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荷兰围海造地的启示

荷兰围海造地的启示

荷兰围海造地的启示
荷兰围海造地的启示

2005年11月13日至12月2日,笔者有幸参加了国家海洋局组织的赴荷兰学习与考察围海造地政策和技术的培训团。这是国家海洋局首次专门组团赴境外培训,得到国家海洋局及有关司领导的高度重视,学习、培训和考察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一、荷兰基本情况

荷兰全称荷兰王国,海岸线长约1075km。国土面积狭小,东西长约200km,南北长约300km,总面积为41526km2,相当于江苏省的2/5,其中陆地面积33873km2。荷兰共有12个省份,总人口1560万。全国低于海平面的国土面积为33000km2,易受水灾影响区域占国土面积的55%,该区域人口占60%,低地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65%。

荷兰历史上有无数次抗御洪水、抵御海潮侵袭的记录,人们为生存而奋斗的事迹可歌可泣。由于荷兰的土地资源十分紧缺,从公元13世纪起,荷兰人就学会了深挖水沟,排走渍水,在低洼的平原上,开辟出了一片又一片耕地。遍布荷兰大地的几千座风车,就是人民同洪水抗争、排除积水、拓展生存空间的历史见证。20世纪实施的须德海拦海大坝工程将海洋深入内陆的部分(南海)围成了艾瑟尔湖和马尔肯湖两大淡水湖,并在此基础上围垦了12万hm2余土地。围

垦获得大量土地资源,使荷兰逐步成为农产品出口大国,其蔬菜、乳产品等生产、出口居世界之首,鲜花出口占全球市场的70%。1953年荷兰西南三角洲地带发生海水倒灌造成1800余人死亡事件后,实施了三角洲工程,将荷兰西南三角洲地带的几个湾口及沿岸按照抗御千、万年一遇特大风暴潮的标准建设拦水大坝,使荷兰高标准防洪大坝和内河堤坝的长度达到了2800km。

二、荷兰围海造地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荷兰围海造地有近800年的历史,前后可分三个阶段:1953年前,为居住和生活进行的大规模土地围垦;1953—1979年,为安全进行围垦;1979—2000年,为安全和河口生态环境保护进行围垦。进入21世纪以来,荷兰在保障抵御海潮和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研究退滩还水方案,实施与自然和谐的海洋工程计划。

荷兰在围海造地中所获得的经验成果有:(1)建立了规划和计划体系。如荷兰全国建立了综合湿地计划、海岸保护规划、海洋保护区规划、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和三角洲开发计划等。(2)建立了围海造地综合评价技术体系。如海岸稳定性数模和物模技术、波浪流数模和物模技术、波流环境下通航数模和物模技术、海底地形地貌数模和物模技术、行洪安全数模和物模技术、浪潮流生态环境数模技术、潮汐梯度变化数

荷兰围海造地的启示

李荣军

模技术等。(3)建立了围海造地的后评估技术体系。包括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对未来河流流量的影响和对地面沉降的影响以及对河道纳潮梯度的影响等。(4)建立了定量评价技术。如生物资源及栖息地自然生态系统评价、通航能力评价、海岸稳定性评价、海底蚀淤评价、海洋环境质量评价,还包括对行洪和纳潮的影响、对沿岸通道的影响评价等。(5)对围海造地及海岸工程施工和营运期进行综合损益分析。如工程经济损益评价、对当地和外部资源环境影响分析及施工过程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分析等。(6)建立了公众、政府和议会议事和审批制度。

围海造地带来的问题主要有:(1)自然纳潮空间区域大大缩小,滩涂消失,失去了波浪消能的空间,加大了潮灾的隐患;(2)生物多样性下降,不少栖息地动物和植物灭绝,生物物种迁徙,尤其在河口相当一段空间潮汐消失,河口至河道海水到淡水不再有梯度变化,海洋植物和海洋动物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影响;(3)河床淤积,影响泄洪安全;(4)海滩和沙坝消失,海浪对沿海地区的冲击会进一步增大,海水倒灌现象会更加突出。

三、荷兰的“退滩还水”计划

三角洲工程的完成,标志着荷兰人与海洋的斗争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与海洋一起成长”,表达了荷兰政府和人民在近千年与海洋斗争中所积累的最深层次思考。

1.计划的内容

(1)国际自然基金组织将协同政府和民间环保组织制定退滩还水计划,涉及区域主要是内陆河流下游缓冲区和海洋潮水侵蚀缓冲区,面积将达1万hm2余。

(2)今后沿岸区域的开发活动将受到更严格的评估,以确保它们不会对荷兰海岸的恢复能力产生影响。

(3)研究海平面变化和沿岸的地面沉降,以及气候变化所导致的降水量的增加,减小海潮的威胁。

(4)进一步研究水管理的新模式,实施水的综合管理,同时关注水质量、环境、自然、渔业、休闲旅游、农业、航运、工业等。

2.计划的做法

(1)恢复和维护自然变化的海岸线。扩大湿地范围,建造更广阔的自然保护区来缓冲由于海洋或河流水位升高而带来的冲击,抵抗恶劣的气候变化;宽阔河面不仅方便运输,也能促进自然岸线生态区的发育;保证自然岸线泥沙的自由流动,能促进新的湿地和海边沙丘的形成;通过沙的补给,扩大沿岸水冲击的缓冲范围,尤其对于新围垦的土地外缘和陡峭沿海及时、充分地补充沙源是十分有效的。

(2)通过养育和培育沙岛来吸引鸟类和鱼群。自1985年以来,荷兰已逐步从单纯的洪水防御到对海岸系统的保护,再过渡到创造和谐海岸,以利于多样生物的恢复。现在沿荷兰全部海岸众多沙丘已形成自然美丽的区域,这些地方已形成林带,过去用作工地的场所现已形成海湾、沙丘等自然生态区。综合管理模式是对相应区域进行连续评估,以决定是否和何时何地进行修复,保证生态的平衡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恢复三角洲作为荷兰生态核心区地位,强化海岸作为众多海洋生物栖息地的功能。荷兰人留念曾经有过的行走海滩上就可以看到海豚和小鲸在近岸翻腾,数以千计的海豹躺在沙洲上,大鲟鱼聚集在河口附近的自然景观。他们认为这种景象可以通过海洋生态的恢复而得以实现,尤其是通过现代化渔业,培育大量生长周期长的海洋动物,这不仅使渔业受益,保障市场供应,也将促进度假、旅游业的发展。三角洲丰富的水生和湿地植物及湿地过滤河流带下来的营养物质,满足了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体需要,促进自然生态的恢复。

(4)增加河道宽度和流量,扩大沿岸的“开放水域”。河流的沉积物和营养物质有利于海岸系统的地貌和生态特性的形成。将河口堤坝内

移,有利于宽阔湿地沼泽和泥地的形成,提高淡水区、微咸水区、盐潮汐区的生态功能,有利于航道的自然发育。同时,宽阔的河口漫滩会降低洪峰面,减轻洪水危害。

(5)扩大沼泽地,捕获来自艾瑟尔湖的沉积物和营养物质从而净化地表水,地形也会逐渐变高。这些新产生的沼泽地会充分吸收来自艾瑟尔湖的营养物质,更加洁净的水会大大促进水生植物的生长,而这又有利于对水的净化。为了把水体透明度提升到1m(目前为0.6m),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为此,荷兰准备新建大约2500hm2的水生植物群。

