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代诗词雅俗走向的文化成因

宋代诗词雅俗走向的文化成因

宋代诗词雅俗走向的文化成因
宋代诗词雅俗走向的文化成因

摘要:宋代诗词在文化转型过程中,因文体特点、创作心态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在雅俗走向上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是宋代文化中雅俗观念的直接体现,又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雅俗两种文化的交融。这种现象说明,时代文化影响甚至制约着文学的发展,同时文学自身规律的发展,又促使社会意识形态及审美情趣等发生改变,并对文化走向产生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宋代诗词;雅俗走向;文化成因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32(2010)04-0036-04

收稿日期:2010-01-18

作者简介:李冬红(1970—),女,山东曲阜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①刘方:《宋型文化与宋代美学精神》,巴蜀书社,2004年版。②同上。

宋代诗词雅俗走向的文化成因

李冬红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第9卷第4期2010年4月Vol.9No.4Apr.2010

宋代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转型时期,在承续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从根本上对之产生了冲击,正统雅文化悄然暗转,俗文化渐成主势,在这种独特的文化环境中生存的文人的外部面貌和内在精神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品亦体现出其不同前代的气质与内涵。然而,宋代诗词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尤其在雅俗层面上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和争议,成为宋代文学研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

一、宋型文化与士人心态

现今学界中,宋型文化已是约定俗成的工具性概念,特指宋代独特的文化精神内涵,是一个与前代文化传统有着深刻差异的新的文化类型,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转型,各种文化因素相应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对士人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型文化首先体现在完成了从唐代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道、释的融合,并且形成了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学思想。”①宋代文士既遵奉儒学,又兼爱释道,对儒释道关系的深刻理解,是宋代文士在集权政治强化和理学思想盛行的文化背景下,自我调节的根本保障。面临着自中唐以来的信仰危机,宋代文化精神开始由传统的外在宇宙论本体向内在心性论本体转型。儒学与释道二教以心性为契合点,在思想的层面上进行融合,从看重外部事功转向注重内心修养。

在封建正统思想那里,经邦济世、建功立业无疑是雅道,而怡情养性、自我娱乐显然是俗谛。儒家的淑世精神使宋代文士积极用世,而道家的清静无为

和佛教自觉解脱的主张,又使他们能超然对待人生的荣辱得失。在他们看来,个体生命的意义,既可通过社会事功来实现,也可在内心的适意自足中去求得,二者不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于是兴趣广泛且饱学多能的宋代文士,就有了比前代文人更多的转移和释放外界压力和内心苦闷的方法。他们在热衷政治和享受生活的双重追求中轻松行世,体现出恪守封建政教、注重修身养性与放纵情欲本能、享受日常生活的雅俗矛盾二重性,整个社会遂形成了重实际、重致用以及世俗娱乐化的思想倾向。

同时,作为文化传承与创造的主体构成在宋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寒门庶族士子构成了宋代权力核心的主体成分,官僚、文士与学者三位一体成为他们的总体特征。②这一具有平民文化与淑世精神的新的宋代士大夫群体即时代的文化主体,使宋代士人心态与主流意识形态呈现出一种对传统文化既亲和认同又疏离悖反的矛盾互补现象,最终影响并塑造着宋代文学的基本面貌和文学思想。一方面他们仍深受传儒家正统思想的浸润,努力恪守封建政教规定的伦理道德,文道合一成为文学家的共同要求,对品行、节操、人格极为推重。再加上宋代文化的高度成熟与宋代士大夫的极度学者化,宋代美学思想日益追求雅致。而在崇文重教国策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诱导下,文士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新变,娱乐享受成为士林的合理要求和自觉追求,不同程度上显露出从流媚俗的情趣,与传统美学相对立的俗化倾向应时而生。

较前代而言,宋代士人的心态呈现一种对立互补的二元化格局。他们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却在

世俗生活中历练,在自身拥有强烈的崇雅思想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媚俗倾向,于是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明显的与传统诗教的矛盾现象。宋代士人在文化人格上都尚雅忌俗,而在文学艺术上却多主张“以俗为雅”或雅俗兼融,如苏轼说“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①。但作诗却说:“诗须要有为而作,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②黄庭坚等人皆继承了此种思想③。就一般文人来言,其思想言论及其潜意识与其创作实践之间已形成矛盾甚至逆反现象,如苏轼、周邦彦、辛弃疾、陆游等发表过诸多维护传统诗教传统的言论,而在他们身后却仍然留下了大量的世俗之作。这种在文化人格上的尚雅忌俗和文学艺术上的以俗为雅,体现了雅正意识与世俗审美之间的冲突,是文化雅俗观与艺术雅俗观在作家头脑中碰撞的反映。宋代作者在艺术审美上对俗的吸纳,表明通俗文学的审美趣味已经深刻地影响到传统思想文化。

教育与刻版印刷的普及给宋代市民阶层创造了更多学习甚至创造文化的机会和能力,不断扩大文化消费群体,促进了大众俗文化的发展,并引发了一系列与雅文化的美学精神迥异的审美趣味。而宋代文士阶层与生俱来的雅俗二面性,以及与市井俗民的交流,更使得精英高雅文化与大众世俗文化日益融合。于是,适应文学创作与文化消费的需要,在士人的介入下,世俗文艺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或者说雅化,以符合传统文化的要求。同时市民阶层的模仿与创新,又使传统文艺得到不同程度的俗化,从而迎合士人的享乐情趣和大众的消费心理。

宋代文化“即呈现精英文化向通俗文化靠拢,通俗文化向精英文化渗透的大趋势”④,表现出强烈的雅俗文化的交融,士大夫新的精神风貌与生活理想在艺术审美领域中产生了新变与转型。以追求内圣、精神的圆满自足为目标的宋学,构成了宋型文化的基本内核,而农耕文化土壤之上的经济发展、农业革命、消费性的城市经济、士大夫阶层的复杂成分等方面,则构造了宋型文化的物质基础⑤。这种精神的自省与自足和物质的消费与愉悦,往往会使得宋代的美学思想与实际观念产生某些差异或者矛盾,但此种差异和矛盾又可以通过内修的途径进行调和。所以,宋人既多媚俗从俗的欲望与行为,又有平衡、协调雅俗的理智和能力,于是内敛的心态、高深的修养、富足的精神与丰厚的待遇、自由的生活、世俗的享受相结合,使雅致和世俗成为宋代文士审美意趣

