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

(2010-------2014)

第一年专业科目学习教材

东北林业大学

2010年5月

目录

1 创新型国家与自主创新2

1.1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和特点2

1.2自主创新的内涵和特点 3

1.3创新型国家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5

2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意义 6

2.1是全面落实科学进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6

2.2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应对国际潮流,保证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7

3 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9

3.1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机遇和已有的基础9

3.1.1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机遇9

3.1.2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有的基础和有利条件10

3.2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挑战和困难12

4 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建设17

4.1科技创新人文环境的概念17

4.2 历史上科技创新及其环境的启发19

4.3 阻碍科技创新人文环境的缘故分析23

4.3.1 传统文化因素的阻碍 23

4.3.2中国教育观念与体系的阻碍31

4.3.3中国科技评判体系的阻碍35

5 国家科技政策 38

5.1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政策及其作用39

5.1.1美国39

5.1.2芬兰41

5.2 我国科技政策进展展望44

5.2.1完善知识产权爱护政策44

5.2.2完善人才政策54

6 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计策58

6.1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差不多原则58

6.2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差不多途径61

6.2.1提升科研投入强度61

6.2.2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61

6.2.3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62

6.2.4培养全民创新的意识和良好的创新氛围62

科技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制造了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8%的世界奇迹,与此同时,由于科技创新的低下,在社会、环境等许多方面付出了庞大的代价。中科院可连续进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讲,中国每制造一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日本的11.5倍,现在的GDP不能完全反映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平稳,它将质量好的和坏的产出一视同仁地运算在国民财宝之中,现在的GDP没有考虑资源的稀缺性和生态的退化,同时只记录了看得见、能够价格化的劳务,对其他对社会专门有奉献的劳务却视而不见。我国的GDP数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后代人的进展机会来获得的。数据显示,我国在1985年——2000年的15年高速增长期内,GDP年均增长率为8.7%。然而,如果扣除缺失成本和大量生态赤字(即自然部分的虚数和人文部分的虚数增长后),这期间内,我国的“真实国民财宝”仅为名义财宝的78.2%。这意味着,过去15年我国的GDP实际年均增长率只有6.5%。我们主张以发明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制度会导致实实在在的GDP增长,利国利民。我国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处于落后状态。由数据统计表明,“1996年我国GDP排世界第7位,而我国科技竞争力排在世界第28位,

尽管该指标在1998年上升至第13位,但1999年4月的排名则连续下挫至25位。”由此可知,我国科技创新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奉献和促进率仍旧相对滞后。“我国要用50年时刻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目前我国尚需大力促进科技创新的R&D,适当提升它占GDP中的比例,方可在较长的时刻里赶上发达国家,改变目前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窘状。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把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

1 创新型国家与自主创新

1.1创新型国家的内涵和特点

创新型国家,是指把科技创新作为进展的差不多战略,以科技创新能力构成其竞争优势的国家。其具体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在进展动力上,创新型国家的经济增长要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来推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奉献率要比传统的以从事生产链最低端工作为主的国家要高得多。要紧以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为竞争优势,以此来进展自己的综合竞争力。因此,在科研、教育、人才培养上有更大的投入。

其二,在进展资源选择和对外依靠程度上,创新型国家与资源消耗型国家不同。资源消耗型的国家要紧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宝;外资依靠型国家的经济进展要紧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凭借自己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以及宽敞的人口构成的消费市场,通过招商引资金,搞所谓的“三来一补”来进展经济。创新型国家要紧依靠知识和技术来增加国民财宝,对外技术的依存度均在30%以下。

其三,在战略设计和进展的特色上,创新型国家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持续实现、持续向目标靠近的过程。随着时刻的推移,各国都开始重视科技进步,创新型国家的标准也会越来越高。一些国家迈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而一些创新型国家也可能由于科技进展竞争力的下降达不到创新型国家的标准,退出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创新型国家的进展之路不是简单的仿照。中国建立的创新型国家必定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而不是盲目的仿照和照搬他国模式。尽管目前差不多有一些国家进入创新

型国家的行列,但每一个国家的进展道路都不同,其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模式,以及创新型国家建立后的以后进展模式上也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各个国家的人口、资源、环境以及进展的基础是不同的,面对的国家环境和国际地位也不同。因此模式能够借鉴但绝不能够照搬。

从定量角度看,创新型国家大体具有以下这些差不多特点:

其一,科技创新成为促进国家进展的主导战略,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奉献率一样在70%以上。在国际技术贸易收支方面,高收入国家获得全球技术转让和许可收入的98%。

其二,创新资金投入达到了一定的标准。目前的创新型国家,研究与进展(R&D)资金投入占GDP总值的比重都在2%以上。以2002年为例,日本和美国的R&D投入分不占其GDP的3.35%和2.79%,瑞典和芬兰也都超过了3%。按照世界银行统计,在全球R&D投入中,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占86%。

其三,具有专门强的自我创新能力。目前的创新型国家,对引进技术的依存度均在30%以下,创新能力指数超过25。

其四,专利数量大、质量高。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数(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占世界专利数量的绝大多数。世界公认的20个创新型国家拥有的发明专利总数占全世界的99%,而仅占全球15%人口的富国却拥有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技术创新成果,科学成果在世界级科技出版物中占的比例高达87%左右。

1.2自主创新的内涵和特点

创新的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的,熊彼特于1912年出版的《经济进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这一理论。他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将新发明引入生产体系,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以获得潜在的超额利润为目的的行为。事实上,熊彼特并没有对创新进行深入剖析,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括各种能够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的创新活动,有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也有治理和组织创新,这些活动多数与技术有关,但也有的与技术无关。熊彼特去世后,其要紧追随者从不同角度将创新理论扩展为西方经济学的两个独立分支,一是技术创新学派,二是组织创新

学派。同时,他的创新概念也在持续地被推广和引申。在当代中国,人们往往使用创新的广义概念,即创新是指人的制造性劳动及其价值的实现,是给予资源以新的制造财宝能力的行为。自主创新其特点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自主创新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从创新成果的拥有性质上看,自主创新是创新者自己占有这些创新成果,而且这些成果往往体现在专利、商标等受到法律爱护的知识产权上。也确实是讲,自主创新者享有那个成果的知识产权,这是自主创新最核心的特性。产权是一个严格的法律学概念,所谓产权是财产权的简称,指法定主体对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的总和,产权是所有者对财产的四个权益的排它性独占权。拥有某项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的主体,就像拥有房子一样,拥有了如此一个财产,只有他自己(即所谓的排他性)有那个权益来处置那个财产,不论从中获得多大的收益,或遭遇到多大的缺失,都要由他自己承担。也正是由于知识产权可能要比房地产有更大的增值性,才有那么多人争着获得这种产权、争着去交易这种产权。目前自主知识产权又扩展到技术标准上,显现了所谓“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的创新模式。现代的成功企业是一批能够制造和制订标准,让不人去追随、去遵循的世界级领先企业,是能成熟地对技术标准战略、知识产权战略进行商业化运作的行家。目前流行如此的讲法:三流企业卖苦力,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超一流企业卖标准,就反映出拥有自主标准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内容。

第二,自主创新是可获超额利润,同时又具有高风险性的创新。从创新成果的收益上看,或从创新目的看,自主创新往往能够获得比其他跟进者更大的利润。正是对超额利润的追求才会使投资者敢于投入,创新者敢于尝试。以专利为例,自主创新者拥有了某项技术的专利后,在专利爱护期内,它能够独家享有那个技术,因此能够将那个新产品定出专门高的价格,以获得高额利润。同时能够以某种对自己最有利的条件把这种技术专利的使用权加以转让,能够采取独占许可证、排它许可证的形式转让给一家买主,也能够以一般许可证的方式转让给多家买主。在高技术领域,这

种特点就更加明显。一些领域高技术的利润比传统产业高30%~50%。有人统计,微软公司的投资回报率为44.5%,英特尔公司的投资回报率为43. 8%。

第三,自主创新是具有连续性、系列性和扩张性的创新。从创新成果产生的有关性上看,由于自主创新或者原始创新都集中于开发能力比较大的企业,这些企业研究开发力量雄厚、资金雄厚、技术储备雄厚。为了长期独霸市场,差不多形成了一整套的市场调研、开发战略等项目治理体会。正是由于开发战略的指导,自主创新的连续性、系列化就表现得极为突出。这正是人才、技术基础、创新成果和创新文化继承及一脉相传的结果。

