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学专业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学说(一)

中医学专业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学说(一)

中医学专业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学说(一)

中医学专业知识: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学说(一)【导读】

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中医基础理论之阴阳学说的医疗卫生专业知识,了解更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题、医疗事业单位面试题请锁定中公事业单位。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着临床诊断和治疗。

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体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夫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人体脏腑组织的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就其背腹四肢内外侧来说,则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五脏之中又各有阴阳所属,即心、肺居于上部(胸腔)属阳,肝、脾、肾位于下部(腹腔)属阴。如具体到每一脏腑,则又有阴阳之分。即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等。“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总之,人体组织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内脏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热门推荐:医疗卫生专业知识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阴阳五行学说 细目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心—夏—阳中之阳,肺—秋—阳中之阴, 肝—春—阴中之阳,肾—冬—阴中之阴, 脾—长夏—阴中之至阴 要点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阴阳二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过程。《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要点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 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要点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用于诊断 2.用于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 阴胜的实寒证,用“寒者热之”的治则; 阳胜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则。 阴虚(虚热证)宜用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虚寒证)宜用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药物性能 四气: 寒、凉属阴;热、温属阳。 五味: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 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细目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点一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主要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而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余依此类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阴证和阳证 凡病在里、在血、属寒,正气不足,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均属阴证的范畴。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脏腑等导致正气衰弱、阳虚阴盛。 凡病在表、在气、属实,属热,正气未伤,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均属阳证的范围。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善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其病因病机为邪气入侵,邪盛而正气亦强,正邪激争所致。 阴虚与阳虚 阴虚与阳虚是人体脏腑阴阳亏损病变产生的证候。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要维持相对的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一旦阴阳失去这种相对平衡,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变化,从而产生疾病。 阴虚证的症状为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消瘦、口干咽燥、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房室劳倦等而致精血、津液亏虚,阴不制阳。 阳虚证的症状为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脉虚弱等。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劳伤、或大汗、大吐、大泻等而致阳气大衰、阳不制阴。 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归纳 辨证法。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用于医学领域,成为中国医学的一种理论。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为了完整地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有必要了解阴阳和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一、基本概念: 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之两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正反双方的概括。中医用这种正反两面 的观点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一般凡具有热的、动的、兴奋的、强壮的、明亮的、无形的、轻的、在上的、在外的、向上的、增长的等等特性者都属于阳;与此相反的则属阴。例如人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侧属阳,腹侧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机能活动属阳,组织结构属阴;机能亢进属阳,机能

中医基础知识之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知识之阴阳五行 一、阴阳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 非常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思想,属于古代的哲学范畴。被引用于医学领域后, 逐渐成为解释人类生命的起源,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思想武器,并用以分析、归纳疾病的本质与类型,从而成为指导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 1、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如以日光的向背而分,向日者为阳,背日者为阴。总之,凡是光明温暖的 事物或现象,便归属于阳,凡是黑暗、寒冷的事物或现象便归属阴。其中,阴阳最 具有特征性质的是水与火的基本特征。水性寒凉,下行,湿润和阴暗。火性温热, 升腾,燥烈和光亮。从水火的特征来认识阴阳的基本特征。可以作出以下概括:阳——运动的、向外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阴——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 古人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归属为阴阳两大类,用这个概念来解释人体的脏腑、气血等也有阴阳两大部分。详细归属见下表3—1 表3—1 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属性归类表 2、阴阳的相互关系 阴阳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的四个方面的关系。 (1)阴阳的对立制约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在特定的条件下,均存在着完全相反的两种属性,是互 相对立,互相排斥的,如:水与火,寒与热,昼与夜,明与暗,上与下,动与静等。 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的双方,大多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如自然界的四季变化,春夏季节的湿热是由于其阳热之气逐渐上升,抑制了秋冬阴寒之气的结果,而秋 冬的阴寒之气逐渐上升,抑制了春夏的阳热之气,故秋冬气候又逐渐变得寒凉。在人 体阳和阴的亢奋与抑制这种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关系,始终存在于机体生命活动的 过程中。 (2)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相互对立的物或现象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 的关系。也就是说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所谓“阴阳互根, 相抱不脱”阴不可以无阳,阳不可以无阴,一切事物要完整必定包括了阴阳两方面。 (3)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相关事物或现象矛盾对立的双方,始终存在于减弱或增强的运动 变化中,消和长,它们均为数量上的变化。对立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暂时的。 两者无时不在运动变化之中,运动的结果有: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表现为阳强阴弱,或阴强阳弱。阴阳皆消或阴阳皆长,表现为阴阳皆弱或阴阳皆强。阴阳处于暂时的动 态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各自相反方向变化 运动形式,主要是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的改变。包括渐变形式,如四季中的寒 暑交替,昼夜中的阴阳转化就是事物处于消长变化达到一定程度就向事物相反的属 性转变了和突变的形式,如一个人突然发热,高热至极,会突然出现虚脱,四肢冰凉,从阳证转为阴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二五行 五行学说认为物质世界是有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组成的,五要素 之间,又存在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维系和推动着客观世界的 生存和发展。这一学说渗入中医学,成为中医学家认识生命的主要方法之一。 1、五行含义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在古代,这一学说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古人用其解释各种自然或社会现象,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农学、医学等许多领域。而其中运用最广泛也是最成功的,当数其用在中国古代的医学的理论框架之中。因为在中医学里不仅把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的主要说理工具,而且在临床诊治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赋予其极其丰富的实际内容。自从在《内经》中广泛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论述医学理论后,在二千余年来,这一学说一方面经受着临床实际的检验,另一方面也在大量的临床实际中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发展,并直到现在仍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但对于中医学里的阴阳五行学说长期以来存在重大的争议,特别是对五行学说,废止之声时有所闻,有的则提出要打破阴阳五行学说的框架,有的认为该学说有神秘性和模糊性两大弱点。所以对该学说的讨论关系到中医学的科学性及其发展的重大问题。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 1、运用举例 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中医学认为人体和宇宙世界万物都具有阴阳的不同性质和“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 生理方面:在中医学里,运用阴阳学说阐述了人体的各种解剖、生理、功能现象如,《内经》中提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等。总的来说,人体功能多属阳,而形体实质多属阴,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阳化气,阴成形”。而生理结构中又可分阴阳,功能活动中也有阴阳。现把其内容举例如下:

(2)病理方面:在中医学里,阴阳学说被广泛用于分析各种病理现象,其中阴阳辨证被作为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同时,从对全身的阳虚、阴虚的分析及各种脏腑阳或阴的虚实进行病理的具体分析。如“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中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图表

中医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图表

中医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哲学!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各个局部所组成。中医学把人体的结构分为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三大部分。它们在人体中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相互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其中,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而气血液则是由脏腑功能活动所生成,也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通过经络输布到全身,供给机体维持生命的需要,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血有濡养周身的作用,脉为血液运行的通路;心(脑)藏神,主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肝---主藏血,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肝主疏泄,情志方面及消化方面。肝主筋,“其华在爪”,全身的筋(爪)依赖于肝之阴血的滋养。肝开窍于目。 脾---主运化,脾具有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脾气主升”或“脾主升清”。脾统血。脾主肌肉,四肢。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肺---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和主呼吸之气。肺司宣发,外和皮毛。肺主肃降,通调水道。肺开窍于鼻。 肾(附命门)---藏精,精是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藏之于肾。精能化气,气能生精,充满生机活力。肾主水,肾是管理水液代谢的主要器官;肾主生殖、生长、发育。肾主骨、生髓、通脑,肾藏精,精能生髓,包括脊髓和骨髓。肾主纳气,肾脏具有固摄肺所吸入之气的功能。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 胆---胆的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以帮助饮食的消化。胆汁来源于肝脏,它的分泌和排泄是与肝的疏泄功能分不开的,所以说肝胆同主疏泄。 胃---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饮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这种功能可归结为“受纳”和“腐熟”水谷两方面。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小肠---小肠也有消化和吸收的功能,体现为“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大肠的生理功能是转导糟粕,排泄粪便,并吸收部分水液。 膀胱---膀胱的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尿液。膀胱的病变归根结底多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 1.阴阳的基本含义 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的内涵: (1)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 (2)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如天地、日月、上下、内外等。 阴阳和矛盾的关系 阴阳说明的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相对性: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比较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事物阴阳属性也会变化。 (2)绝对性:当对立面固定不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阳 阴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一体观 2.阴阳对立制约 3.阴阳互根互用 4.阴阳交感互藏

