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接受美学视角简析霍译版《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

从接受美学视角简析霍译版《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

从接受美学视角简析霍译版《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
从接受美学视角简析霍译版《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

从接受美学视角简析霍译版《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

谢菲

【摘要】摘要:《红楼梦》译著中最著代表之一是霍克斯的译本。采用例证法,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分析霍克斯译本中文化词的处理,从而说明接受美学理论对翻译的重大指导作用,同时也让我们对文化词及文化词的翻译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4

【总页数】3

【关键词】文化词,翻译,霍克斯,接受美学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其国内外影响极为深远。国内外的译本繁多,其中最著代表性的是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及霍克斯的译本。而《红楼梦》里描述的大观园里的世界是清朝时期中国社会文化的缩影,这样一篇文学巨作里的语言、描写都极富中国特色。

一、接受美学理论简述

接受美学兴起于20世纪的60年代,理论的核心是“以读者为中心”,相较以往的文学研究理论,它明确了读者即接受者的中心地位,读者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文学历史能动的创造者。这是文学研究史上的一大突破。

该理论对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它认为作品的现实价值只存在于读者的审美阅读中。读者的中心论使得译者在翻译时不再只考虑原文与译文是否忠实,还必须将译文读者这一主体纳入研究范围。其二,接受美学理论认为翻译这一过程中包含了两次接受活动。第一次是译者作为原文的

《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

《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共约170首。不同译本采用了不同的体裁翻译,一些英译本采用自由体进行翻译。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 例1、冯紫英唱曲 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你是个刁钻古怪鬼精灵;——你是个神仙也不灵。 我说的话儿你全不信,只叫你去背地里细打听,才知道我疼你不疼你! 杨译:You can bill and you can coo, Be an imp of mischief too, But a fairy? No, not you, As my word you doubt. Ask around and you’ll find out I love you. yes, I do! 霍译:You’re so exciting, And so inviting; You’re my Mary Contrary; You’re a crazy, mad thing. You’re my goddess, but oh! You’re deaf to my praying: Why won’t you listen to what I am saying? If you don’t believe me, make a small investigation: You will soon find out the true depth of my admiration. 解析:1)对于这段唱曲,两位译者的译文不论是风格还是遣词造句上差别较大。原文小调活泼俏皮,霍译不免有些沉闷臃肿。此外,investigation、admiration这类大字眼用在民间小调上似乎并不适合。反观杨译,弃“形”求“神”,整个译文节奏轻快,押韵得当,朗朗上口。 2)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刁钻古怪鬼精灵”的处理,霍译其中的“刁钻古怪鬼精灵”被霍克斯译成了“Mary Contrary”,“Mary Contrary”来自英国的一首儿歌,所谓contrary, 指她颇难相处,难按常规捉摸,在这一点上,接近原文的“刁钻古怪鬼精灵”。霍克斯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诗词意象翻译的比较研究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诗词意象翻译的比较研究 王 军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由于意象在诗歌创作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怎样在诗歌翻译中处理它就成为一个重要议 题。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诗词篇篇精品,意象丰富,比较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思的两个英译本对诗词意象的处理,发现各有特色,怎样结合两者的长处,是译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红楼梦;意象;诗歌翻译 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754(2005)04-0110-03 ①参见敦诚《四松堂集》。昌谷:唐诗人李贺,家居昌谷(今河南省宜阳)。诗集《李长吉歌诗》亦名《昌谷集》。破篱樊:《四松堂集》嘉庆刊本及《熙朝雅颂二集》作“披篱樊”。破,披,义同。篱樊,亦作“樊篱”,篱笆,喻前人的诗歌境界。收稿日期:2005-05-06 作者简介:王军(1977-),女,四川邻水人,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 我国伟大文学家曹雪芹因其未完成之巨著《红 楼梦》闻名,然而也正是由于这部小说的巨大成功掩盖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才华。其生前好友敦诚曾盛赞曹的诗学禀赋:“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藩 篱。”① 《红楼梦》前80回中近200首诗词,或铺陈,或衔接,为全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诗词本身更是光彩夺目,美不胜收。曹不惜笔墨,大量采用“风”“花”“雪”“月”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行将没落的盛世图景,读来令人慨叹唏嘘。在20世纪70年代,《红楼梦》有了两个英文全译本,分别由英国著名汉学家大卫?霍克思和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及其夫人译出。这两个译本与以往译本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充分再现了小说中的诗词部分,处理方法各有千秋,可圈可点。本文试图从意象的角度对这两个译本的诗词部分做一粗浅比较,以求教于方家。 一、红楼梦诗词中的意象 意象(image )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筛选、再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用语言媒介表现出来的物象,是主观的意(情思)和客观的象(景物)的有机融合。[1] 对于诗歌这种十分讲求形象思维的文学形式来说,意象是其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是其灵魂———意境的重要载体,也是诗人独特风格的有力体现。袁行霈先生曾说一个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屈原的风格,与他诗赋中的香草、美人,以及众多取自神话的意象有很大关系。李白的风格,与他诗中的大鹏、黄 河、明月、剑、侠,以及许多想像、夸张的意象是分不开的。杜甫的风格,与他诗中一系列带有沉郁情调的意象联系在一起。李贺的风格,与他诗中那些光 怪陆离、幽僻冷峭的意象密不可分。[2] 《红楼梦》诗词 中大量“风”“花”“雪”“月”“金”“玉”“春”“秋”意象的 出现虽然主要是服务于小说主人公们表达其伤春悲秋、怀金悼玉之用,但一定程度上也可说体现了作者忧郁细腻、华美深沉的风格。 一般来说,意象选取和安排的方式或手法有三种:赋,比,兴。《红楼梦》诗词更多的是用到前面两 种。“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朱熹《诗集传》 )。也即平时所说的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情感的特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物象直射出感情来。如“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赋象有一般陈述如上例,也有铺排陈述,如晚唐诗人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及马志远的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红楼梦》第18回黛玉所做“杏帘在望”有两句即取此法:“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菱荇”、“鹅儿”、“燕子”、“稻花”等意象的铺陈令一片美丽丰足的田园风光跃然纸上。 《红楼梦》诗词中的意象更多用的是“比”这种营构方式,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即我们常说的打比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暗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是将青丝、雪这样的 第25卷 第4期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8月Vol.25 No.4Journal of Guangdong Education Instit ute Aug. 2005

