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播剧的声音艺术表现研讨

广播剧的声音艺术表现研讨

广播剧的声音艺术表现研讨
广播剧的声音艺术表现研讨

广播剧的声音艺术表现研讨

用声音塑造人物。人们是通过语言、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来了解人物形象的。而广播剧是完全通过声音给受众塑造人物形象概念的,从人物语言感情的表达,人物的音色、音调、音质以及说话的语气、节奏、语调,都可以判断出人物的性格、年龄以及能想象出外在形象。有时运用音响和音乐的叠加或者节奏变化,不仅确定了情景和环境,还生动地演绎出人物的活动和心理变化,交代了剧情发展。比如声音沙哑、急促、语调高,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粗野、凶蛮的人站在面前,生动、鲜明。节奏较快的音乐,能表现出人物内心急切、激动,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就表现了出来,从而得知人物的性格。用声音影响受众。广播剧中的声音材料,无论是在自然和生活中收录的,还是经过艺术加工、提炼、模拟的,都根据不同的人物性格、情感变化、剧情发展而自然地、有机地融为一体,影响着受众的感受。一部好的作品,从来都是“不难于巧,而难于拙;不难于华,而难于实”。因此,一般广播剧在挑选素材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声音的可听性。选择有生命的声音,可以使受众更容易理解和进入剧情,引起共鸣。比如,轰隆隆的雷声往往使人觉得恐怖;蝉鸣让人感觉到夏天的燥热和烦闷;一段感人的独白,配上节奏缓慢、柔情动听的音乐,才能满足故事情节的需求,更能打动人心。所谓以声言情,闻声而之情。在广播剧中,提升声音艺术的张力和魅力,唤起视觉形象,使人物情节更加丰满。

由于广播剧听觉形象是想象出来的,好像只有“虚”的感觉,而不像是

话剧、电影、电视剧里的形象那样实在。这是广播剧的局限,但这又是广播剧的长处,由于没有了实在的形体规定,因而在创造形象时可以跳出时间、空间、主观、客观等等条件的约束,从而有了非常广阔的自由天地。只要安排合理,就可以把听众引导到任何地方,甚至是人物内心世界。从而营造出了独特的意境。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语言是人物心灵写照,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故事,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的形象才能被受众准确的“听”出来。广播剧是用流动和多样化的语言塑造出一系列艺术形象,既具有美感价值的人生情境。具有强烈塑造能力的语言,是广播剧的第一要素,也是它吸引人的第一魅力。因为,对语言的细节把握很重要。广播剧里可以没有音响效果和音乐,但是不能没有语言。语言表达了人物思想感情,还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物的“动作”。广播剧中语言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对白是剧中人物之间的对话,独白式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对观众说话。在《只有妈妈欣赏我》

剧中的旁白,让听众明白了母亲心理活动,更加了解剧情及发展。母亲的形象与性格阐述的明明白白,让听众清楚的感受到人物形象。剧中老师的语气,使儿子这个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所以语言在广播剧中是不可或缺的。音响塑造了环境和氛围。广播剧没有画面的提示,所有的动作和场景都要靠解说和音响来表达。面对复杂变幻的立体世界,无论多么优秀的解说词,它的表现力都是有限的,而音响造成立体感觉无可比拟。音响的使用直接影响了广播剧的质量和艺术效果。音响包括客观环境和人物动作发出的声音,背景人声、噪音以及艺术化了的人工效果。可以说除了语言和音乐以外,一切声音都是音响。其实,语言和音乐留给创作者的创作空间不大,真正形成挑战的是音响的使用。就是有了这些音响效果,使广播剧更加立体,更加贴近生活,听众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音响可以实现时空转换,发挥转场的功能。如《只有妈妈欣赏我》中妈妈和儿子对话背景人群嘈杂的声音,家长会上的铃声,孩子嘈杂都是音响。就是有了这些音响效果,使广播剧更加立体,更加贴近生活,听众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音响可以实现时空转换,发挥转场的功能,剧中儿子小学、初中、大学的时间转换,是用风铃声转场的,这个音响效果有种时空转换的感觉,瞬间儿子长大了几岁,表示了时间的流逝。一场一场的转换,布置了整个故事不一样的画面场景。音乐强化了广播剧的可听性。音乐延伸了广播剧的想象空间,渲染了整个故事的气氛。音乐本身具有欣赏性,这对提升广播剧品味贡献颇大,音乐的特质恰恰符合了听众对这部分的需求。根据剧情,音乐有了铺垫至高潮的作用,诙谐风趣的个性,表现环境的散板,顺从剧情的节奏。虽然不具备电影音乐的完整性和配合影像画面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但于单一的听觉来说,

已经能够构成完整的画面,形成听觉冲击,激发受众在剧情勾画出的独特空间中

的欣赏欲望。如广播连续剧《伟大的转折》中,变奏国际歌主题,把音乐当成剧本的一条副线穿插在故事之中。经过变奏处理的国际歌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标志性符号,抽调其原本慷慨激昂的革命激情,取而代之的是外柔内刚的坚忍不拔。它们时而以孤独的小号出现在战舰甲板上,伴随孤立无援的孙中山的痛苦反思;时而柔

美的钢琴陪伴中国共产党的默默奉献,鼓舞深陷危机的孙中山奋起反击。在风雨飘摇的历史画卷和国共合作的壮美华章中,镌刻的正是这些气贯长虹的无名英雄。有人形容“语言是骨骼,音乐是血液,音响效果是皮肉”,将这三个要素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可以表现广播剧特有的魅力。通过声音艺术表现故事情节,这使广播剧更具有“听”的特点,更让受众有空间感、环境感。声音是广播剧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不断丰富声音的表现力,是广播剧创作的重要任务。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广播剧也需要发展,也需要融入新的元素,开拓新颖的形式。因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创新。

声音形象之我见

一、声音形象的概念 形象,一般指具体事物,而文学艺术的形象是“人们从审美理想的立场出发,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画”。从这个意义上讲,笔者认为,声音形象是在探索鲜明的声音和回声的实践活动中,在非理性的和无意识的状态下,通过理性的意识和精神上的再创造,以科学技能和智慧听觉来调解产生出来的声音客体的实际效果。 我们知道,嗓音并非仅仅是发声体的机能活动,它是声音的形象,是通过身体上的各种渠道的调动投射出的供人们辨听、欣赏的声音艺术空间的效果。 二、正确声音形象的构成 声音: 我们预期塑造出的形象,其声音应当是优美、丰富而又柔软的,既响亮又有润泽的,正确而理想的声音。 共鸣: 我们阐述的共鸣是指高位置的头腔共鸣,其共鸣点很集中,像针尖一样,而且声音富于穿透力,但又感觉不太响。 气息: 好的声音形象是一定要有呼吸支持的。要用劲、不漏气、不费力、气很长,要有一种气永远用不完似的感觉。 喉咙: 要达到声音形象的理想境界,必须在歌唱时打开喉咙,咽腔绷紧成共鸣管道,具体说就是抬软腭、下喉头,像半打哈欠状。 三、声音形象在歌唱中的作用

