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现代国家建构的理论逻辑与历史经验

西方现代国家建构的理论逻辑与历史经验

西方现代国家建构的理论逻辑与历史经验
西方现代国家建构的理论逻辑与历史经验

西方现代国家建构的理论逻辑与历史经验:从契约国家理论到国家建构理论

王威海

2013-02-05 15:03:31 来源:《人文杂志》2012年5期

【内容提要】在西方国家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契约国家理论与国家建构理论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均以现代国家的建构作为其核心议题。前者产生于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的成长时期,偏重于逻辑推理和演绎的方法,中心在于讨论国家的形成和国家权力的分配,提出了社会产生国家的国家建构路径,而围绕国家集权与分权的争论则描摹出现代国家权力的基本结构;后者则出现在西方现代国家的成熟时期,主要采用历史比较的归纳方法,专注于欧洲民族国家建构历史经验的总结,发现了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国家权力由集权而分权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国家建构的不同路径。二者在国家建构的顺序以及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利的关系等基本问题上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关键词】现代民族国家社会契约国家起源国家建构

一、问题及其意义

西方国家理论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二人从伦理的视角讨论了古希腊城邦国家的各种问题。相比较而言,柏拉图更注重“应然”意义上的理论探讨,而亚里士多德则偏重于“实然”意义上的经验总结,由此也开启了社会科学两大方法论争执的先河。①到了中世纪时期,奥古斯丁和阿奎那把国家包裹在神学的光环之中。从早期西方国家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明

显感到社会科学的两种研究传统——亦即从人类理性出发、注重思辨抽象与逻辑演绎的方法与从现实社会的背景出发、注重经验资料的比较与归纳两种研究传统之间的此消彼长,国家理论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特点。②现代国家理论的发展也表现出类似的特点。

现代民族国家从15世纪开始在英国出现,到19世纪前后成为欧美国家的“典型的正常的国家形式”,③被认为是“迄今为止人类创造的最有效的政治组织单位”。④西方现代国家理论正是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从内容和时间上看,契约国家理论与国家建构理论分别活跃于近代民族国家发育成长时期和现当代西方现代国家的成熟时期。这两者虽不能构成西方现代国家理论的全部,但却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前者偏重于国家起源和形式的理论推导,实际上对西方近现代国家的成长起到了理论上的指导,虽未涉及现代国家的概念,但是却与现代国家共同成长;后者则集中在对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进行经验总结。二者前后相继构成了西方现代国家理论的主要线索,但是二者之间在国家建构的逻辑顺序、国家权力的分配及国家与社会关系上都存在着深刻的矛盾。

从影响上看,从16世纪的宗教改革开始至18世纪下半叶,“凡是政治理论,如果本身不是社会契约理论,则若非把社会契约说纳入考虑,就是必须对之加以抨击。”⑤社会契约的国家观念对于近现代的西方国家和法律的组织构成、功用分析具有极其重要的奠基性作用。时至今日,那种关于国家是一种社会契约的思想仍然存活在西方许多思想家的著作中,更重要的是,这一观念已经溶入西方政治法律活动的实践之中,成为一种社会信仰。⑥这种类似于社会信仰的思想在《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中都得到了体现,并且散播到了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地。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起的国家建构理论虽则更多停留在理论学术领域,但是却把现当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学、社会学乃至于历史学与经济学

的学者都卷入其中,成为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内最具影响力的理论议题。

从内容上看,现代国家理论理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从抽象层上看,即政治权力的产生、存在、使用和更替的合理化过程;从具体层面上看,则包括现代国家获得其现代诸特征的过程。⑦显然,社会契约理论更多的是从抽象地层面解释了国家建构的逻辑过程,而国家建构理论则是从具体层面总结了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经验。从理论上讲,对比二者在国家建构方面的异同有助于我们对现代国家这一近现代最重要的政治社会现象的准确把握。

发展中国家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无论是背景和过程都迥异于西方国家,由于欧美现代国家的建构在时间上先行一步,因而西方现代国家理论在客观上对非西方国家的国家建构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甚至成为一些非西方国家在国家建构过程中的理论指导。迄今为止,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也已逾百年,在这个时候,对西方现代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建构理论进行评析,就不仅具有理论检视与比较的意义,而且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国家建设也具有了承前启后的现实意义。因此对西方现代国家理论的不同部分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就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社会产生国家的理论逻辑:国家权力的来源与分配

西方契约国家理论最早开启了对现代国家的理论探讨,从内容上看,契约国家理论主要包括了两个部分的内容:其一是“自然状态”下的个人权利开始,对国家起源的逻辑过程和社会基础进行解释,这为现代国家奠定了处理与公民社会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其二是建立在契约理论基础上的国家集权或分权的理论,探讨了现代国家的基本权力结构和分配原则。二者结合起来塑造了现代国家的宏

观架构。

15、16世纪的欧洲处在急剧变革的历史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不断冲击之下,封建统治陷入危机,欧洲出现了古今精神上的巨大断裂,由宗教改革所引发的基督教世界彻底破碎,并由此导致了欧洲上百年的混乱和无序。从这次断裂中,出现了标志着近代世界开始的“个体人”和民族国家。欧洲各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并表现出民族统一的强烈愿望。欧洲政治秩序必须被重建,但欧洲原有的精神统一已经不复存在。⑧17世纪中期出现的社会契约论可以被视作对这一历史要求所做出的最为深刻的回应。社会契约论提出了“自然状态”学说,并且从“自然状态”学说中推论出近代自然权利学说的第一个基本命题:“个体人权利相对于义务具有绝对先在性”。⑨而所有的这些理论探索目的就是“要寻找出一种结合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护卫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⑩

社会契约理论对于国家起源和政权形式的设想存在着诸多不同,但是却有着一个共同的观点,即“社会是先于国家而在,国家只是处于社会中的个人为达致某种目的而形成契约的结果”。(11)因此经由个人到社会再到国家成为契约国家理论的基本逻辑。作为社会契约理论的杰出代表,霍布斯、洛克和卢梭分别代表了社会契约理论在国家政权形式上的三种不同取向。

霍布斯主张君主专制。在霍布斯生活和著述的时代,英国正处在战乱频仍的状态之中,国家建设首先面临的任务就是保证国家的整体性,对战争的恐惧和对和平的渴望贯穿霍布斯一生,对其国家理论产生了关键性影响。霍布斯认为,国家的本质“就是一大群人相互订立信约,每人都对它的行为授权,以便使它能按其认为有利于大家的和平与共同防卫的方式运用全体的力量和手段的一个人

格。”(12)所以,霍布斯的支持者认为,“虽然在霍布斯关于国家的概念里没有我们称之为代议制的论述,但他实际上主张人民通过主权者进行治理。……这样,他的立场就和某些人立场一致,这些人坚持认为一个经过同意的政府是十分重要的,反对‘君权神授’,而且更广泛地反对传统的权威。然而,他的结论却和他们的结论截然相反,这些人经常以这样的观点来暗示某种人民主权或民主代议制的必要性。”(13)

不过,“霍布斯的异于寻常之处在于他的社会契约论是用来捍卫和支持统治者的权威——实际上是一种(近乎)绝对的权威。”(14)霍布斯假定人性本恶,自然状态下的人们弱肉强食,流行的是“丛林法则”,而要克服这种无政府状态,人们就必须缔结契约,把个体的多个意志化为一个意志,并且把全部权利转让给一个人或一个议会以构成主权者(国家)。尽管这样一来,“臣民的景况太可怜了,他们只能听任具有无限权力的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的贪欲及其他不正常激情摆布”,但“任何政府形式可能对全体人民普遍发生的最大不利跟伴随内战而来的惨状和可怕的灾难相比起来或者跟那种无人统治,没有服从法律与强制力量以约束其人民的掠夺与复仇之手的紊乱状态比起来,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15)

霍布斯的另一个贡献在于他把国家权力从宗教权力的笼罩中拉了出来,他认为掌握教权的人除非也掌握主权,否则就不能要求人们服从。因为“基督的国不在今世,因之,代他传道的人除非是国王,否则就不能以基督的名要求人们服从。因为如果至高的王的君尊之权不在今世,那么他的臣属官员又有什么权利要求人们服从呢?”并且,由于教主是“不以强制和惩罚使人服从,而以劝说使人服从”。因此,在人们对宗教的服从中“排斥了强制,所以在那个时候便不可能有实际的统治存在。”(16)而按照这样的逻辑推理下去,“基督的使者在今世的职务是使人相信并信仰基督但信仰既不依靠强制或命令,也与之无关;他所依靠的只是从

