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编【环境管理】贮运环境中温度

精编【环境管理】贮运环境中温度

精编【环境管理】贮运环境中温度
精编【环境管理】贮运环境中温度

【环境管理】贮运环境中温

xxxx年xx月xx日

xxxxxxxx集团企业有限公司

Please enter your company's name and contentv

实验五贮运环境中温度、湿度和气体(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

贮运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和气体(O2和CO2)含量是影响果蔬贮运效果的基本因素,它们对果蔬的生理代谢、商品质量、发病率、贮藏期与货架期产生极大影响。因此,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需要经常性地测定贮运环境中的温度、湿度以及O2和CO2含量,作为该种果蔬贮运管理工作的依据。

温度的测定

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F)是温度测量中使用的两个主要温标。摄氏温度是以水的相变为基础,将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定为0℃,沸点定为100℃。摄氏温度是得到批准的;S1国际温标,因此,采用的国家越来越多,我国采用的是摄氏温标。

华氏温度是将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冰点和沸点分别定为32。F和212。F,是目前国际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温标。

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可以按下式进行换算:

℃=5/9(。F—32)

一、温度测量仪器

1、玻璃管液体温度计

这类温度计是最常用的温度测量仪器,它们是以液体受热膨胀和受冷收缩的原理为基础,体积变化从对应的固定标尺上读出。液体温度计便宜、简单、易于读数、对温度变化具有可接受的响应速度。但是这种玻璃管温度计易碎、必须小心使用,通常使用的液体是水银或酒精为便于识别常着红色)。水银的冰点为—38.9℃,沸点为356.6℃;酒精的冰点为—115℃,沸点为78.3℃。水银是有毒物质,漏出的水银必须恰当处理。

这类温度计如果结构不合理或使用不当,就会给出不正确的读数。除非附标准检查合格证,否则,每支温度计都必须用精确的标准仪器在其量程的上、下限处进行校核。这类液体温度计在设计上要完全或部分地插入测量对象中,以做出相应的记录。在使用温度计时,必须小心,不要使热载体(例如使用者的热、或冷却物体)来影响读数。由于玻璃具有一定的热容量和导热性,故必须有足够的时间让温度计达到热平衡。

2、布尔登(Bourdon)管温度计

布尔登管温度计能在几米的距离以内测量,因而常作冷库的库外读数温度计。它有一个通过毛细管与布尔登管相连的球状传感器,整个管系充满液体、气体或饱和蒸汽。温度变化引起压力变化,使布尔登管动作,于是与布尔登管相连的指针就在刻度盘上标示出温度。布尔登管温度计的传感小球用像钢之类的比热小,传热快的材料制成,对温度变化的反应比液体温度计慢些,这种温度计应每年校正一次。

3、双金属片温度计

这种温度计由两种金属的层压薄片构成,其中一层膨胀系数高,另一膨胀系数低。双层结构随温度变化而改变形状,从而带动指针或刻度盘。其对温度的变化的反应就慢。由于机械元件的磨擦,示出的读数有小的误差,这种误差可通过轻轻拍打刻度盘而部分地消除。双金属片温度计比较牢固,将测量尖端插入产品,即可方便地测量产品的温度。为了使沿金属枢轴方向的热传导引起的误差减到最小,温度计的插入深度至少应为枢轴直径的20倍。

4、热电偶温度计

将两条不同的金属导体的两端分别连在一起,并令这两个结分别在不同的温度下,则在这个由两部分的构成的导体中就会产生电动势,其大小取决于所使用的金属材料两个结之间的温差。这个原理被用于大多数温差电偶温度计。最简单的热电偶温度计是由两端焊接在一起的两条金属丝构成,并在回路上用电流计或电位计测量所产生的电动势。一个结保持在恒定的温度下,通常为冰溶解温度0℃;另一结即为传感元件,放在被测量温度的地方。通常使用的成对金属中铜和康铜(含60%铜、40%镍的一种合金),所产生的电动势大约为每摄氏度39vV。

热电偶温度计有如下优点:(1)金属丝的长度是无关紧要的,故可用于远距离测量;(2)测量探头可以很

小;(3)能取得高精度和快反应,读数可由人工抄录,也可自动记录。热电偶温度计最适用于探测温度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如常用于满负荷的冷库和负载的运输车辆上。

5、电阻温度计

电阻温度计具有热电偶温度计的许多优点,可用于遥控测量,并测量精确,不需要冷结、传感器包括一根热敏电阻丝,通常为铂丝,或一个热敏电阻。由于传感器可加保护,所以电阻温度计牢固,测量装置的电缆较粗而且可很好地绝缘。由于它的这种牢固性,所以常用在固定的远距离读数装置中,如用于冷藏车、船中。

6、温度记录器

温度记录器可记录许多天的温度,金属条或线圈的形状随温度波动而产生的变化被记录在由时钟装置驱动的时间函数图表上。温度记录器需要定期保养,并对时间和温度二者进行校准和调整。

二、测温点的选择

测温装置在冷库和类似结构内的安放位置是很重要的,在观察产品的冷却或升温速度时,或用恒温器控制制冷或加热时尤其如此。制冷系统的本质意味着在产品与冷却盘管之间必须存在着温度梯度。此外,穿过库体过量的热泄漏,或包装的不合理堆垛,会使温度梯度增大。用于对强制通风冷却器进行温度控制的恒温控制器最好放在离冷却器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并根据产品堆垛内的温度读数进行调节。冷库、船舱或集装箱内产品温度应在几个不同的位点测量,因为温度不可避免地会有空间变化,门内测附近的空气温度并不能准确反映产品的实际温度。

湿度的测定

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即大气的温度状态,可以用含水量或水蒸气压力来表示,采用绝对值或相对值。

相对湿度(RH)是在同一温度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压力与饱和水蒸气压力之比,用百分率表示为:RH=(P/P0)T×100%

式中:P—在温度T时空气的水蒸气压力;

P0——在温度T时的饱和水蒸气压力。

绝对湿度是已知重量的干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重量的一个量度。典型的温度图上都示出以每千克干空气中水蒸气的克数或千克数表示的绝对湿度的标度,我国通常用每m3大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克数来表示。绝对湿度与水蒸气压力成正比,在10、20和30℃时饱和空气的绝对湿度分别近似为3、15和27g/kg。

饱和水蒸气压是在水的自由表面处于动态平衡时的水蒸气压,随空气温度的上升而迅速增大。

露点就是在空气遇冷而含水量没有变化的情况下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露点也是一个实用的参数,它同时表示了温度和100%的相对湿度,也表示了饱和水蒸气压或饱和含水量。在露点以上空气温度的变化不影响含水量,但冷却到露点以下时,由于在更冷的表面上冷凝而使空气中的水分被凝结。在产品的贮藏和运输中,为了防止凝结的发生,露点的测定具有实用价值。

为了测量大气或空间的湿度,人们设计了许多种测量的方法,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湿度计(或干湿计)能在湿度和温度的整个范围内适合于一切用途。现在常用的湿度测量仪器有以下几种:

