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

浅谈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

浅谈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
浅谈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

浅谈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

宁化特校张丽萍

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是那些智障儿童,对智障儿童进行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培智学校的教育以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及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从培养智障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入手,满足智障学生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一、开设生活适应课程是培养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基础

把以知识教学为主的课程,变为以生活能力训练为主的课程(也被称为功能性课程)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使学生生活技能的提高更容易实现,也使得教学难度减小。所谓的“生活适应”就是要强调“生活”和“适应”两个概念。生活就是将学生实际生活内容作为教学内容,适应就是将学生学到的生活技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目标,生活适应能力的提高,成为智障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1、关注生活情景,为生活适应课程提供支撑

我们将低年级学生的生活适应定位于进行简单的生活技能训练,如穿脱衣服,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进行简单的交流,注重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课堂,尝试生活化情景教学,为生活和适应课程提供支撑。如我在教《有礼貌的孩子》这一课时,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生活实际,采用半扶半放、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模拟生活场景,让智障生向课文中的“小红”学习,上学时向家人告别,利用学校这一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练习到了学校怎样与老师、学生家长、同学打招呼,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探究新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带领学生连续情境体验,不断强化学习动机,角色的扮演和具体的活动有助于智障学生对生活的理解,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2、打破固有格局,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空间

学生的学习时间是由学校统一规定的,因此,教学活动中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往往因所谓的“时间紧迫”无法进一步探讨,他们的点滴发现,也由于作息时间的“一环扣一环”而无法进一步深入。虽然教育看起来处于有条不紊的运作之中,而孩子们却几乎没有自己的空间,因此,我们要把空间还给孩子,打破固有格局的限制,为了孩子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如:在学习校本教材《认识超市海报》一课中我给学生展示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广告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讲述,我的初衷是让学生认识商品标价和促销商品,可学生感兴趣的却并不是这些,而是海报上的各种图片,这是文具套盒,那是喜欢喝的饮料,学生们对海报爱不释手,如果此时我生硬的把思路拉回来,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肯定会被我浇灭,于是,我顺势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满足,再寻找适当的时机将他们的注意力拉回到教学内容当中,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3、联系生活实际,为编写校本教材提供素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原有教材的内容不仅落后于时代且不适应目前学生的接受能力,我们开设生活适应课,并尝试进行自编教材,在编写的内容上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紧紧围绕为了生活、根据生活、提高生活的这一理念。同时,我注重社会生活的变化,以时空条件最佳结合点作教育活动的主题,这样不仅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序性,还大大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如:我校大多数学生都是寄宿生,周末要回家,要坐车买票,结合这种情况,我们编写了《买汽车票》一课,帮助学生弄清买票上车的过程。当学生学习这课时可高兴了,因为他们可以用在课上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又如:一次我校的学生到超市购物,在超市门口的储物架存放了东西,出来时拿着条码不会使用,拿不到自己的东西而呜呜大哭。针对这一状况,又编写了《我去超市》一课。课上让学生了解去超市存取物品的过程,并且让学生亲身实践,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相应的环境中就生活学生活,通过适应生活达到适应生

存的目的,使学生提高了适应生活的能力,为他们能够顺利地步入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生活化主题教学是培养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关键

生活化是指课程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为弱智儿童最终成为适应社会生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基础。主题教学指课程内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即课程的进程和顺序以一个个的主题单元为单位,每个主题中包含了不同的科目内容,即主题单元将不同的科目串起来,而不同的科目承担同一主题单元的不同部分的教学。例如,在以“叠衣服”为主题的单元中,包括了认识各种衣服的名称(语文课),衣服的分类(常识课),用笔画出衣服的样子(美术课),学唱关于叠衣服的歌曲(音乐课),动手叠衣服(劳动课),数数自己洗了几件衣服(数学课)等。所谓生活化主题教学即把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课程内容以主题单元的形式来组织的教学。

(一)、生活化主题教学遵循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补偿性原则

3、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性原则

5、统一性原则

(二)、生活化主题教学解析

1、主题的确定

对中度智残儿童教育训练的最终目的是为智残儿童将来进入社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成为社会平等的公民打下基础,使他们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对中度智残学生进行教育训练必须教他们学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或将来参加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必备的能力。例如低年级侧重于个人生活方面,像认识自己的物品,认识身体各部分名称;中年级侧重于家庭生活方面,像认识、使用家庭物品,认识家庭成员,学习家务劳动;高年级则以社会生活为主,认识、使用公共

场所的设施,遵守公共秩序。这样从生活中选择素材,确定主题,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生活能力的培养,再学以致用,服务于生活,可以不断丰富中度智残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2、主题单元教材的组织

在确定主题之后,教师要依据主题来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材,教材要尽可能地囊括生活适应、实用语算、活动训练三个领域,同时还要根据主题的侧重点进行删减并有机组合,形成此单元的教材。单元教材要求内容符合学生认识水平,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内容涉及面广,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内容新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围绕主题组织教材,可以弱化学科界限,将学科内容进行整合,能使智残学生对事物形成完整的认识,并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类型的确定

生活化主题教学的课型有准备课、综合课、实践课三种形式。

准备课:是综合课的基础,是利用教材本身的相互联系,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某个内容的强化教学。它主要采用直观手段,通过设置情境、录像、实物、模型、示范等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刺激智残儿童大脑皮层,增加痕迹效应,丰富其生活经验。在准备课中,要求教师把握好教学节奏,注意小步子多循环,使智残学生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综合课:综合课不是将准备课内容进行简单地拼盘,而是联系生活实际有所侧重,突出教学的主题,体现学习的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这样的设计富于生活化,能充分调动智残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及探索精神,同时它综合了丰富的信息刺激,能促使智残学生脑功能的整合能力得到改善,促进其身心机能协同发展。另外,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出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他们获得生活经验与能力。