理性中,或从人们已经相信的事物中所引出的论点的肯定性或可能性。因此,基督的使者在今世根据这一名义根本无权惩罚不相信或反对他们的说法的人。”(17)

洛克主张有限权力政府。出生稍晚于霍布斯的洛克经历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全部过程,看到了“君主专制”从个人安全和财产等“初步权利”的保护者变为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力和发展经济自由的阻碍,此时“君主专制”作为特定时期国家整体性保证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对国家权力的限制与重新分配已经提上日程。洛克假定了霍布斯完全不同的自然状态,他认为自然状态是“完备无缺”的,“人们……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利条件,能够运用相同的身心能力,就应该人人平等,不存在从属或受制的关系”;“人们既然都是平等和独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财产。”(18)不过,自然状态中法律、执行法律的裁判者以及支持正确裁决的权力的缺乏,使得国家的产生成为必要,但国家并不是要代替自然状态,国家之于社会无非是一种趋于更为完美生活的途径。洛克的社会契约理论包含着社会先于或外在于国家的意涵,与霍布斯把社会契约看成是公民完全服从专制君主的条约不同,洛克认为人民有权利将权力收回。洛克强调,自然法是一种适用于所有人的永恒规则,人民让渡给国家的不过是实施自然法的权利(司法权)。

卢梭则是极力鼓吹人民主权。在社会权利(个人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关系上,卢梭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卢梭主张,人们在通过缔结社会契约建立国家时,每个人都必须把他的全部自然权利让渡给由公意统治的政治国家和社会。同时,每个人都必须完全服从政治共同体的意志(即公意,谓之全体公民的意志)。这样的结论对于“如此地珍视自由”(19)的卢梭来说,似乎有点难以理解。卢梭的观点是这样做并不会损害个人的权利,因为“人类由于社会契约而丧失的,乃是他的天然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企图的和所能得到的一切东西的那种无限权利;而他

所获得的,乃是社会的自由以及对于他所享有的一切东西的所有权。”(20)卢梭认为社会自由是受公意约束着的,“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21)这样就消除了个人、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对立,但同时也被认为埋下了多数人暴政的种子。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霍布斯、洛克和卢梭在处理个人(社会)权利与国家权力关系时的相同和差异,三人在社会产生国家这一点上无疑是相同的,但是霍布斯更重视个人的安全权,把公民权利全部让渡给专制国家,公民除了保持缔结社会契约的名义之外就已经一无所有了;洛克更加重视个人的财产权,在公民让渡自己部分权利的同时,仍然让他们保持了自然状态中的权利,表现出现实主义的态度;卢梭则极为重视个人的自由权,试图以主权在民而把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合二为一,从而把公民权利扩张至极端,带有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这三种类型的社会契约论曾经产生的巨大的影响是没有人能够否认的,正如罗素说过的,“希特勒是卢梭的一个结果,罗斯福和丘吉尔是洛克的结果”。(22)但是仅就对现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而言,洛克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

如果说蕴涵在社会契约理论中的国家起源观念为现代国家政权的组织方式提供了正当化理据的话,那分权理论则为现代国家的权力分配设计了基本框架。从逻辑上讲,国家既然是为保护个人权利产生的,那么为保护个人权利免于国家权力的专断的侵害,对国家权力进行分立和制衡以防止国家权力的专断集中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实际上,三权分立是西方现代国家的政治制度普遍采用的建制原则,其核心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彼此制衡,目的在于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三权分立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但是真正作为现代国家权力分配原则的分权学说还是在近代以后由洛克和孟德斯鸠(23)提出的。

三权分立是关于国家权力分配与制衡的政治学说,其核心观点是行政、立法与司法之间应该彼此分立、相互牵制。洛克在契约理论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分权理论,他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这三种权力应该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立法权属于议会,行政权与对外权均为国王行使。(24)之后,孟德斯鸠被认为更进一步发展了分权理论,他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25)所谓三权分立,就是通过法律规定,将三种权力分别交给三个不同的国家机关执掌,既保持各自的权限,又要相互制约保持平衡。“三权分立”理论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观念的基础之上的,即如果把所有权力集中到一个国家机构手中,一旦这个机构滥用权力,则不能切实保障人民的权利、自由与利益不受侵害。而要防止权力的滥用,就必须使权力分立,以便能够以权力限制权力,形成权力之间的制衡。显然,这与以保护个人和社会权利的契约理论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可以说,社会契约论和分权理论为现代国家的产生和运作设计了基本原则与架构,对欧美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和发展产生了无可替代的影响,并且在其后对非西方国家的国家建构持续地产生了影响。至19世纪初期,西方国家经过长期的发展,其政权合法性的问题已经基本得以解决,宏观的国家构架趋于稳固,对于国家的政体问题的探讨和争论也逐渐平息,“国家作为历史上过了时的范畴,作为政治考虑的核心概念已经失去了它的地位”。(26)

三、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经验:国家建构的阶段性规律与道路的分殊

国家概念并没有彻底退出研究者的视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福利国家危机显现,在石油价格和经济不景气的冲击下,人们开始认识到市场的局限性和国家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国家问题再度进入学者的视野。西方

社会科学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国家这一传统主题,并且开始喊出“把国家带回来”(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的口号,国家建构理论由此开始兴起。一大批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学者如巴林顿·摩尔(Barrington Moore)、蒂利(Charles Tilly)、曼恩(Michael Maun)、斯考切波(Theda Skocpol)、波齐(Gianfranco Poggi)、安德森(Perry Anderson)、伊文思(Peter Evans)、霍尔(Peter Hall)、艾肯贝利(John Ikenberry)、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等都在国家理论复兴的潮流下,开始关注“国家”这个议题。

作为对国家中心论的回归,国家主义提出了“国家自主性”(state autonomy)的概念。“国家被视为拥有领土和对人民控制权的一种组织。它可以制定和追求自己的目标,而不是简单反映社会集团利益、阶级利益或整个社会的利益。”(27)而这种自主性的国家在演变发展的过程中既会在国家权力的演变上表现出阶段性规律,同时又会因不同国家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衍化出不同的发展模式。运用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来总结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经验,特别是从不同国家的历史经验讨论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成为这一波国家理论的主流,他们都认为现代国家建构的核心在于“政治权力集中和对社会经济生活调控能力提高”,(28)并且无一例外地发现了现代国家在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国家权力专制集中到合理分化,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同道路。

其实早在20世纪的30年代,埃利亚斯就已经开始从文明演进的角度讨论现代国家的建构阶段问题了。埃利亚斯认为,与传统国家相比,现代国家的基本特征在于垄断了合法使用权力与税收的独占,并且出现了经由“‘私’到‘公’或‘国家’的趋势”。(29)国家统治形式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与经济形式有着密切关系。中世纪的自然经济使得国王无法维持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和统治机器。而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展,经济交换内容的增加及其时空跨度的

扩大,商业化与货币化,所有这一切推动了社会相互依存关系的发展,形成“密切交织机制”,现代国家逐渐实现对暴力、税收、土地的垄断或独占,国家权力逐渐集中,并且成为社会经济秩序的“最高协调器”。其后,封建主之间的“自由竞争”结束,“垄断阶段”开始,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管理的非宫廷化,专门化。即统治者与管理者的分离;二是社会结构的变化,经济的控制权被新兴阶级掌握。即政治与经济的分离。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分工的深入,而且对国家权力的行使产生了更大的约束力,减少了权力的滥用。”(30)在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变的过程中,国家权力的集中和控制力的增强成为重要特征。

埃利亚斯认为“社会分工—相互依存—国家形成的关系带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三者的关系实际就是国家—社会—市场关系。”,(31)但是他也认为欧洲各国在构建现代国家的过程中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32)而这种观点也对后来的现代国家的建设理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在埃利亚斯以后,不同的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讨论国家建构的不同路径及国家建构的阶段性问题。比如美国学者蒂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战争上,他认为是战争促使欧洲国家从分散和多样的国家形式集中到民族国家的道路上来,“战争编织起欧洲民族国家之网,而准备战争则在国家内部创造出国家的内部结构。”

(33)但是,蒂利同样认为由于准备和从事战争能力的不同导致了国家结构和力量的不同,欧洲国家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国家建构途径:以俄国、奥斯曼等中东欧国家为代表的强制密集道路;以荷兰、威尼斯等北意大利城邦为代表的资本密集道路和结合前两者优势以英、法为代表的资本化强制道路。