四、我国围填海造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有四次大的围海造地高潮。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围海晒盐;第二次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围垦海涂扩展农业用地;第三次是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的滩涂围垦养殖;第四次是90年代末期至今,围填海的用途呈综合性发展趋势。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围海造地约12000km2,过去50年全国围海造地的速度每年约为200km2余。围海造地不仅缓解了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矛盾,拓展了几千万人口的生存空间,同时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现阶段我国围海造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围海使湿地面积锐减。目前我国湿地损失率已达到85%,海滨沼泽地逐渐消失。我国红树林沼泽面积现仅有6000hm2,损失率达80%,远大于美国的53%,菲律宾的67%。海滨沼泽地的保护与候鸟迁徙和生物多样性存有密切关系。盲目围海不仅使滩涂湿地的自然景观遭到严重破坏,许多重要的鱼、虾、蟹、贝类生息、繁衍场所消失,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绝迹,海岸生物多样性迅速下降,而且大大降低了湿地调节气候、储水分洪、抵御风暴潮及护岸保堤等功能。

(2)围海影响了行洪和航行安全。有的河口围垦,由于论证不深,审批不严,致使河口淤塞加快,河流泄洪能力受到影响,有的海湾盲目围垦、降低进潮量,使海湾通道淤浅,航运不畅。

(3)围海导致海湾和河口纳污能力减弱,环境质量降低。围海造地可导致潮差变小,潮汐冲刷能力降低,港湾内纳潮减少,海水自净能力减弱,加大赤潮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围填海材料中的污染物质和围填海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悬浮泥沙也对海洋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4)围海导致海岸侵蚀和海底冲刷与淤积。由于岸线、海底形态的改变,影响了自然条件下的潮流场与泥沙运动规律,有些情况下会在局部造成持续的侵蚀或淤积,破坏海岸与海底的自然平衡状态,使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发生重大改变。

(5)海洋自然性状改变,海洋灾害潜在威胁加大。围海会造成天然海湾的消失、河口束狭、岸线趋于平直等。据初步统计,我国的海岸线已经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缩短了1500km余,海湾减少百余个,近千个岛坨消失或名存实亡,还有众多的沙滩消退。海洋这些自然性状特征的改变,减少了自然消能的空间,沿海将面临潮灾威胁,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海岸风沙等灾害会进一步增强。

(6)围填海造地项目论证缺乏理论方法支持。主要缺乏和论证不到位的技术环节有:水动力环境改变到什么程度不能填海?如何定量进行海底地形地貌蚀淤分析与预测?如何进行海岸稳定性定量分析与预测?如何进行海岸和湿地价值分析与评价?如何进行行洪和通航安全影响预测?如何进行生态系统评价?等等。目前,我国围填海造地项目与荷兰的技术体系相差较远,所作项目多数停留在定性分析,有些定量计算也非核心内容,如悬浮泥沙的扩散、潮流场的变化等,加之有些技术人员违规操作,致使不少填海项目对资源环境的调查与分析做得不到位,论述不系统、不深入,不少填海区资源破坏严重,环境遭受深度创伤。

五、建议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海造地必须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布局与海域自身价值,正确处理好围海造地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确保人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

现据此次赴荷兰考察和学习,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对围填海造地的技术和管理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围海、填海造地的科学论证,论证内容除“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编写大纲”规定内容外,还应就下列内容予以补充或提高分量。

(1)论证海底和海岸地形地貌变化,定量分析海底蚀淤变化及其导致的海洋动力条件变化;定量分析和预测工程所在区域上、下岸段及浅海区泥沙演化规律,计算海岸蚀淤变化趋势,提出海岸侵蚀和淤积的最大极限。

(2)对于淤泥质平原海岸,应加强对未来海平面变化、地面沉降等基本数据的分析,论证波浪增水,缓冲区域减少,海潮的变化以及抵御灾害的能力。

(3)论证工程区潮流(潮向及潮流量的变化)、沿岸流、水体及底质等环境质量、毗邻海域生物栖息地的演化以及生物量的损失等。

(4)在河口和航道附近海域实施围填海活动,应加大对行洪安全和航行安全的定量分析,应论证具体的行洪方案以及航道淤浅对海上航行和锚泊地的影响。

(5)填海造地是永久性工程,应调查和研究海底不稳定构造分布,进行海底地质构造和地层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2.实行湿地经济损益综合分析,包括湿地潜在资源价值评价,湿地经济损益分析,动植物及鸟类迁徙等生态环境评价。

3.禁止在自然保护区、河口行洪区、海上通道等重要资源敏感区填海造地,严格控制在这些敏感区毗邻海域填海造地,严格控制在岛坨附近的围填海造地,禁止炸岛挖坨。要优先保护好重要的资源密集区域、海洋珍稀濒危物种及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有代表性的海洋自然景观和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海洋自然历史遗迹等。

4.围海造田应进行多方案比选。与海洋共发展,与海洋生命系统和谐共处,围填海造地应有多方案比较,采用环境资源最优化方案,保证海洋资源永续利用。

5.建立围填海造地后评估制度,分析工程实施后对毗邻资源环境的影响,包括对毗邻区海洋产业影响,及时发现、总结围海造地的经验和教训,引导围海造地走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6.加强规划、计划调控。根据海洋功能区划和毗邻陆域的土地利用规划,制定海域使用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各个海区围填海容量,科学合理地制定围海造地计划,清理不合理的围海造地项目。结合各地区海域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合理确定不同地区围海造地年度控制数,实行围海造地年度总量控制制度。

7.完善经济调控手段。逐步提高围海造地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建立围海造地招标拍卖市场运作机制,通过价格杠杆调控围海造地活动,保障国有海域资源性资产收益的最大化。

8.严格对填海造地项目论证的评审制度,对论证报告同时采取会议评审和报告不署名函审方式,实行一票否决,切实保证论证的科学性。

9.严格履行申请审批程序。建立公众和社会参与制度,走入乡镇村、社会团体和机关事业单位广泛听取意见,必要时进行公示和听证。

10.进一步加大对围填海造地等改变海域属性的用海项目论证技术与方法的研发工作,指设技术单位研发专项技术。例如,如何采用3D技术模拟海底地形地貌变化,如何采用定量模式进行海岸稳定性分析与预测,如何对行洪和航行安全进行模拟与评价,如何定量计算湿地经济损益分析等。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

近十年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状况的实证分析

近十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状况的实证分析 摘要:作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外商直接投资已超过国际贸易,成为促进全球经济增长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外商直接投资已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资本渗入的主要形式,我国也在近几年超过美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最大接收国。本文利用理论与实证对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发展;协调策略 一、引言 外国直接投资作为生产国际化和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的一种重要方式,日益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力量之一。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也叫国际直接投资,它是以控制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目的一种国际投资基本形式。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GDP指数逐年攀高,外国投资者越来越倾向于来华投资。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不仅决定了近一半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储备资产的增减和国际收支的平衡,也直接影响着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目前,我国实际吸收的FDI存量已突破5000亿美元,远远超过其他国家,成为世界最大的FDI流入国。FDI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就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利用外资的总体趋势 本表为2000—2011 年的年度数据,相关数据根据近十年《中国统计年鉴》经计算整体所得。

据外资快报统计,2011年1-4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152家,同比增长8.61%;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88.03亿美元,同比增长26.03%。到2011年四月累计外商直接投资逾1445.38亿美元,已连续18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 2011年1-3月份,对华投资前十位国家/地区(以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计)依次为:香港(196.87亿美元)、台湾省

