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临高县临城中学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章 对环境的察觉《第4节 光和颜色》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51.50 KB
- 文档页数:4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下册科学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第4节光和颜色浙教版复习巩固第八十八篇第1题【单选题】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口食现象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B、岸边的人看水中的鱼,鱼的像的位置在鱼的下方C、雨后的彩虹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D、屯视机的遥控器通过发射紫外线脉冲來控制屯视机【答案】:A【解析】:【解答】解:A、曰食现象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r故A正确;B、岸边的人看水中的鱼,是因为鱼反射的趣水面折射后,折射角变大,人逆着光线看去,看到的是鱼的变髙了的虚像,故B 憩;C、雨后彩虹的形成是光的色散现象,其实质是光的折射r故C错误;D、电视机的遥控器是通过发射红外线脉冲来控制电视机的,故D错误.妙A【分析】(1)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日食、影子等都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2 )光从质斜射入另F透明介质中时,会在界面发生折射;(3 )彩虹的形成是光的色散现象f其实质是光的折射;(4)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来进行工作的第2题【单选题】下列物体一定属于光源的是()A、有颜色的物体B、人眼能看到的物体C、能发光并正在发光的物体D、能反射光线的物体【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用到的主要知识: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属于光源。
【解答】物体有颜色是因为透过或反色与它相同的色光,故A错误;人眼能看到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色光的缘故,故B错误;能毘并正^的物体曲源,故C正确;能反射光线的物体并不是它在发光r故D错误。
第3题【单选题】下面是逸寒同学在中考复习过程中总结的知识点,记录中有笔误的是()A、核电站利用核反应堆的裂变发电,核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B、挂衣钩的吸盘能吸附在墙上,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C、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可以产生彩色光带是光的色散现象D、在公路上急转弯处安装的〃拐弯镜〃利用了凸面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1)核电站:利用原子核的裂变的链式反应产生的能量发电r(2)用力将挂衣钩的吸盘紧压在墙壁上,将塑料吸盘中的空糊E出r松手后,由于吸盘内的空气减少f内部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夕卜界大气压将吸盘紧压在堵壁上.(3)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帝r这是光的色散现象.(4)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f能够扩大视野.本题考重了核能的利用、大气压的利用、光的色散和凸面镜的应用,是一道综合性题目・【解答】解:A、核电站子核的裂变的链式反应产生的能量发电r核自飜于核矿石内的能量f核矿石属于矿产资源,而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该选项正确・B、挂衣钩的吸盘能吸附在墙上r是因为吸盘内部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r外界大气压将吸盘紧压在墙壁上,该选项错误・C、太阳趣过三棱镜后可以产生彩色光帝是光的色散现象,该选项正确・D、公路的急转弯处的反光镜是一个凸面镜,凸面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扩大观察范围,减少事故的发生r该选项正确. 妙B .第4题【单选题】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的是(A、射击瞄准时要做到〃三点一线〃B、在平静的湖而可以看到蓝天口云C、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D、放大镜把文字放大【答案】:A【解析】:[解答】射击瞄准时要做到“三点一线“,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选项A1E确;在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蓝天白云属于光的反射现象,选项B错误;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 ,是光的折线现象形成的,选项C错误;放大镜把文字放大,是光的折射2都表明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分析]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 是沿直线传播的。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光和颜色第1课时教学设计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提到光线,你知道,在科学中,光线指的是什么吗?