而且蒂利也认为,欧洲国家由间接统治向直接统治的转变“实际上是国家构

建和民族构建的双重过程”,这种转变经历了“四个阶段:家产制阶段(一直延续到公元1500年);代理制阶段(公元1400年到公元1700年);民族化阶段(公元1700年到公元1850年);专门化阶段(从公元1850年起至今)。在这四个阶段中,国家逐渐实现了对军事力量和税收的直接控制,建立了包括军队、行政管理机构在内的专门机构,并通过这些机构,日益卷入了权利争执的裁定、经济分配甚至生产活动。国家的监控能力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扩大了。”(34)在这四个阶段,国家权力经历了专制集中再到合理分化的过程。

再以英国学者吉登斯为例,吉登斯从国家形态的变化入手,把“国家形态区分为传统国家、绝对主义的国家和现代的民族国家。区分国家形态的变量除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迁,还包括其他三种力量的发展:以信息储存和行政网络为手段的人身监视、暴力手段的国家化以及人类行为的工业主义特征。”(35)吉登斯认为传统国家统治者虽然拥有“无上的权力”,但是这种权力仅有形式化与表面化的意义,传统国家既没有对军事力量的垄断权,也没有能力实现对社会的监控。

到了绝对主义国家阶段,主权与领土观念出现,行政控制能力增强,国家垄断了军事力量和税收。在这个阶段,民族国家经历了一个权力政治发展的积累过程。以英国为例,来自两种权力体系的冲突与斗争,为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首先,是来自国家原则对封建原则的消解;其次,是以王权为代表的世俗权力与教会权力发生的冲突与斗争。(36)这也就是吉登斯所说的现代国家的“内部绥靖”过程。

吉登斯把公民权利视作是民族国家的基础,因为“民族国家的制度架构与公民权利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逻辑关联。”(37)这种观点源于马歇尔的公民身份理

论。马歇尔认为,公民身份包含了三种重要的权利,即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但是公民身份及其相应的个人权利并非是西方社会的固有传统,而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过程逐渐得以完善的,其发展大顺序依次是:公民权利形成于18世纪,主要体现在言论自由、人身自由、思想和信仰自由等方面。政治权利形成于19世纪,主要体现在政治参与、组织政党等方面。社会权利形成于20

世纪,主要体现在社会福利与医疗保障等方面。(38)

同时,吉登斯还认为在现代国家里,随着国家行政力量的增强,国家权力从“暴力”转向“行政”型,国家更加广泛深入地渗透到社会中,“反思性监控”是其重要特征。“官方统计数据”覆盖了社会生活多数领域,成为现代社会科学中经验社会研究的滥觞。而经验社会研究本身就构成了社会再生产的反思性监管的一个方面,这种反思性监管迅速扩展已经成为国家的一个内在特征,也是权力机制自我完善的关键。(39)这样,公民权利的完善与国家行政能力的不断强化构成了现代国家的一对矛盾。

此外,曼恩的多形国家理论(40)对“基础性权力”和“专制权力”的划分也颇具启发意义。曼恩认为,“基础性权力”是指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的制度能力,一种“贯穿”社会的“权力”,是指国家通过税收等活动而向民间社会渗透的能力。(41)而“专制权力”则是指由国家精英控制民间社会各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权力,这种权力是自主的、甚至是不受限制的,因为统治者无需跟被统治者协商。

(42)通过比较,曼恩发现,历史上许多专制权力强大国家基础性权力十分弱小;而在今日西方的现代国家,专制权力已经弱化,而那种渗透人们日常生活的基础性权力却很强大。在专制权力和基础权力两个向度的基础上,曼恩构建了四种理想的国家类型:专制性和基础性权力俱弱的类型为“封建国家”;基础性权力弱而专制性权力强的类型为“帝国国家”;基础性权力强而专制性权力弱的类型为

“官僚国家”;两种权力都强的类型为“威权国家”。(43)

其实,除了上述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外,对于不同国家在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所经历的国家权力演变的阶段性规律以及不同道路,巴林顿·摩尔、斯考切波等从革命的角度、安德森从“绝对主义国家”历史演变的角度、亨廷顿等从政治发展的角度也都做过大致相似的论述,而所有这些论述都与契约国家理论对于国家建构的构想完全不同。

四、现代国家的理论逻辑与历史经验之间的内在矛盾及其启示

从上述的介绍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国家起源理论与其后的国家建构理论之间存在着诸多的不同:

首先,二者在方法上完全不同。契约国家理论所采用的是逻辑推理和演绎的方法,属于规范研究的范畴,重在讨论国家起源的逻辑起源,是所谓的“应然”意义上的讨论;社会契约是“一种‘理性观念’(idea of reason),而不是一个历史事件”,也即“政治制度显然不是源自于这样一个实际的契约,但社会契约观念可以而且应该被用来验证它们的公正性:这些制度应该能够得到所有服从于它们的人的同意”。(44)而国家建构理论则主要采用历史经验的归纳方法,重在讨论欧洲现代国家的历史过程,是所谓的“实然”意义上的讨论。

其次,二者在现代国家建设的时间顺序上和现代国家的权力结构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国家起源理论在国家建设的逻辑顺序是:社会先于国家,社会产生国家,契约国家理论的大部分理论家都坚持认为个人权利以及社会的独立地位与自主性是国家建设的前提,而且为防止国家专权和保障个人权利和社会利益不受国

家专权的侵犯,则不仅要在国家内部分权,而且要国家分权于社会;而国家建设理论所发现的历史经验是:欧洲现代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经历的是从君主专制向民主政治的逐步转变,国家的整体性被置于优先地位,民族国家的建设首先要求的是统一和集中,而民族建设先于民主建设。这就与国家起源理论的逻辑顺序出现了根本的差异。

第三,社会契约理论所描述的国家建构过程是唯一的、排他的,但是国家建构理论却发现不同的国家走向现代国家的道路是多样的、不同的,即使是欧洲国家的国家建构路径也是大不相同的,也即国家建构受一个国家独特的历史条件、社会传统的影响。

最后,二者在国家权力与公民(社会)权利的关系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在国家起源理论那里,公民(社会)权利产生了国家权力,因而二者是一致的。但是国家建设理论却发现,在现代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国家权力一直呈现出集中与扩大的趋势,这与公民(社会)权利的独立性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实际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都会面临着社会与国家何者优先、国家权力的集权与分权以及本土文化与西化之间如何进行选择的难题,而两种现代国家理论的差异也给发展中国家以启示:一方面,每一个国家都能够、也必须坚持自己独特而有效的国家建构道路,另一方面这样国家建构之路必然是以国家权力的合理化以及个人权利和社会权利为最终依归的。

【注释】

①王沪宁:《当代西方政治分析》,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页。

②王威海:《政治社会学:范畴、理论与基本面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5页。

③《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509页。

④杨雪冬:《民族国家与国家构建:一个理论综述》,

https://www.doczj.com/doc/1610824952.html,,2012年3月5日。

⑤[美]约翰·麦克里兰:《西方政治思想史》,彭淮栋译,海南出版社,2003年,第202页。

⑥朱苏力:《契约的隐喻——对一种国家学说的知识考古》,《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

⑦杨雪冬:《民族国家与国家构建:一个理论综述》,

https://www.doczj.com/doc/1610824952.html,,2012年3月5日。

⑧⑨时亮:《论“自然状态”:洛克对霍布斯的继受和修正》,《中山大学法律评论》第9卷,2011年第1辑。

⑩[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3页。

(11)参见邓正来、J·C·亚历山大主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

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83页。

(12)(15)(16)(17)[英]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迁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32、141、399、398页。

(13)[英]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99页。

(14)[英]迈克尔·莱斯诺夫等:《社会契约论》,刘训练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8页。

(18)[英]洛克:《政府论》(下),刘丹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5-6页。

(19)[英]迈克尔·莱斯诺夫等:《社会契约论》,刘训练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96页。

(20)(21)[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9、30页。

(22)[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225页。

(23)尽管孟德斯鸠并没有明确地表达过社会契约的思想,但是其分权理论还是明显地采纳了社会契约的思想。

(24)但是洛克的分权理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二权说,这是因为在洛克的时代,英国的司法事实上已处于独立的状态,而对外权在现代政治学利则不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权力。

(25)古德诺等人对此持有异议。古德诺认为孟德斯鸠对三权分立的论述实际上是歪打正着。参见《政治与行政》,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7-8页。

(26)[德]克·冯·柏伊姆:《当代政治理论》,李黎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26页。

(27)Theda Skocpol,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Research", in Peter Evans, Dietrich Rueschemayer and Theda Skocpol eds.,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28)(30)(31)杨雪冬:《民族国家与国家构建:一个理论综述》,

https://www.doczj.com/doc/1610824952.html,,2012年3月5日。

(29)(32)[德]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王佩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334、320-328页。

(33)[美]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魏洪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4页。

(34)杨雪冬:《民族国家与国家构建:一个理论综述》,

https://www.doczj.com/doc/1610824952.html,,2012年3月5日。

(35)杨光斌:《新国家理论述评》,《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7期。

(36)岳蓉:《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政治动因——中世纪权力要素剖析》,《史学月刊》2006年第9期。

(37)郭忠华:《吉登斯对于民族国家的新思考》,《开放时代》2007年第6期。

(38)参见T. H. Marshall, Class, Citizenship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estport: Grennwood Press, 1973, pp. 84-89.

