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用证欺诈论文

信用证欺诈论文

信用证欺诈论文
信用证欺诈论文

论信用证欺诈及其风险防范

中文摘要

作为国际贸易结算中使用最为广泛、最重要的支付方式,信用证以银行信用替代了商业信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国际贸易结算的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国际间贸易往来的数量和规模的增多,信用证支付手段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但信用证有其为国际贸易结算带来便捷的积极的一面,也有其因自身固有特点所带来的弊端。信用证欺诈、信用证诈骗等问题时刻威胁着信用证当事人的利益,而信用证欺诈,主要是指利用信用证制度的独立性原则和单证严格相符原则,提供表面记载与信用证要求相符,但实际上不能代表真实货物的单据,骗取货款支付,或开立虚假信用证或利用软条款信用证实施欺诈。

因此,我们需要对信用证欺诈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研究,承继前人的思想,力求总结出最有说服力、理性的观点和看法,找到有效途径减少这类问题的发生,平衡出口商和进口商的地位,保障进出口商的正常利益不受威胁。

关键词: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信用证,信用证欺诈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日益扩大,国际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当今国际贸易主要支付手段并被广泛采用的就是信用证,其显著的特征就是买卖双方以信用证为媒介,附带若干单据实现钱货转移。信用证作为“国际商业生命的血液”以其无可替代的作用保证了商业机体的活力。它以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以能为身处不同国家的买卖双方提供更为安全的支付途径而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国际上看,15%的跨国贸易额使用信用证结算,每年为1万多亿美元。在我国,使用信用证结算的进出口贸易要占30%。毫无疑问,信用证曾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由其特点决定的弊端,如信用证欺诈、信用证诈骗,软条款问题等得不到根本解决。信用证欺诈的频繁发生破坏了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对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信用证使用率在全球范围内普遍下降,尤其在欧美地区较为显著。信用证结算方式的国际地位堪忧

中国大陆的信用证欺诈十分严重。1987年8月1日开始,中国的银行在所有开出的信用证上加上“按照国际商会第400号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的条款开立”这一条款,以接受UCP的规范。但此后数年间信用证诈骗案层出不穷,部分案件涉及数额巨大影响深远。如2000年判决的牟其中案,银行损失金额达到4000

万美元。随着信用证诈骗案件越来越多的发生,问题似乎越来越严重。

因为信用证诈骗所造成的严重问题是,不仅开证申请人不想支付,银行往往不愿兑现信用证,或拖延信用证的付款,有时是主动停止支付,但更多的是被动止付,主要是被法院冻结止付。一个国家的金融公司的形象与声誉往往直接和国家的形象与声誉联系在一起。外国银行频繁状告并指责中国的商业银行作为开证行不偿付,作为议付行的不履行承兑人的责任。这一结果损坏的不但是银行的国际形象,更会造成中国国际形象的损害。瑞士银行环球贸易融资部亚太区总经理Rolf M. Berweger在1999年中国国内举办的一个研讨会上说:“据我所知,目前除中国银行等大银行以外,其他中国的银行开出的信用证都在国外被秘密加保(兑),否则(外国的)出口商不接受。”

因此研究信用证欺诈问题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对于信用证的欺诈方式和防范措施的认知,对于防范信用证欺诈至关重要。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信用证欺诈造成受欺诈者的正当利益的损害,破坏了信用证管理制度,削弱了银行信用的作用,扰乱了正常的经济贸易秩序。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信用证欺诈的防范机制与救济机制。无论是贸易当事人和银行主动防范,还是司法机关进行救济,都必须先明确信用证欺诈的内涵和表现形式,然后才能总结对应不同形式的欺诈类型,以及不同角色对其的防范和救济措施。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信用证欺诈的概念和特点、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信用证欺诈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从出口商、进口商、银行三方的角度研究规避信用证欺诈风险的措施。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及相关的书籍,先熟悉国内学者们对信用证软条款的观点和看法,较全面的理解来分析其带来的问题,并从不同学者的论点中作出透彻的分析,以期从更全面和理性的角度分析其性质和成因。最后通过结合文献资料的阐述,给出应对信用证欺诈的风险防范建议。