与生活情趣对立统一的两个基本点,二者虽于外在形态上表现为冲突,但实际上是和谐共存的,这样就造就了宋代文人独特的心态。

二、诗俗与词雅的转变成因

唐诗创造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最辉煌的时刻,宋人必须积极创新,才能走出自己的路。从宋初的模仿到后来的独辟蹊径,宋人走的是一条往纵深开掘的道路,最为成功或最有特色的就是对日常生活的吸纳和展示。从梅尧臣、欧阳修到苏轼,从黄庭坚、杨万里到四灵和江湖诗派,宋诗的选材角度日益生活化,精神呈现日益平民化,方法表达日益浅显化,品格追求日益平淡化,情趣展示日益世俗化。在他们看来,生活中的雅俗之辨应该注重大节而不是小节,应该体现在内心而不是外表,因而信佛不必禁断酒肉,隐居也无需远离红尘。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之辨,关键在于主体是否具有高雅的品质和情趣,而不在于审美客体的高雅与凡俗。黄庭坚说:“若以法眼观,无俗不真。”(《题意可诗后》)审美情趣的转变,促成了宋代文学从严于雅俗之辨转向以俗为雅,进而雅俗相融,宋诗堪为代表。

真正的宋诗面目在欧阳修、苏轼等人手中基本成型,之后黄庭坚便开始了对诗歌的俗化,陆游在诗中更多的是用明朗晓畅的语言,甚至浅近滑易的语言去表现对日常生活的热爱,身为理学家的杨万里也大量采用浅近明白,近于口语的语言来显示大自然的灵性与谐趣,范成大更是以自然清新的农家语成就了一代伟大的田园诗人,而南宋后期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的作品则更加的世俗化,无论是表现情调的亲切凡俗,还是浅易率真的艺术风格,都更能显示出世俗的气象和情调,可以说是宋代诗歌俗化的代表人物。宋诗中“以俗为雅”的命题,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使诗歌更加贴近现实日常生活。可以说,俗化倾向成为宋代诗歌发展的主导方向。

在宋代这个特殊的文化环境和氛围中兴起和繁荣的词体文学,则更是充当了雅俗两大文化传统结合的媒介,宋型文化那种精英文化与世俗文化的交流互动,以及雅俗两种文艺价值观的交流和融合的最基本特质,正是在词体文学上表现得最为直接。北宋词人,多应酒宴之间歌儿舞女的要求,当筵填词演唱。作词是随意性的应酬,是业余的娱乐消遣,是无遮掩性情的流露,语言明白浅露,少有意外之旨。南宋词作,多文人墨客间相互酬唱或结社应酬的结果,他们匠心巧运,意内言外,传达词人的曲折心意,多

①苏轼:《于潜僧绿筠轩》。②苏轼:《题柳子厚诗》。③黄庭坚《书缯卷后》:“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

也。”又《再次杨明叔韵·

引》:“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百战百胜。”④沈家庄:《宋词的文化定位》,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⑤刘方:《宋型文化与宋代美学精神》,巴蜀书社,2004年版。

李冬红:宋代诗词雅俗走向的文化成因2010年第4期·37·

用比兴寄托之手法,接绪风骚,归之诗教,喻托传统,重现风雅,逐渐成为文人案头的雅致文学。尤其到了南宋后期,词的雅化达到了极致,清雅、古雅、淡雅、骚雅等词汇成为人们褒扬词作的常用语言,并受到广泛的认同和大力的推崇。①总体上看,从柳永到苏轼,再从周邦彦到姜夔,词明显地表现出从俗到雅的发展进程,这恰与宋诗相反。

可见,在文化转型的宋代土壤上发展起来的诗词走着不太相同的道路,而雅与俗成为二者进程中最大的也是最为人注目的区别,但无疑,二者都无法摆脱时代文化的印记。一个时代的代表文学是最能反映该时代的文化特质、最能体现这个时代文化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情境的文体,而词之所以成为宋代的代表文学,也正因为在词体身上,可照见出产生于宋代的新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

我们可以看到,从思想观念上讲,以追求政治功能,讲究道德教化,崇尚雅正和婉为主要特征的儒家文学及其审美理想,对诗词有着很强的限制和引导作用,使得不论宋诗的以俗为雅、雅俗相融,还是宋词的以诗为词、化俗为雅等,都表现出强烈的对传统诗教雅正思想的回归和亲近。然而在创作实践上,二者却又都表现出与儒家文化传统相悖离的一面,如低级浅俗的内容,世故庸俗的境界,浓艳俗靡的情调,浅近率露的风格,消遣戏谑的精神,游戏娱乐的功能,这一切无论在宋诗还是在宋词身上都有比较明显的表现,传达出与以言志、载道和抒怀为主要特征和功能的传统文学冲突矛盾的倾向。这种现象的出现正与宋代雅正与世俗两种文化融通的特点相合,是与宋代社会文化的发展相适应的文学表现。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浓重的崇雅黜俗的审美价值取向,人们在涉及具体文学现象或作家作品时,常常有明显的褒雅贬俗的倾向。然而随着文学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功能性的日益扩大,传统雅俗观念也遭到了强烈的反拨。尤其到了宋代,随着文化的转型,所谓的大众文化得到越来越多士人的喜爱,文化消费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于是雅俗界限逐渐模糊,概念也逐渐含混。雅俗的互动和消长日益成为人们认识文学发展规律的一种参照,促进着人们对雅俗问题的深入思考。

尽管如此,从古至今,在对文艺作品进行评价时,雅正始终是评价高低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准,无论诗词,凡俗浅近皆受到批评,传统诗教的观念可谓深入人心,不仅在思想内容上受到儒家文化的渗透与

投射,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体现出一种以儒家文化传统为依归的,不断调整与适应的发展进程。典雅、含蓄、婉约的艺术风格之所以被后世文人及理论家奉为正宗,正在于它与儒家传统的文艺观念及审美理想相契合,因而得到儒家文化和士大夫文人的认同和发展。因此,宋代诗词的俗化是对儒家文化传统的一种突破或反动的结果,但同时又加深了儒家文化对它的排斥和鄙弃,最终仍然会回归于对雅正的追求上。所以,元明词的浅俗和清词的倡雅造成词体的衰落和中兴已成定论,学者们亦论证了明清诗歌的难达雅正之势即是诗歌不振的主要成因。

然而,雅和俗只是相对而言的概念,我们很难确定其确切的定义和范围,因而人们在用雅俗这一对立概念来进行诗词评价时,或因二者不同的文体特点、发展进程、功能和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不太一致的标准,或忽视二者之间的差异而混为一谈。这种雅俗观念评价标准的不同常常会导致人们对文体认知的区别或不公。比如人们对宋诗雅正的标准常常定位于其言志的思想内容上,言诗俗,是以语言形式为主要,情感内容是其次,所谓以俗为雅,雅不避俗;对宋词清雅的标准却往往定位于其言情的表现手法上,说词俗则是以内容为主要,语言形式其次,所谓以雅救俗,也就是说一个比较关注内在,一个更多注重外观。可见,针对不同文体的雅俗标准,由于涉入的角度不同,其具体内涵会有所差异。这种要求的不同和标准的差别,或许多少能显露出人们对宋代诗词的文学地位高低和文学功能的认知。