(39)参见[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220-222页。

(40)[英]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二卷),陈海宏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04页。

(41)(42)(43)参见[英]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二卷),陈海宏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9-71、68、69页。

(44)[英]迈克尔·莱斯诺夫等:《社会契约论》,刘训练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06-107页。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读书笔记 “自然:第一自然,原始状况的大自然;第二自然,农业生产状况下的自然。 中国园林的起源是从模仿第一类自然开始;欧洲园林是在模仿第二自然开始的。” “水作为阿拉伯文化中生命的象征与冥想之源,在庭院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们常常以十字形水渠的形式出现,代表天堂中水、酒、乳、蜜四条河流。” 一、英国的景观设计 唐纳德(Christopher Tunnard) “把握日本庭院的本质,他提出:‘要从对称的形式束缚中解脱出来,提倡尝试日本园林中石组布置的均衡构图的手段,以及从没有情感的事物中感受园林的精神实在的设计手法。’” “在园林中要创造三维的流动空间,为了创造这种流动性,需要打破园林中场地的严格划分,运用割断和能透过视线的种植设计来达到。” 本特利树林Bentley Wood 杰里科(Geoffery Jellicoe) 第一阶段: 彻德峡谷工程(Cheddar Gorge) 迪去雷庄园(Ditchley Park) “在园中杰里科设计了一个有喷泉的下沉式的半圆形水池,水池被紫杉高篱围绕着,人们可以在水池中戏水。杰里科还沿着水面设计了一个长平台。” 第二阶段: 肯尼迪纪念园(The Kennedy Memorial) “‘白色纪念碑、美国详述、开阔的草地、规整的小路、冥思的石凳、俯瞰泰晤士河和绿色的原野’杰里科希望参观者能够仅仅通过潜意识来理解这朴实的景观。 舒特住宅(Shute House Garden) “水池、杜鹃花、古典雕塑、链式小溪、小瀑布、喷泉、平整的草地” 第三阶段: 莎顿庄园(Sutton Place)

“被认为是杰里科作品的顶峰。杰里科试图赋予园林一些含义,是要引喻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一系列的食物和思想。鱼形的吃糖和小湖,引喻水和更神秘的东西,它与周围的小山精心组合,代表着阴阳结合。整个园林似乎微妙地潜藏着一些当今世界之外的东西。他认为,景观是历史、现在和将来的连续体。在这种意义上,莎顿庄园的设计是连续的,是现存轴线、视景线和原先设计者可能的设计意图的发展 ” “杰里科喜爱并在作品中大量运用:绿篱、雕塑、链式瀑布、远景、凉亭、座椅、棚架、瓶饰、花篮、长平台、长步道、丰富的水景如池塘、瀑布、跌水、水池、喷泉等、视景线、植物。” 二美国的景观设计 斯蒂里Fletcher Steele 瑙姆科吉庄园(Naumkeag) 午后花园(the Afternoon Garden) 平台花园 “草地上斜向布置着弯曲的砾石带和中间的月季花坛。这至关重要的曲线形式由远处Bear山的曲线产生,自南部的草地开始,至树林中截止,这是在统一的设计中把背景地貌形式融于前景的第一次尝试。” 蓝色的阶梯(Blue Stairs) “清晰的展示了他运用透视法对地段富有想象力的处理。这个设计既是园林,也可看作是雕塑。” 托马斯.丘奇Thomas Church “这种带有露天木制平台、游泳池、不规则种植区域和动态平面的小花园为人们创造了户外生活的新方式,被称之为‘加州花园’(Califonia Garden)" “关键是要把握尺度并在规则的建筑与外围的自然景观之间进行微妙的转换。” “他的作品开始展现一种新的动态均衡的形式:中轴被抛弃,流线、多视点和简洁平面得到应用,质感、色彩呈现出丰富变化。‘立体主意’、‘超现实主意’的形式语言如锯齿线、钢琴线、肾形、阿米巴曲线被他结合形成简洁流动的平面。” 金门展小花园(Golden Gate Exposition) 唐纳花园(Donnel Garden)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概要 Ⅰ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或知识表征)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学习者不是从同一背景出发,而是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出发;不是由教师统一引导,完成同样的加工活动,而是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起对现实世界的意义。 2、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从学习者形成的知识结构的构成来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结构并不是线性结构或层次结构,而是围绕关键概念而建构起来的网络结构的知识,既包括结构性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知识,学习结果应是建构结构性与非结构性知识的意义表征。学习可以分为低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低级学习属于结构良好领域,要求学生懂得概念、原理、技能等,所包含的原理单一的,角度是一致的,此类学习也叫非情境化的或去情境化的学习。高级学习属于结构不良领域,每个任务都包含复杂的概念,各种原理与概念的相互作用不一样,是非结构化的、情境性学习。传统学习领域,混淆了低级、高级学习的划分,把概念、原理等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而真正的学习应是要建构围绕关键概念组成的网络结构,包括事实概念策略概括化的知识,学习者可以从网络的任何一点进入学习。 二、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 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教师应善于引发学生观念上的不平衡,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充分注意每个学生在认识上的特殊性,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元认知能力。教师是解决问题教练和策略的分析者,应十分注意对于自身科学观和教学观的自觉反省和必要更新。 2、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开发围绕现实问题的学习活动,注重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尽量创设能够表征知识的结构,与学习有关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尽可能将学习者嵌入到和现实相关的情境中,作为学习整体的一部分,更有利于促