1.3 文献综述

对于国际信用证使用情况的研究,学者郭建军在2005年有所分析总结,欧美发达地区的信用证使用比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85%下降到不足20%(数据来源于英国SITPRO's Letter of Credit Report,11 April 2003);在发展中国家当中,信用证仍是主要支付手段,但其使用比率确实也在下降当中。对于信用证的未来运用方面,姚新超教授从不同类型的信用证出发分析,将即期、远期、备用信用证的发展方向明确了道路。其中笔者颇为推崇的是电子商务在信用证支付中的应用,将促进支付成本的节约以及便捷化,交易安全保障体系也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要挽救信用证在国际支付中的主体地位,就必须解决其几大相关问题,信用证欺诈领域的研究便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频繁发生的信用证欺诈案,扰乱了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给国际贸易行业的积极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害。在立法和司法的层面上,保护被欺诈人的权益,已成为国内外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重点研究领域的课题。我国国内研究信用证欺诈法律问题的著作主要有杨良宜编著的《信用证》、李金泽编著的《信用证法律风险防范》、徐冬根编著的《信用证法律与实务研究》、金赛波与李健编著的《信用证法律》、金赛波编著的《中国信用证法律和重要案例点评》、顾民编著的《最

新信用证操作指南》等。此外,国内司法实务界根据相关司法实践也对信用证欺诈问题进行探讨,如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四庭主编的《信用证纠纷典型案例》、杨长春的《国际金融欺诈案例集》、伏军的《英美信用证案例评选》等。

国外特别是英美法系多家,更多地依据判例对信用证欺诈法律问题进行研究,但也不乏理论专著。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Raymond Jack,Ali Malek 与David Quest合著的《Documentary Credit》,书中探讨信用证基本原则与相关法理;Brian A. Blum所著的《Contracts Examples and Explanations》则阐述相关判例进行分析;Ross P. Buckley与Xiang Gao 所著的论文《The Development Of The Fraud Rule In Letter Of Credit Law: The Journey So Far And The Road Ahead》则对信用证欺诈相关法律规则的发展进行了研究。

综合信用证欺诈相关的中外文献,信用证欺诈的相关问题没有得到法律上的或国际惯例的明确规定,而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主要集中在信用证欺诈的成因和例外原则适用等问题上。本文拟主要探讨信用证欺诈的防范措施,以期丰富信用证欺诈的研究成果,对信用证欺诈例外原则的适用有所启发。

2 信用证欺诈分析

2.1 信用证简述

2.1.1 信用证的概念及特点

信用证结算是国际贸易的一种结算方式,全称是跟单信用证。它是银行应进口商的要求,开出以出口商为受益人的、凭提交符合信用证项下的单据兑付的一项书面付款承诺。信用证结算主要遵循《跟单信用证统一规则》(Uniform Customs and Practice for Documentary Credit)的规定进行,还有《关于审核跟单信用证项下单据的国际标准银行实务》ISBP、《跟单信用证乡下银行间偿付统一规则》URR725等补充性文件规范信用证业务。其与其他结算方式区别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信用证是银行信用,开证行承担第一性的付款责任。

