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表面形态练习题

地球表面形态练习题

地球表面形态练习题
地球表面形态练习题

地球表面形态练习题

(2013年沈阳四校联考)右图表示岩石圈循环模式,图中序号表示风化与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岩浆。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有可能找到石油、天然气的岩石是()

A.①B.②C.④D.⑤

2.能反映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成因的序号是()

A.①B.②C.④D.⑥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整体一块,而是分裂成许多块,这些大块岩石称为板块。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3~5题。

3.图中甲地与丙地分别形成()

A.海沟和岛弧B.海沟和褶皱山C.海岭与岛弧D.海岭与褶皱山4.甲、乙、丙、丁四地形成最晚的是()

A.甲B.乙C.丙D.丁

5.图中最容易发生火山、地震的是()

A.甲乙B.丙丁C.甲丙D.乙丁

(2013年百校联盟模拟)读某地质剖面图,其中③表示石灰岩,完成6~7题。

6.下列有关图中岩石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②属于沉积岩B.③属于变质岩C.④属于变质岩D.⑤属于沉积岩7.图中岩石按照由老到新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B.⑤①②③④C.③①②④⑤D.③⑤①②④

(2013年潍坊三县市期中联考)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回答8~9

8.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

A.向斜谷B.背斜谷C.向斜山D.背斜山9.图中甲地多见石芽、溶洞等地形,推断该地岩层应为()

A.页岩B.板岩C.石灰岩D.花岗岩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读“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示意图”和“黄河三角洲景观示意图”,回答10--12题。

10.三角洲与冲积扇是河流作用形成的重要地表形态,对冲积扇、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冲积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②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③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④三角洲只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11.下列地貌中,与该河口三角洲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A.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B.台湾岛C.华北平原D.喀斯特地貌12.近年来,由于入海泥沙减少,黄河三角洲增长速度明显减缓。黄河入海泥沙减少的原因不包括()

A.黄土高原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B.黄河中游水利枢纽的建设C.黄河入海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D.黄河入海口的位置不确定

读下图,回答13~15题。

13.图中字母m、n依次分别表示()

A.洋壳和陆壳B.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C.陆壳和洋壳D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14.按照发生时间由早到晚的排序是()

A.Ⅰ-Ⅱ-ⅢB.Ⅱ-Ⅲ-ⅠC.Ⅲ-Ⅰ-ⅡD.Ⅲ-Ⅱ-Ⅰ15.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岩石性质最可能与下图相一致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013·江苏地理)下图是甘肃省敦煌市地貌类型图。高大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见下图右下角照片),素以“千年不干”著名,但近年来日趋干涸,当地政府发出“拯救千年月牙泉”的呼吁。读图回答16~17题。

16.月牙形聚水洼地的成因是() A.大湖萎缩而成B.古河道残遗而成C.人工挖掘而成D.风力侵蚀而成17.泉水日趋干涸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蒸发增强B.降水变少,雨水补给减少

C.风沙沉积,古河道淤塞D.地下水补给量不断减少

下面为“某区域地质构造剖面图”。读图,回答18~19题。

18.图中甲、乙、丙、丁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甲丁乙丙C.丁丙甲乙D.丙丁甲乙19.下列关于此地开发的叙述,合理的是()

A.可以在此地修建采石厂B.地表可以修建铁路

C.褶皱内部肯定存在油气,可以开发D.可以利用天然拱形,修建隧道20.(2013·山东日照模拟)读某海岛“地质地貌结构示意图”,判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属于向斜成谷B.砂岩形成年龄早于沉积物

C.图示大陆架上钻探可发现石油D.大坝建成将加剧河流下游的泥沙堆积(2013·江苏地理)下图是某流域地质简图,甲、乙、丙三地有砾石堆积物(见图右下角照片),在甲地砾石堆积物中发现了金刚石。读图,回答21~22题。

21.含金刚石堆积物的成因是() A.冰川沉积B.流水沉积C.风力沉积D.风化残积22.图中可能找到金刚石矿的地点是() A.①B.②C.③D.④(2013·河北保定模拟)用等高线反映一特定岩层顶面起伏形态的构造图称为构造等高线图。这种构造图定量地、醒目地反映了地下构造,特别是褶皱构造形态。这是油气田、煤田和一些层状矿床的勘探和开采中经常编绘的一种重要图件。读“某背斜构造岩层顶面标高(海拔高度)变化示意图”,完成23~24题。

23.10孔的孔深可能是() A.245米B.300米C.345米D.355米24.该背斜构造脊线大致经过的孔的位置是()

A.12-11-6 B.10-9-7 C.12-10-9 D.11-9-7 25.读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两处,属于背斜构造的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A处形成山地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已知岩层③为石灰岩,图中斜线区域很可能会形成________岩,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该地区要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从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运动等方面考虑,最好选择B处还是A处?为什么?

