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存款准备金与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货币政策效应

存款准备金与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货币政策效应

存款准备金与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货币政策效应
存款准备金与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货币政策效应

2008-05-24

存款准备金与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货币政策效应- [货币金融学]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s://www.doczj.com/doc/1d6237868.html,/logs/21526002.html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李扬等来源:《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5期

摘要:法定存款准备要求与资本充足率监管是金融当局对商业银行施加的最重要的两项管制制度。从功能上看,这两项制度都有约束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效果,基于这种联系,将这两项制度结合起来进行细致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法定存款准备金被作为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早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在新的金融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资本金监管产生的货币政策效应,已经渗透到许多原有货币政策工具都暂时无法达到的领域。这也正是国外资本充足率监管逐渐覆盖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深刻根源。由于资本充足率监管已经被引入我国并逐渐发挥作用,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若干新的重大变化,并且随着监管的深入,不断跟踪与研究资本充足率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显得更加迫切。

一、导言

近年来,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在不断地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一些国家甚至最终取消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相反,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却在逐步加强,而且,在巴塞尔委员会的不懈努力下,全球现在已经有了标准统一的监管框架。现在,各国都在努力按照《巴塞尔协议》的相关要求来加强本国商业银行的资本、资产风险监管。从时间步调来看,各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着手进行改革的时间大致是在1988年,而第一个规范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巴塞尔协议》恰也是在那个时间公诸于世的。从近20年的发展来看,这绝非时间上的巧合。作为旨在约束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两个不同制度:存款准备金制度和资本充足率监管,在功能上存在着彼此替代的关系。从一些国家的实践看,资本充足率监管已经在相当大程度上覆盖了存款准备率的功能。

2004年,存款准备金制度与资本充足率监管之间的替代关系开始在中国显现,不过,中国的表现形式比较特殊。当年,为了进一步约束已初现端倪的局部经济过热以及少数金融机构滥放贷款的行为,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与此相关的央行公告值得玩味:“在我国实行统一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和资本充足率监管尚未有效实施的情况下,缺乏对金融机构区别对待的正向激励机制。……借鉴国际上依据金融机构风险状况区别对待和及时校正措施的做法,对

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有利于抑制资本充足率较低且资产质量较差的金融机构盲目扩张贷款,防止金融宏观调控中出现…一刀切?。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与资本充足率制度是相辅相成的,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调动金融机构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积极性,督促金融机构逐步达到资本充足率要求,实现调控货币供应总量和降低金融系统风险的双重目标。”从这段表述可以看出:货币当局启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其目的就是要用存款准备金制度来暂时替代资本充足率监管。具体说,在资本充足率监管尚未有效发挥作用的条件下,货币当局期望通过存款准备金率的差别化来替代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及时校正”功能,以实现“奖优限劣”的目的。

推行差别存款准备金比率管理,是中国货币政策的一项创举,它充分体现了货币当局在将国际经验运用于中国国情过程中的智慧和灵活性。但是,这种安排的问题也很显然:第一,就其功效而言,由于对主要金融机构实行了“例外”处理,差别准备金率制度的适用范围事实上是相当小的。因此,“及时校正”只能针对少数并不重要的金融机构,因而,籍以调控信贷和货币供应的目标也就很难实现。第二,既然只是在资本充足率监管尚未到位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那么,央行与银监会的协调问题,以及差别准备金率制度的取消(在资本充足率监管到位的条件下)步调等等,均应有较明确的安排。然而,迄今并未见到任何提示。

上述状况说明,随着我国货币政策的逐步成熟和银行监管体系的逐步完善,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的协调配合问题已日渐突出,对之展开研究亦属当务之急。

二、部分准备制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起源、发展与衰落

部分准备制是现代商业银行运行的一个基本特征。部分准备制滥殇于贵金属货币通行的西欧中世纪时代。那时,伦敦的金匠和金商,经常应客户之托代为保管金银,并签发保管收据。起初,这些收据只能用作收回保管物证之用,但久而久之,它就在委托人手中转变成支付工具。在另一面,金匠也发现:为应付客户的提取,他并不需要经常维持十足的贵金属准备,他可以将客户的一部分贵金属贷出以赚取利息,而且,客户将借款再度存入时,金匠可以再次签发收据。这便是构成现代商业银行运行基础的部分准备制以及存款货币倍数创造的起源。在这里,尽管金匠只是对客户委托保管的金属货币保持了部分准备,其流动性却能得到充分保证。

然而,部分准备制的实践虽然产生于伦敦,但使之成为一项制度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却是在大洋彼岸。1863年,美国通过了《国民银行法》,要求获得吸收存款特许的银行必须对发行的银行券和吸收的存款都提取25%的准备金,而且,该法明确指出:发行银行券和(或)存款准备金的功能都是维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这就是存款准备制的最初法律形式。

19世纪末以来,随着各国中央银行相继建立,美国的做法开始向世界普及。不同的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必须缴存中央银行。在中央银行方面,由于集中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它便拥有了行使“银行的银行”之职能的资财。倘若商业银行发生支付危机,中央银行便可充当最后贷款人,为商业银行和全社会提供足够的流动资金。这样,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在保证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同时,进一步增添了促进银行业稳定运行的功能。

存款准备金被集中于中央银行之后,它的支付清算功能便显现出来。从历史上考察,存款准备金的清算功能同样产生于英国。早在十八世纪,英国的许多私人银行就发现,将部分银行准备金以开立活期账户的方式存放于英格兰银行并据以进行清算,是非常方便的事。1854年英格兰银行执行清算职能后,所有商业银行都在英格兰银行开设存款账户,并且形成传统。毫无疑问,在集中准备金的基础上展开清算,极大地提高了清算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全社会对清算的货币需求。现在,几乎所有国家的法定存款准备金都可以充当商业银行之间清算的资金。在一些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尽管已经取消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但是,商业银行仍然被要求在中央银行保留清算帐户,以供清算之需。例如,英国在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以后,就放弃了实行20余年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但商业银行仍需在英格兰银行保留清算准备金,其余额根据清算需要予以确定。再如,加拿大从1992年6月起分阶段取消法定准备金制度,并最终在1994年实现了这一目标。在新制度下,商业银行并不被迫需要在加拿大银行(央行)保留一定的准备余额,但是,它们仍需在加拿大银行保留充足的清算准备金。从这些国家的实践看,取消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之后,清算对资金的边际需求成为决定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余额的主要因素。