实践课:是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场景和社会场所中去,亲自尝试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其实践应用能力。

例如:主题单元——超市购物

准备课:参观超市,认识超市物品、货架、标牌,学习物品分类

识字:标牌上的常用字,入口、出口、存包处、收银台

计算:认识人民币、学习交费。

歌曲:逛超市

综合课:在模拟超市中学习购物

实践课:去超市购物

4、教学程序

授课中教师要遵循以下程序:

(1)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2)展开讨论,质疑解疑;

(3)尝试操作,解决问题;

(4)反思训练,实践迁移。

由于智残学生思维缺乏抽象性,因此教师通过设置情境、观看录像、演示、示范等形式呈现学习内容,激发其解疑的欲望;在第二、三环节,教师既当参与者,又做引导者,对学生进行同质或异质分组,培养其合作学习的能力,并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其尝试独立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第四个环节中反思训练是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实践迁移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生活化主题教学的实用性与综合性为实现弱智儿童的培养目标提供了条件,使他们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协作、沟通、分析、自我管理等能力也得到提高。

为达到“让生活走进教育,让教育改善学生生活”的目标,为了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我们将不断探索开发出更多、更适合于智障学生发展的生活适应课程内容,采取更加有效的教育途径,为他们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于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问题

关于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问题 上大学,对多数独生子女来说意味着开始独自在外的生活。这些大学生们也由此产生一些问题。那么,他们在校的独立生活是什么样的?在独立生活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以及如何应对陌生的人际关系呢 生活:很多事情是第一次做“还是在家好啊!什么都不用自己做。”昨日上午,回到宿舍后,某校大一新生小李看着自己换下来的衣服说。小李是山西人,国庆节放假8天,他一直待在家里,就是想再好好享受一下。因为在上大学后一个月的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第一次做,有些事情不是不会做,而是不习惯做。小李说,他是独生子,家庭条件还不错,从小时候到现在都被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宠着,过得生活可以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长这么大连袜子都没洗过。来商丘上大学的时候,是爸爸开着车把他送来的,把他安排好后,又对他千叮咛万嘱咐后才离开。“刚开始的几天还没什么,带的衣服和袜子也多。”小李说,但该洗衣服了,他发愁了,于是,将换下来的衣服和袜子就一直放在宿舍里,后来同学开玩笑说他的衣服和袜子的味太难闻了,他才将衣服拿到洗衣房洗。“袜子是我自己洗的,第一次。”说起第一次洗袜子的经历小李很不好意思,“洗衣粉放多了,手都搓红了。” 某记者曾从随机采访的9位像小李一样第一次离家的大学生中了解到,绝大部分表示自己是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洗碗、第一次整理被褥等。 困难:感觉有很多东西不懂小刘也是某校大一新生,她是家里的独生女,老家在河北。对刚开始的大学生活,17岁的小刘感觉是“有很多东西不懂,很难做”。而印象最深的就是,军训结束后她感冒了,喉咙疼得厉害,平时在家生病都由爸爸、妈妈陪着去医院,那次是她自己到学校医务室输的液。“当时和同学都不太熟悉,也不好意思让人家陪。”小刘说,她躺在床上输液的时候十分想家,然后就哭了,“感觉很无助,也没人帮我。” 小刘承认,开学后她十分想家,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好和室友之间的关系,所以也不想和室友说话。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多数独生子女大一新生恋家情结比较重,处理人际关系困难,以宿舍生活为例,经常会因为室友使用了自己的热水或者室友把自己的床铺弄脏、弄乱而生闷气。 建议:首先迅速调整自己,尽快适应独立生活“想家、很多事情不会做以及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在很多大一新生中存在。”这就需要这些大一新生尽快调整自己的心态,别再把自己当孩子了,经常提醒自己要积极面对现在的生活。 其次掌管好自己的“小金库”。虽然从参加高考到进入大学,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但大学新生的生活费却是成倍地增长。有同学以前在高中的时候每月零花钱只有一二十元,上大学时家里都要给几千元的生活费(供一学期用),这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一笔“巨款”。刚入高校时,同学们都没有太多“理财”的经验,有的同学在最初的时间里大手大脚,逛街、旅游、聚餐……两个月就把钱花得差不多了,以后的日子只好节衣缩食或向父母索要。在大学里不少同学因为不会理财,日子过得“前松后紧”,甚至到学期末要借债生活。因此,大学新生要树立“理财”观念。在刚入学的两三个月中,有计划地进行消费:在生活中,哪些开支是必须的,哪些开支是完全不必要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钱要花在刀刃上,避免完全不必要的消费,可花可不花的尽量少花。尤其要根据父母的经济能力和自己“勤工俭学”的能力来进行日常消费,切不可盲目攀比。 “过来人”介绍,大学新生理财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每个月初都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消费计划”,并且要尽量按照计划执行,多余的钱可以存入银行,以备不时之需。 再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一,按时作息,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学校公寓里大都有晚上卧谈的习惯,同学们深夜两三点钟睡觉是常见之事,结果第二天上课时非常疲惫,根本无心听课,有时干脆旷课,在宿舍里补足睡眠。长期如此,不仅影响课业,还容易引起失眠,还影响同宿舍的其他同学。晚睡的同学大都会晚起,一个直接的影响是饮食不规律,很

如何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孩子缺乏独立自主性怎么办? 现在很多家长存在着这方面的困扰。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孩子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状况,十几岁了没有洗过衣服、烧过饭的孩子比比皆是,而上大学了还要把脏衣服拿回家来让妈妈洗更是司空见惯的事。 那么,什么是“独立自主”? 就是指,孩子在思考、想象和活动中,不依赖、不追随别人,能够相对独立地进行某项活动或者完成某件事情。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它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孩子成年后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孩子的“独立自主”性,主要表现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两个方面。今天,我们探讨的主题是《如何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主要从:“孩子缺乏独立自主性的原因”和“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性的方法”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和缺乏独立自主性呢? 我们在座的家长不妨想一想,我们自己的孩子独立自主性好不

