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心梗的护理进展

急性心梗的护理进展

急性心梗的护理进展
急性心梗的护理进展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进展

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急救护理、介入治疗护理以及饮食和心理护理措施。加强对AMI病人的护理,对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有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心肌梗死;护理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危急重症[1],近年来发病人群愈加年轻化[2]。AMI对人类生命健康及生存质量造成巨大威胁,是冠心病中致死率最高的疾病。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综合护理对预防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显得极为重要[3]。本文针对AMI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及护理进展等方面综述如下:

1 概念

AMI指的是由于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缺氧所导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该病起病急骤,急性期病情重,变化快,并发症多[4]。患者临床多表现为突然发作的持久而剧烈的的胸骨后疼痛,服用硝酸甘油不缓解。同时伴发热、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和心电图的改变、白细胞计数增高等,部分患者可并发心律失常、心衰或休克,常常危及生命,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严重类型。

2 病因

本病的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5]。偶为冠状动脉栓塞、痉挛、冠状动脉口阻塞、先天性畸形、炎症所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心肌供血供氧不足和血管管腔严重狭窄,血液供应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冠状动脉血流量明显不足,心排血量骤减,心肌需氧量不足而持续的急性缺血,时间达20~30min以上,即可能导致AMI的发生。

3 临床表现

3.1 先兆

约半数以上的病人于发冰前1~2天可出现心绞痛发作时间延长、活动后明显心悸、烦躁以及乏力等前驱症状。心电图检查可显示ST段一时性抬高或压低,T波增高或明显倒置。

3.2 症状

3.2.1 疼痛

疼痛为AMI最早最突出的症状[6]。常发作于安静时,疼痛剧烈难忍,多数病人可有大汗、烦躁不安及濒死感。疼痛发作时的部位和性质同心绞痛,但服用硝酸甘油后不缓解,疼痛剧烈而持久,可达数小时,部分患者甚至可达数天之久。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易误诊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少数患者不出现疼痛症状,一开始即可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衰。

3.2.2 休克

约20%病人发生休克,是导致AMI患者早期死亡的最常见病因之一。主要是由于心输出量过少,不能满足供给需求,引起周围循环的急性衰竭。患者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烦躁不安、少尿等[7]。

3.2.3 心律失常

约75%~95%的AMI病人可伴心律失常,最多见于起病后24h内,多数发生于起病的1~2天内。以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多见,一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室颤动或室性心动过速,其中心室颤动为导致AMI病人入院前死亡的主要原因。

3.2.4 心力衰竭

约32%~48%的AMI病人并发心力衰竭,单纯右心衰竭较少见,多数病人为急性左心衰,多见于发病最初的几天之内,心肌梗死后造成心脏的舒张及收缩力明显地减弱或不协调,导致心衰的发生。患者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烦躁、咳嗽、

不能平卧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肺水肿,后期可出现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等典型右心衰变现。

3.2.5 全身症状

大多数患者全身症状发生于梗死后1~2天内,主要是由于心肌坏死物质吸收所导致的无菌性炎症。患者表现为心率过速、全身发热、血液中白细胞计数增高(>10×109/L)以及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体温可高达38℃左右,少数病人超过39℃,持续约1周。

4 护理措施

4.1 急救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予18导联心电图检查,中高浓度吸氧,多功能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各项生命体征、神志和全身情况[8]。立即予患者硝酸甘油舌下含服,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选择合适的部位作静脉留置,抽取血标本作B型尿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TnT)以及血常规等检测。BNP和TnT检测为诊断AMI的量化标志物,有助于医师评估患者的病情并及时做出诊断[9]。予硝酸甘油静滴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疼痛剧烈、烦躁不安引起血压升高、心动过速者,遵医嘱予杜冷丁50~100mg肌注。备好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等常用急救药品以及心肺复苏仪、除颤仪和简易人工呼吸器等仪器,随时做好抢救的准备。

4.2 病情监测

AMI病人一旦确诊,应立即进入心血管监护病房(CCU)。予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吸氧、备溶栓药等[10]。AMI早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限制家属探视。这样可降低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荷[11]。予24h持续多功能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心电图ST-T段的改变。护理人员应学习并掌握各种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图形,以便可以及早发现患者心电图图形存在的异常。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注意四肢是否有水肿情况,准确记录患者每日的液体出入量。建立双静脉通道,保持补液通畅。输液时注意调节滴速,以不增加病人心脏负荷为宜。予鼻

导管给氧,可改善患者的心肌缺氧状况,同时也可减轻缺血和疼痛,氧流量为2~5L/min。若病人突发血压降低、同时伴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大汗淋漓、皮肤湿冷等,提示病人发生心源性休克,应配合医生立即进行处理[12]。

4.3 介入治疗的护理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近年来治疗AMI的首选方法[13]。而护理在介入治疗后的康复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4]。

4.3.1 术前护理

护理人员向家属及病人做好术前宣教,告知病人手术的必要性及可能出现的危险和不良反应,做好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术前抽血完善常规检查,如心肌酶原、血常规等[15]。右前臂或双侧腹股沟备皮,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左侧上肢和下肢建立双静脉通道。术前1天予易消化饮食,术前4小时禁饮禁食,若采用全麻则需禁食禁饮8小时。术前30分钟遵医嘱用镇静药,去除首饰、手表等。介入室内备好抢救药品及除颤仪等,做好抢救准备。

4.3.2 术中护理

调节介入室内温度,为患者摆放合适体位,在易受压位置放置水垫,以免发生压疮。术中护理人员应严密地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心律、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医生,与医生进行处理。若患者出现持续的室速或室颤,应立即进行抢救[16]。

4.3.3 术后护理

病人返回病房后立即予心电监护,观察并记录各项生命体征,床边备好抢救设备及抢救药品。因术前服用了抗血小板药物,导致术后血管损伤并发症和穿刺口出血的几率增高[17]。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穿刺口周围的皮肤状况,注意有无渗血、瘀斑以及血肿等。每班交班时测量患者股围或腕围并做好记录,经股动脉介入治疗后予弹性绷带加压包扎的病人,双下肢要制动24h。术后嘱病人多喝水以排出体内残留的造影剂,约饮水3000ml[18]。耐心倾听患者

主诉,弹力绷带或止血器是否过紧,有无手脚麻痹等症状,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记录。严密观察患者有无牙龈、皮肤、粘膜出血,及时发现以便采取措施。