(2)信用证是自足文件,独立于基础合同之外,体现的是相对独立原则。

(3)信用证是纯单据业务,银行只处理单据。

2.1.2 信用证结算的业务流程

信用证是以银行信用替代商业信用,以保证受益人顺利交单收汇。其具体的支付结算流程有别于其他的结算方式。

(1)进口商与出口商洽谈签订购货合同

(2)进口商以开证申请人身份向进口底开征银行盛情开立信用证

(3)开证行开立信用证,交进口商(申请人)确认

(4)进口商确认信用证后,开证行将信用证寄往出口地通知行

(5)通知行接到来证后,通知出口商(受益人)取证

(6)出口商取得信用证后,审核无误即放货备单;身何处与合同有不符点,即向进口商发出信用证修改函

(7)出口商向出口地议付银行进行交单议付

(8)议付行审核单证是否相符,然后付款

(9)议付行向开证行提示汇票以及提交全套单证,请求付款

(10)开证行收单付款后,进口商向开证行付款赎单

2.2 信用证欺诈的概念

自信用证制度产生以来,国际上对于何谓信用证欺诈并无统一的认识。最早将欺诈概念引入到信用证交易中,是美国1925年的Maurice Q'Meara v.National Park BankG一案中卡多佐(Cardozo)法官认为: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即如果(开证)银行作出进行调查的选择,并通过调查发现所提交的货物并不真正是单据所描述的货物,银行可以在有过失的卖方的迫使下支付货款,而将他对欺诈行为已经知情置于不顾。该观点第一次向传统的信用证独立性原则提出了挑战,当单据中的虚假陈述在支付前被发现时,卖方不得威胁银行以取得货款。但该观点因与信用证独立原则相悖,而在当时未能得到法庭的认同。而在美国1941年的 Sztejn vs. J. Henry Schroder Banking Corp一案中,法院以卖方欺诈为由下令银行拒绝按信用证向卖方付款。法院在判决中认为:“如果卖方确有欺诈行为,即他所交付的货物不仅仅是质量低劣,而是一文不值的垃圾,而且银行在付款之前已经获悉了这种欺诈行为,那么,让银行拒绝付款是不为苟刻的。”在1968年至1984年间,美国法院先后在几个案件中均以此为判例,发出了付款禁令。然而,《美国统一商法典》对于“伪造”、“欺诈”、“交易中的欺诈”都没有下定义。

国际商会在UCP500当中也没有具体规定信用证欺诈的含义。事实上UCP500与美国的国内制定法UCC5不同,它对各类信用证相关概念是没有专门定义的。国际商会的银行技术委员会曾在经过努力尝试定义一些概念之后认为,“在UCP500中提出一个明确的术语章节是一个可怕的尝试。”解释是因为“这将引起许多国家委员会之间的争议,并且不能保障对这些定义的下法能达到共识,所以这种尝试最终被放弃了。”

我国《民法通则意见》第68条对欺诈下的定义是,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表示的行为。可以看出,欺诈实质是以违反诚实信用的手段剥夺他人的经济利益的行为。然而,由于信用证业务的特殊性,以民法上的欺诈规定来判定信用证欺诈的存在与否,不但困难而且缺乏说服力。

最高人民法院在其审理的(2000)经终字第155号信用证欺诈纠纷中明确了信用证欺诈的概念。然而在后来的司法实践中最终未能采用此概念。2005年1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68次会议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信用证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并对信用证欺诈作了规定,明确了四种情形可认定为信用证欺诈:

(1)受益人伪造单据或者提交记载内容虚假的单据;

(2)受益人恶意不交付货物或者交付的货物无价值;

(3)受益人和开证申请人或者其他第三方串通提交假单据,而没有真实的基础交易;

(4)其他进行信用证欺诈的情形。

这一规定为中国司法过程中如何准确判断信用证欺诈提供了基础性的法律依据。但该规定仍更多的偏向原则性规定,缺乏权威性的学理内涵。

在国内,理论界和银行界对信用证欺诈的定义,一般认为可从广义上和狭义上进行理解,广义上的信用证欺诈泛指一切涉及信用证交易的欺诈行为;而狭义上的信用证欺诈是指受益人实施的欺诈行为,即信用证欺诈是指在涉及信用证支

付结算过程中,当事人利用跟单信用证机制中单证相符即予以付款的规定,提供表面记载与信用证要求相符,但实际上不能代表真实货物的单据,骗取货物支付的商业欺诈行为,其主要特征是伪造、变造信用证下要求的商业单据或故意提供记载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单据。本文对信用证欺诈的定义采用的是广义上的。

2.3 信用证欺诈的构成

信用证欺诈需具备以下要件:

(1)当事人主观上是出于故意,既明知其欺诈行为可能使另一方当事人陷于错误认识,并希望另一方当事人基于错误认识而为一定行为;

(2)欺诈的一方实施了积极的行为,即通过隐瞒事实真相或者制造假象,进而利用信用证的独立性以及运行机制的漏洞进行欺诈的行为。例如伪造单据、变造信用证等;

(3)受欺诈人基于错误认识,做了某种显然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的行为。这里表明的是欺诈行为与错误意思表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如买方和卖方共同欺诈,使开证行错误地同意承兑,又如受卖方欺诈使买方和开证行错误地同意承兑;

(4)欺诈行为已经或必将造成受欺诈者的财产损害。

2.4 信用证欺诈的危害

信用证的特点决定了它本身不具备防止欺诈的功能,不仅如此,企图欺诈的不法分子更可以利用信用证的特性,谋取不正当的利益。信用证业务在促进国际贸易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欺诈造成的损失数目惊人日益严重。作为发展中国家,并且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中国防范信用证欺诈的能力依然羸弱,屡屡成为国际贸易骗子的下手目标。