好?如果不好,那么您认为是哪里出了问题?或者自己哪里做的不到位,让孩子产生了依赖性和惰性的心理?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也许我们意识不到这些举动原本是错误的行为,而恰恰是这些习惯性的生活细节,导致了孩子自幼便缺乏独立自主性的锻炼机会。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的。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长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例如:有的孩子说,妈妈我帮你洗碗吧!妈妈则连忙推托说:“你快一边玩去别捣乱了,你这么小哪会洗碗啊?洗不干净我还得冲洗刷不说,不小心兴许还得把碗给我打了。”如果家长的话再多一点儿,还会不停唠叨着,这碗可是从哪里买来的,可是花了多少钱等等。家长觉得这是一种得不偿失冒险行为,所以不肯放心和放手地让孩子去尝试,而孩子又何苦呆着没事找这番数落呢?有过一两次的教训后,渐渐就失去帮忙刷碗的兴趣了,潜意识里就会形成一种“我不行,我可刷不好碗”的这种不成文的意识了。 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吃饭、穿衣等生活技能不用练,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了。其实,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会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事事都依赖父母的坏习惯,也将导致

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

SM量表简单记录表 儿童姓名:性别:被询问者: 检查日期:出生日期:实足年龄: 序号(领域) 结果序号 (领域) 结果序号 (领域) 结果序号 (领域) 结果 0 1 0 1 0 1 0 1 Ⅰ34.(S) 67.(SH) 100.(SD) 1.(C) 35.(O) 68.(SH) 101.(C) 2.(O) 36.(SH) 69.(S) 102.(S) 3.(C) 37.(C) 70.(SD) 103.(O) 4.(S) 38.(SH) 71.(SD) 104.(S) 5.(SH) 39.(C) 72.(C) 105.(SD) 6.(S) 40.(SH) 73.(O) 106.(L) 7.(O) 41.(SH) 74.(C) 107.(C) 8.(L) Ⅲ75.(SD) 108.(O) 9.(S) 42.(SD) 76.(L) 109.(SD) 10.(L) 43.(S) 77.(O) 110.(L) 11.(C) 44.(SD) 78.(S) 111.(O) 12.(SH) 45.(L) 79.(S) 112.(S) 13.(S) 46.(SH) 80.(L) 113.(L) 14.(SH) 47.(SH) ⅤⅦ 15.(C) 48.(S) 81.(SD) 114.(SH) 16.(O) 49.(SH) 82.(SH) 115.(SD) 17.(L) 50.(SH) 83.(SH) 116.(O) 18.(SH) 51.(O) 84.(C) 117.(SH) 19.(L) 52.(SH) 85.(SD) 118.(SD) Ⅱ53.(SH) 86.(SH) 119.(O) 20.(SH) 54.(S) 87.(SD) 120.(SH) 21.(SH) 55.(L) 88.(O) 121.(O) 22.(SD) 56.(O) 89.(S) 122.(L) 23.(S) 57.(C) 90.(L) 123.(C) 24.(S) 58.(C) 91.(C) 124.(C) 25.(C) 59.(SH) 92.(S) 125.(S) 26.(SD) 60.(SH) 93.(O) 126.(L) 27.(SD) 61.(C) 94.(C) 127.(SD) 28.(C) 62.(O) 95.(C) 128.(C) 29.(L) 63.(S) 96.(S) 129.(S) 30.(SH) ⅣⅥ130.(L) 31.(SH) 64.(SH) 97.(SH) 131.(L) 32.(L) 65.(O) 98.(SD) 132.(O) 33.(O) 66.(C) 99.(SH) 总计: ①SH_____分,②L______分,③O______分,④C _____分,⑤S______分,⑥SD______分粗分:_________分;标准分:____________分;最终评定:_______________

社会适应能力测试题

社会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是人的一种综合心理特性,是个体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适应能力强的人,在遇到各种复杂,紧急,令人恐惧或危险的情况时,能发挥自己原有的能力,具有摆脱困境的力量。适应能力弱的人,遇到特殊情况就紧张,不知所措,发挥失常。 适应能力强的人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独立自主的个性;二是能借鉴过去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三是具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并且深知取之有道;四是有稳定的性格,且确立了一定的价值尺度;五是有较强的判断力和自我克制力;六是善于体察别人的利害关系和有关情况。 社会适应能力测试题 1.假如你的朋友突然带来一个泥最不喜欢的人到你家里,你会: A.表示惊奇。 B.把你的感觉完全隐藏起来。 C.暂时忍耐,以后把实情告诉你的朋友。 2.对自己的某次失败,你: A.只要别人感兴趣随时都会告诉他。 B.只在谈话时随便说出来。 C.绝不说,怕会被别人抓住弱点,对自己不利。 3.遇到难题时,你: A.毫不犹豫向有关专家征求意见。 B.经常向熟人请教。 C.很少麻烦别人。 4.你骑车去一个较远的地方参加社交活动,中途找不到路标,你: A.赶快查自带的地图。

B.大声埋怨,不知何时才能达到目的地。 C.耐心等待过路人或人走过时,问个清楚。 5.当你选择衣服时,你: A.总是固定在一个款式上。 B.跟随新潮,希望适合自己。 C.在选定之前,先听取陪同的朋友和售货员的建议。 6.当你知道将要有不愉快的事时,你会: A.自己进入紧张状态。 B.相信事实并不会比预料的厉害。 C.感觉完全没有办法应付。 7.在嘈杂混乱的环境里,你: A.总觉得很烦,不能静下心来读书。 B.仍能静下心学习,但效率降低了。 C.不受影响,照常学习。 8.和别人争吵起来时,你: A.能有力的反驳对方。 B.常常语无伦次,事后才想起如何反驳对方,可是已经晚了。 C.能反驳,但无多大力量。 9.每次参加正式的考试或竞争,你: A.常常比平时的成绩更好一些。 B.常常不如平常的成绩。 C.和平时成绩差不多。