第四,自主创新是以自己为主而有独创性的创新。从创新活动的执行者角度看,自主创新强调创新主体以自己为主,从创新思想产生到研究和开发,要紧靠自己(因此不排斥合作和部分借鉴他人的技术,但必须保证由此制造的知识产权是属于自己的,可制约不人而不是受制于人)。按照我国推动自主创新活动的规划,自主创新能够分为三大类: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取再创新。后两者差不多上在合作和借鉴他人技术基础上的再制造,以获得优于原有技术的新技术。

1.3创新型国家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建立创新型国家与自主创新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两者互为手段,互为目的、互为保证和前提。

一方面,自主创新需要有国家创新体系的保证,例如要有有利于创新的政策法律、文化环境、科研教育基础、中介组织等等。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决定了自主创新的成败,从那个意义上讲,创新型国家是自主创新的全然保证。另一方面,自主创新又是国家进展战略转变的促进剂。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显现了资源消耗型国家、外资依靠型国家、自主创新型国家、廉价劳动力取胜的制造业型国家等许多进展模式和进展战略。国家的进展战略转变,是以具体经济增长方式的确立和战略能力的提升为前提的,没有自主创新的开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型国家的建立也必定是一句空话,因此自主创新又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最差不多前提条件。

2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意义

2.1是全面落实科学进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

第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增长目标的内在要求。全面落实科学进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意味着从改革开放直到2020年,我国必须保持连续4 0年7.096%以上的经济高速增长,这在世界经济史上,关于一个大国来讲是前所未有的。如果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没有全然提升,科技进步奉献率仍保持日前39.096%的水平,要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就要求投资率达到52.0%的超高水平,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即使投资率能够保持近年40.0%左右的高水平。科技进步奉献率也必须达到60.0%,即在目前水平上提升20.0%,才能真正落实科学进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求的经济增长目标。

第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我国人口众多和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实现经济社会可连续进展的有力保证。第一,我国人口众多,需要在较短时刻内解决庞大劳动力的就业、都市人口迅速膨胀、社会老龄化、公共卫生与健康等一系列重大咨询题。其次,我国人均能源、水资源等重要资源占有量严峻不足,人均石油可开采量占世界平均值的1/10,人均水资源占世界平均值的1/3,人均耕地资源占世界平均值的1/2,人均矿产资源占世界平均值的58%。再次,生态环境脆弱,面临着日益严肃和紧迫的重大瓶颈约束。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l/3的大中都市空气质量等级低于3级;酸雨区约占全国面积的40%;全国7大江河水系40%的断面完全丧失水环境功能;近岸海域超四类海水水质占26%。那么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时,所有的资源和能源将面临着严峻短缺,甚至威逼到经济的连续稳固增长。而解决这些咨询题的关键确实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展高科技产业。科学技术创新和高科技产业能够开拓出新的生产力,开发出新的可利用的自然资源,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以及实施爱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这关于缓解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扩大生存空间和提升生存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连续进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尤为重要。

所有这些是世界进展史上前所未有的,世界各国体会表明,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解决这些瓶颈约束的全然途径。

2.2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应对国际潮流,保证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

在新的世纪,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差不多成为世界各国为了推动经济增长、保证国家安全、促进社会进步的必定选择,差不多成为一浪高过一浪的世界潮流。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许多新的咨询题。实践表明,在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如果我们不把握更多的核心技术,不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就专门难在世界竞争格局中把握机遇,甚至有可能丧失爱护国家安全的主动权。

第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改变关键技术依靠于人、受制于人的局面。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科学技术迅猛进展,国家间传统的竞争优势已被自主创新优势所取代。要持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进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强化自主创新意识,以自主创新为主题来统领我国经济社会进展,在关键领域和重要行业拥有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并把握核心技术,进而全面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力。然而改革开放近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进展取得了专门大的成就,但在许多领域仍旧缺乏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进展和企业进展的瓶颈。按照有关研究报告,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要紧国家(占世界GDP的9 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在汽车制造领域,2004年我国汽车总产量为507万辆,在各项技术中90%是“舶来品”,而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仅占10%;在医药研发领域,97%的化学药品为仿制药,医疗器械设备大量依靠进口;我国100%的光纤制造装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和石油化工装备、70%的数控机床、纺织机械都被进口产品长期占据着。而把握核心技术的发达国家,靠着一纸技术合同,就拿走了我们的大部分利润。我国出口DVD每台的价格是32美元,其中13美元是加工成本,18美元是支付给把握核心技术的海外企业,真正获得的利润是每

