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2月第三次测验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2月第三次测验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2月第三次测验试题

(含解析)

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不写作文,自测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近年来成为学界热门话题。具体到日本而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中国现当代文学引起了日本学界和广大读者的重视,而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加速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日本的传播和接受。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学界对中国文学的关注往往局限于古典文学,希望从中寻找归属感、凝聚力和精神营养;而对于同时代的中国现代文学,则片面地认为那是向日本近代文学学习的产物,或者是借道日本向西方文学学习的产物。基于此,在我国现代文学诞生不久的20世纪20年代,日本学界只对鲁迅、郭沫若等个别作家作品刮目相看。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日本挑起的对华侵略战争的影响,日本学界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译介和研究明显减少,但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股清流,那就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成立的、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面成果最为卓著、影响最为深远的学术团体——中国文学研究会。该团体由竹内好、武田泰淳等一批年轻学者组建而成,他们以鲁迅研究为核心,开始系统地译介、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

在日本战败后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四世同堂》《暴风骤雨》《李家庄的变迁》《虾球传》等反映中国人民抗战和土改等主题的作品相继被译介到日本,这些作品让日本学者和人民理解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所经历的民族苦难、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不屈不挠的反抗意志,以及为此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所有这些,都促进了日本学者和民众对侵略战争的反省。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两国的文学交流迎来新契机。改革开放后,日本希望通过文学这个窗口全面、细腻地了解巨变中的中国社会,由此,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译介活动再次出现热潮。

进入二十一世纪,日本译介我国当代文学作品继续保持增长势头。被译介的中国作家人生阅历迥异,观察生活的视角千差万别,故而写作手法各不相同,作品的题材和形式也丰富多彩。如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蛙》、阎连科的荒诞现实主义小说《受活》、残雪的“新实验小说”《暗夜》、刘欣慈的科幻小说《三体》等作品在日本广受欢迎。特别是2019年一度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热门的残雪,其作品受到了日本学界和普通读者的广泛认可。通过阅读,很多读者对中国文学有了新的认识。不仅如此,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方法也趋于多元化。

综上所述,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日本的接受有一个逐渐加深的过程。日本学界译介、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时现实考量较重,且学理性较强。尽管中国古典文学依然在日本中国学界占据着更大的比重,但我们不能因此轻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日本中国学界的位置。实际上,对于日本学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和研究上所取得的成绩,包括欧美学者在内的世界各国学者一直是高度重视的。新加坡的王润华教授指出:“欧美学者认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而不参考日本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那是不完整的研究。”“日本已成为中国以外最适合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国家。”这并非虚言。日本作为一个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有着特殊关系的邻国,其译介和接受情况,已经引起我国相关专家的关注,相信我国学者会比其他国家的同行取得更多的学术成果。

(摘编自杨延峰《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日本》)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日本快速传播和被重视的主要原因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B. 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会”在中日战争时期开始系统地译介、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C. 日本学者译介《暴风骤雨》、《四世同堂》等作品是为了促进日本民众对侵华战争的反省。

D. 随着中日邦交的正常化的实现,日本对中国文学译介、研究的重点转到了现当代文学上。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成为学界热门话题为背景,主要阐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日本的传播。

B. 文章主体部分以时间为序,这与日本学界和民众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接受的渐进的过程相契合。

C. 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尤其是以莫言、阎连科、残雪、刘慈欣等人为例,说服力

较强。

D.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肯定了日本学者和欧美学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和研究方面所取得

的成绩。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学界关注中国古典文学,是希望从中寻找归属感凝聚力等,并想借道向西方文学学习。

B. 改革开放后,日本学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译介再次出现热潮,这和日本希望通过文学了解中国社会有关。

C. 残雪是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物,其作品在日本广受欢迎,推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日本的传播。

D. 日本学者译介的中国当代文学的题材和形式丰富多样,促使日本学界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方法更加多元。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A项,“快速传播和被重视的主要原因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分析错误,原文中第一段说的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加速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日本的传播”。

C项,“是为了促进民众对侵华战争的反省”分析错误,原文说的是“所有这些,都促进了日本学者和民众对侵华战争的反省”,选项把结果当成了目的。

D项,“日本对中国文学译介、研究的重点转到了现当代文学上”分析错误,原文说的是“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中日两国的文学交流迎来了新契机”“现在中国古典文学在日本学界依然占据着更大的比重”。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肯定了日本和欧美学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和研究方面的成绩”分析错误,原文说的是“对于日本学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译介和研究上所取得的成绩,包括欧美学者在内的世界各国学者直是高度重视的”。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A项,“并想借道向西方文学学习”说法错误,“借道向西方文学学习”是明治维新后日本学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片面认识。

