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

第二章 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

第二章 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
第二章 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

第二章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

一、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主要内容涉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问题,了解资源的内涵、外延、分布、分类,了解社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影响,了解我国资源的现状,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必要性,以及我们的对策。本章的重点应掌握资源的含义、分布,我国资源的概况,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所存在的资源问题。本章的难点是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本章主要内容提要

人类社会如何持续发展是当前人们十分关心的大事,本章将就“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这一主题,提出十个问题进行探讨。

1、什么是资源?

以往,人们常说: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但是,考虑到人口众多的因素,面对现状,我们就会得出:我国是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的国家。在发展经济同时,面临保护资源的一个重要任务。所谓资源,一般地说,是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即指“资财的来源”。换句话说,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一切有用之物就是资源,无用之物就不是资源。比如,我国的水能居世界第一位,太阳能居世界第二位,煤炭资源居世界第三位,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却居世界第120位。广义地说,资源应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还包括无形的资财,如信息、知识和技术,以及人类本身的体力和智力。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作为资源需有下列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社会效应性,即应对人类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维持、改善起保证和促进作用。二是稀缺性,即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并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要,它是有限的。

2、为什么说资源的外延是不断扩展的?

从资源是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要素这一内涵出发,资源的外延就是不断拓展的。就自然资源说,它是以人类利用为标准的,因此,它的本质是以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作为价值与评价判断标准。这就是说,随着人们知识的增加、技术的改善、人类需求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资源就可随着时间的变动而有所变化,很多原来不认识的物品就可能成为新的资源。从总体上说,地球的自然本质上是固定的,但资源却是动态的,并没有固定的极限。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会导致自然资源外延的拓展;而新资源的利用又为下一次技术革命提供了物质条件,它又可能是一种新的资源。从社会资源发展的角度来认识,资源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的外延也是在不断拓展的。比如,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一系列新兴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就会导致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它们的发展要依赖自然资源的供给,需要劳力资源支撑,更多地还要依赖智力、信息、技术、管理和组织等社会资源和人才的能力。而这些社会资源的外延同样是不断扩展的。从可持续发展的道理上说,它的根本思想就是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同时要提高管理水平。其立足点仍然是对自然资源范围的不断拓展和对社会资源潜力的不断发挥。

3、资源是怎样分类的?

资源根据其所属性质的不同,可分成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也可根据利用程度的不同,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1)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物质或自然环境的不同,且具有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性的资源,如土地、气候、水、生物、矿产、能源、海洋、旅游等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是指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有限的主要的空间场所,是人类最为宝贵的资源财富之一。气候资源是指地球上生命赖以产生、生存和发展的气候条件。水资源是指被人类利用的、补给条件好的那部分淡水,以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水可淡化的资源。生物资源是指生物圈中的全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其中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是人类目前利用的生物资源主体。矿产资源是指储存于地壳内或地壳上的固态、液态或气态物质。能源资源是指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运动。海洋资源是指其直接与海水有关的物质和能量。旅游资源是指能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赏、度假、疗养、探险猎奇等的一切物质、过程和现象。

(2)社会资源是自然资源以外的其它所有资源的总称,它是人类劳动的产物。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知识技术资源、管理资源。

人力资源是指以人口为基础,以具有正常劳动能力的人为目标,以一定数量的具有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所

组成的一种社会资源。由此人力资源有两个规定特性:一是劳动者的数量,二是劳动者的素质。一定数量是先决条件,高素质劳动者的创造活动是基本保证,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于经济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知识技术资源是指人们可用于创造社会财富的各种技术和潜在知识技术。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也是保证经济效应的第一要素。管理资源是指在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管理经验,是当今社会资源中的重要因素。信息资源是指可供利用并产生效益的一切信息。这是一种非实体性、无形的资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面对新的技术革命,信息将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

(3)可再生资源是指可连续而稳定地为人类提供各种所需的物质资源。包括:恒定存在的资源,如风能、水力能、地热能和太阳辐射能等。可循环再生的资源,如淡水资源,森林草原资源等。通过人类劳动而再生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知识技术资源等各种社会资源,在人类脑力或体力劳动的背景下,这类资源可以较快的更新,为社会提供新的资源。可再生资源虽然通过大自然和人类的劳动可不断得到更新而为人们持续利用,但如果在一定时期里,对其耗用过度,尤其是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过度,就可能破坏资源的再生。

(4)不可再生资源是指相对于人类的自身再生产及人类经济再生产的周期内不能再生的各种资源,如各种矿产资源、煤、石油等。这些资源是随着消耗而逐渐减少的,短时期内不能恢复。

4、破坏自然资源会引起对人类社会怎样的报复?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是有限的,被利用的自然资源主要是一些可再生资源,而且再生资源的循环再生条件如果不被破坏,资源可以再生,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可保持融洽和谐的关系。自从人类进入工业化社会后,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了。但是,人们在无知、盲目和贪婪的动机驱动下,一味地从大自然中索取各种资源,不对大自然的循环过程进行维护,使大自然不堪重负,终于以各种形式向人类提出抗议,实行报复,这在人们现实的生活中已得到证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造成洪水肆虐

其一是滥砍乱伐森林。森林有巨大的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作用,森林的立体结构能对降水层层截持,有减弱降水对地面侵蚀的动能,也能使降雨量得以缓减,而且,森林枯枝落叶的持水量又是其本身重量的4倍,还可借助良好的土壤结构将地表水转化为地下径流。在雨季,森林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洪峰流量,延缓洪峰到来时间;在旱季,能增加枯水流量,缩短枯水期长度。由于滥砍乱伐,造成无林和少林,洪峰就会迅猛进退,加大了洪水的威胁。

其二是湿地湖沼被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湿地包括湖泊、沼泽、泥炭地等,这种湿地是流域来水的调节库,承担着蓄泄河川、维持流域水量平衡、降解污染物和提供旅游资源等作用,素有“地球之肾”的美誉。由于人们不停地沿河沿湖围垦,湿地范围锐减,调蓄洪水能力急剧下降。建国以来,长江流域有近1/3以上的湖泊被围垦,造成大量湖泊消亡,蓄水容积锐减。同样,由于缺水,地下水被超量开采,一些地区地面沉降、致使用权河湖干涸,黄河从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1985年以后,年年断流,造成了黄河生态环境的恶化。

其三是土地不合理的耕作。长江流域是古老的农业区,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有些山高坡陡的区域内,可耕地很少,农民不得不在河川两岸开荒种地,不少耕地又是在没有水土保持措施情况下的顺坡耕作,陡坡上的过度垦殖,会使林地减少,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又造成长江中下游的河床湖泊的淤积,土壤对降水起了截流作用,这就更增加了洪水的危险。

其四是气候异常。洪水流量有的虽属中等水平,可水位却很高,而且,当时又逢大雨、瀑雨之时,这种异常的气候,更使受灾范围之广达到空前的地步。

但是,从总体而言,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人为因素是此次洪水泛滥的主要原因,这次巨大洪水瀑发,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是自然资源对人类的惩罚。

(2)引起茫茫赤潮,

赤潮是海洋中某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瀑发性增殖或聚集,引起水色变化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赤潮生物多为浮游植物(藻类),在我国海域约分布有130种。赤潮灾害是通过藻类产生毒素,使水生动物引起物理性刺激或降低水体中的氧而引起的海洋动物大量死亡,最终形成有毒生物汇集,并对其他动物包括人类也产生毒害作用,给海水养殖业等造成重大损失。

(3)迎来疯狂的沙尘暴

沙尘暴是由风与沙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灾害性天气现象。沙尘爆发时,遮天蔽日、粉尘俱下,给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是另外一种环境问题。沙尘暴主要发生我国北方的春季,频繁发生,沙尘暴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经过的地方大都是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由于过度放牧、樵采、搂发菜等人为原因,原来的固定沙丘活化,流沙不断向南移动。我国是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遇到大风天气,就会有大量沙尘被吹向天空,是中国北方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来源。沙尘暴也是大自然对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的一种报复。

5、人口过度增长对社会发展有哪些不利的影响?

