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犯罪地理画像应考虑问题

犯罪地理画像应考虑问题

犯罪地理画像应考虑问题
犯罪地理画像应考虑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初由警官罗斯莫博士开始系

统研究至今,有三种地理画像模式:(1)罗斯莫模式,他的软件是参宿七(Rigel);(2)坎(Canter) 模式,他的软件是搜索网(Dragnet);(3)莱宁( Le v ine)模式,他的软件是犯罪统(Crimestat)。

罗斯莫模式为犯罪地理目标模式(CGT),遵循犯罪活动离开犯罪人居住地的距离递减能。坎特以大多数犯罪人都会在离犯罪人居住地很近的地方犯罪假设为基础。莱宁模式,并非严格的地理画像模式,是犯罪人犯罪行走的距离,以罗斯莫模式为基础,使用更严格的统计,估计犯罪人的行走距离,以及在此基础上估计犯罪人犯罪行程的初发地。

摘自Derek J.Paulsen and Matt B.Robinson(2004),

Spatial Aspects of Crime:

theory and practice, 140- 143.

支持地理画像的理论框架:

1、关于犯罪行为人理性的假设

理性选择理论的起始假设是不论这种犯罪看起来是多么的偶然,犯罪人犯罪都是为了满足他们的利益,这就需要做出决定和选择, 虽然也受时间,能力和可用的相关的信息的限制,但这些过程都表现出理性的估量。

出处 (Cornish & Clarke, 1986, p.1)

2、犯罪人对犯罪地点的选择是有限的,

他们又受时间,工作,机会,交通费用,危险性,舒适程度,信心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坎特等人研究发现)

3、坎特认为犯罪人犯罪具有一贯性特点

包括人际一贯性(interpersonal consistency)及空间一贯性(special consistency)

空间一贯性为地理画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空间一贯性以心理地图为基础, 心理地图是外部世界在人们内部世界的反映, 每个人都不相同。当犯罪人计划和实施犯罪时, 他们都绘有他们的心理地图, 因此犯罪的发生地是有限的。这些都是无意识的, 是犯罪人环

境经验的结果。他们很可能考虑逃跑的路线, 监控系统, 接近受害人等因素。

如果犯罪地暗示着犯罪人详细地熟悉那个地区, 那么犯罪人很可能是个守候猎取者而不是个移动攻击者。因此画像将包括犯罪人家庭基地的判断。(坎特idea)

出处:

(作者)David Putwain and Aidan Sammons

(书名)Psychology and Crime[M].(页码)88, 89

犯罪人选择的犯罪地总是他心理上合适的距离, 斯泰亚( Stea) 列出了多种影响犯罪人对这种距离的感知因素

出处:

Ronald M.Holmes, Stephen T.Holmes.

Profiling violent crimes:

An investigative tool[M].153.

(P149)

影响犯罪距离:

1.交通方式;

2.起始地,目标地和行走路线的吸引力;

3.对道路和高速公路的熟悉性;

4.障碍的数量和种类;

5.可供选择的路线;

6.真实的距离。

这些因素影响着犯罪人心理上的舒适距离, 从而影响着犯罪距离。

其次, 风险, 考查像强奸和杀人等在严重犯罪中占有极高比例的犯罪, 这类犯罪的犯罪人拥有某种持久性的基地。那可能是他们自己的家, 也可能是他们女友的家。他们中只有少数人在被逮捕时的犯罪记录上被描述为“无固定住所”, 这样的情况可能不足百分之十。如果我们假定犯罪人有基地, 那么他很可能对这个基地附近地区有某种程度的了解, 但是因为怕被人认出来或是因为有被纳入警察调查视线的危险, 他不可能在离家很近的地点进行犯罪。要保持适度的距离, 平衡对自己家附近地区的熟悉程度和在本地区犯罪的危险: 这就是犯罪机会的烙印。

出自

David 坎特,吴宗宪等.

犯罪的影子——系列杀人犯的心理特征剖析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使用地理画像的条件:

1.已发生的一系列犯罪, 以相当合理的确信被联系到一起(即,它们很可能是同一个犯罪人所为);

2.在一系列犯罪中,至少有五个犯罪地点( 虽然在一定的环境中,只有很少的一些地点的评估成为可能);

3. 一个严肃的调查以证明产生画像所需的时间和努力是正确的。

出自

D.Kim Rossmo

Geographic Profing(P214)

2000 CRC Pres.

在地理画像的应用中, 许多因素需要考虑。罗斯莫指出, 在考虑地理画像的结构时, 下列一些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犯罪地点———一个地理画像中, 犯罪的地点和时间是最重要的数据。犯罪地点的数量和类型, 它们之间的关系分析, 以及犯罪地点的环境等也都非常重要。

犯罪人类型———犯罪人的类型和数量影响犯罪地理学。通过提供人格, 背景, 以及组织水平等信息,心理画像帮助理解犯罪人行为。

猎取风格———犯罪猎取方法影响相遇和抛尸地点目标模式。当准备一个地理画像时, 必须考虑犯罪人的猎取风格。

目标背景———受限的或补缀的目标背景限制了犯罪人选择的程度, 影响了画像中某种地点类型的重要性。

主要的大道或公路———犯罪人不但必须遵循街道的格局, 而且他们很可能沿着主要的路线, 高速公路或大路行走。

公共汽车站和快速转换站———没有机动车的犯罪人可能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沿着自行车道或人行道行走。这些地点和路线应该被纳入考虑的范围。

物理和心理边界———人们的活动都受限于物理界限和心理边界。

分区和土地使用———分区( 例如, 居住的, 商业的, 工业的) 和土地使用( 例如, 商店, 酒吧, 商业, 运输中心, 主要设施, 政府建筑, 军用机构) 为某人为什么可能在某一特殊地区提供解释。

社区人口统计学———一些性犯罪人偏爱一定种族或同种族同文化民族的受害人。这些人群在一定的社区比在其他的社区更普通, 影响犯罪人空间的犯罪模式。

受害人日常活动———受害人活动的日常模式提供了洞察犯罪人是如何寻找目标的。

特殊性———单独的犯罪似乎并不适合犯罪系列的整体类型可以提供重要的线索, 应该仔细的加以考虑。

转移———媒体报道或身穿制服的警察的出现可能引起犯罪的空间转移, 影响随后犯罪地点的区域。

出自:

Geographic Profing(P213, 214)。

犯罪地点:

犯罪地点是地理画像中需要特别考虑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根据犯罪的实际情况, 犯罪地点的类型分为几种。罗斯莫指出了一些与犯罪相关的地点:

(1)遭遇地点, 犯罪人和受害人第一次接触的地点;

(2)攻击地点, 犯罪人最开始攻击受害人的地点;

(3)犯罪地点,真正的犯罪地点, 如杀人现场, 强奸现场;

(4)受害人遗弃地点, 犯罪人抛尸或者释放受害人的地点;

(5)车辆抛弃地点; 每一种犯罪地点都各有特点, 都可能有利于对犯罪人基地的理解, 都要分别地加以认真对待和仔细研究。

出处:

Ronald M.Holmes, Stephen T.Holmes.