另外,宋代诗词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是二者雅俗走向产生差异的一个原因。诗歌是中国最古老的文体,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到唐代已达到其极致。于是具有强烈变革和创新意识的宋代文人展开了对唐诗的新变。这种新变,其关键正是宋人“以俗为雅”的审美观念的改变。只有以俗为雅,诗歌才能具有更为广阔的审美视野,实现由俗向雅的升华,或者说完成雅对俗的超越,最终仍然回归于儒家传统的文化审美中。

词在宋初才开始定体,人们对它的认识尚不太明晰,在思想内容、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诸方面有一个摸索、定型和发展的过程,经过北宋诸家词人的多种尝试,词的文体特点彰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士大夫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欣赏口味等,促成了词体整体面貌的改变,词遂由通俗的音乐文学逐渐变成了士大夫抒情言志的一种文学形式,雅

①南宋词集大量以雅词命名,并不断有词论家对雅化理论进行阐述,如张炎《词源》:“词欲雅而正”、“雅词协音,虽一字亦不放

过。”沈义父《乐府指迷》:“康伯可、柳耆卿音律甚协,句法亦多有好处,然未免有鄙俗语。”皆肯定词体创作思想规范的雅正、词调音律的规范、语言修辞的文雅和品格气度的高雅。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38·2010年第4期

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而至南宋中后期,以雅化为主要内容的尊体之风几乎贯穿始终,在姜夔及格律词派的努力下,词最终成为一种可以与诗相提并论的文学体裁,至此词亦成为体现雅文化的一种文学样式。

从宋代诗词的雅俗发展进程可以看出,虽然同属一个文化类型,但由于二者所处的发展阶段不一样,导致其雅俗的进展及要求的不同。这种不一致的现象,表明或印证了文学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即任何一种文体都是来源于民间,俗都是雅的前奏,之后文人开始对其进行文人化即雅化,从而使其更加优美,更加文学化,更加艺术化,雅成为俗的发展或提升。但当雅文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往往会走上僵化的道路,于是有意识的文人又开始向民间俗文学学习,汲取一些新鲜的血液,由雅而俗,使文体重新焕发生机,这既是俗对雅的革命,亦可说是雅对俗的改造。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始终具有发展的动力,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

由些可见,文学及其创造者往往会受社会文化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但文学的独立性与文人的前瞻性又常常会营造一种文化氛围,甚至引领一种文化时尚。诗与词,在宋以前,分属于雅文学和俗文学两个系统,然而在宋型文化中,诗词通过二者不同的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两种文化的融通,从而带动了文化各个方面的改变。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往往更强调文化对文学的影响,而忽视了文学的这种强大的导向作用。

三、雅俗冲突与文化环境

所谓文化构型,是指文化的内在整体结构,是文化各因子的综合整体。任何时代的文学都是该时代文化构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文化建构过程中的整合作用所驱动,又以自身的变革参与文化建构,形成双向的同构运动。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从来都是由不同阶层、不同层次的雅文化与俗文化组成的,都是涵盖所有物质与精神的传承创造的,宋代文化当然也不例外。从礼乐文化的贵族文学,到道德文化

的精英文学,再到大众文化的世俗文学,一个时期的文学特点无不与当时的文化面貌相一致,①尤其与文化的雅俗问题密切相关。一方面,雅俗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始终影响甚至制约着文学的发展,另一方面,文学自身规律的发展,又促使雅俗观念等审美意识发生变化,以适应变化了的客观现实,或对文化走向产生一定的推力。宋代文人们有意识地降低身份,去抒写文化品位较低的词体,从这点来看,他们这种从众或者说媚俗的作法,已显现出正统文化开始裂变的趋势,表现宋型文化的独特性。

就具体文体而言,诗、词、曲等确实存在着由俗而雅,进而走向衰落的现象。而从文学整体发展来看,文学主流的发展是雅俗二因素不断的交融,宋代文化的转型就在于雅与俗两种文化开始共同发展,不再是完全对立,势不两立了,二者既有区别,同时又密切联系,并不断地进行着双向交流,从而改变了以往无视俗文化的雅文化一统天下的格局,使得雅俗贯通,雅俗互融的审美理想初步形成,并进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导倾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雅俗矛盾及其变化正是宋代思想文化的最典型特征。文化的转型促成了种种雅俗矛盾并伴生着各种调和手段,而这些雅俗矛盾的变化及适时地调整反过来又促进了宋型文化的深化和凝结。宋以后,整个文化环境趋于世俗化,中国文体的发展也开始日趋通俗,戏曲、小说等受众群体繁多的文体逐渐走上舞台,以其雅俗共赏的优势渐渐地占据了前沿位置,文学的娱乐功能和审美功能得到了高度重视。虽然受儒家传统思想文化的制约,在观念上文人们依然轻视这些所谓的俗文学,但事实却是这些文体的不断发展壮大和日益繁荣。由雅趋俗,即从贵族走向精英,从精英走向大众,文学文体越来越通俗化,文学消费越来越大众化,这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趋向。宋型文化的产生,不仅引起传统文化结构的内在变革,而且为以后明清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王金龙]

①参照王齐洲:《雅俗观念的演进与文学形态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

李冬红:宋代诗词雅俗走向的文化成因2010年第4期·39·

On the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Trend of Refined and Popular

Poetry (Poems and Ci )of the Song Dynasty

LI Dong -ho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Shandong 273165,China )Abstracts :The poetry (poem and Ci )of the Song Dynasty displayed huge differences in its refined -and -popu -lar -growing trends due to disparity in stylistic features ,creation mentality ,and developmental stage in the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ng Dynasty.Both refined and popular poetic forms are a reflection of the refined and popular tastes and mentalities embodied in the culture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both had contributed to the blending of the two cultural tastes to a certain degree.This phenomenon testifies to the fact that the culture of a new era affects and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and that the evolvement of literary laws and features may effect a change in social ideology and aesthetic tastes ,which will eventually shape the course of the culture in that era.