信用证欺诈危及的对象主要是贸易当事人和银行。不但如此,从宏观上来说,信用证欺诈的泛滥还会引起国际贸易秩序的混乱。

(1)受益人欺诈的情形中,进口商(开证申请人)会被骗取货款。

(2)开证申请人利用软条款进行欺诈的情形中,出口商或会被骗货物,或被骗预付款项;并且出口商制单困难,容易造成单证不符,收汇困难。

(3)作为信用证服务的提供者,银行也必然受到影响,尤其是信誉受到损害。从而降低人们对其业务可靠度的信心,严重的可能引起大量储户抽资,使银行其他业务深受打击。

(4)软条款的泛滥会使国际贸易的纠纷增多,造成局部地区甚至全球的贸易秩序混乱。而且交易者逐渐丧失对信用证结算方式的信心,信用证在全球范围内的结算地位不断下降,在欧美地区尤为严重。

3.4 信用证欺诈的特点

3.4.1 国际性

信用证支付是国际贸易支付的主要方式之一。国际贸易是在世界各国间进行的,跨洋越界,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一般涉及两个以上国家,若是转手贸易或转租船舶,则要涉及多个国家。由此发生的信用证诈骗案件自然也会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而且行骗者和受害者往往处于不同国度,诉讼必然带有涉外因素,涉及到国家间法律冲突与司法协助问题。信用证欺诈的这种跨国性使得受害方跨

越国界保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受到很大限制,有的甚至根本没有行使这种权利的可能。因为一旦诈骗出现,行骗者往往已携款物逃之夭夭,跨国追索付出的人力、物力等各项支出巨大,往往接近甚至超出诈骗所造成的损失,而且,追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还有的受害人基于“家丑不外扬”及自身利益与信誉考虑,遭欺诈也不报案、不通告。

3.4.2 复杂性

信用证业务不仅涉及到众多处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而且涉及到众多的环节以及国际惯例、法律和复杂的专业技术知识。例如一项进口业务涉及许多单证,包括运输单据、保险单据、商业发票及其它单据以及这些单据下面的租船、商检、配载、卸载、管理和交付等行为,还涉及到对卖方及船方的资信、货物数量和质量、船舶状况及船员配备的了解和贸易程序、水文气象、国际法等知识。对一般商人来说,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些繁琐的程序和实际情况并作出精确判断是有困难的,而且在这些环节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间隙与漏洞。因银行付款时只审单不看货,一些不法商人乘机而入,编造各种骗局不发货、少发货或以假充真、以次充好而提交假提单相欺诈,风险时常出现。随着电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诈骗手段也不断更换翻新,且时常各种手段交织在一起,更具隐蔽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给防范和侦查增加了难度,调查处理更为艰难。

4 信用证欺诈的成因

信用证制度自产生以来,已为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近几十年来,在国际贸易中不断发生信用证欺诈案件,其主要原因为:

4.1 信用证本身固有缺陷的促成

4.1.1 信用证独立性原则使然

UCP500第3条对跟单信用证的独立性原则作了详尽的规定。独立性原则,是指跟单信用证独立于其基础合同,即使跟单信用证中包含有对合同条款的援用,开证行也不受合同内容的约束。开证行在收到受益人提交的单据后,经审核只要其表面上与跟单信用证条款相符,开证行就负有无条件的第一性的付款责任。开证行既不能因当事人之间存在合同纠纷而拒绝付款,也不能因开证申请人破产等其它原因对抗受益人的付款要求。同样,开证行支付信用证款项后向开证申请人主张收款权利,进口商也不能以合同纠纷为由予以对抗。

4.1.2 信用证表面真实性原则导致

UCP500第4条和第15条确立信用证表面真实性原则,也即抽象性原则,是指跟单信用证交易是独立于基础合同之外的单据交易,其所指向的标的是跟单信用证项下的单据,而不是具体的货物,体现的是单据与款项的对流过程。换言之,银行对信用证只具有审单的义务,在审单时只要做到“单证相符,单单相符”即予以兑付。信用证抽象性原则是独立性原则的延伸,银行在信用证业务中所负的责任是按“严格相符原则”审单,只要卖方提供的单据符合信用证条款的要求,银行就必须付款,对于单据的真实性、买卖双方的资信以及基础合同的履行情况,银行没有了解的义务。如果进口人付款后发现货物与合同不符或存在质量问题,则可凭单据向有关责任方提出损害赔偿要求,而与银行无关。正如国际商会制定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1983年修订本的前言中的一段说明:“最后,我们应

该注意目前存在欺诈这个主要问题,清楚地认识到欺诈的起因首先是由于商业一方与一个无赖签定合约,但是跟单信用证只是为商业交易办理贷款,它不可能当‘警察’来控制欺诈的发生。”

