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批评史纲要

批评史纲要

批评史纲要
批评史纲要

批评史纲要

古代文学批评发展的分期:

郭绍虞分为演进(周秦——南北朝)、复古(隋唐——北宋)、完成(南宋——明清)三个阶段

张少康分为两大阶段(古代、近代),五个时期(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发展和成熟——汉魏六朝;深化和扩展——唐宋金元;繁荣和鼎盛——明清时期;中西交汇——近代)。概念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是古代文人在对各种文学现象感受、体认和思考的基础上所作出的分析、解释、评价,是对文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古代文学批评的话语系统

1、以儒家为代表的工具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与古代士人“社会导师”的文化认同相关;

2、以道家、佛释之学为思想依托的审美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与古代士人维护个体精神自由与超越意识相关;

3、以文本分析为核心的诗文评话语系统——与士大夫酬唱的文人情趣相关。

“诗言志”即以诗歌这种语言形式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志”指人的思想,也包括情感,而且特指一种社会性的思想情感,一种积淀着社会政治伦理内涵、体现出社会群体与人际规范的思想情感。简言之,是具有鲜明的社会内容的个人感受。

诗歌的艺术特点:诗﹑音乐﹑舞蹈三位一体。

诗歌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为感染教育作用和认识作用,这是由“诗言志”的特征决定的。孔子孔子的文艺思想可以用“诗教”来概括,具体包括五方面﹕

㈠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的关系

⒈文艺与道德修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⒉文艺与政治、外交——在政治、外交活动中借助于赋诗来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㈡文学批评的标准——“思无邪”、“尽善尽美”、以中和为美

㈢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

可以兴,是说诗歌具有艺术感染作用;

可以观,是说诗歌具有认识作用;

可以群,是说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沟通思想感情、增强了解,促进团结的作用;

可以怨,是说诗歌具有批判社会政治的作用;

㈣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文质彬彬”、情信辞巧

㈤孔子提倡雅乐,反对郑声

孟子孟子的主要思想,一是民本思想,二是仁政学说,三是性善论。

孟子在文学批评上的重要贡献在于为后世提供了文学批评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⒈以意逆志说⒉知人论世说⒊知言养气说

荀子荀子的思想

⒈荀子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在天人关系上,他反对天命,并不把天视为有人格、有意志的神,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⒉政治思想中突出强调了孔子的“礼学”,主张“隆礼重法”,“尊贤爱民”。坚持儒家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⒊提出性恶论。⒋在认识论上,他认为世界是可知的,它通过人的形体机能而进行。

荀子的文艺思想:⒈明道、征圣、宗经思想的先声。⒉诗乐礼三位一体的文学观。

老庄哲学的核心是“道论”。

老庄哲学虽然在道论哲学上一脉相承,但他们的思想有根本性的不同:其一,老子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庄子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其二,老子说“道”无为无不为,着眼点落在“无不

为”上,从而引出了以弱胜强的政治谋略和军事策略,嘴上讲着“无为”,心里却想着用什么样的方法治国。庄子则不然,他关心的是个人的人生该怎么度过,他的哲学可以说是一种人生哲学。他认为人生第一任务就是保全生命,终享天年。

老庄的文学思想体现在关于“道”的学说体系及其社会观中。

一、反对礼乐文艺,主张“绝圣弃智”

老庄从他们恢复自然蒙昧的社会理想的角度出发,反对一切文化学说和物质文明。他们的这种社会理想显然是不且实际的幻想,而为了否定统治制度而否定一切人类文明,否定礼乐刑政,否定文学艺术,也无疑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思想。

二、崇尚自然,反对人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要求一种完全摒弃人为而合乎天然的、与道合一的境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是崇尚自然,反对人为;主张无为,反对刻意。这种思想对他的文艺观产生重要影响。①音乐上推崇“天籁”;②绘画上欣赏“解衣般礡”;③文学上追求“言意之表”。

崇尚自然的思想反映在对艺术的整体审美要求上,就是要求“大美”“全美”;反映在性情表现论上,即要求“法天贵真”,摒弃礼俗。

三、“虚静”说

“虚静”是道家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不论是庄子还是老子,都主张“虚静”。所谓“虚静”,指的是一种精神状态。道家把精神的虚静看成是获致大道的前提。只有虚静才能达到“大明”。

四、言不尽意与“得意忘言”

五、文辞“瑰玮”、“淑诡”

儒道两家文艺思想的不同

①儒家重视礼乐的社会政治功能,道家主张废弃礼乐文艺;②儒家着重探讨文艺与道德、文艺与政教的关系,属于文艺外部规律,道家则在哲学思辨中接触到了文艺的内部规律,诸如虚静与物化的创作论、“得意忘言”的欣赏批评论等;③儒家强调文学应文质彬彬,追求尽善尽美,道家主张“法天贵真”“见素抱朴”,追求真淳之美;④儒家重实用,道家重审美。儒道两家的文艺思想虽然对立,但对我国古代文学思想的建立和发展均有很大的作用。

法、墨两家重质轻文的思想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汉代文学批评的特点

1、以儒家经典为准则来评论作家作品。即使对评论对象有不同看法,却无不表现出崇经征圣的姿态。如对屈原及其作品的争论。

2、评论对象更加具体,观点更加鲜明,与文学创作实践的关系更加密切。如对《诗经》的阐发,对辞赋创作的认识。

3、具有强烈的论战色彩。如贯穿两汉的对屈赋、《史记》的论争,东汉王充提倡真美实诚以反对神学思想泛滥下华伪虚妄文风的文学理论。

《毛诗大序》(汉代鲁人毛亨著)的主要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诗歌的创作原则及对风格的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主文而谲谏”②关于诗的社会作用——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③关于诗的体裁和表现方法,提出六义说。风、雅、颂是诗的类别、体裁,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方法④诗的性质和特点——情志统一说。“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第一次把“情”的观念带入诗论中。《毛诗序》中首先注意到了诗歌创作最本质的情感因素。提出了抒情言志的新观点。此前对于艺术创作中情感作用的认识,之存在于音乐理论中。《毛诗大序》由诗而及于乐、舞,再由乐入手以论诗,充分揭示了诗、乐、舞之间密切的联系。

汉代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认识和评价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肯定,以汉初淮南王刘安和司马迁为代表,第二阶段是批评,以扬雄和班固