1、干湿球湿度计

这是最简单、使用最广泛的测量湿度的仪器。它由两个温度计组成,其中一个是干球温度计,测量空气温度;另一个是湿球温度计,在球周围有一条湿的吸水带,湿带上的水分蒸发到空气中去需要能量,这些能量来自带中吸附的水分,由于蒸发使带子的水分被冷却。使用专门制做的换臬表,可把温度的下降换臬为以百分数表示的相对湿度、水蒸气压力或露点。这些表上的数值随大气压力而变化,但是在82-101kPa(620-760mm汞柱,1500m海拔高度)范围内,对于大多数的实际应用来说,这个变化可以忽略不计。

为了取得精确的读数,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湿带必须干净、无灰尘和其它污染物,最好使用蒸馏水,干湿球必须用每秒至少3米的气流通风,以保证湿球充分蒸发和冷却应对仪器加以遮护,使之不受太阳,日光灯辐射源或其他比周围空气冷或热得多的表面的影响;在仔细的操作下,并在读取温度计的读数时精确到0.1℃,则得出精确到±的相对湿度是可能的。对于一般的果蔬贮藏库、运输车、船,用悬挂式湿度计即可

满足测量需要。现在已有了配备热敏电阻而不配水银温度计的干湿球湿度仪,其优点是体积小,可以远距离操作和控制。

2、毛发湿度计

毛发湿度计以几束毛发或一段别的某种材料作为传感元件,这些毛发或材料既能吸水,又能够解吸水,而导致长度变化。这类材料机械地联接在刻度盘的指针上,由于毛细管吸水慢,毛发湿度计的反应也慢(10-30秒),由于它在某种程度上还取决于装置内的含水量,所以有明显的滞后效应。因此,这种湿度计不应放在温度和湿度波动大的环境中使用,使用时必须对每个温度范围进行校准,在30-80%的相对湿度范围内,该仪器的测量精度为2-5%。毛发湿度计适用于类似冷库中温度比较稳定的场所,可对缓慢的湿度变化进行监控。

3、电学湿度计

这类仪器通过记录传感器的电阻、电容或某些别的电参数随水的吸收或解吸而发生的变化来测量大气的湿度状况。将钨电极或碳电极接在一个绝缘基座上,这个绝缘基座浸渍或涂上了一薄层电解质稀释液,这种溶液通过水分的吸收或解吸而与周围空气平衡。其传志类型与温度有关,并受到滞后效应和老化效应的影响。但是这类仪器体积小,而且反应迅速,其信号可以放大,因而可用于遥控。电容式传感器则更稳定、更可靠。

O2和CO2含量的测定

一、目的与原理

采后的果蔬仍是一个有生命的活体,在贮藏中不断地进行呼吸作用,必然影响到贮藏环境O2和CO2的含量,如果O2过低或CO2过高,或者二者比例失调,会危机果蔬正常生命活动。特别是在调节气体贮藏中,要随时掌握贮藏环境中O2和CO2的变化,所以在果蔬贮藏期间经常测定的O2和CO2含量。

测定O2和CO2的方法有化学吸收法与物理化学测定法,前者是用奥氏气体分析仪或改良奥氏气体分析仪,以NaOH溶液吸收CO2,以焦性没食子酸碱性溶液吸收O2,从而测出它们的含量。后者是O2和CO2利用测试仪表进行测定。

本试验介绍奥氏气体分析仪的使用操作方法,利用此方法可测定各种果蔬的呼吸系数。

二、奥氏气体分析仪的装置及各部分的用途

奥氏气体分析仪是由一个带有多个磨口活塞的梳形管与一个有刻度的量气筒和几个吸气球管相连接而成,并固定在木架上。

1、梳形管:是带有几个磨口活塞的梳形连通管,其右端与量气筒②连接,左端为取气孔⑦,套上胶管即与欲测气样相连。磨口活塞⑤⑥各连接一个吸气球管,它控制着气样进吸气球管。活塞⑧起调节进气或排气关闭的作用,梳形管在仪器中起着连接枢纽的作用。

2、吸气球管③④分甲乙两部分,两者底部由一小的U形玻璃连通,甲管内装有许多小玻璃管,以增大吸收剂与气样的接触面,甲管顶端与梳形管上的磨口活塞相连。

吸收球管内装有吸收剂,为吸收测定气样用。

3、量气筒②为有一刻度的圆管,底口通过胶管与调节液瓶①相连,用来测量气样体积。刻度管固定在一圆形套筒内,套筒上下应密封并装满水,以保证量气筒的温度稳定。

4、调节液瓶①是一个下口玻璃瓶,开口处用胶管与量气筒底部相连,瓶内装蒸馏水,由于它的提高与降低,造成瓶中的水位变动而形成不同的水压,使气样被吸入或排出或被压进吸气球管使气样与吸收剂反应。

5、三通活塞:它是一个带有丁字形通孔的磨口三通活塞,转动活塞⑧改变丁字形通孔的位置呈┴状,┣状,┫状,起着取气、排气或关闭的作用。活塞⑤⑥的通气孔一般呈┴状,它切断气体与吸气球管的接触。改变活塞⑤⑥通孔呈┣状,使气先后进出吸气球管洗涤O2和CO2气体。

三、操作步骤

1、清洗与调整

将仪器内所有玻璃部分洗净,磨口活塞涂凡士林,并按图2装配好。

在各吸气球客中注入吸收剂。管③注入浓度为30%NaOH或KOH溶液(以KOH为好,因NaOH与CO2

作用生成的沉淀多时会堵塞通道)作吸收CO2用。管④装入浓度为30%的焦性没食子酸和等量的30%NaOH 或KOH混合液,作吸收O2用。吸收剂要求达到球管口。在液瓶①和保温套筒中装入蒸馏水。最后将吸气孔接上待测气样。

将所有的磨口活塞⑤⑥⑧关闭,使吸气球管与梳形管不通。转动⑧呈┣状并高举①,排出②空气。以后转⑧呈┫状,打开活塞⑤降下①,此时③中的吸收剂上升,升到管口顶部时立即关闭⑤,使液面停止在刻度线上,然后打开活塞⑥同样使吸收液面到达刻度线上。

2、洗气

右手举起①,同时用左手将⑧至┣状,尽量排出②空气,使水面达到刻度100时为止,迅速转动⑧呈┴状,同时放下①吸进气样,待水面降至②底部时立即转动⑧回到┣状。再举起①,将吸进的气样再排出,如此操作2-3次,目的是用气样冲洗仪器内原有的空气,使进入②内的所样保证纯度。

3、取样

洗气后转⑧呈┴状并降低①,使液面准确达到零位,并①移近②,要求①②两液面同在一水平线上并在刻度零处。然后⑧转至┫状,封闭所有有通道,再举起①观察②的液面,如果液面不断上升则表明漏气,要检查各连接处及磨口活塞,堵漏后重新取样,若液面在稍有上升后停在一定位置上不再上升,证明不漏气,可以开始测定。

