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考博简答题总结

  • 格式:pdf
  • 大小:259.9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简述各种原因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DIC 的机制。

缺氧、酸中毒、抗原一抗体复合物、严重感染、内毒素等原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受损可产生如下作用:

(1)促凝作用增强,主要是因为:①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可释放TF ,启动凝血系统,促凝作用增强;

②带负电荷的胶原暴露后可通过F Ⅻa 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2)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降低。主要表现在:①TM /PC 和HS /AT Ⅲ系统功能降低;

②产生的TFPI 减少。

(3) 血管内皮细胞的纤溶活性降低,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产生tPA 减少,而PAI-1 产生增多。

(4) 血管内皮损伤使NO 、PGI 2 、ADP 酶等产生减少,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的功能降低,促进血小板粘附、聚集。

(5) 胶原的暴露可使F Ⅻ激活,可进一步激活激肽系统、补体系统等。激肽和补体产物(C 3a 、C 5a ) 也可促进DIC 的发生

2 .简述严重感染导致DIC 的机制。

①内毒素及严重感染时产生的TNFα、IL-l 等细胞因子作用于内皮细胞可使TF 表达增加;而同时又可使内皮细胞上的TM、HS的表达明显减少,这样一来,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原抗凝状态变为促凝状态;

②内毒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暴露胶原,使血小板粘附、活化、聚集并释放ADP、TXA 2 等,进一步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聚集,促进微血栓的形成。此外,内毒素也可通过激活PAF,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聚集;

③严重感染时释放的细胞因子可激活白细胞,激活的白细胞可释放蛋白酶和活性氧等炎症介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使其抗凝功能降低;

④产生的细胞因子可使血管内皮细胞产生tPA 减少,而PAI-1 产生增多。使生成血栓的溶解障碍,也与微血栓的形成有关。总之,严重感染时,由于机体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功能不足,血小板、白细胞激活等,使凝血与抗凝功能平衡紊乱,促进微血栓的形成,导致DIC的发生、发展。

4 .简述引起APC 抵抗的原因及其机制。

产生APC 抵抗的原因和机制主要为:

(1) 抗磷脂综合征:抗磷脂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清中有高滴度抗磷脂抗体,APA 可抑制蛋白C 的活化或抑制APC 的活性及使蛋白S 减少等作用,因而产生APC 抵抗。

(2)FV 基因突变产生的APC 抵抗:现认为,APC 灭活FV a 的机制是:APC 与FV a 轻链结合,分解FV a 重链的506 、306 、679 三个位点上的精氨酸(Arg) ,而使其灭活。同时,被APC 分解的FVa 作为一种辅助因子也参与APC 对 F V Ⅲa 的分解。因此,FV 具有凝血作用的同时,由于促进了APC 分解 F V Ⅲa 也发挥着抗凝作用。

当FV 基因核苷酸序列第1691 位上的鸟嘌呤(G) 变为腺嘌呤(A)(G 1691A ) 时,则所编码的蛋白质506 位上的精氨酸被置换为谷氨酰胺,这一变化不仅使FV a 对APC 的分解产生抵抗,也同时使 F Ⅷ a 对A .PC 的分解产生抵抗。同样FV 分子306 位上的精氨酸被苏氨酸(Thr) 置换(Arg306Thr) 也可产生APC 抵抗。APC 抵抗可使抗凝活性明显降低,而FVa 、F V Ⅲa 的促凝活性明显增强,导致血栓形成倾向。

此外,因为蛋白S 作为APC 的辅酶,可促进APC 清除凝血酶原激活物中的FX a ,发挥抗凝作用。蛋白S 缺乏也可产生APC 抵抗;而抗PC 抗体当然也可产生APC 抵抗。

5 .简述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 抑制纤溶过程的机制。

TAFI 抑制纤溶的机制目前认为,凝血发生后,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部分被降解的纤维蛋白分子中C 末端赖氨酸残基可以和纤溶酶原的赖氨酸结合位点结合,同时并与tPA 结合为tPA 一纤维蛋白一纤溶酶原复合物,其中tPA 分解纤溶酶原产生纤溶酶。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可不被α一巨球蛋白等灭活;另一方面产生的纤溶酶可再降解纤维蛋白使其产生新的C 末端赖氨酸残基,形成更多的tPA 一纤维蛋白一纤溶酶原复合物,使

