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盈余管理

浅析盈余管理

浅析盈余管理
浅析盈余管理

内容摘要:

文章从盈余管理的概念入手,并比较了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的区别,在总结前人关于盈余管理的主动性(主要是动机)的基础上,提出盈余管理存在的客观性,得出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盈余管理观,不能刻意制止,也不能放任自流的观点。

关键词:

盈余管理;动机;客观性

目录

一、引言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1、获取报酬动机

2、政治成本动机

3、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 股票首次发行) 和SEO

(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季节性股票发行)动机

4、.避免亏损动机

5、达到分析师的预期动机

(二)、国内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1、.IPO动机

2、配股动机

3、防亏、扭亏和保牌动机

四、盈余管理的客观性

(一)、盈余管理的作用对象是客观的。

(二)、盈余管理产生也有其客观的原因。

1、信息不对称、不完全使盈余管理成为可能。

2、权责发生制原则使得盈余管理成为必然。

3、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实务的多样性和会计准则的不完全

和滞后性要求会计政策选择的存在。

4、从盈余管理的作用来看,也有其存在的的需要。

五、总结

六、参考文献

浅析盈余管理

一、引言

盈余管理是一个拥有二十多年历史的研究问题,是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现在很多人对盈余管理的认识或多或少存在偏差,认为盈余管理就是会计欺诈。作者从自身的理解对盈余管理的定义进行了介绍,并指出盈余管理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我们不能完全杜绝盈余管理,但应将其控制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

要了解盈余管理存在的客观性问题,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是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就连其定义也是人们长久以来争议的对象。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

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Willian.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是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美国会计学家Kathehne.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Leviit,Goel and Thakor 认为盈余管理是使有关盈余的报告反映管理层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企业真实业绩表现的做法,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欺诈行为。而国内研究中,大部分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选

择。

不管国内外研究人员对盈余管理的理解界定是什么,我们都可以发现其共同点就是管理者为了获取一定的利益而进行的一种主观行为。相比较而言,我更加认同国内学者的观点。盈余管理是一种企业行为,是管理者为了实现一定目的,借助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变更等多种手段,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对企业会计利润进行管理。

为了进一步且更好地理解盈余管理的定义,我们需要将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区分开来。两者具体区别如下:首先,从本质上看,盈余管理是企业灵活运用会计准则所赋予的权利对会计数据进行调整,是被会计准则默认的行为,即可认为是一种合法行为。而盈余造假是企业漠视会计准则,通过无中生有等欺诈手段,非法损害公司价值的行为。其次,从动机上看,盈余管理趋于其中包括股东财富最大化,符合债务契约约束条件,减少经营风险,避免政治成本,合理避税等。盈余造假是管理者自谋利益,偷税漏税等行为。再次,从手段上看,盈余管理是在各种会计政策之间进行选择。主要是对会计核算上需要估计的项目进行调整,比如,固定资产的折旧,递延资产的摊销,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安排交易发生时点及交易方式等。盈余造假以不合法手段进行会计造假,粉饰企业的财务报表。比如,提前或延后甚至虚假确认收入、费用,利用关联方交易转嫁费用等。最后,从结果上看,盈余管理如果运用得当,会使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分支,会有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受益的地方。比如,企业将最符合公司发展的信息传递给信息使用者,有利于整个资本市场的信息

交流,增大社会效益。盈余造假不是以实际生产经营业务为基础实施利润调节,而是凭空对企业业绩进行人为捏造,使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受到严重损害,导致报表使用者做出错误决定,损害投资人利益,甚至影响社会安定。

总之,无论是从盈余管理概念的涵盖面上分析,还是从与盈余造假区别方面的分析,都是为了更加明确什么是盈余管理,从而在我们看到企业对盈余的一些处理时能够辨别出它是否属于盈余管理范围,有效提高其管理和规范影响账面盈余的会计选择和实际经营活动的水平,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是一种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行为,自然而然让人想了解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而进行的盈余管理,他们的动机是什么。目前就方法论而言,很多研究盈余管理的人都是从盈余管理的动机开始着手的。

(一)、国外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1、获取报酬动机

在企业中,企业的经理人员都是受雇佣的,其奖励分红都与其经营业绩有关,经理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对企业利润进行管理。海利(Healy)认为,当企业实现的盈余低于目标盈余时,企业管理人员将无法获得奖金;当企业实现的盈余超过目标盈余时,企业管理人员可以获得按超额盈余一定比例的奖金。由于利益驱动,管理人员会使用应计利润政策使自己的预期红利最大化。迪安吉洛(DeAngelo)研

究发现代理人在考察期间,现任经理人将运用会计判断来增加报告盈余。戴球和史罗恩发现公司执行总裁在任的最后几年通过削减研究费用来增加报告的盈余。

2、政治成本动机

利润=收入—费用,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公司管理层会努力降低其成本,甚至借助于政府的补助来实现自身的利益,降低政治成本也就成为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之一。琼斯对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进行进口救济调查,并选取样本公司,用其应计利润预期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样本公司在进口救济调查期间有明显的认为调低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凯(Key)研究了美国电视电报行业,也选取了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也表明管理人员有动机去进行盈余管理,以减少或避免政治成本。Scholes,Beatty, Collins发现,临近最低资本要求的银行会高报贷款损失准备,低报贷款注销额,并且确认非正常的以实现证券投资组合利得。

3、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 股票首次发行) 和SEO (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季节性股票发行)动机

行前经理人Teoh,Welch和Wong, Teoh,Wong和Rao检验了股票初始发是否有高估盈余行为,发现公司在股票初始发行前报告了正的(增加收益的)非预期应计项目。Teoh,Wong和Rao的研究证据还表明,股票初始发行之后,公司转回了非预期的应计项目Rangan, Teoh,Welch和Wong检验了股票季节性发行前经理人的盈余管理行为,发现股票发行当季的盈余高于其他时候的盈余,且这一高估的盈

余是通过随意性应计项目取得的。

4、.避免亏损动机

Hayn, Burgstahler和Dechive, Burgstahler, Degeorge, Patel和Zeckhauser发现,披露利润微亏和盈余微降的公司数目远远小于披露微盈和盈余微升的公司数目,从而得出结论:经理人有避免亏损和盈利下降的动机。