Profiling violent crimes:

An investigative tool[M]( P160)

试论我国经济犯罪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试论我国经济犯罪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报刊名称?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主办单位?江西公安专科学校 ?ISSN 号?1008-8121 ?CN 号?36-1213/D ?卷期号?200201 ?出版日期?020110 ?分类号?D917 ?分类名?犯罪学 ?标题?试论我国经济犯罪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作者?程小白/肖冬根 ?作者简介?程小白(1960-),男,江西永新人,江西公安专科学校教授;肖冬根(1953-),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省公安厅经济侦查总队总队长。 ?内容摘要?我国经济犯罪活动的现状可以概括为:经济犯罪发案数量猛增,犯罪种类更趋多样,手段趋于现代化、智能化,危害极为严重。在对我国经济犯罪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犯罪活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经济犯罪/现状/趋势 ?正文? 一、我国经济犯罪的现状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在经济大

发展的同时,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利益格局调整产生的不平衡性,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产生的可资经济犯罪主体利用的管理制度方面的漏洞与“空隙”大量存在,再加之市场经济本身的负面效应,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产生的权力缺乏监督与制约而导致的“权力寻租”现象的泛滥,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过程中的国际经济犯罪的渗透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经济犯罪日渐突出,呈现出十分严峻的态势,犯罪的现状可以概括为:经济犯罪发案数量猛增,犯罪种类更趋多样,手段趋于现代化、智能化,危害极为严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经济犯罪发案数量猛增,涉案金额巨大近年来,经济犯罪案件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刑事犯罪案件,其中大要案件尤为突出,1998年,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案件51000余起,涉案金额540多亿,1999年公安机关共立经济犯罪案件63869起,比1998年上升24%,涉案金额1166亿元,同比增长115.5%。经济犯罪大案不断上升,涉案金额也越来越大,二十世纪80年代初个案最高案值仅为百万元,80年代末升值至千万元,90年代以来个案案值突破亿元之巨,甚至出现上百亿的经济犯罪案件,1998年全国公安机关的所立的合同诈骗案件案值达228亿元,平均每起案件案值超过310万元。从个案看,1993年,美

犯罪地理画像应考虑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初由警官罗斯莫博士开始系 统研究至今,有三种地理画像模式:(1)罗斯莫模式,他的软件是参宿七(Rigel);(2)坎(Canter) 模式,他的软件是搜索网(Dragnet);(3)莱宁( Le v ine)模式,他的软件是犯罪统(Crimestat)。 罗斯莫模式为犯罪地理目标模式(CGT),遵循犯罪活动离开犯罪人居住地的距离递减能。坎特以大多数犯罪人都会在离犯罪人居住地很近的地方犯罪假设为基础。莱宁模式,并非严格的地理画像模式,是犯罪人犯罪行走的距离,以罗斯莫模式为基础,使用更严格的统计,估计犯罪人的行走距离,以及在此基础上估计犯罪人犯罪行程的初发地。 摘自Derek J.Paulsen and Matt B.Robinson(2004), Spatial Aspects of Crime: theory and practice, 140- 143. 支持地理画像的理论框架: 1、关于犯罪行为人理性的假设 理性选择理论的起始假设是不论这种犯罪看起来是多么的偶然,犯罪人犯罪都是为了满足他们的利益,这就需要做出决定和选择, 虽然也受时间,能力和可用的相关的信息的限制,但这些过程都表现出理性的估量。 出处 (Cornish & Clarke, 1986, p.1) 2、犯罪人对犯罪地点的选择是有限的, 他们又受时间,工作,机会,交通费用,危险性,舒适程度,信心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坎特等人研究发现) 3、坎特认为犯罪人犯罪具有一贯性特点 包括人际一贯性(interpersonal consistency)及空间一贯性(special consistency) 空间一贯性为地理画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空间一贯性以心理地图为基础, 心理地图是外部世界在人们内部世界的反映, 每个人都不相同。当犯罪人计划和实施犯罪时, 他们都绘有他们的心理地图, 因此犯罪的发生地是有限的。这些都是无意识的, 是犯罪人环 境经验的结果。他们很可能考虑逃跑的路线, 监控系统, 接近受害人等因素。 如果犯罪地暗示着犯罪人详细地熟悉那个地区, 那么犯罪人很可能是个守候猎取者而不是个移动攻击者。因此画像将包括犯罪人家庭基地的判断。(坎特idea) 出处: (作者)David Putwain and Aidan Sammons (书名)Psychology and Crime[M].(页码)88, 89

浅析经济犯罪现状及发展趋势(一)