4、测定

转动⑤接通③管,举起①把样尽量压入③中,再降下①重新将气样抽回到②,这样上下举动①使气样与吸收剂充分接触,4-5次后降下①,待吸收剂上升到的③原来刻度线时,立即关闭⑤把①移近②,在两液面平衡时读数,记录后,重新打开⑤,上下举动①如上操作,再进行第二次读数,若两资助读数相同即表明吸收完全,否则重新打开⑤再举动①,直到读数相同为止,以上测定结果为CO2含量,再转动⑥接通④管,用上述方法测出O2含量。

四、结果计算

CO2含量(%)=(V1-V2)/V1×100

O2含量(%)=(V2-V3)/V1×100

式中:V1—量气筒初始体积(ml)

V1—测定CO2残留气体体积(ml)

V1—测定O2残留气体体积(ml)

五、注意事项

1、举起①时②内液面不得超过刻度100处,否则蒸馏水会流入梳形管,甚至到吸气球管内,不但影响测定的准确性,还会冲淡吸收剂造成误差,液面也不能过低,应以③中吸收剂不超过为⑤准,否则,吸收剂流入梳形管时,要重新洗涤仪器才能使用。

2、举起①时动作不宜太快,以免气样因受压过大而冲过吸收剂从U形管逸出,一旦发生这种现象,要重新测定。

3、先测CO2,后测O2。

4、焦性没食子酸的碱性液在15-20℃时吸O2效能最大,吸收效果随温度下降而减弱,0℃时几乎完全丧失吸收能力。因此,测定时,室温一定要在15℃以上。

5、吸收剂的浓度按百分比浓度配制,多次举①读数不相等时,说明吸收剂的吸收能力减弱,需要重新配制吸收剂。

谢谢阅读!!! 随心编辑,值得下载拥有!专业│专注│精心│卓越

环境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现状分析_0

环境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如何让绿色环境融入到企业会计中,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成为当今企业关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环境管理会计在企业应用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给出了对策与建议。 标签:企业环境管理会计可持续发展 0 引言 随着人类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环境管理会计随着产生,到1980年,学者开始专门化和专业化地对环境管理会计进行研究,同時也出现了其他的研究成果,如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了员工报告、增值报告等专门的社会责任报告。20世纪90年代,随着研究队伍的壮大,环境管理会计研究出现了分化,即传统会计方法与经济学方法。1990以后,各国都开始对环境管理会计进行研究,研究最成熟的是日本对中小企业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随着中国企业不断的增多,环境问题也被联合国多次提议,所以环境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应用的研究是必要的,也势必需的。 1 理论基础 环境管理会计所基于的理论主要来源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社会总成本理论和外部性理论等。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有几个最基本的要点:①人类应该在保持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②注重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③要对资源具有的价值通过资源核算体系合理进行定价;④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放弃粗放型生产方式,选择节约型生产方式;社会总成本理论主要内涵包括:生产成本与环境成本;马歇尔和庇古在20世纪初提出外部性的概念,从福利经济学角度看,外部性是指某单位的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的福利,却没有让这种影响得到制止。外部性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共享资源”问题。直接将导致资源的失效利用或市场失灵。可持续发展理论、社会总成本理论和外部性理论共同支撑着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的研究,是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研究得以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理论根源。 2 环境管理会计发展研究现状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其宗旨是要推动各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自此后,对环境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Schaltegger提出了环境会计的框架,从环境会计与生态会计的关系角度对环境管理会计进行研究,他没有从更深的角度进行剖析。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国内外研究理论较多,实务较少。谢辊,分析了会计信息在企业内部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作用,为企业不同层面的管理者设计了相应的环境管理会计工具,但是这种工具虽然具有实用性,但是缺少可比性。郭晓梅、王燕祥、谢混、于道胜只对西方国家环境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进行了介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环境管理会计在中国企业中的应用问题胡;谷乔对我国建立环境管理会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探讨。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专家们的确发现了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的必要性,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组织环境及相关方控制程序(含表格)

组织环境及相关方控制程序 (IATF16949-2016/ISO9001-2015) 1.目的 识别、监视并评审与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确保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能实现预期的结果。 2.范围 本程序适用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的识别和控制。 3.权责 3.1公司各部门都有责任识别和控制与其相关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 3.2总经理助理负责对识别结果进行整理,并提交管理评审; 3.3总经理负责对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在公司内部的落实和应对。 4.定义 内部环境因素:公司价值观、企业文化、人员能力、体系运行、过程绩效等;外部环境因素:国际、国内、地区和当地的各种法律法规、技术、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因素。 5.纠正措施控制流程

5.2内外部环境因素识别 4.1.1在建立与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时,公司将充分识别理解并考虑那些与公司的宗旨、战略方向相关,并影响公司实现质量管理体系预期结果能力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4.1.2内外部环境要素识别与评估:在每年的管理评审前,由相关部门负责人

进行识别并评估其适用性,具体部门及识别项目如下: a)管理部:内部(公司价值观、企业文化、人员能力、体系运行、过程能力等),外部(国际国内形势、法律、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b)技术部:内部(产品、人员能力、知识、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技术、竞争、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c)销售部:内部(产品、活动、服务、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技术、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管理者代表:内部(战略、知识、人员能力、业绩表现等),外部(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5.3相关方期望或要求识别与评估: 相关方包括但不限于顾客、所有者、组织中的成员、供应商、银行、工会、合伙人、竞争对手或社会团体或行业协会。在每年的管理评审前,由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识别并评估其适用性, 具体部门及识别项目如下: a)管理者代表:所有者、合伙人、竞争对手或社会团体。 b)采购部:外包加工方、供应商、竞争对手或社会团体。 c)销售部:顾客、竞争对手或社会团体。 d)管理部:员工代表、附近企业及居民、银行、工会、社会团体。 6.相关文件 6.1《无》 7.相关表单 7.1《公司经营环境分析报告》