Key words :poetry of the Song Dynasty ;refined and popular tastes ;cultural factor

从宋代文化的俗与雅到现代文化的俗与雅

从宋代文化的俗与雅到现代文化的俗与雅 晚唐以降,尤其是入宋以后,江南文化领域有两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一是原本高高在上的士人文化逐渐摆脱“唯我独尊”的精英观念,开始走向普通大众,呈现出由“雅”到“俗”的转变,其突出表现是话本小说、戏文、通俗诗词等文学式样的日趋流行。二是原本局限于下层社会的民间文化逐渐突破等级观念的限制,开始跻身主流文化行列,呈现出由“俗”到“雅”的转变,其突出表现是说唱、歌舞、戏剧之类艺术的空前活跃。推动这两种文化转变的便是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和不断成长的市民意识,市民文化也由此兴起。因此,市民文化既源于士人雅文化和民间俗文化,又超越了传统文化雅、俗对立的二元结构,属于雅、俗共体的新型文化形态。 宋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所谓“雅”,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文人文学,指诗、文、词;所谓“俗”,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下层的小说、戏曲。传统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的说法,指明了各个朝代文学样式发达繁荣的侧重点。我们应该充分评价元明清诗文词的成就,但其未能超宋越唐,则可断言。如果说,宋代诗文词(特别是文和词)是元明清作家们不断追怀、仰慕的昨天,那么,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大发展就是宋代刚刚发展起来的白话小说和戏曲的灿烂明天了。 宋代继唐代以后出现了又一个诗歌高潮。虽然至今还没有一部《全宋诗》,但其总量超出《全唐诗》好几倍则是无疑的。宋代诗人大都一生勤奋写作,作品众多,如现存苏轼诗二千七百多首,杨万里四千多首,陆游近万首,远比唐代李、杜为多(李诗近千首,杜诗一千四百多首),充分说明宋诗繁荣的盛况。 巨大的数量往往体现为一定的质量。作为一代诗歌,宋诗在继承唐诗的基础上,发生了显著的新变,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从思想内容看,宋诗在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会黑暗和反映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方面都有所扩展,但又缺乏唐诗、特别是盛唐诗歌中追求远大理想的积极昂扬的精神;而在抒发民族斗争中的爱国忧国的情绪上,又比唐诗炽热和深切。这是由时代的条件决定的。宋朝比之以往的几个统一王朝来,是中央集权最为集中的朝代。这一方面对巩固宋朝统一、安定社会秩序、发展经济和抵御少数民族统治者的侵扰,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军权集中带来了宋朝军队训练不良,战斗力削弱,政权集中带来了官僚机构庞大臃肿,腐败无能,财权集中又刺激了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挥霍享乐。所以开国不过三十多年,宋太宗时就爆发了王小波、李顺的农民起义,人数达数十万。正是在积贫积弱局势逐渐形成、社会危机急剧发展的情况下,地主阶级中的有些改革家就出来倡导“变法”,改革弊政,形成了变法运动。王安石就是杰出的代表。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诗歌中反映民生疾苦、社会黑暗和统治阶级政治斗争的现实主义倾向,都和这种社会政治情况有关,跟变法运动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如梅尧臣《汝坟贫女》、《田家语》;欧阳修《食糟民》、《边户》;王安石《兼并》、《省兵》;苏轼《荔支叹》等一批作品。但是如同变法运动只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缺乏远大的政治前途一样,在宋诗中也缺乏唐诗中积极昂扬的政治进取精神,往往悲慨多于壮歌。这是一。其次,宋朝从开国之初直到灭亡,一直处于少数民族统治者的不断侵扰和威胁之中,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朝代中最缺乏抵御力量的软弱王朝。宋王朝对他们一再割地求和、输币纳绢、称臣称侄。但是,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爱国将领和官员,尤其是广大汉族人民群众,是不能忍受这种受侮辱、被奴役的处境的,他们表现了可歌可泣的斗争精神,因此宋代诗歌中(包括词)所反映的爱国思想也就越来越显得突出。宋初路振《伐棘篇》对国耻国难的慨叹,苏舜钦《庆州败》对败于西夏的“羞辱中国堪伤悲”,苏轼《祭常山回小猎》、《和子由苦寒见寄》等所表达的“与虏试周旋”的决心,都是例证。而在北宋灭亡以后,更成

宋代市民文化的兴起与宋词的俗化

宋代市民文化的兴起与宋词的俗化 摘要:雅化本是宋词演化的主要趋势,而当雅化发展至顶峰的时候就伴随了宋词俗化的出现,宋词的俗化主要展现在题材、语言、审美、技法以及传播方式等方面,而究其主要原因,则是宋代经济的发展和娱乐活动的健全带动下的市民文化的兴起,然而目前国内大多文献将目光专注于词的雅化,俗化方面有待更进一步研究,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宋词俗化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及宋词俗化的原因。 关键词:宋词;发展历程;俗化;市民文化 The rise of the demogenic sociology of Song Dynasty and secularization for Song Ci Abstract:Song Ci elegance is the main literature evolution trend,and when the elegant development to the peak with the song secularization appeared, saying the main show in the theme, language, aesthetic, techniques and the dissemination way and so on, and the main reason is the rise of the public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of Song Dynasty economy and entertainment sound driven by the, but most of the current domestic literatures focus on word elegance, secular aspects need to be further research,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Song Ci secular and its manifestations, and the reason of Song secularization. Key words:The Song Dynasty; Development; Secularization; Demogenic Sociology

宋代诗词背诵赏析篇章总揽

宋代诗词背诵赏析篇目总揽 王禹偁 《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柳永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yan3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 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yong3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ren4凝愁!范仲淹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晏殊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梅尧臣 《鲁山山行》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欧阳修 《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宋代牡丹诗词节选解析

宋代牡丹诗词选(下) 牡丹(宋·朱长文) 奇姿须待接花工,未必妖华限洛中。 应是春皇偏与色,却教仙女愧乘风。 朱栏共约他年赏,翠幄休嗟数日空。 谁就东吴为品第,清晨仔细阅芳丛。 牡丹五首(宋·黄裳) 一 衮衮群芳已失真,超然奇秀始离伦。 晚得天真独有余,百花荣谢英相须。 二 夜游说与雕栏客,费尽天机老却春。 无穷春思包含尽,但问熏风有也无。 三 香色兼收三月尾,声名都压百花头。 东秦西洛累相望,只候花开是醉乡。 四 天真无处窥神化,栏畔新妆却自羞。 曾见玉香毬最好,樽前何独说姚黄? 五

夜对金莲犹婉,晓窥清照转精神。芳教更共人长久,岂待能言始恼人。 次韵牡丹四绝(宋·李之仪) 一 朝阳烁烁欲争流,已过群红盍日修。交尽妖妍犹未歇,天机终待几时休。 二 云低雨细静无风,似暮精神染异红。驛辇慈恩赏佳句,若论今日定谁工。 三 蓬莱宫阙有神仟,解释春风欲斗妍。不是殊犯曾迁物,肯将飞燕谓当前。 四 我老愈疎合灌园,强来乘障负初暄。多情似识伊川蓓,宛是韩公第一根。 庭下牡丹(宋·李复) 春晚午景迟,气暄因妍姿。 乘酣意纵放,霞裾半给披。 晨起露风情,肃肃争自持。 相对默无语,含羞畏人知。

