路线禁建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铁路线禁建区表示铁路线50米内禁止进行建设活动;基本农田保护区表示风景保护区内禁止建设。

基本农田分析图临沭县铁路分析图

6.6 多因子评价

综合考虑临沭县上述各个因素,结合临沭县周边环境,在影响临沭县用地分析的13个评价因子上,进行叠加分析,通过融合临近多边形和破碎多边形,利用Arcgis中的“自然间断分类方法”给评价分值划分等级。该方法通过在软件内部自动排序,然后标识数据值之间的间断点,来建立分别包含一系列值的类别。经过计算机处理,对于分值划分四个区间,把每种土地利用方式和用途的适宜性等级分为四个等级: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勉强适宜、一般不适宜。列表如下:

临沭县建设用地综合评价图

6.7 评价结果分析

由临沭县建设用地综合评价图可以看出,临沭县受到基本农田保护以及国道的影响,以后临沭县的主要在县城南部和西部。随着铁路物流园区的建设,城市的工业用地也会逐渐向南靠拢,这也对临沭县现有城市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同

时“沂—沭”一体化也给城市向西发展提供了条件。

实验三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与衡量

实验三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前期重要工作,包括工程地质、经济以及生态环境。本实验涉及一部分指标体系 实验目的:如何利用GIS经行多因子的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 实验原理:1.确定城市用地适应性评价的因子及其权重; 2.对各个单因素做适应性评价,统一分级成1-5级,并且转换成栅格数据; 3.对所有的单因素评价的栅格数据做叠加操作,每个栅格代表的地块将得到一个综合的评价值; 4.对综合后的栅格数据评价值进行重新分类定级。 实验数据:本实验的研究区为某个山区的小城镇,数据包括矢量数据库(评价基础数据.mdb)以及地形栅格数据(高程、坡度)。 关于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很多,指标体系也不相同。本实验主要采用钮心毅、宋小冬的研究,适宜性评价分为两大类:生活区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和工业区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包括了各自的交通、市政、绿地等。 不同类型的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准则也是不一样的,例如生活区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更加关注的是城市中心区的可达性、环境适宜性等,但是工业区用地适宜性评价更关注交通快捷性、土地成本、环境影响等。 本实验主要是针对生活区用地适宜性的评价,因此选择了以下因素经行评价:

实验步骤 层次分析法 1.首先对各个单因素做适宜性评价,统一分级成1-5级,并转换成栅格数据; 2.经行栅格数据的加权叠加运算,每个栅格代表的地块将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 3.最后,对综合后的栅格数据重新分类定级,得到居民生活区的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值。 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交通便捷性评价 交通便捷性评价主要根据距离省道、县道的远近加以确定,评价标准如下: 1.添加道路图层,打开属性表,按属性选择,在对话框中点击“获取唯一值”,然后“类型=省道”或“类型=县道”。 2.分析工具——领域分析——多环缓冲区,对话框如下:分别建立省道和县道的多环缓冲区。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问题解答

1、新、老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过渡、衔接? 2012年1月16日新标准正式实施,在新老标准执行的过渡期内总体上应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 首先,城市总体规划应按照不同工作阶段,区别对待。已经正式批复实施的总规,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不向前追溯执行的原则,不必按照新标准重新修编。在编的总规可以坚持有选择地执行的原则,对已经完成的规划纲要或成果进行必要的修改完善,尽量减少后续实施的不对接问题;但执行中对调整所有现状、规划数据、图纸较为困难且对编制审批进度存在重大影响的,可以不完全按照新标准重新进行技术处理。2012年以后新启动的总规修改、新编应严格按照新标准执行。 其次,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样应区别对待。对于已经批准的控规,不必单纯为执行新标准而重新修编,可结合实施评估、动态维护,按照新标准逐步修改完善。在编、新编的控规应全部按照新标准执行,保证后续规划和用地管理的协调一致。 再次,规划审批管理系统应坚持不影响正常的城市规划管理业务开展为前提,从易到难,由主及次地逐步推进与新标准的对接工作。比如,城市规划数字化信息管理平台(“一张图”系统)中已经入库的现状、规划数据和管理程序相关接口等,可结合规划实施评估、动态维护、修改完善、修编修订等工作逐步更新调整。 2、如何把握本标准与专项标准、地方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1.0.3条明确规定,编制城市(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已加强了与土地、交通、园林、环保等相关技术法规的充分对接,避免本标准执行时与其他相关标准产生矛盾;二是城市(镇)总规和控规使用本标准时,还应遵守其他各项技术标准、规范、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需要注意的是,本标准的适用对象为城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和其他具备条件的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专业部门组织的居住区、公共设施、绿地、道路交通、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等专项规划应首先符合《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等相关专项标准,不具备条件的其他镇、乡、村的用地分类和建设用地标准应使用《镇规划标准(GB 501 88--2007)》、《村规划标准》(在编)。 此外,本标准作为国家强制性标准,各地在实际工作中部应严格遵守。同时,各地为满足本地城市规划编制的实际要求,在不违背本标准的前提下,可进一步补充、完善、细化相关规定,出台相应的地方标准或实施细则。 3、本标准适用范围中“其他具备条件的镇”指什么? 本标准将“其他具备条件的镇”纳入适用范围,意在实事求是地反映我国小城镇迅猛发展的客观现实,加强对空间布局和形态上已经与城市无异的建制镇的规划指导。1、0、2条文说明中规定“其他具备条件的镇指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设市城市标准,但管理体制仍保留镇的行政建制”,但其中并未提出量化指标的要求。因此,在实际规划工作中,