浅析经济犯罪现状及发展趋势(一) 论文关键词:经济犯罪现状发展趋势 论文摘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在经济大发展的同时,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利益格局调整所产生的不平衡性;市场经济建立发展过程中体制、法制、管理的滞后所产生的可资犯罪漏洞大量存在,以及市场经济本身负面效应和国际犯罪渗透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经济犯罪也日益突出,呈现出十分严峻的态势。本文就目前经济犯罪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加以分析。 经济犯罪已成为当前我国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正确认识当前经济犯罪的现状、发展趋势,对于更有效的采取措施打击犯罪、预防犯罪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犯罪的现状 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犯罪现象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发生了重大变化,分析当前经济犯罪的现状,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 (一)党政、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犯罪多 由于现行体制、制度等方面的原因,无论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处于决定决策的特殊位置上,尤其是那些头脑膨胀、私欲严重、心术不正的领导更是大权独揽,为所欲为,专横跋扈,无视党纪国法,例如:“原新乡市市委书记祝友文”在任新乡市市长、市委书记期间,阻挠压制群众批评检举,控告利用职权为其儿子经商谋利益,收受贿赂,接受礼金礼品,最后跃入经济犯罪的深渊。 (二)经管财经的人员犯罪多 在侦破的经济犯罪案件中,我们可明显地看出,会计、出纳、采购员、摊销员、保管员,这些直接管钱、管物的人员犯罪的多。某县1997年至1998年查办经济犯罪案件中48件53人,其中涉及业务员的有26人,涉及会计、出纳、记帐员的有7人,占涉及经济案件人员总数的62%。 (三)窝案、串案越来越多 当前的查处经济犯罪案件中,往往出现抓住一个,捉住一窝,查出一案,牵出一串,有夫妻合伙作案的,有领导与下属勾结作案的,有同事结伙作案的。例如:和平县近600万元贪污案内幕:1996年1月17日夜晚,和平县城发生了解放以来最大宗现金被盗案,县国土局局长黄建会办公室里的62万元人民币被人盗走。三个月后,案件告破,现金是黄利用职权非法设立的小金库中部分存款。但事情并未就此终结,1996年4月上旬,和平县检察院在侦查该案过程中,顺藤摸瓜揭开了吴月林等人利用办案之机,勾结犯案人员大肆鲸吞、贪污涉案公款近600万元的内幕,至此,案情真相大白。 (四)顶风作案势有抬头,犯罪率有所上升 “党内决不许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这是党的十五大对腐败分子发出的严正警告。但是,一些经济犯罪分子置党的警告于不顾,利令智昏,胆大妄为,顶风作案,经济犯罪从总体有增无减,而且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例如:云南省原省长李嘉廷1994年至2000年7月,在担任中共云南省委常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中共云南省委副书记、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长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单独或伙同其子李勃收受他人贿赂共计折合人民币1810万余元。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其判处死刑不立即执行。据统计,2000年全国检察机关查处贪污贿赂案件;查出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2100多人。 二、经济犯罪的发展趋势 (一)经济犯罪的总量大幅增长。 自一九九八年以来,中国经济犯罪的总量持续居高不下。立案数量从九八年的五点二万起增长到二00一年的八点五万起,年均增长百分之二十左右,远远高于普通刑事案件的增长速度。二00二年立案量仍高达七点一万起。

北京城市犯罪地理分析

北京城市犯罪地理分析 X 程连生 马丽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系) 摘 要 论文在分析城市刑事犯罪机理和犯罪环境类型的基础上,探讨了北京城市犯罪的特点和时空分布规律,并从维护社会治安的角度讨论了犯罪警示区的划分及社会综合治理措施。 关键词 北京 城市犯罪 犯罪潜育类型 犯罪现象是长期困扰人类社会的一大难题。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集中,犯罪现象更显现出频发性、智能性和破坏性的特点。本文试图通过犯罪机理和犯罪环境的分析,揭示北京城市犯罪的特点及时空分布规律,目的是为北京监控和打击刑事犯罪活动提出一些参考依据。 1 犯罪环境结构和犯罪潜育类型分析 1.1 犯罪环境结构 一般认为刑事犯罪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美国犯罪学家阿伯拉哈姆曾将犯罪行为(C)、主 体犯罪倾向(T )、外界情景诱因(S)和主体心理抗拒力(R )之间的关系,表达为C=(T +S)/R 的关系式。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犯罪的机理,但未触及引发犯罪的欲望与倾向的社会因素。我们认为,刑事犯罪是行为主体(Z )、犯罪对象(D )、社会教育(J )和监控防范(K )等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见图1-1), 其中主体因素是决定能否犯罪的主导因素。 1.1.1 行为主体(Z ) 指环境中的人,这是致罪的关键因素,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可能是个社会的人(Z 1),另一方面它又可能是个自然的人(Z 2)。前者遵纪守法,有一定的道德规范和是非善恶标准,能凭理智和良心指导自己的行为。后者是人格中仍保留着自私、残忍、好斗的动物本能,容易因发泄私欲而走上犯罪道路。行为主体的人格属性不是固定的,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社会人可以转变为自然人,自然人也可以转变为社会人。 1.1.2 犯罪对象(D) 这是指罪犯袭击的人和物,是导致犯罪的外界情景和诱因,其分布形式有分散(d 1)和集中(d 2)两种类型。城市人口和财富高度集中,是引发犯罪的主要场所,而且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冲突频繁,以 及因激烈竞争所导致的绝望和贫穷等,也会使一些人因心理失衡而犯罪。农村人口和财富相对集散,社会结构稳定,人口流动甚少,发案率也较小。 1.1.3 社会教育(J) 行为主体人格属性的变化,取决于其接受的社会教育。社会教育分正面教  1997年6月 HUMAN GEOGRAPHY Jun.1997 X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471028阶段成果

地理学方法论变革的案例剖析_重新审视_地理学中的例外论_之争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4卷第9期 2009年9月Vol.64,No.9Sept.,2009 地理学方法论变革的案例剖析 ———重新审视《地理学中的例外论》之争 叶超,蔡运龙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科学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摘要:方法论是关涉地理学性质和发展走向的关键问题。案例剖析是研究方法论的重要方法。 本文选取在地理学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地理学中的例外论:方法论的检视》一文及其引 发的争议作为案例,在分析其背景的基础上,深入透视和拓展该文对地理学方法论性质的认 识,重新审视和评价了“例外论”之争及其现实意义。该案例剖析表明:方法论是方法的科 学化、逻辑化和整体化,方法论的基本性质是动态演替性;地理学方法论发展的途径有传承 型、革新型和调适型,对于地理学都不可或缺;方法论的发展不断经历着“否定之否定”的 辩证过程;地理学能够并且应该为方法论研究和争论创造平台。当前中国地理学迫切需要加 强方法论的探索和革新。 关键词:方法论;地理学;案例剖析;例外论;舍费尔—哈特向之争 1引言 方法论是任何学科都要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方法论创新是学科发展最为关键的途径。是否提出新的方法论,往往也是一种理论是否为“新”的主要标志。纵观地理学发展历史,地理学理论的任何重大突破或“革命”都离不开方法论的支持。很多地理学家之所以对地理学产生深远的影响,正是因其在方法论上的贡献。比如,著名德国地理学家赫特纳(Alfred Hettner)终生倾力于地理学方法论的研究,并着重指出,“比划清科学任务的界限更重要的是关于科学的方法论研究”[1]。著名地理学家大卫·哈维(David Harvey)则坚称他“对地理学最根本的观点是方法论与哲学二者必须兼顾”[2]。 研究方法论一般可以纵向追溯学科思想史,也可以选取某个横断面进行剖析比较。对后者的研究可以采用案例研究法,这种案例可以是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论演进过程中的某个重要事件、某个人物、某篇经典文献、某个重要的学术活动等等。其“重要性”视对地理学发展历史的影响程度而判定。 《地理学中的例外论:方法论的检视》[3](简称《例外论》,本文内引此文,只注页码)是一篇经典的地理学文献。我们选取它为案例,既是因为它的历史地位和重大影响:引起了地理学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场方法论大论战,引发“计量革命”,揭开了二战后地理学理论革命的序幕;也是因为该文当时提出的问题和争论与中国地理学界当下面临的问题有颇多相似之处,很值得我们借鉴。因此,虽然该文的发表距离现在已经50多年,部分内容也经由一些学者做了较为细致的介绍而众所周知[4],却并非如某些学者所认为的“事过境迁,重要性消失”[5]。实际上,该文的一些结论、争论和论证过程及其映射的相关问题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需要重新审视和评价。为此,本文主要从方法论研究的角度介绍这场方法论大争论的背景;透析和延展该文对地理学方法论的概念主张,收稿日期:2009-06-01;修订日期:2009-06-29 基金项目: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项目(2007FY140800)[Foundation:Innovation Method Fund of China,No.2007FY140800]作者简介:叶超(1978-),男,甘肃武威人,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关系、地理学思想与方法。 E-mail:yeover@https://www.doczj.com/doc/196905577.html, 1134-1142页

