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版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_生态学基础第五章生态系统第三节

最新版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_生态学基础第五章生态系统第三节

最新版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_生态学基础第五章生态系统第三节
最新版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_生态学基础第五章生态系统第三节

第五章生态系统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各种化学元素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又从生物体再回归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动和循环的过程。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库

库是由存在于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一定数量的某种化合物所构成的。对于某一

种元素而言,存在一个或多个主要的蓄库。在库里,该元素的数量远远超过正常结合在生命系统中的数量,并且通常只能缓慢地将该元素从蓄库中放出。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实际上是在库与库之间彼此流通的。在一个具体的水生生态系统中,磷在水体中的含量是一个库,在浮游生物体内的磷含量是第二个库,而在底泥中的磷含量又是另一个库,磷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浮游生物对水中磷吸收以及生物死亡后残体下沉到水底,底泥中的磷又缓慢释放到水中)就构成了该生态系统中的磷循环。

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速度

为了表现物质循环的快慢,常用周转率和周转期两个重要指标。周转率是指系统达到稳定状态后,某一组分中的物质在单位时间内所流出的量或流入的量占库存总量的分数值。周转期是库中物质全部更换平均需要的时间,也是周转率的倒数。物质的周转率用于生物库的更新称为更新率。某段时间末期,生物的现存量相当于库存量;在该段时间内,生物的生长量相当于物质的输入量。不同生物的更新率相差悬殊,一年生植物当生育期结束时的生物的最大现存量与年生长量大体相等,更新率接近l,更新期为1年。森林的现存量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积累起来的,所以比年净生产量大得多。如某一森林的现存量为324t/hm2,年净生产量为28.6t /hm2,其更新率为28.6/324,即0.088,更新期约11.3年。至于浮游生物,由于代谢率高,生物现存量常常是很低的,但却有着较高的年生产量,如某一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现存量为0.07t/hm2,年净生产量为4.1t/hm2,其更新率为4.1/

0.07,即59,更新期只有6.23天。

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基本形式。

物质的不断循环是实现物质流平衡的基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分为地球化学循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循环(生物小循环)两种基本形式。

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化合物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然后生物有机体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经过五大自然圈循环后,再被生物利用的过程。五大自然圈是指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生物圈。地球化学循环的时间长,范围广,是闭合式的循环。

生物循环,是指环境中的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生物循环的时间短、范围小,是开放式的循环。

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类型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三大类型,即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循环都是在水循环的推动下完成的,因此,没有水的循环,也就没有生态系统的功能,生命也将难以维持。在气体循环中,物质的主要储存库是大气和海洋,循环与大气和海洋密切相联,具有明显全球性,循环性能最为完善。凡属于气体型循环的物质,其分子或某些化合物常以气体的形式参与循环过程。属于这一类的物质有氧、二氧化碳、氮、氯、溴、氟等。气体循环速度比较快,物质来源充沛,不会枯竭。主要蓄库与岩石、土壤和水相联系的是沉积型循环,如磷、硫循环。沉积型循环速度比较慢,参与沉积型循环的物质,其分子或化合物主要是通过岩石的风化和沉积物的溶解转变为可被生物利用的营养物质,而海底沉积物转化为岩石圈成分则是一个相当长的、缓慢的、单向的物质转移过程,时间要以千年来计。这些沉积型循环物质的主要储库在土壤、沉积物和岩石中,而无气体状态,因此这类物质循环的全球性不如气体型循环,循环性能也很不完善。属于沉积型循环的物质有:

磷、钙、钾、钠、镁、锰、铁、铜、硅等,其中磷是较典型的沉积型循环物质,它从岩石中释放出来,最终又沉积在海底,转化为新的岩石。

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虽然各有特点,但都受能流的驱动,并都依赖于水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在自然状态下,一般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对于某一种物质,在各主要库中的输入和输出量基本相等。大多数气体型循环物质如碳、氧和氮的循环,由于有很大的大气蓄库,它们对于短暂的变化能够进行迅速的自我调节。例如,由于燃烧化石燃料,使当地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则通过空气的运动和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吸收量的增加,使其浓度迅速降低到原来水平,重新达到平衡。硫、磷等元素的沉积物循环则易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这是因为与大气相比,地壳中的硫、磷蓄库比较稳定和迟钝,因此不易被调节。所以,如果在循环中这些物质流入蓄库中,则它们将成为生物在很长时间内不能利用的物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过程研究主要是在生态系统水平和生物圈水平上进行的。

在局部的生态系统中,可选择一个特定的物种,研究它在某种营养物质循环中的作用,近年来,对许多大量元素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已进行了不少研究,重点是研究这些元素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输入和输出以及在生态系统中主要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之间的交换过程。如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各个营养级之间以及与环境的交换。生物圈水平上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主要研究水、碳、氧、磷、氮等物质或元素的全球循环过程。由于这类物质或元素对于生命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在生物圈水平上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使这些研究更为必要。这些物质的循环受到干扰后,将会对人类本身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主要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碳循环

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仅次于水,它构成生物体重量(干重)的49%。同构成生物的其他元素一样,碳不仅构成生命物质,而且也构成各种非生命化合物。在碳的循环中我们更加强调非生命化合物的重要性,因为最大量的碳被固结在岩石圈中,其次是在化石燃料(石油和煤等)中,这是地球上两个最大的碳储存库,约占碳总量的99.9%,仅煤和石油中的含碳量就相当于全球生物体含碳量的50倍!在生物学上有积极作用的两个碳库是海洋和大气圈(主要以C02的形式)。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有机物中,包括合成多糖、脂肪和蛋白质,而贮存于植物体内。食草动物吃了以后经消化合成,通过一个一个营养级,再消化再合成。在这

个过程中,部分碳又通过呼吸作用回到大气中;另一部分成为动物体的组分,动物排泄物和动植物残体中的碳,则由微生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再回到大气中。

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通过呼吸和分解作用而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体相同。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呼吸作用受到很多地理因素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有着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例如,夜晚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可使地面附近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而白天由于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可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降到平均水平以下;夏季植粝的光合作用强烈,因此,从大气中所摄取的二氧化碳超过了在呼吸和分解过程中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冬季正好相反,其浓度差可达0.02%。

除了大气,碳的另一个储存库是海洋,它的含碳量是大气的50倍,更重要的是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的含碳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水体中,同样由水生植物将大气中扩散到水上层的二氧化碳固定转化为糖类,通过食物链经消化合成,再消化再合成,各种水生动植物呼吸作用又释放二氧化碳到大气中。动植物残体埋入水底,其中的碳都暂时离开循环。但是经过地质年代,又可以以石灰岩或珊瑚礁的形式再露于地表;岩石圈中的碳也可以借助于岩石的风化和溶解、火山爆发等重返大气圈。

有部分则转化为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二氧化碳在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界面上通过扩散作用而相互交换。二氧化碳的移动方向,主要决定于在界面两侧的相对浓度,它总是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的一侧扩散。借助于降水过程,二氧化碳也可进入水体。lL雨水中大约含有0.3mL的L2氧化碳。在土壤和水域生态系统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可以和水结合形成碳酸,这个反应是可逆的,反应进行的方向取决于参加反应的各成分的浓度。碳酸可以形成氢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而后者又可以进一步离解为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由此可以预见,如果大气中的-2氧化碳发生局部短缺,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补偿反应,水圈中的二氧化碳就会更多地进入大气圈中;同样,如果水圈中的22氧化碳在光合作用中被植物利用耗尽,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或从大气中得到补偿。总之,碳在生态系统中的含量过高或过低都能通过碳循环的自我调节机制而得到调整,并恢复到原有水平。大气中每年大约有l×1011t的二氧化碳进入水体,同时水中每年也有相同数量的二氧化碳进人大气中,在陆地和大气之间,碳的交换也是平衡的,陆地的光合作用每年大约从大气中吸收l.5×1010t碳,植物死后被分解约可释放出l.7×109t碳,森林是碳的主要吸收者,每年约可吸收3.6×109t碳。因此,森林也是生物碳的主要贮库,约库存482×109t碳,这相当于目前地球大气中含碳量的2/3。

