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国虽然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快速增长,不但资源消耗急剧增长,而且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环境遭到严重污染与破坏。由于负载人口过多、对土地、森林、水和矿产等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使得我国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恶化形势:沙漠化、荒漠化在加剧,生物物种不断减少,湖泊、江河、湿地面积在缩小……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威胁到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

这是我们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上,在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一直并将长期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即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能源制约、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这也是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总揽全局、统筹规划。这其中,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是我们不断地科学认识和致力于合理解决的一个战略问题。

一.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思想

(一)基本内涵及两者的关系

1.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在于,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2.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走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道路,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必须懂得"和谐则发展,不和谐则变异"这一千古不变的真理,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有数不清的例子都充分证明了人类在不断吞噬自然的躯体,同时也在品尝自己所酿造的苦酒。有数据显示,全球气温自1800年以来一直缓慢上升,20世纪是过去600年间最热的一个世纪。如果我们再不改变自己的行为,在自然界面前依然我行我素,那么,数百年后,巨大的热浪将会席卷地球每一个角落,海洋中漂浮的冰山将会融化得无影无踪。到那个时候,严重的全球性的悲剧将会不期而至。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能体会到自然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在2008年初,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特大低温雨雪及冰冻灾害天气。据专家分析,这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出现的极端灾害天气。极端灾害天气的出现,是人类过度活动破坏大自然生态平衡造成的恶果。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大自然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人类对自然规律掌握仍然有限的情况下,需要慎重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和谐社会各种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关系。只有人与自然和谐了,才能从根本上带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由之路

我们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自然意识的全面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自然规律的更深理解和把握,更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渴望。进而言之,科学发展观不仅仅要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进步,也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要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植根于现代文明之上的"天人合一",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重要内容。

(二)现实意义

纵观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可以得出结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战略的确立,立足中国国情和发展实际,顺应国际社会潮流,符合科学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具有承上启下的划时代意义。

纵观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可以清楚地看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战略的实施,促使我们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换言之,就是建立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模式,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这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世代福祉的呼唤。

二.我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取得的进展及面临的问题

(一)进展

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中国环保事业,自改革开放元年步入了发展的全新时代。1978年,环境保护被首次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中国环保事业发展迎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刻。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颁布,表明环境保护工作正式进入法制轨道。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社会日益发展,中国环保事业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1983年,环境保护被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倡导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中国环保理念得以整体提升,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基本确定.1992年,中央发布《我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指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当代与未来的必由之路。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针对当前我国所面临的严峻的资源环境态势,在全面总结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人与自然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这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战略构想在新时期的丰富和发展。2007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3387亿元,占2007年GDP的比重为1.36%,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基本保障。2007年,中国林业生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国完成造林面积390.8万公顷,同时林种结构进一步调整,造林质量明显改善。到2007年底,全国累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9987万公顷,全国自然湿地得到逐步保护,生态功能日渐恢复与改善。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秉承“绿色奥运”理念,全部实现了北京对国际社会承诺的生态环境指标,在国际上充分展现了一个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中国现代化首都形象。

(二)问题

我国资源禀赋较差,人口资源占有量不足,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分布不协调,使人均资源占有量持续下降,经济快速增长又使资源消耗急剧增加,从而导致经济

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日趋尖锐,资源约束成为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全过程的大问题。还有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为根本扭转、资源综合利用低、资源环境保护体制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

三.今后贯彻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充分认识到坚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运用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真正做到在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推进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核心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要做到统筹兼顾,必须按照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力求取得更大的成效。

(一)坚持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目前,我国已经建立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的新目标,即我国的工业化要实现"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把发展新科技与环境和谐有机统一起来,最终目的是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积极探索创新开展工作的思路和方式方法,继续做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着力提高人口质量,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继续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问题。

(三)国土资源工作要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积极探索建立国土资源管理的新机制,全面落实土地管理的各项措施,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利用好我国优势矿产资源。(四)环境保护工作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加快推行清洁生产,加大治理污染的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

(五)水利工作要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要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积极推广先进实用的节水技术,加强防汛抗旱和水利建设。

(六)要在全社会大力普及和提升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提倡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同时,学会运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并敢于对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七)坚持依法办事,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工作纳入法制轨道。继续加强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立法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严格执行已经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各级人大要加强对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执法监督检查,司法部门要加大对人口资源环境犯罪案件的查处力度,全面推进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要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民主决策程序,为社会公众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事业创造条件。