目的论视角下浅析《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610886589.html, 目的论视角下浅析《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研究 作者:乔丹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3期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富含意象。伟大的诗人总能凭借意象的各种组合带给读者无尽的想象。本文选取“意象”这一极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概念作为研究《红楼梦》诗词英译的切入点,以功能学派目的论为分析框架,对两个英译本意象转换的得失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而探索了《红楼梦》诗词英译研究的另一蹊径。 关键词:目的论、《红楼梦》、诗词意象、翻译 引言 众所周知,《红楼梦》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可谓是一朵绚丽的奇葩,在书中,作者曹雪芹透过薛王贾史四家的兴衰描绘了没落王朝各个阶层的人生百态,后人常常将其奉为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不管是对于专家学者还是普通读者,《红楼梦》都有着无法忽视的深远影响,它独特而恒久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研究者,随着《红楼梦》研究课题的蓬勃发展,“红学”也应运而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斯开始着手翻译《红楼 梦》前八十回,后四十回的翻译工作由他的女婿约翰·阂福德完成。这部名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的译本由企鹅出版集团发行。同年代末期,翻译家杨宪益和妻子戴乃迭也完成了整个巨著的翻译工作。这本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的译作由外文出版社发行。诗词是《红楼梦》的一大特色。尽管穿插诗词是我国古典章回小说创作的一大传统,但其他作品中常常用于开头和结尾,起总领或是总结作用,或是作者用以感慨评价。《红楼梦》诗词一部分具有相似的功能,另一部分则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按头制帽,诗即其人”的特色为其他章回小说诗词所不具有。在霍克思之前,从未有译者能完整译出《红楼梦》的诗词。 针对《红楼梦》诗词翻译这一问题己有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在前,赵雨柔以《石头记》诗词意象翻译为中心,通过分析霍克思针对不同语境下意象的翻译方法,探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的文化起源,她从霍克思译本《红楼梦》诗词意象和翻译方法出发,将诗词意象和翻译方法按直译、转换、增译和减译四种翻译方法分类,并选取代表性的意象分别在中西两个文化语境下对其进行文化溯源。她指出评价一部译作,应结合具体的历史语境、文本语境、译者个人动机、目标受众群体等因素评价一部译作的真正价值。武华慧以目的论作为理论框架,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诗词翻译进行了研究,并认为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霍克斯版《红楼梦》力求将原作带给他的快乐传达给西方读者,因此他更多地采取了归化的策略。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跨文化交际,但是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却实现了作者最初的翻译目的;而杨宪益的版本主要采取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他的翻译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保留中国传统元素,将中国文化内涵忠实地传达给西方读者。张蕾讨论了“红诗”译作的意境美和情趣美,认为