笔者以为,好的声音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教唱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声音概念,教唱的全过程也就是不断改变学生声音概念的过程。 歌唱,作为一门纯粹的听觉艺术,以它的“非空间造型性”“非语文性”抽象的特征,使歌唱的实践性认识功能受到制约,使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显得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形下,只有唤起非听觉的体验,即音乐声音形象化的联想,才使这种“神秘信息”的传递成为可能,从而把不可言传之情付诸语言,把不可见的声音美感付诸形象化的听觉。通过形象的描述作为中介,去接近声乐艺术的本质。 四、声音形象的把握 要塑造出理想的声音形象,就必须把所有的歌唱活动看作意识和机体的双重活动,我们要坚信,意识在身体的各种活动的控制和配合方面的统治力。关于这方面,笔者想从声音形象确立过程中的形象与活动的关系来论述。 1.意识与声音形象 艺术性歌唱是由歌唱者演唱时心中的想法和概念来支配的,一个人怎么想的,他就怎么唱。这从根本上来说,“发出声音的是意识,而不是嗓音”。因此,既然声音总是追随思想而动,只有想得美好,你才能唱得美好。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 歌唱是高级心理活动现象之一,与其说是用喉部来歌唱,不如说是用智慧来唱歌。 笔者认为,声音必须在想象中或在内心中听到,而不是从身体上感觉到。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启发学生多思考。要把学生的意识坚定地集中在所希望发出的理想的科学的声音上。用心塑造形象,使学生的精力直接用到已准备好接受工作的嗓音渠道中去,并反复地回到这个形象上。要有耐心地、坚持不懈地集中在这个形象上,直到从意识的控制中获得解放,从自然状态进入必然王国。正所谓“声音是蕴藏在发出声音的想法之中的”,任何盲目地模仿现成的模式,或是用毫无意义的无动机、机械的活动来训练肌肉的做法,都会阻碍艺术性歌唱的表现动力和正确声音形象的树立。

简答题__影视声音艺术

简答题 1、电视语言分为哪三大部分?它们各自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画面语言,直观,一目了然,信息量大; 文字语言,准确,有明确的语言性严密的逻辑性,表意;音乐音响语言,音乐音响是模糊语言,既不直观又不准确,概括气氛、情绪、形象,表情表实。 2、音响是噪音,在电视中为什么占有重要地位? 音响是噪音,但在电视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音响在某些程度来讲虽是噪音,但却可以表现环境气氛,。可以反映事物发生的本来面目。人们在音响中,感知存在、发展、变化,并在生产领域使用音响辨别好与坏,成功和失败。 3、“电视音乐”与“音乐”的创作、使用及评价它们成功的标准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a电视音乐的创作、使用和评价的标准与音乐的创作不同,电视音乐是为了某部片子为导演的艺术构思而创作;和画面的关系决定它创作的成功。音乐的录音成品对导演来说只是完成整部片子的素材。自由的,没有直接决定因素。b电视音乐往往不是完整出现,它与解说、音响此起彼伏,形成声音蒙太奇;音乐是完整的,能够成为独立的艺术作品。 4、电视音乐为什么可以用现有的音乐选配? 因为音乐是模糊语言,只有极少数不能借用,电视音乐是概括的、模糊的。模糊给人想象的余地。它像一只大筐,可以在一定范围之内任你装入合理的东西。故曰“空故纳万境” 5、在专题片中为什么音乐不是越多越好? 近几年有些新的认识,尤其是强调纪实的专题片,同期声和采访出现,音响给人更真实的感觉,音乐不在多,而在恰到好处。理论上更加成熟,方法上更丰富。有些纪实性的专题片,叫做电视纪录片。纪录片中的声音更加强调自然,真实,同期声和生活音响占绝对优势,音乐主要用客观性的画内音乐,主观性音乐更加“惜墨如金”。 6、一部比较优秀的专题片应该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1.有一个故事、情节; 2.精彩画面吸引住人; 3.解说词少而精、口语化; 4.音乐恰到好处,目标明确; 5.音响要丰富。 7、你怎样理解画面语言、文字语言和音乐音响语言,应该是有机、协调、巧妙配合的关系? 和三张皮相配合。因为画面语言、文字语言、音乐音响之间是相互补充、互相依存的。他们应该是有机协调,巧妙的配合。而不是简单的相加。更不能出现画面、音乐音响、解说各弹各调的“三张皮”现象。 9、为什么客观存在的、随意产生的、以写实为第一性的音响,有表意性和表情性? 人们从音响去感知存在、发展、变化,并在生产领域使用音响去辨别好坏、成败。类似依靠音响变化的诊断,可能是每一种行业,每一个工种,每一个人都广泛使用。[e.g.医生听诊]所以音响具有表意性。 音响是杂音、噪音,是由摩擦产生而无生命的,但是与人有了密切的联系,音响也有表情。其中一部分是人的动作发出的声音,例如人敲门有轻重缓急,人鼓掌有强有弱,这都是人的感情状态的表露和延续;还有一些声音,它本身是没有表情的,但它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于是人类以人心度物之情,好像也有了表情。例如圆明园的大水法、罗马的喷泉,因为水是生命的象征,所以人听到哗哗流水声就会显得高兴和愉悦,好像喷泉是有情的了。所以音响也具有表情性。 10、请说明在音乐音响编辑中是怎样使用音响改变音乐长度的?请举例 音乐和音响是一对兄弟,总是有呼有应,交替出现。但这是两位性格和个性都不相同的兄弟。一个音乐表情,一个是噪音表真,在艺术中,正因为它们性格和个性不同,交替补充才有意义,才能形成变化。 例如:《奥地利的旋律》第二段,表现《奥地利的旋律》在巴罗克时期的教堂和哥特时期的古堡,用的是古典音乐、古色古香,悠缓绵长……紧接着的是第三段表现旅游和观光购物。完全是一派现代气息。这一段的第一个镜头是维也纳的地铁列车。列车隆隆驶过的音响效果并构成了前段的古典音乐,给第三段带来了现代气息,它的巨大冲击力一下子把我们从古老的奥地利带到了现代化的奥地利了。 11、“主题音乐”与“主题歌”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优势? “主题音乐”与“主题歌”的主要区别是“主题音乐”以器乐曲出现,表现上比较自由,节奏变化、音色变化多,旋律能放得开,织体也更丰富;“主题歌”有歌词,容易传播。