信用证上述独立性原则和抽象性原则确立了开证行兑付信用证项下相符单据的绝对责任,它禁止以单据不符以外的理由抗辩拒付。所以,任何基于基础合同违约或相关争议的抗辩,即使涉及基础合同中的根本违约、合同落空、事实或法律的履行不能等事实,都不能免除开证银行的付款责任及开证申请人的偿付责任。从而强有力地保证银行信用的保障作用不受信用证关系以外因素的干扰,是信用证交易的支柱。但是银行奉行上述原则,只关注单据,对单据是否真实,其记载与实际状况是否一致,则漠不关心,只要达到单证一致,银行必须履行付款义务。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可以说,任何单据的伪造都是易如反掌。此时,信用证的两大原则无疑为欺诈大开了方便之门。

4.2 信用证相关单据的缺陷

在使用信用证作为支付方式的国际贸易中,受益人要想取得货款,只须向银行提交和信用证条款的要求相符合的单据,包括提单、检验证书、原产地证明等,银行就必须及时付款。目前,作为银行付款凭证的单据往往没有标准、固定的格式,随意性比较强,这就使得欺诈者伪造这些单据有了很大的可能性。另外,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使得伪造单据及信用证非常容易,非常逼真,即使是专业人士有时也难辨真假。

4.3 经济利益的驱使

信用证欺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国际贸易中大量投机商的存在,他们通过信用证欺诈来获得暴利,而不是通过诚实贸易来赚钱。信用证欺诈较之贩毒、抢劫等犯罪行为而言,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这个优势可以概括为“两低一高”。所谓“两低”,是指信用证欺诈的成本低,有时简单到只需要伪造一张假提单就行了,可以不需要成本;另一低是风险低,由于各国目前对信用证欺诈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和处理办法,以致有些信用证欺诈得以成功。而‘一高”,是指利润高,只要成功一起,得利少则几百万元,多则几千万元。为此,许多投机商才敢于乐此不疲的铤而走险。

4.4 信用证保护相对薄弱

大多数国家目前都没有相关的信用证欺诈方面的专门立法,使得各国对信用证欺诈的打击、执法力度不够,各国之间也缺乏统一性和配合性;银行只审查单据表面真实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只要单单一致、单证一致,而不管买卖合同的内容,银行就承担付款的责任;国际贸易商自身的业务水平较低,没有掌握信用证支付方式的相关知识,防范欺诈的警惕性低。

5 信用证欺诈的种类

按照UCP500的规定,在信用证业务中,只要单据表面上正确无误,单证一致、单单相符,银行就必须支付货款。而不审查单据的来源及其真实性。一些不

法商人即利用信用证“单据交易、严格相符”的特点伪造单据,以骗取货款。从欺诈主体的角度分类,可分为:受益人的欺诈;开证申请人与受益人串通合谋欺诈;开证申请人的欺诈;开证行的欺诈;开证申请人串通开证行的欺诈。本文以欺诈的手段来划分欺诈种类,并加以论述。

5.1 伪造单据欺诈

伪造单据又称单据欺诈或文件欺诈,它是信用证欺诈中最常见的形式。伪造单据是指受益人在货物根本不存在或货物不符合信用证要求的情况下,以伪造的和信用证要求相符的单据使银行因表面上单证相符而无条件付款,从而诈取信用证项下款项的信用证欺诈。它可能是卖方自己伪造提单进行的欺诈,也可能是卖方和承运人共谋进行欺诈。根据UCP500的规定,这里所称的单据,包括海运提单、商业发票、保险单、原产地证书、质量证明书、商检证明书、领事发票等,其中提单是受益人主要的伪造目标。伪造提单又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伪造提单的内容,受益人在单据中做欺诈性陈述,此种欺诈方式,单据是真实的,货物也实际存在,但装运的货物不是信用证所要求的货物,而是残次品或废物。另一种是出口商在根本没有装船发货情况下,纯粹通过伪造信用证要求的各种单证文件向银行结汇。

5.2 伪造信用证欺诈

信用证欺诈的另一种主要形式就是伪造信用证本身或编造、更改信用证条款进行欺诈。伪造信用证通常是缺乏必要条件的虚假信用证,它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以根本不存在的银行为名开立假的信用证;二是以其他银行的名义开立伪造的信用证。