人类生产物质资料就是为了满足自身对物质产品的消费需求。在世界人口过度增长的形势下,人口对物质消费的无限追求给未来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比如:

(1)人口过量增长对物质生产造成压力

人的需求可分三个层次:第一,生存的需求;第二,享乐的需求;第三,自我发展的需求。其中生存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这是社会秩序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但在人口急剧增长的形势下,满足人口基本需求的社会物质生产就会倍感紧张。众多人口会使粮食生产出现紧张局面,随之而来就会产生世界谷物库存量的下降和粮食市场价格的全面上涨。其他,诸如水产品、生活用品等需求增长也值得关注。有人预测并提醒人们,21世纪人类将面临食物无保障的危机。有人甚至提出“谁来养活中国?”这个令世人震惊的论题。人口的过度增长确实是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2)人口过量增长会导致对资源的过度使用

物质生产的原料都来自于自然资源,由于对物质产品的巨大需求,人类在先进的生产技术支持下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强度、高密度,而这种高强度、高密度的开发,往往超出了自然资源的自我更新能力。自然资源长期地被透支使用,最终会导致其恢复机制的衰退甚至崩溃。近几十年来,在过量人口的压力下,很多资源的使用都处在过度状态,而这正是导致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或其它生活物资,大片的植被被砍伐或被烧荒变成耕地,造成了水土流失的源头;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或其它生活物资,土地的利用强度极大地提高,土壤肥力亏空,化肥被大量使用,又给土地带来酸化,造成土地板结等严重土壤生态问题。

为了获得更多的畜牧产品,草原单位面积上的畜牧量已远远超过其最大载畜量,超载的牲畜使草类无法更新生长,引起草场的退化和沙化。

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对森林的砍伐和利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热带雨林在机械化的开采条件下,数量在逐步减少甚至消失,使它对维持全球气候的稳定作用也在减弱。这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性影响将是难以愈合的。森林是人类需求量极大的一种资源,每年有大量的木材和木材制品被消耗掉,森林的毁灭性砍伐,就会导致土地的沙漠化。

水资源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命脉,在巨大的人口面前,水的需求量空前攀高。在地表水已不能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人们开始大量开采地下水。由于地下水的贮量逐年减少、水面逐年下降,引起了一系列社会、环境、生态等问题。如地下水的减少导致地面沉降,对地面上高层建筑的安全带来了隐患;地面的沉降对沿江沿海地区的防洪防涝带来了压力;地下水面的下降使海水回灌,出现地下水的咸化现象等。

(3)人口过量增长引起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

从社会化大生产的角度看,劳动力人口绝对数量和比率的升高,使得被赡养的老年人口和少年人口比率下降,社会负担减轻,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而人力资源的缺少,将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些问题。但从生产原料资源与人力资源的配置来讲,若没有足够的原料资源来消化所有的人力资源,过多的人力资源就会引起人口失业,影响社会的稳定,这是很多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所遇到的严峻问题。

(4)人口过量增长影响了人口素质的提高

在教育资源有限的国度里,过多的受教育人口会降低人均教育资源的占有量,降低教育的质量,一个家庭中有过多的孩子,也会降低人均教育投资花费,而这些都不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劳动力人口素质较低的国家往往都是一些人口数量相对较高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无论从当前还是未来发展看,劳动力数量都

是巨大而过量的。但人口的素质水平却非常低,在总人口中,接受过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只占总人口的3.5%;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占10.9%;接受初中教育的占33。2%;接受小学教育的占34.9%;文盲人口占6.6%。在传统的农业和工业经济时代,人口的数量和结构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口的质量是关键的因素。

6、资源退化枯竭对社会发展会有哪些制约?

自然资源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对资源使用的强度和使用的量越来越大,资源就会面临着退化、枯竭的危险。如:

(1)土地资源的逐渐退化

在人口的压力下,土地资源不仅后备资源短缺,而且处在逐渐退化之中。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过度放牧、乱砍乱伐森林、由于流水侵蚀、风力的吹蚀和不合理的农业利用。由于土地的退化,又会引起单位土地面积上的载畜量和粮食产量的大幅下降,就严重地威胁着世界粮食的安全性。

(2)水资源匮乏短缺

由于世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平衡,有些地区非常丰富,以至出现洪涝;有的地区用水极为困难。也由于环境污染严重,很多淡水资源被破坏而不能使用。目前,世界上水资源不足的国家有80个,缺水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0%。尤其是中东、北非、中亚等干旱地区,缺水情况十分严重。我国从总水量看居世界第一位,但从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却居世界第80位,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的四分之一。北方地区缺水严重,南方地区有些城市由于水体污染严重,也产生供水紧张的现象,这已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生物资源破坏严重

由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和对土地无止境的开发,影响了生态环境平衡,致使生物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全球森林覆盖率持续降低,海洋中渔业资源的数量也大幅度减少,许多物种濒临灭绝。。

(4)矿产资源的耗竭

由于全球工业化速度加快, 加速了对矿产资源的开采,矿产资源的短缺将极大地制约世界经济的增长。按目前石油的年产量,大约还可开采四五十年,人类将面临“石油枯竭”的危机;煤炭的消耗量仅次于石油,按目前煤炭产量计,储量可供219年采用,但煤炭在燃烧时要释放大量CO2和SO2,使大气增强温室效应,

导致酸雨,造成严重环境问题。因此,应控制煤炭的使用。此外,全球最常用的铅矿、锌矿、铜矿、锡矿、镍矿、汞矿、锑矿、钛矿等9种有色金属矿产,可开采的年限也不会超过50年到100年,这些资源耗尽就没有替代品可用,世界经济发展将面临更多问题。

7、环境污染将对人类文明造成怎样的破坏?