湘教版(2019)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的表面形态》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章《地球的表面形态》测试题 一、单选题 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牡蛎礁分布(左图)及某礁体局部剖面(右图),礁体Ⅰ-Ⅵ由老到新。 完成下面小题。 1.在牡蛎礁从Ⅰ到Ⅵ的形成时期,该区域( ) A.海岸线持续性向海洋推进B.海平面间歇下降 C.河流入海口泥沙含量稳定D.地壳持续性下沉 2.礁体顶部泥沙沉积层形成的主要沙源及外力作用分别是( ) A.海底淤泥海水搬运、沉积B.海底淤泥风力搬运、沉积 C.河流泥沙流水搬运、沉积D.河流泥沙风力搬运、沉积 下面的左图示意世界某区域,右图示意左图中甲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剖面,甲地河谷剖面的形成主要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有关,读下图回答下面各题。 3.关于左图中河流和湖泊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南半球,湖泊起到削减洪峰的作用B.位于北半球,湖泊一定是淡水湖C.位于南半球,湖泊是河流的水源补给地D.位于北半球,湖泊一定是内流湖4.右图中岩石形成时间的先后顺序为 A.岩浆岩Ⅱ、岩浆岩Ⅰ、沉积岩ⅡB.岩浆岩Ⅰ、岩浆岩Ⅱ、沉积岩Ⅱ

C.沉积岩Ⅱ、岩浆岩Ⅱ、岩浆岩ⅠD.岩浆岩Ⅱ、沉积岩Ⅱ、岩浆岩Ⅰ 河床地貌指河床在流水作用下形成各种地表形态,包括河型、河床侵独地貌和河床堆积地貌。下图示意顺直微弯型河床平面形态。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该河流向为自西向东,河床平面形态中可作为判断依据的是 A.边滩的平面形状B.深槽和边滩的相对位置 C.深槽的垂直深度D.浅滩和深槽的相对位置 6.河床中的微地貌 A.深槽的深浅取决于流水搬运和沉积作用 B.边滩的形态取决于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 C.浅滩面积的大小只受河流流速的影响 D.深槽、浅滩、边滩的位置由河流流向决定 珠峰对于登山爱好者来说,具有无限的魅力。中国登山队多次顺利登顶珠峰,为中国人赢得了荣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当登顶珠峰时,最可能看到的地貌景观是 A.①B.② C.③D.④ 8.该地貌景观所受的外力作用是() A.流水沉积作用B.冰川侵蚀作用 C.海水的侵蚀作用D.风力的堆积作用 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下图为黄河某段河流阶地分布示意图。

第1章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第一章地球环境 第一节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一、海陆分布 地球表面明显地分为海洋和陆地两大部分。连续的广阔水体称为世界洋,它是海洋的主体。被海洋所环绕,但突出于海洋面上的部分则称为陆地。大陆是陆地的主体;岛屿是陆地的组成部分。 在5.1×108km2的地球表面积中,海洋面积3.61×108km2,约占71%,陆地面积1.49×108km2,约占29%。海洋与陆地的面积比约为2.5∶1,海洋占有明显的优势。这种情况至少在太阳系是独一无二的,故有的学者曾严肃地称地球为“水球”。 地表的海陆分布不均匀。以新西兰东南为中心,包括太平洋主体的半球,海洋占90.5%而陆地面积极小,因而有水半球之称。从传统的南北两半球来看,陆地的2/3集中于北半球,占该半球面积的39.3%,其中只有20°—70°N间陆地面积(约6.02×107km2)略超过海洋面积(5.22×107km2)。在南半球,陆地只占总面积的19.1%。其中的30°—70°S,陆地只有7.30×106km2,而海洋面积达1.048×108km2。尤其是50°—60°S陆地只有2×105km2,而海洋面积达2.51×106km2,成为按纬度划分陆地面积最少的区域。 有的学者很早就注意到了海陆分布的对蹠现象(antipodal)。如以四个古老大陆(加拿大、西伯利亚、南极和欧洲)做顶角作出一个四面体。则它们所对应的面分别为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和太平洋。实际上,地球大陆上任一点的对蹠点,95%以上可能是海洋。有些研究证明,海陆对蹠分布乃是随机性的表现。 全球共有七个大陆,即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亚洲大陆和欧洲大陆虽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为分界,但实际上它们是连在一起的整体,合称亚欧大陆。所以也可以说全球共有六个大陆。亚洲大陆与非洲大陆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北美与南美以巴拿马运河为界。澳大利亚和南极大陆各以自己的海岸线为界。各大陆面积及其占全球陆地面积和全球面积的百分比如下:

地球的表面形态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考点要求: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 知识回顾: 1地质构造的概念: 地 质 构 造 及 苴 丿、 对 地 貌 影 响 类型 判断依据 对地貌影响 实例 形态 岩层顺序 地形 成因 褶 皱 断 层 地垒 地堑 3.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3. 若该地地表甲为谷地,丁为山岭,其成因是 A.地壳运动所致 B ?内力作用所致 考题探究: 右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读图回答 1?3题 1. 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 A.褶皱 B .背斜 C 2. 关于图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C.修一条南北向隧道选址丁处 .向斜 D .断层 B .甲处有利于储存地下水 D ?图中岩层为岩浆岩 C ?岩浆活动所致 D ?外力作用 从甲列丁岩魁从港馳斷

4.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1 —10岩层年龄由老到新)。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请对下列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⑴若在该地区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则可能分布于—地;若要开采地下水,则应在地。 ⑵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遂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 採地区地険构适胡面示竄as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__ 。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 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 。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___________ 。 ③处的地形属_______ 山地。 (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3)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__________ (多项选择)A.渭河谷地 B .长江三峡 C .汾河谷地 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__________ 处(填数码)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6.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图中的地形是五种基本类型中的,判断理由是 根据岩层露头的新老关系判断,图上的地质构造是,判断理由是 此处地形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 石灰石砂岩花倒坯等窩维地扁界掩 1)②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后易受侵蚀中间地层老,两侧地层新块状 (2)绘图:在地垒一侧箭头向上画,地堑一侧箭头向下画。(3)AC (4)① 该处为向斜

湘教版新版必修一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基础卷

湘教版(2019新版)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 基础卷 第一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45分) (2020·辽宁抚顺一中期末)图1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图1 1.按河谷发育程度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2.阶段④所示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上升 B.断裂下沉 C.岩浆喷出 D.流水沉积 (2019·山西太原五中高三月考)图2为我国江南地区某河谷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图23.形成图中河流阶地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风力堆积 B.流水侵蚀 C.冰川堆积 D.海浪侵蚀 4.有关该河流地貌发育的说法,可信的是() A.因堆积作用强,南岸阶地地势高 B.平水期流量稳定,对河岸冲刷强 C.洪水期过后,河漫滩因淤积增高 D.河水向东流,造成北岸侵蚀后退 (2020·北京西城区高一期末)读图3“某种类型灾害现场图”,完成5-6题。 图3 5.图中灾害类型是() A.干旱 B.泥石流 C.滑坡 D.地面沉降 6.该类型灾害() A.多发生在平原地区 B.多发生于我国冬季 C.成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D.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 (2020·江西南昌二中高一月考)沙漠中竖立着无数塔状孤立的石灰岩,称为塔岩荒漠。图4为塔岩荒漠景观,据此完成7—9题。 图4 7.形成塔岩和荒漠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侵蚀、风力沉积 B.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流水沉积 D.流水侵蚀、风力沉积 8.该地形成塔岩和荒漠的条件是()