2、光线
(1)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
平行光线
点光源发出的光线
出示图片:灯光的光线
(2)意义:便于描述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
(3)光线是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而画出的带箭头的直线,是表示光的传播的一种方法,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3、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
(1)影子的形成
出示图片:影子
(2)激光准直
出示图片:激光定位剪刀
(3)日食月食的形成
出示图片:月食
(4)军训时排队看齐
出示图片:排列整齐的队伍。
第4节《光和颜色》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能判别光源2.知道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5千米/秒4.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在课堂中合作开展活动(二)教学重点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三)教学难点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并得出结论二、教学方法将传统的讲授法教学改变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因此本节课以学生合作学习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教师提出以下问题:1.为什么世界如此色彩斑斓?2.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能发光?3.光在空气、水等物质中的传播路线是怎样的?4.你知道哪些与光有关的应用?给出这些问题以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对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并记录小组的讨论结果。
(二)交流展示预习工作完成以后,分小组对预习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以期在小组与小组的交流中能碰撞出火花,进而引发出更多的问题。
在小组交流和展示中,根据每个小组的表现情况给予打分。
(三)教师点拨1.光源:自身会发光的物体①自然光源②生物光源③人工光源小知识窗:世界十大发光生物(链接)2.光的传播①光线: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这样的线叫做光线。
②光的直线传播活动1:将一束激光分别射到空气、水、玻璃中,观察激光的传播路径。
(视频:光的直线传播)活动2:手影游戏(视频:手影游戏)活动3:小孔成像(视频:小孔成像)根据以上三个小活动得出结论: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速①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
②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空气中次之,然后是水中,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是最小的。
③光年:光在一年时间里传播的距离。
七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已校正)(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已校正)(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已校正)(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七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第1节感觉世界一、感觉1.感觉产生的过程:信息经神经传送到大脑的神经中枢刺激—-—--—--———→感觉器官——-—--————-———-----———-—---—————-—-→大脑感受环境中的刺形成各种感觉激,并发出信息⑴所有的感觉都在形成的。
⑵大脑内有各种中枢:视觉中枢、嗅觉中枢、听觉中枢等。
⑶感觉器官:是指感受器及附属结构,是比系统低的结构层次。
⑷感受器:是感觉器官的一部分,是游离的神经末梢,能产生兴奋的部分,属细胞层次。
①感觉器官(填“一定”或“不一定”,下同)是器官;感受器是器官.②感觉器官(填“可以”或“不可以”,下同)感受刺激;感受器感受刺激。
⑸五种基本感觉、感觉器官及其感受器:2.影响感觉的因素有和。
前者会影响人们的反应时间;后者会影响人们的神经系统,尤其是.二、皮肤和皮肤感觉1。
人体最大的器官是,具有、、和的感觉功能。
除此之外,还具有防止身体、、保护身体等功能。
2.各个部位的皮肤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⑴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这是因为.盲人的触觉比普通人要敏感.⑵痛觉对人体有作用或作用。
⑶冷热觉是因为皮肤上有冷热觉感受器(能感受外界冷热刺激,由神经细胞构成).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
课题1、4 光和颜色(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
力
1、能从几个物体中找出哪些是光源
2、理解光传播和声音传播的区别:光在同一种透明物体中沿
直线传播。
知道白光是复合光。
3、记住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
4、知道不透明物体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过程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进行判断、归纳、实验。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尊重科学原理,不断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关心科学技术的发
展,反对迷信。
教学重点1、认识在同一种物体中光以直线传播,并能解释某些现象
教学难点太阳光的组成;透明物体与不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