存款准备金率作为一种货币政策手段的功能也是被美国货币当局“发现”的。1931年,联储认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更多的是影响银行信贷扩张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正是从那个时候起,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开始成为货币政策的一项重要工具,并与再贴现窗口和公开市场操作一起被并称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三大法宝”。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在货币政策体系中的作用显现出下降趋势。在那里,法定存款准备比率在不断下调过程中保持了长期的稳定。这一变化与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体系的改革有着直接关系。格林斯潘入主联储之后不久,便将调整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值作为联储货币政策唯一的中介目标变量。联储要实现对联邦基金利率“谨慎有序”地调控,就完全依赖于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率。由于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具有“货币政策的巨斧”之效,它与联储追求的“有序”和最少冲击的政策理念便很难契合。在欧盟,尽管在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实施框架中仍然保留了对某些种类存款的最低法定准备金要求,但在实践中,欧洲央行并没有将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当作一项货币政策工具来使用。按照欧洲央行的表述,实行最低法定准备金的主要目的在于,稳定货币市场利率和弥补银行系统流动性的结构性短缺。那些实行通

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比如英国和加拿大等国,甚至比美国和欧盟走得更远,它们索性取消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并相应设立清算帐户,其余额则完全取决于银行的清算之需。

看来,法定存款准备制作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金融制度安排,在经历了数百年发展之后正在向其原始状态复归:作为货币政策手段的作用正日趋下降,而维持支付清算和保持必要的流动性的功能则再次突显出来。

多方面的因素促成了这种转变。除了众所周知的“准备金税”的弊端之外,还有三个重要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来自货币政策操作格局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纷纷改革了货币调控体系,其基本的方向就是逐渐放弃了在20世纪70年代盛行的、在现代货币主义学说指导下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的货币政策操作体系,转而“复归”以某种短期利率为中介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无论是美国、欧盟,还是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英国和加拿大等国概莫能外。在这种新的货币政策格局下,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所以被逐渐抛弃,是因为调整法定存款准备比率对货币供应量的冲击过大,从而会导致货币市场利率剧烈波动。这与现有的货币政策操作的利率目标是相冲突的。第二个原因是来自货币当局货币政策操作的新理念。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货币政策理论认为,货币政策的效果高度依赖于社会公众的“货币幻觉”,因此,举凡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以“出其不意”造成冲击为基本要旨。然而,经过“理性预期革命”之后,货币政策的操作一改其神秘主义,转而以透明度和可信度为基础,追求在与社会公众充分对话的基础上,最少冲击地稳定实施。而法定准备金率手段不适于进行此类操作。第三个原因则来自银行监管的新发展。众所周知,从1988年第一个《巴塞尔协议》开始直至2004年的第二个巴塞尔协议即《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其显著的发展,就是规定了较高的资本充足比率,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设定了上限。由于8%的资本充足率通常都高于一般国家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根据“短边规则”,就控制银行信贷扩张的效果而言,资本充足率管理已经覆盖了存款准备金率的功能,从而弱化了法定存款准备比率作为货币创造乘数决定因素的作用。另外,由于资本充足率监管包含着识别风险并根据风险程度不同而要求提供相应资本金的内容,它对银行发放贷款的约束作用事实上比其8%的资本充足率要强得多。不仅如此,如果说存款准备金比率管理的覆盖范围仅及银行的表内业务的话,那么,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覆盖范围则有效地扩展到银行的表外项目。所以,在银行大量从事表外业务的今天,资本充足率监管显然比存款准备金制度更为全面、更为可靠,也更为强硬。

三、资本充足率监管:基本功能

对银行实施资本充足率监管,是在巴塞尔协议的总框架下展开的。

《巴塞尔协议》指的是,国际清算银行(BIS)成员国的中央银行在瑞士的巴塞尔所达成的若干重要协议的总称。迄今为止,重要的《巴塞尔协议》共有4个,即:1961年3月的《巴塞尔

协议》,旨在防止美元下跌而缔结的“稳定黄金市场市价协定”;1972年3月的《巴塞尔协议》,为欧共体成员国也是国际清算银行成员国所达成的协议,旨在缩小共同体内部各国间汇率波动的幅度;1988年7月的《巴塞尔协议》,即巴塞尔委员会(全称为“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银行业条例和监管业务常设委员会”)通过的《关于统一国际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以及2004年的《巴塞尔协议》,即从1998年开始草拟直至2004年6月26日在十国集团的中央银行行长和银行监管当局负责人会议正式公布的《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巴塞尔协议虽有4个,现在人们提及的《巴塞尔协议》,一般指的都是后两个。

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旨在全球建立统一的银行资本充足性监管标准。巴塞尔协议对资本充足比率中的资本定义、风险系数、风险换算系数和最低资本水平作了具体的规定。其中的“资本”被要求具备三个方面的条件:对利润分配和银行竞争能力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公开的账册上充分反映并为市场最经常地用于判断资本充足性的基本依据;对所有会员国的金融系统是共同的必要因素。《巴塞尔协议》还将银行资本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其中核心资本包括已缴股金的普通股、永久性非累积的优先股、公积金和储备提留。附属资本包括未公开的实际储备、房地产和持有证券的重估增值、贷款损失预提准备、债券股票复合性质的融资、次级定期债券。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银行的风险加权资本比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比率不得低于4%,附属资本不得超过4%。按照风险加权资本方法,银行持有的资产(如商业贷款)风险越高,要求的资本也会越多;反之,持有的资产(如政府债券)风险越低,则要求的资本也会越低。同时,对于商业银行的表外交易(如信用证或期货交易)也要求持有相应的资本。这样,通过风险加权方法,银行资本就涵盖了银行所有的表内与表外项目。

巴塞尔协议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加强国际银行系统的安全与稳定,同时保持资本充足率管理的高度一致,从而避免国际活跃银行之间的不公平竞争。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颁布后不久,巴塞尔委员会就着手对其加以修订和完善,历经数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终于问世。《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原有的资本监管做了修改和完善,并引入了银行监管的相辅相成的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管和市场约束;《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继承了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并将资本金要求视为最重要的支柱;《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拓展了风险范畴,强调全面风险管理,即不仅要计算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而且还要考虑操作风险。根据全面风险权重计算出的最低资本充足率依然为8%。新协议提高了信贷损失风险资本的敏感度,要求对风险高的借款人适用更高的资本,低风险则适用低资本;强调应对包括利率风险、股票风险、外汇风险、商品风险和期权价格风险等等在内的市场风险加以特别关注;银行在风险控制时还应当注意操作风险。

《巴塞尔协议》给商业银行的运行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银行资本的传统功能,在于保护存款者利益和充当银行损失的缓冲垫。银行的股权资本可以为经营损失和非常损失提供保护,从