①气候湿润②气候干早③光照强,昼夜温差大④植被茂密⑤多大风天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9.上述地貌最可能分布于() A.湖南、江西 B.云南、贵州 C.内蒙古、新疆 D.河南、山东 (2020·湖北沙市中学高一期末)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形成的种典型地貌。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是我国北方典型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区。读图5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景观图”,完成10-11题。 图5 10.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A.奇峰林立,地表崎岖 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11与房山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A.气候、植被 B.植被、土壤 C.土壤、地形 D.岩石、水文 (2020·山东临沂重点中学高一联考)马耳他是地中海中部岛国,著名景点“蓝窗”就分布在马耳他戈佐岛的西北角,该景观已于2017年3月8日上午坍塌读图6,完成12-13题。 图6 12.“蓝窗”景观属于() A.流水地貌 B.风成地貌 C.海蚀地貌 D.山岳地貌 13.一年中,“蓝窗”受外力破坏最强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读某种地形景观图(如图7),完成14-15题。 图7 14.形成该种地形的主要原因是() A.冰川侵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侵蚀作用 D.地壳运动 15.该种地形在我国哪个地区分布最为普遍() A.内蒙古高原 B.青藏高原 C.云贵高原 D.黄土高原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3分)(2020·河北安平中学高二月考)读黄准海平原地形图和地形图中A、B两点间冲积扇剖面图(如图8),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8 (1)比较冲积扇和三角洲的位置差异。

地球的表面形态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考点要求: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 知识回顾: 1、地质构造的概念: 地质构造及其对地貌影响类型判断依据对地貌影响实例形态岩层顺序地形成因 褶 皱 断 层 地垒 地堑 3.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考题探究: 右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 A.褶皱 B.背斜 C.向斜 D.断层 2.关于图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B.甲处有利于储存地下水 C.修一条南北向隧道选址丁处 D.图中岩层为岩浆岩 3.若该地地表甲为谷地,丁为山岭,其成因是 A.地壳运动所致 B.内力作用所致 C.岩浆活动所致 D.外力作用

4.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1—10岩层年龄由老到新)。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请对下列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⑴若在该地区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则可能分布于__地;若要开采地下水,则应在__地。 ⑵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遂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 5.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并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 ③处的地形属山地。 (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3)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多项选择) A.渭河谷地 B.长江三峡 C.汾河谷地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处(填数码)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是 6.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图中的地形是五种基本类型中的,判断理由是 根据岩层露头的新老关系判断,图上的地质构造是,判断理由是 此处地形的形成原因是

2.2地球的表面形态教案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两课时)三维目标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风、流水、 冰川、海浪等外力因素,识别地质构造和常见的地貌。 通过对当地典型地貌的实地考察学习和探究,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合作能 教学重点1. 2.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2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播放录像(丰富的地表形态: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平坦的太湖平原、富饶的四川盆 生 师很好。地表形态真是丰富多彩。那么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是永恒不变的吗? 板 第二节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推进新课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并思考“地表形态是永恒不变的还是不断变化的?” 媒体显示: 生 师 板书: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主备人李红英 审核人高文玲

师 地质作用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 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 生 师同学们填得很好。现在我们知道了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们所见到的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两种作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 师对。内力作用让地表变得高低不平,是地表形态的主力塑造者,那么它是怎样塑造 板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师 大家看到雄伟的喜马拉雅山和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几千万年前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地壳的运动引导了地表形态的变化。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其运动的呢?近几十年来对大地构 板书: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投影: 大家看图,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如 生 师 生1. 2. 师同学们的速记效果不错,说明找到了规律。另外,从图中还可看到符号“→︱←”“←︱→”,这是板块的运动方向,说明板块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板块运动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标准解读 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释。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将地形和地貌合为地貌(也称地形)。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即传统意义上的地貌),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形成高山、盆地等大地形),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2)教学重点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外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地质作用 分类主要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热能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 外力作用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 沉积、固结成岩 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1、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及分类 形式 项目 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平行于地球表面垂直于地球表面 影响对岩层的影响使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 层发生弯曲 使地壳抬升或下沉 对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 陆变迁 举例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大 西洋的扩张、东非大裂谷 的形成 台湾海峡的形成 相互关系①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两者相伴发生②在不 同区域和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③全球而言,水 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 (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 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 (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4)堆积作用 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 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 海浪堆积:形成沙滩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是在地球内部压 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 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 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 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 结成岩作用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3)变质岩: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 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如大理岩、板岩等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如图……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一、山岳的类型及形成 类型概念规模举例 褶皱山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 成的山岭和谷地 规模有大有小科迪勒拉山系,喜马 拉雅山系 断块山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 岭和谷地 分布广泛,规模大小 不一 华山、庐山、泰山 火山地下深处岩浆沿地壳 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 出,冷却凝固形成 规模大小不一日本的富士山,我国 长白山主峰 二、判断背斜和向斜 1、做快的情况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不完整的要补完整) 2、最科学的依据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3、利用向斜找水,背斜找油。 背斜向斜 一般形态岩层向上拱起岩层向下弯曲 岩层新老关系岩层中间老,两侧新。岩层中间新,两侧老。 常见地形山岭谷地 地形 倒置 (差别侵蚀) 成 因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物 质易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更加坚 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岩浆岩 岩浆 沉积岩变质 岩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一、对课标的理解 该节课为湘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课的内容,课程标准对该内容的要求是,能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分析内力的作用结果和主要的地质构造形式。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达到学有所用。 二、对教材的认识 本节课是学习《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之后的新内容,学生有了对地壳相关知识的理解,我们就可以沿着学生的思维路线,引导学生来分析我们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分析和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的意义和内力作用的表现。从而,将学生的知识进一步提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地质作用是形成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力的来源。 2、辩证的认识板块学说和海路分布的关系。 3、掌握地质构造中的褶皱和断层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的读图识图能力,会绘制地质构简图。 2、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对知识的探究精神。 2、使学生知道利用对地质构造的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找水、找矿。 3、在学习地质构造的过程中实现唯物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强化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地质作用,辩证的看待板块学说 2、教学难点:理解地质构造的基本形式;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演示法、识图分析法、问题探究法 六、教学媒体 电脑多媒体、教学模型演示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陆地上的五种主要地形是怎样形成的吗?他们是不是亘古不变的呢?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共同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演示】利用电脑多媒体展示海陆变迁,板块运动的演示动画。并出示材料,关于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动画演示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探究】这种演变的作用力来自哪里呢?学生组成探究小组,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板书】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学生回答】学生每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回答。(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 [授课建议] 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

