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肝炎能活多久

慢性肝炎能活多久

慢性肝炎能活多久

慢性肝炎能活多久

一、慢性肝炎能活多久二、慢性肝炎患者的营养食疗方三、生活中如何预防肝炎

慢性肝炎能活多久1、慢性肝炎能活多久

慢性乙肝能活多久是根据慢性乙肝患者的病情而定,如果慢性乙肝患者终身不发病,那么慢性乙肝的寿命和健康人一样。如果慢性乙肝诱发了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的乙肝并发症,就会影响到患者的寿命。

一般情况下,大部分慢性乙肝患者可以长期携带乙肝病毒而不发病,只有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没有临床症状和理化检查的改变,肝功能、b 超等检查也正常。如果这部分慢性乙肝患者的肝穿刺检查显示没有肝脏炎症,则不会影响寿命,但如果这部分慢性乙肝患者有肝脏炎症,则时间长了有可能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有1/3左右的慢性乙肝患者则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肝功能反复异常,病情迁延不愈,有经常性的疲劳、食欲不振等表现,b超检查也可以有肝脾肿大或回声改变等。这些慢性活动性乙肝患者是必须治疗的,因为这部分人中约有1/10以上的人会发展为肝硬化,少数人发生癌变,严重者可以威胁到自己的寿命。

2、慢性肝炎要积极、规范治疗

慢性乙肝患者发现病情后,应请专业医生针对其具体病情给予具体用药指导,且无亲信偏方偏药、药房或广告滥用药物,加重肝脏损伤、诱发一系列不是症候,而影响慢性乙肝患者的生命质量。

3、慢性肝炎要加强日常保健意识

慢性乙肝患者要想达到长寿的目的,那么就应在规范用药的同时,配合饮食调理、配合日常调养(如注意休息,注意保证膳食均衡、养成良好

乙肝诊断标准

急性乙肝疑似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1. HBsAg阳性+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和皮肤黄疸。 2. HBsAg阳性+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和AST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急性乙肝确诊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1. 疑似乙肝+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阴性。 2. 疑似乙肝+抗-HBc IgM阳性1:1000以上。 3. 疑似乙肝+肝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4. 疑似乙肝+恢复期血清HBsAg阴转,抗HBs阳转。 慢性乙肝疑似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1.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掌和肝、脾肿大等+ 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 2.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蛛掌和肝、脾肿大等+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 3.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 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 慢性乙肝确诊病例诊断(符合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1. 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 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2. 急性HBV感染超过六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HBsAg阳性超过6个月+ 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3.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 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低和(或)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4.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 IgM阴性+ 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传染病,流行范围之广、传播途径之复杂、发病率之高、危害性之大,居各种传染病之首。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中医学虽无病毒性肝炎的病名,但散见于“胁痛”、“黄疸”、“鼓胀”、“症积”、“肝瘟”、“疫毒”等病的记载中。 一、慢性乙型肝炎诊断: 以2000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为依据。 二、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使用中医药疗法治疗病毒性肝炎亦收到很好的效果,结合我科临床实际,我们总结常见的几种证型: 1.肝胆湿热证: 临床表现为胁胀脘闷,恶心厌油,纳呆,身目发黄而色泽鲜明,尿黄,口粘口苦,大便粘滞秽臭或先干后溏,或饮而不多,肢体困重,倦怠乏力,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或弦滑数。 治法:清化湿热疫毒。 方药:协定方清肝Ⅰ号。苦参,土茯苓,赤芍,虎杖,云茯苓,炙鸡内金,炒柴胡各15g,郁金,野菊花,蛇舌草各20g,茵陈,益母草各30g,同时可随证加用车前草,垂盆草,鸡骨草。 2.肝郁脾虚证: 表现为胁肋胀满疼痛,胸闷太息,精神抑郁,性情急躁,纳食减少,口淡乏味,脘痞腹胀,午后为甚,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大便溏泻或食谷不化,每因进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而加重,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脉沉弦。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和中。 方药:逍遥散或柴芍六君子汤化裁。柴胡、枳壳、焦术、香附、佛手、生麦芽、生谷芽各10g,白芍、茯苓、党参各15g,山药30g,炙甘草6g。 3.正虚邪留证: 临床表现较轻微,仅有1~2个脾虚症状,无热象,无肝郁症状。 治法:扶正解毒。 方药:本院制剂健肝散加减。黄芪20g,枳实15g、苦参20g、茵陈20g、丹参15g,香