5、达到分析师的预期动机

Brown, Burgstahler和Eames, Degeorge, Patel和Zeckhauser, Richardson, Teoh和Wys ocki在最近的研究中发现,微利及略高于盈利预期的公司数目远远大于微亏及略低于其盈利的公司数目。Brown 发现了这一情况具有时间趋势,即离现在越近,这一情况越明显,而且他发现这一情况在那些成长股中尤为明显。Skinner和Sloan指出,股价对于未达到预期的盈余有过度反应的现象,如果公司没有达到分析师的预期,哪怕只是很小很小的差额,股价也会有很大的跌幅。Kasznik发现预期存在无法达到管理当局盈余预测的危险的公司有通过非预期应计项目高估盈余的证据。

(二)、国内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1、.IPO动机

公司上市是需要符合一定证券法规定的一定标准的,为了符合上市公司要求,很多企业会或多或少的使用盈余管理来对利润进行调整。

林舒、黎明海对中国A股上市公司IPO过程中的盈利管理行为

进行了研究。作者考察了同一时期A股上市公司的收益表现,发现在整个考察期内,样本公司的资产收益率在IPO前两年或前一年处于最高水平,在IPO当年显著下降。这种下降主要是工业类公司在IPO前后运用盈余管理手段大幅“美化”报告收益的结果。

2、配股动机

有人从证券监管的角度对1994年~1997年间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全部A股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已成功地运用包括线下项目在内的交易事项和管理应计利润进行盈余管理,以获得配股资格或避免停牌或摘牌的风险。蒋义宏、梁娟、陈小悦、肖星、过晓燕对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利用盈余管理来调增利润,获取配股资格。

3、防亏、扭亏和保牌动机

张田余、陆建桥、于海燕、李增泉、蒋义宏等对中国亏损的上市公司进行调查发现其也会利用盈余管理来进行利润调整,避免停牌。

总的来看国内外学者主要是对盈余管理的概念和动机等方面来进行研究,是从盈余管理的主观性来研究的。其实盈余管理也存在其客观性。

四、盈余管理的客观性

(一)、盈余管理的作用对象是客观的。

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运用各种会计政策和方法对会计数据进行调整,可见会计数据就是盈余管理的作用对象。真实的、合法的会计数据是根据真实的事项收集记载的,是会计信息质量

要求客观性的表现。

(二)、盈余管理产生也有其客观的原因。

1、信息不对称、不完全使盈余管理成为可能。

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是由股东的投资而存在的,但所有者往往并不直接经营公司,而是委托公司管理当局负责直接经营公司,这就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一方面,股东及其他信息使用者要想了解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就需要公司管理当局提供有关公司的财务信息。如果信息是对称的,信息的使用者与信息的提供者对信息的了解程度相同,那么信息提供者对信息的处理就不可能影响到信息使用者的判断乃至决策。因此,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公司管理当局无法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但是,在现实中,总是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公司管理当局)通常比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更多的有关公司生产经营的信息,即使是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前者比后者通常也有更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管理者与投资者之间只是一种合约关系,双方目标不一致,即存在着合约冲突,管理者有违背投资者的要求以获取利益的需求。也正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使得盈余管理成为可能。

2、权责发生制原则使得盈余管理成为必然。

权责发生制试图将经济实体发生的交易与其他事项和情况,按照其产生的财务结果在不同期间加以记录,而不是在经济实体实际收入或付出现金时予以确认。在权责发生制会计下,公司的净利润由经营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额两部分组成。经营现金流量建立在收付实现制

原则的基础之上,可控性小。而应计项目则不同,它既可以通过会计程序,如坏账准备计提政策选择来实现,也可以采用契约的方式,如提前或延后票据出票时间改变交货方式等改变交易时间和方式来进行盈余管理。在权责发生制原则的约束下,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坏账准备的计提以及一些预提和待摊费用等这些会计政策上有很多选择余地,带有很大主观性的项目都直接对应计利润,进而对会计盈余产生影响。在当今乃至未来,权责发生制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所以,盈余管理行为是现行会计模式必然导致的结果。

3、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实务的多样性和会计准则的不完全和滞后性要求会计政策选择的存在。

会计政策的选择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其选择经历了一段从无到有,不断调整的过程。而今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范围显现出扩大的趋势,伴随它的是企业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甚至利润操纵的可能性大大加强。对此,如何正确认识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

会计政策的选择是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股份制企业的出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从“受托责任观”的角度要求会计信息能尽可能“可靠”地反映企业的客观经济活动及其经营成果。这样就出现了基于权责发生制、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的系统会计方法,这一会计方法能较为公正、准确地计算每一个会计期间的盈利,从而能用于评估不同时期的企业经营业绩,较为可靠地反映企业管理

当局对资源营运的受托责任,而这是投资者共同关心的;权责发生制的记录不是在(或不一定在)伴随交易的现金的实际收入或付出之时,而是在具有现金后果或财务影响的交易发生之时,因而产生了收入和费用的跨期摊配问题,会计报表中有了各种应计项目,尤其通过应收款项、应付款项等账户的记录能更好地预测预期的现金流入的变化。因此从预测一个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的作用看,权责发生制比收付实现制更为有利。而此方法同时也引出了收入和费用确认的时间不同问题,费用的估计问题,那些要靠未来事项来证实的应计、应收的确定性问题,就是会计政策的选择。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成为企业筹资的主要方式以后,由于资本市场强调预期,总是希望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估计未来的业绩状况。为了满足投资者的预期需要,公司越来越偏向于更早更快地披露会计信息,甚至于公布盈利预测。为了使会计信息更相关,公司也开始偏向于更早地确认会计事项。从而“相关性”占据主导地位。现行会计体系是建立在过去交易基础之上的,其可靠性是依赖于对过去事项的“确定性”来保证的,现在要用“确定性”的方法来处理“不确定性”的事项显然有些为难,解决的唯一办法只能是更多地利用会计估计和会计判断,而会计估计和判断的增加又一次加大了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由此可见,伴随着经济地不断发展,会计信息对相关性的要求将会愈来愈高,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会计政策的选择。例如,资产减值的运用就是确保相关性原则的必然。

由于客观经济世界是一个多元化而又复杂的大实体,各企业在很

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各种会计准则不能也不可能做得面面俱到。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还是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给予了会计人员较多的选择空间,都不能对盈余管理形成有效的约束。再加上会计准则的制定往往难以赶上由于新情况、新领域、新行业的不断涌现而出现的新的经济业务,使得其中部分交易的经济事项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并未在相关准则中作出相应的规定。这种实践中常出现的企业会计处理“无法可依”的现象更为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4、从盈余管理的作用来看,也有其存在的的需要。

适度的盈余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是有益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即通过合理的盈余管理可以向利益相关者传递经营稳定的信息,保证原材料的供应和资金供给少受干扰,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五、总结

盈余管理存在其主观性,同时也存在其客观性。在现行的经济市场中,盈余管理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盈余管理观,在经济活动中合法运用盈余管理手段,促进企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六、参考文献

[1]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J ].