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南方某城市用地适宜评价 摘要:GIS支持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是用户通过GIS系统对相关地理对象交互输入、分析、输出结果的过程。本文以南方某城市区域发展适宜性评价为例。先进行生态适宜性、城镇规模扩展适宜性、基础设施发展适宜性三方面评价,再进行整体适宜性评价。旨在:确定建设用地所占的比例和分布情况;对规划期内可作建设用地的土地进行分类,确定城市延展方向;对现有建设用地进行评价与分级,为旧城区改造确定基准,为土地定价提供参考。 引言:无论是城市空间发展的概念规划、城镇体系规划还是总体规划,规划者都要事先明确哪些土地适于开发建设、发展用地是否足够、哪些用地有优先发展的条件。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在调查分析城市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根据用地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影响,以及修建的要求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确定土地的建设适宜程度。建设用地适宜性程度高的土地,地基承载力大,地势平坦,建筑造价低,对于项目布局无空间规模限制。因此,考虑地形地貌、生态、重大基础设施、政策对对城市土地开发建设条件、发展方向、发展重点的综合影响,结合已有城镇空间分布状态,进行城市区域发展适宜性评价,将为规划决策分析提供定量化和直观的依据。 一、建立评价模型 1、评价原则: 1)综合性和主导因素相结合 城市建设用地质量的优劣、适宜建设的范围及适宜度均是由土地自然条件和土地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等因素所决定的,因此评价必须以综合性原则为基础。但是,由于不同的建设用地构成因素对于土地利用的作用不同,不同的土地用途对于城市建设用地质量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必须按照各要素的重要性不同,使各种土地要素的作用和影响能够得到全面反映,并能够突出主要要素和城市用地的主要矛盾。 2)有机协调 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分析必须充分考虑城市的总体规划、旅游规划、交通规划、矿藏开发规划、水土保持规划、水资源利用保护规划等各种层面规划的要求,与城市发展战略相协调。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与城市的景观环境相适应,避免建设用地选择的空间冲突和时间错位,使用地适宜性评定更加合理、科学。 3)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 土地资源系统是多层次的复杂系统,评价要正确反映其全貌,必须依据区域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层次清楚的评价体系。大城市人多地少,必须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同时该城市分布有河流、水库、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良好,用地评价必需要维护环境的生态平衡。同时,为了提高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率,用地的供给也应当考虑城市规划和生产力布局,充分满足土地利用的社会和经济目标。 2、评价方法 采用多因子综合叠加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组合的方法,在一定数据精度下判定市域土地利用的建设适宜性与保护适宜性,以及具体的适宜建设或保护的用地类别。 3、因子选择 考虑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把农田保护和控制要求作为主要生态因子。农田保护区包括三类用地:基本农田(不适宜建设)、一般农田(基本适宜建设)、其他土地(适宜建设)。另一个重要的生态因子是坡度条件,因为有山地丘陵分布在城市内,不同坡度条件的建设成本和宜居条件也不同。根据《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的要求(工业用地最大坡度10%,居住用地最大坡度25%),将坡度值划分3个等级,对应适宜建设、基本适宜建设

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一、上机内容简介 本练习的研究区域为某山区的一个小镇。研究区域面积为1555公顷,其中镇建成区42.6公顷,镇周边有2处独立工矿和5处较大的农村居民点。本练习主要是针对研究区的生活区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选取交通便捷性、环境适宜性、城市氛围和地形适宜性4类评价因子,其中环境适宜性和地形适宜性还包含子因子,如表2-1所示。 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及权重表2-1 评价因 子 子因子权重 交通便 捷性 —0.28 环境适宜性滨水环境0.09 远离工业 污染 0.06 森林环境0.07 城市氛 围 —0.18 地形适地形高程0.155