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量的急剧增长,排放至环境中的废弃物也日益增多,自然环境能为人类提供的资源和降解、消化排放废弃物的能力却越来越弱,也就必然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

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汽车的进一步普及,人类在活动中向大气排放的烟尘和有毒气体猛增。二氧化碳、铝、砷、汞、镉、一氧化碳、悬浮颗粒物等弥漫在城市低空,已超出自然背景值,造成大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也会使土地、建筑物、文明古迹等被严重腐蚀。

(2)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这类气体称之为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臭氧等。由于近年来工业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与日俱增,加之森林植被破坏,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大为增加,这就会使两极的冰川融化,给人类造成重大灾难。在21世纪,地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3.5℃。温度的升高将造成干旱地区的气候更为干旱,全球海面大幅上升,沿海大量的城市将因海面的上升而被淹没,目前世界上35座最大城市中,有20座地处沿海,它们的淹没会给人们带来难以想像的灾难与威胁。

(3)臭氧层遭破坏

臭氧是一种淡蓝色具有特殊臭味的气体,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臭氧层的最重要功能是吸收太阳的紫外线辐射,它象一个巨大的过滤网,对地球上人类和生物的生存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臭氧层正遭受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氟里昂的破坏,人们通过电冰箱、空调机或超音速气机放出此种物质。它把臭氧分解成氧气和氯气,而氯气又不断分解臭氧,臭氧层就此遭受到破坏。臭氧被破坏后又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加,使人类皮肤癌的发病率增高,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双目失明的患者增加;也将使小麦、大豆、玉米、土豆等粮食作物大量减产。臭氧空洞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

(4)水体污染加剧

陆地水体污染源自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降雨对化肥、农药及其它污染物的冲刷,以及空气中的降尘,它已危及水生生物,损害人类健康。海洋污染来自工业排污、渔船抛撒物、塑料渔具、商船的废弃物、海上大规模石油开采,以及轮船的溢漏和排污, 这些水体污染造成酸、碱、盐、重金属严重超标,是环境污染的又一重要表现,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更为严重。

8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怎样提出来的?

人类的未来之路该如何走?社会发展必须依赖于大自然,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每个现代人必须思索与回答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思想就是在以下背景下提出来的。

(1)在总结众多惨痛的教训基础上,尤其是看到人类历史发展中,西方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物质财富同时,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经过反思,世人提出这一思想。

(2)面对当今社会发展所遇到的诸多问题,考虑到不能向大自然超量索取,甚至破坏自然,认识到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解决所面临各种问题。

(3)在生活实际中,人们开始认识到,地球可提供的自然资源能力和环境的自然净化能力是有限的,自然资源是一种稀缺资源,需统筹兼顾。

(4)由于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当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安定繁荣,这一问题必然会引起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重视和关注。

9、“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

“可持续发展”思想强调的是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环境持续能力基础上;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当代人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关注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鼓励对环境保护有利的经济活动;在发展指标上,不单纯用GNP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指标,而是用社会、经济、环境、生活等多项指标来衡量发展。这一“可持续发展”思想内涵把人类当前的利益和长远的利益、局部的利益和全局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考虑,使社会的未来走向沿着一条健康的轨道发展。

“可持续发展”思想内容包括了以下几点:

(1)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权利,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享有的权利。可持续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第一位的。只有发展才能解决贫富悬殊、人口猛增和生态危机,也才能逐步实现现代化,发展是使发展持续下去的必要前提条件。

(2)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发展经济和提高生活质量是人类追求的目标,需要自然资源和良好生态环境为依托。没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就不可能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可持续发展重视环境保护,现代的发展已不满足于物质和精神消费,舒适、优美的环境也是实现发展的重要目标。

(3)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这种权利应当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维护,在国际交往中,则变成国家资源主权与环境责任的平等和统一。

(4)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的发展失衡。若想达到适当的发展,需要提高生产的效率,以及改变消费,以最高限度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生产废弃物”(《21世纪议程》)。

(5)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6)可持续发展还强调树立一种全新的现代文化观念,彻底改变对待自然界的传统态度,用生态观点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类看成自然界的一个部分,从而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崭新观念。为此,要使环境教育“重新定向,以适合可持续发展,增强公众环境意识,并推广培训”(《21世纪议程》)。

10、我国二十一世纪人口、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目标和措施是什么?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众多,我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的基本素质偏低,人均资源量偏少,环境基础十分薄弱。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在现代化过程中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坚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相协调,与资源的持续利用相协调,与环境的持续维护和改善相协调。实行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律,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争取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1)人口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目标和对策

第一,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是我国基本国策之一。也是保证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方略,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采取计划生育行动,30年来减少出生人数3亿人以上。我国提出的人口控制目标是:2005年全国人口控制在13.3亿以内;2010年控制在14亿以内;人口年平均增长率控制

在0.9%以内;2040~2050年出现人口零增长时的人口数控制在16亿以内。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实施有利于低生育水平的各项政策,鼓励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依照法律法规合理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等。

第二,积极提高人口质量。人口质量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教育素质,生育率与人们的文化教育程度高低呈反向关系。在身体素质方面,婴儿死亡率的下降,预期寿命的提高,必须采取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口营养状况、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等措施,还要全面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积极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确保失业、医疗、养老和计生保险的落实;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使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增强人民体质结合起来。在人口文化教育素质方面,重点加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城市和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基本普及高中教育,使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实现上述目标,一要保证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不断增长;二要大力推进教育改革,走“社会办学校”之路;还要从根本上改变脑体分配不尽合理的状况,逐步向脑力劳动倾斜,提高个人和家庭进行智力投资的积极性。

(2)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行动目标和对策

我国的自然资源是相对匮乏的,以大量消耗资源去追求经济数量的增长,实现持续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为确保21世纪我国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实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再生能力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三大政策。保护资源是对现有的资源加以保护,不得滥垦滥伐,胡挖乱采。提高资源再生能力是对再生资源加强保护,扩大资源再生规模和提高再生质量,尤其是耕地、林地、草场资源的再生。提高资源利用率即要求节约资源,发展替代资源,减少单位产值的自然资源消耗,走节约资源型发展道路应是我们的战略首选。在实际行动中,要逐步建立节约型、集约型的农业产业结构,保证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步建立节约型、知识密集型的工业产业结构,保证水、能源、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挖掘资源的深度开发价值。

(3)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目标和对策措施

环境保护是我国第二项基本国策,环境问题集中表现为:工业污染较前有所减轻,农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加重;污染由点源式逐步扩大到面源式;农药污染、白色污染、汽车尾气污染以及乡镇小企业污染已呈扩展之势;环境破坏面越来越大,已发展到黄河断流、土地沙漠化等危及生态平衡问题。面对上述严峻的形势,中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策略贯穿到底。在相应的行动决策上,一要扩大环保宣传,加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使更多人认识到环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们只有一种选择。二要严格执法,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大力查处破坏环境的违法违纪行为。三要加大环境治理投入,包括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的必要资金投入。四要大力发展清洁生产技术,普及清洁生产模式,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五要实施环境保护市场取向的改革,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来保护和改善环境。通过上述手段,建设我国人口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正在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中国政府已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针,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国策,正视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

三、学习方法指导

如何加强理解?

