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当好一名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

谈当好一名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

谈当好一名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
谈当好一名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

谈当好一名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育和培养人的神圣使命。近年来,我国高校中青年教师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些青年教师所特有的年轻、精神、自信、充满朝气,与学生之间有较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加之多拥有博士、硕士学位,这些因素已经为我国高校的师资队伍增添了无穷的活力。我们也为高校教学工作后继有人而欣慰。

要当好一名高等学校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基本素质呢?除了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素质外,作者觉得一般还应该具备如下基本素质:

1. 本学科的基本素质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青年教师都具备博士学位(少数具有硕士学位),应该说在学科知识的掌握上已具备了很好的基础条件。但是要教好书,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能够担负起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科教兴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塑造合格的人才,则还需要具备更加优秀的基本素质。

笔者觉得青年教师要多读一些本学科范围内的名著或经典著作,并积极参与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这是打基础的事情,犹如一棵树,要让其长得高,根子就要扎得深,读名著就是打基础,是长根的事情。有了这深深的根,再去搞科研,就是长枝叶了,树才会越长越高。以前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缸水”,这里我们再演绎一下:这一缸水还必须是“活水”,这“活水”就是来

自于你的科学研究,所以读名著和搞科研就是打好基本功,增强教师基本素质的事情。以力学教师为例,这里推荐几本变形体力学的名著或经典著作( 因篇幅所限仅列举几本):Love的《数学弹性理论》,Timoshenko的《材料力学史》、《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结构分析》、《板壳理论》、《弹性稳定理论》、《工程中的振动问题》,Hill 的《塑性数学理论》,Sokolnikoff 的《弹性数学理论》,Donnell 的《梁、板和壳》,Prandtl 的《流体力学引论》,钱伟长和叶开沅的《弹性力学》等。通读名著,可以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史,了解学科发展的脉络,了解本学科历史上里程碑性的工作都是些什么等,这些内容在今后的授课和科研中是非常有用的。

高校教师一定要进行科学研究,并注重积累,要以科研工作

带动教学工作,并以教学实践促进科研工作。19 世纪德国教育家洪堡曾经强调:“科研与教学的统一(Einheit von Forschung und Lehre) ”。因此要当好一名教师,科研与教学两手都要硬,否则在高校是站不住脚的。其实科研工作每次搞一点,积少成多,日积月累,就能做出成果,这就是积累的作用。积累很重要,有了积累别人就赶不上你。因此认准方向,坚持不懈地干下去,坚持数年必有成效。有了积累,教师在授课时就可以处处反映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心得体会,讲出自己的看法、观点和思想,才会对讲授课程的内容入木三分,这样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当一名教师在科研与教学有了很好的统一之后,从而才会有高水平的科研与高质量的教学,才

会去思索本学科发展前沿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从而对此有所建树并做出贡献。如果从教学方法论上讲,这里也可以总结为“科研与教学统一的方法”。

2.相关学科知识基本素质高校教师不仅会教授本学科的学生,时常还会教授其他学科的学生,有时还会进行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例如很多讲授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往往工作在某一工程或应用学科领域或院系。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尽可能懂得其所在或所授课的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而且是多多益善。例如,若你是一名力学教师,但可能在土木工程院系工作,那么你就需要懂得土木工程专业的相关知识,这样你就能够很好地将力学与土木工程进行结合,并发挥出力学教师力学基础强的优势来。这样的教学时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来,因为通过强的力学基础理论和土木工程学科的专业相结合,能够充分发挥出复合型人才的优势和特色。从教学方法论上讲,我们也可以将其总结为“学科与学科交叉的方法”。

3.高等教育学理论基本素质

既然是当一名教师,你就必须懂得教育学理论,尤其是高等

教育学的理论,应该尽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教育学专家。否则,就会出现满肚子的知识,不知如何教给学生的尴尬局面:即,有满满的“一缸活水”,就是倒不出和倒不好学生需要的“水”来。

因此,高校教师要懂得高等教育学理论,要去钻研高等教育学理论,这样就会懂得高等教育规律,更加懂得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规律。这个懂与不懂是不同的,这一切就会凝结与落实在教师的教学

实践之中,你就会根据教育规律来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教学方法等等。以前大家所说的教学法研究,实际上有点这个味道。同时,教师参与教育科学中有关问题的研究,又是当好一名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之一。通过对高等教育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你就会更好地把握方向,把握规律,使你终身受益。所以从教学方法论上总结讲这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

例如,大学的理想是什么?英国教育学家纽曼(Newman说过: “大学(Uhiversity) 是传授普遍(Universal) 知识的地方。”他认为大学的真正使命是“培养良好的公民并随之带来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是多么崇高的使命! 我们的高校还远远未达到这个境界。因此只有认识清楚了,才会有正确的办学目标和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4.人文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素质人文科学知识是理工科教师最容易忽略的方面,而自然科学知识又是人文学科教师最缺乏的方面。作为教师,要懂得并会运用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其实这是更高层次的基本素质和基本功。可能有人会觉得,对于搞理工科的,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呢?这些知识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这在思维方式、思想方法上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是方法论、认识论上的功底,有时还是新思想和创新的源泉。历史上众多的科学家,不仅仅是本学科的专家,而且是一个“大家”。如,我国著名科学家、力学家、社会活动家钱伟长院士就是如此,当年他以语文和历史两个一百分的满分成绩考取清华大学,但是后来他却成为了

一名自然科学家。

我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其一,材料力学中有个“弯曲正应

力问题”,为什么先讲述正应力后论述剪应力呢?在哲学上讲就是先抓住主要矛盾,略去次要矛盾来讨论问题。待主要矛盾研究清楚或初步解决后,再计入次要矛盾进行深入研究,这就是逐步逼近真实情况的方法论,也是哲学上相对真理概念在自然科学中的具体应用。有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化底蕴,教师在讲课时就能讲出自然科学课程的文化,这样就不怕没人听、学生不欢迎。事实上,武戏重要(数学或定量语言表达),文戏更难(人文学科或文字语言表达)。

其二,美国宇航员曾说在太空上看到了中国的长城,这是全中国人都知道的事情,我国小学的教科书上将此内容编入了教科书。但是,随着神州五号的成功发射,我们中国的宇航员杨利伟也进入了太空,可是他却说在太空中没有看到长城。于是乎,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关于在太空究竟能不能看到长城的争论。随后欧洲宇航局又来凑热闹,使得这场争论更是高潮迭起,而且至今也还争论不休。其实,在太空看不看得到长城,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定论,对这个问题我们现在也不可能有答案,因为看见或者看不见都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根本不是你说看见就看见,他说看不见就看不见的问题。但是,我们的思路只能接受一个所谓“正确”的说法,要么看见,要么看不见,如果看得见的话,那么杨利伟肯定错了;如果杨利伟对的话,那么美国宇航员就错了。关键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