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装配式建筑工业化评价标准

装配式建筑工业化评价标准

装配式建筑工业化评价标准
装配式建筑工业化评价标准

工业化建筑评价导则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二〇一六年一月

目次

1 总则 (3)

2 术语 (4)

3 基本规定 (6)

3.1 一般规定 (6)

3.2 评价方法 (6)

4 设计阶段 (8)

4.1 基础项 (8)

4.2 一般项 (9)

5 建造过程 (12)

5.1 基础项 (12)

5.2 一般项 (12)

6 管理与效益 (15)

6.1 基础项 (15)

6.2 一般项 (15)

本导则用词说明 (17)

引用标准名录 (18)

条文说明 (19)

1 总则

1.0.1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提高房屋建筑的质量和效益,规范工业化建筑的评价,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制定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浙江省民用建筑的工业化建筑评价,其他建筑参照执行。

1.0.3 工业化建筑的评价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导向性的原则,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转变。

2 术语

2.0.1工业化建筑industrialized building

采用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

息化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建造的建筑。

2.0.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precast concrete structure

由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装配而成的主体结构,包

括全装配混凝土结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等。

2.0.3预制混凝土构件precast concrete component

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作的混凝土构件,简称预制构件。

2.0.4 建筑部品construction component

工业化生产、现场安装的具有建筑使用功能的建筑产品。

2.0.5预制外挂墙板precast concrete facade panel

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作的,安装在主体结构上,起围护、装饰作用的非承重预制混凝土外墙板。简称外挂墙板

2.0.6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板precast concrete sandwich facade panel

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作的,中间夹有保温层的预制混凝土外墙

板,简称夹心外墙板。

2.0.7 预制率precast ratio

建筑标高±0.000以上(不含±0.000)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中,

预制构件及相关部分的混凝土用量占混凝土总用量的体积比。

2.0.8 装配率assembled ratio

工业化建筑中建筑构件、建筑部品的数量(或面积)占同类构件或部品总数量(或面积)的比率。

2.0.9协同设计collaborative design

工业化建筑设计中通过建筑、结构、设备、装修等专业协同配合,并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完成的满足建筑设计、构件生产、安装施工、建筑装修要求一体化设计。

2.0.10 集成式厨房integrated kitchen

采用建筑部品并通过技术集成在现场分部或整体装配的厨房。2.0.11集成式卫生间integrated toilet

采用建筑部品并通过技术集成在现场分部或整体装配的卫生间。

3 基本规定

3.1 一般规定

3.1.1工业化建筑评价应以单体民用建筑为评价对象。

3.1.2 工业化建筑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三类,当采用其它结构类型的,应经过专家委员会论证和认定。

3.1.3 申请评价的项目应符合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制作、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的工业化建筑基本特征。

3.1.4 申请评价方应按要求提交项目申请报告、设计文件、施工组织设计、竣工验收报告、效益分析报告和房屋建造过程的有关记录。3.1.5 评价机构应按本导则的相关要求,对申请评价方提交的文件进行审查、对工程项目进行现场考察,应科学、公正地进行评价,并出具评价报告。

3.1.6申请评价的项目宜采用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

3.2 评价方法

3.2.1 工业化建筑宜按设计阶段评价和工程项目评价两个阶段进行,也可直接进行综合评价,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计阶段评价应依据本导则设计评价的有关规定,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在参评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通过审查后进行。

2 工程项目评价应依据本导则建造过程、管理与效益的有关规定,通过查阅资料和现场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在参评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后进行。

3 综合评价应依据本导则设计评价和工程项目评价的有关规定,在参评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后进行。

3.2.2 工业化建筑的评价体系由设计阶段、建造过程、管理与效益3部分指标组成,每部分指标包括基础项和一般项。基础项为工业化建筑的必备条件,一般项是工业化建筑的可选条件。

3.2.3 工业化建筑评价结果分为工业化建筑和非工业化建筑,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先审查所有基础项是否满足要求,当参评项目的基础项有一条不满足规定时,不应评为工业化建筑;

2 一般项的项数应符合表3.2.3的规定。

表3.2.3工业化建筑一般项数量要求

4 设计阶段

4.1 基础项

4.1.1 项目具备完整的设计文件。

4.1.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项目的预制率不低于20%,预制率可按下式计算:

V预+ 0.5V叠

K预= (4.1.4)

V总

──预制率;

式中:K

V预──预制构件混凝土体积;

V叠──叠合构件现浇混凝土体积;

V总──±0.000以上(不含±0.000)混凝土总体积。

4.1.3项目的装配率符合表4.1.3规定

表4.1.3建筑构件、部品装配率评价项目

组合楼板、钢筋桁架楼承板组合楼板或预制混凝土叠合楼板。

4.2 一般项

Ⅰ标准化设计

4.2.1采用统一模数协调尺寸,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模数协调》GB/T50002的有关规定。

4.2.2 各功能空间布局合理,符合建筑功能和结构抗震安全要求。4.2.3连接节点具备标准化设计,符合安全、经济、方便施工等要求。

4.2.4在单体住宅建筑中重复使用最多的三个基本户型的面积之和

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不低于70%;在单体公共建筑中重复使用最多的某三个标准的结构空间的面积之和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不低于60%。

4.2.5 单体建筑标准层中重复使用最多的三个规格的预制梁或预制

柱的总个数占同类构件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0%。

4.2.6单体建筑标准层中重复使用最多的三个规格的预制外墙板和

预制内承重墙板的总个数占同类构件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0%。

4.2.7 单体建筑标准层中重复使用最多的三个规格的预制楼板的总

个数(或面积之和)占预制楼板总数(或标准层总面积)的比例不低于50%。

4.2.8 单体建筑中重复使用最多的二个规格的预制楼梯的总个数占

楼梯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0%。

4.2.9 单体建筑中重复使用最多的一个规格的预制内隔墙板的面积

之和占同类型墙板总面积的比例不低于50%。

4.2.10 单体建筑中重复使用最多的一个规格的预制阳台板的总个数占阳台板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0%。