5.阴阳消长 6.阴阳转化 7.阴阳的自和平衡 1.阴阳一体观 含义: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表现: ①阴阳虽然对立,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②统一体中的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③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 2.对立制约 含义: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举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3.互根互用 含义: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又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举例:“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4.交感互藏 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 5.阴阳消长 消长含义:阴阳双方数量或比例上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中医学概要阴阳五行学说练习题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一、选择题 A1型题 1、阴阳的最初的含义是 A、日月 B、动静 C、日光向背 D、气候寒暖 E、水火 2、阴阳的属性是 A、绝对的 B、不变的 C、相对的 D、量变的 E、质变的 3、阴阳相互制约的条件是 A、阴阳互跟 B、阴阳互用 C、阴阳对立 D、阴阳交感 E、以上都不是 4、阴阳的相互转化是 A、绝对的 B、有条件的 C、偶然的 D、必然的 E、量变的 5、五行“木”的特性是 A、曲直 B、炎上 C、润下 D、从革 E、稼穑 6、一昼夜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上午 B、下午 C、中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7、下列哪项不属于五行之“金” A、肺 B、大肠 C、皮毛 D、惊恐 E、鼻 8、脾病传肾是属于 A、相克 B、相侮 C、母病及子 D、相乘 E、子病及母 9、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A、土和金 B、火和金 C、水和火 D、土和木 E、木和金 10、心为 A、阳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阴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11、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脾为 A、阴中之阴 B、阴中之阳 C、阴中之至阴 D、阳中之阴 E、阳中之阳 12、五味中属于阳的是 A、酸 B、苦 C、咸 D、辛 E、涩 13、以下属于阴的功能是 A、推动 B、温煦 C、滋润 D、兴奋 E、升散 14、五行学说中“土”的特性是 A、炎上 B、稼穑 C、润下 D、从革 E、曲直 15、“肝火犯肺”属于 A、子病犯母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母病及子 B1型题 16、“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所描述的阴阳的关系是 A、对立制约 B、相互转化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交感 17、天地阴阳二气交感是万物发生和变化的 A、形式 B、物质 C、现象 D、根由 E、结果 18、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的关系,下列哪项不符合五行的相生规律 A、木为水之子 B、水为木之母 C、火为土之母 D、土为金之子 E、火为木之子 19、“见肝之病,知先传脾”的病机传变属于 A、木克土 B、木乘土 C、土侮木 D、母病及子 E、子病犯母 20、水气有余导致土气衰弱的传变属于 A、制己所胜 B、侮所不胜 C、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D、已所胜轻而侮之 E、以上皆不是 21、下列情志相胜中,错误的是 A、惊胜恐 B、恐胜喜 C、怒胜思 D、喜胜忧 E、思胜恐 22、依据五行相克乘侮的关系,肾病及脾者属于 A、母病及子 B、子病犯母 C、相乘 D、相侮 E、相克 B2型题 A、阳中之阳 B、阴中之阳 C、阳中之阴 D、阴中之阴 E、阴中之至阴 23、以时间来划分阴阳则上半夜属于 24、以脏腑部位来划分阴阳则肝属于 A、实热证 B、虚寒证 C、阴阳两虚证 D、虚热证 E、真寒假热证 25、阴阳互损可形成 26、阴盛格阳可形成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阳病治阴 D、阴病治阳 E、阴阳双补 27、补阴时适当配以补阳药属于 28、“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指 A、相乘 B、相克 C、子病犯母 D、相侮 E、母病及子 29、“一行”过于强盛对“所不胜”的“一行”进行克制属于 30、“一行”过于虚弱,以致受到“所胜”的“一行”克制属于

浅谈中医与阴阳五行

浅谈中医与阴阳五行 成都中医药大学张鹏 阴阳五行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思想之一,其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医学,军事,政治,预测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其作为中医的核心思想形成了一套神秘古老的东方医学。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阴阳为万物根本,万物所生皆是由阴阳交感而来。阴阳是两种相对立的事物和关系,阴阳之间存在对立性即相对性。普遍性,阴阳交感而生万物,所以万物皆有阴阳。关联性,阴阳不能独立而存在,即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是处于动态平衡的,阴盛则阳衰,阳亢则阴虚,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相互转化,正是阴阳有这些特性而为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天之阴阳生六气而为,风寒,暑,湿,燥,热。地之阴阳为五运,木,火,土,金,行,即五行。风为木厥阴之,暑为相火阳之,湿为土太阴之,燥为金阳明之,寒为水太阳之,热为火阴主之,即为天地阴阳五运六气,万物受之所生,受之所长,太过则病,不及则亡。 阴阳应于人体,表为阳,里为阴,腑为阳,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前为阳,后为阴等等。五行,应为五脏,肝,心,脾,肺,肾,分为木,火,土,金,水。而人体有十二正经,分为三阴三阳,而应天之三阴三阳。天之穴气太过,人受之为病,即风邪犯厥阴肝经,归肝所主。寒邪犯太阳,膀胱

经主之,余皆如此,则给予了我们辨证和治疗的思路。 因五行为地之阴阳,所以有阴阳的特性,即相互制约,五行相克,相互转化,五行相生,而又有相互消长,相互根用。五行相生,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为常态。若是太过则出现相克相侮,木胜则克土,若木不足而土有余,则木被土反侮,余皆如此。 五行分为:木,火,土,金,水。地之万物与之对应,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味为:酸,苦甘,辛,咸。五色为:青,赤,黄,白,黑。方位为:东,南,中,西,北。五气为:风,暑,湿,燥,寒。五行其实不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而是阴阳转化过程中气机变化的五种形式与状态,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木性为生发,火性为生长,土性滋养,金性肃杀,水性收藏。 根据五行的特点,在临床上对于疾病的预防、治疗起着巨大作用。例如:《金匮要略》首篇便论述了疾病防治方法,举的是肝之病,肝实证之时,会克脾土,所以治时应先保护脾胃。而肝虚不再用此法治之。虽然没告诉我们肝虚如何治疗,但是我们知道,木不足则需要更多的水来转化,水肾主之。所以治肝虚,先补肾,即为虚则补其母,同时有防止了肝肾两虚的情况出现。 五行对应五色为,木火土金水应青赤黄白黑。青为风,肝主之,赤为热,心主之,黄为湿,脾主之,白为气血,肺主之,黑为劳,肾主之。《金匮要略》云:“色赤为风”。因风易生热,所以赤为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习题及答案

