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动力不足的表现和改变方法

学习动力不足的表现和改变方法

学习动力不足的表现和改变方法
学习动力不足的表现和改变方法

学习动力不足的表现和改变方法

一、造成孩子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1、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的期望值过高,没有正确定位,不断指责,强化了孩子的自责,压抑了孩子的进取心和创造力,使孩子学习动力缺失,产生厌学的情绪。

2、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孩子心灵深处没有渴望和梦想,不会有明确的学习方向,没有实现目标而努力的动力,学习也就处于被动状态。

3、缺乏学习兴趣。对学习缺乏兴趣,就把心思集中在学习,对学习知觉迟缓,注意力不完全集中,观察和记忆也无法做到准确和持久,思维活动也受其所限,不能产生内在的动力。

4、学习中挫折感强。孩子在学习上失败多而成功少,这种挫折感觉占上风,使孩子厌倦学习,听课和作业提不起精神,学习时投入的精力就少,自己的智慧得不到运用和发挥。

5、错误归因。孩子在偶尔的学习失误中,错误自我否定,认为自己太笨,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家长没有及时鼓励引导,学习越来越没信心,智力活动缺少了发动机”的带动。

6、家长和老师的讽刺和打击。孩子犯了错误或学习成

绩下降时,老师和家长的讽刺、挖苦,使孩子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打击,心理压力增大,导致孩子出现自卑和逆反的心理,从而丧失学习动力。

二、具体症状与表现:感到厌烦,什么都不感兴趣,注意力维持时间很短,上课时,目光游移不定,心思不定,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表现在:逃避学习不愿上课,无抱负,无上进。焦虑过度。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学习动力缺乏会使注意涣散、兴趣转移,易受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厌倦、冷漠的情绪。缺乏适宜的学习方法。学习无目标无计划。

三、训练注意力,排除一切干扰,是解决学习动力不足的好方法

1、集中精神的最大障碍在于缺乏动机。(1)应用期限效果集中注意力。首先,只需设定一个期限,就能集中精神完成不感兴趣的工作。其次,对讨厌的工作订计划只需考虑终了时间,终了时间一到,就会强迫你去完成它。最后,设置几个中间站,每个中间站之前注意力最佳。在学习过程中,设置几个中途终点,则会防止中间松懈现象。(2)应用报酬效果集中注意力。首先,可以给自己定个奖赏,做为学习的报酬激励自己。(3)利用目标明确化集中注意力。首先,将大目标明确化。对学习,工作不感兴趣时,往往只要能够明辨目标便能产生注意

力。其次,把目标亲自用文字或图表来表示即能提高注意力。要有一个目标,就是从现在开始我比过去善于集中注意力。不论做任何事情,一旦进入,能够迅速地不受干扰。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你今天如果对自己有这个要求,我要在高度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下,将这一课的内容基本上一次都记忆下来。当你有了这样一个训练目标时,你的注意力本身就会高度集中,你就会排除干扰。

(4)应用愉快经验集中注意力。如果在学习、工作上体验到成功的滋味后,便拥有愉快的经验,这种愉快的经验会鼓舞我们的斗志,从而接受不愿意做的工作和学习。

(5)节奏分明的处理学习与休息的关系同学们千万不要这样学习:复习功课,书一直在手边,一会干这,一儿干那。十二个小时就这样过去了,没效率。正确的态度是要分明。那就是我从现在开始,集中一小时的精力,比如背诵80 个英语单词,看我能不能背诵下来。高度地集中注意力,尝试着一定把这些单词记下来。学习完了,再休息,再玩耍。当需要再次进入学习的时候,又能高度集中注意力。这叫张弛有道。一定要训练这个能力。永远不要熬时间,一定要善于在短时间内一下把注意力集中,高效率地学习。

(6)空间清静。在你的视野中,只有你现在要学习的科目。这种空间上的处理,是你训练自己注意力集中的

最初阶段的一个必要手段。作为训练自己注意力的最初阶段,做一件事情之前,首先要清除书桌上全部无关的东西迅速进入主题。开始学习,一坐在那里,与此无关的全部内容置之脑外,这就是高效率。(7)清理大脑。收拾书桌是为了使视野清理,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那么,你同时也可以清理自己的大脑。当你将思想中的所有杂念去除,一瞬间你就进入了专一的主题,你的大脑就充分调动起来,迅速进入自己专心的主题。

(8)对感官的全部训练。训练自己在视觉中一个时间内盯视一个目标,而不被其他的图像所转移。训练在一段时间内虽然有万千种声音,集中听一种声音。这种专心训练是进行注意力训练有用的技术手段。

(9)不在难点上停留。同学们都会意识到,我们对理解的有兴趣的事物去探究它时,容易集中注意力。这种情况下,我们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对策。我们要利用自己的理解力、利用自己的兴趣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同学们听课中,出现任何不理解的环节,你不要在这个环节上停留。接着听老师往下讲课。实际上,在你往下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后边大部分内容你都能理解。前边这几页你所谓不理解的东西,你慢慢也会理解。

2、当环境干扰时怎样集中注意力呢?要在排除干扰中训练排除干扰的能力。

3、心有所虑时怎样集中注意力呢?