广播剧的声音艺术表现研讨

广播剧的声音艺术表现研讨 用声音塑造人物。人们是通过语言、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来了解人物形象的。而广播剧是完全通过声音给受众塑造人物形象概念的,从人物语言感情的表达,人物的音色、音调、音质以及说话的语气、节奏、语调,都可以判断出人物的性格、年龄以及能想象出外在形象。有时运用音响和音乐的叠加或者节奏变化,不仅确定了情景和环境,还生动地演绎出人物的活动和心理变化,交代了剧情发展。比如声音沙哑、急促、语调高,我们似乎可以看到一个粗野、凶蛮的人站在面前,生动、鲜明。节奏较快的音乐,能表现出人物内心急切、激动,人物的心理活动也就表现了出来,从而得知人物的性格。用声音影响受众。广播剧中的声音材料,无论是在自然和生活中收录的,还是经过艺术加工、提炼、模拟的,都根据不同的人物性格、情感变化、剧情发展而自然地、有机地融为一体,影响着受众的感受。一部好的作品,从来都是“不难于巧,而难于拙;不难于华,而难于实”。因此,一般广播剧在挑选素材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声音的可听性。选择有生命的声音,可以使受众更容易理解和进入剧情,引起共鸣。比如,轰隆隆的雷声往往使人觉得恐怖;蝉鸣让人感觉到夏天的燥热和烦闷;一段感人的独白,配上节奏缓慢、柔情动听的音乐,才能满足故事情节的需求,更能打动人心。所谓以声言情,闻声而之情。在广播剧中,提升声音艺术的张力和魅力,唤起视觉形象,使人物情节更加丰满。 由于广播剧听觉形象是想象出来的,好像只有“虚”的感觉,而不像是 话剧、电影、电视剧里的形象那样实在。这是广播剧的局限,但这又是广播剧的长处,由于没有了实在的形体规定,因而在创造形象时可以跳出时间、空间、主观、客观等等条件的约束,从而有了非常广阔的自由天地。只要安排合理,就可以把听众引导到任何地方,甚至是人物内心世界。从而营造出了独特的意境。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语言是人物心灵写照,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故事,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的形象才能被受众准确的“听”出来。广播剧是用流动和多样化的语言塑造出一系列艺术形象,既具有美感价值的人生情境。具有强烈塑造能力的语言,是广播剧的第一要素,也是它吸引人的第一魅力。因为,对语言的细节把握很重要。广播剧里可以没有音响效果和音乐,但是不能没有语言。语言表达了人物思想感情,还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物的“动作”。广播剧中语言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对白是剧中人物之间的对话,独白式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对观众说话。在《只有妈妈欣赏我》

影视声音艺术教学大纲

一、大纲说明 1、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主要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音乐在影视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声音在其中具有重要地位;影视声音是由人声、音响和音乐这三要素组成,其中音乐是一个重要的元素,了解声音三要素的各自特点和作用;掌握欣赏音乐和理解音乐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能够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音乐形象;了解影视中配置声音的基本方式和步骤,从而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地发挥声音的作用。 2、教学对象以及适应范围、类别 《影视声音艺术》是影视多媒体技术(双专科)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 3、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关系 后续课程有《电视广告制作》等。 4、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通过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了解音乐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影视作品音乐的各种表现功能,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顺利地为电视片选配音乐。 5、教材、多媒体资源以及参考书籍。 文字教材:《影视声音艺术》李南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目: 《艺术基础》张有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周传基著,中国电影出版社。 《音乐美学》王次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视声画艺术》张凤铸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音乐鉴赏学》韩春牧、徐孟东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音乐录音带:与本课程相关的音乐作品。 录像片:与本课程相关的影视作品。 6、教学学时分配表

二、大纲正文 一、影视声音概述( 5课时) 要点: 1、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 1、声音在影视艺术中的历史回顾 2、影视艺术中声音的三要素 二、音乐构成基础( 14课时) 要点: 1、音的高低 2、音的长短 3、音的强弱 4、常用记号 5、音程 6、音阶、调、调号 7、和弦 8、调式 三、音乐的表现方法( 12课时) 要点: 1、旋律 2、音色 3、节奏 4、力度、速度 5、调式、调性 6、曲式 四、音乐的特性( 4课时) 要点: 1、音乐的抒情性 2、音乐的时代性 3、音乐的民族性 4、音乐的概括性 5、感情体验上的直接性 五、影视中声音与画面的关系( 4课时)要点: 1、音乐与画面的各自特性 2、影视音乐的特性 3、影视中音乐与画面统一的基础 4、影视中音乐、音响的声源形式 5、影视中声音与画面的结合形式 六、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 4课时) 要点: 1、音乐在故事片中的作用 2、音乐在专题片中的作用

声音在电影中的作用

2014年度《数字声音创作》期末考试--T01114079李雪玲 题目:电影电视中的声音创意设计和构思,是其声音艺术创作的重要保证,也是一部作品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础。技术与艺术的边界,似乎在关乎于声音的影视作品里逐渐消亡;对于数字声音作品的赏析,也需要借助艺术和技术的视角去分别看待。 请结合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要点(不少于三个)、本学期观摩的电影作品(不少于三部),综合论述。 数字声音在电影中的作用 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电影创作者已经越来越注重声音在电影中的运用,这源于声音是听觉艺术的物质构成材料,每每提及一部优秀的电影,人们都会清楚记得电影的经典台词,优秀配音以及悠扬的音乐,声音已经成为电影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电影可以融入声音作为叙事元素,让作品具有感染力。 就以韩国爱情电影《春逝》为例,电影以时间顺序讲述了录音师尚优和电台主持人恩素从相遇,相知,相恋,相怨到相离,再到相遇又相离的故事,多采用长镜头形成平缓的叙事节奏,,讲述了男子失恋的淡淡的忧伤,并因为这场恋爱而成长为男人的故事,电影的台词充分展示出了男主尚优和女主恩素的性格特点,另外,电影中恩素在车中播放的她录制的电台录音,尚优失恋后唱的歌词,奶奶说的“女人就像公车一样,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等都是他们自身心境的写照,因此电影脚本语言十分细腻,恰到好处。而电影的配乐更是一种美妙的听觉享受,尚优是录音师,两人第一次接触也是在录风吹竹林沙沙响的声音,后来又有流水汩汩,寺庙中的雪声铃音,海波涛汹涌的声音,两人都爱大自然美妙的声音,以及电影优美的原声配乐,音响也很美,不煽情,自然,动人,恰到好处都为电影增添了另一种动人的因素。 二:为了让电影的视听效果更好,声音设计师会根据电影剧本对声音进行巧妙的构思和设计。 以《海上钢琴师》为例,《海上钢琴师(The Legend of 1900)》是一部以钢琴曲和爵士乐为背景,讲述了天才钢琴师1900的传奇一生的故事的影片。 首先从导演的意图来看,导演将音乐、大海和1900的一生紧密联系起来,塑造了1900对音乐、对大海的天才和偏执,这也是观众喜欢1900的原因。 其次,从影片的声音元素来看,影片就是用音乐讲述了一个不平凡