[2]陈小悦,肖星,过晓燕.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 J ].经济研究, 2000 (1) : 302 36 .

[3]周洁. 刍议盈余管理的客观性[Z],2005

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

本文主要探讨了盈余管理运用的利弊分析。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存在着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并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表现形式。日益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形象,激励着企业经营者,有利于提高企业价值,但从另一视角看,不规范的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投资决策,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和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而且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中小股东的利益和债权人的利益。如此而言,进一步了解盈余管理的利与弊,把握盈余管理运用的度,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关键词 盈余管理(Eamings Management)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一、盈余管理的特征 盈余管理在国内外的企业中被广泛运用,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企业盈余管理信息的披露都是由董事会及管理层合力决定的,在盈余管理中有决定权的一般都是公司的经理、部门经理和董事会。也就是说,会计政策与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不正确运用、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选择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等,最终的决定权都在他们手中,他们扮演着运用盈余管理的主要角色。当然,会计人员也会参与其中,但充当配角。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根据公认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在运用盈余管理时,必须同时具有空间和时间的观念。一般会计准则、会计方法和会计估计等属于盈余管理的空间因素;会计方法运用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选择则可看作是盈余管理的时间因素,但盈余管理最终的对象还是会计数据本身,也就是说,盈余管理的最终结果体现在会计收益的数据上。 3、盈余管理不会增减社会的实际盈余。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和会计估计的变动,会计方法运用的时点和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都是典型的盈余管理手段。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社会的实际盈余,但会改变实际盈余在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或不同企业的分布。换句话说,盈余管理只会影响到企业某期或不同企业的会计报告盈余,而不会增加或减少全社会中的实际盈余。 4、盈余管理的目的既明确又复杂。盈余管理明确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私人利益或局部利益,但与公众利益、中立性原则则是相矛盾的。盈余管理的目的非常复杂,特别是在谁是盈余管理的受益者这一点上。盈余管理考虑的主要是企业管理层的利益,如经理的分红、认购股权、局部利益以及晋升机会等。有时,盈余管理的受益者又包括了部分关联股东,甚至政府官员。 二、盈余管理形成的原因 盈余管理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它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紧密相关。当然,究其根源还是公司内部不合理的权力安排的结果。通过对盈余管理研究,可以识别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制度性缺陷,找到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根源。这样,既可以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以为投资者或其他利益相关者评价公司治理水平提供理论指导。下面,我们分析盈余管理形成的具体原因。 原因一:委托——代理关系下的道德背离。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约的有机组合,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在一系列契约组合中,股东与经营管理者通常采用“委托——代理”的关系,而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取向往往不一致,存在责、权、利等诸方面的矛盾。首先,委托人的目标取向是投资收益或利润最大化,而代理人一般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并非致力于增加企业的价值。经理人为了避免企业在高速发展后出现停滞不前而危及自身地位和利益的情况下,对企业往往采取持续缓慢的发展策略以稳定自己的地位和业绩。也就是说,只有当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与经营者利益不相抵触时,他们才会追求投资收

盈余管理理论综述

盈余管理理论综述 提要盈余管理是目前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对于这个议题,目前的众多研究至今尚没有一致的结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给盈余管理的进一步研究造成了混乱。鉴于此,本文将围绕盈余管理概念的提出、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计量方法等几个基本方面,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梳理,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逻辑起点。 一、引言 盈余管理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它是目前国外会计学和经济学广泛研究的课题。盈余管理是指公司管理当局在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等手段对盈利进行调节,以达到各种目的的机会主义行为。 资本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和会计监管制度的不完备性给企业的会计盈余留下了可操纵的空间。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企业管理者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投资收益的好坏。因此,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盈余管理研究可以从深层次上理解会计盈余的有用性以及会计行为的形成与作用机制,从而进一步验证会计行为的经济后果和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这将有助于完善监管政策和会计准则,改善公司治理,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国外学术界在盈余管理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和计量方法学术界并未统一,但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盈余管理的研究造成

了混乱。鉴于此,本文将围绕盈余管理概念的提出、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计量方法等几个基本方面,对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和梳理,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逻辑起点。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 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但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比较通用和流行的定义: 第一,William R 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他的观点认为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 第二,Katheri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层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他的观点是基于信息观的,因此被称为“信息观”下的盈余管理。 第三,Paul M Healy和James M Wahlen从会计准则制定者的角度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行为,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后果。 国内许多会计学者围绕这三种观点,形成了不同的新概念。魏明海认为,盈余管理必然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从“信息观”的角度看待盈余管理更有意义。刘峰认为,盈余管理是在符合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制度的大前提下,对现行制度所存

盈余管理问题研究(一)

