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

从《双城记》析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摘要: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1859年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双城记》。小说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揭露封建贵族欺压劳苦百姓的丑恶罪行和法国人民在贵族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下的悲惨生活和反抗压迫的斗争。当时的英国正值阶级矛盾尖锐危机四伏的时期,作者通过对法国发革命的描写以此来达到警戒世人目的,希望不要发生像法国大革命如此之类的事件。文章通过对主人公马奈特医生和卡顿等人爱的描写与得发日太太残忍、暴力的丑陋形象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以此突出革命的非正义性,表达出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观念。爱是文章的核心,通过对爱的描写,来宣扬一种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文中为我们创作了几个典型人物,从这几个人物的思想侧面体现出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

关键词:人道主义,狄更斯,革命,仁爱

Abstract: British reality writers Charles Dickens in 1859 created the famous novel "A Tale of Two Cities." Novels by the French Revolution as the background, exposing the feudal aristocracy oppress the working people of hideous crimes and the French people in the nobility of assets under the oppression of exploitation of the tragic life and the just struggle against oppression. At that time, the United Kingdom when the class contradictions acute crisis period, the writer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to alert the world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 that should not happen like the French Revolution that such incidents. Through the main character Dr. Manette and Mr.carton, who described the love and the Madame Defarge, ugly image of the violence described in sharp contrast to highlight the injustice of the revolution, the expression of a Dickens Humanitarian concepts. Love is the core of the article,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love, to promote a kind of freedom, equality, fraternity spirit. In a few of our creative Typical Characters, several figures from the ideological aspect of a humanitarian Dickens.

Key words: humanitarian, Charles Dickens, revolution, caring

西方的人道思想萌生于人类进入文明的时期,但是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潮和理论,从文艺复兴时期后,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就把人道主义思想逐渐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最重要的部分,人道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先在文学艺术领域方面出现,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渗透到其他的领域。

西方的人道主义思想渊源流长,在不同的时期其思想有着不同的内涵,也有着不同的解释,从词源学上说,拉丁文humanistas(人道精神) 正是人道主义的前身,古罗马时期被认为是一种教育制度,一种具有人道的精神,并能促使人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在15世纪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打着恢复古代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旗号,在思想界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反教会的运动,主张充分发挥人的才能。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人道主义反对封建教会专制,要求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直到19世纪,人道主义作为资产阶级利用的工具去维护他们的资本主义制度。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逐渐展开,资本主义制度处在风雨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人道主义也逐

渐变得不合时宜。

《美国哲学百科》就认为人道主义是在 14世纪后半期发源于意大利,随后逐渐扩展到欧洲其他的国家,成为欧洲近代文化的组成要素。其中任何以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以人作为万物的尺度,或把人性,人的利益作为主题的所有哲学称做人道主义。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人道主义本质是一种尊重人,强掉人的地位、肯定人的创造性、主体性,倡导保护个人的权利,重视人的价值,从而去实现个人的平等与自由。简单的说,人道主义就是关于一个人的本质,包含了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和使命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重视人,关心人的前途和命运,关注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一切为了人的解放和人的幸福,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价值目标的根本内容。”所以可以看出人道主义这四个字中,主要突出的是人这个字,在阶级社会很多下层人被当成动物来看,比方说黑人奴隶,他们被当成动物来看,被买卖和任用。这样人表现出来的不是人性,对下层人民残酷的剥削,压迫,还是对黑人奴隶的虐待,无不体现了一种动物的残酷的没有感情的行为,相对人道来说这是一种兽性,这和人道中的人字是相违背的。从另一方面来说,阶级社会中下层人民对上层人民的卑躬屈膝,要把上层人当神一样敬仰,命运被他们所摆弄,他们主宰了这些“子民”的生死,这体现出了一种以神为中心的生活方式,这是与人道中的人也是不相称的,无法体现人道的尊重,自由与平等。

一、苦难——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来源

早年的狄更斯曾为英国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繁荣与发展而欢心雀跃,但随着看问题的深入和洞察力的加深他逐渐发现了隐藏在繁荣被后的是不断紧张的矛盾,随着“宪章运动”的失败,狄更斯看到50年代的英国与18世纪的法国极为相似,下层的不满和革命热情的高胀,狄更斯充满人道的灵魂驱使他去用笔杆来揭示和披露社会的丑陋之处,不人道的行为,好来维护中产阶级的利益和社会的正义。

当时英国正处在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英国工业革命后变成了一个工业大国,其工业资产阶级逐渐在政治上,经济上取得了绝对的优势,30年代起,资本主义加紧对人民的剥削,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变的极端的困苦,一时间劳资矛盾变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的矛盾。资产阶级加速了对无产阶级的剥削,无产阶级生活因此变的更加的窘迫。三四十年代的时候,工人阶级运动逐渐兴起,“宪章运动”在全国蓬勃展开,被列宁称为“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1)。同时,狄更斯法国大革命有着深刻的了解,他深切的感受到了英国社会穷人和富人之间存在的巨大的差距,在当时的年代富人对穷人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而他们却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而人民的情绪日渐高涨。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广大人名群众就会进行武装暴动,推翻贵族阶级的残酷的阶级统治。

狄更斯适时创作出《双城记》其目的是为了借古喻今, 他以70年前法国封建专制政权覆灭的历史从中来暗示英国现在的尖锐的现实的矛盾和潜藏的危机,以此来达到警戒

世人目的。希望不要发生象大革命如此之类的事件。狄更斯在1854年酝酿写这部小说之时就说过:“我相信, 不满情绪像这样冒烟比火烧起来还要坏得多, 这特别像法国第一次革命前的公众心理,这就有危险。由于千百种原因——如收成不好、贵族阶级的专横与无能把已经紧张的局面最后一次加紧, 海外战争失利, 国内偶发事件等等——变为

那次从未见过的一场可怕的大火。”(2)

我们可以从《双城记》发现苦难是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来源。

(一)狄更斯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

在《双城记》中狄更斯毫不留情揭露了王公贵族的奢侈,骄横,残暴。在乡下贵族对百姓的横征暴敛,人民肌无填腹,各个枯槁如柴,还要向贵族们交税,交粮食,人民的血汗几乎被榨干了。作者通过农民的悲惨生活和贵族的穷奢极欲的生活描写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也是后来战争爆发的根源所在。在城里,如文中所描述的,“宫廷里一位有权势的大人,每两个星期在他豪华的府邸里举行一次接待宾客达的盛会。”(3),后面还写到了“要把那不胜荣幸的巧克力送入大人口中,得用四个壮汉”,(4)对大人喝巧克力的时候需要四个人来服侍而且一个都不能少,达到了奢侈成性的地步。文中还写出了埃弗瑞蒙德侯爵为了抢到德发日太太的姐姐不惜将她的丈夫折磨致死,而且刺伤了他的弟弟,在他弟弟死前还很蔑视的说他不应该死在他的剑下,反而这是他的荣耀,只有贵族才陪有使他用剑的权利,而她也在不勘凌辱下而死了,肚中还有一未出生的孩子。

这时的马奈特医生因为被请去为德发日太太的姐姐治病而知道了她们一家被埃弗

瑞蒙德侯爵两兄弟弄的家破人完,愤怒使他写信向朝廷控诉,结果被埃弗瑞蒙德侯爵家族发现,因此被关进了巴士底狱整整有十八年,在这十八年间马奈特医生痛不欲生,整天靠做鞋来维持自己一点生存的寄托,逐渐的他失去了感情变成了一个做鞋的机器,头发白了,目光也失去了人的应有的灵气,由于长期的禁闭使他接近了散失语言的功能,眼睛也已经凹陷干瘪。

作品中大量对贫苦劳动人民和贵族们的残暴的描写,主要是为了突出体现当时封建社会对人民百姓的压迫。贵族们可以胡作非为,而劳苦人民只有任人摆布。揭示封建社会对人的残害,进一步引出为了“自由,平等,博爱,要不毋宁死”(双城记)的标语。通过对德发日太太家庭和马奈特这两个线索的描写是为了控诉封建社会的罪行,从中我们更能体会到狄更斯对当时社会不平等的痛恨和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因同情而生恨。