碳循环是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机制的循环,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也有明显的变化,主要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是陆地上大面积的毁林开荒所导致的土壤有机物质分解,秸杆燃烧,以及50年代以后大量开发化石能源。除二氧化碳外,大气中甲烷和一氧化碳含量也不断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直接后果是全球变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一直是全球密切关注的课题,因为它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如显著地改变全球气候,包括气温、降雨量和极端气候模式的改变。全球变暖并不是均匀分布,预测北半球高纬度陆地地区气温增加最多,赤道增加最少,从而使现在的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形式发生重大变异,直接后果是世界的降水区域发生大的变化,如现在雨量丰富地区降水变少,而降雨少的会增加,从而影响世界水资源的分布。气候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并危及到沿海地区

的大城市、港口以及淹没一些国家和地区。气候变暖会改变世界的粮食生产体系,因为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直接生态效应趋向增加生产率,温度与降雨量的变化对产业产生影响,延长北部地区生长季节,但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很难预测出二氧化碳引起变化的范围和程度,有些国家和地区会有收益,而有些会有损失,普遍的预测是可能减少全球的粮食,因为温度的上升和生长季节的延长,会使许多粮食害虫在一生中多繁殖1~3代,害虫在新的有利环境之中的指数增长,会使防治更加困难,损失更大。

此外,气候变化容易使人类疾病流行,如引起皮肤癌、白内障、免疫系统控制紊乱以及患心血管疾病等,直接间接危害人类健康。总之,它的危害很大,要严格控制它的排放。

2.氮循环

氮是构成生物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元素,因此它与碳、氢、氧一样在生物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氮的生物地化循环过程非常复杂,循环性能极为完善。氮的循环与碳的循环大体相似,但也有明显差别。虽然生物所生活的大气圈,其含氮量(79%)比含二氧化碳量(0.03~0.04%)要高得多,但是氮的气体形式(N2)只能被极少数的生物所利用。虽然所有的生物都要以代谢产物的形式排出碳和氮,但几乎从不以N2的形式排放含氮废物。在各种营养物质的循环中,氮的循环实际上是牵连生物最多和最复杂的,这不仅是因为含氮的化合物很多,而且在氮循环的很多环节上都有特定的微生物参加。

虽然大气化学成分中氮的含量非常丰富,有78%为氮,然而氮是一种惰性气体,植物不能够直接利用。因此,大气中的氮对生态系统来讲,不是决定性库。必须通过固氮作用将游离氮与氧结合成为硝酸盐或亚硝酸盐,或与氢结合成氨,才能为大部分生物所利用,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因此,氮被固定后,才能进入生态系统,参与循环。

大气中的氮被固定的途径有三种:

一是通过闪电、宇宙射线、陨石、火山爆发活动的高能固氮,其结果形成氨或硝酸盐,随着降雨到达地球表面。据估计,通过高能固定的氮大约为8.9kg/(hm2.a)。

二是工业固氮,这种固氮形式的能力已越来越大。20世纪80年代初全世界工业固氮能力已为3×10 7t,到20世纪末,可达l×108t。

第三条途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是生物固氮,大约为l00—200kg/(hm2·a),大约占地球固氮的90%。能够进行固氮的生物主要是固氮菌,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和蓝藻等自养和异养微生物。

在潮湿的热带雨林中生长在树叶和附着在植物体上的藻类和细菌也能固定相当数量的氮,其中一部分固定的氮为植物本身所利用。

氮被固定后,以硝酸盐、铵盐的形式进入土壤,被植物吸收,与植物体中的碳结合形成氨基酸,进而合成蛋白质、核酸,成为植物体重要组成部分。当植物被动物采食后,氮随之转入并结合在动物体中。动物体内的蛋白质经代谢作用产生含氮废物,如尿素、尿酸等而排出体外,这些含氮排泄物及动植物尸体经微生物分解又可转变成氨,氨经亚硝化细菌(亚硝化单胞菌属)作用而形成亚硝酸盐,再经硝化细菌(硝化杆菌属)作用而形成硝酸盐。尿素、铵态氮及硝酸盐都可再度被植物吸收利用,构成一次生物小循环。土壤中有相当数量的硝酸盐会被反硝化细菌(一些细菌、真菌和蓝细菌)所作用,其中的氮被还原为气态的氧化亚氮和分子氮而返回大气,这个过程叫反硝化作用或脱氮作用。

土壤中的硝酸盐也可因降水或灌溉水的淋溶而转入地下水,一部分还会随江河流入海洋,进人海洋氮的生物小循环。在海洋所形成的含氮有机物中,一部分继续参与海洋生物小循环中的再次循环。

另一部分则沉积于海底,参加到海底的沉积物中,并就此暂时(也许几百万年)离开循环。这个损失由生物固氮和火山作用、大气闪电等的大气固氮来加以补充,从而保持了陆地氮的平衡。因此,氮循环是一个相当完全的自我调节系统。

当前,人类活动的干预对全球氮循环的影响日益增强。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人类对氮循环的干预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

第一,植被改造成耕地以后,由于长期垦殖,土壤有机氮及供氮能力下降,于是不得不大量补充氮肥,使工业固氮代替生物固氮,现在全球每年产氮9000万吨,其中80%用做肥料,欧洲平均每公顷施氮l23公斤。人工合成氮成本不低,如我国每生产1公斤碳铵需要l公斤煤为能源,而其中含氮只有17%,所以生产l公斤氮素需要6公斤煤,此外还要付出环境质量的代价。而氮肥施入土壤以后,农作物只能吸收30%~50%,其余部分流失。农田中氮肥过量,会增加径流中硝酸盐的含量和大气中氧化亚氧的含量,这是由于硝化作用和脱氮作用,把氮肥和有机物质转化为氧化亚氮,有的还进一步变成氮气。因此,使用过量的氮肥,等于从大气中取出稳定的氮气而返还一些氧化亚氮,淋失的氮肥还会污染饮用水以及水生生态系统的藻类。

第二,工业固氮的产生和发展,逐步代替生物固氮,使氮在大气圈和生物圈及其他各氮库间的流通强度加大,由此带来了能源、成本和环境问题。

第三,集约化畜牧业和城市化的发展,不但使人畜排泄物的自然循环中断,导致部分氮素的丢失,同时也使地表水、地下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升高,而食品和饮水中的硝酸盐也能转化成硝酸根和亚硝酸根而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

第四,人类在改变植被的同时,还大量燃烧燃料和矿物,从而在大气中产生的大量的N0、N2O 等氮氧化物,在阳光紫外线照射的条件下,从N02产生的原子氧与碳氢化合物起反应可以生成许多次生污染物,总称为光化学烟雾,污染都市空气,危害人体和植物的生长,还有酸雨的成因之一。

3.磷循环

磷是生物有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首先,磷参与了光合作用过程,没有磷也就不可能形成糖。磷是生物体内能量转化必需的元素,高能磷酸键是细胞内一切生化作用的普遍能源,如果光合作用产生的糖不随后进行磷酸化,那么,光合作用中碳的固定将是无效的。磷也是生物体遗传物质DNA的重要组成成分。另外,磷还是动物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所以,没有磷就没有生命,也不会有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磷不存在任何气体形式的化合物,所以磷是典型的沉积型循环物质。循环的起点源于岩石的风化,终于水中的沉积。由于风化侵蚀作用和人类的开采,磷被释放出来,由于降水成为可溶性磷酸盐,经由植物、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而在生物之间流动,待生物死亡后被分解,又使其回到环境中。

溶解性磷酸盐,也可随着水流,进入江河湖海,并沉积在海底。其中一部分长期留在海里,另一些可形成新的地壳,在风化后再次进入循环。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含磷有机物被细菌分解为磷酸盐,其中一部分又被植物再吸收,另一些则转化为不能被植物利用的化合物。同时,陆地的一部分磷由径流进入湖泊和海洋。在淡水和海