盈余管理问题研究(一) 摘要:盈余管理问题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社会公众关注并希望加以规范和治理的焦点问题,在分析盈余管理内涵的基础上,从我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阐述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各种手段。目的是分析这些手段之后的深层原因,为防范和控制过度盈余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盈余管理,公司治理结构 1相关研究成果及文献回顾 1.1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回顾 1996年Dechow引入很多变量对违规公司进行研究,认为盈余操纵的一个重要动机是为了以低成本吸引外部融资,他们还检验了在承认盈余操纵的消息公布后股票价格的变动,发现平均下降9%。1998年J·Demski的研究表明代理人可以通过盈余管理来传达其拥有的高超管理技能,而实际上这些代理人可能并不具有会计报告盈利中所代表的管理技能。1998年Arya·A,Glover·J,S·Sunder等人的研究发现盈余管理限制了委托人解雇代理人的倾向,还可以减少委托人对于代理人正常工作的干预。 1.2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回顾 2000年,林舒和魏明海在《中国A股上市公司IPO过程中的盈利管理研究》中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A股发行公司的报告收益在IPO前年和前一年处于最高水平,在IPO当年显著下降。2001年,刘峰在文章《制度安排与会计信息质量》中对会计信息失真,特别是违法造假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现有的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2002年,陆宇建在《上市公司基于配股权的盈余管理行为实证分析》中认为,我国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配股权而通过盈余管理将ROE维持在略高于6%的区间与略高于10%的区间。2盈余管理含义及其特征 2.1盈余管理含义 戴维森(S·Division)在其所著的《会计:商业语言》中也对盈余管理进行了定义:在公认会计原则限制的范围内,为了把报告盈利调整到满意水平而采取有计划行动步骤的过程,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普(KatherineSehipper)在其发表的“CommentaryonEarnings”一文中对盈余管理做出如下定义:盈余管理是指为了获取某些个人利益(而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而对对外财务报告过程进行有目的的干预。这是一种“披露管理”(DisclosureManage-ment)的概念,认为盈余管理不仅包括对损益表中盈余数字的控制,还包括对资产负债表以及财务报告中其他辅助信息的控制。 国内许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给出了盈余管理的定义。孙铮、王跃堂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利用会计管制的弹性操纵会计数据的合法行为,秦荣生认为,盈余管理是借助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来实现的,其目的是得到一种令企业管理当局满意的财务会计结果,而会计盈余是决定财务成果是否满意的重要参数。 2.2盈余管理特征 盈余管理不同于利润操纵,后者属于欺诈行为,是贬义的概念,而前者是在会计准则或制度允许范围内进行的,是合规合法的行为,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本文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定位开展对盈余管理的分析的。 (1)盈余管理是一种长期行为,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最长也就是企业的整个生命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余,而只会改变企业实际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也就是说,盈余管理影响的是会计数据尤其是会计报表中披露的盈余。而不是企业实际的盈余。 (2)盈余管理必然会同时涉及经济收益和会计数据的信号作用问题。盈余管理关注的方向是会计数据的信息含量和信号作用。在不同的国家由于证券市场的发达和完善程度差异较大,

浅谈盈余管理与舞弊

浅谈盈余管理与舞弊 盈余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点。专家学者们针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依旧是众说纷纭。纵观国内外目前的学术研究,盈余管理主要存在着“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种不同的做法。加拿大会计学家Scott所持的是狭义的“经济收益观”,即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体现,只要企业经理人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是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William R. Scott, 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它主要是针对会计盈余或利润的控制,可被视作“会计政策管理”。另一位美国会计学家Katherine Schipper坚持“信息观”立足于会计数字是一种有用的经济信息这一基础,指出盈余管理是企业经理人为了获取私人利益,在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有意对财务报告进行的控制,是一种“披露管理”的概念。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点:一是盈余管理操纵的是报表,影响的是对外报告利润,而非企业实际盈余,也就是说盈余管理不能从实质上增减企业的实际盈余;二是盈余管理是符合法律和公认会计准则的,即是在法律和准则许可范围内人为地对利润进行操纵和管理。而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突破了法律和准则的限制,是违法行为。因此,盈余管理与舞弊是有明显界限的。 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与舞弊的区别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控制在法律和准则的范围内操纵盈余则为盈余管理,越过法律和准则的范围则为舞弊。两者间的界限看似明晰实则存在模糊地带,且无论是盈余管理还是舞弊都对企业存在着不利的影响,可为何企业管理层仍是不断钻法律和准则的空子呢?我们来看一下盈余管理的动机。 1、激励动机 盈余管理的直接操作者通常是企业的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希望通过盈余管理,向委托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递交一份令人满意的管理业绩,传递其拥有高超管理技能的信号,因而得到更多的分红、认股权或者晋升的机会。这是管理层对高额报酬以及职业竞争压力所做出的回应。由于外部利益集团等利益相关者,包括董事会在内都无法准确了解和掌握公司的实际利润,所以管理层就会乘机操纵净收益,以使公司报酬合同中规定的奖金达到最大化。在金钱利益和激烈竞争的驱使下,管理者为体现优秀的经营业绩操纵企业盈余,进行盈余管理。 2、债务契约动机 债务契约中往往包含保护债权人的条款,如限制现金股利的发放,限制营运资金的最低水平,规定财务指标水平等,以保证债权人收回资产的安全性。由于违反合同的代价高昂,因此在面临违约风险时,经营者便会利用盈余管理,调整财务数据,避免违约。 3、政治成本动机 一些公司由于自身特点通常会受到政治关注,如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和那些垄断或近似垄断的企业。这些企业希望通过盈余管理减少政治成本。所谓政治成本,即是某些企业面临与会计数据相关的严格管制和监控,一旦财务成果高于或低于一定的界限,企业就会招致严厉的政治限制,从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因此管理者为了降低社会关注度,控制政治成本,利用盈余管理,调整报告盈余。否则,公众的压力将会促使政府通

盈余管理案例近3年_非经常性项目盈余管理综述 3篇精选(最新)

摘要:基于发行新股、避免报告亏损等目的,管理层操纵公司报告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现有大量的研究更多地是关于两种常用的盈余管理方式:应计利润操纵与真实交易盈余管理。然而少有文献研究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行为。分类转移是指故意将经常性项目与非经常性项目进行错误分类的行为。将通过用非经常性项目进行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行为从其他方式中分离出来,有利于看清上市公司在不同盈余管理动机下的行为选择,为监管者和投资者提供识别盈余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非经常性项目;盈余;综述 一、盈余管理方式简述 根据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可将盈余管理的方式基本归为三类,即通过对应计项目的操纵进行盈余管理(Accrual Management)、通过操纵真实交易进行盈余管理(Manipulation of Real Activities)和通过运用非经常性项目① 分类转移(Classification Shifting)进行盈余管理。 1. 通过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作为最常见的一种盈余管理的方式,应计项目操纵是通过改变收入、成本、费用的确认时间达到盈余管理目的,但无论是将收入、成本费用提前确认还是延迟确认,都只是将利润在时间上进行了转移,理论上并不会影响利润的总额,即当期增加或减少的利润必然会在以后会计期间出现相同金额的“反转”。这是通过应计项目进行盈利管理的方法的最主要缺陷,而且这种方法也较容易被审计师所识别。 2. 通过构造真实交易进行盈余管理。作为进行盈余管理的另一种方法,通过构造真实性交易进行盈余管理,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相比,该方法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因为其并不直接违背企业会计准则。真实交易盈余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式:①利用对研发活动的管理来调节利润;②利用对销售活动的管理来调节利润;③利用对资产的购置、处置活动来调节利润;④关联交系调节公司利润。 通过构造真实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虽然比较隐蔽,不易被财务报表信息使用者所发现,但却有其自身特有的缺陷,即这种方法有可能会给公司的运营带来风险或直接损害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 3. 运用非经常性项目进行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第三种方法,即分类转移(Classification Shifting)的盈余管理方式。分类转移首次由 McVay(2006)提出,是指故意将经常性项目与非经常性项目进行错误分类的行为。上市公司通过分类转移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主要是将某些经常性的费用转移至线下项目或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列示,而将某些非经常性收入或利得转移至线上项目或经常性项目列示(McVay,2006)。 与前两种方法相比,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方法比前两种方法承担较低的成本:既没有会在未来期间转回的应计项目,也不存在如同真实交易盈余管理一样