理解是个行为动词,是教学目标中的第二个层次,它不同于第一层次,只要求知道、了解、说出,达到“识记”要求即可,也不同于第三层次,要求达到分析、评价、“运用”高标准。理解层次要求通过归

纳或概述,理解知识其中的内涵,掌握知识间所反映的事物内在的联系,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完美结合。比如,本章中有个“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有什么关系?”问题。它就必须先掌握“资源”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再理解它们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且紧紧扣住人口、资源、环境这三大问题,牢记资源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条件,人口是产生一系列社会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充分领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含义和意义,最后就能从四个方面做出回答。

其一,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存在依赖关系。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利用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各种资源中,源于自然环境的自然资源,一直提供着社会发展所需的物质和能量;而源于人类本身的社会资源则提供着加速社会发展的劳力、技术、知识及各种思想等。

其二,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有破坏作用。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不断地使用自然资源,由于某些自然资源数量有限,以致使其逐渐减少甚至枯竭,或因没有替代用品,往往就会产生资源的危机;而在自然资源被利用的过程中,一些残余废弃物重新回流自然,或干扰了自然资源,将对自然环境或自然资源产生强烈的破坏作用。

其三,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起了养护作用。人类社会已发展了几千年,至今不衰,就是因为人与自然在历史长河中共同成长。中国是世界四大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农耕文明时代,是气候最佳时期,当时黄河中游的气温较高,植物生长茂盛,植被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长,也有利于古代人们的居住。我们的先民选择在这里生息繁衍,发展农耕,他们既依托黄河流域丰富的土地资源,也养护着这些资源,创造出了璀璨的中原文化。英国是工业化最早的西方国家,也是煤炭资源和铁矿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他们凭借这些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起包括纺织、采煤、冶金、纺织机械、造船和某些机床制造业,并成为称霸世界的物质技术基础。与此同时,他们也用这些技术维护了自然资源。当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时,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并没有改变,同样,人们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对自然资源做到既开发又养护。

其四,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还有创建作用。人类社会的大厦是建立在各种自然资源基础上的,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人类长期对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人类要进入二十一世纪是不可能的。但是,人类也在利用自然同时,在创造新的资源,科学的进步不仅能加快社会发展的步伐,也能不断扩展自然资源的外延。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转基因食品、超导材料的出现是人类对基因资源、物质原料等资源的深入开发的结果,更是不断扩展、创新的表现。无论人类怎样使用自然资源,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自然资源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亘古不断的,这是一个真理,是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教案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教学目标: 古代社会教学内容基本要求 1、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2、奴隶社会的生产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3、封建社会的生产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4、中国古代社会的科技文化成就。识记: 1、在原始社会,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 2、奴隶制度是最野蛮的剥削和压迫制度。 3、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 理解: 1、简述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阶级和国家的过程 2、描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表现。 活动:采用多种手段获取图文资料,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古代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的突出贡献。第一框无剥削无压迫的原始社会 教学重、难点:在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决定着原始的生产关系教学方法:线索图示讲解; 教学过程:人类社会共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你对原始社会是怎么认识的? 有了人,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第一个社会是原

始社会。 (一)低下的社会生产力附图: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学生看图,教师指导学生注意概括出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劳动工具:石器、火 劳动对象: 劳动者:原始人 结论: 原始人的生存能力是非常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极端低下) 观点: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劳动者——谁来改 生产力生产工具——用什么改 劳动对象——改什么 想一想: 你认为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有什么特点?(极端低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 概括出原始社会生产力三要素) :在这种环境和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原始人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二)没有剥削:附图:尼人狩猎图。 附图:基诺族平均分配食物 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平均分配 没有剥削(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 观点: 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化学与人类文明

