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郑伯克段于鄢人物分析教学提纲

郑伯克段于鄢人物分析教学提纲

郑伯克段于鄢人物分析教学提纲
郑伯克段于鄢人物分析教学提纲

郑伯克段于鄢人物分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的研讨,品味语言美,欣赏结构美。

2、通过课文的研讨,理顺情节结构。

3、通过课文的研讨,分析评价人物。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人物。

教学难点:理顺情节结构。

教学方法:研讨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先简述中国文学发展脉络,再由先秦文学概述转入本文所出自的《左传》)

1、《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相传作者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着重记叙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善于叙事,其中描写战争尤为精彩。

2、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矛盾冲突。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春秋初期发生在郑国的一个历史事件。

3、《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

部的纷争。

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即位,其弟共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二、诵读课文(播放朗诵录音,理解文意),分四组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标题内涵。

2、故事情节结构。

3、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关系。

4、你对郑庄公这个人究竟怎么看待?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最后老师展示参考答案。

1、标题内涵:

“郑伯克段于鄢”原本是《春秋》里的一句话,意思是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郑伯,指郑庄公。鄢,地名,在今河南鄢陵。

这题目里含有一个故事:隐公元年,郑国国君之弟共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使他“出奔”。

2、情节内容

①姜氏请立共叔段(1)(矛盾的开端)

叙述“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着重写姜氏对两个儿子的爱恶之偏。正是母亲的偏宠偏爱,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

剧。“遂恶之”的“遂”,把姜氏的任性偏执很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着重描述了母子关系,那么姜氏对两个儿子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

恶之(郑庄公)欲废

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②共叔段不断扩张领地(2、3、4)(矛盾的激化)

共叔段在京地建城,公然超过先王制定的规格。

共叔段逐步将西部和北部的边邑据为己有。

③郑伯克段于鄢的经过(5)。(矛盾的解决)

④庄公幽禁姜氏及母子和好如初(7、8)。(矛盾的解决)

颖考叔设法为庄公排忧解难。

姜氏、庄公“遂而相见”的经过。

作者托名君子的评论。

3、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关系。

①主要人物

姜氏(母亲)

郑庄公(儿、兄长、国君)

共叔段(儿、弟弟、大叔)

②研讨、分析人物性格

姜氏共叔段郑庄公

为之请制制,岩邑也,虢叔死

焉,佗邑唯命。

为之请京都城过百

雉。命西鄙、北鄙

贰于己。收贰以

为己邑,至于廩

延。

姜氏欲之,焉辟害;多行不义,必自毙。无庸,将自及。不义不

(n 1),厚将崩。

将启之完聚,缮甲兵,具

车乘,将袭郑。

可矣,命伐京。

板书设计(人物关系):

共叔段(幼子)

姜氏作为两人母亲,却伙同自己喜欢的二儿子巧设奸计,阴谋内

外夹击,推翻大儿子的政权。(由此可见姜氏的狡诈阴毒。)共叔段以弟攻兄,以臣犯君。(通过其犯上兵败的经历,可见其不自量力,妄自尊大,有勇无谋。)

庄公面对母亲与弟弟正在犯的错误,没有从母子之情与手足情谊出发,给予及时的劝阻,而是采取放纵的态度,并巧设缓兵之计,一步步将两姜氏(母亲)

个人引入设计好的圈套,借用国君的身份打击二人。(可见庄公的老谋深算,薄情寡义。)姜氏(母亲):偏执、自私、阴毒、狡诈。

共叔段(儿、弟弟、大叔):不自量力、妄自尊大、得寸进尺、有勇无谋。

庄公(儿、兄长、国君):老谋深算、薄情寡义、虚情假意、。

③结合传统的道德规范来评人物关系:

这里面有母子、有兄弟、有君臣等诸多关系,照平时这几组关系将会演绎出一些什么故事呢?

母慈子孝、兄弟同心、君贤臣忠等,这些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符合传统的道德规范。那在本文中这几组关系是否就是按照这种道德规范展开的呢?

