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临高县临城中学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第4节 光和颜色》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51.50 KB
- 文档页数:4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下册科学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第4节光和颜色浙教版复习巩固第八十八篇第1题【单选题】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口食现象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B、岸边的人看水中的鱼,鱼的像的位置在鱼的下方C、雨后的彩虹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D、屯视机的遥控器通过发射紫外线脉冲來控制屯视机【答案】:A【解析】:【解答】解:A、曰食现象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r故A正确;B、岸边的人看水中的鱼,是因为鱼反射的趣水面折射后,折射角变大,人逆着光线看去,看到的是鱼的变髙了的虚像,故B 憩;C、雨后彩虹的形成是光的色散现象,其实质是光的折射r故C错误;D、电视机的遥控器是通过发射红外线脉冲来控制电视机的,故D错误.妙A【分析】(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日食、影子等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2 )光从质斜射入另F透明介质中时,会在界面发生折射;(3 )彩虹的形成是光的色散现象f其实质是光的折射;(4)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来进行工作的第2题【单选题】下列物体一定属于光源的是()A、有颜色的物体B、人眼能看到的物体C、能发光并正在发光的物体D、能反射光线的物体【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用到的主要知识: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属于光源。
【解答】物体有颜色是因为透过或反色与它相同的色光,故A错误;人眼能看到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色光的缘故,故B错误;能毘并正^的物体曲源,故C正确;能反射光线的物体并不是它在发光r故D错误。
第3题【单选题】下面是逸寒同学在中考复习过程中总结的知识点,记录中有笔误的是()A、核电站利用核反应堆的裂变发电,核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B、挂衣钩的吸盘能吸附在墙上,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C、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可以产生彩色光带是光的色散现象D、在公路上急转弯处安装的〃拐弯镜〃利用了凸面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1)核电站:利用原子核的裂变的链式反应产生的能量发电r(2)用力将挂衣钩的吸盘紧压在墙壁上,将塑料吸盘中的空糊E出r松手后,由于吸盘内的空气减少f内部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夕卜界大气压将吸盘紧压在堵壁上.(3)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帝r这是光的色散现象.(4)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f能够扩大视野.本题考重了核能的利用、大气压的利用、光的色散和凸面镜的应用,是一道综合性题目・【解答】解:A、核电站子核的裂变的链式反应产生的能量发电r核自飜于核矿石内的能量f核矿石属于矿产资源,而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该选项正确・B、挂衣钩的吸盘能吸附在墙上r是因为吸盘内部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r外界大气压将吸盘紧压在墙壁上,该选项错误・C、太阳趣过三棱镜后可以产生彩色光帝是光的色散现象,该选项正确・D、公路的急转弯处的反光镜是一个凸面镜,凸面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扩大观察范围,减少事故的发生r该选项正确. 妙B .第4题【单选题】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的是(A、射击瞄准时要做到〃三点一线〃B、在平静的湖而可以看到蓝天口云C、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D、放大镜把文字放大【答案】:A【解析】:[解答】射击瞄准时要做到“三点一线“,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选项A1E确;在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蓝天白云属于光的反射现象,选项B错误;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 ,是光的折线现象形成的,选项C错误;放大镜把文字放大,是光的折射2都表明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分析]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 是沿直线传播的。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光和颜色第1课时教学设计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到光线,你知道,在科学中,光线指的是什么吗?