为代表,第三阶段是对批评的批评,以王逸为代表。

王充在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主要贡献

1、“务实诚”的“真美”观他要求文章继续事物,反映现实,应当做到“如鉴之开”,即像镜子一样反映出事物的本来面目。

2、提倡作家的个性和独创性。鲜明的提出了反对厚古薄今、反对因袭模拟的观点。

3、主张内容与形式应互相统一。他认为作家内在的思想品德、情感气质与做平的关系如同根与叶、果与皮的关系,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

4、重视文学的作用,尊崇文学家的地位和价值。王充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他一方面继承了美刺、教化的传统思想,同时强调了文学因时因事而作的重要性。二是写文章应该“极笔墨之力,定善恶之实”,从而起到“劝善惩恶”的作用。

魏晋文学批评繁荣的原因

①由于文学创作繁荣,新情况,新现象不断涌现,使文论家可以在文体文风的沿革变迁、作家作品的风格特点、时代与文学风尚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索,写出专论。②哲学、思想界的变化,儒学衰弱,玄学盛行,佛学广泛传播,人们思想更自由,思想界出现了互相辩论的风气,直接影响影响和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兴盛。③前代丰富的文论成果给当代文论以丰富的滋养和启发,使问题的探讨更加广泛深入,一些基本原则和理论观点的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魏晋玄学是魏晋时的主要哲学思想。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探索万物根源、本体等层次的观念。

玄学对文学的影响:

⒈以有无体用为中心的玄学思想在认识论上以寄言出意、得意忘言为基本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用于领会玄学之理,又能够指导人们在文艺创作中追求言外之意、文外之旨。⒉玄学不仅锻炼了人们的思维能力,而且深入到人们的内心世界,引导人们追求一种超逸、放达的人生境界。这种超功利的境界,有利于审美意识的发展。⒊在玄学中也讨论过圣人有无感情的问题,这与文学创作和批评中重视情感的倾向有关。⒋玄学又有对汉儒的反拨作用。①使文学从追求政治教化和美刺讽刺转向抒写个人悲欢遭际,书法喜怒哀乐。②在创作和批评中重视作家的个性。③对文学创作规律的研究,是对儒家重内容轻形式,忽视文学独立性、以思想代替艺术的有力矫正。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

《典论?论文》的内容⒈作家与作品的关系问题①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特点的关系:文非一体,鲜能备善。②作家个性与文学风格的关系:文以气为主。⒉文体区分,曹丕把文章分为四科八体,奏、议;书、论;铭、诔;诗、赋。⒊文学批评的态度和原则,他反对“文人相轻”,反对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即要求文学批评中应摆脱历史的、主观的偏见,作出切合实际的判断和评价。他由此提出了一种“审己以度人”的批评原则。⒋文学的地位和作用——文学价值论,文章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

《文赋》把文体分成十类: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诗缘情而绮靡”的主张,具有开一代风气的重大意义。《文赋》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以音乐做比喻,提出了五条标准:应、和、悲、雅、艳。应指文学的丰赡美。和指文学创作上丰赡之美要和刚健的骨气相配合。悲指文学创作要能体现鲜明强烈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雅指格调纯正。艳是提倡诗要绮靡,具有很高的艺术美。

嵇康《声无哀乐论》研讨了声与情的关系。

《声无哀乐论》包含的观点:自然之和(音乐是一种纯粹的自然之美),音声无常(音乐表现的情感具有不确定性),心声二物(审美主体的移情作用)。

《声无哀乐论》在文艺思想发展史上的意义:首先从对音乐的本身理论出发,否定了儒家以

《乐记》为代表的基本文艺思想。其次,声无哀乐论的提出与当时玄学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第三声无哀乐论的提出,重视了音乐艺术的美的研究,同时也推动和促进了当时整个文艺领域对艺术本身的探讨。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

文笔之争先秦时,一切文化学术统称为文学,到汉代,已有文学、文章之分。前者指学术著作,后者指辞赋一类的文学作品。汉晋以来,文笔一词连用者很多,但将它对举而加以区别的则始于南朝。现有资料,文笔之争最早始于刘宋初年。1.从文章形式入手划分文笔:以有韵无韵区分文笔南朝人的说法,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中提到。2.从文章性质入手划分文笔:萧统选文坚持“以能文为本”的原则,严格区分文学作品和其他著作的界限,以“事处于沉思,义归于翰藻”作为择文的标准。

永明声律论的审美特征是注重错综和谐的声律之美。周颙发明的是文字的四声(平上去入),但最早应用到诗歌创作中来的是沈约。沈约是齐梁文坛领袖,他提出的四声八病理论,为永明体诗歌声律奠定了基础。(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刘勰《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的宗旨是以圣人准则作指导来进行架构。“执正驭奇”是刘勰构撰全书的基本

思路。

《文心雕龙》中的文学理论

写作目的:一是因为宇宙无穷而人的才智不能永存,要使名声和事功留传下去,只有靠创作。

二是为了给文学创作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三是为了弥补前代文学批评著作的不足。正是在

上述思想指导下,刘勰创作了这部体制完备、论旨周详的文学理论巨著。

《文心雕龙》的整体架构及其基本文学观:

《文心雕龙》体大思精,有着严密的结构体系。全书分上、下两部分,各有25篇,共计50

篇。按内容可分为五个部分。一是“总论”,共5篇。是“文之枢纽”,即全书的总纲。二

是“文体论”,共20篇。前十篇讲有韵文,后十篇讲无韵文。分别论述各种文体的起源和流

变,解释文体的名称特征,评析各体中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说明各体的写作方法。文体论部

分内容精博,论列分明,为后面的创作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创作论”,共20篇。研

究创作中的构思、风格等问题,对文学创作中许多理论与技巧作了系统深入的论述,气魄宏

大而论述精微,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四是“批评论”“作家论”“文学史论”,共4篇。五

是“序论”,即全书最后一篇的“序志”。作为一篇总序,说明全书的写作动机和目的,概

述全书的结构内容并自道甘苦。

《文心雕龙》中的文学理论(一)原道、征圣、宗经的文学本质论。道在《文心》中的两重

性,一指道家之道,即自然之道;二是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二)囊括群体,诗赋为先的