犯罪心理画像案例%

警方循心理画像抓获疑犯 东方网6月24日消息:5月1日晚8时许,在(北京市朝阳区)常营乡草房村306路 车站南侧的小树林里,一位下班回家的年轻女子被人强暴并惨遭杀害。而在此之前,附近 曾发生过数起强奸抢劫伤害案,从犯罪者的作案手法等情况看,很可能是同一人所为。 刑警根据现场情况,草拟出一幅作案者的心理画像:嫌犯在夜间以单身女性为目标, 先用石头从背后突然袭击被害者头部,然后拖进树林里抢劫并进行性侵犯,说明他很可能 长期独居生活,性格孤僻;作案地点多选择在附近偏僻地点进行,时间一般在下班后的晚上,很可能是在附近工地施工的工人所为。 两个星期内,刑警对附近工地的2万名工人进行了逐一排查,一个最接近警方心理画 像的名叫马冰雪的建筑工人,成为重要嫌疑目标。马冰雪周边的工友反映,马冰雪经常在 收工后一个人出去遛弯儿,深夜才回,最近曾向工友们炫耀过他的新手机。 5月14日,警方在位于通州的施工队宿舍将马冰雪抓获,并起获了被害人的手机等物品。马冰雪交代,5月1日晚9时他将正在等车的被害人张某拖进小树林后施暴并杀害。 此前,他还分别在常营、通州等地多次抢劫强奸单身女性。 马冰雪告诉民警:“如果没被抓,我还会继续干下去。”马冰雪的经历印证了警方的心 理画像分析,他家里很穷,从小性格孤僻,现在已39岁,还从未交过女朋友。 专家访谈 不见凶手面却知凶手事 犯罪心理画像,也被称做行为分析或犯罪人心理分析等,与真正画像不同,主要指犯 罪心理学家根据犯罪现场的痕迹等有关线索,运用心理学原理、方法及本人的经验等描绘 出犯罪实施人的特征,被外界称为“不见凶手面却知凶手事”。 犯罪心理画像是否真的如此神奇?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人民警察学院的犯罪心理分析 专家顾红梅。 “任何行为都是受心理支配的,作案人在现场留下的是物质痕迹,但是反映出的是心理痕迹。通过对心理痕迹的分析,可以构建出犯罪分子的大致特征。”顾红梅告诉记者,在案件侦破中直接或间接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分析出案件实施者的大致心理、行为轨迹情况,都可算是犯罪心理分析或者是心理分析的一部分,但在十几年前我国并没有这种专业的术语,也没有上升到学科研究的高度。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伴随着一系列重特大杀人抢劫案件和变态杀人案件的发生,国内才开始逐渐关注和研究犯罪心理分析研究这一新领域,通过研究案件的侵害对象、作案人的实施手段、方法,从中发现犯罪实施者的作案规律, 从规律上推测实施者的人格特征,划定犯罪嫌疑人的范围。这和国外的研究背景是相似的,也是从系列的重特大案件入手,对案件的实施者进行分析,只是国外时间上要早几十年。 专家指出,单纯依赖心理分析是不能破案的,心理画像可以作为侦查的辅助手段,揭 示犯罪分子的智力水平、职业特征、某些技能以及气质、性格等方面的性格特征,帮助警 方确定侦查方向,缩小嫌疑人的侦查范围。

当前网络犯罪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当前网络犯罪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络犯罪是信息时代的产物。随着计算机以及信息络的普遍运用,近年来,我国的络犯罪案件一直呈上升趋势:据公安部的统计数字,1999年立案侦查计算机络违法犯罪案件为400余起,20XX年剧增为2700余起,20XX年又涨到4500余起,去年共受理各类信息络违法犯罪案件6633起,比上年增长上述统计数字表明,络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何防范络犯罪不但是各国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及行政机关迫切要解决的问题,而且也是计算机技术领域、法学及犯罪学研究领域中最引人关注的课题。本文拟就当前络犯罪的发展趋势及防控对策进行粗略的探讨。 一、络犯罪的特点 同传统的犯罪相比,络犯罪具有以下一些独特的特点: 1.犯罪主体多元化,年轻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络的普及,各种职业、年龄、身份的人都可能实施络犯罪。在络犯罪中,特别是黑客中,青少年的比例相当大。络犯罪主体的年轻化与使用电子计算机者特别是上者年轻人占较大的比例及年轻人对络的情有独钟和特有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据国内外已发现的络犯罪案件统计,当今络犯罪年龄在18至40岁之间的占80,平均年龄只有23岁。 2. 犯罪方式智能化、专业化。络犯罪是一种高技术的智能犯罪,犯罪分子主要是一些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专业研究人员或对计算机有特殊兴趣并掌握络技术的人员,他们大多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既熟悉计算机及络的功能与特性,又洞悉计算机及络的缺陷与漏洞。只有他们能够借助本身技术优势对系统络发动攻击,对络信息进行侵犯,并达到预期的目的。 3.犯罪对象的广泛性。随着社会的络化,络犯罪的对象从个人隐私到国家安全,从信用卡密码到军事机密,无所不包。 4. 犯罪手段的多样化。信息络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为各种络犯罪分子提供了日新月异的多样化,高技术的作案手段,诸如窃取秘密、调拨资金、金融投机、剽窃软件、偷漏税款、发布虚假信息、入侵络等络犯罪活动层出不穷,花样繁多。 5.犯罪的互动性、隐蔽性高。络发展形成了一个虚拟的电脑空间,既消除了国境线,也打破了社会和空间界限,使得双向性、多向性交流传播成为可能。由于络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超越时空性等特点,使得络犯罪具有极高的