浅谈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

浅谈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 宁化特校张丽萍 培智学校的教育对象是那些智障儿童,对智障儿童进行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培智学校的教育以提高智障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及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从培养智障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入手,满足智障学生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一、开设生活适应课程是培养智障儿童生活适应能力的基础 把以知识教学为主的课程,变为以生活能力训练为主的课程(也被称为功能性课程)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使学生生活技能的提高更容易实现,也使得教学难度减小。所谓的“生活适应”就是要强调“生活”和“适应”两个概念。生活就是将学生实际生活内容作为教学内容,适应就是将学生学到的生活技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目标,生活适应能力的提高,成为智障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1、关注生活情景,为生活适应课程提供支撑 我们将低年级学生的生活适应定位于进行简单的生活技能训练,如穿脱衣服,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进行简单的交流,注重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课堂,尝试生活化情景教学,为生活和适应课程提供支撑。如我在教《有礼貌的孩子》这一课时,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生活实际,采用半扶半放、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模拟生活场景,让智障生向课文中的“小红”学习,上学时向家人告别,利用学校这一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练习到了学校怎样与老师、学生家长、同学打招呼,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探究新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带领学生连续情境体验,不断强化学习动机,角色的扮演和具体的活动有助于智障学生对生活的理解,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教学目标:克服依赖心理,学会宽容别人。发现同学的缺点能当面指出。初步培养自 教学重点:初步培养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的能力。 教学难点:消除依赖心理,学会宽容别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我们在学校里一起生活、学习。你觉得开心吗?如果,你看到有位同学犯错误了,你会怎么办?引出:打小报告(板书) 2、如果,在学校里有人欺负你了,你又会怎么办? 3、你在哪些情况下,会去报告老师?(教师随意板书) 二、看小品,明理。 1、小品1:下课了,同学们在玩,小亮无意中撞了小明一下,小明不问缘由,就跑去向老师报告,说小亮打他,急得老师放下要批改的作业本,去处理这件事。 看完请学生说小明是怎么做的?对不对?为什么? 2、小品2:有一位家长在和老师交谈,冬冬总是插进来说话,使老师和家长都无法谈话。 看完请学生说冬冬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3、教师小结 刚才两位同学的做法,都是不对的,不仅把同学之间发生的一些

小事夸大,还影响了老师办公。所以我们“不要动不动就打小报告”(板书) 4、行为指导 如果你是他们,你会怎么做?请你帮他们一下好吗? 板书:请让我来帮助你 三、行为指导。 刚才我们同学说了好多事都要报告老师。那我们现在再来想想,有哪些事我们可以不报告老师,让我们来自己解决? 1、看板书指导。并贴上小红花。 2、指名表演。 (1)小亮和同学吵架了,小明看见了,进行劝阻。 (2)老师在办公,小艳看见了一件不文明的事,本想告诉老师,但思考了一下就走过去劝阻。 (3)小亮不小心碰翻了小艳的铅笔盒,摔断了几只铅笔,小艳原谅了他。 四、表扬与奖励 1、夸夸我们班能主动帮助同学的学生。 2、夸夸能宽容别人的学生。 3、夸夸能自己的事自己想办法解决的学生。 五、总结、唱歌 今天这堂课,使你学到了什么本领?是呀,只要我们都有一颗宽容别人的心,自己的事自己想办法解决,我们就会快快长大,变

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石平平 一、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目前,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由于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比较多的呵护、宠爱,生活自理能力的基础较差,这样对他们以后的生活方面都会出现很多的困难和障碍。这一点在初入园的幼儿身上表现最明显。大部分孩子不会自己穿衣服、系鞋带,有的甚至连大小便都不会,既浪费时间,又容易使幼儿养成一种依赖性。很不利于他们自理能力的提高。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自觉轻松的学会这一基本技能呢? 我尝试过手把手地教他们,但效果不明显,幼儿学习时也很不情愿,于是我把它作为一节课去专门教授,课上我邀请了大班的小朋友为幼儿做穿衣服比赛,比赛的时候他们的兴趣都很高,都说要自己动动手,就这样经过几次的练习小朋友们的自理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此,幼儿每次穿衣服都会和别的小朋边比赛,边快速的穿衣服,就像在玩游戏一样,再也不会皱着眉头说:“我不会穿。” 从这件简单的事例上使我得出一个结论: 教幼儿学习一种生活技能的难点不在于他们原有的技能如何,而在于教师如何找出适宜他们接受的学习方法,如果能将这些方法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体现在随机教育上,投入到活动区活动里,真正营造一个自然、周密、轻松的主动学习氛围,幼儿掌握独立生活的技能就会容易的多。教师在平时的游戏中可以让幼儿大胆的尝试,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要多鼓励幼儿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样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才会积极主动的并认真地完成每一件事。 二、组织集体教育活动,即如何进行课堂教学 幼儿教育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集体教育活动,既课堂教学,但我们的教育特点强调的是让幼儿在游戏中学,自愿主动的学,要顺应他们的认知规律,试想让幼儿规规矩矩地坐好听老师讲课,既束缚了他们好动的天性,又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这种方式不可取。幼儿的学习特点与青少年相比有显著的区别,可概括为:“好奇、好想、好问、好动”,这分别来自于他们的四种心理潜能:“观察力、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力,只有达到这些心理需求,才能让幼儿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在工作中,我发现幼儿对音乐课的接受相对困难,一般的授课程序是:让幼儿学会歌词——教师范唱——幼儿学唱——熟悉后独立演唱。整个过程显得呆板,而孩子在唱的时候也无精打彩。于是,我作了如下尝试,首先,对幼儿学习记忆歌词速度慢、时间长上做出改进,针对幼儿先天具备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应当加以有效地引导和利用。授课前我为幼儿设定歌曲的主人公,请幼儿围绕设定的主人公编歌词,对幼儿的思路作简单的引导,让他们抓住重点去描述。比如:为小鸡编歌词必然要想到小鸡怎样叫,它有什么样的代表性动作,独特的本领等。当然,一首歌曲的歌词应当符合整齐的韵律,在幼儿创编的过程中,我在认可他们创编成果的同时,对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稍作改动。这样,一首由幼儿亲自参与创编的歌词内容就产生了:“小小鸡,叽叽叽,东跑西跑捉虫子,叽叽叽叽叽叽叽叽。”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大地肯定了幼儿的成绩,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很轻松地便学会了歌词,再由教师为其配上乐曲,幼儿不需要教师范唱就