台1美元。如此一种表面繁荣而实际经济效益低下的企业,在我国并不是少数。工人们讲:“人家动脑我卖力,人家赚钞票咱出汗”,“不自主创新,就会被不人卡住颈项;不自主创新,科教兴国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可见在经济进展或者是在招商引资中,我们如果不去关怀是否得到了核心技术,是否在合作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如此的进展思路,到头来依旧受制于人,只能为他人做“嫁衣”。而实践又告诉我们,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自主创新尽管最初成本较高,但却幸免了引进技术时要支付的高昂代价,幸免了投产后需将绝大部分利润让给对方。从长远看,我们只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可能获得连续进展;我们只有通过提升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走创新型国家的进展道路,才能真正把握自身的进展命运。

第二,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转变进展观念、创新进展模式、提升进展质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步伐。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尽管制造了经济连续保持在9%以上增长速度的奇迹,但这种进展模式要紧是依靠国外技术和生产要素驱动。随着经济转型期到来,这种增长方式愈来愈显示出自主创新不足的弱势。这在东部沿海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例如,广东进展到今天,据2005年统计,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大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0多;财政总收入4432亿元,占全国l/7,应该讲差不多形成相当的产业规模和经济实力,但一些深层次矛盾和咨询题凸显。改革开放以来原有的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已不复存在,多年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造成越来越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广东的产业结构已得到专门大调整,高新产业产值占全国第一位,但大部分产业处在国际产业链低端,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操纵在国外企业手里,利润空间小。实践证明,我们差不多到了必须更多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升劳动者素养来推动经济社会进展的历史时期。整个经济进展模式迫切需要从满足于技术引进的短平快、拼资源、拼劳动力和资本依靠的进展模式,向要紧依靠科技进步的创新驱动型进展模式转变。如果我们不把握更多的核心技术,不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就专门难在世界竞争格局中把握机遇,甚至丧失进展的主动权。因此,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使经济社会进展转到要紧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差不多成为现时期经济进展的

重中之重。我们要从世界经济、科技、社会进展的大趋势动身,结合我国实际,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第三,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生成、进展演化过程中逐步积淀下来的民族生存哲学,是一个民族得以存在和连续的灵魂,亦称民族意识。当今世界,不管任何国家,都注重培养和提倡本国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自信心,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确实是对自己的民族、民族国家或多民族国家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例如对国货的热爱,这一点韩国人给我们作出了榜样,他们对国货的执著可谓“狭隘”,韩国民众包括那些有能力消费进口车的富裕而有阻碍力的民众,都执著于国货。韩国人也正因为这种“狭隘”,其自主创新之路才走得那样坚决。民族精神体现一个民族的凝聚能力,这种民众对创新的明白得和支持,增强了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一个国家的进展进步,积存了强大的推动力。反过来,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国家的庞大进展进步,又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3 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当前世界背景和中国国情下,我们怎么讲有什么机遇和基础?我们又有什么现实困难和不利条件呢?这是需要我们第一回

答的咨询题。

3.1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机遇和已有的基础

人们通常把那种使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和科学实践中能够有所观看、有所制造的有利的偶然机会或意外现象称为机遇。机遇是时刻或空间上的关键点,抓住了如此的“点”,就能够加速事物的进展,没有抓住,就会原地踏步或者落后。机遇至少有二方面的内涵:一是关键的时机;二是有抓住那个时机的能力。因为有机遇没能力,机遇也就专门难成为机遇,而有能力没机遇至少还能够生存,只要能够略微委屈一下自己。也确实是讲,有能力就能够遇到同时把握的机遇更多。

3.1.1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机遇

第一,从国际环境看,创新型国家建设成为一浪高过一浪的世界潮流。2l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风起云涌,国际竞争更加猛烈。在科学技术的引领和推动下,人类正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演进,科学技术持续制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解决人类可连续进展的一系列重大咨询题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己成为经济社会进展的差不多驱动力和人类财宝形成的要紧源泉。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差不多成为世界各国为了推动经济增长、保证国家安全、促进社会进步的共同选择和追求目标。美国政府把保持美国在科学知识的领先地位作为国家战略目标;英国政府提出必须确保科学基础的优异和强大,并把创新作为提升生产效率和加快经济增长的核心;日本政府相继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和“知识产权立国”的国家战略;韩国政府提出必须在国家层次上制定和执行以科技为基础的政策,为国家进展探究新的道路。

