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心理学作业

儿童心理学作业

儿童心理学作业
儿童心理学作业

电大《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一及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每题4 分,共40 分)

1 、学前儿童心理学: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2、婴儿传记:观察并记录自己子女的发展,并以传记的形式出版这些资料。

3 、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4 、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

6 、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7 、认知: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过程。

8 、认知结构图式: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9 、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指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当他发现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新的刺激时,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来应对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

10、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 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10、社会生态系统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二、简答题(每题6 分,共30 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包括些内容?

儿童的发展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生理发展主要包括:各项生理指标的发展变化;各项生理机能的发展变化;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和外貌的发展变化;脑神经系统的发展变化;感知觉器官、动作和运动技能的发展变化;影响心理的发育障碍或疾患等;认知发展主要包括: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的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情绪能力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同伴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描述、测量、解释、预测学前儿童的行为,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2、中世纪以前的儿童观是什么?系统地对儿童进行研究始于什么时间?具有代表性的儿童观有哪些?

中世纪以前,人们多半认为儿童是成人的雏形,是“小型成人”,他们要接受成人式的训练,做成人要做的工作。他们很少拥有自己的权利,他们的存在也不受成人的重视。系统地对儿童进行研究始于19 世纪末期。具有代表性的儿童观有: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教育必须贯彻适应自然的原则,所谓“适应自然”;英国哲学家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在出生时就如一块白板,一切知识和观念及行为模式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儿童是“高贵的野蛮人”,他们生来就被赋予了一套有序、健康成长的普遍进程表。教育必须顺应自然适应性原则。

3、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是什么?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指的是什么?

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是1882 年德国

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指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华生的学习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4、简述二十世纪的主要儿童观。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儿童期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幼儿才能的发展存在递减法则,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儿童的本质是积极的;实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儿童的学习形式是多样的,成人应尊重幼儿各种学习形式,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

5、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1 )遗传与环境之争:争论最早始于洛克和卢梭的天性与教养之争。主张遗传在学前儿童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学者,把学前儿童的发展定义为受先天生物因素决定的过程。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高尔顿,认为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环境和教养只起引发作用;环境论者强调环境因素是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因素,环境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遗传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在某些心理和行为发展领域(如道德的发展),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影响更大,在另一些领域(如气质、身高体重特征)生物因素的影响更大。而诸如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复杂的特征,则是生物因素和环境力量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2)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问题:机械模型认为个体是被动的、封闭的,他们被动地接受外部经验,不能主动根据内部知识和技能的组织需要来选择外界资源,儿童只能被动的接受环境的影响;儿童的早期经验或先前经验会成为他们日后行为的出发点。父母应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训练,而老师则应该把目光放在知识的内容结构和精心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对孩子行为的强化与反馈上;机体模型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开放的,是一个有机整体,儿童会主动地探索和自我创造;原有的经验经由儿童主动地加工而被取代或被丰富,所以儿童具有很强的变通性和可塑性,早期的行为属性不能作为预测孩子以后发展的依据。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由,支持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老师则应该是用发现法进行教学,让孩子自己探索和学习,淡化知识的内容体系,尽量减少约束

和规则,老师起到引领和支持作用。

(3)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问题:连续论者认为

人类的发展是一个累加的过程,是一步步向前推移,发展

是一条平滑的成长曲线。而阶段论者则认为,发展是一连

串的突变,每一次突变后,儿童都将进入一个新的、更高

的层次。可用阶段性发展曲线来表示。连续与非连续之争

的焦点,在于发展的本质是量变的过程还是质变的过程。

连续性与阶段论的另一个争论,是关于早期经验与后期发

展的关系问题。

三、论述分析题(每题10 分,共30 分)

1、一位4 岁孩子的母亲认为,孩子的成长与成

才是由他们的遗传特征决定的,环境只能支持他们的成

长,所以,她为孩子提供温暖、宽松的家庭氛围,为孩子

提供丰富的玩具和良好的游戏环境,为孩子提供各种发展

他们特长的条件和机会,但很少强迫或督促孩子。请分析

这位母亲对发展基本理论问题的看法。

遗传与环境之争是整个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

题。这位母亲认为,孩子的成长与成才是由他们的遗传特

征决定的,这说明她认同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认为遗

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环境和教养只起引发作用。但这

位母亲的实际做法又反映出她也认同环境因素是促使学前

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因素,环境

因素包括教育干预举措、社会和家庭文化价值、早期社会

和物理刺激、早期开发、同伴促进等。事实上,遗传与环

境是相互作用的,在某些心理和行为发展领域(如道德的

发展),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影响更大,在另一些领域(如

气质、身高体重特征),生物因素的影响更大。而诸如人

格及心理健康等复杂的特征,则是生物因素和环境力量

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2、如果研究者试图研究经历了父母离异的岁儿童的

想法和感受,什么样的方法将最为适用?为什么?还有哪

些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儿童的发展?

自然观察法是研究年幼儿童较好的方法,因为我

们很难借助语言技巧研究婴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它具有较

好的生态效度,能更真实地向我们展示儿童心理和行为特

征。研究儿童的发展的研究方法还有结构性观察法、调查

法、临床法、个案研究法和跨文化研究等。

3、请列举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代

表人物及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1)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

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性本能

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

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即“性感带”。在儿童的成长过

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

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

正常与否。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口腔期、肛门

期、性感期、潜伏期、两性期。

(2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儿

童是积极主动且能适应环境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功能,

认为自我不仅仅是解决本我与超我冲突的简单仲裁者,人

在各个发展阶段,都要发挥自我的功能来处理社会现实问

题,以便成功地适应环境,此外他还特别强调社会文化对

人格发展的影响。埃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可分为八个阶

段,每个阶段都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要想顺利进入下一

个发展阶段,人就必须要先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危机。学

前儿童的发展主要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前四个阶

段。

(3)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

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坚信儿童没有任何先

天倾向,他们要发展成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他们所处的养

育环境,取决于父母和其他重要人物对待他们的方式,儿

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变化过程,是由个人独一无二的

经验锻造的,因此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

(4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观点:继承了华生行为主

义理论的基本信条,与华生的刺激—反应观的不同点在于

他区分出应答性行为(即由刺激引起的行为)和操作性行

为(即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操作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会

在紧随其后的强化作用下增强;同样该行为也能通过惩

罚,如不同意或取消特权等,来减少其发生的频率。斯金

纳认为人和动物一样,都会重复导致积极结果的动作,

并消除导致消极结果的动作。每个人的行为模式与环境密

切相关。环境塑造了习惯反应,而习惯反应构筑了人格,

使我们每个人都成了独一无二的个体。

(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和替

代强化。儿童总是观察和模仿周围人们的那

4、简述神经元的分化、突触和神经系统的可塑

性的含义。

在神经系统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神经元也迁移到

不同的位置,进而承担了特定的功能,这个过程就是神经

元的分化。在神经元分化的同时,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

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相接触,形成特有的接点——

“突触”。细胞分化和突触联系的形成反映了婴儿大脑的

可塑性,反映了细胞对经验的高度反应性。

5、简述各脑区的成熟顺序、大脑偏侧化与用手

偏好的形成。

(1)各脑区的成熟顺序是自下而上的:即从

枕叶、颞叶开始到顶叶,最后成熟的是额叶。

(2)

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差异很大。大脑左半球包括言语中枢、

听觉中枢、动作记忆中枢、言语加工中枢、积极情感表达

中枢,控制着身体的右侧。大脑右半球包括空间视觉中

枢、非言语声音中枢、触觉中枢和消极情感表达中枢,控

制着身体的左侧。(3)在脑的偏侧化基础上,儿童逐渐

依赖某一特定半球执行某种特定功能。在此基础上儿童形

成了用手偏好。用手偏好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经验对用

手偏好有很深的影响。用手偏好也会受文化因素的影响。

6、简述儿童身体生长发育遵循的原则和儿童身体发

育的不同步性。

(1)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遵循头尾原则。在婴

儿期,头部和胸部一直都保持着发育优势,躯干和腿的发

育也逐渐赶上,躯干在第一年里生长最快。1 岁后到青春

期,腿的生长最为迅速。躯干将在青春发育期再次成为发

展最快的身体部位。儿童在向上生长的同时,也按照近远

原则向外生长。先是胸腔和内部器官,然后是胳膊和

腿,最后是手和脚。(2)儿童身体发育的不同步性:神

经系统的发育在婴儿期极其迅速,脑、脊髓和头颅的发育

速度比其他任何身体结构都要快,到了幼儿期时就逐渐放

慢。而生殖系统在 4 岁前仅

有轻微的生长,在青春期前几乎停滞,到青春期时曲线才陡

然上升。淋巴系统(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提高营养的吸收)

则在婴儿期和儿童期发育速度非常快,甚至超过成人水平,

在青春期时到达顶点,之后就迅速下降。

7、简述影响儿童身体发育的因素。

(1)遗传和激素:遗传在儿童期的身体发展中

具有重要的影响。身高就是一种具有较强遗传倾向的特

质。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也是影响身高的重要因素。甲

状腺(位于颈部)分泌的甲状腺素也同时影响着儿童的生

长发育。(2)睡眠

习惯: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3)营养:

人类营养的主要来源是食物,饮食不足与饮食过量都可能

导致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儿童身

体发展必不可少的营养。(4)疾病:对于营养充足的儿

童来说,一些常见的儿童疾病对他们的身体发展都不会造

成太大影响。儿童一般会出现补偿性生长的现象。如果儿

童是中度或严重营养不良的话,疾病对儿童生长的消极影

响将可能是永久性的,疾病和营养不良的恶性循环对身体

发育和认知发展的影响将是非常严重而不可逆的。(5)

受伤:儿童早期是意外伤害发生的主要年龄阶段。儿童受

伤发生于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中,个人、家庭、社会都是

影响儿童受伤的因素。(6)情感:良好的情绪对

身体的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那些承受太多压力、获得太

少关爱的儿童在身体发展方面也可能会落后于他们的同龄

人。“非器质性发育不良” 和“心因性矮小症”两种严

重的生长紊乱就源自于情绪压力与爱的缺失。关爱和敏感

细致的照顾也是身体健康生长的必要条件。

8、幼儿一般要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能正确地握笔写

字,这一过程通常分为哪几个阶段?

(1)涂写。两岁左右的儿童,写字和涂鸦是分

不出来的。(2)模仿和临摹。当他们逐渐发现周围的印

刷字时,就可能会模仿写这种文字。到5 岁时,大多数幼

儿仍不能以正确的笔顺、姿势稳定地书写简单的汉字,运

笔能力差。(3)

畅书写。6 岁以上的幼儿基本上能够控制笔,以正确的笔

顺、姿势准确地书写简单的汉字。

9、简述动作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儿童早期动作发展的

个别差异。

(1)儿童头几年动作发展的进程遵循头尾原则

和近远原则,即由上至下——头、颈、上肢的动作发展先

于腿和下肢的发展;有近及远——近躯干的肢体动作先发

展,远离躯干的手、腿等后发展,即头、躯干、手臂的动

作发展先于双手和手指的发展。(2)儿童早期动作技能

的掌握与生理成熟有关,有鲜明的年龄特征。但是由于遗

传、环境、营养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在动作发展上存在

很大的个体差异。动作发展早晚与早期运动经验有关。儿

童早期的动作发展还有显著的性别差异。成人的鼓励、期

望和榜样示范,也是影响儿童动作技能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分析论述题(每题9分,共36 分)

1、举例说明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方式。

(1)被动的互动:是指环境(如父母)根据儿

童的遗传特征为他们提供的成长条件,包括父母为孩子提

供的遗传基因,为他们提供的社会、情绪以及认知发展环

境等。如爱运动的父母可能将此特征在遗传上提供给孩

子,并为孩子提供崇尚运动的家庭环境。(2)唤起性

的互动:是指由

于个体的遗传特征而影响了作用于他的环境因素,具有不

同遗传结构的个体,可能会唤起不同的环境。如爱笑、好

动的婴儿所接受到的注意以及社会刺激,与闷闷不乐、消

极被动的婴儿多;

(3)主动性的互动:是指主体在其遗传特征的影响下,

对环境因素进行自主的、有目的的选择、改变与创造。儿

童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自己能适应、能胜任的环境,这也使

在相同的环境中的儿童,各自拥有了不同的微社会环境,

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水平。例如,有社交倾

向的儿童,喜欢邀请朋友到家里来或到朋友家去,热衷于

参加各种活动。于是,喜欢社交的孩子,社会交往机会更

多,社交能力更强了。

2、尽管胎儿生长的环境与子宫外的世界相比是相对

稳定的,但也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胎儿的发育。请问影响

胎儿生长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1)致畸因子:致畸因子指所有能对胎儿造成损

坏的因子。致畸因子造成的伤害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

接的。它可能取决于致畸因子的剂量;遗传特征;暴露于

致畸因子的时期。常见的致畸因子包括一些药物,如镇静

剂、四环素、阿司匹林、过量的咖啡因饮料(如咖啡、

茶、可乐等),可卡因,海洛因等麻醉品,以及烟、酒精

和一些辐射(如X 光、核泄漏等)、化学污染(如汞、铅

等)。(2 )母亲的其他因素:母亲的疾病、母亲的营养

和母亲的情绪压力。

3 、9 月份年轻的芳芳老师刚刚接手一个“全托”的

小班。她应该怎样安排孩子中午的午睡和晚上的睡眠?请

些有意的和无意的反应,观察、模仿带有选择性。通过

对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儿童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模

式,或调整、矫正了现有的反应特点。“替代强化”—

—由于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

到了相应的强化。个体还存在自我强化。当自身的行为达

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儿童就会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

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反应,儿童还会通过对他

人自我表扬和自我批评的观察,以及对自己行为价值的评

价,逐渐发展出自我效能感(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智力是可以协助个体适应其环境的基本生活过程。“适

应”就是指个体能应付现有环境的要求。认知结构,或皮

亚杰所说的图式,是指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

整合经验、解决问题。组织是指儿童将现有的图式结合,

而成为新的、复杂的智力结构的过程。组织的目的是为了

促进适应。适应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个互补的活动而发

生的。同化是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

程,而顺应则是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

结构的过程。同化及顺应是两个互补的过程,二者的平衡

与失衡,就是促成了认知结构的发展。认知发展经历了四

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感知运动期(0—2 岁)、前运算期

(2—7岁)、具体运算期(7—11 岁)、形式运算

期(11、12 岁以后))这些阶段的次序是固定不变

的,所有儿童都以相同的次序经历这些阶段,每一个阶段

的发展都以上一个阶段的发展为基础,并为下一个阶段的

发展奠定基础。

(7)信息加工理论:儿童是能根据环境要求修

改思想的、积极的、有意义的个体,但是他们认为,发展

是连续的,思考过程——感知、注意、记忆、信息分类、

计划、问题解决及书写和交谈等综合能力——在各个年龄

都很相似,只是程度不同。

(8)社会文化理论:维果斯基强调儿童能积

极主动地探索世界,儿童心理的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认知

成熟,儿童与成人或年长伙伴的互动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

要因素。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认为儿童的

“现有发展水平” 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

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9 )社会生态系统论:布朗芬布伦纳把外

界环境因素和个体的生物因素揉合起来,提出了不同嵌套层级

的社会生态理论。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

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

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

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

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5 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

成。

电大《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二及参考答案一、概念

题(每题2分,共10 分)

1、气质:由神经类型决定的个体在情绪反应、活

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体

差异。

2、人格: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显示出的特有

的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

统一的心理品质。

3、阿普加量表:由美国医生阿普加设计的一种快速

测定新生儿是否正常的量表。该量表由不同等级组成,测

量的内容包括心律、呼吸、肌肉弹性、肤色和应激反射。

4、髓鞘化:随着大脑细胞的分裂与生长,一些神

经胶质细胞开始产生髓磷脂,这是一种蜡状物质,它们把

单个神经元包裹起来,形成一层髓鞘。

5、补偿性生长:是儿童身体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

营养不良的儿童生长非常缓慢。如果营养不良持续时间不

长,也不特别严重的话,这些儿童一旦获得充足的营养,

一般都会快速生长并追赶上正常的生长水平。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54 分)1、简述遗传力

及其研究方法。遗传力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群体的某些

特征(如智力)的全部变异中,可以归因于遗传差异的比

率。研究遗传力经常使用两种方法:选择性育种及家谱研

究, 这两种方法是经常用来评价遗传对行为影响的主要策

略。

2、简述胎儿身体的生长发育、分娩过程及可能的并

发症。

胎儿身体的生长发育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共

270 天左右,其间,受精卵不断地自我复制,经历三个阶

段的发展变化过程: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分娩是指

胎儿、胎盘与其他器官从孕妇身上分离、排出的过程,通

常要经过三个明显的阶段:宫颈扩张与收缩、胎儿娩出、

胎盘娩出。分娩过程中可能的并发症有缺氧、早产、足月

低体重儿。

3、简述新生儿的反射。新生儿的反射包括生存反

射如呼吸反射、

。眨眼反射、瞳孔反射、觅食反射、吮吸反射、吞咽反射和原

始反射如巴宾斯基反射、手掌抓握反射、摩罗反射、游泳反

射、行走反射。在新生儿的反射中,有些反射具有生存和适

应价值,如,眨眼反射能在强光下保护婴儿的眼睛;吸吮反

射可以使婴儿摄取营养物质等。还有一些原始反射没有适

应性价值,如游泳反射和行走反射等,这些反射会随着神经

系统的成熟逐渐消失。而许多原始反射对婴儿好像没有什么

用处,但是它们是重要的临床诊断指标。

你给她一些建议。

小班幼儿一般是3-4 岁,每天的睡眠时间应该是11-12 个小时。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因此老师每天中午要安排幼儿睡上1-2 个小时,午睡能够使他们精神饱满,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一天中剩余的时光。午餐后到午睡前这段时间,可以引导他们选择一些安静的活动,如看书、串珠子等,使孩子的大脑皮层逐渐进入抑制状态。卧室环境要保持安静,温度适宜,可以播放舒缓的音乐,以安定幼儿的睡眠情绪,使幼儿较快入睡。此外,在幼儿快要醒来时,播放舒缓的音乐也有助于防止幼儿突然醒来而引起的不快或惊吓。对于实在不想午睡的孩子,也不必勉强,可以允许他们躺一会儿,或在非睡眠区域安静地玩。晚上的睡眠时间可以从晚上8 点到次日早上7 点。至于晚上的睡眠,上述方法也适用。另外,建议老师在孩子上床睡觉前安排一些睡眠“仪式”,让孩子睡觉前经常有顺序地经历一些相同活动,孩子就会知道“该是睡觉的时间了”。另外,睡前千万不要让孩子情绪激动(如太过兴奋、放声大笑),否则孩子就很难安然入睡了。

4、贝贝的妈妈想促进她3 周岁的儿子的动作能力的发展,而有人建议她让孩子背三字经。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请结合你学习“促进儿童动作的发展”的相关知识发表你的看法和建议。对婴儿期和儿童早期的个体来说,动作发展极为重要。促进儿童动作发展的途径有:( 1 )运动是实现动作发展的基本途径。成人要多为孩子提供运动的机会。游戏和户外活动是最佳的动作技能练习方式,要多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跑跑跳跳,如跳房子、双足跳、单足跳、踢球、拍球等等。游戏一般都有具体情节和动作,模仿性强,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能够满足他们的兴趣和愿望。在游戏和户外环境中,幼儿非不正式的练习可以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感知运动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复杂的动作技能和运动协调能力。同样,精细动作的发展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锻炼,比如倒果汁、吃饭、穿衣、搭积木、握笔写画、插片、折纸、剪贴等,都能使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不断提高。(2)父母和教师的态度对儿童动作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父母或教师批评、挑剔孩子在运动或动作上的表现,那么就可能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阻碍孩子动作的发展。如果父母或教师机械地教孩子一些特殊的动作技能(如单脚跳),或是强硬地纠正孩子的“错误” 动作,或是在运动中强调输赢而非享受运动的乐趣,就可能会挫伤孩子运动的积极性,使孩子失去对运动的渴望,结果事与愿违。(3)社会对儿童动作的发展也会产生影响。目前社会上过分强调儿童的符号能力及训练,反而忽视了动作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对婴、幼儿来说,过分强调符号系统的训练,如:此时让孩子背三字经,既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也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而且可能也是徒劳的。