荷兰海权的崛起与衰落给我们的启示

荷兰海权的崛起与衰落给我们的启示 海权的崛起是一个国家强盛表现的一种标志之一,这对荷兰也不例外。16世纪 末17世纪初,世界范围内的海权形势出现新的变化,尼德兰摆脱西班牙王朝统治成立资产阶级性质的荷兰联省共和国(1581年)。在荷兰赢得民族独立和自由后,原来尼德兰就有发达的制造业和商业,独立以后这些产业更加日益繁荣。。荷兰造船业居欧洲第一,西班牙的大帆船,以及英国内河的平底船、运煤船、渔船均为荷兰所造,造价仅及英国的一半,而自己国家的商船吨位更是日益渐多。荷兰凭借先进的造船业大幅降低海洋运输的成本;建立高度授权和资本化运作的东印 度公司(1602年)减少国内海外探险者之间的恶性竞争,统一组织领导、集中人力与资本从事对外贸易扩张[’」;依靠国家信誉以近代股份筹资的方法吸收和募集社会资金,以维持对外贸易所需要的庞大资本;通过建立良好的商业信誉赢得欧洲 各国商业委托人的信任。美国学者诺斯和托马斯曾从新制度经济学解释称,“荷兰不是依靠自然的恩赐,而是发展了比其对手有效的经济组织并在这样做的过程中获得了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与其国家之小规模不相称的重要性”「’」。在航海技术、贸易资本、机构制度等基本条件逐步具备后,荷兰自1596年派遣第一只船队前往东印度群岛探险后开始加快对东方商业贸易的扩张步伐,逐步成为第一批海权强国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强劲竞争对手,被誉为“世界马车夫、贸易的中间商、欧洲的代理人和经纪人”〔’」。,但随着国力日渐强盛,荷兰海上力量就露出尖利的獠牙。一开始,它由一些投机冒险的商人采取股份制的集资方法组成。1594年,四艘装备良好的航船组成远洋船队,扬帆驶往东方的爪哇。这是一次 蓄谋已久并精心准备的航行,表明后起的荷兰不再满足于充当欧洲水域的商运霸主,而要到被葡萄牙控制了一个世纪的印度洋航线去一展身手。荷兰船队一进入东方,发现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早已不堪一击,东方香料及香料群岛唾手而得。

大国崛起解说词全集

大国崛起解说词全集 【篇一:大国崛起解说词】 ? ? ? ? ? ? | | | 大国崛起完整版第一集 公元1500年前后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 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理有了全球坐标。500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是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片头)镜头利用推,跟进,转,切,融合,推,再推,跟......述 说着几个重要时间段的不同国家崛起的年份。最早17世纪荷兰资本 的力量;1688年英国工业革命;1789年法国大革命(背景引用的是著名油画《自由引导人民》,作者:德拉克洛瓦(1798-1863)是十 九世纪浪漫主义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从时间上看,好像有误差, 但是正因为德拉克洛瓦以浪漫主义思想支配创作,根据当时的历史 事件创作大幅主题画。他将补色关系更多地运用于创作的色彩表现,运用活跃的笔触,在画面的许多部位形成色彩的对比,增强了色彩 的明亮度和华丽感,形成了震动当时画坛的风格。所以编导并没有 用错背景;1871年德国统一,日本...... (序)1500年前后,中国正处于明朝的统治之下,郑和七下西洋, 不是因为开拓商贸,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尊严,郑和死后,中国人 的身影便在海洋上消失了。 第一章海洋时代 征服是从被征服开始的,追求刺激,追求冒险的豪情(背景:西班 牙斗牛士)。伊比利亚半岛,这个欧洲的西南端因为资源困乏,开 始探索当时的“死亡之海”----大西洋。 明了蛋彩画,所以文艺复兴前的所谓油画基本都没有立体。)欧洲 人早期对于香料的依赖,促使着商业的方向,然而,阿拉伯人,犹 太人,意大利人,摩尔人主要控制了香料的商业,于是葡萄牙人不 得不另外开辟航路,寻找希 望。

围海造地致使海岸线变短

山东填海造地致海岸线缩短186公里 利润数十倍 2011年07月28日02:43时代周报我要评论(0) 字号:T|T 山东仅仅是一个缩影,海南、广东等部分沿海城市填海都不比山东少。 正如歌声中所言,那一片片被文明糟蹋过的海洋和天地。 近20年来,海南、广东、河北、辽宁、山东等省都在填海造田、围海养殖,这使得海湾面积减少了2.20万公顷,海岸线长度因此缩短了186公里。 填海造岛的背后,是海洋经济大跃进,以及填海造岛的高达数十倍的利益驱动。 拥有3345公里黄金海岸、占全国海岸线1/6,沿岸分布着200多个海湾,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港址50多处的山东半岛,20年来的填海造田、围海养殖使海湾面积减少了2.20万公顷,海岸线长度缩短了186公里。渤海海域缩小、海冰灾害加剧、水产养殖下降,在地方政府比拼经济指标和巨大的利润推动下,一系列的问题并不能阻挡地方政府“向海洋要地”的大跃进步伐。 随着国内质疑声不断,2009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海洋局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围填海规划计划管理的通知》,要求从2010年开始,围填海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行年度总量控制管理。此前山东各地高调宣传,动辄冠以“国内首个、国内最大”等称号的填海项目,依旧在如火如荼进行,但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参与的企业均讳莫如深,只管“埋头苦干”。

事实上,山东仅仅是一个缩影,甚至不是填海大户,一位国家级海域使用论证评审专家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海南、广东、辽宁、河北、天津等部分沿海城市填海都不比山东少。 投资千亿造海上新城 烟台龙口市的龙口湾,中国最大的离岸人工岛群将诞生于此,计划填海35.23平方公里,规划用海总面积将达到44.29平方公里。龙口人工岛群去年5月获得国家海洋局批准建设,按照规划,龙口人工岛群将建设6个离岸人工岛和1个突堤式人工岛。 该人工岛群的建设由当地企业南山集团承建。 对于目前的填海进度、投资额度、南山未来在该项目上的盈利等,南山集团宣传部部长曲树强表示,“南山属于施工方,我们只是填海干活,这是市政府工程,要提前跟市委宣传部预约采访,不敢盲目接受采访。具体未来怎么规划还不清楚,属于政府行为,有很多程序。” 龙口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大中则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填海现场除了施工车辆,我们都进不去。对于填海这一块,上级领导都要求建设期间不宣传,建成以后再宣传。这是国家的大工程,不是县级宣传部说了算的。填个二三十平方公里的土方量可以跟三峡大坝媲美。填海跟三峡大坝一样,一直有争论。专家都说不明白,我们能说什么。” 当地的一位官员透露,“龙口一直是全国百强县,经济发展需要上很多大的项目,几十个项目待批,但没有建设用地,即使置换也不够,一年土地指标只有五六百亩,这就需要向海洋要地。同时,如果上了项目国家还给补助。这个地方填海的成本初步估算一亩20万元左右。” 如果这个项目完成,将为龙口市解决建设用地指标5.28万亩,相当于龙口市2009年建设用地指标的210倍。 龙口市市长李永乐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680亿元,是2005年的两倍;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7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年内投资35亿元,完成人工岛的围堰工程及吹填工程招标,同时争取上级把人工岛群作为全省蓝色经济示范区和重点开发建设区域。 据当地媒体报道,龙口湾的围填海工程已于去年全面开工,预计2014年完成全部围填海工程,按照规划,到2020年将打造为投资1000亿元、实现产值3000亿元的现代化海洋产业基地,同时将崛起一个容纳10万人就业、30万人居住的“海上新城”。 这意味着,仅人工岛群建成的产值,将是目前龙口全年产值的4.4倍,相当于再造4 个龙口市。