2、光线
(1)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
平行光线
点光源发出的光线
出示图片:灯光的光线
(2)意义:便于描述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
(3)光线是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而画出的带箭头的直线,是表示光的传播的一种方法,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3、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
(1)影子的形成
出示图片:影子
(2)激光准直
出示图片:激光定位剪刀
(3)日食月食的形成
出示图片:月食
(4)军训时排队看齐
出示图片:排列整齐的队伍。
第4节《光和颜色》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能判别光源2.知道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5千米/秒4.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在课堂中合作开展活动(二)教学重点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三)教学难点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并得出结论二、教学方法将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改变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因此本节课以学生合作学习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教师提出以下问题:1.为什么世界如此色彩斑斓?2.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能发光?3.光在空气、水等物质中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4.你知道哪些与光有关的应用?给出这些问题以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并记录小组的讨论结果。
(二)交流展示预习工作完成以后,分小组对预习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以期在小组与小组的交流中能碰撞出火花,进而引发出更多的问题。
在小组交流和展示中,根据每个小组的表现情况给予打分。
(三)教师点拨1.光源:自身会发光的物体①自然光源②生物光源③人工光源小知识窗:世界十大发光生物(链接)2.光的传播①光线: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这样的线叫做光线。
②光的直线传播活动1:将一束激光分别射到空气、水、玻璃中,观察激光的传播路径。
(视频:光的直线传播)活动2:手影游戏(视频:手影游戏)活动3:小孔成像(视频:小孔成像)根据以上三个小活动得出结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速①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
②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空气中次之,然后是水中,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是最小的。
③光年:光在一年时间里传播的距离。
七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已校正)(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已校正)(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已校正)(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七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第1节感觉世界一、感觉1.感觉产生的过程:信息经神经传送到大脑的神经中枢刺激—-—--—--———→感觉器官——-—--————-———-----———-—---—————-—-→大脑感受环境中的刺形成各种感觉激,并发出信息⑴所有的感觉都在形成的。
⑵大脑内有各种中枢:视觉中枢、嗅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⑶感觉器官:是指感受器及附属结构,是比系统低的结构层次。
⑷感受器:是感觉器官的一部分,是游离的神经末梢,能产生兴奋的部分,属细胞层次。
①感觉器官(填“一定”或“不一定”,下同)是器官;感受器是器官.②感觉器官(填“可以”或“不可以”,下同)感受刺激;感受器感受刺激。
⑸五种基本感觉、感觉器官及其感受器:2.影响感觉的因素有和。
前者会影响人们的反应时间;后者会影响人们的神经系统,尤其是.二、皮肤和皮肤感觉1。
人体最大的器官是,具有、、和的感觉功能。
除此之外,还具有防止身体、、保护身体等功能。
2.各个部位的皮肤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⑴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这是因为.盲人的触觉比普通人要敏感.⑵痛觉对人体有作用或作用。
⑶冷热觉是因为皮肤上有冷热觉感受器(能感受外界冷热刺激,由神经细胞构成).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
课题1、4 光和颜色(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
力
1、能从几个物体中找出哪些是光源
2、理解光传播和声音传播的区别:光在同一种透明物体中沿
直线传播。
知道白光是复合光。
3、记住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
4、知道不透明物体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过程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进行判断、归纳、实验。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尊重科学原理,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关心科学技术的发
展,反对迷信。
教学重点1、认识在同一种物体中光以直线传播,并能解释某些现象
教学难点太阳光的组成;透明物体与不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
教学方法实验、讲解、总结辅以多媒体
教具图片,幻灯,激光手电筒、全反射器、太阳镜、微机、投影机、
学生课前准备太阳镜、激光手电筒、太阳底下树荫下的光斑实验探究、蜡烛、水槽、烧杯、带孔的纸板、厚的玻璃砖、果冻、水、蚊香、可乐瓶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光线、光的速度,由直观感受上升到理性知识;同时紧扣声音的内容进行联想光的内容,取得良好地效果。
教学程序。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觉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达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倦)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平和味种类等的不同样而不同样。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品→口腔(食品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达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样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样味道酸甜苦咸敏感地域舌侧(中)舌尖舌根舌侧(前)7、进行 P5 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消除前一次实验的影响(或搅乱)。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流传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平和体中流传。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够流传。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流传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流传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流传的速度为340 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