阻碍注意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即隐藏于自己内心的忧虑。课堂上为什么注意力不能集中呢?除了有没有学习的目标、兴趣和自信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善于不善于排除自己内心的干扰。

(1)善于用心理因素集中注意力。首先把杂事记在备忘录上,心理感到轻松。其次,暂时抛开人际关系可提高注意力。要想高效率地完成工作、学习,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而不要单纯只为别人活着。再次,摒弃依赖心理,方能全力以赴。自己能够独立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去做,如果你在做某件事时,总想着一定会有人来帮忙的话,则就不会尽全力去完成它,也就不会有效率可言。

(2)以形象控制来集中注意力。时常想着自己工作时的形象,相信自己工作、学习时的形象能加强注意力。

(3)利用代换效果集中注意力。首先,以其它事情来缓解精神。无法集中精神时,可以先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借此来消除杂念,稳定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其次,在学习、工作之前,去做好各种准备,做好准备工作,可以缓和心情、排除杂念,帮助你集中精神。最后,先做喜欢的事情并彻底做完,则对讨厌的事情也容易集中精神。

(4)多种动作协调起来以集中注意力。在学习时,

手、眼、口全部动起来,则易于抑制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增进记忆能力。

四、积极选择

积极,首先是一种心态,反应了一个人对事是持有乐观、发展、前进,还是选择悲观、静止、无助的心理态度。只有乐观、发展、前进的心态,才能始终保持着对未来的热情和渴望,坚忍不拔地向前努力。

态度就像磁铁,不论我们的思想是正面抑或是负面的,我们都受到它的牵引。而思想就像轮子一般,使我们朝一个特定的方向前进。虽然我们无法改变人生,但我们可以改变人生观,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心境,我们无法调整环境来完全适应自己的生活,但可以调整态度来适应一切的环境。

选择积极,就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交给外部客观对象。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人的成功动机取向有两种: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追求成功,就是把成功达到特定的目标,作为做事的动力,只注重成功的美丽,不考虑失败的后果,不怕失败,失败了,大不了从头再来,百折不挠,坚持到底。避免失败的人,做事时,先周密考虑,直到自己有很大把握,才动手去做。成功固然欣喜,但失败的后果也不可怕,坚信“失败是成功之

母”。

关于小学学困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学士学位论文(设计)题目:关于小学学困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姓名:薛成 学号:2009121010 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专业/届别:心理学/2013届 指导教师:侯东辉 职称:讲师

摘要 小学学困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往往很低,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对待困难的态度、身心健康及归因方式等方面。影响学困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因素有三,即学困生本人、教师和家庭。综合分析培养学习困难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的有两方面,一方面学困生都很自卑,所以要增加自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应相互配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发挥教师、家长对学困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协同作用,这也是使学习困难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关键。 关键词:学困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

Abstract Perceived academic self-efficacy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re often very low, its impact mainly in the learning goals, learning motivation, attitudes towards difficultie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attributional style, and so o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ultivation of poor students academic self-efficacy has three,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teachers and families. Integrated analysis training learning difficulties students self effectiveness sense of way of has two aspects, while learn trapped health are is inferiority, so to increased self-confidence, to active of mentality face life and learning; on the school education and family should mutual tie, has pointed to for guide, played teachers, and parents on learn trapped health self effectiveness sense training of collaborative role, this is make learning difficulties students improve self effectiveness sense of key. Key words: Poor students ; Academic self-efficacy ; Influence factor

社会心理学原理与应用网上作业一

哪位学者首先提出儿童的自我概念是通过“镜像过程”形成起来的“镜像自我”,即别人对于儿童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就像一面镜子? ?A) 米德 ?B) 库利 ?C) 弗洛伊德 ?D) 埃里克森 参考答案: B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2(2分) 社会认知的基本特性不包括哪一项? ?A) 互动性 ?B) 间接性 ?C) 整体性 ?D) 矛盾性 参考答案: D

解析: 无 3(2分) 在利他行为的诸多理论中,我们所做的很多源于最大化我们的报酬和最小化我们的成本的动机。以上说法是出自于哪一理论? ?A) 社会交换理论 ?B) 社会规范理论 ?C) 进化理论 ?D) 社会认知理论 参考答案: A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4(2分)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良好人际关系原则的是哪项? ?A) 相互性原则 ?B) 平等性原则 ?C)

?D) 交换性原则 参考答案: C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5(2分) 明尼苏达多项个性量表(MMPI)属于哪种测验? ?A) 速度测验 ?B) 智力测验 ?C) 能力测验 ?D) 典型反应测验 参考答案: D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6(2分) 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这一现象说明了哪一项原则? ?A) 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

?B) 人际关系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C) 人际关系的交换性原则 ?D) 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原则 参考答案: B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7(2分) 社会心理学关于归因理论的研究始于1958年哪位学者的研究??A) 冯特 ?B) 勒温 ?C) 墨菲 ?D) 海德 参考答案: D 收起解析 解析: 无 8(2分)

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成因及对策

关于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成因分析及对策思考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调查研究表明,国内外都存在学龄儿童在某种程度和方式的学习困难问题,这说明小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是世界各国在教育发展进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因此才引发国内外许多学者加入到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行列中。根据调查统计,我国小学阶段的语文学困生的数量不在少数,存在阅读能力低下的更是不少。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小学语文学困生作为弱势群体更应该受到特别的关注。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经说过,从长远利益看,把一个学困生转变成才的社会意义远超过培养一个优秀学生。如果忽视对语文学困生的教育与研究,推卸学校的责任,就无异于向社会输送了一批不合格产品,必将阻碍社会的进步。 (一)研究培养小学语文学困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以往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搜集整理,笔者发现:对学习困难的研究成果虽然很多,但研究内容的分布呈现出不均衡的现象。关于学习困难的研究多数还是集中于心理特征、诊断与评估、教育与矫治等内容的探索,学习困难儿童的个性、社会性研究成果从后期开始兴起,相对有些零散、有限。虽然有一些研究者亲临一线与许多的学困生进行深入的内心交流,其研究目的仍是为探讨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转化策略,但并没有针对具体的某一学科的学困生的转化和提高进行研究性指导。本课题力图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结合相关的理论研究来探究我校语文学困生的阅读能力现状、存在问题、