文中三组关系并没有按照我们预想的传统的道德规范要求展开,因而向我们展示的是在古代那个社会大变革时期母亲算计自己的亲生儿子,兄弟之间手足相残,臣子犯上做难,诸侯随意讨伐,人们的心灵已经严重扭曲等一系列让人感到恐怖与寒心的画面,对此孔子也不免发出了周室衰微,道德沦丧的感慨。虽说现在已经没有君贤臣忠的要求,但母慈子孝,兄弟同心仍然是我们处理好家庭关系的基本原则,必须予以遵守,希望同学们能在具体生活中去实践它,做一个孝敬的孩子。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2.识记《左传》的编著者、朝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设计: 1、本文学习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讨将遵循几个原则:学生自己学习研究为主;重在 学习过程;强调信息的收集;注重创新。所以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将主要是两大环节:学习 对象及研讨方向的布置选择;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更重要的环节将在课外由学习自己完成。 2、对整个学习过程来说,学生一方是:研讨课文了解传统看法及观点产生疑问汇集疑问选题 搜集资料讨论课上展示自己的研究 ;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一方是:布置学习要求指导 研究过程指导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成果课上展示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 上课前我先提一个问题:生活中你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会遵循一定的原则吗 ? 同学可以介绍一下自己的原则吗? (如对人要真诚、守信、谦虚,以团结、顾全大局等 ) 现今我们在处理各种关系时都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这样相互间才会少一分尔虞我诈,多一些和睦与 融洽。那如果在封建制度异常严格的春秋时期不按原则办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今天我们将从《郑伯克 段于鄢》这篇文章中了解有关的史实,以对我们有所警戒。 二、推进新课: 1.文体知识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 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和有关言论,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重 要历史文献。作者善于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描绘纷繁复杂的战争场面和事件,也善于刻画人物,具有很高的 文学价值。 2.解题 “郑伯克段于鄢”原本是《春秋》里的一句话,意思是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 郑伯,指郑庄公。鄢,地名,在今河南鄢陵。 3. 背景 本文选自《左传 .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 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 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 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映的是 郑武公去世后,郑庄攻即位,其弟共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 史事实。 三、文意理解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 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 使姜氏受到了惊吓,所以起名叫 “寤生”,于是 (姜氏)很厌恶他。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 , 郑伯克段于鄢 教案 人物塑造,特别是分析郑庄公的人物性 格。 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 2 课时

郑伯克段于鄢艺术特点及人物性格分析

《郑伯克段于鄢》赏析及人物特点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做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公叔段。庄公脚在前倒生下来,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窹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疼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这个地方作为他的封地。庄公说:" 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说:"都城超过了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都城面积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的京邑,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受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蔓长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兄弟呢?"庄公说:"干多了不仁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看着吧。" 不久之后,太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大叔,就请允许我去事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陈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会祸及自己。随后,太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张到了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庄公说:"不行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 太叔修建城地,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制造武器,训练步兵,修造战车,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作内应。庄公得知了太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他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攻打鄢。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于是庄公把武姜安置到城颖,并向她发誓说:"不到地下黄泉,永远不再见面。"不久他又后悔这么说。考叔当时是颖谷管理疆界的官员,他听说了这件事,就送了些礼物给庄公。庄公请他吃饭,他却把肉放在一旁不吃。庄公问他为什么,颖考叔回答说:"我有个母亲,我的饭食她都吃过,就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允许我拿回去给她。"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送东西给她,唯独我没有!"颖考叔说:"请允许我大胆地问一下,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庄公把心理后悔的事告诉了他。颖考叔说:"

《郑伯克段于鄢》练习

《郑伯克段于鄢》课后练习高二()班姓名(一)指出下文的通假字 1.庄公寤生。寤,通“”,。 2.佗邑唯命。佗,通“”,指示代词,。 3.谓之京城大叔。大,通“”。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 5.姜氏欲之,焉辟害。辟,通“”。 6.姜氏何厌之有?厌,通“”,。 7.不义不暱,厚将崩。暱,通“”,。 8.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 9.无庸,将自及。庸,通“”。 10.段不弟.,故不言弟。弟,通“”。 11.遂寘姜氏于城颖。寘,通“”,,这里是“”的意思。 12.若阙地及泉。阙,通“”,。 13.永锡尔类。锡,通“”。 (二)词类活用 1.惊姜氏。惊,用法,。 2.爱共叔段,欲立之。立,用法,。 3.今京不度,非制也。度,名词作词,。 4.多行不义必自毙。义,名词作词,。 5.无生民心。生,用法,。 6.有献于公。献,动词作词,。 7.公赐之食。食,动词作词,。 8.隧而相见。隧,名词作词,。 (三)指出下列句子是哪种特殊句式(宾语后置、句省略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 1.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句 2.制,岩邑也。句 3.郑武公娶于申。句 4.亟请于武公。句 5.有献于公。句 6.姜氏何厌之有?句意为:? 7.敢问何谓也?句意思是:? (四)成语 1.多行不义必自毙谓。源出《左传?隐公元年》。 (五)重点翻译句 1.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译为: 2.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译为: 3.不义不暱,厚将崩。译为: 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译为: 5.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译为:

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译为: 7.段不弟,故不言弟。译为: (六)多义词 1.于 (1)郑武公娶于申介词,。 (2)亟请于武公。介词,。 (3)遂寘姜氏于城颖。介词,。 (4)段入于鄢。介词, 2.焉 (1)虢叔死焉。兼词,于之,。 (2)姜氏欲之,焉辟害。疑问代词,。 (3)君何患焉?句末语气词,。 3.克 (1)郑伯克段于鄢。动词,。 (2)克勤克俭。动词,。 4.为 (1)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介词,。 (2)不如早为之所。动词,。 (3)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动词,。 (七)古今异义词 1.都城过百雉。 古义:,两个词。今义:京城,京都。 2.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古义:。今义:认为。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何谓何患何厌之有 何谓:谓何,疑问代词宾语。何患,患何。 何厌之有:有何厌,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有标志前置宾语的作用。 国都邑鄙国,国家。周代诸侯的领地称“国”。如本文:“国不堪贰。”诸侯国的首都也称“国”,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国”内的大城市,但比国都小;“都”的大小不一。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用作动词,指建都。如杨雄《解嘲》:“都与洛阳。”因此汉以后京城也称为“京都”“首都”。 邑,城镇,大的叫都,小的叫邑。《史记五帝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邑的大小、人口不一,如本文:“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作为政治区域,古代以有宗庙为都,没有宗庙为邑。 鄙,边境上的小邑。如本文:“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课时3郑伯克段于鄢&周郑交质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 说明:《古文观止》中我选了9篇文章是比较适合你们的,我们做精读,剩下的古文仅做简单阅读,我帮助你们梳理一下古文内容和重点字词,不细讲,也不需要做回家的翻译,只要回去之后自己通读几遍即可。 今天讲的这两篇文章就是仅作阅读的。 一、介绍 郑伯克段于鄢(yān)可称得上是《春秋》中首年(即鲁隐公元年)记录的列国中的第一大事。鲁隐公元年即鲁国隐公的第一年。其中唯一一件战争的事情就是这个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就是郑庄公,而这个段就是他的弟弟共叔段。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与其母,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讨伐共叔段。庄公怨其母偏心,将母亲迁于颖地。后来自己也后悔了,又有颖考叔规劝,母子又重归于好。古文观止收录了《左传》版本并加附标题为“多行不义必自毙”,标题取自于文中庄公之语也。后《史记》在郑亦记录了《春秋》中的这个事件。 听一下古文观止的听书版。你可以去下载了,以后听着这个MP3睡觉,催眠效果很好。(帮我填份问卷) 二、译文 从前,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名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从此就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共叔段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大叔。 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城墙如果超过三百方丈长,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不符合法制,您将要不能控制。”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如何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很难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受到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趋灭亡,你姑且等待。” 过了不久,共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暗中归自己控制。公子吕说:“一个国家受不了两个国君的统治,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共叔段,那么我请求去侍奉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管他,他自己会遭到灾祸的。” 共叔段又把这两处地方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子封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更多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也终将崩溃。” 共叔段修整了城郭,聚集人民,准备好了充足的粮食,修缮盔甲兵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袭击郑国都。武姜准备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知道了共叔段偷袭郑的日期,说:“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己出奔,隐含责难郑伯逼走共叔段的意思。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特意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宴。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一个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吃过,只是从未吃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母亲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为什么这么说?”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颍考叔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忧虑的?只要掘地挖出泉水,挖个隧道,在那里见面,那谁能说您违背誓言(不是跟誓词相合)呢?”庄公依了他的话。 庄公走进隧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于是姜氏和庄公作为母亲和儿子跟从前一样(即恢复了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孝子而说的吧?” 三、赏析 通过此文,我们还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左传》的一种总体行文特点,即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这种手法,也正是《春秋》一书所用的手法。即后来常说的“春秋笔法”。即如我们所说的郑庄公阴险狡诈、姜氏偏心溺爱、共叔段贪得无厌,并非作者直接告诉我们,而是通过他们各自的言行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好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常见的文言句式 2、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 3、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化知识;识记字音 教学重点: 1、重点字音 2、文言句式:倒装句、“犹……况……乎”特殊句式 ( 3、联系历史文化,了解课文的结构,掌握故事的情节,分析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人物关系的微妙性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学生自读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文本解读法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今中外,宫廷内部斗争酿造了无数人间悲剧,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也上演了一幕幕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剧,当然也有皆大欢喜的完美结局。于是我们听到了“只因生在帝王家”的无奈感叹,于是我们看到了爱江山更爱美人的经典童话。而我们看到更多的是自古至今的手足相残、同室操戈,你们知道哪些皇室争权夺利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呢(同学讨论,通过故事了解宫廷斗争的残酷性) 下面我给大家讲个小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其实大家很熟悉,就是乾隆皇帝弘历和他弟弟弘治的故事。大家知道乾隆的父亲雍正皇帝就是通过“九子争帝”的残酷斗争而登上皇位的,相对而言乾隆登位要顺利得多,其实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顺利。雍正的前面几个儿子不是夭折就是过继给别人抚养,直到乾隆的隆重出生雍正才真正有了子嗣,但是乾隆出生一个时辰之后,和亲王弘治也出生了。在清朝,为了防止母子联合篡权,甚至不惜割断天然的血缘亲情,规定皇子出生以后,不能由亲身母亲抚养,要交给其他妃子抚养。这样,弘历出生后就由别的皇妃来抚养,而弘治恰恰是由乾隆的母亲来抚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乾隆母亲的处境,一个是亲身骨肉,一个是躬亲抚养,真的是手心手背啊,这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微妙性就知道当事人才能真切体会到。登位后,乾隆对母亲礼仪有加,甚至外出打猎都把母亲带在身边,为什么呢一方面是他在尽孝心,另一方面也确实不放心啊。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郑伯克段于鄢》说的也是宫廷中兄弟间的权势之争,中间也有一个母亲,我们来看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面对手心手背的问题,这位母亲是如何处理的。 ! 二、背景知识

