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范毓周:殷商人已经东渡美洲并建立繁盛王朝

范毓周:殷商人已经东渡美洲并建立繁盛王朝

范毓周:殷商人已经东渡美洲并建立繁盛王朝
范毓周:殷商人已经东渡美洲并建立繁盛王朝

范毓周:殷商人已经东渡美洲并建立繁盛王朝

“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前的2000多年前,中国人不仅来到了新大陆,而且简历了一个可圈可点的繁盛王朝。”

4月11日,在北京大学道家研究中心举办的道家学术大讲堂上,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范毓周通过考古调查,仔细梳理了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讲堂由北京大学哲学系郑开教授主持,陈鼓应教授致辞,凤凰大学问作为媒体支持单位参与,现将范毓周教授的相关观点与各位读者分享。

范毓周说,殷商文明不仅在中原地区发展的十分繁盛,还向周边和东亚的一些地区传播,并且东渡到美洲,在中美洲建立了一个传承四百多年的王朝,这就是被国际考古学界称为奥尔梅克文明(OlmecCivilization)的美洲最早的文明。长期以来,世界史都把哥伦布作为新大陆的发现者,这是在是一种误解。

老问题

殷人东渡美洲是近年来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围绕这一问题,不少中外学者都曾发表过许多论著,提出过不少假说和推断。这些假说和推断大多都将发现于墨西哥东海岸的美洲最早的文明--奥尔梅克文明的出现和商代末年武王伐纣后原属商朝的殷人渡海远逃

联系起来。究竟这些假说和推断是否属实,目前尚无人提出比较切实可靠的依据。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不久,美洲原住民族印第安人的来源就引起西方学者的注意。早在1590年,法国学者阿科斯塔(Frey Joesde Acosta)就提出最早的印第安人是从亚洲通过白令海峡来到美洲大陆的亚洲人。1752年,他的这一假说得到法国学者歧尼(De Guignds)的进一步推进,提出中国古籍中的“扶桑”就是美洲的墨西哥的说法。随后引发了西方学术界关于谁先发现新大陆的广泛讨论,最早提出殷人东渡美洲假说的是英国学者梅德赫斯特(W.H.Medhurst),他在翻译中国古典文献《尚书》时,又提出周武王伐灭殷纣王时可能发生殷人渡海逃亡,途中遇到暴风,被吹到美洲的说法。在这些假说和推断的影响下,在西方学术界一度形成了著名的“跨越太平洋文化关系论”的学术流派。美国学者迈克·周;在1967年发表的论文《圣洛兰佐与奥尔梅克文明》中指出墨西哥东海岸的拉本塔发现的美洲最早文明--奥尔梅克文明有很强烈的殷商影响。随后他又在1988年出版的《美洲的第一个文明》中提出拉文塔出土的奥尔梅克文明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接近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大风暴发生时间,奥尔梅克文明可能来自殷商。尽管目前所提出的证据还很薄弱,西方学者对此还有争论,但这一问题已经引起西方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深入讨论则是一个令人可喜的现象。

东方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源于对西方学者上述讨论的介绍,先在日本,后在中国也先后引发不少学者对于这一问题讨论的兴趣。早在20世纪初,日本考古学者白鸟库吉、桑原隲藏等人就开始对西方学者的讨论情况作了系统介绍,白鸟库吉并提出殷人可能是经由朝鲜移居美洲大陆。中国学者罗振玉、王国维受其影响对此也有浓厚兴趣,并曾委托清政府派往墨西哥处理索赔专案的特使欧阳庚调查有无殷人东渡美洲的痕迹。此后,陈志良、朱谦之、卫聚贤、张树柏、张虎生、徐松石、罗荣渠、房仲甫和王大有、宋宝忠等人,都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与此同时,旅居美国的许辉博士(Dr.MikeXu)也发表了他对墨西哥奥尔梅克文化与商代文化的联系的看法。他们的探讨无疑对于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看法,但毋庸讳言,总括起来仍然显现论据不够充分,尤其缺乏文字方面的确切依据。

新证据

1、甲骨文在美洲

我于2001年3月伙同美国学者ElizabethChilds-Johnson博士、中国学者王振中博士由美国加州圣迭戈飞赴墨西哥进行考古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有了一些新的发现。

在墨西哥城的国家人类学博物馆(NationalMuseumofAnthropology)

和塔巴斯科的毕尔霍摩萨的拉文达公园(LaVentaPark,Villahermosa.Tabasco)我先后仔细观察了在拉文达的4号遗址中发现的一组由16位小玉人和6根玉圭组成的奥尔梅克文化祭祀中心的文物原件和还原为原来摆放位置的复制品(下图),发现在玉人身后左边的两根玉圭上刻有明晰的文字。两根玉圭靠近里边的一根,原被称为5号玉圭,其上竖行刻写着七个以直线和稍弯的斜线构成的文字,其形体结构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正相一致,对照甲骨文可以清楚地释读为现代汉字“十示二入三一报”(下图)。依照甲骨文语法文例可以断句为“十示二,入三,一报。”最左边的玉圭,原被称为6号玉圭,其上刻写2个字,对照甲骨文可以清楚地释读为“小示”二字(下图)。

甲骨文中“示”字多见,日本学者贝冢茂树、徐中舒均释其本义为敬奉于宗庙中的神主,甲骨文中商王的先祖一“世”称为一“示”,商王的先公、先王一代即称“一示”,如甲骨文有祭祀“自上甲六示”的卜辞(《甲骨续存》1786片),实即合祭商人最早的先祖“从上甲到示壬六代先公”,故称“六示”。甲骨文中又有合祭十代以上先祖的卜辞,多用先述“十”接着述“示”再述个位数的方式,如“十二示”作“十示又二”。例如,合祭自先公上甲以下十二代先祖的卜辞就有“甲申卜,贞:酒,求自上甲十示又二,牛?小示,几,羊?”(《存上》1785)这是卜问对上甲以下十二代直系祖先进行合祭,是否以酒祭方式,用牛做祭品;并且同时祭祀旁系先祖“小示”,是否以“几”祭方式,用羊作祭品。因知,拉文达的这件玉圭上的“十示二”和上述《存上》1785种的“十示又二”应是一样的句式,同样是指十二代祖先而言。而6号玉圭上的“小示”应是指旁系祖先的小宗而言。甲骨文中“入”有两义,一是动词“进入”,徐中舒先生所谓“自外而中”,这种意蕴沿用至今。另一义则为“贡纳”。拉文

达4号遗址出土的5号玉圭上的“入三”的“入”,显然是作“进入”

较妥。“一报”的“报”,甲骨文中都作“匚”状,是一面不封口的方框,罗振玉依据《说文》谓其为“受物之器”,金祖同进而谓:“受主之器之测视”,其本义为宗庙中盛放神主的器具的侧视象形,因而用来作为商代王室的先公的庙号。例如,商代王室的最早的先公中就有“报乙”、“报丙”、“报丁”连续3个以“报”相称。“报”又为规格极高的祭祀,如《国语·鲁语上》谓:“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高圉、大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据此,“一报”的“报”,可能是指最尊贵的先祖。

值得注意的是,5号玉圭和6玉圭上的文字对照甲骨文释读后,我们会发现,它所叙述的内容竟然与玉圭前面的玉人摆放的情景惊人地吻合。我们从上图可以看出,在玉圭前面共摆放16件玉人,其中以墨绿色玉石(研究美洲文化的学者称之为“绿玉”greenstone)雕琢成的玉人为12个,他们均围绕背靠玉圭的一个红色玉人,靠近5号、6号玉圭的是3个白色玉人,他们排成一排,面向红色玉人好像是从外面走进来。显然,如果我们的解释无误,这12个绿色玉人可能就是5号玉圭上的铭文所说的“十示二”,而3个走进来的白色玉人就是“入三”,“一报”可能是指站立在玉圭前面被大家共同朝拜的红色玉人。据原发掘报道,这些玉圭和玉人原来埋在拉文达4号中心祭祀遗址中,埋藏后若干年后还曾挖开检视,足见奥尔梅克人对这批