4.4饮食护理

嘱患者进食适当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以及纤维素、低盐、低脂肪清淡饮食,可进食适量瘦肉、鱼肉等。少量多餐,切忌吃得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担。忌烟酒、浓茶、咖啡以及其他辛辣刺激生冷食物,嘱患者多饮水,多食新鲜的蔬菜水果,保持胃肠道通畅以及大小便通畅,以防用力排便时增加心脏负担。随着患者逐步恢复,可逐渐增加饮食的量和种类,但应限制脂肪、胆固醇的摄入量。4.5心理护理

耐心倾听患者诉求,告知患者该病的相关知识及预后,消除患者的紧张及焦虑,促进疾病的康复。嘱家属给其安慰和情感支持[19]。以专业的态度、熟练的操作技术、亲切的语言让患者充分信赖医护人员,使患者心情愉快、精神放松,充满信心地来战胜疾病,进而更好地配合各项治疗,尽快康复。

4.6健康指导

患者出院后,指导患者注意劳逸结合,根据自身情况订制活动计划,积极做到冠心病的二级预防。鼓励患者进行有规律的体力活动,以免过度肥胖而增加心脏负担。老年患者可选择太极拳、慢跑等有氧运动[20]。嘱患者禁烟禁酒,少摄入高胆固醇饮食,保持大小便通畅,切勿用力排便。指导患者平时注意自我调节,保持心情愉快,规律服药,自我监测心率、血压,定期回院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5 护理展望

近年来,我国对AMI的护理有较深入的研究,从CCU的应用、介入治疗的开展、并发症的防治、饮食、心理护理以及康复指导,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治疗护理体系,大大降低了AMI患者的病死率,同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人口的老龄化,各类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呈上升的趋势,无疑给AMI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随着我国医学的不断发展、

护理方法的逐步更新与完善,相信AMI的康复率会不断提高,AMI病人的生存质量也将有极大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侯桂华,辜小芳.心血管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安全护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

社,2012:137-142.

[2] 王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临床护理,2014,12(29):350-351.

[3] 班玛措.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便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青海医药杂志,2010,40(1):41-42.

[4] 韦燕鹰.急性心肌梗死的防治及心理护理进展[J].健康必读,2012,11(12):285.

[5] 周彦,李海娟.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与护理进展[J].临床医学,2013,26(1):279-280.

[6] 吴翠云.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J].现代护理,2008,5(10):

123-124.

[7] 蒋小伟,曾惠清.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16例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1,8(2):66-69.

[8] 赵飞,李录华,王学军,刘艳.浅谈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中国医学装备,2014,8(11):44-45.

[9] 黄伟英,江海涛.床边检测BNP、TnT在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9):2566-2567.

[10] Nan Chunju.Nursing progress 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 accepting urokinase reperfusion therapy [J].Chinese Nursing Research,2010,24(9):2364-2365.

[1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18.

[12] 王牡丹.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09,12:105-106.

[13] 程义伟,郝思魁,赵卓.替罗非班对急性心梗患者PCI术后左室重构及近期预后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8(7):95-98.

[14] 海英.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护理新进展[J].微创医学,2011,6(5):481-482.

[15]刘燕青.导管室心脏急诊介入手术的护理观察及配合[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8):15—16.

[16]卫红梅.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护理进展[J].华夏医学,2013,6(26):1220-1221

[17]姬会霞,潘颖,石珂珂.经肱动脉、桡动脉不同路行PCI术后并发症的护理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23):44—45.

[18]王志宏.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9):22-23.

[19]王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J].护理与临床,2007,11(6):550.

[20]Cheng X,Li W,Guo J,et al.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sport activities, and risk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results of the INTERHEART study in China[ J] . Angiology,2014,65(2) :113–121.

急性心梗的护理查房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查房 【定义】 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又叫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临床表现常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进行性演变。按病变发展过程,心肌梗塞可分为急性心肌梗塞与陈旧性心肌梗塞。 【病因】 灌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并发粥样斑块破裂、出血、血管腔内血栓形成,动脉内膜下出血或动脉持续性痉挛,使管腔迅速发生持久而完全的闭塞时,如该动脉与其他冠状动脉间侧支循环原先为充分建立,即可导致该动脉所供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缺血。1h以上即可致心肌坏死,在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的基础上,发生心排血量骤降(出血、休克或严重那个的心律失常)或左心室负荷剧增(重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血压剧升或用力大便时)也可使心肌严重持久缺血,引起心肌坏死、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脂肪时)血脂升高,血液粘稠度增高,引起局部血流缓慢,血小板易于聚集而致血栓形成,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使冠状动脉痉挛,都可加重心肌缺血而致坏死,心肌梗死即可发生于频发心绞痛的病人,也可发生在原来并无症状者中。 【临床表现】 (一)先兆/前驱症状 约1/3病人突然发病,无先兆症状。2/3病人发病前数日至数周可有胸部不适、活动时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其中以初发型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恶化最为严重。 (二)主要表现 1.疼痛:最常见,也是最先出现的症状,性质可与过去曾发作的心绞痛相似,但程度较前者严重,难以忍受,大汗,有濒死感;疼痛持续时间长,一般>30分钟;休息或口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少数不典型者可表现为上腹痛,易误认为急腹症;部分病人疼痛可放射至下颌、咽部、牙龈、颈部,常被误诊为相应的其他疾病。 2.全身症状:可有发热,T38°C左右,持续约1周,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一般在发病24~48小时出现,为坏死物质吸收所致。 3.胃肠道症状:上腹痛可以是首发症状和主要症状,也可以是放射痛的表现;伴有恶心、呕吐等;多见于下壁心肌梗死,一般认为是坏死心肌对迷走神经的刺激。 4.心律失常:可以有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频繁发作,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室性期前收缩最普遍,室扑/室颤最致命。心肌梗死后在24小时内发生心律失常最多见和最为严重,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常规 1 、按危重症护理常规进行护理,遵守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 2、除颤器、抢救车预先放置床旁;立即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解除焦虑,必要时给与镇静剂。 3、立即给氧气吸入3-5L/min,24h持续吸入。 4、立即给与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神志、血压、心率、心律、呼吸变化。 5、立即建立留置针静脉通路并同时抽血送检。 6、遵嘱给与扩冠、抗凝、镇痛、镇静、溶栓等药物治疗,密切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必要时做好急症冠脉介入前准备工作。 7、密切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变化及尿量情况,观察皮肤粘膜牙龈及尿便颜色有无出血倾向。 8、及早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1)心律失常(1室颤的立即电除颤;(2快速室速的遵嘱应用利多卡因或可达龙;(3房室传导阻滞的尤其前壁心梗合并Ⅲ度A VB做好立即行人工起搏器治疗的准备。(4心率<50次/分,遵嘱给与阿托品静推,654-2或异丙肾上腺素泵入。 (2)急性左心衰氧气调制4-6 L/min,面罩加压给氧或简