电大《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三及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每题2 分,共18 分)

1 、视觉偏好法:研究者同时给婴儿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刺激更感兴趣。

2 、视觉悬崖实验:用来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视觉悬崖”的装置是一块长方形的玻璃,下方用红白格子布铺设成一边深一边浅的两种平面。把婴儿放在玻璃板的中间,婴儿的母亲则分别诱使婴儿爬过浅的一面或深的一面,以观察婴儿的反应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

3、知觉整合能力:能够根据一种感觉特征,确认另一感觉通道所熟悉的刺激物或形式的能力。

4 、幼儿的记忆策略:记忆策略是指人们用来达到记忆目的的手段,包括存储信息时对信息的复述、组织、精细加工以及提取信息时的系统检索(再认、重组和回忆),幼儿的记忆策略以复述为主。

5 、感知运动图式:用来达到目标的活动的表征。这是最先出现的智力结构,包括抓握、抛掷、吸吮、咬、敲击和踢等。

6、客体概念: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如客体永久性——当我们看不到某个物体时,我们知道这个物体仍然存在。

7、单词句:一周岁左右,婴儿开始能用一个单词来代表一个完整的意义与他人进行交流。因为这个单词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义,因此我们称之为“单词句”。

8、电报句:双词句中省略了如助词、介词等功能词,就像我们发电报时用的语言,这种句子也被称为“电报句”。

9、“妈妈语”:养育者与幼儿说的话,有许多有趣的特征,这些特征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被称为“妈妈语”。其特征是:简短的句子,具体的内容和夸张的声调和表情,以及正确的语法。

二、简答题(每题7分,共42 分)

1、举例说明同化和顺应。同化就是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例如8、9 个月的婴儿拿到什么东西都喜欢把它放在嘴里,这是因为他们把这些东西同化到了吸吮格式中。当他发现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新的刺激时,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来应对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例如当孩子看到成人玩不倒翁,认识到可以用推的方式玩这个玩具时,下次再见到不倒翁,他就可能会试图去推它,而不是把它放在嘴里。

2、简述感知运动阶段的发展。

(1)反射练习阶段(0-1 个月):婴儿主要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来适应外界环境。(2 )初级循环反应阶段(1-4 个月):2 个月后,婴儿开始不断地重复某些动作,形成一些简单的习惯(3)次级循环反应阶段(4—8 个月):4 个月以后,婴儿开始有意识地重复这些动作。婴儿的动作不仅仅只涉及自己的身体,还涉及对外界环境的影响(4)有目的的动作形成阶段(8—12 个月):8 个月以后,婴儿出现了目标指向性行为,行动的目的性更加明显,他们开始使用已知的方法来应付新的环境。但该阶段还没有新手段的发明与创造(5)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2—18 个月):1 周岁后,婴儿开始用“尝试错误”的方法来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6 )心理表征阶段(18 个月—2 岁):1 岁半以后,儿童获得了符号—表征能力,他们能用符号或表象来再现不在眼前的物体和过去的事件。符号—表征能力的出现还使婴儿延迟模仿、象征游戏和语言的发展成为可能。

3、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思维有什么特点?(1)自

我中心性:即儿童往往只注意自己的观点,不能接受他人

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相区分和协

调。(2)前概念性:该阶段儿童的语言能力得到很好的

发展,他们已经掌握了很多词汇。词汇所代表的概念是具

体的、动作的。不能理解同一类客体中的不同个体,思维

的前概念性还使儿童掌握的概念往往与具体的动作或事件

相联系。(3)泛灵论:3-4 岁的幼儿认为,所有的物体

都是有生命的、有意义的。这使儿童的思维带有强烈的主

观色彩。认为万物有情。他们主观地把自己的想象附加于

客观事物。(4 )直觉思维:前运算阶段的幼儿对事物的

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他

们不能对事物不同维度的信息进行整合,因而思维具有直

觉性,缺乏逻辑性。幼儿无法掌握守恒的原因是他们缺乏

可逆性。幼儿的思维缺乏可逆性。(5)分类能力:幼儿

已经表现出分类的能力。第一阶段在儿童2-5.5 岁期间。

儿童可以按照物体间的关系把他们认为有关系的物体归为

一类。第二个阶段在儿童5.5-7 岁期间。可以根据相似性

对事物进行分类,但是还不具备对事物进行等级分类的能

力。直到第三阶段(7 岁以后)儿童才能在进行等级分类

的同时也了解各级分类之间的包含关系。

4、简述影响幼儿智力发展的因素。(1)早期经验会

影响儿童日后的智力潜能。没有人际接触或缺乏刺激都可

能妨害孩子的感觉、肌肉运动、情绪、认知和语言的发

展。(2)

弗林效应证明了环境对智力发展的影响。教育的进步可能在

三个方面促成弗林效应:教育使人们更会应对测验;教育使

人们的知识更加丰富;教育使人们具备了更有效的问题解决

能力。饮食、健康,甚至教养技巧的进步,都会促进工业化

国家中人们智商的提高。智商的进步更多的表现在视觉空

间技能方面,这与20 世纪视觉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有关。

(3)对个体来说,智商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遗传差异

是个体智力差异的一个主要因素。(4)环境,包括家庭

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个体智力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家庭环

境的质量和特点对儿童的智力表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贫

困是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一个危险因素;其他的家庭环境因

素也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在这种种因素中,父母给予的

爱和温暖以及鼓励性的语言和较高的学业期望,对学前儿童

智力发展的预测性最好。由于父母重视孩子的认知发展,所

以他们就会鼓励孩子获取新知识,训练孩子的认知技能,而

这些正是完成智力测验所需要的。因此,来自较好的家庭环

境中的儿童,其智力测验分数也会较高。

5、举例说明词义的过度扩张、词义的过度缩小和语

言的过度规则化。

词义的过度扩张,即儿童扩大了单词的外延和使用

范围,赋予他说出的单词很多不同的意义,例如把能走动

的四足动物,如猪,都称呼为“狗”;词义的过度缩

小,是指儿童过于狭隘的使用某一词汇,缩小了单词所代

表的概念的内涵。例如认为“白菜、青菜是蔬菜,茄子不

是蔬菜”。在简单句阶段,幼儿不但会用到成人语言中的

一些规则,还会出现过度规则化的现象,如“我大方,你

小方”,学会说“我们”后,4 岁的孩子会说“桌子

们”。过度规则化还表现在幼儿对句子的理解中,如幼儿

对“主词十动词十受词”的句子理解和掌握都是最好的,

在这类句子掌握后,如果幼儿听到被动语句(“受词+被

+主词+动词” ),他们仍会按照语序原则来理解这个句

子。如“妈妈被小明背着”,孩子们也会理解成“妈妈背

着小明”。

6、举例说明母亲会以哪些方式对孩子不正确的言语

陈述作出反应。

(1)扩充——以某种纠正的或完整的形式复述儿

童的陈述(儿童:“要牛奶!”妈妈:“哦,你要喝牛

奶了”);(2 )重新塑造——以某种不同的结构重新阐

述儿童的话语(儿童:“叔叔有小小个狗”,妈妈:

“对,他的狗很小”);(3)澄清问题——表示听者没

有理解该叙述,要儿童再次进行交流尝试(儿童:“今天

雨下大。”妈妈:“哦?下雨了?”)。

三、论述分析题(每题10 分,共40 分)

1、8 个月的拉拉饿了,妈妈还没回来,拉拉开始哭

闹,爸爸就给她放了一首巴赫的钢琴曲,拉拉安静下来,

可是3 分钟后他又开始哭闹,爸爸就换了贝多芬的《命

运》,拉拉又安静下来。请用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概念解

释拉拉的反应。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婴儿会产生许多

身体变化或反应,比如头部或眼部运动、呼吸或心跳频率

的变化。但如果同样的刺激反复出现,婴儿的反应就会越

来越弱,直到完全消失。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习惯化的过

程。拉拉的爸爸在其哭闹时给她放了一首巴赫的钢琴曲,

拉拉安静下来,可是3 分钟后他又开始哭闹,这就是习惯

化的过程。此时,如果再出现一个新的刺激,婴儿可能产

生新的条件反射,这个过程被称为去习惯化。因此拉拉的

爸爸换了贝多芬的《命运》后,拉拉又安静下来。这就是

去习惯化。

2、婴儿早期记忆的发展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再认、

回忆是记忆提取的两种主要方式,儿童何时出现这些能力

的?要促进孩子的记忆能力,可以安排一些有趣的活动,

你有什么建议?婴儿记忆的早期迹象表现于他们对刺激的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中。当婴儿已习得了某个刺激时,他们

就不再注意这个刺激(习惯化);而当新刺激出现时,婴

儿会将新刺激与已习得的刺激进行比较,如果二者不相匹

配,注意则会再度出现。婴儿的记忆能力还表现于条件反

射的形成中。如见到妈妈或听到妈妈的声音,3 个月的宝

宝就开始做吸吮动作,这说明他记住了妈妈的样子和声

音。记忆的发展还表现在儿童的模仿行为中。婴幼儿有与

生俱来的模仿能力。出生不到七天的新生儿就已经能够模

仿成人的许多面部表情,如吐舌头、张嘴闭嘴。再认在

婴儿期就己经出现了,回忆是在两岁左右逐渐出现的。幼

儿的记忆策略以复述为主,即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材料。到

6 岁时,重复才开始会对记忆产生作用。如让6 岁的孩子

记住一个手机号码,他会不断的重复直到他认为他记住了

为止。

3、母亲:怎么又吵起来了?你们俩不是争这个就是

抢那个,一点都不大方。三岁:我不会抢。我大方,哥哥

小方。五岁:只能说大方,没有人说小方。三岁:我大

方。我的方好大好大。五岁:我的方比你的大。三岁:我

的方更大。五岁:我的方最大。三岁:我的方最最大。试

以这两个孩子的语言发展为例说明幼儿语言发展的几个方

面。

幼儿早期语言的发展是神速的。 6 个月的

婴儿只会咿呀学语,12 个月时就会使用10 到20 个词。

到了2 岁,他的词汇是1 岁时的10 倍。3 岁的幼儿,平

均可能会用900 个不同的语词,流利的与人交谈,甚至辩

论了。幼儿语言的发展就表现在幼儿语音、语义、语法、

语用技能的发展几个方面。

从上述例子可看出,3 岁的幼儿已经有了惊

人的语言知识和能力。在语音方面,3 岁的弟弟有了汉语

语音的知识;他能熟练地把一连串的杂音,分析为有意义

的信息。而且,当他听到一个新词——“大方”,马上会

重复为汉语语音的“大方”,这一点是外国的成人在短期

之内很难学到的。

在语意方面,3 岁的弟弟有断词的能力:他知道

“大方一点”应断为“大方”,而不会是“方一”,又能

够从上下文领悟到一个极抽象的概念“大方” 是一种美

德,还会使用“大” 和“小” 相反的含意,创作一个新

词——“小方”。三岁的幼儿经常会用这种方式在语言中

操弄这类抽象的概念。

在语法方面,3 岁的弟弟还掌握了句型变化的知

识:他知道如何表达“大、更大、最大、最最大”的层

次。当5 岁的哥哥把“方”用在“我的方比你的大”的句

型中时,3 岁的弟弟能进一步用“更”来回答,表示他了

解前一句是比较的句子。

在语用方面,3 岁的弟弟似乎了解妈妈的第一句话

只是形式上的问句,不必回答,第二句才是反驳的重点。

5、试述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因素。

(1)语言的发展有其生物学基础,所以,语言的

发展也存在敏感期。一般而言,婴幼儿阶段是大脑对语言

刺激最为敏感的阶段,也是语言能力发展最为迅速的阶

段。错过了这个时期,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不可

逆转的消极影响。基尼语言的发展说明了语言敏感期的存

在。(2 )语言的学习必须有适当的环境刺激。环境和

学习对幼儿的语言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模仿和强化是影

响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3)语言

发展还受认知发展、信息处理策略的影响。认知发展的研

究表明,1、2 岁的婴幼儿心理表征能力逐渐形成,解决

问题的策略也日渐成熟,这些都是词汇的理解和掌握、语

法的获得和运用的关键因素。

电大《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四及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每题2 分,共20 分)

1、移情:知觉到他人的情绪体验,并产生相应的情

绪反应,也就是对他人情绪产生共感的反应。

2 、情绪理解:儿童能识别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并理

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情绪理解包括对情绪状

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解。

3 、社会性参照:当婴儿处于不确定的情境中时,

他们就会观察父母对这种情境的反应,并利用得到的信息

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社会性参照。

4 、情绪调节:对情绪的内部过程和外部行为表现

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环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

动力过程。

5 、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

身体接触的倾向。

6 、拟合模型:指父母的抚养模式和抚养环境与儿

童的气质之间的匹配。

7、自我认知: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

社会特征的认识,是对“我是谁”、“我为什么是这样的

人”等问题的回答。

8 、自我控制:对优势反应的抑制和对劣势反应的

唤起。

9 、自尊: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由此产生的情

感体验。

10、性别概念:儿童能分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

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

二、简答题(每题5 分,共40 分)

1、移情能力的发展经历了哪些不同水平的发展阶

段?

第一阶段,普遍移情,出现于出生后第一年。

第二阶段,自我中心的移情,在2 岁左右出现。第三阶

段,理解他人情感而产生的移情,, 约在2-3 岁产生。第四

阶段,理解他人生活状况而产生的移情,是个体进入童年

期后期才逐渐成熟的。

2、简述学前儿童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婴儿很早就

注意到情绪的某些声音信号,并会给予回应。婴儿对他人

面部表情的识别和解释发展略晚。一岁半以后,婴幼儿已

经初步掌握了一些有关情绪的词,情绪的识别能力也迅速

发展。

3、简述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到了6 个月

左右,婴儿对自己消极情绪的调节能力开始发展。1 岁以

后,婴儿开始使用其他策略来减少不愉快的情绪,如摇晃

自己的身体、咬东西和避开引起他们不愉快的人或事物。

18-24 个月的婴儿,开始有意识地控制那些让他们感到不

舒服的人和物。而且,此时他们也开始能处理一些挫折事

件。在婴幼儿阶段,孩子们情绪掩饰的能力也有发展。在

3 岁以前,婴幼儿就开始表现出一些有限的隐藏自己真实情

绪的能力。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婴幼儿调节恐惧或其他

消极情绪的能力逐渐增强。总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心智

的不断成熟,婴幼儿对情绪的有效调节能力逐渐增强,冲

动性逐渐减少,稳定性逐渐提高。

4、简述情绪表达规则。

(1)最小化规则:即与真正的感受相比,情绪的

表达在强度上减弱。(2)最大化规则:主要指积极情绪

的表达在强度上增强。(3)面具规

则:即用中立的表情来表达不置可否的情绪。(4)

替代规则:指个体被期望用一种很不同的(通常是相反的)

情绪代替另一种情绪。例如,当你收到的礼物并不尽如人意

时,也要抑制住自己的失望表情,而表达高兴的情绪。

5、依恋与日后的发展有何关系?

(1)这种最初形成的人际关系模式,可能是个体

成人后发展人际关系的基础。会促使婴儿对他人、自我、

世界以及自我和外界的关系产生期待和信念,形成心理表

征——“内部工作模式”,它将成为日后所有亲密关系的

范型,并贯穿于个体一生的发展过程中。(2)依恋会影

响未来的心理健康。与母亲建立了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婴

儿,拥有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在同龄人中也更受欢迎。

而不安全依恋关系的婴儿,在人际关系中没有安全感。

(3)依恋关系具有代际传递性。和父母建立了安全型依

恋关系的婴儿,成年后与他们的配偶也有安全的亲密关

系,当他们成为父母后,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反

之亦然。

6 、气质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但为什么儿童的

气质也会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

(1)气质本身会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早期的

行为会被整合到新的更复杂的系统中。(2)

某些行为的意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而这些行为反

映了气质的特点。(3)环境对气质也有一定的塑造作

用。父母的抚养实践、孩子成长的社会环境也会对孩子的

气质产生重要的影响。

7、如何对待孩子的“物权意识”?幼儿对玩具等物

品的“物权意识”常会引发一些冲突,这可能并不是孩子

自私的表现,而是孩子自我概念发展的结果。所以,当遇

到幼儿争抢玩具时,可以首先将幼儿的占有欲理解成他们

成熟的标志而加以肯定,然后再鼓励他们让步,而不是一

味地从成人的眼光出发坚持让孩子与人分享。同时,成人

也应该允许孩子拥有某些为数极少的、只属于他自己的、

可以不与人分享的玩具或其他物品,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

尊重。总之,父母和教师应持保护性的态度,多给孩子一

些理解和宽容,用各种策略引导孩子服从那些必须服从的

规则,而对孩子们不违反规则的自我坚持,则给以鼓励、

接受和支持,这样,幼儿就能逐渐学会在自我坚持和遵守

规则、在自我主张和考虑他人之间取得平衡,同时也有助

于孩子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自我概念。

8、简述自尊的起源和自尊的评价。自尊最初来源于

早期的亲子互动中。那些在婴儿期与父母建立了安全的依

恋关系、有安全感的孩子,更容易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

产生自我价值感,获得较高的自尊水平。自尊水平取决于

儿童在许多不同领域对自己能力的评估。自尊的评价分为

以下五方面:学业能力:儿童如何看待自己在学业上的能

力;运动能力:儿童对自己体育运动能力的感受;社会能

力:儿童是否感到自己受同伴的欢迎;外表长相:儿童觉

得自己有多好看;行为举止:儿童认为自己的行为被他人

接受的程度。

三、论述分析题(每题10 分,共40 分)1 、“豆

豆14 个月时会当着很多大人和小孩的面,跟着“小螺

号”的调子开心地边唱边跳,可是24 个月时,他跳了几

步就会停下,并且用手遮住脸”。为什么豆豆的行为会有

如此的改变?对此豆豆父母应取怎样的反应方式和评价方

式?

从2 岁末期到整个3岁期间,幼儿开始表现

出一系列中等水平的、复杂的情绪,如窘迫感、羞耻感、内

疚感、嫉妒和自豪等。这些自我意识的情绪源自自我的发展,

并会对幼儿的自我评价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当24 个

月的豆豆被要求在陌生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才能(如唱歌跳舞)

时,就会有明显的窘迫感。自我意识情绪与婴儿的认知发展

水平有关,当婴儿能认识自己(自我的产生),认识到评价

自己的行为及评价的规则和标准时,其他的自我意识情绪,

如羞耻感、与评价有关的窘迫感,以及内疚感和自豪感等就

会相继出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评价和反应方式会

影响孩子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父母会影响孩子的自豪感和

羞愧感。儿童所表现出的自豪感和羞愧感的数量极大地依赖

于母亲对他们表现的反应。如果父母更强调消极的评价,在

孩子失败时批评他们,那么,这些儿童在失败时就会表现出

更多的羞愧感,而在成功时表现出较少的自豪感。因此,豆

豆的父母应强调积极评价:在孩子成功时进行表扬,那么,

他就在成功时表现出更多的自豪感,而在失败时表现出较少

的羞愧感。儿童最初的自我评价只是反映了父母或其他重

要人物对他们的评价,所以,父母的反应方式和评价方式影

响了孩子自豪感、羞愧感或内疚感等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

2 、依恋是婴儿最早的社会关系,依恋有几种类型?

其表现如何?