(二)狄更斯的人道主义对苦难的解决方式是反对暴力,提倡改良。

社会矛盾的急剧恶化,人民的生活没有指望的情况下,只有通过革命来推翻封建社会的压迫,建立新的平等,自由的国家。狄更斯做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他希望社会的社会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自由平等的一个理想的国度。但是他反对暴力革命,而是希望用和平的方式进行改革。他对法国大革命中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的描写宏伟、壮观,人山人海,波涛起伏。德发日夫妇的勇猛和情绪激昂的群众,直到攻克了巴士底狱一切

都是那么的另人振奋出现了另人敬佩的可歌可泣的人物。热情歌颂了摧毁象征了封建的巴士底狱伟大的人民。

新纪元开始了,1793年1月21日国王路易十六被斩首,而他的妻子玛丽·安拖瓦内特王后也在同年10月16日被送上了断头台。法国各地应召奋起,起而反抗地球上的各国暴君,势头之猛,在这种疯狂的革命形式下,狄更斯对革命的态度改变了,但是随着革命的深入,一切都变的那么的恐怖和另人窒息。他紧接着描写了一大群疯狂如野兽的革命群众,他们变成了吸血的恶魔,他们玩着大刀,砍着无数的头颅,身上沾满了猩红的血液。杀人如麻的吉梦亭,还有比狰狞的野蛮人还要残忍可怕的磨砂轮的男人,“他们贴着假眉毛和假胡子,狰狞的脸上满是血污和汗水。因为使劲的叫,脸扭曲着,由于兽性大发,又缺少睡眠,双目圆睁,两眼怒视。”(5)阴森与恐怖充斥着巴黎城,原本伟大的革命人物的形象被歪曲和丑化,变成了另人毛骨悚然的杀人狂魔,而在监狱审判亭下的群众也被描写成一种愚昧无知的角色,他们一会说是共和国的敌人砍掉别人脑袋,一会又不要这么做,一会欢庆,一会而嘘声一片。在对查尔斯·达内的审判中,法官对马奈特说“至于说到比你更宝贵的东西,对于一个好公民来说,最宝贵的莫过于共和国了”,(6)这种一味的,不顾一切的共和主义使人民散失了理智。马奈特家人在种环境下被拆散,战火连天家庭得不到幸福,国家仍然处在破败不堪局面。从中可以看出狄更斯革命态度的转变,他开始反对另人胆战心惊的革命,这种极力的宣扬也是对英国资产阶级的一种警示,并不希望英国用革命来解决社会的问题。

狄更斯痛恨凌驾于人民之上的官僚们,深刻同情正处在水深火热中的英国人民,他想通过自己的人道思想来对人民的思想进行改造,狄更斯主观上对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不仅不能理解,而且是反对的。他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却不主张他们进行革命。他幻想通过用道德和教育来感化或者是改变那些残酷的贵族剥削者,幻想可以通过善良的人来拯救和消除世界上的剥削和压迫。他揭发了资本主义的罪恶,但是却不想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也许正是由于他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者,使他并不像一个革命者,而更像是一个改良主义者。

二、爱——狄更斯《双城记》人道主义的核心

《双城记》一再引用圣经中的“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7)在狄更斯的人道主义中参杂着宗教爱的思想,这可以说也是我们理解狄更斯人道主义的一盏明灯。小说中的人物充满了上帝之爱,亲情之爱,友情之爱,更重要的是对仁爱与博爱的体现。法国文艺批评家丹纳认为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可以概括为“行善和爱”我们从以下几种人物的人道主义情怀就可以分析出狄更斯人道主义的爱的特点。

1.上帝之爱——马奈特医生

马奈特医生被迫去帮埃弗瑞蒙德侯爵家的人看病,因此他知道了那位躺在床上神志不清,奄奄一息的怀着身孕年轻女子是被两兄弟所侵犯,她的弟弟被两兄弟刺伤倒在草堆里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她的丈夫也被折磨致死。良心驱使马奈特写信告发埃弗瑞蒙德侯爵两兄弟,尽管两兄弟用金钱来贿赂他,善良,勇敢的马奈特医生并没有被金钱所迷惑,他也不惧怕侯爵家族强权和势力,毅然告发他们。在侯爵家中的恐吓的话语中暗藏着他悲惨的命运,在算计中他被请上马车,下车后就被迷晕了,随后伴随他的是在巴士底狱昏暗的,恐惧的,绝望的十八年。在监狱中他揭露了贵族们的恶行,把信藏在了石缝里,然而命运总是会捉弄人。侯爵的儿子——达内,爱上了医生的女儿路茜,当查尔斯·达内像医生表达他对路茜的爱慕,马奈特医生的内心极度痛苦,一再哀求达内不要在说了,但是对女儿的爱让他们没有结束他们之间的谈话,他无法面对仇人想自己女儿表达爱意的现实,所以不让达内说出他原来的姓和来英国的原因,内心的痛苦使他想起了十八年监狱的痛苦,但是面对把自己关了十八年仇家的后裔,马奈特医生在承受十八年之痛的折磨中还是选择了沉默,选择了宽容,他和达内相约守住这个不为路茜知道的秘密,这一切都为了路茜的幸福。马奈特医生的爱包容了所有的一切。达内走后医生又重新操起了鞋活,陷入了迷茫状态。他的精神承受已经到了极限。

对达内的仁慈,使他没有拒绝达内,对女儿的爱,使他独自忍受内心的煎熬。

在革命爆发后达内为了救侯爵家族忠实的老仆,不顾一切的去法国。这时他被捕了,被关进了拉福斯监狱,医生开始了解救他的行动。一切都是按部就班的秘密进行,他沉着,坚定。为了能救一个人的性命,也为了女儿的幸福。直到达内被判死刑的前一时刻,医生都没有放弃。

马奈特医生身上闪着人道主义的光芒,宽容,真挚的爱,对敌人的爱使他冲破了仇恨的枷锁。为女儿幸福,为曾迫害自己的人祈祷,他没有犹豫。女儿的爱使他复活,女儿就是他生命的全部意义,他把自己对女儿的爱延伸到了女儿所爱的所有人的身上。

在作品中马奈特是宽容与爱的化身,而德发日太太则是残忍与暴力的化身。自从德发日一家人被埃弗瑞蒙德侯爵兄弟残害之后,她幼小的心灵自此充满了报复的仇恨,这成为了她革命的精神支柱。做为一个受封建贵族压迫的人物,在作品中应该是以正面人物出现,但是她却被描写成了一个没有感情,残忍,暴力,凶狠令人畏惧的可怕的女人。

在大革命爆发之前,她是个大家信念的寄托。她不断的进行秘密的筹划活动,组织大批的妇女为革命做准备,她遇事沉着,冷静,从容应对,她的手指不停的在动,眼珠也不停的在动,脑子更没有停止过转动。“凡是和她交谈过的那一群女人,在她离开后,它们的手指、眼珠、脑子就动的更快更厉害了”,从中可以看出德发日太太是个坚强、伟大了领导者,并始终不断的把罪犯的名字编制到毛衣上,在攻占巴士底狱的时候她骁勇善战,右手已不再是织物,而是拿者一把大斧头,腰间还跨着一把手枪和一个大刀,带领妇女们冲锋陷阵,她对革命的信念,坚强和勇敢几乎超过了德发日。

随着革命的深入,她的残忍和暴力逐渐暴露,并逐渐让人产生了憎恨之情。她为了报仇失去了理智,完全成了没有人性的报仇机器,她的身上沾满了血腥。她并不在乎达内是否压迫过人民,是否救济过劳困大众,是否已经脱离了贵族身份,她发誓要消灭他们直到斩尽杀绝,只为了能铲除埃弗瑞蒙德侯爵而高兴,她甚至还要将她的妻子路茜,女儿和马奈特都杀掉。这时的她已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