文体论。对每一文体的起源及历史发展状况、文体的名称之含义与特点、此种文体的代表作

品、创作的要领和方法,都作了深刻的全面的精到的论述。(三)文变染乎世情的文学史论。

刘勰《时序》中提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他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而演变的原因有三:一在于政治的盛衰和社会的治乱。二在于君主的爱好和提倡。三在于学术思想风气的影响。(四)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构思论。1.作为创作主体的心与作为创作客体的物是融和统一的。“物以貌求,心以理应”是对心与物之间互相呼应的关系的概括。2.艺术构思是强调神思活动的展开需要有虚静的精神状态。3.对言意关系的理解也是刘勰艺术构思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五)情性所铄,文苑波诡的文学风格论。(六)风骨论。风骨是刘勰所重视、提倡的一种风格的标准。“风骨”的意思是指文风的爽朗刚健。用意则在反对宋齐绮靡之文风。风侧重在思想感情的清明显豁生动;骨,侧重在文辞的峻健有力。刘勰提出风骨是他对文学作品精神风貌美的一种要求,而辞采华丽则是对文学作品物质形式美的一种要求。这两者中,风骨居于主导地位,而辞采是起辅助作用的。钟嵘的诗歌艺术论(一)诗的本质是吟咏情性。(二)重直寻的自然之美。(三)风力与丹采并重。(四)滋味说。钟嵘是文学批评史上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论家。

钟嵘《诗品》本名《诗评》,主要是诗歌评论,着重在对五言诗人分等逐个进行评述。

陈子昂以复古味革新的诗歌理论。汉魏风骨风雅兴寄

李白崇尚自然清新的诗歌理论。《古风》(其一)鲜明的表现了以复古求革新的主张。

杜甫博采众长,转益多师的诗歌理论。《戏为六绝句》最早以诗论诗。

殷璠的兴象论王昌龄的诗境论皎然的取镜说

司空图的“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说. 他的诗论文章,影响较大的有《与李生论诗书》、《与王驾评诗书》、《与极浦书》、《题柳柳州集后序》等.(一)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二)思与境偕指诗人在审美创造中的主体与客体、思想与形象的融合达到了密切无间的程度.

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韩愈主张文以明道,主张对前代优秀的文学遗产要含英咀华,广泛师承,同时要富于独创,能自树立,为古文的写作指明了出路.并且提出一系列的写作原则和写作方法,如事信理切、务去陈言、文从字顺。

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重要命题.《六一诗话》是中国最早的以“诗话”名书的著作.

苏轼的文学主张 1.文学创作发生论 2.文学思维与艺术表现论诗的思维形象创作形声兼备的艺术形象.3.艺术风格论崇尚超迈豪健的风格,更向往平淡邃美的诗境.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宋理学家的文学观周敦颐的“文以载道”说程颐的“作文害道”说朱熹的“文道一贯”说严羽《沧浪诗话》是针对宋代诗歌创作和理论批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而作的.全书分为诗辩、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部分。“别材”“别趣”“以禅喻诗”“以盛唐为法”“妙悟”“兴趣”“以禅喻诗”是将诗与禅共通的一些特点,如主观性的精神活动特点,超功利的自由境界,形象与想象相结合的思维特点等趋同起来,用以把诗歌说的更清楚,更透彻。

妙悟“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语。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所谓妙悟指的是诗人的一种特殊审美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和艺术创造才能。他的妙悟特指透彻之悟,这就要求诗人对诗的本质特征有透彻的了解,以虚静之心灵,识骏利之天机,从而在非自觉状态中完成思维飞跃,达到真正的艺术境界。

“别材”“别趣”体现了《沧浪诗话》诗论的基本宗旨。别材是针对以学问为诗而发,别趣是针对以议论为诗而发。

严羽对诗歌创作提出的要求:1.有浑然一体的整体意象美。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就是对浑然一体的描绘。2.有意味深长的朦胧含蓄美。盛唐之诗由于“尚意兴”,故含蓄蕴藉、韵远味深,有无穷无尽的言外之意。3.有不落痕迹的自然化工美。盛唐诗歌“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的意境,体现了天生化成而无任何人为造作痕迹的特点。4.有抑扬顿挫的诗歌格律美。严羽认为盛唐诗歌“古律之体备也”,说明近体诗的严密格律是构成“盛唐气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典雅浑成协律

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三十首》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说

李贽的童心说的核心是提倡“真情”,反对“假理”。称《西厢曲》、《水浒传》,“为天下之至文”。

叶燮的《原诗》全书对诗歌的源流本末正变盛衰以及诗歌创作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构成了一个相当系统完整的诗学理论体系。

叶燮的《原诗》中最有理论价值的是对诗歌艺术本源的探讨及对诗歌艺术特征和创作规律的分析。他构筑了一个以客体的理事情和主体的才识胆力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才”,是指作者所具有的把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才能,包括人事和把握事物的能力,也是表现生活描绘事物的能力。“胆”是指作家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具有独创性新见得胆略。“识”是指对客观事物的理事情的辨别能力和鉴别诗歌及其艺术特征表现特点的能力。“力”是指概括各种事物与独自成家的笔力。

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中国戏曲理论专著,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戏曲论著,是古代戏曲理论的集

大成之作。

金圣叹称《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为“六才子书”,首次把“性格”作为基本概念运用于小说批评。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的是(儒家思想)。 2.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的是(道家思想)。 3.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教化说)和(意境说)。 4.《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5.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三、填空题: 1.1927年,_陈中凡_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2.1996 年10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在陕西师范大学首次召开“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 四、简答题 3.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 (1)散见于子书中的文学批评;(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4)评点;(5)散见于诗、词、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的文学批评;(6)专门性的论著;(7)诗选和批注;(8)诗纪事及词纪事 五、论述题 1.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哪些?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 一、单项选择题 1.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 2.称“诗言志”说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的人是(朱自清)。

文学批评与方法 课程总结

文学批评与方法课程总结 一、文学批评的定义 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所作的研究、分析、认识和评价活动。 文学批评的研究对象 作家:毛泽东《论鲁迅》 作品:钟嵘《诗品》 作家作品:托尔斯泰《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 文学流派:冯健男《<荷花淀作品选>序》 文学批评:韦勒克《当代欧洲文学批评概观》 文学批评的学科定位 文学史:是探讨各民族文学发展或世界文学中具体作家和作品的编年史研究。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普遍原理、一般规律、判断标准等。 文学批评:是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 二、文学批评的性质 艺术性科学 文学批评既评价优劣,揭示艺术的本质和规律,又创造批评意境和思想美,具有科学和艺术的性质。 三、文学批评的功能 (一)文学批评的阐释功能 阐释功能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所谓阐释,是指批评家对文本意义的探究和解释。 1、文学批评的中介作用 批评的纽带作用:作家——作品——读者 文学批评与作家:审美发现功能(朋友诤友) 车尔尼雪夫斯基最早发现托尔斯泰作品的特色,?°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味的却