①安全型依恋:这类婴儿与母亲建立了积极亲密的

依赖关系。他们能以目前为安全基地探索周围环境。这是

最健康的依恋关系。②抗拒型依恋:这类婴儿在母亲要离

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如果母亲要离开,

他们就会表现出极度的反抗。这是一种不安全的依恋关

系。③ 回避型依恋:对这类婴儿来说母亲在不在无所谓。

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没有特别紧张或忧虑的表现。母亲回来

时他们往往也不予理会。这类婴儿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

所以也有人称之为“无依恋的儿童"。④组织混乱/方向混

乱型依恋:这类婴儿在陌生人情境中表现出混乱和无目

标,没有一个清晰的行为模式,对分离后的重逢经常有一

些不一致的、古怪的行为反应。这也是一种不安全型的依

恋关系。

3、“朵朵是一个困难型气质的幼儿,他容易焦虑、紧

张,对新的生活常规(如4 岁了,需要一个人睡在自己的房

间了)难以适应;他的父母在要求他遵守规则的过程中,能

保持镇定、平静,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允许孩子放慢脚

步、慢慢适应新的生活日常,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孩子就

不再那么暴躁、焦虑、拒绝和适应不良了”。试用父母教养

方式与儿童气质的拟合模型说明这个案例。

儿童最初表现出来的气质特点是人格发展的基础。这种

差异影响了父母或其他教养者与儿童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制

约了父母对儿童作用的效果。所以,托马斯等人认为,气质

并不直接决定儿童人格的发展,他们提出“拟合模型”,用

来解释气质与环境如何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最为有利的结果。

所谓“拟合模型”就是指父母的抚养模式和抚养环境与儿童

的气质之间的匹配。只有抚养方式与孩子的气质拟合良好,

才能较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许多困难型气质的婴儿,接受

了父母亲耐心而敏感的照料,当他们进入童年期或青春期

时,已经不再表现为困难型气质了。

但是对父母而言,面对一个过度活跃、情绪多变又不听

话的儿童,要真正保持镇定、耐心和敏感,确实不容易。许多父母在教养困难型气质的儿童时也会变得易怒、不耐烦,要求苛刻、还可能采取惩罚的管教措施。但是,这样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与困难型儿童的气质类型并不拟合,于是,孩子变得更焦虑、紧张,对父母的惩罚措施也更抵抗。事实表明,如果父母在教养时总是不耐烦、生气、要求苛刻、采取惩罚手段,那么,困难型气质的儿童在日后往往会继续保持困难型气质的特点,并出现行为问题。

拟合模型告诉我们,孩子带着独特的气质来到这个世界,成人必须接受它、适应它。父母既不能总是表扬孩子

的优点,也不能一味指责孩子的过错。无论孩子是哪一种

气质类型,父母都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接受、认可的

家庭氛围,和一个与其气质拟合的抚养环境,以帮助孩子

发展他们的优势领域。

4、试分析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

(1 )生物社会理论:莫尼等人认为,一系列关键性的经历或事件会影响到个体最终形成的性别角色偏好。

首先是母亲受孕时胎儿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是X染色体还是

Y染色体,其次是受孕6 周左右性腺将发育为睾丸或卵巢。婴儿出生后,社会因素就开始在其性别角色形成的过程中

发挥作用。两种性别的遗传因素可能导致儿童在人格、认知能力和社会行为上表现出性别差异。莫尼等人也强调

“社会标签效应”,18 个月到3 岁之间是性别认同的关键期。(2)社会学习理论:儿

童性别角色的认同最初来源于对成人,尤其是对父母和教

师行为的模仿。通过观察、模仿和直接或间接的强化,儿

童形成了最初的对性别类型玩具和活动的偏爱。(3)认知发展理论和性别图式理论:科尔伯格认为,儿童性别的

社会化必须建立在性别概念的基础上。认知水平越高,儿

童适宜的性别类型化行为就越多。性别图式理论认为,

性别图式就是一种认知结构,它把有关什么值得观察、什

么适宜模仿等性别知识组织在一起。性别图式理论强调,

环境的压力和儿童的认知发展共同塑造了性别角色发展。

(4)整合的理论:胎

儿的生理发展是人们判断儿童的性别并采取相应抚养方式

的主要依据(生物社会理论),社会环境对儿童行为的选

择性强化决定了儿童早期性别概念的形成(社会学习理论),而性别认知和性别图式的形成对3岁到6 岁儿童性别恒常性和性别行为模式的获得起着决定性作用(认知理

论和性别图式理论)。

电大《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五及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每题3分,共18 分)

1、社会化:儿童获得他所在的社会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行为技能的过程。

2、家庭功能:家庭为其成员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以支持他们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3、隔代教养:简单地说,就是有祖辈父母照顾孙辈孩子的现象。

4、同伴与同伴互动:同伴是指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似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同伴互动是指年龄相

同或相近的儿童,由某种共同的活动引发,并在活动中相

互影响、相互作用。

5、平行游戏:儿童单独玩,但是他选择的活动自然把他带到别的孩子中间。他的玩具与周围孩子玩的相似,

但是他自己玩,不影响或改变其他孩子的活动,没有相互

的交流,但有时有相互的模仿。一个人离开后,另一个

人还会继续游戏。

6、联合游戏:儿童与别的孩子玩,所有成员进行相似的活动,不一定完全相同,往往因材料的交流而互有沟通,可能也有自发的相互配合,但没有分工,没有对材

料、活动安排及活动目的和结果的计划与组织。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42 分)

1、简述结果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

根据家庭功能发挥的结果,可以把家庭功能划分为三个维度,即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和家庭沟通。亲

密度和适应性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家庭功能的发挥,平衡

型家庭比不平衡型家庭的功能发挥要好;家庭沟通是一个

促进性因素,良好的家庭沟通有利于家庭功能的发挥。

2、简述过程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家庭实现其功

能的过程,就是家庭功能的

执行过程,该过程越顺畅,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状况就越好。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提供生理、心理、社

会性健康发展的环境条件。实现家庭基本功能和完成家庭

基本任务的能力主要表现在6 个方面:(1)问题解决能力;(2)家庭沟通;(3 )家庭角色分工;(4)情感反应能力;(5)情感卷入程度;(6 )行为控制。

3、简述家庭功能的影响因素。家庭功能的执行情

况受很多因素影响。家

庭经济收入是影响家庭功能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亲

密度也是影响家庭功能的重要因素;家庭结构的完整性也

是影响家庭功能正常发挥非常重要的因素;家庭发展周期

和家庭生活突发事件也是影响家庭功能的两个重要因素。

4、如何分析父母的教养行为?父母的教养行为有几个维度和几种类型?

父母的教养行为对幼儿的社会性与情绪发展影响深远。在学前和学龄阶段,父母的教养方式中有两个维度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温暖和控制维度。父母教养行为的温暖维度,是指父母在与儿童的互动中表现出来的反应和情感的量。父母的控制维度,是指父母试图加诸于儿童身上的管理和监督。根据这两个维度,可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为四种类型:权威型教养、专制型教养、放纵型教养、忽视型教养。

5、试用巴顿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简述同伴交往行为的发展。

幼儿的同伴互动大都反映于他们的游戏行为中。巴顿在自由游戏时观察了2-4.5 岁的幼儿。她的观察发现,随

着年龄的增长,同伴交往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根据游戏

中社会性由低到高的次序,她将幼儿在自由游戏活动中的

行为分成以下六种:非游戏、单独游戏、旁观者、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或有组织的互补游戏。巴顿的观察发现,幼儿游戏行为的发展过程是:独自游戏

(2到2岁半)一平行游戏(2岁半到3岁)一联合游戏(3岁半到4岁半)一合作游戏(4岁半以上)。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游戏活动中的复杂性和互动水

平也越来越高。当然,单独游戏在整个学前阶段一直都很

普遍,但这种游戏并不是儿童社会性不成熟的表现。另

外,虽然这几种游戏形式是随幼儿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出现

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一种形式的游戏会取代前一阶段的游

戏形式。3-6 岁的幼儿出现了更高社会互动水平的游戏行

为,但单独游戏和平行游戏仍是该年龄阶段的主导游戏。

6、试分析友谊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儿童不仅需要

有足够的同伴关系,还需要

亲密的友谊关系。朋友是儿童重要的社会化代理人之一。

友谊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朋友是社会能力的促进者。有一个擅于交

际的朋友,可以协助不受欢迎或不善交往的儿童改善他们

在同伴中的地位。研究者发现,如果一个被拒绝的儿童,

想要加入到一个正在进行游戏活动的同伴团体中,如果他

有一个朋友已经在这个游戏团体中、或者他的朋友也想要

加入到这个游戏团体中时,他们成功地进入游戏的可能性

就更大。再者,那些有亲密朋友的被拒绝儿童,比那些

没有朋友的被拒绝者拥有更为成熟的社会互动技巧和游戏

行为。研究者认为,有彼此互助的亲密朋友,可协助那些

不受欢迎的儿童成功地与同伴接触,并帮助他们获得更为

适宜的社会技能,进而改善这些孩子的社会地位(如同伴

接受性)。

②朋友为儿童提供安全感和社会支持。有朋友在

场时,儿童就更可能对新奇环境做出建设性的反应。友谊

能给幼儿提供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不仅能使儿童在面对新

的挑战时更勇敢,而且也会让孩子们感到,任何压力

(如适应父母离婚或父母的拒绝,或者被同伴嘲弄)都

是可以承担的。朋友是安全感及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随

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友谊的这种角色愈来愈重要了。

③友谊促进角色采择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发

展。即使是幼儿,他们也能意识到,友谊是一种值得保护的、

能带来快乐的、积极的人际关系。因此,儿童在与这些有友

谊关系的友伴互动时,就更愿意去尝试解决他们之间的任何

冲突或问题。当朋友之间发生冲突时,双方都会更努力地去

解释他们各自的观点,分析冲突的原因,并试图解决冲突。

因为如果冲突无法解决,就可能会失去珍贵的朋友关系,友

谊关系为朋友间冲突的解决提供了动力。这是一般的同伴互

动所没有的。因此,朋友间的意见不和,会促进儿童角色采

择能力的发展。

④友谊促进建立、维持亲密关系能力的发展。

虽然所有年龄的亲密友谊都是一种互惠的关系,但是其亲密

性及相互性从儿童中期到青年期才开始逐渐增强。幼儿最初

建立的亲密关系是与父母的依恋关系;进入幼儿园,幼儿开

始与其他幼儿接触并逐渐建立了最初的友谊,这种友谊随年

龄的增长逐渐强烈并指向于同性同伴;童年期的这种同性同

伴间的强烈而亲密的关系,是成人亲密关系的预演:在成人

之间稳定的爱的关系中所需的人际敏锐度和相互的承诺,可

能在儿童的友谊中不断预演而日趋成熟。

7、试分析电视对幼儿发展的消极影响。

(1)媒体暴力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媒体暴力会

增强儿童的攻击或反社会倾向:①儿童的情绪很容易受到

情境的刺激而引发某种兴奋状态,如果此时儿童正面临一

个可能诱发攻击反应的情境时,那么,这种兴奋状态很可

能被他们解释为生气,进而增强他们的攻击行为。②电视

上的攻击者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经由观察学习,儿童

很容易学会许多他不知道的或没有想要表现的暴力动作。

而且他们难以理解电视节目中,先前攻击别人的人与他们

后来所受到的惩罚之间的关系。③在特定的年龄段中,一

些儿童对某些电视情节的记忆会尤为深刻,不仅会模仿影

片中的动作,还会幻想和无意识假设自己身处同样的环境

当中。通过这样的想象,儿童在与同伴的互动中会渐渐失

去平等意识,产生对周围同伴的控制欲,表现在行为中则

出现侵占性和攻击性行为。媒体暴力会对儿童产生深远的

影响:儿童可能会对暴力产生“免疫”,在暴力场景中更

不敏感、无动于衷;他们会逐渐接受这种观念,即暴力是

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儿童也可能会模仿他们在电视节目

中看到的暴力行为;认可、喜欢、崇拜某个角色,该角色

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是侵害者,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角色

将对孩子的行为特征与个性发展产生巨大影响。(2)电

视对家庭互动的影响。电视的出现使家庭中其它休闲活动

如游戏及全家人出外旅游的时间减少了,有些父母还把电

视当作幼儿的电子保姆。社会生态系统论的代表人物布朗

芬布伦纳认为,幼儿是在与家庭成员的互动中,在游戏、

谈话、家庭活动及争论中学习、成长的,但电视切断了儿

童走进人际互动的通道。此外,电视还是社会刻板印象的

来源。幼儿对各种人群概括性的印象深受他们所看的电视

节目的影响。此外,由于幼儿不太了解广告商的操纵

(贩卖)意图,所以电视中的广告信息也会影响儿童对

某些玩具、服装、快餐产品的兴趣,影响他们的消费行

为。

三、论述分析题(每题8 分,共40 分)

1、试说明在和谐健康的家庭中,家庭功能的

特点。

家庭功能执行情况良好的家庭,面对家庭问题时,

有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强);家庭成员间

的沟通顺畅,每个人都能坦诚相待,言所欲言、知无不言

(家庭沟通顺畅);家庭角色界限清晰,分工明确,既没

有人越俎代庖,也没有人推卸责任(家庭角色分工明

确);家庭成员间互动充分、情感交流深入,经常有爱与

相互接受的身体的、语言的沟通(如拥抱等)(情感反应

能力强);家庭成员间有较高的情感卷入,家庭成员对家

庭有较高的认同,家庭成员间也有较高的接纳和认可(情

感卷入程度高);家庭中每个成员都会有意识的控制自己

的行为,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冲动

(行为控制能力强)。

2、试分析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

(1)父母自身的因素:童年期的生活经历会影响

成年后为人父母者的教养行为。童年期父母对我们的教养

态度和教养行为也相应地成为了我们对孩子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发生代际传递的现象;父母的人格特质

也会影响其教养方式;母亲对怀孕的态度可能会影响日后

对于婴儿的照顾行为与敏感性,此外母亲接纳母亲角色的

程度、父母亲为人父母的信心等,也都是影响父母教养方

式的因素。(2)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因素:存在于家庭

内外的压力因素,往往影响父母对待孩子的行为方式与态

度。母亲过分热衷于工作,或是一些生活事件,都可能导

致他们教养行为的改变。家庭内外的支持系统,也是非常

重要的,它们可能成为父母舒解压力的管道,进而改善父

母的教养行为。一般而言,低收入家庭中,较多采用限

制与专制的管教方式,而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中,更多

地采用诱导式的纪律约束方式、温暖开明的教养方式。这

种差异,在男孩身上比在女孩身上表现得更明显。

(3)孩子自身的

因素:孩子的先天气质特征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重要因素

之一。孩子的身体特征、仪表是影响父母行为的另一因素。

亲子之间由于长期共同生活所发展出来的对于对方的态度,

也会影响双方对对方行为的解释或期待,进而影响双方的

互动。

教养行为也常常是动态的。孩子的年龄不同,父母的

教养方式也随之不同,孩子的年龄越小,父母越多地扮演

管辖监督者的角色,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亲子关系亦趋

向平等。

3、试分析同伴关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同伴团体

为儿童提供了学习、掌握、演练一

些重要社会技能的场所,也为儿童交流经验、宣泄情绪,习

得、实践社会规则提供了机会。同伴还可能具有心理治疗的

功能。同伴对儿童的影响也是经由强化、示范及讨论、甚至

是强迫顺从等方式实现的。(1)同伴的强化、示范及社会

比较功能:①同伴具有强化作用。同伴间的互动(接受、拒

绝、冲突、和好等),会强化、惩罚、或消退幼儿的某种行

为,从而影响该行为以后出现的可能性。同伴是儿童强化的

重要来源。儿童的社会行为会引起同伴积极的或消极的反应,

进而使儿童的行为得以强化、维持或消退。②同伴具有示范

作用。同伴还会作为一个榜样对儿童的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与喜欢社交的同伴接触,对减少儿童的羞怯感、鼓励儿童参

加社会活动有积极效果。通过观察同伴的行为,孩子们还能

轻易地获得亲社会行为、成就行为、道德判断、延缓满足的

策略及性别分化的态度和行为等。同伴榜样的另一个功能,

是告知儿童在特定情境中他该有怎样的表现。③同伴是儿童

社会比较的对象。儿童将自己的行为、能力和成就与同伴进

行比较,就可能会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人格特质。

(2)

同伴作为教师的角色:同伴能成为儿童知识学习的“小导

师”。水平发展略高的小导师在教同伴的过程中也会受益,

他们的成就动机更高,对课程材料的掌握更好,拥有更积极

的自我评价、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对学校(教师和学科)也

抱有更积极的态度。

4、嘟嘟5岁了,是个聪明的孩子,他上课注意力

集中,接受力强,还认识许多汉字,他还非常友好,喜欢

帮助别的小朋友。但是他也有缺点,比如他兴奋时会大

笑,上课时也如此;他还喜欢折纸飞机,在别人画画的时

候,他扔他的纸飞机。请问,对这个孩子,老师会采取什

么样的教育方法?教师的教育方法会不会影响嘟嘟的自我

评价和同伴对嘟嘟的评价?

教师对幼儿的评价会影响幼儿的自我评价。教师对

儿童行为的反应或评价,也会影响儿童在同伴中的声望,

进而间接的影响儿童的同伴关系。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在同

伴中的地位有重要的影响。老师对孩子的消极评价可能导

致孩子被同伴拒绝,而在幼儿园或小学入学初期被同伴拒

绝的儿童,可能会延续他们“被拒绝者”的地位,在以后

的生活中也会遭遇拒绝,并由此产生各种适应问题。所

以,一方面教师必须对有破坏性的行为做出必要的反应,

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尝试使用行为矫正的策略而非批

评、责骂儿童的方法对儿童的消极行为予以矫正,并及时

称赞这些儿童合宜的行为。

1、幼儿园期间是高结构化的教学比较重要还是低结

构化的游戏对儿童发展更有利?谈谈你的看法。

良好的幼儿园课程有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能促进

孩子的认知发展。但是,幼儿园没有必要让儿童过早地接受

正规的教育,幼儿应有足够的时间自由玩耍,并在与环境的

互动中完成自己的社会化过程;如果幼儿的生活完全是听命

于父母或教师的指挥而不断的追求成就,那么,幼儿就可能

会丧失自主的精神和对知识内在的兴

趣,他们会因学习而感到精疲力竭。总之,学前阶级段太

过强调正规的学业学习是不必要的。正规的学业学习并不

是幼儿学习、成长的最佳方式;

鼓励自由游戏、讲故事和表演等活动的非学业取向的幼儿

园教育,更有益于幼儿的认知发展,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

发展,还有利于幼儿的幼小衔接。这类活动让幼儿有机会

在社会互动的实践中,学习诸如沟通技巧及对规则的尊

重、责任与任务意识等,而这些特质可以更好地协助儿童

更快地适应小学正规学校里的团体学习生活。

二、试题样题

(一)概念题(每小题5分,共20 分)

1 .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

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

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2. 情绪理解是指儿童能识别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并

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情绪理解包括对情绪

状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解。

(二)选择题(每个3分,共24分,请将正

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中)

1. 在新生儿的反射中,有些反射具有生存和

适应价值,如,还有一些原始反射没有

适应性价值,如等,这些反射会随着神经

系统的成熟逐渐消失。

A.眨眼反射和吸吮反射,游泳反射和行走反射

2. 视觉悬

崖是用来研究婴儿发展的

经典实验设计。

C .深度知觉

(三)简答题(每小题10

分,共40分)

1 .简述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因素。

语言的发展有其生物学基础,所以,语言的发展也存

在敏感期。一般而言,婴幼儿阶段是大脑对语言刺激最为

敏感的阶段,也是语言能力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错过了

这个时期,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不可逆转的消极

影响。基尼语言的发展说明了语言敏感期的存在。(4

分)

语言的学习必须有适当的环境刺激。环境和学习对幼

儿的语言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模仿和强化是影响儿童语

言发展的重要因素。(3分)

语言发展还受认知发展、信息处理策略的影响。认知

发展的研究表明,1、2岁的婴幼儿心理

表征能力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也日渐成熟,这些都

是词汇的理解和掌握、语法的获得和运用的关键因素。(3

分)

2. 婴儿早期记忆的发展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婴儿记忆的早期迹象表现于他们对刺激的习惯化和去

习惯化中。(3分)

