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乡统筹的中国新型城市化之路(简化)

城乡统筹的中国新型城市化之路(简化)

城乡统筹的中国新型城市化之路(简化)
城乡统筹的中国新型城市化之路(简化)

城乡统筹的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

鲁楠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上的国家朝着城市化方向发展,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也必然向这一目标而努力。我国在30年的城市化道路上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但也出现了诸如“城市病”、城乡差距拉大等问题,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制度、管理、经验不足等造成的。根据我们国家农村人口众多、城市发展不科学等实际情况,应该走城乡统筹发展之路,农村城市两手抓,既要重视城市的现代化又要重视农村的城市化,只有城乡共同发展了,中国才是真正走对了城市化的路线,中国才能越来越强大。

关键字:城市化城乡统筹城市病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society , most of the country in the world develop to urbanizing direction,as Great Power in developing Chinese make great efforts to this target all the same. Our country has got very gigantic accomplishment on urbanization in 30 years, but has also appeared problems such as "the city falling ill " , the gap of the city and the countryside playing big. Analysing the cause among them it brings about mainly system , management , insufficient of experience etc. According to the fact that rural area encompasses a large population and the city develops block of wood science, we ought to make an overall develop along the city and the countryside, the rural area and the city should do two types of work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both think well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ity and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rural area .China will make the right way of urbanizing and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big and powerful if the city and the countryside have an common development.

Keywords: urbanizing ; city and countryside plan as a whole ;the city falling ill;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rural area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ity

所谓城市化是指人口等生产要素由农村流向城市所引起的经济社会结构转化的过程,是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一方面存在着以城市工业化为代表的现代经济部门,另一方面是以手工劳动为特征的传统农业部门,未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造成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针对这一现象,应该发挥城市的作用,通过推进城市化,从根本上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农业向非农业的转换,农民向市民转换,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一、影响城乡统筹城市化道路的几个基本关系

(一)聚集与承载的关系

聚集,是经济行为者谋求对他们最有利的地点来发展的过程。正如米尔斯与汉密尔顿所认为的那样,假如规模经济存在于某种经济活动中,那么从事这种经济活动的经济主体为了获得规模经济就必须在某地进行大规模生产。城市的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城市工业的高收入又吸引乡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的向城市聚集,所以就形成了人口向城市聚集的现象。但又有一个问题出现了,大量的人口聚集,作为城市是否能够承载,是否超载?农民大量涌入,相对应的城市设施、环境、教育、社会保障、医疗等资源都要有相应的增加,过度的人口聚集,在很多城市里造成城市无承载能力,这就形成了聚集与承载的矛盾。

(二)迁移与转换的关系

迁移是指通过兴建大量的小城镇,使农民进城,使大、中、小城市的规模扩大。迁移的实质只是实现城市化量的扩张过程,而不是质的提高过程。从根本上说,真正实现城市化必须实现量与质的共同提高,即制度法律体系建立与人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迁移作为城市化的第一层次,实现了城市化量的提高问题,也为城市化质的提高提供了首要条件,但应该注意的是,对城市居民的思想改造,这其中包括原有的城市居民和农村进城的就业人员,这就是人员思想、素质的转换问题。所以,实现城市化过程中,要做好人的迁移与思想观念、素质的转换。

(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从本原上看, 城市化应该是一个自然发展的历史过程, 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工业化水平相伴相随的。从一般意义上说, 有多高的工业化水平就应该有大体相当的城市化水平, 城市能够提供多少新的就业岗位就会有多少农村富裕劳动力实现非农化的转移。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以后,这个过程主要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逐步实现。但从另一方面看,人类城市化的历史是人的主观努力与自然历史过程互动的结果。当今社会,人类的最高组织形式—政府掌握了巨大的生产资料和社会资源,政府的经济和政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加速或者延缓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 政府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和手段来干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这种自然与人为的关系就表现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从我国的情况看,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计划经济的体制和观念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 政府仍然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要实行赶超战略, 也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双重作用。因此, 能否在理论上正确把握城市化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在实践中妥善处理市场机制和政府引导的关系, 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很多城市,城市化进程缓慢,究其原因很多都是因为政府的作用发挥不利,例如农民进城以后遭遇到很多不公平的

待遇,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政府的积极作为。政府必须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效的干预推进城市化,运用市场竞争手段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政府要给农民与市民提供平等的竞争场所。目前,重要的问题不仅仅是告诉农民竞争的规则,更重要的是给他们提供相应的政策与服务。此外,还要对进入市场的农民的切身利益进行法律保护。

三、中国城市化道路上出现的问题以及原因

(一)城市病

城市的发展给国家,给人民带来了许多好处,但同样它也会有负面效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犯罪等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人们将这些负面影响统称为“城市病”。“城市病”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城市大气污染。随着人口在城市的聚集,特别是工业的高度聚集,工厂的各种排放物造成了城市环境的污染,汽车尾气与居民烧饭取暖的排放物更加剧了城市空气的污染。英国伦敦的“雾都”称号就是城市空气污染所造成的。我国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也已经非常严重,随着城市人口的剧增,城市空气污染越发严重,当然这已经得到了各方的重视,中央电视台每天发布各大城市空气质量指数来提醒人们要重视空气问题。