1现代设计史

1.古埃及的突出成就主要表现在建筑方面,代表性作品是第3王朝金字塔。 2.迄今为止,最古老的玻璃发现于埃及(大约公元前3000年)。 3.古代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是指位于亚洲西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也是人类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4.相传巴比伦“空中花园”是历史上第一个名园,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5爱琴文明中建筑设计最有名的是克里特岛上的“米诺尔斯王宫”(被荷马称之为“迷宫”)。 6.古希腊文明成果在建筑设计方面最为突出,最负盛名的是雅典卫城和卫城中心的帕特农神殿。 7.希腊的陶器制作与设计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制作风格有“几何风格陶器”、“东方风格陶器”。公元前6-5世纪是希腊陶器制作的繁盛时期,出现了黑绘式与红绘式两种装饰方法。 8. 古罗马人最辉煌的文明成果同样也表现在建筑设计上。这些建筑多以用拱券结构和穹隆顶而闻名于世,罗马万神庙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座。 9. 古罗马其他代表性的建筑有君士坦丁凯旋门、大角斗场。 10最早的教堂拒绝继续使用异教的神庙形式,而采用巴西利卡式。之后又相继出现了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特式教堂。罗马式教堂有“放在地上的宫殿”之称,而哥特式教堂则被称为“升入天上的宫殿”。 11中世纪神学权威托马斯·阿奎那提出的教堂建筑“美的三要素:完整、和谐和鲜明”。12罗马式教堂的典型代表有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建筑群、德国沃尔姆斯主教堂、法国的圣赛尔南教堂、英国杜勒姆主教堂等。 13. 哥特式教堂则是最能体现基督教精神与教义的教堂建筑形式。哥特式教堂首先出现在法国。 14. 古罗马著名建筑家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 15. 圣彼得大教堂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呈罗马式和巴洛克式建筑风格。 16.巴洛克风格:“巴洛克”源于葡萄牙语,意为“粗糙、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它形成于17世纪,具有一种奢华绚丽、热情奔放的风格。最具代表性建筑为法国凡尔赛宫。 17.巴洛克风格的家具设计更加注重人的真实生活和情感因素,将舒适和实用放到了重要的位置。 18.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最早出现于意大利。(著名的有罗马的圣卡罗教堂) 19.“罗可可”源于法文,意思是“贝壳”,是在巴洛克风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其基本特征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它以欧洲封建贵族文化的衰败为背景,表现了没落贵族阶层颓废、浮华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绪。最初出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以后扩展到绘画、雕刻、工艺品和文学领域。 20. 罗可可家具的设计还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所以在法国又称为中国装饰。如英国设计师齐篷代尔设计的中国式大床。 21. 新古典主义流行于欧洲18世纪60年代直至19世纪前半期,以简洁、庄重和充满理性为其设计风格特点,又被称之为“浪漫的古典主义”。其代表性作品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林肯纪念堂、威基伍德的“女王御用炻器”。 22. 约翰.拉斯金是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论倡导者,而威廉.莫里斯则是主要实践者。23. 1851年,在英国伦敦的海德公园,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 24. 约翰·拉斯金是工艺美术运动的理论倡导者。他在著作《建筑的七盏明灯》和《威尼斯的石头》中猛烈的抨击了“完美的机器论”。 25.“现代设计之父”——莫里斯 26. 莫里斯同韦伯一起以红砖瓦为材料,设计建成“红屋”27. 1896年莫里斯为《桥沙集》做的装帧设计, 至今仍被装帧界称为“现代书籍装帧第一 书”。 28.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 在欧洲大陆的一次影响很大的设计运动,是 由古典风格走向现代运动的一个转折点。 29. 从设计形式的角度看,新艺术运动的形成 受唯美主义与象征主义美学理论的影响。 30. 新艺术运动受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版画 的影响很大。 31. 早在1865年欧文·琼斯《装饰法则》一 书就试图从装饰艺术的角度建立全新的装饰 设计原则。 32. 法国是新艺术运动的发源地,也是这场运 动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 33. 1889年法国革命100周年纪念碑中的征 稿中,象征现代科技文明和成果的埃菲尔铁 塔被称现代机械文明的纪念碑。 34. 巴黎的新艺术运动有几个重要的设计中 心,其中影响最大的有“新艺术之家”、“现 代之家”和六人集团)1898年成立的“六人 集团”的领袖人物是赫克托尔·吉玛德(巴 黎地铁入口) 35. 除巴黎以外,推动法国新艺术运动发展的 还有另一个中心——南部小城南锡。 36. 比利时新艺术运动自由美学社的重要人 物:维尔德、古斯塔夫·塞拉里厄·博维、 维克多·霍塔。 37. 霍塔是新艺术视觉语言创始人之 一,善用葡萄蔓似的相互缠绕和螺旋扭曲的 线条,这种富有表现力的线条成了比利时新 艺术的代表性特征,被称为“比利时线条” 或“鞭线”,其设计的“霍塔公馆”是新艺 术风格的经典作品。 38. 西班牙新艺术运动的设计师安东尼·高蒂 的代表作品圣家族教堂、米拉公寓、居里公 园和巴特罗公寓。没有高蒂,也就没有西班 牙的新艺术运动。 39. 新艺术运动在德国被称为“青年风格”; 名字源于《青年》杂志。 40. 彼得·贝伦斯是“第一位现代艺术设计 师”。 41. 奥地利新艺术运动被称为维也纳分 离派 42.格拉斯哥四人集团:18世纪末期以后格拉 斯哥出现了许多新生代画家,创作了大量表 现格拉斯哥印象主义的作品,称为格拉斯哥 风格。其主要的奠基人麦金托什,马克奈、 麦当娜姐妹被称为格拉斯哥四人集团。 43. 在法国的装饰主义运动当中,陶瓷设计和 漆器都受到东方风格的影响,具有典雅的东 方风格。 44. 法国装饰艺术运动的重要成就之一就是 首饰设计与时装配件设计。 45. 爵士摩登风格代表性的建筑有克莱斯勒 大厦、帝国大厦、洛克菲勒中心大厦。 46.“好莱坞风格”可以说是装饰艺术风格在 美国的进一步本土化。 47. 现代主义设计的三大来源有德国工 业同盟、俄国构成主义以及荷兰风格派。 48. 德国工业同盟是第一个设计组织。 49. 赫尔曼·穆特修斯是德国工业联盟的 开创者以及核心人物。 50. 在实践方面对德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做出 了巨大贡献的同盟成员是彼得·贝伦斯。他 设计的AEG透平机制造车间与机械车间被称 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贝伦斯的贡献还 在于对产品设计重要性的强调。 51. 对标准化的过分强调引起同盟另一位创 始人凡.德.威尔德的反对,从而引起标准化大 争论。 52. 俄国构成主义设计:构成主义又称“结构 主义”,发源于立体主义。其主要代表人物有 塔特林、马列维奇、康定斯基、罗钦科等。 53. 1919年,塔特林设计了著名的第三国际纪 念塔,完全体现了构成主义的设计观念。 54. 荷兰风格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一 个由设计家、建筑师和艺术家组成的松散的 集体,与俄国构成主义同样,它的存在时间 也比较短,大约在1917年到1931年之间。 55. 蒙德里安是风格派的创始人。 56. 包豪斯被称为“现代设计的摇篮”。 57. 包豪斯的设计师布劳耶的作品瓦西 里椅。 58.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核心人物主要有: 勒·科布西耶、格罗佩斯、米斯·凡德罗、 弗兰克·赖特等人。 59. 科布西耶的朗香教堂,萨瓦公寓,印度昌 迪加尔法院。 60. 米斯·凡德罗提出了“少即是多”的 原则,代表作有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巴 塞罗那的椅子,他提出了“流通空间”的新 概念。 61. 1936年赖特设计了流水山庄,这个成为他 “有机建筑”思想的典范。 62.阿尔托是芬兰现代主义建筑师,人情化建 筑理论的倡导者,现代主义建筑的奠基人之 一。 63. 芝加哥学派是19世纪70年代美国建筑界 出现的一个重要的流派,是现代建筑在美国 的奠基者,代表人物有伯纳姆、詹尼、沙利 文等。 64. 德国最重要的一所设计学院——乌 尔姆设计学院,战后在设计教育方面表现出 色的另一个国家是美国。美国的设计教育体 系是建立在欧洲成熟的设计教育思想和市场 经济体制基础上的。 65. 二战后,德国注重理性的设计。 66. 日本的工业经历了三个阶段:恢复期、成 长期以及发展期。 67. 日本设计的发展可以概括为日本受西方 现代设计的影响以及反过来影响西方乃至全 世界的工业设计这两个方面。 68. 几乎是与源于西方的现代风格并行,日本 还发展着一种传统的设计风格。代表性的设 计师有柳宗理、龟仓雄策、三宅一生等。 69. 芬兰的建筑大师沙里宁创立的克兰布鲁 克艺术学院是培养美国现代家具设计人才的 摇篮。 70. 美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 “国际风格”的形成和对世界设计的影响, 还在于美国是第一个将设计职业化、独立化 的国家,因而大大推动了世界工业设计的发 展。 71.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设计始终存在 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一是国际化、大企业 化、大众化的主流设计。二是独立的设计事 务所迅速发展,并不断拓展设计新领域—— 企业形象设计(CI)。 72. 在现代主义设计领域,北欧通常主要是指 瑞士、丹麦、芬兰、挪威四个国家。斯堪的 纳维亚风格产生了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现 代美学。 73. 最能体现瑞典现代设计风格的是其家具 设计,代表人物卡尔·姆斯腾,被称为“瑞 典现代家具之父”。 74. 汉斯·魏格纳的作品是丹麦现代设计走向 成熟的信息标志。他对中国明清家具极为欣 赏,并以此为原型设计了不少新的椅子造型, 被称为中国椅。 75. 雅各布森使丹麦家具走向了世界,主要有 蛋形椅、天鹅椅、蚁形椅。 76. 丹麦的灯具设计同样在世界设计中享有 盛名,其中保罗·汉宁森设计了PH灯具。 77. 60年代前后,西方掀起了一股“新有机风 格”的设计潮流。其代表人物即为丹麦设计 师沃纳·潘顿。 78.芬兰是北欧各国中最晚实现工业化的国 家。芬兰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是阿尔瓦.阿尔 托。 79. 丹尼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区分 为前工业社会(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 工业社会三个阶段。 80. 在后现代设计运动中,罗伯特·文杜里是 美国著名建筑师,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的真 正奠基人。他的著名言论是“少令人生厌”, 既是对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批判,也是对后 现代主义设计的诠释。 81. 查尔斯·詹克斯也是美国著名建筑师,后 现代主义设计理论的又一位奠基人。他是最 早在建筑设计界提出“后现代主义”这一概 念的人。 82. 1976年意大利米兰成立了一个名为“阿卡 米亚”的工作室。 83. 意大利的孟菲斯设计集团:孟菲斯集团成 立于1980年,由著名的意大利设计师索德萨 斯和其他7位年轻设计师组成。孟菲斯设计 集团最大贡献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开放的 产品设计理念。 84 波普作为一种文明现象最早来源于美国 流行的大众文化。波普设计最早出现在英国。 波普设计思潮在意大利主要是以反主流的形 式出现的。 85. 各国的波普设计虽然呈现出形形色色的 特点,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以反 正统设计的面貌出现的以适合大众消费文 化为目的。 86. 解构主义是针对结构主义演化出来的,又 称后结构主义。 87. 解构主义设计最早出现在弗兰克·盖里的 建筑设计作品中。盖里可以看作是世界上第 一个解构主义的建筑设计家。 88. 西班牙毕尔巴鄂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是 解构主义最负盛名的作品。 89.“减少主义”这一提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 5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的艺术流派——“减少 主义”,又称ABC艺术或硬边艺术,其风格 特点是:按照杜尚“减少、减少、再减少” 的原则进行艺术创作。 90. .减少主义设计风格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 法国的飞利浦·斯塔克(榨汁机和坐凳)。 91. .减少主义设计在东方的典型代表是日本 著名设计师仓右四郎。其作品是1986年设计 的扶手椅“明月高悬”和1988年设计的扶手 椅“布兰基小姐”等。 92.“高情感”设计风格是20世纪80年代出 现的一种设计风格,这种风格又被称作“软 高科技”设计风格。 93. 新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大致可以分 为两个阶段,晚期现代主义和新现代主义。 94. 贝聿铭著名的华裔建筑师,是新现代主义 设计风格阵营中最为坚定地现代主义风格追 随者,代表作品有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华 盛顿的国家博物馆东馆和法国卢浮宫的扩建 工程——水晶金字塔、香山饭店。其中水晶 金字塔的设计建造使贝聿铭在世界建筑界享 有盛誉。 95. 新现代主义风格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西 萨·佩里,是国际主义风格的继承者。其主 要代表作是纽约世界金融中心大厦、马来西 亚吉隆坡的彼得罗纳斯双塔大厦和洛杉矶太 平洋设计中心等。 96. 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97. 设计美学是研究人类在造物行为(机械生 产和产品文化创造)过程中对美的规律进行 探索的一门新兴学科,又称“技术美学”。 98. 人体工程学是研究人与系统其它要 素之间交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99. 4R设计理念是构成现代绿色设计的重 要内容。4R有英文的Recovery(回收)、Recycle (再循环)、Reuse(再利用)、Reduce(减 量)四个词的第一个字母组合而来。 100. 绿色设计的内容除简约设计外,还包括 减少设计、再生化设计、低耗节能设计等。 101. 人性化设计:是指设计师在设计“人” 所使用的产品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人机工程 原理。 102. 未来风格设计是指即将到来的设计的研 究,是对未来将要出现或可能出现的设计样 式的一种推测和构想。 1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笔记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得理论与实践——王向荣笔记第一章西方得园林传统 1、了解西方得造园传统 按自然状况得不同,将自然划分为不同得类型: 1)第一自然为原始状况得大自然 中国园林沿着自然式得形式发展 2)第二自然为农业生产状况下得自然 西方理想中得天堂就是适合农业生产得富裕得土地,就是模仿第二自然开始得,就是经过人类耕种、改造后得自然,就是几何式得自然,因而西方园林就是沿着几何式得道路开始发展得。 2、园林与自然背景,历史背景,文化背景法国:绝对君权,路易十四 英国:乡间田园,18世纪中产阶级性格与教养,气候阿拉伯世界:干旱劳作得艰辛与对富足、慵懒得羡慕中国:“寄情于山水”、“归来”,政治态度与道德评价 3、古埃及园林得特点 1)一般就是方形得,四周有围墙,入口处建塔门; 2)珍视水得作用与树木得遮荫;园内成排种植庭荫树,园子中心一般就是矩形得水池,池中养鱼并种植水生植物,池边有凉亭。 3)园林就是规则式得,并有明显得中轴线。古埃及园林派克玛拉(Pekhmara)平面图纸草花式,棕榈式 4、古希腊园林得特点 1)位于住宅得庭院或天井之中; 2)园林就是几何式得,中央有水池、雕塑,栽植花卉,四周环以柱廊,为以后得柱廊式园林得发展打下了基础; 3)神庙附近得圣林中有剧场、竞技场、小径、凉亭、柱廊等,成为公众活动得场所。 位于德尔法(Delphi)得古希腊神庙 5、古罗马时期郊外大型园林得特点 1)园林因山而建,并将山地辟成不同高程得台地,用栏杆、挡土墙与台阶来维护与联系各台地。 2)园中一系列带有柱廊得建筑围绕着一些庭院们无法预知下一个空间得形态,这如同让人渐渐地步入一个天方夜谭得场景。 2)水作为阿拉伯文化中生命得象征与冥想之源,在庭院中扮演重要得角色。它们常常以十字形水渠得形式出现,代表天堂中水、酒、乳、蜜四条河流。 3)建筑与花园中得各种装饰变化细腻,特别就是瓷砖与马赛克饰面色彩华丽,精致而堂皇。 西班牙阿尔罕布拉宫狮子院 8、文艺复兴园林得特点 1)在视野较好得山坡上依山而筑,成为坡地露台花园; 2)尽管园林就是几何形得,有些还就是中轴对称得,但就是尺度宜人,郁郁葱葱,非常亲切。