当婴儿已习得了某个刺激时,他们就不再注意这个刺

激(习惯化);而当新刺激出现时,婴儿会将新刺激与已

习得的刺激进行比较,如果二者不相匹配,注意则会再度

出现。(3分)

婴儿的记忆能力还表现于条件反射的形成中。如见到

妈妈或听到妈妈的声音,3个月的宝

宝就开始做吸吮动作,这说明他记住了妈妈的样子和声

音。(2分)

记忆的发展还表现在儿童的模仿行为中。婴幼儿有与生

俱来的模仿能力。出生不到七天的新生儿就已经能够模仿成

人的许多面部表情,如吐舌头、张嘴闭嘴。(2分)

(四)论述分析题(16分)

1 .儿童最初表现出来的气质特点是人格发展的基础。

这种差异影响了父母或其他教养者与儿童相互作用的方

式,也制约了父母对儿童作用的效果。所以,托马斯等人

认为,气质并不直接决定儿童人格的发展,他们提出“拟

合模型",用来解释气质与环境如何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最为

有利的结果。所谓“拟合模型"就是指父母的抚养模式和

抚养环境与儿童的气质之间的匹配。只有抚养方式与孩子

的气质拟合良好,才能较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许多困难

型气质的婴儿,接受了父母亲耐心而敏感的照料,当他们

进入童年期或青春期时,已经不再表现为困难型气质了。

(6

分)

但是对父母而言,面对一个过度活跃、情绪多变又不

听话的儿童,要真正保持镇定、耐心和敏感,确实不容

易。许多父母在教养困难型气质的儿童时也会变得易怒、

不耐烦,要求苛刻、还可能采取惩罚的管教措施。但是,

这样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与困难型儿童的气质类型并不

拟合,于是,孩子变得更焦虑、紧张,对父母的惩罚措施

也更抵抗。事实表明,如果父母在教养时总是不耐烦、生

气、要求苛刻、采取惩罚手段,那么,困难型气质的儿童

在日后往往会继续保持困难型气质的特点,并出现行为问

题。(5分)

拟合模型告诉我们,孩子带着独特的气质来到这个世

界,成人必须接受它、适应它。父母既不能总是表扬孩子

的优点,也不能一味指责孩子的过错。无论孩子是哪一种

气质类型,父母都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接受、认可的

家庭氛围,和一个与其气质拟合的抚养环境,以帮助孩子

发展他们的优势领域。(5分)

2.儿童不仅需要有足够的同伴关系,还需要

亲密的友谊关系。朋友是儿童重要的社会化代理人之一。友

谊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朋友是社会能力的促进者。(2分)

有一个擅于交际的朋友,可以协助不受欢迎或不善交

往的儿童改善他们在同伴中的地位。研究者发现,如果一

个被拒绝的儿童,想要加入到一个正在进行游戏活动的同

伴团体中,如果他有一个朋友已经在这个游戏团体中、或

者他的朋友也想要加入到这个游戏团体中时,他们成功地

进入游戏的可能性就更大。再者,那些有亲密朋友的被拒

绝儿童,比那些没有朋友的被拒绝者拥有更为成熟的社会

互动技巧和游戏行为。研究者认为,有彼此互助的亲密朋

友,可协助那些不受欢迎的儿童成功地与同伴接触,并帮

助他们获得更为适宜的社会技能,进而改善这些孩子的社

会地位(如同伴接受性)。(2分)

②朋友为儿童提供安全感和社会支持。(2

分)

有朋友在场时,儿童就更可能对新奇环境做出建设性

的反应。友谊能给幼儿提供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不仅能使

儿童在面对新的挑战时更勇敢,而且也会让孩子们感到,

任何压力(如适应父

母离婚或父母的拒绝,或者被同伴嘲弄)都是可以承担

的。朋友是安全感及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随着儿童年龄

的增长,友谊的这种角色愈来愈重要了。(2分)

③友谊促进角色采择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2分)

即使是幼儿,他们也能意识到,友谊是一种值得保护

的、能带来快乐的、积极的人际关系。因此,儿童在与这

些有友谊关系的友伴互动时,就更愿意去尝试解决他们之

间的任何冲突或问题。当朋友之间发生冲突时,双方都会

更努力地去解释他们各自的观点,分析冲突的原因,并试

图解决冲突。因为如果冲突无法解决,就可能会失去珍贵

的朋友关系,友谊关系为朋友间冲突的解决提供了动力。

这是一般的同伴互动所没有的。因此,朋友间的意见不

和,会促进儿童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2分)

④友谊促进建立、维持亲密关系能力的发展。

(2分)

虽然所有年龄的亲密友谊都是一种互惠的关系,但是

其亲密性及相互性从儿童中期到青年期才开始逐渐增强。

幼儿最初建立的亲密关系是与父母的依恋关系;进入幼儿

园,幼儿开始与其他幼儿接触并逐渐建立了最初的友谊,

这种友谊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强烈并指向于同性同伴;童年

期的这种同性同伴间的强烈而亲密的关系,是成人亲密关

系的预演:在成人之间稳定的爱的关系中所需的人际敏锐

度和相互的承诺,可能在儿童的友谊中不断预演而日趋成

熟。(2分)

电大《儿童心理学》要点提示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

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但在研究和学习中,我们会初步将儿童的发展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

▲中世纪以前,人们多半认为儿童是成人的雏形,是“小型成人"。

▲系统地对儿童进行研究开始于十九世纪末期。

▲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

在出生时就如一块白板,一切知识和观念及行为模式都是

从经验中获得的。他强调要培养儿童的兴趣、发展儿童的

独立能力,并认为良好习惯的培养应从小开始。

▲最具影响力的婴儿传记作者:达尔文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产生,以1882年德国生

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儿童心理》是第一部科学、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

作。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华生用学习理论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实验,弗洛伊德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及早期

经验重要性的假设,皮亚杰在瑞士开始了他对儿童认知发

展的研究,这三个理论最后成为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

▲主要的儿童观: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他应该拥有基本的人权;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不能把他们等同

于成人,或把成人的观念强加于他们,或完全放任儿童自然、自由发展;儿童期不只是为成人期做准备,它具有自

身存在的价值,儿童应当享有快乐的童年;儿童是具有主

体性的人,他们在各种丰富的活动中不断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幼儿才能

的发展存在递减法则,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儿童的

本质是积极的,他们本能地喜欢和需要探索、学习和成

长,他们的认识结构和知识及个性是其自身发展与环境交

互作用过程中自我建构的;实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是

每个儿童的权利,其先天的生理遗传充分赋予了实现全面发展的条件,自由全面的发展才能实现充分发展;儿童的

学习形式是多样的,如模仿学习、交往学习、游戏学习、

探究学习、操作学习、阅读学习等。成人应尊重幼儿各种

学习形式,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

▲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心理和行为反应不断变化、日趋完善、

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变化过程。这个

变化过程是有一定顺序的、不可逆的、且能保持相当长时

间的变化。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遗传和环境哪一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儿童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发

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高尔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数据收集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临床法、个案法和心理物

理法等。

▲在研究儿童发展的过程中,研究者可借助自己的感官,也可借助于仪器设备(如摄像机等)有目的、有计划

的对被观察者的外部行为进行观察。

▲发展的研究设计:横向研究、纵向研究、时序研究。

▲精神分析学派:西方现代最重要的学术思潮之一,因为该学派的创始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因此精

神分析理论又叫弗洛伊德主义,它包括古典的弗洛伊德主

义(或者叫弗洛伊德学说)和新弗洛伊德主义,代表人物

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一本我、自我和超我。

▲埃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要想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人就必须要先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危机。学前儿童的发展

主要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前四个阶段

▲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继承了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信条,与华生的刺激一反应观的不同点在于他区分出应

答性行为(即由刺激引起的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即个体

自发出现的行为)。

▲班杜拉,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其理论中最强调的就是观察学习和替代强化。所谓观察学习就是通过

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

进行的学习。在他看来,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周围人们的那些有意的和无意的反应,观察、模仿

带有选择性。当一个2岁的

儿童观察到他的姐姐接近并宠爱小狗后,可能也会与小狗

建立积极的关系;而当一个8岁的儿童

看到父母谈论外地人时态度轻蔑,那么他也可能学会了用

消极的态度对待外地人。

▲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他以发生认识论为基础,提出了心理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认知发展经历了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并描述了各个阶段的特征。

▲社会文化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认知成熟,儿童与成人或年长伙伴的互动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维果斯基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认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处于某一年龄阶段的儿童,他的最近发展区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变为下一个年龄阶段的现实发展水平,而下一个阶段又有了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社会生态理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把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的生物因素揉合起来,提出了不同嵌套层级的社会生态理论。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对大部分婴幼儿而言,他们的微观系统就是他们的

家庭环境,而这个结构随着婴儿的成熟,开始扩展到托幼机

构、附近的游戏场所、同伴及网络等,且变得更加复杂。中

间系统包括诸如家庭、学校、同龄人等这些微系统之间的连

接和相互关系。外层系统包括正式的组织和非正式的组织。

正式组织,包括父母的工作场所、宗教机构和社会健康福利

服务系统。非正式的组织,包括社区邻居、亲朋、各种媒体

等。

▲研究遗传力经常使用的方法:选择性育种及家谱研

究,这两种方法是经常用来评价遗传对行为影响的主要策略。

▲研究者认为,许多人格特质都有中等程度的遗传可

能性。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至少有三种方式:被动的互

动、唤起性的互动、主动的互动。被动的互动:是指环境(如

父母)根据儿童的遗传特征为他们提供的成长条件,包括父

母为孩子提供的遗传基因,为他们提供的社会、情绪以及认

知发展环境等。如爱运动的父母可能将此特征在遗传上提

供给孩子,并为孩子提供崇尚运动的家庭环境;唤起性的互

动:是指由于个体的遗传特征而影响了作用于他的环境因素,

具有不同遗传结构的个体,可能会唤起不同的环境。如爱笑、

好动的婴儿所接受到的注意以及社会刺激,与闷闷不乐、消

极被动的婴儿多;老师可能更喜欢漂亮的婴儿,而忽略长相

一般的婴儿;主动性的互动:

是指主体在其遗传特征的影响下,对环境因素进行自主

的、有目的的选择、改变与创造。儿童会倾向于选择那些

自己能适应、能胜任的环境,这也使在相同的环境中的儿

童,各自拥有了不同的微社会环境,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发

展方向与发展水平。例如,有社交倾向的儿童,喜欢邀请

朋友到家里来或到朋友家去,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而回

避型的幼儿会主动避免大型的社交活动,选择自己单独进

行的活动(如搭积木,看书)。

▲生物因素规定了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性,而环境、

教育条件(无论是使儿童被动接受的环境,还是由他们唤

起的,或者是主动选择的环境)则确定了儿童发展的现实

水平。

▲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共270天左右,其

间,受精卵不断地自我复制,经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过

程: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

▲胎儿身体的生长发育:胚种期也称为细胞和组织分

化前期,大约持续两周。胚胎期也叫细胞和组织分化期,

是从怀孕后的第3周开始,一

直到怀孕后的第8周结束。胎儿期也叫器官和功能分化

期,从怀孕第3个月到出生为止。

▲常见的致畸因子包括一些药物,如镇静剂、

四环素、阿司匹林、过量的咖啡因饮料(如咖啡、茶、可

乐等),可卡因,海洛因等麻醉品,以及烟、酒精和一些

辐射(如X光、核泄漏等)、化学污染(如汞、铅等)。

▲影响胎儿正常发育的条件中母亲的其他因素:

(1)母亲的疾病:母亲怀孕前后的健康状况对胎儿影响极

大。疾病会改变母亲的生理状况,恶化胎儿生长的生理环

境,而某些疾病的病毒也会透过胎盘直接进入胎儿体内一

一虽然胎盘是半透膜并具有良好的屏障作用,但它仍依然

不能阻挡一些有害物质如某些病毒的入侵。(2)母亲的

营养:营养良好的母亲在整个怀孕期内,健康状况比营养

不良的母亲好,她们贫血、流产、早产等的机会也更小,

胎儿发育更好,生出的孩子也更健康。(3)母亲的情绪压

力:尽管母亲和胎儿之间的神经系统没有直接的联系,但

母亲的情绪状态还是会影响到胎儿的发育。

▲通常有三种常见的并发症会对婴儿产生不利影响,

即缺氧、早产和低重儿。

▲在新生儿的反射中,有些反射具有生存和适应价

值,如,眨眼反射能在强光下保护婴儿的眼睛;吸吮反射

可以使婴儿摄取营养物质等。还有一些原始反射没有适应

性价值,如游泳反射和行走反射等,这些反射会随着神经

系统的成熟逐渐消失。

▲睡眠至少由两种状态组成:快速眼动睡眠

(REM和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在快速眼动睡眠中,

大脑和身体各部位都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而非快速眼动

睡眠时,婴儿身体状态很平静,并且心率、呼吸和脑电活

动缓慢而且有规律。

▲对新生儿的评估使用较多的是由美国医生阿普加设

计的一种快速测定新生儿是否正常的量表。该量表由不同

等级组成,测量的内容包括心律、呼吸、肌肉弹性、肤色

和应激反射,

神经元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负责接收和传

递神经冲动。

▲在神经系统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神经元也迁移到不

同的位置,进而承担了特定的功能,这个过程就是神经元

的分化。

▲在神经元分化的同时,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另

一个神经元的树突相接触,形成特有的接点一一“突触"。

▲细胞分化和突触联系的形成反映了婴儿大脑的可塑

性,反映了细胞对经验的高度反应性。

▲随着大脑细胞的分裂与生长,一些神经胶质细胞开

始产生髓磷脂,这是一种蜡状物质,它们把单个神经元包

裹起来,形成一层髓鞘。髓鞘的作用类似于电线中包裹在

铜线外的绝缘体,它为神经元建立一条专有通道,以此提

高神经元传递信息的速度,使大脑和身体其他部位的信息

沟通更加有效。

▲神经细胞髓鞘化的过程也遵循一定的时间顺序。

▲儿童大脑的发展是逐渐的、连续的,各脑区的成熟

顺序是自下而上的:即从枕叶、颞叶开始到顶叶,最后成

熟的是额叶。

▲大脑两半球看起来很对称,但是,两半球的功能差

异很大。大脑左半球包括言语中枢、听觉中枢、动作记忆

中枢、言语加工中枢、积极情感表达中枢,控制着身体的

右侧。大脑右半球包括空间视觉中枢、非言语声音中枢、

触觉中枢和消极情感表达中枢,控制着身体的左侧。

▲在脑的偏侧化基础上,儿童逐渐依赖某一特定半球

执行某种特定功能。在此基础上儿童形成了用手偏好。

▲在婴儿期,孩子身体发育最明显的迹象就是身体大

小的变化。

▲肌肉组织的发展遵循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

▲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遵循头尾原则。

▲儿童在向上生长的同时,也按照近远原则向外生

长。

▲身体各部位的骨骼是以不同的速度生长和骨化的:

头骨和手部骨骼先成熟,腿骨则会一直持续生长到15、16

岁。一般来说,骨骼生长在18岁宣告结束。

▲神经系统的发育在婴儿期极其迅速,脑、脊髓和头

颅的发育速度比其他任何身体结构都要快,到了幼儿期时

就逐渐放慢。而生殖系统在4

岁前仅有轻微的生长,在青春期前几乎停滞,到青春期时

曲线才陡然上升。淋巴系统(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提高营

养的吸收)则在婴儿期和儿童期发育速度非常快,甚至超

过成人水平,在青春期时到达顶点,之后就迅速下降。

▲遗传在儿童期的身体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影响;脑垂

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也是影响身高的重要因素;甲状腺(位

于颈部)分泌的甲状腺素也同时影响着儿童的生长发育。

▲ 2岁以前,孩子们的食欲一般都不错,他们喜欢吃

各种谷类食物。3岁后,幼儿可能开始

挑食,这是因为他们的生长速度减慢了。

▲“补偿性生长”是儿童身体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

▲除了蛋白质和热量外,维生素和矿物质也是儿童身

体发展必不可少的营养。

▲营养过剩最直接的影响是儿童变得肥胖并增加了患

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肝病和肾病的危险。

▲对肥胖儿童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以家庭为基础、

注重行为改变的行为疗法。

▲良好的情绪对身体的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那些承

受太多压力、获得太少关爱的儿童在身体发展方面也可能

会落后于他们的同龄人。

▲非器质性发育不良和心因性矮小症的发病及治愈说

明,关爱和敏感细致的照顾也是身体健康生长的必要条

件。

▲儿童头几年动作发展的进程和身体及神经系统发展

一样遵循头尾原则和近远原则,

▲幼儿一般要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能正确地握笔写字。

这一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1 )涂写。书画同源,两

岁左右的儿童,写字和涂鸦是分不出来的。一开始,幼儿

往往是乱涂记号、乱画线条,以此代表某些他们心中想表

达的事物。( 2 )

模仿和临摹。在早期书写中,幼儿毫无文字意识,但

是,当他们逐渐发现周围的印刷字时,就可能会模仿写这

种文字。对文字的注意和感知,有助于孩子提高对线条和

顺序的认知程度。由于手眼协调程度的影响,到 5 岁时,

大多数幼儿仍不能

以正确的笔顺、姿势稳定地书写简单的汉字,运笔能力

差。(3)流畅书写。6 岁以上的幼儿基本上能够控制

笔,以正确的笔顺、姿势准确地书写简单的汉字。稍加训

练,孩子就可以准确地书写出自己的名字。当然,受空间

知觉能力所限,他们写出来的字会过分紧密或过分松散。

▲早期动作发展的个别差异:儿童早期动作技能的掌

握与生理成熟有关,有鲜明的年龄特征。但是由于遗传、

环境、营养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在动作发展上存在很大

的个体差异。动作发展早晚与早期运动经验有关。儿童早

期的动作发展还有显著的性别差异。成人的鼓励、期望和

榜样示范,也是影响儿童动作技能发展的重要因素。

▲促进儿童动作的发展:动作的发展不仅有助于身体

发展,还有助于儿童建立自尊和自信。动作发展使儿童在

环境的互动中获取丰富的经验,感知觉更加精确,这

也促进了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而这些发展又使儿童的动

技能更加熟练。运动是实现动作发展的基本途径。父

母和教师的态度对儿童动作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社会

儿童动作的发展也会产生影响。

▲婴儿出生前便有光感。新生儿的视觉能力是各种感

觉能力中是最低的。

▲新生儿看到的世界是彩色的,只是他们在区分蓝

色、绿色、黄色以及白色上存在困难。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大脑额叶的成熟和网状结构的髓

鞘化,幼儿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越来越强,他们注意的选择

能力也会越来越好。

▲记忆的早期发展:(1)婴儿记忆的早期迹象表

现于他们对刺激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中。当婴儿已习得了

某个刺激时,他们就不再注意这个刺激(习惯化);而当

新刺激出现时,婴儿会将新刺激与已习得的刺激进行比

较,如果二者不相匹配,注意则会再度出现。(2)婴儿

的记忆能力还表现于条件反射的形成中。如见到妈妈或听

到妈妈的声音,3 个月的宝宝就开始做吸吮动作,这说明

他记住了妈妈的样子和声音。(3)记忆的

发展还表现在儿童的模仿行为中。婴幼儿有与生俱来的模仿

能力。出生不到七天的新生儿就已经能够模仿成人的许多面

部表情,如吐舌头、张嘴闭嘴。

▲再认在婴儿期就己经出现了,回忆是在两岁左右逐

渐出现的。

▲感知运动图式是指用来达到目标的活动的表征。这

是最先出现的智力结构,包括抓握、抛掷、吸吮、咬、敲

击和踢等。

▲1 岁半以后,儿童获得了符号—表征能力,他们能

用符号或表象来再现不在眼前的物体和过去的事件。

▲延迟模仿(即榜样不在场时仍能再现其行为的能

力)也是表征能力发展的结果,

▲幼儿思维的发展:(1 )自我中心性:即儿童往

往只注意自己的观点,不能接受他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

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相区分和协调。(2)前概念性:不

能理解同一类客体中的不同个体。(3)泛灵论:3-4 岁

的幼儿认为,所有的物体都是有生命的、有意义的。

(4)直觉思

维:思维具有直觉性,缺乏逻辑性。皮亚杰用著名的守恒

任务来研究幼儿的直觉思维。幼儿的思维缺乏可逆性。

(5)分类能力:皮亚杰把儿童分类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

阶段。第一阶段在儿童2-5.5 岁期间。第二个阶段在儿童

5.5-7 岁期间。直到第三阶段(7 岁以后)儿童才能在进

行等级分类的同时也了解各级分类之间的包含关系。

▲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1)早期经验会影响儿

童日后的智力潜能。没有人际接触或缺乏刺激都可能妨害

孩子的感觉、肌肉运动、情绪、认知和语言的发展。

(2 )对个体来说,智商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遗传差

异是个体智力差异的一个主要因素。(3)环境,包括家

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个体智力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家