宜性地形坡度0.155 对于各单因素的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本练习统一将评价值分级成1-5级,其中3级是勉强可用于居住用地建设,但需要进行特殊处理,5级代表最适宜建设,1级代表完全不适宜建设。 具体步骤: ?首先,对各个单因素作适宜性评价,统一分级成1-5级,并转换成栅格数据; ?然后,进行栅格加权叠加运算,每个栅格代表的地块将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 ?最后,对综合后的栅格数据重新分类定级,得到居住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图。 二、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2.1、交通便捷性评价 交通便捷性评价将根据距离省道、县道的远近加以确定,如表2-2所示。 交通便捷性的评价标准表2-2 评价 因子 分类分级 交通便捷性距离省道0-500米,距离县 道0-250米 5 距离省道500-1000米,或距 4

离县道250-500米 距离省道1000-1500米,或 3 距离县道500-1000米 距离省道1500-3000米,或 2 距离县道1000-2000米 距离省道3000米以上,或距 1 离县道2000米以上 1、计算省道和县道的缓冲区 步骤1:启动ArcMap,打开“chap04\练习数据\评价基础数据\评价基础数据.mxd”。该地图文档包含【道路】图层,道路有两种类型:省道和县道。 步骤2:选择所有省道要素。 右键单击【道路】图层,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打开属性表】,显示【表】对话框。 点击【表】对话框的工具条上的【表选项】工具,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按属性选 择…】,显示【按属性选择】对话框。 选择上部列表框中的【类型】字段,然后点击【获取唯一值】按钮,【类型】字段的值 将显示在中部列表框中。 点击下部输入框,然后双击【类型】字段,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建设部(90)建标字第322号实施时间:1991年3月1日 (GBJ137-90)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统一全国城市用地分类,科学地编制、审批、实施城市规划,合理经济地使用土地,保证城市正常发展,特制订本标准。 第1.0.2条本标准适用于城市中设市城市的总体规划工作和城市用地统计工作。 第1.0.3条编制城市规划除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与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城市用地分类 第2.0.1 条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0大类,46中类,73小类。 第2.0.2条城市用地应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 第2.0.3条使用本分类时,可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但不得增设任何新的类别。 第2.0.4条城市用地分类应采用字母数字混合型代号,大类应采用英文字母表示,中类和小类应各采用一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城市用地分类代号可用于城市规划的图纸和文件。 第2.0.5条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必须符合表2.0.5的规定: 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一) 类别代号 类别名称范围 大类中类小类

R 居住用地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的用地。 R1 R11 R12 R13 R14 一类居住用地 住宅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道路用地 绿地 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以低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住宅建筑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用地,如托儿所、幼儿园、小学、 中学、粮店、菜店、副食店、服务站、储蓄所、邮政所、居委会、派出所等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区路、组团路或小街、小巷、小胡同及停车场等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游园等用地 R2 R21 R22 R23 R24 二类居住用地 住宅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道路用地 绿地 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较好,以多、中、高层住宅为主的用地 住宅建筑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用地,如托儿所、幼儿园、小学、 中学、粮店、菜店、副食店、服务站、储蓄所、邮政所、居委会、派出所等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区路、组团路或小街、小巷、小胡同及停车场等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游园等用地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1简表 城乡用地分类中英文对照表 代码codes 用地类别中文名称 Chinese 英文同(近)义词 English H建设用地development land E非建设用地non-development land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中英文对照表 代码codes 用地类别中文名称 Chinese 英文同(近)义词 English R 居住用地residential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dministration and public services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commercial and business facilities M 工业用地industrial, manufacturing W 物流仓储用地logistics and warehouse S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road, street and transportation U 公用设施用地municipal utilities G 绿地与广场用地green space and square

2用地分类 2.1一般规定 2.1.1用地分类包括城乡用地分类、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两部分,应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 2.1.2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3级分类体系。大类应采用英文字母表示,中类和小类应采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合表示。 2.1.3使用本分类时,可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 2.2城乡用地分类 2.2.1城乡用地共分为2大类、9中类、14小类。 2.2.2城乡用地分类和代码应符合表 3.2.2的规定。 表3.2.2城乡用地分类和代码 类别代码 类别名称内容 大类中类小类 H 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设施用地、特殊用地、采矿用地及其它建设用地等 H1城乡居民点 建设用地 城市、镇、乡、村庄建设用地 H11 城市建设用 地城市内的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 H12镇建设用地镇人民政府驻地的建设用地H13乡建设用地乡人民政府驻地的建设用地H14村庄建设用 地 农村居民点的建设用地 H2 区域交通设 施用地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和管道运输等区域交通运输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不包括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铁路客货运站、公路长途客货运站以及港口客运码头 H21铁路用地铁路编组站、线路等用地 H22公路用地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用地及附属设施用地 H23港口用地海港和河港的陆域部分,包括码头作业区、辅助生产区等用地 H24 机场用地民用及军民合用的机场用地,包括飞行区、航站区等用地,不包括净空控制范围用地