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题目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姓名尹嘉欣

专业金融

年级 07级

学号 200714022

成绩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 摘要:本文主要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 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内在统一性理论阐释、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灵魂和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力量源泉和最终落脚点,这几方面对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的建设进行阐述。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统一一、前言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的重要指导思想。怎么样正确的理解科学发展观及其和谐社 会的关系? 下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阐述。 二、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 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是一个提纲挈领、内涵丰富的命题和判断。近一段时间以来,这一命题已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瞩目与探询。那么,应当如何理解这个命题和判断呢?1、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关于发展的哲学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总的看法、哲学思考和根本 观点,它揭示了发展的内涵、实质、基础、途径、目标、方法、规律和图景,本 质上是一种发展哲学,是关于发展的战略思考和哲学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 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则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发展应当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应当统筹兼顾这一部分人的发展与另一部分人的 发展,这一区域的发展与另一区域的发展,当代人的发展与后代人的发展,经济 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就迫切需要把关于发展的认识提 升到哲学的重要地位,从哲学思维的角度给予解读和解答。 2、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的实践本性。 这大体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比如从比较 注重GDP 数字的增长到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从沿海开放到西 部大开放、振兴东北、中部崛起;从一部分人先富到共同富裕;从效率优先、兼 顾公平到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 到科学发展观,表明科学发展观是在实践中形成,就是说发展观也是“发展”的。 以为发展是一成不变,不能与时俱进的,显然是错误的。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 关键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关键是在实 践中落实,是落实到实践中。 3、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的整体联系联系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全面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也是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的基本观点 和方法。 三、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内在统一性理论阐释1、二者共同围绕着同一个 主题—发展这是由当前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我国当前最大的基 本国情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 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尽管经过了20 年的 高速度、跨越式、非均衡的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和综合国力也 稳步上升。但当前社会还存在/生产力水平总体上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性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 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科 学发展观的实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始终如一高举发展这面

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国虽然资源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快速增长,不但资源消耗急剧增长,而且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环境遭到严重污染与破坏。由于负载人口过多、对土地、森林、水和矿产等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使得我国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恶化形势:沙漠化、荒漠化在加剧,生物物种不断减少,湖泊、江河、湿地面积在缩小……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威胁到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 这是我们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上,在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一直并将长期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即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能源制约、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这也是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总揽全局、统筹规划。这其中,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是我们不断地科学认识和致力于合理解决的一个战略问题。 一.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思想 (一)基本内涵及两者的关系 1.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在于,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2.科学发展观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走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化道路,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必须懂得"和谐则发展,不和谐则变异"这一千古不变的真理,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021年浅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义

浅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遇到新的挑战。同时,人类在自然的“报复”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与自然关系所面临的问题不同,人与自然和谐的内涵也不尽相同,和谐与否,如何实现和谐,取决于人类当时的认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马克思说过:“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①。下面就针对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做以下分析。 关键词:环境污染和谐发展自然规律 当年阿姆斯特朗在登陆月球时,回头望了望地球,他说他不知地球原来这么的美丽动人。地球已有四十六亿年的历史,而人类短短的只出现了几千年,却几乎摧毁了她的美貌。地球,是美的,但在人类文明日渐蓬勃发展的同时,她渐渐凋零了。人与自然太微妙了,曾经不知道大自然的强大,当我看过电影《正负2度C》的时候,我惊呆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竟然是这么的不堪一击,例如,人口的增长,使耕地面积扩大,这会导致大面积森林和草原遭到砍伐和焚毁,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②。我们人类又能阻止得了这一切的发生吗?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有保护、预防、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地球,改善大自然,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的演化一直是自然过程。在人产生并且从自然中相对独立出来之后,人类活动开始干预自然,自然过程中加入了人为因素,并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类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还是自主的实体;既受控于自然,也在改造着自然。 1.1自然对人的影响 自然及其演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首先,自然界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创造了人,也改造了人。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人类的出现,都是自然发展、演化的结果。此外,自然环境还影响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国家统一、语言分界、建筑、绘画等。最后,自然的变化一般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通常需要数百万年、数千万年甚至上亿年才能显现出来,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的演变是一个慢变量。 “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人离不开自然界”③,就现今人类社会而言,自然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自然固有其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人类只有不断地认识自然,提高自己的生产力水平,才可能在更大的时空尺度上接受自然的挑战。 1.2人对自然的影响 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中,人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人受制于自然,同时又给自然以影响。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越来越深刻。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也基本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然施加积极的建设性影响,