第二节阴阳学说 名解 阴阳学说阴阳阴阳互根阴阳互用阴阳交感阴阳互藏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阴阳自和阴阳平衡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 单选 1、阴阳的最初的含义是 A、日月 B、动静 C、气候寒暖 D、日光向背 E、水火 2、阴阳的属性是 A、相对的 B、不变的 C、绝对的 D、量变的 E、质变的 3、下列阴和阳的概念中最确切的是 A阴和阳是中国古代的两点论 B阴和阳即是矛盾 C阴和阳即是对立的事物 D阴和阳代表对立又相互关联的属性 E阴和阳说明相互关联着的事件 4、用阴阳概括事物或现象的对立关系,二者之间必须是相互联系的。此话是下列哪项的内涵?() A阴阳的相关性 B 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C 阴阳的相对性 D阴阳的可分性 E阴阳的对立性 5、事物的阴阳属性随着时间、地点、及对立面的变更,则其属性也随之改变,是指阴阳的什么性质? A阴阳的相关性 B 阴阳的相对性 C 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D阴阳的可分性 E阴阳的普遍性 6、在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还可以再分阴阳”是指阴阳的什么属性? A阴阳的相关性 B 阴阳的相对性 C 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D阴阳的可分性 E阴阳的普遍性 7、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8、昼夜之中,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9、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所说明的阴阳关系是: A.对立制约 B.相互转化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以上都不是 10、可用阴阳的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 A.阳胜则阴病 B.阳病治阴 C.阴损及阳 D.重阴必阳 E.阳盛格阴 11、“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A:阴阳相互转化 B:阴阳互根互用C:阴阳相互消长D:阴阳对立制约 E:阴阳动态平衡 12、“阴在内,阳之守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根 C:阴阳对立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13、“热者寒之”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根 C:阴阳对立 D:阴阳消长 E:阴