文物的崇敬和重视,应当说这些文物可能是他们祖先的象征。如果我们的推断不误,则这些玉人应当就是奥尔梅克人的祖先。至于6号玉圭上的“小示”正好在3个白色玉人的旁边,表明这3个走进来的白色玉人可能是属于旁系的祖先,而且应是后来的三代祖先。这些玉人的面貌特征一望而知,都是中国人的面目。这与奥尔梅克的其他石雕神人形象都是中国人面貌特征的情况也是一致的(下图)。考虑到商代后期盘庚迁殷后至帝辛(殷纣王)被周武王伐灭共有12位商王,则拉文达4号遗址的这组玉人中的12个绿色玉人极有可能是这最后12代商王的象征,3个走进来的白色玉人可能是商代王室的旁系后裔进入中美洲后传承的3代首领,故其身后玉圭上铭刻表示是属于旁系的“小示”。至于为这些玉人朝拜站立在玉圭前的地位至尊的红色玉人则可能是他们的始祖,如同甲骨文所显示的商人的远祖“报乙”、“报丙”、“报丁”的象征,故称其为“一报”。如果这些推断无误,则奥尔梅克文化可能是商代灭亡后逃到中美洲的商人王室的旁系后裔遗留的文化遗存。拉文达奥尔梅克文化遗址根据中美洲学者的研究其年代大约在公元前900年左右,商代灭亡根据目前的研究其年代应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在商代灭亡后近百年的时间里其逃亡到中美洲的王室旁系成员作为新到达美洲后的首领传承三代是很自然的,他们将原来在殷墟故里使用的甲骨文东传到墨西哥也就不令人感到奇怪了。

奥尔梅克文化既然分布这样广泛,其繁盛时期的拉文达遗址中,除了上述玉圭上留有与中国甲骨文一致的文字遗存外是否还应留有其他文字。带着这一疑问,我在调查藏有大量拉文达出土的奥尔梅克文物的毕尔霍摩萨市立博物馆的库藏文物时,竟然又发现了一件刻写有甲骨文的石磬(下图)。这是一件石质的敲击乐器石磬,其形状与中国出土的石磬基本一致(下图)。

这件石磬上刻有两行铭文,一作横行4字,根据及古文字结构释读,自左向右读为“戉尹入三”,另一行4字竖写,最后一字略变形,根据甲骨文可是读为“石三磬用”(上图)。“石”作简笔,“磬”外以不封口的方框作“ㄩ”,可能是圈定此件的符号,可释读为“石三(此)磬用”。“尹”在甲骨文中为主管地方政务的职官,“戉”为地名,故“戉尹”当为戉地的执政官,“入”在甲骨文中前文已经讲过是地方向中央王室贡纳的用词,1976年发掘的安阳妇好墓中,出土一件石磬,其上即刻有“妊竹入石”,另一件玉戈刻有“卢方皆入戈五”,是方国部族向商王贡纳的实物资料,与甲骨文资料记载正可相互印证。甲骨文中记载地方职官向中央王朝贡纳物品的记载很多,例如:

虎入百。(《合集》9272)

竹入十。(《乙》4525)

郑入二十。(《乙》5407)

与此“戉尹入三”同例。因此,“戉尹入三”显然是讲戉地的执政官“戉尹”向拉文达的奥尔梅克文化中心政权贡纳3件石磬,“石三(此)磬用”则是讲3件石磬中此件石磬被采纳使用。至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是奥尔梅克文化所普遍使用的文字极可能就是传入墨西哥的商代后期殷墟普遍使用的甲骨文。联系到前些年陕西周原地区发现的周原甲骨文,其中属于文王时期的文字与殷墟甲骨文具有惊人的一致性,足见商代后期在相当大的地域范围普遍使用统一的文字,这些逃亡到墨西哥的殷人后裔仍在使用他们故里的甲骨文也就不奇怪了。

2、生活习俗

值得注意的是,奥尔梅克人不仅面貌特征与中国人相近,在生活习俗上与商代殷人也是相一致的。例如商代殷人的坐姿普遍跽坐的方式,殷墟出土的玉器中的玉人即是如此(下图)。在墨西哥的奥尔梅克文化中,我们看到也有相当数量的石雕人像坐姿也是采用跽坐的方式的(下图)。坐姿是一个民族日常生活的基本习俗,不同的民族往往具有不同的坐姿,这种坐姿的一致无疑也反映墨西哥的奥尔梅克文化中遗留有不少他们的祖先商代殷人的习俗。

墨西哥的奥尔梅克文化遗存中还有不少带有明显非洲黑人面貌特征的人头像,几乎都是带有头盔的武士的形象,西方的中美洲文化研究者多以此为据认为奥尔梅克文明是来源于非洲的文明。其实这是不妥的,我们看到奥尔梅克文明的突然崛起和繁荣绝非偶然,根据

前面的讨论,我们没有理由不认为这个突然崛起和繁荣的文明是商代灭亡后逃亡到中美洲的殷人促成的。这些非洲面孔的士兵头像没有一个是有身体的,这与身躯完整的各种带有中国人面貌特征的神人或儿童雕像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可能是被殷人征服的原来从非洲进入墨西哥的非洲黑人,可能在与奥尔梅克文明的主体即从中国来的殷人争夺奥尔梅克文明所在的地区被殷人及其后裔斩杀后以其头颅祭奠殷人先祖的象征。所以在奥尔梅克文化的神人雕像前摆放着这些高大的头像,联系到殷墟王陵区商王大墓周围众多身首异处的祭祀坑和中美洲的猎头习俗经久不衰,这应当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殷人如何东渡?

中国和墨西哥远隔万里,中间横隔万里海涛的太平洋,殷人是如何远渡重洋来到新大陆,一直是很难想象的。实际上殷人是有相当航海经验和能力的民族。《诗经·商颂》中歌颂殷人先祖的《长发》中有“相土烈咧,海外有截”,早在相土的先公时代,殷人已经可以跨越

海域征服海外。《殷武》是颂祭成汤的文治武功,诗中说“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记商王为万邦之君王。其中并有“有截其所,汤孙之绪”诗句。甲骨文众多由殷人使用舟楫的象形文字,以迁都著名的盘庚的庙号的“盘”字,甲骨文就是水中荡舟

的象形。商代灭亡后,尤其是帝辛(殷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在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逸周书·作雒》说:“王子禄父北奔.,管叔自杀,蔡叔被囚;周公征服熊、盈之族十七国,俘维(淮夷之族)九邑。”在这种纷乱的局面下,殷人的王室贵族浮海逃亡是很正常的。至于是如何到墨西哥的,目前尚未发现由陆路辗转到墨西哥的任何迹象,合理的解释是他们只有先进入日本海然后在太平洋暖流的推动下进入中美洲。据说曾经有人做过以木筏从日本海漂流到中美洲的实验,只要带足干粮淡水可以依靠降雨补给是完全可以到达美洲的。

当然,殷人是否是这样到达中美洲的,还可以进一步探讨。但他们确实到达了墨西哥并促成了美洲最早的文明--奥尔梅克文明的崛起和繁荣,成为哥伦布到达新大陆之前最早发现新大陆的亚洲先民应当说是有据可信的。