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

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 此项检查是为了了解您孩子的各种生活能力而进行的,与幼儿园或学校的成绩无关。其中有些项目不能完成,这是因为您的孩子还小。请认真考虑您孩子的日常表现后,坦率的回答。我们对您的真诚合作表示感。 本量表的回答人可以是孩子的父母,每天照料孩子的人,或经常与孩子接触的老师。 各分项目包括: 独立生活(SH) 运动(L) 作业操作(O) 交往(C) 参加集体活动(S) 自我管理(SD) 检查时,从第一项开始提问。如有连续数项通过,则认为已通过,可继续进行,直至有连续部分项目不能通过,检查即可结束。 如开始部分未能全部通过,应继续向前提问,直至连续若干项均通过,可认为以前全部通过,应继续向后提问。直至连续数项不能通过,检查即可结束。 [I] 1.叫自己的名字,能知道是叫自己(自己名字被叫时,能把脸转向叫自己名字的人的方向)。 2.能传递东西(给小儿可握住的东西时,能从一手传递给另一只手)。 3.见生人有反应(能分辨陌生人和熟人,或见到生人出现害羞或拘谨的样子)。 4.会做躲猫猫的游戏(在游戏中,小儿能注视检查者原先露面的方向)。 5.能拿着奶瓶喝奶。 6.能模仿大人或兄弟姐妹的动作(如能挥着手说“再见”,或捂着脸说“没有了!没有了!”)。 7.能用手指头抓东西(不是大把抓,而是用大拇指和食指抓起很小的东西)。 8.能回答“是”、“嗯”。 9.在孩子们当中,能高高兴兴地玩耍(在公园等处,想到其他正在玩耍的孩子们的旁边去, 或想模仿着玩)。 10.能自己走路。 11.能说简单的词(能说“爸爸”、“妈妈”、“再见”等两、三个单词)。 12.能拿着杯子自己喝水(不用帮助。水也不怎么撒出来)。 13.能做出引起大人注意的行为(当家长表示“不可以”、“不行”、“喂喂”等禁止或制止时, 特意表示出让人注意)。 14.别人给穿衣服时,能按照需要伸出手或脚。 15.能明白简单的命令(能听从“把XX拿来!”、“到XX地方去”之类的指示)。 16.能在纸上乱画(能用蜡笔或铅笔在纸上乱画)。 17.能抓住扶手自己上阶梯。 18.能使用勺子自己吃饭。 19.能和大人拉着手外出(基本上能自己走二、三十分钟的路)。 [II] 20.能脱袜子(不借助父母的手,只要提示就可以脱) 。 21.大便或小便后,能告诉别人(不单是哭闹,而是能用动作或语言表示)。

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活动目标: 1、让学生知道正确的“自我认识”的重要性。 2、让学生掌握正确认识自我的方法。 3、学会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优点与缺点。 活动方法: 1、故事法 2、名言引入 一、笑话导入主题: 同学们我先跟大家说一个笑话: 古代笑话:一位解差解和尚上府城,住店时和尚借机把他灌醉,把他的头剃光,然后逃走了,解差醒后发现少了一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随即他又困惑不解:“那我在哪里呢?” 一个理智正常的人,大概不至于闹出不知“我在哪里”的笑话。然而要真正认识“自我”,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这节课的目标就是教会大家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 二、色扮演导出积极的自我认识的重要性: (一)思考名言: 在介绍方法前我们先讨论一下“自我认识”的重要性。 古人说“自知者自明,然后才能自律者自成,自盛者自强,自励者自恒。” 我想知道同学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有那位同学想发表一下意见。 引出问题:…… 老师解说: A:自我概念积极的人,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并尽量扬长避短,不因别人的评价轻易改变自我概念,所以很快乐,很自信。 B:自我概念消极的人,看不到自己的优点,总觉得自己不如人,经常自卑或妒忌别人,而且经常抱怨别人或说“老天为什么对我这样不公平。”

C:自我概念混乱的人,为别人的赞美而高兴异常,为别人的批评而垂头丧气,经常是悲时喜,不知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 D:自我概念夸大者,为自己罩上耀目的光环,漠视自己的不足,自吹自擂。 现在让我们再思考刚才的话,从三位同学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正确认识自己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自己清醒、客观地分析评价,实现自我调节、自我完善。所以自我概念是否积极,对我们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只有拥有积极的自我概念才能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缺点,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潜力,从而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特长,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泰戈尔有句发人深省的名言“谁像命运一样地推着我向前走呢?——那是我自己。” 所以法国思想家蒙因也说“世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 三、老师介绍: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方法。 既然认识自我是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自己呢? 我先说一个有趣的故事:(亚里士多德白天点灯的故事),亚里士多德白天点灯的行为又告诉了我们找到真我的重要性,但要找到真我用灯是不可以的,以下是一些认识自我的有效途径。 反省和检验自己,自己分析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思考、反省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问题来规划自己的人生。 通过别人的态度和评价来了解自己,所谓“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苏东坡效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明明自己就拥有自我,却偏偏不自悟,或者仅是个模模糊糊的认识。 获得衡量自己的社会指标 1、父母 2、老师 3、同学 4、朋友 5、陌生人 通过与自己条件相识的人比较。以铜为镜,可以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提供互补、激励的信息—— 1、相似之处 2、不同之处 3、保留之点 4、改进之点 通过心理测验了解自己。