洋生态系统中,磷酸盐能够迅速地被浮游植物所吸收,而后又转移到浮游动物和其他动物体内,浮游动物每天排出的磷与其生物量所含有的磷相等,所以使磷循环得以继续进行。浮游动物所排出的磷又有一部分是无机磷酸盐,可以为植物所利用,水体中其他的有机磷酸盐可被细菌利用,细菌又被其他的一些小动物所食用。一部分磷沉积在海洋中,沉积的磷随着海水的上涌被带到光合作用带,并被植物所吸收。因动植物残体的下沉,常使得水表层的磷被耗尽而深水中的磷积累过多。磷是可溶性的,但由于磷没有挥发性,所以,除了鸟粪和对海鱼的捕捞,磷没有再次回到陆地的有效途径。在深海处的磷沉积,只有在发生海陆变迁,由海底变为陆地后,才有可能因风化而再次释放出磷,否则就将永远脱离循环。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陆地的磷损失越来越大。因此,磷的循环为不完全循环,现存量越来越少,特别是随着工业的发展而大量开采磷矿加速了这种损失。据估计,全世界磷蕴藏量只能维持l00年左右,在生物圈中,磷参与循环的数量,目前正在减少,磷将成为人类和陆地生物生命活

动的限制因子。

人类活动对磷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土壤供磷能力因有机质分解及取走收获物而逐渐下降。施用磷肥虽然补充了有效磷,但因磷肥来源于磷矿石,且因土壤中含有丰富的钙、铁和铵,所以大多数增施的磷肥变成不溶性的盐。况且磷矿石、磷肥中含有重金属和放射性物质,长期大量施用,会使土壤污染。从长远看,磷肥资源缺乏的限制比氮肥严重得多。故应重视从多种途径实现磷的再循环,使土壤沉积态磷进人生物循环。

还有,农业非点源磷污染对水环境的恶化有着十分显著的贡献,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与农田土壤的磷素流失有着密切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发生磷富集时,水体中的藻类能够利用大气中的碳和氮而使其生产力显著地提高,而在缺磷的状态下添加碳、氮等营养元素,水体中的初级生产力却没有明显的变化。即使对于一些氮是限制因素的富营养化水体,如果采取措施削减磷的输入,使磷成为限制因素,也可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所以通常把磷视为限制性营养元素,对它的控制能有效地减缓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

4.水循环

(1)全球水循环

水和水循环对于生态系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不仅生物体的大部分是由水构成的,而且所有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水在一个地方将岩石浸蚀,而在另一个地方将物质沉降下来,久而久之就会带来明显的地理变化,其中带有大量、多种化合物的周而复始地循环,极大地影响着各类营养物质在地球上的分布;此外,水对于能量的传递和利用也有重要影响,地球上大量的热能用于将冰融化成水,使水温上升和将水化为水汽过程,因此,水有防止环境温度发生剧烈波动的重要调节作用。

水循环受太阳能、大气环流、洋流和热量交换所影响,通过蒸发冷凝等过程在地球上进行着不断地循环,降水和蒸发是水循环的两种方式,大气中的水汽以雨雪冰雹等形式降落到地面或海洋,而地面上和海洋中的水又通过蒸发进入大气中。因此,水循环是由太阳能推动的,大气、海洋和陆地形成一个全球性水循环系统,并成为地球上各种物质循环的中心循环。

水的主要蓄库是海洋。在太阳能的作用下通过蒸发把海水转化为水汽,进入大气。在大气中,水汽遇冷凝结、迁移,又以雨的形式回到地面或海洋。当降水到达地面时,有的直接落到地面上,有的落在植物群中,并被截留大部分,有些直接落人江河湖泊和海洋。到达土壤的水、一部分渗入土中,一部分作为地表径流而流人江河湖海。河流、湖泊、海洋表层的水及土壤中的

水再通过不断蒸发作用进人大气。

地球上的降水量和蒸发量总的来说是相等的。也就是说,通过降水蒸发这两种形式,地球上的水分达到平衡状态。但在不同的表面、不同地区的降水量和蒸发量是不同的。就海洋和陆地来说,海洋的蒸发量约占总蒸发量的84%,陆地只有l6%;海洋中的降水占77%,陆地占23%;可见,海洋的降水比蒸发少7%,而陆地的降水则比蒸发量多7%。海洋和陆地的水量差异是通过江河源源不断输送水到海洋,以弥补海洋每年因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而产生的亏损,达到全球性水循环的平衡。

水循环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每年降到陆地上的雨雪大约有35%又以地表径流的形式流入了海洋。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些地表径流能够溶解和携带大量的营养物质,因此它常常把各种营养物质从一个生态系统搬运到另一个生态系统,这对补充某些生态系统营养物质的不足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携带着各种营养物质的水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动,所以高地往往比较贫瘠,而低地比较肥沃,例如沼泽地和大陆架就是这种最肥沃的低地,也是地球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

水的全球循环也影响地球热量的收支情况。最大的热量收支是在低纬度地区,而最小的热量收支是在北极地区。在纬度38°至39°地带,冷和热的进出达到一种平衡状态。高纬度地区的过冷会由于大气中热量的南北交流和海洋暖流而得以缓和。从全球观点看,水的循环着重表明了地球上物理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密切作用。因此,经常在局部范围内考虑的水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局部地区水的管理计划可以影响整个地球。问题的产生不是由于降落到地球上的水量不足,而是水的分布不均衡,这尤其与人类人口的集中有关。因为人类已经强烈地参与了水的循环.致使自然界可以利用的水的资源已经减少,水的质量也已下降。现在,水的自然循环已不足以补偿人类对水资源的有害影响。

(2)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包括截取、渗透、蒸发、蒸腾和地表径流。植物在水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植物通过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与其他物质不同的是进入植物体的水分,只有l%~3%参与植物体的建造并进入食物链,被其他营养级所利用,其余97%~98%通过叶面蒸腾返回大气中,参与水分的再循环。例如,生长茂盛的水稻,一天大约吸收70t/hm2的水,这些被吸收的水分仅有5%用于维持原生质的功能和光合作用,其余大部分成为水蒸气从气孔排出。不同的植被类型,蒸腾作用是不同的,而以森林植被的蒸腾最大,它在水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最为重要。

(3)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第一,改变地面及植被状况,而影响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的分配,如修筑水库、塘堰可扩大自然蓄水量;而围湖造田又使自然蓄水容积减小,尤其是大量季节性降水因保蓄力削弱而流走,造成短期洪涝灾害,并同时降低了地下水库的补给,也引起严重的土壤和养分流失。

第二,由于过度开发局部地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用于工农业及城市发展,不但使地表、地下水贮量下降,出现地下漏斗及地上的断流,造成次生盐渍化;也使下游水源减少,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沿海出现海水入侵,加重了干旱化和盐渍化威胁。

第三,在干旱、半于旱地区大面积的植被破坏,导致地区性气候向干旱化方向发展,直到形成荒漠。我国北方水循环形势的恶化,引起了普遍的关注。

第四,环境污染恶化水质,影响水循环的蒸散过程。除降酸雨外,近代降雪中的铅含量也有所增加,这是从格陵兰取雪样分析而得的结果。洋面的油污染导致蒸发量减少,而温室效应又促进了蒸发,蒸发量的变化又导致了全球范围内降水量的变化,引起气候的异常变化。在与人类活动有关的水循环问题中,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是最受关注的两个普遍问题。

三、有毒物质的富集

有毒有害物质是指那些对有机体有毒害的物质进入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富集或被分解的过程。由于工农业迅速发展,人类向环境中排放的化学物质与日俱增,从而使生物圈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数量与种类相应增加,这些物质一经排放到环境中便立即参与生态系统的循环,它们像其他物质循环一样,在食物链营养级上进行循环流动。所不同的是大多数有毒物质,尤其是人工合成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和不可分解的重金属元素,在生物体内具有浓缩现象,在代谢过程中不能被排除,而被生物体同化,长期停留在生物体内,造成有机体中毒、死亡。