易麻醉机给氧;遵嘱给与利尿剂、吗啡药物治疗。 (3)纠正休克遵嘱调整前后负荷,适当补充碱液。 9.被动或主动活动下肢,防止静脉血栓形成,注意观察有无栓塞表现。 10、做好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做好饮食指导和健康教育。(1)第一周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协助生活护理。 (2)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量多餐,进食不宜过快、过饱。第一周流食,第二周半流食,第三周软食,第四周恢复普通饮食。 (3)保持排便通畅,多食富含粗纤维食物,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11.健康指导 (1)合理饮食 (2)防治冠心病易患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血脂。 (3)调整生活方式,保持乐观情绪,减轻工作压力。(4)如没并发症,6周后科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适度。 (5)随身携带急救药物,以备急用。 (6)教育家属配合并支持患者改变生活方式,给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修养环境。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个案

案例:对一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一、典型案例 患者,女性,53岁,因“反复心前区闷痛3年余,加重伴气促、冷汗2小时”于2010年8月29日10:20入院,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住住院。 3年前患者因劳累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痛,并放射至左肩部疼痛,持续约几分钟,经休息而缓解,后在家人的劝说下到当地医院做心电图(ECG)提示“冠脉供血不足”,予以扩冠治疗。以后又多次于劳累过度或情绪激动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均经扩冠治疗而缓解。患者于2小时无明显诱因前出现乏力、胸闷、胸痛、气急、冷汗、颈部发紧、伴有恶心、呕吐数次,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急赴“当地医院”就诊,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入住院。 既往患糖尿病5年,高血压病3年,高脂血症2年,均规律服用药物控制于正常范围内。无冠心病家族史。 查体:体温36.8℃,脉搏92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80/50mmHg。神志清合作,扶入病房,体型稍胖,头颅五官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灵敏,颈软,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界不大,心率92次/min,心音低钝,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未扪及肿大,双下肢无水肿。 心电图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宽而深的Q波,T波倒置。 化验室结果示:WBC计数6.2×109/L,中性粒细胞70%;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K-MB升高,AST起病后10小时升高,5天后下降至正常。 入院诊断: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心功能Ⅳ级 2、原发性高血压 3、糖尿病

4、高脂血症 二、治疗要点 入院后立即置于ICU病房行心电监护抢救,吸氧2—3天,止痛、溶栓抗凝、扩冠、补充血容量、极化液等治疗,1周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情绪稳定,能下床轻微活动,无气急胸闷,胸痛缓解。 三、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饮食护理宜给低盐、低热、低脂、高维生素、适量蛋白易消化清淡的饮食,少吃多餐,最初2~3天流质饮食为主,以后根据病情逐步过渡到低脂、低胆固醇清淡半流饮食或软食。为了利于病人饮食每天进行两次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以增进病人的食欲。 2、活动与休息发病后1~3天应绝对卧床休息,尤其是最初的24小时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进食、排便、洗漱、翻身等活动由护士协助完成,并保持情绪稳定,其目的是减少心肌耗氧量,防止病情加重。对于有并发症者,应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卧床期间护理人员要协助患者进行被动或主动的肢体功能训练。若病情稳定无并发症,24h后可允许病人坐床边椅,协助患者进餐、洗漱,在患者活动耐力范围内,鼓励患者参与部分自理活动。第5~7天后可室内行走、室外走廊散步。 患者活动必须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与监测下进行,以不引起任何不适为宜。若活动时心率比安静时心率增加20~30次/分钟或15~20次/分钟(服用β受体阻滞剂后),血压降低10~15mmHg以上或血压异常增高,心电图上表现出心律失常或ST段移动,患者主诉乏力、头晕、呼吸困难、恶心、心前区疼痛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 3、氧疗护理遵医嘱给予2~4L/min持续或间断的鼻导管吸氧。氧疗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担,保证心脏及重要器官的氧要求,控制心梗范围。 4、保持大便通畅由于患者病情危重,需绝对卧床休息,而患者年老体弱,胃肠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与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与护理 急性心机梗死具有意外性、积累性,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种重大疾病[1],往往由于长时间同时又比较严重的心机缺血而造成心肌某些部位急速坏死。一般的表现是伴随胸闷胸痛、体内循环功能不畅,心电图反映出的心肌损坏、缺血等明显症状。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了21世纪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而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危险性最大,夺取人生命最多的一种疾病[2]。那么,面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我们该如何急救和护理呢? 1 急救 通过早期诊断、急诊血运重建、早期气管插管辅助通气、联合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进行循环支持等技术成功挽救了患者生命[3]。 2 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 2.1.1 对于此类患者,因病情特殊、危害性大,因此保证及时救治和病情跟踪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应该给患者提供较为安静的环境,不能将病人安排在吵闹、拥挤的地方,容易引起患者心情烦躁,心率波动较大。最好保证他们可以卧床疗养,在护理治疗期间杜绝探视,对于行动不便者应有专业护理人员负责患者的饮食起居,对于情况特别严重者,护理人员应承担一切患者起身、大小便等活动。同时,缓解心肌梗死患者的焦虑情绪,使患者放松心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4]。 2.1.2 保护大便通畅 大便用力可引起病情突变而出现并发症,甚至可导致心脏破裂,除劝告患者不宜屏气用力外,还应该多食用杂粮、水果以及易消化等食品,促进肠胃排泄,一定切忌辛辣食物,保证治疗期间排便通顺,每天饮用适量蜂蜜具有良好的效果。 2.1.3 保证充足的睡眠 保证每日睡眠 6~8h,对于急性期的患者,应保持室内安静,护士动作要轻柔,语言温和,避免患者情绪激动,晚餐不宜过饱,必要时遵医嘱服用镇静、安神药。 2.2 心理护理 2.2.1 患者一般情况下,对于疾病并不了解,容易产生焦躁不安、自暴自弃等行为,甚至具有恐惧、轻生等心理。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坏死标记物增高、心电图进行性改变,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同时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观察要点】 1、疼痛:为早期出现的最突出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安静时,诱因多 不明显,疼痛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较重,常呈难以忍受的压榨、窒息或灼烧样疼痛,伴有大汗、烦躁不安、恐惧及濒死感,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或数天,口服硝酸甘油不缓解。部分病人疼痛可向上腹部、下颌、颈部、背部放射。少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可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2、全身症状:疼痛后24—48小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升高至38℃左右, 可持续3—7天。伴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因坏死物被吸收引起。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恶心、呕吐、上腹胀痛和肠胀气,严 重者可发生呃逆。与坏死心肌刺激迷走神经以及心排血量下降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有关。 4、心律失常:多在发病1—2天内,24小时内最常见。室性心律失常最 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频发的、成对出现的、多源性或呈R onT 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以及阵发室性心动过速为心室颤动的先兆。心