慢性肝炎治疗经验

慢性肝炎治疗经验 发表时间:2014-07-03T10:03:44.7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9期供稿作者:仲乐年[导读] 慢性肝炎,病位在肝,以肝气郁滞为主要病机。肝病日久,常可导致胃病。临床治肝不应,可从胃治。仲乐年(青海省互助县东山卫生院 810500) 【关键词】慢性肝炎从胃论治【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9-0271-01 慢性肝炎,病位在肝,以肝气郁滞为主要病机。肝病日久,常可导致胃病。临床治肝不应,可从胃治。从胃论治,并不是不重视从肝论治的重要性,而是强调慢性肝炎治疗过程中的主次问题,若是以脾胃功能失调见症为主者,当以从胃论治为主,兼顾治肝,这样的话,才能在慢性肝炎出现复杂症状的情况下,治疗有重点,有主次。《内经》有:“厥阴不治,取之阳明”,说明肝病治胃的重要性。举治如下: 一、降胃气:肝病治胃,主要是降胃气,以制肝逆,慢性肝炎,迁延日久,气机郁结,缠绵不愈,邪踞中焦,以致胃失和降,气机阻滞其证多见胁肋胀痛、脘痞泛恶、甚至呕吐、胃不欲纳、嗳气、嘈杂、口苦、便燥、溲赤、舌苔黄腻、脉弦滑等。治宜降逆和胃。方用柴胡疏肝饮加减治疗,多获良效。药如:柴胡、川芎、黄连、芍药、枳壳、香附、佛手、吴茱萸、黄连、旋覆花等。多数患者,通过治疗,症情缓解。肝功能亦随之改善,若见黄疸者,可加茵陈、黄柏等。 典型案例 患者,男,24岁,2007年9月初诊。患者5年前体检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但肝功能正常,无明显症状,未予系统诊治。近半年来,突觉胃脘胀闷不适,嗳气,嘈杂泛酸,大便燥结,口干口苦,面色稍黄,查肝功能示谷丙转氨酶341U/L,谷草转氨酶l32U/L。诊时见面色萎黄,舌红苔黄,脉弦数。中医辨证属肝郁气滞之症。治疗宜健脾疏肝、和胃降逆。方选柴胡疏肝饮加减,5剂,水煎2次,上下午分服,服药后诸症有所缓解,食欲渐增。加减治疗3个月余,诸症消失,后多次复查肝功能均正常。 按:肝为刚藏,主疏泄,禀春木之性,喜条达,人的精神乐观,心情舒畅,则气血流通畅达,疏泄功能正常。如情志抑郁,精神不舒,肝气郁结,导致消化机能紊乱,横逆犯胃,出现胃部疾患。故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降气和胃,俾胃气和调,则肝病自愈。 二、养胃阴:养胃阴,以抑肝强。《内经》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肝体赖水谷以充养,胃阴亏虚,脾胃无以行其津液,于是化源不足,肝失所养,从而肝虚久久不复,在慢性肝炎病中最为常见,证见胁痛隐隐,嘈杂善饥,或不思饮食,稍食即胀,口苦咽燥,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细而弦。治当充养阳明。兼以柔肝,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每能应手。药如:北沙参、麦冬、石斛、玉竹、乌梅、木瓜、生地、白芍、甘草等酸甘化阴之品,如转氨酶偏高者,加入五味子,屡获佳效。 典型案例 患者,男,46岁,20009年10月初诊。患者10年前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e抗原阳性,但肝功能稍偏高,无明显症状,断断续续服用过抗病毒药物。近半年来,突觉神疲乏力,右胁下隐痛不适,呕吐反复发作,烦渴思饮,口燥咽干,大便干,查肝功能示谷丙转氨酶286U/L,谷草转氨酶l48U/L。诊时见面色萎黄,舌红苔黄,脉弦数。中医辨证属胃阴不足之症。治疗宜滋养胃阴、降逆止呕,方选沙参麦冬汤加减,6剂,水煎2次,上下午分服,服药后诸症有所缓解,食欲渐增。加减治疗6个月余,诸症消失。 按:肝病日久,阴津暗耗,胃阳受伤,虚火内扰,和降失司,故出现胃脘嘈杂灼热,饥不欲食。胃中津液不足,不能濡润口咽,故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等,皆属胃阴受伤之征。宗叶天士“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之意,故选用沙参麦冬汤加减,以养胃阴,使津液复,肝体柔,则肝病之苦而愈。