位觉感觉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讲解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变成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 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 听神经(传导信息)→ 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防备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点:音调-- 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 -- 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6、物体在 1 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第4节光和颜色名师教案(第三课时)浙教版教学目标1、能从几个物体中找出哪些是光源2、理解光传播和声音传播的区别:光在同一种透明物体中沿直线传播。
3、记住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4、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5、知道不透明物体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认识在同一种物体中光以直线传播,并能解释某些现象2、难点:太阳光的组成;透明物体与不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图片,幻灯,激光手电筒、太阳镜、微机、投影机、学生准备:太阳镜、激光手电筒、太阳底下树荫下的光斑实验探究、蜡烛、水槽、烧杯、带孔的纸板、厚的玻璃砖、果冻、水、蚊香、可乐瓶教学过程[准备引入]利用媒体展示有关光的一些图片,在学生欣赏时提问:你为什么能看到这些图片?(因为有光进入了人的眼睛)请你闭上眼睛,你还能看见这些图片吗?(不能)为什么?(光没有进入我们的眼睛。
)[课题揭示]我们能看见物体就必须有光从这个物体上射入我们的眼睛。
[新课展开]一、光源问:那么光从哪里来?(学生举例)你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能够自身发光)我们把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观看媒体上播放出的一些物体,判断是否是光源)我们经常说皎洁的月光,月亮是不是光源?光彩夺目的钻石是不是?为什么?可我们明明看到了月亮钻石了,我们不是说看见物体必须有光从这个物体上射入我们的眼睛吗?(能反射光)所以月亮钻石包括桌子、椅子也不是光源,我们却能看到它,因为它能反射光,光再进入我们的眼睛,所以就看到了。
你可以帮它们分类吗?(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展示几幅有关光现象的图片,让学生感觉一些有趣的光现象:彩虹、日食、影子、海市蜃楼、筷子为什么在水中会折断等。
问:你知道这些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吗?讲述:自然界中有大量与光有关的有趣现象,我们将一一学习。
提问:1、你是怎么来区分白天与黑夜的?太阳光从哪儿发出来的?太阳离我们近吗?那么太阳发出的光是以什么形式传播到地球表面的呢?3、打开电灯时,整个房间都会亮吗?那么光是怎么从电灯传到各个角落的演示:用激光电筒,将光的红点射到墙上。
2019-2020年初中七年级下册科学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第4节光和颜色浙教版知识点练习第二十五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玻璃呈“无色”是因为它能透过一切色光B、衣服呈白色是因为它能发出白光C、衣服呈红光是因为它能反射一切色光D、物体呈黑色是因为它能反射一切色光【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太阳光通过树叶间的空隙照射在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这是因为( )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反射C、光的折射D、光的色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俗话说:“一叶遮目,不见泰山”,这其中涉及的物理学原理是( )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反射定律C、光能通过透明物质D、光的镜面反射【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在100米赛跑中,甲计时员是从看见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的,而乙计时员从听到发令枪声开始计时,他们记录的是同一位运动员的成绩,则( )A、甲的记录准确些B、乙的记录准确些C、甲、乙记录的成绩相同,都准确D、无法判断哪位计时员的记录准确【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如图所示,对下列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错误的是( )A、图A中漫反射的光线虽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B、图B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平整,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C、图C中的渔民只有瞄准的下方叉去才能叉到鱼,是利用光的反射规律D、图D中太阳经过三棱镜再透过红玻璃,在白屏上只能看到红光【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有关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当人靠近平面镜时,“镜中人”变得越来越大B、城市中的光污染是由于光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C、手影和小孔成像都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D、清晨,我们看到的地平线下的“太阳”,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四个词语所描述的光现象中,表示能自行发光的是( )A、金光闪闪B、红光满面C、火光冲天D、波光粼粼【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如图所示是手影游戏,关于影子的形成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是光的反射形成B、是光的折射形成C、是光的色散形成D、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以下四种现象,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海市蜃楼B、笔在水面处“折断”C、凿壁借光D、月亮在水中形成“倒影”【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在下图所示的四个情景中,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A、B、C、D、【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下列有关光现象的四个情境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A、蜡烛在平面镜中的像B、街角处凸面镜扩大视野C、插入水杯的铅笔好像断了D、墙上的手影【答案】:【解析】:第12题【填空题】如图为色光三原色的示意图。
第4节光和颜色
学校七()班姓名组别
一.课前尝试
1.声音的特性是、、。
二.新知尝试
﹙一﹚光源
光源:自身会发光的物体,例如:、、等。
﹙二﹚光的传播
活动(教材第62页)
结论:1.光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常用一条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
这样的线叫做。
思考与讨论(教材第62页):
用步枪瞄准射击时,当眼睛看到瞄准点.准星尖和缺口三者重合时,就认为三者处于同一直线上,这是什么道理?
活动(教材第62页)
结论:地面上的圆形光斑就是太阳经过而成的像。
在茂密的树林里,地面上的一些圆形光斑也是太阳通过而成的像。
小孔成像现象说明。
思考与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也是利用光在同一种均匀中沿直线传播的?