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评述

盈余管理计量方法评述 [提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也逐渐扩展多种视角,目前主流的方法包括总体应计利润法、特定应计利润法、盈余分布法,以及收入模型法,但完美的计量方法并不存在。本文通过对各种计量方法的研究现状与优缺点的综合梳理,提出对中国特有环境下应采取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盈余管理;计量方法;应计利润 一、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简述 盈余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盈余管理已受到会计文学和大众媒体的相当重视。盈余管理的研究领域相当广泛,其研究的关键是如何计量盈余管理程度,从近20年的研究看,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并不单一。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在盈余管理领域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目前主要有四种计量易于管理的模型,他们分别是应计利润分离模型、盈余频率分布模型、特定应计利润模型、收入模型。 1、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卡普兰认为一个好的计量模型应该具备可以从总的应计利润中分离出由外在经济因素决定的正常性应计利润的能力。剩下的那一部分就是所谓的可操纵的应计利润,它也是评价盈余管理程度的重要指标。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在实证研究中被用得最多。因为它能够从总应计利润中将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和操纵性应计利润分离出来。其所用的原理是将非操纵的应计利润看成总应计利润模型的数学期望。另外,将总应计利润与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两者相减,得到的差作为操纵性应计利润。在这个理论基础上,研究人员提出了大量的检测盈余管理的模型,最具代表性的有海利模型、德安杰罗模型、基本琼斯模型、修正的琼斯模型等。 德安杰罗模型和海利模型是最早的应计利润分离模型。前者将应计利润的变动额作为衡量盈余管理的指标,而后者利用总应计利润来衡量盈余管理的程度。Jones认为应该将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看成是企业固定资产规模和其销售收入增加额两者的函数。他将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定义为主营业务收入与上年相比的增加额和固定资产两者的函数。然后,求出这两个变量的回归系数,以此回归系数便可求出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再将总应计利润与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作差便可得到操纵性应计利润。 2、盈余频率分布模型。盈余分布法是从盈余管理结果—被管理盈余来分析盈余管理的一种方法。它通过分析盈余分布密度在某一阈值点处是否存在异常,从而判断盈余管理行为存在与否。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认为在不存在盈余管理的前提下,企业盈余以及盈余变化应该呈现统计平滑分布。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首先通过盈余管理动因来确定相应的阈值点,然后检验盈余的分布,若在给定阈值点处存在异常的不连续性分布,则表明企业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判断阈值处是否存在盈余管理便转化为阈值处盈余分布函数的光滑与否。盈余管理的动机不

浅析盈余管理

内容摘要: 文章从盈余管理的概念入手,并比较了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的区别,在总结前人关于盈余管理的主动性(主要是动机)的基础上,提出盈余管理存在的客观性,得出我们应树立正确的盈余管理观,不能刻意制止,也不能放任自流的观点。 关键词: 盈余管理;动机;客观性

目录 一、引言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1、获取报酬动机 2、政治成本动机 3、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 股票首次发行) 和SEO ( Seasoned Equity Offering,季节性股票发行)动机 4、.避免亏损动机 5、达到分析师的预期动机 (二)、国内盈余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1、.IPO动机 2、配股动机 3、防亏、扭亏和保牌动机 四、盈余管理的客观性 (一)、盈余管理的作用对象是客观的。 (二)、盈余管理产生也有其客观的原因。 1、信息不对称、不完全使盈余管理成为可能。 2、权责发生制原则使得盈余管理成为必然。 3、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实务的多样性和会计准则的不完全 和滞后性要求会计政策选择的存在。

4、从盈余管理的作用来看,也有其存在的的需要。 五、总结 六、参考文献

浅析盈余管理 一、引言 盈余管理是一个拥有二十多年历史的研究问题,是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现在很多人对盈余管理的认识或多或少存在偏差,认为盈余管理就是会计欺诈。作者从自身的理解对盈余管理的定义进行了介绍,并指出盈余管理有其存在的客观性,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我们不能完全杜绝盈余管理,但应将其控制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 要了解盈余管理存在的客观性问题,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是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就连其定义也是人们长久以来争议的对象。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有不同的看法。 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Willian.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是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美国会计学家Kathehne.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Leviit,Goel and Thakor 认为盈余管理是使有关盈余的报告反映管理层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企业真实业绩表现的做法,认为盈余管理是一种欺诈行为。而国内研究中,大部分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选

盈余管理估计模型综述

盈余管理估计模型综述 内容提要:盈余管理是一个与投资者保护和会计准则制定紧密相关的重要问题,它已 经成为会计乃至金融、经济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盈余管理可以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必须解决如何识别和衡量盈余管理的问题。本文对应计盈余管理估计模型、真实盈余管理手段及实证模型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盈余管理实证模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 实证模型 一、概述 盈余管理是经营者运用会计方法或者安排真实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合约(Healy and Wahlen ,1999)。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除了操控非正常应计项目,管理层还可以操控经营、筹资和(或)融资等实际交易活动来进行盈余管理。学界把这种通过操控真实的交易活动,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并使其相信企业是通过正常的经营活动达到盈余目标的盈余操控行为称为真实盈余管理。比较而言,应计盈余管理受企业会计弹性和外部监管的约束较大,其对企业未来业绩的影响主要是应计项目的反转以及盈余在不同期间的平滑,而真实盈余管理则会对企业现金流以及企业的未来经营业绩和企业价值产生影响。 本文对近年来盈余管理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估计模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这些模型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以后盈余管理实证模型的研究提供一定启示。 二、应计盈余管理估计模型 实证研究中首先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识别和衡量盈余管理(包括应计盈余管理和真是盈余管理)。而应计盈余管理的估计模型主要有:随机游走模型、Jones 模型以及修正的Jones 模型。 (一)应计利润随机游走模型和考虑成长因素的应计利润预期模型 1.应计利润随机游走模型 这一模型假设公司上年度的应计利润总额为未经管理的应计利润额,本年度应计利润总额与上年度的差额部分,为被管理的操控性应计利润部分。换句话说,该模型假设公司历年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遵循随机游走,其表达式为: t t t TA TA ξ+=-1或t t t t TA TA TA DA ?=-=-1 其中,t TA =第t 年的应计利润总额;t DA =第t 年的操控性应计利润;t TA ?=第t 年的应计利润变动额。 如果公司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那么,操控性应计利润t DA 应等于零;反之,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必要性………………………………………2-5 1、上市公司经理人员奖金动机 (5) 2、债务契约动机 (5) 3、避税动机 (5) 4、政治动机…………………………………………………………5-6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分析………………………………6-8 1、收入的不当确认或虚假确认收入 (6) 2、虚假确认费用………………………………………………………6-7 3、利用关联方交易 (7) 4、利用非经常性损益 (7) 5、操纵各项准备的计提………………………………………………7-8 6、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8)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8-10 1、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8-9 2、资本市场的完善 (9) 3、强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 (9) 4、推进监管政策的市场化改革,减少诱发盈余管理的政策因素………9-10 5、提高财务信息使用者识别能力 (10) 6、加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等相关法规政策的建设 (10) 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摘要:目前,证券市场中相当多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从盈余管理的概念、操纵手段、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盈余管理问题在西方由来已久,可以恰如其分地称之为“市场参与