5.2.1 开立“空”信用证

这是一种买卖双方相互勾结,以虚假的交易作为申请开证的理由,然后骗取银行打包贷款的欺诈行为。这种欺诈往往是骗子同时扮演基础交易中的买卖双方,既扮演了开证申请人角色,又扮演受益人角色,其欺骗性极大。但近些年来,银行打包贷款业务日趋成熟,对企业的资信考察和基础交易的审核具有一整套严格的程序,所以这种方式进行欺诈,在中国境内已不多见。

5.2.2 伪造信用证修改书欺诈

所谓伪造信用证修改书欺诈,是指诈骗分子不经开证行而径向通知行或受益人发出信用证修改开书,企图钻出口方空子,引诱受益人发货,以骗取出口货物。原证虽是真实、合法的,但含有某些制约受益人权利的条款,亟待修改。为此,欺诈人盗用他行密押或借用原证密码,以电报或电传的方式,不经开证行而迳向通知行或受益人发出信用证修改书,企图钻出口方的空子,引诱受益人发货。5.2.3 伪造保兑信用证欺诈

这种方式是指欺诈人在提供假信用证的基础上,为获得出口方的信任,蓄意伪造国际大银行的保兑函,以达到骗取出口商出口货物的目的。例如:某银行曾收到一份由印尼雅加达亚欧美银行发出的要求纽约瑞士联合银行保兑的电开信用证,金额600万美元,受益人为广东某外贸公司,出口货物是200万条干蛇皮。但查银行年鉴,没有该开证行的资料。随后,又收到苏黎世瑞士联合银行的保兑函,但其两个签字中,仅有一个相似,另一个无法核对。为此,银行及时与纽约瑞士联合银行和苏黎世瑞士联系查询,得之该证系伪造保兑信用证。

5.2.4 涂改信用证欺诈

欺诈人将过期信用证刻意涂改,变更原证的金额、装效期和受益人名称,并直接邮寄或面交受益人,以骗取出口货物,或骗取银行融资。例如:江苏某外贸公司曾收到一份由香港客商面交的信开信用证,金额318 万美元。当地银行审单后发觉该证金额、装交期及受益人名称均有明显涂改痕迹,于是向开证行查询,最后查明此证是过期失效的旧信用证,而经客商涂改后,交给外贸公司,企图以此要求我方银行向其开出630万美元的信用证。

5.3 信用证转让欺诈

国外不法分子对我国外贸单位实施欺诈时,一般不直接与我国外贸部门发生业务关系,而是利用香港这一国际转口贸易中心,通过中间商以转让国外原开信用证的方式进行。其特点是:交单期和有效期在香港,且期限很短,如载明“提单签发日7天之内应寄至香港转让银行”。此类转让信用证因交单期限短很容易造成逾期交单,有效期又在香港,国内外贸企业很难控制;规定银行转让费由国内外贸企业支付。这实际上使国内外贸企业既承担国内银行费用,又额外负担香港银行的转让费用;付款条件是香港转让行收到国外原开证行付款后,再付给国内公司。这种做法名义上是信用证,实际上托收,从而将风险转嫁给国内外贸企业,一旦原开证行或进口商资信不好,将造成出口商即我国外贸企业的重大损失。

5.4 利用软条款进行的信用证欺诈

在国内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信用证软条款行为就是一种信用证欺诈的方式,软条款就是纯粹的陷阱条款,是申请人在信用证中添加某些条款设置陷阱,以掌握基础贸易的主动权。

但综合国内外对信用证软条款行为的不同学理表述,笔者认为国外的定义界定更能体现软条款的内涵。即开证申请人在信用证中设置的条款,这样的条款会导致受益人贸易地位的丧失,安全收汇受到威胁,而给申请人带来交易主动权或骗取货物及预付款项的利益。

英美法系仅仅把信用证欺诈局限为受益人欺诈,在中国司法解释中也并没有将软条款欺诈列入信用证欺诈当中。但在学界研究中信用证欺诈除受益人欺诈外,还有申请人欺诈、申请人与受益人联合欺诈银行,共三大情形。笔者认为这种划分更有实践意义,也代表着未来实务的发展方向。软条款欺诈也就顺理成章的归入申请人欺诈一类。

但软条款行为要成为软条款欺诈,必须要申请人有欺诈的故意,亦即受益人对该条款所造成的后果懵然不知,同时申请人可通过实施该软条款行为获得不该有的利益。缺乏这些要件,受益人知情但因某些其他原因容许软条款的存在,则与欺诈无关。因此,笔者认为信用证软条款行为与信用证欺诈有交叉重叠的领域,但不是隶属关系。