德发日太太与马奈特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了两个极端,我们可以体会的出医生的仁爱和宽容具有上帝之爱的意味。

2.亲情之爱——路茜

自从路茜的父亲从监狱出来之后,她发誓用最真诚的心孝敬他,永远也不会变,即使路茜嫁给达内,他们也一起帮助他摆脱十八年内的恐惧与痛苦,努力使医生过着幸福的生活。路茜的爱是无私的,是没有尽头的。

路茜对丈夫的爱也是绝对忠诚的。卡顿对她真切的爱,她并没有为之所动。在她丈夫被抓后,她痛不欲生,时常晕倒,但是她很坚强,为了能使她的丈夫在监狱里看见自己几乎每天坚持站在同一个地点,或带上女儿一起在那等,即使毫无用的在那站了一个星期,她也无怨无悔。爱情驱除了她的疲劳,使她坚强,使她战胜了一切的困难。

3.平等之爱—查尔斯·达内

达内对仆人,劳苦人民的爱是平等之爱的表现。作为侯爵的后裔,他放弃了爵位和财产。达内反对世袭的侯爵,他放弃了继承他们家族的产业,把全部的财产都送给了劳苦的人民,他和他的叔叔说过“我会放弃这份产业,到别处去,以别的方式生活。其实也没什么刻放弃的,除了无边的苦难和废墟外,还有什么呢?”(8)

他同情那些被压迫的人民,他深深的认识到,他们家族的所作所为,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在人们脸上呈现的不是深深的敬意,而是阴沉沉的恐惧和愤怒。在他离开法国之前,他告诫他的仆人免除农民拖欠的税款,不向他们收租,也不去控告他们。

达内深深的爱着路茜。他为了路茜不惜放弃自己的财产,不远万里的来到英国,做了一个法文教师,他靠自己的勤奋与努力,去工作,去真诚的爱着他的妻子和医生。在得知仆人被抓之后,为了救身陷囹圄的仆人,他冒险回到法国,不顾一切的去救他,因为他知道那位忠实的仆人只不过是奉命行事而已,而且他已经从善了,并没有在压迫百姓了。到了法国之后,他却深陷囹圄,饱受牢狱之苦。

对达内致命一击的是在马奈特被抓的监狱墙缝里,揭发侯爵家族的信被德发日找到了,这变成了达内死亡之信,医生的求情无济于事了。作为侯爵家族的后代,达内必须要处死,这样才能解德发日太太心头之恨,达内对这封信毫无怨言,他知道这是他们家族种下的恶果,他无私的宽容了所有人。

4.利他之爱—西德尼·卡顿

小说中另一个人道主义的化身卡顿,最终走向的人道光辉的殿堂。可以说他是为别人而活,是利他的爱。

小说中的卡顿,“这位博学同行的外表除了有些懒散、不修边幅外—姑且不说他放荡不羁—他们长的一模一样,不仅使证人,也使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大吃一惊。”(9),一出场就道出了卡顿的平凡与庸俗。卡顿他吊儿郎当,饮酒无度,前途无望,一直生活在斯特里弗的光环之下。年少的时候,他为别人写作业,而自己却不写,他不知道为自己的幸福和前途而争取,正如斯特里弗所说的“他的处世之道,永远都是一条蹩脚的道路,他既鼓不起干劲,有没有生活目标”。(10)

然而在平凡与庸俗的背后,怀揣者一颗爱的发烫的心。

卡顿一直深爱着路茜,但是他自甘堕落,认为自己只是一堆死灰,不配也不会拥有这个爱情。他对路茜的爱是发自灵魂深处的,他说过他可以为了保全路茜所爱的人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一句我愿意抓住一切机会为你和你所爱的人做出任何牺牲,使卡顿对路茜的爱上升到了爱情的最高境界。当达内第二次被抓后,他知道达内是在劫难逃了,他敏锐的观察力,使他破坏了德发日太太的企图,他的深思熟滤,巧妙的安排使马奈特一家成功逃脱。为了就陷入牢狱之灾的达内,他精心设计的调包计,使达内成功脱逃。他机智地抓住了巴塞德的把柄,利用他在达内即将要去法场的前一小时,和达内换了服装,把达内迷晕后,抬到了马车上和他的家人一同踏上了回英国的路,正像他当初对路茜所说的,我愿意为了你的一切做出牺牲,他实现了当初对路茜的承诺,自己却走上了断头台,这一切都是真爱的体现。隐藏在卡顿内心爱,像火山爆发一样,一发不可收拾。

在要结束自己生命之前,卡顿临刑前默念耶稣的: “复活在我, 生命也在我; 信我的人, 虽然死了, 也必复活; 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11)卡顿无怨无悔的死去,奏响的人道主义最美的篇章。

三、写实——狄更斯人道主义特色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他的人道主义色彩也是相当浓郁的,雨果的人道主义带着浪漫主义色彩,并与之融合在一起。雨果,作为19世纪人道主义的另一重要代表,《悲惨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表现其人道主义思想精华之作。雨果在在作品中给我们提出了当时社会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柔弱”。(12)他关注“悲惨世界”中的人和人的命运,揭露出现实社会中的不人道。主人公冉阿让出身贫苦,为了他姐姐家那个饥寒的孩子而去偷了一块面包,而被判刑19年,丑恶的社会现实使他要报复,但他最终却被人道主义者——米里哀主教感化后又变成广施济贫的好市长,这是人道主义明显的转变,冉阿让一生的历程是人道主义复醒的标志,他的死是神圣的,是纯洁的人道的升华,他是雨果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化身,寄托着雨果所有的人道主义之情,和狄更斯笔下的卡顿一样爱别人胜过爱自己,冉阿让的仿如天使回归天堂。再看沙威这个人物,他在作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沙

威的死是他道德意识的觉醒,他无法摆脱社会的习俗和职责的桎梏,他的觉醒却呈现了道德与职责的极端的矛盾。在雨果通过人道主义和社会的法律,个人与社会现实的冲突,反映人民受到社会压抑的痛苦不幸的命运,表达了作者的同情,同时也控诉了社会的不公正,反映出善恶感化的人道主义理想,表现了人道精神对于丑恶社会的道义上的胜利。

狄更斯是现实主义文学派代表之一,他的人道主义更着重写实,反映现实,赋予道德意义上的改造;他的人道主义是一种调和剂,想通过理想的方式来调和社会现实的矛盾,但这往往是不能办到的,这是他的局限性;狄更斯的人道主义表现自己的道德理想,而这种理想是不现实的,在当时的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

狄更斯的时代正是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时期。他的作品涉及的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同阶层的代表人物都活跃于作品中,不仅如此,锋利的笔触对丑恶的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予同情和支持。人道主义思想也是刻画在了他的作品中,他力求通过道德准则去挽救堕落腐败罪恶的社会,作品中对社会的批判是狄更斯所要表达的人道主义的体现。

《双城记》揭露了封建贵族阶级的丑恶的罪行,作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狄更斯看到社会矛盾,但他反对暴力革命,提倡改良,同时,他又知道革命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这是他思想的矛盾的所在,他的人道主义,不在简单的停留在道德层面,而是他用来批判黑暗社会的尖利的武器。

从雨果到狄更斯他们都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无声的批判了丑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宣扬了以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精神,使人性的光芒闪耀着欧洲大地。

注释:

(1) 列宁. 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A] . 列宁全集:第29 卷[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出版,第276页

(2)《双城记》,北京燕山出版社,作者:(英)狄更新著,宋兆霖译,2003.7第二版,第3页

(3) (4)《双城记》,北京燕山出版社,作者:(英)狄更新著,宋兆霖译,2003.7第二版,第83页

(5)《双城记》,北京燕山出版社,作者:(英)狄更新著,宋兆霖译,2003.7第二版,第211页

(6)《双城记》,北京燕山出版社,作者:(英)狄更新著,宋兆霖译,2003.7第二版,第257页

(7) (11) 《双城记》,北京燕山出版社,作者:(英)狄更新著,宋兆霖译,2003.7第二版,第305页

(8) 《双城记》,北京燕山出版社,作者:(英)狄更新著,宋兆霖译, 2003.7第二版,第99页

(9) 《双城记》,北京燕山出版社,作者:(英)狄更新著,宋兆霖译, 2003.7第二版,第58页

(10) 《双城记》,北京燕山出版社,作者:(英)狄更新著,宋兆霖译, 2003.7第二版,第71页

(12)《悲惨世界》,(法)雨果,潘丽珍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1.1. 1第一版,第7页

参考文献:

(1)外国文学史,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第二版,

(2) 吴倬,赵丽.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价值目标[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3) 罗经国(选编).狄更斯评论集[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出版.