而减少银行破产的可能性。而且,银行的股权资本基础越雄厚,存款人和存款保险机构受银行资产价值下跌的影响就越小。当人们从现金流量的角度来观察问题时,便可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种缓冲器的重要意义。从现金流量的角度看,只要总的现金流人超过现金流出,银行就有清偿能力。假设某银行的某个客户因财务困难而拖欠了贷款,银行因此再也不能收到利息和本金,现金流人也就直接减少了,但现金流出并未受到影响(除增加托收成本外)。因为,除了银行债务的利息支付是强制性现金流出之外,银行普通股和优先股红利的支付都不是强制的,银行可以在不违约的条件下延期支付这些红利,而把这些当前收益用于补偿银行的贷款拖欠损失。所以,由于减少了强制性的现金流出,资本的存在确实构成银行经营风险的缓冲器。此外,资本充裕的银行还可以改造新债务或股权来补偿损失的现金流人。因此,一家银行有多少资本,直接决定了它承担风险的能力大小,同时也就决定了银行为债仅人提供的保护作用的大小。而公众对银行的信心正是银行进入金融市场的现成通道,它决定了银行以合理的利率从传统渠道筹集资金的能力。承担风险和聚集资金这两种能力正是银行自身活力的源泉所在。

同存款准备金一样,资本可以提高银行的流动性。如果银行没有高流动性的资产来满足存款者的取款要求,那么,该银行就是不健全的。在此情况下,如果银行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其资产价值下降到了存款负债的价值之下,那么,大量的客户取款就会使银行因流动性不足而倒闭。明显地,存款者取款并不是问题的根源。银行流动性不足导致的清偿能力低下,最终的根源坯在于银行的操作损失和其在资产市场上的价值的下降。虽然从理论上说,银行可以通过借入款项来满足存款者取款的需要,例如,通过同业拆借或者向作为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借款来渡过难关,但借款只是银行极其有限的一项资金来源。若只是单个银行面临流动性不足,同业借款或向中央银行借款在短期内也许是一个便利的方法,但当大量的银行面临流动性困境时,借款的通道就会被阻塞。这就是当大量的银行陷入困境时,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也无能为力的根源之所在。此外,即便商业银行可以轻易地通过同业或向中央银行借款来弥补流动性的不足,其借款的期限通常是非常短的,这又会使“借短用长”的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期限更加不平衡,更高的风险又使得银行的流动性问题更加严峻。然而,如果在一个给定的时期内,银行能够对资产进行重组、改善操作效率而控制风险,提高资产的质量,它仍然能够起死回生。因此,为了防止银行因流动性不足而倒闭,对银行进行资本管制就绝对必要。监管者也应当在确定银行的资本比率时,更多地考虑银行资产组合的风险、盈利性和资产的流动性。风险越高,资本要求也越高。资本充足性在银行流动性管理中的作用就在于:当银行糟糕的业绩被发现和更好的管理政策被实施并收到成效之前,它是有效地吸收损失的缓冲垫。

银行的资本充足性管制还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并进而降低为负债而支付的风险溢价,因而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银行不同于其它企业的特点之一就是它的高杠杆性,即它是用存款者的盈余资金来获取收益和承担风险的。如果银行的资本率很低,那么,因信息不对称,它同样可能产生道德风险或者采取追求高收益、高风险的机会主义行

为谋取内部人的最大利益。解决存在于银行经营中的这种“委托/代理”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提高资本金要求。资本金要求迫使银行用自己的资本承担一定的经营风险,这样就可以将银行进行赌博的损失内部化。很明显,在投资中,银行若无足够的自有资本,银行就会更多地投资于更加安全的资产。换言之,资本充足性要求减少了银行的机会主义动机和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降低了发生损失的概率,提高了银行资产的安全性。由于银行资本提高了银行的稳健性与安全性,因而会对银行的资本收益和负债的成本,并进而对银行的盈利性带来相应的影响。AllenN·Berger对银行的资本及其盈余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他的研究结果显示,银行资本比率与银行的盈利率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银行的资本比率越高,其盈利能力就越高;反之亦然。其原因在于:银行的资本比率越高,银行的风险就相对越低,在银行倒闭时,银行的残余价值会越高,银行的债权人所承担的行政的、法律的和资产贬值的成本越低,他们的债权就越能够得到保障,其风险就相对更低。因此,银行的资本比率越高,它们就不需要对存款者支付更高的风险溢价,从而降低了银行的资金成本。

四、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货币政策效应

由于资本充足率监管约束了商业银行的贷款扩张行为,在实践中它就有了实施宏观调控的功能。这种功能既体现在对信贷总量的调控上,也体现在对银行信贷资产结构的调整上。就总量调控而言,在商业银行的资本总额一定的情况下,资本充足比率监管确定了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的上限;就结构调整来说,在银行资本总额一定的情况下,为了保证资产的总值不变和保持合规的资本充足比率,商业银行将被迫调整其资产结构,减少诸如商业信贷这类风险较高的资产的份额,增加政府债券这类风险较低的资产的份额。通过这种调整,整个信贷结构势必产生符合监管当局需要的变化。反转来看,如果监管当局希望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发生某种变化,它就可通过对银行的不同资产规定不同的风险拨备来实现这一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国民经济不同部门的资金可得性将发生变化。

事实上,早在1988年《巴塞尔协议》实施之后,国外的一些经济学家就开始研究风险加权资本充足性监管对货币供应等宏观经济运行方面的影响。Anjan V·Thakor的分析发现,在1989—1993年间,尽管货币政策试图刺激银行贷款和经济活动,但美国的经济增长表现得相当疲软。此外,在美国银行业的资产组合中,贷款相对于其持有的证券的比重大幅度地下降了。他的结论是:所有这些变化,主要是由风险加权资本监管造成的。”Douglas W·Diamond和Raghuram G·Rajan也认为,除了增加银行的稳定性外,银行的资本还会影响银行流动性的创造和信用创造功能。由于客户对流动性与信用的依赖性也是不同的,因此,银行的资本结构还会决定银行客户的不同性质。另外,巴塞尔委员会在1999年的一份关于银行监管的报告中曾经这样说:“某些证据表明,在美国和日本经济衰退时,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压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银行这一时期的贷款,并导致了其他经济部门的衰退”。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主席Richard Syron 则把这一现象称为“资本性紧缩”。

据此,可以运用税收理论来解释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货币政策效应。由于筹集资本比吸收保险的存款的成本要高,因此,风险资本就可被视为一种管制税。资产的风险越高,对其征收的管制税也就越高。为了规避这种管制税,银行就会自觉地增加低风险资产的比重,并相应减少高风险资产的比重。换言之,实施资本充足率监管之后,由于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普遍要高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后者的作用事实上被前者覆盖了。可以认为,这可能正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实施《巴塞尔协议》之后纷纷减少对法定存款准备率的使用,甚或最终放弃作为货币政策手段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深厚背景。