一般情况下,毒性物质进入环境,常常被空气和水稀释到无害的程度,以致无法用仪器检测。即使是这样,对食物链上有机体的毒害依然存在。因为小剂量毒物在生物体内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浓缩,也可达到中毒致死的水平。同时有毒物质在循环中经过空气流动及水的搬运以及在食物链上的流动,常常使有毒物质的毒性增加,进而造成中毒的过程复杂化。在自然界也存在着对毒性物质分解,减轻毒性的作用。例如,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以及某些生物对有毒物质的分解和同化作用。相反,也有某些有毒物质经过生态系统的循环后使毒性增加,例如汞的生物甲基汞(甲基汞)等。

与大量元素相比较,尽管有毒有害物质的数量少,但随着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向环境中排放的物质的数量和种类仍在增加,它对生存系统各营养级的生物的影响也与日俱增,甚至已引起生态灾难,所以对有毒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规律的研究已成为保护人类自身所必需的课题。

一、选择题

1.物质循环的核心是。()

A.水循环

B.氮循环

C.磷循环

D.硫循环

2.下列关于地质大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循环时间长,是闭合式循环

B.循环时间长,是开放式循环

C.循环时间短,是闭合式循环

D.循环时间短,是开放式循环

3.下列关于生物小循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循环时间长,是闭合式循环

B.循环时间长,是开放式循环

C,循环时间短,是闭合式循环

D.循环时间短,是开放式循环

4.气相型循环的贮存库主要是。()

A.大气圈

B.土壤圈

C.智能圈

D.岩石圈

5.沉积型循环贮存库主要是。()

A.大气圈

B.土壤圈

C.水圈

D.智能圈

6.在生态系统非生物成分中,含氮的库有。()A.一个

B.五个

C.二个

D.三个

7.氮循环失调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有。()A.水体富营养化

B.酸雨

C.温室效应

D.荒漠化

8.“温室效应”主要是由引起的。()

A.S02

B.C02

C.O3

D.CO

9.磷循环属于。()

A.气相型循环

B.沉积型循环

C.液相型循环

D.混合型循环

10.全球水循环的关键是。()

A.海洋

B.陆地

C.大气

D.森林

11.海洋的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A.83%

B.75%

C.97%

D.63%

12.生物固氮大约占地球固氮的。()

A.80%

B.60%

C.70%

D.90%

二、填空题

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和两个部分。

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和三个类型。3.大气中的含量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4.固氮的途径中最重要的一种是。

5.水循环的两种方式是和。

6.水的主要蓄库是。

7.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占地球总水量的比例为。

8.既可以按气体型循环,又可按沉积型循环的元素是。

三、简答题

1.简述物质循环的特点。

2.简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简述固氮的途径。

4.简述保持农田养分平衡的途径。

四、论述题

1.试述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干预。

2.试述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一、选择题

1.A 2.A 3.D 4.A 5.B 6.D 7.A 8.B 9.B

10.Cll.Cl2.D

二、填空题

1.物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2.气体型沉积型水循环

3.二氧化碳

4.生物固氮

5.降水蒸发

6.海洋

7.0.5%

8.硫

三、简答题

1.(1)物质不灭,循环往复。

(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可分割,相辅相成。

(3)物质循环的生物富集。

(4)生态系统对物质循环有一定调节能力。

(5)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内,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动和循环,就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简称生物地化循环。包括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两部分内容。

地质大循环是指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有机体内,生物有机体再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人大气、水、岩石、土壤和生物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

地质大循环时间长,范围广,是闭合式循环。

生物小循环是指环境中的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多层次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利用。生物小循环时间短范围小,是开放式的循环。

生物地化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形式和途径。

3.大气中的氮被固定的途径有三种:.

一是通过闪电、宇宙射线、陨石、火山爆发活动的高能固氮,其结果形成氨或硝酸盐,随着降雨到达地球表面。据估计,通过高能固定的氮大约为8.9kg/(hm2.a)。

二是工业固氮,这种固氮形式的能力已越来越大。20世纪80年代初全世界工业固氮能力已为3×107t,到20世纪末,可达l×108t。

第三条途径,也是最重要的途径是生物固氮,大约为100—200kg/(hm2·a),大约占地球固氮的90%。能够进行固氮的生物主要是固氮菌,与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和蓝藻等自养和异养微生物。

在潮湿的热带雨林中生长在树叶和附着在植物体上的藻类和细菌也能固定相当数量的氮,其中一部分固定的氮为植物本身所利用。

4.提高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维持各种营养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平衡,是增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关键。要使农田有一个良好的养分循环平衡体系,必须从下述几方面努力:

(1)合理施肥,有机、无机相配合,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相配合。

(2)种植制度中合理安排归还率较高的作物及其类型。

(3)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用地养地相结合。

(4)农产品就地加工,提高物质的归还率。

四、论述题

1.当前,人类活动的干预对全球氮循环的影响日益增强。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人类对氮循环的干预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

第一,植被改造成耕地以后,由于长期垦殖,土壤有机氮及供氮能力下降,于是不得不大量补充氮肥,使工业固氮代替生物固氮,现在全球每年产氮9000万吨,其中80%用做肥料,欧洲平均每公顷施氮l23公斤。人工合成氮成本不低,如我国每生产1公斤碳铵需要l公斤煤为能源,而其中含氮只有17%,所以生产l公斤氮素需要6公斤煤,此外还要付出环境质量的代价。而氮肥施入土壤以后,农作物只能吸收30%~50%,其余部分流失。农田中氮肥过量,会增加径流中硝酸盐的含量和大气中氧化亚氧的含量,这是由于硝化作用和脱氮作用,把氮肥和有机物质转化为氧化亚氮,有的还进一步变成氮气。因此,使用过量的氮肥,等于从大气中取出稳定

的氮气而返还一些氧化亚氮,淋失的氮肥还会污染饮用水以及水生生态系统的藻类。

第二,工业固氮的产生和发展,逐步代替生物固氮,使氮在大气圈和生物圈及其他各氮库间的流通强度加大,由此带来了能源、成本和环境问题。

第三,集约化畜牧业和城市化的发展,不但使人畜排泄物的自然循环中断,导致部分氮素的丢失,同时也使地表水、地下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升高,而食品和饮水中的硝酸盐因能转化成硝酸根和亚硝酸根而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

第四,人类在改变植被的同时,还大量燃烧燃料和矿物,从而在大气中产生的大量的N0、N2O 等氮氧化物,在阳光紫外线照射的条件下,从N02产生的原子氧与碳氢化合物起反应可以生成许多次生污染物,总称为光化学烟雾,污染都市空气,危害人体和植物的生长,还有酸雨的成因之一。

2.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1)改变地面及植被状况,而影响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的分配,如修筑水库,塘堰可扩大自然蓄水量;而围湖造田又使自然蓄水容积减小,尤其是大量季节性降水因保蓄力削弱而流走,造成短期洪涝灾害,并同时降低了地下水库的补给,也引起严重的土壤和养分流失。

(2)由于过度开发局部地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用于工、农业及城市发展,不但使地表、地下水贮量下降,出现地下漏斗及地上的断流,造成次生盐渍化;也使下游水源减少,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沿海出现海水入侵,加重了干旱化和盐渍化威胁。

(3)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面积的植被破坏,导致地区性气候向干旱化方向发展,直到形成荒漠。我国北方水循环形势的恶化,引起了普遍的关注。

(4)环境污染恶化水质,影响水循环的蒸散过程。

文章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125338055.html,/p/ck.html

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练习题一

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练习题一 202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练习题一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温暖季节里,有一种风带来热而干燥的空气,受这种风的影响后,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受破坏。这种风称为( ) A.焚风 B.干燥风 C.台风 D.寒露风 2.当潮湿气团越过大型山脉时,在迎风侧形成降水,而在背风侧形成干热气候,使山脉的两侧分布着截然不同的植被类型,这称为( ) A.焚风效应 B.陆风效应 C.谷风效应 D.山风效应 3.在常年温度较低的环境中,植物可选择的适应机制有( ) A.叶片变小 B.具有银白色的表皮 C.具有发达根系 D.增加细胞中的可溶性物质的浓度