自然辩证法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科学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答:⑴人与自然的二重化趋势:积极性——消极性。自然界存在着再生能力,能及时地吸收,净化,转换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有限影响。 ⑵人与自然的不协调问题。A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使掠夺强度增大,资源严重短缺,包括再生和非再生资源。B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土壤等受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污染。C生态失衡,水土流失、土壤退化、肥力下降等。人与自然不协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对自然规律揭示不够和认识不足的原因,也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的总需求量超过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人类要生存、要发展、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说还得依赖于人工自然的不断拓展。人工自然作为人类变革自然的实践活动的直接体现,既是造成人和自然矛盾的之间根源,又是用来协调人与自然矛盾的直接手段。 ⑶协调措施:A建立人与自然相依存的整体观念(泛爱万物天地一体),B利用现代科技对自然界进行修复、重建,C建立社会规范,实行行为控制,如法律条纹、法律制度;道德伦理、生态伦理。 2、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有没有本质区别? 答: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②人工自然物。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天然自然是“第一性客体”,人工自然属“第二性客体”;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自发性作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过程中,则有“应用性作用”的规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天然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3、如何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答:(1)人类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依赖于自然界维持着生存,求得发展。人是迄今为至生命运动发展的最高形式。人体是一典型的开放系统,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为生存,人类充分发挥了劳动的才能,不仅生产着必需的生活资料,而且不断地促进劳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以便从自然界中获取更多的物质产品。同时,人的精神生产也离不了自然界。人对自然的依赖,并非本能地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主动地去改造自然。人类一经产生,自然界就被人纳入了劳动过程,成为“劳动本

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摘要:人类源于自然,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生存资料,进而人类社会也是以自然为依托而存在的。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觉得其自身似乎可以驾驭自然时,自然又以其独特的方式反作用于人类,同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与人的关系的方式得到了延续和延伸。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冲突不断,我们应始终坚持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原则,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在生产力水平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人类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总是要不断地通过劳动对自然进行适合于人类目的的改造,而人类的“目的”说到底是对自然向其所能提供的物质的占有及人与人之间对物质占有量的攀比,为了达到目的,人们不惜牺牲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状态,甚至是违背自然规律。我们不要忘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人是不可能超越自然、背离自然规律而存在的,否则将遭到自然的惩罚。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最理想和最高阶段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想达到这样的和谐状态,唯有正确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促成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 2、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自然环境发生着某种联系,因此我们要从多层次多角度方面来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与社会发展观。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的统一,即提倡把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的自然观。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为尺度,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在工业文明中,长期居主导地位的传统价值观认为,自然财富是无限的,人的物质需求也是无止

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1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内涵 胡锦涛说,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胡锦涛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核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长期谋求解决的一个根本性课题。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自然界也在悄悄地报复人类。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重新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尤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科学发展 前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面对种种生态危机的威胁,人类应该真正地自我觉醒和自我约束,做到人与自然的平等协调发展。 (1)树立生态自然观念 首先要树立起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由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和主导地位的形成,把人类看成为超自然的存在体,傲然凌驾于自然之上,将人与自然之间视“对立、对手、对抗”的关系。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人类任意地,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造成了对自然的极大破坏,导致了生态危机。今天,我们必须进行严肃的反思,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起新的生态自然观:人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他必须从自然获得生活的资源,时刻与自然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度相关的统一体;人类必须跟自然“共生、共存、共荣”和谐相处,自觉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调节者,使人类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 其次要树立起自然有限观。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对于非再生资源,由于人类的利用,只会逐渐减少,不会增加。因此,人类对自然资源不能任意索取,低效利用,随意遗弃。也不能进行盲目地、掠夺式开发,造成资源的枯竭,应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维护生态潜力的范围内,以利持续利用。 三是要树立起自然伦理观。所谓自然伦理是把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传统道德的视野扩展到自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伦理关系来对待和把握,把人类涉及自然的行为作为伦理行为来规范。 (2)生态自然观中人与自然关系 在人类早期观念中,人与自然之间并不存在一种价值关系意义,无论是中国的儒教、道教和佛教,还是古希腊的哲学自然观,都以各种不同的理解或解释方