6 信用证欺诈的防范

信用证欺诈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从信用证制度内部找到解决方案,因为产生信用证欺诈的根源乃是独立抽象性原则,而这一原则恰恰是信用证制度的核心所在。若因欺诈而否定独立抽象原则,则等于否定整个信用制度,解决的方法只能

是事前交易双方对风险的防范和事后国内法的补救。独立抽象性原则免除了银行对基础交易中货物的责任,从而避免银行卷入由此产生的贸易纠纷。要有效的减少信用证欺诈的发生,必须做好事前的防范。事前防范信用证欺诈风险,开证申请人、受益人和银行可以通过不同的措施来预防和减少信用证欺诈的发生。

6.1 开证申请人的防范

6.1.1 选择资信良好的贸易伙伴

这是最重要并且最有效的防止欺诈的手段。大多数的欺诈就是因为对交易对方的资信没有很好的调查,贪图小利而给他人以可乘之机。因此,从事国际贸易的买方,应通过银行,卖方所在国的资信评估机构、商会、行业协会或驻外机构等对卖方资信进行调查,并建立起完备的供方档案,在安全的基础上争取最大的利润。

6.1.2 随时了解船舶、货物信息

Lioyd's Maritime Directory中有大部分国际船东或船舶代理人,买方可通过船东去查询是否有提单上注明的货物。买方还可向装运港海关了解船货情况。一旦发现卖方有欺诈行为,可在取得确切证据的情况下争取银行的支持。

6.1.3 选择适当的价格术语

对于买方来说,选择FOB价格术语要安全一些。买方自行选择资信良好的船运公司承运货物,选择可靠的保险公司予以承保,可杜绝卖方单独或勾结船东进行欺诈。

6.1.4 在开立信用证时,对卖方提出的单据作出严格要求

除了三种必须的基本单证外,还要要求卖方提交一些不易伪造的文件,预防和减少信用证欺诈。例如:可以指定商检机构出具检验证书,如SGS(瑞士通用鉴定公司)和Liyod(劳合社)的检验证明。买方也可指定有名望的公证人或当地商会组织出具检验证书,或由当地使馆鉴证才能确定货物已如数装船。

6.1.5 进行合同担保,促使卖方履行交货义务

在对对方的资信情况不了解或进行的交易额较大的话,应尽可能地要求一家或数家双方都信赖的资信状况良好的银行或大公司作为保证人提供担保,买方还可要求卖方提供抵押财产以保证履行义务,这样,当卖方不能履约时,买方可就抵押财产取得补偿。

6.1.6 提高业务人员素质,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从事国际贸易的人员应具备相当程度的经贸、法律、航运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避免受骗。1992年美国通用公司与我国南方公司签订了一批冻虾仁的贸易合同,通用公司所开的不撤销信用证规定“由中国商检局负责仔细检查该批冻虾,其腐化和污物程度必须符合美国FDA标准”。而在10月10日,该信用证经通用公司的修改又删除了FDA标准,幸我方有关业务人员及时发现了修改后的信用证与合同不相符之处,才得以避免经济损失。由此可见,作为买方的公司企业应当不遗余力地抓业务人员素质培训,增强其风险防范意识,并制定完整的内部信用和风险管理制度,这是预防和减少信用证欺诈的重要措施。

6.1.7 寻找国际上控制贸易欺诈活动机构的帮助

1981年国际商会成立的国际海事局(IBM)是专门从事反海事欺诈的机构,掌握着一些国际性欺诈集团的有关资料,它每半年向其会员发送“News Letter”,报道市场上最新发生的一些诈骗、纠纷案例,另外,它还接受其会员的查询以及帮助进行各种必要的调查,鉴于目前大型贸易欺诈活动越来越有组织化的特点,

加入IBM无疑有助于进口商及时了解信用证欺诈的最新动态,掌握贸易伙伴的资信能力,从而防患于未然。此外,国际商会、国际海事组织、波罗的海交易所,以及一些有名望的船舶经纪人对市场情况都有精确的了解,花一定费用寻求其咨询意见也是很有价值的。最后,一旦发生了诈骗,还可以借助著名的国际商帐追收机构,据统计,目前该机构对欠款立即进行追收的成功率达98%,这对买方及时挽回损失是大有帮助的。