填海造陆

围湖造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就开始提倡围湖造田,与水争地。两宋和明清是历史上围湖造田的急剧发展时期。 1998 年,中国经历了世纪大洪水之后,中国政府认识到围湖造田的危害,适时作出了在长江中下游退田还湖的重大决策。这是中国自从春秋战国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自觉主动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给洪水让路。 我国围湖造田的历史长,事实上,人们也很早地就认识到围湖造田对环境会产生恶劣影响。宋朝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使得湖泊大量消失萎缩,造成涝无蓄泄之所,旱无荫灌之水,水旱灾害明显增多。不少人就认识到并且肯定了水旱灾害与湖泊消失的联系,建议禁止围湖造田、实行废田还湖。从民间发出了“复湖”、“复陂”的呼声。数十,“乾道之后昔日之曰江、曰湖、曰草荡者,今皆田也”。乾隆九年,湖北荆宜施道员描述洞庭湖“湖滨之地,尽皆筑垸为田,湖面已非昔比”。 新中国成立不久,“大跃进”时期,我国围湖造田进入另一个高峰期,导致湖泊迅速减少,20 世纪50 年代以来,仅面积在1 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就减少了543 个,“八百里洞庭”变成“三百里洞庭”。 填海造陆,在我国已不是新名词。在六、七十年代便有了围海造田,近年来,沿海一些地方政府主导的港口经济和临海工业,打着“发展海洋经济”的旗号,填海、围海造地的规模远超过去。 解决方案,即将在阻碍前海湾水循环的大铲港上修建一个通道,安装水泵来增加水动力缩短水循环周期;在合作区内修建综合用途的水廊道,让原有的河流入海口更加宽敞。这样可以实现环境保育功能,也使得排洪顺畅,目前情况正在好转。 某规划专家则表示,在荷兰,1990年制定《自然政策计划》,要求花费30年的时间恢复这个国家的“自然”,建立生态长廊,将围海造田的土地恢复成原来的湿地;在日本,每年投入巨资设立专门的“再生补助项目”,目前,日本围填海总面积已经不足1975年的1/4。这些当初热衷围海造田的国家让近海环境休养生息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填海造陆是一些沿海地区用以解决土地不足,发展经济的有效手段。但大面积填海造陆却给海岸带及其周围海域带来了地理地质条件的改变,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动植物的灭绝。 填海工程会直接改变区域的潮流运动特性,引起泥沙冲淤和污染物迁移规律的变化,减小水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扩散能力,并加快污染物在海底积聚,对区域生态系统、防洪和航运造成影响。部分围海填海海岸工程破坏了海岸的地形地貌,改变了海域的自然属性,破坏了滨海旅游资源。填海会改变海岸的结构,减少海湾海水的面积和容量,影响潮差、水流和海浪。填海使海岸失去了补充氧气的天然资源,改变了现存的生物结构,给海岸生态带来严重的影响。 在河口地区、近岸浅海地区营养源比较多,温度比较适当,水质也不错,因此百分之八、九十的

荷兰式招标

荷兰式招标 荷兰式招标 (单一价格招标): 中标价格(包括利率、利差等)与招标数量、投标数量直接相关。 1、投标数量小于或者等于招标数量时,所有投标均做中标处理;中标价格为最低投标价格; 2、投标数量大于招标数量时,按照投标价格从高到低排序,用总招标数量减去各个价位的投标数量,直到投标数量等于总投标量为止;在最低价位之上的所有投标均做中标处理;处于最低价位水平的投标,中标数量按照各自投标数量在本价位总投标数量所占份额进行分配。 与其对应的是美式招标。 标的为利率时,最高中标利率为当期国债的票面利率;标的为利差时,最高中标利差为当期国债的基本利差;标的为价格时,最低中标价格为当期国债的承销价格。 什么是美国式招标 美国式招标(多种价格招标)是指中标价格为投标方各自报出的价格。标的为利率时,全场加权平均中标利率为当期国债的票面利率,各中标机构依各自及全场加权平均中标利率折算承销价

格;标的为价格时,各中标机构按各自加权平均中标价格承销当期国债。 美国式招标和荷兰式招标的比较 美国式招标和荷兰式招标作为债券招标发行的两种主要方式,直接的区别在于中标价格的形成模式。进一步看,对中标的承销商而言,美国式招标形成的是差异的中标价格,也称多重价格招标,即中标人以各自的投标利率为最终中标利率;荷兰式招标则是单一价格招标,即所有中标人均以同一利率作为中标利率。两者的有效投标均以收益率由低到高的累加方式截止于招标发行量。美国式招标和荷兰式招标,作为两种被广泛运用且最基本、最典型的招标方式,成为招标方式分析的主要类型选择。一般认为,就引导投标人报价方面,美国式助高、荷兰式助低。实际情况往往比较复杂,美国式或荷兰式究竟在当前的招标发行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必须具体分析。 国内债券发行市场的实际运行表明,债券发行时所处的市场环境、机构投资者群体的结构特征、机构属性、投资者的职业素质、投资者的投标动机及发行的债券品种等因素,均可能对中标结果构成一定的影响。这些因素又与不同的招标方式结合,会生成有所差异的中标结果,从而影响发行成本。例如,在市场流动性充裕或过剩、利率持续走低的多头环境中,机构投资者(特别

从荷兰崛起原因谈如何发展

从荷兰崛起原因谈如何发展 (2011-03-16 20:23:03) 一地理位置:荷兰从南到北长约300公里、从东到西宽约200公里,面积为41526平方公里。在地理上属于“尼德兰”。“尼德兰”意为“低地”,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位于莱茵河、马斯河和斯海尔德河下游,特别是在中世纪,由意大利北部翻越阿尔卑斯顺莱茵河而下,及由法国的罗讷河北上,经香槟大道往北是尼德兰,所以它长期以来就是南北贸易大道的北端。其海岸位于欧洲从葡萄牙大西洋沿岸往东北,转向波罗的海,往北经北海到挪威沿海,又与英国隔狭窄的海峡相望的,面向大西洋的海洋交通的十字路口,农业、手工业发达,人口密集,很自然成为商业贸易交通枢纽,经济发达地区。 二政治原因:一是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在多年频繁的对外战争中,不仅耗竭了从美洲掠夺来的金银,而且弄得国库空虚,为筹措费用,就在尼德兰地区实行重税,结果使商业衰落、经济萧条,引起荷兰人民不满。其次,在欧洲中部,宗教革命发生引发荷兰人民的对旧教的憎恶,爆发反西班牙人民的起义。而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击败,导致当时国库空虚,军队力量削弱,变相的导致荷兰的独立。建立起了第一个议会制君主立宪国家。 三,船队优势:荷兰拥有世界上的最庞大的船队。那时,它也是世界最大的造船基地。荷兰的造船厂已充分使用机械,造船速度相当快,几乎一天可以造一条船。早在1600年,荷兰就拥有1万只船。按吨位占当时欧洲总吨位数的3/4。世界各地的贸易货运大多由荷兰承担,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四,新式公司:荷兰于1602年成立荷属东印度公司,为其在东方贸易创造了条件。 所以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好,就必须以好的政治制度为基础,借鉴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结合本国自身特点,走一条符合自国发展的经济之路。同时,在取得好的成就时也不要忘记对自身的政治体制不足的地方进行改革,对自己的经济体制进行优化,即居安思危,积极进取,不能懈怠!另外,也要结合地域文化优势,以最易发展先发展为原则,实现最终的国家富强!