马克思的人道主义

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是他为共产主义设定的价值,是工程目标的效益所在,是工程的目的。因而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由。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长期拒绝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理论,造成了十分荒谬结果: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人们长期丢失了共产主义的理由!当然,建设共产主义总得 有理由;不过,后人为共产主义设定的理由就不是马克思所设定的理由了。 我们听见一种说法,说共产主义是科学,是历史的必然归宿,所以要为共产主义奋斗。必然性是不能代替合理性以解释实践动机的。因为我们 并不能欢迎一切必然的东西:我们并不因为人必然要死就为死而奋斗。人们对目标的态度,不在乎它是必然还是偶然,只考虑它对我们有益还 是有害。共产主义到来的必然性,只说明建设共产主义是可行的,并不显示它的优越而值得追求;值得追求的优越性是由它提供的社会效益决 定的。 我们曾听到一种颇动人心的说法,说是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物资丰富,人们可以“按需分配”。这倒是说的社会效益。不过共产主义的这种社会 效益马克思并不曾着重强调,也没有论证共产主义满足这种分配原则的必然条件。我疑心这是后人许诺给穷汉和懒汉的一块奶油面包。因为对 物质的拥有和贪欲,这恰是马克思一贯鄙视的人生态度。冲着“按需分配”而为共产主义奋斗,这比资产阶级的个人奋斗高尚不到哪里去。 把无产阶级利益作为建设共产主义的理由,那不是最高的理由。马克思主张解放无产阶级,那是“因为工人的解放包含全人类的解放”[15]。

意在解放全人类的工程目标即共产主义,其效益理论是应该撇开阶级性而以人的“类特性”立论的。普天之下人共其乐,这才是足以号召天下 的理论。 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为实现人道社会理想而设定的过渡性目标,不是终极目标。资本主义社会则是马克思人道主义社会工程的改造对象,处 在实现人道主义道路的起点上。因此,社会主义同马克思人道主义的统一性和接近性,资本主义同它的对立性和疏远性,这在马克思看来都是 显然的道理。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人道主义理论冷淡,而资本主义世界却对之充满热情,这可能出于同一种认识原因:以为马克思人 道主义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是同一或可以混同于一的。这是一种遍及世界的误解!笔者愿另文加以澄清。 (二)唯物主义历史学说 关于唯物主义历史学说的研究动机、过程和内容,笔者已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生成三部曲》一文中粗陈拙见[16]。这门学说能否解决工程问题 系统中的“社会结构及变革要点问题”呢?这里只须从马克思对这门学说的经典性说明文字 中摘引几句话便可明了。他说:“人们在自己生活 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 的总和够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

关于中国刑法人道主义原则及体现

关于中国刑法人道主义原则及体现 二百多年前意大利人贝卡利亚发表了《论犯罪与刑罚》一书,提出了一条颇为有益的普遍公理:“为了不使刑法成为某人或某些人对其他公民施加暴行的工具,从本质上来说,刑法应该是公开的、及时的、必需的,在既定条件下尽量轻微的,同犯罪相对称的并由法律加以规定的。”[1]在上述公理中,包含着现代社会三大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即罪刑决定主义原则,罚款均衡原则和刑罚人道主义原则。这些基本原则至今仍然是各国刑事法律的圭臬。然而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刑法人道主义在我国仍未引起学术界和司法界的足够重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认真反思和深刻检讨。 一、刑法人道主义的缘起与蕴涵 人道主义一词源自拉丁文意味着人道精神。其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其最初形式是人文主义,它从反宗教统治和封建专制出发,提出以人为中心,要求关怀人、尊重人性和人的尊严,尊重人的自由意志。启蒙主义时期,人道主义进一步成为资产阶段最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念之一。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道主义逐步进化成为以人为中心和目的,关于人性、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现实生活和幸福、人的解放的学说。[2] 18世纪中期,受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刑事古典学派针对中世纪的严刑酷罚提出了刑罚人道主义思想,主张废除和限制死刑,取消残废性和耻辱刑,建立以自由刑为中心的刑罚体系,改良监狱,给犯人以人道待遇。废除肉刑,减少死刑,禁止绝对不定期刑等都是

在刑罚人道主义的倡导下取得的丰硕成果,其至今仍为西方国家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现代刑法赖以生存的重要支柱之一。刑法人道主义与宽容、柔和和人性等德性词汇相联系,与野蛮、残酷、恐怖、折磨等形象相对立,表现出国家在制定和运用刑法时对犯罪以及犯罪之实施者的一种宽容态度。但是,这只是刑法人道主义的表象,刑法人道主义的蕴涵究竟是什么?对这一极具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问题,我国学者有不同看法: (一)学者曲新久认为[3]:刑法人道主义的实质命题乃是将犯罪人作为伦理主体对待,而不是物理处理。刑法人道主义意味着对于人的自主性的承认,其中心思想是:犯罪人是人,因而必须将其作为人,而不是作为手段对待。该学者将刑罚人道主义的蕴涵阐释为否定性和肯定性两个具体规则。否则性规则是指绝对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和有辱人格的待遇和处罚;肯定性规则是指在最低层面上要求满足受刑人作为人的基本需求,在更高的层面上要求给以受刑人以尊重并引导受刑人的自尊。其中从犯罪人的真实需要出发,考虑犯罪人利益,为犯罪人着想,是刑法人道主义最为重要和最为基本的内容。(二)学者邱兴隆认为[4]:犯罪的实施者与刑罚的承受者是人不是物。不随意剥夺犯罪人权益,给犯罪人以人的尊重,是社会人道观念的必然要求。国家作为个人权益的保障者,必须尊重而不随意剥夺个人权益。犯罪人虽然应受惩罚,但不会因犯罪而不再是社会意义上的人,那么其权益也具有不可随意剥夺性。在任何情况下,人道观念都是公正观念的前提与基础。在不尊重人、不把人当作人的前提下,任何公

论国际社会中的人道主义干涉

论国际社会中的人道主义干涉 郑军 目录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2) 一、人道主义干涉的内涵 (2) 二、当今国际社会人道主义干涉的实践 (3) (一)单方人道主义干涉 (3) (二)联合国体制下集体人道主义涉 (3) 三、人道主义干涉在国际上面临的困境 (4) (一)单方人道主义干涉面临的困境 (4) (二)人道主义干涉在集体安全体制下的困境 (4) 结语 (5) 参考文献 (6) 【摘要】:在全球化日益深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的21世纪,人道主义干涉成为国际关系领域中的一个焦点问题。不同的国家,因其不同的经济与政治利益诉求、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以不同的态度来审视和对待人道主义干涉。20世纪以来的人道主义干涉,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由联合国授权的、合法的人道主义干涉,符合国际社会在人权方面共同的价值追求;一是单方面的人道主义干涉,反映出国际社会中人权保护与尊重国家主权间的一种紧张、冲突关系。本文从揭示人道主义内涵入手,简要回顾了当今国际社会人道主义干涉的历史,概括了不同形式人道主义干涉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就人道主义干涉进行理论思考与现