化学与人类文明 世界由物质组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科学,是人类认识改造和保护物质世界的主要理论依据,从开始用火的原始社会到使用各种人造物质的现代社会,人类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化学的成果,化学是再原子和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和应用的一门科学,化学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恩格斯曾经说过“化学既是关于自然地科学,又是关于人的科学。在当代科学的发展趋势中,它们正在走向统一。因此,化学不仅仅是认识生命与进化的手段,也是人类生存和获得解放的手段”。 他的各个领域无不直接的或间接的关系到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问题。当前,伴随着社会的化学化和化学的社会化趋势广泛而深入的发展,现代化学正在成为“一门满足社会需要的中心科学”,穿凿这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 首先从我们的衣、食、住、行来看,尼龙,分子中含有酰铵键的树脂,自然界中没有,需要靠化学方法得到;涤纶,用乙二醇、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等合成的纤维。还有类似的许多衣料,如人造纤维、尼龙、的确凉等衣料大部分都是石油提炼成的化学品制成,这些都丰富了人们的衣橱。色泽鲜艳的衣料需要经过化学处理和印染,丰富多彩的合成纤维更是化学的一大贡献。食物方面:化学同样重要。用纯碱发面制馒头,松软可口。各种饮用酒,经粮食等原料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制得。槟榔是少数民族喜爱的食物,在食用前,槟榔必须浸泡在熟石灰中,切成小块。到一定时间后,才可食用。加工制造色香味俱佳的食品,离不开各种食品添加剂,如甜味剂、防腐剂、香料、调味剂和色素等等,它们大多是用化学合成方法或用化学分离方法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出来的。住屋方面:建筑材料如三合土(水泥)、钢筋、磁砖、玻璃、铝和塑胶等均来自化学工业的制成品。由于有了化学,我们的住房才有多彩的装饰。生石灰浸在水中成熟石灰,熟石灰涂在上干后成洁白坚硬的碳酸钙,覆盖了泥土的黄色,房子才显得整洁明亮。化学炼出钢铁,我们才有铁制品使用。化学加工石油,我们才能用上轻便的塑料。化学锻烧陶土,才能使房屋有漂亮的瓷砖表面。用以代步的各种现代交通工具,不仅需要汽油、柴油作动力,还需要各种汽油添加剂、防冻剂,以及机械部分的润滑剂,这些无一不是石油化工产品。此外,人们需要的药品,洗涤剂、美容品和化妆品等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用品也都是化学制剂。可见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化学有关,人人都需要用化学制品,可以说我们生活在化学世界里。 从社会发展来看,化学对于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农业要大幅度的增产,农、林、牧、副、渔各业要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化学科学的成就。化肥、农药、植物生长激素和除草剂等化学产品,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而且也改进了耕作方法。高效、低污染的新农药的研制,长效、复合化肥的生产,农、副业产品的综合利用和合理贮运,也都需要应用化学知识。在工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方面,急需研制各种性能迥异的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在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炼制和综合利用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化学知识,并已形成煤化学、石油化学等专门领域。导弹的生产、人造卫星的发射,需要很多种具有特殊性能的化学产品,如高能燃料、高能电池、高敏胶片及耐高温、耐辐射的材料等。 在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能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化学工作者为人类使用煤和石油曾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在又在为开发新能源积极努力。利用太阳能和氢能源的研究工作都是化学科学研究的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第二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三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四节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本章引言: 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 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包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唯心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唯物史观: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 (1)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 第一、把精神的东西当作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活动 总是在一定的意识指导下进行的,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唯心史观看到了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这种特殊性,但是却片面地扩大夸大了这种特殊性.它只是从意识 和精神的方面理解社会同自然界的区别,却没有看到社会对自然界的深刻依赖性、社会生活 本身的物质性和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性。 第二、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注意的中心只是少数历史人物的活动,它把人民群众看作是"惰性”的物质、无知的”群氓” (旧)(2)唯心史观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第一,社会历史根源。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充分暴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生产发展的状况。 第二,阶级根源。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剥削阶级垄 断了精神文化活动,他们总是夸大精神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鄙视体力劳动,抹煞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竭力鼓吹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地位与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辩护和论证。 第三,认识根源。认识根源讲的是人们在认识中犯错误的可能性和原因 3,物史观创立的重大意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以往哲学家仅从人们的思想动机去研究社会历史的局限,努力寻找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出发解释一切社会历史现象,否定唯心史观而创立唯物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社会整体的变迁和进步,不仅是产出的增加,还包含产品的生产和分配赖以进行的技术、经济制度和资源利用方式的变革,产业结构、分配制度、社会生活、物质福利的改善。 农村发展: 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调整技术和机制变化的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并持续地满足目前和今后世世代代人们的需要,因此是一种能够保护和维护土地、水和动植物资源,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在技术上适当可行、经济上有活力、能够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农业。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内涵:一是农村产业发展与资源持续利用问题,处理好当代人与世世代代人的关系;二是劳动就业问题,消除贫困,促进平等发展;三是建立合理的、有效的经济运行系统、社会结构系统和思想文化系统,推动农村社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村人的全面发展。农村现状特点1人均耕地仅1.2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40% 2小农经济为主体3收入结构多元化4收入差距扩大5农业在GDP构成中比例不断缩小6劳动力流失7城乡二元化农村发展规划:在特定的农村区域范围内进行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的总体部署。即有效地开发利用农村区域的资源,使农村各产业之间、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建设之间,及其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协调发展而制定的综合性、长期性计划。 区域发展规划:一般指各地区根据其当前资源、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状况和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而制定的具有综合性、长期性的一种计划形式。 农村发展规划的特点:1全局性2导向性3差异性4动态性 战略与规划的区别:战略:泛指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指明方向。规划: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和设计未来整套行动方案。即确定具体步骤。 农村发展战略:在较长的时期内,根据农村区域经济、社会、科技、生态条件(内因),及其相应影响因素(外因)的现状分析和预测,制订农村区域发展的目标,并根据发展目标制订所需要素部署方案和重大的政策措施。 产业选择原则:1生产资源密集度原则2市场潜力原则3关联带动原则 资源禀赋系数(EF)分析法:某一区域资源i在全国拥有的资源i中的份额与该区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之比。计算公式为:EF=(Vi/Vti)/(Y/Yt) 其中,Vi——某区域拥有资源i的数量;Vti—全国拥有资源i的数量;Y—某区域国民生产总值;Yt——全国国民生产总值 如果EF>1,则某区域资源i在赫-俄模型意义是丰富的,具有比较优势,反之,不具有优势。 农村发展规划指标:用以反映农村社会现象的数量、质量、类别、状态、等级、程度等特性的判断标准。特点:1计量性或可量度性2具体性或可感知性3重要性或代表性4时效性农村发展规划指标的分类:1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反映不同领域)2描述性指标和评价性指标(功能划分)3经济指标和非经济指标(经济、社会领域)4肯定指标、否定指标和中性指标(用于判断) 4投入指标、活动量指标和产出指标(资源状况) 农村发展规划指标的功能:(1)反映功能(2)监测功能(3)比较功能(4)评价功能(5)预测功能(6)计划功能 农村发展规划指标体系:根据一定目的、一定理论设计出来的综合反映农村社会现象的具有科学性、代表性和系统性的一组农村发展规划评判标准。 农村发展规划指标体系的特点:1目的性2理论性3科学性4代表性5系统性 农村发展规划的主要依据:1农村区域发展现状;2明确区域在上一层次的大区域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3掌握主要产品的市场信息;4国家各部、委、局颁布的各种涉农产业的技术规范和管理办法。 .区域:用某项指标或某几个特定指标的结合,在地球表面划分出具有一定范围的连续而不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以材料为主要标志的。100万年以前,原始人以石头作为工具,称旧石器时代。1万年以前,人类对石器进行加工,使之成为器皿和精致的工具,从而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后期,出现了利用粘土烧制的陶器。人类在寻找石器过程中认识了矿石,并在烧陶生产中发展了冶铜术,开创了冶金技术。公元前5000年,人类进入青铜器时代。公元前1200年,人类开始使用铸铁,从而进入了铁器时代。随着技术的进步,又发展了钢的制造技术。18世纪,钢铁工业的发展,成为产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19世纪中叶,现代平炉和转炉炼钢技术的出现,使人类真正进入了钢铁时代。与此同时,铜、铅、锌也大量得到应用,铝、镁、钛等金属相继问世并得到应用。直到20世纪中叶,金属材料在材料工业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 20世纪中叶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作为发明之母和产业粮食的新材料又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首先是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问世,并得到广泛应用。先后出现尼龙、聚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等塑料,以及维尼纶、合成橡胶、新型工程塑料、高分子合金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等。仅半个世纪时间,高分子材料已与有上千年历史的金属材料并驾齐驱,并在年产量的体积上已超过了钢,成为国民经济、国防尖端科学和高科技领域不可缺少的材料。其次是陶瓷材料的发展。陶瓷是人类最早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原料制造而成的材料。50年代,合成化工原料和特殊制备工艺的发展,使陶瓷材料产生了一个飞跃,出现了从传统陶瓷向先进陶瓷的转变,许多新型功能陶瓷形成了产业,满足了电力、电子技术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和需要。 结构材料的发展,推动了功能材料的进步。20世纪初,开始对半导体材料进行研究。50年代,制备出锗单晶,后又制备出硅单晶和化合物半导体等,使电子技术领域由电子管发展到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的应用和发展,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 现代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金属、非金属无机材料和高分子材料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的材料领域——复合材料。复合材料以一种材料为基体,另一种或几种材料为增强体,可获得比单一材料更优越的性能。复合材料作为高性能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不仅用于航空航天领域,而且在现代民用工业、能源技术和信息技术方面不断扩大应用。 环保节能高性能低成本