大国崛起之荷兰观后感

大国崛起之荷兰观后感 13个大国崛起全过程,各具特色,应该来说,对中国借鉴意义最大的,是荷兰。 欧洲西北部,有一个和英国隔海相望的国家,它的面积只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半北京,这就是荷兰。 八百年以前,荷兰还是一片没有人烟,只有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12世纪到14世纪,才逐步形成了人类可以居住的土地。直到今天,荷兰仍有三分之一的国土位于海平面以下。如果没有一系列复杂的水利设施阻挡,荷兰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每天将被潮汐淹没两次。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 仅有150万人口的荷兰,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荷兰人创造了奇迹。 那么,荷兰人是如何创造奇迹的? 从十四世纪开始,荷兰捕鱼业渐渐发展,从而也推动了荷兰与周边国家的贸易行为的发展。随着商业程度逐步加深,于是荷兰人民形成一种经营意识。17世纪,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来聚集资本,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比纽约的证券交易早了三百年,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还率先创办现代银行,并发明了我们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积聚了巨大的财富,经济的发达支撑起荷兰在世界上的强势地位。 荷兰可以说是和平崛起的“典范”,这对于如今的中国来说,恰恰是需要借鉴的。中国多次强调和平崛起,正是因为如今的世界局势,如今的国家实力,依靠侵略与掠夺是没有希望成为真正的大国的。中国现在政治安定,国内外环境都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崛起。和平崛起是指中华民族全面崛起,包括经济崛起、政治崛起两个层面。从经济崛起上来说,中国应该像荷兰学习。经济层面的崛起包括经济的崛起、自主技术与品牌的崛起、资本与金融的崛起。而这些,正是中国应该努力的方向。就经济这一方面,中国是人口大国,中国经济的总量已经足以影响世界的几乎每一个角落。就经济这一方面,中国是人口大国,中国经济的总量已经足以影响世界的几乎每一个角落。中国经济的内在力量之强大是一定会驱动中国崛起的。 然而,我们不能光看荷兰的崛起,我们还应该看到它的败落。荷兰的败落告诉我们:没有强力的集权,没有领土的野心,没有强大的政治庇佑的生意人,注定不能长久。利令智昏,使在商业领域屡有建树的荷兰人在政治上幼稚得近乎可笑。如此小的国家,掌握了几乎全世界的海洋,以国力和人口为主要构成的物质实力显然适应不了如此显赫的权柄,一定需要非凡的智慧才玩得转身边虎视眈眈的豪强,但他们似乎并没有从稍早一些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尤其是葡萄牙—

德国、荷兰海洋环境保护管理的特点与经验

德国、荷兰海洋环境保护管理的特点与经验 来源:王诗成发布时间:2010年01月10日 点击数:1080 一、德国海洋环境保护情况 (一)德国自然社会概况 德国位于中欧西部,面积约为35.7万平方千米,人口约为8 303万(2001年7月的统计)。主要自然资源有铁、煤炭、木材、铜、天然气等,森林面积占陆地面积的31%。德国经济发达,主要工业有采矿、冶金、机械、木材、造船、化工、食品等。德国是联邦制国家,总统是国家的最高元首,但总理是事实上的政府首脑。议会实行两院制,目前分别有656个和69个议席,负责制定国家的法律。总理和其任命的各个部长在法律的授权下可以制定行政法规。 (二)德国环境保护特点与立法 德国是欧洲和世界在现代意义上最早开始关注环境问题的国家之一。20世纪60年代末,鉴于当时大气、水体和其他方面的污染都已十分严重,加之一系列有关环境污染危害的研究报告的发表,在德国掀起了从政府到公众、从城市到乡村的广泛的环境热潮,环境法制建设也得到很快发展。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德国就已先后制定了《废弃物处置法》、《联邦水管理法》、《大气污染控制法》等早期的环境法律。之后,随着1976年的《能源节约法》、1980年的《化学品法》、1985年的《原子能控制法》、1987年的《废水纳税法》等法律的制定,到90年代随着一些有关全球环境问题立法的颁布,德国的环境法制体系达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环境保护作为德国的基本国策,政府采取了如下有效措施:①健全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根据国际上有关的海洋环境保护条约以及欧盟环保法律,德国建立了一系列的海洋环境保护管理法律法规,各州依据上述法律制订相应的实施办法,使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法制化;②从战略高度增加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对公民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知识教育,在自然保护区设立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基地,免费向公众开放,让公众亲身接受环境保护教育;③采用经济措施保障环境持续发展,即采取污染者治理、受益者补偿、使用者付费的措施;④禁止的原则,即没有通过评价说明对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项目禁止建设;⑤完善环境标准,根据国际以及欧盟有关技术标准,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联邦德国的环境标准,使海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规范化;⑥环境承受能力的定期检查制度,对已建立的项目进行评估检查。 德国涉及海洋环境管理的政府部门主要为联邦海洋与水道局、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联邦环境保护局、联邦自然保护局。其中,联邦海洋与水道局是负责实施海洋管理的综合部门,其主要职责为:制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海洋与水道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海洋使用及海洋资源开发活动和航道使用的协调;负责组织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负责组织北海和波罗的海的水文地理调查和水文预报;海底电缆管道铺设活动的管理;航运管理;污染海洋环境处罚;海洋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 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和核安全部主要是制定各种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制度及环境标准,具体实施管理的分别为其下属的环境保护局和自然保护局、放射线保护局。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由16个州、3个直辖市组成。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职责划分是由其基本法规定的,实行立法统一、执法相互监督的原则,即立法由联邦政府统一负责,执行分别由州政府和赋予职能的联邦机构执行。在海洋管理上,联邦德国实行分区管理的形式。即离岸12海里内海域由沿海各州政府实施管理,