4.2.11 单体建筑中重复使用最多的三个规格的外窗的总个数占外窗总数量的比例不低于50%。

4.2.12在单体建筑中重复使用最多的三个规格的集成式卫生间、集成式厨房、集成式储柜等室内建筑部品的总个数占同类部品总数量的比例不低于70%。

4.2.13 预制内隔墙的面积占内隔墙总面积比例不小于50%。

4.2.14 预制女儿墙的面积占女儿墙总面积比例不小于80%。

4.2.15 预制管道井的数量占管道井总数量比例不小于80%。

4.2.16 预制护栏的数量占护栏总数量比例不小于80%。

4.2.17 集成式储柜套数占储柜总套数比例,居住建筑不小于80%,公共建筑不小于50%。

4.2.18 在方案设计或施工图设计或深化设计采用BIM技术进行辅助工作。

Ⅱ一体化设计

4.2.19项目进行建筑、结构、机电设备、室内装修一体化设计。4.2.20采用保温装饰一体化外墙保温系统的围护结构,并满足结构、保温、防渗、装饰要求。

4.2.21 采用遮阳一体化外窗,并满足保温隔热、气密、水密、装饰要求。

4.2.22机电设备管线系统集中布置,管线及点位预留、预埋到位。

4.2.23 装修设计与主体结构、机电设备设计紧密结合,并建立协同工作机制。

4.2.24 装修设计采用标准化、模数化设计;各构件、部品与主体结构之间的尺寸匹配、协调,提前预留、预埋接口,易于装修工程的装配化施工;墙、地面板材铺装基本保证现场无二次加工。

Ⅲ设计深度

4.2.25 设计单位与施工企业、构件生产企业和部品部件厂家建立协同工作机制。

4.2.26深化设计文件满足工厂加工制作、施工装配等环节的要求,各种预埋件、连接件的设计准确、清晰、合理。

4.2.27项目深化设计结合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综合考虑施工外架条件和模板支撑系统的影响。

4.2.28 构件及部品构造合理,连接技术安全可靠,便于生产制作和安装施工。

4.2.29 构件及部品设计综合考虑装配化施工的安装调节和公差配合要求。

5 建造过程

5.1 基础项

5.1.1构件和部品的质量符合现行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要求。

5.1.2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体现工业化建筑的建造要求,满足建筑设计、生产运输、施工装配和装饰装修等主要环节的协调配合与组织管理要求。

5.1.3 施工单位具备专业化的施工队伍,并建立员工培训和考核制度。

5.1.4 项目按相关标准的规定进行了施工质量验收,符合现行相关标准的合格要求。

5.1.5 构件连接部位按相关规定进行实体抽样检测,检测结果符合设计要求。

5.2 一般项

Ⅰ制作与运输

5.2.1 构件和部品生产企业具备相应的生产工艺设备和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5.2.2构件和部品生产过程有相应的技术标准、工艺流程和作业指导要求。

5.2.3 构件和部品标注构件编号、制作日期、合格状态、生产单位等信息。

5.2.4 构件和部品生产符合设计文件要求,有出厂检验报告和产品合格证。

5.2.5 项目具备合理运输组织方案,对超高、超宽、形状特殊的大型构件的运输和临时存放有专门的质量安全保证措施。

5.2.6 构件和部品具有进场验收记录。

5.2.7 项目监理方监督构件生产过程,有完整的质量验收记录。

Ⅱ主体施工

5.2.8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5.2.9 具有相应的装配化技术标准或施工工法。

5.2.10采用机械化施工。

5.2.11 构件连接技术施工简便、安全可靠,连接技术的系统性、经济性和适用性强。

5.2.12 构件安装采用工具式、定型化的支撑设施。

5.2.13 采用定型化模板和工具式支撑系统,模板重复使用30次以上。

5.2.14 采用满足100mm以下微动性要求的吊车,具有分配梁或分配桁架的吊具。

5.2.15项目采用成型钢筋的重量比不少于50%,钢筋网片等由工厂加工制作。

5.2.16机电设备管线采用机械连接方式。

5.2.17 构件和连接材料的质量证明文件和进场验收记录等,资料齐全、详实、可靠。

5.2.18 构件安装施工记录、钢筋连接施工检验记录、钢结构建筑的主体结构连接螺栓或焊接节点检验记录等资料齐全、详实、可靠。

5.2.19 后浇混凝土部位、后装封闭构件的隐蔽工程验收记录齐全、详实、可靠。

5.2.20分项工程质量验收文件和相关资料齐全、详实、可靠。

5.2.21 分部工程或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文件和相关资料齐全、详实、可靠。

Ⅲ装修施工

5.2.22 装修工程与主体施工和机电设备安装一体化,专项施工方案满足一体化施工的要求。

5.2.23 满足成品房工程验收要求。

5.2.24 构件与部品之间、部品与主体结构之间采用装配化施工工艺,允许偏差满足要求。

5.2.25 厨房或卫生间50%以上采用集成式厨房和集成式卫生间,并一次安装到位。

5.2.26采用内隔墙板系统,与主体结构连接可靠,易于安装。

5.2.27 水、暖、电气等设备系统与主体结构构件生产、装配协调配合,连接部位提前预留接口、孔洞,安装方便。

5.2.28 墙面和地面瓷砖、石材等装修材料有排版图。

5.2.29 采用预拌砂浆或预拌混凝土。

5.2.12 外墙、内墙、顶棚抹灰面积不大于50%。

5.2.30项目室内装修工程有减少现场湿作业和二次加工制作的技术措施。

6 管理与效益

6.1 基础项

6.1.1 参评项目明确项目负责人质量终身责任,建立了项目质量终身责任信息档案。

6.1.2 项目建造过程制定节能、节水、节材和建筑废弃物管理制度,并有相应的数据记录和节约效果分析。

6.1.3 项目设计、建造采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并体现设计、生产、施工、监理、运营等环节的协同工作。

6.2 一般项

Ⅰ信息化管理

6.2.1 项目建立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并对工程建设全过程实施动态、量化、科学、系统的管理和控制。

6.2.2 项目参与各方均具有建筑信息化管理人员,并进行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6.2.3 设计阶段建立建筑信息模型,并随项目设计、构件生产及施工等环节实施信息有效传递和更新。

6.2.4 采用基于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设计软件,每个构件有唯一的身份标识,按照相关标准,将设计信息传递给后续环节。