大学生独立能力调查报告

大学生独立能力调 查报告

大学生的ABCD 钟瑶 083104班调查背景: 一 未来社会对人才提出了鲜明的要求:必须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鲜明的个性特征和自立的观念。现在的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是今后民族竞争力的核心力量,整个社会应该行动起来,一起努力。俗语说得好:庭院难养千里马,花盆难栽万年松。 调查目的: 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 经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40份,收回有效问卷40份。(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详见附录) 调查内容: 问卷调查对学生的基本生活能力,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示,交际,规划,执行,精神状态,业余生活等问题展开。 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分析: 独立自主的个性应该是需要在实际生活中和工作中锻炼的。可是我们这一代人 常常是对社会的要求较高,对自我的要求较低。由于当代的价值观主要是围绕自己出发,致使学生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更不用说参与活动服务人民了。这就需要学校与社会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社会,服务她人,树立公共意识。 结论与建议: 独立,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竞争力。调查结果显示,我们的独立能力需要培养。 培养独立性包括培养独立生活的基本能力独立思考(创新)和解决问题(执行)的能力,以及表示,交际的技能等,最终形成独立的人格与个性。这继续要青年自身意识的觉醒,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青年人首先从最基本的着手。 1、学习独立生活的技能,比如洗衣、做饭、处理家庭事务; 2、锻炼独立生活能力,比如外出,锻炼自己; 3、学会独立处理事务,比如有关工作家庭交友的事务; 4、尽量脱离家庭的照顾,比如经济上、生活上等等;

入学前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入学前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2010年07月13日 23:52 孩子一上学就要接受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正规学校教育,在教师的专门指导下进行学习。学习是他们的基本活动,上课是他们获得知识、技能和培养品德的主要途径。上学之后他们是否愿学、爱学?能否学好?做为家长让我们一起帮助孩子做一些学习的准备. ■ 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兴趣是儿童对一定事物所抱的积极态度。它是儿童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求知欲是儿童力求认识、探索客观世界,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一种意向活动。孩子对周围不明白的事物或现象,总爱问个“是什么”、“为什么”,都想知道,都想懂得、这就是求知欲的表现。 孩子一旦有了兴趣和求知欲,就能对感兴趣的事物积极地去探究,也就能自觉自愿,主动愉快地去学习。所以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他们探究新事物的动力,也是推动他们学习新知识和从事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 孩子上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习的主要工具又是书本。家长应经常找一些图画书给孩子看,要经常念一些内容有趣的书给孩子听,这是很有益处的。可以告诉孩子:“你看,书里可以让人懂得许多事情的,上学以后,自己识字多;自己就可以看书,能懂得许许多多的道理,那多好!”从而激发孩子热爱课本的兴趣,促进迫切上学的愿望。 ■ 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态度 学习好还必须有个正确的学习态度,也就是对待学习认真负责,积极努力,不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不当回事。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与否,决定着学习的成绩与效果。学习态度端正的学生能够按时上学,上课、不逃学、不旷课、不早退、不迟到,遵守课堂纪律,不随便说话,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按时做作业,认真复习考试不作弊等。所以,入学前要培养教育孩子在做好每一件事时都要讲究认真、负责的态度,以便在进入小学后能以积极的态度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是儿童后天所养成的,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特殊倾向。如早晨起床穿袜穿鞋,然后上厕所、洗脸、吃饭、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中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如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就进教室,拿出课本和铅笔盒,等待老师上课。 一个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对他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大有好处。对将入学的孩子说来养成良好的习惯比获得知识重要得多,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他们顺利进行学习活动的保证,所以孩子入学前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如下的学习习惯: □ 严格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 □ 看书时坐姿端正的习惯; □ 爱想、爱问和认真回答问题的习惯; □ 正确地握笔写字、看书、读书的习惯; □ 爱护书本及学习用品的习惯。 孩子到了四、五岁以后,无论从事复杂活动的能力,还是知识的积累程度以及语言的发展水平,都已具备了接受学校的教育条件。但是,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仍

社会适应能力量表

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 1.对自己的某次失败,我绝对不会提及,就怕被别人抓住自己的弱点(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2.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很容易同别人接近。(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3.在陌生人面前,我常无话可说,以至感到尴尬。()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4.当我选衣服时,我会想跟随潮流,希望适合自己。(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5.每到一个新地方,我第一天总是睡不好,就是在家里,只要换一张床,有时也会失眠。(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6.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以积累工作经验。(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7.越是人多的地方,我越感到紧张.(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8.在正式比赛或考试时,我的成绩多半不会比平时练习差。(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9.必须在大庭广众面前说话,我会因怯场,变得不知所措,说话语无伦次。(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0.当我骑自行车到一个比较远的地方去参加社交活动,中途找不到路标时,我会耐心等待过路车或等人走过时问个清楚。( ) A.是B.无法肯定 C.不是 11.我从来不愿为了在别人面前留下好印象而特地去做,就算是有机会也不做。(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2.和同学、家人相处,我很少固执己见,乐于采纳别人的看法。(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3.同别人争论时,我常常感到语塞,事后才想起该怎样反驳对方,可惜已经太迟了。(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4.我对生活条件要求不高,即使生活条件很艰苦,我也能过得很愉快。(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5.在受到别人批评时,我会想找到机会去批评他(她)。(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6.在决定胜负成败的关键时刻,我虽然很紧张,但总能很快地使自己镇定下来。(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17.我不喜欢的东西,不管怎么学也学不会。( ) A.是B.无法肯定C.不是