第五章-城市用地的评价和分类

第五章城市用地的评价与分类 一、城市用地及用地规模的概念 一、城市用地规模 (1)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既指以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2)城市用地规模:规划期末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大小。 城市用地规模(A)=预测的城市人口规模(P)×人均建设用地标准(a) 与城市用地规模相近的两个名词: 城市是人与各种活动的聚集地,各种活动大多有聚集的现象,占据城市中固定的空间位置,形成区位分布。这些区位(活动场所)加上连接各类活动的交通路线和设施,便形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和建筑空间组合的综合反映。(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它是研究城市各项主要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城市的性质和规模,在分析城市用地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将城市各组成部分按其不同功能要求有机地组合起来,使城市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用地布局。) 二、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一、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方法: 城市用地评价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及用地的经济性评价三个方面。其中,每一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进行城市用地评价必须用综合的思想和方法。 二、自然条件的评价(即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 自然环境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必需的用地条件,同时也对城市布局、结构、形式、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着很大的影响。 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水文、气候和地形等方面的内容。 1. 工程地质条件:(建筑土质与地基承载力、地形、冲沟、滑坡与崩塌、岩溶、地震)A.建筑土质与地基承载力 由于地质构造和土质的差异,以及受地下水的影响,地基承载力相差悬殊,故需全面了解建设用地范围内各种地基的承载能力。 特别要注意有些地基土在一定条件下常常因改变其物理性质和形状而出现问题,如湿陷性黄土受湿后结构下陷,易导致建筑的损坏;膨胀土受水膨胀、失水收缩都会带来危害;沼泽地处于水饱和状态,地基承载力较低。 B.地形 包括山地、丘陵和平原三类。 山地:绝对高度为500m以上,相对高度为200m以上;平原绝对高度200m以下,相对高度50m以下;丘陵介于两者之间。 C.冲沟 是由间断流水在地层表面冲刷形成的沟槽。 自然形成的排洪沟,常形成切割用地,增加了工程量,造成水土流失。 D.滑坡与崩塌 滑坡:由于斜坡上大量滑坡体(土地或岩体)在风化、地下水以及重力作用下,沿一定

第11章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一、名词解释 1、土地开发:广义指因人类生产建设和生活不断发展的需要,采用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的经济手段,扩大对土地的有效利用范围或提高对土地的利用深度所进行的活动 狭义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未利用土地开发是补充耕地的一种有效途径。 2、土地级差收益:指因土地等级差所带来的收益,是确定基准地价的根据之一. 3、城市用地选择: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选择适于建设城市的位置、用地范围和发展用地,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对各项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经营管理也有影响 4、二类居住用地: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5、土地适用性评定: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生态系统要求、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求,进行土地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6、盛行风向:一段时间内该地的主导风向 7、地震烈度和震级:表示地面及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地震的大小 二、简答题 1、城市用地选择的条件、原则等 ①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及相关法律中有关土地利用的规定 ②新城选址或各种开发区选址既要满足建设空间与环境的需要,同时要为将来进一步发展预留余地与方向;旧城扩建用地选择,要结合旧区的布局结构考虑城市扩展重构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性;要充分利用旧城的设施基础,节省建设投资。 ③用地选择应对用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科学的评估,要结合城市不同功能地域对用地的不同空间与环境质量要求,尽可能减少用地的工程准备费用。同时做到地尽其利,地尽其利,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④注意保护环境的生态结构,原有的自然资源和水系脉络。 2、城市中工业与居住用地的关系 ①居住用地分散布置与工业用地周边,方便供人上下班 ②二类居住用地和一类工业用地集中布置时,中间应设有隔离带 ③一类居住用地周边不布置工业用地,保证环境的优良 3、城市建设用地分类标准,用地平衡表的作用 ①体现一个城市的用地结构,特别是现状和规划对比,能够看出城市的用地结构与城市的性质、功能定位是否相符,是否有所优化 ②方便不同分类的用地进行恰当组合 4、土地适用性评定的考虑因素 ①城市用地自然条件评定(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和可能性的评估。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地质条件——不同的地基承载力,选择城市用地、项目建设——合理经济水文条件——水源、交通、排水、景观作用。地下水流向与地面建设用地分布,其他自然条件一并考虑(污染)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象(风频,工业区关系),温度,湿度(市政)地形条件——山地、丘陵、平原——城市一般选择平原河谷等地带 ②城市用地建设条件评定:组成城市各项物质要素的现有状况和他们在近期内建设或改进的可能,以及他们的服务水平和质量。1)建设现状条件,2)工程准备条件,3)基础设施条件