观牡丹(宋·邹浩) 去年寒食已为客,今年寒食未还家。春前莫负一杯酒,山后聊观三朵花。 对牡丹(宋·邹浩) 轻云笼日雨收尘,天作奇花照眼明。莫道岭边无好况,吾今春在洛阳城。和蒋秀才牡丹次韵(宋·慕容彦)如霞如锦色何鲜,映日欹风特地妍。独占一春疑得势,平欺群卉若当权。自知丽艳能倾国,须放香苞趁禁烟。花市试询桃李价,从今不直半分钱。 打剥牡丹(宋·李新) 大芽如荫肥,小芽瘦如锥。 我今取去无厚薄,不欲气本多支离。绿尘堕地哪复数,存者屹立珊瑚枝。姚黄魏紫各王后,肯许闟冗相追随。姬周祧庙曾祖祢,主父强汉疏宗支。昔人立朝恶党盛,败群杂莠何可知。一母宜男竞衰弱,岂有如许宁馨儿。吾惧生蛇为龙祸,又畏百工无一师。故今披剥信老手,如与造化俱无私。

浅谈唐诗与宋词在艺术意蕴表述上的异同

浅谈唐诗与宋词在艺术意蕴表述上的异同 【关键词】:唐诗宋词诗体与词体继承性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唐诗宋词是最璀璨的文化瑰宝之一。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唐诗宋词大致可以归纳为六类:一类是怀古诗词,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感,有沉郁的美;二类是咏物诗词。托物言志,有隐喻的美;三类是写景诗词,借景抒情,有自然的美;四类是战争诗词,戍边征战,有悲壮的美;五类是行旅闺怨诗词,旅途艰辛,有凄楚的美;六类是送别诗词,折柳相送,有深沉的美。一首首诗词充满美感,给人以美的启迪。 唐诗和宋词,在诗体与词体文学特征也有所不同,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以格律诗和词的对比来说明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差异。首先,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2、外部形式的差异:句式、句法、韵律、对仗,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不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3、题材内容的差异:诗:以社会性的群体情感为主,词:以作者个体的自我情感为主,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在题材内容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以描写男欢女爱、相思离别为主,抒发的大多是作者个人的自我情感。4、语言特色的差异:诗是典型的语言艺术,词是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诗是一种典型的语言艺术,而词却是一种典型的精美语言艺术。缪越先生曾经形象地把诗词语言特色比喻为士大夫延客和名姝淑女的雅集园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诗来说,词的语言更加轻灵细巧、纤柔香艳.5、风格的差异:诗庄词媚诗词风格上的差异被精练地概括为诗庄词媚,即使题材内容相同的作品,所呈现出的风格也大相径庭;而同一位作家的诗词作品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这与诗词题材内容和语言特色的不同有很大关系。 “唐诗宋词”一语,宋词与唐诗并称,不唯标示“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之义,而且也说明,宋词是庶几可与唐诗媲美的一大诗体。宋季承唐,然而如鲁迅先生所言,好诗差不多已被唐人作完了。所以,到了宋代,宋人在诗歌创作方面,要不落唐人的窠臼,确乎很难。但是,唐人所留下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宋人

宋朝经典古诗句赏析

宋朝经典古诗句赏析 诗的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宋朝经典古诗句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1.要看银山排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宋·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 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4.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王安石·元日) 5.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宋·王安石) 6.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宋·苏轼·赠刘景文) 7.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宋·苏轼·蝶恋花)

8.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9.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苏轼·冬景)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1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1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13.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宋·苏轼·后赤壁赋) 14.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宋·苏轼) 1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 1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宋·苏轼·水调歌头) 17.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念奴娇·赤壁之战) 18.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宋·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19.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宋·张耒·春

日) 20.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宋·李清照·渔家傲) 2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2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宋·李清照·五陵春) 2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宋·李清照·声声慢) 2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 25.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宋·李清照·如梦令) 26.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27.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宋·秦观·春日) 28.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宋·陆游·文章) 2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

宋代诗词赋简析

宋代诗词赋简析 梅香深处的暗笛幽幽的响起,即便是苦月寒窗下无人的一夜,依旧吹不尽秦淮河畔的夜夜笙歌,说不完桃李春风的声声祝酒,忆不完凭栏十里的芰荷香气,理不清隔溪猿猱的声声哀啼。 在迤逦的锦罗绸缎与编钟的相击和鸣声里,宋代踩着拖地长裙向我们雍容华贵的走来,奢靡散漫的北宋和危机四伏的南宋前后浮浮沉沉三百多年,随着背着小皇帝的大臣陆秀夫的纵身一跃,宋代把它的背影深深的留在厓山之巅。欲说宋朝的诗歌之事,便让我们从宋代命运多舛的经历开始。 北宋建国初期的繁华与富饶让用典丰缛,属对工整,下字丽艳,音节铿锵的西昆体诗歌在北宋的初期占尽风华。《西昆酬唱集》收集了十七位作者的250首近体诗《西昆酬唱集》更是泼墨写尽了浮华冶艳与男女之情。 然而繁华的西昆体并未用它的艳媚之分在宋朝站住脚跟。前后总共三个阶段的文学革新运动把西昆体硬生生的拉下了马,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苏氏父子、王安石、曾巩、黄庭坚、秦观……无数的辞赋高手,如行云般纷至沓来。诗词歌赋的辞藻开始愈发平实自然,诗人们纷纷从苦苦追赶着绮丽的辞藻的马车下跳下,开始了竹杖芒鞋的步步从容的追寻诗赋之美。 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南迁建立了南宋。 路至南宋的宋代,便再难以辨识出半分北宋的舒心与从容。积贫积弱,日见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诗人们浪漫的眼光渐渐从轻盈似梦的自在飞花转向了黄沙漫漫中的金戈铁马。辛弃疾的一腔愁绪“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向子湮的满怀愤懑“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陆游的遗恨千古“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本是将领的男儿们也情不自禁的提起笔,写出满腔的愤懑难平。无数抗金志士以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有志难申。“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无数悲壮沉郁难诉衷情。 若说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才子非李白莫属,那么我想林语堂先生与余秋雨先生的都赞口不绝的苏轼的作品集,读完也够将宋代的风华掠影稍稍看尽了。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轼才华横溢的少年时代便是在北宋安逸的环境中孕育。“落日绣帘卷,亭

中国宋代10首气势如虹的古诗词

中国宋代10首气势如虹的古诗词,读着让人心血澎湃,斗志昂扬 一,满江红·写怀作者: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宋代: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三,六州歌头·少年侠气宋代:贺铸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從。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四,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五,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宋代: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六,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七,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宋代: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八,望海潮·东南形胜宋代: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谈宋词的文化特征——理学思想