是心理过程本身,心理过程的形式,心理过程的规律,用明确的术语来表达,这就是心灵的辩证法。 文学批评与读者:引导深入理解(平等对话) 夏志清:让历史活埋的作家重见天光 1961年,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由耶鲁大学出版。 夏志清颇为得意的是捧了四个人:张爱玲、沈从文、钱锺书、张天翼。 《小说史》重新给张爱玲定位,推许为”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2、文学文本的意义阐释 文本释义即批评家立足文本,以解释者的身份分析、揭示作品中所展示和蕴含的意义,包括作品中所萌芽的新的倾向,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而作者本人却未明确意识到的东西。 文本释义的表现:对文本内容的阐释 对形式本身的阐释 《野草》:文本内容的阐释:韧性精神的颂歌 自我心灵的解剖 针砭社会的投枪 形式本身的阐释:独创性的散文诗 (二)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 通过文学批评中的价值导向,影响社会生活。 1、文学批评的社会评价作用 2、文学批评中的审美价值判断 (三)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 1、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史的革新 2、文学批评与思维方式的革命 四、中国文学批评历史(古代) 先秦时期:孟子:以意逆志;庄子:得意忘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萧统的《文选》开创了选本批评的先例。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1)

批评史名词解释 1.《论语》的“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提出了“兴、观、群、怨”说。用现代的话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一种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它揭示出,最完美的文艺作品都必须进入道的境界,进入自然朴素而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本真境 界。“象”的本原意义是什么?是“道”或“道理”。当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时,也大致可以说“大音希声,大道无形”,相当于老子所谓“道隐无名”。应解释为“最大的乐声反而听起来无声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行迹” 3.《论语》的“尽善尽美”说:孔子论雅乐与正声时说过《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又主张"放郑声",因为"郑声淫",又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其主要观点即是提倡雅乐,反对郑声。要求文学作品“尽善尽美”、雅正中和,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到底什么样才叫“尽善尽美”呢?孔子还说过的另一句话很重要,就是《论语·为政》篇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从音乐上讲,中和是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也即儒家传统雅乐的主要美学特征。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要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思无邪,语出《论语•为政第二》,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评价诗歌总集《诗经》的著名观点。心无邪意;心归纯正思无邪”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文学创作理论上,孔子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程伊川说:“思无邪者,诚也。”也就是说要“修辞立其诚”,要求表现真性情,也就是诗人要有真性情,在庞杂的内容中实现“文以载道”,在客观效果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4诗经的比兴联想方式几四言体式的关系【解释】:兴:联想;观:观察;群:合群;怨:怨恨。古人认为读《诗经》可以培养人的四种能力。后泛指诗的社会功能。【出自】:《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5“虚静”和“物化”说道家把虚静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范式来对待,在它那里,虚静是作家艺术家进行审美创造必备的心理状态,物化则是作家艺术家进行审美创造应该达到的境界。这一境界的形成虽然有虚静参与,但是,已经迥异于虚静的创造内涵,它和虚静一样,也成为审美创造的独立范畴。 6"三表法"墨子提出了判断事物是非的三项标准,称为“三表法”:一表是古代圣王的作为,二表是百姓民众利害,三表是“百姓耳目之实”,即根据百姓耳闻自睹的事例来判断是非。 7“发愤著书”在《史记》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提出了他的“发愤著书”说。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文学理论方面的重要建树是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并在此基础上感同身受,归纳出了“发愤著书”说.司马迁通过对屈原等人的作品的具体分析,结合自己因李陵案受到统治阶级残酷迫害的体验,把它归结为“怨”。司马迁通过分析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的事迹和作品揭示了一个真理:文要想要立德立功的机会很少,便转求立言,人常常是在横逆固穷的环境下,受激励而发愤完成伟大的事业,创作出伟大的著作。 8《毛诗序》 [1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孟子在《孟子?万章上》