庭环境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家庭环境的质量和特点对

儿童的智力表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研究发现,IQ持续

下降的儿童一般都生活在贫困的环境里。贫困的环境会阻

碍智力的发展,而且这种抑制效应会随时间而累积,所

以,个体处于贫困环境中越久,智力测验的成绩就越差。

明显,贫困是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一个危险因素;其他的

家庭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在这种种因素

中,父母给予的爱和温暖以及鼓励性的语言和较高的学业

期望,对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预测性最好。由于父母重视

孩子的认知发展,所以他们就会鼓励孩子获取新知识,训

练孩子的认知技能,而这些正是完成智力测验所需要的。

因此,来自较好的家庭环境中的儿童,其智力测验分数也

会较高。

▲婴儿最初发出的声音,还不能算是语言,但它为婴

儿语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婴儿的发音越来越分化、越

来越接近母语,发音也越来越有意识、有目的性,因此该

阶段被称为“前语言阶段”。

▲在两岁半左右,四声基本掌握。▲语音的范畴知觉

能力:即使不同的人发音不同,但只要发出的音是在同一

音位范畴之内,儿童就能把它知觉为一个语言信息。

▲幼儿通过“快速映射”学习新的单词,理解单词的

意义:他们会根据情境判断一个新的单词所代表的是事物

哪一方面的特征,儿童必须对该词的重点进行判断。

▲幼儿早期掌握的单词,大致可以分为六类:按出

现频率的高低,依次为普通名词、特指名词、动词、形

容词、个人和社交的词、功能词。

▲过度规则化的现象,如“我大方,你小方” ,

学会说“我们”后,4 岁的孩子会说“桌子们”。

▲到5、6 岁时,少数儿童才会使用“因为” 、

“如果"等关系连词和“如果……就……"等成

对连词。

▲前语言阶段的婴儿,已经会使用肢体、声音和语调

来影响或回应照顾者的行为。

▲学前儿童已经逐渐能够考虑、评价听者的理解而调

整语言的复杂度,也能维持有来有往的对话,澄清对方的

疑惑。

▲幼儿对文字用途的理解是读写能力发展的基础。

▲如他们遇到不认识的字,会使用一些猜读策略,如

认读半边字的现象,如把“倩”读成“青”。

▲要促进幼儿读写能力的发展,首先要将书面文字看

做是一种信息交流工具,将读写能力看作是一种沟通能

力,强调幼儿主动的发展,而不是让孩子被动地学习有关

读、写等文字知识。

▲人类精致的发音器官和大脑的语言控制中枢决定了

人类语言的学习能力。

▲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转换生成说”或

“先天语言能力说”,他认为,人类大脑中天生有一个

“语言获得装置”(简称LAD),

这个装置就像一个能够学习英语或日语或汉语或其他语言

的电脑程式。

▲语言的发展有其生物学基础,所以,语言的发展也存

在敏感期。▲模仿和强化是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

▲母亲会以三种方式对孩子不正确的陈述作出反应:

(1)扩充——以某种纠正的或完整的形式复述儿童的陈述

(儿童:“要牛奶!”妈妈:“哦,你要喝牛奶了”);(2 )

重新塑造——以某种不同的结构重新阐述儿童的话语(儿

童:“叔叔有小小个狗”,妈妈:“对,他的狗很小”);

(3 )澄清问题——表示听者没有理解该叙述,要

儿童再次进行交流尝试(儿童:“今天雨下大。” 妈妈:

“哦?下雨了?”)。

▲符号功能(或象征功能)是语言发展最一般的认知

前提。

▲两种基本情绪: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的情

绪,主要是快乐,婴儿通过“笑”来表达这种情绪体验。

消极情绪,包括愤怒、悲伤和害怕,最典型的表达方式是

“哭”。

▲多数婴儿会表现出两种特殊的害怕情绪:怯生和分

离焦虑。

▲婴儿的情绪具有适应性功能,因为它提高了婴儿与

他人的社会连接,帮助照顾者调整自己的行为以满足婴儿

的需要。

▲自我意识情绪与婴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有关,当婴儿

能认识自己(自我的产生),认识到评价自己的行为及评

价的规则和标准时,其他的自我意识情绪,如羞耻感、

与评价有关的窘迫感,以及内疚感和自豪感等就会相继出

现。

▲移情能力的发展:心理学家霍夫曼认为,移情能力

的发展经历了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普遍移

情,出现于出生后第一年。第二阶段,自我中心的移情,

在2 岁左右出现。第三阶段,理解他人情感而产生的移

情,,约在2~3 岁

产生。第四阶段,理解他人生活状况而产生的移情,是个

体进入童年期后期才逐渐成熟的。

▲情绪理解包括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

解。

▲婴儿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婴儿很早就注意到情绪

的某些声音信号,并会给予回应;婴儿对他人面部表情的识

别和解释发展略晚;一岁半以后,婴幼儿已经初步掌握了一

些有关情绪的词,情绪的识别能力也迅速发展;社会性参照

在婴幼儿情绪理解能力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婴

儿处于不确定的情境中时,他们就会观察父母对这种情境的

反应,并利用得到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社会性

参照。

▲幼儿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幼儿在3 岁之前很难正

确地命名图片人物或木偶的表情,他们还是喜欢滥用“快乐”

这个情绪标签。3-5 岁,幼儿逐渐掌握了正确命名他人或木

偶面部情绪的词汇,除了偏爱“快乐”这个标签以外,他们

开始使用“伤心”(或“生气”)来形容一系列消极情绪。

4-5 岁的儿童则逐渐学会使用“恐惧” (用以表示害怕)这个标签。当儿童进入小学中期后,他们开始能使用“惊讶”或“厌恶”等标签来形容更为复杂的情绪,比如自豪、羞愧、内疚等;除了对面部表情的识别,幼儿还能对身体动作所蕴含的情绪信息加以识别。在观看成人富有各种情绪的舞蹈时,5 岁的儿童都能区分一些基本情绪,如快乐、悲伤,而8 岁儿童基本上能够正确地识别舞蹈者所有的富有表情的动作所蕴含的情绪:快乐、伤心、生气或害怕;对混合情绪的理解在幼儿阶段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混合情绪是指个体对同一情境产生两种不同情绪的现象。

▲到了6 个月左右,婴儿对自己消极情绪的调节能

力开始发展。为了降低消极的情绪体验,6 个月大的婴儿会转身避开引起消极情绪的刺激,或是转而寻找可以吸吮

的对象,比如吸吮自己的拇指或从照顾者那里寻求安慰。

▲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的早期发展:1 岁以后,婴

儿开始使用其他策略来减少不愉快的情绪,如摇晃自己的

身体、咬东西(如咬指甲)和避开引起他们不愉快的人或

事物。18-24 个月的婴儿,开始有意识地控制那些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的人和物。而且,此时他们也开始能处理一

些挫折事件,如在等待食物、索要礼物、等待游戏的时

候,他们能让自己把视线转移开。

▲幼儿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的发展:3-6 岁的幼儿

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越来越强了。他们已经能够使用很多

策略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用语言和认知策略来控

制自己的情绪状态(例如,自言自语,“打针不疼,打

了针病就好了。”);通过限制感觉输入的方法来调节情绪(例如,“快闭上眼睛,我怕大鲨鱼”,或是闭上眼睛挡住强光,捂住耳朵防止刺耳的声音);通过改变目标来转换心情(如被一个游戏小组拒绝后,决定参加另一个小

组的游戏);用一些愉快的念头来克服负面情绪(“妈妈

离开我,但是等她回来我们就可以去看电影了”);重新

解释消极情绪产生的原因(“他(电影演员)没有死,是

在演戏,是假的”)等。幼儿控制自己情绪和行为能力的

经典研究范式是马歇尔的“糖果实验”。

▲四类情绪表达规则:①最小化规则:即与真正的感受相比,情绪的表达在强度上减弱。② 最大化规则:主要

指积极情绪的表达在强度上增强。③面具规则:即用中立

的表情来表达不置可否的情绪。④替代规则:指个体被期

望用一种很不同的(通常是相反的)情绪代替另一种情

绪。例如,当你收到的礼物并不尽如人意时,也要抑制住自己的失望表情,而表达高兴的情绪。电大《儿童心理

学》要点提示

▲鲍尔贝认为,依恋行为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0-3 个月):前依恋期(对人无差别反应的阶段)。第二阶段(3-6 个月):

对人有选择的反应阶段。第三阶段(6 个月-3 岁):积极寻求与专门的照顾者接近的阶段。第四个阶段(18个月一2岁后):交互关系形成阶段。

▲为了评价婴儿依恋的质量,艾斯沃斯等人创造了陌生情境测验。

▲依恋类型:①安全型依恋:这类婴儿与母亲建立了积极亲密的依赖关系。他们能以目前为安全基地探索周围

环境。这是最健康的依恋关系。②抗拒型依恋:这类婴儿在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如果母

亲要离开,他们就会表现出极度的反抗。这是一种不安全

的依恋关系。③回避型依恋:对这类婴儿来说母亲在不在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没有特别紧张或忧虑的表现。

母亲回来时他们往往也不予理会。这类婴儿并未形成对人

的依恋,所以也有人称之为“无依恋的儿童"。④组织混乱/方向混乱型依恋:这类婴儿在陌生人情境中表现出混乱和无目标,没有一个清晰的行为模式,对分离后的重逢经常有一些不一致的、古怪的行为反应。这也是一种不安全型

的依恋关系。

▲依恋与日后发展:依恋是婴幼儿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非常稳定,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1)这种最初形成的人际关系

模式,可能是个体成人后发展人际关系的基础。婴儿与母

亲的交往经历会促使婴儿对他人、自我、世界以及自我和外界的关系产生期待和信念,形成心理表征,这种心理表

征被称为“内部工作模式”,它将成为日后所有亲密关系

的范型,并贯穿于个体一生的发展过程中。(2)依恋会影响未

来的心理健康。很多纵向研究表明,与母亲建立了安全型

依恋关系的婴儿,在2 岁时会表现出更好的问题解决能力,他们喜欢参与更复杂、更具创新性的象征性游戏,拥有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在同龄人中也更受欢迎。而那些

有不安全依恋关系的婴儿,在学前期和学龄期可能表现出

更多的敌意和攻击行为,并可能被同龄人排斥,在人际关系中没有安全感。(3)依恋关系具有代际传递

性。和父母建立了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婴儿,成年后与他们

的配偶也有安全的亲密关系,当他们成为父母后,更有可

能以积极、敏感的方式抚养他们的孩子,并与孩子建立安

全的依恋关系;反之亦然。

▲研究者通过观察和对母亲的访谈,获得了儿童在九个维度上的信息,再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区分出了三类儿童:“容易的”儿童、“困难的” 儿童、“缓慢适应的”儿童。在以上三种类型中,

“困难的”孩子引起了研究者最大的兴趣,因为这些孩子

更容易在以后的发展中出现适应问题。

▲虽然气质与遗传有关,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在整体中处于两极的儿童,即最为抑制的儿童和最不抑制的儿童,其气质才会保持长久的稳定性,其余多数儿童的抑制水平会因时间变化而发生相当大的改变。

▲气质与儿童抚养:只有抚养方式与孩子的气质拟合良好,才能较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许多困难型气质的婴儿,接受了父母亲耐心而敏感的照料,当他们进入童年期或青春期时,已经不再表现为困难型气质了;但是对父母而言,面对一个过度活跃、情绪多变又不听话的儿童,要真正保持镇定、耐心和敏感,确实不容易。许多父母在教养困难型气质的儿童时也会变得易怒、不耐烦,要求苛刻、还可能采取惩罚的管教措施。但是,这样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与困难型儿童的气质类型并不拟合,于是,孩子变得更焦虑、紧张,对父母的惩罚措施也更抵抗。事实表明,如果父母在教养时总是不耐烦、生气、要求苛刻、采取惩罚手段,那么,困难型气质的儿童在日后往往会继续保持困难型气质的特点,

并出现行为问题;拟合模型告诉我们,孩子带着独特的气质

来到这个世界,成人必须接受它、适应它。父母既不能总是

表扬孩子的优点,也不能一味指责孩子的过错。无论孩子是

哪一种气质类型,父母都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接受、

认可的家庭氛围,和一个与其气质拟合的抚养环境,以帮助

孩子发展他们的优势领域。

▲自我是一个动力系统,由自我认识(包括自我概念和

自我评价等)、自我体验(包括自我感受、自尊等)、和自

我控制(包括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等组成。其中自我概念、

自尊和自我控制是自我系统最主要的方面。

▲测试婴儿自我意识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视觉再认

测试。研究者使用了一种叫做“镜像测验”的方法,巧妙地

测量婴儿的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一旦形成,幼儿对自己的生理特征、物理特

征的认识就会加强,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或

需要,他们对自我主张的坚持也会越来越多。他们开始用“我”

来宣称自己的需要、情感或物品,用“不”来宣称自己对自

己的控制能力和支配能力。

▲对2、3 岁幼儿的逆反和他们对自我主张的坚持,

以及对“物权归属”的坚持等让人烦恼的行为,父母和教师

应持保护性的态度,多给孩子一些理解和宽容,用各种策略

引导孩子服从那些必须服从的规则,而对孩子们不违反规则

的自我坚持,则给以鼓励、接受和支持,这样,幼儿就能逐

渐学会在自我坚持和遵守规则、在自我主张和考虑他人之间

取得平衡,同时也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自我

概念。

▲自尊的起源和特点:自尊最初来源于早期的亲子互

动中。那些在婴儿期与父母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关系、有安全

感的孩子,更容易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产生自我价值感,

获得较高的自尊水平。自尊水平取决于儿童在许多不同领域

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因此,在测量儿童自尊时,可以让儿童

根据各种特定的情境对自己分别做出评价,每个领域的评价

都不会对其他领域的评价产生影响。研究者将学前儿童的自

我评价分为以下五方面:学业能力:儿童如何看待自己在学

业上的能力;运动能力:儿童对自己体育运动能力的感受;

社会能力:儿童是否感到自己受同伴的欢迎;外表长相:儿

童觉得自己有多好看;行为举止:儿童认为自己的行为被他

人接受的程度。

▲自我认识的产生为自我控制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自

我控制是指对优势反应的抑制和对劣势反应的唤起。优势反

应就是儿童最想做的事:得到某个东西或者进行某种活动;

劣势反应就是儿童应该去做的事。

▲自我控制并非越强越好。过度自我控制的儿童表现

有较强的抑制性,与成人的要求保持很高的一致性,没有主

见、不易分心。而自我控制最适宜的儿童可称为弹性儿童。

他们的突出特点就是管得住、放得开,能随环境的变化改变

自己的控制程度,有很强的灵活性。

▲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一)生物社会理论:莫尼等

人认为,一系列关键性的经历或事件会影响到个体最终形成

的性别角色偏好。首先是母亲受孕时胎儿从父亲那里继承的

是X 染色体还是Y 染色体,其次是受孕 6 周左右性腺将

发育为睾丸或卵巢。莫尼等人也强调“社会标签效应”,他

们发现,如果一个男性化的女孩被标签为男孩,并被当作男

孩来抚养,假如这种情况没有在18 个月以前得以矫正,那

么,这个女孩的性别认同就不能正常进行:这个女孩可能会

认同自己的男孩角色。莫尼认为18个月到 3 岁之间是性

别认同的关键期。(二)社会学习理论:儿童性别角色的认

同最初来源于对成人,尤其是对父母和教师行为的模仿。通

过观察、模仿和直接或间接的强化,儿童形成了最初的对性

别类型玩具和活动的偏爱。(三)认知发展理论和性别图式

理论:科尔伯格认为,儿童性别的社会化必须建立在性别概

念的基础上;性别图式理论认为,性别图式可以帮助儿童依

据同伴的性别来形成对其的评价,并对他们的行为做出推理。

强调环境的压力和儿童的认知发展共同塑造了性别角色发展。

▲两大类典型的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中的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可以按照目的的不同分为两种类型:第一

类为工具性攻击,另一类为敌意攻击。

▲学前和学龄阶段,女孩的攻击行为更倾向于使用关

系攻击。而男孩则经常以身体攻击的方式。

▲运用“ SNAP训练模式"帮助高攻击性儿童减少攻

击行为。所谓SNAP训练法,是英语中Stop NowAnd

Plan 的缩写,意思是“立即停止并计划” 的认知策略,主

要针对的是那些容易冲动的孩子。

▲家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血缘关系、婚姻关系

或收养关系的人而组成的团体, 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有

共同的承诺与约定,家庭成员间共享情感与经济生活,共

同生养、教育子女,成员之间相互扶持、休戚与共。

▲家庭功能的概念:(1)从家庭功能的执行过程

来看,家庭功能是指,家庭为其成员提供一定的环境条

件,以支持他们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发

展。如父母要为孩子提供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条

件,还要为他们提供健康成长的教育教养条件。(2)从

家庭功能的结

构来看,家庭功能就是家庭系统中家庭成员的情感联系、家

庭规则、家庭沟通以及应对外部事件的有效性,包括家庭成

员间的感情关系、相互关怀、应对能力、家庭凝聚力以及在

家庭应对外界压力事件中所体现的家庭生活质量。

▲结果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根据家庭功能发挥的结

果,可以把家庭功能划分为三个维度,即家庭亲密度、家

庭适应性和家庭沟通。亲密度和适应性过高或过低均不利

于家庭功能的发挥,平衡型家庭比不平衡型家庭的功能发

挥要好;家庭沟通是一个促进性因素,良好的家庭沟通有

利于家庭功能的发挥;实现家庭基本功能和完成家庭基本

任务的能力主要表现在 6 个方面:(1 )问

题解决能力;(2)家庭沟通;(3 )家庭角色分工;

(4 )情感反应能力;(5)情感卷入程度;(6)行为

控制;家庭功能执行情况良好的家庭,面对家庭问题时,

有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强);家庭成员间

的沟通顺畅,每个人都能坦诚相待,言所欲言、知无不言

(家庭沟通顺畅);家庭角色界限清晰,分工明确,既没

有人越俎代庖,也没有人推卸责任(家庭角色分工明

确);家庭成员间互动充分、情感交流深入,经常有爱与

相互接受的身体的、语言的沟通(如拥抱等)(情感反应

能力强);家庭成员间有较高的情感卷入,家庭成员对家

庭有较高的认同,家庭成员间也有较高的接纳和认可(情

感卷入程度高);家庭中每个成员都会有意识的控制自己

的行为,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冲动

(行为控制能力强)。

▲家庭功能的影响因素:家庭功能的执行情况受很多

因素影响。很多研究发现,家庭经济收入是影响家庭功能发

挥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些社会地位较高、家庭成员收入较高

的家庭,其家庭功能的发挥要优于社会地位低下、收入较低

的家庭。但是,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是影响家庭功能的

绝对因素,家庭亲密度也是影响家庭功能的重要因素,那些

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比健全家庭中的孩子有更多的适应

问题,因为他们只能感受到一半的家庭温暖。家庭结构的完

整性也是影响家庭功能正常发挥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在儿

童的情感、社会性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家庭发展

周期和家庭生活突发事件也是影响家庭功能的两个重要因素。

家庭突发事件也会对家庭功能产生巨大影响,比如家庭成员

的丧失(如妈妈过世)会对幼儿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整个

家庭必须重新调整,以帮助家庭成员适应新的状况。

▲父母的教养行为对幼儿的社会性与情绪发展影响深

远。在学前和学龄阶段,父母的教养方式中有两个维度是非

常重要的,那就是温暖和控制维度。

▲父母的教养行为类型:权威型教养、专制型教养、放

纵型教养、忽视型教养。

▲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1 )父母自身的因素:

童年期的生活经历会影响成年后为人父母者的教养行为;父

母的人格特质也会影响其教养方式;母亲对怀孕的态度可能

会影响日后对于婴儿的照顾行为与敏感性,此外母亲接纳母

亲角色的程度、父母亲为人父母的信心等,也都是影响父母

教养方式的因素。(2 )父母的社会经济地

位因素:存在于家庭内外的压力因素,往往影响父母对待孩

子的行为方式与态度。(3 )孩子本身

的因素:孩子自身的很多特征也都会影响父母教养行为。其

中,孩子的先天气质特征是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重要因素之

一;孩子的身体特征、仪表是影响父母行为的另一因素,母

亲与面貌姣好的子女接触较多,对肢体残障或智能不足的

子女,父母常持有补偿心理,容易表现出过度保护的管教态

度;此外,亲子之间由于长期共同生活所发展出来的对于对

方的态度,也会影响双方对对方行为的解释或期待,进而影

响双方的互动。教养行为也常常是动态的。孩子的年龄不同,

父母的教养方式也随之不同,孩子的年龄越小,父母越多地

扮演管辖监督者的角色,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亲子关系亦

趋向平等。

▲祖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类型:正统型、快乐型、代

理型、智慧型和生疏型。

▲两种同伴互动为孩子提供了不同的社会化机会:同

龄同伴的互动为幼儿提供了平等互动的机会;混龄互动对

儿童的影响有别于同龄互动。

▲观察结果发现,在儿童独处时跨性别选择玩具的发

生概率最高,而在同性同伴在场情况下跨性别选择玩具的

发生率最低。

▲巴顿将幼儿在自由游戏活动中的行为分成六种:非

游戏、单独游戏、旁观者、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或

有组织的互补游戏。

▲幼儿游戏行为的发展过程:独自游戏(2 到2岁

半)一平行游戏(2岁半到3岁)一联合游戏(3岁半到4

岁半)一合作游戏(4岁半以上)。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

增长,儿童游戏活动中的复杂性和互动水平也越来越高。

虽然这几种游戏形式是随幼儿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出现的,

但并不意味着后一种形式的游戏会取代前一阶段的游戏形

式。3-6 岁的幼儿出现了更高社会互动水平的游戏行为,

但单独游戏和平行游戏仍是该年龄阶段的主导游戏。

▲同伴关系在儿童发展中的角色:同伴团

体为儿童提供了学习、掌握、演练一些重要社会技能的场所,

也为儿童交流经验、宣泄情绪,习得、实践社会规则提供了

机会。这些技能是无法从与成人互动中获得的,如如何与同

龄人交往、如何与领导者或管理者相处、以及如何应对敌

视、攻击、欺负和控制。对年长儿童而言,同伴还可能具有

心理治疗的功能:年龄相仿、处境相似的同伴,可能能帮助

儿童面对和处理个人问题,解除烦恼——同伴们共同存在的

问题、冲突和复杂的情感,缓解了他们的压力,消除了他

们的忧虑,也可能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父母对孩

子的影响相似,同伴对儿童的影响也是经由强化、示范及讨

论、甚至是强迫顺从等方式实现的。

▲同伴的强化、示范及社会比较功能:(1)

同伴具有强化作用。同伴间的互动(接受、拒绝、冲突、

和好等),会强化、惩罚、或消退幼儿的某种行为,从而

影响该行为以后出现的可能性。同伴是儿童强化的重要来

源。儿童的社会行为会引起同伴积极的或消极的反应,进

而使儿童的行为得以强化、维持或消退。(2)同伴具有

示范作用。同伴还会作为一个榜样对儿童的社会行为产生

影响。一个害怕狗的儿童,在看过同伴与一条他认为很恐

怖的狗愉快地玩耍之后,就可能会克服这种恐惧。情绪反

应和社会互动也会受到同伴的影响:与那些喜欢用大笑和

微笑回应别人的同伴在一起时,幼儿更可能对幽默报以微

笑和大笑。与喜欢社交的同伴接触,对减少儿童的羞怯

感、鼓励儿童参加社会活动有积极效果;通过观察同伴的

行为,孩子们还能轻易地获得亲社会行为、成就行为、道

德判断、延缓满足的策略及性别分化的态度和行为等;同

伴榜样的另一个功能,是告知儿童在特定情境中他该有怎

样的表现。例如幼儿可能不知道上课期间未经教师允许是

否可到操场上玩,但如果他看到有其他幼儿这样做了,他

很快就会尝试这种行为。(3)同伴是儿童社会比较的对

象。由于同伴的年龄相似(因而也会被认为在许多其它

方面都是相似的),因此同伴就成为儿童社会比较的对

象。儿童将自己的行为、能力和成就与同伴进行比较,就

可能会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人格特质。如果一位六岁

的儿童在赛跑时常落后于同伴,他可能就会认为自己是一

个跑得很慢的人。

▲同伴作为教师的角色:同伴能成为儿童知识学习的

“小导师”。尤其是在幼儿园的中、大班,有些幼儿已经

能认识很多字了,这时,如果教师能巧妙的让这些孩子来

教其他孩子“识字” ,对这些孩子和其他孩子都会很有

助益。研究表明,曾经被别的儿童指导过的儿童,在阅读

和算数技能方面都有改善,如果这种指导是长期的、一对

一的,那么学生的收益就会更大:水平发展略高的小导师

在教同伴的过程中也会受益,他们的成就动机更高,对课

程材料的掌握更好,拥有更积极的自我评价、更多的亲社

会行为,对学校(教师和学科)也抱有更积极的态度。所

以,在幼儿园大班,或在混龄互动中,可尝试这种大带小

的方法。

▲友谊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儿童不仅需要有足够的同

伴关系,还需要亲密的友谊关系。朋友是儿童重要的社会

化代理人之一。(1)朋友是社

会能力的促进者。有一个擅于交际的朋友,可以协助不受欢

迎或不善交往的儿童改善他们在同伴中的地位。研究者发

现,如果一个被拒绝的儿童,想要加入到一个正在进行游戏

活动的同伴团体中,如果他有一个朋友已经在这个游戏团体

中、或者他的朋友也想要加入到这个游戏团体中时,他们成

功地进入游戏的可能性就更大。再者,那些有亲密朋友的被

拒绝儿童,比那些没有朋友的被拒绝者拥有更为成熟的社会

互动技巧和游戏行为。研究者认为,有彼此互助的亲密朋友,

可协助那些不受欢迎的儿童成功地与同伴接触,并帮助他

们获得更为适宜的社会技能,进而改善这些孩子的社会地位

(如同伴接受性)。(2)朋友为

儿童提供安全感和社会支持。有朋友在场时,儿童就更可能

对新奇环境做出建设性的反应。友谊能给幼儿提供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不仅能使儿童在面对新的挑战时更勇敢,而且也

会让孩子们感到,任何压力(如适应父母离婚或父母的拒

绝,或者被同伴嘲弄)都是可以承担的。朋友是安全感

及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友谊的这种

角色愈来愈重要了。(3)友谊促进角色采择能力及问题解

决能力的发展。即使是幼儿,他们也能意识到,友谊是一种

值得保护的、能带来快乐的、积极的人际关系。因此,儿童

在与这些有友谊关系的友伴互动时,就更愿意去尝试解决

他们之间的任何冲突或问题。当朋友之间发生冲突时,双方

都会更努力地去解释他们各自的观点,分析冲突的原因,并

试图解决冲突。因为如果冲突无法解决,就可能会失去珍贵

的朋友关系,友谊关系为朋友间冲突的解决提供了动力。这

是一般的同伴互动所没有的。因此,朋友间的意见不和,会

促进儿童角色采择能力的发展。(4)友

谊促进建立、维持亲密关系能力的发展。虽然所有年龄的亲

密友谊都是一种互惠的关系,但是其亲密性及相互性从儿童

中期到青年期才开始逐渐增强。幼儿最初建立的亲密关系是

与父母的依恋关系;进入幼儿园,幼儿开始与其他幼儿接触

并逐渐建立了最初的友谊,这种友谊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强

烈并指向于同性同伴;童年期的这种同性同伴间的强烈而亲

密的关系,是成人亲密关系的预演:在成人之间稳定的爱的

关系中所需的人际敏锐度和相互的承诺,可能在儿童的友谊

中不断预演而日趋成熟。

▲电视的消极影响: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反对儿童观看

暴露镜头,担心暴力的、性的场景和情节对孩子有不好的

影响。而健康专家则批判电视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使孩

子们因缺失户外运动的时间而变得肥胖。(1 )媒体暴

力的影响。早在

上世纪中期,电视节目中的暴力镜头对儿童产生可能的消极

影响就引起美国父母、教师及心理学家、人类学者的广泛关

注,美国国会议员也因此提出了控制暴力镜头的提案。在美

国,有80%的

黄金时段电视节目与身体暴力有关;在我国少有这方面的统

计数据,但在儿童节目中,也有很多幼儿非常喜欢的有暴利

倾向的电视片。如《仁者神龟》、《变形金刚》、《圣斗士》

以及《蜘蛛人》、《超人》、《奥特曼》等。看了这些节目

之后,孩子们至少会在动作和表情甚至行为方式上模仿这些

节目中的“英雄人物”。有些成人节目,如《案件聚焦》等

对儿童也可能有消极影响;虽然一些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媒

体暴力可以通过提供一些幻想的影视材料使人潜在的攻击倾

向得以宣泄,以减少攻击冲动的发生。但社会学习论者,如

班杜拉则罗列了一些理由来论证,媒体暴力会增强儿童的攻

击或反社会倾向:①儿童的情绪很容易受到情境的刺激而引

发某种兴奋状态——当儿童看到有人在打架时,他们的情绪

就可能会受到激发而产生某种兴奋状态,如果此时儿童正

面临一个可能诱发攻击反应的情境时,那么,这种兴奋状态

很可能被他们解释为生气(“我很生气"),进而增强他们的

攻击行为。②电视上的攻击者会成为孩子模仿的楷模,经由

观察学习,儿童很容易学会许多他不知道的或没有想要表现

的暴力动作(见图10.10 ),尤其是当节目中主人公的暴力

行为受到社会认可时。即使主人公的行为受到惩罚,儿童也

可能会出于好奇来尝试操作这些暴力动作,而且,由于儿童

有限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可能使他们难以理解电视节

目中,先前攻击别人的人与他们后来所受到的惩罚之间的

关系——因为在电视节目中,攻击者可能并没有立即受到惩

罚。③在特定的年龄段中,一些儿童对某些电视情节的记忆

会尤为深刻,不仅会模仿影片中的动作,还会幻想和无意识

假设自己身处同样的环境当中,有的幻想自己成为“英雄”,

有的则幻想自己成为“公主”。通过这样的想象,儿童在与

同伴的互动中会渐渐失去平等意识,产生对周围同伴的控制

欲,表现在行为中则出现侵占性和攻击性行为;媒体暴力会

对儿童产生深远的影响:儿童可能会对暴力产生“免疫”,

在暴力场景中更不敏感、无动于衷;他们会逐渐接受这种观

念,即暴力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儿童也可能会模仿他们

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暴力行为;认可、喜欢、崇拜某个角色,

该角色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是侵害者,在这种情况下,这些

角色将对孩子的行为特征与个性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为保

护孩子不受电视暴力的影响,父母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

作:父母也可以用以上那些方法防止儿童在其他方面受到电

视的不利影响,比如电视节目中的种族歧视、性爱场面等。

无论电视节目的内容是什么,儿童看电视的时间都应该受

到控制,因为看电视减少了儿童从事其它有益活动的时间,

比如阅读、与朋友玩耍、户外运动、发展兴趣和爱好等。(2)

电视对家庭互动的影响。电视的出现使家庭中其它休闲活动

如游戏及全家人出外旅游的时间减少了,有些父母还把电

视当作幼儿的电子保姆。虽然父母和儿童因一起看电视而亲

近的时间增多,但是许多人认为,这种形式的家庭互动对幼

儿并没有多大意义,尤其是当父母要求他们要安静地坐在那

里(可能是出于训练孩子注意力集中的考虑),直到广告时

间才可以说话时更是如此。社会生态系统论的代表人物布朗

芬布伦纳认为,幼儿是在与家庭成员 的互动中,在游戏、谈话、家庭活动及争论中学 习、成长的,但电视切断了儿童走进人际互动的 通道;但也有人认为,电视并不会破坏儿童家庭 生活的品质,儿童的家庭生活品质会影响儿童收 看电视的习惯和效果。那些喜欢使用惩罚的教养 方法、对子女不敏感的父母,他们的子女常常是 看电视时间最长的孩子,这些孩子可能将电视当 为逃避家中不愉快气氛的工具;此外,电视还是 社会刻板印象的来源。在幼儿的生活中,幼儿很 少有机会接触警察、律师、教师、不同种族的人, 以及老年人,他们对这些人概括性的印象深受他 们所看的电视节目的影响。此外,由于幼儿不太 了解广告商的操纵 (贩卖 )意图,认为一切广告宣 传都是真实的、有益的,所以电视中的广告信息 也会影响儿童对某些玩具、服装、快餐产品的兴 趣,影响他们的消费行为。

▲电视的积极的影响:只要我们能对电视的 内容加以选择,使其能传输某些有意义的信息, 电视就可能成为有教育意义的娱乐工具;与暴力 媒体对儿童的影响相似,与社会交往和亲社会行 为有关的电视节目也可能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 生积极的影响。

▲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发展的影响:进入幼儿 园后,幼儿留在教师身边的时间几乎与留在父母 身边的时间一样多(睡眠时间除外)。可以认为, 教师是幼儿家庭成员以外的第一个在他们的生命 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成人。在协助儿童完成学前课 程目标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能使幼儿有安全感 的玩伴及代理照顾者、有权威的评价者和教育者 等的角色;教师对幼儿的影响一般可以从几个方 面考虑:教师的评价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教师的 教育、教学风格以及师幼关系对幼儿的影响。

▲师幼关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进入幼儿园 后,教师是孩子们生活中继父母之后的第一个 “重 要他人”,孩子与教师的关系也成为最早的师生 关系,对孩子以后的学校生活影响重大。 ( 1)师 幼关系影响儿童的学习和幼儿园适应。 ( 2)师幼 关系也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 3)亲师关系也 是影响幼儿发展的重要因素。

电大《儿童心理学》概念复习题

1、 学前儿童心理学: 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 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 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 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2、 婴儿传记:观察并记录自己子女的发展, 并以传记的形式出版这些资料。

3、 调查法: 从某一总体中按照一定的规则抽 取一定的样本,收集这些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 进而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和研究来推论总体情况。

4、 临床法: 由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所倡 导的。它与访谈法相似,是自然主义的观察、测 验和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法的并用,包括对儿童 的观察、谈话、与儿童的实物操作三个部分。

5、 个案研究法: 通过各种数据收集的方法 (结 构性访谈、问卷法、临床诊断法、行为观察法) 建立起研究对象的成长档案,以探讨儿童发展的 特点和影响因素。

6 、跨文化研究: 通过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 儿童进行研究,以探讨儿童心理、行为的发生、

发展规律,并探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 理发展的影响。

7、 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 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 规律或特点。

8、 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 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 测量或实验, 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9 、时序研究: 将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融合在 一起,在横向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纵向的追踪研 究,以更好的研究心理变化的特点与转折点。

10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 的行为,进行的学习。

11、 认知: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我们通 常所讲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 象过程。

12、 认知结构或图式: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 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13、 同化: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 结构的过程(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 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

14、 顺应: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 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当他发现原有的图式不能 适应新的刺激时,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来应 对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

15、 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 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 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16 、社会生态系统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 纳提出。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 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 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 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 发展水平。 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 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 构成。

17、 遗传力:在一定时间、一定群体的某些 特征(如智力)的全部变异中,可以归因于遗传 差异的比率。

18、 气质:由神经类型决定的个体在情绪反 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 来的稳定的个体差异。

19 、人格: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显示

出的特有的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 感和行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0 、阿普加量表:由美国医生阿普加设计的 一种快速测定新生儿是否正常的量表。该量表由 不同等级组成,测量的内容包括心律、呼吸、肌 肉弹性、肤色和应激反射

21、 髓鞘化:随着大脑细胞的分裂与生长, 一些神经胶质细胞开始产生髓磷脂,这是一种蜡 状物质,它们把单个神经元包裹起来,形成一层 髓鞘。

22、 补偿性生长:是儿童身体发展的一个基

本原则。营养不良的儿童生长非常缓慢。如果营 养不良持续时间不长,也不特别严重的话,这些 儿童一旦获得充足的营养,一般都会快速生长并 追赶上正常的生长水平 23、 被动的互动:环境(如父母)根据儿童 的遗传特征为他们提供的成长条件,包括父母为 孩子提供的遗传基因,为他们提供的社会、情绪 以及认知发展环境等。 24、 唤起性的互动:由于个体的遗传特征而 影响了作用于他的环境因素,具有不同遗传结构 的个体,可能会唤起不同的环境。

25、主动性的互动:主体在其遗传特征的影响下,对环境因素进行自主的、有目的的选择、改变与创造。

26、习惯化与去习惯化: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婴儿会产生许多身体变化或反应,比如头部或眼部运动、呼吸或心跳频率的变化。但如果同样的刺激反复出现,

婴儿的反应就会越来越弱,直到完全消失。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习惯化的过程。此时,如果再出现一个新的刺激,婴儿可能产生新的条件反射,这个过程被称为去习惯化。

27、视觉偏好法:研究者同时给婴儿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刺激更感兴趣。

28、深度知觉:判定物体与物体之间以及物体与我们之间距离的一种能力。

29、视觉悬崖实验:用来研究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视觉悬崖”的装置是一块长方形的玻璃,下方用红白格子布铺设成一边深一边浅的两种平面。把婴儿放在玻璃板的中间,婴儿的母亲则分别诱使婴儿爬过浅的一面或深的一面,以观察婴儿的反应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

30 、知觉整合能力:能够根据一种感觉特征,确认另一感觉通道所熟悉的刺激物或形式的能力。

31、注意广度:将注意力保持在特定刺激或活动上的能力。

32、注意的选择性:筛选种种刺激,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刺激上的能力。

33、注意的计划性:儿童可以提前想出行动的顺序并根据预定目标集中注意的能力。

34、幼儿的记忆策略:记忆策略是指人们用来达到记忆目的的手段,包括存储信息时对信息的复述、组织、精细加工以及提取信息时的系统检索(再认、重组和回忆),幼儿的记忆策略以复述为主。

35、感知运动图式:用来达到目标的活动的表征。这是最先出现的智力结构,包括抓握、抛掷、吸吮、咬、敲击和踢等。

36、客体概念: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如客体永久性——当我们看不到某个物体时,我们知道这个物体仍然存在。

37、单词句:一周岁左右,婴儿开始能用一个单词来代表一个完整的意义与他人进行交流。因为这个单词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义,因此我们称之为“单词句”。

38、电报句:双词句中省略了如助词、介词等功能词,就像我们发电报时用的语言,这种句子也被称为“电报句”。

39 、“妈妈语”:养育者与幼儿说的话,有许多有趣的特征,这些特征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被称为“妈妈语”。其特征是:简短的句子,具体的内容和夸张的声调和表情,以及正确的语法。

40 、自我中心:儿童往往只注意自己的观点,不能接受他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相区分和协调。