2、交通问题。城市道路建设总是赶不上人口和车辆的增加。在城市化高速成长阶段,堵车成为常见现象,中心城区人口的过度密集,城区土地的过度开发,地铁、轻轨与公共汽车系统的严重滞后,道路资源的低效率配置,是发展中国家城市交通不畅的普遍原因。城市交通拥挤给城市居民带来了不便,上班族出行成为烦恼问题。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赛场所在城市北京,人口众多而且集中,这就给奥运期间的交通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政府不得不让大量民工返乡,采用汽车单双号出行政策,调整工厂、商店的上班时间等措施来缓解交通拥挤问题。这些措施给北京居民以及外来人口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二)城市化水平低

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它大大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首先从纵向上看,城市化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现有城市的再城市化,即城市现代化;二是农村地区的城市化,即初次城市化。城市化滞后不仅指广大农村地区的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不完全还包括城市现状远不能满足市民的需要。其次从横向上看,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低又表现为城市数量上与质量上的滞后。平时我们在进行化建设中,注意力主要放在数量上,人口大量聚集于某个大城市,而人口只是一个数量标准,并不能反映城市化的质量水平,使得我国的城市化处于一个低质的数量层次上,形成“人口膨胀”与“人口爆炸”,以致使特大城市与大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地域以“摊大饼”式发展,北京就是典型。实际上,城市化水平低的关键问题

不在于城市人口数量的高低,而是在于人的思想观念、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的改变,在于我们如何去改变城乡地区产业结构与生活方式,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受教育条件与生活条件。第三,从与国外城市化比较看,我国城市化水平低又可分为外部物质环境滞后与内部制度体制结构的滞后。第四,从城市与农村地区生活方式上看,我国的城市化低又包括城市地区居民需要满足相对滞后与广大农民需要满足绝对滞后两类。人们的需要在社会不断进步过程中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即由温饱型向享受型与自我价值实现的阶段转变,而现有的城市设施却不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要,仍停留在现有的阶段上,这就形成了人民物质精神文化需要的超前,这种属于相对滞后;而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民来说,尚未进入城市化阶段,这是一种绝对滞后。

(三)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得到发展,到了2004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42.8%。但是城市化也带来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

1、城乡基本建设差距。在城市优先,大工业优先的方针指导下,大量的财政资金集中投资于城市,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越来越好,而农村却变得不尽人意。目前全国农村还有0.5%的乡镇、7.9%的行政村和大量的自然村不通公路,还有20%的村庄没有合格的饮用水,自来水到村率不足60%。

2、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我国宪法和教育法都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等,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但是,城市居民与农民由于身份不同,其子女受到的义务教育机会是不平等的。农村师资严重短缺,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不高,2005年我国农村在校小学生人数是城市的4.5倍,但专任老师仅为城市的43.11%。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县乡级财政十分困难,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成为了其财政不堪重负的包袱,农村生均教育事业经费仅为城市的30%左右。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我国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开始实施农村改革,农民收入迅速增长,使城乡居民显性收入差距由1978年的2.57:1缩小到1983年的1.76:1。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改革开放转向城市和国营大企业,农村由于家庭经营承包制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量释放完毕,多数产品丰年有余,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显性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04年,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收入达到9422元,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达到2936元,城乡收入比高达3.12:1,到了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收入达到了13786元,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414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继续提高为3.33:1。根据有关学者测算,

加上隐性收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高达6:1左右。

四、中国城市化发展中的对策

如何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我认为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应从农村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实现农村城市化

小城镇建设。从各国城市化发展经验来看,促进农村城市化过程中,小城镇建设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小城镇是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城市化质量水平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过程。广大农村境域内没有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绝大多数农民没有改变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就不能说中国实现了城市化。从我国农村现状看,实行农村城市化道路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小城镇不能盲目模仿现有大城市;二是农村、小城市不能追求形式上、速度上的大城市化,从质量上进行城市化建设。

(1)利用小城镇吸收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小城镇必须作为吸纳流动人口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地带。首先不应将劳动力过剩视为一种负担而是可利用的优势。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企业扩大再生产,仍需要补充大量的劳动力资源。我认为应该主张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与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手段相结合,主张劳动力向各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流动和集中,这是一种“分散式集中”人口布局方式。另外,国家宏观调控不能局限于人为出政策来控制人口流动,应采取各种经济手段来调节,比如加速城乡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让城市人口也愿意进入小城镇而不受交通的制约;对流动人口进入中小城镇就业提供比大城市更为优惠的条件和较高的工资待遇;在解决住房、就医、入学与职工培训上提供方便。