第二,从国内环境看,我国正处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一方面,2006年1月国家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以后科学技术进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做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当前和今后的相当一段时刻内,我国都处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另一方面,建设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必定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过去那种粗放型的增长模式,改变靠增加投资、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把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到要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上来。

3.1.2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有的基础和有利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几代人困难卓绝的连续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庞大成就。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与应用、高性能运算机等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差不多为我们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国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目前我国差不多是一个制造大国(制造业总量居世界第4位,有172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经济大国,2005年我国GDP约合2.25万亿美元,在世界

GDP总量44万亿美元中占5%,居世界第四位。从进展潜力分析,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有可能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快速进展的大国之一,并已出现出创新型国家进展初期的规律性特点。这要紧表现为五个方面:第一,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丰富的智力资源是中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大优势,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目前己达320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5万人,分不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随着近年来教育事业已实现跨过式进展,还将持续培养出新的科技创新人才。同时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的文明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专门的传统文化优势和重视教育的民族传统,更有利于形成专门的创新文化,为我国以后进展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

第二,技术创新体系持续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正在持续推进,相当一部分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已形成研究与开发投入和承担创新风险的体制和机制,创新环境逐步改善。企业的进展规模和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了一批勇于自主创新的成功企业,像华为、奇瑞、海信、中兴等,他们中有的通过原始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占据了国际市场;有的坚持在吸取外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开发,打造自主品牌,跻身世界,占据市场。

第三,全社会科技投入持续增加。随着我国经济连续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国家、产业和企业的经济实力持续增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资金基础日益雄厚。2000年我国的R&D投入占GDP 的比重首次达到GDP的1%,其后一直保持增长态势,同时企业投入大幅度上升,达到R&D投入总额的60%以上。按照国际体会,当一国的R&D 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后,其科技投入将会进入一个较快的增长期,即进入科技起飞时期。2004年达到1843亿元,2005年已超过2300亿元,占当年GDP的1.3%,而且这种增长势头还会保持下去。

第四,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差不多形成了大多数国家不具备的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这是走创新型国家进展道路的重要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如生物、纳米、航天等,我国的研究开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据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尽管2005年我国

人均GDP刚刚突破1700美元,但科技创新的综合指标已相当于人均GDP 五六千美元国家的水平。目前,我国创新能力指数已接近20(超过25即被认为是创新型国家),居进展中国家前列。

第五,社会主义的制度保证。专门重要的是,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和发挥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结合起来,为科技事业的繁荣进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并拥有科学进展观的理论武装,科教兴国、可连续进展和人才强国三大战略日益深入人心。充分认识和利用以上综合优势,将大大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鼓舞我们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3.2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在看到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利条件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在创新型国家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咨询题,与国际上创新型国家相比还有许多差距。2006年1月8日,中国科技促进进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元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治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穆荣平对“新华视点”记者谈到,当前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至少面临九大挑战。

挑战一:1.5%目标迄今未实现,科技投入难以大幅增长。我国历史上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最高是1960年的2.32%,以后逐年下降,到l998年为0.69%,2O00年以后有所回升,到2004年为1.23%,但与我国有关法规规定的1.5%还有差距。

挑战二:对外技术依存度居高不下,许多产业的进展受制于人。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占固定资产投资40%左右的设备投资中,有60%以上要靠进口来满足,高科技含量的关键装备差不多上依靠进口。许多重点领域专门是国防领域的对外技术依靠,会对国家安全构成严肃挑战。

挑战三:自主产品“叫好不叫座”,政策专门难营造一片天空。“国外的再贵也要用,国产的再好也不用”,许多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在市场上步履艰巨。自主产品缺乏政策环境支持,成为阻碍创新型国家战略落到实处的一个重大咨询题。

挑战四:高层次人才严峻不足,无法承担创新重任。尽管我国人才总体规模已近6千万,但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风毛麟角。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 566个要紧二级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其中在一级科学组织担任主席的仅1名,在二级组织担任主席的仅占1%。

挑战五:治理评判体系简单僵化,创新指标难以成为科研指挥棒。长期以来,许多单位以论文数量作为考核的要紧指标,导致科研人员片面追求论文数量,花大量时刻跑课题、要经费、写总结。论文质量却无法让人乐观:1993年至2003年,世界各学科领域按照作者统计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被引用次数,前20名没有中国学者,前l00名仅有2人。

挑战六:浮躁之风挥之不去,创新文化难觅一方净土。目前,功利化、工具化的科技观还较为严峻,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观尚未成为普遍风尚。“官本位”等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使科研成为一些人追名逐利的工具。传统教育体制和方法也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趋同一致,轻标新立异。