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班级:道路桥梁1003班姓名:张淑文 2010年12月21日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摘要:善待地球,科学发展,就是要正确对待地球自然系统,特别是要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自然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1.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内涵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有显著的不同。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辨证统一、互动和谐;从实践层面上讲,它应有人与自然双方均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1.2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如果说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则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间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成的。人不能选择脱离自然的道路,只能选择某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的能力空前提高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和谐。生态文明发展到今天,不能不说是人类开始了为有效遏制生态危机,为自己重建一个可以使儿孙万代永续发展的绿色家园做了一次有益的伟大尝试。 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因此,人类为了持续发展,不断提高

浅谈人与自然内在和谐

浅谈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浅谈人与自然的内在和谐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有关体育与养生的文献逐年增多。但说法不一。有“养生体育”、“体育养生”、“运动养生”、“传统养生体育”等。本文在学习和借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体育为立足点,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及人们生活的需要提出绿色养生。即指按照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原则。参与者通过体育活动达到养心、养神、养形的一种保健方法。并且还涉及了绿色养生的特点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进入2l世纪,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巨大进步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总体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却日益下降,“现代文明病”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与每一个人“亲密接触”。为了“防患于未然”和提高生活质量,人们逐渐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专家们预言,2l世纪是以自我保健为主的世纪。”“自我保健可以说是传统养生的现代说法,是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时俱进的结果。我国历代传统养生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独特而有东方特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深受世人所推崇。然而,“在学术界,存在着重养生著述的医学专门研究,轻养生价值的多学科综合探讨的问题;在体育界,存在着重养生术势套路的传习演练,轻养生观念理论的深人分析的问题。”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传统养生与体育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是提法众说不一。我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绿色养生,并认为绿色养生是新时代的呼唤,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内在和谐。 ●绿色养生概念的提出 绿色是大自然的主色涮。象征着蓬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绵延的生命,象征着理解、宽容、善意、友爱、和平和美好。它已经从像花、草、树木一样的自然绿色内涵,转向人类生活世界更深层次的生态语境。绿色是和F、纯洁、健康的代名词,含有无公害、纯洁、公正、科学、进步和发展之意,是生命旺盛而富有生机的体现。绿色代表人们的渴望和对更高水平的期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以绿色为标志的产品和服务先后被推向了大众,打开了广阔的销售市场。事实已经证明:这些绿色产品和服务迎合并满足了大众的需求。在学术界也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绿色奥运、绿色体育、绿色理论等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并逐渐推广。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八章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建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没事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足我们党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浩社会的重要任务 的途径之一。社会和谐是小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 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 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浩社会。这些重要论断,不仅为我们加快推 进社会建没指明了方向,而fIJ为具体贯彻落实中央精神 提供丁方法途径。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回答了“什么足社会 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是我们党坚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对马 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 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认识 的又一理论创新观点。 (一)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追求目标 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所描绘的 美好蓝图,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社会实践所要达到 的一个目标追求和目的归宿。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 上的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根据唯物史观的 基本原理,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和弊端深刻分析 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科学设想,指出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山发展的条件”小,未来