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4-25 17:53:18 点击:0 摘要! 犯罪心理画像是一些发达国家在刑事案件侦查过程中常用的辅助侦查手段,其在警务工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采用实证方法分析犯罪心理画像在我国公安实战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根据这些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对策,有助于推动这种手段在公安实战中的应用。 关键词! 犯罪心理画像公安实战应用问题对策 我国学术界以犯罪心理画像为称谓的研究始于2004年。这一称谓一经提出就掀起了相关的研究热潮。除一些公安及政法院校的专家学者开展理论研究之外,公安实战部门的一些人员也开始尝试犯罪心理画像方面的应用研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河南省郑州市公安局的有关人员。在他们的推动和倡导之下,郑州犯罪心理画像协会于2007年3月9 日成立,这标志着全国首家专业性的犯罪心理画像社团组织在公安机关成立,也意味着公安实战部门开始注重犯罪心理画像的应用研究。经过近10年的研究和推广,犯罪心理画像在我国公安实战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问题。为全面准确地了解犯罪心理画像在公安实战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调查法,针对基层人民警察发放了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40份,回收132份,回收率为94.3%,其中有效问卷115份,有效率为87.1%;调查对象年龄最大为48岁,最小为23岁,平均年龄为32.3岁;调查对象警龄最长为23年,最短为1年,平均警龄为9.5年;调查对象的警种以刑警为主,治安警察为辅。在调查的基础上,针对个别调查对象进行了访谈。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及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探究犯罪心理画像在公安实战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导致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1 犯罪心理画像在公安实战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 对犯罪心理画像缺乏足够的了解犯罪心理画像在国外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目前,其已经成为许多国家警方在办案过程中常用的一种辅助侦查手段。我国对犯罪心理画像的本土化研究已经超过10年。然而,作为基层人民警察对于这种手段普遍缺乏足够的了解。在调查中提出的问题之一是“在你来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培训之前是否听说过犯罪心理画像?”,回答“是”的调查对象占63.5%,回答“否”的调查对象占36.5%。这说明在公安实战部门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民警察竟然没有听说过犯罪心理画像。在另一个相关的问题“你对犯罪心理画像了解到什么程度?”,回答“非常了解”的调查对象占0%,回答“比较了解”的调查对象占2.6%,回答“一知半解”的调查对象占35.7%,回答“不了解”的调查对象占61.7%。这说明在基层人民警察队伍中几乎很难找到全面了解犯罪心理画像的人,比较了解犯罪心理画像的人也寥寥无几,仅有三分之一多一点的人对犯罪心理画像一知半解,而大多数人对犯罪心理画像处于不了解的状态。 1.2 对犯罪心理画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社会治安状况呈现出复杂化的发展态势,刑事犯罪智能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犯罪嫌疑人在犯罪现场所留下的痕迹物证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犯罪嫌疑人心理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调查结果表明,公安实战部门对于犯罪心理画像的重要性明显认识不足。在调查中提出的相关问题为“谈谈你对犯罪心理画像在公安工作中重要性的看法”,回答“非常重要”的调查对象占2 2.6%,回答“比较重要”的调查对象占4 3.5%,回答“可有可无”的调查对象占30.4%,回答“不重要”的调查对象占3.5%。可见,在公安实战部门,能够充分认识到犯罪心理画像重要性的人民警察尚未达到三分之一,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民警察认为犯罪心理画像可有可无。 1.3 对犯罪心理画像的作用认识不清1956年,詹姆士·布鲁塞尔运用犯罪心理画像帮助警方成功破获“纽约炸弹狂”案件,使得犯罪心理画像在应用方面首次取得了成功。可见,犯罪心理画像的作用最初体现为确定侦查方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犯罪心理画像的作用已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其不仅仅体现在侦查领域,而且拓展到犯罪预防领域。对此,公安实战部门并未完全认识到。在调查中提出的相关问题为“你认为犯罪心理画像的作用包括哪些?”,回答“有助于缩小侦查范围,确定侦查方向”的调查对象占86.96%,回答“有助于串并案件”的调查对象占94.78%,回答“有助于提高侦查讯问工作的效率”的调查对象占79.13%,回答“有助于预防犯罪”的调查对象占27.83%。可见,在公安实战部门,认为犯罪心理画像在犯罪预防领域发挥作用的人民警察尚未达到三分之一,而在司法实践中犯罪心理画像在犯罪预防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2 影响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于公安实战的主要因素2.1 缺乏获得犯罪心理画像知识的正规渠道和途径犯罪心理画像作为“舶来品”在我国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相关学者在翻译出版国外有关专著的同时,也撰写出版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专著,发表了一些科研论文,推动了犯罪心理画像知识的普及。尽管如此,当前公安实战部门依然缺乏获得犯罪心理画

德国犯罪理论的发展及现状

德国犯罪理论的发展及现状 关键词: 犯罪论犯罪概念不法责任 内容提要: 德国刑法教义学历史悠久,同时也是德国刑法学的核心内容。在德国,犯罪概念的发展颇具特色,各种概念的基本内容有时候彼此补充,有时候又相互交织在一起。本文有选择地论及某些不同的犯罪概念,阐述了到目前为止的犯罪概念和犯罪体系的发展情况;将“归责”作为思考的起点,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对犯罪理论的粗线条的梳理,尤其探讨了对于犯罪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不法与责任的分离问题。最后,文章对权力理论的犯罪论进行了说明和展望。 一、犯罪是刑法中的归责对象 将归责理论发展成为刑法教义学⑴的中心问题的是普芬多夫(Pufendorf),是他首先提出了“归责”(Zurechnung,拉丁语是imputatio)一词。根据普芬多夫的归责理论,只有当一个人的行为是建立在自由意志基础之上,并可以按照道义世界的标准加以评价时,该人才应当对其行为承担责任。根据普芬多夫将作为道义世界本源的人的行为自由与自然世界的自由行为相区分的做法,康德(Kant)在其《道德的形而上学》引论中写道,“归责……的道德意义是评价,评价的基础在于某人被视为被称为犯罪行为并且已经为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的实施者;如果行为有法律后果,也许是一个有法律效力的责任,否则便只是评价的责任。有权进行具有法律效力的归责之人叫做