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与衡量

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一、上机内容简介 本练习的研究区域为某山区的一个小镇。研究区域面积为1555公顷,其中镇建成区42.6公顷,镇周边有2处独立工矿和5处较大的农村居民点。本练习主要是针对研究区的生活区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选取交通便捷性、环境适宜性、城市氛围和地形适宜性4类评价因子,其中环境适宜性和地形适宜性还包含子因子,如表2-1所示。 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及权重 表2-1 对于各单因素的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本练习统一将评价值分级成1-5级,其中3级是勉强可用于居住用地建设,但需要进行特殊处理,5级代表最适宜建设,1级代表完全不适宜建设。 具体步骤: ? 首先,对各个单因素作适宜性评价,统一分级成1-5级,并转换成栅格数据; ? 然后,进行栅格加权叠加运算,每个栅格代表的地块将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 ? 最后,对综合后的栅格数据重新分类定级,得到居住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图。 二、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2.1、交通便捷性评价 交通便捷性评价将根据距离省道、县道的远近加以确定,如表2-2 所示。 交通便捷性的评价标准 表2-2 1步骤1:启动ArcMap ,打开“chap04\练习数据\评价基础数据\评价基础数据.mxd ”。该地图文档包含【道路】图层,道路有两种类型:省道和县道。 步骤2:选择所有省道要素。 右键单击【道路】图层,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打开属性表】,显示【表】对话框。 点击【表】对话框的工具条上的【表选项】工具,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按属性 选择…】,显示【按属性选择】对话框。 选择上部列表框中的【类型】字段,然后点击【获取唯一值】按钮,【类型】字段 的值将显示在中部列表框中。 点击下部输入框,然后双击【类型】字段,单击【=】按钮,双击中部列表框中的

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2.1 城市用地分类 2.1.1 科学的用地分类是促进城市土地合理使用的重要基础工作。在《标准与准则》(90版)和(97版)中,针对深圳规划管理工作的特点和城市建设现状,先后两次制定了适用于深圳的“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标准与准则》(97版)的“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中的一些用地类型的划分和界定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本用地分类是在《标准与准则》(97版)“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的基础上,遵循适应深圳特区内、外整体协调发展、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以及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要求的修订原则,参照相关国家标准,并结合深圳市近年来的规划实践而制定的。 2.1.2 城市用地分类以土地的使用功能作为分类的主导因素,兼顾用地的使用目的、出让方式及所有权属等相关因素。在编制本标准与准则时,充分考虑到深圳土地管理体制的要求,协调分别由国家建设部颁布的侧重于城市建设用地分类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与由国土资源部颁布的侧重于非建设用地分类和管理的《全国土地分类》(试行)两个标准,并结合深圳城市用地的实际利用情况,力求用地分类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在规划和土地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并能与两套各有侧重的国家用地分类标准基本衔接。 2.1.3 本标准与准则将城市用地分为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共11大类、53中类、80小类,以反映城市用地的实际情况,满足城市规划、地政管理及规划研究等工作使用的需要。在前期调研和《标准与准则》(97版)的检讨工作中,“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 的11大类用地的基本框架得到了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及地政管理部门的充分肯定。为了保持城市用地分类标准在使用上的延续性,新的城市用地分类标准仍然保留了11大类用地的基本框架结构,仅对一些中类和小类用地类型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了调整。与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10大类用地的结构相比,本标准与准则中的“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C类)和“政府社团用地”(GIC类)之和相当于上述国标的“公共设施用地”(C类)。因此,新的用地分类标准也继承了《标准与准则》(97版)中“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与国标具有很强可比性的优点。 2.1.4 在编制不同层次的规划以及在规划管理、地政管理和规划研究的不同环节中,对城市用地的分类要求的深度不同,本标准与准则中确定的大类、中类和小类的三级用地分类体系,可适应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对用地类型不同深度的要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规划及管理工作的性质、内容及深度的具体要求,采用本“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中的全部或部分用地类别。在确定一个从土地使用权权属或功能地块角度不能再细分的地块的用地性质时,如果地块上包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独立占地的主要用地性质或使用功能时,在确定地块的用地性质时应按照本“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通过并列列举各用地类别来描述该地块的用地性质。 2.1.5 为使各用地类型具有较好的识别性,便于用地类型在规划图纸及相关文件中的使用,本“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使用英文字母与阿拉伯数字混合型代号。大类用地的代号采用用地类型名称英文译名的第一个字母;中类用地和小类用地的代号分别在大类用地代号后增加1~2位阿拉伯数字,形成新的代号来表示。为了保证适用本标准与准则“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中各用地代号的系统性,本次修订工作对用地代号重新进行了连续的编排。应用《标准与准则》(97版)“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编制的所有规划成果(包括城市总体规划、次区域规划、分区规划、法定图则和详细蓝图等),在后续的规划实施过程中仍然沿用《标准与准则》(97版)的“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参见附录一)。 本“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中同层级用地类别之间存在着并列关系,而在大类——中类——小类这个层级序列上,存在着一个大类包含若干并列的中类、一个中类包含着若干并列的小类(部分中类用地没有再细分小类用地的情况除外)的逻辑关系。 “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中各大类用地的中文名称、英文名称及代号汇总如下: 用地类型中文名称代号用地类型英文名称

城市规划用地分类标准完全版..