声音在影视创作中的艺术

声音在影视创作中的艺术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电影和电视发展到现在,创作者已经越来越注重声音在电影电视的运用,在人们的印象里,那些优秀的配音,悠扬的音乐一直萦绕在脑海中,每每提及总是激动不已,声音在影视作品中的创作已经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关键词】影视创作声音 声音,是听觉艺术的物质构成材料,是寓有艺术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的物质媒介。影视作品 中的声音是影视“声画艺术”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区别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之一。影视作品中的声音丰富多彩,但目前对声音的分类方法并不统一。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的孙欣在其《影视同期声录音》一书中按照《电影艺术词典》与《现代影视技术辞典》中对声音的分类方法,认为影视作品中的声音分为语言、音乐、音响三大类。我认为这种分类应是比较清楚和全面的。 电影走过了百年的历史,经历了“戏剧的电影”、

“文学的电影”、“画面的艺术”,终于走向了“视听艺术”的阶段。我们可以看到个有趣的现象,是当初曾激烈反对过声音的电影,如今高度重视声音的运用。八九十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电影业借高科技的威力,以炫人耳目的视听效果再度复兴,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环绕声的使用,它以无以伦比的感染力彻底征服了观众。 实际上,声音是一种有效的可以在人脑中形成空间形象的手段。在影视制作中,我们可以用它来表达和揭示影视主题。就声音而言,当我们一提到电影《大话西游》周星驰那段经典对白“曾经有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后来才后悔,如果上天能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讲三个字:我爱你!如果一定要在这份爱加上个日期,我希望是一万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且被人们频频用作互侃的玩笑。而就音乐而言,它的表现力几乎是无限的,它可以表情,亦可以表意,或者表达某个情景和场景。例如,当我们听到《二泉映月》时,我们会从乐曲中感到一种凄凉和悲苦,这就是表情我们还可以从中体会到旧社会艺人那种辛酸的生活和心灵的痛苦,这就是表意我们还可以通过这支乐曲联想到凄楚萧瑟的江南风景,联想到那个瞎子阿炳在大街小巷卖

影视声音制作的技术性与艺术性

影视声音制作的技术性与艺术性 摘要: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电影电视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影视作品中的音响效果丰富多彩。创作者已经越来越注重音响在电影电视中的运用技巧问题,在我们的印象中,那些优秀的声音以及音响作用,独具效果的音响,悠扬的音乐一直萦绕在我们的海中,每每提及总是激动不已,例如:杰里·朱克导演的《人鬼情未了》Andy Williams的《奔放的旋律》的音乐每每想起,都能让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那一幕幕经典的画面片段。影片《阿凡达》的音响效果让我们如同身临其境的去感觉电影里的画面。所以声音在影视作品中的创作已经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影视声音的制作,我们要重视它的技术性。声音,是听觉艺术的物质构成材料,是寓有艺术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的物质媒介。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它的艺术性。 关键词;影视制作声音环境技术艺术特效 一、影视声音制作的技术性: 优秀的影视作品,是画面和声音来共同营造的,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推进和先要了解影视录音的:拾音,调音,录音和还音的主要基础环节。影视作品中同期声录制和音响效果合成十分重要。数字录音的发展也影视同期录音和后期声音编辑更加方便、快捷。数字录音是通过计算机中的数字音频接口,将音频信号导入计算机录制成波形文件,在通过软件进行编辑成完整的音频文件。数字录音设备和新技术的应用,使但只有懂得技术和艺术的人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导演的指导下,调动一切技术手段,尽最大努力使声音真实、自然、可信、具有艺术感染力,用声音去塑造人物、讲述故事、营造氛围和烘托气氛,实现画面与声音的完美组合。 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与文字思维或习惯思维有直接关系的,很多内容不是能够直接表达,因为无论文字思维还是画面思维,都是一种抽象的智力活动。摄像机镜头需要创作者将这种抽象的思维活动具体到一个个现实对象上去,才能够完成镜头的表达。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部分的转化往往最困难,也就是如何将内容转化为可视内容;用有形的镜头去表达无形的思维。这里所说的不可视的内容指人的心情、气氛、感受、情绪以及某些友达氛围等内容,-个人的心情即内心活动用镜头的方式五法像文字一样去直接描述,所以可行的方式是要去寻找这些内心活动的“外化”部分。 这种“转化”是影视制作剪辑能力的—种体现,因为如果创作者很好的想法,但在实践中无法将其想法恰当地转化为可表现的镜头,就J能难以以影视制作的方式完成影视制作表意。这种“转化”首先表现在思考过程中具有形象、直观的对象往往是容易用镜头表达的部分,建立直观联系也是相对容易的。只是需要创作者在实际拍摄中,根据需要将可视部分的内容有选择性地收入到镜头中去,后期剪辑利用这些镜头将创作者的意义体现出来。这是一种必然的转化为载体不同,所以要用不同的手段来体现。 二、影视声音创作的艺术性: 影视声音具有艺术性,不同的声音会带来不同的表现效果。 《末日独裁》作为一部根据历史真人真事改拍的电影,能够再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忠于“真”无疑是其生命力得以存在的前提。但电影作为一种再现历史真实的艺术表现形式,又不能背离其追求艺术真、善、美的品格,这也就注定这部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影片不得不在历史真实与艺术性创作的双杠上跳舞。 力求达到美与真的结合,从而赢得观众,赢得世界眼光的认可,是导演在拍摄之初就不得不直面的问题。怎样能够把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历史题材搬到荧幕上,又能够与观众现代欣赏水平之间产生完美的切合点·在该部影片中,导演采用了同其他历史片一样的叙述方式,艺术性地“创造”了尼古拉斯·哥瑞肯这个身在历史当中的人物——一位著名医师。影片以医师与统治者的关系展开了叙述。