主要原因及培养策略。通过此研究可以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研究开辟一个新的视角,还可以充实与丰富相关的研究理论。 当前,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学校既要确保每位小学生获得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又要确保其获得适合自身的优质教育。由于我校地处农村,留守儿童较多,研究的过程中对这个因素要充分考虑。这类学生因受其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和自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他们成为班级中的语文学困生。本次调查主要以我校的语文学困生为研究对象,对本校的语文学困生及其家长和教师采取问卷和访谈等形式进行深入调查,详细了解了本校语文学困生的语文学习现状,揭示导致他们当前语文学习状况,尤其是阅读能力不佳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以期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积极的探索和思考,提出培养小学语文学困生阅读能力的策略,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提高小学语文学困生的阅读素养,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表现自己,在家长的帮助下改变自己,逐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战胜困难,为其探寻新的使之克服困难走向成功舞台的方法与策略,实现教育艺术的真谛。 (二)研究培养语文学困生阅读能力符合新课标的目标要求 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指出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目的为: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莫定基础。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一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关于小学学困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学士学位论文(设计) 题目:关于小学学困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小学学困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往往很低,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对待困难的态度、身心健康及归因方式等方面。影响学困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因素有三,即学困生本人、教师和家庭。综合分析培养学习困难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径的有两方面,一方面学困生都很自卑,所以要增加自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应相互配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发挥教师、家长对学困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的协同作用,这也是使学习困难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的关键。 关键词:学困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

Abstract Perceived academic self-efficacy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re often very low, its impact mainly in the learning goals, learning motivation, attitudes towards difficultie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attributional style, and so o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ultivation of poor students academic self-efficacy has three,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teachers and families. Integrated analysis training learning difficulties students self effectiveness sense of way of has two aspects, while learn trapped health are is inferiority, so to increased self-confidence, to active of mentality face life and learning; on the school education and family should mutual tie, has pointed to for guide, played teachers, and parents on learn trapped health self effectiveness sense training of collaborative role, this is make learning difficulties students improve self effectiveness sense of key. Key words: Poor students ; Academic self-efficacy ; Influence factor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的生活应用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的生活应用 作者:郭程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利昂·费斯廷格提出的阐释人的态度变化过程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认知失调论的基本要义为,当个体面对新情境,必需表示自身的态度时,个体在心理上将出现新认知(新的理解)与旧认知(旧的信念)相互冲突的状况,为了消除此种因为不一致而带来紧张的不适感,个体在心理上倾向于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自我调适,其一为对于新认知予以否认;另一为寻求更多新认知的讯息,提升新认知的可信度,借以彻底取代旧认知,从而获得心理平衡。该理论在性质上为解释个体内在动机的主要理论,故而被广泛用以解释个体态度改变的重要依据,认知失调论是动力心理学的一种新的观点。是20世纪50~60年代在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在费斯廷格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本来想帮助你的朋友,实际上却帮了倒忙。又如“吸烟有害健康”与“我吸烟”就是一种不协调关系。 人际关系和谐与否是影响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而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我们在校期间几乎有50%的时间是在宿舍中度过的,同室友们的关系(宿舍人际关系)是其人际关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宿舍人际关系是影响我们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乃至身体健康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我上初高中时并没有住过寝室,因而在大学里住校是我第一次住寝室,第一次和三个一开始都相互陌生的同龄人住在一起,我感到不安,也感到兴奋。我是家中独女,父母平时工作都很忙,因而我总是一个人在家,一开始会想着出去玩,但时间一长我就习惯了一个人,上了大学突然要和三个同龄人住一起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担忧,后来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我没有避免出现宿舍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这个问题,我根据自身的经历和从网上收集的资料总结了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客观上的原因,不同的家庭背景、兴趣及价值观的不同等;生活细节方面,不同的生活习惯、作息时间的不一致等;人际竞争以及不同的人格特征,而由生活细节引发的不尊重他人,不顾及他人感受是宿舍生活发生摩擦,影响彼此关系的最主要原因。学习了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后,认为这个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和解决宿舍人际关系问题,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是公正、善良、聪明和有价值的人,也正如费斯汀格认为人是理由化的动物,人们没有那么多想使自己正确的动机,而有相信自己正确的动机,在遇到与自己已有认知相左的信息时,人们会做出改变,或是改变已有认知,或是歪曲外部信息,就处理宿舍关系而言,当与室友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我们常常会认为自己是有理的或正确的,因为我们先前就有一个认知:“我是善良、友好的”,而这一认知与“我和室友发生了冲突”的认知是不一致的,出现了认知失调,为了减少这一失调带来的不舒服感,我们往往为了保护自尊,维护自我形象,因而将责任归因于室友,“是室友的问题”,而不是我的问题,出现“自我服务偏差”;或者是否认宿舍人际