法官,或者叫做法院……”根据康德的观点,“对其行为具有责任能力者,是主体。”凯尔森(Kelsen)对责任的描述略有不同:责任是“一种完全独特的要素的连结。”费希特(Fichte)则同时论述归责与罪过:“除了对于制定法而言以外,罪过和归责没有任何意义。强制社会利用人为的外力,以便阻止他的对大众的安全不利的动机之人,便是有罪过并要为自己的违法行为负责之人。” 由于归责的复杂性,因此,归责概念的背后有完全不同的意思。例如,有时候“归责”只是部分地与行为有关,从一开始就意味着放弃责任归属。有人则从个性结构中寻找归责的对象。最后,就归责与行为责任的关系而言,而只有当行为与行为人之间存在联系时,归责与行为责任的联系才是可能的。 现阶段,归责理论区分什么被归责和归责所应当依据的标准。第一点涉及结果问题。但同时也表明,这里只是指有结果的犯罪(结果犯),不包括犯罪未遂和危险犯。弥补这一缺陷的一种可能性,是将“结果”概念做这样的解释,即结果也包括所述犯罪或者犯罪种类。但是,如果不使得“结果”一词的意思变得空洞,这种做法便不可能实现。因此,又不得不重提这样一个问题:归责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归责的内容应当涉及对象、现象、社会丑恶等。在刑法领域只能涉及犯罪行为本身。犯罪行为处在归责的中心。将对结果的疑问归结为犯罪问题的普遍性是不正确的。第二点涉及如何归责(客观或者主观)的标准问题。由于人们区分客观归责和主观归责,根据今天的解释,在犯罪概念之后,将不法与责任加以区分。在这一意义上,客观归责是关于

论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侦查中的应用

论犯罪心理画像技术在侦查中的应用 刘 杰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部,北京 100038) 摘要:犯罪心理画像(criminal prof il ing )技术在国外的运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目前在国外刑事侦查和司法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对此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笔者从犯罪心理画像的涵义、原理、在刑事侦查活动中的应用目标、条件和方法,发挥犯罪心理画像在缩小侦查范围、确定犯罪动机、串并案件、审讯等刑事侦查活动中的作用的研究,建议对这一技术应在我国刑事侦查领域实现本土化,即: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加强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本土化研究;建立全国统一的犯罪档案信息系统和犯罪行为信息库;培养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专门人才。 关键词:刑事侦查;犯罪心理画像技术;本土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D9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127(2004)03-0043-05 犯罪心理画像(criminal pr ofiling )技术在国外的运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刑事侦查和司法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对此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下面笔者就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内涵和在刑事侦查活动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对这一技术在我国刑事侦查领域的本土化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犯罪心理画像的涵义 对“criminal pro filing ”国内学者有不同的翻译方法,比如刑事画像、罪犯侧写、心理描绘等,而且境外学者对“criminal pro filing ”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有的人认为它是指“通过收集犯罪现场的信息以及从已被定罪的犯罪人身上获得的信息来推断特定犯罪 人最可能的特征的过程”[1];有的人认为是“根据犯 罪特征来认定犯罪嫌疑人主要个性和行为特质的技 术”[2] ;也有人认为是“建立在对犯罪现场的心理和 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的过程,用以确定最可能的犯罪 嫌疑人的一般特征”[3];还有人认为“是从物证和行 为证据中对作案人特征进行推论[4]。台湾学者杨士隆认为,“是运用社会及行为科学的资讯和策略对某一特定暴力犯罪类型进行犯罪心理痕迹检视、剖析 的罪犯辨识技术”[5]。从上述境外专家对criminal pr ofiling 的界定来看,criminal prof il ing 具有如下明显的几个特点:(1)是一种服务于侦查的技术手段;(2)运用心理学及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知识;(3)目的是确定犯罪人最可能的人格特征和行为。由于cr im inal pro filing 主要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而且主要目的是勾勒犯罪人的心理特征,所以笔者主张将criminal prof iling 译为“犯罪心理画像”,并认为:犯罪心理画像是在对犯罪现场进行心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侦查所获取的情况和信息,运用犯罪心理学理论和逻辑学、统计学等方法,分析、刻画最可能的犯罪人一般特征的犯罪人辨识技术。 犯罪心理画像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晚期,也就是发生在1886年的Jack t he Ripper 案件,一名叫做T hom as Bond 的外科大夫和司法专家成功地预测了犯罪人特征,成为犯罪心理画像研究的起点。二战期间,美国战略研究机构邀请精神病学家Walt er L anger 对希特勒进行画像,L ang er 认为 希特勒失败后最有可能的行为是自杀,这个预言成了现实。20世纪最出名的犯罪心理画像是James Brussels (纽约的一名精神病医生)对“ 纽约疯狂爆炸者”的画像,犯罪人在八年内共实施了32起邮件爆炸事件,Brussels 对此人的画像结果与真实犯罪人惊人地相似。对犯罪心理画像最具推动力的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F BI 的行为科学部(Behavioral Science Unit ),此部门目前隶属于美国全国暴力犯罪分析中心(NCAVC ),它由许多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人士组成,并存贮各类犯罪人的特征、家庭、社会背景资料等,着重分析奇异的和屡次再犯的犯罪行为,尤其在分析强奸犯、纵火犯、系列杀人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料,并经常在案件破获中运用这种手段。 二、犯罪心理画像技术的原理简述 心理支配行为而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与行为的关系问题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犯 收稿日期:2004-03-04 作者简介:刘杰(1980-),男,山西介休市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2002级硕士研究生。 ? 43?2004年5月第3期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People 's Police College May ,2004 N o .3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发展趋势1 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充分认识这一问题并通过积极探索与多管齐下的综合治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社会的长治久安、民族的兴旺发达、千家万户的安居乐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也是关系到下一代反腐蚀防演变,培养和造就千百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大事。本文仅据调查掌握的一些资料对张掖市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工作做粗略概述和剖析,以向全社会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趋势 1999年至2001年上半年,全市各级法院共审结青少年犯罪案件443件499人,分别占同期刑事案件的4.12%和4.05%。其犯罪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有: (一)青少年犯罪低龄化、团伙化和智能化 ——青少年犯罪低龄化、团伙化。犯罪青少年一般都曾是由于某种原因辍学的文盲半文盲和学校中的“双差生”,平时就有小偷小摸、逃学、说谎等不良行为。由于处境、习性相同或接近,加上封建社会的行邦意识在未成年人中的抬头,以为群体作案既能互相壮胆又能分工合作、成功率比单个行动要高。因此往往聚合在一起互相影响、“交叉感染”,逐步走上犯罪道路,形成犯罪团伙。据调查,各类青少年犯罪案件中与团伙有关的占80%左右,初次违法犯罪年龄在6至14岁龄段的占总数的20%左右,15至16岁的占总数的50%左右,18岁以上到25岁以下的青年人犯罪占总数的30%左右。这表明14至16岁青少年是犯罪年龄峰值期,而18岁至25岁青年的犯罪亦不容忽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犯罪的初始年龄比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14岁以下的犯罪案例在逐年增多,年龄最小的还不到10岁。 ——青少年犯罪手段日趋恶劣且不断向成人化、智能化发展。有的犯罪前有预谋、犯罪中有伪装、犯罪后有对策;有的作案前探讨反侦察手段,制定进退的“最佳路线”,以多种形式变幻莫测地化妆作案、伪装现场,作案后实施反侦察的伎俩手段成人化;有的利用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工具及多种电器、电子设备和电脑等作案,犯罪趋向智能化。据有关部门不完全掌握,许多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已是“二进宫”、“三进宫”,许多刑事案件中的成年人在未成年时有过不同程度的违法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以获取不义之财为目的财产型犯罪为主 全市各级法院1991年至1999年审结的156件少年犯罪案件中,盗窃、抢劫犯罪居于首位,占66.67%;以流氓、强奸、奸淫幼女为主的性犯罪居第二位占13.46%。1999至2001年审结的443件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盗窃、抢劫案件虽然仍居于首位,但所占比重却下降至 41.5%,而伤害案件却占到11.9%,居第三位。 (三)青少年犯罪的暴力色彩日趋严重 青少年罪犯在作案中往往很少顾及后果,作案手段极其野蛮残忍,施暴程度不断加重。全市各级法院1999至2001年上半年审结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抢劫、伤害等恶性暴力犯罪占23.8%。总人口近50万且人口流动性大、交通便捷而使社会治安管理任务繁重的甘州区,1991至2002年区法院审结的95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抢劫案25件占26%,伤害案14件占15%,两者合计要占结案总数的40%。 (四)青少年犯罪具有突发性和盲目性 从全市17岁以下未成年案犯的身份上看,不在校的社会闲散人员所占比重很高,占到72.2%,而在校的中小学生犯罪占27.8%。这些人大多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差,缺乏自控能力,实施犯罪常常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从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看,由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表现出很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感情易冲动,犯罪往往带有突发性的特点。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浅析