红楼梦经典语句英译

《红楼梦》熟语英译三十例 1. 至午后,金桂故意出去,让个空与他二人,薛蟠便拉拉扯扯起来。宝蝉心里也知八九了,也就半推半就。 译文:After lunch, Chin-kuei deliberately went out to clear the coast for them both, and Hsueh Pan started making advances to Pao-chan. Well aware of that he wanted, she only made a show of resisting. 2. 咱们家没人,俗话说的“夯雀儿先飞”,省的临时丢三落四的不齐全,令人晓华(六十七回) 译文:Our family’s short-handed and, as the proverb says, “A slow sparrow should make an early start.”We don’t want to find, when the time comes, that we’ve forgotten this, that and the other, so that people laugh at us. 3. 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义新奇,别开生面了。(六十四回) 译文:And these five Cousin Lin has written today can also be considered as fresh and original, but goes as slowly as unraveling a concoon?” 4.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译文:Haven’t you heard the saying:“Illness comes as fast as a wall falling down, but goes as slowly as unraveling a concoon?” 5. 姐姐博古通今,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儿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一套。这叫做“负荆请罪”。(三十四) 译文:Why, cousin, surely you are sufficiently well versed in ancient and modern literature to know the title of that opera. Why do you have to describe it? It ‘s called “Abject Apologies”. 5. 虽才干优长,未免贪酷,且侍才侮上,那同寅皆侧目而视。(十五回) 译文:But although his intelligence and ability were outstanding, these qualities were unfortunately offset by a certain cupidity and harshness and a tendency to use his intelligence in order to outwit his superiors; all of which caused his fellow officials to cast envious glances in his direction. 7. 说着,就自己举手,左右开弓,自己打了一顿嘴巴子。(六十八回) 译文:He raised his hands and slapped himself on both cheeks. 8. 我们没事评论起来,你们这几个,都是百里跳不出一个来的。妙在个人有个人的好处。

_红楼梦_诗词曲赋两种英译文的对比和赏折

《红楼梦》诗词曲赋两种 英译文的对比和赏折 朱 晓 茜 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是我国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的传世之作,曹雪芹把复杂的生活现象成功地描绘下来,组成了一幅广阔的时代画卷。《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来,在我国广为流传,在世界文坛上也颇受瞩目。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已有十四种文字的53种不同译文在世界各地发行。仅英文就有两种全译本,一种是英国大卫?霍克思(译前八十回)和其婿明菲尔德(译后四十回)的T he Story of the Stone;另一种是我国杨宪益及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 ansions。 霍克思在译《红楼梦》之前曾译有屈原、杜甫等人的作品。他的中文修养相当好,不但能用中文写文章,而且还能写中国旧体诗。为了潜心翻译《红楼梦》,他辞去了牛津大学讲座教授的职务,并且仔细研读过许多红学专家如俞平伯、吴世昌和赵冈等的著述。 杨宪益夫妇是我们所熟悉的老翻译家,他们学贯中西,几十年如一日,密切合作,辛勤劳动。除《红楼梦》外,还翻译过《阿Q正传》、《老残游记》等著作,共有上千万字的译著。 因此,霍克思、杨宪益这两个译坛高手的《红楼梦》英译本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兴趣和重视,并且受到一致称赞。他们的译文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本文拟从两位译者对《红楼梦》

红楼梦学刊?一九九七年第三辑 经验与教训,供翻译工作者参考。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他小说也有把诗词组织在故事情节中的,比如小说中某人物所写的与某事件有关的诗等等,但在多数情况下,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这些无关紧要的附加文字,删去后并不影响内容的表达,有时倒反而使小说文字更加紧凑、干净。有些夹入小说的诗词曲赋,虽然在形容人物、景象、事件和渲染环境气氛上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总不如正文重要,有些读者不耐烦看,碰到就跳过去,似乎也没有多大影响。《红楼梦》则不然。它的绝大多数诗词曲赋都是融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的。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弄明白,或者等于没有看到那部分的情节。以《十二钗图册判词》为例,判词中作者预先隐写了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暗中预示了一些故事情节并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态度。如果我们跳过去不看,那么我们顶多知道宝玉做了一个荒唐的梦,甚至自己亦如置身梦中。《红楼梦》判词的这一特点,要求译者将原文的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译文读者。我们来看霍克思和杨宪益的翻译。 例一 副册判词之一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第五回) 霍译:Seldom the moo n shines in a cloudless sky, And days o f brig htness all too soon pass by. A no ble and aspir ing mind, In a base-born frame confined, Your charm and w it did only hatred gain, And in the end you w ere by slanders slain,