(2)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资金不足,基础设施欠账多,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的一个“瓶颈”,为此必须要多方筹集资金,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大对就业和人口的承载集聚空间。一是要加大国家财政专项资金投入的力度,设立小城镇建设专项基金,重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与重点项目建设。教育、工业等职能部门在下拨事业费时要优先考虑小城镇建设,资金向小城镇倾斜,地方财政也应对小城镇建设投入资金;二是广开融资渠道。政府应制定政策鼓励企业、个人、社会资本多元投入小城镇建设,走一条小城镇建设市场化运作的新道路;三是采取多种形式解决农户与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问题,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担保制度和农村保险度。比如安徽马鞍山市农业银行就可以通过银行专业人员的调查评估给予农民以小额贷款帮助其发展。

(3)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小城镇医保和社保体系。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是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重要内容。小城镇建设中要以人为本,将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落脚点,所以要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为失地农民建立基本生活保障体系。今后失地农民还会不断出现,为使失地农民解除后顾之忧,保障其长远生计,可以采用用土地换社保的办法,由征地单位一次性为农民缴纳社保资金,用于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政府的土地出让金也应按一定比例进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去;二是对小城镇从业人员强化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力度,扩大征缴范围,规范监督,确保安全;三是建立农村新型医疗制度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二)实现城市现代化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仅包括农村城市化,还包括城市现代化。城市现代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包括有工业推进城市化、城市功能现代化、城市设施现代化等。城市现代化要考虑人的因素和环境因素,还要考虑人与环境关系的因素。

产业立市,突出特点。城市不光是房子与街道,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产业。将人口吸引到城市里,他们就得就业,得赚钱来消费,才能买房成为城市人,城市才能扩大。城市必须要有产业,政府才有税源才有财政收入,才能为政府运行与城市建设管理带来经费,因此,要现有产业,才有城市,才有居民、房子、街道,所以要想真正实现城市化,必须要重视产业。

(1)发展工业,重视第三产业。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推进其城市化、现代化最重要的产业是工业。大型的工业企业不仅可以大量的吸纳来城务工的剩余劳动力,而且由于工业企业规模大,销售额大,实现的税收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最初工业中最具竞争力的普通制造业已经失去了竞争力,而代替它们的是新产品研发与品牌营销能力,所以对于城市来说,要想实现现代化,必须发展工业,而发展工业应该更为重视企业的研发与企业品牌的维护,将企业品牌做好,提升竞争力。

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按照国际上众多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传统的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其竞争力呈现下降趋势。从我们国家来看,许多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竞争力也有下降的迹象,所以,当今社会除了工业,第三产业已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发展的城市,除了工业,更重要的是第三产业,像硅谷,全是些二三十万人口的小城市,罕见高楼大厦,却是世界上产生率最高的科技园区,一个小小硅谷的国民生产总值竟相当于我们中国的1/4;上海人口与城市规模都大于香港,GDP却仅为香港的1/3,落后就落后在第三产业上。(2)突出城市特色,发挥优势。一个城市可以构筑多种产业功能,但从城市本性来看只

能突出一两项主功能,形成一两项强势产业,这就是城市特色。如美国的汽车城底特律、钢铁城市匹兹堡、荷兰港口城市鹿特丹、服装城市米兰等均以其独特的城市竞争力而屹立于世。城市专业化源于城市经济发展中的规模效益与比较成本优势的要求,这是工业化集中发展的产物。城市专业化不仅意味着城市发展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具有特色的、符合该城市资源条件与技术条件的产业群体,而且城市中各产业、行业以及企业之间都应当合理分工,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形成有城市性的充满活力的优势产业群,形成一批行业相近、上下相互配套、既有竞争又相互协作的企业群。一个城市要突出特色,提高竞争力,首先要明确城市的功能定位。每个城市应全面分析自身优势,搞清自己有什么资源,有什么样的产业发展史。有些城市功能定位很明确,景德镇是陶瓷城市,大庆是石油城市,黄山是旅游城市,但是更多的城市开头很难确定其发展方向,多数城市的功能定位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明朗的。

在城市整个发展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关键在于把握时机及时指导,从趋同中走出来,从趋同到不趋同。城市政府首先要围绕城市功能、产业选择,加强城市软硬环境的培育。路、水、电、通讯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办事效率、服务意识、全力支持企业也是不可少的。政府的目标是城市利益最大化,是城市定位、城市功能选择,城市要有自己的产业链,要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培育自己的产业特色是城市化中一项长远战略。

(3)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适宜的人居环境包括人居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城市的硬环境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住宅小区建设、环境污染治理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很大发展,但总的来看,水平比较低,特别在城市开发的新区中,要从城市总体利益出发,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合理的基础设施体系。城市园林、绿化带是人们生活空间和自然生态之间的连续体,城市绿化的功能是维持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利用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功能,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维护生态多样化,适度扩大绿化面积,保护好城市公园和道路两旁的树木花草。此外,还应搞好市区立体绿化,尽可能绿化立交桥和建筑物顶层,鼓励和引导居民绿化阳台,以扩大绿地面积。要增强城市生态功能,提高城市自我净化能力。住宅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要营造住宅小区的生态环境和周围的小气候,实现住宅区自然通风和采光,注意节约能源。要安排好小区停车系统、垃圾处理系统、体育锻炼场所等,为居民营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环境污染是“城市病”的主要症状,要从各种污染源头治理做起,工厂的烟囱、汽车的尾气、污水的管道与处理、噪音的控制、垃圾的收集与处理。