者的游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或超过市场对它的盈利预期或风险效应,从而提高股票价值。为了适应多变的经济环境,上市公司在利用会计准则中的某些政策时留有余地,会计人员根据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会计政策选择,使得会计准则具有所谓的弹性,这些弹性在某些方面能够适应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者的需要。但当这些弹性被“过度开发”时,滥用这种弹性的盈余管理便随之出现。如何利用会计技能审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是个重要的会计问题。 关键词:操纵手段;控制措施;必要性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必要性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管饭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的基本涵义。一是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ll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另一是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rine 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根据以上两个权威性的定义,可以看出,盈余管理主要具备这样一些涵义: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历人员和董事会。尽管经理人员和董事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企业会计政策和对外报告盈余都有重大影响,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由他们各自作用的合力所决定。第二,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即会计受益)。在雪珀的定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受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但是对会计受益以外的财务数据的操纵并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所具有的经济后果相对而言要小得多。如果将其纳入盈余管理的范畴反而会影响对盈余管理本质的把握。第三,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受益的控制和调整,它主要包括会计政策的选用,应计项目的管理,交易时间的改变,交易的创造等。第四,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综上所述,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GAAP(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受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 这一定义向人们展示了盈余管理的两个特点 一是盈余管理的动机是误导“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契约的后果”。从企业利益关系人的角度上看,企业业绩主要影响企业所有者、潜在投资者和债权人所做出的投资决策,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管理者的报酬决策及税务部门的税收决策。可能的盈余管理动机有筹资动机,管理报酬动机,避税动机和公司形象动机等。”在这些动机中,由于筹资资格涉及到上市公司的根本利益,因而出于筹资动机的盈余管理问题表现得最明显。筹资动机可以进一步分为上市动机,配股动机和避免退市动机。

开题报告-企业盈余管理探讨

开题报告 题目企业盈余管理探讨指导教师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企业的盈余管理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是企业的管理者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但是在盈余管理计学界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存在着诸多不同的意见。 本文在深刻理解盈余管理的基本概念,总结了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并分析了企业的盈余管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的利与弊,紧接着阐述了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然后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的基本对策这对我国企业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论文提纲 摘要 绪论 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选题背景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国内外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

2、盈余管理概述 2.1 盈余管理的概念 2.2 盈余管理的特征 2.3企业盈余管理的利弊分析 2.3.1 企业盈余管理的益处 2.3.2企业盈余管理的弊端 2.4 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和手段 3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4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的基本对策 5结论 参考文献 三、论文研究思路及其方法 本文首先阐述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然后简单介绍了研究方法和内容,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然后从盈余管理的内涵入手,以盈余管理得概念为出发点,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利弊进行分析,并提出规范我国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对策。 四、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课题的研究将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资料研究法。大量收集、阅读及整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2、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在收集、整理实地调查得到的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盈余管理的研究现状,得出相应结论。 五、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1、2015.11.27-2015.12.27: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写出初步提纲。 2、2015.12.28-2016.02.01:进一步收集资料、修改提纲、形成较详细的提纲,撰写开题报告;完成开题报告论证。 3、2016.02.02-2016.03.18:进一步收集资料、撰写论文初稿。 4、2016.03.20-2016.04.22:提交初稿、修改论文初稿,论文定稿。 5、2016.04.23--2016.05.20:论文答辩准备以及答辩完成。 六、主要参考文献: [1]张鸣.刘华.对盈余管理的理性思考[J].上海会计,2000(8). [2]张柱国.盈余管理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2(1). [3]刘世云.关于盈余管理若干问题的研究[J].商业经济,2004(4). [4]丁成林.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师曾研究[D].浙江大学,2005. [5]丁红燕.盈余管理探讨[J].财会通讯,2001(2). [6]李银平,张勇.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企业盈余管理研究——以某某公司为例

企业盈余管理研究 ——以某某公司为例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盈余管理在经济学和会计学中引起广泛研究。上市公司面临亏损时,往往会采取盈余管理方式在短期内实现企业扭亏为盈,但这种方式只是人为操控财务报表,粉饰财务数据,对公司的长期发展具有不利影响。因此,本文以某某公司为例,在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等理论基础上,运用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对比论证法对某某公司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识别盈余管理动机和手段,并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提供相关规范盈余管理的建议和措施,一方面通过公司内部提升企业业绩来破除财务困境,而不是利用盈余管理扭亏为盈;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相关会计制度,提高市场监管部门监管力度来最大限度地减少盈余管理行为。 关键词:盈余管理;扭亏为盈;资产减值;关联交易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企业盈余管理研究的背景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不 论是公司内部管理层还是外部信息使用者,都需要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作为媒介从而实现各自的财务目的。对于公司外部信息使用者而言,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是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财务指标;而对于公司内部管理层而言,出于企业发展的角度,上市公司也重视披露展现企业良好发展态势的信息,维护企业良好形象,并从中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逐渐提高,我国的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这就给了企业对财务报告的信息进行调整的空间,实现上市公司的最终财务目标,盈余管理应运而生。那盈余管理到底是什么样的行为?会产生什么影响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企业盈余管理进行研究。 为此,本文以某某公司为例,在搜查资料了解公司基本概况的基础上,初步判断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然后结合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分析盈余管理的动机,并结合相关数据对其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进行深入研究,最后为防止类似过度盈 余管理行为的出现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 2.企业盈余管理研究的意义 盈余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对于债权人和投资者而言,盈余管理分析可以帮助他们判断相关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并提供深入分析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为其经济决策提供更为准确的会计信息,提醒债权人和投资者谨慎投资,维护自身利益。第二,对于企业自身而言,研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深入剖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找到企业自身的问题,实现真正的扭亏为盈,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上市公司的长期发展有重要意义。最后,对政府监管机构而言,盈余管理分析有利于看到相关制度的漏洞,从而促进制度的不断完善。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盈余管理的概念最早是美国在1980年提出来并进行研究。 凯瑟琳·席珀(1989)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过程。威廉·R·斯科特(1997)在其《会计财务理论》中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 威廉·R·斯科特(2006)总结出盈余管理手段的两种情形:第一,与政治相关的公司在高利润年份为了避免受到监管,一般采取盈余管理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第二,当公司需要良好的业绩展现在公众面前时,管理层就有可能以巨额冲销的方式进行盈余