室颤动是心肌梗死病人24小时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下壁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5、低血压和休克:疼痛中常见血压下降不一定是休克,而是低血压。 但疼痛缓解而病人收缩压仍低于80mmHg伴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烦躁不安、尿量减少、反应迟钝,甚至晕厥为心源性休克。为大面积心肌坏死,心肌收缩无力,心排血量骤减所致。休克多在起病数小时内至一周发生,发生率为20%左右。 6、心力衰竭:主要为急性左心衰竭,为梗死后心肌收缩力减弱或不协 调所致。病人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烦躁、发绀等,重者出现肺水肿,随后发生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等右心衰竭的体征。右心室心肌梗死者可一开始即出现右心衰竭的表现,伴血压下降。 【护理措施】 1、休息与饮食发病12小时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限 制探视,并告知家属休息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和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有利于缓解疼痛,以取得合作。保证充足的睡眠;低脂、低胆固醇、易消化饮食,避免饱餐;肥胖病人限制热量摄入,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克服焦虑情绪,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2、吸氧持续鼻导管吸氧2—5L/min,以增加心肌氧的供应。 3、心理护理监护病房的医护人员向病人讲述会严密监测病人的 病情变化,并及时得到治疗,以缓解病人的恐惧心理。向病人讲述疾病的过程及配合要点,说明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肌耗氧量而不利于病情控制。医护人员工作应紧张有序,避免忙乱给病人带来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监护仪报警声应尽量调低,以免加重病人负担。烦躁不安者可肌注地西泮使病人镇静。

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要点

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要点 【摘要】急性心肌梗塞是内科急诊,严重地威胁着病人的生命,病人在住院期间,除积极有效的抢救治疗外,还应得到合理的护理,才能使患者脱离危险,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病程,早日恢复。 急性心肌梗塞是内科急症,严重地威胁着病人的生命。我院心内科从2004年到2010年共收治急性心肌梗塞病人121例,男,108例,女13例,年龄在34岁至74岁,121例病人在住院期间经积极抢救治疗及合理的护理,除5例死亡外,其余116例均治愈出院,本文结合笔者的护理经验就AMI的护理原则介绍如下: 1 严密监护原则上做到“五勤”:勤监护、勤观察、勤汇报、勤处理、勤记录。有报道,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后30-60分钟。有56%-80%的病人发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引起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心动过速或室早等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绝大部分死于原发性室颤,而室颤又往往继发于复杂性心律失常之后,所以,特别要重视发病最初6小时3天内的监护。如条件允许应将患者迅速送入冠心病监护病房进行连续的心电图、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液动力学的监测,定时观察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及时采集标本送检,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及早汇报、处理。一般监护一周,有并发症时随时监测。 2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原则上做到“三要”、“三不要”:一要保持管道通畅;二要准确执行医嘱;三要根据监测指导输液。一不要滴数过快;二不要输液过量;三不要下肢输液。立即开辟静脉通道,用以维持血压,及时用药,补充血容量,调节电解质,酸、碱平衡,输液量每日不超过1000-1500ml,滴数每分钟在20-30滴,血液动力学监测,可根据监测数据指导输液,保留一条静脉通道,以便急用,为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尽管避免下肢静脉输液。 3 止痛原则上选用安全、有效的止痛剂,老人从小剂量开始,持续剧烈的疼痛表明心肌缺氧、缺血,病情仍在进展,常可导致梗塞面积扩大、严重心律失常、休克或心衰,应根据具体情况,遵医嘱给予止痛处理,可选用硝酸盐类、杜冷丁、吗啡类等止痛剂,老年患者应用扩冠止痛药物时,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应用中注意观察血压情况。 4 吸氧原则上做到“三要”:一要持续高流量吸氧48小时左右;二要根据病情调整氧流量及吸氧时间;三要在进餐后、睡前及排便时给予吸氧。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主要死于三大并发症而并发症的出现,又取决于梗塞的面积,梗塞的面积又取决于心肌缺氧的程度,急性期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搏出量降低,加重了心肌缺氧状态,故给病人高流量吸氧,3-5升/分,持续48小时,可改善心肌缺氧状态,缩小梗塞面积,为减轻心肌缺氧,应注意患者在排便时、睡前15分钟及进餐后给予吸氧,吸氧时间及氧流量可根据病情调节。 5 休息原则上做到“四要”:一要绝对卧床二周以上;二要减少搬动;三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建议收藏)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常规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坏死标记物增高、心电图进行性改变,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同时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观察要点】 1、疼痛:为早期出现的最突出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安静时,诱因多不 明显,疼痛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较重,常呈难以忍受的压榨、窒息或灼烧样疼痛,伴有大汗、烦躁不安、恐惧及濒死感,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小时或数天,口服硝酸甘油不缓解。部分病人疼痛可向上腹部、下颌、颈部、背部放射。少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可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文档交流 2、全身症状:疼痛后24—48小时可出现发热,体温升高至38℃左右, 可持续3—7天。伴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因坏死物被吸收引起...。。.。文档交流 3、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恶心、呕吐、上腹胀痛和肠胀气,严 重者可发生呃逆。与坏死心肌刺激迷走神经以及心排血量下降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有关.。...。。文档交流 4、心律失常:多在发病1-2天内,24小时内最常见。室性心律失常最