治疗肝炎的方法

治疗肝炎的方法 肝炎需要及时治疗,否则病情延续下去就可能导致慢性肝炎的发生,增加了治疗的难度,而且也给身体加大了危害。下面来看看治 疗肝炎的方法吧! 1、疫苗 既然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就和其他一些病毒性疾病一样,能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目前已经正式使用的肝炎疫苗为甲型肝炎与乙型 肝炎的疫苗。 2、戒酒 要保肝就一定要戒酒,如果长期大量饮酒则必定难逃肝病的厄运。 3、限脂 脂肪肝是近年来明显增多的肝脏病,常与肥胖症、糖尿病共存。 要远离脂肪肝,应从调节饮食入手。控制脂肪饮食当然是必需的,但 含糖类食品的总量也应该控制,包括米饭面条,因为过多的糖类食品 在人体内也能演变为脂肪。 1、泽兰郁金治肝炎 主治急性病毒性肝炎。 泽兰、郁金、丹参、桃仁各巧克,虎杖、白茅根各20克,桅子、 贯众各12克,生大黄9克。 每日1剂,水煎服。 若黄疸重者,加茵陈、金钱草;若纳差者,加草豆蔻、焦山楂、神曲、麦芽;若恶心者,加藿香、竹茹;若腹胀者,加莱菔子、佛手、厚朴;若肝脾肿大者,加三棱、莪术、鳖甲、牡砺。

2、茵陈连翘治肝炎 清热解毒,泻火退黄,主治急性病毒性黄疸型肝炎。 茵陈15~30克,连翘10~15克,板蓝根15~30克,败酱草15~30克,陈皮10克,车前草15~30克,生大黄3~6克(后下),丹参15克,红花10克。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肝功能恢复正常后改为隔日1剂,继服一个月以巩固疗效。 3、黄芪女贞子治肝炎 益气活血,强肝解毒。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生黄芪、女贞杞、灵芝、太子参各15克,陈皮14克,蒲公英40克,蛇舌草、蚤休各20克,丹参、生甘草各5克,茯苓30克。 每日1剂,水煎服。 1、鸡骨草蜜枣烧猪肉 鸡骨草、蜜枣、瘦猪肉,加适量水及佐料煲烂熟,1-2天1次,可用于重症肝炎患者,具有解毒退黄扶正护肝作用。 2、泥鳅炖豆腐 泥鳅、豆腐,泥鳅洗净去肠煎熟炖豆腐,每周1-2次。用于慢性重型肝炎,有退黄利水的作用。 3、苡仁绿豆粥 薏苡仁,绿豆,粳米,洗净,加水,文火煮1小时后食用。本方健脾益气,清热化湿,用于急、慢性肝炎脾虚兼湿热者。 4、蘑菇银耳焖豆腐 鲜蘑菇、银耳、豆腐,将蘑菇洗净,削去根部黑污;银耳用清水浸发后去蒂,豆腐切小块。超油下锅,下豆腐煎至微黄,加少许清水,下蘑菇、银耳,文火焖透,调入盐、糖、味精、酱油、麻油等,下芡粉煮