音乐学困生成因分析

音乐学困生成因分析 丰田九年制学校 邹兴华 2014年11月

一、调查目的: 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我们必须更加关心“学困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成长,有义务关注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呵护学困生心灵,使学困生能愉快地学习课程,学好课程,并由学困生转化为合格生甚至优秀生。 我校针对在实施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语文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相结合,进行了《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旨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解决学困生问题的途径,寻求小学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质量提升的措施;对教师专业发展、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公平都有积极意义。 在“语文学困生学习特点、类型、归因研究”过程中,通过设计有效的调查问卷,通过对学生本人、家长、任课教师的访谈,综合分析,找出学困生的成因。通过对学困生进行摸底调查、教师的科学分析,总结出其形成学困问题的具体原因。 二、调查时间: 2014年11月——2014年12月 三、调查对象: 丰田九年制学校小学1-3年级6个班。 四、调查过程: 1、概念的界定 语文学困生:不同学者、不同学科往往从自己的观点或自己所感兴趣的方面出发来定义语文学困生。到目前为止,有关语文学困生的概念与定义的讨论与争论仍在持续。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除了语文学困生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之外,还与每一学者或每一学科从自己观点出发来看问题有关。研究者目前比较一致的认为,语文学困生定义的内容必须包括以下几个维度:第一,必须有形成学业不良的一些主要原因,或指出在某些基本心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第二,必须强调智力正常,但在学业与学习任务上有困难。第三,必须指出学业成就与潜在能力之间的显著差异,即两者不一致性的存在。第四,必须有排他性,即排除一些相关联的或容易混淆的概念。第五,有必要的话,还应提出特殊教育的需要性。 根据上面的维度,课题组研究人员把语文学困生定义为:第一,语文学困生儿童的智力是正常的,即其智力测验的分数(智商)落在正常范围之内,但在学校的学习中有严重困难,具体地说,在某门或几门课程的学习中有一些特殊的缺陷;第二,语文学困生儿童可能在某些特殊能力或学习技能(如解决问题、听、说、语言、注意、记忆、写作等等)上有一定的缺陷;第三,上述这些能力的缺陷并不是由于生理或身体上的原发性缺陷(如盲、聋、哑、身体残疾或视力问题等)所造成的,也不是由于情绪障碍、教育与环境剥夺造成;第四,这些儿童要达到一般学习水平(及格水平)或达到教育大纲所要求的水平需要额外的督促和辅导,有的甚至需要特殊的教育与帮助。这是那些在学习语文学科上存在困难的学生。 2、具体实施 (1)确定个案,在调查研究、前测的基础上,在语文学科选择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学困生,建立个体档案。 (2)对学困生进行“学困生”形成主要原因的问卷调查,从学困生的基本情况、家庭环境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学校因素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学生自身因素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等四个方面收集数据。 (3)与学困生本人以进行谈话,了解他在学习上遇到的障碍,进而了解其心理、情绪等。(4)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学困生采取家访、电访的形式进一步了解学困生的家庭教育情况。(5)通过对本班学生及任课教师的访谈,了解学困生的在校的各方面表现。 (6)对学困生的作业、试卷等书面形式的文字材料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和学习水平测试进行客观的分析。

学困生情况分析

学困生情况分析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学困生高鹏分析材料 高鹏,一年级学生,家住倪家营村三社,6岁,他上课时注意力涣散、学习被动、不认真、丧失学习兴趣、学习拖沓、没有时间紧迫感,对学习不当一回事等。但这个学生智力正常,看起来也很聪明。在课堂中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不想学 他们缺乏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往往视学习为一种负担,认为家长、老师逼迫自己学习,在内心形成消极对抗心理,学习态度不端正。 (2)不会学 有些学习困难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很多,却往往事倍功半,这是受到了不当的学习方法或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影响。 (3)不是有效的学 有的学困生有学好语文、争取不断进步的愿望,也愿意在实际行动上加倍付出努力,但只要一学习,这样或那样的想法就充斥着他们的大脑,无法真正投入有效的学习中。这与学困生消极的学习焦虑和自我效能感低有关。 辅导学困生,我认为主要抓两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后辅导。课堂教学方面,要给予学困生特别关注,提供优先参与机会。教师能真正渗入学生的内心,理解他们,关心他们。 学困生蒋雨雯分析材料 蒋雨雯,一年级学生,家住倪家营村三社,6岁,该学生智力一般,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写字较慢,父母都不

识字,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无人辅导,学习不讲究方法,所学知识不会灵活运用,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在学习上缺乏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不会学,在学习上花的时间很多,却往往事倍功半,这是受到了不当的学习方法或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影响。 二、在家中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学习上不会动脑思考,没有思考问题的习惯,不会灵活的运用的知识。 四、学习上没有主动性,爱玩,学习马虎,不踏实,上课老是走神。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应该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信念,激发其学习动机是对这类学生教育转化的关键问题。

学困生的成因及问卷调查报告范文

学困生的成因及问卷调查报告范文 一、调查目的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而健康地发展。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小学升入初中学习后,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学习困难学生(简称学困生),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从而提高他们的素质,是当今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对象 四、调查过程 1、学困生的界定我本人和参与调查的教师首先学习相关资料,把握准“学困生”的概念。我们认为,对于学困生的界定要把握住三性,即外延的明确性、揭示本质的准确性和内涵的全面性。据此,我们在本调查把学困生界定为: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能力、方法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或心理健康辅导措施给予补尝和矫治的学生。

2、调查过程 (1)通过对班主任、学科教师对学困生进行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从“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年龄特点”“教材教法”“学校管理>”“家庭背景”等八个方面收集数据。 (2)选取代表性较大的学困生班主任采取家访、电访的形式进一步了解家庭教育情况。 (3)对学困生的作业、试卷、手抄报等书面形式的文字材料进行调查分析。 (4)与个别学困生进行谈话了解情况。 3、数据整理 班主任及学科教师以书面的形式汇报学困生的基本情况,我本人依据所报材料及我所收集到的数据分析学困生个体形成的原因,并对学困生的转化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五、材料分析一 综合调查数据表明:学困生约占总数的15%左右,学困生中男女生的比例大约为5/2。二通过问卷的数据统计发现,学困生普遍具有如下特点: 1、缺乏人生奋斗和参与社会竞争的动力。 2、对学习改变命运缺乏信心。 3、不能独立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对主要学科的学习缺乏兴趣。