郑伯克段于鄢人物分析教学提纲

郑伯克段于鄢人物分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的研讨,品味语言美,欣赏结构美。 2、通过课文的研讨,理顺情节结构。 3、通过课文的研讨,分析评价人物。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人物。 教学难点:理顺情节结构。 教学方法:研讨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先简述中国文学发展脉络,再由先秦文学概述转入本文所出自的《左传》) 1、《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相传作者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着重记叙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善于叙事,其中描写战争尤为精彩。 2、春秋战国是个战火纷飞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对外要防范他国的进攻,对内也要维护政权的稳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内部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矛盾冲突。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春秋初期发生在郑国的一个历史事件。 3、《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

部的纷争。 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公即位,其弟共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二、诵读课文(播放朗诵录音,理解文意),分四组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标题内涵。 2、故事情节结构。 3、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关系。 4、你对郑庄公这个人究竟怎么看待?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最后老师展示参考答案。 1、标题内涵: “郑伯克段于鄢”原本是《春秋》里的一句话,意思是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郑伯,指郑庄公。鄢,地名,在今河南鄢陵。 这题目里含有一个故事:隐公元年,郑国国君之弟共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使他“出奔”。 2、情节内容 ①姜氏请立共叔段(1)(矛盾的开端) 叙述“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着重写姜氏对两个儿子的爱恶之偏。正是母亲的偏宠偏爱,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 剧。“遂恶之”的“遂”,把姜氏的任性偏执很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教案1—《郑伯克段于鄢》

1、《郑伯克段于鄢》(教师版) 【教学目标】 1.了解专升本大学语文的考试特点。 2.《左传》基本文学常识。 3.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 4.掌握文中的主旨及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重难点】 1.《左传》基本文学常识。 2. 掌握文中的文言现象。 3. 掌握文中的主旨及重点人物形象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导入 2020年(17级,大二)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作为所有专业考试必考的四门公共课之一(不考专业课),总分100分,语文学习面临的问题是学得不好不孬,考得不上不下,短时期突破较难。 文学常识 20 文言知识 20 大学语文(专升本) 阅读鉴赏30 作文30 二、授课过程 【文学常识】 (一)作家作品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最大的编年体史书为《资治通鉴》)。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72年),迄于鲁悼公思念(前464年),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成“春秋三传”。《左传》的特点及价值 (1)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2)《左传》是一部历史散文巨著,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A、文笔简练 B、善于描写战争 C、出色的外交辞令 “春秋”、“传”的含义