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 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 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 3.内力作用的意义 4.外力作用能量来源 5.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1.图解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2.外力作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分析某一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石灰岩地区,由

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3.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深度探究] 1.分析流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与冰川堆积地貌的差异。 提示:(1)从地表形态上看:流水堆积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总体比较平坦,而冰川堆积地貌多呈波状起伏。 (2)从堆积物质上看:流水堆积和风力堆积的物质分选性较好,冰川堆积物则大小混杂在一起,无分选性。 2.如何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盛行风向。 提示:(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 (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 风向 3.影响流水侵蚀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河流径流量、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形特征、植被覆盖程度等。如积雪融水量或降水强度大、地势起伏大、植被破坏严重等会导致流水侵蚀作用大。 7.岩石的分类 沉积岩 变质岩 火山岩 8.岩石圈物质的循环

高中地理:《地球的表面形态》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地理:《地球的表面形态》测试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 牡蛎生长在气温适宜、清澈小河入海的河口海岸潮间带区域,牡蛎礁是由牡蛎不断附着在蛎壳上、长时期稳定堆积而成。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牡蛎礁分布(左图)及某礁体局部剖面(右图),礁体Ⅰ-Ⅵ由老到新。 完成下面小题。 1.在牡蛎礁从Ⅰ到Ⅵ的形成时期,该区域( ) A.海岸线持续性向海洋推进B.海平面间歇下降 C.河流入海口泥沙含量稳定D.地壳持续性下沉 2.礁体顶部泥沙沉积层形成的主要沙源及外力作用分别是( ) A.海底淤泥海水搬运、沉积B.海底淤泥风力搬运、沉积 C.河流泥沙流水搬运、沉积D.河流泥沙风力搬运、沉积 下面的左图示意世界某区域,右图示意左图中甲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剖面,甲地河谷剖面的形成主要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有关,读下图回答下面各题。 3.关于左图中河流和湖泊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南半球,湖泊起到削减洪峰的作用B.位于北半球,湖泊一定是淡水湖 C.位于南半球,湖泊是河流的水源补给地D.位于北半球,湖泊一定是内流湖 4.右图中岩石形成时间的先后顺序为 A.岩浆岩Ⅱ、岩浆岩Ⅰ、沉积岩ⅡB.岩浆岩Ⅰ、岩浆岩Ⅱ、沉积岩Ⅱ C.沉积岩Ⅱ、岩浆岩Ⅱ、岩浆岩ⅠD.岩浆岩Ⅱ、沉积岩Ⅱ、岩浆岩Ⅰ 河床地貌指河床在流水作用下形成各种地表形态,包括河型、河床侵独地貌和河床堆积地貌。下图示意顺直微弯型河床平面形态。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该河流向为自西向东,河床平面形态中可作为判断依据的是 A.边滩的平面形状B.深槽和边滩的相对位置 C.深槽的垂直深度D.浅滩和深槽的相对位置 6.河床中的微地貌 A.深槽的深浅取决于流水搬运和沉积作用 B.边滩的形态取决于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 C.浅滩面积的大小只受河流流速的影响 D.深槽、浅滩、边滩的位置由河流流向决定 珠峰对于登山爱好者来说,具有无限的魅力。中国登山队多次顺利登顶珠峰,为中国人赢得了荣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当登顶珠峰时,最可能看到的地貌景观是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表面形态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地理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第一课时 一、单项选择题 1.列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剥蚀作用 B.沉积作用 C.风化作用 D.变质作用2.“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内力作用B.搬运作用C.侵蚀作用D.沉积作用3.下列词语,从地质作用的观点看,正确的是 ①水滴石穿②沧海桑田③稳如泰山④坚如磐石⑤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A.①②⑤B.①③④ C.②⑤③ D.①④⑤ 4.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 A.地球内部的热能 B.太阳辐射能 C.地球表面的水能 D.大气运动的风能 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 A.世界大陆分为六大板块 B.全球地壳分为六大板块 C.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D.全球海洋分为六大板块 6.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A.阿巴拉契亚山脉 B.安第斯山脉 C.阿尔卑斯山脉 D.喜马拉雅山脉 7.