传统中医学对我的启发以及阴阳五行对大学生的指导作用

岭南本草 一:传统中医学对我的启发; 人一方面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在风、寒、暑、湿、燥、火等气候的这种变化中,完成他生长壮老已的过程的;另一方面,人是社会的人,他具有完备的喜、怒、忧、思、悲、恐、惊。 在学习岭南本草这门课程前,像我一样,很多人会说,中医一点也不科学,西医说思维都是用脑的。我们中国文字中,思想的“思”字是个什么字呢?上面是“田”字,下面是“心”,你所有的情绪变化一定是脑和心的有机结合。当你特别难受的时候,首先感觉是心不好受。如果是心不好受,那就是动心了。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长在地上的,就不可能离开地的生、长、壮、老、已的规律。地上的一切生物都具备这种规律。“地法天”,地球上所有的气候变化都取决于天。天是太阳、月亮、二十八星宿。二十八星宿包括太阳和月亮,二十八星宿每60年有一次准周期的变化,天上这些星宿的不同位置决定了地球上物候的不同变化,所以我们祖先把它总结成五运六气。2003年癸未年发生了SARS,我查了一下,1943年也是癸未年,北京霍乱流行。霍乱也属于湿的一种,它和SARS既有共性,又与SARS 不完全一样。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总结这些规律的时候不是胡编出来的。 现在一代一代的中国孩子们根本不知道中医学的基本理念,把中医学和偏方挂钩起来,认为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治疗方式。其实大错特错,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具有严谨的科学性。我们中国人像大家闺秀,韩国、日本像小家碧玉。大家闺秀的宝贝太多了,东家扔一点,西家扔一点,到现在都没了,被那小家碧玉全都拿回去了,中国的插花、和服、茶道全都变成他们的了。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一定要对自己的文化有重新的认识。 二:阴阳五行理论对大学生的指导作用; 阴阳五行是古代的一种哲学体系。阴阳表述空间状态,五行表述时间结构;这是一种世界观。正如在纷繁复杂的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物理定律,并可根据一定条件从定律中推导出相应的结论一样,阴阳五行也是从宇宙万物中归纳出来的时空定律,亦即古人对世界或者说宇宙的理解及抽象性概括。这个阴阳五行就是个时空定理,可将相应的现象纳入这个时空定理之中分析,从而得出所需的结论。 首先,阴阳是事件相对性的概念。明对暗,美对丑,善对恶等等。所以在分析每一件事的时候,都要看清它的正反两面,避免负面影响的发生,尽量向正向发展。其次五行代表事物的演变经过,以萌发,兴盛,成熟,衰退,终结作为一个周期。我们每个人都在这样的轮回中,即使先前有多么巨大的辉煌,终将会进入衰败。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之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xx 学说与五行学说之关系 通过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论述,说明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均属于唯物 辩证观的哲学,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并且贯串于整个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一个严重组成部分。 两者的例外侧重点 阴阳学说留意于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 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均和转化的关系。阴阳学说用以解释宇宙,则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用以解释人体,则把人体看作是由各种对立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所组成的统一体;用以解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则就认为人和自然界亦是一个对立着的统一体。 五行学说则留意以“5为”基数来阐释事物之间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五行学说用以解释宇宙,则认为整个宇宙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生克制化组成的整体;用以解释人体,就以五行配属五脏、五官、五体、五志等来阐释其间相互生克制化的整体;用以解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则亦认为自然界的五运、五气、五方、五季等都可以内应脏腑,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同样存在着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因而也是一个整体。 两者的综合应用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虽然各有特点和侧重,是两种学说,但两者之间是有关联的,在医学领域中是综合应用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均是以阴阳、五行的各自属性及其各自相互关联的法则为理论指导,以临床可见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为客观指标,去分析、研究、探讨和阐释人体内在脏腑、经络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从而试图对人的生命活动进行较好的阐述。故《类经图翼》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这就充分说明了在实际运用中,论阴阳则往往联系在五行,言五行则必须涉及阴阳。如在探讨脏腑功能时,不仅脏腑可以分阴阳,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阴阳学说在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时,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阴阳对立统一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现象。人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所以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应用阴阳学说分析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矛盾,提出了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的理论。阴阳匀平谓之平人。机体阴阳平衡标志着健康。健康包括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使阴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和机体内在环境的平衡协调,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平衡的破坏意味着生病。疾病的发生,就是这种平衡协调遭到破坏的结果。阴阳的平衡协调关系一旦受到破坏而失去平衡,便会产生疾病。因此,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础。 (四)用子指导疾病的诊断 中医诊断疾病的过程,包括诊察疾病和辨别证候两个方面。“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学说用于诊断学中,旨在分析通过四诊而收集来的临床资料和辨别证候。 (五)用子指导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防病:中医学十分重视对疾病的预防,不仅用阴阳学说来阐发摄生学说的理论。而且摄生的具体方法也是以阴阳学说为依据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的阴阳变化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协调一致,就可以延年益寿:因而主张顺应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精神内守,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素问,上古天真论》)。借以保持机体内部以及机体内外界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达到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 2,用于疾病的治疗: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阴阳学说用以指导疾病的治疗,一是确定治疗原则,二是归纳药物的性能。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7 讲 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

第07 讲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基本内容(一) 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上一节我们讲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讲 了气一元论,讲了气的概念、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以及气一元论 在中国医学中的作用。这里面难点是气的概念。对于气的概念的理解:第一、中医学从哲学层次上强调,气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第)二、气有运动的属性;(第)三、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气本 身一分为阴阳,分阴分阳,阴阳两端的对立统一运动;第四、气是 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中国古代哲学所说的气,这样一个哲学概念,与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不同的。中国传统哲学从建立哲学气 的概念,是以云气、天气等气体为模型,从直观,逐渐从常识概念,经过长时间的认识的不断深化,而抽象出来哲学的物质概念——气;而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建立在物理学基础之上的,是以静态的固 体物质、固体模型为基础的。这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所建立的物质 概念,它们的根据是不同,内涵是不同的。我们讲气的可侵入性、 渗透性、感应性,是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所没有的。(气)是物质 又是运动,这一点,东西方哲学物质的概念是相同的。后面讲几点,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不存在的。西方哲学讲的物质就是物质,它 在抽象物质的概念里面,不包括物质和功能的辩证统一。而中国古 代哲学气的概念,它非常强调气的运动性,是从气的运动——升降 出入、气化、形气转化来考察世界的发生发展,考察生命的运动, 而不是从气的结构是怎样?这个结构怎样决定了世界的发生发展? 怎样决定了生命的运动过程?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别。所以 请同学们在学习中医学的气一元论的时候,把重点放在对气的概念 的理解。对气的概念,在高等教育的教材里面曾经有过:一、气是 物质,物质说;二、气是功能(,功能)说;三、气是功能和物质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阴阳学说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阴阳学说 一、A1 1、“阴胜则阳病”说明了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A、阴阳交感 B、阴阳互根 C、阴阳对立 D阴阳消长 E、阴阳转化 2、诊断疾病时以气息分阴阳,属阳者为 A、语声低微 B、语声无力 C、少言沉静 D语声高亢 E、低声懒言 3、人体形体组织按阴阳属性划分,属阴中之阳的是 A、皮 B、脉 C、肉 D筋 E、骨 4、昼夜分阴阳,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5、药味分阴阳,属阳是的 A、酸、苦、咸 B、辛、苦、咸 C、辛、甘、淡 D甘、淡、涩 E、甘、苦、淡 6、“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主要说明阴阳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互为消长 D平衡协调 E、互相转化 7、关于阴和阳的概念描述中,最确切的是 A、阴和阳是中国古代的两点论 B、阴和阳即是矛盾 C、阴和阳代表对立的事物