如何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如何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大学生经过几年的紧张学习,面临最急迫的问题就是就业,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进步的节奏逐渐加快,社会对人才的复合性和适应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受到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今的大学生在大学里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想狭隘,灵活性、创新性欠佳,动手能力较差,加之大学校园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刚进入社会时,往往会出现不适应的感觉。如: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不够;社会实践中表现出动手能力不足及社会责任感不强;人际交往存在较大的障碍,团结意识薄弱;认知能力较差,不能正确的评价自我和他人等等。综合起来,就是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这一现实的存在,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毕业之际,往往对即将步入的社会感到陌生、茫然、恐慌和不知所措,以致难以适应工作环境 因此在这里我想强调适应社会能力的必要性。 1、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人生存在这个社会当中,既要承担个体生活上的角色,又要扮演社会中的角色,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当今社会在高科技的推动变化下已经进进信息时代,全球化的知识经济初显端倪,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必然对每一个社会人提出新的要求。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把握着现代化的知识和技术,是未来国家和社会建设及发展的栋梁之材,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这种使命和责任与当代世界的状况,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挥的程度,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当代大学生只有努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所以,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2、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目的 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最优秀的一部分,担负着继续上一代的事业、知识和优良传统,开创社会发展新局面的历史重任。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凡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社会的各种思想、观念都包含于其中。显然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所包含学习适应能力、工作适应能力、生活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适应能力都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几个重要内容。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目的。 3、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完善 心理学把每个人一贯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点称为个性。个性一旦形成,就会对大学生的行动乃至整个一生的活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个性是在大学生的一系列熟悉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些活动中,他们渐渐熟悉社会、感受社会、应对社会生活中所碰到的各种压力和障碍,这是大学生个性形成和完善的外部条件,也是个性发展的基本过程。另一方面,只有具备完善的个性,大学生才能更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为社会做出贡献。 4、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和发展健康的心理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有着密切的联系是社会适应程度和结果的具体体现。假如一个大学生经常与别人,特别是与同伴脱离交往,或者被同伴排斥在群体之外,就会发生心理疾病。大学生由于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形成了独占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他们一般求知欲看和探索欲看强猎冬要求独立自主的意识与日俱增,遇事喜欢独立思 考和判定,不愿盲从别人的意见,情绪反映强烈、易冲动,遇事有持续而深刻的情感体验。正由于大学生具有上述心理和行为特点,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轻易出现社会适应不良题目。在生活、学习顺利时,往往眉飞色舞、趾高气扬,碰到挫折就轻易一蹶不振,情绪陷进长时间的忧郁、苦闷、消极、自卑。大学生心理的这种两极性,很轻易导致他们的心理障碍,影

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调查报告

当前我院大学新生独立性能力调查报告 开学了!9月初,我校迎来了2010级新生入学。与往年不同的是,本级入学的新生大多出生于1990年,即俗称的“90后”一代。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随着在父母庇护下成长的90后跨入大学的殿堂,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成为一个更热门话题,为更好的了解当前我院大学新生独立性能力,特做此问卷,展开调查。 追求独立、学会独立,是大学生——这个处在由未成年向成年过渡的特殊时间,在大学——这个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特殊场所,想要正确经历所必须做到的。需要说明的是,调查中的“独立性能力”是广义上的,既包括了日常生活行为的自主安排,也包括学业的自主规划以及心理状态的自我调整。 本次活动针对当前我院大学新生独立性能力,从生活和心理两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面向我院大学新生和老生发放调查问卷,以从中做对比分析。其中初定纸张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3份;改进卷纸张问卷70卷,回收有效问卷62份;网络调查问卷,参与人30人。问题分析主要就问卷整体进行,分析普遍现象,部分特殊现象也予以单独提出。整个问卷分析如下: 一.生活方面 日常生活行为的独立应该是大学新生独立生活的第一步。该方面问题设置旨在通过这些方面的调查,探讨大学生是否能够进行合理、规律、健康的日常生活 习惯。调查结果显示: 0.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男生 女生

1.近九成学生生活费来源于家庭供给,另有两成人有兼职或者奖(助)学金。 数据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基本没有独立经济来源,对家庭依赖极强,消费水平中等。经济上还不能做到独立。这在中国也是普遍且很难改变的现象。 男生女生 调查结果显示 独立能力 强25.0% 15.0% 一般50.0% 40.0% 弱25.0% 45.0% 生活费收支 收入大于支出8.0% 10.3% 平衡22.0% 33.7% 支出大于收入80.0% 56.0% 动手能力 高30.0% 20.0% 一般65.0.0% 65.0% 低 5.0% 15.0% 心理状态 好30.0% 28.0% 一般55.0% 45.0% 差15.0% 27.0% 2.四成学生生活起居不规律,(基本)能做到自觉整理床铺的学生不到一半,四成学生自觉打扫寝室卫生,不到五成学生能做到主动洗衣,三成多学生能够坚持体育锻炼,两成多人基本不进行体育锻炼,只有三成学生能够做到早起并吃早餐,近七成学生没有合理科学搭配自己饮食。 3.由于“90后”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被父母捧为“掌上明珠”,因此不少人担心“90后”将无法适应独立的大学生活。 不少新生的被子都折叠得非常整齐,一位辅导员说,军训结束后,新生们每天都会自觉叠好被子。 4.不少教育专家认为,由于“9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缺乏责任感,不容易与人相处。对此,学院新生辅导员老师却不认同,他觉得“90后”大学生责任心强,