从花东甲骨看殷商时期甲骨占卜中的若干问题

从花东甲骨看殷商时期甲骨占卜中的若干问题 摘要:从花东甲骨所体现的情况看,殷商时期的甲骨占卜中,卜兆确系整个占卜过程中的核心与灵魂;花东占卜主体“子”对同一事件进行内容完全相同的卜问次数最多可以达到十次,十次以上者不见;花东兆序字的刻写位置有着自身的特点和普遍现象,但亦有少量特例;花东甲骨中的占卜记录,即卜辞,常有被刮削者,且被刮削之辞的卜日绝大多数是记为天干,这种现象大概与该“子”家族的占卜制度有关;花东中亦存在“犯兆”现象、界划线等,但其界划线的使用未见使人对卜辞、兆序字和卜兆之间的隶属关系产生歧义之例。 关键词:甲骨占卜;卜兆;兆序字;卜辞 殷墟甲骨卜辞有王卜辞和非王卜辞两种,前者体现的是殷商王朝最高统治者商王所使用的卜法,后者体现的是商王之下的其他殷商贵族所使用的卜法。本文要讨论的花东甲骨卜辞属非王卜辞。这是安阳殷墟科学发掘出土的一批新材料,多为完整卜甲。这批材料于2003年底以三位一体的科学著录法全部刊布①,为从微观上研究甲骨卜法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前学者研究殷墟甲骨卜法,大多只能依据甲骨著录书中的拓本或摹本,由于清晰度等条件的限制,一些微观层面的观察如兆序字的判断等往往会受到很大影响。花东材料的著录则基本上克服了以往甲骨著录书中的这种局限性。这批材料公布后,学界对它的讨论多集中在其所属时代、占卜主体的身份、甲骨文例、释文校读等问题上,本文则试图从卜法的角度,对这批甲骨所体现出来的商代甲骨占卜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一些讨论。 一、卜兆是殷墟甲骨占卜中的核心与灵魂 张秉权先生曾指出:“殷墟甲骨上的种种现象,似乎都是环绕着一个核心而产生的,那个核心便是纵横俯仰的卜兆。譬如攻治钻凿是在替开兆做准备工作;序数是标记卜兆先后次序的;记兆术语是标记卜兆性质的;卜辞是一个或一组卜兆的贞卜的题目……凡此种种,都像众星拱月似的环绕在卜兆的周围,可以说都是卜兆的一些附属品……只有卜兆才是占卜中最主要而缺少不得的东西,它是一种预示吉凶的神秘符号。”②尽管张先生对于序数(即本文所言兆序字)的理解是不全面的,但他有关卜兆在占卜中的地位和作用之论述则是非常正确的。 笔者曾整理并统计过花东甲骨中卜辞契刻时的行款走向与卜辞所粘附卜兆之间各种不同的组合状况③,可以发现,除极少量因失误、兆序字排列方式及刻手主观因素等特殊原因而致的特殊情况外(如花东252.3就是因刻手失误而使卜辞仅守前五个卜兆契刻,后三个卜兆则被另外一辞隔离开,并被界划线误划入另外一辞中;351.3、4因兆序字排列方式,108.2、3和305.2因刻手主观因素等,以致于其卜辞都没有围绕所守全部卜兆契刻),无论卜辞契刻时的行款走向如何千变万化,但原则上总是围绕着它所属的一个或一组卜兆而行刻,并且当一条卜辞和所属卜兆与其他卜辞及卜兆距离较近而容易混淆时,还往往特意用界划线相区隔,如花东37、53、181等很多版卜甲上都有界划线。

玛雅文明与中国文明的关系

玛雅文明与中国文明的关系 - 同源!(组图) 玛雅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和一种文明,在包括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伯利兹、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西部这片山川纵横、丛林密布的热带土地上,玛雅人创造了独特而神奇的历史。玛雅是湮没于丛林中的巨大谜语,几乎没有什么渐进的迹象。这个世界上惟一诞生于热带丛林的高度文明究竟从哪里来? 为何会突然消失?它又去了哪里?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有一种说法,认为玛雅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某种相似性,也有人断定玛雅人和蒙古人有直接的关系。从此次《神秘的玛雅───墨西哥古代文明展》中,观众可以窥见一斑。 一、文字结构的相同之处 玛雅的文字大约形成于公元之前不久。现存的玛雅文字大多刻在石碑上或金字塔的台阶上。 由于西班牙征服者的破坏,到近代发现玛雅文字时已无认识此种文字的人了。 前苏联学者克诺罗索夫利用汉字表意和表音相结合的构字方法,在50年代释读了部分玛雅字,打开了研究玛雅文字的大门。 60年代,苏联学者的研究发现:玛雅字既不是表意文字,也不是表音文字,而是跟汉字类型相同的表意兼表音的一种“意音文字”和“意形文字”。 玛雅字中的基本符号大多能用作音符,音符都是单音节的,音节结构分为“元音、辅音加元音、元音加辅音”等类。 意符也有一定数量,还有常常出现的定符,所以说玛雅文字又是“意音文字”。意音和意形相结合的文字在世界上是很少的,现在尚在应用的只有汉字一家了。 玛雅字的外貌跟汉字迥然不同,可是它们的实质如出一辙,玛雅字的符号多数写成方块形,或者用方框线条围起来,跟汉字写在方格子里相似。二者都是相当发达的文字,是世界的珍宝。

二、树碑立传和宗教思想 玛雅人常在城市里立柱记事,每个玛雅城市相隔一段时间(一般为20年)就要建立一根石柱,上面刻有文字,记载了这一段时间内所发生的重要事件。这些立柱,既是优美的艺术作品,又是一部城市的编年记事。中国古代也有树功德碑刻石记事的习惯。 在宗教上,玛雅文化也有与古代中国相同的东西。中国人早就有了天堂和地狱的说法,认为天堂是美好的,地狱是惩办恶人的精神世界。玛雅人中也有类似的天堂和地狱的说法。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节选)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1492年,10月21日,星期日。10点钟,我们到达了这个岛的一个海角,船队的其他船只也抛锚停下了。匆匆吃了一顿饭之后,我上了岸,发现除了一栋空无一人的房子之外,这里没有人烟的迹象。我们相信房子的主人由于我们的到来深感恐惧,弃家而逃,因为房子里面生活用具样样俱全。我下令不许动房子里的任何东西,然后带着我的船长们和一些船员去视察岛屿全境。 这座岛屿比其他的岛屿更加美丽富饶。到处是高大茂盛的树林,还有四周绿树环绕,浓荫覆盖的大湖,景色优美迷人。整个世界就像四月的安塔露西亚一样青翠欲滴。鸟儿歌声动听,让人不忍离去,成群的鹨鹉连天空都能遮没。这里的鸟类和我们国家的鸟类看起来极其不同,还有上千种不同的树木,树上长满果实,香味使人垂涎欲滴。让我感到非常遗憾的是我不知道这些树的名字,但我确认它们都很有价值,所以我保存了这些树的标本。在湖周围视察时,我们发现了一条蛇,它逃到了水里,我们一直跟着它,因为水不深,最后用长矛把它捉住了。这条蛇有七指长,我估计这一带还有很多这样的蛇。我还发现了芦荟树,并决定明天带十昆多(当时的一种计量单位——译者注)上船,因为有人告诉我这种树很值钱。 在寻找饮用水的过程中,我们在距离停船处半里格(旧时长度单位,1里格约合4.8公里——译者注)的地方见到了一座当地人的村庄,那里的居民一发现我们就弃家逃走,还把值钱的东西都带到了山里。我命令我们的人不许拿走他们留下的任何东西,连一根针也不行。不久我们就看到几个当地人向我们走过来,其中有一个接近了我们,我们给了他一些鹰铃和玻璃珠,他很高兴。作为交换,我们向他要一些水。当我回到船上时,那些当地人已经带着装满水的葫芦来到了岸边,而且表现得很高兴。我下令再给他们一些玻璃珠,他们答应第二天再来。我希望能在这个地方将船上的水桶装满水,如果天气许可,就马上离开,绕岛航行,直到我找到这里的国王。因为我听说他拥有很多黄金,所以想试试看能否得到一些。之后我打算向另外一个很大的岛屿迸发,根据船上的印第安人提供的信息,我相信这个岛就是西潘哥岛。那些印第安人称这个岛为寇芭岛,说那里有很多大船和海员。还有一个岛屿他们称为波西亚岛,据说这个岛也很大。 对于在我们航线上的其他岛屿,我也会在经过的时候进行探查,并且根据是否发现了大量的黄金或香料来决定我的行动。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决心向大陆航行,访问那个城市,把陛下的信呈给大汗,并且带着他的答复回来。 173.哥伦布航海的目的是什么?