教学方法实验、讲解、总结辅以多媒体
教具图片,幻灯,激光手电筒、全反射器、太阳镜、微机、投影机、
学生课前准备太阳镜、激光手电筒、太阳底下树荫下的光斑实验探究、蜡烛、水槽、烧杯、带孔的纸板、厚的玻璃砖、果冻、水、蚊香、可乐瓶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光线、光的速度,由直观感受上升到理性知识;同时紧扣声音的内容进行联想光的内容,取得良好地效果。
教学程序。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觉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达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倦)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平和味种类等的不同样而不同样。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品→口腔(食品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达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样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样味道酸甜苦咸敏感地域舌侧(中)舌尖舌根舌侧(前)7、进行 P5 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消除前一次实验的影响(或搅乱)。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流传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平和体中流传。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够流传。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流传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流传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流传的速度为340 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
位觉感觉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讲解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变成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 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 听神经(传导信息)→ 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防备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点:音调-- 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 -- 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6、物体在 1 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第4节光和颜色名师教案(第三课时)浙教版教学目标1、能从几个物体中找出哪些是光源2、理解光传播和声音传播的区别:光在同一种透明物体中沿直线传播。
3、记住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105千米/秒4、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5、知道不透明物体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认识在同一种物体中光以直线传播,并能解释某些现象2、难点:太阳光的组成;透明物体与不透明物体颜色的成因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图片,幻灯,激光手电筒、太阳镜、微机、投影机、学生准备:太阳镜、激光手电筒、太阳底下树荫下的光斑实验探究、蜡烛、水槽、烧杯、带孔的纸板、厚的玻璃砖、果冻、水、蚊香、可乐瓶教学过程[准备引入]利用媒体展示有关光的一些图片,在学生欣赏时提问:你为什么能看到这些图片?(因为有光进入了人的眼睛)请你闭上眼睛,你还能看见这些图片吗?(不能)为什么?(光没有进入我们的眼睛。
)[课题揭示]我们能看见物体就必须有光从这个物体上射入我们的眼睛。
[新课展开]一、光源问:那么光从哪里来?(学生举例)你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能够自身发光)我们把能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观看媒体上播放出的一些物体,判断是否是光源)我们经常说皎洁的月光,月亮是不是光源?光彩夺目的钻石是不是?为什么?可我们明明看到了月亮钻石了,我们不是说看见物体必须有光从这个物体上射入我们的眼睛吗?(能反射光)所以月亮钻石包括桌子、椅子也不是光源,我们却能看到它,因为它能反射光,光再进入我们的眼睛,所以就看到了。
你可以帮它们分类吗?(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展示几幅有关光现象的图片,让学生感觉一些有趣的光现象:彩虹、日食、影子、海市蜃楼、筷子为什么在水中会折断等。
问:你知道这些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吗?讲述:自然界中有大量与光有关的有趣现象,我们将一一学习。
提问:1、你是怎么来区分白天与黑夜的?太阳光从哪儿发出来的?太阳离我们近吗?那么太阳发出的光是以什么形式传播到地球表面的呢?3、打开电灯时,整个房间都会亮吗?那么光是怎么从电灯传到各个角落的演示:用激光电筒,将光的红点射到墙上。