实分析。 【关键词】:人道主义干涉;单方面干涉;集体干涉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Abstract In the globaliz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the state of the increasingly close in twenty-first Century,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has become a focus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Different countries, due to the different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nterests,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is bound to different attitudes to examine and treat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Since twentieth Century the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which has two forms: one is authorized by the United Nations, legitimate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in lin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the field of human rights, common value pursuit; one is the unilateral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reflect and respect for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national sovereignty of a tension, conflict relationship.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humanism, a brief re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history,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forms of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on this basis, it carries on the ponder and the analysis theory of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 Key words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Unilateral intervention;collective intervention 一、人道主义干涉的内涵 “人道主义”从拉丁文 humanists 一词中引申出来,是指具有人道精神,促使个人最大限度发展的制度。人道思想伴随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而萌发,公元 15世纪,“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潮和理论逐渐形成,从最初的文学艺术方面逐渐渗透到其他领域。 目前,国际社会对“人道主义干涉”争议颇大,多数学者认为:“人道主义干涉”,顾名思义就是为了人道,当他国不愿或者无力保护其国民的生命安全或者给与其人民极不人道的待遇,其严重程度超出了人类正义与理性的标准而对其内部事务进行的强制性介入。 《奥本法国际法》对“人道主义干涉”做了如下阐述:“一般都同意依据国家的属人与属地的最高权力,国家有权自由决定对对国民的待遇。但是,很大一部分的意见却支持另一种见解,认为这种自由决定权是有限度的,而如果犯有对本国人民施行残暴或迫害的罪行,以致否定他们的基本人权并且震骇人类良知,那么,为人道而进行的干涉是法律所允许的。”权威辞典《国际公法百科全书》将“人道主义干涉”定义为:“一个国家由于另一个国家自己不愿意或不能够保护其公民的生命和自由从而对该国使用武力”。 二、当今国际社会人道主义干涉的实践 “人道主义干涉”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指当一国国内发生侵犯基本人权的行为,他国为遏制此行为的发生或蔓延而采取的武装干涉行动,此行动未经联合国有关机构的授权,也未得到被干涉国的事先同意,此种干涉也被称之为单方、未授权“人道主义干涉”;另外一种是在出现大规模侵犯人权的前提下,为了“人道主义”目的,由联合国安理会根据《联合国宪章》的规定强制实施或者由其授权而进行的集体干涉行为。 (一)单方人道主义干涉 1、东帝汶事件 1975年,当葡萄牙政府决定撤出东帝汶时,印度尼西亚以制止暴力活动,恢复法律秩序 为理由,武装干涉东帝汶,并在东帝汶犯下强奸、屠杀等大规模严重侵犯人权的暴行。1999

论杜甫诗歌的人道主义精神

论杜甫诗歌的人道主义精神 1、从杜甫的生平中浅读杜诗 1.杜甫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父亲杜审言唐初著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太宗天宝五年,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参加了由唐太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帅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抚在鄜州羌村,只身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授官佐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 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负外廊。严武死后,他离开成都,全家寄居**州。两年后,离**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2.读懂杜甫—“三吏”,“三别” 这六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三月,有安排写成的作品。当年三月,唐朝六十万大军败于邺城,国家局势十分危急。为了迅速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在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这六首诗作。这次战争,与天宝年间的穷兵黩武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救亡图存的努力。所以,杜甫一面深刻揭露兵役的黑暗,大骂“天地终无情”,一面又不得不拥护这种兵役;他既同情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泪安慰,劝勉那些未成丁的“中男”走上前线。百姓老**甚至献出了生命。杜甫在揭露统治阶

双城记中人道主义的表现

论《双城记》中人道主义思想的表现 李 贺 课程:外国文学作品选 系别:中文系 专业:新闻学 班级:1201 学号:20120105115

论《双城记》中人道主义思想的表现 《双城记》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描述法国大革命一部大时代长篇历史小说,“双城”分别指的是巴黎与伦敦。作品写于作者的晚年,构思巧妙,表达了作者深邃的人道主义情怀,对法国大革命中出现的过度杀戮提出了自己的批判。 查尔斯·狄更斯,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以反映现实生活见长的作家。狄更斯的作品在其有生之年就已有空前的名声,在二十世紀時他的文学作品受到评论家和学者广泛的认可。狄更斯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包罗万象的社会图景,作品一贯表现出揭露和批判的锋芒,贯彻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精神,塑造出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他的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写了十五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以及随笔、游记、时事评论、戏剧、诗歌等,为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作了卓越的贡献。 在《双城记》中,狄更斯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出发,真诚地同情劳动人民所受的苦难,愤怒地揭露了封建贵族的恶行,他笔下的乡村是一个萧条的地方,而贫困的原因不是土地的贫瘠,更不是农民的懒惰,而是统治阶级残酷的剥削,封建贵族用各种苛捐杂税榨取农民的血汗。作者愤慨地说:“倘使有一村不被鲸吞的精光,那到是怪事。”不仅农村如此,城市的居民也过着同样悲惨的生活。而当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那些贵族老爷却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作者通过对比,说明了人民饥饿贫困的原因正是贵族的压榨,而这又必然激起人民的仇恨和反抗。 狄更斯不仅描写了贵族地主在经济上对劳动人民的压迫,而且揭露了贵族对人民欺凌的种种罪行。他曾对一个美国奴隶主说过:“残忍和专权的凌辱是人性的两大病症。”在这部小说里,他似乎有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埃弗瑞蒙德侯爵是一个极端荒淫之徒。他为了抢到德伐日太太美丽的姐姐,不惜将她的丈夫折磨致死。而后将她的弟弟刺死,这位年轻的少妇不堪凌辱而死。马奈特医生目睹了这家人家破人亡的过程,愤然写信向朝廷大臣控诉,但被埃弗瑞蒙德发现。于是医生被关进了巴士底狱整整十八年,出来时已是一具白发苍苍,形容枯槁的活尸,一架只会埋头做鞋的机器,完全诞失了理智和感情。这说明封建专制所施之于入的远非皮肉筋骨之苦。狄更斯从比较深的层次一心理和精神层次揭示了封

论我国刑法人道主义原则及体现(一)