谈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谈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摘要:学困生历来是心理学、教育学特别关注的对象。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直接原因。自我效能感对学困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和动机、身心健康及归因方式等方面。影响学困生自我效能感发展的因素有三,即学困生本人、学校和家庭。培养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是:创设成功体验的机会,培养其积极的归因方式,提供替代经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良好的学习策略。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学困生;培养;途径 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它已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一、自我效能理论概述 1.自我效能感的基本含义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采取的行为影响行为结果所特有的有效或无效的自我体验,是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它是一种自我生成能力,有其特定性和一定的普遍性,既有个体性又有集体性,既有其建立的信息来源,又随自我成长而发展。 2.自我效能感的基本内容 自我效能感是通过对一定经验或信息的认知加工而形成的,这些自我效能信息呈现的不同方式构成了个体形成自我效能感的不同途径。班杜拉认为有四种方式:第一,成败经验,即个体对自己实际活动的水平的感知,成功会建立起对个体效能的坚定信念,失败则削弱它。第二,替代性经验,即对能力等人格特征与自己相似的他人的活动及其成就水平的观察。它使观察者相信,当自己处于类似的活动情境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就水平,与自己相似的榜样的成功会提高个体对类似活动的自我效能信念,反之会降低个体对效能的判断。第三,言语劝导,即接受别人认为自己具有执行某一任务的能力的语言鼓励而相信自己的效能。社会评价和他人言语的说服,会影响个体自我效能信念的建立。第四,生理和情绪状态,即个体在面临某项活动任务时的身心反应。平静的反应使人镇定、自信;焦虑不安则使人对自己的能力发生怀疑。 自我效能感不仅是个体对自己从事某一行为活动的预先估计,而且直接影响到个体在活动中心理过程的功能发挥。自我效能是通过个体的选择过程、思维过程、动机过程和身心反应过程这四个中介来实现其主体作用的。其一,选择过程。自我效能感影响到个体对环境及行为活动方式的选择。一般而言,人们倾向于选择那些自己感觉能有效应对的环境,而避开那些无法胜任的环境。其二,思维过

浅谈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及对策

浅谈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及对策 宝应县小官庄中心小学相志辉 关键词:学困生形成原因应对策略 论文摘要:学困生是指不包含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学习困难的学生。学困生的类型有基础差,底子薄的、学习方法不当的、多动的、意志薄弱的和对授课老师不感兴趣的等等。不管属于哪一类,他(她)们都厌学。这些学困生是怎么产生的,有该如何应对,以及对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考等。 一、学困生的界定: 1、确定依据: 学困生,简单地说就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包含非智力因素的学生)主要是符合以下几点的学生。 (1)平时不能按时完成课堂作业、作业速度太慢和正确率较低的学生; (2)基础知识较差,许多知识点都记不住。因此,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时对时错。 (3)以小学五年级数学为例,正常测试成绩在70分到45分左右的学生。 二、学困生的类型 1、基础差,底子薄的“学困生”。他们主要因为基础薄弱,脑海中的基础知识记得少,用什么知识都是糊里糊涂。所以总是跟不上同学,学习起来非常吃力。 2、学习方法不当的“学困生”。这类学生态度是好的,学习也很刻苦,但成绩总不理想。时间一长,他们会觉得学习不好是自己天生太笨,渐渐的也就变成了“学困生”。 3、意志薄弱的“学困生”。这类学生在学习中比如做题,一遇到难题就等着抄袭答案。因此在不知不觉中,他们成了“学困生”。 4、多动的“学困生”。这类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是掉头与别人讲话,就是玩学具等。因此他们的听课效率低,时间长了,自然就成了“学困生”。 5、对授课老师缺乏好感的“学困生”。这类学生对上课老师没有好感,上课自然就没了兴趣,日子一长,也就成了“学困生”中的一员。 三、学困生的形成原因 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有内在的意志力、学习意识,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数学学困生都是后天形成的。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究,我认为,小官庄中心小学“学困生” 形成的主要原因可分为如下两个方面: 1、数学学科的特点造成的 数学与其他学科比,最大的特征是抽象,逻辑性强,这也是“学困生”最怕的。而学生中有的属于年龄小,理解能力差,思维层次低;有的先天不足,很多

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分析教学内容

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 分析

所谓数学学困生,是指暂时处于后进状态的学生,通常是指教学过程中学习成绩处于落后的学生。我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了解到学困生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对数学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被动,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数学学习和完成学习数学任务有一定的困难。他们缺乏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和能力,数学成绩越来越差。这些学生与同龄的大部分学生相比,在学习上有明显的困难,需要特殊教育措施给予补偿。 下面就我在教学中发现的情况,对学困生的形成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学科原因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与系统性强并且应用广泛等特点,在教学中若不能正确把握这些特点,就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困难。数学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往往是抛弃了客观对象许许多多的具体特征后获得的。这种抽象性使得数学学习活动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要求更高,如老师告诉学生直线是无限延伸的,但是学生用眼睛所看到的只是图上长度有限的线段,它的无限延伸性只能在脑中想象。而数学的系统性也很强,学习新知识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就形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如果没有及时查漏补缺,造成新旧知识的断链,就会遭成学习困难。然而,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又要求能应用知识解决灵活多样的问题。习题的形式多样,也可能使得思维不够灵活的学生产生学习困难。 (二)学生自身因素