荷兰围海造地的启示

2005年11月13日至12月2日,笔者有幸参加了国家海洋局组织的赴荷兰学习与考察围海造地政策和技术的培训团。这是国家海洋局首次专门组团赴境外培训,得到国家海洋局及有关司领导的高度重视,学习、培训和考察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一、荷兰基本情况 荷兰全称荷兰王国,海岸线长约1075km。国土面积狭小,东西长约200km,南北长约300km,总面积为41526km2,相当于江苏省的2/5,其中陆地面积33873km2。荷兰共有12个省份,总人口1560万。全国低于海平面的国土面积为33000km2,易受水灾影响区域占国土面积的55%,该区域人口占60%,低地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65%。 荷兰历史上有无数次抗御洪水、抵御海潮侵袭的记录,人们为生存而奋斗的事迹可歌可泣。由于荷兰的土地资源十分紧缺,从公元13世纪起,荷兰人就学会了深挖水沟,排走渍水,在低洼的平原上,开辟出了一片又一片耕地。遍布荷兰大地的几千座风车,就是人民同洪水抗争、排除积水、拓展生存空间的历史见证。20世纪实施的须德海拦海大坝工程将海洋深入内陆的部分(南海)围成了艾瑟尔湖和马尔肯湖两大淡水湖,并在此基础上围垦了12万hm2余土地。围 垦获得大量土地资源,使荷兰逐步成为农产品出口大国,其蔬菜、乳产品等生产、出口居世界之首,鲜花出口占全球市场的70%。1953年荷兰西南三角洲地带发生海水倒灌造成1800余人死亡事件后,实施了三角洲工程,将荷兰西南三角洲地带的几个湾口及沿岸按照抗御千、万年一遇特大风暴潮的标准建设拦水大坝,使荷兰高标准防洪大坝和内河堤坝的长度达到了2800km。 二、荷兰围海造地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荷兰围海造地有近800年的历史,前后可分三个阶段:1953年前,为居住和生活进行的大规模土地围垦;1953—1979年,为安全进行围垦;1979—2000年,为安全和河口生态环境保护进行围垦。进入21世纪以来,荷兰在保障抵御海潮和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研究退滩还水方案,实施与自然和谐的海洋工程计划。 荷兰在围海造地中所获得的经验成果有:(1)建立了规划和计划体系。如荷兰全国建立了综合湿地计划、海岸保护规划、海洋保护区规划、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和三角洲开发计划等。(2)建立了围海造地综合评价技术体系。如海岸稳定性数模和物模技术、波浪流数模和物模技术、波流环境下通航数模和物模技术、海底地形地貌数模和物模技术、行洪安全数模和物模技术、浪潮流生态环境数模技术、潮汐梯度变化数 荷兰围海造地的启示 李荣军

澳大利亚投资环境分析

澳大利亚投资环境分析 ——国际投资学报告澳大利亚(Australia)是全球土地面积第六大的国家,国土面积比整个西欧大一半。澳大利亚不仅国土辽阔,而且物产丰富,是南半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该国是全球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也是多种矿产出口量全球第一的国家。正是这些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以及迅速发展的后天条件,造就了澳大利亚良好的投资环境,可从以下几个因素对澳大利亚的投资环境进行分析: 一自然地理因素 首先在地理位置方面, 它的陆地总面积为768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为36,735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也是世界上最小的陆地块。南北长约3,700公里,东西宽约4,000公里。除此之外,澳大利亚也是世界上最平坦的大陆,同时也是世界上唯一管辖整个洲和它的外围岛屿的国家。并且,澳洲与欧洲国家有着天然的血缘联系。澳与其近邻--新西兰有着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澳新之间的紧密经济关系日趋稳固,相互间的经济开放度很高,正向着经济一体化的方向迈进。澳长期“从美”,是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南锚”,澳美关系目前被置于澳对外关系的首位。近年来,澳积极发展同亚洲国家的经贸关系。澳10大贸易伙伴中,亚洲国家和地区占了6个。日本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澳与新加坡正在进行自由贸易区谈判。澳新(西兰)与东盟正在着手建立新型紧密经济关系。澳独特的地缘优势使她在跨国公司全球经营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另外,澳大利亚的交通运输业便捷

并且比较完善,航空、铁路和公路是主要的交通运输手段,澳大利亚所处的大洋洲在世界交通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世界交通运输的发展,现已成为各大洲之间船舶、飞机往来所需淡水、燃料和食物的供应站,又是海底电缆的交汇处,因此在国际交通的战略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次,在自然资源方面,澳大利亚是是世界重要的产矿国和矿产出口国之一。 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石油和天然气都很丰富,矿产资源至少有70余种。其中,铝土矿储量居世界首位。澳是世界上最大的铝土、氧化铝、钻石、铅、钽生产国,黄金、铁矿石、煤、锂、锰矿石、镍、银、铀、锌等的产量也居世界前列。同时,澳大利亚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烟煤、铝土、铅、钻石、锌及精矿出口国,第二大氧化铝、铁矿石、铀矿出口国,第三大铝和黄金出口国。已探明的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蕴藏量:铝矾土约31亿吨,铁矿砂153 亿吨,烟煤5110亿吨,褐煤4110亿吨,铅1720万吨,镍900 万吨,银40600吨,钽18000吨,锌3400万吨,铀61万吨,黄金4404吨。澳原油储量2400亿公升,天然气储量13600亿立方米,液化石油气储量1740亿公升。森林覆盖面积占国土的20%,天然森林面积约1.55亿公顷(三分之二为桉树),用材林面积122万公顷。澳大利亚的渔业资源丰富,捕鱼区面积比国土面积还多16%,是世界上第三大捕鱼区. 二经济环境因素 澳大利亚是一个后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

荷兰海权兴衰对中国的启示

海权决定国家兴衰 ——荷兰海权兴衰对中国的启示 欧洲西北部,有一个和英国隔海相望的国家,它的面积只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半北京,这就是荷兰。八百年以前,荷兰还是一片没有人烟,只有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12世纪到14世纪,才逐步形成了人类可以居住的土地。直到今天,荷兰仍有三分之一的国土位于海平面以下。如果没有一系列复杂的水利设施阻挡,荷兰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每天将被潮汐淹没两次。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 仅有150万人口的荷兰,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荷兰人创造了奇迹。 从十四世纪开始,荷兰人就开始在海洋上谋求生存与发展,从最原始的海洋捕鱼业开始,从而也推动了荷兰与周边国家的贸易行为的发展。随着商业程度逐步加深,于是荷兰人民形成一种海权意识。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基础上,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并且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来聚集资本,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他们建起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比纽约的证券交易早了三百年,资本市场就此诞生;他们还率先创办现代银行,而且发明了我们沿用至今的信用体系。积聚了巨大的财富,经济的发达支撑起荷兰在世界上的强势地位。但不管怎么讲,没有大海,就没有强大的荷兰。但荷兰在创造了大国之后,却显得锋芒毕露,在全球范围内大肆的侵略扩张,用战争的手段掠夺他国的资源,并且频频对已有的和潜在的霸权威胁挑战,以少打多的战争在几年的时间里就发生了十几次,消耗了国力也树立了宿敌。衰落无可避免。 具体地说,荷兰是怎么做的呢? 荷兰濒临大西洋,手工业发达,但自然资源稀缺,本地市场狭小。许多荷兰人外出从事商业活动,来往于世界各地,赚取了很多的钱财。荷兰因此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地区之一。1581年,荷兰摆脱了西班牙国的统治,赢得国家独立,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荷兰独立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商业、海洋运输业,金融业非常发达,很快成为西欧强国。在此期间,荷兰的造船业发展迅速,15~16世纪时,荷兰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仅在首都阿姆斯特丹就有上百家造船厂,全国可以同时开工建造几百艘船。荷兰的造船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的造价比英国低1B3到1B2。欧洲许多国家都到荷兰订购船只。荷兰的商船吨位占当时欧洲总吨位的3B4,拥有1.5万艘商船,几乎垄断了海上贸易。挪威的木材、丹麦的鱼类、波兰的粮食、俄国的毛皮、东南亚的香料、印度的棉纺织品、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等,大都由荷兰商船转运,经荷兰商人转手销售。当时的阿姆斯特丹是国际贸易的中心,港内经常有2000多艘商船停泊。由于海上贸易的快速发展,为荷兰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于是,荷兰便有能力迅速扩建其海军,而同时,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海军又反过来保护海上的贸易。当时,荷兰的海军是首屈一指的。最鼎盛时期,荷兰的海军舰只几乎超过了英法两国海军的1倍。它们在世界各大洋游弋,保护本国商船,并从事海外殖民掠夺。在亚洲,1595年荷兰人首次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爪哇。不久,荷兰舰队便在爪哇和马六甲海峡两次打败葡萄牙舰队,并且不断追捕、抢劫中国商船,垄断了东