春秋:各国修的史书的统称 传:用来解释“经”的文字 2、《郑伯克段于鄢》的写作背景 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了互相兼并的战争,各国内部统治者之间争夺权势的斗争也加剧起来。隐公之年(公元前772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二)、文言知识 概念相关: 通假字的概念: 古书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这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叫做通假字。 词类活用的概念: 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 文言知识: 通假字 1.庄公寤生:寤,同“啎”,逆,倒着,意味难产。 2.佗邑唯命:佗,同“他”,别的。 3.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三” 5.焉辟害:辟,通“避” 6.无生民心:无,通“毋” 7.若阙地及泉:阙,通“掘” 8.永锡尔类:锡,通“赐” 9.无庸:不用。庸,通“用”。 词类活用 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 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度,名词做动词,合乎法度; 3、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之,代词作动词,这样做; 4、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生; 5、段不弟,故不言弟 不弟,不像一个当弟弟的; 弟,名词作动词,做弟弟; 6、闻之,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献上的东西;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读懂文意,辨识、说明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用法。2.识记《左传》的编著者、朝代、文体性质、基本内容、主要特色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设计: 1、本文学习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讨将遵循几个原则:学生自己学习研究为主;重在学习过程;强调信息的收集;注重创新。所以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将主要是两大环节:学习对象及研讨方向的布置选择;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更重要的环节将在课外由学习自己完成。 2、对整个学习过程来说,学生一方是:研讨课文了解传统看法及观点产生疑问汇集疑问选题搜集资料讨论课上展示自己的研究;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一方是:布置学习要求指导研究过程指导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成果课上展示 教学重点:人物塑造,特别是分析郑庄公的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上课前我先提一个问题:生活中你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会遵循一定的原则吗? 同学可以介绍一下自己的原则吗?(如对人要真诚、守信、谦虚,以团结、顾全大局等) 现今我们在处理各种关系时都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这样相互间才会少一分尔虞我诈,多一些和睦与融洽。那如果在封建制度异常严格的春秋时期不按原则办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今天我们将从《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中了解有关的史实,以对我们有所警戒。 二、推进新课: 1.文体知识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和有关言论,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历史文献。作者善于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描绘纷繁复杂的战争场面和事件,也善于刻画人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解题 “郑伯克段于鄢”原本是《春秋》里的一句话,意思是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 郑伯,指郑庄公。鄢,地名,在今河南鄢陵。 3.背景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攻即位,其弟共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三、文意理解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 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 使姜氏受到了惊吓,所以起名叫“寤生”,于是(姜氏)很厌恶他。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读书儒家国学孔子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共叔段左丘明《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目的:1、通过课文的研讨,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 2、通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课文研讨,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 设计:1、本文学习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讨将遵循几个原则:学生自己学习研究为主;重在学习过程;强调信息的收集;注重创新。所以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将主要是两大环节:学习对象及研讨方向的布置选择;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更重要的环节将在课外由学习自己完成。 2、对整个学习过程来说,学生一方是:研讨课文了解传统看法及观点产生疑问汇集疑问选题搜集资料讨论课上展示自己的研究;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一方是:布置学习要求指导研究过程指导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成果课上展示 3、限于各方面原因,教师可以提供各类学习资料,包括字词解释、课文、评论文章,更主要的是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去寻找资料。 教学重点:人物塑造,特别是分析郑庄公的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方法:以讲诵方式为主,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字词句,解决部分易产生错误的地方。通过学生的阅读,产生问题、收集问题,先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 二、教学内容:熟悉课文,介绍相关背景知识,理清课文思路;背诵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导入新课: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四篇先秦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柬》、《触龙说赵太后》,这些大部是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君臣之间的对话、国家之间的尖锐矛盾,我们并试着现代观念加以审视。今天我们要学的《郑伯克段于鄢》是写郑国统治集团内部两兄弟的斗争,由于这篇课文

《郑伯克段于鄢》注释、分析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优秀的散文典范。《左传》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7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比《春秋》增多二十七年。约成书于战国之初。《左传》散文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其主要特点是简洁生动,工巧严谨。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不少出色的艺术手法,使其叙事文约事丰,精妙优美,达到了微而显、婉而辩、精而腴、简而奥的辩证统一。 《左传》相传为春秋时左丘明作,但历来对此多有异说。现在看来,《左传》作者实难确指。它并非成于一人之手,但既以“左氏”为名,应与“左氏”有某种关系。说其中部分史料可能出于左丘明传诵,大概比较可信。 左丘明,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 初①,郑武公②娶于申③,曰武姜④,生庄公及共叔段⑤。庄公寤生⑥,惊⑦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⑧。爱⑨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⑩,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51。” 大叔完聚○52,缮甲兵○53,具卒乘○54,将袭○55郑。夫人将启之○56。公闻其期○57,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58以伐京。京叛○59大叔段,段入○60于鄢,公伐诸鄢○61。五月辛丑○62,大叔出奔共○63。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64,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65;称郑伯,讥失教也○66;谓之郑志○67。不言出奔,难之也○68。 遂寘○69姜氏于城颍,而誓之○70曰:“不及黄泉○71,无相见也。”既而悔之○72。颍考叔○73为颍谷封人○74,闻之,有献○75于公,公赐之食○76,食舍肉○77。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78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79,请以遗之○80。”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81!”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82?”公语之故○83,且告之悔○84。对曰:“君何患焉○85?若阙○86地及泉,隧而相见○87,其谁曰不然○88?”公从之。公入而赋○89:“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90!”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91。”遂为母子如初○92。 君子○93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94。《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95。’其是之谓乎○96!” 【作品注释】 ①初:当初,这是回述往事时的说法。 ②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 ③娶于申:从申国娶妻。申,春秋时国名,姜姓,河南省南阳市北。 ④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郑武公之妻,“姜”是她娘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谥号。