6.2 受益人的防范

信用证的受益人是出口商,为了能保证收回货款,应采取以下措施:

6.2.1 慎重订立货物买卖合同中的信用证条款

买卖合同是约束买卖双方贸易行为的契约性文件,任何一方违约,对方都有权要求索赔。出口商为了防止进口商利用信用证“软条款”对其进行欺诈,在订立信用证条款时应当慎重、仔细推敲,尽量不接受“软条款”,尽其可能选择CIF 或CFR价格术语,使船舶航运之安排处于出口方的控制之下,杜绝在航运环节出现欺诈。

6.2.2 严格审核信用证,认真制作单据

出口商在收到银行交来的信用证之后,应当比照买卖合同全面审核,以防假冒信用证或信用证条款与合同规定不符,或者有“软条款”。同时,对信用证所要求的一系列单据应当认真制作,保证单证之间以及单单之间的严格相符,以免给对方造成拒付的机会。

6.2.3 建立发达的信息查询网络

应及时通告本国信用证欺诈发展动态,贸易商和银行的资信状况等材料,为诚实信用的贸易商和银行提供可靠信息,必然有利于他们在从事国际贸易业务过程中保持高度警惕,使利用某些贸易商和银行信息闭塞、不了解行情的弱点进行信用证欺诈活动的骗子们无机可乘。

6.3银行的防范

对于信用证欺诈的防范,银行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有效地发挥银行的把关作用,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6.3.1 银行作为信用证的开证行或通知行,都应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为客户提供有效、周到的服务。尤其是开证行应当树立起第一性的付款责任的风险意识。通知行在收到信用证之后必须核对签字或密押,确定真实无疑,杜绝假冒信用证。在受益人经验不足,不知道如何审证时,银行应对收到信用证的延误、残缺或其他差错向开证行进行查询与澄清,避免“软条款”信用证。

6.3.2 银行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和自律机制,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内部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内部员工素质的提高是银行进行防范的各项措施的基础,也是防止内部人员与不法分子同谋进行欺诈的一个重要前提。

6.3.3 银行在办理信用证业务时,除了严格执行国家外汇管理政策外,同时还要加强对开证环节的审核,加强对企业客户资信的调查。在具体实施方面,银行可以通过建立客户开证档案,认真统计这些客户以往开立信用证的情况,也可以通过运用自身广泛的分支机构和网点以及灵活、快捷的信息系统获取掌握影响企业资信变化的各种因数和其资信的最新状况。

6.3.4 在积极扩大国际业务网络的同时,保持高度警惕,选择资信良好的银行作

为业务伙伴。信用证付款是通过银行的国际业务网络实现的,银行本身的信誉良好以及银行之间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无疑会便利信息的及时传递,便利银行之间合作打击信用证欺诈行为。

结语

信用证作为最常见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因有银行信用的介入,其可靠性得到加强,因此信用证在国际贸易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由于其本身的缺陷和其他因素的存在使得信用证欺诈时有发生,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只要国际贸易的买卖双方及相关银行提高信用证欺诈的防范意识,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信用证欺诈是可以防患于未然的。另外,各国际贸易主体之间主动加强信用证欺诈方面的信息交流和国际合作,对迅速判断贸易的真实性、合理性及安全性,避免信用证的欺诈风险,减少直至最终杜绝信用证欺诈现象的发生也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The Uniform Customs and Practice for Documentary Credits. ICC Publication N.600

[2] 刘德标主编.《国际结算规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

[3] 顾民.《进出口贸易操作实务》.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9年

[4] 陈岩;刘玲.《UCP600与信用证精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5] 郭建军.《国际货物贸易实务教程》.科学出版社.2009

[6] 徐冬根.信用证法律与实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 曹圆圆.信用证使用率下降原因及支付方式变化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8] 柯斐斐.论信用证欺诈的防范与救济:硕士学位论文.天津财经大学.2009

[9] 顾民.防范和打击信用证欺诈的七大绝招.《对外经贸实务》:外贸业务探讨.2011年第11期

[10] 陈标;郑玮剑.浅析信用证欺诈与银行防范对策.《金融纵横》:金融实务.2011年第10期

[11] 王金根.卖方对买方利用信用证欺诈的表现及其防范.《对外经贸实务》:外贸业务探讨.2009年第12期

[12] 王蕊.国际贸易中信用证欺诈及其防范措施.《中国商界》:金融.2010年第12期

[13] 苏国晶.论信用证欺诈及其防范.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