2019-2020年初中七年级下册科学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第4节光和颜色浙教版知识点练习第二十五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玻璃呈“无色”是因为它能透过一切色光B、衣服呈白色是因为它能发出白光C、衣服呈红光是因为它能反射一切色光D、物体呈黑色是因为它能反射一切色光【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太阳光通过树叶间的空隙照射在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这是因为( )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反射C、光的折射D、光的色散【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俗话说:“一叶遮目,不见泰山”,这其中涉及的物理学原理是( )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反射定律C、光能通过透明物质D、光的镜面反射【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在100米赛跑中,甲计时员是从看见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的,而乙计时员从听到发令枪声开始计时,他们记录的是同一位运动员的成绩,则( )A、甲的记录准确些B、乙的记录准确些C、甲、乙记录的成绩相同,都准确D、无法判断哪位计时员的记录准确【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如图所示,对下列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错误的是( )A、图A中漫反射的光线虽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B、图B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平整,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C、图C中的渔民只有瞄准的下方叉去才能叉到鱼,是利用光的反射规律D、图D中太阳经过三棱镜再透过红玻璃,在白屏上只能看到红光【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有关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A、当人靠近平面镜时,“镜中人”变得越来越大B、城市中的光污染是由于光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C、手影和小孔成像都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D、清晨,我们看到的地平线下的“太阳”,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四个词语所描述的光现象中,表示能自行发光的是( )A、金光闪闪B、红光满面C、火光冲天D、波光粼粼【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如图所示是手影游戏,关于影子的形成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是光的反射形成B、是光的折射形成C、是光的色散形成D、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以下四种现象,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海市蜃楼B、笔在水面处“折断”C、凿壁借光D、月亮在水中形成“倒影”【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在下图所示的四个情景中,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A、B、C、D、【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下列有关光现象的四个情境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A、蜡烛在平面镜中的像B、街角处凸面镜扩大视野C、插入水杯的铅笔好像断了D、墙上的手影【答案】:【解析】:第12题【填空题】如图为色光三原色的示意图。
科学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基本感觉,分别由感觉器官眼、耳朵、鼻、舌、皮肤感受。
2、皮肤的感觉功能:冷觉:(冷觉感受器)、热觉:热觉感受器、触觉:触觉感受器、痛觉:(痛觉感受器,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手术麻醉时有触觉而无痛觉,说明触觉感受器与痛觉感受器是分开的。
皮肤不能准确的感受温度。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测试温度),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盲人阅读盲文)。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因为味觉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麻、辣、涩等为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闻着柠檬的同时吃着苹果,会产生苹果和柠檬混合的味道。
说明嗅觉与味觉是相互影响的。
7、进行探究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传播的速度:温度越高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快;声音传播的速度固体>液体>气体;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
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第1节感觉世界学校七()班姓名组别一.课前尝试1.我们能对着手机听出妈妈的声音吗?2.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二.新知尝试﹙一﹚人的感觉尝试一:今年春节,你收到压岁钱了吗?你会辨别假币吗?试一试结论:方法有。
自然环境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我们要不停的感觉这个世界,然后做出反应,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尝试二:教材第43页的活动思考:感觉到了什么?用什么去感觉?产生什么感觉?得出结论:刺激感觉器官感觉声音————————温度————————甜味————————气味————————形状(光)—————学生总结:1.人的五种基本感觉是、、、、。
2.感觉的形成:思考和讨论:你见过喝醉酒的人吗?他们有什么表现?3.人们的感觉会受到酒精.药物等的影响。
酒精会影响人们的反应时间,有些药物会影响人们的神经系统,尤其是。