化学与人类的生活

化学与人类 生活离不开化学,遍观周围,几乎每件事物都与化学有关。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自有人类以来就开始了对化学的探索,因为有了人类就有了对化学的需求。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我国著名滑雪前辈杨石先生说:“农、轻、重、吃、穿、用,样样都离不开化学。”没有化学创造的物质文明,就没有人类的现代生活。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因此可以从人与化学的关系去探讨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化学作为一门庞大的知识体系,能用来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满足社的需要,对人类社会做出贡献。它的成就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发展,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生存,而人的生存离不开化学。社会的一切发展,生命是基础。一切生命的起源离不开化学变化,一切生命的延续同样离不开化学变化。恩格斯说:“生命的起源必然是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没有化学的变化,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也就更不会有人类。是化学创造了人类,创造了美丽的地球。 就化学对人类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来说,化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首先,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用到化学制品。 “民以食为天”,我们吃的粮食离不开化肥、农药这些化学制品。1909年哈伯发明的合成氨技术使世界粮食翻倍,如果没有他发明的这个化学技术,那么世界上就有一半的人得不到温饱,那么世界上就多了一半的人的生命面临危机了。加工制造色香味俱佳的食品就更离不开各种食品添加剂,如甜味剂、防腐剂、香料、味精、色素等等,多是用化学合成方法或化学分离方法制成的。 再看我们住的房子,石灰、水泥、钢筋,窗户上的铝合金、玻璃、塑料等材料,哪件不是化学制品?离得了铝合金的木制的窗户,也离不开化学制品油漆;就算不用玻璃吧,像一些贫穷人家用的尼龙布甚或用的报纸,不是化学制品又是什么?还有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如牙刷、牙膏、香皂、化妆品、清洁用品等等无一不跟化学沾边,都是化学制剂。 出了门,我们踏在水泥铺成的街道上,看到的是钢筋水泥做的高楼大厦,用以代步的是各种塑料、橡胶、玻璃以及各种合金做的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还离不开汽油、柴油,各种汽油添加剂、防冻剂和各种润滑油。如此种种,都是化学制品。现代人类根本无法离开人造化学品,我们每天24小时都被人造化学品所包围着。 其次,我们的健康长寿也与化学息息相关。体内某些化学元素平衡失调时,就会导致某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1965年和1981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蛋白质和核糖的形成是无生命到有生命的转折点。自此我们人类对自身的了解有了新的突破,为我们人类对生命和健康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正是有了合成各种抗生素和大量新药物的技术,人类才能控制传染病,才能缓解心脑血管病,使人类的寿命延长25年。人类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各种营养品和药品。如果没有这些化学药品,世上不知有多少人要受病魔的折磨,不知有多少人会被病魔夺去生命。 生命体中支撑着生命的是无数的有机化合物,重要的有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肽键、酶、核酸等。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不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是社会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A、B、C) A、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上层建筑 E、社会结构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C)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超前性 3、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A、B、C)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生产关系 E、社会分工 4、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E、人民群众 5、人类活动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进行,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C ) A、政治关系 B、思想关系 C、生产关系 D、家庭关系 E、民族关系 6、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C) A、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B、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 C、革命阶级向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 D、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势力反对保守势力的斗争 E、剧烈的武装斗争 7、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其对生产方式产生的深刻影响主要有(A、C、D) A、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B、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C、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D、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第三产业结构发生变革 E、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8、既承认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活动作用的观点,属于(A)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诡辩论观点 D、折衷主义观点

山西省综合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山西省综合资源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赵阳 37 摘要:山西是资源储备大省,同时也是资源开采大省和能源消耗大省。山西经济社会资源发展与资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本文分析了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利用的途径。 关键词: 山西是国家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也是中部典型的资源型地区。资源开发利用是把双刃剑,资源优势很容易变成“资源陷阱”。长期以来,大规模、群体性和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形成了山西高度依赖的经济体系。山西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粗放经营推动,靠资源的成本优势维持产品的竞争优势,经济发展付出的资源代价相当大。全省矿产资源拥有量丰富,但多年大规模开发矿产资源引发的资源短缺矛盾日逐尖锐。水、土地和森林资源严重缺乏,资源供应日益趋紧,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全面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即是解决山西资源支撑不足困境的必然选择,又是实现“二次资源”价值化的现实出路,对中部各省资源开发路径的选择,亦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1.煤炭行业。 推广煤炭绿色、安全、经济开采技术、装备和工艺,坚持先抽后采、煤气共采、煤与伴生资源共采,减少矿井废弃物排放量。加大边角煤、薄煤层以及高硫高灰煤的开采力度,提高煤炭回收率。优先采用输煤皮带、地下输煤通道等封闭储装运仓储系统,实现“煤不露天、煤不落地”,减少输送过程的损失以及造成的环境污染。通过矸石矿井回填、矿井水循环利用、煤层气液化、煤炭气化以及循环发电等方式,实现煤矿固、液、气相废物的综合利用。 推广煤系高岭土超细、增白、改性技术,推进煤炭地下气化技术。 通过“环境综合整治、土地复垦和生态景观重建”等模式来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和土地复垦工程。 多途径开发利用煤层气、煤矸石、矿井水等煤系共伴生矿产资源,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以煤矸石直燃发电、治理沉陷区和裂缝区、煤矸石建材及制品以及复垦回填等大宗利用为重点,研发推广煤矸石制备化工产品、生产复合肥料、提取稀有元素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和产品。

现代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现代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夏超1143041054 计算机学院 【摘要】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本文从物质基础、学科发展、生存环境、及健康水平角度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现代化学人类社会作用 0 引言 当今千变万化的世界中,人类生活接触最多而又最深刻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化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对于造福人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化学也在不断的危害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要想长久生存下去,不能只顾利用自然资源,更不能野蛮地征自然界,而是要重视保护自然界,使自然界和社会进步协调发展。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物质组成与结构和性能的关系,研究物质转化的规律和控制手段。恩格斯[1]说过:“化学既是关于自然的科学,又是关于人的科学。在当代科学的发展趋势中,它们正在走向统一。因此,现代化学不仅是认识生命过程与进化的手段,也是人类生存的手段和获得解放的手段”。它的各个研究领域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当前,随着社会的化学化和化学的社会化趋势广泛而深入的发展,现代化学正在成为“一门满足社会需要的中心科学”[2],创造着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 1 化学对人类物质基础的作用 自从20世纪以来,人类便遇到了各种社会问题的威胁,如人口增长、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等。不过在过去100多年中,化学在分析、合成、控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化学正成为解决人类进步的物质基础的核心科学,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化学不但能够大批量生产制造各种自然界已有的物质,并且能够根据人类的需求创造出自然界本不存在的物质。1928年尿素的合成不仅打破了不能人工合成生物物质的思想禁锢,而且这一研究结果在这以后合成化学中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不但可以为人类吃、穿、用提供了大量适用的物质基础,而且使化学家能够在分子层面上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命物质的关系,从而迈向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的合成。 分析化学能够为我们提供成份分析和结构分析的手段,使人们能够在分子层次上认识天然的和合成的物质与材料,掌握和解释结构-性质-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预测某种结构的分子是否可以存在?这种分子有什么功能? 化学包含了非常成熟的化学过程的热力学、动力学理论,能从理论上指导合成新物质(如催化剂、DNA等)和反应新条件(如高压、高温、超临界状态)的设计和创造,从而能够达到大自然所不能达到的目标,并且可以用于解决生产和生活问题。