《红楼梦》翻译研究综述

摘要:《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已经被翻译成了英、法、德、日、韩、俄、泰、西班牙等多种译本。随着外语研究及翻译研究的发展,学者们对《红楼梦》各种版本的语言翻译、文化翻译、译本对比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主要对目前国内《红楼梦》翻译研究做了大体回顾,从语用学、修辞学、文化等方面对翻译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指出了目前《红楼梦》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红楼梦》翻译研究可能的领域与途径。 关键词:《红楼梦》翻译语用学修辞学文化 《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已经被翻译成了英、法、德、日、韩、俄、泰、西班牙等多种译本。海外的《红楼梦》译本有摘译、节译、全译三种形式。虽然《红楼梦》已有多种语言的全译本,但是从目前国内的翻译研究来看,却只涉及到三种语言的版本。英译本的研究最多,占所有研究的90%以上,俄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版本的研究虽有涉及,但都总计不过十余篇。主要有成蕾的《“潇湘馆”里的“潇湘妃子”――〈红楼梦〉两个法译本中建筑专名的语义层级分析及其翻译策略选择》(《译林(学术版)》2011年第3期);郭玉梅的《〈红楼梦〉法译本传统文化内涵的翻译策略》(《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年5月)、《从〈红楼梦〉法译本看汉语歇后语的翻译》(《法语学习》2011年第3 期);森中美树的《简述日译〈红楼梦〉之难点――以平冈龙城〈国译红楼梦〉为例》(《红楼梦学刊》2011年第3辑);苏德昌的《从红楼梦的日译看“そんな”的感叹词性用法》(《日语学习与研究》1993年第3期);史华慈与姚军玲的《〈红楼梦〉德译书名推敲》(《红楼梦学刊》2010年第6辑)等。 一、《红楼梦》翻译研究现状评述 (一)《红楼梦》翻译研究总体概述 在进行《红楼梦》翻译研究的内容前,有必要从数量和质量上对其研究的总体状况进行宏观概述,为下面研究内容的归纳和分析提供相关数据。笔者通过CNKI中国知网,输入“红楼梦”及“译”两个关键字,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选择“题名”检索条件,进行模糊检索,得到以下数据。 表1 ■ 从上面的数据来看《红楼梦》翻译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更多的相关博士论文及专著的出版,《红楼梦》翻译的研究的范围和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升。 (二)《红楼梦》翻译研究状况 1.语用学视觉下的《红楼梦》翻译研究李蓓在《〈红楼梦〉语言学研究综述》(《红楼梦学刊》2011年第4辑)中认为汉语版《红楼梦》中语言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的性质、构成、词汇、词汇系统及对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等熟语方面的研究。而目前的翻译研究来看还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涉及到词汇、委婉语、习语、典故等方面。《红楼梦》中词汇的翻译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词汇的翻译研究主要涉及某一类词的翻译。 (1)人名的翻译。王静在《〈红楼梦〉姓名翻译与注释译法》(《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月)中分析了杨、霍两英译本《红楼梦》的人物命名艺术,提出要忠实地再现《红楼梦》的文化内涵,就必须利用音译法和意译法、运用双关语法和借用法语、拉丁语等方法译出其中姓名的含义。赵丽娟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人物姓名的英译本解读――浅谈霍克斯〈红楼梦〉版本主要人物命名》(《语文建设》2013年第6期)中以霍克斯对《红楼梦》译本中人名的翻译为蓝本,以金陵十二钗判词中所暗含的人名含义为研究对象进行阐

《红楼梦》第一回诗歌翻译比较

《红楼梦》第一回诗歌翻译比较 , , 于发表在红楼艺苑品读红楼 摘要:在当前日益迅速地全球化与文化融合地背景下,翻译者们本着尊重和保存民族文化地精神,积极推动文化多样性与多元性.本文通过对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地某些诗词翻译地对比研究,探讨了如何在翻译中保存和向国外读者介绍中国文化地问题.《红楼梦》地两位译者,杨宪益和霍克斯,本着不同地翻译目地,在翻译中分别采用了异化为主和归化为主地翻译策略.杨采用了更多地语意翻译和文本翻译,而霍克斯采用了更多地交际翻译和工具翻译.本文根据韩礼德地功能语言学理论从三个元功能角度,采用比较地方法对两个翻译大家地译文作了初步地比较.关键词:《红楼梦》《好了歌解》翻译文化比较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思想性最高、艺术性最强地一部古典主义小说.《红楼梦》诗词是《红楼梦》地有机组成部分.具体地分析《红楼梦》诗词及其在《红楼梦》全书中地作用,对于全面、深入地探讨这部古典杰作地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以及其诗词地不同英文翻译版本是很有意义地.《红楼梦》第一回中除《好了歌》之外,还有两首诗是很有指点意义地,它们分别是《青埂峰顽石偈》和《好了歌解》.本文重点对《好了歌解》地杨、霍两种译文版本做出比较.《红楼梦》第一回: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地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青埂峰顽石偈》是曹雪芹为《红楼梦》写地一首序诗.这首诗带有浓厚地愤世嫉俗地色彩,表面上是写顽石地怨恨慨叹,而实际上寄寓着作者地自我剖白,它点出了曹雪芹创作地《红楼梦》地基本立场和用意.曹雪芹透过“康乾盛世”表面繁荣安定地现象,敏锐地看到了封建阶级地“天”已残破,这就是他对封建末世地基本特征地深刻概括.但值得注意地是,曹雪芹不仅仅看到封建阶级地“天”已经残破,他还深切体会到了封建阶级地“天”已经无法修补.曹雪芹对封建社会地必然衰亡,无法挽回地历史命运地认识,不但使他对封建社会做出了最后地判断:“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且他在《红楼梦》里描绘了一副中国封建社会衰亡史地生动画面.然而,曹雪芹对封建宗法制度地背叛,对封建地主阶级专政地怨恨,以及对渺茫未来地向往,还不可能改变或是脱离封建地主阶级这个基本政治立场.“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这种既惭愧,又惶恐,外加郁郁不得志地心情,依稀可闻,这正式曹雪芹只想“补天”,而不想也不愿意“翻天”或“变天”地复杂心情.他地不得“补天”之恨,最终形成了一首凄惨地挽歌,贯穿于《红楼梦》全书始终,并且对《红楼梦》全书地其他词曲做出了总地引领.但有一点我们应当指出,雪芹在这首《青埂峰顽石偈》中所表现出来地“无才补天”和“枉入红尘”怨恨心情,乃至于对往日贵族之家豪华生活地眷恋于悼念,实质是不愿封建制度没落和崩溃地思想流露,所以在他地内心深处还存在着对往昔地无限留恋之情. 在《红楼梦》第一回地这四首诗中,除了《青埂峰顽石偈》,还有一首诗歌体地韵文,《好了歌解》,是对甄士隐听到《好了歌》后,结合自己地遭遇对其做处地自我对人生地感想.《好了歌》和《好了歌解》,包含着虚无主义地消极因素,却对《红楼梦》地全书地主题思想理