电影声音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分析

电影音效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分析 [摘要]电影音乐能解释、烘托、揭示电影画面,有补充情节、扩大容量,激发情感的作用;电影音乐还能渲染气氛(背景气氛、环境气氛、时代气氛、地方色彩);电影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在情绪和感情上的概括能力,使其它的任何艺术门类不能比的。 [关键词]电影音乐作用功能 正文:电影不仅在过去,而且在现在和将来都是影响我们思想、道德、情感的最具生命力的艺术,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和人们的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人类借此来表达爱与恨、生与死、灵与肉等矛盾,达到审美满足。音乐也是一样,人们用音乐表达自然界、人类社会的一切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反映人类的思想感情。电影音乐,则是两者的有机结合体,利用视听的结合,更强劲更完美地反映人类的思想感情。 电影音乐,是音乐范畴中的一个分支,是为电影而创作的音乐;同时又是电影综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在一部影片中的非自然音响,包括(情调、情景)配乐、插曲、主题歌之类,它是由作曲家在看了影片后根据影片的基调创造出来的用以表达影片画面情绪,补充画面内涵,辅助画面传达导演的艺术理念、思想境界与增强艺术效果,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戏剧性和气氛方面起着特殊作用。 在一部影片中,电影音乐非常重要,也非常活跃。自从有声电影诞生以来,电影艺术便被称为声画艺术,它是通过“视”与“听”相结合的形式传达,并为人们所感知、欣赏——画面天然选择了音乐作为搭档。所以它不是单纯的听觉艺术,它是和画面牢牢的粘在一起。人们是在看电影的时候听到电影音乐的,“看”和“听”同时进行着。因此,音乐是对画面的诠释、渲染;画面亦将音乐具象、延伸,二者的奇妙结合,使观众在欣赏电影时产生强烈的感受。可以说,在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中,音乐与画面紧密结合为一体,缺了画面,音乐也就无所谓为“电影音乐”,缺了音乐,画面就会枯燥。 作为构成电影艺术的重要元素,电影音乐能有效地发挥其对电影画面的解释、烘托和揭示功能,起到补充情节、扩大容量,激发情感的作用。世界著名电影理论家明斯特贝格曾经说过:“如果我们研究一下音乐,那么我们就能更了解电影艺术在美的世界中的真正地位”。苏联著名电影导演E·吉甘也曾说过:“与画面动作配合得适当的音乐,能够创造出独特的、有高度感染力和深刻思想涵义的音乐视觉形象。”在电影《特洛伊》中阿喀琉斯带领希腊联军与特洛伊人的首次交锋是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这段音乐是运用奏鸣曲式的交响诗。以阿喀琉斯的个人主题音乐作为引子,进而发展为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在配乐上以铜管乐器做为铺垫,营造整体气氛,以木管和弦乐奏出主题,表现希腊人必胜的信心和英勇。副部主

正常婴幼儿各阶段对外界声音反应及言语表现

正常婴幼儿各阶段对外界声音反应及言语表现 听觉发育表现过程0个月:Moro反射、眼睑反射、觉醒反射。 1个月:对突然的声音(伸手、惊醒、闭眼、停止哭闹、向声源转头)。 2个月:睡眠时对较大的声音(抖手、眨眼或惊醒)。 3个月:睡眠时对突然的声音已经无(抖手、眨眼或全身抽动),对环境的声音感兴趣去寻找,对声音有表情。 4个月:关注环境的声音,对熟悉的声音尤其是母亲的声音关注。对意外的声音感兴趣。5个月:听到闹钟声时转头,能分辨出亲人与自己的声音,对突然的大声害怕、哭。 6个月:凝视与说话者的面部,叫其名字时转头,对电视、收音机声音敏感。 7个月:对邻室或室外的声音关注,与谈话时也发出声音,对愤怒的声音感到受惊。 8个月:模仿动物叫声并感到喜悦,对母亲的斥责声会哭。 9个月:对外界各种声音有兴趣,能简单对声音做反答(如:再见),听到歌声可手足舞蹈,寻找声源,对声音的强度有反应。 10个月:模仿学话,小声唤名字马上回头。 11个月:随音乐节奏活动,对简单的示意能作出反应。 12个月:寻找大人指出的方向,对邻室的声音表示好奇,可以指出五官的位置。 言语发育过程(0-6个月为学语前期,7-12个月为学语期。)4个月:发出无意义的多音节元音,称过渡喃语期。6-8个月:可发出多音节的元音与辅音,无词意,称标准喃语期。10-12个月:可以伴随声音作出无意义的动作,或自己边发声边做无意义的动作。称发声伴随动作期。12个月:开始说出1-2个有意义的单词,称有意义语期。 发现孩子听力问题后该做哪些事情?如何为孩子重建听力?

很多家长发孩子听力有问题后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下面几个步骤是可以指导家长如何诊断、干预孩子的听力问题。 发现孩子听力问题后,首先要做的就是确诊孩子是否真的存在听力问题,确诊听力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检查是:ABR\耳声发射\声导抗,如条件许可还可以加做一个多频稳态诱发电位(ASSR)或40HZ诱发电位;通过这些检查我们不仅可以确诊孩子是否真的存在听力问题,还可以判断引起听力损失的病变部位,进而对孩子听力损失的性质进行确定(如为感音神经性还是传导性等)。 第二、确认听力损失程度主要通过行为测听方法来判断,行为测听方法有多种,主要通过设计测听环境、给声方法等诱导孩子对声音产生兴趣,在给声的同时观察孩子对声音的反应情况,这种方法可以客观了解孩子对各种频率声音的反应情况,得出结果类似于成人的纯音测听结果。是小儿听力程度(分贝数)诊断的标准方法,有些孩子如听损程度太重无法得出结果时,需要结合诱发电位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第三、根据确认的听力损失性质和程度来选配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听力损失程度在极重度以下的孩子,绝大多数孩子佩戴助听器可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可考虑验配助听器,听损程度属于极重度的孩子,年龄小者先考虑验配助听器观察使用效果,年龄较大的(大于24个月),发现较晚的极重度听损孩子,家长了解相关知识权衡利弊,确定选植入人工耳蜗还是助听器。验配助听器只是干预的开始,之后再经过多次行为测听\和有助(戴上助听器测)行为测听来得到孩子更准确的听力情况和戴助听器后的听力补偿情况,同时也可以了解孩子是否存在听力波动情况,这些检查和观察需要一定时间。助听器效果判断一般在孩子24个月龄左右时候完成,如果效果评估较好,家长即可以考虑继续使用助听器进行康复,如果助听器效果差就需要考虑通过人工耳蜗植入来解决孩子听力问题。 第四、验配助听器同时可以查找可能存在原因.医生主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影像学检查(CT、核磁共振)、基因检查(部分大医院可做,但技术尚不成熟,可靠程度尚不