应当注意的是,上述资本充足率监管的货币政策效应在中国已经发生。2004年以来,我国信贷增长率和货币供应量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就应归因于银监会逐步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和改变了项目资本金比率。另外,除了资本充足率监管之外,银监会同时也要求商业银行提高拨备覆盖率。例如,房地产开发贷款被要求提取100%的拨备,而住宅抵押贷款的拨备比率只有50%。在这种差别化的贷款损失拨备要求下,商业银行贷款的收益与风险分布被大大改变,适应这种改变,其贷款投向结构势必调整,并最终使得不同经济部门的资金可得性产生重大差别,从而达到了当局要约束信贷总量和调整信贷结构的效果。再如,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一些表外项目发展得相当快:2003年和2004年,我国商业银行签发的承兑汇票余额就分别高达27700亿元和33794亿元。对这些或有负债,传统的货币政策手段鞭长莫及,但是,实施资本充足率监管,银行的这些活动都可以被置于监管当局的控制之下。

四、简要结论

分析表明,资本充足率监管框架的引入,将在多方面对金融体系的运行和货币政策的实施产生深刻影响。由于资本充足率监管已经被引入我国并逐渐发挥作用,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若干新的重大变化。目前,这种变化非常突出地表现在存款准备金率管制与资本充足率监管的相互替代关系上。可以预计,随着资本充足率监管的逐步到位,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之间的关系还将发生进一步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有相辅相成之效,也可能有彼此替代之果。面对这些新的深刻变化,协调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研究资本充足率监管对货币政策操作的多方面影响,应当被提上议事日程。

试论我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试论我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摘要:中国人民银行从2004年4月25日起开始实施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直接收缩了商业银行流动性,警示效果明显,使得风险类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更为审慎,但关键指标未根本改善,制度实施效果有待提高且存在一定制度缺陷。因此,应调整差别存款准备金利率确定方式,实行信息披露制度,加大差别存款准备金上调幅度且分档次执行,扩大实行范围,增强监管政策的协调一致性,以逐步完善我国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制度;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信息披露 为了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金融机构稳健运行,防范金融风险,督促金融机构逐步达到资本充足率要求 、降低不良贷款比率,中国人民银行从2004年4月25日开始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但是,从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实施效果情况看,该政策存在缺陷,需进一步加以完善。 一、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简介 (一)背景 2003年以来,金融机构贷款进度较快,部分银行扩张倾向明显。一些 贷款扩张较快的银行,资本充足率及资产质量等指标有所下降。因此,借鉴国际上依据金融机构风险状况区别对待和及时校正措施的做法,中国人民银行从2004年4月25日起对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有利于抑制资本充足率较低且资产质量较差的金融机构盲目扩张贷款,防止金融宏观调控中出现“一刀切”。 (二)总体思路 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总体思路是,金融机构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低、不良贷款比率

越高,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高;反之,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高、不良贷款比率越低,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低。 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实施效果 (一)直接收缩了商业银行流动性 制度实施后,资本充足率低于4%的商业银行将向人民银行多缴存款准备金,相应收缩了其贷款总量,一定程度 上限制了风险类金融机构扩张风险资产。因此,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施行,对维护区域 金融安全和促进金融市场合理有序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外部约束和强制监管。 (二)警示效果明显 制度实施后,风险类商业银行按照“提高贷款质量、降低不良存量”的思路,积极改善盈利性和风险性状况,经营改革步伐明显加快。一方面,商业银行采取精选优质客户、适当 上浮贷款利率和建立快速审贷机制等手段提高经营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法律维权力度、设立专业处置部门、监控风险贷款户收支等渠道盘活不良贷款,制度的警示作用已初步显现。 (三)风险类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更为审慎 制度实施后,风险类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思路,加强内部管理,部分盈利性指标、流动性指标和安全性指标出现了积极变化,整体赢利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有所增强。 (四)关键指标未根本改善,制度实施效果有待提高 部分商业银行仍然存在资本充足率较低、不良贷款率较高、存贷款比例快速上升、中长期贷款比率和对流动负债依赖性比率明显超标、风险加权资产比率恶化等问题,表明其风险控制能力和资产总体质量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与其业务发展状况极不相符,人民银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政策效应有待进一步观察。

高一政治教案-高一政治解读存款准备金率 精品

解读存款准备金率 为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从紧货币政策要求,央行决定从2007年1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至14.5%,这是央行年内第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那么,什么是存款准备金率呢?它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现行高中政治教材没有存款准备金率这个概念,但是很有可能遇到学生问这个问题。下面就此问题做一些介绍。 要理解存款准备金率,首先要理解存款准备金。理解存款准备金得从银行的产生说起。 银行起初只是兑换货币,后来增加新业务,替有钱人保管金银,别人把金银存放在他的保险柜,他给人开张收据,并收取一定的保管费。天长日久,有聪明人看出其中门道,虽然每天都有人存,有人取,但他们的保险柜里,总有些金银处于闲置状态,很少有保险柜被提空的情况。于是兑换商玩起“借鸡下蛋”的把戏,别人每存一笔钱,他们只在手中保留一部分,剩下的则悉数贷出去。被兑换商保留在手里的那部分金银,就是后来的存款准备金。 准备金本来是为了保支付的,但它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就是赋予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职能,并最终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金融制度演进到今天,原来的“副产品”已经成为“拳头产品”,上升到了主要地位。准备金保支付的作用倒不那么显山露水了,因为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渠道越来越宽,应付客户提款,已经不像早期那样过分依赖准备金了。 假设某商业银行接受了一笔原始存款,金额100元,按照20%的准备金比率,银行留下20元的准备金,把剩下的80元贷给一个木匠,木匠把这笔款支付给木材商,木材商又原封不动把它存在银行里。这样,原来100元的原始存款,现在变成了180元。也就是说,当银行把一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的时候,银行创造了货币。借贷程序不会到此为止,银行还会留下20%的准备金,把剩余的64元再贷出去,因此又形成一笔相应的存款……如果这个借贷程序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以至无穷,那么,严格的数学逻辑可以证明,最终将形成500元存款,整整扩张了5倍,正好是20%的倒数。我们把这一倒数称为货币乘数。 在现代金融体系中,中央银行是唯一的货币发行者,如果把所有的商业银行看成一个整体,那么任何一笔从外部注入的货币,归根到底都来自于中央银行。这叫做高能货币。因为这些货币一旦注入到商业银行中,就能够通过不断贷出,创造出更多的货币来。就像它们天生具有很高的能量一样。高能货币到底蕴涵多少“能量”,并不取决于它们自身,而是取决于货币乘数,或者说取决于准备金比率。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准备金比率不是20%,而是10%,那么,那100元的原始存款,最终将扩张为1000元,而不是500元。由于准备金比率具有强烈的放大效应,所以各国中央银行,一般都对准备金规定一个强制的比率,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各商业银行必须遵守的最低比率,任何时候低于这个比率,都得及时补足。这样一来,中央银行一手掌握着高能货币,一手掌握着货币乘数,整个货币供应量,也就基本在它的控制之中了。 核反应堆通常令人生畏,但用几根小小的控制棒,就能随心所欲地控制它的反应速度。这些控制棒,与存款准备金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后者控制是不是反应堆,而是金融体系中的货币扩张速度。金融体系的紊乱,其破坏力会大大超过一座失控的反应堆。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要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按规定的比率在其吸收的存款总额中提取一定的金额缴存中央银行,并借以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制度。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当中央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金融机构可用于贷款的资金增加,社会的贷款总量和货币供应量也相应