阅读教材第44页:喝酒后不能驾车﹙二﹚皮肤和皮肤的感觉尝试三:教材第44页的活动思考:上述实验说明皮肤有哪些感觉功能?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一样吗?得出结论: 1.皮肤感觉有、和等。
2.各个部位的皮肤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例如,触摸一般用,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一般用,因为此处神经末梢对热比较敏感。
思考与讨论:如果某人丧失了对冷热的感觉能力,这将对他(她)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当皮肤受到针扎时,会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对人的健康有什么作用?3.痛觉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可以防止进一步的伤害。
4.皮肤除了作为感觉器官感受外界刺激外,还有、 .等功能。
三.同步尝试1.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失去了听觉和视觉,但她通过“阅读”盲文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她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A.触觉B.味觉C.嗅觉D.心灵感应2. 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觉、觉、觉等多种感觉功能。
3.下列感受器中,对环境温度变化刺激最敏感的是()A.眼睛B.皮肤C.耳朵D.鼻子四.变化尝试4.感觉的形成是在()A.大脑B.感觉器官C.感受器D.神经末梢五.综合尝试5.人的感觉器官:、、、、等。
最新精选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第2章对环境的察觉第4节光和颜色知识点练习九十七>第1题【单选题】摄影大师对黑白照片进行暗室加工时,所用温度计的液柱是蓝色而不是红色的,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暗室安全灯是红灯,因而温度计的红色液柱在这种环境中不易看清B、温度计的蓝色液柱在红光照射下是黑色的C、蓝色液柱在红光下看得更清楚D、红色液柱在红灯照射下反射白光【答案】:D【解析】:[分析】在光照到物体上时,一部分光被物体反射,一部分光被物体吸收,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解答】因暗室安全灯是红灯,红色的物体只能反射红光,如果阳光照上去他就把其他6种颜色全吸收了,只反射出红光.如果红光照上去就不用说了,红光全部反射出来,看到的只能是红色,而温度计的蓝色液柱在红光照射下是黑色,这样看得更清楚.削,只有蹦的,符合殴.够案为:D>第2题【单选题】2015年5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应邀到俄罗斯红场参加纪念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彰显国威、军威.仪仗队整齐列队时利用了光的()A、直线传播B、反射C、折射D、色散【答案】:A【解析】:[解答】解:仪仗队做列队时,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刹】好均匀介质中Hg&f专播.光沿专播的实倍归艮多,侈灿:(1)小膈像;(2)射击晞隹:(3)^6;隹直;(4)排直队要向前看猝;(5)影子的形成;(6)日月食的形成第3题【单选题】利用其能破坏细菌结构,从而可以对医疗器械和食物进行杀菌消毒的物质是()A、超声波B、红外线C、紫外线D、可见光【答案】:C【解析】:[分析】紫夕卜线的用途: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杀菌;能促使维生春D的合成.【解答】解:紫外线能破坏细菌结构,能用来灭菌,因此可以作为对医疗器瞒fl食物进行杀菌消毒的物质.第4题【单选题】下列是小明学习光现象知识后搜集到的一些光现象事例,其中不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打靶时要“三点一线”A、B、激光准直挖掘隧道C、小孔成像D、水中的“倒影”【答案】:D【解析】:[分析](1)地面上的国形炳就是太阳经过小孔而成的像.在茂密的树林里,地面上的一些国形痫也是太阳通过树叶间隙而成的像.小孔成像唳说明光在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课题1、4 光和颜色(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
力
1、通过观察了解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
2、了解光的三原色是:红、蓝、绿及三原色的组合后的颜色
3、了解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知道看不见的光:紫外
光和红外光
4、知道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
过程方法通过实验和归纳方法探究光和颜色的关系。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树立科学观察,积极思考,相互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白光是复合光,三标棱镜对白光的折射作用,物体颜色的成因
教学难点2、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及规律;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的成因和透明物体颜色
的成因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讲解辅以多媒体
教具幻灯机、蜡烛、电灯、三张玻璃纸(红、绿、蓝)、颜料工具一套、太阳能小电扇、电视摇控器一个。
学生课前准备1、三棱镜、平面镜、肥皂泡泡盒、太阳能计算器、光盘、颜料工具一盒、
每组同学做一幅太阳镜:红、黄、绿、蓝。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由生活中的彩虹讲到光的色散,可见的七色光;而物体的颜色是本节课的难点,我采用多媒体技术突破了这个难点,全班同学掌握地较好。
教学程序。
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校七()班姓名组别一.课前尝试1.人的感觉器官及对应的感觉有哪些。
2.人的听觉在形成。