文学批评B卷 参考资料

文学批评B卷参考资料 一、填空: 1、中国文学批评源于春秋时代对《诗经》的评论。 2、将视角分为三种聚焦类型: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外聚焦型。 3、俄国的民族主义批评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 4、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读者、作者、作品。 5、西方的文学批评始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柏拉图的《理想国》。 6、文体学批评的变异:语音变异、词汇变异、句法变异、篇章变异、语域变异、书写变异。 7、结构主义叙事分析种类:叙事结构分析、视角和叙事者分析、叙事时间分析、叙事话语分析。 8、文体学批评的特征:突出文学的语言性质,审美意识的融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9、精神分析批评,是在20世纪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将心理学批评的触角直指文学活动中隐秘的心里深处,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学。 10、俄底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佛洛伊德在分析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时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 叙述话语分析包括四种话语类型: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11、文学批评文章的分类:论著体文学评论、随笔体文学评论、对话体文学评论、书信体 文学评论、序跋体文学评论。 12、文学批评的写作步骤:阅读和感受—选题、立意和运思。 13、文学批评的写作技巧:复述—描述和论证—文字与结构。 14、文化学批评的基本特征:注重文学的整体联系,展开文学的文化比较。 二、名词解释: 语境理论:是新批评语义分析的核心问题,也是理解新批评的批评方法的前提。词语的意义是通过它们所在的语境体现的,对于理解词汇内在含义十分重要。语境包括在上下文中确定该词、句的意义、写作时的话语语境、文化背景与历史沉淀。 悖论:悖论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格,指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布鲁克斯将这一术语从修辞学中引入诗歌研究,用于说明诗歌语言和结构的各种平面不断地倾倒,从而产生重叠、差异和矛盾的现象。其特征是把不协调的矛盾的东西并置在一起。 张力:张力原为物理名词,由退特引入文学批评,用于探讨诗歌中的感性与理性结合的问题。诗的张力就是指诗歌中各种意义的统一体,即在诗歌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延和内涵的有机整体。 反讽:这个词源于古希腊,其定义不断发展,古典时期有三种含义:1,佯装无知。在阿里斯托芬的喜剧里,总有这样一个角色,他在自以为高明的对手面前说傻话,但最后证明这些傻话是真理,从而是对手认输。2,苏格拉底式的反讽,对方在他的请教和追问下不自觉的露出破绽。3,罗马式反讽,字面意义与实指不相符或者相反。合唱队来到俄底浦斯跟前,称他是“万全的人主,聪慧的神明”,然而,他却不知道他处在何处,他是怎样降生的。 三、简答题 1、文学批评具有审美功能的原因 ①文学批评是一种对象性的活动,它的性质和功能不能不首先受到文学特征的制约。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它决定了批评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文学批评的审美性特点,必然吸引着读者的审美关注,并由此产生激发读者美感的功能。 ②文学批评以艺术作品为工作对象,它首先必须以艺术的方式才能进入艺术。这就决定了文学批评不是纯粹客观、抽象的科学活动,它同时还是一种富有艺术情趣的文学活动。批评家通过直觉领会作品的艺术神韵,用形象比喻来传达批评家的美感印象。文学批评的功能,是引导读者去发现艺术的美。 ③批评文本自身的美感吸引力。文学批评更为重要的职能,是通过它的思想和艺术分析,深化读者的审美体验,增加读者的审美愉悦。 2、马克思与恩格斯文学批评中的标准:坚持美学和历史的批评统一,坚持将文学的艺术分 析和科学的社会分析结合起来,从美学的分析进入历史的分析,发现和理解作品中的审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 一、先秦 美刺说:《诗大序》的概念,通过创作诗歌对政治情况和任务进行赞美和讽刺的观念。 诗言志:把诗歌看作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发露。【今文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 和。” 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曰:“……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 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 谓不朽。”(P14) 兴观群怨(P16):出自孔子,意在论述《诗》的社会效用。【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以意逆志(P21):出自孟子的文学主张。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分析作品的内容。【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 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知人论世(P21):出自孟子的文学主张。要求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知言养气(P22):出自孟子。“知言”是指辨别言辞的能力。“养气”是指人的一种道德修养工夫。人们的道德修养、思想认识提高了,就自然会加强辨别 言辞实质的能力。 老、庄思想:1、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①主张自然的生活态度;②追求真淳人格、反对虚伪矫饰的精神;③表现对于人生忧患的悲哀之情;④主张寡欲、去欲, 把多欲视为带来忧患的原因。 2、崇尚自然无为。 3、意之所随不可言传,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 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 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4、虚静、心斋、坐忘。心思澄明,不被外物所乱,要虚静忘却一切,连自 己的存在也忘却的程度。 5、浪漫风格的表述。 二、汉代文学批评 《诗大序》:1、诗的产生和性质(P38,认为诗歌是人们内心的想法、情感)。“诗者,志之所至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 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2、诗于政治教化的关系。①诗歌是政治、社会的反映。“治世之音安以乐, 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认为社会 状况不同,所产生的诗歌的内容、情歌和风格也不同。“故变风发乎情,止 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表示出怀念旧日良好 风俗和感叹当今世道的思想感情。②诗歌对于政治、社会的功用。“诗教说”: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 美教化,易风俗。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3、诗的六义(P40)。“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 五曰雅,六曰颂。”对风雅颂的阐述:“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与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 一、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以意逆志 2、发愤著书说 3、妙悟说 4、六义说 5、无我之境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 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3、试述唐宋文道观的异同。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并指出王夫之对此说的发展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试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后世还有哪些文论家提出过类似观点?试述之。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答题要点 答案要点: 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 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 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