城市的软环境是城市的管理。当前,许多城市由于管理工作跟不上,仍然存在着脏乱差的现象,与文明城市的要求相去甚远,也不利于精神文明的进步。人是城市的主体,在城市

管理中起决定作用。交通秩序的维护、卫生习惯的养成、社会环境的改善、法律规章的执行、共用设施的维护,都要靠城市管理职能的提高。

总之,从根本上说,我们所塑造和构想的未来城市不是一座冷酷无情、千篇一律、千楼一貌,用汽车、街道、公路组合堆砌一起的城市,而是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有精神、有灵魂、有人情的“人性化”城市。

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漫长的,只有做到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共同实现现代化才能是真正的城市化。

参考文献:

1.The City and Local Government Network: Citie of the Future: GloCompetition, Leadership [M] . Price Water House Coopers,Janua 2006.

2.张明华:试论国际大都市圈的乘数效应[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2.

3. Jordi Pascual I Ruiz. Culture , Connectedness, and Social cohesion in Spain. Canadian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Online ,27 2 .

4.Debra M. Amidon. Knowledge Zones fueling Innovation Worldwide.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J] .Jan- Feb,2005

5.沃纳〃赫希著. 城市经济学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冯云廷.城市聚集经济——一般理论及其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应用分析[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附:

作者:鲁楠,安徽商贸学院工商管理系教师,天津财经大学在读硕士,方向企业管理。参与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题为安徽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编号:2008sk485)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到1999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30.90%,城市数量达668个,其中市区非农业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已增加到81个,建制镇已发展到19244个。从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来看,自建国以来的城市化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1949—1957年的起步阶段,1958—1965年的波折阶段,1966—1978年的停滞阶段,1978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其中1961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80年国务院制定的“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1990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城市规划法》提出的“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等都对各个时期城市化的发展起着政策上的指导作用。国内有的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的状态是“严重滞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国外城市化水平相比,我国城市人口比重过低,城市数量过少;二是对广大人民的需要而言,现有的城市还不能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 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学者们大致提出了四种方案:(1)农村城市化道路。中国的城市化,说到底就是如何让9亿多农民城市化,如何让农村城市化。农村城市化的主要载体是小城镇,利用小城镇可以吸收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加快农村的工业化,改变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2)区域城市化道路。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显著,区域城市化可以集中地区优势首先进行区域内部的城市化,然后再向周围扩散。(3)建新城市。前面已讲到,我国城市数量过少,建新城可以降低改造旧城的成本,使新的人群城市化。(4)城市现代化或再次城市化道路。让现有城市内部的城中村民、市民快速现代化、再次城市化,城市设施、经济、文化、环境设施现代化,不断与国际接轨,实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根本转变。 我国的国情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验表明,我国不应走限制大城市发展、实行小城镇化的农村城市化道路,而应该选择以发展大中城市和大都市带为主、以小城市和城镇为辅的模式。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应分为三个层次:在具有优良的生存与发展条件、适宜建设和发展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平原地区, 集中了我国人口与经济的大部分, 以发展大中城市和以大都市为龙头的密集城市带, 作为主要城市载体, 吸纳农村人口;在西部高寒、沙漠、草原和南方山岭地区, 以点状分布状态大中小城市并举作为主要城市载体, 吸纳农村人口;在大都市带和点状城市的周围广大乡村地区, 发展小城镇作为城市载体, 吸纳农村人口。中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各地情况不一,同一地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在城市化的具体操作上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策略。比如西部应该注重开发、建设,但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生态平衡;东部应该注重城市文化的建设,培养城市的人文气息。而在城市化的模式选择上,西部人口分散,应该先进行小城镇建设,使人口实现初步的聚集,然后再进行小城市、大城市建设;而东部的一些城市发展水平高,城市人口比较集中,城市建设应该向周围扩散,比如建设一些卫星城。四﹑简单的结论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和教训告诉我们,城市化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资源为代价,我国的实践和经验也表明,中国新时期的城市化必须在社会和自然和谐共生,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城市化理论的构建必须在新型现代性的视野下进行,以建设城乡结合、工农业结合的田园城市为基本目标,城市建设以能够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人与自然、人与资源环境和谐共生为前提,走出一条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效益统一的可持续的城市化道路。 《中国城镇化-机遇与挑战》摘抄 2006年07月13日星期四 09:47 1、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stiglitse在世界银行一次会上讲到:在21世纪初期,影响世界最大的两件事,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镇化。 2、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美元是城镇化的起飞线。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到了这一阶段,城镇化将会加速发展,基础设施的投入将会成倍增长。城市化水平达到30%,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阶段,就意味着公用投资将超过私人投资,城市化将高速发展,经济社