玛雅文明对中国的预言

玛雅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和一种文明,在包括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伯利兹、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西部这片山川纵横、丛林密布的热带土地上,玛雅人创造了独特而神奇的历史。玛雅是湮没于丛林中的巨大谜语,几乎没有什么渐进的迹象。这个世界上惟一诞生于热带丛林的高度文明究竟从哪里来?为何会突然消失?它又去了哪里?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有一种说法,认为玛雅文化与中国文化有着某种相似性,也有人断定玛雅人和蒙古人有直接的关系。从此次《神秘的玛雅───墨西哥古代文明展》中,观众可以窥见一斑。 一、文字结构的相同之处 玛雅的文字大约形成于公元之前不久。现存的玛雅文字大多刻在石碑上或金字塔的台阶上。 由于西班牙征服者的破坏,到近代发现玛雅文字时已无认识此种文字的人了。 前苏联学者克诺罗索夫利用汉字表意和表音相结合的构字方法,在50年代释读了部分玛雅字,打开了研究玛雅文字的大门。 60年代,苏联学者的研究发现:玛雅字既不是表意文字,也不是表音文字,而是跟汉字类型相同的表意兼表音的一种“意音文字”和“意形文字”。 玛雅字中的基本符号大多能用作音符,音符都是单音节的,音节结构分为“元音、辅音加元音、元音加辅音”等类。 意符也有一定数量,还有常常出现的定符,所以说玛雅文字又是“意音文字”。意音和意形相结合的文字在世界上是很少的,现在尚在应用的只有汉字一家了。 玛雅字的外貌跟汉字迥然不同,可是它们的实质如出一辙,玛雅字的符号多数写成方块形,或者用方框线条围起来,跟汉字写在方格子里相似。二者都是相当发达的文字,是世界的珍宝。 二、树碑立传和宗教思想 玛雅人常在城市里立柱记事,每个玛雅城市相隔一段时间(一般为20年)就要建立一根石柱,上面刻有文字,记载了这一段时间内所发生的重要事件。这些立柱,既是优美的艺术作品,又是一部城市的编年记事。中国古代也有树功德碑刻石记事的习惯。 在宗教上,玛雅文化也有与古代中国相同的东西。中国人早就有了天堂和地狱的说法,认为天堂是美好的,地狱是惩办恶人的精神世界。玛雅人中也有类似的天堂和地狱的说法。 中国古代人有自然崇拜的思想。他们把一切有巨大力量的自然现象或自然力都崇拜为神,如风婆、雷公、龙王、山神等等,玛雅人则是典型的自然崇拜者。不但如此,就连许多玛雅雕刻绘画中的形象与许多中国神像的面具都是十分相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同时也发现了当地印第安人吸烟,这是对于人类吸烟的最早发现,可见人类吸烟距今大约是500年的历史。我国古代人是不吸烟的。烟草传入我国,约在16世纪末,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最早译音叫“淡巴枯”,大约是在明朝末年改用烟草名称。到明朝崇祯末年,吸烟盛行。到清朝,此风更盛。从此,客人来先敬烟,后敬茶,已成世俗。 在全球10亿多吸烟者中,有大约2亿女性,与男性相比,女性吸烟的危害更大。女性吸烟易导致不孕不育和宫外孕,使女性患骨质疏松的几率上升,在中国97%以上的吸烟者都是男性,而半数以上的中国生育年龄女性常常暴露于二手烟当中。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死于二手烟的60多万人中,有64%都是女性。 二手烟,也称为环境烟草烟,也就是指吸烟的人所呼出的气体和香烟本身燃烧时的烟雾的俗称。二手烟中包含4000多种物质,其中包括40多种致癌物质,如被不吸烟的人吸进体内,亦可能和氡气的衰变产物混合一起,对人体健康造成更大的伤害。 一、肺部疾病:香烟燃烧时释放3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害成份主要有焦油、一氧化碳、尼古丁、二恶英和刺激性烟雾等。焦油对口腔、喉部、气管、肺部均有损害。烟草烟雾中的焦油沉积在肺部绒毛上,破坏了绒毛的功能,使痰增加,使支气管发生慢性病变,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肺癌便会产生。据统计吸咽的人60岁以后患肺部疾病的比例为74%,而不吸烟的人60岁以后患肺部疾病的比例仅为4%,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二、心血管疾病:香烟中的一氧化碳使血液中的氧气含量减少,造成相关的高血压等疾病。吸烟使冠状动脉血管收缩,使供备量减少或阻塞,造成心肌梗塞。吸烟可肾上腺素增加,引起心跳加快,心脏负荷加重,影响血液循环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猝死综合症,呼吸功能下降、中风等共20多种疾病。三、吸烟致癌:研究发现,吸烟是产生自由基最快最多的方式,每吸一口烟至少会产生10万个自由基,从而导致癌症和许多慢性病。最近,英国牛津提德克里夫医院对3.5万名吸烟者进行长达50年的研究得出了结论,结果显示,肺癌、胃癌、胰腺癌、膀胱癌、肝癌、口腔癌、鼻窦癌等到11种癌症与吸烟“显著相关”。为什么吸烟的人容易感冒,是因为人体的淋巴细胞活性降低,导致癌症。鉴于吸烟致烟致癌的三大因素,戒烟要越早越好。 1987 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作出决议,将每年4 月7 日定为世界无烟日,并提出“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的口号。并呼吁全世界吸烟者在这一天放弃吸烟,呼吁销售者在这一天停止销售香烟。此后,又将无烟日改为每年的5月31日,每年都会提出不同的口号和举办不同的宣传活动,意在劝阻吸烟者戒烟,并向大家宣传吸烟对身体的危害和对周围人的影响。 大脑会分泌一种有益激素,它的化学结构与吗啡相似,我们称之为——内啡肽。它能缓解人紧张,烦躁的情绪。当人开始吸烟后,香烟中的尼古丁几十秒就能进入血液,取代内啡肽的作用,从而抑制内啡肽的产生。久而久之,人体就会依赖上尼古丁,自身的内啡肽则停止分泌,这就是吸烟者会对香烟上瘾的原因。

殷商时候的人如何占卜

殷墟甲骨文是指殷墟出土的刻(或写)在龟甲、兽骨(绝大多数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自1899年至今,殷墟甲骨文已出土了约十五万片。经学者研究,甲骨文字主要为占卜的记录。殷商时期,人们流行通过向神灵问卜来预测吉凶祸福,在占卜后,更会将卜辞刻写在甲骨上。古人将使用过占卜后的甲骨,埋在遗址中,考古学家将它们发掘出来,这就是考古学上的卜甲、卜骨。 卜甲、卜骨是一种古代文化遗物。中国古代,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偏晚阶段始,流行着一种习俗,喜欢用龟甲或兽骨来占卜。占卜时将龟甲、兽骨加以烧灼,观察所形成的裂纹形状,然后根据裂纹的形状,来判断事情的吉凶。商代后期,占卜之风极盛。当时用于占卜的甲骨都先要经过整治。例如龟甲,要将龟腹甲与背甲从甲桥处锯开,再将背甲从中部锯开,分成左、右两部分,有时还在背甲中部钻一圆孔,然后将卜甲的表、里刮磨干净;若是牛肩胛骨,则将背面的骨脊锯去,并锯去骨臼的一半或三分之一,通常还要切臼角。甲骨整治之后,就在其反面(少数在卜骨之正面)挖出椭长形、枣核形或梭形的竖槽,这在甲骨学上称之为“凿”。在“凿”的旁边,再挖出椭圆形或半圆形的窝,甲骨学上称之为“钻”。占卜之时,卜人用火炷(可能是燃炽的荆条)在“钻”或“凿”旁烧灼,这样,在甲骨的正面就会出现“卜”字形的裂纹,占卜的人根据裂纹的走向来判断所问卜的事情的吉凶。 甲骨占卜之后,卜人将所卜问的内容及事后应验的情况,刻在甲骨上,这就是甲骨卜辞,卜辞都有一定的格式,有前辞(记录占卜的日期及贞人名字)、贞辞(或称问辞,记所卜问之事)、占辞(观察卜兆而作出的判断)、验辞(记录应验情况)四部分。甲骨文以卜辞占绝大多数,但还有少量的记事刻辞、干支表、习刻(即刻甲骨卜辞的人练习刻字的作品,书体大多拙劣)等。