下列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对地质地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大西洋、北冰洋均由板块张裂而产生 B.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 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古地中海一部分消失 D.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弧状岛链是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处 8.下列板块中,几乎全在大洋上的是 A.印度洋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9.下列板块之间属于消亡边界的是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B.南极洲板块与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 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 10.在板块的生长边界往往形成 A.海沟 B.孤岛 C.海岭 D.海岸山脉11.下列选项中,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A.地壳运动 B.风化作用 C.岩浆活动 D.火山喷发12.下列各组名称中,属于地质构造的是 A.褶皱、断层 B.地壳运动、地震 C.高山、峡谷 D.火山喷发、岩浆活动 13.褶皱的基本形态是 A.地垒和地堑 B.背斜和向斜 C.地堑和背斜 D.断层和节理14.我国著名的风景名山之一的庐山,其成因是 A.地堑成山 B.向斜成山 C.地垒成山 D.背斜成山15.下列地表形态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新疆的风蚀城堡 B.塔里木盆地的沙丘 C.泰山的块状山地 D.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形

地球表面形态

《地球表面形态:内力作用》导学案 一、 课标内容要求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二、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源,能列举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2.能列表比较说明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 3.能大致说出火山喷发和地震形成的地貌。 三、学习重点 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四、学习难点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研究地质构造对生产生活的实践意义。 五、课堂设计 (一)温故习新、导引自学 〖知识点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概念:引起地球表面 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分类:按其能量来源可以分为 作用和 作用。 〖知识点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1)地球表面的 (地壳、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 板块。 (2)板块漂浮在“ ”之上,处于相对 状态。 (3)一般来说,板块 (内部、交界处)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 (内部、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这一地带。 (4)板块运动形成了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或相互 ,或者彼此 ,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宏观地貌)。 地质作用

2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 概念:由 运动留下的“痕迹”。 褶皱:岩层受碰撞和水平挤压,发生 ,形成褶皱。 断层:岩层受力达到一定强度,发生 ,形成断层。 特点及地表形态 类型: 地垒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火山、地震都是地球内能强烈释放的形式。 2.火山喷发后,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常形成 、 等多种火山地貌。 3. 地震是地球内能的剧烈释放形式,对地表形态影响不大,但常会形成规模不等的地裂缝(地壳断裂和错动)。 4.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带是: 带和 带。 【点拨提升】 1.判断地质构造的基本方法 (1)背斜、向斜的判断不能单纯从地貌特征(形态)来推断,因为背斜可以成山,也可能倒置成谷,向斜可成谷,也可能倒置形成山岭。正确的判断方法可从两个角度入手:当岩层形态完整时,可直接用岩层的弯曲方向来判断;当岩层形态不完整时,用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 (2)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因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 2.图文分析地质构造的应用(右图) 3.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 (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反馈巩固】 一、选择题: 1.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质作用的能量是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能 B .地质作用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 C .地壳运动是由内、外力共同作用引起的 D .地表形态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