文学批评方法

第九章西方现代文艺批评方法的借鉴 20世纪欧美文艺批评形形色色,各种流派都有自己的理论、方法体系,同一流派中也存在不同见解,兴衰更迭,情况复杂。西方文艺批评流派及其方法,产生于外国一定历史条件下,与当时当地的文化背景密切联系,即使在欧美不同国家的文化也是各具独特的民族性和地方色彩,与中国特有的文化系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研究外国文艺批评方法,要联系具体方法产生的时代及文化背景,了解其理论主张及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加以比较辨析,才能正确借鉴。 特别要指出,西方各种批评理论与方法,往往与某种哲学观。念、美学思想、文艺理论或与某一门学科的理论密切相关。20世纪以来,欧美哲学表现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峙,随着战后情况的变化,在美学中表现为经验主义抬头和理性主义衰微,一个新的经验主义的时代开始了。在艺术理论上继承了18世纪末浪漫主义兴起以来,强调艺术创作中的无理性和直觉能力的理论;弗洛伊德学说更加推进了无理性的导向;艺术被排斥在社会主流之外,与现代主义兴起同时表现出反写实、反传统、反理性的偏向,强调主观,倡导表现,关注审美经验,注重形式,从模仿论走向表现论。在文艺批评上摆脱传统批评模式,批评对象从以作家创作为中心转移到以作品文本和读者为中心。批评范围由作家身世及社会文化背景缩小到文本的语言文字;从阅读作品研究接受转移到抛开作品去研究阅读接受。总的看来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脱离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注重形式,分析作品本文;二是引进现代学科成果,使哲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向文艺批评渗透结缘,注重综合互补,开拓新方法。我国80年代文艺研究出现“由外向内转”的趋向,如果走向极端,把作品与外部联系分割开来,将使文艺远离社会,使批评走向歧路。这方面西方就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由于西方各种文艺批评理论、方法,都是一门专门学科,加上流派繁多,本章只能就几种主要批评方法概略评介,供大家批判地学习,为发展和完善现代文艺批评方法论提供借鉴。 第一节新批评 新批评的产生 新批评又称形式主义批评、本体论批评或本文批评。它产生于20年代的英国,30年代出现于美国,四、五十年代在英、美红极一时,60年代在法国形成一个高峰,成为一股国际性的文学理论批评思潮,之后逐渐衰落。但作为一种批评方法,仍然活跃于西方,特别是大学的文学课堂。美国韦勒克就是当代新批评的著名代表。 新批评得名于1941年美国兰索姆发表的《新批评》一书的标题。所谓“新”,主要是针对英美传统的旧式批评流派而言。它是在反对只注意作家,从历史、道德、心理或社会等外在方面去寻求作品解释的流行批评倾向,一为适应现代派文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直是一种适用于现代派文学的批评方法。新批评只强调研究作品本文,中心是探讨作家如何表现他们的经验和感爱?作品如何通过形式产生美学效果?兰索姆的《新批评》提出了“本体论”的主张,体现了新批评的根本特点,即认为文学的研究对象只限于作品本身,把作品本文看作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新批评发展了20年代苏联动形式主义批评理论,使文艺批评的中心从作者引向作品。兰索姆认为“新批评几乎可以说是由理查兹开始的。”因为英国理查兹所代表的语义分析学为其提供了批评方法。而被认为是新批评派的创始人的文略特,作为新批评派的批评家、现代派诗人,他所提出的有机形式主义的文学观和象征主义的诗歌理论。奠定了新批评的理论基础。 理查兹从语义研究出发,把语言的使用分为“科学性”的和“感情性”的,前者的功用是指事称物,传达真实信息;后者的功用则是激发人的情感和想象。前者是真实的陈述,是科学的真,后者是所谓的“伪陈述”,是艺术的真。艺术的真实不等于客观事实。他强调文学作品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效果,认为一部作品只要总的效果是统一的,前后连贯具有内在的必然性,使读者觉得合情合理,就具有艺术的真实。因此文学作品本身符合逻辑,就形成了一个独立体,不必仰仗历史或科学来取得存在的理由,因而在批评中也无须用实证的态度来进行。 艾略特针对浪漫主义的表现理论,宣称:诗不是放纵情感,而是逃避情感,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因为艺术的情感不是个人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诗人要表现这些情感就必须找到与这些情感密切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稿(新版2)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初盛唐时期 一、简要回顾齐梁文学的特点及唐代的文化思想 1、齐梁文学的特点: (1)优点:重视文学的“缘情”本质,注意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探讨诗歌的格律。 (2)缺点:形式美,内容贫乏,艺术偏重词藻、典故等。 2、唐代的文化思想 (1)初唐反对齐梁遗风(如片面追求形式、偏重词藻、典故等) 唐代反对齐梁文风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 (一)全盘否定。如王勃等。 (二)既批评形式华丽的文风,又肯定其成就与积极影响,如魏征、令狐德棻等。 (2)儒、释、道三教的影响 二、初盛唐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1、陈子昂——主张“兴寄”和“风骨” (1)作者简介:(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初著名的文学家,诗、文皆出名,如诗《登幽州台歌》。 他的诗歌理论主要见于《修竹篇序》(即《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全文略)。 (2)文学主张:“兴寄”和“风骨”论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是陈子昂写给同时代诗人东方虬(左史是官职)的一篇题为《修竹篇》诗的序言(《修竹篇》是陈子昂的创作)。 其中他提出的理论主张,可以作为他的诗歌革新理论的纲领。 陈子昂要求诗歌具有兴寄和风骨,就是要求诗歌发挥美刺讽谕作用和具有明朗刚健的风格,达到思想上和艺术上的统一。这个进步的理论纲领,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2、李白 ——崇尚自然清新 李白的诗歌理论 (1)肯定风骚传统。 (2)指出了六朝文学的绮丽的特点。 (3)崇尚清新自然的诗风。如《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古风》三十五:“一曲斐然子,雕虫伤天真。” 3、王昌龄——“三境”、“三格”论

文学批评复习资料

文学批评复习概要 (1)基本概念: 1、文学批评: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它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做出判断,评价,指出其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 2、社会历史批评: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它主要研究文学与 社会生活的关系,中式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作用。 3、印象批评:一种依据审美直觉,关注文学的审美特性,创造性地表现批评家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 评方法。 4、升华:精神分析学术语,指被压抑的原始性的本能冲动上升,转化到社会所容许,所赞扬的领域或活动 中,如文学艺术活动,体育竞技活动,宗教慈善活动等。这是一种在无意识中进行的,有利于 人的身心健康与社会稳定的心理活动。 5、陌生化: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 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 6、视角:指叙述者或任务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和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 故事。 7、反讽:该术语源于古希腊,其定义不断发展。新批评把反讽与语境联系起来,将反讽定义为“语境对一 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即一定的语境使词语与它的字面意义相反。 8、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与“性别”(sex,指男女之间的生理区别)相对应的。它是指社会文化形成 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9、原型:原型一词的希腊文原意为“原始的,最初的理念和图式”,在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指人类或人 类中的某一种族在其集体无意识中存在的行为模式,心理模式,原型是在人类及其种族的集体 的生存斗争中生成的,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 10、身体:身体作为一个词汇本身是中性的,可是它在传统文化中往往被解释为人的“动物性”,它代表 了一种原罪,一直处于受到轻视和被压抑的地位。但后现代文化批评把原先的头脑管制身体的 观点,转为头脑不过属于身体的一部分,身体才是人作为自身的出发点,也是人存在的基础。 就是这样一个对身体的看法,使得整个文化的意义发生转换。 心理批评:指运用心理学的概念、理论、方法对文学艺术现象进行研究、评述的一种批评流派。 文体学批评:是一种运用现代文体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性质、特征入手,对文学文本进行审美把握的批评理论和实践活动。 文本批评:指一种立足文本,分析和阐述文学文本各要素的批评方法。(文本指一个自主的意义客体和语言结构系统。) 俄国形式主义:俄国形式主义指1915年至1930年在俄国盛行的一股文学批评思潮,其组织形式有以雅各布森为首的“莫斯科语言学会”和以什克罗夫斯基为首的“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会”。 大众文化:大众文化指具有都市化色彩(区别于乡村色彩的民间文化)、商业性的(不是自发的、也基本不是官方性质的)、渗透于日常生活的(不同于经典文化那种神圣性质)具有感性冲击力的(不是说教的)一种在当代社会具有影响力的在大众生活中有广泛影响的文化。 图像的定义:大众文化最为核心的方面之一图像化是以图像来表达意义的文化趋势。在文字时代中,图像在传统社会处于边缘辅助性位置。20世纪由于电影、电视、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图像开始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图像化的深度实质上信息表达和接收上的感觉话。图像的世界性传播趋势使之具有双重性的特点。一方面它便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汉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一览