6.2.5 建立构件生产管理系统,建立构件生产信息数据库,用于记录构件生产关键信息,追溯、管理构件的生产质量、生产进度。

6.2.6 建立现场施工管理系统。将设计阶段信息模型与时间、成本信息关联整合,进行管理。结合构件中的身份识别标识,记录构件吊装、

施工关键信息,追溯、管理构件施工质量、施工进度等,实现施工过程精细化管理。

Ⅱ综合效益

6.2.7 项目用工制度有利于形成现代产业工人队伍。

6.2.8项目充分体现对行业技术进步的引领作用。

6.2.9 制定并实施施工节能和用能方案,监测并记录施工能耗,与传统方式相比现场施工能耗指标节约明显。

6.2.10 制定并实施施工节水和用水方案,监测并记录施工水耗,与传统方式相比现场施工节约用水指标达到50%以上。

6.2.11采用工厂化加工的钢筋不低于50%,钢筋损耗率不大于

2.0%。

6.2.12预拌混凝土的损耗率不大于1.5%。

6.2.13施工现场有安全文明计划、检查记录,并由专人负责,施工垃圾减少50%以上。

6.2.14施工噪音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的规定。

6.2.15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现场单位建筑面积人工用量比传统生产方式单位建筑面积人工用量减少10%以上。

6.2.16 项目建造成本与同等条件下传统建造方式相比增加不高于10%,并具有相应的记录资料和经济分析报告。

6.2.17 与相同条件下传统生产方式工期相比,项目在主体结构与室内装修施工阶段所用工期减少20%以上。

本导则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导则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引用标准名录

1 《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

2 《建筑模数协调标准》GB/T50002

3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

工业化建筑评价导则

条文说明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二〇一六年一月

目次

1 总则 (22)

2 术语 (23)

3 基本规定 (25)

3.1 一般规定 (25)

3.2 评价方法 (25)

4 设计阶段 (27)

4.1 基础项 (27)

4.2 一般项 (28)

5 建造过程 (30)

5.1 基础项 (30)

5.2 一般项 (31)

6 管理与效益 (32)

6.1 基础项 (32)

6.2 一般项 (3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 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他相关行政单位: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以工程全寿命期系统化集成设计、精益化生产施工为主要手段,整合工程全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实现工程建设高效益、高质量、低消耗、低排放的建筑工业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印发实施以来,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快速推进,建造水平和建筑品质明显提高。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以新型建筑工业化带动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建造”品牌,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系统化集成设计 (一)推动全产业链协同。推行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建筑师负责制,鼓励设计单位提供全过程咨询服务。优化项目前期技术策划方案,统筹规划设计、构件和部品部件生产运输、施工安装和运营维护管理。引导建设单位和工程总承包单位以建筑最终产品和综合效益为目标,推进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共享、系统集成和联动发展。 (二)促进多专业协同。通过数字化设计手段推进建筑、结构、设备管线、装修等多专业一体化集成设计,提高建筑整体性,避免二次拆分设计,确保设计深度符合生产和施工要求,发挥新型建筑工业化系统集成综合优势。 (三)推进标准化设计。完善设计选型标准,实施建筑平面、立面、构件和部品部件、接口标准化设计,推广少规格、多组合设计方法,以学校、医院、办公楼、酒店、住宅等为重点,强化设计引领,推广装配式建筑体系。 (四)强化设计方案技术论证。落实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标准化设计、工业化建造与建筑风貌有机统一的建筑设计要求,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在建筑设计方案审查阶段,加强对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设计要求落实情况的论证,避免建筑风貌千篇一律。 二、优化构件和部品部件生产

装配式建筑工业化评价标准

工业化建筑评价导则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二〇一六年一月

目次 1 总则 (3) 2 术语 (4) 3 基本规定 (6) 3.1 一般规定 (6) 3.2 评价方法 (6) 4 设计阶段 (8) 4.1 基础项 (8) 4.2 一般项 (9) 5 建造过程 (12) 5.1 基础项 (12) 5.2 一般项 (12) 6 管理与效益 (15) 6.1 基础项 (15) 6.2 一般项 (15) 本导则用词说明 (17) 引用标准名录 (18) 条文说明 (19)

1 总则 1.0.1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提高房屋建筑的质量和效益,规范工业化建筑的评价,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制定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浙江省民用建筑的工业化建筑评价,其他建筑参照执行。 1.0.3 工业化建筑的评价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导向性的原则,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转变。

2 术语 2.0.1工业化建筑industrialized building 采用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 息化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建造的建筑。 2.0.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precast concrete structure 由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装配而成的主体结构,包 括全装配混凝土结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等。 2.0.3预制混凝土构件precast concrete component 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作的混凝土构件,简称预制构件。 2.0.4 建筑部品construction component 工业化生产、现场安装的具有建筑使用功能的建筑产品。 2.0.5预制外挂墙板precast concrete facade panel 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作的,安装在主体结构上,起围护、装饰作用的非承重预制混凝土外墙板。简称外挂墙板 2.0.6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板precast concrete sandwich facade panel 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作的,中间夹有保温层的预制混凝土外墙 板,简称夹心外墙板。 2.0.7 预制率precast ratio 建筑标高±0.000以上(不含±0.000)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中, 预制构件及相关部分的混凝土用量占混凝土总用量的体积比。

装配式建筑设计专篇

装配式建筑设计专篇 一、设计依据 1.装配式建筑主要设计依据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 51231-2016)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 ?《预应力混凝土用金属波纹管》(JG225-2007) ?《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JGJ256-2011) ?《钢筋机械连接用套筒》(JGT163-2013) ?《装配式混凝土表示方法及示例》(15G107-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构造》(15G310-1~2) ?《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15G366-1) ?《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规程》(JGJT258-2011) ?《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15G367-1) ?《外墙保温用锚栓》(JGT366-2012) ?《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外墙板》(15G365-1) ?《预制钢筋混凝土阳台板、空调板及女儿墙》(15G368-1) ?《建筑外墙外保温防火隔离技术规程》(JGJ289-2012)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6G101-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09版) ?《工业化建筑评价导则》(2016.01浙江省住房和城建设厅)二、新型建筑工业化设计 1.设计原则 (1)严格执行国家、杭州市相关规范、规定,符合政府相关部门的审批文件要求。满足业主对 设计方面的基本要求及希望达到的目标。 (2)解决本工程中必须解决的一系列技术问题。使工程的建设在安全、适用、经济、美观、技 术先进等方面能得到综合体现。 (3)充分发挥建筑工业化的相对优势,尽量减小预制构件建筑结构整体性的不利影响,预制装 配式建筑拆分原则是优先选用非抗侧移构件,便于模数协调,易于标准化生产和安装的建筑部品。 2.设计目标 (1)实现建筑设计的标准化。 (2)与构件生产、施工工艺形成配套设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3)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形成符合模数数列的标准化模块。 (4)在标准化套型基础上,充分发挥生产和施工工艺的特点,满足里面多样性和创新性的要 求。 3.工业化分析 (1)工业化实现目标 根据浙江省《工业化建筑评价导则》,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项目的预制率不低于 20%,预制率可按下式计算: K预=(V预+ 0.5V叠)/ V总 V预──预制构件混凝土体积; V叠──叠合构件现浇混凝土体积; 1