4.生物个体间竞争剧烈,对抗作用强,则其内分布型是( )。 A.成丛分布 B.均匀分布 C.随机分布 D.群集分布 5.dN/dt=rN(K-N/K)这一数学模型表示的种群增长情况是( ) A.无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 B.有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 C.无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 D.有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 6.按Logistic方程增长的种群的最大持续收获量是( ) 7.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 ) A.自然选择只作用于现有的基因型 B.任何适应性都是相对的 C.选择并不一定创造“最好”或“最优”的表型 D.自然选择必须考虑把所获取的能量和资源分配给一系列彼此矛盾的物种 8.下列说法中,支持“个体论”的是( ) A.群落具有明显的边界 B.可以重复出现 C.与生境都是连续的 D.是间断的、可分的、独立存在的

2018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练习题一

2018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练习题 一 2018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练习题一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温暖季节里,有一种风带来热而干燥的空气,受这种风的影响后,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受破坏。这种风称为( ) A.焚风 B.干燥风 C.台风 D.寒露风 2.当潮湿气团越过大型山脉时,在迎风侧形成降水,而在背风侧形成干热气候,使山脉的两侧分布着截然不同的植被类型,这称为( ) A.焚风效应 B.陆风效应 C.谷风效应 D.山风效应 3.在常年温度较低的环境中,植物可选择的适应机制有( ) A.叶片变小 B.具有银白色的表皮 C.具有发达根系

D.增加细胞中的可溶性物质的浓度 4.生物个体间竞争剧烈,对抗作用强,则其内分布型是( )。 A.成丛分布 B.均匀分布 C.随机分布 D.群集分布 5.dN/dt=rN(K-N/K)这一数学模型表示的种群增长情况是( ) A.无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 B.有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 C.无密度制约的离散增长 D.有密度制约的连续增长 6.按Logistic方程增长的种群的最大持续收获量是( ) 7.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 ) A.自然选择只作用于现有的基因型 B.任何适应性都是相对的 C.选择并不一定创造“最好”或“最优”的表型 D.自然选择必须考虑把所获取的能量和资源分配给一系列彼此矛盾的物种 8.下列说法中,支持“个体论”的是( ) A.群落具有明显的边界 B.可以重复出现 C.与生境都是连续的

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考前训练题

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考前训练题 2016年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考前训练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阴性植物的特点是()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2、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水稻 B、玉米 C、大豆 D、冬小麦 3、有效积温则公式中,TO为() A、平均温度 B、生物学零度 C、有效积温 D、天数 4、早生植物的特点是() A、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小

B、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大 C、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小 D、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大 5、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 A、块状结构 B、团粒结构 C、核状结构 D、片状结构 6、土壤细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 A、菌根 B、根瘤 C、菌丝 D、子实体 7、在单向风的影响下,树木对风适应的明显形态特征是() A、矮化 B、顶冠 C、根系发达 D、旗冠 8、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 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 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 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 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

9、仅由树木构成的防护林带,风可以从林冠的上方和下方通过,这种林带的结构是 A、疏选结构 B、紧密结构 C、稀疏结构 D、通风结构 10、当潮湿气团越过大型山脉时,在迎风侧形成降水,而在背风侧形成干热气候,使山脉的两侧分布着截然不同的植被类型,这称 为() A、焚风效应 B、山风效应 C、谷风效应 D、陆风效应 11、种群是指() A、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B、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C、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D、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12、一个种群内,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幼年最多,老年最少,中年居中,这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型为() A、稳定型 B、增长型 C、衰退型 D、混合型

2016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第五章重点与习题

2016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第五章重点与习题 距离2016年成人还剩5天时间,大家是否感觉到紧张感呢?为帮助大家更有准备地参加,以下是搜索整理的关于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第五章重点与习题,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信息请持续关于我们! 第五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本章重点 1、名词 种群内分布型年龄结构年龄金字塔K因子分析内禀增长率环境容纳量阿利(氏)规律集合种群 建筑学结构:植物重复出现的构件的空间排列,称为建筑学结构。 动态生命表: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存活数目进行动态监察的资料而编制的生命表,又称同生群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又称特定时间生命表。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2、问答题 (1)自然种群的三个基本特性是什么? (2)种群粗密度和生态密度有何不同? (3)如何用标志重捕法测定种群密度? (4)简述种群分布类型及其检验方法。 (5)影响种群密度的基本参数有哪些? (6)年龄锥体的基本类型及各自的特征。 (7)试论Logistic(逻辑斯谛)种群增长模型中各参数的生物学意义及五个时期增长点。 (8)逻辑斯谛方程的五个时期?

(9)种群的年龄金字塔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各个类型的特点如何? 答:Ⅰ增长型种群:年龄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宽、顶部狭,表示种群中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小。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例:孟加拉国、非洲等。 Ⅱ稳定型种群:年龄锥体形状和老、中、幼比例介于1、3两类之间。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平衡,种群稳定。例:西班牙等。钟型。Ⅲ下降型种群: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例:俄罗斯 思考题 1、名词 生理出生率与生态出生率 同生群分析种群平衡种群调节 2、简答题 (1)存活曲线的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2)种群指数增长模型的应用。 (3)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有哪些方面? (4)简述种群调节理论有哪些(至少三种)? 练习 1、种群是指(A) A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B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C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会 D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2、判断:种群是由生物个体随机组成的。(×) 3、判断:每个种群都有固定的边界。(×) 4、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B)。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模拟试题及答案(四)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模 拟试题及答案(四)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海洋生活的大多数生物体内的盐量与海水相比是 ( ) A.低渗的 B.高渗的 C.等渗的 D.不确定 2.就有效防护距离来讲,效果最差的林带类型是 ( ) A.通风林带 B.紧密林带 C.混交林带 D.疏透林带 3.不同坡向生物状况有较大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坡向 ( ) A.母质不同 B.太阳辐射量不同 C.气候不同 D.土壤不同 4.生态出生率是指 ( ) A.出生率 B.生理出生率 C.实际出生率 D.理论出生率 5.达到气候顶极以前的一个相当稳定的演替阶段是 ( ) A.后顶极 B.前顶极 C.分顶极 D.亚顶极

6.裂唇鱼种群中如果雄鱼死去,种群中的雌鱼就会发生性转变而迅速变成 雄鱼。这一现象说明生物的 ( ) A.领域特征 B.密度效应 C.社会等级 D.环境决定性别 7.在群落演替的早期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后期则无关紧要的是 ( ) A.生物的散布能力 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C.生物的生产量 D.生物的繁殖能力 8.人类向海水中排放含汞离子的化学废料,导致大型鱼类死亡的原因是 ( ) A.水温的变化 B.营养的改变 C.有毒物质的富集 D.矿物质的循环 9.农业生态系统是属于 ( ) A.无补加能的太阳供能生态系统 B.人类补加能的太阳供能生态系统 C.自然补加能的太阳供能生态系统 D.燃料供能生态系统 10.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 ( ) A.现代生物学时期 B.环境科学时期 C.现代生态学时期 D.生物学时期 1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 ) A.黄化现象 B.白化现象 C.辐射效应 D.代谢效应 1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植物对极端高温适应的表现的是 ( ) A.有密茸毛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试卷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试卷 l 阴性植物的特点是 A 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 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C 光补偿点较低,生在全光照条件下 D 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2 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 水稻 B 玉米 C 大豆 D 冬小麦 3 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0为 A 平均温度 B 生物学零度 C 有效积温 D 天数 4 旱生植物的特点是 A 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小 B 根系发达时表面积较大 C 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小 D 根系不发达,时表面积较大 5 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 A 块状结构 B 团粘结构 C 核状结构 D 片状结构