2016《论中国新型城镇化》1500字小论文

论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新一轮的城镇化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就也面对着一些问题并分析对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成就问题对策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一:结合国际城镇化经验教训我国的城镇化规划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从20%发展到40%用了几十年至上百年,自40%的城镇化率到今天的80%左右的城镇化率又经历了几十年。我们要考虑,我国有没有条件在城镇化速度方面大幅度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进程。 (一)由农民大量失去土地和人口的失业所造成的超出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能力的过快、过高的城市化,不是由于工业化来推动的。这样的城市化是拉美部分国家政治不稳定、社会动乱时有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根据我国各个时期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充分考虑产业支撑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并参考国际上的经验,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城镇化率年均增长保持在1.0个百分点以下、在中长期范围内以0.8~0.6个百分点为宜。 (三)与此同时,各地区的城镇化规划应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符合各个地区实际的发展目标,防止在城镇化率及有关城镇发展指标方面的盲目攀比和赶超。 二: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实施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抓紧行动、改革探索,新型城镇化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同时,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成就 第一: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3个百分点,每年城镇人口增加2000万,比欧洲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 第二: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城市群很大程度带动了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第三: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二)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人的城镇化水平较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农村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随之而来产生一系列问题。城市用地紧张、房价不断上涨使得居民居住条件得不到有效改善;公共教育资;城市生源紧缺导致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居民文化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态环境、水资源遭到破坏;城市人口激增与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矛盾在加剧,居民幸福指数低。 第二: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投资,引起巨额负债,刻意追求城镇化率提高,使一些城市出现“空城”现象。大规模拆迁、征地、建房,过度依赖房地产开发,势必会使地方政府举债累累。不排除一些地方政府刻意追求城镇化率,弄虚作假,从而失去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战略时期。第三: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推进我新型城镇化的对策分析 第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解决好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三大特点分析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三大特点分析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指数研究院共同发布《2013年三季度中国房地产政策评估报告》,报告主题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房地产业走势专题分析》。报告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镇化道路进行回顾,总结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三大特点。 回顾历史,国内外形势决定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人口规模由1949年的不足6000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近7亿人,城镇化率由10.6%上升至52.6%,城镇化道路经历了起步——调整——快速——加速的曲折过程。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旧模式下的城镇化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1)城市建成区规模快速增长,而城镇人口的增速相对较低,土地城镇化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若以户籍人口计算,人口城镇化的速度还要更低。2)旧城镇化实行城市偏向政策,甚至不惜牺牲农村、农民利益发展城市,导致发达的城市与凋敝的乡村并存,城乡差距日益明显,城乡间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失衡。3)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采取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但从30余年的发展结果来看,由沿海地区发展来带动中西部地区梯次发展的所谓“雁行发展模式”或“梯度发展模式”未能如愿出现,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日益拉大。 三大特点,新型城镇化战略应运而生 自2003年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到十八大明确“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新型城镇化思路逐渐明晰。 特点一:以人为本,重质量轻速度。为解决城镇化中人口迁移所面临的问题,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此战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提升转变,扩大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二是如何从粗放型的扩张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解决城市发展模式的调整。在此其中,以人为本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特点二:一体化统筹,缩小城乡差距。“不均衡”是旧城镇化的诟病,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差距,以及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差异。新型城镇化注重区域间协调发展,并“坚持城乡统筹,把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 Chinese urbanization progress is circuitous. As aggressed by west countrie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was in imbalance. After PRC was found, the government started to make a layout of Chinese urbanization. But unfortunately,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1960s move urban population to the village, which made Chinese urbanization be in dead state. Normally speak, from 1949 to 1978, the urbanization in China was very slow. In 30 years from 1950 to 1980, the urban population rate in the whole world raise from 28.4% to 41.3%, the rat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raise from 16.2% to 30.5, but Chinese rate was only raise from 11.2% to 19.4%. 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At this period, Chinese urbanization present these features. Firstly, the government was the main body in urbanization, and the urbanization area was limited by the planned economy. Secondly, the urbanization was lack of competence to absorb nonagricultural work force, and the market was not in commodity economy. All above made a bad result. The city and the village were likely separated. For example, the government put government-planning assignment into practice in city, while it control rural population and limited it. This hold back the freely mobility of population.

探索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

为适应城市化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与全球经济变化的新趋势,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应选择新型城市化道路。新型城市化道路是在分析与借鉴世界多元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思考与平衡,从确定中国城市化的目标与模式的战略层面上 提出的。 城市化道路的基本要素 城市化道路是指城市化进程的途径或方式,也指推动城市化进程所采取的某种模式或战略安排,一般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城市化动力机制、城乡关系、城市发展方针。城市化动力机制是决定城市化进程的基本力量及其作用过程,其最根本的动力是工业化。根据推动主体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城市化模式。一种是城市建设的组织主体,一种是城市发展的投资主体,还有一种是城市增长的产业主体。根据城市建设的组织主体,可分为政府推动型城市化、市场推动型城市化;根据城市发展的投资主体,可分为自上型城市化(政府为投资主体)、自下型城市化(乡村集体、个体投资为主体)、外联型城市化(吸引外资为主)、内联型(吸引内资为主)城市化等;根据城市增长的产业主体又可分为农业发展型、商贸发展型、工业发展型、外贸推动型等。 城乡关系是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经济交往和要素流动关系,主要涉及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工业与农业的关系等。正确处理各类关系是协调