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频发的、成对出现的、多源性或呈R onT 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以及阵发室性心动过速为心室颤动的先兆。心室颤动是心肌梗死病人24小时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下壁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文档交流 5、低血压和休克:疼痛中常见血压下降不一定是休克,而是低血压。 但疼痛缓解而病人收缩压仍低于80mmHg伴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细而快、大汗淋漓、烦躁不安、尿量减少、反应迟钝,甚至晕厥为心源性休克。为大面积心肌坏死,心肌收缩无力,心排血量骤减所致。休克多在起病数小时内至一周发生,发生率为20%左右。.。.。.. 文档交流 6、心力衰竭:主要为急性左心衰竭,为梗死后心肌收缩力减弱或不协 调所致。病人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烦躁、发绀等,重者出现肺水肿,随后发生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等右心衰竭的体征。右心室心肌梗死者可一开始即出现右心衰竭的表现,伴血压下降..。.。.. 文档交流 【护理措施】 1、休息与饮食发病12小时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限制 探视,并告知家属休息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和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有利于缓解疼痛,以取得合作。保证充足的睡眠;低脂、低胆固醇、易消化饮食,避免饱餐;肥胖病人限制热量摄入,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克服焦虑情绪,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文档交流 2、吸氧持续鼻导管吸氧2-5L/min,以增加心肌氧的供应。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1a5939122.html,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 作者:刘晓杰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第19期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绀、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增高及心电图出现特征性和进行性改变[1]。同时可能诱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病死率很高。因此一旦确诊应及时有效地进行护理,以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现结合临床实践,介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 1 急救护理 1.1 卧床休息发现心肌梗死症状,确诊为心肌梗死时,应立即卧床休息,禁止翻身,立即用头皮式静脉留置针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以保证及时用药和保护血管。治疗护理尽量一次集中迅速完成,减少不必要的搬动患者,以减轻患者的心脏负担。 1.2 吸氧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心脏有迅捷的神经系统,心脏本身靠冠状血管供应血液和氧气。心脏对缺氧十分敏感,一旦缺氧就可导致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因此,吸氧是治疗中的重要一环[2]。通过氧疗可增加心肌血氧供给,改善心肌缺氧,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担,保证心脏等重要器官的氧需要,控制心肌梗死范围的扩大。根据病情一般患者2~4 L/min,甚至达6~8 L/min,8 h~12 h更换鼻导管一次,吸氧时间不超过72 h,有并发症者可延长吸氧时间。吸氧期间注意鼻导管通畅,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通畅。 1.3 疼痛的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明显的心前区疼痛,剧烈疼痛可引起反射性冠状动脉收缩,加重坏死区的心肌缺血,缺氧易诱发并发症。遵医嘱给予杜冷丁50~100 mg肌肉注射,必要时1~2 h后再肌内注射一次。用药后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心率变化,注意观察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放射部位以及缓解情况。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3~0.6 mg,迅速为唾液所溶解而吸收。1~2 min即起作用,约30 min作用消失。此类药物可扩张冠状动脉,减低阻力,增加冠状动脉循环的血流量。还可扩张周围血管,以减少静脉回流,降低心脏前负荷和心肌需氧,从而缓解疼痛。 1.4 静脉溶栓护理溶栓疗法是心肌梗死再灌注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降低心肌梗死病死率的有效治疗措施之一。因此要紧急检查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和血型、配血型备用,按医嘱用药。用药过程中及用药后要密切观察血管再通的指征,其指征为:心电图抬高的ST段于2 h内回降50%,胸疼2 h基本消失,2 h内出现灌注,心律失常,各种快慢缓解的心率失常均可出现,应做好抢救准备。密切观察心电图波形的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处理。在溶栓过程中,护士应仔细询问病史,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脑膜刺激征,有无皮肤、黏膜、牙龈出血,有无呕血、便血、黑便等。一旦发现出血倾向及时通知医生。

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

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导致心肌坏死。临床上表现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坏死标记物增高、心电图进行性改变,部分病人可有发热;同时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当病人的一支或多支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超过75%,一旦狭窄部血管粥样斑块增大、破溃、出血,局部血栓形成、栓塞或出现血管持续痉挛,使管腔完全闭塞,而侧支循环未完全建立;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诱因包括: ①交感神经活动增加,机体应激反应性增强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冠脉张力增高; ②休克、脱水、大量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率失常导致心排血量下降,冠脉血流量锐减; ③饱餐特别是进食高脂肪餐后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 ④重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或血压剧升等使心肌耗氧量剧增。梗死部位的心肌在冠状动脉闭塞后20-30分钟既有坏死,1-2小时大部分心肌呈凝固性坏死,一般需要经过6小时才出现明显的组织学改变。心肌梗死的瘢痕愈合约6-8周,即成为陈旧性心肌梗死。 (二)临床表现 与心肌梗死部位、面积大小、侧支循环情况密切相关。 1.先兆症状约有51%-81.2%的病人在起病前数日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特别是新发生心绞痛及原有心绞痛加重较为突出,表现为发作较以往频繁,程度较前剧烈、持续时间较久,硝酸甘油疗效较差,诱发因素不明显。心电图呈现明显缺血性改变即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表现。及时住院处理,可使部分病人避免发生心肌梗死。

急性下壁心梗护理查房

护理查房 患者病史简介 患者张秀路,男,62岁,因突发胸闷、大汗6小时于2月25日20时入院。 现病史:入院前6小时,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为胸骨后憋闷感,伴后背及颈部不适,伴出汗、乏力,无咯血及呼吸困难,无意识不清,抽搐及二便失禁,无左上肢放射痛,无言语及肢体活动不利,无烧心反酸,症状持续不能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而来我院,急诊以“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症”收入我科住院。患者患病以来饮食睡眠差、精神差,二便正常。 既往史:高血压 个人史:吸烟 家族史:无相关病史 过敏史:否认过敏、食物过敏史 身体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如下 T 36.5、P 48次/分、R 16次分、BP 120/70mmHg 辅助检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Ⅱ、Ⅲ、aVF 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