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文字版

大国崛起——葡萄牙,西班牙(十四,十五世纪): 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分水岭。此前的世界是隔绝地生活在几块陆地上,每个文明都认为自己是生活在世界的中心。郑和下西洋并非开拓贸易而是宣扬皇帝的德威,郑和之后的世界海洋就没有了中国人的身影。 首先将各种文明联系在一起的是伊比利亚半岛的小国葡萄牙。征服从被征服开始,先后有罗马,日耳曼人征服这片土地等等。1143年葡萄牙独立,欧洲大路上出现的第一个统一的国家,王权得到臣民和贵族的支持,民族自豪感强烈。但这个国家却只有不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独立后的两个世纪葡萄牙一直未脱离贫穷与落后。142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的关于地理学的书出版,引起了人们对地理的兴趣。将葡萄牙人推向历史前台的是香料,那时香料是保存事物的主要途径,而香料生意一直被阿拉伯人垄断,之后又是奥斯曼帝国。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欧洲人到了海洋寻找出路。葡萄牙的恩里克王子聚集了一批精英为他出谋划策,改制了指南针和帆船,把数学天文学运用于航海学,他举全国之力,指定计划,终于向着大海的另一边出发了。葡萄牙的罗卡角是葡萄牙的天涯海角,陆地在此结束,海洋在此开始。 1443年,慈宁宫罗卡角出发的航海家出发了,在此之前有21年的研究和积累。他们的船队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一个世纪以来一路收获黄金,胡椒等,统统回到里斯本的国库。而其他欧洲国际还在互相明争暗斗。意大利还在享受传统贸易最后的利益。20年后,又一只由三艘船组成的船队在迪亚士的带领下出发了。在好望角遭遇风暴被迫向北航行,他们发现好望角已经是非洲的最南端。他们

即将发现通向东方的道路,这时却遭遇了第一个对手——西班牙。 西班牙的收复失地的战争持续了八个世纪,15世纪时格拉纳达王国还处在穆斯林的统治之下,在伊莎贝尔女王的亲自督战下终于战胜摩尔人。这时机会找上了西班牙,热那亚人哥伦布在之前的六年时间在葡萄牙一直未被重用,因为葡萄牙的航海策略是从好望角往北到达亚洲,和印度人做生意。而哥伦布想直接往西行,开辟新的通向东方的航线。但葡萄牙人认为往西行的距离远的无法想象。1492年,女王召见了哥伦布,哥伦布出生在布商家庭,谈判能力很强,这样的谈判持续了三个月。哥伦布可以得到新发现地所有财富的十分之一。航行两个月后水手发生了骚乱,因为看不到陆地,这是哥伦布让大家再坚持三天,没有看到陆地就返回,但是历史选择了哥伦布,他们发现了美洲,但哥伦布认为他到达了印度,所以他命名为印第安人。但是土著居民与印度并无太多关联。这一天是10月12日,后来被定为西班牙的国庆日。最早看到哥伦布凯旋的是葡萄牙国王里昂二世,他让哥伦布带回来的印第安人用干豆子摆出新世界的模样,后他捶胸顿足悔恨自己错过了见证新世界的机会。 在那个时代,谁先发现了新世界,这个地方就属于谁,所以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谈判开始,这样的争论持续了一年时间,他们想在地球画一条线,然后像切西瓜一样,一人一半,葡萄牙拿走了东方,西班牙拿走了美洲。这个条约开创了西方划分殖民地的先例,也是西方驶向全球战略的开始。 条约已定,现在就看谁下手最快。4年之后1498年的葡萄牙人达伽马率领船队终于到达印度,郑和也同意到达了此处。1519年麦哲

荷兰崛起给我们的启示

荷兰崛起给我们的启示 摘要:17世纪世界性质的贸易圈正在形成,谁垄断了海上贸易,谁就垄断了世界贸易。荷兰是17世纪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以至于世界历上的17世纪被公认为“荷兰的世纪”,在那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人能够忽视荷兰;一个在自由宽容的环境中创造出奇迹的小国,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的商业帝国。 关键词:崛起,原因,启示 荷兰位于西北欧的低地,国土面积仅41528平方公里,狭小程度仅相当于中国的一个省,国内资源十分缺乏。但其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海岸线十分的漫长而曲折,那么小小的国家海岸线竟有1075公里,并且领土内部河湖纵横,莱茵河,马斯河从这里穿过,西北濒海处有艾瑟尔湖.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国家,却在17世纪时靠200万人口成为海上霸主,荷兰是17世纪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以至于世界历上的17世纪被公认为“荷兰的世纪”,在那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人能够忽视荷兰;一个在自由宽容的环境中创造出奇迹的小国,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的商业帝国。那么他是如何成为”海上马车夫”的呢? 荷兰崛起的原因 17世纪世界性质的贸易圈正在形成,谁垄断了海上贸易,谁就垄断了世界贸易。此时,历史把机遇放在了荷兰的头上,虽然是新兴国家,但荷兰的海上贸易和造船业却规模庞大。荷兰人最初的致富之路是在北海捕捞鲱鱼,在垄断了北海捕鱼业之后,荷兰人又将资金投入到造船业。当时荷兰的造船厂林立,全国可以同时开工建造几百艘船,成为全欧洲的造船中心。由于有着强大的造船业以及良好的制度保障以及强大的金融支撑,荷兰在17世纪完全垄断了世界贸易,17世纪真正成为“荷兰世纪”。其原因有这些: 第一、地理位臵的优越性。荷兰西、北两面濒临北海、东临德国、南接比利时。面积约为41256平方公里。荷兰比较漫长的海岸线有着像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这样的天然良港。这位荷兰发展海外贸易提供了有力的地理条件。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使得欧洲的航运、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的意大利转为欧洲大西洋沿岸地区,为荷兰的发展资本主义海上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随之又促进了造船业和商船队的快速增长。1600年,荷兰拥有10000支船,按吨位占当时欧洲总吨位的3/4。 第二、海外贸易的发达。尽管海洋有各种为人熟知和不熟知的危险,通过水路进行旅行与贸易总会比陆路容易与便宜。荷兰的商业成就并不仅仅取决于它在海上的航运,也取决于众多一帆风顺的水道,使其进入自身与德国的腹地既便宜又方便(选自《海权论》)。荷兰凭借的强大的海上力量,使商队航行在世界各地,并大力排斥西班牙、葡萄牙,最终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贸易国。 第三、创新精神贯穿始终。从捕鱼业开始,荷兰人的这种竞争方法和思想就随处可见。荷兰渔民发明了一刀就可以取出鲱鱼肠子的办法,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开端。荷兰人在人口、土地等条件都不如欧洲其他国家的情况下,所采取的办法就是找到最关键的那一刀。在鲱鱼身上的一刀使得这一丰富的海洋资源带来的利润为荷兰所独占,而在海运贸易上,荷兰人所设计的船肚子大而甲板小,并且没有什么武器装备,使得造价降低、运量增加而缴税量减小,从而降低运费、获得了大量的客源,最后在海运贸易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在经济和政治体制上,荷兰人也力求创新。从首创世界上高效健全的金融体系、到“联省共和”“市民自治”,这种创新并不是生硬地为创新而创新,甚至不是荷兰人主观上追求的结果,而是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寻求一条对本国经济、尤其是商业利润更直接更有利的自然而然的策略。 第四、良好的信誉。牺牲生命也要保住自己所运送的货物。正是这样的诚信为荷兰人赢得了欧洲各国的普通的尊敬和信任。可以说,诚信既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能够创造财富的生产。