在我班上的学困生往往表现为成绩不好、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更重要的是缺乏自信。他们普遍对学习数学知识缺乏兴趣,求知欲不强,意志薄弱,特别对于某些抽象性较强的概念、定理的学习难度很大再加上学困的原因使他们产生了自我封闭的心理,他们自感周围的老师、同学等瞧不起自己,于是因卑生闭,表现出脱离群体,特别是怕接触老师,整天沉默寡言,有惑怕问,呈闭塞的心态,从而使他们感到升学无望,前途渺茫,自暴自弃。还有些学生一遇到计算量较大、计算步骤较繁琐的题目,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坚韧意志和信心。有些学生自控能力差,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坚持学习,成绩一旦滑坡就容易产生自弃的念头。这就要求教师用极大的耐心、诚心和热情去融化他们心里的坚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由于身边的一些负面影响和一些不良影视、网络、作品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和家庭中的矛盾及父母离异现象,吞噬学生纯净的心灵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伤害,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强,注意力涣散,放纵享受,不求上进,脱离集体生活,厌学,弃学等。 二、转化数学学困生的策略 (一) 尊重学生----点燃学习的热情 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喜欢一位教师时,就会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就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学好这门学科。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真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理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因此,教师要关心、热爱、尊重学生,承认每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人格平等,尊重是每个人最深沉的

认知失调理论

(一)什么是认知失调 费斯汀格假定,人有一种保持认知一致性的趋向。在现实社会中,不一致的、相互矛盾的事物处处可见,但外部的不一致并不一定导致内部的不一致,因为人可以把这些不一致的事物理性化,而达到心理或认知的一致。但是倘若人不能达到这一点,也就达不到认知的一致性,心理上就会产生痛苦的体验。 对费斯汀格来说,认知的不一致就意味着认知不协调或失调。关于认知失调的定义,费斯汀格认为,假如两个认知要素是相关的且是相互独立的,我们可由一个要素导出另一个要素的反面,那么,这两个认知要素就是失调关系。例如一个人有这样两种认知:"抽烟能导致肺癌","我抽烟",这个人就会体验到认知失调。因为由"抽烟能导致肺癌"可以推出"我不应该抽烟"的结论。 "认知"的概念。在费斯汀格的原意中,认知在很大程度上被定义为认知结构中的"要素",一个要素即一个认知。它们是一个人意识到的一切。它们可以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自己的心理状态、人格特征的认识,也可以是对外部客观事物的认识。总之,它可以是事实、信仰、见解或别的一切事物。若某种事实尽管存在,但个体并没有意识或者是一致的,或者是不一致的,或者是不相关的。只有在两者既相关,又不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导致失调。第二个注意之点在于"由......可以推出"的确切含义。在个体的认知结构中,要素之间的一致或不一致完全是由个体的心理意义决定的。换句话说,认知的一致与否并不决定于是否符合客观逻辑,而决定于个体的心理逻辑。就一个个体来说,如果由一个认知可以推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那么两个认知就是不协调的。实际上,这两个认知在逻辑上并非一定不一致,只是因为个体依照自己的心理逻辑才体验到了两种认知的差异,从而产生了失调。 认知失调的方式有两种,最简单的方式是逻辑上的不一致。如果说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那么如果见到某只乌鸦是白色的,则个体的认识就会产生不一致,失调就会随之产生。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或者同一个体的两种行为不一致最容易导致失调,一个人在态度上可能反对战争,这样"我反对战争"和"我参加战争"就是两种矛盾的认知,个体也就必然产生认知失调。这种范例同样可应用于两种不一致的行为。 在谈到失调对行为的影响时,费斯汀格做了两个假定:"当失调存在时,由于个体心理上的痛苦,个体则试图减少失调,达到认知和谐,以减少心理上的不舒适体验。当失调存在时,除了努力减少失调外,个体还积极地避开可能导致增加失调的情景和信息"。减少失调可通过三种方式:(1)改变自己对行为的认知。(2)改变自己的行为。(3)改变自己对行为结果的认识。例如,倘若抽烟导致认知失调,个体减少失调的方式是:停止抽烟,或改变对抽烟消极后果的认识。 失调的程度是认知要素重要性的功能。对个体来说,要素的重要性或价值越大,由此要素引起的失调程度也越高。例如,损失一角钱所引起的失调就无法与损失100元所引起失调相比。如果某人不喜欢吃菠菜,但又多少吃了一些,这会产生失调,但程度却不会太高,因为不喜欢吃菠菜和吃了些菠菜在个体的认知结构中都不占重要地位。 在决定失调的程度时,必须考虑认知结构中所有与失调有关的认知要素。前面我们谈到的失调只包含两个认知,实际上,每一种失调都牵涉到两个以上或更多的认知。除了两个主要的认知外,其他有关的认知也都对失调的程度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例如,主张和平和参战是两个矛盾的认知,会导致认知失调,但个体参加战争可能与保卫祖国的认知一致,因而可以减少失调程度,或者根本不会产生失调。 "存在于两个认知要素之间的最大失调等值于对较少抵

学困生成因分析

学困生成因分析 陈良德 一、小学数学后进生的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练习内容过深过难,频繁考试,打击学生进步心理,从而形成后进生。 2、教师教学方法不当,造成学生兴趣不浓,积极性低。加之数学又是一门较抽象性的学科。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许多方面发生障碍,形成了后进生。 3、学生基础差异大。我校每学期都有大量新转学生,加之择校择班择师择座引起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造成他们的基础不同,从而形成后进生。 4、师生情感,不够融洽。后进生们一般来说对老师不能敞开心扉,老师也解不到他们的真是情况,导致教与学分离,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学生学的法子,就是先生教的法子。”你数学课备的在精,上得再生动,再好,也得不到良好的效果,这主要师生关系融洽教与学分离所致。 5、家庭的不良教育造成的后进生。大多数专家认为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孤儿、父母重视不够等容易产生后进生。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因素不在于遗传或智力,而在于家庭和学校环境不同。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后进生的4个方面的转化措施: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必须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弗赖登塔尔——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根植于生活。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去亲身经历数学活动,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使他们尽可能多的获得成功体验。在适当运用教育技术,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达到声形兼备的特点,带给学生良好的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直观经验。 2、融洽师生情感,提升后进生信任感。是“教学做合一”前提。爱是一种最