41、守恒:尽管物体的外观发生改变,但它特定的自然特征仍保持不变的特征。

42、“弗林效应”:人群总体智商持续稳定升高的现象。

43、语义:语言的意义系统。

44、词义的过度扩张:儿童扩大了单词的外延和使用范围,赋予他说出的单词很多不同的意义,

45、词义的过度缩小:儿童过于狭隘的使用某一词汇,缩小了单词所代表的概念的内涵。

46、怯生:婴儿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出的害怕反应,也被称为陌生人焦虑。

47、移情:知觉到他人的情绪体验,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也就是对他人情绪产生共感的反应。

48、情绪理解:儿童能识别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并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情绪理解包括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解。

49、混合情绪:个体对同一情境产生两种不同情绪的现象。

50、社会性参照:当婴儿处于不确定的情境中时,他们就会观察父母对这种情境的反应,并利用得到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社会性参照。

51、情绪调节:对情绪的内部过程和外部行为表现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环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

52、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接触的倾向。

53、拟合模型:指父母的抚养模式和抚养环境与儿童的气质之间的匹配。

54、自我认识: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社会特征的认识,是对“我是谁”、“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问题的回答。

55、自尊: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

56、自我控制:对优势反应的抑制和对劣势反应的唤起。

57、性别概念:儿童能分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

58、性别角色刻板印象:人们对于男性或女性最典型特征的看法。

59、性别图式:就是一种认知结构,它把有关什么值得观察、什么适宜模仿等性别知识组织在一起。

60、亲社会行为:做出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帮助别人,和别人合作或分享等。

61、社会化:儿童获得他所在的社会的价值标准、行为准则和行为技能的过程。

62、父母教养行为的温暖维度:父母在与儿童的互动中表现出来的反应和情感的量。

63、父母的控制维度:父母试图加诸于儿童身上的管理和监督。

家庭功能:家庭为其成员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以支持他们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64、隔代教养:简单地说,就是有祖辈父母照顾孙辈孩子的现象。

65、同伴: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或相似社会认知能力的人。

66、同伴互动: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由某种共同的活动引发,并在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67、同伴关系:在同伴互动中表现出来的、儿童与同伴之间关系的质量,它产生于同伴互动,又反过来影响儿童的同伴互动。

68、平行游戏:儿童单独玩,但是他选择的活动自然把他带到别的孩子中间。他的玩具与周围孩子玩的相似,但是他自己玩,不影响或改变其他孩子的活动,没有相互的交流,但有时有相互的模仿。一个人离开后,另一个人还会继续游戏。

69、联合游戏:儿童与别的孩子玩,所有成员进行相似的活动,不一定完全相同,往往因材料的交流而互有沟通,可能也有自发的相互配合,但没有分工,没有对材料、活动安排及活动目的和结果的计划与组织。

儿童心理学作业2

单项选择题 1、 婴儿大脑分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1 分) A.大脑单侧化 B.大脑重量的增加 C.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 D.大脑形态的发展 我的答案:未作答 得分:0分 参考答案:A 2、 对先前经验在延迟一定时间后出现对该经验的模仿行为叫做()。(1 分) A.观察学习 B.延迟模仿 C.模仿 D.再现 我的答案:未作答 得分:0分 参考答案:B

3、 一般而言,达到数概念守恒和长度守恒是在()。 (1 分) A.6~8岁 B.7~9岁 C.8、9~10岁 D.11~12岁 我的答案:未作答 得分:0分 参考答案:A 4、 婴儿期常常出现的“破涕为笑”反映了情绪的()。 (1 分) A.易受感染性 B.冲动性 C.两极性 D.不稳定性 我的答案:未作答 得分:0分 参考答案:D 5、 在一般情况下,12岁以上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左右。

(1 分) A.15分钟 B.20分钟 C.25分钟 D.30分钟 我的答案:未作答 得分:0分 参考答案:D 6、 ()是儿童短时记忆容量迅速发展的时期。(1 分) A.3~6岁 B.7~10岁 C.8~9岁 D.11~12岁 我的答案:未作答 得分:0分 参考答案:B 7、 伙伴关系依从性的高峰期是在()。 (1 分) A.小学一、二年级

B.小学三、四年级 C.小学四、五年级 D.小学五、六年级 我的答案:未作答 得分:0分 参考答案:D 8、 书面言语的发展超过口头言语发展是从()。 (1 分) A.小学二年级起 B.小学三年级起 C.小学四年级起 D.小学五年级起 我的答案:未作答 得分:0分 参考答案:C 9、 把胶泥球变成香肠形状后,小学儿童还是认为两者大小一样,且形状可以改变回来,这说明小学儿童的思维具有()。 (1 分) A.反演可逆性 B.类别系统化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儿童心理学》《农业概论》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合集)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儿童心理学》《农业概论》网络课形考网考作业(合集)答案 《儿童心理学》网络课答案 形考任务(60分) 阶段测验一 题目1 概念题01. 学前儿童心理学 答: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题目2 概念题02. 发展 答:发展是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衰老的生命历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而言之,就是研究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题目3 概念题03. 个案研究法 答:个案研究要求对某个学前儿童或幼儿园教师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收集相关材料,分析其心理特征,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进而进行准确的问题诊断与有效的干预行动。 题目4 概念题04. 跨文化研究法 答:跨文化研究法是在一项研究中用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进行研究,从而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在研究时通常选取文化差异较大的被试进行比较。 题目5 概念题05. 纵向研究 答: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指在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个或同一群被试进行重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题目6 概念题06. 横向研究 答: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题目7 概念题07. 观察学习 答: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无尝试学习。 题目8 概念题08. 替代强化 答:替代强化是指由于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 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 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 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 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完整版)发展心理学作业以及答案

中科院心理所《发展心理学》试题(20181124,深圳) 拟题人:陆小英学生姓名:18级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分,每题2分。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题前的括号中。) ( B )1. 普莱尔研究儿童心理的方法是______。 A.实验法 B.观察法 C.问卷法 D.访谈法 ( B )2.最早研究中年心理的心理学家的是______。 A.霍尔 B.荣格 C.普莱尔 D.埃里克森 ( A )3.在相同时间点,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研究的设计是______。 A.横断设计B.纵向设计 C.聚合交叉设计D.双生子设计 ( A )4.埃里克森认为,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是______。 A.主动与内疚 B.勤奋与自卑 C.同一性与角色混乱 D.亲密与孤独 ( D )5. 埃里克森认为,在弗洛伊德的两性期儿童应重点解决的发展危机是。 A.信任-不信任 B.勤奋-自卑 C.同一性-同一性混乱 D.亲密-孤独 ( A )6.皮亚杰认为,儿童不能从“我是你姐姐”推知“我是姐姐的妹妹”,这是因为儿童不具备能力。

A.可逆 B.守恒 C.象征 D.延迟模仿 ( B )7.在哈洛的恒河猴母爱剥夺实验中,证明_______是婴幼儿依恋发展的重要基础。 A.味觉 B.触觉 C.视觉 D.听觉 ( D )8. 维果斯基提出,个体认知发展的机制是______。 A.同化 B.顺应 C.适应 D.内化 ( C )9.“三山实验”用来论证儿童思维的______。 A.象征性机能 B.守恒能力 C.自我中心 D.观点采择能力 ( C )10. 在动作发展过程中,双生子爬梯说明了______在发展中的重要性。 A.遗传 B.环境 C.成熟 D.同伴 ( C )11.吉布森等人用来研究儿童深度知觉的实验是______。 A.三山实验 B.类包含实验 C.视崖实验 D.照镜子法 ( A )12.“儿童的游戏就是在复制人类祖先的行为”,持该观点的心理学家是_______。 A.霍尔 B.彪勒 C.席勒-斯宾塞 D.格罗斯( C )13.小明和小红正在玩“过家家”的游戏,这是一种______。 A.功能性游戏 B.构造性游戏 C.象征性游戏 D.规则性游戏 ( A )14.在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儿童可以用社会标准或信息去衡量和判断事件,这说明其处于阶段。

模板-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网络课形考任务话题讨论答案(第三套)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网络课形考任务话题讨论答案(第三套)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儿童心理学》网络课形考任务话题讨论答案(第三套) 第一次话题讨论一位幼儿园教师建议父母:不要太担心孩子们之间的冲突,冲突只表示他们遇到了问 题并开始尝试处理问题,孩子们可能会有建设性地解决他们的 冲突并从中获得成长。请问这位教师认为儿童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谈谈你的观点。 答:教师认为儿童是主动的机体模型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开放的,是一个有机体儿童会主动地东来和自我创原有的经验经 由儿童主动地加工而被或小横手,所以儿童具有很强的变通性 和可望性,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由,支持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老师则应该是用发现法进行教学,让孩子自己探索 和学习,微化知识的内容体系,尽量诚少约束和规则,老师起到 引领和支持作用第二次话题讨论怀孕了两月的文清对自己 腹中的胎儿很好奇,她说:“我现在看起来还不像个孕妇,这是不是表示胎儿还没怎么发育?胎儿现在是个什么样子呢?”请你给她一些答复。 答:现在胎儿器官已经开始有明显的特征,手指和脚趾间看上去有少量的蹼状物,他(她)像跳动的豆子一样开始有运动。孕2个月末时,胎儿已经能辨别头、躯干的轮廓,尾巴也小了一些,眼睛、耳朵、口唇大致出现,已经有脸的轮廓,但眼 睛还分别长在两侧,骨骼还是软骨状态。心、肝等内脏已经初

具规模,大脑在迅速发育中,羊膜腔里有羊水,胎宝宝好像漂浮在上面。 第三次话题讨论 5岁的浩浩已经认识很多字了,他甚至能 自己读他喜爱的故事书了。可是他经常念错字,如把“倩”读成“青”,把“兢兢业业”读成“克克业业”等,妈妈担心这样下去,会影响他以后汉字的学习。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答:出现这样的现象很正常,几乎所有的孩子在刚刚开始认汉字时都会有类似的情况,他们可能还会把“打”说成打针,“阳”说成太阳。对汉字有兴趣,愿意多读多看,是一个好现象。 但孩子总是容易辨认出事物的突出明显的特征,比如提到小白兔,他想到的就是长耳朵,提到大象,他立刻想到长鼻子,而不会去注意一些细节信息。他们观察事物也常常表现得有些马虎大意。因为他注意不到形近字的细微差别,才成为把倩读成青,把兢兢业业念成克克业业;同时孩子认识新事物的时候,也喜欢和自己熟悉的东西相联系,所以他会执著地把“打”说成打针,“阳”说成太阳。爸爸妈妈千万不要过多指责孩子,这样会打击孩子的学习热情,让他对学习书面语言产生反感。家长应当引导分析字有哪些不一样,告诉他正确读音,并鼓励他念正确。 第四次话题讨论 3月份刚刚插班进入你们小(1)班的涛涛,每天还没进幼儿园就开始哭,好容易被他爸爸安抚下来,可是一进班级见到你就又开始哭,两周以后,他仍然不太适应,他不喜欢你抚摸他的头,有小朋友靠近他,他也会很警觉,不愿意参与你组织的集体活动。请用学习过的有关气质的知识,来解释这个孩子的情况。你准备用什么样的方法帮助他适应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知识点

儿童心理学考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超出预期策:是从情感维度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的策略。它的内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学材料,使呈现的教学内容超出学生的预期,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3.记忆策略:是指主体对自己记忆活动的有意识控制和由主体所使用的那些能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或认知活动。 4.元记忆:是人们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主要包括元记忆知识和元记忆监控。 5.强化:是语言学习的必要条件,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即紧跟在言语行为之后的强化的刺激)在儿童言语行为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6.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 优点: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质变的规律。 缺点:样本的减少反复测量时间较长 7.元认知: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察觉、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个部分。 8.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 9.文化比较法:不同文化间比较,可以了解人类发展是否存在普遍性规律,防止将在一个文化背景下得出的结论过度类化;了解文化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0.儿童(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小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 1.小学生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①遗传与环境的问题②发展的普遍性和个别差异问题 ③发展的连续性和可变性④发展的质变和量变 2.注意的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⑴注意的广度 —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注意到对象的数量。 ?小学生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 ?女生注意广度高于男生。 ⑵注意的稳定性 —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 ?年龄—小学低年级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分钟左右,中年级学生可达25分钟左右,高年级可保持30分钟左右; ?与学生的知识经验、个性特点及刺激的性质,呈现方式有关; ?性别—女性注意的稳定性高于男生。

【推荐】电大儿童心理学答案

电大《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四及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每题2分,共20分) 1、移情:知觉到他人的情绪体验,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也就是对他人情绪产生共感的反应。 2、情绪理解:儿童能识别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并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和结果的能力。情绪理解包括对情绪状态的理解和对情绪过程的理解。 3、社会性参照:当婴儿处于不确定的情境中时,他们就会观察父母对这种情境的反应,并利用得到的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社会性参照。 4、情绪调节:对情绪的内部过程和外部行为表现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环境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 5、依恋: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接触的倾向。 6、拟合模型:指父母的抚养模式和抚养环境与儿童的气质之间的匹配。 7、自我认知: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社会特征的认识,是对“我是谁”、“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问题的回答。 8、自我控制:对优势反应的抑制和对劣势反应的唤起。 9、自尊: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 10、性别概念:儿童能分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移情能力的发展经历了哪些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普遍移情,出现于出生后第一年。第二阶段,自我中心的移情,在2岁左右出现。第三阶段,理解他人情感而产生的移情,,约在2-3岁产生。第四阶段,理解他人生活状况而产生的移情,是个体进入童年期后期才逐渐成熟的。 2、简述学前儿童情绪识别能力的发展。

婴儿很早就注意到情绪的某些声音信号,并会给予回应。婴儿对他人面部表情的识别和解释发展略晚。一岁半以后,婴幼儿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有关情绪的词,情绪的识别能力也迅速发展。 3、简述学前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到了6个月左右,婴儿对自己消极情绪的调节能力开始发展。1岁以后,婴儿开始使用其他策略来减少不愉快的情绪,如摇晃自己的身体、咬东西和避开引起他们不愉快的人或事物。18-24个月的婴儿,开始有意识地控制那些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的人和物。而且,此时他们也开始能处理一些挫折事件。在婴幼儿阶段,孩子们情绪掩饰的能力也有发展。在3岁以前,婴幼儿就开始表现出一些有限的隐藏自己真实情绪的能力。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婴幼儿调节恐惧或其他消极情绪的能力逐渐增强。总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心智的不断成熟,婴幼儿对情绪的有效调节能力逐渐增强,冲动性逐渐减少,稳定性逐渐提高。 4、简述情绪表达规则。 (1)最小化规则:即与真正的感受相比,情绪的表达在强度上减弱。(2)最大化规则:主要指积极情绪的表达在强度上增强。(3)面具规则:即用中立的表情来表达不置可否的情绪。(4)替代规则:指个体被期望用一种很不同的(通常是相反的)情绪代替另一种情绪。例如,当你收到的礼物并不尽如人意时,也要抑制住自己的失望表情,而表达高兴的情绪。 5、依恋与日后的发展有何关系? (1)这种最初形成的人际关系模式,可能是个体成人后发展人际关系的基础。会促使婴儿对他人、自我、世界以及自我和外界的关系产生期待和信念,形成心理表征——“内部工作模式”,它将成为日后所有亲密关系的范型,并贯穿于个体一生的发展过程中。(2)依恋会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与母亲建立了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婴儿,拥有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在同龄人中也更受欢迎。而不安全依恋关系的婴儿,在人际关系中没有安全感。(3)依恋关系具有代际传递性。和父母建立了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婴儿,成年后与他们的配偶也有安全的亲密关系,当他们成为父母后,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反之亦然。 6、气质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但为什么儿童的气质也会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 (1)气质本身会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早期的行为会被整合到新的更复杂的系统中。(2)某些行为的意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而这些行为反映了气质的特点。(3)环境对气质也有一定的塑造作用。父母的抚养实践、孩子成长的社会环境也会对孩子的气质产生重要的影响。

儿童心理学部分作业答案

同学们:大家好!现将儿童心理学部分作业参考答案发给你们,难免有错误之处,望参考回答。其余部分将陆续发给你们,希望同学们按作业要求认真完成,祝大家取得好成绩。 儿童心理学作业1 一、概念: 1、学前儿童心理学:就是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2、婴儿传记:是通过观察,记述婴儿的发展,并加以编排、描述和说明。最具影响力的婴儿传记作者达尔文 3、纵向研究: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4、横向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观察学习:就是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 6、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7、认知结构或图式:认知结构,或皮亚杰所说的图式,是指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8、同化和顺应:同化是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而顺应则是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 9、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认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10、社会生态系统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把外界环境因素和个体的生物因素揉合起来,提出了不同嵌套层级的社会生态理论。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二、简答 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包括哪些内容: 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但在研究和学习中,我们会初步将儿童的发展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 生理发展主要包括:各项生理指标的发展变化;各项生理机能的发展变化;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和外貌的发展变化;脑神经系统的发展变化;感知觉器官、动作和运动技能的发展变化;影响心理的发育障碍或疾患等; 认知发展主要包括: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的发展; 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情绪能力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同伴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 2、中世纪以前的儿童观是什么?系统地对儿童进行研究始于什么时间?具有代表性的儿童观有哪些? 中世纪以前,人们多半认为儿童是成人的雏形,是“小型成人”,他们要接受成人式的训练,做成人要做的工作。他们很少拥有自己的权力,他们的存在也不受成人的重视。他们甚至可以被随意的杀害或抛弃。直到公元四世纪,罗马时代的父母们仍有权杀死其残废、非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形考册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作业1 一.选择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 B.0—3岁 C.0—6岁 D.0—13.14岁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 (B) 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 4.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A)。 A.抓握反射B.吮吸反射C.转向反射D.张嘴 5.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A) A.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B.大脑皮层兴奋机能的发展C.神经兴奋过程的发展D.条件反射的出现。 6.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在(A) A.出生后的下半年起 B.出生后一年 C.出生起 D.出生后两年 7.一般认为,婴儿从(D)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 A.生后1个月 B.生后2个月 C.生后3个月 D.生后4个月 8.设臵视崖装臵以检查儿童深度知觉的心理学家是(A) A.吉布森和福克 B.皮亚杰 C.维果斯基 D.福禄贝尔 9.幼儿的记忆以(B)为主。 A.有意记忆 B.无意识记忆 C.再认记忆 D.重复记忆 10.儿童通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球,下次在看到床单上的球就会通过拉床单来拿到手。此阶段孩子的思维处于(B)。 A.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B.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C.抽象思维阶段 D.具体思维阶段

11.直觉行动思维直到学龄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的一个基础,这段话出自(A) A.皮亚杰 B.吉布森和福克 C.维果斯基 D.福禄贝尔 12.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B)进行思考 A.动作 B.表象 C.语言 D.形象 13.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B) A.反射练习时期 B.习惯动作时期 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 D.感知行动时期 14.婴儿的动作与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D) A.反射练习时期B.习惯动作时期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D.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 15.在(A)阶段,儿童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A.感知运算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二、判断题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对) 2.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数量的各界或直观的位臵移动。(错) 3.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对)4.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 5.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 6.遗传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对) 7.对于胎儿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错) 8.六七的儿童的脑重已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对) 9.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对) 10.母亲产生的长时间不良情绪对胎儿的身体和精神会产生影响。(对)11.在怀孕后的头五个月,母亲生病对胎儿影响最大。(错)

幼儿心理学复习提纲

幼儿心理学复习提纲(提纲中粗体字部分属重点掌握内容) 一、名词解释: 1、学前心理学(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学前期(0--6、7 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科学。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各个阶段间既是相互连续的,又是有区别的。) 3、儿童心理发展的最佳年龄期(关键期或敏感期)是指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 4、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或几个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观察和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5、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个或几个年龄阶段的幼儿的心理发展进行测查并加以横向研究比较。 6、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的言语和行为,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 7、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8、观察力: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逐渐形成经常的、稳定的能力。 9、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稳定的立的心理过程,而注意是感觉、知觉、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可使心理过程处于一种积极状态。) 10、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11、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克服困难的注意。 1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13、注意转移:是根据任务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者另一种活动中去。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15、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16、视觉敏度:是指用视觉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也称作视力。(儿童的视觉敏度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6 岁时达到正常成人的视力范围。) 17、适应:分析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产生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8、感觉对比:同一分析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有两种,感觉对比一是先后对比,二是同时对比。) 19、幼儿期健忘:缺乏回忆幼年期事物的能力描述为“幼儿期健忘” 20、记忆恢复:指识记某种材料后经过若干时间(一般为数天)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即时测得的保持量。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3)1、(2)乳儿期,1)新生儿期,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7)青年早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记忆。2、