企业盈余管理问题研究——以广州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为例

THEORIESANDRESEARCH 理论与研究 -50 一- 企业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以广州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为例 唐海鹏 作者简介:唐海鹏(1997.6-)?男?汉族?广东清远人?学生?大学本科?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研究方向:会计学?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摘一要:在我国?从市场经济的建立到如今不断的完善?企业盈余管理在企业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盈余管理成为国内理论与实务界研究的新热点?另外?中小企业也因为其本身的规模二资金方面的问题?盈余管理越来越对公司产生影响?本文立足某公司?结合各大学者的研究结论?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我国企业在盈余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企业盈余管理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方案?关键词:中小企业?盈余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一一一一一文献标志码:A一一一一一文章编号:1671-1602(2018)18-0050-01 一一1一绪论 1.1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市场化的程度不断地推进?我国全 面深化改革?中小形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也为经济的发展贡献做 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中小型企业是否能良好发展与国民经济会否良 好发展?经济结构会否优化直接挂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 而?中小型企业本身也因为其规模较小?资金不够充足?在市场中 往往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这个时候?盈余管理就能帮助企业在一 定程度上为企业谋取投资?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2一某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分析 2.1一公司的背景简介?广州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0年?企业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是一家由自然人投资成 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立足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致力于商业 智能化系统?商用自助设备及开发提供大量基于云端互联网的智能 产品与服务的智能科技公司? 2.2一公司盈余管理情况的调研 2.2.1一刻意迎合政策进行盈余管理?公司不惜加大科研投 入成本?致力于研究开发?通过自主研发以及并购?加大研究开发 的费用?使自身获得了知识产权?近一年通过降低销售费用?减少 销售渠道?降低其它业务收入?并对公司附加服务也一并算入高新 技术产品类的收入?提高了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同期总收 入的比例?一味靠着资金扶持?过度使用盈余管理? 2.2.2一通过推迟处置资产时间扭亏为盈 表1一广州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2013-2017营业利润二营业外收入和净利润 年度20132014201520162017 营业利润-689231-3851371-27602210711573641 营业外收入360842727561572415711163550 净利润-300693-41554312314137680384433 一一通过表1可知?这个是手段具体是通过推迟了处置资产的时 间?通过翻阅年报资料?2015年的营业外收入主要来自于非流动资 产处置利得?数额为103434万元?是2011年相同项目数额的8倍? 在收集资料过程中?也发现该公司2013净资产收益率为0.09%? 并不是笔者计算的-0.53%?由此可见该公司通过向后几年推移 非流动资产的处置时间?为以后储存利润来扭亏为盈? 2.2.3一过度使用坏账准备?广州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收益 调节是通过计提坏账准备?尽管会计准则要求把应收款项先进行分类后 进行坏账准备的计提?但还是有很多企业抓住了另一些漏洞? 2.3一某公司盈余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3.1一内部监管力度缺失?该公司自身内部并没有独立审 计部门也没有监督部门?使得内部根本没有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监 督?公司经营者对大小所有事务具有高度指挥权?相关的会计人员 除了能提供一些有限的专业知识建议之外?没有实权?公司经营者 的高度集权管理?所有的盈余管理行为都由其一个人决定? 2.3.2一缺乏盈余管理的专业指导和长期规划?该公司虽然 有财务部?有会计专业的人员?但人数较少?在很多资金管理问题 处理上都捉襟见肘?另外其权力较低?公司又因经营者高度集权? 财务部的所有盈余管理行为都听从经营者的指挥?所以很多盈余管 理行为都没有经过专业的指导和审核?也就无从谈起长期规划了? 3一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措施 3.1一改善企业管理制度?盈余管理的主体始终是中小企业其本 身?所以盈余管理问题的治理始终要企业本身注重相关制度的完善?首 先?经营管理者高度集权的模式下?经营管理者要更清楚盈余管理的合 理范围?要更清楚盈余管理问题的风险性?要更有意识去多听取专业人 员的意见?同时也制定相关的标准?对从业人员进行监督?防止从 业人员为了个人利益损坏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另外?脑洞智能公司 管理层对企业整体结构也应该进行调整?改变高度集权的局面?形 成权利相互制约?才能防止盈余管理不当使用问题? 3.2一提高会计人员水平?某公司应先多招聘有经验有能力的 会计人员?在整体上提高公司的会计专业水平?集思广益?其次? 某公司应该出资定期给会计人员上相应的培训和指导?使会计人员 能及时用最先进科学的知识去解决盈余管理问题?行使权力时要自 律?为了企业长久利益?坚决杜绝操纵盈余管理的行为? 4一总结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盈余管理状况的分析?以广州某智能科技有限公 司为例?通过盈余管理的相关知识?对该公司盈余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 的调查和研讨?并对公司盈余管理提出了问题?也从问题中去了解原 因?提出了对于盈余管理滥用的解决措施?有以下几个结论: 公司的盈余管理存在必要性?小型企业本身也因为其规模较小?资 金不够充足?在市场中往往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这个时候?盈余管理 就能帮助企业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谋取投资?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广州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盈余管理存在弊端?本文通过详细的分 析和研究?探讨了公司的盈余管理存在哪些问题和引起的原因?并提出 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有利于公司降低盈余管理带来的风险? 由广州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可以看出?在企业间竞争越来 越激烈的环境下其自身的盈余管理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凸显?企业对 于盈余管理的滥用除了会影响企业本身的长远发展?也会对于我国 正常的市场经济环境带来损坏?会使盈余管理变成一种数字游戏? 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企业内部自身需要对盈余管理的实质 有清晰的认识?完善内部的体制?对于盈余管理的选择有良好的规 划?企业外部的国家以及政府相关部门要完善制度建设?加大监督 力度?给中小企业良好发展提供一个公允的保障?