简述存款准备金制度

简述存款准备金制度 2011年1月20日,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自2008年12月22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来第八次上调准备金率。两年来,央行频繁上调准备金率,对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经济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准备金率的变动也能反映出宏观经济学中的相关知识。 存款准备金概述: 存款准备金,也称存储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换句话说就是金融机构缴存在中央银行的一部分存款。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成为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所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准备金与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比率。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还是以贷款利差为主。因此,商业银行将所吸收的公众存款用于发放贷款已获得最大利润收入。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及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需要。此时由于商业银行提交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就相对减少。打比方说,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10%,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0万元存款,要想央行缴存100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00万元。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20%,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800万元。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随着金融制度的发展,存款准备金逐步演变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小,将增减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和整个商业银行体系货币创造的能力,改变货币的乘数大小,从而间接调控货币量的使用。①在实行中央银行制的国家,法定准备金率往往被视作中央银行重要的政策手段之一。央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金融机构以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是很大的。央行规定的法定准备金率越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就越多,其可运用的资金就越少,从而导致社会信贷总量的减少;反之,央行规定的法定准备金率越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上缴的存款准备金就越少,其可运用的资金

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背景、目的

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背景 The central bank lowered the deposit reserve rate reason, background 1.与经济发展回落相关:GDP增速从一季度的9.7%下滑到二季度的9.5%和三季度的9.1%。在国内外的多重压力下,通过货币政策的适当放松达到提振经济,解决就业,稳定职工收入,稳定社会的目的。 1.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GDP growth rate down from the first quarter of 9.7% down to two in the 9.5% quarter and the three quarter of 9.1%. At home and abroad under the multiple pressures, the appropriate relaxation through monetary policy to boost the economy, solve obtain employment, stable worker income, stabilize social objective 2.地方财政债券的发行,挤占了货币流动性的释放,扩大了投资但减少了消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混合使用,使市场利率水平保持稳定,在CPI高位情况下,贷款利率不会作大的松动,否则会使今年的调控(特别是对房价调控)付之东流。 2 .local government bond issuance, misuse of monetary liquidity release, expanded investment but reduced consumption. Expansionary fiscal policy and the monetary policy of outspread sex mix, so that the level of interest rates remained stable, high in the CPI case, loan interest rate not loose, or they will make this Regulation ( especially for price control ) all one's efforts wasted. 3.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向深度蔓延,我国第一大出口市场进入二战后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从9月份开始,我国出口已连续2个月负增长 3 .due to the depth of the spread of European sovereign debt crisis, China's largest export market in the economy after World War II the most difficult period. From the beginning of September, China's export has 2 consecutive months of negative growth 目的: Purpose:

存款准备金及其作用机制的完善

存款准备金及其作用机制的完善 摘要 近来,有关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调整已愈发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极大的调整调节了社会货币供应量,以达到了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目的。存款准备金政策素有作用大,见效快,强烈的宣告效益等的优点,又有容易引起经济震动,不宜适当调整等缺点,所以在使用存款准备金政策时,应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使其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更有效的作用。本文将对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建立及演变进行回顾,在现行制度框架下对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进行了分析,并重点论述目前存款准备金政策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和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频繁调整;运行机制;效果作用 一、政策介绍 1.1、定义: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deposit-reserveratio。存款准备金,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存款准备金的比例通常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被称为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存放在中央银行、超出存款准备金的部分,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 1.2、目的: 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Deposit Reserve Ratio)。准备金本来是为了保证支付的,但它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就是赋予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职能,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现已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是传统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利率的影响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利率的影响 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利率的影响 张川动环0901 201972163 摘要:本文运用数据研究法,对2019年—2019年间,30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市场 利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1)在一个月内市场利率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反应不明显,到三个月时会有一定是正向反应;(2)相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动幅度,市场利率的波动 幅度较小,存款准备金率对市场利率的影响有限。关键词: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市场利 率一·引言 今年国家调整金融政策,几乎每月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一次,至6月20日共上调 六次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达21.5%,创历史最高点,每次约调整0.5个百分点,就一次 性冻结银行资金近3600亿元,存款准备金与加息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其目的是要防 通货膨胀!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意图十分明显,就是回收流动性,这也导致大部分 中小房企开发贷款申请办理相当困难,融资渠道几乎被堵死。 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用于调节经济重要的货币工具之一。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中 的重要环节,其变动对货币政策提供了重要信息,而且市场利率具有可控性强,可测性好,能调节供应的优点。 在实践中,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会对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一些国家已经放弃了法定 存款准备金制度,一些保持谨慎的态度使用。西方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指出,调整存款准 备金率会影响货币的预期价值和货币总量,同时和市场利率有正相关的联系。二.实证 数据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2019年到2019年为上升,2019年到2019年 初为下降,2019年到2019年末为平稳,而2019年又开始持续上升。与之相对应的市场利率的变化趋势与它大致相同。但是可以明显发现市场利率的波动相对存款准备金率来说较小。 同时我们可以看见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在08年6月25日,而市场利率的下降是在同 年的9月26日。再看存款准备金率在10年5月10日上升,而市场利率在同年的10月20日。这说明市场利率的变化相对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来说有一定的滞后性,滞后时间大概 在3个月。 调整背景 根据m=,可知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成反比,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在2019年到2019年年中,中国当时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状态,而在这是相应的出现了流动性过剩造成的通货膨胀,央行在这期间不停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以及制造信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和下调浅析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论文题目:存款准备金的上调和下调浅析 姓名:陈澄 学号:40904013 班级:金融5班 指导老师:潘晓萍