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1)内涵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 从结构形式来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都可以称为装配式建筑,是工业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既可节约劳动力又可提高建筑质量,用通俗的话形容,就是像造汽车那样造房子。 装配式建筑是转变城市建设模式、有降低建筑能耗、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对工业化的定义 ■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房屋建造的全过程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 ■生产物的标准化。 设计的标准化,建筑部品、构配件的通用化和系列化。 ■生产过程的集成化。 是指建筑技术、部品与建造工艺、工法的系统集成。

■工程高度组织化。 科学管理方法把建造全过程组织起来 ■生产的机械化。 是指减少现场人工作业,实现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建造机械化。 《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2016年1月1日实施 采用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建造的建筑。 (基本条件)。 为什么要编制这个标准 1.国务院、住建部对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 2.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市纷纷出台了指导意见和鼓励措施。 3.设计、构件生产、施工、装备制造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响应,建设了一大批装配式建筑试点,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参与、产业化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建筑评价体系,制订并实施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

首次明确了“预制率”和“装配率”的定义。 预制率:工业化建筑室外地坪以上的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中,预制构件部分的混凝土用量占对应构件混凝土总用量的体积比。 预制率是衡量主体结构和外围护结构采用预制构件的比率, 经测算,如果低于20%的预制率,基本上与传统现浇结构的生产方式没有区别,也不可能成为工业化建筑。 预制构件类型包括:外承重墙、内承重墙、柱、梁、楼板、外挂墙板、楼梯、空调板、阳台、女儿墙等结构构件。 装配率:工业化建筑中预制构件、建筑部品的数量(或面积)占同类构件或部品总数量(或面积)的比率。 预制率不应低于20%、装配率不应低于50%的基本要求 装配率是衡量工业化建筑所采用工厂生产的建筑部品的装配化程度。 工业化建筑采用的各类建筑部品的装配率不应低于50%。 建筑部品类型包括:非承重内隔墙、集成式厨房、集成式卫生间、预制管道井、预制排烟道、护栏等。 (2)历程 1)北美(美国、加拿大) 美国:装配式住宅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 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 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化住宅建造及安全法案,同年出台一系列严格的行业规范标准。

装配式建筑预制混凝土构件工厂建设导则

装配式建筑预制混凝土构件工厂建设导则 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 二〇一六年五月

前言 根据国家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建筑发展的总体要求,为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适应建筑工业化发展,大力推广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应用,指导企业正确掌握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工厂建设的要求,以保障工程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建设水平、提高资源利用、实现节能减排,制定本导则。 编制组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系统地总结了装配式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工厂建设的实践经验,结合相应的规范要求,制定了本导则。 本导则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要求;4厂址选择与总平面设计;5主要生产区域;6电气及自动化;7给水排水;8节能及能源利用;9环境保护;10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11人员配备;12信息化管理;13工程施工及验收;14运行和维护。 本导则为指导性文件,提供了装配式建筑预制混凝土构件工厂建设过程中的要求,供有关方面在构件工厂建设工作中参照采用。 本导则由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组织编制。 主编单位:上海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上海市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 上海城建物资有限公司 上海宇辉住宅工业有限公司 上海中建航建筑工业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宝岳住宅工业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张德明刘险峰丁康元刘超徐耀东 毛坚正沈春国钱承浩徐雄增王丽娟 朱永明李小斌楼志江赵亚军王玉兰 黄岚赵凯严炜炯

主要审查人:朱建华田炜钟伟荣苏宇峰田培云 本导则由上海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负责解释。 目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基本要求 (3) 4 厂址选择与总平面设计 (5) 5 主要生产区域 (7) 6 电气及自动化 (10) 7 给水排水 (12) 8 节能及能源利用 (13) 9 环境保护 (14) 10 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 (15) 11 人员配备 (16) 12 信息化管理 (17) 13 工程施工及验收 (19) 14 运行和维护 (20) 引用标准名录 (21)

装配式建筑及建筑产业化发展情况

装配式建筑及建筑产业 化发展情况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装配式建筑及建筑产业化发展的情况 目录

一、装配式建筑目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2015年年底召开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指出,要推动装配式建筑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行动计划,在全国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 2015年,装配式建筑及建筑产业化的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政策不断出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30多个省市出台了专门的指导意见和相关配套措施,不少地方更是对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比如,深圳市率先提出,2015年起全市新出让住宅用地项目和政府投资建设的保障房项目全部使用产业化方式建造,并对存量土地(含城市更新项目)符合要求的项目则给予3%的建筑面积奖励和放宽预售要求等优惠政策。上海也要求,2016年上海外环线以内符合条件的新建民用建筑原则上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同时对装配式住宅项目的预售进度以及分层、分阶段验收提出了明确的意见等,均被认为是里程碑式的新规。 2015年6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委托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完成的我国首个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出台,意味着我国推行产业化建筑首次有了国家标准设计体系。该体系第一次完整而系统地构建了适合于我国发展模式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体系,完善了顶层设计,为我国建筑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而从今年1月1日起,由住房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主要负责编制的另一部业内重要标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也已正式实施,该标准作为我国第一部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明确了如何衡量与定义工业化建筑,对规范我国工业化建筑评价,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促进传统建造方式向现代工业化建造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二、装配式建筑目前在上海的发展状况 上海市装配式建筑推进工作起步较早,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10年前的试点探索期,发布了《上海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工作计划》等文件,初步形成住宅产业化的工作框架,“万科新里程”成为国内第一个装配式建筑项目;二是2011年到2013年的试点推进期,通过行政监管结合市场激励等手段,技术积累取得突破,住宅产业化水平稳步提高;三是2014年到2015年,进入面上推广期,覆盖范围由住宅建筑普及至了公共建筑领域,装配式项目成