D阴和阳代表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 E、阴和阳说明相互关联着的事件 8、下列各项中,属于阴的是 A、脉象洪大 B、面色鲜明 C、迟脉 D脉象滑数 E、声高 9、“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阐述的阴阳关系是 A、阴阳消长 B、阴阳交感 C、阴阳转化 D阴阳对立 E、阴阳互根 10、所谓“独阴不生,独阳不长”说明阴阳之间的何种关系 A、阴阳对立制约 B、阴阳互根 C、阴阳交感互藏 D阴阳消长 E、以上皆非 11 、“阴病治阳”的病理基础是 A、阴虚

B、阳虚 C、阴盛 D阳盛 E、阴阳两虚 12、对阴阳偏衰采用的治疗原则是 A、损其有余 B、补其不足 C、寒者热之 D热者寒之 E、调整阴阳 13、对阴阳偏盛采用的治疗原则是 A、损其有余 B、补其不足 C、寒者热之 D热者寒之 E、调整阴阳 14、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 A、损其有余 B、补其不足 C、寒者热之 D热者寒之 E、调整阴阳

阴阳五行与中医学中医阴阳五行八卦理论

阴阳五行与中医学中医阴阳五行八卦理论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方法,中医正是在这古老的哲学指导下,奠定了中医在绝对性世界观和虚无轮回人生观基础上的综合性方法论。在此了中医阴阳五行八卦理论的资料,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五行学说只是一个习惯说法,不是绝对的,但是它能够用来说明自然界复杂的关系,这就是多边关系。从相生来讲,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从相克来讲,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学说强调多边关系要有相对动态的平衡,失去平衡则为疾病,就需要找到多边关系中的失衡点,然后有针对性地去调理,去治疗,使其归于平衡。理顺复杂的关系,就像带兵打仗,要分析各方面的利害关系,所以中医有“用药如用兵”之说。 五行八卦分为阴阳五行和八卦理论。“五行”具体是指金行、木行、水行、火行、土行,“五行”学说同今天的数学、物理、化学一样,一直是中国古代先贤从事各种研究的工具与方法,无论道家、医家、兵家、儒家、史家、杂家、历算家都必须精通“五行”。八卦,是阴阳、五行的延续,也或将万物分作为八卦。八卦是:乾、坎、艮、

震、巽、离、坤和兑。八卦通常运用在方位、测卦、风水等学科上。而最能将八卦发挥得淋漓尽致是梅花易数这学科。 木、火、土、金、水构成了宇宙万物,在宇宙中如果五行平衡时,自然界中会风调雨顺,万物生长。所以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如果五行不平衡时,自然界就会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火灾,沙尘暴等等。也就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中医、道教、佛教把人体比做一个小宇宙,人的心、肝、脾、肺、肾、和宇宙中的五行是相同的,肝(胆)属木,心(小肠)属火,脾(胃胰)属土,肺(大肠)属金,肾(膀胱)属水,当人体五脏相对平衡时,身体就会很健康,体内肾滋养肝,肝滋养心,心滋养脾,脾滋养肺,肺滋养肾,各脏器之间会产生相生的作用,良性循环。但平衡是相对而言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因为100%的健康人是不存在的。现代人生活在空气严重污染的今天,再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压力及生理功能的自然衰退,食物中的农药、化肥、药物中的毒素沉积等等,都会导致机能失调。当其中一个脏器有病的时候,如不及早治愈,慢慢的各脏器之间就会恶性循环,产生相克。假如一个人脾胃不好就会克肾,肾会克心,心克肺,肺克肝,肝克脾。也就是“顺之生,逆则克”。

主治医师 (中医内科学)-阴阳五行学说(精选试题)