入院诊断 1、急性下壁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2、高血压3级,很高危 一级护理,病危,低盐低脂饮食,心电血压指脉氧监测,卧床休息,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负荷量及替罗非班抗血小板、急查血常规、肾功电解质,心肌酶心肌标志物,血凝四项,D-二聚体定量,乙肝五项、输血前项,建立静脉夜路,完善术前准备:碘过敏实验,备皮,标记双足背动脉。于导管室行冠脉造影+PCI术与右冠植入支架一枚,行临时起搏器植入术。 扩展:1、临时起搏器应用重要性:心梗患者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室性期前收缩最普遍,室扑/室颤最致命。心肌梗死后在24小时内发生心律失常最多见和最为严重,是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下壁心肌梗死常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 因此临时起搏器应用于此心梗病人,能够使病人平稳渡过危险期,降低死亡率。 2、心肌梗死的定位导联 V1~V3 导联→前间壁 V3~V5 导联→局限前壁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工作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护理 工作流程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常规 按内科系统及本系统疾病的一般常规执行。 【病情观察】 1.病人对有关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心理状态、自理能力。 2.血压、脉搏、心率、心律变化。 3.有无潜在并发症的发生。 【症状护理】 1.加强心电监护,密切观察24小时心电图、血压、呼吸,必要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注意尿量、意识等情况。 2.经溶栓治疗,冠状动脉再通后又再堵塞,或虽再通但仍有重度狭窄者,可紧急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放支架术扩张病变血管。 3.疼痛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遵医嘱给予及时有效的解除疼痛的药物。 4.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按休克护理常规执行。 5.合并心律失常与心衰的护理:按心率失常及心衰护理常规执行。 6.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预防并发症,如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脏破裂、室壁瘤、栓塞等。 7.行溶栓治疗时应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一般护理】 1.床边心电、呼吸、血压的监测,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物。

2. 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并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病情稳定鼓励病人床上做肢体活动,并发症者应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 3.给予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伴心功能不全者应适当限制钠盐。 4.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用缓泻剂。 5.与病人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病人的思想活动,尊重病人的人格,确认病人的痛苦,接受病人对疼痛的行为反应。 6.在病人活动耐力范围内,鼓励病人从事部分生活自理活动。 【健康指导】 1.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避免肥胖及缺乏运动等不良因素。 2.合理调整饮食,适当控制进食量,禁忌刺激性食物及烟、酒,少吃动物脂肪及胆固醇、热量、糖类含量较高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3.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紧张、劳累、情绪激动、便秘、感染等。 4.注意劳逸结合,康复期适当进行康复锻炼。 5.按医嘱服药,随身常备保健盒等,并定期门诊随访,坚持治疗。 6.指导病人及家属当病情突然变化时应采取简易应急措施。

对急性心梗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护理学范文.doc

对急性心梗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护理学-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了对急性心梗患者的急救与护理问题,为今后应对急性心梗病例提供实践经验。方法:对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进行急救并护理的40例急性心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的患者最终恢复良好。结论:挽救急性心梗患者的生命必须依靠急救与护理。 【关键词】急性心梗;急救;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因持续缺血或缺氧而引起的心肌坏死症状,属于常见急症,一般病情危重、变化迅速并且猝死率较高[1],而且多伴有并发症。我院统计了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的40例急性心梗病例的急救及护理结果,经过本院妥善的急救与护理后,暂时没有出现死亡病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9个月时间里我院收治并已经完成急救与护理工作的急性心梗患者40例,年龄在51~65岁,平均年龄为(56.22±2.14)岁。所有患者中,男25例,年龄在51~59岁;女15例,年龄在55~65岁。就疾病类型而言,慢性呼吸道感染病例11例,高血压病例19例,糖尿病病例10例;就首发症状而言,表现出胸闷的病例22例,表现出心慌的病例15例,表现出腹痛的病例3例;就心脏出现的状况而言,急性前壁心梗病例26例,急性下壁心梗病例14例。 1.2方法 1.2.1急救措施第一,储备充足的急救药品和专业医疗器械,患者入院应立即送往重症监护室,进行连续心电图实时监控。在

抢救过程中要保障电复律监护仪和临时起搏器的有效运转,抢救用的药物和医疗设备要时刻处于待命状态。只要保证对医护人员平时的急救技术培训,就可以让他们在接到任务时立即进入状态。第二,对患者进行早期足量的氧疗,采用鼻导管帮助患者吸氧,在调节氧流量时,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妥善设置参数。入院首周应给予较高流量的氧气,建议维持在 4.5~5.8L/min,待患者症状缓解后,可以改为低流量供氧,氧流量维持在 1.1~2.1L/min[2]。第三,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把握液体的计量和流入速度,补充血容量,调节电解质,随时静脉治疗给药。注意,在一天以内不得输入超过500~1500ml的液体,输液速度不超过20滴/min。第四,适时镇静止痛并观察药物反应,急性心梗患者在急性期大多会具有胸前区疼痛难忍的症状,并伴随着情绪的不稳定,常常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第五,做好持续的心电监护工作,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如果患者病情变化,应立即采取电复律术,电复律电量在250~300J为宜。 1.2.2护理措施第一,监护室要时刻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和血压状况,特别是患者刚住院时要对其进行24小时的连续监测。第二,禁止有疼痛感的患者下床并严格控制患者的休息时间。第三,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进行密切观察,预防突发状况。第四,监督患者少食多餐,健康饮食。第五,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和护理,避免患者出现大幅度的情绪波动。第六,控制患者饮食,只允许患者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前3天的食物必须清淡并富含纤维素,3~7天时可以食用软质食物,并且一定要严格遵循低盐低脂的原则。 1.3评价指标 对40例急救成功的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观察,例如心脏、