论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与画面的关系——谈影视作品中声音的重要性

论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与画面的关系——谈影视作品中声音的重要性 热爱电影的人们曾经说会说去掉声音的电影是无声电影是一种艺术,但今天的我们要说没有画面的电影也同样是艺术的,那是来自声音的艺术!电影艺术语言的发展,随着电影技术与艺术手段、方式以及电影传播手段、方式的不断丰富而丰富。在卓别林的时代里电影是无声的,穿插在幕间的字幕是那时唯一的语言;录音技术的发明,导致了有声电影的出现。有声电影的成功,让无声片时代的字幕被演员的对话或独白代替;让乐队现场伴奏(伴唱)被精心制作的音乐代替;甚至出现了人的脚步、呻吟、哭泣,动物的叫声,以及风声、水声、雷声、雨声等音响效果。 如今电影中的声音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已经有着和画面同等重要的地位了,有时甚至还会超过画面的重要性成为影视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电影声、画之关系,越来越出现变化无穷的境界,新的声画语言组合方式也因而不断被电影艺术家们推出。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主要有三种:1画面占主要地位,声音烘托画面。2声音占主要地位,画面烘托声音(音乐电视、音乐题材的影片)。3声音与画面同样重要,谁也离不开谁。影视艺术作品制作时赋予画面与声音的关系大致也分三种:1声画同步。2声画对位。3声画分立。 曾经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画面与声音基本处于同步状态,画面要表达的主题、基调正是声音表达的主题、基调;声音所展现的情绪、情调也与画面要展示的情绪、情调如出一辙。声画同步的处理手段是影视艺术作品中最常用的处理手段之一。声音在其中产生的效果多半是一种烘托的效果。在故事性较强的影视艺术作品中它可以强化艺术效果,帮助画面来共同烘托、渲染主题。如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的王志文饰演的老师给小春上最后一刻的片断和影片最后的车站相遇片断。其中在最后一课片断中,衣着整洁的老师坐在琴旁为小春伴奏,两个人沉浸在乐曲中。配合着音乐,观众看到了两人即将分离的不舍、老师对小春的爱和小春在音乐道路上的潜力和希望。在影片最后车站相遇的片断中,小春因为领悟到父爱的珍贵在火车站大厅里激动的拉响了小提琴。带有感恩色彩的琴声配合小春带着泪水的脸以及中人激动的表情共同把影片推向高潮。在纪录片中,声画同步可以体现真实感(声画同期录制)。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神奇的地球》中播出过的《最后的蒸汽机火车》。本片讲述的是当地最后一列蒸汽机火车即将退役时最后一天的纪录。用胶片拍出的画面带着与众不同的温暖的褐色调子,颇具老照片的情调。进站时火车周围包裹的浓浓的白色水蒸气和

动画创作中声音的运用与表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516695462.html, 动画创作中声音的运用与表现 作者:曾思思 来源:《电影评介》2011年第23期 [摘要] 当代动画电影创作中声音的重要性已经被更多的人所关注,声音的质感与表现力能极大提升动画片主题的内涵,它赋予卡通角色鲜活的生命、活力与情感,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虚拟空间形态,赋予观众一种梦的体验。 [关键词] 动画声音节奏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3.010 声音是动画创作的灵魂 动画中的视觉艺术与声音的创作并不是相互脱离的,好的动画片需要将视觉和听觉完美的结合起来,这也是动画的魅力所在。声音创作的核心就是动画声音节奏设计。从整体的结构来讲,声音在动画的作用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一、声音能使画面活起来,画面只有伴以声音 才能表达有价值的信息,动画才能变得活灵活现。二、声音是多层次、多色彩的表现因素, 声音中同时出现语言、音乐和音响,声音层次有远的近的,强的弱的,构成了非常丰富的听觉 世界。三、声音是画面立体化的因素,声音的不同特性,在不同的空间产生不同的效果,创造出动画片的立体感觉。 动画片中具体动作与音乐的匹配 动画创作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音乐与角色动作的关联性。动画中往往需要音乐来造势或配合动作节奏,音乐节奏对表现动画的空间感和重量感至关重要。音乐带出动画片的节奏,加强情感的气氛,微妙而又直接地影响着观众的情绪。音乐节奏加强了动画片的流畅感,替观众诠释了动画片。迪斯尼经典动画电影《幻想曲》中大量运用了古典音乐,导演和作曲有意使画面与声音形象之间在情绪、气氛、节奏以至内容等方面互相统一起来,从而深化了影片的主题。 动画和音乐节奏的巧妙配合是因为:两者都有精确的数字依据,以规定的速度前进,由于动画是逐格制作的,它能精确地配合音乐。它能抓住音乐的节奏、情绪,能准确地把拍子打在某一格上,大多数动画都能利用这个长处。 为了更好的配合动作节奏,在一些动画片或短片中,根据导演的艺术处理和剧情的需要, 往往采用全部先期音乐或部分先期音乐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画面动作与音乐旋律协调、和谐,动作节奏鲜明、强烈。所谓先期音乐,即先由作曲家根据剧本情节及导演要求创作出音乐并将它录制好,再由动画制作人员根据录制好的音乐逐格绘制动画画面。动画片先期音