第一节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1.1 城市用地分类 1.1.1 城市用地分类适用于各阶段的城市规划和用地管理工作。 1.1.2 城市用地分类以土地的使用功能为主导因素,兼顾其他相关因素。 1.1.3增城市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大类、中类、 小类。 1.1.4 其中,R、C、M、W、U、S、T、D、G类用地属于城市建设用地,E6类用地属于村 建设用地;其余为非建设用地。 1.1.5 使用城市用地分类时,应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用 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 1.1.6 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应符合表1.1的规定。 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1.1 类别代号 类别名称范围q 大类中类小类 R 居住用地 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 零星的用地 R1 住宅用地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的用地R11 低密度住宅用地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容积率为1的用地 R12 商品住宅用地以商品住宅为主的用地 R13 经济适用住房用地包括以低收入者教工、公务员等特定人群为供应对象的住宅用地R14 廉租房用地 政府组织建设以租给低收入者为供应对象,不对外销售的廉租公房 用地 R 2 公共服务设施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用地。如托儿所、幼 儿园、小学、中学、粮店、菜店、副食店、服务站、储蓄所、邮政所、 居委会、派出所等用地 R 3 道路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区路、组团路或小街、小巷、小胡同及 停车场等用地 R 4 绿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游园等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

中图版地理选修4《城市用地的构成与评价》word教学参考

中图版地理选修4《城市用地的构成与评价》word教 学参考 3.2 都市用地的构成与评判 相关素材 都市规划区 我国《都市规划法》第三条指出:本法所称都市规划区、是指都市市区、近郊区以及都市行政区域内因都市建设和进展需要实行规划操纵的区域,都市规划区的具体范畴,由都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都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都市建成区和都市进展需要实施规划操纵的区域。划定都市规划区的要紧目的,在于从都市远景进展的需要动身,操纵都市建设用地的使用,以保证都市总体规划的逐步实现。 都市规划区一样包含三个层次:①都市建成区。在这一范畴内用地治理的要紧任务是合理安排和操纵各项都市设施的新建和改建,进行现有用地的合理调整和再开发。②都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市区(或中心都市)远期进展用地范畴。这部分包括建成区以外的独立地段,水源及其防护用地,机场及其操纵区,无线电台站爱护区,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遗迹地区等。在这一范畴内,用地治理的要紧任务是按照规划的要求,保证各项用地和设施有秩序地进行开发建设。位于其中的农村集镇和居民点要进行的一切永久性建设,都必须通过都市规划治理部门批准。③都市郊区。它的开发建设同都市进展有紧密的联系,因此需要对这一区域内城镇和农村居民点各项建设的规划及其用地范畴进行操纵。专门是都市对外交通的干线两侧一定范畴内的用地,更要严格治理。在这一地区内进行重大的永久性建设,都要通过都市规划治理部门批准。 都市建成区 简称“建成区”,指都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差不多具备的地区。都市建成区范畴的划定,要考虑自然地势、地貌、基层行政单位的治理界线等因素,以及都市各项用地的完整性,并尽可能与人口统计的地域范畴相一致。都市近郊的一些建成地段,尽管未同市区联成一片,但同市区的联系十分紧密,已成为都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可视作都市建成区。都市建成区在单核心都市和一城多镇有不同的反映。在单核心都市,建成区是一个实际开发建设起来的集中连片的、

城市用地性质分类与标准

城市用地分类与标准 1.1.1 城市用地分类适用于各阶段的城市规划和用地管理工作。 1.1.2 城市用地分类以土地的使用功能为主导因素,兼顾其他相关因素。 1.1.3增城市城市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大类、中 类、小类。 1.1.4 其中,R 、C 、M 、W 、U 、S 、T 、D 、G 类用地属于城市建设用地,E6类用地属于 村建设用地;其余为非建设用地。 1.1.5 使用城市用地分类时,应根据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及工作深度的不同要求,采 用本分类的全部或部分类别。 1.1.6 增城市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 类别代号 类别名称 范 围 大类 中 类 小类 R 居住用地 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的用地 R1 住宅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的用地 R11 低密度住宅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齐全、布局完整、环境良好、容积率为1的用地 R12 商品住宅用地 以商品住宅为主的用地 R13 经济适用住房用地 包括以低收入者教工、公务员等特定人群为供应对象的住宅用 地 R14 廉租房用地 政府组织建设以租给低收入者为供应对象,不对外销售的廉租 公房用地 R 2 公共服务设施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用地。如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粮店、菜店、副食店、服务站、储蓄所、邮政所、居委会、派出所等用地 R 3 道路用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区路、组团路或小街、小巷、小胡同及停车场等用地 R 4 绿地 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小游园等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 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 共服务设施用地 C1 行政办公用地 行政、党派和团体等机构用地 C11 市属办公用地 市属机关,如人大、政协、人民政府、法院、检察院、各党派