论我国刑法人道主义原则及体现(一) 二百多年前意大利人贝卡利亚发表了《论犯罪与刑罚》一书,提出了一条颇为有益的普遍公理:“为了不使刑法成为某人或某些人对其他公民施加暴行的工具,从本质上来说,刑法应该是公开的、及时的、必需的,在既定条件下尽量轻微的,同犯罪相对称的并由法律加以规定的。”1]在上述公理中,包含着现代社会三大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即罪刑决定主义原则,罚款均衡原则和刑罚人道主义原则。这些基本原则至今仍然是各国刑事法律的圭臬。然而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刑法人道主义在我国仍未引起学术界和司法界的足够重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认真反思和深刻检讨。 一、刑法人道主义的缘起与蕴涵 人道主义一词源自拉丁文意味着人道精神。其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其最初形式是人文主义,它从反宗教统治和封建专制出发,提出以人为中心,要求关怀人、尊重人性和人的尊严,尊重人的自由意志。启蒙主义时期,人道主义进一步成为资产阶段最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念之一。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道主义逐步进化成为以人为中心和目的,关于人性、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现实生活和幸福、人的解放的学说。2] 18世纪中期,受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刑事古典学派针对中世纪的严刑酷罚提出了刑罚人道主义思想,主张废除和限制死刑,取消残废性和耻辱刑,建立以自由刑为中心的刑罚体系,改良监狱,给犯人以人道待遇。废除肉刑,减少死刑,禁止绝对不定期刑等都是在刑罚人道主义的倡导下取得的丰硕成果,其至今仍为西方国家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现代刑法赖以生存的重要支柱之一。刑法人道主义与宽容、柔和和人性等德性词汇相联系,与野蛮、残酷、恐怖、折磨等形象相对立,表现出国家在制定和运用刑法时对犯罪以及犯罪之实施者的一种宽容态度。但是,这只是刑法人道主义的表象,刑法人道主义的蕴涵究竟是什么?对这一极具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问题,我国学者有不同看法: (一)学者曲新久认为3]:刑法人道主义的实质命题乃是将犯罪人作为伦理主体对待,而不是物理处理。刑法人道主义意味着对于人的自主性的承认,其中心思想是:犯罪人是人,因而必须将其作为人,而不是作为手段对待。该学者将刑罚人道主义的蕴涵阐释为否定性和肯定性两个具体规则。否则性规则是指绝对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和有辱人格的待遇和处罚;肯定性规则是指在最低层面上要求满足受刑人作为人的基本需求,在更高的层面上要求给以受刑人以尊重并引导受刑人的自尊。其中从犯罪人的真实需要出发,考虑犯罪人利益,为犯罪人着想,是刑法人道主义最为重要和最为基本的内容。 (二)学者邱兴隆认为4]:犯罪的实施者与刑罚的承受者是人不是物。不随意剥夺犯罪人权益,给犯罪人以人的尊重,是社会人道观念的必然要求。国家作为个人权益的保障者,必须尊重而不随意剥夺个人权益。犯罪人虽然应受惩罚,但不会因犯罪而不再是社会意义上的人,那么其权益也具有不可随意剥夺性。在任何情况下,人道观念都是公正观念的前提与基础。在不尊重人、不把人当作人的前提下,任何公正都不过是谎言与虚伪。然而,刑罚又必须以剥夺犯罪人的一定权益为内容,否则,其惩罚性便无从体现。因此,刑罚既应具有惩罚性,即剥夺犯罪人的一定权益,又不得剥夺犯罪人不应被剥夺的权益,即必须避免对犯罪人权益剥夺的随意性,是国家创制与运用刑罚的必然选择。与此相适应,只能剥夺犯罪人应该被剥夺的权益,不得剥夺其不可剥夺的权益,构成了刑法的人道性规定。 (三)学者陈兴良则认为5],刑法的人道性是指如何把刑罚带给犯罪人的痛苦控制在人的尊严所能接受的限度之内。刑法人道主义在刑法中具体表现为:刑法的宽容性、轻缓性及道义性。刑法的人道性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要求可以归结为:犯罪人也是人。作为人,犯罪人也有其人格尊严,对于犯罪人的任何非人对待都是不人道的或曰反人道的。刑法的人道性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还表现在对公民个人自由的尊重,使无辜者不受刑事追究。因此,在刑法中实行严格的“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的罪刑法定原则,也应当是刑法人

粗暴违反国际人权法和严重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行为受害者享有补救

2. 通过议程和其他组织事项。 3. 联合国森林论坛第五届会议第5/2号决定的执行情况。 4. 论坛第七届会议的日期和地点。 5. 论坛第七届会议的临时议程。 6. 通过论坛第六届会议的报告。 8. 呼吁有关捐助者向联森论坛信托基金提供自愿捐助,特别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期国家代表的旅行提供便利,同时考虑到大会2003年12月23日第58/554号决定。 2005年7月22日 第36次全体会议 2005/30 粗暴违反国际人权法和严重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行为受害者享有补救和赔偿权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注意到人权委员会2005年4月19日第2005/35号决议,其中委员会通过了《粗暴违反国际人权法和严重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行为受害者享有补救和赔偿权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1. 表示赞赏委员会通过《粗暴违反国际人权法和严重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行为受害者享有补救和赔偿权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2. 通过本决议附件中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3. 建议大会通过《基本原则和准则》。 2005年7月25日 第38次全体会议附件 粗暴违反国际人权法和严重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行为的受害者得到补救和赔偿的权利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序言 人权委员会,

回顾许多国际文书中关于违反国际人权法行为的受害者有权得到补救的规定,尤其是《世界人权宣言》102 第八条、《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103 第二条、《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104 第六条、《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105 第14条、《儿童权利公约》106 第39条,并回顾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行为的受害者有权得到补救的规定,诸如1907年10月18日《关于陆战法规和惯例的海牙公约》(1907年海牙第四公约)107 第3条、1949年8月12日日内瓦四公约关于保护国际性武装冲突受难者的附加议定书(第一议定书)108 第91条以及《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109 第68条和第75条, 回顾各区域公约中关于违反国际人权行为受害者有权得到补救的规定,尤其是《非洲人权和人民权利宪章》第7条、《美洲人权公约》第25条和《欧洲保护人权与基本自由公约》第13条, 回顾第七届联合国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审议通过的《为罪行和滥用权力行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则宣言》以及联合国大会1985年11月29日第40/34号决议,联合国大会在该项决议中通过了预防犯罪和罪犯待遇大会建议的案文, 重申《为罪行和滥用权力行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则宣言》所载的各项原则,其中包括应同情受害者并尊重其尊严,应充分尊重其诉诸法律和补救机制的权利,应鼓励设立、加强和扩大各国的受害者补偿基金,并迅速拟订受害者的适当权利和补救措施, 注意到《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109要求制定“关于以恢复原状、补偿和康复等方式赔偿被害人的原则”,要求缔约国大会设立一个信托基金,用于援助该法院管辖范围内各种罪行的被害人及其家属,授权该法院“保护被害人……的安全、身心健康、尊严和隐私”,并准许被害人参与“本法院认为适当的”所有“诉讼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 102大会第217 A (III)号决议。 103见大会第2200 A(XXI)号决议,附件。 104大会第2106 A (XX)号决议,附件。 105联合国,《条约汇编》,第1465卷,第24841号。 106同上,第1577卷,第27531号。 107见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1899年和1907年海牙公约和宣言》(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15年)。 108联合国,《条约汇编》,第1125卷,第17512号。 109《联合国设立国际刑事法院全权代表外交会议正式记录,1998年6月15日至7月17日,第二卷:最后文件》(联合国出版物,出售品编号:C.02.I.5),A节。

人道主义干涉及其合法性

论人道主义干涉及其合法性 引言 “干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过问或制止,多指不应该管硬管”,因此,其在国际法中就被引申为:一国为了将某种行为或者结果施加给另一个国家,而对该国内外事务所进行的强行或者是专断的干涉,也可称为干预。这种干涉的结果实际上就是对被干涉国管理其国内外事务的一种控制,在性质上就是对被干涉国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外交独立的侵犯和破坏。人道主义干涉往往变成为一种披着人道主义外衣的霸权主义。那么究竟什么是人道主义干涉呢? 一、人道主义干涉的定义 比较权威的国际法辞书给人道主义干涉所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由于另一个国家自己不愿意或不能够保护其公民的生命和自由,从而对该国使用武力。”① 分析这个定义可知,首先从形式上人道主义干涉是一种使用武力的行为,且仅限于使用武力而不包括其它诸如经济制裁、外交或者是舆论等形式;其次,人道主义干涉针对的是一国国民的生命和自由,是基本人权被侵犯,其目的是防范可能发生的非人道事件,或者是阻止正在发生的大规模的侵犯基本人权的行为,因此其针对的客体内容是公民的生命和自由;第三,从干涉的主体上看,必须是发生侵犯基本人权事件的国家之外的其他国家所实施的行为,如果本国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制止或者有意愿请求该干涉国的援助则不构成人道主义干涉。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假使该干涉国并非本国所申请提供援助的国家,而对其进行了武力干涉是否构成人道主义干涉?我认为答案应是肯定的,这就涉及到第四点,从主观状态上,必须是这一干涉违背了被干涉国的意愿,即排除了申请援助的情形。正如学者们所指出的,“干涉是介入别国事务,严格说来,意味着强制性介入,并迫使别国进行违背意愿的事情”。②另外,对于干涉主体问题,理论 ①马克思·普朗克比较公法及国际法研究所、中山大学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室:《国际公法百科全书》第 三辑“使用武力、战争、中立、和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②吴昊:《两难的困境:论国际人道主义干涉》,《北大法律周刊》1998年