福建省工业化建筑认定管理(试行)办法

福建省工业化建筑认定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条为推进我省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提升各方主体参与建筑产业现代化积极性,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的指导意见》(闽政办…2015?68号),现结合我省建筑产业现代化开展情况,制订本试行办法。 第二条工业化建筑是指采用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建造的建筑。工业化建筑认定以单体建筑为评价对象,进行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评价。 预制率是指依据通过施工图审查的设计文件(含拆分设计文件,下同),单体建筑的室外地坪以上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中预制混凝土构件部分的体积与其混凝土用量总体积之比。其中,钢结构的预制率计算中,仅计取结构中所使用的预制混凝土构件,不包含钢构件部分。预制混凝土构件类型包括柱、梁、剪力墙、楼板、楼梯、阳台板等。 第三条工业化建筑在设计阶段评价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符合现行国家和我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相关标准规范的设计要求。 (二)实行建筑、结构、机电设备一体化设计,且采用BIM 技术设计。鼓励室内装修与建筑、结构、机电设备一体化设计。 (三)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单体建筑预制率应不低于15%;钢结构的单体建筑预制率应不低于50%。

鼓励使用预制内外墙板和系统门窗产品。对于全部使用预制外墙板、内墙板的,则分别折算成4%、3%计入预制率;部分使用的,则按比例折减后计入预制率。全部使用系统门窗产品的,预制率增加2%。 第四条工业化建筑在施工阶段评价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符合现行国家和我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相关标准规范以及施工图设计文件的要求,没有违反标准规范强制性条文的行为。 (二)实行建筑、结构、机电设备一体化施工。 (三)采用外墙保温的预制外墙板,其保温材料与预制外墙板一次成型;预制外墙板铺贴瓷砖、石材的,与预制外墙板一次成型。 (四)制定适应建筑工业化建造方式要求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明确节能、节水、节材和建筑废弃物管理制度并有效实施。 (五)建立部品部件可追溯管理制度并有效实施。 鼓励实施室内装修与建筑、结构、机电设备一体化施工,对于室内装修一体化施工并实现成品房交付使用,预制率增加5%。全部使用整体式厨房、卫生间的住宅建筑,预制率分别增加1%。 第五条工业化建筑认定按照以下程序实施: (一)项目施工图设计文件通过审图机构审查合格后,建设单位可向项目所在地的设区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提交工业化建筑认定的申请材料(包括申请报告、经图审的施工图设计文 - 2 -

有色金属工业建筑工程质量评定标准-66页word资料

有色金属工业 建筑工程质量评定标准 (修订试行) 1. 总则 1.1 为了加强有色金属工业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规范工程质量验收和质量等级评定,保证有色金属工业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制定本标准。 1.2 本标准适用于有色金属工业项目的建筑工程质量等级评定。 1.3本标准依据现行国家有关工程质量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制定。有色金属工业建筑工程的质量验收,执行国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系列标准。 2. 基本规定 2.1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应有相应的施工技术标准,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施工质量检验制度和施工综合质量的检查、评定、考核制度。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按本标准附录1的要求进行检查记录。 2.2 有色金属工业建筑工程按下列规定进行施工质量控制: (1)工程采用的主要材料、半成品、成品、构配件、器具和设备应进行现场验收。按规定必须检验的均应实行见证取样送检。凡涉及工程安全、功能的有关产品,应按相关专业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进行复验,并应经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技术负责人)检查认可。

(2)各工序应按施工技术标准进行质量控制,每道工序完成后,应进行检查。 (3)相关各专业工种之间,应进行交接检验,并形成记录。未经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技术负责人)检查认可,不得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4)对地基基础、主体结构、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重要分部工程质量应报工程质量监督站核验。 2.3有色金属工业项目的建筑工程实行质量等级评定制度。本标准中的检验批、分项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单位(子单位)工程评定分为合格和优良两个等级。 2.4有色金属工业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应按下列要求进行验收、等级评定: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300系列标准及相关专业验收规范的规定。 (2)建筑工程施工应符合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的要求。 (3)参加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和质量等级评定的各方人员应具备规定的资格。 (4)工程质量验收和质量等级评定均应在施工单位自行检查评定的基础上进行。 (5)隐蔽工程在隐蔽前应由施工单位通知有关单位进行验收,并应形成验收文件。 (6)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材料,应按规定进行见证取样检测。 (7)检验批的质量应按GB50300-2001标准进行质量检验,并按本标准要求进行质量等级评定。 (8)对涉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重要分部工程应进行抽样检测。 (9)承担见证取样检测及有关结构安全检测的单位应具有相应资质。

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与展望

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与展望 引言 2015年是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年,行业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发起的建筑工业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2015年正式成立并全面开展工作。本文结合行业发展与联盟工作,介绍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情况,并对十三五及今后建筑工业化有关工作进行展望。 本文收录于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编的《中国绿色建筑2016》。 1 建筑工业化解析 1.1 什么是建筑工业化 建筑工业化是指采用减少人工作业的高效建造方式,并以“四节一环保”及提高工程质量为目标的建筑业发展途径。建筑工业化的实施手段主要有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等。建筑工业化的建造方式主要包括:传统作业方式的工业化改进,如泵送混凝土、新型模板与模架、钢筋集中加工配送、各类新型机械设备等;装配式建筑,如新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体系与工业化的外墙及内墙墙板结合、新型木结构等;建筑、精装、厨卫等非结构技术。新型建筑工业化,主要是针对目前国家与建筑业的新形势,继续推广优势技术、产品与作业方式,开发新领域、满足新需求。 1.2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动力

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同时,不断推进的城镇化进程,将维持大量的建设需求。建筑业的劳动力问题不仅是劳动力价格提高,还包括与其他行业竞争劳动力而促进改善作业环境、劳动强度带来的成本提升,甚至要考虑机械化代替劳动力所增加的投入,这些都是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国家大力推广以“四节一环保”为目标的绿色建筑,建筑业在国家节能减排工作中承担重要任务,社会对空气、噪音等环保问题日益重视,房屋建造质量从可持续发展与综合经济效益两个角度出发均应不断提高,这些都需要通过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推广建筑工业化来实现。 1.3 政策支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强力推进建筑工业化”;《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国办发〔2013〕1号)也将“推动建筑工业化”作为重点任务;《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国办发〔2014〕23号),明确提出要“以住宅为重点,以建筑工业化为核心,加大对建筑部品生产的扶持力度,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各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也出台多项鼓励发展政策。 最新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积极稳妥推广钢结构建筑。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倡导发展现代木结构建筑”。