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标准

北京中医药2008年2月第27卷第2期Beijing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ebruary,2008.Vol.27,No.2 从以上结果可以推论,乙型慢重肝的证候组合规律有如下3种情况:其一,肝胆热毒炽盛证、肝脾肾气虚证、肝脾血瘀证、肝肾阴虚证相兼,可归纳为热毒瘀血胶着、肝脾肾气阴两虚证;其二,肝胆热毒炽盛证、肝脾肾阳虚证、肝脾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肝血不足证相兼,可归纳为热毒瘀血胶着、肝脾肾气血阴阳俱虚证;其三,湿毒壅盛证、肝脾肾气虚证或肝脾肾阳虚证、肝脾血瘀证、肝肾阴虚证相兼,可归纳为湿毒瘀血胶着、肝脾肾气阴或阴阳两虚证。 5讨论 通过对乙型慢重肝病因病机的理论探讨[4],认为“毒邪”致病有以下共同特征:急骤酷烈、脏腑形气败坏、病情复杂危重、顽固难愈,若为疫毒还具有传染性。本病的病因病机可概括为“毒损肝体”,具体可归纳为:肝胆热毒炽盛,或湿毒壅盛,毒瘀胶着,肝体肝用俱损,脾肾气阴或阴阳两伤。本研究发现,本病有肝脾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肝胆热毒炽盛证、肝脾气虚证、肾气虚证5个证候,核心证候为肝脾血瘀证、肝肾阴虚证、肝胆热毒炽盛证3证;证候兼夹则以六至八证相兼为多;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本病3个标志证均有“毒邪”(热毒或湿毒),肝脾血瘀证和肝脾肾气阴两虚在3类证候中普遍存在,第2、第3类证候尚可兼夹肝脾肾气血阴阳俱虚或阴阳两虚证。可见,“ 毒邪”是本病发生首要病因,且本病临床证候较多,表现为多证相兼,证候组合呈现毒瘀胶着、虚实错杂、气阴或气血阴阳俱虚的局面,主要病理因素涉及毒邪、血瘀、气虚、阴虚,病位涉及肝胆脾肾,证候复杂,证情严重,与“毒损肝体”的病因病机理论有关论述相符。根据文献报道,聂广等[5]的研究将重型肝 炎按黄疸、腹水、出血、昏迷等分为12个证候,综合分析,包括肝胆热毒炽盛、湿热壅盛、气滞血瘀、阳虚水泛、肝肾阴虚、热毒入营、脾不统血、阴阳离脱等八个方面,热毒、 血瘀、阴虚、阳虚、水泛等病理因素与与本研究结果相近。同时,本研究结果还提示,乙型慢重肝临床证候较多,且多见六至九证相兼,具体证候组合复杂,故治疗上应考虑重病重药,快速截断,多法联用,突出重点,才能取得显著疗效。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病杂志,2000,8(6):324-329. [2]陈巧真.重型肝炎的预后与血清学指标的关系[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4;13(5):341-342. [3]沈耕荣,余书文.重症肝炎[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41. [4]张秋云,刘绍能,李秀惠.慢性病毒性乙型重型肝炎病因病机探讨[J].北京中医,2006,25(1):48-50. [5] 聂广,余绍勇,江福生,等.重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3): 172-176. 作者简介:张秋云,女,1962年生,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副教授,主持校局级科研项目3项,参加国家自然基金及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研究工作各1项,主要从事中医肝胆病证治规律研究,发表科研及教学论文20余篇,出版专业著作共9部,兼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及亚健康专业委员会理事。 (收稿日期:2007-10-23) 相关链接 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诊断标准 发病基础有:①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②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③无肝病史及无HBsAg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如肝掌、 蜘蛛痣等)、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如丙种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值下降或倒置);④肝穿检查支持慢性肝炎;⑤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重叠甲型、戊型或其他肝炎病毒感染时要具体分析,应除外由甲型、戊型和其他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到重型肝炎诊断标准(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 为便于判定疗效及估计预后,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肝炎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早、中、晚三期。(1)早期:符合重型肝炎的基本条件,如严重乏力及消化道症状,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凝血酶原活动度≤40%;或经病理学证实,但未发生明显的脑病,亦未出现腹水。(2)中期:有量度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出血点或瘀斑),凝血酶原活动度≤30%。(3)晚期: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淤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或量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活动度≤20%。 (源自《中华肝病杂志》) """"""""""""""""""""""""""""""""""""""""""""""""""""""""" 90??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诊断的依据除病人症状,体征外,须根据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检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诊断。 1.急性型肝炎 1)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 2)症状: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3)体征:A. 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B. 皮肤,巩膜黄染。 4)肝功能检查:A. 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B. 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μmol/L(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5)HBV标记物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抗HBc-IgM高滴度(1:1000稀释仍阳性),两项阳性或仅后者阳性。 疑似病例:1-2)+ 1-3)+ 1-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三)1-5)如患者皮肤,巩膜无黄染,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正常,尿胆红素阴性为急性无黄疸性乙型肝炎,反之为急性黄疸性乙型肝炎。 2.慢性迁延型肝炎(简称慢迁肝) 1)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如无急性乙肝史,乙肝病程超过半年未痊愈者;病情较轻不足以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者 2)肝功能检查ALT持续或间歇异常 3)HBV标记物检查:符合慢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抗HBc-IgM滴度低于1:32或阴性,血清HBsAg或HBV-DNA任何一项阳性,病程持续半年以上。 4)肝脏病理组织检查可出现三类情况:慢性小叶性肝炎主要是肝小叶内的炎症和肝细胞的变性及坏死;慢性间隔性肝炎主要是汇管区有纤维细胞向小叶内伸展形成间隔;慢性门脉性肝炎门脉区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致使门脉区增大。 疑似病例:2-1)+ 2-2)+ 2-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2-4)或2-3)+ 2-4)。 3.慢性活动性肝炎(简称慢活肝)有明显的肝炎症状。 1)体征: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痔,脾肿大或黄疸(排除其他原因) 2)肝功能检查:ALT反复和/或持续升高,血浆蛋白降低,A/G蛋白比例失常,r-球蛋白升高和/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 3)HBV标记物检测:同2-3)。 4)肝脏病理组织学特征:临床上慢活肝轻型与慢迁肝很难区别,确诊须借助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加以鉴别。慢活肝的病理改变以碎屑状坏死为主要特征,小叶内点状或灶状坏死,甚至灶性融合性坏死以及变性和炎症反应。并依据坏死程度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慢活肝。 疑似病例:3-1)+ 3-2)+ 3-3)+ 3-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3-5)或3-4)+ 3-5)。 4.重型肝炎 1)急性重肝 A.既往无乙肝病史,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并在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II度以上的肝性脑病),黄疸迅速加深,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B.体征:肝浊音界迅速缩小等。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终点和策略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终点和策略 根据2002年全国HBV感染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为 9.09%,约1.2亿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为3000万人,如无正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5 年后约 10%~20% 可发展为肝硬化,20%~23%可发展为失代偿期肝硬化,6%~15%可发展为肝细胞性肝癌(HCC)。而5年存活率,代偿期肝硬化为 55%,失代偿期肝硬化为 14%。每年死于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者约 30 万人。此外,母亲为HBV携带者可通过垂直传播使婴儿受染,婴儿时期感染HBV者90%以上将成为慢性HBV携带者,隨着年龄的增长,可反复发作肝炎,最后演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衰竭和HCC,影响下一代的健康,危害极大,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一、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 由于慢性乙肝的特殊性,其治 疗往往难以达到理想治疗终点;那么临 床常用的治疗终点是怎样的呢? 治疗目标应是长期、持续抑制和消除HBV 复制,从而减轻和防止肝炎病变加重、复发和肝纤维化;减少和预防进展为肝功能失代偿、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HCC;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2~4]。 二、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终点 治疗终点应符合治疗目标。最终和理想的治疗终点应是 HBsAg 转阴或 HBsAg 血清转换( 血清HBsAg 阴性,抗 HBs阳性) 。 但目前抗 HBV 的药物和方法很少能达到这样的治疗终点,可能需要 很长时期的有效治疗。因此,目前抗病毒治疗,尤其是核苷类似物的 治疗终点如下。对乙型肝炎e抗原(HBeAg) 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 者,应是 HBeAg 血清转换,血清 HBV DNA低于检测值下限、丙氨酸 氨基转移酶(ALT) 恢复正常,达到上述指标后,还应继续治疗至少半年,如仍保持上述指标者,可考虑停药观察[2~4]。