优秀教案郑伯克段于鄢导学案教师版

18《郑伯克段于鄢》(教师版)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 2、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积累并掌握重点文言文实词,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 2、共叔段为叛乱所作的准备工作。 【教学难点】 1、郑庄公面对共叔段的积极备战采取了步步退让、消极备战策略却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取胜?【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预习积累】 一、知识链接 1.《左传》简介: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后人也有认为是汉代刘歆改编的。有学者甚至认为它并非解说《春秋》,只是一部与《春秋》有关的、相对独立的史书。 2.关于“国”、“都”、“邑”、“鄙”: 国,国家。周代诸侯的领地称“国”。如本文:“国不堪贰。”诸侯国的首都也称“国”,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国”内的大城市,但比国都小;“都”的大小不一。如本文:“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用作动词,指建都。如杨雄《解嘲》:“都与洛阳。”因此汉以后京城也称为“京都”“首都”。 邑,城镇,大的叫都,小的叫邑。《史记五帝纪》:“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邑的大小、人口不一,如本文:“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作为政治区域,古代以有宗庙为都,没有宗庙为邑。 鄙,边境上的小邑。如本文:“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3.《春秋》与“春秋笔法” (1)关于《春秋》 《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很高,但不完备。孔子曾修订《春秋》。 (2)关于“春秋笔法” 春秋:春秋时鲁国的史书。笔法:写文章的技巧。指文字隐晦、文笔婉转而含有褒贬意思的写作风格。 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描述写法,称“微言大义”,在叙事时暗含褒贬,委婉的表达作者的倾向。左丘明概括为“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 (3)古今春秋笔法示例 例一:《周语下》:鲁侯归,乃逐叔侨如。……简王十二年,晋杀三都。十三年,晋侯弑。……齐人杀国武子。 析:“杀”可指杀人,杀有罪之人,无罪之人,也可指杀动物。“弑”在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一般指下杀上,并且“弑”的对象只能是人而不能是物。“诛”主要用于杀有罪,杀不仁者,可以下杀上,也可以是上杀下;“戮”的对象可以是有罪之人、不仁之人,也可以是无罪之人,同时又可以解释为羞辱。同样有“杀害”的意思,但不同的用词寓含不同的褒贬态度。 例二:《晋语》载晋惠公在韩原之点中被秦军俘虏,言“亦不克救,遂止于秦”,不说晋惠公被秦国拘囚,而言“公在秦三月”。 析:止,执也,即被擒获。晋国史官用“执”字有损于君主的尊严,因此用“止”。写晋惠公被囚,说“在

郑伯克段于鄢教学设计

2课时 【学情分析】 文言文教学易言文分离,先一字一句地梳理课文字词句,然后分析课文;以前者为重点,以后者为次。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学生只见字句,不见全文。单一的字词句的讲授容易陷入死记硬背的陷阱。如今高考用全国卷,文言文考察更注重理解文意和迁移能力,所以文言文教学应既重文言字词句的积累又注重学生个体的读懂能力与分析能力的培养。学生经过初中及高一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积累及读懂基础。本课拟在学生预习之后,发挥小组讨论解疑的功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关于《左传》的基本文学常识,掌握相应的文言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基本情节和内容,学会多角度地评价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和伦理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学会结合语境推测语意。 难点:多角度地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相关常识;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特殊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放录音或范读课文,准确认读,扫清语言障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学会结合语境推测语意。 【教学重难点】 梳理文章脉络;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 学习内容 一、课前预习 知识积累: 1.解题及《左传》简介 郑伯克段于鄢:《春秋》里的一句经文。《郑伯克段于鄢》是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左传》的首篇,《古文观止》的首篇。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间鲁国及当时几个主要诸侯国二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本书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目的是传述《春秋》,即把《春秋》中所提到的,所简短记述到的事件,发展成为较完整的叙事散文,如《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就是由《春秋》中的一句“郑伯克段于鄢”加以丰富,叙述成这个较完整的故事的。 《春秋》是“经”,文字俭省,微言大义。《左传》是“传”,“传”是对“经”的具体叙述。解释《春秋》的除《春秋左氏传》之外,还有《谷梁传》、《公羊传》,史称“春秋三传”。 2.背景:春秋战国是个战乱频仍的时代,群雄争霸。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内部也出现了非常残忍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矛盾冲突,如鲁国一度君权旁落、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初期郑国国君郑庄公和他的弟弟共叔段为争权而大动干戈的一个历史事件。 3、完成下列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形象