汉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一览 中国语言文学即我们一般所说的“中文”。这个学科看似很普通,与我们工作、生活的关系也很密切,但由于它下属的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非常多,每个高校的专业、方向设置又很不一样,所以往往令很多研友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然而据跨考网咨询师反应,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也是报考咨询的一大热门,正因为如此,在报考之前,理清头绪、把握好中文这个一级学科下属的专业设置、分布情况显得十分重要。 中国语言文学,顾名思义,包括语言和文学两个大的专业。按照教育部对学科门类的划分,它主要包括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8个二级学科,每个二级学科下面,又分若干个研究方向。当然,具体到每个学校,这8个二级学科不一定都会设置硕士点;研究方向的划分,不同院系也是根据自身的科研条件和师资力量来确立,可以说是“各自为政”。这些“面目相似”的学科到底有什么特点和区别,下面跨考网高级辅导咨询专家将一一为考生加以介绍。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专业简介: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以中国境内语言为研究重点,分析、归纳人类语言的发生学关系和内在规律。该学科可分为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两大块,理论语言学倾向于理论研究,探讨特定语言的语音、词法、句法、语义、语用的共时结构和历史演变规律;应用语言学泛指语言学理论或方法运用在其他领域及学科而产生的应用性交叉学科,如语料库语言学、法律语言学、教学语言

学等,实用性更强。对外汉语在某些高校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及方言学、语言信息处理、语言测试、文化语言学、语音学、对外汉语教学等。 所学课程:汉语语言学史、语言学概论、语言变异研究、语言与文化、中国语言学史、语言统计学、汉语方言学、语义学、社会语言学、实验语音学、语法专题研究、修辞专题研究、语体学研究、文字音韵训诂学、对外汉语教学等。 参考书目:《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语法讲义》朱德熙,商务印书馆; 《语言学概论》高名凯、石安石,中华书局。 就业前景:多在高校、科研单位、对外汉语培训机构、新闻出版机构以及中学、国家机关从事教学、研究、培训等工作。

中国文学批评史

“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这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论,是孟子对体无完肤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一般以为,“以意逆志”的“意”乃指读者之意。孟子的这种文学批评方法论,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评论的。 “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这是宋代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提出的诗歌创作法则,他认为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遣词造句独创最难,于是教人以取巧之方,创此说,点铁成金是取古人之陈言加以点化,夺胎换骨是蹈袭古人之诗意加以形容,这两种说法不过是以故为新的英名下,教人横加剽窃而己。 不平则鸣: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著名的“不平则鸣”说,这个说法继承并发扬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的精神,他认为文艺作品主要产生于不同的思想感情,这是符合封建社会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的,韩认为作品越是发现了不平的思想感情,就越能反映时代的真实面貌,而作家就能成为真正的善鸣者这就鼓舞了有正义感和不满现实的作家用文字作武器反抗黑暗现实,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穷而后工”说:“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中表露的比较重要的思想,涉及到文学创作的两个问题:一是诗人穷而“自放”,能与外界事物建立起比较纯粹的审美关系;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更为曲折入微却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这是明代公安派在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式方面提出的主张。所谓“性灵”相对于性情和感情,所谓“格套”指表现形式方面凝固的框子和清规戒律,“公安派”文论,强调自由抒写真情实感,独创见解,反对虚伪矫饰,随声雷同,和任何形式的束缚,对文学创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公安派”的性灵,用感之说,也有放弃对社会的责任感,追求士大夫阶级闲情逸致的需要存在着严重的消极因素。 童心说:李贽在《童心说》一文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李贽天真自然为美的文艺观,崇尚个性,强调作家灵活运用、突破常规的创作精神,认为创作过程中的冲突之美来源于作者内心世界对于不公平的外部世界的抗争,是由人及文的一种精神创造过程。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语出王国维《人间词话》,是王国维从作者塑造形象时感情色彩的强烈与淡泊,执着与超然的角度提出的两种境界。有我之境,是指作家带着浓厚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事物,故物皆含有明显的作家主观感情色彩。无我之境,是指作家在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中,把自己的意趣隐藏于其中,表面上看不出有作家主观的感情色彩。实际上绝对的“无我”是不可能的,所以“无我”不是有无之无,而是感情浓淡的程度不同。《尚书·尧典》:也称《书经》,战国之前流传下来的关于上古历史与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记载了我国最早的文学理论思想,具体表现如下:1.诗言志:重志;重情;情志并重;2.诗歌的教育作用: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3.诗乐舞三位一体 《典论·论文》的文学思想(一)关于文学批评的态度和原则。曹丕批评了当时文学批评中存在的“贵远贱今,向声背实”的不良倾向,以及“文人相轻”、“暗于自见”的错误态度,提出了“审己度人”的批评标准.。(二)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之关系。曹丕以七子为代表,指出作家的才能各有所偏,而通才是极少的。“文非一体,鲜能备善”。王粲长于辞赋,徐干风格舒缓。陈琳、阮瑀擅长章表书记。(三)文体论。曹丕论述了文体有四科八种,“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铭诔两体,自汉以来溢美之辞非常普遍,提出“实”字加以规范;书论之体重在说理,不能逞以华丽之辞,故提出“理”字加以规范。诗赋的特点是“丽”,说明曹丕看到了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此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四)文气说。曹丕的《论文》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的“气”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曹丕的“文气”说不同于孟子的“养气说”,因为孟子的养气主要指的是道德内容,曹丕的“文气”则是先天赋予的、没有伦理道德色彩的自然禀性。(五)文学价值论。曹丕对文章价值给予了从未有过的崇高评价。他把文章提到了比立德、立言更重要的地位,认为只有文章才是真正不朽的事业,可以使作者扬名后世。 《典论.论文》在文学批评史上的贡献与主要不足。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篇开新风气的作品。1、开篇就提出文学批评的态度问题。2、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气为主”说;3、提出了本同末异,四科八体之说;4、在文章末