世界现代设计史(重点看).

第二讲现代设计的萌芽与工艺美术运动 一、工艺美术运动的概念、风格、意义及其影响 1、工艺美术运动的概念 工艺美术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起源于英国的一场设计运动,其起因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兴起,设计产品的工业化批量生产,造成设计水准的下降,设计上艺术与技术分离的局面。这场运动的契机是1851年在伦敦水晶宫中举行的世界博览会,理论指导是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主要奠基人是威廉·莫里斯(Willian Morris),运动的风格影响到其他欧洲国家和美国,在20世纪开始失去势头,但是对于精致、合理的设计,对于手工艺的完好保存迄今还有相当强的作用。 2、工艺美术运动的风格 (1)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生产。 (2)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提倡哥特式风格和其他的中世纪风格,讲究简单、朴实无华和良好功能。 (3)装饰上推崇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特点。 (4)主张诚实的、诚恳的设计,反对设计上的哗众取宠、华而不实趋向。 (5)装饰上还推崇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的特点。(特别是日本) 3、工艺美术运动的意义及其影响 (1)工艺美术运动从英国开始,范围扩展到美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瑞典、芬兰、丹麦、挪威、冰岛),其设计风格涉及到平面设计、家具设计、陶瓷设计、建筑设计、纺织品设计等方方面面。 (2)工艺美术运动强调设计为大众服务,反对精英主义设计,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情感,强调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情调协作精神,都具有积极意义。(缺陷)但是,①工艺美术运动对于工业化的反对,对于机械的否定,对于大批量生产的否定,使它不可能成领导潮流的主流风格。②同时,它又过分注重装饰,增加了生产费用,使它的设计不可能真正为平民大众所享有。因此,它只是知识分子一厢情愿的理想主义结晶。 (3)工艺美术运动毕竟是现代设计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设计改良运动,成为西方现代设计艺术蓬勃发展的良好开端。在“工艺美术运动”感召下,欧洲大陆终于掀起了一个规模更加宏大、影响范围更加广泛的设计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 二、1851年英国世界博览会与“水晶宫” 1、1851年英国世界博览会 英国伦敦1851年举行第一次世界博览会,会上展示的工业产品外形相当粗陋,显示了机械化工业生产的弊端及设计水准下降的局面。从反面刺激了现代工业设计思想的出现。2、“水晶宫” “水晶宫”是1851年世博会的展厅建筑,由英国建筑师约瑟夫·伯克斯顿设计。它是一座用钢铁和玻璃建造的圆拱形大厦,材料特殊,造型奇特,采光良好,在博览会上深受各国来宾赞赏,会后被完整的拆迁到赛登汉(Sydensam,伦敦南部),1936年毁于大火。它的最大价值在于开创了钢铁和玻璃两种新材料的应用。 3、约翰·拉斯金 设计应该是为大众的,主张美学家从事产品设计,要求美术与技术结合。 认为设计只有两条路:(1)对现实的观察;(2)具有表现现实的构思和创造能力。 向自然学习,考虑设计的实用性目的。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演进 要理解西方现代景观,必须借助于其时代的理论支撑——哲学和美学的分析。20世纪的哲学、美学表现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主潮的碰撞和渗透,并贯串着“从理性到非理性”和“从方法论轴心到语言学轴心”的两大转向。 从发展历程的角度来看,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现代景观设计的探索阶段 欧洲的早期现代艺术和“新艺术运动”促成了景观审美和景观形态的空前变革,而欧美“城市公园运动”则开启了现代景观的科学之路。 2、“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广泛应用阶段 从20~30年代美国“加州花园”到50~60年代景观规划设计视事业的迅速发展,各个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但都集中表现为“现代主义”倾向的反传统、强调空间和功能的理性设计。 3、现代之后的景观设计 一方面,“生态主义”为60~80年代的主潮,另一方面,现代之后的“非理性”促成了景观设计的多元化发展。 从影响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因素的角度分析,也从三个主要方面入手。 1、现代艺术和审美的启迪 现代艺术的发展促成了审美价值取向多元化,审美情趣个性化,在西方现代景观设计中得到具体实现。早期的抽象艺术为景观形态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现代之后的景观设计则直接参与到艺术流派和风格的形成中,形成了波普艺术、极简主义、大地艺术等多种风格的景观设计。 2、科学和技术的影响 科学哲学和“现代主义” 的理性现代景观构筑设计范式,关注空间、功能,并使“生态主义”的方法论成为60年代景观设计的主潮;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则为景观设计的科学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新材料、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使得设计手段日益丰富。 3、现代哲学的启迪 “语言学”转向的哲学,研究的是如何表达我们所知晓的世界的本质,以语言学为中心的“表达”,使景观设计更加关注艺术形态和科学技术后面的“意义”,由此引导出一系列新的景观设计方法论:现象学、符号学、神秘主义、叙事性、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