存款准备金的上调和下调浅析 摘要: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央行三大货币政策之一,长期以来,在进行宏观经济调控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10年短暂的五个月中,央行连续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既为了抑制膨胀预期,又有助于实现经济刺激计划的目标。这一措施可能会对金融机构信贷数量以及股市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央行有必要采取地区差别准备金率,加大反通胀信息的透明度的措施,从而实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上调下调 理论概况 1、定义: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存款准备金的比例通常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被称为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存放在中央银行、超出存款准备金的部分,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 2、职能 存款准备金的四种职能: (1)、通过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助于在流动资产状况发生变动时稳定隔夜利率--缓冲职能; (2)、为中央银行提供了准备金需求的一个来源,从而可以补偿通过自发性因素产生的流动性资产供给--流动资产管理职能; (3)、可以被作为一种控制货币总量的手段--货币控制职能; (4)、可以被认为是中央银行收入的一个来源--收入或税收职能。 事件: 中国人民银行11月30日宣布,12月5日起,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调整后,大型金融机构的存准率将降至21%。这是自2008年12月以来,央行首次下调存准率。中国上一次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在2008年12月25日。此后,中国货币政策在2010年由“宽松”走向“稳健”,央行在2010年和2011年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其中仅2011年就密集地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最近的连续12次上调) (一)、上调原因

存款准备金问题

西方银行制度中规定,商业银行应将其吸收的存款总额按一定比例以现金的方式保留起来,以作为储户提取存款的准备金。准备金占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准备率,由于准备率通常依法规定,因此被称为法定准备率。在实际应用中,存款准备金率并非单独应用,而是根据货币政策的目标搭配其他货币调控工具使用。 而货币政策调控的目标,是要保持经济发展、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所需要的货币流量和信用流量的平衡。而这种平衡通常通过影响金融机构储备水准来实现。(1)公开市场操作——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来影响货币总量和信用总量,并影响货币储备量和货币基础。(2)贴现率——以影响储蓄机构使用资金的成本,来影响贷款和投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基础。(3)存款准备金率——其变化会影响货币乘数。(4)证券投资透支比率——其变动直接影响证券市场的投资活动。早期,贴现政策是美国调节货币和信用流量的主要工具;后来,美国不断运用其它调节工具,但一旦发现公开市场操作与存款准备金率的功能相一,且前者在实际调节中更具有弹性,而后者的“刚性”易导致直接的货币供应减少、出现经济不景气和伴随高失业率时,1990年12月,美联储取消了对所有定期存款的存款准备金要求,在1992年4月,也将活期存款的存款准备金率从12%降到了10%。加拿大、瑞士、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干脆完全取消了所有存款准备金的要求。公开市场操作成为现代金融体系发

达国家中最重要的一个货币政策工具。 现阶段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多于他国,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政策、汇率政策等八大货币政策调控工具。虽然我国在积极改革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公开市场操作尤其是在1998年至2000年处置亚洲金融风暴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其他各项货币政策工具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1)货币政策工具太多,在实际应用中容易产生矛盾、甚至产生与预期相反的结果;(2)自2003年9月21日存款准备金率由6%调至7%之后,一直到2008年6月25日,共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1次,达至17.5%。既出现让人感觉我国的宏观调控手段比较简单的认知,又出现信贷资产增长变慢,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经济不景气,伴随部分企业倒闭出现较高失业率的“刚性”结果;(3)更重要的是,在现代金融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对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及其运用,更多地应是按照市场化原则来确定和执行,而非自身可调配的权力。以公开市场操作为主体,组合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应该是我国在现代金融体系中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方向。 另一方面,单说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主要作用在于减少银行的可用资金,控制贷款增速,减少全社会的流动性。此举旨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2008年9月25日,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已是央行2008年第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次数

准备金与存款准备金率

准备金与存款准备金率 一、准备金 1、概念 准备金(reserve)是商业银行库存的现金和按比例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2、目的 实行准备金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商业银行在遇到突然大量提取银行存款时,能有相当充足的清偿能力。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法定准备金制度还成为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进行控制的一种制度。中央银行控制的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的多少和准备率的高低影响着银行的信贷规模1。这个制度规定,商业银行不能将吸收的存款 全部贷放出去,必须按一定的比例,或以存款形式存放在中央银行,或以库存现金形式自己保持。准备金占存款总额的比重,称为准备率。 二、存款准备金率 1、概念 存款准备金,也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或存储准备金(Deposit reserve),存款准备金率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2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 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RDR,即RMB Deposit-reserve Ratio,全称为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是限制金融机构信贷扩张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的总额的比率。这一部分是一个风险准备金,是不能够用于发放贷款的。这个比例越高,执行的紧缩政策力度越大。 2、存款准备金的影响 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可提供放款及创造信用的能力就下降。因为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就变小,从而降低了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创造信用、扩大信用规模的能力,其结果是社会的银根偏紧,货币供应量减少,利息率提高,投资及社会支出都相应缩减。反之,亦然。 打比方说,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7%,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万元存款,要向央 行缴存7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3万元,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7.5%,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92.5万元。 3、分类 存款准备金分为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两部分。央行在国家法律授权中规定金融机构必须将自己吸收的存款按照一定比率交存央行,这个比率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按这个比率交存央行的存款为法定准备金存款。金融机构缴存的法定准备金,一般情况下是不准动用的。而超额准备金,金融机构可以自主动用,其保有金额也由金融机构自主决定。 (1)超额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及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帐户上的实际准备金超过 法定准备金的部分。而金融机构在央行存款超过法定准备金存款的部分为超额准备金存款,超额准备金存款与金融机构自身保有的库存现金,构成超额准备金(习惯上称为备付金)。超额准备金与存款总额的比例是超额准备金率(即备付率)。 (2)法定准备率 法定准备率(statutory reserve)是指以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对于存款所必须保持的准