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实现途径

2009/3 95  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实现途径 姜素红 摘 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人类在面临严重的环境危机后,开始反思环境观念。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可能的。文章分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途径。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问题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09)3-095-03 作 者: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湖南,长沙, 410004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课题《人与自然和谐发 展法律保障研究》 (07C835)的阶段性成果,湖南省重点学科(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学科)资助 当今社会,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社会”① 。这一理论把“人与自然和谐”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加以强调。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法哲学维度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人类自进入工业化以来,特别是二战以后,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也由此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严重、资源短缺、生态系统失调等,迫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但是最终能否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迄今为止,大致产生了四种环境观念。 (一)畏惧自然、崇拜自然的观念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处于蒙昧阶段。由于人类缺乏对自然界进行开发利用的精神条件和物质手段,虽然人们在战胜自然方面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基本上还不能摆脱自然的控制和威胁。人类的主体意识并没有真正的觉醒,他们将自己视为与其他自然物没有本质差别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对某些不可控制的自然力量和自然事物,人类只是以敬畏和崇拜的心态企求自然的庇护与赐福。这一时期,人类处于屈从与顺应自然的地位。在畏惧自然,崇拜自然的情绪下,虽然“天、地、人合一”的思想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类希望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美好愿望,然而,当时的科技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这只能是人类一厢情愿的“奢望”而已。 (二)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张以人为自然界中心的观点。其实质是把人看作宇宙的主宰和绝对支配者,一切从人的利益和需要出发来处理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一方面唤醒了人类的主体意识,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自然对人的束缚、控制,具有启蒙作用。并且它鼓舞了人们不断地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进程。但另一方面,人类中心主义发展到极端,必然导致无视自然界对人的优先性存在、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以及各种原始协调的关系,完全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和愿望去掠夺、索取自然界,甚至无视自然规律的存在及其对人的制约性。最终结果必然导致人类生存环境和自然界存在状态的根本改变,使原本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的恶化,使人类的现实生存和发展陷入困境。二十世纪以后,环境危机迫使人类改变无视自然存在的态度。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所代表的功利主义价值观不再被人们所信奉,人们在发展中探索着新的观念。 (三)自然中心主义 自然中心主义认为,人类和自然界的各成员都是地球上平等的主体,与人类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一样,自然环境自身也享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人类也无权任意剥夺,而只能尊重之,否则即违背了对自然的伦理道德。与人类中心主义相比,自然中心主义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上无疑是先进的,不仅因为它有更为坚实的科学依据,而且体现了人类道德关怀标准与道德关怀对象的理性扩展。但它从泛伦理而非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抹杀了人与自然的主客分野的现实差异。它只看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秩序已经造成和可能具有的破坏性,而没有看到人类也可以通过理性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恢复和重建自然界的秩序。事实上影响当代环境问题主要有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而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不平等所造成的。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将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我们之所以把某些破坏生态环境平衡和污染环境的行为视为不道德的、应受谴责的,不是因为这些行为侵害了自然的道德利益,而是这些行为侵害了其他人利 益以及后代人享受良好生存环境的权利。② 污染环境和破坏资源是对他人和后代人不负责任的行为。我们既要反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那种对环境和自然资源采取急功近利、贪婪掠夺的行为,也不赞同自然中心主义降低人类自己地位的观念。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终是要人来起主导作用并且发挥人的主动性的。 (四)可持续发展观 基于对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认识和对传统发展观的深刻反

浅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浅谈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大,生产力明显地提高,经济发展迅猛。但是,随即而来的是,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使得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近来,我国长江中下游七省发生严重旱情,近3500万人受灾,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难觅烟波浩渺,不见碧波荡漾,昔日的天泽水乡如今却成了一望无际的草原......,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俨然成为当今全球人类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自然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措施三个方面来浅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自然环境污染及其产生的原因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生产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进步进程。都是,与之相伴而生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一些列后果。 现存在的自然环境问题,可以将其分为十类:一、土地遭到破坏;二、气候的恶性变化和能源的浪费;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四、森林面积的减少;五、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六、化学污染;七、混乱的城市化;八、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的污染;九、空气污染;十、极地臭氧层空洞。以上十类问题,是人类与自然严重的矛盾表现。 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我们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简单来说,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必须保护环境,是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生态基础和根本保障。生态良性循环主要是指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对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除了具有提供食物、工业原料、药物以及科研、美学等直接和间接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尤其对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可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因此,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是生态良性循环的核心。二是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是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生态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要求尽可能维持各个生态位的大气、水、土壤、温度、光照、无机和有机元素等物理、化学特征,尽可能维持或恢复各个生态位的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和谐的相互关系。三是自然环境的改善。自然环境的改善是生态良性循环的表现。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自然环境的破坏呈全球性趋势,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尽快加以扭转,以使自然环境能够得到恢复和改善。 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也意识到了自然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相继做了一些列政策来保护环境,中国也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自然及其演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首先,自然界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创造了人,也改造了人。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人类的出现,都是自然发展、演化的结果。此外,自然环境还影响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国家统一、语言分界、建筑、绘画等。最后,自然的变化一般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通常需要数百万年、数千万年甚至上亿年才能显现出来,相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的演变是一个慢变量。 “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人离不开自然界” ,就现今人类社会而言,自然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自然固有其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人类只有不断地认识自然,提高自己的生产力水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随着现在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人对自然的巨大干涉能力,使得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加突出。现代技术对自然平衡的干涉已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都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而这种平衡的改变又明显地带来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后果,从而引起了我们现在所谓的“全球性问题”。关于全球性问题特征从影响方面可以认为全球性问题是指世界所有国家或几乎所有国家都受到实际影响的问题,而需要所有这些国家协同一致的努力能解决的问题。 全球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人口问题,世界人口的庞大压力,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对其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造成了现实的威胁,而人口增长的速度依然大的惊人,按照生物学的规律,当一个物种过度繁殖时,必将导致这一物种大批的死亡。环境危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工业革命、农业革命的同时带来的新问题——环境污染,也是全球性问题中最严重、最长远、最急需处理的问题,而其产生的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有毒化学品的污染,土壤退化加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问题都加大了人类生存压力,使人与自然越来越不和谐。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先哲们开始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省,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广泛兴起与蓬勃发展,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观的一次质的飞跃,它既是划时代的发展观,又是