中英句子翻译语义修辞格的翻译

中英句子翻译- 语义修辞格的翻译 中英句子翻译- 语义修辞格的翻译 语义修辞格的翻译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注意语义修辞格的译法 1) True ease in writing comes from art, not chance, as those move easiest who have learnt to dance… (Pope) 写作中运用自如的艺术,绝非偶然,正象学过舞的人步履轻松洒脱。(明喻) 2) The slave-owner’s heart was like stone, (simile) 奴隶主的心象石头。 3) Her happiness vanished like the morning dew.她的幸福像晨露一样消失了。 4) The news you bring is a dagger to my heart. 你带来的消息是一把匕在我心上的短剑。(隐喻) 5) Sometimes you go into what I call a bubble boom.有时候,你会进入一种泡沫式的繁荣。(隐喻) 6) East St. Louis High School, in fact, is the citadel of a football dynasty.东圣路易中学,事实上是一个足球王朝的堡垒。(隐喻) 7) So I shut all other thoughts and switch them onto the road mending.所以,我摒弃了一切杂念,集中精力来修路。

(隐喻) 8) There are many sails along the river.河中有很多船只。(转喻) 9) Many authorities were involved in this case.很多官员卷进了这一案件中。(转喻) 10) Premier Zhou Enlai is my admiration, the boy said.那男孩说周恩来总理是他崇拜的人。(转喻) 11) Alas, that spring should vanish with the rose.啊,春天将随着玫瑰花的凋谢而消失。(转喻) 12) He had a superb confidence that fortune was always working for him;… 他信心十足地相信幸运之神一直为他效劳。(拟人) 13) Then Night, like some great loving mother, gently lays her hand at our fevered head,… 像慈爱的母亲那样,夜晚把她的手轻轻地放在我们发烧的额头上, ……(拟人) 14) Fortune seems to be always bestowing his smiling on you.幸运之神似乎总是向你微笑。(拟人) 15) History will never forget that it was here that Thomas More was falsely accused and condemned.. 历史永远不会忘记就是在这里托马斯。莫尔被诬告并被处决。(拟人)16) All of us want to escape the fact that John would never

《红楼梦》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

《红楼梦》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 一、石头记 原文:满纸荒唐语,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译文:满纸都是离经叛道的语言,浸透着一把把辛酸的眼泪; 都说作者是迷恋儿女之情,可作品的精髓谁又能理解? 注译:荒唐语:原为漫不着边际的话,引伸为乖廖之言,这里指《红楼梦》反封建孔孟之道的先进叛逆思想。都云句:痴,痴情,这里指与曹雪芹同时代的人把《红楼梦》主题理解为描写爱情。谁解句:味,滋味,喻事物的真实含意,其中味,这里边的深刻道理,这里指作品的主题。 二、好了歌 原文: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译文: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功名宝贵忘不了; 古往今来文臣将相现在何方?只剩一堆荒坟被野草湮没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想着那金银财宝忘不了; 一天到晚只怪搜刮的不够多,待到搜刮得多的时候却死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美丽妻子忘不了; 你活着她天天对你说恩情重,你一死她就跟着别人走掉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儿孙后代忘不了; 傻心眼爹妈自古以来就是多;可是孝顺的儿孙有谁见到了。 注译:荒冢:长满野草的坟。终朝:指天亮到早饭一段时间,这里是指一天到晚的意思。 三、好了歌解注 原文: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为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垅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已归来丧?训有方,保不住后来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译文:那蔽陋的卧室和空荡荡的厅堂,当年却是象板笏堆满了牙床,那生满衰草和立着枯杨的地方,曾经做过演出轻歌曼舞的剧场,那画栋雕梁早被蜘蛛结