人民银行解读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人民银行解读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字号大中小2015-03-09 19:22:33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陆磊]谢谢!非常高兴来到中国政府网,就网友们关心的货币政策话题,特别是这次人民银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能对实体经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构成什么样的影响,乃至对于民生构成什么样的影响,跟大家聊一聊。[16:23] [陆磊]春节后货币回笼,大量资金回到商业性金融机构,这时候需要做反向操作,回收在市场上存在的过度流动性。往年是这样,但今年不同,因为我们观察到今年出现了一个大的结构性变化。2014年我们经济和金融体系发生的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就是我们的国际收支出现了经常账户仍然保持比较高的顺差,而资本与金融账户出现一定程度的逆差,这个逆差跟国际国内的环境、跟政治经济环境都有关系。比如大家都预期美联储可能要加息,实行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是不是美元要升值?在资本与金融账户中出现了960亿美元的逆差,如果按照近期汇率折算乘以六或者六多一点,折合人民币大约5000多亿等值的人民币资金的结构性流动性缺口。[16:39] [陆磊]这种结构性缺口需要有一些政策工具加以弥补,而且这种结构性缺口不是简单地通过日常性的公开市场操作,也就是日常的买卖债券方式能够有效弥补的,那么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就可以使得整个银行体系一次性增加足额的流动性来地对冲掉刚才所说的结构性问题所形成的流动性缺口。 所以一是春节因素需要降准,二是刚才所说的结构性变化,这两者都决定了我们在此时此刻的政策时机。为什么采用这个工具进行降准,这需要解释的是普降。普降针对的政策目的很清楚,一定要使得市场的流动性,整体经济的货币量保持在一个适度的比较平稳的水平,既不可大起也不可大落。所以这是第一个政策意图。[16:46] [陆磊]第三个政策意图就是定向。定向的目的是调结构,或者说是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比较时间和空间。大家观察到了,我们对于符合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额外再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们对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额外再降低4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实现支农、支小,支持经济运行的薄弱环节。这个政策意图应该说是具有延续性的,因为在2014年我们两次定向降准也是为了完成支农、支小。我们一直重点关注三农、小微型企业的融资难、成本高问题,也给出了一系列的相应政策安排。所以2015年春节前这次降准无非是2014年政策的延续,并不带有突发性。[16:47][主持人] 您预计未来的货币政策走向是怎样的呢?[17:13] 陆磊]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稳健和松紧适度,根据经济运行情况、经济指标的变化继续预调和微调。因为任何总量性政策都必须关注经济运行当中重要指标的变化。这些重要指标包括经济增长水平怎么样,实体经济的景气状况怎么样,就业情况怎么样,还有物价总水平怎么样,这些因素共同决定总量性政策的出台,而这些相应的指标我们还在观察当中。这是一方面需要说明的。[17:15] 陆磊]第二方面就是我们必须兼顾稳增长和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之间的平衡,一定不能够单纯地把宏观调控政策当作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主要手段。因为无论是经济学理论、政策实践,还是各国的经验和教训,都充分证明实体经济层面有效率的增长才是根本,企业的竞争力才是根本,要素的质量和数量才是根本。要素质量包括我们的受教育水平、劳动技能水平,要素数量包括我们

日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借鉴意义

47 日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借鉴意义 潘文皓1 谢云山2 摘 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长期以来是各国中央银行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日本这个经历二战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可想其宏观经济政策颇有成效。日本中央银行在1957年5月确立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20世纪80年代以前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还是比较有效的。但此后日本中央银行开始逐步放弃这一货币政策,这个可否作为日本中央银行没有更好的发挥调控经济作用的原因呢?不得而知。日本中央银行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没有采用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却是一个客观事实。 关键词:日本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政策效果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简介 存款准备金制度最初始于18世纪的英国,以法律形式规定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始于美国。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最初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持银行的流动性,而其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真正受到重视是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这期间,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货币供给量与存款准备 金率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控制货币供给量也就成了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目的。在存款准备制度下,商业银行将吸收的存款提取一部分存款准备金后,其余部分贷放给客户,客户通过签发支票完成其支付行为,收款单位将所得款项存入银行,银行除按一定比例提留准备金后又贷放出去,这样辗转存贷,商业银行体系便可数倍派生出存款,即一笔原始存款可以倍数放大为货币供应量。 表1 日本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情况 单位:亿日元、% 调整年份 定期存款 其他存款 定期存款 其他存款 定期存款 其他存款 存款限额 存款>200 存款≤200 1959 0.5 1.5 0.25 0.75 存款限额 存款>1000 200<存款≤1000 存款≤200 1961 1 3 0.75 2.25 0.25 0.75 1962 0.5 1.5 0.5 1.5 0.25 0.75 1963 0.5 3 0.5 3 0.25 1.5 1964 0.5 1.5 0.5 1.5 0.25 0.75 1965 0.5 1 0.25 1.5 0.25 0.5 1969 0.5 1.5 0.25 0.75 0.25 0.75 存款限额 存款>10000 1000<存款≤10000 存款≤1000 1973 2 3.75 1 2.5 0.25 1.5 1974 2.25 4.25 1.25 2.75 0.25 1.5 存款限额 存款>15000 3000<存款≤15000 存款≤3000 1975 2 4.25 1.25 2.75 0.25 1 1976 1.75 3 0.75 1.75 0.25 0.75 存款限额 存款>20000 5000<存款≤20000 存款≤5000 1977 1.625 2.5 0.625 1.25 0.125 0.25 存款限额 存款>25000 8000<存款≤25000 存款≤8000 1980 1.75 3.25 0.75 2 0.25 1 1981 1.625 2.5 0.625 1.25 0.125 0.25 存款限额 存款>33000 10000<存款≤33000 存款≤10000 1983 1.625 2.5 0.625 1.25 0.125 0.25 存款限额 存款>25000 12000<存款≤25000 500<存款≤12000 1986 1.75 2.5 1.375 2.5 0.125 0.25 1991 1.2 1.3 0.9 1.3 0.05 0.1 资料来源:日本中央银行网站(http://www.boj.or/) 作者简介: 1潘文皓(1981-)男;湖南永州人;云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院;金融学,国际金融方向。 2谢云山(1975-)男;山东淄博人;中国人民银行博士后,研究方向:货币政策,公司金融。

中国历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表

次调整幅 数时间调整前调整后 调整机构与 原因 度 央行按存款 种类规定法 定 存款准备金 1 84 年 率: 企业存款 20% 农村存款 25% 储蓄存款 40% 央行将法定企业存 款20% 农村存存款准备金 2 85 年款 25% 率 储蓄存款 40% 统一调整为1 0% 3 87 年10% 12% 2% 4 88 年 9 月12% 13% 1% 5 98 年 03 月 2 13% 8% -5% 1 日 6 99 年 11 月 2 8% 6% -2% 1 日 7 03 年 09 月 2 6% 7% 1% 1 日 8 04 年 04 月 2 7% 7.5% 0.5% 5 日 9 06 年 07 月 0 7.5% 8% 0.5% 5 日 10 06 年 08 月 1 8% 8.5% 0.5% 5 日

11 06 年 11 月 1 8.5% 9% 0.5% 5 日

1207年01月1 9.5% 0.5 % 9% 5 日 1307年02月2 10% 0.5 % 9.5% 5 日 1407年04月1 10.5% 0.5 % 10% 6 日 1507年05月1 11% 0.5 % 10.5% 5 日 1607年06月0 11.5% 0.5 % 11% 5 日 1707年08月1 12% 0.5 % 11.5% 5 日 1807年09月2 12.5% 0.5 % 12% 5 日 1907年10月2 13% 0.5 % 12.5% 5 日 2007年11月2 13.5% 0.5 % 13% 6 日 2107年12月2 14.5% 1% 13.5% 5 日 2208年01月2 15% 0.5 % 14.5% 5 日 2308年03月2 15.5% 0.5 % 15% 5 日 2408年04月2 16% 0.5 % 15.5% 5 日 2508年05月2 16.5% 0.5 % 16% 0 日