城乡系统,促进乡村与城市共同发展的核心。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分为超前、滞后、同步三种类型。早期工业化国家大多是同步发展模式,即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农村劳动生产率水平、农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城乡共同发展。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不仅关系到当代人居住条件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工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还涉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走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根据城乡关系,可将城市化分为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区域城市化(城乡一体化)。 城市发展方针,是具体实施城市化道路时的战略安排,表现为处理不同规模、类型城市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城市的全面发展提出指导性、纲领性的意见与建议,其目的是加快城市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质量,协调城市化与区域各方面的关系,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发展。城市发展方针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规模结构、城市职能结构、城市空间结构等。城市规模结构是一个具有等级、共生、互补、高效和严格的开放系统,大、中、小城市都应当在统一规X下得到合理的发展,不同规模的城市形成有机的整体。根据城市空间结构可分为据点式城市化与网络式城市化,以及沿海、沿江、沿路分布的轴带式城市化。根据城市职能,一般分为工业型城镇、旅游型城镇、资源型城镇、商贸型城镇等。 城市化的发展既是“路径依赖”的结果,也是区域背景及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城市化道路包含的三个基本要素中(城市化动力机制、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引言】当前,当今,城市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然而,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也作为了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象征,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程。然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并非易事,所以需要一个较好的指导方针来作指导,不然就会陷入发展不合理的陷阱。但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太高,以至于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关键词】:城市化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道路,我国的城市化自1949年10.6%曲折的发展到1978年时为12%。从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应的城市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前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智慧的中国人积极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从84年中国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世纪末时中国的城市化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2%。这主要得意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8%左右。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到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到现在简直就不值得一比了,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中国的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3)交通拥挤;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范恒山 2009年09月】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大城市膨胀发展,中小城镇发展缓慢。这就说明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合理,存在很大问题。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首先,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城市环境的污染,道路交通的拥堵,居住环境差等,因此,要建立现代化合理化信息化宜居型城市就得,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分担大城市的功能。其次,应根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不 合理等特征,制定合理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战略,不能盲目追求城市化的进程,而忽略了城市化进程对环境、交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和策略,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和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主要发展创新型特色城市,放宽大城市管理规模,重点建设几个国际型超级大城市。什么叫创新型特色城市呢?创新型特色就是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比他好。中国的大小城市估计有成千上万,但大多数城市不出名,城市形象不好,没有影响力,也许别人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个城市的存在,何来出名,何谈城市形象,城市影响力呢?举个列子:一个中型城市,也许你什么卫生、环境等都做得很好,但就是不出名。原因就是没有特色,但如果你一个中型城市,你把他的绿化全部弄成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植物(比如把南昌的全部绿化植物卖了,全部改种成竹子),或者把整个城市重点发展一种产业。水城威尼斯,宗教圣城耶路撒冷,无论它人口多杀,环境有多好,我们大家都知道。但不是说把城市全部建成宗教圣地或是把城市全建在水上。主要说明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要有所创新。

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动力

2008年3月社科纵横 总第23卷S OCI AL SCIENCES REV I E W新理论版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动力 曹光海*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内容摘要>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在21世纪初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不仅对当前及未来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本文回顾了我国的城市化道路及城乡关系,并从新型城市化道路的角度,论述了新农村建设对我国城市化的巨大推动作用和实施新农村建设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拐点失衡推力 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把中国内地的城市化作为21世纪影响全球发展的两大因素之一。这不无道理。在中国这样一个区域发展水平各异、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显著、农业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如何确立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正确处理好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区域之间的关系并成功实践,不仅关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也将对全球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那么,我国走过了一条怎样的城市化道路呢?原有的城乡关系又如何呢?或者说,这其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呢?在我国城乡关系进入一个重要的/拐点0之际,如何正确认识城乡关系进而充分发挥农村对城市化的/推力0作用呢? 一、我国城市化道路及城乡关系的历史回顾 城市化是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镇)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与这一过程相伴而生的是人口的集中、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文化的转型和精神状态的提升,其根本动力是工业化。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我国一直实行工业为主导、农村支援城市的方针,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这一时期,由于户籍制度、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等城乡隔离政策的实施,城乡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我国城市化进展缓慢,甚至出现倒退现象。但从根本上说,正是由于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大规模优先发展,使我国建立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为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快速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工业化为主导的负面效应。工业化成就的取得,是以牺牲农村、农业、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0的方式从农村掠取了巨额的资金,征调了大量的能源、资源和农村劳动力投入工业,而农业却长期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效率底下,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增收缓慢甚至停滞、倒退,农村面貌并无明显改观,农村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卫生等等社会事业进展缓慢。一产、二产之间、城乡之间呈现出畸形发展的格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及时调整了经济社会发展方针,城市政策和农村发展相继被提上议事日程,我国城乡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由于仍然实行重工轻农政策,农村、农业发展缓慢,城乡在社会结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进一步拉大,工业化、城市化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出现了断层。以城乡收入为例,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2.37,1985年有所回落,但自1997年以后这个比例则稳步扩大,2004年达到了1:3.25,如果考虑到城市的隐形收入和福利,这个比例会更大。 按照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在经济发展初期,要把有限的资源分配于最有生产潜力即联系效应最强的产业中,通过这些产业的优先发展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但是,当经济发展进入高级阶段时,从工业化和快速发展经济的角度来看,国民经济部门的发展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使其保持一定的均衡,因而平衡增长成为必要。进入21世纪,随着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经济社会发展失衡以及城市化后劲乏力、动力不足的迹象也越发显现出来。2002年新一届政府执政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变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0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并于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6中明确了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0的要求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构想。这些理论和方针提出的背景和原因多多,但对城市化道路和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再认识以及城乡关系的重新定位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新农村建设是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动力 著名经济学家张培刚先生明确指出:工业化是城市化 35 *作者简介:曹光海,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06级硕士研究生。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2年11月13日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而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 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于《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这是继2009年之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四部年度报告。 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非同步 投资与消费失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数,尤其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达到9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了8.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消费贡献率只有45.4%,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点数只有4.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40.6%,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也出现了负值。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发展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正常水平为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是我国的投资消费比接近1∶1。可见,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是我们重建设、轻消费、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如果按照三大产业投资水平来看,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3.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发育仍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