纤溶酶的产生进一步增多,形成正反馈。而激活的TAFI 可降解纤维蛋白的C 末端赖氨酸残基,从而使tPA 一纤维蛋白一纤溶酶原复合物形成减少,限制了纤溶酶的产生。虽然血浆中凝血酶可激活TAFI ,但效率较低,而如果凝血酶与TM 、TAFI 结合为凝血酶一TM —TAFI 复合物则可使凝血酶对TAFI 的激活作用增加1250 倍。这一结果提示:激活TAFI 的是凝血酶一TM 复合物;而且TAFI 的活化主要发生在纤维蛋白凝块内或表面。因此,有望应用TAFI 的抑制物,如羧肽酶抑制物(CPI) 治疗血栓病时,即可提高溶栓效果,又不会引起出血倾向。为临床治疗血栓性疾病提供新途径。

6 .简述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使F Ⅶa —TF 失去活性的机制。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是由276 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糖蛋白。是十分重要的 F Ⅶ a 抑制物。血浆中有游离型和与脂蛋白结合的TFPI ,一般认为体内起抗凝作用的是游离型TFPI 。TFPI 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肝素刺激可使血浆中TFPI 明显增多,这可能是肝素刺激后,原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或葡氨聚糖结合的TFPI 释放入血所致。TFPI 的抗凝作用通过二步完成。首先是TFPI 的K2 区( 第二个Kunitz 区) 的精氨酸残基与FX a 结合成FX a-TFPI 复合物,并抑制FX a 的活性;然后F Ⅶ a —TF 中Ⅶ a 再与复合物中TFPl 的K1 区的丝氨酸残基结合为FX a-TFPI — F Ⅶ a —TF 四合体,从而使Ⅶ-TF 失去活性。

7 .简述TM —PC 系统的抗凝机制。

TM —PC 系统是血管内皮细胞的重要抗凝机制之一。血栓调节蛋白是内皮细胞膜上凝血酶受体之一。可与凝血酶可逆性结合。结合后的凝血酶其促凝血活性,如激活血小板的能力、促进纤维蛋白形成的能力及激活FV 、FN 的能力等均明显降低或丧失,却大大加强了其激活蛋白C 的作用。在肝脏合成的,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液中的蛋白 C 可被凝血酶特定地从其高分子链的N 一末端将其分解成为一个由12 个氨基酸组成的活性多肽,即激活的蛋白C(APC) 。APC 可水解FVa 、 F V Ⅲ a ,使其灭活。既阻碍了由F V Ⅲ a 和F Ⅸ a 组成的FX 因子激活物;也阻碍了由FV a 和FX a 组成的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此外,APC 还有限制FX a 与血小板的结合;使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灭活;使纤溶酶原激活物释放等抗凝作用。APC 的这一作用可被另一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或血小板膜上的蛋白质一蛋白S 的协同。蛋白S 可促进APC 清除凝血酶原激活物中的X a 因子等。目前认为,蛋白S 是作为APC 的辅酶而起作用的。因此,TM 是使凝血酶由促凝转向抗凝的重要的血管内凝血抑制因子,而这一作用主要是通过激活蛋白C 来实现的。

2 .简述钙稳态失衡引起细胞凋亡的机制。

钙稳态失衡引起细胞凋亡的机制:①激活Ca 2+ /Mg 2+ 依赖的核酸内切酶;②激活谷氨酰胺转移酶;③激活核转录因子;④舒展DNA 链,暴露核小体的连接区。

6 .试述氧化应激引起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

氧化应激引起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有:①激活P53 基因;②活化聚ADP 核糖转移酶;③膜脂质过氧化损伤;

④激活Ca 2+ /Mg 2+ 依赖的核酸内切酶;⑤抑制转录因子NF-kB 和AP-l ;⑥钙超载。

4 .试述激素抵抗综合征的发生机制。

激素抵抗综合征是指因靶细胞对激素的反应性降低或丧失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临床出现相应激素的作用减弱的症状和体征。其发生机制比较复杂,可由于受体数量减少、受体功能缺陷、受体阻断型抗体的作用或受体后信号转导蛋白的缺陷( 如失活性突变等) ,使靶细胞对相应激素的敏感性降低或丧失。属于这类疾病的有雄激素抵抗征,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等。

6 .简述糖皮质激素的抗炎机制。

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其作用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GR) 介导。作为配体依赖性的转录调节因子,GR 与糖皮质激素结合后,能转入核内调节基因表达,产生抗炎效应。如能促进膜联蛋白-1 和1L -l 受体拮抗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