红楼梦精彩译文赏析

《红楼梦》精彩译文赏析 伦敦大学教授英译《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的旷世巨著,大陆、香港、台湾都曾改编拍成电影,家喻户晓。50年代大陆拍摄的《红楼梦》在香港创下了连映二百多天的纪录,至今仍未有一部电影可以打破该纪录。 五四运动后不少白话文作家都歌颂过《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小说。红学专家,风起云涌,人才辈出;红学佳作,淙淙汩汩,源源不绝。 五六十年代多位中外学者就曾经把《红楼梦》英译,介绍到西方国家去,但由于种种问题,都只是节译而已。 直至70年代有一位牛津大学的讲座教授霍克思(David Hawks),竟然不惜辞去职务,专心埋首于全部《红楼梦》的英译。他的译笔功力深邃,英文写得非常流畅。 请先欣赏霍克斯在《红楼梦》英译本自序中的最后一段感人的话: "My one abiding principle has been to translate everything-even puns. For although this is ,in the sense I have already indicated,an 'unfinished' novel,it was written (and written)by a great artist with his very life blood. I have therefore assumed that whatever I find in it is there for a purpose and must be dealt with somehow or other,I cannot pretend always to have done so successfully,but if I can convey to the reader even a fraction of the pleasure this Chinese novel given me ,I shall not have lived in vain." 中国曹雪芹英国霍克思 撰写《红楼梦》这部旷世巨著的曹雪芹,堪称中国文学史的奇才,数十年来无数作家学者都把这部经典名作奉为圭臬,推崇备至。 70年代著名学者胡菊人先生在其专栏里就写过这样一段话: “在技巧上我们可以说自清末至'五.四'直至今天,在中国而言,无人能与曹雪芹并肩。他的技巧,尤其在肌理上,细心研究,令人惊骇,以为是神鬼写下的文墨。” 曹雪芹如果九泉下有知,欣悉二百余年后西洋竟然出了另一位奇才,连大学教授的高职也辞去,在家中孜孜不倦十五载,把他的作品全部译成蟹形文字,介绍到西方国家,必定会含笑引为同调! 这位西洋奇才就是前英国伦敦大学的教授霍克思(David Hawks.) 这里介绍霍克思译红楼梦,是希望大学翻译系的同学能观摩汉英翻译的极品,同时更为望各位忠实读者能欣赏地道中文与地道英语的讲写之法,从而提高研习中英文的兴趣。 且看曹雪芹怎样写林黛玉细读《西厢记》的:

_红楼梦_杨译本_冷笑_翻译研究

doi :10.3969/j.issn.1673-6060.2011.05.015 《红楼梦》杨译本“冷笑”翻译研究 顾晓波 (常州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0) 摘要:研究基于自建红楼梦语料库,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计算机统计手段,细致而深入 的探讨杨译本中“冷笑”一词的翻译,借以探求杨译本在“冷笑”翻译方面的特点。研究发现《红楼梦》原文中抽象、模糊、单调的“冷笑”,在杨译本中96%都得以译出,且更加具体、清晰、丰富。关键词:红楼梦;语料库;冷笑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060(2011)05-0064-03 收稿日期:2011-03-03 基金项目:常州工学院校级教育教学课题 “基于ILIAS 平台的导向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资源库建设研究”(J090937)作者简介:顾晓波(1979-),男,江苏盐城人,讲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与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研究。 《红楼梦》集中国古典小说与古代传统文化之 大成,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最高的荣誉和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中 也受到高度重视, 对研究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历史文化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国内外红学研究蓬勃发 展,甚至有“开谈不讲《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 据考证,从1830年至今,《红楼梦》的英译本共有十一种 ,“成为中国文学英译史上一道独特而灿烂的风景”[1] 。我国翻译界的泰斗、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及其英籍夫人戴乃迭于20世纪70年代末合作完成 翻译《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并取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 ,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分别于1978年及1980年出版发行。杨戴合译本(以下简称杨译本)是最早完整出版的《红楼梦》英译全译本。在促进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过去的几年里,有关红楼梦经典英译本的研究业已成为翻译界和比较文学界关注的热点。国内学者对《红楼梦》的英译本从诗词、回目、警句、习语、书名、人名、文化内容、人物语言、修辞、翻译史等多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红楼梦》的笑貌描写翻译方面,叶常青利用 语义成分分析的方法,对杨译本前八十回中“笑道”的翻译做了统计分析,发现“笑”的语义范围最广,在英文里,没有一个词的语义及其语义范围与“笑”一样,所有表示如何笑的英文词都只是“笑”的下义词,都没有中文的笑那么抽象,更不能像笑那样包含 那么多隐含意义[2] 。而对于《红楼梦》中“笑”的下义词“冷笑”,在英译本中的翻译的专门研究目前仍为空白。 一、研究内容 本研究基于自建红楼梦语料库,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计算机统计手段,细致而深入的探讨杨译本中“冷笑”一词的翻译,借以 探求杨译本在“冷笑”翻译方面的特点。杨译本前八十回用的底本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出版的上海 有正书局石印本《国初抄本原本红楼梦》 (又称戚序本、戚本或有正本)的影印本,后四十回底本是人民文 学出版社1959年根据程乙本 《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整理出版的《红楼梦》[3] ,并参照其它版本修订了抄本中的错误[4] 。因此,自建语料库中文文本来自有正本 (前八十回)与程乙本(后四十回)并参考了蔡义江校 注、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120回《红楼梦》。英译文本来自中国翻译家杨宪益及其英籍夫人戴乃 迭合译的120回 《红楼梦》。4 6第5期No.5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年5月May.2011