这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一个巨大促进。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而且也决定着世界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我国经历了十一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时期政府从国家层面上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都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或根本性的影响。正是在这些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才取得了今天较为显著的成就,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化道路先后经历了单一化、多样化和协调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我国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3.1 城市化的连续性和不稳定性 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

新型城市化道路的现实意义

第12卷第4期2008年8月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JournalofthePartySchooloftheCentralCommitteeoftheC.P.C. Vol.12,No.4Aug.,2008 [收稿日期]2008-05-20 [作者简介]吴泽群(1977-),男,湖北黄冈人,中共中央党校组织部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新型城市化道路的现实意义 吴泽群 (中共中央党校 组织部,北京海淀100091) [摘要]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的交往形式发展的必 然结果。中国人口多、地域广、人均资源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今天,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具有现实可行性。 [关键词]新型城市化道路;必然性;后发展优势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801(2008)04-0095-03 一、新型城市化道路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等新要求,为正在进行的城市化指明了方向。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背景是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出发点。改革开放前几十年在城市化道路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脱离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具体国情,忽视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内在关系,导致对城市化过程的认识、发动和调整陷于盲动。当前,应结合我国实际,借鉴他国城市化的成功经验,以新的发展理念和合理的价值导向规划我国的新型城市化道路。这是由于:第一,我国的自然资源条件决定了不能照搬西方城市化模式。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源高消耗方式,我国应走科学发展的城市化之路,这不仅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也能为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我国是人口大国,难以通过海外移民减少人口压力,这决定了我们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走大 城市集中式或郊区化蔓延式的城市化道路,而只能 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第三,西方国家城市化过程的自发性特征比较明显,经历了较长时间,也付出了较大的环境代价。而现代国际竞争要求我国必须“又好又快”地完成城市化,以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第四,西方国家的城市化以牺牲农业和农村为代价,形成了大量的贫困人口,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这是我国的国家性质所不允许的。所以,城乡一体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现实可能性 中国特色城市化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之路的基本思想。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今天,新型城市化道路具有现实可行性。 首先,我国已经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95

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

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决策、新部署。 何为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何为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叫“四化”同步,这是新型城镇化道路核心的思想之一。 当前,新型城镇化可以说是一个炙手可热的课题。经历了一个时期的探索和发展,新型城镇化概念被探索和提出。所谓新型城镇化,是与原有的城镇化战略有所区别,我的理解是绿色、发展、可持续,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道路。 新型城镇化要通过深化改革来积极稳妥推进。在推进城镇化的方面,要进行一定的改革。一个是户籍制度改革,还有一个是农村的土地流转。户籍制度的改革要实现城乡人口流动真正的开放,土地流转是说农民的土地不应该作为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牺牲的对象。 我们探讨城镇化,除了它自身的逻辑之外,还有一个就是政府的政策。在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在一定限度内很好地发挥政府的职能。政府职能体现在一系列政府促进城镇化的政策中,有五个方面:产业的、人口的、土地的、基建的,还有公共服务的,这些方面也应该成为改革的主要领域。

2016-2020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

2016-2020年 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

内容简述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这决定了我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3个百分点,每年城镇人口增加2000万。从城市规模看,我国已有653个城市,城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已经达到140多个。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我国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城镇化将成为拉动内需增长的强大动力。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对外公布,这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路线图。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由此带来的投资需求约为42万亿元。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共十八章。首先介绍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内涵等,接着分析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背景,然后重点分析了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总体现状、发展模式、区域特征,并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我国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资金保障机制等体制改革以及城市群、县域经济、新型城市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分析。随后,报告对国外城镇化发展经验及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做了分析及解读。最后对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投资机遇及其未来前景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及预测。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财政部、国家发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自50 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以后,中国明显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 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特征措施 1 中国城市化概述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 年代中期以 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2. 城市化的含义及标志含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城市化,也有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的过程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一般分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三大标志 (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 (三)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 3. 中国城市化 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