范毓周:殷商人已经东渡美洲并建立繁盛王朝

范毓周:殷商人已经东渡美洲并建立繁盛王朝 “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前的2000多年前,中国人不仅来到了新大陆,而且简历了一个可圈可点的繁盛王朝。” 4月11日,在北京大学道家研究中心举办的道家学术大讲堂上,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范毓周通过考古调查,仔细梳理了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讲堂由北京大学哲学系郑开教授主持,陈鼓应教授致辞,凤凰大学问作为媒体支持单位参与,现将范毓周教授的相关观点与各位读者分享。 范毓周说,殷商文明不仅在中原地区发展的十分繁盛,还向周边和东亚的一些地区传播,并且东渡到美洲,在中美洲建立了一个传承四百多年的王朝,这就是被国际考古学界称为奥尔梅克文明(OlmecCivilization)的美洲最早的文明。长期以来,世界史都把哥伦布作为新大陆的发现者,这是在是一种误解。 老问题 殷人东渡美洲是近年来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围绕这一问题,不少中外学者都曾发表过许多论著,提出过不少假说和推断。这些假说和推断大多都将发现于墨西哥东海岸的美洲最早的文明--奥尔梅克文明的出现和商代末年武王伐纣后原属商朝的殷人渡海远逃

联系起来。究竟这些假说和推断是否属实,目前尚无人提出比较切实可靠的依据。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不久,美洲原住民族印第安人的来源就引起西方学者的注意。早在1590年,法国学者阿科斯塔(Frey Joesde Acosta)就提出最早的印第安人是从亚洲通过白令海峡来到美洲大陆的亚洲人。1752年,他的这一假说得到法国学者歧尼(De Guignds)的进一步推进,提出中国古籍中的“扶桑”就是美洲的墨西哥的说法。随后引发了西方学术界关于谁先发现新大陆的广泛讨论,最早提出殷人东渡美洲假说的是英国学者梅德赫斯特(W.H.Medhurst),他在翻译中国古典文献《尚书》时,又提出周武王伐灭殷纣王时可能发生殷人渡海逃亡,途中遇到暴风,被吹到美洲的说法。在这些假说和推断的影响下,在西方学术界一度形成了著名的“跨越太平洋文化关系论”的学术流派。美国学者迈克·周;在1967年发表的论文《圣洛兰佐与奥尔梅克文明》中指出墨西哥东海岸的拉本塔发现的美洲最早文明--奥尔梅克文明有很强烈的殷商影响。随后他又在1988年出版的《美洲的第一个文明》中提出拉文塔出土的奥尔梅克文明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接近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大风暴发生时间,奥尔梅克文明可能来自殷商。尽管目前所提出的证据还很薄弱,西方学者对此还有争论,但这一问题已经引起西方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深入讨论则是一个令人可喜的现象。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_励志故事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有些事情看起来困难重重,似乎没有完成的可能。但事实不然,只要我们能有迈出第一步的勇气,然后再迈出一步,一步接着一步,也许就完成了。创造奇迹的人,凭借的都不仅仅是最初的那点勇气。但是,只要把最初那点微不足道的勇气保留到底,任何人都有可能创造奇迹。 哥伦布发现美洲,改变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所以每年10月12日,人们会举行盛大的活动来纪念他伟大的创举。 哥伦布年轻的时候,曾经当过海盗,这在当时是件司空见惯的事情,所有的家庭都愿意把孩子送到海盗船上去工作,使孩子可以增长一点见闻,尝尝人间艰辛,而且还可以多赚一点钱。在他们看来,这种事情只要不被送上绞刑架,也就无损于他们家族的光荣和体面,要是真的不幸被逮着了,还说不定可以获得王室的青睐,取得一个更体面的地位。事实上,当时很多人就是通过这条路成为新贵的。 早在哥伦布上学的时候,就读过一本毕达哥拉斯的著作,首次知道地球是圆的,他把这种理论深深地牢记在脑子里。经过很长时间的思索和研究后,他大胆地提出,如果地球真是圆的,他也许可以经过极短的路而到达印度了。自然,许乡学识渊博的大学者和哲学家们都耻笑他的观点。向西方行驶却想到达东方的印度,这不是痴人说梦话吗?他们告诉他:地球不是圆的,而是平的,然后又警告道:如果他一直向西航行,他的船将驶到地球的边缘而掉下去….

然而,哥伦布坚信自己的推断,只可惜他家境贫寒,没有钱让他实现这个冒险的理想。他想说服别人给他提供帮助,可是“理智”的人们不愿意用他们的钱去冒险。他一连空等了17年,还是失望,所以,他决定不再向这个“理想”努力了。 太多的忧虑和失望,使他满头的红发也完全变白了——虽然当时他还不到50岁。灰心的哥伦布,这时只想进入西班牙的修道院,去了此残生。 正在这时候,他的救星来了——罗马教皇对哥伦布的异想天开很感兴趣,劝说西班牙皇后伊莎贝露帮助哥伦布。教皇给了他65元路费,让他去见伊莎贝露。但他自觉衣服过于槛楼,便用这些钱买了一套新装和一头驴子,然后启程赶往马德里,沿途穷得竟以乞讨糊口。 皇后果然对他的理想大感兴趣,答应赐给他船只,让他去从事这项冒险的工作。可惜的是,水手们都怕从世界的边沿掉下去,没人愿意追随他。这时哥伦布重操当海盗时拉人人伙的旧业,鼓起勇气跑到海滨,顺手捉住了几位水手,先是商量,再是哀求,然后是利诱,最后是恫吓,把他们逼上了这条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海盗船。 同时他又请求女皇释放了狱中的死囚,答应他们只要冒险成功,就可以免去罪责,恢复自由。一切准备就绪,1492年8月3日(星期五)的黎明,哥伦布率领88名水手,分驾三条船,开始了那次划时代的航行。 他那种无畏、勇敢和百折不同的精神,真值得作为我们的模范。当水手们畏缩的时候,他热情地鼓励他们勇敢地前进。当水手们恼羞

商朝最后一位皇帝殷纣王的资料

商朝最后一位皇帝殷纣王的资料 殷纣王,商朝时期的最后一位皇帝。纣王年轻时天资聪明,口才过人,行动敏捷,接受能力也强,而且非常力气大,据说能空手与猛兽打斗,是一个能文善武的强人。下面是有商朝最后一位皇帝殷纣王的资料,欢迎参阅。 商朝最后一位皇帝殷纣王的资料曾经在深山操练军队,铸造兵器,率领重兵征服其他地方族人。他把其他族人和中原统一起来,把中原一些先进的文化带到了淮河、长江流域一带,这为后来中华名族的统一打好了基础。纣王征服其他名族以后,国土得到了扩大,他致力于发展农业,人民的财粮增多,生活富足。但是征服其他名族的胜利却使得纣王骄傲跋扈起来,特别是晚年的纣王,昏庸无道,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纣王对苏妲己之言惟命是从,肆意杀害无辜,群臣进谏不予理睬。纣王的叔父手足不是被杀就是装疯卖傻得以保命,众叛亲离。后来周武王乘机联合众族,数万强兵,与纣王会战,纣王仓皇组织奴隶应战,却不想节节败退,最后逃到露台自焚身亡。 然而后人对纣王却是有争论的,纣王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庸君,再加上后人的想象,把这一段历史写成了《封神榜》。不过,有观点认为,很多对纣王方面的评价存在着历史的偏差。有些文书对他的指责却不多,甚至有些文书称赞纣王的是一位难得的英王。