【资格考试】2019最新整理--(备考辅导)第21课 翻译难点-- 英语修辞格译法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资格考试】2019最新整理--(备考辅导)第21课翻译难点-- 英语修辞格译法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一、什么是修辞格 修辞格(figures of speech)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语言艺术。它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具体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要翻译好英语修辞格,首先要弄清其特点、弄清英汉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异同,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恰当的技巧进行翻译。英语修辞格种类很多,但粗略分来似可分为音韵修辞格、词义修辞格和句法修辞格。 (一)音韵修辞格(phonological rhetorical devices) 顾名思义,音韵修辞格是利用词语的语音特点创造出来的修辞手法。它主要包括onomatopoeia、alliteration和 assonance.Onomatopoeia是模仿事物发出的声响的修辞手法,与汉语的拟声辞格完全相同。恰当地运用它可以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如:Presently there came the click of high-heeled shoes.高跟皮鞋声阁阁地传了过来。 Alliteration就是在一个词组或一个诗行中,有两个以上彼此靠近的词,其开头的音节(或其他重读音节)具有同样的字母或声音;assonance是在一句话或在一个诗行中间,有两个或更多的词具有相同的元音。前者与汉语的双声(汉语中两个或多个音节,声母相同,叫做双声,它不是辞格)相似,后者与汉语的叠韵(两个或多个音节彼此韵母相同)非常相似。例如: (1)Peter Piper picked a peck of picking pepper.(alliteration)皮特.派特咽下了一口腌菜用的胡椒粉。

浅谈《红楼梦》诗词的文化意象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Lost Generation Writers and Chinese After-s Writers 2 《茶馆》英译本的翻译对比研究 3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歇后语的英译-以红楼梦为例 4 一个纯洁的女人的毁灭—苔丝的悲剧性色彩浅析 5 Childhood PTSD in Anne of Green Gables 6 文化适应性原则在食品商标翻译中的应用 7 Cultural Presupposition and Misreading in Translation 8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on Translation–An Analysi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9 《紫色》中“家”的解读 10 快餐食品对中西方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力 11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175 567 12 48 12 “In”与“Out”的认知解读 1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 Wordsworth’s Nature Poem and One by Tao Yuanming 14 霍尔顿形象解读 15 浅析模糊语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 16 浅析《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 17 The Illusory American Dream--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Martin Eden & The Great Gatsby 18 英语中无意歧义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19 “拂过水仙的蕙风”——华兹华斯与汪静之作品浅析 20 离开“美国出品” 21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哈利波特》小说中魔法生物名的翻译 22 透过霍尔顿看《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代际关系 23 (英语系经贸英语)国外对华“双反”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 24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25 《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悲剧成因分析 26 试论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词块教学 27 《呼啸山庄》爱情悲剧根源分析 28 从目的论看儿童文学翻译--兼评《小王子》中英译本 29 从苔丝和曼桢的角色分析中西文化下女性的抗争 30 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in Translation 31 等效理论框架下的中国菜肴英译研究 32 阿法——《多芬的海》中的加勒比人 33 日用品广告语言中中西方价值观差异比较研究 34 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在《傲慢与偏见》中的体现 35 达尔文主义视角下的《卡斯特桥市长》 36 功能翻译理论关照下的新闻英语标题翻译 37 国际贸易中商务英语的翻译策略 38 浅谈公示语的翻译 39 《荆棘鸟》中主要女主人公爱情观比较 40 论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41 从《傲慢与偏见》看简?奥斯丁的婚姻观 42 《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尤索林的观察者与实践者角色评析