城市用地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城市用地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建设条件评价和经济性评价。这三方面在许多方面也是相互穿插在一起的而不是孤立的,因此必须以综合的思想和方式方法进行评价。 一、城市用地的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就是以城市建设用地为基础,综合各项用地的自然条件以及整备用地的工程措施的可能性与经济性,对用地质量进行的评价。从自然条件出发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适用性进行评价,主要是在调查研究各项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按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对用地在工程技术与经济性方面进行综合质量评价,以确定用地的适用性程度,为正确选择和合理组织城市建设和发展用地提供依据。 城市用地的适用性一般可分为三类。 (一)一类用地 一类用地即适于修建的用地。这类用地一般具有地形平坦、规整、坡度适宜,地质条件良好,没有被洪水淹没危险,自然环境条件较为优越等特点,是能适应城市各项设施的建设要求的用地。这类用地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简单的工程准备措施,就可以进行修建。其具体要求是:(a)地形坡度在10%以下,符合各项建设用地的要求;(b)土质能满足建筑物地基承载力的要求;(c)地下水位低于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埋置深度;(d)没有被百年一遇洪水淹没的危险;(e)

没有沼泽现象或采到简单的工程措施即可排除地面积水的地段;(f)没有冲沟、滑坡、崩塌、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地段。 (二)二类用地 二类用地即基本上可以修建的用地。这类用地由于受某种或某几种不利条件的影响,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其条件后,才适于修建的用地。这类用地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布置有一定的限制。其具体情况是:(a)土质较差,在修建建筑物时,地基需要采取人工加固措施;(b)地下水位距地表面的深度较浅,修建建筑物里,需降低地下水位或采取排水措施;(c)属洪水轻度淹没区,淹没深度不超过1~1.5米,需采取防洪措施;(d)地形坡度较大,修建建筑物时,除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外,还需动用较大土石方工程;(e)地表面有较严重的积水现象,需要采取专门的工程准备措施加以改善;(f)有轻微的活动性冲沟、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需要采取一定工程准备措施等。 (三)三类用地 三类用地即不适于修建的用地。这类用地一般说来用地条件极差,其具体情况是:(a)地基承载力小于60千帕和厚度在2米以上的泥炭层或流砂层的土壤,需要采取很复杂的人工地基和加固措施才能修建;(b)地形坡度超过20%以上,布置建筑物很困难;(c)经常被洪水淹没,且淹没深度超过1.5米;(d)有严重的活动性冲沟、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若采取防治措施需花费很大工程量和工程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2019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总则 1.0.1为统筹城乡发展,集约节约、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制定、实施和监督城乡规划,促进城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用地统计和用地管理工作。 1.0.3编制城市(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术语 2.0.1城乡用地town and country land 指市(县)域范围内所有土地,包括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设施用地、特殊用地、采矿用地等,非建设用地包括水域、农林用地以及其他非建设用地等。城乡用地内各类用地的术语见表3.1.2。 表2.0.1城乡用地分类中英文对照表

2.0.2城市建设用地urban development land 指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内的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城市建设用地内各类用地的术语见表3.2.2。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指上述用地之和,单位为hm2。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中英文对照表 表2.0.2

2.0.3人口规模population 人口规模分为现状人口规模与规划人口规模,人口规模应按常住人口进行统计。常住人口指户籍人口数量与半年以上的暂住人口数量之和,计量单位应为万人,应精确至小数点后两位。 2.0.4人均城市建设用地urban development land per capita 指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内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除以中心城区(镇区)内的常住人口数量,单位为㎡/人。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土地是城市规划的重要载体。城市用地评价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及用地的经济性评价三个方面。其中,每一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进行城市用地评价必须用 综合的思想和方法。 1城市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三个方法 1.1城市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自然环境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它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必需的用地条件,同时也对城市布局、结构、形式、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着很大的影响。城市建设用地的自然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水 文、气候和地形等方面的内容。 1.2城市用地的建设条件评价 1.2.1布局结构包括城市各功能部分的组合与构成是否合理,对城市生态环 境是否有影响;城市用地布局结构能否适应今后发展的要求;现有环境污染源对用地布局结构会有什么影响;城市内外交通布局结构是否协调;城市用地结构和 各项用地指标比例是否体现城市性质的要求等。 1.2.2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道路、桥梁、给水、排水、供电、煤气等管 网、厂站及公共绿地的分布和容量是否合理,对城市环境有无影响,是否有利于城市防灾;商业服务、文化教育、邮电、医疗卫生设施分布、配套是否合理,质 量是否合格等。 1.2.3社会经济构成包括人口结构及分布、各项城市设施的分布及容量,应 与居民需求之间互相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相应的就业结构,都将影响城市用地的功能组织和各种用地的数量结构。 此外,在选择城市用地时还要考虑有较好的工程准备条件(如平整土地、防洪、改良土壤、降低地下水位、制止侵蚀、防止滑坡和冲沟的形成等)和外部环境条件(如与周围城镇的经济联系、资源的开发利用、交通运输条件、供电和供 水条件等)。