谈宋词的文化特征——理学思想 纵观整个宋词的发展、兴盛、衰落的全程,宋词在古代诗歌史上堪与唐诗交相辉映,真正成为一代文学之圣。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其中,宋词的哲理化与议论化所体现出来的理学思想是中国文化一个很重要特征,这也成为中国文化中十分宝贵的财富。 为什么宋词中会出现这样一种理学思想?这种思想怎么在词人身上体现出来?宋词中又是怎样表现出理学思想的文化特征的呢?这里我们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 第一,经济上,宋代城市商业经济比唐代有长足发展。北宋相对承平开明的政策和社会环境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士大夫寄情声色、歌舞宴乐有了优裕的物质前提条件,歌词创作也拥有有利的社会环境。在宋代这种重文重诗的时代风尚中,词人们甚至是理学家门也喜好作诗,而且往往以诗的形式阐述义理,发表学术见解和主张。由于理学凭借宋代特定的政治文化土壤而兴盛、发展,因而在思想领域不仅迅速确立了统治地位,而且以其强大的力量和深厚的基础不断稳固强化。 第二,宋代的“婉约派”词中的含蓄表达手法也是理学思想的体现。词人们抒写男女之情,会侧重把爱情写得含蓄庄重,具有中国传统的深情婉转以及低回往复的特殊魅力,这也是宋代词人心曲深处的沉吟。比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闺中少妇痴情一片,深刻而含蓄地表达了对丈夫的相思深情。《醉花阴》中表现词人在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这种含蓄缠绵的情感来自中国人传统的文化的熏陶,也是在理学思想的影响下写出的悱恻动人的感情。 第三,宋词中体现理学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在《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可知李清照常常走出自己的生活圈子,走出闺房绣楼之外,走出重门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表现出她那蓬蓬勃勃的春春气息。这也反映了古代人热衷于与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绿水红莲、鸥鹭水鸟等景物,他们身上有着天然的朴素和自由的印迹。 第四,民族危亡下的宋词体现出理学思想中的“爱国精神”。南宋的政权建

诗词鉴赏:【宋代】赵令畤《乌夜啼·春思》

诗词鉴赏: 《乌夜啼·春思》 【宋代】赵令畤 楼上萦帘弱絮,墙头碍月低花。年年春事关心事,肠断欲栖鸦。 舞镜鸾衾翠减,啼珠凤蜡红斜。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注释】 1.乌夜啼: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圣无忧”等,平韵四十七字。 与“相见欢”之别名“乌夜啼”不同。一作“锦堂春”。 2.萦(yíng)帘弱絮(xù):回旋牵缠在帘上的飞絮。弱絮,零落的柳絮。 3.碍月低花:指墙头上矮矮的花丛遮挡住月亮。低,覆盖,遮挡。 4.春事:这里指男女欢爱。沈仕《偶见》曲:“交鸾凤春事无涯,不觉香露滴、 牡丹芽。” 5.关:牵涉,涉及。辛弃疾《水调歌头·和赵景明知县韵》:“且要黄花入手, 诗兴未关梅。” 6.心事:心情,情怀。高适《闲居》:“柳色惊心事,春风厌索居。” 7.肠断:形容悲痛之极。 8.欲:时间副词,表动作正在进行。 9.栖(xī)鸦:想要栖息的乌鸦。陆游《赤壁词·招韩无咎游金山》:“素壁栖 鸦应好在,残梦不堪重续。” 10.舞镜鸾衾(luán qīn):指被子面上绘有鸾鸟照妆镜的图案。舞镜, 鸾镜。据范泰《鸾鸟诗序》,罽宾王(汉时西域一国君)捕到一只鸾鸟,三年不鸣。其夫人说鸟见同类才鸣。于是用镜子照它。鸾鸟睹影后因思同伴而死。这里指鸾凤照铜镜的图案。鸳衾,绣着鸳鸯鸟图案的被子。 11.翠减:翠色已经褪去。

12.啼珠凤蜡:指凤形的蜡烛流着蜡油的珠滴。啼珠,原指水点,这里指 蜡烛滴下来的蜡珠,因状似流泪,所以有“啼珠”之称。元稹《生春二十首》有“柳误啼珠密,梅惊粉汗融”,其《月临花》有“夜久清露多,啼珠坠还结”。 13.重(chóng)门:指屋内的门。张元干《怨王孙·小院春昼》:“红潮 醉脸,半掩花底重门。” 14.锁:封闭,幽闭。 15.随意:一任,任凭。王维《山居秋暝》:“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作“依旧”。 16.天涯:天的边际,指极远的地方。江淹《古离别》:“君行在天涯, 妾身长别离。” 【译文】 闺楼上柳絮飞萦绕竹帘,院墙头花儿低挡住月光。每一年逢春时愁涌心头,凝望那欲栖鸦令人断肠。 妆镜照鸾被上翠色褪减,风烛燃蜡泪垂红影斜斜。重重门锁不住相思魂梦,随心意任自由绕遍天涯。 【赏析】 此词开篇写景,上片由写外景步步侵入内心,引发连绵不断的春思。“楼上萦帘弱絮,墙头碍月低花”两句对起以“萦”、“弱”、“碍”、“低”四字隐隐点出人物思致,所写的“帘幕”、“柳絮”、“月亮”、“花朵”均是客观景物,但在思妇眼中看来,帘幕有如思绪一般萦回,柳絮随风扶摇,仿佛不胜孱弱,月亮被云层或楼台遮蔽,若隐若现,看起来朦胧而迷离,墙角的花或开得极低,或已然凋落,安静而黯淡。这两句通过景物描写首先点明地点和时间,又以从“萦帘、”碍月“的细致心理反应和”弱絮“、”低花“的视觉观察所见来衬映出芳

宋朝于谦诗词10篇

宋朝于谦诗词10篇 于谦(于忠肃,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官至兵部尚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宋朝于谦诗词,来欣赏一下吧。 偶题三首·其三 朝代:明朝|作者:于谦 薰风何处来,吹我庭前树。啼鸟爱繁阴,飞来不飞去。 春归 朝代:明朝|作者:于谦 红芳老尽绿阴肥,到处杨花作雪飞。塞北从来无杜宇,不知何物动春归。 喜高佥宪病痊口号戏之 朝代:明朝|作者:于谦 闻君何事病恹恹,镇日焚香不捲帘。莫怪药囊尝处苦,还知蔗境老时甜。 一团清气难随俗,百瓮黄齑足养廉。造化小儿从此遁,吉人天相不须占。 悼内六首·其三 朝代:明朝|作者:于谦

缥缈音容何处寻,乱山重叠暮云深。四千里外还家梦,二十年前结发心。 寂寞青灯形对影,萧疏白发泪沾襟。箧中空有遗书在,把玩不堪成古今。 凭阑 朝代:明朝|作者:于谦 晚晴公馆有馀閒,独上危楼望远山。散尽白云收尽雨,归鸦背得夕阳还。 冻鹊 朝代:明朝|作者:于谦 独占高枝立,天寒伴侣稀。明朝春意动,好向上林飞。 过招抚冈 朝代:明朝|作者:于谦 重嘘炎烬肇中兴,此地曾经募义兵。古庙数椽谁下马,崇冈千古尚留名。 飘风入树林鸦散,宿雨沾泥野草生。触景兴怀无限意,不堪回首裕州城。 喜雪三首·其二 朝代:明朝|作者:于谦 天时人事两相关,和气絪缊覆载间。涌地银堆千尺浪,攒空玉立万重山。 中郎持节吞毡卧,大将平淮奏凯还。往事悠悠何足论,且祈