急性心梗的护理

一例急诊PCI术病人的护理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38岁,因“突发胸痛3小时”于2015年1月29日23:50由急诊平车送入我院心内科,入院时生命征:T36.2℃, P71次/分,R20次/分,BP158/94mmHg。患者神志清楚,急性病容,半坐卧位,自诉3小时前在饮酒后突发剧烈胸痛,以心前区为主,伴大汗淋漓及心前区压榨感,既往有高脂血症、长期抽烟喝酒史。查体配合,头颅五官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灵敏,口唇紫绀,伸舌中,颈静脉充盈,双肺呼吸音弱,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律齐,心音低钝,无杂音。全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触及,四肢活动自如,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显示(2015年1月29日于贺州市中医院所做)超急性心肌梗死。实验室检查结果示:谷丙转氨酶(ALT)105 U/L,谷草转氨酶(AST)489 U/L,肌酸激酶(CK)4465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335 U/L,乳酸脱氢酶(LDH)1044 U/L,α羟丁酸脱氢酶(HBDH)938 U/L。入院诊断:1.广泛前壁心肌梗死2.冠心病3.高脂血症。予行急诊PCI术,结果提示:前降支近段闭塞。予植入一枚3.5mm×15mm乐普雷帕霉素药物支架一枚后,TIMI血流3级。术后予抗凝抗血小板,营养心肌、改善循环等对症处理。经9天治疗,患者病情好转,予出院。 2.主要护理措施 2.1入院处理 2.1.1备好抢救所需用物接到急诊科来电,立即备好抢救床,连接氧气装置以及心电监护,准备抽血针头、试管、留置针头等用物;备好抢救车,以方便抢救工作进行。 2.1.2严密病情观察及抢救(1)患者23:50到达病房,两名护士及家属协助患者平稳过床后,一名护士立即遵医嘱予鼻导管吸氧,氧流量2L/min;上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早;(2)另一名护士建立静脉通道,为方便手术的进行选择左侧肢体进行穿刺;同时遵医嘱急查血常规、生化、发光、凝血、传染病筛查及血气分析等,并予0.9%氯化钠250ml+门冬氨酸钾镁20ml静脉滴注;(3)在操作的同时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安抚患者及家属情绪,下病危通知。 2.1.3遵医嘱用药(1)抗血小板凝集:静脉推注替罗非斑氯化钠注射液5ml后以5ml/h走速微泵注入,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拜阿司匹灵)300mg、硫酸氢氯吡格雷片300mg口服;(2)稳定斑块:予阿托伐他汀钙片60mg口服;(3)扩血管:予0.9%氯化钠50ml+硝酸甘油5mg微泵注射,走速3ml/h;(4)抗凝:予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4100u皮下注射;(5)减轻疼痛:予曲马多0.1g肌肉注射。2.1.4术前护理(1)经值班医生请示科主任后即行急诊PCI术并与患者家属签订手术同意书,通知介入室做好准备工作,准备电梯;(2)备皮范围:双侧腹股沟区(包括会阴部)及右侧前臂,更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案例:对一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 一、典型案例 患者,女性,53岁,因“反复心前区闷痛3年余,加重伴气促、冷汗2小时”于2010年8月29日10:20入院,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住住院。 3年前患者因劳累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痛,并放射至左肩部疼痛,持续约几分钟,经休息而缓解,后在家人的劝说下到当地医院做心电图(ECG)提示“冠脉供血不足”,予以扩冠治疗。以后又多次于劳累过度或情绪激动后出现心前区压榨样疼痛,均经扩冠治疗而缓解。患者于2小时无明显诱因前出现乏力、胸闷、胸痛、气急、冷汗、颈部发紧、伴有恶心、呕吐数次,含服硝酸甘油无效,急赴“当地医院”就诊,急诊以“急性心肌梗死”收入住院。 既往患糖尿病5年,高血压病3年,高脂血症2年,均规律服用药物控制于正常范围内。无冠心病家族史。 查体:体温36.8℃,脉搏92次/min,呼吸24次/min,血压80/50mmHg。神志清合作,扶入病房,体型稍胖,头颅五官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圆等大,对光反射灵敏,颈软,无颈静脉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界不大,心率92次/min,心音低钝,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未扪及肿大,双下肢无水肿。

心电图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宽而深的Q波,T波倒置。 化验室结果示:WBC计数6.2×109/L,中性粒细胞70%;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K-MB升高,AST起病后10小时升高,5天后下降至正常。 入院诊断: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心功能Ⅳ级 2、原发性高血压 3、糖尿病 4、高脂血症 二、治疗要点 入院后立即置于ICU病房行心电监护抢救,吸氧2—3天,止痛、溶栓抗凝、扩冠、补充血容量、极化液等治疗,1周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情绪稳定,能下床轻微活动,无气急胸闷,胸痛缓解。 三、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饮食护理宜给低盐、低热、低脂、高维生素、适量蛋白易消化清淡的饮食,少吃多餐,最初2~3天流质饮食为主,以后根据病情逐步过渡到低脂、低胆固醇清淡半流饮食或软食。为了利于病人饮食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 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措施及护理要点 立即绝对卧床休息 镇痛镇静:1)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3-0.6mg ,胸痛未缓解,遵医嘱及早使用杜冷丁或吗啡 2)烦躁者适当给予安定10mg静注或肌注 吸氧 3~6L/min 建立静脉通道滴速 < 40 滴/分 心电监测密切观察心率、心律、呼吸、血压、神志和周身情况 抗凝治疗首选肝素,维持凝血时间在正常的2倍左右,并注意出血倾向 溶栓治疗使用于发病几小时以内的患者,要求在入院30~60min内进行常用药物:尿激酶、链激酶 常用药物 1。β受体阻滞药以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 2.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减低心脏前后负荷 3.硝酸盐类硝酸甘油硝心痛硝普钠 常见并发症 1。心律失常 2。心力衰竭 3。心源性休克 经皮肤内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 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

护理要点 一般护理:1)单人房间,保持环境安静 2)做好心理护理,避免情绪激动。预防并消除紧张情绪 3)绝对卧床休息一周,一周后若病情稳定可在床上活动肢体,2周后可坐起,3周后可下床活动,注意 逐渐增加活动量。 4)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过饱、油腻,忌烟酒。 5)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过度用力或屏气,便秘可用导泻剂。2、临床观察:1)严密观察并记录动态心电图监测变化。 2)观察生命体征及尿量,记录24小时出入量。 3)观察胸痛的缓解情况及胸痛的性质。 4)观察动态心肌酶情况。 3、药物观察内容:1)吗啡或杜冷丁有呼吸抑制作用,吗啡同时有降压作用,应严密观察呼吸、血压。 2)应用抗凝或溶栓药物时,要随时观察出血症状和体征。 3)使用血管扩张药时应注意疗效和副作用,如硝酸甘油可引起头痛,并根据血压调节药物浓度。 4)抗心律失常药利多卡因,用药过量可发生嗜睡、定向力障碍和肌肉抽搐。 4.预见性观察:注意及早发现并发症 1)心律失常:各种逸博,室早,心室颤动,AVB,