《红楼梦》第一回诗歌翻译比较

《红楼梦》第一回诗歌翻译比较 Kevin, Kitty, Jessica 于 2005-09-24 发表在红楼艺苑 - 品读红楼 摘要: 在当前日益迅速的全球化与文化融合的背景下,翻译者们本着尊重和保存民族文化的精神,积极推动文化多样性与多元性。本文通过对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某些诗词翻译的对比研究,探讨了如何在翻译中保存和向国外读者介绍中国文化的问题。《红楼梦》的两位译者,杨宪益和霍克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在翻译中分别采用了异化为主和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杨采用了更多的语意翻译和文本翻译,而霍克斯采用了更多的交际翻译和工具翻译。本文根据韩礼德的功能语言学理论从三个元功能角度,采用比较的方法对两个翻译大家的译文作了初步的比较。 关键词:《红楼梦》《好了歌解》翻译文化比较 《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思想性最高、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古典主义小说。《红楼梦》诗词是《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地分析《红楼梦》诗词及其在《红楼梦》全书中的作用,对于全面、深入地探讨这部古典杰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以及其诗词的不同英文翻译版本是很有意义的。 《红楼梦》第一回中除《好了歌》之外,还有两首诗是很有指点意义的,它们分别是《青埂峰顽石偈》和《好了歌解》。本文重点对《好了歌解》的杨、霍两种译文版本做出比较。 《红楼梦》第一回:后来,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青埂峰顽石偈》是曹雪芹为《红楼梦》写的一首序诗。 这首诗带有浓厚的愤世嫉俗的色彩,表面上是写顽石的怨恨慨叹,而实际上寄寓着作者的自我剖白,它点出了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的基本立场和用意。曹雪芹透过“康乾盛世”表面繁荣安定的现象,敏锐地看到了封建阶级的“天”已残破,这就是他对封建末世的基本特征的深刻概括。但值得注意的是,曹雪芹不仅仅看到封建阶级的“天”已经残破,他还深切体会到了封建阶级的“天”已经无法修补。曹雪芹对封建社会的必然衰亡,无法挽回的历史命运的认识,不但使他对封建社会做出了最后的判断:“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而且他在《红楼梦》里描绘了一副中国封建社会衰亡史的生动画面。然而,曹雪芹对封建宗法制度的背叛,对封建地主阶级专政的怨恨,以及对渺茫未来的向往,还不可能改变或是脱离封建地主阶级这个基本政治立场。“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这种既惭愧,又惶恐,外加郁郁不得志的心情,依稀可闻,这正式曹雪芹只想“补天”,而

翻译英语修辞格

翻译英语修辞格力求译文能有效地再现原文的修辞效果,否则译文即使在大意上与原文差不多,也会使原文的精神和风格受损,削弱语言的表达力。一般说来,修辞格的翻译原则是形似不如神似重要。要做到这一点有时可以采取直译,因为英汉两种语言在修辞手法上存在某些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有时仅靠直译是不行的,因为英汉两种语言还存在着许多差异。无视这些差异而采用直译不但不能保持原文中修辞格的神韵,反而会歪曲原作的意思,造成译文语言晦涩难懂。这时译者就得借助其他翻译技巧,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改换原文的某些修辞手法,使译文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规范和表述习惯。总的说来,英语辞格的译法主要有直译、加注、释义、归化、切分、数种译法并用等。 A. 直译 在英汉两种语言的修辞手法和比喻形象无甚差异的情况下,就可采用直译。直译既可传达原文的意义,又可保持原文的修辞风格,丰富译文的语言表达力。例如: (1)They were only crying crocodile tears at the old man's funeral because nobody had really liked him.在老头子的葬礼上,他们只不过挤了几滴鳄鱼的眼泪,因为老头子在世时他们都不喜欢他。 (2)The book set off a firestorm of reaction.这本书引起风暴般的反应。 (3)Among so many well-dressed and cultured people, the country girl felt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 同这么多穿着体面而又有教养的人在一起,这位乡下姑娘颇有如鱼离水之感。 (4)I would my horse had the speed of your tongue.但愿我的马有你的嘴那样快。 (5)I deserve neither such praise nor such censure.这样的夸奖我担当不起,这样的责备我也担待不起。 (6)On the 14th of March, at a quarter to three in the afternoon, the greatest living thinker ceased to think.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B. 加注 加注也是丰富译入语语言表达法的一种有效方法。它既能传达原文的意思和神韵,又能扩展读者的知识面。尤其当原文所用的典故在上下文中起比较重要的作用时,使用加注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 (1)Christ, to hear some of those sailors' myths, you'd think bloody Fort Knox was on every ship that sailed. 天哪,要是听信有些水手的胡说八道,你会以为每条出海的船上都有该死的诺克斯堡哩。 (注:诺克斯堡是美国的一个军事保留地,是美国黄金仓库的所在地。) (2)They did not reopen the Pandora's Box they had peeked into in 1972. 他们在1972年曾挖掘过这些丑事,如今却不再打开这个潘朵拉的盒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