第二章 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

第二章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 一、本章的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主要内容涉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问题,了解资源的内涵、外延、分布、分类,了解社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影响,了解我国资源的现状,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必要性,以及我们的对策。本章的重点应掌握资源的含义、分布,我国资源的概况,当代人类社会发展所存在的资源问题。本章的难点是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本章主要内容提要 人类社会如何持续发展是当前人们十分关心的大事,本章将就“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这一主题,提出十个问题进行探讨。 1、什么是资源? 以往,人们常说: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但是,考虑到人口众多的因素,面对现状,我们就会得出:我国是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的国家。在发展经济同时,面临保护资源的一个重要任务。所谓资源,一般地说,是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要素,即指“资财的来源”。换句话说,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一切有用之物就是资源,无用之物就不是资源。比如,我国的水能居世界第一位,太阳能居世界第二位,煤炭资源居世界第三位,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却居世界第120位。广义地说,资源应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还包括无形的资财,如信息、知识和技术,以及人类本身的体力和智力。狭义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作为资源需有下列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社会效应性,即应对人类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维持、改善起保证和促进作用。二是稀缺性,即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并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需要,它是有限的。 2、为什么说资源的外延是不断扩展的? 从资源是指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一切要素这一内涵出发,资源的外延就是不断拓展的。就自然资源说,它是以人类利用为标准的,因此,它的本质是以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相互作用作为价值与评价判断标准。这就是说,随着人们知识的增加、技术的改善、人类需求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资源就可随着时间的变动而有所变化,很多原来不认识的物品就可能成为新的资源。从总体上说,地球的自然本质上是固定的,但资源却是动态的,并没有固定的极限。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会导致自然资源外延的拓展;而新资源的利用又为下一次技术革命提供了物质条件,它又可能是一种新的资源。从社会资源发展的角度来认识,资源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的外延也是在不断拓展的。比如,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一系列新兴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就会导致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它们的发展要依赖自然资源的供给,需要劳力资源支撑,更多地还要依赖智力、信息、技术、管理和组织等社会资源和人才的能力。而这些社会资源的外延同样是不断扩展的。从可持续发展的道理上说,它的根本思想就是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同时要提高管理水平。其立足点仍然是对自然资源范围的不断拓展和对社会资源潜力的不断发挥。 3、资源是怎样分类的?

浅谈化学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2.3 能源化学与人类生活 能源是指能够转换成热能、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等各种能量形式的自然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它的利用和开发一直为人类所重视,而能源化学则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汽油、煤油、柴油都不是最原始的存在,而是经过一定的化学方法,即将原油分馏、裂化、重整、精制加工后得到的一系列产物中的一部分。而作为最原始存在的原油,则只有经过处理后才能被用于所需要的行业,在这,能源化学便起着处理的作用。在能源的供需矛盾日趋紧张的今天,石油等传统能源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各种各样的新能源便被人们发现并利用起来。进入电气时代后,电能便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传统的水力等发电手段已不堪重负,就在这时,人类开始运用核能。核能可由原子核衰变、裂变和聚变产生,而人类核能发电利用的则是核裂变产生的核能。它是由一个慢中子轰击某些重核后产生的能量,人们先用它将水转变成水蒸气,再用水蒸气产生动力,转动涡轮,然后产生电能。核能的利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类的能源危机,这也让人们意识到了能源化学的重要性。 化学那强大的创造力,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物质基础,如今的人们生活在一个名副其实的化学世界中,化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化学对人类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3.1 环境化学与人类生活环境 面对当今种种的环境问题,人体希望通过研究天然物质、生物物质和合成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以寻求有效的治理办法,于是环境化学便应运而生了。 对于不同的环境介质,环境化学又有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和土壤环境化学三个分支,而当今的环境问题也不外乎这三类。针对酸雨现象、温室效应以及臭氧空洞等大气环境问题,人们提出煤的脱硫,植树造林和运用溴化锂代替氟里昂等治理方法;针对水体无机污染等水环境问题,人们提出了加入化学物质与污水中有害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治理方法;针对土壤无机污染等土壤环境问题,人们提出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等治理方法。不同的环境问题都有着不同的产生因素,环境化学的作用便是将其分析出来,并相对应地提出治理的方法,所以在环境治理这方面环境化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2 绿色化学与人类生活环境 随着各种环境问题的出现,人们开始反思传统化学工业的不足,在治理环境问题的同时,也注重了环境问题的预防,于是人们发展出了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旨在提高生产效率或优化产品效果的同时,能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轻污染程度,改善环境质量。 随着人们绿色意识的提高,绿色化学的发展也在逐步加快,应用也越来越广。人们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氢能和生物质能;人们使用生物催化剂、稀土催化剂等低害无害催化剂;人们使用各种新产品,如生物柴油、生物农药和生物可降解塑料;人们开始运用清洁工艺和节能技术……这一切都为人类环境的保护作着贡献,也预示着绿色化学在环境保护方面那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类社会和客观世界,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不可小觑的问题--环境问题。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前所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第一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第一节古代社会 本节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古代几个社会制度做了简要的介绍,指出人类社会是如何从无阶级剥削的原始社会进入到具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这种状况,不但不意味着历史的倒退,反而说明历史是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是由低级向高级依次前进的。第一框题人类社会的童年——原始社会 [教材分析] 讲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层次,讲原始社会的生产能力是极端低下的。指出远古人类为了生存,必须竭尽全力与自然界进行斗争,才能获得有限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同时,指出了原始社会人们进行生产所使用的工具是极其简陋的,人类生产每前进一步,都要花费成百年、上千年,以至逾万年的时间。 第二层次,指出原始社会是一命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为什么?首先,在生产能力极端低下的情况下,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原始人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在共同的劳动中,同自然进行斗争。其次,共同劳动必然要求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而且只有共同劳动,才能满足人们维持生存的

基本需要马因此,生产资料必然采取平均分配的方式。再次,没有私有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是平等与合作的,没有压迫和奴役的现象。最后,说明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级阶段。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原始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的历程,认识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是极端低下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生产关系”这一基本概念;识记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氏族组织的发展情况;了解原始社会是没有剥削的社会,氏族是最基本的单位;懂得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是由当时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金属工具、手工业出现的意义,懂得私有制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懂得氏族制度的瓦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能力目标 归纳和整理知识的能力。能从课文的阐述中把握要点,在课后的复习中能对知识进行整理,使其系统化。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并能正确认识原始社会。了解私有制的产生和氏族制度的瓦解过程,用发展的观点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觉悟目标 通过了解人类社会的产生,应该认识到生产劳动的重要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版电子教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学时:9学时 第三章教案内容分配 学时1: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学时2: 第一节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学时3: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学时4: 第一节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学时5: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学时6: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学时7: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学时8: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学时9: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第三章第一学时教案 授课内容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重点和难点: 1.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3、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 5、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6、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授课思路: 1.突出重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手段: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入手,在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比较中,讲授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使学生切实把握这一原理的基本内容、观念、方法和原则,由此加深学生对唯物史观理论基础的理解。 2.通过案例讲解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问题导入: 社会现象纷繁复杂,社会历史绵延不绝,对社会及其历史发展的思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始终,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总会对包括人的行为