急性心梗患者的护理及康复指导

急性心梗患者的护理及康复指导 发表时间:2013-05-08T11:32:05.5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7期供稿作者:张桂冉[导读]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冠心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急性心梗是冠心病最严重的类型。 张桂冉(河南省扶沟县中医院 461300)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7-0332-0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冠心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急性心梗是冠心病最严重的类型。急情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的局部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临床表现可有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并有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的改变,是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起病急骤,变化快,病死率高[1],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给社会和患者带来深重的负担。现对5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及康复指导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2009-2011年我院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者58例,其中,男53例,有烟酒嗜好者51例,女5例,年龄42-70岁,平均51岁,患者均符合我国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下壁梗死28例,前壁梗死6例,广泛前壁+下壁梗死24例。经积极合理治疗,31例治愈,23例好转,4例死亡,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效果及预后均较满意。 2、护理措施 2.1一般护理 2.1.1重视心理护理现代护理要求我们把病人看作是生物-心理-社会和文化的整体,从病人的需求出发,满足病人的实际需求,此类病人病情危重,心理压力大,因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均有焦虑情绪,并且发病3d内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7d内,同时急性心肌梗死出现严重并发症一般均在发病几天内,故心理护理极为重要。急性心肌梗死起病突然,患者感到心前区剧烈的压榨性疼痛,有窒息、濒死感,因而病人常常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心理,对于这种患者除应按医嘱立即给予止痛及镇静药物,在观察病情的同时应给予安慰、关心、尊重和体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列举病区已康复的病例,使患者克服心理障碍,消除其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按医生的嘱咐卧床休息,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治疗,安全平稳渡过急性期。 2.1.2 疼痛护理由于心肌持续缺血缺氧,代谢产物积聚或产生多肽类致痛物质刺激神经末梢,经神经传导至大脑产生痛觉,患者感觉心前区剧烈疼痛,继而烦躁不安,进而导致血压升高,心动过速,使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加重病情。因患者多发病突然,并伴有疼痛,因此护士要认真观察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疼痛剧烈者,遵医嘱给予哌替啶50-100mg肌肉注射或吗啡5-10g皮下注射,必要时可重复使用疼痛较轻者可给予可待因片口服或硝酸甘油0.3mg舌下含服,同时做好监护、勤测血压、监测心率,保证供氧及静脉管路通畅,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面色的变化,抓住抢救时机,准确给药,减轻患者痛苦。 2.1.3药物治疗护理时的护理①静脉溶栓患者护理人员在注射溶栓药物时要观察注射部位,确保针头在血管内,防止药液外漏。同时要注意有无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②做好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的患者血压监测,硝酸脂类药物有脸红、头痛等不良反应,应预先告知患者,避免紧张心理;③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时,要监测心率,若患者出现厌食、心悸、黄绿视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严格掌握给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确保患者安全。 2.2溶栓的护理静脉溶栓是急性心梗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措施,在确诊心肌梗死2小时内为溶栓治疗的黄金时间,急性心梗早期溶栓治疗能快速缓解胸痛,病死率明显下降,因此指导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在溶栓前护士应常规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和血型。向患者家属介绍治疗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迅速配制并按限定的时间给药,因溶栓患者可能会出现其他部位的出血,因此要做好溶栓时的护理,设专人看护,密切观察患者心电变化、意识、瞳孔对光反射,尤其是有无出血等情况,一旦发生,及时控制。在溶栓进行30min内,每10min测量1次血压,溶栓结束后,3h内每隔30min测量1次。做好患者及家属溶栓后的护理,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溶栓治疗的患者,应尽量减少肌肉注射,避免出血及影响对心肌酶的观察。 2.3饮食护理急性期应给予富含维生素、足量蛋白质的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食物易消化,含必需热量和营养、低钠低脂而少产气为好的食物和水果,鼓励患者戒烟酒,病情好转2周后可进普食。急性心肌梗死恢复后的所有病人均应采取饮食调节,即低饱和脂肪和低胆固醇饮食,可减少再发。 2.4康复指导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1周,并告诉患者其重要意义,一周后若无并发症,可根据病情扶患者慢慢坐起,鼓励患者按常规计划进行活动,同时向患者解释活动的目的,如促进心脏侧枝循环的建立,减少肺部感染及血栓性疾病等,可缩短疗程,使患者予以配合。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疾病的观察和护理要点,临床工作中严密观察病情,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在做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更要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为其提供合理膳食以及做好康复指导等一系列综合有效的护理措施,亦是减少病死率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P154. P161.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护理_计划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计划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所致心肌坏死。主要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大汗、烦燥不安等,含服硝酸甘油无效,严重者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常见的护理问题有:(1)疼痛;(2)恐惧;(3)焦虑;(4)自理缺陷;(5)活动无耐力;(6)便秘;(7)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脏骤停。 一、疼痛 [相关因素] 心肌缺血、缺氧。 [护理目标] 1、病人主诉疼痛次数减少,程度减轻。 2、能识别引起疼痛的因素。 3、能够运用有效的方法减轻或缓解疼痛。 [护理措施] 1、遵医嘱给予镇痛处理。 2、向病人解释引起疼痛的原因,指导病人避免心绞痛的诱发因素。 3、密切观察有心律失常、病人面色、心率、呼吸及血压变化,并记录。 4、指导病人采用放松技术,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 [重点评价] 病人疼痛缓解的程度。

二、恐惧 [相关因素] 1、胸闷不适、胸痛、濒死感。 2、因病房病友病重或死亡。 3、病室环境陌生/监护、抢救设备。 [护理目标] 1、病人能说出恐惧感觉。 2、安全感和舒适感增加。 3、能采取应对方法。 [护理措施] 1、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对病人的恐惧表示理解。 2、尽快地使病人熟悉环境并介绍监护系统等医疗设备。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3、抢救危重病人时用屏风遮挡,减少不良刺激。 4、护理工作中应从容、镇定,避免紧张、忙乱。 5、及时解除病人的痛苦,以增强其安全感和舒适感。 6、关心病人,经常给予病人减轻恐惧状态的语言性和非语言性安慰,如握住病人的手等。 [重点评价] 病人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三、焦虑 [相关因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