故选A。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是革命实践的伟大创造,是中国革命事业的精神遗产和文化传承,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优良传统和品格风范的集中体现,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它起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丰富发展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时期。

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标识,它承载了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时代诉求和革命行动,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的底蕴,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摘编自朱喜坤《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材料二:

红色文化遗存是红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传承红色文化的日益重视,各地逐渐认识到了保存、修缮红色文化遗存的重要性,甚至兴起了重建、复建文化遗址的热潮。然而,在这一股红色文化热潮中,一些违背红色文化保护宗旨及历史基准的做法,却是令人忧虑的。

真实是历史的最根本要求,红色文化遗存承载着革命历史,首先就应该遵循真实的原则,尽力回到历史的原生态。实际上,国内红色老区有一大批热心革命历史、献身党史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对革命历史、革命遗存有着非常丰富且准确的认识,是革命历史活的“百科全书”,遗存保护和复建中应该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强调要传承红色基因,激活革命文化的生命力。红色文化遗存具有重要的价值与特殊的意义,它是几代人红色记忆的主要载体,对其保护必须秉持敬畏之心。我们在红色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建设中,一定应避免求新求美,而是须尽力回归历史的本真,实际上,革命年代的物质条件本来就不好,做到修旧如旧、恢复红色遗存的朴素面貌,恰恰能更好地保留更接近真实的历史记忆,也能够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凝神聚魂、砥砺初心的作用。

(摘编自韩伟《红色文化遗存保护须回归历史本真》)材料三:

嘉兴南湖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具有特别的意义。在刚刚过去的暑假,有大批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来到南湖,走近红船,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

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到党的第一个纲领、第一份决议被通过,南湖上的这艘画舫拥有了特殊的历史地位及象征意义,孕育出了独特的“红船精神”。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刊文,首次将“红船精神”阐释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到中共一大旧址重温入党誓词,强调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使其在新时代永放光芒。

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革命文物,有生命、有记忆、有语言,印证着来路,昭示着明天,是革命文化的具体展现。当红色基因沉淀在一件件宝贵的革命文物当中,穿越时空向我们走来,每个人都会有一种感情、一种激动、一种奋斗的情怀与自信油然而生。

(摘编自绿箫《让革命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4. 下列不属于材料中保护红色文化遗存的做法的一项是

A. 根据学者的意见修缮革命领导人故居,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B. 在市民广场修建象征革命精神的艺术雕塑,宣传爱国主义思想。

C. 在城市博物馆建立五四时期革命青年手稿纪念馆,向公众开放。

D. 将城市博物馆珍藏的抗日战争时期的军号和红缨枪向公众展出。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

,它随着中国革命进程的加深逐渐丰富和发展。

B. 革命文化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的伟大创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C. 出于推动经济发展、砥砺初心、激活革命文化生命力、增强文化自信等,国家对传承红色文化日益重视。

D. 嘉兴南湖上的红船拥有特殊 历史地位及象征意义,孕育出了独特的“红船精神”,吸引了学生前来参观。

6. 上述材料围绕着一个话题来展开,请结合文本分析三则材料选择与组合的有机性。

【答案】4. B 5. C

6. ①材料一侧重介绍“革命文化”的概念、发展及其重要意义。②材料二侧重介绍红色文化遗存保护须回归历史本真,传承红色基因,激活革命文化的生命力。③材料三以传承“红船精神”为例,谈如何让革命文化焕发时代光彩。

三则材料,围绕“红色文化”这一核心话题,按照“红色文化”的概念是什么,讲为什么要保护“红色文化”以及保护“红色文化”的意义这样的一个递进的逻辑顺序进行展开。最后,还以“嘉兴红船”的个案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或:一般到具体)的总结。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有关内容梳理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整体阅读,感知全文;其次要找到该题信息所在的段落或区域;再次要对该段落或区域内容要点进行概括与分析,最后将选项中的相关信息与这些概括与分析进行对照,从而得出答案。

B 项“修建象征革命精神的艺术雕塑”不属于保护红色文化遗存的行为,因为“真实是历史的最根本要求”。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C项,“出于推动经济发展……等,国家对传承红色文化日益重视”分析错误,“推动经济发展”并不是国家对传承红色文化日益重视的原因。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题目要求围绕“革命文化”概括三则材料的侧重点,答题时要抓住每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并注意每则材料出处的提示,分点作答即可。

①材料一侧重介绍“革命文化”的概念、发展及其重要意义,指出“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②材料二侧重介绍红色文化遗存是红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出“红色文化遗存保护须回归历史本真”,传承红色基因,激活革命文化的生命力。