矿产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绪论矿产资源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人类的文明进化史,就是矿产资源开发史 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是与矿产的利用分不开的。人类历史,就是矿产资源开发史。 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开始使用粗陋的石器防御和捕猎野兽。这种石器是用石块互相敲击而打制出来的,叫做旧石器。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叫做“旧石器时代”。 大约距今1万年前,先人们根据生产生活需要,开始磨制和使用各种各样的石器工具。人类迈入到“新石器时代”。 在公元前8千年到5千年,世界很多地区的人们开始烧制和使用陶器,被称为“陶器时代”。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距今大约6到7千年前,西亚、南亚及北非居民掌握了炼铜技术。距今4500~4000年的龙山时代,是中国青铜器的鼎盛期。人们把这一时代称为“青铜器时代”。 距今约3400年,赫梯王国(今土耳其境内)最早开始冶铁和制造、使用铁器。中国冶铁业出现在距今约3000年,时间虽晚于西亚和欧洲等地,但发展迅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处于世界冶金技术的前列。铁器的使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奴隶制社会的瓦解,被称为“铁器时代”。铁器时代是人类发展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

17世纪以来,随着钢铁冶炼技术的进步,煤炭的开发利用,促进了蒸汽机的发明使用,导致了工业革命,掀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钢铁成了国力强弱的标志,又被称为“钢铁时代”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近百年来,人类大量开发和快速消耗能源,为争夺石油资源而引发大规模的全球或局部战争。人们把这个时代称为“石油时代”。 当今世界,以硅为基础的半导体工业,则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人们又把现今利用高新技术开发非金属的时代,称为“硅时代”。 二、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与保障 当今世界92%以上的一次性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都取自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是地球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兴邦安民的重要条件,是国计民生的根本依托,是国家安全的战略保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制约因素。矿产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永恒的重要价值。 矿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矿业资源是人类生存、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物质财富的创造积累过程,都是以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的索取为始端,不断地对其进行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加工过程,进而创造更多的财富。所以,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矿产资源种类和数量决定着它的

化学与人类的关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众所周知,我们周围的事物都是由许许多多的化学元素组成的,包括我们人体不可缺少的许多元素。化学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化学与人类的作用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对人类有重大意义,跟生活也有很大关系。化学能帮人们做有用的事。衣、食、住、行、用,化学无所不在。 衣方面,化学可谓给生活增添温暖。尼龙,分子中含有酰铵键的树脂,自然界中没有,需要靠化学方法得到;涤纶,用乙二醇、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等合成的纤维。还有类似的许多衣料,丰富了人们的衣橱。 在食方面,化学同样重要。用纯碱发面制馒头,松软可口。各种饮用酒,经粮食等原料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制得。槟榔是少数民族喜爱的食物,在食用前,槟榔必须浸泡在熟石灰中,切成小块。到一定时间后,才可食用。 由于有了化学,我们的住房才有多彩的装饰。生石灰浸在水中成熟石灰,熟石灰涂在上干后成洁白坚硬的碳酸钙,覆盖了泥土的黄色,房子才显得整洁明亮。化学炼出钢铁,我们才有铁制品使用。化学加工石油,我们才能用上轻便的塑料。化学锻烧陶土,才能使房屋有漂亮的瓷砖表面。 化学反应是交通工具得以行驶的动力。没有燃料的燃烧放出热量,车辆根本无法开动。化学能是它们得以行动的最原始的能量来源,即使用了电做动力,也不能忘记化学能伟大的贡献。在现在,化学仍是交通工具的生命仍对人们出行起重大作用。 化学无时不在人们生活的各种活动中。洗涤剂是含磷的化合物,广泛应用于人们清洗器具、纺织、造纸、农药等部门。用磺铁矿燃烧制硫酸,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用“王水”检验金子是否纯。用酸洗去水垢。用汽油乳化橡胶做粘合剂。用氢氟酸雕画玻璃。用泡沫灭火器灭火。用二氧化碳加压溶解制爽口的汽水,用小苏打做可口的饼干。用腐蚀性药品清除管道阻塞。 生活中,化学的频繁使用不是举例能举完的,它已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而我们的生活也将随着它的进步而进入美好的未来。化学在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就拿放鞭炮来说吧。每年除夕之夜,人们都用燃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在一片片震耳欲聋的巨响之后,留下的是满地纸屑和弥漫的烟雾。这种习俗虽然能给人们带来节日的欢乐气氛,但也往往给人们造成一些危害。鞭炮的原料是火药,主要成分为硫磺、碳粉、火硝(硝酸钾或氯酸钾)。据文字记载,我国制作和燃放鞭炮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鞭炮除了“嘭、啪”二响的高升,大炮仗和“噼噼啪啪”的小炮仗、电光炮之外,还有点燃后会窜出五颜六色火花的烟花炮和焰火。烟花炮或焰火是火药中按一定的配比另外加入了镁、铝、锑等金属粉末和硝酸锶、硝酸钡、硝酸钠等硝酸盐。燃放焰火时,不同的金属或金属离子便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颜色。知道了鞭炮的主要成分后,就不难了解它引燃后的种种产物了。鞭炮点燃后,其迅速燃烧,激烈爆炸,喷射火焰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CO2、NO2、CO等有害气体和各种金属氧化物的粉尘。其中NO2是刺激性和腐蚀性极强的氧化物。危害极大的酸雨主要就由这类气体溶于雨云中形成的。大量燃放鞭炮时如果适逢无风或低气压的天气,那么地时无法飘散的有害气体就会刺激人的呼吸道,使人咳嗽,引起气管炎等疾病。鞭炮在制作、运输、燃放的任何一个环节中,只要稍有差错,就会像炸弹一样爆炸,伤人或起火。据统计,我国各地发生的鞭炮伤人事故屡见不鲜,轻则伤人皮肤,重则炸伤眼睛、

论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论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摘要:人类社会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蕴藏着其许多发展规律。马克思基本原理从辩证的角度深刻揭示出一系列社会发展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 马克思基本原理在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方面主要论述了以下三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这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着重要意义。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制约着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决定了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及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了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二者的辩证原理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是揭示社会发展规律面矛盾的重要依据。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作为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等其它社会关系都受到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有机结合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革,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也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其本质的内在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决定一个社会的性质。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练习题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2.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 吃喝穿住? B.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 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 结成社会关系 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 B. 劳动对象 C. 科学技术? D. 管理方式 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B.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C.社会意识各种形式各自具有其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5.生产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 A. 政治法律制度? B. 生产关系 C. 历史文化传统? D. 伦理道德规范 6.2011年4月,耶鲁大学出版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书中列举了当前西方社会,10个典型的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而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上述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严重歪曲,其表现为

A.把社会历史发展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歪曲为单一因素决定论 B.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 C.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 D.把意识形态对社会历史始终具有的积极能动作用歪曲为消极被动作用 7.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A.人人创造历史?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E.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8.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 A.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 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 C. 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 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9.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B.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 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 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国情的正确把握 E.人们可自由选择社会制度并决定社会发展方向 10.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A.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B.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C.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 D.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11.卢梭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司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 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自由理性的外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