5 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 A 块状结构 B 团粘结构 C 核状结构 D 片状结构 7 在单向风的影响下,树木对风适应的明显形态特征是 A矮化B 顶冠C 根系发达D 旗冠 8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 A 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 B 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 C 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 D 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 9 仅由树木构成的防护林带,风可以从林冠的上方和下方通过这种林带的结构是 A 疏透结构 B 紧密结构 C 稀疏结构 D 通风结构 10当潮湿气团越过大型山脉时,在迎风侧形成降水,而在背风侧形成于热气候,使山脉的两侧分布着截然不同的植被类型,这称为A焚风效应B 山风效应C 谷风效应D 陆风效应 11 种群是指 A 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D 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C 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会 D 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12一个种群内,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幼年最多,老年最少,中年居中,这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型为 A 稳定型 B 增长型 C 衰退型 D 混合型 13种群平衡是指 A 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B 种群数量在较长时期内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 C 种群迁人和迁出相等 D 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14 从种群数量变动的角度来看,沿海的“赤潮”现象,属于 A 周期性波动 B 种群爆发 C 不规则被动 D 季节性消长 15 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是由____________首次提出的。 A奥德姆B 林德曼C 达尔文D 坦斯利 16法瑞学派群落分类方法的基础是 A 演替原则 B 植物区系 C 植被型 D 群落生态 17 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群落优势种是

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种群年龄锥体的基本类型有(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答案:B 2.黑白瓶法答案:通过测定水体中某物质的浓度来测定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该物质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二氧化硫 答案:A 3.下面关于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r对策者适应不稳定环境 B.r对策者幼体存活率低 C.K对策者竞争能力强 D.K对策者种群恢复能力强 答案:D

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碳的主要贮存库是( ) A.大气 B.水 C.岩石圈 D.生物 答案:C 5.从裸岩到森林的原生演替过程中,起始阶段是( ) A.苔藓阶段 B.地衣阶段 C.草本阶段 D.灌木阶段 答案:B 6.某一生态因子在生物生长发育初期是限制因子,但在后期为非限制因子,这种现象体现了生态因子作用的( ) A.阶段性 B.互补性 C.直接性 D.间接性 答案:A 7.华北平原没有天然橡胶林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日照时数短 B.温度过高

C.土壤贫瘠 D.温度过低 答案:D 8.林德曼通过对某生态系统的研究得出能量流动的“十分之一定律”,这一生态系统是( ) A.森林 B.草原 C.湖泊 D.农田 答案:C 9.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占有一定的空间 B.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C.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元 D.种群是多种生物的集合 答案:D 10.下列不属于描述陆地植物群落特征的指标是( ) A.多度 B.优势度 C.内禀增长率 D.盖度 答案:C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问答题及答案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问 答题及答案(2) 1、常用生命表的主要有哪些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常用生命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简单的生命表只是根据各年龄组的存活或死亡数据编制的。 (2)综合生命表与简单生命表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描述了各年龄的出生率。 (3)动态生命表是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资料编制而成。这类生命表或称为同生群生命表。动态生命表中个体经历了同样的环境条件。 (4)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静态生命表中个体出生于不同年(或其他时间单位),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因此,编制静态生命表等于假定种群所经历的环境是没有变化的,有的学者对静态生命表持怀疑态度,但在难以获得动态生命表数据时,如果将静态生命表应用得法,还是有价值的。 2、写出逻辑斯谛方程,并指出各参数的含义。 dN/dt:rN(1-N/K)=rN(K-N/K) 式中:N表示种群大小;t表示时间;dN/dt表示种群变化率;r表示瞬时增长率;K表示环境容量。 或写该方程的积分式:Nt=K/l+ea-rt 式中: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a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 3、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包括哪些类型? (1)季节消长 (2)不规则波动 (3)周期性波动 (4)种群爆发或大发生 (5)种群平衡 (6)种群的衰落与灭亡 (7)生态入侵 4、动物的领域性及决定领域面积的规律。 领域性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空间,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的行为。决定领域面积的几条规律: (1)领域面积随领域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 (2)食肉性种类的领域面积较同样体重的食草性种类大,并且体重越大,这种差别也越大。 (3)领域行为和面积往往随生活史周期性变化,尤其是繁殖节律而变化。例如,鸟类一般在营巢期中领域行为表现烈,面积也大。 5、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可区分为哪几种类型?

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考试真题模拟及答案

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考试真题及答案

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考试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生态学是研究__________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 A.动物与植物 B.人类与环境 C.有机环境与无机环境 D.生物与环境 答案:D 2.下列植物中,典型的短日照植物是( )。 A.大麦 B.油菜 C.水稻 D.甘蓝 答案:C 3.与耐阴植物相比,喜光植物光合特性表现为( )。 A.光饱和点低,光补偿点低 B.光饱和点低,光补偿点高 C.光饱和点高,光补偿点低 D.光饱和点高,光补偿点高 答案:D 4.暖温带地区的典型地带性森林植被为( )。 A.常绿针叶林 B.落叶针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 答案:D 5.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可将植物划分为( )。 A.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性植物 B.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 C.旱生植物、水生植物、湿生植物 D.C3植物、C4植物、CAM植物 答案:A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紫外线对生物影响的是( )。 A.产生热效应 B.对植物茎伸长有抑制作用 C.杀菌作用 D.与维生素D的合成关系密切 答案:A 7.生物休眠最主要的作用是( )。 A.促进代谢 B.贮藏能量 C.抵御逆境 D.安全越冬 答案:C 8.与陆生植物相比,水生植物在形态方面最主要的特征是( )。 A.叶片较大,通气组织不发达 B.叶片较小,通气组织发达

C.叶片或大或小,通气组织发达 D.叶片或大或小,通气组织不发达 答案:C 9.陡坡地不宜作为农田利用,一般陡坡是指( )。 A.坡度小于15° B.坡度15°~20° C.坡度21°~25° D.坡度26°~35° 答案:D 10.农田防护林最显著的生态作用是( )。 A.降低风速 B.增加湿度 C.增加温度 D.增加降水 答案:A 11.下列生态因子中,属于间接因子的是( )。 A.温度 B.光照 C.水分 D.海拔 答案:B 1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种群自动调节机制的是( )。 A.食物调节 B.遗传调节

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

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 本文成人高考2020年生态学基础知识点,跟着成人高考频道来了解一下吧。希望能帮到您! 1、常用生命表的主要有哪些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常用生命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简单的生命表只是根据各年龄组的存活或死亡数据编制的。 (2)综合生命表与简单生命表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描述了各年龄的出生率。 (3)动态生命表是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资料编制而成。这类生命表或称为同生群生命表。动态生命表中个体经历了同样的环境条件。 (4)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静态生命表中个体出生于不同年(或其他时间单位),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因此,编制静态生命表等于假定种群所经历的环境是没有变化的,有的学者对静态生命表持怀疑态度,但在难以获得动态生命表数据时,如果将静态生命表应用得法,还是有价值的。

2、写出逻辑斯谛方程,并指出各参数的含义。 dN/dt:rN(1-N/K)=rN(K-N/K) 式中:N表示种群大小;t表示时间;dN/dt表示种群变化率;r表示瞬时增长率;K表示环境容量。 或写该方程的积分式:Nt=K/l+ea-rt 式中: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a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 3、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包括哪些类型? (1)季节消长(2)不规则波动(3)周期性波动(4)种群爆发或大发生 (5)种群平衡(6)种群的衰落与灭亡(7)生态入侵 4、动物的领域性及决定领域面积的规律。 领域性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空间,并积极

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的行为。决定领域面积的几条规律: (1)领域面积随领域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 (2)食肉性种类的领域面积较同样体重的食草性种类大,并且体重越大,这种差别也越大。 (3)领域行为和面积往往随生活史周期性变化,尤其是繁殖节律而变化。例如,鸟类一般在营巢期中领域行为表现最强烈,面积也大。 5、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可区分为哪几种类型? 种群出生率是描述任何生物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或速率。出生率还可分为下列几种: (1)绝对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增加的数目。 (2)专有出生率是指每个个体的绝对出生率。 (3)最大出生率是指种群处于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2017年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2017年一、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最先使用“生物学多层蛋糕”这一提法的生态学家是______ A.埃尔顿 B.谢尔福德 C.奥德姆 D.苏卡乔夫 答案:C 2. 难降解的有毒物质在沿食物链传递过程中,其浓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不确定 答案:A 3. 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称为______ A.种群 B.物种 C.群落 D.生态系统 答案:A 4. 我国土壤酸碱度分为______