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人物形象《郑伯克段于鄢》的时代背景是春秋战国,这是个战火纷飞、礼乐制度逐步瓦解的时代。文中讲述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本文刻画了鲜明的人物特征,故事情节紧凑,跌宕起伏。细致地描绘了君臣、亲子、兄弟之间的复杂关系。 无可非议的是,《郑伯克段于鄢》是以褒扬郑庄公为主,武姜氏,共叔段的所为更突出郑庄公的韬光养晦,雄才大略,足智多谋。 分析人物要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根据客观事实。那么,我就来公正、客观的的分析郑庄公的性格特征。 我认为,文中的郑庄公扮演着双重的社会角色:一方面,作为国君,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具有政治家的谋略和素质,有远见、沉着冷静、思维缜密;另一方面,作为儿子和兄长,对母亲意见的尊重以及对弟弟的一再忍让,说明他对母亲姜氏和弟弟共叔段是有感情的,体现了他人性化的一面,他重义、重情。 对其同胞兄弟共叔段:面对胞弟的弑兄夺位,在兵临城下的情况下,我相信庄公是可以彻底除去这个后患的,完全是可以做到的。但共叔段最后逃到了共国,性命得以保留。 对其母亲武姜氏:以"不到黄泉,永不相见”流放其母,到最后“遂为母子如初”。古代人是很看重“孝”的,庄公此举不仅赢得了美名,更赢得了民心。 所以可以说,郑庄公有情有义。 从姜氏的“...为之请制。”到“请京,使居之。”,郑庄公采取的

是欲擒故纵的态度。并非郑庄公软弱可欺,而是老谋深算的表现,武姜请名于军事险要地区邑地,庄公立即回绝,而答应给京。可以看出庄公一来减少了段的威胁,二来表现了对共叔段的照顾,三来不会完全弃母亲的要求于不义。 再来看看共叔段的一系列作为,“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到“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再到“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面对共叔段的变本加厉,郑庄公并没有急于发难;面对大臣“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以及“若弗与,则请除之。”,郑庄公淡定自如,表面仅以“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回应。其实,郑庄公早已洞察于未然。 说明郑庄公很有远见,有一定的政治思想,是一个可成大事之人。 读完了《郑伯克段于鄢》,是可以有很多东西值得加以借鉴的。 我想,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注重自己精神上的富足,才能过得快乐,过得有意义。千万不可以为了一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而忘却了本应最为珍惜的东西。

2020届高中语文 4.18《郑伯克段于鄢》同步备课教案 粤教版必修5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借历史事件寄寓思想感情的艺术。 2、培养学生团结友善、坦诚相待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疏通文意,把握故事发展脉络。 2、继续对文言重点实词、虚词与特殊句式的学习。 3、注重分析人物刻画与主题表达的关系,准确把握文章作者写作意图。 4、能比较客观的评品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言 上课前我先提一个问题,生活中你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会遵循一定的原则吗?(会。)有同学可以介绍一下你的原则是什么吗?(好,我归纳了一下大概有对人要真诚、守信、谦虚,以团结、顾全大局等).现今我们在处理各种关系时都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这样相互间才会少一分尔虞我诈,多一些和睦与融洽。那如果在封建制度异常严格的春秋时期不按原则办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今天我们将从《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中了解有关的史实,以对我们有所警戒。 二、关于“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一般都称为《春秋》。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隐公元年,终于哀公14年(前722-481),记事特别简单,类似新闻标题。孔子为了维护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名定分,巩固最高奴隶主政权,使“大一统”局面恢复安定。他的这种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笔法表现出来。 三、关于“左传” 1、关于“传” 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就是“传”。 2、《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 3、前人多说《左传》不传《春秋》,因为《左传》的文笔富艳浮夸,其详载历史的本末及有关佚闻琐事,太过细致,有如文学作品中的小说,违背了“春秋大义”。 4、《左传》反映的是儒家思想,既有民本、爱国等进步思想,也包含封建伦理观念,正统等级观念等在今天看来落后的思想。 5、《左传》叙事详细完整,故事性强,善于用极少的笔墨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个性化。 6、司马迁、班固都说作者是左丘明,班固并说左丘明是鲁左史,大多人认可这个说法。 四、关于《郑伯克段于鄢》 1、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左传》的首篇,《古文观止》的首篇。 2、作为一个标题,一句历史大事记,这标题交代故事的主要人物,故事本身、地点。“郑伯在鄢地打败段”,看似平常但我们若想想,郑伯与段是嫡亲兄弟,“鄢”又不在郑国境内。这些问题,就感到这个故事不是那么简单。 3、在课文的第五节后,省了这么一句话:“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这段话解释经文何以如标题这样记的原因。