丰稔解愁颜。 别四川方伯邢景 朝代:明朝|作者:于谦 十年佐政向中州,一旦超迁宠数优。全蜀行沾张咏化,两河未许寇恂留。 月明巫峡猿争啸,雨过瞿塘水乱流。还惜故人成远别,客中无日不登楼。 春昼曲 朝代:明朝|作者:于谦 东风吹花花不定,红雨纷纷落芳径。唤人啼鸟隔纱窗,巧语关情谁忍听。 柔肠百结苦萦回,却似丁香花未开。花开花谢年年事,可惜流光如箭催。 门外红尘飞紫陌,陌上垂杨弄春色。垂杨只解送行人,不管行人归未得。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朝大臣。于谦诗作归隐情怀的表达与慷慨悲凉的风貌预示了诗坛风气的转向。在台阁体流行的高峰期,文人们是忌讳表达激烈的情怀与悲伤的情感的,从而保持了其创作风格的雍容,以便发挥其鸣盛的政治作用。

浅谈唐诗与宋词在艺术意蕴表述上的异同

浅谈唐诗与宋词在艺术意蕴表述上的异同【关键词】:唐诗宋词诗体与词体继承性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唐诗宋词是最璀璨的文化瑰宝之一。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唐诗宋词大致可以归纳为六类:一类是怀古诗词,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感,有沉郁的美;二类是咏物诗词。托物言志,有隐喻的美;三类是写景诗词,借景抒情,有自然的美;四类是战争诗词,戍边征战,有悲壮的美;五类是行旅闺怨诗词,旅途艰辛,有凄楚的美;六类是送别诗词,折柳相送,有深沉的美。一首首诗词充满美感,给人以美的启迪。 唐诗和宋词,在诗体与词体文学特征也有所不同,1、和音乐的关系的差异诗体和词体的文学特征有着很大的区别,下面我们就以格律诗和词的对比来说明诗体和词体文学特征的差异。首先,诗词和音乐的关系是不同的。中国古典诗歌从一开始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但是诗最终与音乐分离,并且在与音乐分离之后,走向了自己的成熟和繁荣。而词是在音乐的土壤中萌芽产生的,音乐性是词体文学的最基本特征,即使在南宋词不再完全入乐歌唱,而成为一种新的韵律诗歌后,它仍是要按照词谱所规定的韵律乐调填写,音乐的烙印依然是不可抹煞的2、外部形式的差异:句式、句法、韵律、对仗,外部形式的差异表现在句式、句法、韵律、对仗等方面。首先从句式上看,格律诗句式整齐划一,词的句式则参差不齐;其次,诗词的句法也有很大不同,格律诗句法相对固定,词的句法却灵活多样;再次,诗词的押韵规则也不一样,格律诗只用平声韵,一韵到底,隔句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词平仄通压,中间可以换韵,韵脚疏密不定;最后,诗词的对仗规定也不很不相同,格律诗第二、第三两联必须对仗,而词的对仗却灵活得多,没有统一的要求.3、题材内容的差异:诗:以社会性的群体情感为主,词:以作者个体的自我情感为主,诗词的题材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诗在题材上比较偏重政治主题,以国家兴亡、民生疾苦、胸怀抱负、宦海浮沉等为主要内容,抒发的主要是社会性的群体所共有的情感;而词

宋代诗词人的字名号

1、晏殊,字同叔。 2、范仲淹,字希文。 3、张先,字子野。 4、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欧阳文忠) 5、梅尧臣,字圣俞。(宛陵先生) 6、苏舜钦,字子美。 7、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半山老人、王文公、王荆公) 8、曾巩,字子固。 9、王令,字逢原。 10、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词论:“自是一家”,诗词同 源) 11、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姚补之、秦观。 12、苏门六君子: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陈师道、李* 13、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14、晁补之,字无咎,晚号归来子。 15、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 16、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17、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诗俊) 18、吕本中,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 19、曾几,字吉甫,号茶山居士。 20、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第八子) 21、秦观,字太虚,后改为少游,号淮南。(女郎诗)

22、贺铸,贺梅子,贺鬼头。 23、周邦彦,字子美,号清真。 24、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词论:“别是一家”) 25、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 26、朱敦儒,字希真,号岩壑。(词俊) 27、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小太白”) 28、中兴四大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褒。 29、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诚斋体) 30、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 3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隆中诸葛亮”) 32、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先生。 33、刘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 34、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35、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又号觉翁。 36、周密,字公瑾,号草窗。 37、张炎,字叔夏,号玉田。 38、蒋捷,字胜欲,号竹山。 39、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 40、刘克庄,字潜夫,号后村居士。 41、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 42、文天祥,字履善,后改字宋瑞,号文山。

宋代女性的自身价值实现与下层女性词的人文解读—宋词所表现的女性观念之历史文化审视之三(一)

宋代女性的自身价值实现与下层女性词的人文解读—宋词所表现的女 性观念之历史文化审视之三(一) 【内容提要】 宋代社会历史文化发展嬗变所引起的宋人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均不同程度地对妇女的生活及行为习惯、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宋代女子词人的词作,于题材选择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对有爱情的婚姻及男女真情的追求与执着,以至成为酒楼妓馆的流行歌曲。歌妓演唱之目的虽是娱客遣兴,但却具有社会教化和规劝从善的功能。因为中国宗法制的礼教制度文化,究竟以保证家庭和睦为宗旨,让飘泊在外的男主人经常牵挂家中守望的妻室,既是人们情感的需要,也是全社会共同的信念与理想。所以宋词大部分艳情题材,均众口一辞地重复着思妇念远和游子伤离的缠绵愁情。宋代不少妓女,也常常以她们惊人的举动和感人的诗词,表现出惊世骇俗的女性魅力和崇高的人性价值观念。【关键词】宋代女性;人文觉醒;下层女性词;情感;信念;价值观宋代女性的人文觉醒是全方位的。这与宋型文化的特殊环境、情势及价值思维方式有直接联系。譬如宋人对人的自身价值实现赋予极大的热忱和关怀,在女性自身行为以及男性世界的妇女观念上均有明显的反映和表现。如南宋周辉云:“自孩提时,见妇女装束数岁一变”1。宋袁氏《枫窗小牍》卷上亦谓“汴京闺阁妆抹凡数变。崇宁间少尝记忆作大鬓方额;政宣之际又尚急扎垂肩;宣和以后多梳云尖巧额,鬓撑金凤;小家至为剪纸衬发,膏沫芳香,花靴弓履,穷极金翠。一袜一领,