无论如何纣王征服其他名族,经营东南,把其他名族和当时中原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功不可没的。 纣王的名字纣王,也称商纣王,我国古代商朝时期第三十二位君主,名字为受,姓氏为子。后世称他为“帝辛”。他一生约活了六十五载,在商朝的首都朝歌被攻克后,商纣王殷受自焚而死。商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这个暴虐无情,穷奢极欲的帝辛,自焚结束了他的一生。 商纣王帝辛的名字很多,纣王是后世因他暴行而对他的称呼之一。商朝王室的姓氏为子,据史料记载,他的名字为受,受德,为辛。因为他是商朝的帝王,因此后世也有人他为帝辛。因为他的姓氏,所以他也叫子辛。他臭名昭著、暴虐无道、穷奢极欲、昏庸无能、沉迷酒色,这些大概就是人们对他的印象了。“商纣王”这个名字是参入后世对他的评价的,商纣王也叫殷纣王。查询字典,“纣”是指荒淫无道、草菅人命的商纣王,似乎是他创造了这个字,并且赋予这个字如此讽刺又深刻的意义。商纣王在朝歌被破之后自焚而死。古代的人,最早的时期有名、有表字、有号。商纣王的名字很多,根据史料记载,也难以找出。也许他的表字和号在他的各个名字之中。 不管曾经的帝王如何如何,荒淫无道或者穷奢极欲,商纣王,这个带上了后世评价色彩的名字。历史上的,不论丰功伟绩还是虐迹斑斑,都是让后人评价的。纣王帝辛,这个带有恨意的名字,表现出了后世对他的批判。 纣王的朝代作为一个九零后,纣王的大名对于我来说那可谓是如雷贯耳。并且我相信,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是没有多少人不知

商朝时期才出现文字记录 之前的历史人物名字是怎么记录下来的

商朝时期才出现文字记录之前的历史人物名字是怎 么记录下来的 本文导读:商朝之前的历史人物名字,能够被记录下来,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甲骨文之前,中国还存在更古老的文字,及其他记事方法;二是人们的口口相传;三是后人给某个做了重大事迹的先人起的名字。 世界公认的最古老的中国文字甲骨文 目前,世界公认的,中国最早的古文字,是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遗址,发现的甲骨文,距今约3600余年。 从清代光绪年间,到现在,世界各地共发现保存了20来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已确认的甲骨文单字达4500个之多,其中2000多个字已经被释读。 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和书写方法,跟历代中国文字的造字和书写方法非常相似,现代中文是一脉相承自甲骨文,也毫

无疑问。 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发现,甲骨文主要记录了,从盘庚迁殷到纣王之间,殷商二百七十年间卜辞。 那么盘庚之前的帝王或者重要历史人物的名字是从哪里来的呢? 中国存在更古老的文字,它就是贾湖龟甲文 贾湖遗址位于现在的河南省舞阳县舞渡镇贾湖村,经过C14等现代科学的测年方法测出,贾湖遗址距今9000―7500年。 该遗址除了发掘出了震惊世界的贾湖骨笛外,还发掘出了一大批,刻有符号的带孔龟甲甲板。这些符号中的一部分跟殷墟甲骨文类似,说明中国在至少8000年前,已经有了文字的雏形,可以用来记录些简单的事件。 贾湖龟甲文的时间,也跟传说中的伏羲造书契的年代相同,从燧人氏的结绳记事,转变为了书契记事。

重要人物的名字口口相传 这个大家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我们小时候,可能都听老人家讲过故事,特别是乡下的,他们可能根本就不识字,但是他们照样可以讲出很多名人的名字。这就是口口相传的力量,而远古时期有一个口口传承的最重要途径,巫师文化。 司马迁写《史记》,也是调查借鉴了很多当时流传的故事。更明显的一点,古籍里面对某一位重要历史人物的称呼会有多个版本的名字,特别是五帝之前的,比如三皇之一伏羲,又叫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但是都是指同一个人。 这是古代没有文字记录时,人名的重要流传方法。

广西事业单位考试《行测》真题

广西事业单位《行测》考试真题 第一部分言语理解与表达。每道题包含一个句子或一段话,后面是一个不完整的陈述,要求你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来完成陈述。你的选择应与所提要求最相符合。 1.①认为玛雅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发展的结果 ②主要根据是《梁书》中关于五世纪时中国僧人慧深漂洋过海到达“扶桑国”的故事.认为“扶桑”即墨西哥 ③日前,著名人类学家张光直教授提出了一个“玛雅一中国文化连续体’:的假设 ④遗憾的是,这些说法至今还没有得到考古学的明确证实 ⑤后来又有“殷人东渡说”,是说商朝时的中国人横渡太平洋将文明带到了美洲 ⑥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玛雅文明的源头是古代的中国文明,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是“扶 桑国”说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 ③⑥①②⑤④ B. ③①④⑥②⑤ C. ⑥③②⑤①④ D. ⑥②⑤③①④ 参考答案:D 2.竞争性选拔是_________选人视野、打破论资排辈,让优秀年轻干部_________的“绿色通道”。也是公信度高、为干部群众普遍认同的选拔方式。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开拓脱胎换骨 B. 开拓脱颖而出 C. 拓宽脱颖而出 D. 拓宽脱胎换骨 参考答案:C 3.①1980年5月8日,第三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庄严宣布,人类终于消灭了曾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天花

②1798年,英国乡村医生琴纳在“人痘”的基础上发明了“牛痘”,这很快被公认为是人类防治天花的最好方法 ③在牛痘发明150年后。世界上每年仍然有约5000万人得天花 ④如今,天花已成为唯一一种被人类消灭的传染病 ⑤遗憾的是种痘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得到大力推广 ⑥据说,当时英法交战,法国皇帝拿破仑就曾下令所有士兵必须接种牛痘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 ②⑤⑥①③④ B. ②⑥⑤③①④ C. ④②⑥③①⑤ D. ④⑤②⑥③① 参考答案:B 4.幸福有没有标准?我认为,现实生活离不开比较,但是幸福的比拼,本身就是比较__________的事情。幸福耐不住人家打扰,经不起科学研究,当幸福成为指数、成为概念、成为一批标准时,也就变得__________了。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混乱一文不值 B. 私密可有可无 C. 模糊无足轻重 D. 荒诞遥不可及 参考答案:D 5.作为一个古老的复兴的东方大国,对西方来说,中国很神秘,就像当年马可·波罗到中国以后的描写:遍地是黄金,到处是白银。西方人看了游记,只是觉得中国很富有,但到底怎么富有.就只有靠想象了。现在,西方看中国,真实的成分有,想象的成分也不少。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 西方人对中国人的认识与实际仍存在偏差 B. 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还停留在马可·波罗时期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意义。