企业环境战略权变模式分析

企业环境战略权变模式分析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企业的环境战略类型;战略选择的权变模型;企业环境的状况;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力等进行讲述,包括了选择改变环境战略的企业一般不满足于现有的行业地位和竞争格局、适应环境战略遵循传统战略管理的思路、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状况、企业与企业外部环境对于管理者来说,都既不是可以随意选择、控制、改变的模式等,具体资料请见: 内容摘要:本文讨论了企业在面向环境时的四种战略选择倾向,即追随环境战略、适应环境战略、改变环境战略和塑造环境战略,通过对四种战略模式的对比以及模式选择中权变因素的分析,建立了企业环境战略模式选择的权变模型。 关键词:战略选择企业环境权变 作为开放系统的企业与其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在这一互动过程中,究竟何者处于主导地位?企业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需要,还是一个能动的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对环境进行管理和控制?对于这个问题,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无论是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还是学习学派,都强调企业战略与其环境的匹配。到了环境学派那里,环境作为一种综合力量向组织展现自身,是战略形成过程中的中心角色,组织必须适应这些环境力量,否则就会被环境所淘汰。组织管理者由此变成了一种被动的因素,负责观察、了解环境并保证组织完全适应。 虽然影响深远,这种匹配、适应的战略观却因为忽略了战略对环境的能动作用而倍受批评。事实上,在今天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成功的组织不是仅仅去适应环境,还要学会改变环境使之与自己协调,企业通过战略创新最终会反过来影响其环境的演化过程。现实中企业战略管理的丰富实践也充分说明了企业在影响环境的领域大有可为,如果运用得当,采取影响环境的策略能帮助企业塑造独特的竞争优势,获得比简单的适应环境战略更为丰厚的收益。 因此,正确的问题并不是企业究竟应该影响环境还是适应环境,而是:企业如何影响环境?有哪些具体的战略选择模式?企业如何选择恰当的战略模式?存在哪些权变因素?它们是如何产生影响的?以下分别述之。 企业的环境战略类型 如果把企业在面向环境时的主动性看作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连续体,那么我们至少可以区分出以下四种战略类型(龙正平,2004):追随环境战略、适应环境战略、改变环境战略和塑造环境战略。 在追随环境战略中,面对环境中此起彼伏的变化,企业并不谋求即时跟进,以尽量避免做出不成熟的决策。相反,通过延迟投资、保存实力,在获得更多信息或环境发展趋势基本明确之后再大举投资参与竞争,这是最为消极的战略模式。 适应环境战略遵循传统战略管理的思路,对于环境的变化,如竞争对手推出新产品、政府制定新法规、顾客产生新需求等,企业一般会迅速采取相应的应对之策。在竞争优势的获取上,强调通过发展企业的动态竞争力和不断提高运营效率等手段,形成连续的竞争优势。 选择改变环境战略的企业一般不满足于现有的行业地位和竞争格局,在准确预测环境中非均衡因素所带来的变革力量的基础上,通过影响和推动外部环境的变革,比如改变游戏规则,并购竞争对手等,使之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变化,从而取得较好的竞争地位。 塑造环境的战略最为主动,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它是以管理者的远见和预见为驱动力,在环境发生变化之前,启动环境和企业变革的发动机,使行业向自己设计的新的结构方向发展,它重点解决如何在市场上创造新机会的问题。 如果说追随环境战略、适应环境战略和改变环境战略在面对环境变革时分别采取了静观其变、即时反应和预测变革的态度的话,那么塑造环境战略则选取了领导变革的道路。正如加里?胡佛在《愿景――企业成功的真正原因》一书中所说的那样:“模仿当前的行业领袖并不是获得成功的不二法门。与行业中现今胜利者的想法相同并不能保证你企业的成功,关键是要和他们想法不同,关键是要具有独创性思维……伟大的企业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企业的领袖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提出别人提不出的问

企业环保组织机构情况及管理制度

公司环保工作概况 公司环保组织机构情况及管理制度 一、企业环保组织机构图 1、责任和配置: 1.1组长:(总经理):企业环保工作第一负责人,负责企业环保和治理工作。 组长(副总) 副 组 长 副 组 长 副 组 长 副 组 长 成 员 成 员 成 员 成 员 成 员 成 员

1.2副组长(人力部):负责企业环保工作的日常监督管理,负责环保相关信息搜索、培训、宣传及执行;保卫科负责厂区环境安全卫生的日常维护。 1.3副组长(生产部经理):负责车间生产环境卫生的控制,负责车间用电用水的控制。 1.4副组长(工程部):负责相关环保设备设施的维护及正常运转。 污水处理站负责污水处理相关设备的运行和维护。 1.5副组长(采购部):负责污泥等固体、危险废弃物外运及无公害化处理及负责必要的环保设备的购置。 二、企业环境管理制度 1、建设单位设置专职的环境监督员,负责本公司的环境管理工作并健全相关环境管理制度,并在项目的运行期实施环境监控计划,应加强对环保处理设备的运行管理,确保污水、废气、噪声达标排放。作为企业的环境监督员,有如下的职责: 1.11协助领导组织推动本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贯彻执行环境保护的法 律、法规、规章、标准及其他要求; 1.12组织和协助相关部门制定或修订相关的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和操作规 程,并对其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1.13汇总和审查相关环保技术措施计划并督促有关部门或人员切实执行; 1.14进行日常现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协助解决,遇到特别环境污染 事件,有权责令停止排污或者消减排污量,并立即报告领导研究处理; 1.15指导部门的环境监督员工作,充分发挥部门环境监督员的作用; 1.16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事项和“三同时”相关事项,参加环保设施 验收和试运行工作; 1.17参加环境污染事件调查和处理工作; 1.18关部门研究解决本企业环境污染防治技术; 1.19负责本企业应办理的所有环境保护事项。

内外部环境和相关方要求识别控制程序

内外部环境和相关方要求识别控制程序 1.目的 识别公司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存在的,会影响到体系管理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要求。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在公司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活动中,识别内外部存在的机会和风险,及应对措施的建立和评价过程。 3.职责 3.1总经理:负责内外部环境和相关方要求管理所需资源的提供。 3.2 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落实内外部环境和相关方要求的定期识别和评审。 3.3各部门:负责参与内外部环境和相关方要求识别和评审; 4.定义 4.1内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例如组织使命、资源、内部管理、内部绩效等。 4.2外部环境:例如法律、技术、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有关的因素等。 4.3相关方:人或组织,能影响组织的某个决策或活动,或被其影响,及认为自身会被其影响。如:客户、外部供方、行业组织等。 5.程序 5.1 公司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要求的识别对象 5.1.1 在分析外部环境因素对公司质量/环境体系的影响时:可考虑: a. 宏观经济因素:如汇率、国家经济、CPI指数、信贷; b. 市场竞争因素:如市场占有率、可替代产品、行业标杆企业状况、顾客趋势等; c. 社会因素:如本地就业数据、教育水平、工作时间、假期等; d. 政治因素:如政治稳定性、本地基础设施、政府公共服务等; e. 法规因素:如产品法规、有害物质法规、劳工法规等; f. 技术因素:如新科技、新技术、新材料、专利有效期等; 5.1.2 在分析内部环境因素对公司质量/环境体系的影响时:可考虑: a. 公司使命:如愿景、目标、义务; b. 公司资源:如:财务、人力、环境、基础设施、知识储备; c. 公司管理:如组织架构、决策过程; d. 公司运营绩效:产品先进性、生产交付能力、体系能力、客户评价、质量管理绩效、合规性等。 5.1.3 在分析相关方要求时,可考虑:

组织环境理解和分析管理程序

版本号修订页次修订内容修订日期 核准审 核 制/修订

1.0. 目的: 理解、确定、监视和评审和组织环境相关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采取措施适应环境变化,实现质量管理体系预期结果。 2.0.适用范围: 包括和公司宗旨和战略方向相关的组织环境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构成,组织环境信息的收集和更新,以及组织环境的理解,组织环境分析、监视和评审的方法。 3.0.定义: 3.1愿景:由最高管理者发布的对组织的未来展望。 3.2使命:由最高管理者发布的组织存在的目的。 3.3目标:要实现的结果。 3.4战略:实现长期或总目标的计划。 3.5组织环境:对组织建立和实现目标的方法有影响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组合。它既需要考虑内部因 素,例如:组织的价值观、文化、知识和绩效,还需要考虑外部因素,例如:法律法规、技术、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因素。 3.6战略小组:由常务副总任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任组员所组成的项目小组。其工作任务是负责对公 司的组织环境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处理、理解和确定并及时对环境信息进行监视和评审;负责公司风险的识别、评价及制定应对措施;负责战略的制定。 4.0.权责: 4.1战略小组负责统筹组织环境信息的收集、分析、监视和评审,理解和确定组织环境的内部因素和 外部因素。 4.2各部门负责对本部门涉及的组织环境信息收集、分析处理,理解和确定本部门相关的组织环境的 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并将结果向战略小组反馈。 4.3总经理负责确定公司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发展战略,负责审批“组织环境内外部因素分析 表”。 5.0.流程图:

6.0.内容: 6.1组织环境信息收集 6.1.1组织环境信息分类:组织环境信息分为组织环境外部因素和组织环境内部因素。 a)组织环境外部因素的一般构成见下表: b)组织环境内部因素的一般构成见下表:

组织环境及相关方管理程序

页次 1 / 3 文件名称组织环境及相关方管理程序生效日期XXXXX 版本修订日期修订内容摘要版本版次修订日期生效日期发行章批准审核制定

页次 2 / 3 文件名称组织环境及相关方管理程序生效日期XXXXX 1 目的: 为保证公司环境管理体系的策划能实现预期的结果,用于指导: 1.1识别、监视并评审与公司的宗旨、战略方向相关的内外部环境因素; 1.2识别、监视并评审与公司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期望或要求; 1.3根据内外部因素与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结合本公司已有的优势和劣势,识别出风险和机会; 1.4针对识别的风险和机会,策划应对措施。 2 范围: 环境管理体系所有相关的部门与过程。 3 职责: 3.1 总经理:确定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批准风险和机会的应对措施。 3.2 管理者代表:组织各部门进行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的识别评价、并拟定 应对措施,对结果进行审核整理。 3.3 各部门:配合进行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的识别评价、并拟定应对措施。 4 定义 4.1环境因素:来自公司内部或外部可能影响环境管理体系的因素。 4.2相关方:对公司的决定或行为能够施加影响、或受其影响、或者自身感觉到受其影响的 个人或者组织。 5 工作程序: 5.1组织环境管理 在建立与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时,公司将充分识别理解并考虑那些与公司的宗旨、战略方向相关,并影响公司实现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能力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5.1.1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估:在每年的管理评审前,由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识别并评估其适用性,具体部门及识别项目如下: a) 总经理:内部(公司价值观、企业文化、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b)综合部:内部(知识、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技术、竞争、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c)工程部:内部(知识、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技术、竞争等)。 e)业务部:内部(知识、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技术、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环 境等)。 5.1.2各部门将识别结果登记在《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表》上,提交管理者代表进行汇总整理。 5.1.3环境因素监测与更新:管理者代表每年在管理评审前组织一次全面的内外部环境因素识别与评审。另外各部门在获得内外环境因素信息变化时,应及时告知管理者代表,由管理者代表 对《环境因素识别及评价表》进行修订。 5.2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管理 5.2.1相关方期望或要求识别与评估:相关方包括但不限于顾客、所有者、组织中的成员、 供应商、银行、工会、合伙人、竞争对手或社会团体。在每年的管理评审前,由相关部门负责人 进行识别并评估其适用性,具体部门及识别项目如下: a)总经理:所有者、银行、合伙人、供应商、竞争对手或社会团体。 b)综合部:政府、协会、竞争对手、组织中的成员、工会或其他社会团体。

企业环境管理制度

企业环境管理制度 环保管理制度 1 目的 建立公司环保管理制度,确保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和噪声经处理后达标排放,使生产不致对周围环境造成有害的影响。 2 范围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环节及生态恢复 3 责任 环保部、生产部及各生产车间。 环保部责任:负责公司环境监督和确保环保设备正常运行; 生产部责任:负责维修环保设备,使其能正常运行,确保“三废”得到正常排放。 生产车间责任:确保本车间环保设备正常运行, 4 内容 4.1 “三废”定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或有害影响的废水、废气、废渣。 4.2 生产部具体负责日常的“三废”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符合达标的排放源应竖立合格排放标志。 4.3 设立“三废”处理人员岗位负责制,实行严格的奖、罚制度。 4.4环保部负责维护环保治理设施,在环保治理设施一旦出现故障时,有“三废”外排的生产工序必须停产,以杜绝污染物排放的出现。 4.5 定期进行环保技术业务培训,以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素质水平。

4.6 搞好工厂绿化,改善生产区及周围环境,接受市环保部门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4.7 废水方面 4.7.1车间产生废水直接进入废水处理站经冷却后循环,经处理达标再利用,生活污水经过滤池滤过达标后一部分公司绿化用,一部分给园区管道排放。 4.8 废气方面:混铁炉、提钒转炉、精炼转炉等污染物经布袋除尘处理。 4.9 生产车间产生钢渣、氧化铁皮、废油、废耐火材料采取出售的方法,不另设堆放场。 4.9.1 除尘灰由本公司烧结利用回收。 4.10 空调机、空压机及引风机等动力设备采用隔音、吸音及减振等治理措施。 4.11 公司内原料必须按照有关管理规定贮存、保管等,不得对生产区及其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5、对违反本制度,有下列情形,予以警告、批评、罚款或责令赔偿损失。 5.1放松管理,玩忽职守造成环保事故者; 5.2挪用治理污染费用、设备和物资者; 5.3对监督检查及检举人进行打击报复者; 5.4有污染防治设施无故停用或任意拆除造成污染者; 5.5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环境管理人员; 5.6对污染事故迟报或隐瞒不报者 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认真执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方针,搞好本企业的 环境保护工作,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企业环境保护管理主要任务是:宣传和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

公司组织环境分析及相关方控制程序(中英文版)

GGG有限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 公司组织环境分析及相关方控制程序(中英文版) Orga nizatio nen viro nmentan alPsisa ndrelatedpartPco ntrolprocedure 公司组织环境分析及相关方控制程序 Orga nizatio nen viro nmentan alPsisa ndrelatedpartPco ntrolprocedure 1、目的 purpose 为保证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能实现预期的结果,识别、监视并评审与公司的宗旨、战略方向相关的内外部环境;识别、监视并评审与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期望或要求;根据内外部因素与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结合本公司已有的优势和劣势,识别出风险和机会;针对识别的风险和机会,策划应对措施。 Toe nsurethatthecompa nP'squalitPma nageme ntsPstempla nningcan achievethedesiredresults,ide ntifP, mon itora ndreviewthecompa nP'spurpo se,strategicdirectio nrelatedtothei nternala ndeGternale nviro nmen t;Ide ntif P,m on itora ndreviewtheeGpectati on sorrequireme ntsofreleva ntpartiesrel atedtothequalitPma nageme ntsPstemofthecompa nP;lde ntifPrisksa