浙江省装配式建筑工业化评价标准

浙江省装配式建筑工业 化评价标准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工业化建筑评价导则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二〇一六年一月 目次 1 总则 1.0.1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提高房屋建筑的质量和效益,规范工业化建筑的评价,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制定本导则。1.0.2本导则适用于浙江省民用建筑的工业化建筑评价,其他建筑参照执行。 1.0.3 工业化建筑的评价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导向性的原则,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转变。 2 术语

2.0.1工业化建筑industrialized building 采用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建造的建筑。 2.0.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precast concrete structure 由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装配而成的主体结构,包括全装配混凝土结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等。 2.0.3预制混凝土构件precast concrete component 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作的混凝土构件,简称预制构件。 2.0.4 建筑部品construction component 工业化生产、现场安装的具有建筑使用功能的建筑产品。 2.0.5预制外挂墙板 precast concrete facade panel 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作的,安装在主体结构上,起围护、装饰作用的非承重预制混凝土外墙板。简称外挂墙板 2.0.6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板 precast concrete sandwich facade panel 在工厂或现场预先制作的,中间夹有保温层的预制混凝土外墙板,简称夹心外墙板。 2.0.7 预制率precast ratio 建筑标高±0.000以上(不含±0.000)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中,预制构件及相关部分的混凝土用量占混凝土总用量的体积比。 2.0.8 装配率assembled ratio

温州市《关于进一步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补充意见》的政策解读

《关于进一步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补充意见》的 政策解读 2017年04月26日11:10:11 来源: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补充意见》(以下简称《补充意见》)已于2017年4月20日印发,为更好让大家理解《补充意见》有关内容和精神,现就《补充意见》相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背景 近年来,国家和省政府对绿色建筑、建筑工业化和住宅全装修发展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城市建设品质提升和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部分,连续密集出台相关新的法规和政策文件,201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2016年5月实施《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2016年9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6〕111号)(以下简称《省意见》)、2016年1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住宅全装修工作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16〕141号),对推进绿色建筑、建筑工业化和住宅全装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清晰的实施路径、更完善的实施机制和更多的政策措施。我市之前也于2016年8月出台了《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实施意见(试行)》(温政办〔2016〕78号)(以下简称《试行意见》),但由于扶持政策和管控措施的具体执行操作细节尚不明确,导致难以有效实施,也没有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使得工作难以推进。因此,我市有必要出台新的文件贯彻落实相关要求,尤其明确容积率奖励政策执行细节,加快项目落地实施。

二、目的 为贯彻落实《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办发〔2016〕111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住宅全装修工作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16〕141号),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温委发〔2016〕40号),大力推进我市绿色建筑、建筑工业化和住宅全装修发展。 三、主要内容 包括3个主要目标,2项重点任务,5项支持政策,2项保障措施。 (一)主要目标: 1、绿色建筑:实现绿色建筑全覆盖。 2、装配式建筑:提高装配式建筑覆盖面,到2020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 3、住宅全装修:实现市区中心城区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新建住宅全装修全覆盖,积极鼓励拆迁安置房及其他新建住宅实行全装修。市区的中心城区规划范围,按照2013年版修订的城市总体规划规定的范围,即鹿城区(除藤桥镇和山福镇)、龙湾区、瓯海区(除泽雅镇)、洞头区北岙街道、灵昆街道,陆域面积998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300平方公里。 (二)重点任务:

建筑产业化装配式建筑的思考

建筑产业化(装配式建筑) 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建筑产业化的特点 建筑产业化是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方式,并在设计、生产、施工、开发等环节形成完整的、有机的产业链,实现建造全过程的工业化、集约化和社会化。 相对于传统建筑业,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产业化的一种建造形式和载体,在生产效率、工程质量、技术集成、环保和节能降耗方面有较大优势。 一是生产效率提高。建筑产业化促进建设标准规范化、流程系统化、部品工业化以及建造集约化,减少用工50%、缩短工期30%~70%。可显着降低用工需求的特点,也为建筑业“走出去”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二是工程质量提升。建筑产业化广泛应用工业化、信息化等技术手段,实现构件误差由“厘米”级向“毫米”级时代突进。构件成品一般使用二维码或质量芯片,实现质量可追溯,责任可倒查,利于产品质量监管,助推建筑业向“百年宅”目标挺进。三是技术集成度高。建筑产业化的内在要求,可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大量运用,大大提升建筑安全性、舒适性和耐久性,同时可带动设计、建材、装饰等50多个关联产业产品的技术创新。四是节能环保。与传统建造方式比较,建筑产业化可节水60%、节省木材80%、节省其

它材料20%、减少垃圾80%、减少能耗70%。促进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向绿色建筑跨进,走上集约化、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建筑产业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不断加快,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产业化发展是箭在弦上和必然选择。 随着整个社会工业化、机械化、信息化进程加快和行业政策红利持续激发,作为建筑产业化重要载体的装配式建筑将全面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可以预期大规模的装配式建筑磅礴待发。 机遇之一:产业发展政策导向,为装配式建筑提供未来空间近年来,国家积极倡导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从2010年起国务院、住建部、工信部以及各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了20余份扶持产业发展的相关文件,着力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等建筑产业化的进程。新近印发的《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产业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为建筑业转型发展、培育产业新动能带来契机。 (一)面临的机遇 机遇之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装配式建筑注入动力 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之一是“去产能”。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化解钢铁过剩、提速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的最佳路径。例如钢结构建筑是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重要