大国崛起之荷兰观后感

大国崛起之荷兰观后感 在观看这部纪录片之前,不得不承认,我对荷兰的认识,也许仅仅停留在国土面积狭小,人口众多,气候冬暖夏凉,以及曾在高中历史书上了解到的,它是17世纪航海与贸易强国,曾被誉为“海上马车夫”。 但在观看完纪录片之后,我对荷兰这个国家有了全新的认识,又或者说,是对它的崛起有了一些新的看法。对于片子里所展示的一切有关于荷兰崛起的事件:荷兰人独创的货船,鲱鱼巧妙的食用方法,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建立,阿姆斯特丹银行的建立等等??一切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可以这么说,荷兰的崛起,的确速度惊人,却也非一朝一夕,荷兰人用自己的智慧、汗水、诚信以及客观包容的目光,创造了那个时期属于他们自己的“黄金时代”,这是值得令人惊叹和妒忌的,但在羡慕嫉妒恨的背后,我们是否应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荷兰崛起的核心因素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从中借鉴?这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有何启示? 首先,我个人认为,荷兰崛起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但归根究底,核心因素还是创新。 西方人的创新精神是有目共睹的,土地贫瘠,农作物匮乏,气候恶劣,种种因素都迫使西方人不得不将发展的目光转向波涛汹涌的大 海。久而久之,他们形成了勇于冒险的性格和求变务新的精神。荷兰人同样如此,有限的国土不利于进行大面积耕种、冬暖夏凉的气候条件更是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陆地环境的恶劣并没有让荷兰人民自艾自怜,相反,他们感激大自然的另一赐予——优越的海洋地理环境。 在《大国崛起》里,有这样一个片段,讲的是荷兰为什么能成为欧洲的“海上马车夫”。因为英国商船上的水手都带着武器,所以他们的船就需要更加坚硬的木头,但荷兰的船几乎没有装备武器。所以,荷兰的船造价就很便宜,用荷兰的船运送货物自然也很便宜,这样,荷兰就成为了欧洲的“海上马车夫”。 此前,典型的欧洲商船都建造有可以架设火炮的平台,这样做可以有效地防止海盗袭击,荷兰人第一个冒险建造出了一种仅能运送货物,而不可装置火炮的商船。这样做的好处是,船的造价低,运费自然也低,但代价是,每一次航行都变成了充满风险的命运赌博。 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事例,让我从中看到了荷兰人民勇于创新、敢于求变的精神。但也正是这个事例,让我明白了,原来,创新始终伴随着风险,要创新,就要承担未知的风险。 即使如此,荷兰人依旧选择冒险开拓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荷兰人之所以能建造海上强国以及商业帝国,与他们骨子里的创新精神密不可分。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创新一直是国家发展政策中始终鲜明的主题。无论是在实践上的创新,还是理论上的创新,中国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杂交水稻”的发明,神舟飞船的发射,登月计划的实施,

《大国崛起》解说词(第二集)荷兰

《大国崛起》解说词(第二集) 作者:CCTV出处:CCTV 发布时间:2006-11-21 5:04:56 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三百年前的荷兰,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 第二集:小国大业(荷兰) 【序】 在欧洲西北部,有一个和英国隔海相望的国家,它的面积只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半北京,它的名字叫做荷兰。 在八百年以前,这里是一片没有人烟,只有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从12世纪到14世纪,才逐步形成了人类可以居住的土地。直到今天,荷兰仍有三分之一的国土位 于海平面以下。如果没有一系列复杂的水利设施阻挡,荷兰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每天将被潮汐淹没两次。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一个仅有150万人口的荷兰,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 荷兰人创造奇迹的故事,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叙述呢? 大国崛起第二集小国大业 大海总是在最平静的地方掀起波涛。历史像大海,总是在最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创造奇迹。荷兰人崛起的故事,是从银白色的鲱鱼开始的。 由于海流的变化,每到夏季,就有大批的鲱鱼洄游到荷兰北部的沿海区域。荷兰人每年可以从北海中捕获超过1000万公斤的鲱鱼。 荷兰北方航海博物馆馆长维歇尔·克尔克迈尔: 它对荷兰的经济太重要了,很多人以此为生来挣钱。 14世纪时,荷兰的人口不到100万。当时约有20万人从事捕鱼业,小小的鲱鱼为五分之一的荷兰人提供了生计。 但是,鲱鱼是一种自然资源,造物主并没有给荷兰人独享的权利。生活在北海边的其他民族,都组织了捕捞鲱鱼的船队。为了争夺渔场,荷兰人和苏格兰人之间曾爆发过三次战争。是什么力量使得荷兰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呢? 1358年,在荷兰北部的一个小渔村中,一个名叫威廉姆·伯克尔斯宗的渔民发明了只需一刀就可以除去鱼肠子的方法。

围海造陆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围海造陆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文章运用文献综述法,通过归纳总结,对国内外围海造陆的历史、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探讨。结果表明,各国的围填海技术虽在不断提高,但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仍是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以科学的论证为前提,加强围海造陆工程的规划管理,将是今后开展围填海活动的重中之重。 标签:围海造陆;历史进程;现状;发展趋势 1 概述 1.1 围海造陆的概念阐释 从古至今,围海造陆都被视为人类开发投资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手段。广义上讲,围海造陆就是在海滩或浅海上建筑围堤隔离外部海水,并抽干围堤内的水使之成为陆地的工程。狭义上讲,围海造陆是指用石土、城市建筑垃圾、工程建设用件等,将沿海地区的陆地、岛屿、甚至岛礁,沿边缘填埋而成新的陆地。 1.2 围海造陆的现实意义 围海造陆具有不可否认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围海造陆工程为现代化生活的更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促进了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协调了海岸带人地资源占有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并有力地缓解了沿海城市农业建设用地短缺的危机,所以围海造陆工程俨然成为现代化城市发展进程中缓和人地突出矛盾、为经济发展用地提供出路的重要選择。另一方面,在经济社会迅猛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口增长率不断呈现上升的趋势,由此导致人均土地占有率不断减小,非农用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上涨,循环往复,使得与之相关联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日益严重,向海洋空间进军将是沿海城市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 2 国内外围海造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国内外围海造陆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开展围海造陆工程的大国之一,围海造陆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指向标。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我国的沿海地区依次兴起了三次规模浩大的填海造陆工程。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沿海地区兴起了继90年代中期以后的第四次围海造陆的热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当前,我国通过围海造陆工程每年所获得的新增建设用地的面积约占全国新增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4%,占沿海省新增建设用地面积的13-15%[1]。换言之,我国沿海地区的围海造陆工程具有运行速度快、开发面积大、涉及范围广的特点。然而,围海造陆工程在缓解我国用地紧张,发挥短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干预破坏着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对待围海造陆,我们应理智的认识到它的两面性,如果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