慢性肝炎患者营养素供给原则

肝脏是我们人体的“化工厂”,很多物质包括各种药物甚至毒性物质需经过肝脏代谢、解毒,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好自己的肝脏,特别是有肝病的朋友更应该注意这点。同时,肝脏又是一个消化器官,如果饮食不当,可能加重肝脏的负担,有时还会造成肝脏损害。 慢性肝炎患者以进食清淡,易消化,含有营养的食物为原则。应摄入含有足够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无机盐的食物。黄疸病人应减少蛋白质摄入,脂肪不必限制过多,以不影响食欲为度,但已形成脂肪肝者应限制。慢性肝炎患者应少吃多餐,不应有饱胀的感觉,切勿暴饮暴食。 慢性肝炎营养治疗的目的是要供给充分的营养以保护肝脏,强调平衡膳食,促进肝细胞修复再生和功能恢复,合理调配营养以减轻肝脏的负担。 慢性肝炎患者各种营养素供给的原则: (1)热量:104.6---125.5千焦/千克标准体重 (2)蛋白质:1.0---1.2克/千克标准体重 食物应选择富含必须氨基酸、且种类齐全的,特别是含支链氨基酸较多的食物,如:牛奶、鱼类、鸡肉、黄豆、小米、玉米、菜花、红枣等。 (3)脂肪:0.8---1.0克/千克标准体重 要多用植物油,少用动物油

(4)碳水化合物:300---400克/日 (5)维生素和矿物质:膳食中应供给丰富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必要时补充维生素制剂。 推荐食物:牛奶、海鱼、豆腐、西红柿、黄瓜、苹果、西瓜、猕猴桃、香菇、绿叶蔬菜等。 乙肝患者饮食应注意的问题: 1、选用新鲜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慎用食品添加剂,杜绝霉变(如发霉花生,大米)及各种腐败变质食品。 2、宜用蒸、煮、烩、炖、氽、炒等烹调方法,不宜吃炸、煎、熏、烤食品。 3、采用少量多餐的饮食方式,吃饭八成饱最好。一日三餐外,适量加餐。 4、饮食要清淡,易于消化。炒菜宜清淡,少放油,少食油腻和油炸食品,少食生冷、刺激性食品。 5、海产品要鲜活,无变质、无污染;清洗干净,彻底加热;适量,不宜太多。 6、药膳进补,因人而异。药分寒、热、温、凉,不同体质的人其进补的方式不一样,在不了解药性及病人的体质的情况下,中药进补还需慎重。 7、戒烟戒酒。