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吴燕平

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 大一班吴燕平 作为父母,在花费时间和精力搞好自已孩子学习的同时,更应该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父母不可能陪孩子一辈子,因此,要放手让孩子做自已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包办太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给孩子以锻炼的机会。 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孩子只要不舒服、不顺意,父母的心里就难受,情脉是相通的。父母只要用心对孩子好,孩子是可以领悟和感受的,不必时时处处、事无巨细都亲自动手表现。家长不要认为不帮孩子做孩子应该做的事,就是不关爱孩子。 在我小时候,父母都让我们自已做事。因为在农村,家里孩子多,父母只管农活,所有生活都得我们自理。书包全都是孩子自己提着或背着,家长是不会给孩子拿书包的。小孩子在家起床穿衣服,家长是不会帮忙给孩子穿的,就让我们自己穿。父母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在家里,我尽量多的让小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 西方许多国家的孩子成人以后,家长都会让孩子离开父母家,去想法设法独立生活。看似家长冷酷无情,其实关爱孩子生存的亲情尽在其中。 在我国,许多家长也都认识到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很重要。但是,在教育方式和培养方法上都有一些不太科学。经常会出现事事骄纵孩子,舍不得孩子去做一些苦累的事,也不敢放手让孩子做一些自己该做的事;又处处挟制孩子,给孩子讲大道理,要求孩子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就是不给锻炼的机会。 其实,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要从小培养,二是要大胆放手。就这两点,说着容易做着难,许多家长在事上不是担心就是后怕,总会认为孩子还小,等长大以后就好啦。结果,孩子长大了,学习还得让家长陪着,招聘面试还得让家长陪着,许多事情还得依赖家长。 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是需要孩子自己去体验感悟的。家长不要包办代替孩子的事情。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和时期,都有孩子应该自己做的事情。比如说,孩子学习是孩子的事,家长就不必日夜陪读,培养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就可以了。再大一点的孩子谈对象那是孩子的事,家长就不必挑三拣四,横挑鼻子竖

社会适应能力问卷

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 指导语: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说,表明一个人的成熟程度。下面的问题能帮助你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自我判别(把答案填在括号内)。 项目 评分 是无法肯定不是 1.我最怕转学或转班级,每到一个新环境,我总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 2.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很容易同别人接近。 3.在陌生人面前,我常无话可说,以至感到尴尬。 4.我最喜欢学习新知识或新学科,它给我一种新鲜感,能调动我的积极性。 5.每到一个新地方,我第一天总是睡不好,就是在家里,只要换一张床,有时也会失眠。 6.不管生活条件有多大变化,我也能很快习惯。 7.越是人多的地方,我越感到紧张。 8.在正式比赛或考试时,我的成绩多半不会比平时练习差。9.我最怕在班上发言,全班同学都看着我,心都快跳出来了。10.即使有的同学对我有看法,我仍能同他(她)交往。11.老师在场的时候,我做事情总有些不自在。 12.和同学、家人相处,我很少固执己见,乐于采纳别人的看法。 13.同别人争论时,我常常感到语塞,事后才想起该怎样反驳对方,可惜已经太迟了。 14.我对生活条件要求不高,即使生活条件很艰苦,我也能过得很愉快。 15.有时自己明明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可在课堂上背的时候,还是会出差错。 16.在决定胜负成败的关键时刻,我虽然很紧张,但总能很快使自己镇定下来。 17.我不喜欢的东西,不管怎么学也学不会。 18.在嘈杂混乱的环境里,我仍然能集中精力学习,并且效率较高。 19.我不喜欢陌生人来家里做客,每逢这种情况,我就有意回避。 20.我很喜欢参加社交活动,我感到这是交朋友的好机会。

如何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 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杰出家长做的三件事,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的说,只做三件事。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第二件事: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第三件事: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么复杂,做好这三件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想了。 一个现代人,首先必须具备独立精神和独立能力。独立,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构成,是人能够立足于社会,发挥其潜力的基础。与现代社会对孩子的独立的要求相比,中国孩子独立能力都较薄弱。根据资料分析,在我国的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日趋严重。他们从小到大,处处离不开父母的照顾。结果是让孩子养尊处优、心理脆弱、独立能力差,解决困难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勇气缺乏。四年级的小学生不会剥蛋壳,大学生开学是“全家总动员”,甚至有大学生把不会洗的衣服用包裹寄回家,离家读书领着父母去陪读……每每读到这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我就暗下决心:我绝不娇惯孩子。因为在过度保护下成长的孩子,依赖性越来越大。 是我们的孩子天生缺乏独立的能力吗?不是。事实上,我们的孩子不缺乏“独立基因”,只要给他环境,给他条件,教育者合理引导,孩子长大后也会成为独立的一族。放手让孩子独立地去行动,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一旦孩子能够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深藏在他身体内

部的各种潜能都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独立性强的孩子一定会发展得好,独立性差的孩子发展一定是比较差的,这是社会的需求造成的。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就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呢?我认为:家庭是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首要场所。记得读过一篇短文,说蛾子破茧而出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于是,有好心者为它剪破茧壳。谁知,未经破茧之苦的蛾子却不会飞。原来,蛾子破茧时翅膀充血,撞来撞去练就了力量,长硬了翅膀,这才能飞翔。这个事实给人很深刻的启示:既然我们不能代替孩子成长,就不能为其免除自立的痛苦,否则,纵有辽阔的天空,孩子也不会飞翔。 可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家长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曾说过我绝不娇惯孩子。可我的孩子今年离家到外地读初一了,其间她也给我添了不少的麻烦。首要因素她就是老打电话回来“骚扰”我们。她早上上学,中午就打电话回来,下午还打电话回来,晚自习下课后又会打来。而且每次都有理由,不是头疼就是心里难受,或者是腿疼。这些电话常常吓得我们三天两头往她的学校跑。可是一到星期天她就啥毛病都没有。几周以后孩子也瘦了不少,大人也感到非常疲倦。经过我和孩子的沟通,才发现,孩子觉得一个人无法面对学校的生活。这时,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我和孩子的爸好好反省了一下,觉得平时对孩子锻炼不够。以前我会认为有些事孩子干不好而代劳了。现在想想真是出力不讨好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