《心理画像技术》案例分享

本文由shuanghui915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心理画像技术》案例分享 不用见到凶手本人,只根据他的作案手段、所用凶器等信息,就可以大致判断出凶手的 心理与生理特征、 受教育程度及家庭状况等, 您相信如此神奇的事情吗?事实上这就是刑侦 科学中被称之为“犯罪心理画像”的尖端技术。在江城,心理学教授刘峰因从事这项研究, 而被市民侧目相看。 “怎么,你认识她?” 2002 年今年春节刚过,刘峰办公室的电话铃响了,来电称:一名女高中生杀死了外婆…… 刘峰听完对方陈述后问道: “这女孩是不是和外婆住在一起?” “嗯,是的。 ” “她长得像她母亲,偏胖,个头不高! ” “对。 ” “学习成绩很好,但性格内向,不喜欢交朋友,皮肤较白,脸上没有青春痘……” “啊!怎么,你认识她?”对方打断了刘峰的话。 “我不认识她。如果和我说的一样的话,那她可能精神上存在问题! ” 之后,刘峰赶至凶杀现场。现场是二室一厅的公寓房,外婆的尸体在床下。老太太很瘦,头 部被钝器猛烈打击,颅骨裂伤。家里一切摆设照常,没有打斗痕迹,解剖亦未发现异常。 负责此案的民警介绍:死者周春梅,68 岁。凶手正是与她朝夕相处的外孙女,女儿、女婿 长年在外地工作,一年难回家几次。老人脾气不太好,爱唠叨。案发当日,女孩正在家做作 业,听见外婆又唠叨起来,便顺手拿起一把锤子,照其后脑砸了下去…… 这时,刘峰更加确定女孩的精神上有问题。根据他的报告,警方随后将女孩送到精神病管制 医院鉴定,结论很快出来:女孩患有青春期间歇性精神分裂症。 这是刘峰无数心理画像案例中最为普通的一例。 画像准确率有多高 9 月 22 日,记者走进武汉市公安局办公大楼,见到被称之为心理画像“奇人”的刘峰。 刘峰 50 多岁,高高的个头,走路不紧不慢,一张平和的脸透出儒雅的气质。在他的名片上, 有这样一行字: 刘峰, 湖北省公安学院心理学教授、 高级心理咨询师。 整张名片只字未提 “心 理画像” 。事实上,刘峰最擅长的正是“心理画像” 。 二十年前,他就成功地给“杀人狂魔”张明高作过文字画像。 1983 年 4 月 22 日晨 5 时许, 武汉市江汉区一清洁女工被人用自制土铳从后脑枕部打 死,枪击距离仅 20cm。3 天后的清晨,江岸区一名上班工人也死于同一作案手段。此后的 6 年里,汉口陆续发生 6 起作案手法相同的杀人命案,其中 4 人死亡。刘峰开始关注此案,他 发现了凶手 8 次作案的共性:一是天下毛毛细雨之时;二是早晨五六时;三是被害者与凶手 并不相识,属无社会因果关系的系列杀人。他遂给此案定性为:典型的人格变态杀人。 1991 年除夕夜,武汉某厂 4 名值班人员被杀,3 人头颅被砍下带走,虽作案工具换成了 军用手枪,但警方锁定上述几案为同一人所为。同期,保卫部门有多支手枪和子弹被盗。作 案规模的明显扩大,命案出现了分工协作,并伴有抢劫、盗窃财物,被疑为团伙作案。此案 惊动了公安部,要求武汉警方尽快破案。 刘峰多次参与作案现场勘查,开始给这个变态犯罪者画像。他描述道:凶手首次作案 年龄在 20-22 岁,身高 168-172 厘米,体态壮实偏瘦,牙齿排列不整齐,未婚,凶手父母的 身体状况不好,应属过早死亡。 几个月后, 在警方的全力追捕下, 凶手张明高归案。 对照刘峰的文字画像令人惊叹不已: 张犯首次作案正值 2l 岁,实际身高 168 厘米,体态为壮实瘦型,牙齿排列不整齐,未婚。 在后来的侦查中证实,张的父母死亡年龄均不到 60 岁,他一直与姐姐生活在一起。 一名主管此案刑侦资料的负责人说,在 2000 多份报告中,刘峰这份准确率最高,达 95%。 “恶魔”张明高后来听说后,还特地给刘峰“打分” :85 分。 精确画像源于推理 没有见过犯罪嫌疑人,为何有如此高的准确率?谈起这些结论的来源,刘峰的分析让人 不得不折服。 刘峰介绍,每个处于青春期的人,心理也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如常常感到空虚,成天胡 思乱想,对异性感兴趣,自控能力差,做事精力难以集中等,如果年轻人有某些兴趣爱好, 善于转移宣泄,就可使能量得以释放。 “而那个杀害外婆的女高中生不擅与他人交流,使青 春期生物能量得不到宣泄和转移,所以推定她没有青春痘。 ” 刘峰还说: “一个人的极端行为是不利因素积累的结果。这个女孩身上集中了许多不利 要素,比如说,长期和外婆居住,缺乏正常的心理依赖对象。 ” “那怎么知道她是矮个儿的呢?”记者问。 “这是一些医学常识。因为个儿高的人心脏负担重一些。一般说来,个儿矮的人在同等 条件下比个儿