慢性乙型肝炎偏方大全

慢性乙型肝炎偏方大全 慢性乙型肝炎偏方 慢性乙型肝炎 【辨证】湿热邪毒内蕴,肝郁血瘀,脾肾两亏,营卫失调。【治法】清化解毒,活血祛瘀,健脾疏肝,益气湿肾。 【方名】乙肝解毒汤。 【组成】方1:黄芪30克,虎杖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露蜂房15克,半枝莲15克,仙鹤草15克,土茯苓15克,仙灵脾15克,鹿衔草15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当归12克,生鸡内金12克,桂枝9克,甘草3克。 方2:雄黄30克(色赤如鸡冠者为上品,效高毒性小),生白矾(即酸矾)15克,五灵脂60克,共研细末装胶囊。【用法】方1煎服,先将诸药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沸后再煎5分钟即可。 方2胶囊用汤药或温开水送服均可。每次吞服0.3克(2粒),每日2次。汤药、胶囊均6日一个疗程。 【出处】来春茂方。 苦参素珍珠草治乙肝无毒副作用 导读:乙肝是个世纪性的难题,围绕着乙肝的治疗科学家们千方百计寻求攻克乙肝的秘方,我国的科学家发现珍珠草以

及苦参素具有极强的抑制乙肝病毒的作用和阻止肝纤维化 的作用,这为人类最终战胜乙肝带来了一线曙光。 珍珠草有抑制乙肝病毒作用 陕西省药理学会最近出示的认证书表明,药用植物珍珠草的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抑制乙肝病毒的作用和阻止肝纤维化的 作用。 英国《柳叶刀》杂志曾经报道,药用植物珍珠草有良好的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作用。药理学家赵东科教授率领的珍珠草科研攻关组经过大量的实验发现,生长在秦岭药王山一带的珍珠草是同属植物中疗效确切的一种。他们利用高效抗乙肝病毒和抗纤维化的珍珠草GA活性因子,配合扶正补虚、补肝益肾、活血化瘀的中药材,研制开发出了珍珠草乙肝舒康胶囊。 中药苦参素可用于乙肝治疗 据有关研究表明,博尔泰力(苦参素)注射液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改善肝功能及防止肝纤维化的作用,对乙肝治疗效果好。该药无毒副作用,安全性大,价格适中,易被病人接受,在我国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该注射液是由沙漠植物苦豆子纯化提取而成,主要成分氧化苦参碱单体含量达98%,是我国自主开发完成、享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纯天然生物碱类药品。经临床研究证实,博尔泰力(苦参素)具有良好的抗病毒及改善肝功能及防止肝纤维化的

重型肝炎的分型和诊断标准.doc

[ 关键词 ]重型肝炎肝炎 健康网讯 : 北京佑安医院人工肝治疗培训中心段钟平 目前,国内将重型肝炎分为三型,即: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 重型肝炎。急性重型肝炎是指自出现黄疸到肝性脑病的发生病程少于 2 周;亚急性重型肝炎指发病 2 周以上 24 周以内发生肝衰竭症状,有脑病者称脑病型,有腹水而无脑病者称为腹水型;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表现与亚急性重型肝炎相似,但有慢性肝 炎或肝炎肝硬化的证据。现将 2000 年 9 月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有关重型肝炎的诊 断依据介绍如下。 一、重型肝炎的临床分型与诊断标准 1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 2 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 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 其他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黄 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2 亚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 天至 24 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 化道症状明显,肝性脑病,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并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μmm ol/L或血清胆红素大于正 常值 10 倍。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脑病型(包括脑水肿、脑疝等);首 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状(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 3慢性重型肝炎其发病基础有:①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②慢性乙型肝炎病 毒携带史;③无肝病史及HBsAg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炎体征(如肝掌、蜘蛛痣等) 、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如丙种球蛋白升高,白/ 球比例下降或倒置);④肝穿刺检查支持慢性肝炎;⑤慢性乙型或慢性HBsAg携带者重 叠甲型、戊型或其他型肝炎病毒感染时要具体分析,应除外由甲型、戊型或其他型 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 慢性重型肝炎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领域的最新重磅研究进展(完整版)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领域的最新重磅研究迸展(完整版) 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 Z AASLD )年会已于本月16日圆满闭幕。作为目前全球最权威的肝脏病学会议之一,AASLD年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肝病学专家以及相关人士的广泛关注。大家汇聚云端,分享和探讨肝病学领域的突破性硏究成果,尤其是在慢性乙型肝炎(CHB )领域,这些最新硏究进展为未来的HBV治疗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方向。 本届AASLD年会上的重要研究 真实世界数据全面验证TAF在各类人群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TAF在初治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强效、高耐药屏障一直是各国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的用药准则,在我国最新《中国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⑴中,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S 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 )以及恩替卡韦(ETV )被推荐为CHB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 在本届AASLD年会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研究团队报告了在初治CHB患者中TAF S TDF或ETV治疗48周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壁报779 )O