挑战七:仅万分之三有核心技术,不易成为创新主体。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企业难以把握核心技术,重引进、轻消化吸取再创新的咨询题一直未能有效解决。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支出397亿元,消化吸取经费支出仅61亿元,远远低于日本和韩国的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严峻不足,使许多企业陷入受制于人的被动境地。

挑战八:资源分散重复、忽视绩效,创新精神专门难觅得培养空间。目前,我国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仍旧存在着薄弱和分散等突出咨询题,成为科技、经济进展中的瓶颈。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大型科研装备利用率只有25%,而发达国家则达到170%到200%。

挑战九:经济社会进展面临瓶颈,关键技术不能提供支撑。资源环境瓶颈需要科技攻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科技的奉献。面对经济社会进展提出的一系列战略需求,科技能否提供坚实支撑?在众多科技领域中,

应如何样有所为有所不为?新的“两弹一星”离我们有多远?上面这些挑战,归结起来,具体能够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技投入不足,拔尖人才比较匮乏,重大创新成果甚少。我国R &D投入占GDP的比例1995——2000年在O.6%~1%之间,2003年达到1%。2004年和2005年分不达到1.23%和1.3%,但与我国有关法规规定的1.5%仍有差距,更是远低于世界上创新型国家3%~5%的水平。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其制造业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而研发投入只占全球的O.3%。我国4000多家重点企业中,技术开发费占销售输入的比例在1%以下的占75%,而世界500强企业一样是5%~10%。2004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仅占25%,研究开发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仅占0.56%,大中型企业投入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O.71%。尽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200万人,但高层次人才十分短缺,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更是风毛麟角。

第二,发明专利数量少,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企业核心竞争力弱,对外技术依存度居高不下。我国在专利技术和国际标准上明显落后。在制造技术领域,专利发明数只有美国、日本的三十分之一、韩国的四十分之一。据瑞士治理学院调查,每万人产出专利,我国为lO.8件,而日本、德国、韩国和印度分不超过我国的160倍、140倍、50倍和40倍,美国则更高得多。在国际标准方面我国拥有数不多,而欧盟拥有10余万个,仅德国就拥有工业标准约1.5万个。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中7l%没有技术开发机构,三分之二没有技术开发活动。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发达国家平均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在5%左右),近年来,每年形成固定资产的上万亿元设备投资中,60%以上是引进的,专门是航空设备、周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含量产品80%以上依靠进口。在IT方面,我国自己申请的专利只占8%,92%差不多上外国申请的。2005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前三位的领域是中药、软饮料、食品,这三个领域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均占90%以上;而在无线电传输、移动通讯、电视系统三个领域,国外申请的发明专利所占的比例均在90%以

上。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我们不得不将国产手机售价的20%、运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企业在技术引进之后,存在的另一个咨询题是没有充分地对引进技术进行研究、消化吸取和创新,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技术体系,进而向外输出。目前,我国企业每花l元钞票引进技术,只用0.07元进行消化吸取和再创新。而工业化成长时期的日本、韩国,则是花1元钞票引进技术、花5~8元进行消化吸取和再创新。。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陷入了两个反复循环的怪圈: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能力越弱越依靠,越依靠能力越弱。而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由于缺乏政策环境支持,往往“叫好不叫座”,在市场上步履艰巨。因此,我国许多重要产业均是“依附型”的。以汽车产业为例,目前我国汽车市场的90%已被跨国公司所占据,通用汽车、大众汽车在中国的产量分不占其总产量的3%和14%,但在中国获得的利润却分不是其利润总量的25%和80%。

第三,科技体系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存在弊端,创新资源分散重复、效率不高。目前我国的科技人员约33%集中在事业单位,仅有约67%在企业。同样,国家的科研项目和投入约70%投向事业单位,而只有约30%投向企业。发达国家这类情形正好与我国相反。如此一种结构性缺陷,加上目前我国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关联度不高,直截了当阻碍了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和功能,实际上也阻碍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此外,由于大量的科研机构和人员分不隶属于不同主管部门,科教分家、军民脱节,各成体系、交流不畅,也造成了本来就短缺的创新资源分散和重复,绩效低下。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大型科研装备利用率仅为25%,而发达国家则达到170%~200%。