建筑工业化与门窗标准化的关系

建筑工业化门窗标准化的关系 标准化利于门窗的工业化、规范化、规模化生产 随着现代化工业的推进与发展,标准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不仅仅是基于节约方面的考虑,还是优化资源配臵和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好美佳门业认为标准化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通道,是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技术基础。 标准不统一带来诸多问题 我国目前每年生产使用各类门窗达到4-5亿平方米,而国内门窗制造业的标准化程度却非常低。这是与我国门窗行业发展现状极不适应的,也是不正常的。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在我国的门窗行业,由于产品生产标准不统一带来的制造成本高、能源利用率低、重复劳动等问题很普遍。” 标准化工作对门窗企业来讲,是一种约定和规范 标准化利于门窗的工业化、规范化、规模化生产 在表面上,执行标准化似乎对企业起到的是制约与限制的作用。但门窗行业标准化一旦形成整体规模,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就是巨大的。通过推行标准化可以优选一批质量好、性能优越的型材作为门窗推广型材;可以科学地制定门窗产品的系列规格尺寸;可以实现门窗产品及零配件的互换、替代;企业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产品质量、产量和新品开发上。同时在生产制造上,执行标准化更有利于门窗产品的

工业化、规范化、规模化生产。 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瓶颈与思路 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建筑工业化的提出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但我国建筑工业化的进程依然较为缓慢,距1978年会议的目标差得很晚。这一方面取决于建筑工业化内在的原因,也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密切相关。由于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可以较大幅度地提升劳动生产率,但是我国建筑业一直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且一直享受着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又能带来巨大就业,因此,建筑工业化的推动力不强。但随着“用工荒”的蔓延,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建筑企业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求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近二十年来我国建筑规模不断增加,建筑业产值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且每年的新开工面积达到全球的一半,巨大的建设需求使得建筑企业没有时间与精力来进行建筑工业化技术的科研、开发商不愿意使用不成熟的建筑工业化技术。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带有建筑工业化元素的产业,如混凝土制品企业、建筑机械生产和制造企业等,但这些处于建筑工业化链条的终端,没有能力拉动整个产业的工业化进程,整个建筑产业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施工模式发展,没有太高的提升。 在我国,“建筑设计”属于独立的行业,因此设计时无需考虑施工的工艺流程,而施工对设计阶段的影响也有限。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业生

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审查导则基本规定

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审查导则基本规定 1.0.1 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设计内容和深度应 满足预制构件制作详图编制和安装施工的要求。预制构件制作详图编制文件不作为施工图审查内容。对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标准化内装部品与建筑结构一体化设计、整体报审的项目,也仅须按本导则对属于施工图的内容进行技术审查。 1.0.2 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报审的文件中应包含对产 业化项目的建设规模、预制率等指标的批准文件;报审的施工图设计文件中应包含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建设规模、预制率等说明及计算书。审查人员对设计文件中的相关指标是否符合规定进行审查。 注: 1. 《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2015第1.0.5 条“预制率”术语说明:工业化建筑室外地坪 以上的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中,预制构件部分的混

凝土用量占对应部分混凝土总用量的体积比。 1. “预制率”由结构专业提供计算书。 1.0.3 装配式建筑(混凝土结构)各专业设计报审资料除与 一般现浇结构相同的部分外,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建筑专业报审资料 1)装配式建筑设计的专项设计说明,专项设计说明应包括:项目概况、结构形式、抗震设防烈度、采用的预制构件种类和位置、各类预制构件的耐火极限和防火构造要求、建筑外围护材料和形式、相关节点构造说明、预制率、标准化外窗应用量等内容; 2)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连接节点的建筑构造详图。 2 结构专业报审资料 1)计算书 结构整体计算,接缝的正截面承载力计算,预制柱底水平接缝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剪力墙水平接缝受 剪承载力计算,叠合梁端竖向接缝的受剪承载力计算,梁柱节点核心区抗震受剪承载力验算,装配式结构中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技术细则.doc

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技术细则Technical guideline for evaluation of green industrial building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5年2月

前言 国家标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T 50878-2013已于2013年8月8日发布,自2014年3月1日起实施。《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是我国工业领域第一本综合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具有指导绝大多数行业工业建筑评价的复杂性。为了更好地实行《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引导绿色工业建筑健康发展,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编写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技术细则》(以下简称《技术细则》)。 编写《技术细则》的目的,是为绿色工业建筑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提供更加规范的具体指导,为绿色工业建筑标识的评价提供更加明确的技术原则和评判依据,推进绿色工业建筑和相关评审工作发展。 本细则编制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 中节能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中国电子学会 本细则主要起草人员:徐伟、张家平、李丛笑、李国顺、袁闪闪、王明磊 孙宁、郭丹丹、许远超、尹运基、宋甲英、曹国光 曹国庆、李亨、吴剑林、俞水凤、张颖、孟冲 邓高峰、牛秋蔓 本细则主要审查人员:王有为、虞永宾、袁镔、张小慧、吕伟娅、巫曼曼 赵霄龙

目次 1 总则 (1) 2 术语 (2) 3 基本规定 (3) 3.1 一般规定 (3) 3.2 评价方法与等级划分 (5) 4 节地与可持续发展场地 (7) 4.1 总体规划与厂址选择 (7) 4.2 节地 (13) 4.3 物流与交通运输 (17) 4.4 场地资源保护与再生 (23) 5 节能与能源利用 (34) 5.1 能源利用指标 (34) 5.2 节能 (37) 5.3 能量回收 (53) 5.4 可再生能源利用 (56) 6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59) 6.1 水资源利用指标 (59) 6.2 节水 (65) 6.3 水资源利用 (74) 7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84) 7.1 节材 (84) 7.2 材料资源利用 (89) 8 室外环境与污染物控制 (101) 8.1 环境影响 (101) 8.2 水、气、固体污染物控制 (103) 8.3 室外噪声与振动控制 (111) 8.4 其他污染控制 (113) 9 室内环境与职业健康 (118)