主治医师 (中医内科学)-阴阳五行学说 1、可以用阴阳互根说明的是 A.阳病治阳 B.阴中求阳 C.热极生寒 D.寒者热之 E.热者寒之 2、可以用阴阳转化说明的是 A.阳病治阳 B.阴中求阳 C.热极生寒 D.寒者热之 E.热者寒之 3、可以用阴阳互根说明的是 A.寒甚生热 B.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C.阴在内,阳之守也 D.阳胜则阴病 E.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4、可以用对立制约说明的是 A.寒甚生热 B.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C.阴在内,阳之守也 D.阳胜则阴病 E.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5、阴偏胜引起的证候是 A.实热证 B.虚热证 C.实寒证 D.虚寒证 E.寒热错杂 6、阴偏衰引起的证候是 A.实热证 B.虚热证 C.实寒证 D.虚寒证 E.寒热错杂

7、”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理论根据是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根 C.阴阳消长 D.阴阳转化 E.阴阳平衡 8、”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理论根据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根 C.阴阳消长 D.阴阳转化 E.阴阳平衡 9、称”阳中之阳”的脏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10、称”阴中之阳”的脏是

B.肺 C.脾 D.肝 E.肾 11、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 A.上午 B.下午 C.中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12、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 A.上午 B.下午 C.中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13、金所属的子行是 A.木

C.金 D.火 E.土 14、火所属的母行是 A.木 B.水 C.金 D.火 E.土 15、”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所属的是 A.相侮 B.相乘 C.子病犯母 D.母病及子 E.制化 16、”水气凌心”所属的是 A.相侮 B.相乘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五行学说练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练习题 一、A1 1、下列不属于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的是 A、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B、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C、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D、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E、用于调整机体的阴阳 2、药味分阴阳,属于阳的是 A、酸、苦、咸 B、辛、苦、咸 C、辛、甘、淡 D、甘、淡、涩 E、甘、苦、淡 3、脉象分阴阳,其中属阳的是 A、浮脉、数脉、洪脉 B、滑脉、沉脉、迟脉 C、洪脉、滑脉、细脉 D、数脉、洪脉、涩脉 E、浮脉、数脉、细脉 4、八纲辨证中,阳证包括 A、热证、实证、虚证 B、热证、实证、里证 C、热证、实证、表证 D、热证、虚证、里证 E、热证、虚证、表证 5、从五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该脏病。面色赤,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哪个脏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6、按照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心病传肾”的发生机制是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母病及子 7、肾病传脾说明了五行关系中的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子病及母 8、根据相生关系来确立治疗原则,肝虚补肾属于 A、补母 B、泻子 C、抑强 D、扶弱 E、以上均非 9、根据相克关系来确立治疗原则,肝木太过而乘脾土,针对肝木太过宜选用 A、补母 B、泻子 C、抑强 D、扶弱 E、以上均非 10、肺病及肝的五行传变是 A、母病及子 B、相乘 C、子病犯母 D、相侮 E、相克 11、属于“相侮”的脏病传变是 A、肝病及脾 B、肝病及肾 C、肝病及肺 D、肝病及心 E、脾病及心 12、属于“子病及母”的脏病传变是 A、心病及肝 B、心病及脾 C、心病及肺 D、心病及肾 E、肝病及肺 13、六淫中属阳的是的 A、风邪、暑邪、火邪 B、风邪、暑邪、寒邪 C、湿邪、暑邪、火邪 D、湿邪、暑邪、寒邪 E、湿邪、寒邪、火邪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的阴阳属性及其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的阴阳属性及其意义 五脏六腑的阴阳属性及其意义 (20 人评价)|4001 人阅读|20 次下载 作者:10 护理2 班马乐毛雨晴张亚丽刘丹脏腑分阴阳,以其 功能特点而言,则五脏藏精气而不泻,属里,故为阴;六腑传化物 而不藏,属表,故为阳。五脏再分阴阳,则心肺居于上属阳:其中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脏;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 脏。肝、脾、肾居于下属阴:其中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 阳;肾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属土,居中焦,为阴中之至 阴。 心之阴阳心具有主血脉和藏神志的作用,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称为“君主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生之 本”(《素问?六节藏象论》。其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受到心之阴阳的调节和制约。心阴是维持心的生理功能的重要基本物质之一,具有滋养心脏、制约心阳的作用,使心脏的搏动保持正常的节律,并能宁静心神。若心阴不足,致心失所养,则心悸;神失濡养而不守,则失眠多梦;心火或心阳偏亢,使血流急迫,则脉数;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热扰神明,则不寐;虚火燔灼,则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象细数。心阳也是维持新的生理功能的重要基本物质之一,具有温养心脏,制约心阴,推动心脏活动的作用,使心的搏动能够维持正常的心力、心律和心率,血液才