有效的教育手段,师爱犹如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当后进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3、合作学习。不是一帮一,而是有效课堂的前提。老师不可能考虑到每一位学生兴趣爱好,学习方式和现有数学水平。通过合作学习才能多层次去发现、交流、反思、感受、体验数学知识。独立思考,同伴互助,学习的策略技巧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悄然形成。 4、借助集体力量,潜移默化熏陶感染。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发现一个具有一定学习目的和团结一致的学习集体,能有效地约束后进生的行为,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使后进生的转变产生奇迹般的效果。例如,我班上有8个后进生。我科学系统地教学,使班上绝大部的学生走上正确的学习数学的轨道。班级的学数学、用数学气氛浓,数学成绩理想,这对那8位后进生也是一种很大的教育力量。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常常会不知不觉感受到集体的熏陶,同时也感到压力。 总之,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是非常复杂的,教师必须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现有知识水平,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的学习方式,有足够师爱、有耐心,找准切入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多鼓励他们积极向上,把后进生转化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认知失调的实际运用(参考资料)

认知失调理论的实际运用概述 认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性理论的一种。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于 1957 年的《认知失调论》一书中所提出。它的基本理论是当个体面对新情境,必需表示自身的态度时,个体在心理上将出现新认知(新的理解)与旧认知(旧的信念)相互冲突的状况,为了消除此种因为不一致而带来紧张的不适感,个体在心理上倾向于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自我调适,其一为对于新认知予以否认;另一为寻求更多新认知的讯息,提升新认知的可信度,借以彻底取代旧认知,从而获得心理平衡。 简言之,认知失调理论主要在解释当个体知觉有两个认知(包括观念、态度、行为等)彼此不能调和一致时,会感觉心理冲突,促使个体放弃或改变认知之一,迁就另一认知,以恢复调和一致的状态。该理论在性质上为解释个体内在动机的主要理论,故而被广泛用以解释个体态度改变的重要依据,以主体内部认知要素之间的不一致来解释行为的动因,是动力心理学的一种新的观点。 也就是说人们常常会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本来想帮助你的朋友,实际上却帮了倒忙。姑且不管那么多烦人的专有名词,简单讲,就是认知与行为失调了——认知是我们的想法,认知可以引导行为。例如我们上街买衣服,我们一定会买我们认为好看的衣服。正因为我们认为它好看(认知),

我们才会买它(行为)。态度引导行为,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但是有些时候,行为也可以反过来引导认知。这就是说:因为我们先做了,为了不产生失调的感觉,我们只好改变我们的观念。为什么一定要改变呢?认知行为失调理论告诉我们:认知一旦跟行为脱节时,我们就会感到焦虑,例如:我们买了一件衣服,回家一穿,却发现不好看,我们自然很痛苦,因为我们认知衣服是不好的,我们却买了,认知跟行为失调了,我们的举动彷佛告诉我们:自己是买错了,花了冤枉钱。这时候怎么办?改变行为?拿衣服退回店里?万一不能退的话呢?放到衣柜不要穿?万一非穿不可的话呢?那么,我们就只好改变我们的认知了——我们得说服自己:这衣服虽然不是很满意,但还是有可取之处,努力说服自己接受这样的现实与结果并让自己,目的就是不要让自己的认知与行为发生失调。 认知失调在日常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它可以用来解释很多现象和风俗。 例如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苏丹南部的努埃尔人和丁卡人有一个共同的特殊习俗。这两个主要靠畜牧为生的非洲部落都会在小孩的门牙一长出来后就将之拔掉,一般是拔掉上面的两颗和下面的四到六颗。用鱼钩拔牙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这样做的结果是让所有的部落成员都明显地下巴松弛,而且说话有些困难。这种做法大概开始于很久以前,当时破伤风在中非地区非常猖獗。破伤风会让人“牙关紧锁”,但是如果把门牙拔掉,即使感染上这种疾病的孩子咬紧牙关也

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所谓数学学困生,是指暂时处于后进状态的学生,通常是指教学过程中学习成绩处于落后的学生。我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了解到学困生主要表现为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对数学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被动,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数学学习和完成学习数学任务有一定的困难。他们缺乏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和能力,数学成绩越来越差。这些学生与同龄的大部分学生相比,在学习上有明显的困难,需要特殊教育措施给予补偿。 下面就我在教学中发现的情况,对学困生的形成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学科原因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与系统性强并且应用广泛等特点,在教学中若不能正确把握这些特点,就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困难。数学以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往往是抛弃了客观对象许许多多的具体特征后获得的。这种抽象性使得数学学习活动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要求更高,如老师告诉学生直线是无限延伸的,但是学生用眼睛所看到的只是图上长度有限的线段,它的无限延伸性只能在脑中想象。而数学的系统性也很强,学习新知识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就形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如果没有及时查漏补缺,造成新旧知识的断链,就会遭成学习困难。然而,数学的广泛应用性,又要求能应用知识解决灵活多样的问题。习题的形式多样,也可能使得思维不够灵活的学生产生学习困难。 (二)学生自身因素 在我班上的学困生往往表现为成绩不好、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更重要的是缺乏自信。他们普遍对学习数学知识缺乏兴趣,求知欲不强,意志薄弱,特别对于某些抽象性较强的概念、定理的学习难度很大再加上学困的原因使他们产生了自我封闭的心理,他们自感周围的老师、同学等瞧不起自己,于是因卑生闭,表现出脱离群体,特别是怕接触老师,整天沉默寡言,有惑怕问,呈闭塞的心态,从而使他们感到升学无望,前途渺茫,自暴自弃。还有些学生一遇到计算量较大、计算步骤较繁琐的题目,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缺乏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的坚韧意志和信心。有些学生自控能力差,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坚持学习,成绩一旦滑坡就容易产生自弃的念头。这就要求教师用极大的耐心、诚心和热情去融化他们心里的坚冰,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社会和家庭的影响 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由于身边的一些负面影响和一些不良影视、网络、作品等,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和家庭中的矛盾及父母离异现象,吞噬学生纯净的心灵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伤害,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强,注意力涣散,放纵享受,不求上进,脱离集体生活,厌学,弃学等。 二、转化数学学困生的策略 (一) 尊重学生----点燃学习的热情 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喜欢一位教师时,就会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就会尽最大的努力去学好这门学科。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真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理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因此,教师要关心、热爱、尊重学生,承认每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人格平等,尊重是每个人最深沉的内心需要,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倾注更多的爱,时刻把他们放