第四,创新制度建设滞后,法治环境有待完善,创新文化亟需加大。目前,鼓舞创新的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爱护、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法律、政策和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科技政策和经济政策不够和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制造和敢为人先、敢冒风险、鼓舞竞争、宽容失败、求真务实、勇攀高峰的创新文化和社会氛围亟待进一步

形成和加大。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制度和创新文化缺失,是我国与世界典型创新型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的深层次缘故。

第五,发达国家的科技打压。日益加剧的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由于发达国家领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他们借用知识产权、发明专利和技术标准等进一步打压进展中国家生存空间,使自己成为向全球供应知识、技术和思想的“头脑国家”。迫使进展中国家逐步成为同意知识、技术和思想的“躯干国家”。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不足,资金短缺,治理水平不高等,是许多进展中国家引进外国投资的直截了当动机,我国也不例外。毋庸置疑,外国投资在带动我国有关产业进展,提升我国经济实力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主动作用,然而,我们期望的外资技术溢出效应不但没有显现,而且相反,国外技术操纵目趋加大。OECD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外国直截了当投资和技术贸易是中国科技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然而其作用是相当地有限。在我国的外资企业只是从事了低水平的研发活动,它们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专门有限。“外资企业中只有1%有研发部门,其中50%资金不稳固,1/3不能正常从事研发活动,40%缺少必要的实验和试验设备。而且当它们获得合资企业的控股权时,通常关掉了中国伙伴公司的研发设施。”事实上他们只是把我国作为他们全球战略系统的生产加工基地。还有一些跨国公司通过购买、内部消化我国某些科技成果等方式,打压国内相同行业的竞争者,或者当我国国内企业有了替代技术和生产工艺显现时,他们借助于强大的资本实力,采纳降低成本等方式,相对提升国内竞争者的技术应用的成本,限制国内企业技术扩散。外企购买我国国内某些技术研发机构或者是技术人员,通常造成我国产业技术研发显现断层,切断我国内产业技术链条,从而加大了我国产业整体上对外国的技术依靠。更为重要的是,有些国家对我国技术管制专门严格,不准许重要先进技术出口到我国,如1949年《美国出口管制法》明确规定:“凡是对那些有助于增强共产党国家的经济和军事潜力而有损于美国国家安全的出口都予以拒绝。”冷战虽早已终止,但冷战思维、冷战行为犹在,美国国会的亚太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认为,“如果让中国的技术进展起来,将对美国的国家利益构成损害。”美国政府对我国打算实施的W API技术标准坚

决反对,其要紧缘故确实是,我国一旦实施该技术标准,国内外任何厂家的WLAN产品要进入中国市场,都必须加入中国的加密算法模块。这一规定直截了当排除了AT&T、IBM等公司的技术优势,这就意味着这些公司将无法获得基于原有标准的垄断利润。2003年9月出台的《威逼韩国IT技术的中国》报告可谓是韩国“反对技术外流”声音的代表。由于发达国家对我国技术操纵的加大,我国不能够及时和世界最先进技术实现对接,在创新路径上无径可依。我们买到的技术,差不多上处于技术生命衰退期的技术,如日本就规定凡卖给中国的技术必须是在新的技术显现后立即剔除的技术。这在专门大程度上导致我国技术创新落后于发达国家。

4 科技创新的人文环境建设

4.1科技创新人文环境的概念

“人文”作为一个汉语词汇,最早显现于《周易》的贲卦的彖辞,《彖》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观视天文日月刚柔交错的现象,就能察知四时寒暑代谢的规律;观视人的文明礼仪各止其分的现象,就能够教化天下,使人人能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可见,《周易》中的“人文”一词,是指人际间相互关系的准则。

人文因素是指构成人文的要素、成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因素是指涉及人类社会的所有文化现象。在古汉语中,“文”的原意是指各色交错的文理,引申为包括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和典章制度,又引申为“修饰、加工、文德教化”等。“化”指二物相接,其一方或双方改变形状性质,由此引申出“教化、教行、感染、化育”等。“文化”构成整词,始于西汉末年的刘向,只是当时的意义是与“武力”相对应的词。近代的“文化”一词,来自拉丁文cultura,原词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之意。可进展至今,据学者统计,学术界对文化概念的定义和明白得已达300多种。罗威勒曾坦率地讲:“我被托付一项困难的工作,确实是谈文化。然而,在这世界上,没有不的东西比文化更难琢磨,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要用文字来规范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当我们去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