费至千钱。今闻敌中(按指金、元)闺饰复尔。如瘦金莲方、莹面丸、遍体香皆自北传南者。”2妇女着意装饰和打扮,是其个体意识增强、主体价值实现的一种外在表征;而朝廷允许妇女参加的大众集会——如上元观灯、寒食清明踏青郊游、五月观竞渡、八月观潮、庙会等——则客观上给妇女对社会的参与提供了机会;男性世界对妇女伙伴关系的认识和实践,亦内化了女性对独立价值的自我认同;尤其广大妇女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及艺术培养熏陶,使其个体人格意识和自尊、自信的意识大大加强;不少数量的中下户女子投入社会商业经济的经营和管理,亦使她们家庭主妇的地位一变而为治家理财、精明强干的事业主管……这一系列社会历史文化发展嬗变所引起的宋人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均不同程度地对妇女的生活及行为习惯、价值观念产生影响。一 社会习俗有关妇女戒备的宽泛,侧面反映妇女主体性人格实际上得到了强化。如庄绰《鸡肋编》卷上云:宋代南方之俗婚嫁“诸礼颇多异事。如民家女子不用大盖,放人纵观,处子则坐于榻上,再适则坐于榻前。其观者若称叹美好,虽男子怜抚之亦喜之,而不以为非也。”3这种“大方”,实际是“自信”的心理表现。民间习俗如此,乃是“民家”对女性健全人格培养的一种社会化方式。如稍留意一下历史,会发现女子习武,在宋代也成风尚。如《清波杂志》卷八载“宫女神臂弓”事:“政和五年四月,燕辅臣于宣和殿。先御崇政殿,阅子弟五百余人驰射,挽强精锐,毕事赐坐,出宫入列于殿下,鸣鼓击柝,跃马飞射,剪柳枝,射

宋代文学诗词整理

第一章宋代文学概说 一、宋代社会文化背景 崇文抑武的国策;城市经济的繁荣;民族矛盾的激化;理学的兴盛;高度成熟的文化。 1、崇文抑武的国策 “杯酒释兵权”;官僚大多出身于文人;文官待遇的优厚;军事力量的孱弱。 2、城市经济的繁荣 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士大夫优裕的生活;词的兴盛与传播。 3、高度成熟的文化 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王国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 二、宋代文学成就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处于转型时期,一方面传统的诗、文和源于民间的词已经高度成熟、定型,另一方面新兴的话本小说、戏剧等叙事文学开始登上文学殿堂,为后世元、明、清文学重心的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宋代文学成就——诗歌 ①宋代非常种重视诗歌创作。诗人众多,著作大盛。而且,宋诗也表现出不同于唐诗的独特风貌。清吴之振《宋诗钞》说:“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深独存。②与唐诗相比,宋诗呈现出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③唐诗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宋诗内敛温和,平淡瘦劲;唐诗外扬热烈、色泽丰美。各有千秋,各有所长。 二、宋代文学成就——散文 宋代散文成就超过唐文,表现在: ①文体多样化。欧苏吸收骈文辞采、声调之长,以构筑古文的节奏韵律之美。 ②融合古文的议论、叙事和抒情三种功能,使古文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如欧苏之文。 ③风格丰富多彩,整体上平易畅达,简洁明快,更切于实用,奠定了以古文为主,骈文为辅的文章局面。 二、宋代文学成就——词

①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如林。②完成了词体的建设,艺术手段成熟。词的声律、章法、句法都建立了严格的规范。③在题材和风格上,开拓了广阔的领域。题材应有尽有。风格上婉约和豪放,清新与秾丽并存。 三、宋词的繁盛和发展 1、宋词的繁盛 ①词是宋代最引人注目,最具代表意义的文学样式。宋代是词创作的鼎盛时期。据唐圭璋《全宋词》辑录宋词作者一千三百余人,词作两万余首。 ②宋词名家辈出,佳作如林,流派纷呈,风格各异,影响深远。清人焦循把宋词与唐诗、元曲并提为“一代之胜”,王国维把宋词作为“一代之文学” 2、宋词繁盛的原因 ①唐五代词的传承与影响②宋代城市经济的高度发展③宋代社会的阶级特点④宋代文人的创作心态 3、宋词的发展 ①北宋前期词坛概况: 北宋前期,词的创作出现兴盛的局面,柳永、晏殊、欧阳修等代表着这一时期词坛的最高成就。其中,晏殊、欧阳修、张先承袭了晚唐以来的婉约词风,词作多为小令,题材不外是花前樽下、儿女情长,风格旖旎柔婉,但他们在继承中也有局部拓新,主要是在抒情深度和表现手法上有所发展。柳永则更多地继承了民间词的传统,多写长调慢词,题材以男女艳情、市民生活为主,为宋词的长足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北宋中后期词坛概况: 北宋中后期是两宋词史上多种风格并存、名家辈出的繁荣期、创造期。这期间最重要的词人是苏轼。苏轼对词进行了根本的改造和全面的革新,打破了词体的题材内容的局限,拓新了词的意境;冲决了词为艳科的藩篱,在婉约词家之外另立豪放一派;提高了词的品位,使词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音律的束缚,成为独立的新诗体。秦观、黄庭坚、贺铸、周邦彦的词作各具特色,自成一家。秦观词多写男女情爱的悲苦与失志文士的幽怨,情韵兼胜,词境凄婉,一向被认为是婉约派的正宗。周邦彦被推崇为北宋婉约词的“集大成者”,其词作重法度,讲格律,进一步深化了词艺,是后来格律词派之先导。 ③南宋前期词坛概况: 南宋前期,主要词人有张元干、张孝祥、岳飞、朱敦儒、李清照等。张元干、张孝祥等人在神州陆沉、国难当头之际,继承苏轼的豪放词风,给词作注入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在内容上多写亡国之痛、乡关之思以及恢复中原、抗敌御悔之情,词风一变而为慷

经典宋代诗词集萃

经典宋诗集萃 - 01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 - 02 -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张俞《蚕妇》 - 03 -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江上渔者》 - 04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 05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 06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07 -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 08 -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 09 -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惠州一绝》 - 10 -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 11 -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 12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 13 -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 14 -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 15 -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16 -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 17 -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杨万里《稚子弄冰》 - 18 -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 19 -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雷震《村晚》 - 20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 21 -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22 -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其一》

宋代诗词名篇

游山西村 宋代:陆游 莫笑农家腊(là)酒浑(hún),丰年留客足鸡豚(tún)。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足鸡豚: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足:足够,丰盛。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箫鼓:吹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zhǔ)杖无时夜叩(kòu)门。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门:敲门。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遗:保留,存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纸:书本。终:到底,毕竟。觉:觉得。浅:肤浅,浅薄,有限的。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 书愤五首·其一 宋代: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楼船”句:此时作者三十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水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土的愿望化为泡影。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