建筑工业化道路要两条腿走──兼评《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

37 总109期 2018.07 混凝土世界 专家论坛 Expert Forum 最近,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发布和实施了GB/T 51129-2017《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以代替GB/T 51129-2015《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引起建筑业很大的争论,有些争论甚至已经上升到装配式技术路线死活的高度。拥护和积极响应者有之,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相关规定和政策,鼓励本地区发展装配式建筑;反对和质疑者亦有之,以我国建筑业发展的历史证实装配式不应是建筑工业发展的唯一道路。 本人最早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提到我国建筑工业化始于1953年[1], 1956年翻译了全苏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会议中的《居住-民用建筑中使用装配式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问题分组会议资料》[2]; 1957年参与我国大专院校“混凝土及制品”专业的创建工作,曾在北京基地设计院和东郊的第一构件厂实习;1960年暑期带学生在北京十里堡构件厂实习。可以说,本人在建筑工业化的道路上已走了60余年,看到如今业内分歧这么大,不禁要发表一下个人的观点。 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历史变革 1956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和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决定》,这是我国最早提出走建筑工业化的文件。该文件指出:“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建筑工业,必须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工厂化、机械化施工,逐步完成对建筑 建筑工业化道路要两条腿走 ─ 兼评《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 陈振基 亚洲混凝土学会工业化建筑体系委员会主席 工业的技术改造,逐步完成向建筑工业化的过渡”。 经过20多年的实践,1978年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正式提出,建筑工业化以建筑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以及墙体改革为重点,即所谓的“三化一改”。几十年来,建筑业的同仁就是不懈地依循这条道路在前进,特别是施工机械化及墙体改革。君不见,以往深基础的土方是用镐刨肩扛的方式挖掘的,后来无不用挖掘机装车代替;桩基过去是人工挖井、吊篮出土的方式,后来进步为钻土机,现在通行的是靠打桩机将预制管桩打入地下;过去几乎所有工地都有混凝土搅拌机,一包水泥配几小车砂石,不经称量就搅拌,现场尘土飞扬,噪音扰民,现在都是用预拌混凝土,泵送可以将混凝土打到数百米高度;几千年来一统天下的红砖逐渐被新型墙体材料代替,节土省工。 在装配式构件方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即已流行预制空心楼板,在那个鼓励“敢想敢干”的时代,几乎街边有空地的地方就可以建一个预制场,用简单的木模浇注成型后,翻转脱模,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再把组装成的圆芯抽出,自然养护一段时间即可吊起。预制场的投资极低、技术落后、手工操作繁多、效率和质量低下,100公斤左右的成品用人力扛起放到墙上就位,根本无需吊装设备。但是那时无人理会水平楼板和竖向墙体的连接问题,直到唐山大地震造成95%的房屋倒塌,人们才从这

建筑工业化——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方向(未来)20131028

建筑工业化——我国建筑业发展的方向 摘要:建筑体系成套技术日益成熟和完善,预制构配件生产能力、建筑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商品混凝土生产逐渐形成独立的行业……建筑业在朝着工业化方向发展。但是,在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前提下,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现状还是和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建筑工业化的要求发生了背离。大多数企业施工技术比较落后、施工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工程质量和安全事故居高不下,工程质量通病屡见不鲜,建设成本不断增大。笔者借鉴多方面的经验,整合各种资源,形成自己对于建筑工业化的看法,希望在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工程建设高潮的今天,能对实现建筑业的现代化做出贡献!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重视其居住的环境,尤其是企业等对工作环境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提高,由此可见,建筑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结合现代建筑需求,谈一下箭镞工业化的实现。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必要性 引言 建筑工业化,就是利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建造工业和民用建筑,是建筑业从手工操作的小生产方式逐步过渡到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过程。要把不同类型的建筑工程作为工业产品,分别采用统一的结构形式和成套的标准构配件,采用先进的工艺,按专业分工,集中在工厂进行大批量生产,然后在现场进行机械化的施工安装。建筑工业化的基木内容,是建筑标准化和体系化,建筑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建筑管理科学化。 1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 国内基本上是在和国外同一时间提出了建筑工业化。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全国建筑业推行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大力发展预制构件和预制装配建筑,提出了建筑工业化发展之路。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经历了大发展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全国己有数万家构件厂。工厂化的新发展使商品混凝土得到了很大发展,我大、中城市(尤其是我国东部地区)基本上都已拥有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我国的建筑机械行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国产化,迅速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但是,目前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现状已经和当初提出的建筑工业化的要求发生了背离。当时,提出工业化的要求是希望我国的建筑业能够象制造业一样在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标准化、系统化和部件的通用化,较少地受到外部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 然而,当前国内的建筑业基本上仍然是以粗放型为主,浪费严重,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传统陈旧的技术还在大量使用,科技进步贡献率依然低下;建筑标准化工作严重滞后,部件标准化和通用化程度低;施工机械化和合理化程度不高;节电、节能、节水等先进的环保技术尚不能推广使用,阻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

装配式建筑的现状及发展

装配式建筑是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建造住宅,是将住宅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将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而建成的住宅,在欧美及日本被称作产业化住宅或工业化住宅。具有效率高、精度高、质量高、工业化程度高、标准化程度高、建筑抗震性能高、节能性能高、使用面积大等优点。 201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力争用10年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30%,2017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为21.39万亿,这意味着装配式建筑在未来将有至少6万亿以上的产值。 1.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现状 与传统建筑施工相比,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有四大转变:①生产工艺由传统的手工作业为主变为以机械作业为主;②生产地点由传统的以工地现场为主转变成以工厂生产为主;③施工方式由传统的现场施工变为现场组装;④施工人员由传统的施工现场农名工为主变为产业工人、技术操作工人为主。 目前装配式建筑施工仍存在一些问题:①造价相对较高。费用的增加主要在预制构件的预制和构件的安装运输;②我国技术标准体系尚不完善;③专业人才短缺,预制构件的安装对运输、吊装设备的要求较高,而普通的施工队伍,缺乏装配式建筑的施工经验。 2.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情况 2016年12月,住建部发布《装配式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2017年1月住建部公布《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3-2016)、《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GB/T51232-2016)、《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

(GB/T51231-2016)。2018年1月住建部公布《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2017)并废止原标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2015)。 3.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1)完善产业链 现阶段我国装配式建筑需要完善产业链,把业主、设计单位、构件工厂、施工单位等所有的上下游企业整合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装配式建筑从设计、生产、施工、后期运营与维护一体化,并在项目建造过程中不断整合各企业的优势资源,以提高装配式建筑生产效率,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2)完善技术标准 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快研究装配式建筑的标准规范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统一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法律依据。 (3)提升技术水平 推行装配式建筑一体化设计,推广通用化、模数化、标准化设计方式,积极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提高建筑领域各专业协同设计能力;预制构件生产企业需提高构件制作水平,保证构件制作质量,降低构件制作成本;施工企业需加强装配式建筑施工队伍建设,提高装配式建筑施工水平,创新施工组织方式,推行绿色施工。 (4)提高政策支持 政府应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装配式建筑的支持力度,对相关企业与相应的技术人才实施土地、财政、税务、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植培育相关企业的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