鲁迅的人道主义精神(4)

分类号: I2 单位代码: 101 密级:一般学号: 1010109014050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鲁迅的人道主义精神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同建妮 指导教师:钟海林 职称:讲师 答辩日期: 2014年5月日

延安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申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申明 本人郑重申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同建妮日期:2014年5月日 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延安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本科生在校攻读学士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延安大学,学生公开发表需经指导教师同意。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范围,在2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非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 作者签名:同建妮日期:2014年5月日 指导教师签名:钟海林日期:2014年5月日

鲁迅的人道主义精神 摘要: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助国人呐喊,为民族彷徨;他更是伟大的革命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深受西方现代启蒙思想的影响,开始倡导人道主义,即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个性与提倡自由、宣扬平等与传播仁爱、将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他的思想与精神是不朽的,像泉水一样永远奔流不息。 关键词:鲁迅人道主义思想精神 Lu Xun’s humanitarian spirit Abstract:Lu Xun is a great writer, morality, skilled artist article; he is a great thinker, help people cry, for the national loss; he is a great revolutionary, a thousand pointing fingers, head bowed as a willing ox. He is influenced by the western modern enlightenment, began to advocate humanitarian, the emphasis on human values, respect for individuality and promote freedom, equality and spread love, will hope the young generation. His thought and spirit is immortal, as always rushing like spring water. Keywords:Lu Xun humanitarian thought spirit 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是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时代,是封建势力苟延残喘的时代,是麻木国人需要觉醒的时代,鲁迅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转折关头,用文学来思考时代要求,记录时代声音的志士。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特立独行的思想文化巨人,这不仅由于他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而且还在于他的人道主义伦理思想对现代中国曾经起到的积极启蒙作用,在于他对传统的伦理秩序的无情颠覆和对现代新伦理的建构所起的重要作用。鲁迅毕生以“立人”为目标,倡导人的解放和现代人格的建立,以空前的态度确立了对人的自信,他认为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人的自由发展是最高价值尺度,他鼓吹个性自由,为孩子而呼唤,为妇女而呐喊,为平民而鸣不平。 一、鲁迅人道主义精神的形成 (一)人道主义的含义 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的思潮和理论。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并将这种人文关怀精神发扬光大,具体来说就是肯定人的尊严、呵护人的个性、追求个人的幸福、坚守人间的自由。人道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对人的思想进行独裁专制,反对一切宗教的、意识形态的、伦理道德中具有贬损个人、压制自由、愚弄智识或非人化的信条。而对于人道主义精神,更着重体现以人为本的,以人类自身功能观念意义上的一种良知,及其在这个意识的

余华小说中的后人道主义倾向及其对鲁迅启蒙话语的解构

余华小说中的后人道主义倾向及其对鲁迅启蒙话语的解构 耿传明 余华无疑是先锋小说中最具文化冲击力和颠覆性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偏离了以确立人的主体性为目标的新时期文学主潮,而且对五四新文学启蒙主义传统构成了解构和颠覆。有不少论者将其与鲁迅进行比较,也就是说他是为数不多的能与鲁迅所确立的五四启蒙主义传统进行对话甚至抗辩的作家。他的写作倾向已构成了对鲁迅所代表的以“立人”为目的的启蒙主义诗语的反拨和消解,这是鲁迅所开创的人的启蒙话语在本世纪初确立之后所遇到的第一次正面的质疑和追问。余华以他全然不同于鲁迅的人学观念,改写了鲁迅所描绘的人的现实和历史图画,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全面集中地描写了人的生活中最粗鄙、最远离理性的区域,告诉人们说这也是“现实一种”,它不是站在人的自我中心主义的立场上所看到的现实,而是“用无作者思想、无主体知识、无同一性理论”来取代人的视角之后的后人道主义眼中的人性现实。后人道主义者力图以这样一种对人的理解来对人道主义这样一种“唯心主义的谬误”以致命的一击,从而完成“人的自大传统的终结”,由此实现后人道主义对人道主义的启蒙观念的颠覆和消解。 然而,鲁迅作为一个启蒙主义者并不是没有像余华那样看到人性中的阴暗、丑陋、动物般残忍凶狠的非理性的一面,而是他的始终如一的对人的前途和命运的深情地关切使他不忍或不愿让这些因素动摇了他视之为安身立命的根本的启蒙信念。鲁迅末始没有体验感受到改良人性的绝望和执着于理想的虚妄,但他在他的作品中还是要加上些亮色,来写作“遵命文学”,从而回避了一些他视之为最阴暗的人生体验。当然这种体验仍然是掩抑不住地在他的个人书信和散文诗集《野草》中流露出来,成为他称之为“鬼气和毒气”的东西。近来的鲁迅研究者已普遍注意到鲁迅与启蒙主义理想之间的疏离,有一段话被引用的频率极高,即:“比年以来,国内不靖,影响及于学界,纷扰已经一年。世之守旧者,以为此事为乱源,而维新者又赞扬甚至。全国学生,或被称为祸萌,或被誉为志士,然由仆观之,则于中国实无何种影响,仅是一时之现象而已,谓之志士固过誉,谓之乱萌,亦甚冤也。”(1)但这段话似只是表明了鲁迅对以学生运动来替代启蒙的简单化的方式心存疑虑,并不表明他启蒙信念的动摇。鲁迅所处身的中国内忧外患的时代,也决定了他的民族主义、启蒙主义的立场。虽然,他的确对启蒙的前途心有疑虑,但他还是抱定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信念,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与绝望抗争正是鲁迅源于启蒙而又高于启蒙主义的精神特征所在。余华则不同了,“文革”之后,价值解体,文化失范的现实,使社会普遍存在着一种怀疑主义、相对主义、不可知论的文化氛围。新时期文学“大写的人”的理想在经历了拨乱反正的新时期之后已显得空洞和浮泛,“青春中国”已步入中年。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出现,导致了意识形态的淡化。时代已不再是启蒙者“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时代,“大写的人”的神活的分化瓦解似已是不可避免。这就为后启蒙、后人道主义的出现提供了土壤。后人道主义是对人道主义的否弃和反思,它追求的是一种放弃了人道主义对人的主观理解之后的“真实主义”,人在被剥下了人道主义思想家人为地附加在人身上的种种…“本质、特权”,还其赤裸的本相。它的意图在于让人重新认识人在世界和现实中的地位,重新省察曾经作为“万物尺度”和“中心”的人以及重新认识曾经以为了解得很清楚的世界。后人道主义者犹如人类思想的探险者—样,走上了一条背弃常理的探险之路。他们确曾有所发现,但他们在否定人的“自大传统”的同时也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轻率地宣告了“人的死亡”,以抽象的人代替具体的人,这又同样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 就余华来说,他的后人道主义倾向首先表现在对建立在人的常识经验之上的文化现实的颠覆和怀疑。他说.“当我不再相信有关现实生活的常识时,这种怀疑便导致了我对另一部

人道主义在悲惨世界里的体现.