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认知疗法。3、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4、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4)(3)创造性游戏,(2)教学游戏,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建筑性游戏,活动性游戏等几类。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范性获得6、 的。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从而发7、 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 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2)。 (1)肖孝嵘(2)陈鹤琴(3)黄翼 2、(3)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染色体(2)DNA (3)基因 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3)阶段。

(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 4、(1)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1)家庭(2)幼儿园(3)儿童游乐场所 5、(3)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实践。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 三、判断: (√)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后天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特点。 (√)4、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5、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带着自身已有的特点在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 (×)6、男女两性认知差异的年龄倾向反映了男女儿童在认知差异上的不平衡性。 (√)7、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8、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为了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动。 (×)9、儿童社会化的内容就是使儿童了解社会,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 (√)10、道德情感的发展是一个从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转移的、不断内化的过程,有了良心和羞愧感,就有可能使儿童自觉地克制不良行为。 四、概念解释: 1、元认知: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 2、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是抽象思维能力,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3、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4、移情: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映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映,是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感情的能力。

儿童心理学作业

电大《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一及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每题4 分,共40 分) 1 、学前儿童心理学: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 2、婴儿传记:观察并记录自己子女的发展,并以传记的形式出版这些资料。 3 、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同一群被试进行定期的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4 、横向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组被试进行观察、测量或实验,以探究心理发展的规律或特点。 5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称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的学习。 6 、替代强化:由于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 7 、认知:人的认识活动,其中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过程。 8 、认知结构图式: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验、解决问题。 9 、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程(将当前刺激纳入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是指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结构的过程(当他发现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新的刺激时,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图式来应对新的刺激,这就是顺应)。 10、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 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10、社会生态系统论:美国学者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成。 二、简答题(每题6 分,共30 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包括些内容? 儿童的发展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生理发展主要包括:各项生理指标的发展变化;各项生理机能的发展变化;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和外貌的发展变化;脑神经系统的发展变化;感知觉器官、动作和运动技能的发展变化;影响心理的发育障碍或疾患等;认知发展主要包括: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的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情绪能力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同伴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描述、测量、解释、预测学前儿童的行为,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2、中世纪以前的儿童观是什么?系统地对儿童进行研究始于什么时间?具有代表性的儿童观有哪些? 中世纪以前,人们多半认为儿童是成人的雏形,是“小型成人”,他们要接受成人式的训练,做成人要做的工作。他们很少拥有自己的权利,他们的存在也不受成人的重视。系统地对儿童进行研究始于19 世纪末期。具有代表性的儿童观有: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教育必须贯彻适应自然的原则,所谓“适应自然”;英国哲学家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在出生时就如一块白板,一切知识和观念及行为模式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儿童是“高贵的野蛮人”,他们生来就被赋予了一套有序、健康成长的普遍进程表。教育必须顺应自然适应性原则。 3、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是什么?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指的是什么? 科学儿童心理学产生的标志是1882 年德国 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心理》一书的出版;现代儿童心理学的支柱指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华生的学习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4、简述二十世纪的主要儿童观。儿童是一个社会的人;儿童是一个正在发展的人;儿童期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每个健康的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幼儿才能的发展存在递减法则,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儿童的本质是积极的;实现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儿童的学习形式是多样的,成人应尊重幼儿各种学习形式,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学习条件。 5、简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1 )遗传与环境之争:争论最早始于洛克和卢梭的天性与教养之争。主张遗传在学前儿童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学者,把学前儿童的发展定义为受先天生物因素决定的过程。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高尔顿,认为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环境和教养只起引发作用;环境论者强调环境因素是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因素,环境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遗传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在某些心理和行为发展领域(如道德的发展),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影响更大,在另一些领域(如气质、身高体重特征)生物因素的影响更大。而诸如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复杂的特征,则是生物因素和环境力量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2)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问题:机械模型认为个体是被动的、封闭的,他们被动地接受外部经验,不能主动根据内部知识和技能的组织需要来选择外界资源,儿童只能被动的接受环境的影响;儿童的早期经验或先前经验会成为他们日后行为的出发点。父母应该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训练,而老师则应该把目光放在知识的内容结构和精心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对孩子行为的强化与反馈上;机体模型认为儿童是主动的、开放的,是一个有机整体,儿童会主动地探索和自我创造;原有的经验经由儿童主动地加工而被取代或被丰富,所以儿童具有很强的变通性和可塑性,早期的行为属性不能作为预测孩子以后发展的依据。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由,支持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老师则应该是用发现法进行教学,让孩子自己探索和学习,淡化知识的内容体系,尽量减少约束 和规则,老师起到引领和支持作用。 (3)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问题:连续论者认为 人类的发展是一个累加的过程,是一步步向前推移,发展 是一条平滑的成长曲线。而阶段论者则认为,发展是一连 串的突变,每一次突变后,儿童都将进入一个新的、更高 的层次。可用阶段性发展曲线来表示。连续与非连续之争 的焦点,在于发展的本质是量变的过程还是质变的过程。 连续性与阶段论的另一个争论,是关于早期经验与后期发 展的关系问题。 三、论述分析题(每题10 分,共30 分) 1、一位4 岁孩子的母亲认为,孩子的成长与成 才是由他们的遗传特征决定的,环境只能支持他们的成 长,所以,她为孩子提供温暖、宽松的家庭氛围,为孩子 提供丰富的玩具和良好的游戏环境,为孩子提供各种发展 他们特长的条件和机会,但很少强迫或督促孩子。请分析 这位母亲对发展基本理论问题的看法。 遗传与环境之争是整个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 题。这位母亲认为,孩子的成长与成才是由他们的遗传特 征决定的,这说明她认同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认为遗 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环境和教养只起引发作用。但这 位母亲的实际做法又反映出她也认同环境因素是促使学前 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因素,环境 因素包括教育干预举措、社会和家庭文化价值、早期社会 和物理刺激、早期开发、同伴促进等。事实上,遗传与环 境是相互作用的,在某些心理和行为发展领域(如道德的 发展),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影响更大,在另一些领域(如 气质、身高体重特征),生物因素的影响更大。而诸如人 格及心理健康等复杂的特征,则是生物因素和环境力量 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2、如果研究者试图研究经历了父母离异的岁儿童的 想法和感受,什么样的方法将最为适用?为什么?还有哪 些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儿童的发展? 自然观察法是研究年幼儿童较好的方法,因为我 们很难借助语言技巧研究婴幼儿的心理和行为。它具有较 好的生态效度,能更真实地向我们展示儿童心理和行为特 征。研究儿童的发展的研究方法还有结构性观察法、调查 法、临床法、个案研究法和跨文化研究等。 3、请列举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各个理论流派的主要代 表人物及最具代表性的观点。 (1)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 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性本能 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 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即“性感带”。在儿童的成长过 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 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 正常与否。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口腔期、肛门 期、性感期、潜伏期、两性期。 (2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强调儿 童是积极主动且能适应环境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功能, 认为自我不仅仅是解决本我与超我冲突的简单仲裁者,人 在各个发展阶段,都要发挥自我的功能来处理社会现实问 题,以便成功地适应环境,此外他还特别强调社会文化对 人格发展的影响。埃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可分为八个阶 段,每个阶段都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要想顺利进入下一 个发展阶段,人就必须要先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危机。学 前儿童的发展主要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前四个阶 段。 (3)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 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坚信儿童没有任何先 天倾向,他们要发展成什么样子完全取决于他们所处的养 育环境,取决于父母和其他重要人物对待他们的方式,儿 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行为变化过程,是由个人独一无二的 经验锻造的,因此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 (4 )斯金纳的行为主义观点:继承了华生行为主 义理论的基本信条,与华生的刺激—反应观的不同点在于 他区分出应答性行为(即由刺激引起的行为)和操作性行 为(即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操作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会 在紧随其后的强化作用下增强;同样该行为也能通过惩 罚,如不同意或取消特权等,来减少其发生的频率。斯金 纳认为人和动物一样,都会重复导致积极结果的动作, 并消除导致消极结果的动作。每个人的行为模式与环境密 切相关。环境塑造了习惯反应,而习惯反应构筑了人格, 使我们每个人都成了独一无二的个体。 (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和替 代强化。儿童总是观察和模仿周围人们的那 4、简述神经元的分化、突触和神经系统的可塑 性的含义。 在神经系统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神经元也迁移到 不同的位置,进而承担了特定的功能,这个过程就是神经 元的分化。在神经元分化的同时,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 梢与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相接触,形成特有的接点—— “突触”。细胞分化和突触联系的形成反映了婴儿大脑的 可塑性,反映了细胞对经验的高度反应性。 5、简述各脑区的成熟顺序、大脑偏侧化与用手 偏好的形成。 (1)各脑区的成熟顺序是自下而上的:即从 枕叶、颞叶开始到顶叶,最后成熟的是额叶。 (2) 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差异很大。大脑左半球包括言语中枢、 听觉中枢、动作记忆中枢、言语加工中枢、积极情感表达 中枢,控制着身体的右侧。大脑右半球包括空间视觉中 枢、非言语声音中枢、触觉中枢和消极情感表达中枢,控 制着身体的左侧。(3)在脑的偏侧化基础上,儿童逐渐 依赖某一特定半球执行某种特定功能。在此基础上儿童形 成了用手偏好。用手偏好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经验对用 手偏好有很深的影响。用手偏好也会受文化因素的影响。 6、简述儿童身体生长发育遵循的原则和儿童身体发 育的不同步性。 (1)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遵循头尾原则。在婴 儿期,头部和胸部一直都保持着发育优势,躯干和腿的发 育也逐渐赶上,躯干在第一年里生长最快。1 岁后到青春 期,腿的生长最为迅速。躯干将在青春发育期再次成为发 展最快的身体部位。儿童在向上生长的同时,也按照近远 原则向外生长。先是胸腔和内部器官,然后是胳膊和 腿,最后是手和脚。(2)儿童身体发育的不同步性:神 经系统的发育在婴儿期极其迅速,脑、脊髓和头颅的发育 速度比其他任何身体结构都要快,到了幼儿期时就逐渐放 慢。而生殖系统在 4 岁前仅 有轻微的生长,在青春期前几乎停滞,到青春期时曲线才陡 然上升。淋巴系统(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提高营养的吸收) 则在婴儿期和儿童期发育速度非常快,甚至超过成人水平, 在青春期时到达顶点,之后就迅速下降。 7、简述影响儿童身体发育的因素。 (1)遗传和激素:遗传在儿童期的身体发展中 具有重要的影响。身高就是一种具有较强遗传倾向的特 质。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也是影响身高的重要因素。甲 状腺(位于颈部)分泌的甲状腺素也同时影响着儿童的生 长发育。(2)睡眠 习惯: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3)营养: 人类营养的主要来源是食物,饮食不足与饮食过量都可能 导致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是儿童身 体发展必不可少的营养。(4)疾病:对于营养充足的儿 童来说,一些常见的儿童疾病对他们的身体发展都不会造 成太大影响。儿童一般会出现补偿性生长的现象。如果儿 童是中度或严重营养不良的话,疾病对儿童生长的消极影 响将可能是永久性的,疾病和营养不良的恶性循环对身体 发育和认知发展的影响将是非常严重而不可逆的。(5) 受伤:儿童早期是意外伤害发生的主要年龄阶段。儿童受 伤发生于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中,个人、家庭、社会都是 影响儿童受伤的因素。(6)情感:良好的情绪对 身体的发展有很深远的影响。那些承受太多压力、获得太 少关爱的儿童在身体发展方面也可能会落后于他们的同龄 人。“非器质性发育不良” 和“心因性矮小症”两种严 重的生长紊乱就源自于情绪压力与爱的缺失。关爱和敏感 细致的照顾也是身体健康生长的必要条件。 8、幼儿一般要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能正确地握笔写 字,这一过程通常分为哪几个阶段? (1)涂写。两岁左右的儿童,写字和涂鸦是分 不出来的。(2)模仿和临摹。当他们逐渐发现周围的印 刷字时,就可能会模仿写这种文字。到5 岁时,大多数幼 儿仍不能以正确的笔顺、姿势稳定地书写简单的汉字,运 笔能力差。(3) 流 畅书写。6 岁以上的幼儿基本上能够控制笔,以正确的笔 顺、姿势准确地书写简单的汉字。 9、简述动作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儿童早期动作发展的 个别差异。 (1)儿童头几年动作发展的进程遵循头尾原则 和近远原则,即由上至下——头、颈、上肢的动作发展先 于腿和下肢的发展;有近及远——近躯干的肢体动作先发 展,远离躯干的手、腿等后发展,即头、躯干、手臂的动 作发展先于双手和手指的发展。(2)儿童早期动作技能 的掌握与生理成熟有关,有鲜明的年龄特征。但是由于遗 传、环境、营养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在动作发展上存在 很大的个体差异。动作发展早晚与早期运动经验有关。儿 童早期的动作发展还有显著的性别差异。成人的鼓励、期 望和榜样示范,也是影响儿童动作技能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分析论述题(每题9分,共36 分) 1、举例说明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方式。 (1)被动的互动:是指环境(如父母)根据儿 童的遗传特征为他们提供的成长条件,包括父母为孩子提 供的遗传基因,为他们提供的社会、情绪以及认知发展环 境等。如爱运动的父母可能将此特征在遗传上提供给孩 子,并为孩子提供崇尚运动的家庭环境。(2)唤起性 的互动:是指由 于个体的遗传特征而影响了作用于他的环境因素,具有不 同遗传结构的个体,可能会唤起不同的环境。如爱笑、好 动的婴儿所接受到的注意以及社会刺激,与闷闷不乐、消 极被动的婴儿多; (3)主动性的互动:是指主体在其遗传特征的影响下, 对环境因素进行自主的、有目的的选择、改变与创造。儿 童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自己能适应、能胜任的环境,这也使 在相同的环境中的儿童,各自拥有了不同的微社会环境, 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水平。例如,有社交倾 向的儿童,喜欢邀请朋友到家里来或到朋友家去,热衷于 参加各种活动。于是,喜欢社交的孩子,社会交往机会更 多,社交能力更强了。 2、尽管胎儿生长的环境与子宫外的世界相比是相对 稳定的,但也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胎儿的发育。请问影响 胎儿生长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1)致畸因子:致畸因子指所有能对胎儿造成损 坏的因子。致畸因子造成的伤害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 接的。它可能取决于致畸因子的剂量;遗传特征;暴露于 致畸因子的时期。常见的致畸因子包括一些药物,如镇静 剂、四环素、阿司匹林、过量的咖啡因饮料(如咖啡、 茶、可乐等),可卡因,海洛因等麻醉品,以及烟、酒精 和一些辐射(如X 光、核泄漏等)、化学污染(如汞、铅 等)。(2 )母亲的其他因素:母亲的疾病、母亲的营养 和母亲的情绪压力。 3 、9 月份年轻的芳芳老师刚刚接手一个“全托”的 小班。她应该怎样安排孩子中午的午睡和晚上的睡眠?请 些有意的和无意的反应,观察、模仿带有选择性。通过 对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儿童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模 式,或调整、矫正了现有的反应特点。“替代强化”— —由于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而使儿童也受 到了相应的强化。个体还存在自我强化。当自身的行为达 到自己设定的标准时,儿童就会用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的 方法来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反应,儿童还会通过对他 人自我表扬和自我批评的观察,以及对自己行为价值的评 价,逐渐发展出自我效能感(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智力是可以协助个体适应其环境的基本生活过程。“适 应”就是指个体能应付现有环境的要求。认知结构,或皮 亚杰所说的图式,是指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 整合经验、解决问题。组织是指儿童将现有的图式结合, 而成为新的、复杂的智力结构的过程。组织的目的是为了 促进适应。适应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个互补的活动而发 生的。同化是使外在刺激适应于个体内在心理结构的过 程,而顺应则是改变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在刺激 结构的过程。同化及顺应是两个互补的过程,二者的平衡 与失衡,就是促成了认知结构的发展。认知发展经历了四 个主要的发展阶段(感知运动期(0—2 岁)、前运算期 (2—7岁)、具体运算期(7—11 岁)、形式运算 期(11、12 岁以后))这些阶段的次序是固定不变 的,所有儿童都以相同的次序经历这些阶段,每一个阶段 的发展都以上一个阶段的发展为基础,并为下一个阶段的 发展奠定基础。 (7)信息加工理论:儿童是能根据环境要求修 改思想的、积极的、有意义的个体,但是他们认为,发展 是连续的,思考过程——感知、注意、记忆、信息分类、 计划、问题解决及书写和交谈等综合能力——在各个年龄 都很相似,只是程度不同。 (8)社会文化理论:维果斯基强调儿童能积 极主动地探索世界,儿童心理的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认知 成熟,儿童与成人或年长伙伴的互动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 要因素。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认为儿童的 “现有发展水平” 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平” 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9 )社会生态系统论:布朗芬布伦纳把外 界环境因素和个体的生物因素揉合起来,提出了不同嵌套层级 的社会生态理论。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处在直接环境(养育家 庭)到间接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几个环境系统中,每个系 统都和其他系统以及儿童个体本身发生交互作用,这种作用结 果导致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个体的环境由里到外依次为微观 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5 宏观系统和动态变化系统构 成。 电大《儿童心理学》平时作业二及参考答案一、概念 题(每题2分,共10 分) 1、气质:由神经类型决定的个体在情绪反应、活 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体 差异。 2、人格:个体在对人对己对事反应时显示出的特有 的模式,这个模式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稳定而 统一的心理品质。 3、阿普加量表:由美国医生阿普加设计的一种快速 测定新生儿是否正常的量表。该量表由不同等级组成,测 量的内容包括心律、呼吸、肌肉弹性、肤色和应激反射。 4、髓鞘化:随着大脑细胞的分裂与生长,一些神 经胶质细胞开始产生髓磷脂,这是一种蜡状物质,它们把 单个神经元包裹起来,形成一层髓鞘。 5、补偿性生长:是儿童身体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 营养不良的儿童生长非常缓慢。如果营养不良持续时间不 长,也不特别严重的话,这些儿童一旦获得充足的营养, 一般都会快速生长并追赶上正常的生长水平。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54 分)1、简述遗传力 及其研究方法。遗传力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群体的某些 特征(如智力)的全部变异中,可以归因于遗传差异的比 率。研究遗传力经常使用两种方法:选择性育种及家谱研 究, 这两种方法是经常用来评价遗传对行为影响的主要策 略。 2、简述胎儿身体的生长发育、分娩过程及可能的并 发症。 胎儿身体的生长发育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共 270 天左右,其间,受精卵不断地自我复制,经历三个阶 段的发展变化过程: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分娩是指 胎儿、胎盘与其他器官从孕妇身上分离、排出的过程,通 常要经过三个明显的阶段:宫颈扩张与收缩、胎儿娩出、 胎盘娩出。分娩过程中可能的并发症有缺氧、早产、足月 低体重儿。 3、简述新生儿的反射。新生儿的反射包括生存反 射如呼吸反射、 。眨眼反射、瞳孔反射、觅食反射、吮吸反射、吞咽反射和原 始反射如巴宾斯基反射、手掌抓握反射、摩罗反射、游泳反 射、行走反射。在新生儿的反射中,有些反射具有生存和适 应价值,如,眨眼反射能在强光下保护婴儿的眼睛;吸吮反 射可以使婴儿摄取营养物质等。还有一些原始反射没有适 应性价值,如游泳反射和行走反射等,这些反射会随着神经 系统的成熟逐渐消失。而许多原始反射对婴儿好像没有什么 用处,但是它们是重要的临床诊断指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