崭新的世界观、文明观和自然观,它深刻地揭示了经济社会繁荣背后的人与自然冲突,对传统的“征服自然”等不可持续发展观提出了挑战。1992年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183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02位国家首脑出席了这次“地球高峰会议”,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可持续发展观被全球持不同发展理念的各类规矩所普遍认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人类的共同使命。 全球性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概念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正是由于全球性范围内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日趋严重,使得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日益显露,才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于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性问题日趋严重,治理起来相当困难,而这种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显得尤为突出,然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技术也相对落后了很多,处理的难度就更加艰巨了。中国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战略的接受是走在世界前的,并且在行动上是超前的。《中国21世纪议程》包含了中国根据本国的社会制度制定了适合中国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很好处理了可持续发展下科学技术的应用。最主要的通过利用社会主义的良好制度下,调节不适合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辩证关系的落后体制。还有在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矛盾时协调好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的做到发展科学技术而又不违背可持续发展。在当代中国,我们要认清发展的方向,把握好科学技术

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专题分析及练习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根本要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到"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1.经济: (1)怎样坚持科学发展观? ①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保持经济发展的较快速度。但经济发展不能片面追求速度,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把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统一起来. 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④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⑤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社会就业,社会秩序等社会发展.(原因:第一,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根本保证;社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社会事业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展;第二,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要求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第三,我国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 ⑦坚持改革开放,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请为企业坚持以人为本提出你建议。 ①通过科技创新和强化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②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能降耗,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③遵守经营者的职业道德和市场交易的原则,重视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④尊重和维护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及各项权利,在生产发展、利润增加的前提下,顾及职工的现实利益。 2.哲学: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如何体现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①规律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表现.②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表明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2)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如何体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根本动力,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党对发展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的,是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我们党在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3.政治: (1)政府应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①要求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仅要正确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而且要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同时要重视履行国家政治职能,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②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即以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目的,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③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提高行政能力和水平。 (2)“以人为本”作为经济工作的基本思路,体现了什么政治学道理?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是我国国家性质的体现。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然辩证法概论结课论文 用自然辩证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摘要: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大自然。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几千年来人们一直致力探寻的问题。19世纪以来,随着马克思原理的发展,辩证的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渐被人们接受,它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较为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自然界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观点与看法。近年来,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自然的开发和改造力度在逐渐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平衡问题的出现,正是这种不平衡关系的表现。本文采用自然辩证的观点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新时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Nature is the basis for all the survival of human life activities and activities of human life is inseparable from nature. How to tre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s a problem which people have been looking for answer for thousands of years.Since nineteenth Centu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x principle,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t view of nature is gradually accepted by people. It is built on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science technology researches and it could more scientific, system, comprehensive, objectively reflect the nature of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understanding .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growth of population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China's demand for resources is more and more high, the development and rehabilitation efforts in nature gradually increased. This damaged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o a certain extent.The appearance of energy problem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ecological balance problems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unbalanced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by using natural dialectical point of view, combined with the problem in the new period, further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how to ensure the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Key word:man and nature,ecological environment,harmon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