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下)试卷90分

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下) 试卷90分 1、“城市化”比“城镇化”更符合现阶段的中国国情。 错误 2、中国要好的城镇化,不要不好的城镇化。 正确 3、城镇化极有可能是无可比拟的未来光明前景之所在,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灾难之凶兆。 正确 4、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增加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产生活生态质量不断提升、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 正确 5、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建设的后期阶段,城镇化速度很难再提高。 错误 6、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应尊重客观规律,顺势而为。 正确 7、城镇化可以创造供给,但是不能扩大内需。 错误 8、城镇化能增加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合作,调整我国各方面的经济贸易关系。 正确 9、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 正确 10、中国的城镇化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正确 11、新型城镇化的新核心是()。 以人为本 12、新型城镇化的新方式是()。 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13、新型城镇化的新动力是()。 四化统筹 14、新型城镇化的新理念是()。 包容性发展 15、新型城镇化的新重点是()。

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 16、当前,世界城镇化水平()。 超过50% 17、中国首次使用“城镇化”的最高官方文件是在()上通过的。 十五届三中全会 18、在()上,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各类城市具体的城镇化路径。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 19、城镇化的表现不包括()。 农业文明的传播 20、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与城镇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 城镇数量 21、()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加快城镇化 22、()是以经济特区和开发区建设为契机的农村城镇化类型。 发展推动型 23、()是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超前城镇化 24、下列不属于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的是()。 资源环境优良化 25、我国到()实现农业现代化。 2020年 26、近10年来,中国的城镇化率共提高了()。 10.3% 27、城镇化过程必然要求加强环境保护,作为公共产品的环境保护,因其具有(),政府财政必然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主要责任,这就要求政府财政加大投入以保护环境。 非排他性 28、中国式结构性减税要适当逐步降低()比重。 间接税 29、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体制是城镇化发展融资模式变迁的主要推动力。 财税 30、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并没能从根本上打破“建设靠财政、经营靠政府”的状况,财政投入和银行贷款在投资中所占

《新型城市化中的城乡一体发展》习题答案

《新型城市化中的城乡一体发展》习题集 单选题: 1.“核心区”的要素和产业为什么扩散?正确答案是:(D) A 自我调节的结果 B 自我优化的结果 C 自我适应的结果 D 自我强化的结果 2.1898年出版的《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提出了建设新型城市的方案,此新型城市即为“____” 正确答案是:(B) A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B 田园城市 C 工业城市 D 现代城市 3.“田园城市”概念最早在《____》中提出。正确答案是:(A) A 明日的田园城市 B 共产党宣言 C 未来的田园城市 D 家 4.____城市化是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正确答案是:(A) A 新型 B 工业 C 农业 D 现代 5.中等收入陷阱是在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在____美元出现的。正确答案是:(C) A 1000 B 2000 C 3000 D 4000 6.古代城市的产生是____的后果。正确答案是:(D) A 农商分离 B 体力劳动和脑力分离 C 工农分离 D 城乡分离 7.广州新型城市化应是更____、更包容的城市形态。正确答案是:(A) A 开放 B 自由化 C 信息化 D 绝对化 8.第十次党代会五年发展指导思想提出,“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和“率先转型升级,建设____”核心任务。正确答案是:(A) A 幸福广州 B 新型广州 C 满意广州 D 现代广州

9.关于“发达国家城市化”动力机制:与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正确答案是:(A) A 要素和产业的集聚与扩散 B 工业和农业的集聚和扩散 C 农村和城市的集聚和扩散 D 经济与政治的集聚和扩散 10.城市化最深层的动因是:正确答案是:(A) A 经济 B 产业 C 工业 D 服务 11.相对于整个经济区域,就单个城市的发展过程而言,通常是通过产业和居民的双重集聚实现的,不论是近代的商业大城市还是工业大城市,都必须经过一个产业和人口集聚的____过程。正确答案是:(A) A “极化效应” B “集聚效应” C “集中效应” D “集合效应” 12.“区域统一体”理论是谁提出?正确答案是:(B) A 克拉仑斯·斯坦因 B 刘易斯·芒福德 C 亨利·赖特 D 马克思·伟伯 13.在“区域”的尺度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种空间镶嵌图,依照国际上的平均估计,城乡二者之间地理空间的面积之比约为:正确答案是:(A) A 1︰50 B 1︰40 C 1︰30 D 1︰20 14.马克思认为,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____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正确答案是:(C) A 公有 B 集体所有 C 私有 D 全民所有 15.我国面临所有挑战汇合为“____收入陷阱”。正确答案是:(B) A.低等 B.中等 C.高等 D.初等 16.所有城市都是为节约____成本而存在。正确答案是:(D) A.损耗 B.劳动 C.生活 D.交易 17.“____分离和对立”表现为以往城市化的一般范式。正确答案是:(A) A.城乡 B.城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