研究共纳入了116例初治CHB患者,根据患者意愿,有29例患者接受了TAF 治疗,43例患者接受TDF治疗,44例患者接受ETV治疗。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完成了为期48周的随访,在此期间未观察到药物相关不良事件。TAF可获得与TDF和ETV相当的抗病毒疗效,且在病毒抑制率(83.3% vs. 78.1% vs. 78.6%, P=0.871 )及ALT 复常率(81.5% vs. 79.4% vs. 72.4%,P=0.692 ) ±TAF 似乎更有优势。 TAF可改善NA经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得益于核苜(酸)类似物(NA )的出现,很多CHB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尤其是近些年出现的NA治疗药物,让CHB患者看到了临床治愈的希望。不过最近也有硏究表明,即便经一线抗病毒治疗, 也仍有1/5的患者病毒无法转阴而是维持在低病毒血症水平。由于CHB患者需要长期抗病毒治疗,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对于经治患者而言,选择哪种NA ,抗病毒效果和安全性更佳呢? 在本届AASLD年会上,就有不少学者对经治CHB患者抗病毒治疗药物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1. 首先是一项多国家、前瞻性的硏究队列(壁报811 ),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比较在经治CHB患者中,由其他NA转换为TAF治疗后的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涵盖了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成年CHB患者数据,所有患者在转换到TAF治疗之前,都曾接受过至少一年的其他NA治疗。其中199

重型肝炎的具体诊断标准

2000年全国肝炎专家组在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将草案提交西安全国第十届病毒性肝炎会议大会充分讨论,最后修订了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该方案将我国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等五个临床类型。其中重型肝炎又分为三个临床型,即: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 一、重型肝炎的具体诊断标准 (一)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2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Ⅱ度以上(按Ⅳ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 (二)亚急性重型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1μmol/L或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10倍,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脑病型(包括脑水肿、脑疝等);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 (三)慢性重型肝炎其发病基础有(1)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2)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3)无肝病史及无HBsAg携带,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如肝掌、蜘蛛痣等)、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如丙种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值下降或倒置);(4)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支持慢性肝炎。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重叠甲型、戊型或其它肝炎病毒感染时要具体分析,应除外由甲型、戊型和其它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到重型肝炎诊断标准(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 为便于判定疗效及估计预后,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肝炎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早、中、晚3期(1)早期:符合重型肝炎的基本条件,如严重乏力及消化道症状,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凝血酶原活动度≤40%~30%,或经病理学证实。但未发生明显的脑病,亦未出现腹水;(2)中期:有Ⅱ度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出血点或瘀斑),凝血酶原活动度≤30%~20%;(3)晚期:有难治性并发症和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或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活动度≤20%。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5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2015年10月22日本指南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而制定,涉及慢性乙型肝炎其它治疗策略和方法请参阅相关的指南和共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第一版),并于2010年第一次修订。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再次修订。 本指南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断、预防和抗病毒治疗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定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指南中的证据等级分为A B和C三个级别,推荐等级分为1和2级别(表1,根据GRAD分级修订)表1推荐意见的证据等级和推荐等级

一、术语 慢性HBV感染(chronic HBV infection) —HBsAg和(或)HBV DNA阳性6 个 月以上。 慢性乙型肝炎(chro nic hepatitis B)—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引起的肝脏 慢性炎症性疾病。可以分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和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 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血清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 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B)—血清HBsAg阳性,HBeAg阴性,HBV DNA阳性,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inactive HBsAg carrier)—血清HBsAg阳性,HBeAg 阴性,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每次至少间隔3个月,ALT 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显示:组织学活动指数(HAI)评分< 4或根据其他的半定 量计分系统判定病变轻微。 乙型肝炎康复(resolved hepatitis B)—既往有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病史,HBsAg阴性,HBsAb阳性或阴性,抗-HBc阳性,HBV DNA氐于最低检测限,ALT在正常范围。 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 作(acute exacerbati on or flare of hepatitis) —ALT 升至正常上限10 倍以上。 乙型肝炎再活动(reactivation of hepatitis B)—常常发生于非活动性 HBsAg携带者或乙型肝炎康复者中,特别是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化疗时。在HBV DNA 持续稳定的患者,HBV DNA升高》2 log10 IU/mL,或者基线HBV DNA阴性者由 阴性转为阳性且》100 IU/mL,或者缺乏基线HBV DNA者HBV DN侔20 000 IU/mL。 往往伴有肝脏炎症坏死再次出现,ALT升高。HBeAg阴转(HBeAg clearanee)—既往HBeAg 卩日性的患者HBeAg?肖失。 HBeAg血清学转换(HBeAg seroconversion)—既往HBeA?日性的患者HBeAg?肖失、抗-HBe出现。