【MBA教学案例】青山纸业盈余管理案例分析(下)

【MBA教学案例】青山纸业盈余管理案例分析(下) 2020年06月17日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手段 盈余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动机,国外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关于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总的来看,盈余管理动机可以分为三方面。 第一,资本市场的动机。《公司法》对企业上市有着严格的规定,如必须在近三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为摆脱政策性限制达到上市的目的,许多企业采用盈余管理进行财务包装,从而合法地获得上市资格。Lewis与Chanery(1998)实证分析了489家首次公开募股的公司,研究发现公司确实利用操纵性应计利润来平滑收入,业绩较好的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变化幅度明显小于其他公司,意味着公司的收入平滑性与业绩呈正相关。我国学者陈共荣和李琳研究了中国证券市场2000年?2004年内首次公开募股的公司,实证检验了盈余管理对股票发行价和首日价格变化的影响,得出结论是我国A股市场存在高抑价的现象,首次公开发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第二,契约动机。契约动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契约的双方是企业的经营者和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监管部门等,前者提供会计信息,后者使用会计信息。Sweeney(1994)对盈余管理的债务契约动机进行了研究,对于22家违反债务契约且具有强烈盈余管理动机的企业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管理当局会实施盈余管理,从而避免产生违约行为;企业的财务状况越接近于违反债务契约,经营者就越有可能调高报告利润。关于公司经营者与投资者之间的契约关系,Watts等(1986)提出公司股东通常会对管理层采用管理激励机制——根据公司业绩决定管理层报酬的方式,但是这种管理激励机制会产生负面效应:使经营者积极谋求任期内公司业绩的最大化从而使自身报酬最大化。 第三,政治成本动机。政治成本是指某些企业面临着与会计行为相关联的严格管制和监控,一旦财务数据高于或低于一定界限,企业就会招致政府管制和惩罚,因此经营者通常会设法降低报告利润,以一个更加温和稳定的形象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Zimmerman(1983)提出企业面临的政治成本越大,经营者应越有可能调整当期的报告利润,尤其是战略性产业、特大型企业、垄断型公司,大型企业更有可能会通过递延报告期收益的方式实施盈余管理行为。张晓东(2008)以高油价时期中国石化行业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中国资本市场上政治成本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在油价飙升阶段石化行业公司会进行盈余管理以调减利润。 关于盈余管理的手段,盈余管理主要是通过会计手段和交易手段。会计手段是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和估计,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小化以及利润平滑都是采用会计政策调节利润的结果,由于会计政策存在选择的空间,所以许多企业会借助于会计政策调节盈利水平。交易手段是指为了达到理想的会计结果而刻意安排某些交易事项,通过真实发生的生产和投资决策干预销售和管理费用。交易手段是一种非会计的盈余管理方法,例如为了提高报告期收益推迟购入固定资产和推迟消费支出,甚至创造交易等,这些做法对企业收益的真实性会产生一定影响。 (三)盈余管理程度的计量 根据均值回复应计利润模型,可以计算出三家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数据如表4所示。 操纵性应计利润是公司管理者违规构造交易事项或者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所产生的利润部分,从表4可以明显看出青山纸业2012年的操控性应计利润/净利润的指标明显高于其他两家公司,因此可以说明青山纸业在此期间的确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操控性应计利润这一指标可以看出,2011和2013这两年,三家公司这一指标无太大差异,而青山纸业在2012年该指标远远大于另两家对比公司,因此可以确定青山纸业通过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这一手段进行盈余管理操作。(四)盈余管理对市场的影响 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对青山纸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对市场的影响进行衡量,为了充分分析和说明青山纸业公司盈余管理对股价收益率的影响,本部分继续选取景兴纸业和山鹰纸业这两家公司作为同行业对比公司,三家公司事件分析法的具体计算过程一致。 1.计算公司股票在(-10,10)每日的实际收益率 实际收益率定义为,其中t代表时间,代表t时间的股票收盘价,代表t-1时间的股票收盘价。 2.计算如果事件不发生的正常收益率 先用公告日前360天至10天,即窗口期为(-360,-10)的个股实际收益率和市场收益率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最小二乘法估算出相应参数,然后将他们代入公告日前10天和后10天,即窗口期(-10,10),并用公式计算出各股窗口期内正常收益率。其中,为股票在t时间的正常收益率,为市场的收益率。 3.计算股票在事件窗口期(-10,10)内的超额收益率 用时间t的实际收益率减去时间t的正常收益率可以得到事件窗口期(-10,10)的超额收益率。 4.计算股票在时间窗口期的累计超额收益 由于事件分析法的目的就是研究某一个事件发生对股票收益的影响,仅仅观察超额收益率并不科学,因为在一个案例在估计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非研究事件的干扰因素,无法仅仅从AR中得到确切的结论。并且事件分析法不仅仅只是观察事件发生日收益率的变化,还要观察事件发生后一段时间的效应,因此需要对超额收益率的观察值进行加总,得到累计超额收益率。通过对事件窗口期内各公司超额收益AR和累计超额收益CAR的统计结果得出表5,根据表5,在图3中展示了三家公司累计超额收益的对比情况,青山纸业的CAR显著为负。 过上述分析,青山纸业公司在窗口期内累计超额收益显著为负,而同行业其他两家公司的累计超额收益均在0附近波动,没有显著的正向或负向超额收益,说明青山纸业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确实对证券市场股价变动产生了重要影响。2012年青山纸业高管变动导致的盈余管理行为在降低公司2012年整体业绩表现的同时,确实造成了股价和收益率的下跌。 青山纸业公司年度财报公布之后的短期内,投资者并未发现青山纸业的负向盈余管理行为,导致公司股票收益率持续下跌。那么投资者究竟需要多长时间对盈余管理能做出反应?中长期内证券市场收益率能否对盈余管理做出反应?长期内股票市场价格能否回归正常水平? 我们将事件的跨度调整为100天,即时间窗口变为(-10,100),测算从青山纸业年报发布日之后四个月内市场的反应。结果显示,投资者可以对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做出反应,在经历了短期内累积超额收益的持续下降之后,随着时间窗口继续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