A.3级 B.4级 C.5级 D.6级 答案:C 5. 下列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结构最简单的是______ A.荒漠 B.湿地 C.草原 D.森林 答案:A 6. 下列不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是______ A.冻原 B.河流 C.果园 D.荒漠 答案:C 7. 与水生植物相比,陆生植物通气组织和机械组织的特点依次是______ A.发达,不发达 B.发达,发达 C.不发达,发达 D.不发达,不发达 答案:C

8. 群落调查中,包含某物种个体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______ A.多度 B.密度 C.频度 D.盖度 答案:C 9. 在资源有限条件下,连续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 A.U型 B.S型 C.J型 D.V型 答案:B 10. 根据生态位理论,在一个群落中,生态位分化的各种群对环境资源的利用______ A.趋于互补,利用率低 B.趋于互补,利用率高 C.趋于竞争,利用率高 D.趋于竞争,利用率低 答案:B 11. 与阴性植物(如人参)相比,阳性植物(如蒲公英)的特点是______ A.光补偿点较高,适于生长在强光照环境 B.光补偿点较高,适于生长在荫蔽环境 C.光补偿点较低,适于生长在强光照环境 D.光补偿点较低,适于生长在荫蔽环境 答案:A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2019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一 一、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这个词是1869年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rnst Haeckel)首先提出来的。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在生态学看来,没有一种生命有机体是可以孤立存在的,任何一种有机体都必须依赖于周边的环境,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都必须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生存。 二、生态学研究内容 ?个体生态学:研究生物个体对环境的反应(最低层次)。 ?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数量动态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群落生态学:研究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态学一个重要分支。 ?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结构与功能、发展与演替、系统内和系统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以及人为影响与调控机制的学科。 ?景观生态学:研究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的分支。 ?全球生态学:研究整个地球生态问题的生态学(生物圈生态学)。 三、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 (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17世纪到19世纪末) (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 (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30年代末到现在) 四、生态学研究方法 1.原地观测研究方法 (1)野外考察(2)定位观测(3)原地实验 2.受控实验研究方法 3.生态学的综合研究方法 2019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二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的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的类型:①按环境的主体分类②按环境的性质分类③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分类 二、生态因子的概念 (一)生态因子的概念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三、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一)综合作用 (二)主导因子的作用 (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四)阶段性作用 (五)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六)限制性作用及生物的耐受性

2017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精选习题及答案_179

2017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精选习题及 答案 2017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精选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第1题 生态学: 【正确答案】: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第2题 生物圈: 【正确答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第3题 尺度: 【正确答案】:尺度:是指生态现象或生态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二、单项选择题 第4题 最早给出“生态学”定义的是()。 A.奥德姆 B.海克尔 C.达尔文 D.高斯

第5题 在诸生态因子中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A能替代少数其他因子 B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 C把其他因子的直接作用变为间接作用 D对其他因子有影响作用 【正确答案】:B 第6题 著有《生态学基础》一书并因此获得“泰勒”奖,被誉为“现代生态学之父”的是下列哪位生态学家?() A.Odum B.Haeckel C.Clements D.Tansley 【正确答案】:A 第7题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 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第8题 根据研究方法,一般可把生态学分为野外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和()。 A.实验生态学 B.种群生态学 C.行为生态学 D.草原生态学 【正确答案】:A 三、多项选择题 第9题 通常生态学所研究的几个可辨别尺度的亚部分包括() 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正确答案】:ABCD 第10题 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 A.野外 B.实验 C.理论 【正确答案】:ABC

生态学基础(专升本学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1.生态学的概念 经典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居住环境的科学。(1866年德国海克尔) 生态系统生态学时期定义: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奥德姆) 现代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研究对象:生态系统 (2)研究内容:生态系统内各层次、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规律 ①个体生态学(其基本内容与生理生态学相当)②种群生态学③群落生态学④生态系统生态学⑤景观生态学⑥全球生态学 3.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1)根据组织层次分类,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2)根据生物类群分类,可分为:普通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3)根据生境类型分类,可分为: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 (4)根据研究方法分类,可分为: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和理论生态学 (5)根据交叉学科分类,可分为:生理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和化学生态学等(6)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可分为:农田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等 第二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1.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一般地说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4个时期: (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17世纪前) (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1866年海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这一科学名词 (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生态学发展达到第一个高峰,出现生态学同其他学科的叫渗透交叉;生态学学派分化 (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今):1935年坦斯利首先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1939年提出“生态平衡”的概念 2.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1)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系统分析方法成为生态学的方法论基础 (2)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机理和定量研究 (3)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 (4)应用生态学发展迅速,实践应用性更强 (5)人类生态学的兴起和生态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

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冲刺试题及答案

2014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冲刺试题及答案十一[1] 【网络综合- 成人高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 第1题? 种群:? 【正确答案】: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同种个体组成的个体群称为种群。? 第2题? 生态位:? 【正确答案】:生态位是指物种所占有的物理空间,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对温度,湿度,光照,养分,土壤等环境资源条件的适应或利用范围的综合。? 第3题? 生命表:? 【正确答案】:把观测到的种群中不同年龄个体的存活和死亡数编制成表,称为生命表。? 第4题? 种群分布格局:? 【正确答案】: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方式或配置特点,称为分布格局。? 第5题? 异株克生现象:? 【正确答案】:一种植物将其次生代谢物质释放到环境中,这些化学物质能抑制其它植物发芽或生长的现象,称为异株克生。? 第6题? 种群密度:? 【正确答案】: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容积中种群的个体数目。? 第7题? 存活曲线:? 【正确答案】:依据生命表中种群在不同年龄的存活数绘制的曲线称为存活曲线。? 第8题? 出生率:? 【正确答案】:出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出生的个体数与初始个体总数之比。? 第9题? 种群年龄结构:? 【正确答案】:种群年龄结构是指种群内个体的年龄分布状况,用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数在整个种群个体总数中所占百分比表示。? 第10题? 互利共生:? 【正确答案】: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两者相互有利,甚到达到彼此相互依赖的程度,这种现象称为互利共生。? 第11题? 性比:? 【正确答案】:性比指的是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 第12题? 生态对策:?

【正确答案】: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称为生态对策,或生活史对策。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第13题? 种群指数增长方程中,当r﹥0时,种群个体数量( )。? (1)减少? (2)稳定? (3)增加? (4)全部死亡? 【正确答案】:C? 第14题? 逻辑斯蒂克方程中,当1= N/K时,种群( )。? (1)种群增长近似指数增长,? (2)种群增长速度趋于零,? (3)增种群增长的数量已接近极限,? (4)种群数量不变。? 【正确答案】:B? 第15题? 在幼年时期个体死亡率很高,以后死亡率较低且稳定,一般( )的存活曲线属于这一类型。? (1)阳性树种。? (2)耐阴树种。? (3)草本植物。? (4)中性树种。? 【正确答案】:A? 第16题? 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由同种个体集合,称为( )。? (1) 群落。? (2)林分。? (3)种群。? (4)林型。? 【正确答案】:C? 第17题? 在自然状态下,大多数的种群个体分布格局是( )。? (1) 随和分布。? (2)均匀分布。? (3)集群分布。? (4)泊松分布。? 【正确答案】:C? 第18题? 两个不同物种之间共生,对一方有益,但对另一方无害的关系称为( )。? (1)寄生。? (2)附生。? (3)互利共生。? (4)偏利共生。?