《世界近代史(一)》考试题和答案: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直到去世时,他依然坚信他到达的是印度;也有人认为,地球是圆的,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另外,有学者对“发现”一词存有异议,认为带有典型的欧洲中心论色彩,不是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而是欧洲和美洲两种文明的相遇。根据材料并结合MOOC视频所学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体会并说明理由 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世界历史中一个标志性的重大事件,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它的价值和历史贡献不可低估,也是不可磨灭的。不管人们对于这个重大历史事件的看法如何,它的历史功勋彪炳千秋万代。至今对于我们还是可贵的,也是奠基性的。 我认为关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问题的认识要澄清几个误区: 一、哥伦布是为了一己私利或西班牙王室的利益而偶然发现新大陆的,因此不要过分解读他的巨大贡献的观点。这显然是错误。人类历史中的许多重大科学发现都是基于最原始的科学家的兴趣、好奇和冲动,而偶然发现的,也是偶然的。但是它的意义却是整个人类层面上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也不例外。 二、没有哥伦布,人类也会发现新大陆--美洲。这个也是一个不公正的评论。虽然,从历史的长河中来观察,这一论断具有科学性。但是,如果没有像哥伦布这样具有冒险精神的探险家的贡献,人类还会在黑暗的世界里,摸索更长的时间。人类文明的进程会迟缓得多。所以,在这一点上,哥伦布作出的重大历史贡献也是不可否认的!按照哲学的观点,偶然和必然是相互依存的。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的。那么,哥伦布的“迷路”这个偶然性恰巧就是人类必然性的体现和实现的载体。 三、不是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而是两个文明的相遇。我觉得这个论断也是站不住脚的。世界历史的进程充满许许多多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也包含了许许多多的主动性和被动性。但是我们可以这样说,许多的历史事件都是主动性和被动性结合的产物。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

殷商史料整理

殷商史料整理之一:政治篇 一、奴隶制度 3000年前的殷商,奴隶制度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以商王为首的各级奴隶主占有着不同数量的土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着奴隶,奴隶们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这种奴隶主对奴隶的惨无人道,都集中体现在人殉制度和人祭制度上。人殉制度是指以使用大量的奴隶作为奴隶主死后陪葬的制度。从目前所发现的商朝墓葬看,每一个大、中型墓(这些都断定为奴隶主之墓)中,都有数量不等的殉人,少则几人,多则数百人。人祭或人牲制度是指使用奴隶作为“牺牲”来祭祀的制度。甲骨文中关于人祭的记载,记有人数的有1992条,共用13050人,没记人数的1445条,估计也有上万。甲骨文中还记载有各种人祭的方式,如“焦妾”,就是用熊熊烈火活活烧死女奴以求雨;“沉妾”,就是把女奴投于水中以祭神;“伐羌”,就是杀死羌奴以祭祖。另外,奴隶主在宫殿、居室奠基之时,也会在其四周埋上若干奴隶和牛、羊、狗等,以保佑宫殿的坚固和居室的吉利。面对残酷的压榨和剥削,奴隶们以怠工和逃亡等方式来反抗奴隶主的残暴统治,殷商的统治者因此设立了监狱,并制定了包括砍头、剖腹、割鼻、活埋、刖足和剁成肉酱等各种酷刑来进行镇压。其中,刖足是商朝最流行的刑罚之一,是用铜锯从脚踝骨处锯断下肢,以示警示和惩罚。殷商时期的奴隶种类较多,主要包括农业奴隶、家内奴隶和手工业奴隶。其中,农业奴隶占了奴隶的大多数,称为“众人”。甲骨文中的众字,上边一个太阳,下边三个人,就像许多奴隶在烈日下劳动,指的就是商朝的农业奴隶。当奴隶们在烈日下劳动的时候,都有甲骨文中称作“小臣”的奴隶主在旁监督。除了农业劳动外,奴隶们还要承担各种劳役和军役。其次是家内奴隶。家内奴隶称为“臣”,女性则称为“妾”或“仆”。 在众多的奴隶中,极少数的奴隶可能摆脱奴隶的悲惨命运。比如伊尹原来为家内奴隶,后得到成汤的信任;傅说原是罪徒,后得到武丁的赏识。最后,他们都荣升为最高统治阶级的一员。奴隶之外,拥有人身自由的平民被称为“小人”。平民依照井田制分得小块土地维持生活,但他们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隶属于贵族,随时可能沦为奴隶。《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殷人七十而助。”即每户领田七十亩为私田,另外为官府贵族义务耕种公田七亩,其剥削率亦为“什一”。另,殷商的奴隶来源于战俘、罪犯以及被商朝征服的民族部落和小国,被蔑称为“畜民”。又因为只有奴隶主贵族才允许拥有姓氏,所以统称为“百姓”。 二、封建制度 3000年前的殷商,按照西方封建的定义,已经初步实行了封建制度。因为分封制度已经出现。殷商的疆域分为内服与外服,内服由商王直接管理,外服则分封给各位诸侯。各位诸侯则对王室履行奉命征伐、守边、纳贡及服役的义务。这被历史学家们称为中国古代的封爵制度。甲骨文中发现了大量的候、伯、子、男、田、亚等封建爵名,相信周代的封建制度已胚胎于殷商。据考证,候、伯、子、男、田、亚等封建爵名都是氏族的别名或扩大。如商王的妻及子封为妇、子,是其与商王的血缘关系的标识;外围边防之官封为侯与伯,近郊耕作之官封为男与田,仅是一种职责区分,侯男之间并无等级之分。由此说来,殷商的分封制度与严格意义上的封爵制度并不相同,仅仅是萌芽。殷商初步实现封建制度的另一个表征,就是自有农的出现。商王在向诸侯征收贡品的同时,也要求农人助耕公田(籍田),收获皆为统治者所得。这种劳役租被称为“助”。 殷商史料整理之二:行政篇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l-1506年)是西班牙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哥伦布年轻时就是地园说的信奉者,他十分推祟曾在热那亚作过监狱的马可.波罗,立志要做一个航海家。 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哥伦布是个意大利人,自幼热爱航海冒险。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想往印度和中国。当时,地圆说已经很盛行,哥伦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都遭拒绝。一方面,地圆说的理论尚不十分完备,许多人不相信,把哥伦布看成江湖骗子。一次,在西班牙关于哥伦布计划的专门的审查委员会上,一位委员问哥伦布:即使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回到出发港,那么有一段航行必然是从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么能爬上来呢?对此问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哥伦布也只有语塞。另一方面,当时,西方国家对东方物质财富需求除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黄金。其中香料是欧洲人起居生活和饮食烹调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产。当时,这些商品主要经传统的海、陆联运商路运输。经营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极力反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计划。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到处游说了十几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慧眼识英雄,她说服了国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资助哥伦布,使哥伦布的计划才得以实施。 哥伦布的船队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杨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后来知道,哥伦布登上的这块土地,属于现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当时为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

商朝的人民的衣食住行

商朝的人民的衣食住行 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原夏之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建立。下面是有商朝的人民的衣食住行,欢迎参阅。 商朝的人民农牧业商人从一开始就是一农业为主的部落,商汤曾派亳人帮助葛人种地。甲骨卜辞中多次见到“其受年”(能获得丰收吗)的问语,反映商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在畜牧业在商代出土的除了有六畜的遗骸外,还有象骨,说明当时北方还有训象。并且掌握了猪的阉割技术,开始了人工养淡水鱼。 手工业 手工业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细,规模巨,产量大,种类多,工艺水平高,尤以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发展到高峰。成为商代文明的象征。而且商朝人已经发明了原始的瓷器,洁白细腻的白陶颇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细的玉石器表现了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艺。丝织物有平纹的纨,绞纱组织的纱罗,千纹绉纱的縠,已经掌握了提花技术。 商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牵着牛车和乘船从事长途贩运的商贾。到商代后期,都邑里出现了专门从事各种交易的商贩,吕尚就曾在朝歌以宰牛为业,又曾在孟津卖饭。 人口