文学批评复习资料正

文学批评的基本功能是B.阐释作家作品 文学批评文章掌握好对象在真、善、美各方面所达到的度叫做B.分寸感 一般认为,标志现代文体学开端的是A.查理?巴利的《法语文体学》 要使文学批评不丧失其本质属性.文学批评家必须把他的对象当作C审美的对象 文学批评的目标是对文学现象作出C.判断 文学批评需要一种与经验思维相对的纯粹思维,所以具有C.思辨性 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理论形态主要是B.评点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开创“诗话”这种独特批评形式的是A.欧阳修的《六一诗话》 被认为真正的文学批评的世纪是指世纪 提出“原始意象”概念的是D.荣 在新批评中,把一个语言单位包含多种含义并引起多种理解的现象称为A.含混 德国着名文学批评专着《汉堡剧评》的作者是D.莱辛 按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的划分,文本批评的切入角度是D.文学与文本 文学批评的论证在批评论着中的表达形式主要是D.归纳与演绎 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首先表现为B.文艺学内部的相互运动 庄子言论中对后世文学批评意义解读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是B.得意忘言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的“气”是指B.气质 文学批评思维的审美性主要是强调在文学批评过程中要尊重文学的D.文学性 把文学批评看成是“一种不断运动的美学”的是B.别林斯基 南北朝时期,将诗歌风格与诗人精神个性结合起来评诗的是A.钟嵘《诗品》 与文学创作比较,文学批评文章的结构更讲究D.章法 从本质上讲,文学批评是一种A.科学研究活动 文学批评整体说来属于逻辑思维,但包含了不可缺少的D.艺术思维成分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批评家大多遵从B.古典原则 印象主义思潮首先出自19世纪中期的印象主义C.绘画派别 新批评的威姆萨特和比尔兹利提出的一个观点是B.意图谬误 印象派一词跟《日出·印象》系列绘画有关,该画的作者是A.莫奈 西方文体学起源于古代的B.修辞研究 对现代文体学批评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的是B.现代语言学 成为中国现代印象主义批评领军人物的是B.李健吾 春秋战国时期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是B.孟子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一书出版而成为文化批评关注焦点之一的问题是B.大众传媒 20世纪文学批评变化发展的动力是C.批判与否定 莱辛的批评具有较强的哲学意识,其《拉奥孔》中讨论了D.诗与画的关系 本雅明的理论建树主要在与他对B.“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研究 把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看成是“原始欲望升华”的是C.弗洛伊德 别林斯基的《1841年的俄国文学》属于C.对话体评论 心理批评的形态主要有E.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批评家正面提出和展开自己对作品的看法通常有两条途径是A.描述和论证 一般认为,标志现代文体学开端的是A.查理?巴利的《法语文体学》 文学批评的论证在批评论着中的表达形式主要是D.归纳与演绎

文学批评学01资料

文学批评学是研究文学批评的学科,它是一门尚在建设中的学科,从发生学的角度说,文学批评几乎是随着文学的产生而产生,但文学批评学的成熟和繁盛是在20世纪。所以20世纪称为批评的世纪。 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它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评价,指出其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 关于文学批评的性质: 1、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2、文学批评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 3、文学批评对象是以具体的作品为主的文学现象。 4、文学批评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评价,指出其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 的原因。 文学批评思维的性质 1、文学批评整体说来属于逻辑思维,但包括了不可缺少的艺术思维成分。 2、文学批评要把理性思维方式与感性活动方式沟通与融合,把逻辑思维方式艺术思维方式沟通与 融合,把思辨性与感悟性沟通与融合。 文学批评思维的特征: 1、实证性:作为科学研究活动,文学批评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所以它有文学批评所依据的事实应该是确凿无误的。 2、思辨性:文学批评作为理性思维活动,具有思辨性,思辨性强调的是科学抽象。 3、审美性:主要指文学批评遵循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简单说就是是强调在文学批评过程中要尊重文学的文学性。 文学批评的历史: 中国文学批评的源头在先秦时期。 中国文学批评源于对《诗经》的评论。 孔子强调“文”与“质”的完美统一,提出“文质彬彬”、“情欲信,辞欲巧”。 孟子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解诗方法。 庄子言论中对后世文学批评意义解读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是得意忘言。 两汉的文学批评对《诗经》和楚辞的评论。汉代代表了从经学角度解说诗歌批评模式的是《毛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空前繁荣的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更加关注文学的“缘情”、“绮靡”特点的品评、分析。 曹丕《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这“气”指天赋的气质、个性。 萧统的《文选》开创了选本批评的先例。 钟嵘在《诗品》中提出了“滋味”的评诗标准,这“滋味”其实就是一种审美感受。同时他还将诗歌风格与诗人精神个性结合起来评诗。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提出了“六观”的文学批评方法。《知音》篇是专门研究文学批评的篇章。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批评史》 第一章:先秦 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4、“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

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5、“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这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论,是孟子对体无完肤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一般以为,“以意逆志”的“意”乃指读者之意。孟子的这种文学批评方法论,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评论的。 6、“知言养气”说:这是孟子关于文学批评原则的论述。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 7、“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庄子的“言不尽意”说,意即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的复杂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这对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尤其是诗歌创作,往往是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则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南北朝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8、“虚静”和“物化”说:“虚静”是庄子提出的艺术创作论。他认为,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境地,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

文学批评复习资料

文学批评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文学批评: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它主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作用。 社会历史批评: 印象批评:印象批评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关注文学的审美特性,创造性的表现批评家的主观印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 心理批评:是一种吸取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立足于文学作为精神活动的特殊性,对创作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和包含的心理现象以及读者的欣赏心理进行分析的批评方法。 文体批评:是一种运用现代文体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性质、特征入手,对文学文本进行审美把握的批评理论和实践活动。 文本批评:指一种立足文本,分析和阐释文学文本各要素的批评方法,文本成为这一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排斥作家研究,排斥“外在的”的研究方法,是文本批评的重要前提。 性别批评:性别批评是一种用女性意识观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 倾向性:作家通过作品中艺术形象所流露出来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评价。它是作家社会立场和思想观点的体现。作家是否站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认识生活,所创作的作品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等,都是倾向性考察的范围。 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用来命名男孩对母亲的乱伦欲望和对父亲妒忌、仇恨的心理。弗洛伊德说,这个以母亲为爱的对象的情结,就叫做俄狄浦斯情结。 陌生化:指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 意图谬误:新批评视探究作者的意图为谬误,认为这种批评容易导致以作家传记代替对作品的分析。新批评认为,首先,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可以找到,其次,就是可以找到作者意图的地方,如作者的直接陈述,意图也不可能仅从表面价值上理解。更重要的是,浅薄的作品比较容易受作者的控制,而伟大的艺术往往超出作者主观意图的羁绊。 时序:时序研究事件在故事中的编年顺序和这些事件在叙事文本中排列的顺序之间的关系。它研究三种时间运动轨迹。闪回:回头叙述先前发生的事情;闪前:提前叙述以后要发生的事件;交错:在叙述中将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 文化批评:文化批评是从文化角度来对文学进行研讨的一种方式。文化批评或称文学的文化研究,它可以说是一种注重从文化内涵、文化语境的角度分析和阐释文学的批评类型。文化批评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不同的理解。广义的文化批评可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