肝病患者的营养代谢状况

当今社会营养不良已越来越被认可为一个可以影响慢性肝病特别是终末期肝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早期的Child-Turcotte 分级标准中,营养状况一直作为评估终末期肝病的预后标准之一。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外一致公认的对肝硬化及终末期肝病患者的临床状况和疾病的严重程度有效评估的Child-Pugh分级和MELD 评分标准中,营养状况并不包括在内。营养状况应同其他并发症,如腹水和肝性脑病一样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一、慢性肝炎 国外对慢性肝炎营养代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慢性丙型肝炎。文献报道,丙肝病毒(HCV)感染患者的糖尿病发病率为21%,乙肝病毒(HBV)感染患者糖尿病的发病率为12%。HCV 感染与脂质代谢也有明显相关性,可通过与载脂蛋白的相互作用干扰脂质代谢。慢性肝炎患者在病情稳定期肝功能基本正常,营养状况和物质能量代谢指标也大致在正常范围。有研究对142 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主观营养评价法分析,其营养不良发生率为% ;%的患者为高代谢状态,%的患者处于正常代谢状态,%的患者处于低代谢状态。平均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RQ)为±,处于正常范围,3 大营养素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供能物质,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的氧化率分别为%,%和%。 大部分慢性肝炎患者营养代谢状态与健康人群无明显差别,能正常进食,无需人工营养支持。慢性肝炎患者在保证足够热量的同时,饮食应以充足的蛋白质、高维生素、适量的脂肪为宜。微量元素的补充也十分必要,如硒的补充有助于抗氧化,对肿瘤的发生也有一定预防作用。 二、急性肝炎 急性肝炎营养代谢的特点国内外报道较少。急性肝炎患者发病前机体处于正常状态,急性病程不会对营养状态造成过多影响。文献报道,急性肝炎患者平均静息能量消耗(resting energy expenditure,REE)为(±)kcal/(kg·d),占正常预计值的%,其中85%的患者为高代谢状态,15%为正常代谢状态。从3 大营养素氧化率来看,碳水化合物为主要供能物质,碳水化合物氧化率为%;其次是脂肪,氧化率为%;再次是蛋白质,氧化率为%。如患者病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乙肝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属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科,其核酸由不完全双链DNA组织,约3200个核苷酸,能引起人类乙型病毒性肝炎。 2.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HBV外膜蛋白的主要成分,是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之一。 2.3 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 是HBV前C区和C区基因编码的分泌型蛋白,分子量约15kD,是HBV DNA 复制的标志之一。 2.4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antibody to hepatitis B core antigen(HbcAg),HBc 是HBV感染后核心抗原(HBcA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提示HBV的现症感染或既感染,其中抗HBC IgM阳性表明患者为急性HBV感染,抗HbcIgG阳性,但抗HbcIgM阴性或低水平表示慢性或既往感染。 2.5 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 是HBV的基因组,含有HBV的全部遗传信息,是反映病毒复制的指标。 2.6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 主要存在于各种组织的细胞中,以肝细胞中含量最高,当肝细胞炎症、坏死或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ALT可释放入血,使血中该酶的活性显著升高,故此酶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血清生化指标。 3 诊断原则

丙肝诊断标准

丙肝诊断标准(WS 213-2008) 1诊断标准 1.1流行病学史 1.1.1 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1.1.2 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史。 1.1.3 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1.1.4 与 HCV 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 HCV 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1.2临床表现 1.2.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1.1 病程在 6 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1.2 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疸。 1.2.1.3 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1.2.1.4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2.1 病程在 6 个月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2.2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1.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1.2.3.1 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区疼痛或不适等。 1.2.3.2 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1.2.3.3 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1.3 实验室检查 1.3.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 ALT、 AST 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 ALT、AST 升高。 1.3.2 血清抗-HCV 阳性。 1.3.3 血清 HCV RNA 阳性。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为规范慢性肝炎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于2005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更新。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订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BV) 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HBV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 h、煮沸10 min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HBV 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HBV侵入肝细胞后,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在细胞核内以负链DNA为模板延长正链以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然后以cccDNA为模板,转录成几种不同长度的mRNA,分别作为前基因组RNA 和编码HBV的各种抗原。cccDNA半寿(衰) 期较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2, 3]。 HBV已发现有A~I 9个基因型[4, 5],在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HBV 基因型和疾病进展和干扰素α治疗效果有关。与C基因型感染者相比,B基因型感染者较早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较少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6-9];并且HBeAg阳性患者对干扰素α治疗的应答率高于C基因型;A基因型患者高于D基因型[10-12]。 二、流行病学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 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13, 14]。 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 携带率为7.18%,5岁以下儿童的HBsAg仅为0.96%[15, 16]。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2000万例[17] [17] Lu FM, Zhuang H.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in China. Chin Med J (Engl), 2009,122(1):3-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