3.课前准备:橡皮筋一根;真空杯;尝试:做好土电话二.新知尝试1.声音产生尝试一:体验声音的产生(橡皮筋发生喉咙发声)思考:如何证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以击鼓为例)反思:如果把正在发声的物体按住,会发生什么?学生总结:声音是。
2.声音的传播尝试二:教材第50页的活动(课桌传声,水传声)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中传播尝试三:神奇的真空杯请一位同学上台,将手机放在一普通玻璃杯中,拨打号码,有显示有声音。
再将此手机放入另一双层真空杯中,拨打号码,有显示但听不到声音。
学生讨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在中传播学生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3.声音的传播形式:,应用。
4.声音传播的快慢尝试四:郭靖的妙计金庸名著《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伏地听声发现敌情的片段,思考为什么这种方法会提前发现敌人?请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上不同介质的声速,小组讨论,你得到了那些结论?得出结论:声音在不同的和,传播的快慢是。
三.同步尝试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产生的。
敲锣发声,________在振动;拉小提琴时,______在振动;人在讲话时,用手指摸颈前喉头部分,会感到声带在___________;刮风时,听到“呼呼”的叫声,这声音是由______________产生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些声音都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__产生的。
3.玻璃罩内的闹钟正在发声,用抽气机将其中的空气慢慢抽出,声音逐渐变小最后消失,说明______不能传声;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听不到彼此的对话声,这是因为月球表面没有______,于是只能通过______交谈。
4.声音在空气中是以_____形式传播的。
5.在不同的_____中,声速是不同的;同种介质,______不同,声速也不同。
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m/s。
第5节光的反射和折射学校:七()班姓名:组别:一.课前尝试1.光在里是沿直线传播的。
如光在空气里是沿,光在水里是沿。
2.光通过的线路叫做,它能够用一条表示,其中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3.课前预备:平面镜.激光笔.一套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装置。
二.新知尝试(一)光的反射1.尝试一:在桌面上放一面平面镜,将激光笔发出的光束射到平面镜上,观看光传播方向的转变情形。
试着移动平面镜,你可否使激光射到教室不同位置的物体上?结论: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份光会,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光的反射中的几个大体量(1)入射点:光的入射点(2)入射光线:射到反射面的光线(3)反射光线:从镜面返回的光线(4)法线:通过O点并与镜面垂直的线(5)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6)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3.尝试二:依照教材P68活动第1次第2次第3次入射角反射角结论:光发生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别离位于的双侧;反射角入射角。
这确实是光的反射定律。
4.尝试三:假设使入射光线逆着原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到平面镜上,现在的反射光线会如何?动手做一做。
结论:取得的反射光刚巧是,这是一个重要的原理,光路具有。
(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讨论:书本69页图2-51结论: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仍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若是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是向着不同方向的,这种反射叫做。
三.同步尝试1.如下图,光线AO斜射到镜面上,画出它的反射光线。
2.请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
3.关于光的反射,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射到滑腻物体表面的光,反射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B.射到粗糙物体表面的光,发生漫反射时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C.射到任何物体表面的光,反射时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4.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150O,那么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A.15O B.30O C.60O D.75O四.转变尝试5.如下图,两镜面相互垂直,入射光与镜面成25O角,完成反射光路图。
第4节光和颜色
学校七()班姓名组别
一.课前尝试
1.声音的特性是、、。
二.新知尝试
﹙一﹚光源
光源:自身会发光的物体,例如:、、等。
﹙二﹚光的传播
活动(教材第62页)
结论:1.光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常用一条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
这样的线叫做。
思考与讨论(教材第62页):
用步枪瞄准射击时,当眼睛看到瞄准点.准星尖和缺口三者重合时,就认为三者处于同一直线上,这是什么道理?
活动(教材第62页)
结论:地面上的圆形光斑就是太阳经过而成的像。
在茂密的树林里,地面上的一些圆形光斑也是太阳通过而成的像。
小孔成像现象说明。
思考与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也是利用光在同一种均匀中沿直线传播的?