组织环境分析控制程序(含记录)

组织环境分析控制程序 (ISO9001-2015/ISO14001-2015) 1.0目的 为确定与本公司目标和战略方向相关并影响实现质量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对其进行有效控制。 2.0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本公司经营环境内外部因素识别、评价。 3.0职责 3.1 人事部为本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本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分析与评价。 3.2 品质部负责技术风险分析、质量风险分析。 3.3 业务部负责市场风险分析。 3.4 涂装/注塑部负责经营风险分析。 3.5财务部负责财务风险分析。 4.0工作程序 4.1 风险识别时机:质量管理体系策划、企业宗旨变化、战略变化、内外部环境变化、组织及其背景、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变化。 4.2 参与风险管理的人员应经过人事部组织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合格后方可进行。 4.3 需考虑的风险有: 4.3.1质量风险

a直接质量风险:产品质量问题,导致退货、换货、修理等风险。 b间接质量风险:产品使用过程,损坏了顾客的其它财产权或人身权,应负民事赔偿责任。 4.3.2环境风险 a产品销售淡季与旺季,影响顾客的采购,也间接影响公司产品生产,考虑库存。 b人文环境:主要体现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消费习惯不同。c政策环境: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经济环境的变动,以及个地方的相关政策的变动会间接的影响到企业资金融入以及企业运营的必要条件。 d经济环境:利率的变动、汇率的变动、同伙膨胀或通货紧缩等。 4.3.3经营风险 a原材料供应:主要包括了原材料的价格、质量和送货时间的变化、采购过程的欺诈行为,采购人员的疏忽,导致原材料数量以及质量上的不达标等。 b员工风险:采购人员、服务人员,技术人员和其他生产管理人员,由于他们的疏忽导致的风险,以及各岗位主要人员的离职等风险。 c设备:生产设备出现意外的故障,甚至损坏等。 d供销链风险:主要包括供应商及顾客违约,以及供应或销售渠道不畅通等风险。 e法律纠纷:消费者投诉等潜在的法律纠纷。 4.3.4市场风险 a市场容量:对市场容量的调查所采用的方法不合适,没有准确的弄清市场对象对产品的用量,使得产品的产量大于实际需求,而增加公司的投资风险。

经营环境分析

第三章经营环境分析 教学目的与要求:经营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企业实现其存在价值的场所。企业所处的环境状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乃至生存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企业环境(一般是企业外部环境)是一个包容广泛,变化频繁的巨大的复合系统。其中有些因素的变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甚至构成威胁。因此,对企业所处的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发现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学习本章,学生必须掌握企业经营环境的特点、企业经营战略的特点、经营战略类型。 第一节经营环境 一、企业环境及其特点 社会就是企业经营赖以进行的外部环境。其中许多因素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其成果,有些因素还直接对企业的生存构成威胁。一般说来,企业无力改变复杂多变的环境要素,只能利用企业环境中有利因素,避开其中的不利因素。企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构成风险和威胁,有利因素构成机会。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就必须分清有利和不利,避开风险,把握机会,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企业环境诸因素,对企业生存发展影响的力度是不同的,我们可以把企业环境划分为一般宏观环境和直接微观环境。企业环境具有三个特征。 1.环境差异性,是指即使是两个经营范围相同的企业面对同一环境因素,对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会有不同的体验和反映。环境的差异性决定了企业经营战略的多样性。 2.环境动态性。任何一种环境因素的稳定都是相对的,变化则是绝对的。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频率在不断加快。所有这些变化既有渐进性,又有突变性,都要求企业以相应的战略去适应这种变化。 3.环境可测性。各种环境因素之间是互相关联和互相制约的。因而某种环境因素的变化大都是有规律性的。不过,这种规律性有的比较明显,有的比较隐蔽,有的作用的周期长,有的作用的周期短。变化规律性明显且作用周期长的环境因素,其可测性则较高。 二、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 1.影响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要素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人口、教育等环境因素。政治环境在国内主要涉及政治的稳定性,国家的有关政策及其演变。在我国,特别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演变,以及富民政策。在国际,则涉及各国的政治体制,政权更迭及各政党的政策,特别是经济政策。 经济环境是宏观环境中对企业经营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它主要包括:资源的丰瘠及其分布状况;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通货膨胀率;银行利率;税制与税率;国民收入水平等。就国际经济环境来讲,还包括国际性经济集团,国际贸易关系,经济周期等因素。 —技术环境是影响企业经营宏观诸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改变产业结构和战略均势。现今技术环境的重要特点是,技术发展以高速度在进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波,企业必须以战略眼光密切注视科学技术前沿的动向和发展趋势。 文化环境也属于社会环境,但是对企业经营具有特殊的意义。文化因素包括人们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特定的习惯、风俗、观念、道德准则等,其核心是价值观念。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是有很大差异的,往往会造成一定的文化障碍,忽视这种差异,会导致战略失误。 2.影响企业经营的微观环境要素主要是三个要素。 (l)市场需求因素,比较复杂,包括某一行业市场的容量,顾客的需求偏好,价格弹性,讨价还价能力,以及市场活力等。市场需求既有中间需求又有最终需求,许多需求的满

内外部环境识别控制程序

1目的 为明确与公司宗旨相关并影响公司实现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能力的内外部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存在的风险,确保环境管理体系正常运行。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内的环境管理体系存在的内外部环境问题。 3 职责 3.1安全环境人才育成课负责组织各部门对内外部环境问题进行识别,分析公司环境管理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每年实施一次。 3.2各部门按照方法识别本部门的内外部环境问题,分析部门优势和劣势,找出机会和威胁。 3.3管理者代表对公司内外部环境问题进行审批,交由总经理承认并发布。 4 工作程序 4.1内外部环境问题的识别方法 4.1.1内部环境问题可称为优势及劣势,外部环境问题可称为机会和威胁。 4.1.2内部环境问题应包括公司发展战略,资源因素,人员因素,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原材料利用率,废弃物处理水平等方面,资源能源消耗量等。外部环境问题应包括气候状况,空气质量,水体质量,土地利用率,自然资源的可获得性等方面。 4.2内外部环境问题的识别步骤 4.2.1安全环境人才育成课根据各部门识别的内外部环境问题,进行汇总。 4.2.2安全环境人才育成课组织各部门进行讨论,根据识别出来的内外部环境问题,进行分类,判断哪些属于通过公司内部的问题,哪些需要借助外部力量解决的。 4.2.3安全环境人才育成课编制《公司内外部环境问题一览表》组织各部门召开探讨会,由管理者代表审批,交由总经理承认。 4.2.4安全环境人才育成课协助管理者代表组织各部门制定《内外部环境风险控制措施》。 4.2.5管理评审前,安全环境人才育成课编制《年度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报告》,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5 相关记录 《内外部环境问题一览表》 《内外部环境风险控制措施》 《内外部环境分析报告》