影视录音技术:声音的构思和设计

影视录音技术:声音的构思和设计 随着现代影视艺术作品的不断推陈出新,以及相应的学术理论的不断发展,影视理论界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概念、名词和术语,具体到影视声音创作和技术制作范畴,就有诸如声音美学思维、录音创作、声音艺术构思、声音总诺、声音总体设计、声音构成等等不同的名词术语。这一方面说明了影视学术理论研究正在发展的现状,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目前影权声音艺术创作领域的理论基础还很薄弱。 从影视艺术创作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必须承认影视作品作为一种现代艺术门类,它是由画面和声音两大基本艺术元素构成的一门视听综合艺术。因此声音作为影视视听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重要的信息装饰任务。就一部影视作品的艺术创作元素来讲,声音艺术创作这一概念,意味着所有关于声音在影视作品中的艺术作用、美学表现以及思维构思等方面的理论问题,都可以包涵在它的研究范畴之内。同时,就一部影视作品的录音技术制作过程来讲,录音技术制作这一概念意味着所有关于声音在影视作品中的制作过程以及工艺流程等技术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包涵在它的理论范畴之内。 众所用知,作为现代的视听艺术,影视作品中的声音和画面是密不可分的。同样,声育艺术创作和录音技术制作作为影视声音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互为依靠、相辅相成,使得影视作品中的声音元素占有越来越高的学术地位,并被不断地发扬光大。“行成于思,毁于随”。从艺术的创作过程来讲,任何一种创作都需要事先进行缜密的构思才有可能创作出伟大和不朽的作品来。影视声音的艺术创作也不例外。由于通过录音技术制作手段,影视声音工作者可以很方便地从生活环境中获取各种各样的声音素材,因此影视声音的艺术构思和设计就变得尤为重要。 所以说,影视声音的艺术构思和设计就是在影视作品的艺术创作和技术制作过程中,录音师对未来影片声音的修饰艺术想法和具饰制作工艺设计。一般来讲,在影视艺术作品的创作中,根据影片主题内容的需要、情节的发展、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度,可以将影片所表现的内容分解成不同的段落、场面和镜头去分别进行艺术处理和技术拍据。 根据原定的艺术创作构思,运用各种拍摄和制作技巧将这些镜头、场面和段落进行台乎逻辑的、冒有节奏的置新购辑组合。通过具体的画面和声音形象之间的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的比较关系、相互作用,形成一种连贯的、对比的、呼应的、联想的、悬念的形象思维效果,构思出一个连绵不断艺术整体形象。这样,一部完整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条理清晰连贯和生动有趣感人的故事彩片就从此诞生。 一般来讲,一部影视作品主要由以下几部分内容构成: 1. 叙事方式 影视作品的叙事方式和手段主要有顺叙、倒叔、分叔、插叙、复叙及夹叙夹议等几种。在影视作 品中,可以采取其中的一种成效种叙事方式来表现所反映的事件内容。 2. 叙述角度 有主观、客观、主客观交替等多种角度。 3. 时空结构 外部结构分成画面和画面的组合,声音和声音的组合,画面和声音的组合等三种;内部结构有镜 头的运用和处理(拍摄景别、摄影机角度、拍摄方式、长度等)和声音的运用和处理(声音大小、声像位置、声音距离、长度)。 影视录音技术:声音设计阐述(二) 一般情况下,声音设计阐述的写作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声音设计Sound Design

声音设计Sound Design:一种创造连续性声轨的艺术/强调画面、渲染剧情。 声音设计师Sound Designer:为整部影片提供和整理构想/为影视作品某个部分提供服务/为特定部分提供声音效果。 声音设计灵感来源Sound Design Inspiration:电影音响历史/听觉记忆/创意与拒绝创意/情感记忆/相似性/声音替代/故事情节/拉片环节(看与商量)/与作曲家讨论(沟通好)/电影风格。 声音风格Sound Style √片头音乐:把观众引入故事情节/风格与整个调性。 √声音蒙太奇:提升蒙太奇段落,出现音乐片段。 √拟音:拟音印象可以让事物更加真实,这种“超真实”是通过近距离拾取微小的声音得到的。(近距离/合成) √环境声:在现环境,塑造空间感/连接画面和声轨,保持性连续/引入画面与环境/讲故事。 √对白:有自身设计的特点 是否和现实脱节/明确讲话者(注意) √并列关系:声音与画面并列/以对位方式结合(例如猫和老鼠特定的画面对应特定的声音)/出于观众对画面需求选择声音 <现实与美学范畴>/声音对彼此的主观感受有影响。无声的画面给人主观感受有影响、画面的出现减少声音响度与明度、色彩/声音内部并列。 √声音的特性:声音清晰或模糊不清都可以,通常要求对白清晰可见 √属于影视作品的声音惯例。 √有些电影没有对白/可以加拟音音轨。 √开场和结尾:结尾特点中景—大全景/环境—拟音—音效—音乐—对白√电影风格决定声音的现实感程度。 声音严格同步于画面/开创另一个空间。 传统好莱坞电影中的音乐模式 注:瓦格纳1813.5.22—1883.2.13,德国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大师Romanticism 十九世纪末—十九世纪初—二十世纪,想象瑰丽、手法夸张、热情奔放,对个性解放要求。 “既不是随性的取材,也不是强调完全的精确,而是位于两者的中间点,随着感觉走”。(夏尔·波德莱尔 Charles Pierce Bandelaire 法·1821—1867 诗人)。 在瓦格纳的作曲风格中 √“德国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找到了它最美的音乐表现形式”。(1938《牛津音乐辞典》) √在传统好莱坞电影中能够发现芭蕾、歌剧和音乐剧足迹,查理德瓦格纳的作品有极高的影响力。 √瓦格纳在音乐剧中的贡献是重新构建了与叙事相关的音乐结构。 √“引导动机”的使用或音乐主题的使用,建立了一个音乐和戏剧的统一体。√音乐片段的重复使用成为总的作曲方式。 √音乐片段与特殊的角色相关联通过叙事者提供给观众从生理上和心理上追踪角色的依据。 √情感性—传递给观众如何感受。 功能性—提供一种叙事的阐述或评论。 电影音乐包括原创音乐和资料音乐 √原创音乐一般都是声轨中音乐的整体部分 √原创音乐常作为全知视点存在,提供一种潜在的感情和叙事的引子,告诉观