学困生情况分析

学困生高鹏分析材料 高鹏,一年级学生,家住倪家营村三社,6岁,他上课时注意力涣散、学习被动、不认真、丧失学习兴趣、学习拖沓、没有时间紧迫感,对学习不当一回事等。但这个学生智力正常,看起来也很聪明。在课堂中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不想学 他们缺乏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往往视学习为一种负担,认为家长、老师逼迫自己学习,在内心形成消极对抗心理,学习态度不端正。(2)不会学 有些学习困难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很多,却往往事倍功半,这是受到了不当的学习方法或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影响。 (3)不是有效的学 有的学困生有学好语文、争取不断进步的愿望,也愿意在实际行动上加倍付出努力,但只要一学习,这样或那样的想法就充斥着他们的大脑,无法真正投入有效的学习中。这与学困生消极的学习焦虑和自我效能感低有关。 辅导学困生,我认为主要抓两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后辅导。课堂教学方面,要给予学困生特别关注,提供优先参与机会。教师能真正渗入学生的内心,理解他们,关心他们。

学困生蒋雨雯分析材料 蒋雨雯,一年级学生,家住倪家营村三社,6岁,该学生智力一般,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写字较慢,父母都不识字,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无人辅导,学习不讲究方法,所学知识不会灵活运用,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在学习上缺乏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不会学,在学习上花的时间很多,却往往事倍功半,这是受到了不当的学习方法或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影响。 二、在家中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学习上不会动脑思考,没有思考问题的习惯,不会灵活的运用的知识。 四、学习上没有主动性,爱玩,学习马虎,不踏实,上课老是走神。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应该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信念,激发其学习动机是对这类学生教育转化的关键问题。

认知失调理论在网络广告创意中的运用

认知失调理论在网络广告创意中的运用 创意,是现代广告创作的核心环节。凡是那些深深地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优秀广告,无一例外的都具有非凡的创意。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明确指出:“要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同时让他们来买你的商品,非要有好的点子不可,除非你的广告有很好的点子,不然它就像被黑夜吞噬的船只。”新兴网络媒体中的广告,要想摆脱与其他新闻类信息相比的弱势地位,同样需要有好的创意。 认知失调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有时会被拿来创意传统媒体广告。但是通过比较人们会发现,网络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网络广告的创意更适合运用认知失调理论。 一、认知失调理论及其在传统媒介广告创意中的局限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并形成的一套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体系由许多认知因素组成,这些认知因素之间有些是相互独立的,有些是相互关联的。而相互关联的认知因素之间又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两个关联因素之间呈协调关系,二是两个关联因素之间呈不协调关系。例如:“吸烟有害健康”和“适量饮酒有利健康”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认知因素;“我每天喜欢饮用少量的酒”和“适量饮酒有利健康”是呈协调关系的相互关联的认知因素,而和“医生要求我戒酒”是呈不协调关系的相互关联的认知因素。 当人们认知体系内呈协调关系时,就会设法保持这种协调关系,避免接触与已有认知因素相矛盾的信息;当人们的认知体系内发生了不协调,就会设法去减轻或解除这种不协调状态①。在通常状况下,人们总是习惯于在相互协调的认知体系内接受各种信息,从而使个人的认知体系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但是在现实的信息接触过程中,由于个人差异的存在以及所接触到信息的不确定性等因素,使得人们不可能只接触符合自己认知体系的信息。有的信息可能完全是新信息,有的信息则可能是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相矛盾的信息。当这种异化信息冲击个体的认知体系时,就会与原有的认知因素呈现出不协调的关系,从而导致认知失调和心理紧张。上面提到的“我每天喜欢饮用少量的酒”和“适量饮酒有利健康”是某个个体的关联协调认知。 但当出现“医生要求我戒酒”的认知时,该个体一直以来的协调认知就可能被打破。此时,个体为了解除紧张会使用改变认知、增加新的认知、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改变行为等方法,来力图重新恢复平衡②。在刚才的例子中,该个体有多种选择可以恢复平衡,如遵守或忽视医生的建议等。 在传统媒体广告中,利用认知失调理论来引起受众注意,从而改变受众认知的广告创意也是存在的。例如奥格威的名篇《穿哈撒威衬衫的男人》,就是利用了眼罩与整个画面的不协调来衬托出穿该品牌衬衫的男人个性十足。但是由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具有主体传播性强、传受双方互动性弱等缺点,使得受众不容易消除紧张、恢复认知协调,从而限制了认知失调理论在广告创意方面的发挥。 二、网络广告的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