ISO9001-2015组织环境与相关方要求管理程序

文件名称:组织环境与相关方管理程序

1.0 目的: 为保证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能实现预期的结果,用于指导: 1.1.识别、监视并评审与公司的宗旨、战略方向相关的内外部环境因素; 1.2.识别、监视并评审与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期望或要求; 1.3.根据内外部因素与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结合本公司已有的优势和劣势,识别出风险 和机会; 1.4.针对识别的风险和机会,策划应对措施。 2.0 范围: 质量管理体系所有相关的部门与过程。 3.0 定义: 3.1 总经理办公室:确定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批准风险和机会的应对措施。 3.2 管理者代表:组织各部门进行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的识别评价、并拟 定应对措施,对结果进行审核整理。 3.3 各部门:配合进行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的识别评价、并拟定应对措施。 4.0 定义 4.1环境因素:来自公司内部或外部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因素。 4.2相关方:对公司的决定或行为能够施加影响、或受其影响、或者自身感觉到受其影响 的个人或者组织。 5.0 工作程序: 5.1组织环境管理 在建立与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时,雷诺公司将充分识别理解并考虑那些与公司的宗旨、战略方向相关,并影响雷诺公司实现质量管理体系预期结果能力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5.1.1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估:在每年的管理评审前,由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识别并评估其 适用性,具体部门及识别项目如下: a)总经理办公室:内部(公司价值观、企业文化、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 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b)文控中心:内部(知识、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技术、竞争、社会和 经济环境等)。 c)研发部`:内部(知识、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技术、竞争等)。 d)制造中心:内部(知识、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技术、竞争等)。 e)营销中心:内部(知识、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技术、竞争、市场、 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f)人力资源部:内部(知识、业绩表现等),外部(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5.1.2各部门将识别结果登记在《组织环境因素识别表》上,提交管理者代表进行汇总整 理。 5.1.3环境因素监测与更新:管理者代表每年在管理评审前组织一次全面的内外部环境因 素识别与评审。另外各部门在获得内外环境因素信息变化时,应及时告知管理者 代表,由管理者代表对《组织环境因素识别表》进行修订。 5.2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管理 5.2.1相关方期望或要求识别与评估:相关方包括但不限于顾客、所有者、组织中的成员、 供应商、银行、工会、合伙人、竞争对手或社会团体。在每年的管理评审前,由 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识别并评估其适用性,具体部门及识别项目如下: a)总经理办公室:所有者、合伙人、供应商、竞争对手或社会团体。 b)文控中心:政府、协会、竞争对手或其他社会团体。 c)营销中心:顾客、竞争对手或社会团体。 d)人力资源部:组织中的成员、供应商、银行、工会、社会团体。 e)研发部`: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或社会团体。 f)制造中心: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或社会团体。 5.1.2各部门将识别结果登记在《相关方期望或要求识别表》上,提交管理者代表进行汇 总整理。 5.1.3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监测与更新:管理者代表每年在管理评审前组织一次全面的内外 部环境因素识别与评审。另外各部门在获得内外环境因素信息变化时,应及时告 知管理者代表,由管理者代表对《相关方期望或要求识别表》进行修订。 5.3风险和机会的应对 5.3.1风险和机会识别:公司各部门应针对所负责的过程,根据内外部因素与相关方期 望或要求,结合已有的优势和劣势,识别出过程相关的风险和机会。 5.3.2风险和机会评估:各部门根据识别出的风险和机会,进行评估确定其级别,然后 拟定应对措施。

组织环境分析与风险管理控制程序

铱电新能源科技(东莞)有限公司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文件修订记录

1.目的 对公司经营和质量管理风险要素和过程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以消除、降低风险至可接受的程度,特制定本程序。 2.范围 适用于企业经营风险和质量管理风险的管理。 3. 定义 3.1 风险:是指不确定因素对目标的影响,通常表现为出现危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综合 结果。 3.2 过程风险:是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采用前瞻或回顾的方式,对质量/环境风险进行 评估、控制、沟通、审核的系统过程。 4. 职责 4.1 总经理:负责组织企业经营风险的评估和《企业经营风险评估报告》批准。 4.2 品质部:负责组织成立质量管理风险评估小组,协助各部门进行风险管理控制措施 的制定。 4.3各责任部门:参与风险的识别、分析、制定控制措施及确认执行,负责本部门《过程 风险识别、评价控制记录表》的编制、汇总。 5.内容 5.1企业经营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措施 5.1.1 总经理负责组织编制《企业经营风险评估报告》,企业经营风险识别评估要包含内 外部环境分析评估,外部环境(包含经济状况、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社会文化等)和内部环境(包含产品种类、客户资源、企业管理、硬件资源等)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进行识别评估,并根据企业经营风险制定管理措施,并对《企业经营风险评估报告》批准后实施。 5.1.2当影响企业经营风险内外部环境因素有变更时,总经理需要对《企业经营风险评估 报告》进行重新制定和批准。

5.2 过程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措施 5.2.1品质部负责组织成立质量管理风险评估小组,小组成员为各部门负责人,品质部组织 和协助各部门进行风险管理识别评估和控制措施,各部门主管负责部门《过程风险识别、评价控制记录表》的制定,总经理负责《过程风险识别、评价控制记录表》的批准。原则上一年一次,当出现重大流程变更等情况时,也需重新识别风险并控制。5.2.2 过程风险评估:对于确定的风险,风险评估小组以科学知识鉴定其风险,质量方面的 风险来源于产品/服务本身特性或产品/服务过程中影响这些特性的人、机、料、法、环、测。 人:人员的资质、能力、意识等; 机:设备设施、工装等; 料:采购和外包供应商管理; 法:文件记录控制、设计开发等; 环:工作环境、外部支持等。 测:验证、测试、测量设备的管理; 5.3 风险的评估与判定:包括评估先前确认风险的后果,其基础建立在严重程度、可能性 及可检测性上; 对过程风险评估判定,使用《风险评估—LS法》,按以下表格,结合内外环境变化、过往教训识别出潜在的风险,并在风险因素导致风险事故可能性(L)、风险事故导致的损失两个方面进行判定,输出部门《过程风险识别、评价控制记录表》。