能在脉内正常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则有面色红润光泽,脉象和缓有力等外在表现。在心主血脉和藏神志两种生理活动中,心阳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若心阳充足,则血运流畅,心神振奋;若心阳不足,机能被抑,则形寒肢冷,精神萎靡,神情淡漠,志气不扬;血运无力,继之因瘀血、气滞、痰浊、寒凝等因素则心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致心胸憋闷疼痛。 肺之阴阳肺主气司呼吸,主宜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以辅佐心脏调节气血运行,故称为“相傅之官”(《素问?灵兰秘典论》)、“气之本”(《素问?六节藏象论》肺功能的正常发挥,以肺之阴阳为物质基础。肺阴是肺功能活动的基础》能够制约肺阳,滋润肺脏》肺阴充足》则肺阳不亢》肺体得以滋润与濡养;在五脏之中,肺位最高,其上者易下,故肺的气机以降为主,肝为甲乙风木,其性主动,其气主升,肝与肺一升一降,相互协调,共同调节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肺阴下接肾阴,肺肾之阴互滋,肺阴借肃降之势,下纳呼吸之气》因此,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二者相互协调,共同维持呼吸运动》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走表滋汗,外御热邪。肺主皮毛,肺阴借肺阳宣发蒸化之势,化汗外荣于皮毛;籍出汗之机,宣散体内热邪于体外。若肺阴失调,制阳无力,则肺阳亢逆;气荡胸中或阳亢化火刑金,肺失津液滋润,则难以宣散周身;金不化水,致肾阴亏虚,肺肾协同纳气的平衡被扰乱,则呼吸表浅、急促;津液枯涸,化汗无源,则无汗、皮肤干燥、瘙痒等。肺阳的生理功能有二:其一,温化蒸腾作用。阳性温暖,故主气化,推动呼吸运动;蒸化宣散津液,灌溉周身,通调三焦。其二,宣发输布暖身作用。在肺阳的鼓舞推动宣发下,津液、卫气上行到头面,外达于肌表,在

1、中医基础理论——阴阳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一) 叔叔、阿姨们,大家知不知道我们中国有三大国粹,分别是什么呢?京剧、国画(水墨画)、中医药,其中我们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就是——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自古以来的辩证哲学,它认为全世界所有物质都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推动下所产生的,固有“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万物”之说。 其中无极为混沌,这可不是咱们平时吃的“馄饨”,而是说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讲在太古的时候,太空中飘浮着一个巨星,形状非常像一个鸡蛋,在无际的黑暗云雾中运行,万赖无声。那时黑雾缭绕、天地不分的状态就是混沌状态,也就是“无极”。后来,谁开天辟地了呢?对,就是盘古!就在那鸡蛋的内部,有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一直在用他的大斧头不停的开凿,企图把自己从混沌中解救出来。经过一万八千年艰苦的努力,盘古挥出最后一斧,只听一声巨响,巨星分开为两半。盘古头上的一半巨星化为气体,不断上升。脚下的一半巨星则变为大地,不断加厚,宇宙开始有了天和地。天每日加高一尺,地每日加厚一尺,盘古随之也长得越来越高大,成了“顶天立地”的英雄。后来他的一只眼睛变成了太阳,另一只眼睛变成了月亮,头发变成了星星,呼吸产生了风,骨骼变成了山川,血管变成了河流,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这样世界就产生了。——当然这只是个神话传说,讲的就是万物的起源就是“无极而太极”。 “太极生两仪”就是讲天地产生以后,世间万物都变得有阴阳两面,像我们熟知的太极图,就是阴阳鱼的形状,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交融,密不可分。什么情况是阳?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反之,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那我考考大家,大家自己来感觉一下哪个是阴,哪个是阳?(给顾客随便举例子,例如:水和火、楼房的南面和北面、桌子的上面和下面、盒子的里面和外面、开门和关门等)对,现在大家对于阴阳都有一定概念了,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其实我们人的身体也有阴阳之分,就人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比如说:心、肺这两个长在上腹、并且能动的就属阳,肝、脾、肾在下面的就属阴;背与腹而言:一弯腰,面朝黄土背朝天,背部在上为阳,腹部再下为阴;四肢而言: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筋骨与皮肤而言:筋骨在内故为阴,皮肤在外故为阳。 然而中医讲,人的病是怎么得的呢?这就涉及到阴和阳之间对立与统一的关系:阴阳互根和阴阳消长。阴阳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阳在阴不息,阴在阳不离。就是说有阴就有阳,它们不可能独立存在,是个统一的整体。阴阳消长:是指阴阳之间又是对立的,此消彼长,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如果其中一个太强了,就把另一个给消灭了,但反过来阴阳互根,强的这个也活不了。所以说,要想事物健康发展,就必须阴阳平衡。 中医认为,我们人体得病,就是阴阳失衡导致的。中医的病症分为:表里、寒热、虚实。表证、热证、实证可归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因此,一切病证都可以归之为阴证或阳证的两大原则中。 一、阴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气短懒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脉沉细无力。这种阴证往往是由常年外界的湿寒入侵导致的。 二、阳证: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声大多言,口渴饮冷,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比如甲亢、肝阳上亢、肝火过旺都属于阳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