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形象

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人物形象 《郑伯克段于鄢》的时代背景是春秋战国,这是个战火纷飞、礼乐制度逐步瓦解的时代。文中讲述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本文刻画了鲜明的人物特征,故事情节紧凑,跌宕起伏。细致地描绘了君臣、亲子、兄弟之间的复杂关系。 无可非议的是,《郑伯克段于鄢》是以褒扬郑庄公为主,武姜氏,共叔段的所为更突出郑庄公的韬光养晦,雄才大略,足智多谋。 分析人物要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根据客观事实。那么,我就来公正、客观的的分析郑庄公的性格特征。 我认为,文中的郑庄公扮演着双重的社会角色:一方面,作为国君,他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具有政治家的谋略和素质,有远见、沉着冷静、思维缜密;另一方面,作为儿子和兄长,对母亲意见的尊重以及对弟弟的一再忍让,说明他对母亲姜氏和弟弟共叔段是有感情的,体现了他人性化的一面,他重义、重情。 对其同胞兄弟共叔段:面对胞弟的弑兄夺位,在兵临城下的情况下,我相信庄公是可以彻底除去这个后患的,完全是可以做到的。但共叔段最后逃到了共国,性命得以保留。 对其母亲武姜氏:以"不到黄泉,永不相见”流放其母,到最后“遂为母子如初”。古代人是很看重“孝”的,庄公此举不仅赢得了美名,更赢得了民心。 所以可以说,郑庄公有情有义。 从姜氏的“...为之请制。”到“请京,使居之。”,郑庄公采取的

是欲擒故纵的态度。并非郑庄公软弱可欺,而是老谋深算的表现,武姜请名于军事险要地区邑地,庄公立即回绝,而答应给京。可以看出庄公一来减少了段的威胁,二来表现了对共叔段的照顾,三来不会完全弃母亲的要求于不义。 再来看看共叔段的一系列作为,“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到“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再到“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面对共叔段的变本加厉,郑庄公并没有急于发难;面对大臣“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以及“若弗与,则请除之。”,郑庄公淡定自如,表面仅以“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回应。其实,郑庄公早已洞察于未然。 说明郑庄公很有远见,有一定的政治思想,是一个可成大事之人。 读完了《郑伯克段于鄢》,是可以有很多东西值得加以借鉴的。 我想,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注重自己精神上的富足,才能过得快乐,过得有意义。千万不可以为了一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而忘却了本应最为珍惜的东西。

《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结合教师串讲,掌握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文言词语的用法; 2、把握文章的情节结构,分析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3、了解课文的出处以及关于《左传》的基本文学常识; [教学难点] 1、文中文言词语较多,句式复杂,需要重点掌握。 2、郑庄公性格颇多争议,学生可以根据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设想] 课文特点分析:这是一篇历史散文,全文结构完整,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这篇文章代表了《左传》的语言的主要特点。作者善于用极精练的语句、委婉流畅的笔调写出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也善于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内心活动,形象鲜明,绘生绘色,所以值得反复诵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 故事导入:郑庄公是先秦时期一位君王,隐公三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我们要认识郑庄公这个人就要学习《郑伯克段于鄢》,通过这篇课文来认识一下这位可爱的郑庄公。本文选自《左传》同学们是否熟悉《左传》?中学里曾经学过《左传》的名篇没有?(要求学生回忆出自己所了解的《左传》的相关信息。)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详细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和有关言论,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历史文献。作者善于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描绘纷繁复杂的战争场面和事件,也善于刻画人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课文背景: 本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记载了郑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郑国邻近东周都城洛阳,郑武公与其子郑庄公都曾在周王朝中任卿士之职。庄公希望在政治上能大有作为,梦寐以求的是扩张郑国的势力,因此首先考虑到剪除异己,巩固自己在国内的地位。本文所反映的是郑武公去世后,郑庄攻即位,其弟公叔段欲争权夺位,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兵戎相见,骨肉相残的历史事实。 3、课文的层次结构 全文共5段,分4个部分: 一、姜氏厌恶郑庄公,偏爱公叔段。从而交待了庄公母子不合,兄弟争斗的原因。(矛盾的开端) 二、写公叔段不断扩张势力,而郑庄公虚伪应对,实怀杀机。(矛盾的激化) 1、公叔段得到京地作封邑。 2、公叔段在京地建城,公然超过先王制定的规格。 3、公叔段逐步将西部和北部的边邑据为己有。 三、郑伯克段于鄢的经过。(矛盾的解决) 四、庄共幽禁姜氏及母子和好如初。(矛盾的解决) 1、颖考叔设法为庄公排忧解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