谈声音在影视创作中的艺术

谈声音在影视创作中的艺术 摘要:电影和电视发展到现在,创作者已经越来越注重声音在电影电视的运用,在人们的印象里,那些优秀的配音,悠扬的音乐一直萦绕在脑海中,每每提及总是激动不已,声音在影视作品中的创作已经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关键词:影视创作声音 声音,是听觉艺术的物质构成材料,是寓有艺术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的物质媒介。影视作品 中的声音是影视“声画艺术”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区别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之一。影视作品中的声音丰富多彩,但目前对声音的分类方法并不统一。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的孙欣在其《影视同期声录音》一书中按照《电影艺术词典》与《现代影视技术辞典》中对声音的分类方法,认为影视作品中的声音分为语言、音乐、音响三大类。我认为这种分类应是比较清楚和全面的。 电影走过了百年的历史,经历了“戏剧的电影”、“文学的电影”、“画面的艺术”,终于走向了“视听艺术”的阶段。我们可以看到个有趣的现象,是当初曾激烈反对过声音的电影,如今高度重视声音的运用。八九十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电影业借高科技的威力,以炫人耳目的视听效果再度复兴,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环绕声的使用,它以无以伦比的感染力彻底征服了观众。 实际上,声音是一种有效的可以在人脑中形成空间形象的手段。在影视制作中,我们可以用它来表达和揭示影视主题。就声音而言,当我们一提到电影《大话西游》周星驰那段经典对白“曾经有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后来才后悔,如果上天能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讲三个字:我爱你!如果一定要在这份爱加上个日期,我希望是一万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且被人们频频用作互侃的玩笑。而就音乐而言,它的表现力几乎是无限的,它可以表情,亦可以表意,或者表达某个情景和场景。例如,当我们听到《二泉映月》时,我们会从乐曲中感到一种凄凉和悲苦,这就是表情我们还可以从中体会到旧社会艺人那

优质课解析《好听的声音》

优质课解析《好听的声音》

骨干教师解析课---应彩云小班科学活动《好听的声音》 南岗一幼吕冰冰郭茹茹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骨干教师解析课的内容是应彩云老师执教的小班科学活动《好听的声音》。 一、分析幼儿: (一)动作发展快 小班幼儿处于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而动作发展又是其重要标志。他们身体和手的动作已经比较自如,可以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小班孩子特别好动。由于骨骼肌肉的发展和大脑调节控制能力的不断增强,在小班这一年中孩子动作的进步非常快。 3岁幼儿在动作发展方面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我们发现,这些差异与他们的先天身体素质、性别、个性及早期教养环境有关。 (二)认识靠行动 幼儿动作的发展不仅对他们的身体发育,而且对他们的思维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刚刚走过婴儿期的3岁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行动。 同时,3岁幼儿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与中班、大班相比还较差,他们也常常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需求。 (三)情绪作用大 情绪对3岁幼儿的支配作用很大。他们容易激动,而且激动起来就难以控制。他们对成人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初次离开父母,会表现的极为不安。小班幼儿不仅依恋成人,而且伙伴之间的交往对他们的情绪也有很大影响。他们的认识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支配,他们的许多活动也都是“情绪化”的。 (四)爱模仿 爱模仿,三岁幼儿突出的年龄特征。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小班幼儿正是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模仿可以成为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他人经验的过程。幼儿的模仿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临摹,他们在模仿中同样一有创造,有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表达。(五)常把假想当真实 幼儿常把自己假想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是他们想象夸张性的表现。成人不理解幼儿的这一特点,往往误认为他们在“说谎”。幼儿喜欢游戏,就是因为他们沉迷于想象的情景,把自己真的当成了游戏中的角色。这一特点在3、4岁的幼儿身上十分突出。

浅析张艺谋电影《活着》的声音艺术

《活着》声音分析 电影《活着》是根据余华同名原著小说改编,是一部中国活生生的现、当代野史,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生离死别,风风雨雨的那个时代的农民家庭。在福贵的一生当中,最初的纸醉金迷,到五颗枪子的恐惧,到儿子夭亡时的悲痛,再到女儿意外去世时的无奈接受,影片结尾时吃饭时的辛酸苦楚,个人命运随波逐流,被历史牵引。 影视声音的构成元素分为有声语言、音乐、音响三大类,影视声音是影视媒介基本元素之一,它可以直接参与作品的叙事,也可以间接地对叙事起到渲染的作用,它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有声语言 有声语言在影视声音元素中占据相对重要的地位。通过语言的音色、音量、音高节奏、发声位置等结合后反映出来,从而构成语言情绪。 影片中,福贵和二龙在语言的语调和语气上按照剧情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反差,影片刚开始,在赌场听皮影戏这场戏中,刚开始龙儿频频给福贵斟茶,低声哈气地和富贵说话,而这时候的福贵则显得目中无人。 福贵:我说龙二,你这个皮影班主怎么弄的?光惦记着赢我钱了?这戏唱着比驴叫都难听。 龙二:累了,这板眼就乱了,都唱了一夜了。要不,福贵少爷你给露两声?让他们开开眼。 这段语言的表达,福贵的语气比龙二显得有气势,语调要比龙二高,语速也相对比龙二要快,体现出福贵和龙二的地位,突出

了福贵目中无人的形象。 当嗜好赌博的福贵很快把他家的财产输给了狡诈的皮影剧团的领班龙二时。 龙二:账面上没错的话,我先告辞了。富贵少爷,您府上那院房连半间都没给您剩下。您千万别怪我狠心,我实在太喜欢那院房了。失陪失陪,过两天 府上见。 福贵:(不服气想把院房赢回来)你不能赢了我就走吧?咱还没完呢,接着来接着来。 龙二:福贵少爷,对不住了,您现在连本钱都没了,拿什么跟我玩呀。有什么话您可以跟谢老板说,对不住了。 福贵:不行,不行,不行…… 龙二:富贵少爷,您这是干什么? 福贵:还没完,再来再来……你是存心憋着害我,你…… 这段对白福贵的情感高涨,语调高,带有乞求的语气。而龙二这时的语气带有讽刺的意味。表现出福贵和龙二内心深处的情感冲突。 同样,在福贵和家珍两个人的关系中,福贵对家珍的态度前后也有明显反差,在福家还没有衰败之前,富贵对家珍说话的语气总是那种爱理不理的感觉,语调高,语气生硬。但在家珍听说福贵改邪归正回家后,福贵的语气明显软了下来,变得柔和了,语调也变低了。表现出福贵和家珍两个人关系的慢慢升温,为下面的剧情做好了铺垫。 福贵回到家中,与父亲发生争执,有过这个一段对白. 徐老爷:畜生,又是一夜,狗改不了吃屎,你这小王八蛋。你就这么胡折腾,徐家这点家底,非得让你折腾光了。你还能干点什么?你说,除了那 事你还能干什么?就不学点好,这王八蛋 福贵:没有老王八蛋哪来的小王八蛋?我跟谁学好去?我就纳闷,这三院房怎么就剩这一院了?当年有名的徐大混蛋,不是我。(徐老太太见状忙 拿毛巾给老爷擦脸) 徐老爷:他说我什么来着? 徐老太太:喝粥,喝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