建构主义教育观

建构主义的基本理论 一般认为,建构主义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认知主义,其核心主要体现为对两个问题的探究:知识是什么?学生如何获得知识?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和认识显然也将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和教学实践。建构主义有不同的学术派和理论观点,如个人主义和教师建构主义,前者以瑞士的认知心里学家皮亚杰为源头,后者以前苏联的社会心理学家维国茨基为代表。但从根本上讲,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以符合或对应客观存在为依据,也不是以此作为判断其真假的准则,认知或学习也不是机械地复写客观世界。相反,建构主义强调知识是一种学习者的主观建构,学习者积极、主动并有意义地面对、接纳外界的各种刺激,解决各种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世界,从而适应并改造世界。概括而言,建构主义在知识观、学生观和学习观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基本主张。 (1)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先于或者独立于学习者而存在,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结果,是一种意义的建构,具有个人性、情境性; (2)学习观。学习者的学习或知识建构是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其基本模式或流程就是:面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学习者产生困惑、问题或兴趣→学习者调用自己的身心器官和己有的身心器官和己有知识结构→学习者强化与他人、社会、整个世界的相互作用→学习者建构起有意义的知识和经验。

(3)学生观。学习者之所以积极主动地对面临的各种刺激产生反映,是因为学习者本身就有建构知识的潜能、动机和可能性,所以,认知或学习不是发现已经客观存在的知识、接受知识的活动,而是探究、发明、建构知识的作用或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这些观点主要通过建构主义对学习的大量研究体现出来,综合看来,建构主义的学习主要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积极的学习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学习活动的积极作用,学习者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 (2)建构性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总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世界,从而获得具有独特意义的知识。 (3)累积性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任何学习都建立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知识的累积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这不是知识的剪刀堆积,而是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和质变。 (4)目标指引的学习。在建构主义的学习中,学生之所以主动积极,是疑问学习者感受到问题、刺激,为自己设定了目标。显然这些目标也是学习者建构学习的一部分。 (5)反思性学习。学习者结合自己的先备知识,能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探究的任务,是因为学习者对学习者情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了自我监控、自我检查和自我

决策理论与方法

1、公共部门决策的特点:1决策主体的公共性2决策内容的公共性3决策方式的民主化4决策准则的公益性 2、公共部门决策的重要性作用:1为公共部门的决策提供目标2使公共部门的管理行为有了行动依据3有助于调动公共部门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4有助于使公共部门的管理工作达到更优效果 3、公共部门决策理论的研究方法:理论实践结合法,主体兼容法,吸收创新法。 4、经验决策的基本方法:直接判断法,淘汰法,排斥法,归纳法 5、科学决策的标志:1公关部门决策由个人决策发展为集团决策2公关部门由单纯的定性分析发展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3公关部门决策由仅注重决策的结果到注重决策的全过程。决策分析方法的科学化主要趋势是出现了决策分析的数学化,模型化,电子计算机化。 6、中国传统决策文化观念:1中庸决策观,儒家:适可而止,不偏不倚,中庸之道2无为决策观,道家:无为而治,贵柔,守雌,不争3经验决策观,墨家:三表论,本,原,用,类,故4权谋决策观,法家:权势,谋略5知变决策观,孙子兵法:知,变,知己知彼,技之以计,奇正相生。 7、我国政府决策的基本经验:1坚持共产党在政府决策中的领导地位2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视调查研究,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方法3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4尊重专家的意见,按科学态度决策。 8、我国政府决策的主要教训:1没有一套完善的决策制度2决策研究缺乏公开性和民主性,3缺乏一套系统的科学决策程序。 9、公关部门决策科学化基本内容:决策研究的科学化,决策过程的程序化。公关部门决策民主化基本内容:决策参与的民主化,决策讨论的公开化。 10、公关部门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保障机制:1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基础之上。2建立健全决策公开制度,增加决策的透明度,3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纠错改正机制4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支持系统 11、西方决策理论对决策模式作了三种分类:1两分法,将整个决策模式分为理性决策模式和渐进模式可能2三分法,在前两种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另一种决策模式,混合扫描模式3七分法,进一步在前述两分法基础上增加了五个模式,即经济合理模式,顺序决策模式,超理性决策模式,剧烈改变模式,无为模式。 12、现代西方决策理论的基本模式:一理性决策模式,理性决策模式也被称为科学决策模式,它把决策过程分为六个步骤:发现问题,提

现代设计史有哪些流派

西方现代设计史的研究现状 摘要:对当今西方现代世界设计史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与论述,对欧美各国的研究现状进行比较,并对国内外设计史研究的差异提出了看法,借鉴建筑史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研究西方设计史的几种研究方法,以期为国内设计史的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借鉴。 著名的意大利设计师埃托?索托萨斯曾经说过:“设计对我而言??一是探讨生活的一种方式,它是探讨社会、政治、爱情、食物,甚至设计本身的一种方式,归根结底,它是关于建立一种象征生活完美的乌托邦的或隐喻的方式。”现代历史并不渊长,却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直接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设计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过去对于设计的研究大多关注于应用方面,近20年中,设计史的研究才开始得到重视,究其原因,因为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且更新速度极快的学科,对于它的关注更多是在于它的实际应用和市场效益。而事实上,对于历史的研究恰恰可以对设计起到推动作用。历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揭示人类的种种经验和教训,以澄清一种事物发展的进步意义,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 国外现代设计史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动态 1.1各国研究现状从西方来看,对于设计史的研究越来越深化,英国对于设计史和理论的研究特别发达,在英国的学位体系中,设计史也拥有坚实的制度基础;在美国,尽管如学院艺术协会那样的机构早先对设计史的认识存在问题,但对设计史教学的重要性是承认的;在德国和意大利,设计史更多地是对设计者在工业文化范畴中的角色进行文化历史批评,而不仅仅是被当作一种教学工具或设计实践的历史性综述。与欧美日益繁盛的设计理论研究相比,亚洲地区在设计史的研究方面略显不足,亚洲人自己撰写的国际设计理论和设计史著作较少,各国从事设计理论研究的专业人员也不多。日本是一个例外,其在史论研究方面非常发达,有不少设计史研究著作出版。作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香港、台湾和新加坡也开始投入精力于设计史的研究J。 从世界范围看,设计史的研究越来越关注学科的交叉,设计的交叉学科内容决定了设计史学科的交叉性,诸如社会学、语言学、美术史等,关注将设计史置入到更广泛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研究。 1.2 国外设计史研究著作对于设计史整体的、综述性的论著早期有,可谓设计史研究上的先驱。提出了两个相互关联的观点,它认为现代世界的设计具有重大的意义和重要性;其次,它认为设计活动在这个新兴世界里所采用的形式具有社会重要性和本体论重要性。对来说,设计史不仅叙述发生的事情,而且要阐明设计师、设计对象和社会态度之间的研究模式被学界采纳,同时还扩大了对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期设计的研究范围,设计师也成为设计史所研究的重要对象。 而对于具体国家和设计师的研究非常丰富,诸如关于德国、美国、意大利、斯堪的纳维亚各国、日本,乃至一些东欧国家设计发展的研究涌现了一些高水平的著作,对于研究这些国家的设计发展、设计进程、设计特点是非常有帮助的。此外,对于一些设计大师的研究著作也不断涌现,设计大师,都有多本研究著作,并且不仅仅局限于个人传记,甚至对他们的设计思想、设计哲学都有所研究。这些著作对于人们研究现代设计的起源、更替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其对历史和理论的归纳梳理方式比较系统,值得借鉴。 1.3 西方当代设计的发展动态20世纪7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在世界呈现多元化价值取向的趋势中,设计领域呈现出更加繁荣的景象,设计流派纷呈,没有一种流派占据主导地位,设计风格也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但总的说来,可以归纳出十个最主要的和最有影响的设计流派:波普设计、解构主义设计、新现代主义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绿色设计、人性化设计、未来风格设计、孟菲斯设计、高技派设计、反主流设计。这十大设计流派在现代主义失去中t7地位之后相继涌现,对当代设计风格面貌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2 国内设计史研究的现状从总的状况来看,国内设计理论和历史的研究仍然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但不乏一些颇有见解的著作,以及理论家、设计师的个人努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较为突出的研究有:王受之先生20世纪80年代起对设计史的探索,并于2002年修订出版了《设计史论丛书》,其最突出的一点是从综述性的角度和学科分类的角度对整个设计史进行综合性的和分别的论述,这在国内设计史研究著作中是领先的。早期的学术研究著作还有罗小未先生和卢永毅教授的《工业设计史》,在当时国内工业设计刚刚兴起,研究著作极有限的情况下,以历史背景和设计形势的发展为脉络,以翔实的史料对工业设计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完整的论述。 湖南大学何人可教授的《工业设计史》作为“十五”国家级重点规划教材,在理论界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国内艺术史研究方面较为突出的院校有: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历史悠久,在艺术史、设计史方面的研究著作丰富。近年来,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湖南大学等在设计史研究方面也成果卓著,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设计史研究论文,如2004年东南大学杜军虎在导师凌继尧指导下完成的《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思维》,论文针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不同设计观和表现.指出了思维的差异是它们区别的根本原因,论文探讨了两种设计思维形态产生的根源、发展的历程以及展现出来的特征,论文运用了现象学的方法,采用了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理论,是对西方现代设计史的有益探索。