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和布局分析实验报告

城市用地功能组织和布局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了解城市总体规划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学习后续专业课或从事城市规划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本实验通过城市用地分析与设计,对城市主要功能用地布置图进行绘制,通过实验掌握城市主要功能用地如交通、居住、工业、公共设施、仓储、郊区、绿地等各自的规划布局原则和基本方法。 和合理性。 二、实验地点 北京交通大学第八教学楼。 三、实验时间 2011年10月10日——2011年10月17日 四、实验内容 1、区域基本情况介绍 所给区域位于海淀区东南部,东起西直门北大街,西至中关村南大街;南起西直门外大街,北至学院南路。 区域内现有社区居委会35个,有蒙、满、回等22个少数民族,至2006年底户籍人口124299人,外来人口3万余人。驻地区部队6个,法人单位近4000家。辖区教育院校集中,有北京交通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两所大学,第一零五中学、交大附中两所中学,交大附小、北下关小学、向东小学三所小学。辖区内一类大街2条,二类大街2条,街巷27条。 所给区域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古迹众多,有五塔寺、大慧寺、广通寺等古迹,

长河走廊环绕辖区南部,林荫大道学院南路和美食街大慧寺路横贯东西;科研院所密集,以中国气象局、中国农业科学院、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钢铁研究总院、中国计算机软件技术服务公司、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等单位为代表,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市场众多,商贸圈集中,辖区北部、南部形成家乐福购物中心商贸圈,辖区东北部与大钟寺国际商城相邻;商业、服务业众多,有中苑宾馆、湖北大厦、新紫阳假日大酒店等星级宾馆及北京口腔医院等医疗服务机构,健身场所有首都体育馆、速滑馆;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区域的东南部由地铁、城市轻轨铁路、京包铁路和30余条公交线共同构成了立体交通枢纽。 2、区域城市用地分布图 以所给区域为底图,根据《北京城乡用地分类与绘图规范》中的用地标准和着色标准,运用AutoCAD对所给区域内土地进行着色。如下图:(原稿见附件区域城市用地分布图)

高中地理 3.2《城市用地的构成与评价》同步测试 中图版选修4

第三章城乡规划 3.2 城市用地的构成与评价同步测试 1.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的工业布局规划图。你认为规划合理的是() 读“我国东部某城镇周围农业分布图”,完成2--3题。 2.在A、B、C、D四处发展小麦、乳牛、 水果、花卉生产与字母顺序相对应的是 ( ) A.水果、乳牛、小麦、花卉B.花卉、乳牛、小麦、水果 C.乳牛、花卉、水果、小麦D.花卉、水果、小麦、乳牛 3.该城镇计划在E处建一座工厂,从环境角度考虑,下列工厂比较适宜的是 ( ) A.自来水厂 B.水泥厂 C.服装厂 D.化工厂 城市地域有住宅.商业.行政.休闲娱乐等功能分区,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表示行政区和娱乐区的曲线分别是 A.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5.现在许多城市根据功能分区的差异以及距市中心远近的不同,停车费也有差异,其中大部 分城市单位时间停车费最高通常在 A.① B.② C.⑧ D.④ 图是“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读图回答6~8题。

6.按城市化发展过程﹐下列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 A.a-d-b-c B.a-c-d-b C.d-b-c-a D.c-d-b-a 7.该城市在图标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逆城市化趋势 B.城市用地规模逐渐扩大 C.城市人口始终向城市中心集聚 D.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 8.b图中市中心最可能形成的城市功能区是 A.商业区 B.行政区 C.工业区 D.住宅区 读图,完成9---10题: 9.下列产业安排正确的是() A、①水稻种植业 B、②乳牛业 C、③冬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 D、④柑橘、苹果、梨等果园 10.本地农产品加工业可布局在市区的是() A、柑橘罐头厂 B、棉纺织厂 C、饲料加工厂 D、牛肉干加工厂 11.下图中城市历史悠久,现人口超过300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图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