犯罪学的发展教学提纲

犯罪学的发展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犯罪学的发展 犯罪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8世纪的古典犯罪学派;19世纪的实证犯罪学派;20世纪至今的现代犯罪学派。 (一)古典犯罪学派。又称刑事古典学派,是一种抨击封建司法专制与酷刑,提出司法人道化与理性化的改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刑法思想和刑事政策的学派。其创始人是意大利著名法学家贝卡利亚,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学者康德、黑格尔和英国的边沁等人。 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 在抨击封建主义专制刑罚的野蛮、残酷与黑暗的同时,提出新的刑罚主张,尤其是提出现代刑法所确认的三大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2、罪刑相适应原则;3、刑罚人道化原则。 (二)实证犯罪学派 这是一种以实验方法和科学方法研究犯罪人,通过对犯罪人的生理、心理及其相关方面的实际考察来说明犯罪的因果关系,并探讨预防犯罪对策的学派。其创始人是意大利著名的犯罪学家龙勃罗梭及其两位学生菲利、加罗法洛。他们之间的研究方法、研究角度大致相同,但对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的分析又有很大的不同,故人们又把实证犯罪学派分为犯罪人类学派和犯罪社会学派两个分支学派,前者以龙勃罗梭(1836—1906年)为代表,后者以菲利为代表。 1、犯罪人类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 以龙勃罗梭(1836—1906年)为代表,其被称之为“犯罪学之父“。在其名著《犯罪人论》提出天生犯罪人的观点。 在天生犯罪人的基础上,龙勃罗梭提出他的犯罪预防观。 对犯罪人类学派的简单评价。 2、犯罪社会学派的犯罪学思想 以意大利犯罪学家恩里科·菲利(1856—1929年)为代表。其著有《犯罪社会学》,在该书中他提出了”犯罪原因三元论“和”多元犯罪预防论“的著名观点。 犯罪原因三元论:犯罪人生理、心理以及种族特征;地理环境因素;社会因素。 多元犯罪预防论:刑罚替代措施 3、加罗法洛的犯罪学理论 意大利犯罪学家加罗法洛(1851—1934年),著有《犯罪学》,其主要犯罪思想主要体现在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上。 (三)当代西方主要的犯罪学理论流派 当代西方犯罪学是指20世纪尤其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意大利实证学派之后的西方犯罪学。 犯罪学发端于意大利,但到当代其研究重心逐渐由意大利转移到美国。 当代犯罪学流派很多,诸如犯罪生物学、犯罪心理学、犯罪经济学、犯罪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犯罪理论、多因素论、当代犯罪古典学派等等。主要有三大流派:当代犯罪社会学、犯罪心理学和犯罪生物学。 1、当代西方犯罪社会学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变化,犯罪社会学内部又分化出许多小流派,主要有社会异常论、文化冲突论、亚文化理论、社会控制论、社会生态学理论、标签论、社会冲突论等。 (1)社会异常论(社会反常理论),又称紧张理论 是一种解释犯罪原因的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来的。 基本观点及对其的简单评价认为犯罪是行为人由于不能通过合法手段取得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而产生的沮丧和气愤的产物。 ★一个“房奴”的故事。 ★ 2009年9月重庆市二兄弟张方述、张方均持刀劫持人质筹钱救母犯绑架罪。 (2)标签论 是一种解释个体变为犯罪的主要原因的理论,以美国犯罪学家贝克尔、莱莫特等人为代表,产生于20世纪六十年代。 其基本观点是,认为个体变为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 对其的简单评价 2、当代西方犯罪生物学 这是指运用生物学观点,从人的生理结构与行为机制之间的联系来解释犯罪原因的理论。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犯罪生物学包括了犯罪人类学,狭义的犯罪生物学仅仅指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应用生物学方法研究犯罪问题的理论。犯罪人类学与狭义的犯罪生物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不同。当代犯罪生物学的主要流派:内分泌失调理论、染色体异常论和人种论。 3、当代西方犯罪心理学 这是从与犯罪有关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来研究犯罪原因的理论。这一学派有很多分支流派,主要有:不适应理论、判别交往论、智力低下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挫折攻击理论和犯罪人格论。 第二节 犯罪现象 1、犯罪现象的概念 表层:犯罪是严重背离一个国家所确立与倡导的主流社会规范的行为。 深层:犯罪是严重侵犯一个社会绝大多数人共同利益的行为,而其具体内涵根植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所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 刘文成教授:(《犯罪学—犯罪现象·原因·对策》,群众出版社,2001年,第29-30页) “它是指历史地和多变地存在于一切阶级社会中的严重地破坏相应社会的统治关系和管理秩序的所有行为的总和”。 如何看待犯罪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如政治、经济和文化)? 2、内容与属性 一、犯罪现象的内容 (包括犯罪行为、犯罪状况、犯罪特点和犯罪规律) 1、犯罪行为 指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受到刑罚处罚或者必须进行社会监控和矫治的行为。 2、犯罪状况 指一定时空内犯罪的发生数量及其比率、类型、分布以及罪犯的构成情况。 3、犯罪特点 指犯罪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发生于加害—被害、犯罪人—被害人互动过程中的个别或一般的特殊性或共同性。 4、犯罪规律 犯罪规律是指犯罪状况的变化、犯罪行为的实施和犯罪主体的条件等诸多关系的内在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