组织环境控制程序

1.目的: 为保证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和公司的宗旨、战略方向的策划能实现预期的结果,而确定并分析受影响的组织内外部因素和能力。 2.范围: 适用质量管理体系所有相关的部门与过程。 3.术语: 3.1组织环境:对组织建立和实现目标的方法有影响的内部和外部结果的结合。 3.2环境因素:来自公司内部或外部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因素。 3.3相关方:对公司的决定或行为能够施加影响、或受其影响、或者自身感觉到受其影响的个人或者组织。 4.职责 4.1管理部:确定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确定组织风险。 4.2总经理:批准组织环境识别所采取的风险和机遇应对措施。 4.3管理者代表:组织各部门进行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的识别评价、并拟定应对措施,对结果进行审核整理。 4.4各部门:配合进行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的识别评价、并拟定应对措施。 5.0 工作程序 5.1组织环境管理 组织环境管理在建立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时,本公司将充分识别理解并考虑那些与公司的宗旨、战略方向相关,并影响本公司实现质量管理体系预期结果能力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5.1.1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估:在每年的管理评审前,由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识别并评估其适用性,具体部门及识别项目如下: 管理部:内部环境(公司价值观、企业文化、业绩表现等),外部环境(法律、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各部门:内部环境(知识、业绩表现等),外部环境(法律、竞争对手、市场、外部供方、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计划财务部:外部经济因素、财务风险。 5.1.2各部门将识别结果登记在《组织环境因素识别表》上,提交综合管理部进行汇总整理。 5.1.3 组织环境因素监测与更新:管理部每年在管理评审前组织一次全面的内外部环境因素识别与评审。另外各部门在获得内外环境因素信息变化时,应及时告知管理部,由管理部对《组织环境因素识别表》进行修订。 5.2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管理:

企业战略管理 第二章:企业外部战略环境分析

第二章:企业外部战略环境分析 外部战略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外部环境之中并能对企业运行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这些因素可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是那些能够间接影响企业战略的要素环境,如与整个企业运行环境相联系的外部技术、经济、文化、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因素及其变化趋势。对于这部分影响因素,被企业认为是最重要的六个战略要素是:政府行政干预与控制、通货膨胀、能源供应、国内经济气候、源自国外企业的竞争、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稳定性。第二,是那些能够直接影响企业战略的要素,如企业间相互竞争加剧、行业生产率水平提高、顾客偏好改变、技术变革加速、资源可获得性情况恶化、人口统计结构变化等。这些直接影响企业战略的因素,会通过股东、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地方社团、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途径对企业经营产生重要影响。 对外部战略环境分析,可从企业这一中心出发,对其运行的外部环境作社会宏观、行业中观、微观经营、企业市场四个层次开展讨论。 第一节:宏观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Macro-Environment)又称一般环境或社会环境,是指在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对一切产业部门和企业都将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力量。对企业而言这些因素和力量都是不可控制的,而只能去适应。他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四个方面。 一、政治法律环境要素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制度、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这些因素将对企业构成长期影响。 内容: 国内政治因素:政治体制、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政府的稳定性 法律因素:经济法律如《公司法》、《证券投资法》、《工业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涉外经济合同法》、《专利法》、《商标法》、《企业破产法》、《进出口关税条例》等。 国际方面的因素:其他国家的国体与政体、关税政策、进口控制、外汇与价格控制、国有化政策以及群众利益集团的活动等。如国外的反托拉斯立法、环保立法、外贸立法、对外国企业的态度等。 专题:WTO条款对我国企业产生的影响 一般企业:将WTO法律条件转化为市场机会 从法律上说,WTO是关于政府管理贸易和贸易相关事项的法律法规,政府是法律义务的承担者。 从法律上讲,一般企业与WTO的相关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WTO的目的,是为企业的经营和贸易提供最好的市场条件。企业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些法律条件转化为贸易和发展的机会。这些事情政府不能代替企业去做,但政府可以起一个促进作用,起提供信息的作用。

最新管理环境第3章习题及答案

第3章习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 1.管理的环境是指能够对企业管理活动的效益产生影响的各种可控和不可控变量和因素的总和。(√) 2.企业管理既要知彼又要知己,其中“知彼”则是指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微观环境等,“知己”便是分析企业的内部环境或条件,认清企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3.企业对文化环境的分析过程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步骤,企业对文化环境分析的目的是要搞好企业和公众之间的关系,提升企业的形象,使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符合环境文化的价值检验。( x ) 4.企业内部环境分析实际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的,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 5.社团公众指的是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传播媒介,他们掌握传媒工具,具有广泛的社会联系能直接影响社会舆论对企业的认识和评价。( x ) 二、单项选择题 1.( B )是指企业所在地附近的居民和社区组织。 A.社团公众B.社区公众C.一般公众 D.内部公众 2.依据环境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发生和程度,管理环境可以划分为(C )。 A.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B.外部环境和中观环境 C.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D.宏观环境和内部环境 3.企业所处的( A )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的经济政策,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发展状况、宏观经济政策等要素。 A.经济环境B.宏观环境 C.法律环境D.外部环境 4.企业的(D )主要包括产品的生命周期、产业结构分析、市场结构与竞争、市场需求状况、产业内的战略群体等因素。 A.微观环境B.宏观环境 C.外部环境D.内部环境 5.企业外部环境的发展趋势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环境威胁,另一类是( C )。 A.竞争威胁B.供应商威胁 C.市场机会D.新产品机会 三、多项选择题 1.一般认为企业的宏观环境因素包括(ABCD)。 A.政治和法律环境B.经济环境C.社会文化环境D.技术环境 2.外部环境包括(AC)。 A.宏观环境B.学习环境 C.微观环境D.客户环境 3.波特的“五力模型”是许多企业常用的竞争分析工具。五力包括(ABCD)。 A.替代品生产者B.潜在的进入者 C.购买者D.供应商 4.企业财务状况分析包括(ABCD)。

公司环境分析控制程序文件

公司环境分析控制程序 1 目的 为满足ISO9001-2015标准4.1的要求,确定与本公司目标和战略方向相关并影响实现质量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对其进行有效控制。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本公司经营环境内外部因素识别、评价。 3 职责 3.1 综合办公室为本程序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本公司的内外部环境分析与评价。 3.2 品控部负责技术风险分析、质量风险分析。 3.3 业务拓展部负责市场风险分析。 3.4 生产部负责经营风险分析。 3.5财务部负责财务风险分析。 4 工作程序 4.1 风险识别时机:质量管理体系策划、企业宗旨变化、战略变化、内外部环境变化、组织及其背景、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变化。 4.2 参与风险管理的人员应经过综合办公室组织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合格后方可进行。4.3 需考虑的风险有: 4.3.1质量风险 a直接质量风险:产品质量问题,导致退货、换货等风险。 b间接质量风险:产品消费过程,损坏了顾客的人身权,应负民事赔偿责任。 4.3.2环境风险 a产品销售淡季与旺季,影响顾客的采购,也间接影响公司产品生产,考虑库存。 b人文环境:主要体现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消费习惯不同。 c政策环境: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经济环境的变动,以及个地方的相关政策的变动会间接的影响到企业资金融入以及企业运营的必要条件。 d经济环境:利率的变动、汇率的变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等。 4.3.3经营风险 a原材料供应:主要包括了原材料的价格、质量和送货时间的变化、采购过程的欺诈行为,采购人员的疏忽,导致原材料数量以及质量上的不达标等。 b员工风险:采购人员、服务人员,技术人员和其他生产管理人员,由于他们的疏忽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