2.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
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3/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更小。
光在一年时间里传播的距离约等于9.46×1012千米,这个距离叫做1光年。
天文学上常用光年来计量天体之间的距离。
三.同步尝试
1.下列都是光源的一组是()
A.电池和萤火虫 B.电池和烛焰 C.萤火虫和月亮 D.萤火虫和烛焰
2.光在 _____ 介质中是沿传播的,光年是的单位。
3.下列现象不能说明光的直线传播的是()
A.日食
B.小孔成像
C.影子
D.先闪电后打雷
4.做早操排纵队时,只要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人,队就直了。
可以解释此现象的是()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的漫反射
D.光的直线传播
5.春节晚会中有一精彩的“手影戏”——《逗趣》。
两位演员用手分别表演了动物.人物的各种形态。
活灵活现的手影(如下图所示),让观众大开眼界。
手影的形成是由于()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折射
C.光的反射
D.凸透镜成像
四.变化尝试
6.一棵树在阳光照射下,它的影子从早晨到晚上变化情况是()
A.先变长后变短
B.先变短后变长
C.逐渐变短
D.逐渐变长
7.在枝繁叶茂的大树下,由于阳光的照射常会看到树阴下的地面上有许多光斑,这些光斑的
形状是( )
A.树叶的形状
B.各种形状
C.圆形的
D.树枝形状
五.综合尝试
8.用枪射击,当缺口﹑准星尖和目标这三点成一线时,就能击中目标,这是利用了_____________的性质,日食﹑月食及影子的形成也是这一道理。
9..小明同学在课外用易拉罐做成如图1所示的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有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A.蜡烛的正立像 B.蜡烛的倒立像
C.三角形光斑 D.圆形光斑
六.归纳尝试
学校七()班姓名组别
一.课前尝试
1.光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在真空中光的传播最快,每秒达
二.新知尝试
﹙一﹚.光的色散
尝试一(教材第64页活动光线通过三棱镜):
(教材第64页活动太阳光的色散):
早在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就做过这样的实验:他让太阳光穿过一条狭缝,射到上,从棱镜另一侧的白纸屏上可以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中的颜色是按的顺序排列的,从而发现了光的现象。
结论:白光(太阳光)是由混合而成的。
我们把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做。
﹙二﹚.物体的颜色
尝试二(教材第65页活动透明体的颜色):
结论:
1.我们看到物体的原因是眼睛接收到了物体或出来的光。
2. 白色的物体能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眼睛接收到的是含有各种色光的混合光,
因此感觉是“白色”的。
黑色物体是因为它了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眼睛接收不到来自它的反射光,因此,感觉是黑色的。
4.透明物体呈现各种色彩是因为它能不同颜色的光。
例如,呈蓝色的玻璃是因为它只透过,而其他颜色的光几乎都被吸收了。
无色玻璃能透过所有色光。
5.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能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色光决定。
思考与讨论:
1.为什么窗玻璃看上去一般是透明的?
2.商场里买的衣服,回到家一看可能会与你在商场中看到的颜色不一样。
那是为什么?
6.光的三原色是指。
阅读:植物叶子的颜色
﹙三﹚.看不见得光:红外线和紫外线
当我们按下遥控器时,会发出人们看不见的光——。
红外线具有,在光的色散实验中,如果将温度计放在彩色光带的红光外侧时,温度计的示数会。
太阳的热主要是通过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的。
自然界的所有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外辐射红外线。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就越。
自然界中的某些动物(如)是靠红外线来捕食的。
紫外线能使发光,所以用于验钞;紫外线能杀死,常被人们用来消毒灭菌。
照射适量的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健康,但照射过量的紫外线,会使人皮肤变黑,诱发皮肤癌。
自然界中的紫外线主要来源于太阳。
能吸收大部分来自太阳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大量紫外线的照射。
三.同步尝试
1.我市空气质量逐年好转,往年难得一见的彩虹重现在雨过天晴的空中,这是光的
现象。
2.要使人的眼睛看到物体,其必要条件是( )
A.物体是光源 B.必须有光射入眼睛
C.物体和眼睛在一条直线上 D.只有白天才能看到物体
3.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能透过_________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它被反射的色光的颜色________,吸收跟物体颜色________的色光。
白色物体可以反射色光,黑色物体能吸收的色光。
4.白光是由__________混合而成的,我们把不能再分解的光叫__________,由单色光混合而
成的光叫________。
5.红外线的作用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紫外线的作用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变化尝试
6.在暗室中,绿光照在红纸上,我们看到红纸的颜色是()
A.黑色 B.蓝色 C.白色 D.绿色
7.太阳光通过蓝色的玻璃片,屏上的颜色是( )
A.白光 B.蓝色 C .黑色 D.七色中缺蓝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