雨果的小说以抒情的浪漫主义手法,探索人和人的命运,借以个人命运的叙述和恢宏的叙事力,来表现他的人道主义理想,在他的这部《巴》中,对于被压迫的下层小人物鸣不平,对虚伪的反人性的宗教迫害,以及对那个黑暗社会的愤怒谴责和对于理想人生的美好憧憬构成了雨果小说中闪耀的人道主义的基本内容。毫无疑问这种爱憎分明的人道主义,代表着雨果对于人道主义内涵具体化中“自由”平等博爱的再现。 《巴》这本书就是为了叙述命运”一语而产生的,在这本书中,大的人道主义者雨果寻求的是命运的真实内涵。无论是克洛德,还是卡席莫多,他们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人,他们内心的分裂、冲突,反映的是他们那个时代神权与人权、愚昧与求知之间,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与挣扎着的脆弱个人之间的分裂、冲突,终于导致悲剧中一切人物统统死光的惨烈结局。小说中分别树立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对比的艺术叙事书法来阐释了作追求的人道主义,在正面人物中。在《巴黎圣母院》中主人公卡西莫多是教堂的敲钟人,是一个相貌奇丑无 比、又聋又哑被当做笑料的丑陋古怪的畸形人,卡西莫多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 临在了他的身上。雨果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把一个世界文学中外貌最丑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又凶又丑”“真是恶魔一个”“我真晦气,住在巴黎圣母院旁,整夜整夜都听到他在木檐槽上转来转去的声响”“哎呀,驼子的丑脸”“哎呦卑鄙的灵魂”书中人们看见卡西莫多都会这样厌恶的评论,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被作者富裕了高尚的心灵和圣洁的灵魂,他对纯洁无辜的少女---爱斯梅拉达不仅充满着衷心的感恩和诚挚的同情,还流淌着在黑暗浑浊的社会里极为难得的纯洁温暖,爱斯梅拉达受恶毒副主教克洛德的迫害被判死刑是更是卡西莫多从教堂前的法场冒着生命危险把她救了出来,并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当爱斯梅拉达被狰狞的克洛德两次送上绞架时,善良的卡西莫多并没有和抚育他长大的克洛德同流合污,而是把这个残暴邪恶的迫害狂推下顶楼活活摔死。他自己则到公墓找到了爱斯梅拉达的尸体,并死在她的旁边。

从人道主义干涉看主权与人权

从人道主义干涉看主权与人权 当今世界,人道主义干涉对国家主权提出了一系列挑战人道主义干涉与国家主权既有矛后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人道主义干涉存在着合法与违法的极人争议,我们既要维护国家主权,又不能一味排斥人道主义干涉,重要的是人道主义干涉必须遵循一些重要的国际法准则。 一、主权的基本内涵 主权,亦称国家主权,是国家的最重要属性。国家必须是主权的,没有主权也就不成其为国家。国家主权就是国家统治的权力,其具体体现就是国家对内的最高权和对外的独立权。在对内方面,每个国家都有权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社会政治制度,对自己领土内的人、事、物行使排他的管辖权;在对外方面,每个国家都是相互平等的国际法主体,享有完全平等的国际主体资格,因此每个国家都有独立自主地处理本国的对内对外事务的权力,并使本国不受任何国家的侵犯和干涉。主权作为国家的固有权利,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政治主权,主要表现为在自己领土范围内的最高统治权,有权自主地选择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有权制定法律和内外政策,而不受任何其他国家、政府间组织和国家集团的命令强制,不受任何侵犯和非法干预,不许任何外国或外国人在该国拥有非法特权。 2、经济主权,主要表现为经济上的独立自主权和对本国经济的最高支配权,有权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开发、利用和处置自己的天然财富和资源,不允许任何外国、国际组织或国家集团进行非法干预或破坏,不允许他们享有非法经济特权。 3、领土主权,是指国家对其全部领土(包括领陆、领水、领空和下层土)拥有的最高权力,包括所有权、支配权、管辖权,不受侵犯权和合法自保权。领土主权主要表现为属地优越权。 4、属人主权,是指国家对具有该国国籍的人所拥有的支配、管辖和处置的最高权力。属人主权主要表现为属人优越权。 5、对外主权,是指国家在国际上所享有的独立权和平等权,享有独立的国际法律人格,具有平等的国际交往权和缔约权,自主地执行其对外政策。 国家主权的五个方面的内涵说明,国家主权具有两重性,国家主权作为国际法主体资格的根本保证及基础,不可分割,也不可让与。国家主权在国际关系中具有独立性、平等性和不可侵犯性。换言之,独立性、平等性和不可侵犯性,是国家主权固有的本质特征。国家主权的这些特性要求在国际交往中必须互相尊重国家主权,尊重对方的国际人格,而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侵犯。这是整个国际关系的基础。对这一基础的任何动摇都会引起国际秩序的混乱。 各国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都坚决主张国家主权是绝对不能放弃或分割的。国家主权是国家要素之一,否定国家主权就是否定国家本身,因此就是否定国际法的存在。国家主权与国际法不是根本对立的,国家遵守国际法,履行自己同意

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 李×× 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中医院 内容提要:正确理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内涵和特征,在崭新的时代,我们要弘扬“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服务病人”的医疗职业精神,投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本文试论在适应新形势下,应该弘扬什么样的医疗职业卫生精神,改革医药卫生体制的重要性、如何进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对现存问题解决的建议。 在70年前的抗日战争烽火中,毛主席为中国医科大学的毕业生亲笔书写了这一光辉题词。在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的军队卫生人员遵循“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千方百计救治伤病员,想方设法医治百姓疾患,并在根据地创造性地开展群众卫生运动,卓有成效地保护了人民军队的有生力量,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在“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感召下,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始终把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作为最高使命,刻苦钻研技术,攀登医学高峰,用精益求精的技术和温暖细致的服务,呵护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回首当今社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市党代表会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经过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不懈奋斗,我国卫生事业从无

到有、由弱到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是面对重大传染病的威胁,还是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冲锋陷阵,舍己救人,以超乎寻常的勇气和感天动地的力量,诠释了救死扶伤的职业信仰,展现了人民健康卫士的风采和品质。中国人民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满怀信心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为一个合格的医疗卫生工作者,在崭新的社会环境下,赋予了我们更重大的使命,“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特征显得愈发鲜明。 如果你从来不了解医生的生活,那么请让我告诉你,生命就是这样脆弱,而生命的危机和转机也在转眼之间;危机与转机,就是生死线,而医生的生活,就是踏在这条线上。每一个患者,我们都用尽最大的努力去抢救,无论是那些出现意外的患者,还 是那些我们早已经知道无力回天的患者,眼睁睁看着他们离去时的心情,是行外人永远体会不到的。每个合格的医生心中都有一把衡量道德的标尺,而尊重生命是这标尺上的第一个刻度。 继承中国医学“大医精诚”文化道德是我们现在的重要课题,“大医精诚”文化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第一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

人道主义教育原则

人道主义教育原则 ——读《孩子们,你们好!》有感《孩子们,你好!》多么亲切的文字,多么温馨的名字,这本书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所作。在细细的品读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字里行间所投射出爱的光芒和人本主义思想。它不仅给我带来感动,使我内心不断荡起涟漪,更感染着我热爱、尊重和相信儿童。 一、让学生享受学习中的快乐。 记住的不仅仅是名字。开学前的第一天,阿莫纳什维利仔细翻阅36个孩子的人事档案,用心解读每一个孩子,希望第一次与孩子们见面时就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记住每一个学生。当看到尼亚的照片,一眼就看出,她的门牙全掉了,也只许有很多语音她将很难正确地念出来。不过,这也没关系,我一定不允许任何一个孩子讥笑她。仅仅只是一句话,仅仅只是阿莫纳什维利内心的一个想法,但是却让人看到了他的细心倍至,他对孩子们心灵的呵护。 一封祝贺信。开学的前一周,他给每一个孩子寄去了一封祝贺信,祝贺孩子们长大了,希望自己能够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希望这个孩子能和班里其他的35 个孩子也都成为好朋友。并且详细介绍了班级所在的位臵,希望孩子们自己走进班集体, 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了是孩子们获得学习的自信,提高学习兴趣,他不惜贬低自己,一连串的故意出错,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二、以人道的态度对待儿童和处理教学、教育问题。

阿莫纳什维利强调:教师要热爱、尊重和相信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成功要抱有信心,使他们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要排除权利主义、强迫命令、侮辱人格、粗暴作风等种种违反教育原则的表现形式。最触动我心灵的是尊重150我想,作为一个教育者,让孩子们时时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品味探索和收获的愉悦,享受成长的幸福,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挚爱教师职业者的追求。 时时刻刻被阿莫纳什维利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对孩子们无私的关怀所深深感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