2.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
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3/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更小。
光在一年时间里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1012千米,这个距离叫做1光年。
天文学上常用光年来计量天体之间的距离。
三.同步尝试
1.下列都是光源的一组是()
A.电池和萤火虫 B.电池和烛焰 C.萤火虫和月亮 D.萤火虫和烛焰
2.光在 _____ 介质中是沿传播的,光年是的单位。
3.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A.日食
B.小孔成像
C.影子
D.先闪电后打雷
4.做早操排纵队时,只要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人,队就直了。
可以解释此现象的是()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的漫反射
D.光的直线传播
5.春节晚会中有一精彩的“手影戏”——《逗趣》。
两位演员用手分别表演了动物.人物的各种形态。
活灵活现的手影(如下图所示),让观众大开眼界。
手影的形成是由于()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折射
C.光的反射
D.凸透镜成像
四.变化尝试
6.一棵树在阳光照射下,它的影子从早晨到晚上变化情况是()
A.先变长后变短
B.先变短后变长
C.逐渐变短
D.逐渐变长
7.在枝繁叶茂的大树下,由于阳光的照射常会看到树阴下的地面上有许多光斑,这些光斑的
形状是( )
A.树叶的形状
B.各种形状
C.圆形的
D.树枝形状
五.综合尝试
8.用枪射击,当缺口﹑准星尖和目标这三点成一线时,就能击中目标,这是利用了_____________的性质,日食﹑月食及影子的形成也是这一道理。
9..小明同学在课外用易拉罐做成如图1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A.蜡烛的正立像 B.蜡烛的倒立像
C.三角形光斑 D.圆形光斑
六.归纳尝试
学校七()班姓名组别
一.课前尝试
1.光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在真空中光的传播最快,每秒达
二.新知尝试
﹙一﹚.光的色散
尝试一(教材第64页活动光线通过三棱镜):
(教材第64页活动太阳光的色散):
早在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就做过这样的实验:他让太阳光穿过一条狭缝,射到上,从棱镜另一侧的白纸屏上可以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中的颜色是按的顺序排列的,从而发现了光的现象。
结论:白光(太阳光)是由混合而成的。
我们把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做。
﹙二﹚.物体的颜色
尝试二(教材第65页活动透明体的颜色):
结论:
1.我们看到物体的原因是眼睛接收到了物体或出来的光。
2. 白色的物体能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眼睛接收到的是含有各种色光的混合光,
因此感觉是“白色”的。
黑色物体是因为它了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眼睛接收不到来自它的反射光,因此,感觉是黑色的。
4.透明物体呈现各种色彩是因为它能不同颜色的光。
例如,呈蓝色的玻璃是因为它只透过,而其他颜色的光几乎都被吸收了。
无色玻璃能透过所有色光。
5.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能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色光决定。
思考与讨论:
1.为什么窗玻璃看上去一般是透明的?
2.商场里买的衣服,回到家一看可能会与你在商场中看到的颜色不一样。
那是为什么?
6.光的三原色是指。
阅读:植物叶子的颜色
﹙三﹚.看不见得光:红外线和紫外线
当我们按下遥控器时,会发出人们看不见的光——。
红外线具有,在光的色散实验中,如果将温度计放在彩色光带的红光外侧时,温度计的示数会。
太阳的热主要是通过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的。
自然界的所有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外辐射红外线。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就越。
自然界中的某些动物(如)是靠红外线来捕食的。
紫外线能使发光,所以用于验钞;紫外线能杀死,常被人们用来消毒灭菌。
照射适量的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健康,但照射过量的紫外线,会使人皮肤变黑,诱发皮肤癌。
自然界中的紫外线主要来源于太阳。
能吸收大部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大量紫外线的照射。
三.同步尝试
1.我市空气质量逐年好转,往年难得一见的彩虹重现在雨过天晴的空中,这是光的
现象。
2.要使人的眼睛看到物体,其必要条件是( )
A.物体是光源 B.必须有光射入眼睛
C.物体和眼睛在一条直线上 D.只有白天才能看到物体
3.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能透过_________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它被反射的色光的颜色________,吸收跟物体颜色________的色光。
白色物体可以反射色光,黑色物体能吸收的色光。
4.白光是由__________混合而成的,我们把不能再分解的光叫__________,由单色光混合而
成的光叫________。
5.红外线的作用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紫外线的作用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变化尝试
6.在暗室中,绿光照在红纸上,我们看到红纸的颜色是()
A.黑色 B.蓝色 C.白色 D.绿色
7.太阳光通过蓝色的玻璃片,屏上的颜色是( )
A.白光 B.蓝色 C .黑色 D.七色中缺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