谈谈你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解

谈谈你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1)客观主义──分析人类行为的关键是对外部事件的考察;(2)环境主义──环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最重要因素;(3)强化──人们行动的结果影响着后继的行为。行为主义的思想观念反映在教学上,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教育者的目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学习者的目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目标,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行为主义者根本无视在这种传递过程中学生的理解及心理过程。信息加工的认知主义者,基本上还是采取客观主义的传统。他们认为世界是由客观事物的特征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所构成。他们与行为主义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这些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提供个体的学习风格。因而,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会带来一场教学或学习的革命。 例如:一个经验丰富的学习者和一个没经验或经验不足的学习者在同样的学习方式下进行学习.经验丰富的学习者肯定比一个没经验或经验不足者学习要学得好、学得快,因为现代的教学方式跟以前的大不一样。教师不只单纯的传授知识给学生,而主要是直根于学生的先前本有的经验去进行学习。主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外部的环境等也是重要因素。 从心理学技术的角度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 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我们应该从学校抓起,从教育教学抓起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这是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本人浅谈以下几点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通过少先队活动、小学生活动、班会课、劳动课和思想品德及思想政治课等,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治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教育学生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校规校纪,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 在语文教学中,把文明行为教育融入在课堂当中,让学生懂得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孝敬父母、说话文明等。例如: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一篇课文“打赌”中,作者和他的父亲有不良的行为,爱吃零食,爱吸烟,通过学习课文,我让学生说出自己有哪些不文明的行为,比如说脏活、不讲卫生等方面,从而使学生懂得了文明行为和文明习惯是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是提高基本素质的要求。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与细心计算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我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例如: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让学生认真审题,看清数字,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细心计算,对计算结果自觉检查,作业整洁,有负责的精神;在教学平面图形时,细心画图,达到准确无误;在教学应用题时,要逐字逐句地读题,一字不漏,做到读准读好读懂,一丝不苟;在作业布置中让学生书写数学笔记,使他们养成总结,概括,归纳的好习惯,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2、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思考的能力 在解应用题中,审题是重点,运用对比分析、直观演示及画图示意等方法,让学生说出思路过程,动手操作,灵活运用解题方法来体会设想,通过思考,让学生以分析思路、自问自答、书信等多种形式来写数学笔记,写出解题过程,写出本课学习的收获,也可以以意见建议,说出不成功之处,

《公共部门决策的理论与方法》期末复习材料

《公共部门决策的理论与方法》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 公共部门的构成: ·社会部门可区分为三大部门: 第一部门是政府组织,这是纯粹的公共部门; 第二部门是工商企业,这是非公共部门,又称私人部门; 第三部门是介于政府组织与工商企业之间的一些部门,往被称为非政府公共机构。 ·公共部门既包括第一部门即纯粹的公共部门(政府组织),也包括准公共部门即第三部门。“纯粹性”非公共部门(竞争性工商企业)的特点: 1、它的投资主体是私人。 2、它所提高的产品一般是私人物品。 3、它的行为价值取向是本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公共部门决策的特点: 1、决策主体的公共性(谁来决策)。即公共部门决策必须由公共组织按一定的法定程序进行。 2、决策内容的公共性(决策什么)。即其决策内容主要是公共领域的事务。 3、决策方式的民主化(怎样决策)。民主决策与公共参与是其决策方式的基本特点。 4、决策准则的公益性(根据什么决策)。这是公共部门决策与私人企业决策的本质区别之一。 三、公共部门决策理论的研究任务与研究方法 公共部门决策理论的研究方法: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即理论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 第一,必须认真总结公共部门决策的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 第二,公共部门决策理论必须接受公共部门决策实践的检验。 第三,研究公共部门决策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公共部门决策实践。 ·主体兼容法,即立足于现代中国,兼容古今中外 立足于现代中国就是要从现代中国的实践出发去努力解决公共部门决策中存在的问题,为当前我国公共部门的决策实践服务。 我国公共部门决策的四个基本特点: 1、我国是一个大国,公共部门决策十分复杂,其作用范围也相当大。 2、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共部门的决策应当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3、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公共部门的决策必须由党的领导和参与。 4、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公共部门的决策从理论到方法都还比较落后。 ·吸收创新法,即吸收现代的一切科学成果来丰富和充实公共部门决策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体系和内容上的创新。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 考研笔记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考研笔记 一,西方的园林传统 二,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探索 1 工艺美术运动中的园林设计 2 新艺术运动中的园林设计 2.1 新艺术运动的产生与设计风格 2.2 新艺术运动中的设计师与园林作品 2.3 新艺术运动中的园林的影响 三, 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产生 1.19世纪下半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的现代艺术的发展及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2 现代建筑运动先驱与景观设计 2.1 门德尔松 2.2 荷兰风格派 2.3 包豪斯 2.4 勒·柯布西耶 2.5 赖特 2.6 纽特拉 2.7 阿尔托 3 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和 法国现代景观设计 四, 英国的景观设计 1 唐纳德 2 杰里科 五,美国的景观设计 1 斯蒂里 2 “哈佛革命 3 第一代现代景观设计师 3.1 托马斯·丘奇和“加州花园” 3.2 盖瑞特·埃克博 3.3 丹·克雷 3.4 詹姆斯·罗斯 4 第二代现代景观设计师 4.1 二战后的景观设计的行业形势 4.2 劳伦斯·哈普林 4.3 佐佐木英夫 4.4 泽恩 5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变化 六, 拉丁美洲的景观设计 1 布雷·马克斯与巴西的景观设计 2 墨西哥的景观设计 2.1 巴拉甘 2.2 里卡多·莱戈雷塔·比利切斯七, 斯堪的那维亚半岛的景观设计 1 瑞典的景观设计 2 丹麦的景观设计 2.1 布兰德特 2.2 索伦森 2.3 安德松 八, 德国的景观设计 1 联邦园林展与德国现代城市公园 2 工业之后的景观设计 2.1 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 2.2 杜伊斯堡风景公园 2.3 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 2.4 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 2.5 科特布斯露天矿区生态恢复 3 景观设计师 3.1 格茨梅克 3.2 马汀松 3.3 卢茨 3.4 拉茨 3.5 鲍尔 九, 现代雕塑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1 雕塑结合景观的设计 1.1 野口勇 1.2 穆拉色 1.3 其他 2 大地艺术 2.1 大地艺术的产生 2.2 为艺术的大地艺术作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