虽然商代没有人口调查制度的具体记载,但从甲骨文的祭祀卜辞用牲资料中可以间接算出晚商人口。 商朝的人民文化文字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学者认识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甲骨文因刻写材料坚硬,故字体为方形。而同时的金文,因系铸造,故字体为圆形。 国际语言学界公认殷商甲骨文所记录的语言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瑞典汉学家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在其着作《汉语的本质和历史》一书里面就详细研究过殷商甲骨文,以甲骨文【麦/来】同字,【扣/口】同【口(ku)】字根等事实依据,证明殷商甲骨文是汉藏语系汉语族的早期形式,而非其他语系语言的早期形式。 专家研究发现,8000年前河南裴李岗文化的贾湖契刻与比它晚四、五千年的殷墟甲骨文有着惊人的相似,一是书写工具相同,皆以利器为工具把符号刻在龟甲、骨器上;二是作用相同,商代甲骨文是用来记载占卜内容的,而贾湖契刻也与占卜相关;三是造字原理相同,贾湖契刻是事理符号,而甲骨文的事理文字很多。专家认为“贾湖契刻的发现,为商代甲骨文的历史源头探索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贾湖刻符和后来的甲骨文、金文和现代的汉字一样,从书写特征看也有3个结构层次,贾湖契刻与商代甲骨文是一致的,因为同样刻在坚硬甲骨等物体上,笔划遒劲,撇折有矩。

哥伦布发现美洲与海洋地理科学

哥伦布发现美洲与海洋地理科学 海洋地理科学是推动航海实践活动的主要基础与前提之一,而航海活动实践又反过来成为海洋地理科学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与动力,二者互促互进。海洋地理科学亦是浸透包容在航海史、科学史,乃至整个文明史中。今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510周年,在追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之际,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研究哥伦布的航海作用,对于拓展对哥伦布航海研究的界域,创新研究内容,突出时代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一、海洋地理科学与哥伦布西航思想及行动的形成 对哥伦布远航成功,多有贬诋者。如说哥伦布是个“骗子”、“一个疯子”、“神经很不正常”、“整个一生之中心理状态都有某种混乱”,说他的发现是“偶然的成功”等[1]。从海洋地理科学的角度看,这些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1.远航前的哥伦布掌握了较为深厚广博的海洋地理学知识。 哥伦布所处的时代,西欧人对“远东”还不甚了解。《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东方“黄金”的描写引起了西欧社会国王、封建贵族、僧侣以及商人日益炽热的欲望。西欧人以极大的热情进行探险,配合寻找新航路。到哥伦布从事探险时,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南已进行了几十年探险并取得成就。马可波罗的著作深深吸引了哥伦布,他反复仔细阅读,不仅精读,还做了研究。坐落在西班牙塞维尔的哥伦布纪念馆中,至今还保存着一部拉丁文的《马可波罗游记》,书上有哥伦布做过的眉批。一个富庶的、遥远的东方深深地吸引着他。 自14岁上船后,哥伦布先在波尔多菲诺,后来又在科西嘉岛当少年见习水手,以后又成为正式水手。地中海、北大西洋一带是他的海上家园。1476年,哥伦布在一次商船海战中,因船只毁掉,漂渡到葡萄牙。当时,葡萄牙人正以极大的热情从事沿非洲海岸向南的探险,旨在寻找一条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去东方的航路。他们已经发现了非洲沿海、大西洋上的一些岛屿,同时也向北方探险航行。哥伦布在葡萄牙应募参加了去布里斯托尔、加尔维和冰岛的第一次远航。在葡萄牙的航海期间,哥伦布进一步学习掌握了天文、地理、潮汐、风向等知识,其中与航海有关的学科知识尤为丰富。他熟悉并会操纵多种类型的船只,了解并会使用当时的航海仪器,掌握航海技术,研究绘制海图。他狂热地学习、搜集各种航海方面的资料,学会使用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拉丁四种语言,成为一名航海专家。正如他自己于1501年所说的那样:“我从小置身海洋上,为的是在海上航行,且一直坚持至今。航海的技巧激励那些忠于航海事业的人在探索这个世界的秘密。充分地研究了天文学以及几何算术,我能全神贯注、得心应手地画出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城市。”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哥伦布形成了向西航行的思想。2.坚信“地圆”说,深信向西航行可到东方。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它的正确性及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有其时代性和相对性的。哥伦布所处的那个时代,海洋地理科学有许多内容今天看来是错的,但当时却是先进的,它也指导了人们的实践,起了应有的作用。地球是圆形的学说被公认并成为正统观点是近代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古代和中世纪,人类对于自己生活其上的大地的形状,说法多样。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和后来的柏拉图可能是最早提出大地是一个圆球形概念的哲学家。他们宣称的地球位于宇宙中心,天体环绕它进行圆周运动。著名学者波昔多尼曾在倡导大地球形说的基础上,推想

中国从殷商时期

中国从殷商时期(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开始,历代帝王建造了许多宫殿。著名的有秦代阿房宫,西汉长乐宫、未央宫、唐代大明宫等。在中国的宫殿建筑中,现存最完整的是北京明清时代的皇宫--故宫。 规模宏大、装饰豪华是中西宫殿建筑的一个突出特点。中国的宫殿建筑群通常采用院落式布局,围绕鲜明的中轴线使主次建筑依次排列,秩序严格、层次分明,表现了封建的等级观念和皇权至上的威严气势。帝王处理政务的殿堂总是在宫城的前面,称为“前朝”;生活起居部分在后面,称为“后寝”或“后宫”。这种“前朝后寝”的布局是中国历代皇宫的基本格局。 故宫的主体部分是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皇帝及随从的生活区是后朝三大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这些建筑都位于故宫中轴线上,形成了南北纵向排列的主体建筑群。两边是其他附属建筑,形成完整的对称格局。等级观念也通过宫殿建筑的屋顶形式、房瓦、墙壁用色体现出来。例如前朝三大殿,太和殿采用的是最尊贵的重檐庑殿顶,中和殿为四面坡单檐攒尖顶,保和殿是重檐歇山顶。两侧的建筑则多用单檐歇山顶。在封建社会中,黄色最尊贵,绿色次之。因此,故宫主要建筑均采用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的柱子、门窗,在檐下处于阴影部位的斗拱、梁柱上,以表绿为底色沥粉贴金描绘龙凤案。金碧灿烂的建筑下部以多层白色石台基衬托,使建筑物看上去更加富丽堂皇。 有人说,没有到过北京故宫和巴黎凡尔赛宫的人,就不能说真正到过中国和法国。凡尔赛宫建于17世纪后期,位于巴黎西南20余千米处。凡尔赛宫是一个开口朝向巴黎的“U”字形大建筑,两边延伸出长长的侧翼,总长度达500多米。围绕建筑的园林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在面向巴黎的开口处,是一个巨大的扇形广场,广场外三条笔直的大道呈放射状伸出,使雄伟的凡尔赛宫具有权力、政治中心的形象。 凡尔赛宫也是清晰的对称格局,但它在结构设计上强调了建筑整体的连通,而不是院落式的组合。凡尔赛宫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宫殿主体长707米,中间是王宫,两翼是宫室和政府办公处、剧院等。宫殿与周围花园、喷泉和雕塑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它的主人喜欢荣耀和奢华的性格。这个巨大宫殿中最著名的部分是位于“U”字形底端的70多米长的“镜厅”,这里是举行重大仪式的地方。白色和淡紫色的大理石装饰着墙面,科林斯式的壁柱由绿色大理石雕成,术柱头和柱础则用铜铸成,在外表镀金。屋顶和墙壁交接处的装饰花环和天使形象也都是金色的,尤其令人赞叹的是与大厅中17扇落地大窗相对应的17面巨大的镜子。白天,这些镜子把窗外的园林景色映入室内,夜间,将几千只蜡烛的光点成倍扩展,照耀、反射在皇室贵妇、大臣和骑士们华丽的服饰上,把大厅中的气氛渲染得金碧辉煌,有如梦境。 比较一下中西传统宫殿建筑的代表性作品:中国宫殿的特点是院落式布局,西方宫殿更强调建筑单体的连通结构。欣赏西方宫殿建筑就像欣赏一件雕塑作品,面对的是一个独立的完整形体。而中国宫殿建筑的美,则是通过多个单体建筑之间的烘托对应,庭院之间的流通变化,显露出建筑的总体气势和空间变化。因此,欣赏中国建筑必须进入到院落中,体会一种含蓄中储气势、曲径中藏浓度的美。这有些像观看一幅山水画长卷,一边展开,一边欣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