2020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2020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模拟试题及答案(二)生态学基础模拟预测试卷(二) 满分:150分时间:l50分钟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 ( ) A.以植物为研究主体 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C.以动物为研究主体 D.以种群为研究主体 2.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 ( ) A.地球因子 B.限制因子 C.替代因子 D.一般生态因子 3.下列条件中,能提升雏鸡的孵化率,降低“死胎”率的是 ( ) A.昼夜变温 B.恒温条件 C.高温条件

D.低温条件 4.当水量低于植物生长所需最低点时,植物会 ( ) A.萎蔫 B.烂根 C.休眠 D.缺氧 5.在下列哪种条件下,土壤养分有效性,最有利于植物生长 ( ) A.pH5~6酸性 B.pH6~7_微酸 C.pH7~8微碱 D.pH8~9碱性 6.下列现象中属于风对植物的有利影响的是 ( ) A.风媒 B.“旗形树” C.风折 D.矮化 7.下列属于原地实验的是 ( ) A.实验室中通过罩笼,研究棉铃虫的发育和死亡 B.在田间通过罩笼,研究棉铃虫的发育和死亡 C.应用人工气候箱研究不同温度对昆虫发育和死亡的影响

D.用线粒体和细胞核DNA标记序列,分析证实欧洲大陆的沙漠飞蝗来自两个起源地 8.睡莲属于 ( ) A.浮水植物 B.沉水植物 C.挺水植物 D.多浆植物 9.在一些水域中,因为氮、磷等矿物质过多而引起一些浮游生物的突然增殖,并引起水色异常,即赤潮现象。这个现象属于 ( ) A.生态入侵 B.种群平衡 C.季节消长 D.种群爆发 10.群落发育初期的主要标志是 ( ) A.植物优势种的良好发育 B.植物伴生种的良好发育 C.植物建群种的良好发育 D.植物亚优势种的良好发育 11.下列生物在生存斗争中是K对策生物的是 ( ) A.蝼蛄 B.金雕 C.乌龟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试卷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试卷 l阴性植物的特点是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B光补偿点较高,生 长在阴湿条件下 C光补偿点较低,生在全光照条件下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2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水稻B玉米C大豆D冬小麦 3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O为 A平均温度B生物学零度C有效积温D天数 4旱生植物的特点是 A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小B根系发达时表面积较大 C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小D根系不发达,时表面积较大 5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 A块状结构B团粘结构C核状结构D片状结构 5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

A块状结构B团粘结构C核状结构D片状结构 7在单向风的影响下,树木对风适应的明显形态特征是 A矮化B顶冠C根系发达D旗冠 8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 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 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 9仅由树木构成的防护林带,风可以从林冠的上方和下方通过这种林带的结构是 A疏透结构B紧密结构C稀疏结构D通风结构 10当潮湿气团越过大型山脉时,在迎风侧形成降水,而在背风侧形成于热气候,使山脉的两侧分布着截然不同的植被类型,这称为A焚风效应B山风效应C谷风效应D陆风效应 11种群是指 A 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D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C 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会D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12 一个种群内,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幼年最多,老年最少,中年居中,这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型为

A稳定型B增长型C衰退型D混合型 13种群平衡是指 A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B种群数量在较长时期内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 C种群迁人和迁出相等 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14从种群数量变动的角度来看,沿海的“赤潮”现象,属于A周期性波动B种群爆发C不规则被动D季节性消长 15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是由___________ 首次提出的 A奥德姆B林德曼C达尔文D坦斯利 16法瑞学派群落分类方法的基础是 A演替原则B植物区系C植被型D群落生态 17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群落优势种是 A蒙古栋B长白落叶松C红松D兴安落叶松 18乔木树种的生活型为 A地面芽植物B地上芽植物C地下芽植物D高位芽植物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分类模拟37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分类模拟37 一、选择题 1. 生态系统中,补充能源的主要作用是。 A.增加总生产 B.减少系统用于自我维持的消耗 C.增加系统的初级生产力 D.增加系统的次级生产力 答案:B [解答] 生态系统是一个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过程,有消耗就得有补充,这样才能维持系统循环。故选B。 2. 暖流将的动物带到较冷的地方。 A.喜冷性 B.喜热性 C.喜干性 D.喜湿性 答案:B 3. 在温暖季节里,有一种风带来热而干燥的空气,受这种风的影响后,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受破坏。这种风称为______ A.焚风 B.台风 C.寒露风 D.干燥风 答案:D

4. 与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相比,生活在高纬度低温环境下的恒温动物其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一现象称为 A.阿伦定律 B.谢尔福德定律 C.贝克曼定律 D.霍普金斯定律 答案:A 5. 马尾松、柑橘、茶和竹等属酸性土植物,宜于生长的土壤pH值是 A.5.0~6.5 B.6.5~7.5 C.7.5~8.5 D.>8.5 答案:A 6. 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生态学分支学科的划分依据是______ A.生物组织层次 B.生物类群 C.生境类型 D.应用领域 答案:A [考点] 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解答] 根据组织层次分类: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区域生态学(景观生态)、生态圈生态学(又叫全球生态学)。 7. 下列土壤分类中不属于同一类的是 A.燥红二土

C.灰化土 D.红色石灰土 答案:D 8. 下列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石油 B.天然气 C.煤 D.水能 答案:D 9. 温室效应的加剧不会导致( ) A.全球气候变暖 B.海平面上升 C.大气中CO2浓度降低 D.冰川融化 答案:C 10. 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 A.气候因子 B.地形因子 C.外来因子 D.变动因子 答案:D 11. 单种种群在无限制的环境中呈指数增长时,其增长率为______

往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及答案

往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真题及答案(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选出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生态系统”概念的科学家是( ) A.海克尔 B.坦斯利 C.马世骏 D.竺可桢 2.同种植物的不同种群长期生长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将发生( ) A.趋异适应,形成不同生态型 B.趋异适应,形成不同生活型 C.趋同适应,形成相同生态型 D.趋同适应,形成相同生活型 3.下列关于阴性植物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耐干旱 B.光饱和点高 C.光补偿点低 D.光补偿点高 4.我国新疆地区瓜果较甜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B.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小

C.光照时间短,昼夜温差大 D.光照时间短,昼夜温差小 5.驯化能改变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性范围,即可改变其( ) A.生态幅 B.生态对策 C.种间关系 D.内分布型 6. A.瞬时增长率 B.内禀增长率 C.世代增长率 D.种群数量 7.冬小麦等冬性作物需要经过~定的低温阶段才能开花的现象称为( ) A.光周期现象 B.温周期现象 C.春化现象 D.滞育现象 8.北半球亚热带的地带性森林植被为( ) A.针叶林 B.针阔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常绿阔叶林

9.下列不属于森林群落物种组成成分的是( ) A.动物 B.植物 C.微生物 D.落叶 10.“后产量恒值法则”反映的是植物的( ) A.他感作用 B.边缘效应 C.密度效应 D.种间关系 11.在生物群落中,物种对环境的潜在综合适应范围属于该物种的( ) A.栖息地 B.生境 C.现实生态位 D.基础生态位 12.下列光谱成分中,可被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主要是( ) A.绿光 B.红光 C.紫外光 D.红外光 13.确定植物群落中优势种的综合指标是( ) A.密度

2018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详解【六篇】

2018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详 解【六篇】 导读:本文2018年成人高考《生态学基础》知识点详解【六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一篇】一、名词解释 1.三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纬向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2.湿地√ 二、问答题 1.地球上有哪几个主要的生态系统? 2.什么是热带雨林,其主要植被特征有哪些?世界有哪三大主要热带雨林?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植物地理预测法则 二、问答题 1.简述均衡大陆植被模式。 2.中国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有何规律? 1、下列生态系统中消费者食物专一性强的是(A) A.热带雨林 B.湖泊 C.温带草原

D.荒漠 2、食物网结构比较简单的生态系统是(D) A.温带草原 B.落叶阔叶林 C.淡水湖泊 D.极地冻原 3、生产力和生物量的生态系统类型是(B) A.草原 B.森林 C.海洋 D.农田 4、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B)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寒带 5、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的主要分布区位于(C) A.热带 B.亚热带 C.温带 D.寒带【第二篇】一、名词解释 1.生态环境 2.生境4.限制因子5.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3.生态幅(ecologicalamplitute):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6.生活型和生态型:(1)趋同适应的生物,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2)趋异适应的生物,分化形成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二、问答题 1.简述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2.简述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及其补充。 9、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C) A.综合作用 B.阶段性作用 C.补偿作用 D.不可替代作用 10、在诸多生态因子中,(BD)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A.能替代少数其它因子 B.对植物生长有明显影响 C.把其它因子的直接作用变为间接作用 D.对其他因子有影响作用的因子 11、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 A.直接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