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股票市场影响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世界金融经济的发展与创新的加快,我国经济实力得到迅速增强。在多于财富处理的方式上,在通过存款或是购买理财来获取相应的增加值外很多人都倾向于将钱投入股市,据调查,我国股民数量已经超越了1.2亿,且仍有上升的空间。不过与国外相比,我国股票市场仍存在许多缺陷,一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对我国股市的投资功能产生了制约还对我国货币政策才喊声了一定的影响。如退市制度的不完善、上市欺诈幕交易等。按理论理论上说,股票市场的运行方向应该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成负相关,但是这一点在我国却不明显。所以在采取对货币政策改革或是采取相应措施,当局应当考虑货币政策对股市带来的影响,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政策。相较于西方国家,由于国际和国的经济形势不断发生变化,我国对于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过于频繁:在2011年,央行先是连续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接着又下调过三次。央行决定下调0.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并在2015年2月5日公布并实施。并且,为了提高金融机构支持结构调整的能力,加大对小微企业、“三农”以及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对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定向降准标准的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4个百分点,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形势较为严峻。而据巴克莱银行业的分析师预测,我国还会继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虽然这一举措有利于抑制资产质量恶化,但也会使银行业的净息差产生很大的下行压力。 我国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是为了满足今年春节这段期间的流动资金的需求,但另一方面也使金融系统的压力增大。由于房地产市场的疲软和反腐行动,使大量资金流出,从而导致流动资金需求与往年相比有所增大。而近期的人民币贬值,可能会使资金外流情况进一步恶化,所以随着美元的不断回升,外汇占款将会下降,而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也会呈现趋势性下降。另外逐渐成熟的结构性产品也使金融系统压力增大。所以这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表明,与股票市场的调节相比,我国更侧重于资金外流对资金流动产生的影响。本文针对近期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利用Eviews软件进行科学的实证分析,研究其对股票市场所产生的影响,根据实证结果,得出自己的见解。 关于这次降准,其带来的效果的呈现仍需要一段时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经济上,有利于避免经济波动,保持松紧适度的流动性,有利于经济平稳增长和价格稳定。另一方面,有利于为我国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支农”和“支小”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能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贷款的可获得性,以促进“小微”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所以我希望通过对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股市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我国频繁变动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这也是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的实证检验。 1.2 国外相关研究 1.2.1 国相关研究 针对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情况,学者们提出了自己的研究假设。于东(2012)[1]认为我国经济存在不少潜在隐患,如:经济发展过热、通货膨胀等问题,就2011年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的七次调整,他认为这反映了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另外由于存款准备金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重要的调控工具,它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金利玲(2012)[2]认为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股票市场存在滞后、不稳定的影响。琼(2011)[3]假设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与股票指数的运行趋势相反,两者存在负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1)

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及原因分析 【摘要】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是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一方面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另一方面通过乘数效应多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近年来我国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比较频繁。本文结合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情况,分析了我国历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存款准备金率通货膨胀压力流动性货币供应量 存款准备金,也称为存储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具有强制性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规定的存款准备金率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率。 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小与否、高低与否都取决于当时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政策。存款准备金率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货币政策之一,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对金融机构会产生很大影响。[1]准备金率越高,收缩的货币量越大,经济运行可用的资金越小,对经济发展起到负面作用。反之,则扩大资金的可用量,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通过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来影响货币供应量从而发挥作用的。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即为货币乘数,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轻微变动就可以极大地影响到货币乘数。[2]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央对经济走势的判断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公众和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具体的政策变动来及时调整自身的支出和投资计划,从而保证政策调整的良好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宣告效应”。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的宣告效应更直接更有效。[4] 一、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历次调整情况 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1986年1月7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一步作了法律规定。此后存款准备金率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进行多次调整。 截止至2015年4月26日,一共经历了49次调整,见附表1。 (一)上调持平阶段(1985 年—1998 年3 月) 在存款准备金制度实行初期,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为央行重要的筹资工具,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国家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而不是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控。1984年存款准备金分为三档:企业存款为20%,城镇储蓄存款为40%,农村存款为25%。而且,当时商业银行准备金还分为两个账户:法定存款准备金存款账户和备付金账户。但是因为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严重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因此1985年央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调整为10%以减少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不利影响。 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

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 存款准备金制度最早源于19世纪中期美国纽约的安全基金,是银行同业为防止出现流动性危机而设立的民间的自救措施。1914年美国联邦储备体系(即美国中央银行)建立后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后来被其他国家效法。就其本源来讲,它首先是一项银行监管手段,后来在信用货币制度下,逐步被用作调节货币乘数乃至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 我国自1984年开始实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建立的初衷是作为平衡中央银行信贷收支的手段,中央银行通过高存款准备金率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再以贷款方式分配给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准备金分为两个账户:法定存款准备金存款账户和备付金账户。1989年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3%(加备付金率则达20%左右)。1998年3月改革,两个账户合而为一,统称存款准备金账户,法定存款准备金由法人统一缴存。同时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13%降低至8%,1999年又进一步降至6%。即商业银行每日营业终了其存款准备金账户余额不得低于核定存款的6%,存款按旬考核,并恢复了准备金存款原有的支付、清soft-com:office:smarttags" />2003年8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2003年9月21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6%调高至7%,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暂时执行6%的存款准备金率不变。2004年3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宣布自4月25日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0.5个百分点。2004年4月25日再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即由7%提高到7.5%。为支持农业贷款发放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暂缓执行,仍执行6%的存款准备金率。38家银行实行8%的差别准备金 率。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与西方国家的通行做法有两方面大的差异,一是西方国家一般对不同流动性的存款实行不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比如,活期存款的流动性高于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所以,活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要高于定期和储蓄存款的,这主要是因为最初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实施是为了防止商业银行过度放贷而出现流动性不足。我国则没有按照商业银行存款的类别来实施不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而是不管活期定期还是储蓄存款,统一于一个准备金率。第二方面的不同是,西方国家中央银行一般不对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商业银行往往把法定准备金要??资金用于贷款或投资,现在由于法定准备要求而使商业银行不能动用这笔资金,而且商业银行获得这笔资金是要支付利息的,所以这项税收的额度相当于商业银行运用这笔法定准备金投资所获的收益(机会成本),加上它的利息成本。我国则实行对准备金存款支付利息的制度。下面是近年来准备 金存款利率变动的情况(不完全)2: 1998年3月21日,中央银行将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下调到5.22%,同时规定同业存款利率不得高于准备金存款利率。2003年12月21日,下调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由现行年利率1.89%下调到1.62%,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维持1.89%不变。2005年3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由现行年利率1.62%下调到0.99%,法定准备金存款利率维持1.89%不 变。 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滞后制约了利率市场化进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