③材料三指出“红船精神”的含义,并以传承“红船精神”为例,

三则材料围绕的核心话题是“红色文化”,并按照“红色文化”是什么?如何保护“红色文化”?保护“红色文化”有什么意义?这样一个递进的逻辑顺序进行组织材料的。最后,还以“嘉兴红船”的个案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地分析,并总结如何让革命文化焕发时代光彩。【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与子

高军

①父亲监督他洗手这件事是从他第一天去上班开始的。

②大学毕业后,他被选调到了局里工作,父亲紧绷的脸上有种掩饰不住的高兴流露出来,可以看出那是处在一种努力抑制的状态中。作为男人,作为一个平时并不善于和儿子交流的人,父亲是不擅于表达出来自豪的。儿子觉得自己这一代人,对到哪里去上班干什么工作等并不怎么当作很重要的一件事儿。他觉得父亲这么当回事儿没有太大的必要,甚至显得有些可笑。不过,他也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子有了归宿的那种轻松和释然,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③他提着行李走出了家门,这些年越来越显得木讷的父亲在后面跟着他,父亲平常是不会送自己出门的,在他的记忆里这种情况从来就没有过。

④“回来,”已经走出大门口接近二十步了,父亲在后面又叫住了他,“再回家一趟,还有个事儿。”

⑤父亲的神情显得太正儿八经了,他停下脚步,慢慢地放下了行李,转过身来。

⑥父亲有些拿捏不住的样子,在前头带路把他又领进了家门。哗的一声,把脸盆里舀上了一舀子清水,带着不容置疑的口气指着波纹颤动的盆中对他说:“洗洗手,把手洗干净,光光鲜鲜地上班去。”

⑦他心中涌起一些怨气,感情就是这么点小事啊,他摊开双手:“爸,我才刚那会儿洗刷了啊。”

⑧“不费多少事儿,就是洗一洗,板正地端公家的饭碗去。”父亲的手还是硬硬地指着脸盆和里面的清水。

⑨他猛然记起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在外面疯玩,经常弄得灰头土脸的,手上当然也干净不了多少,只要父亲看到了总是说他:“怎么能弄成这个样子,赶紧去把手洗干净好吃饭。”当他洗了以后,父亲还会紧跟上话来,“玩也罢,干活也罢,只要好好注意,完全可以让自己的手尽量保持干净。”他听过也就听过了,下次还是这个样子。但父亲也很有耐心,还是用同样的办法要求他。

⑩后来他已经成为一个大青年了,有时候也是很逆反的,父亲对他有些事情也显出了无奈。好在他平时能好好学习,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随着他越来越大,父亲好像有些忌惮他的样子,变得有点木讷寡言,也很少过问和干涉他的行为了。

?这次,看父亲一直固执地伸在那里的胳膊,好像就是一根他必须跨越的横杆。僵持了一会儿,他慢慢平静了下来,走向了那盆清水。他先是手掌对着手掌搓洗,随后交互地手心手背相搓,手指之间洗过后又单独搓洗大拇指,但态度有些应付。洗着洗着,他心中一颤,

开始认真起来。当他真正觉得洗得可以了的时候,才结束了。

?从此以后,每次从家中回单位的时候,临出门前这次洗手成了一个绝对不能漏落的程序。父亲好像只关心这件事,别的事情一概不问。他也就慢慢习惯了,很多时候是自己主动洗完手再出门,每当这时他看到父亲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特别是当他一步步得到提升,最后当了县长的时候,更是坚持这个固定不变的程序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和父亲的交流开始变得顺溜起来了。陪着父亲在家里喝上一点酒,他有时候会和父亲开玩笑:“爸,每次都让我洗手,是一直担心我端不好公家的饭碗啊?”

?父亲慢慢端起小酒杯,吱溜一口喝下去,用筷子夹起一口菜慢慢品味着:“洗干净手是讲卫生,讲卫生能保证身体不出问题,能过干干净净的日子呢。”

?他沉思了一下,又问道:“你觉得洗手可以预防腐败吧?”

?他看到父亲抬起头来,眼睛里好像有一种冷光:“把守住把守不住自己,还得看个人的定力!”

?他一愣,随即再次陷入了沉思。父亲看到,他的嘴唇好像轻微地抿了抿,双手慢慢攥成拳头,并使劲握了几握。

?第二天临出门去上班,他走到脸盆前一边洗着手,一边把头转向父亲笑笑:“天天洗手,永远过干净的日子。”

?父亲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看他洗完,才去忙自己的事情了。

?在工作中谈廉洁自律这个话题的时候,不知不觉中他已经爱从谈洗好手端好公家饭碗展开话题了。

?有人找他谈体会:“我以为您要求我们洗的不是手啊,是那心中想向外伸的欲望之手呢。”

?他并不作答,但父亲在他上班第一天让他转身回去洗手的事儿又浮现在头脑中,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啊。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的第①段有设置悬念的作用,能够激发读者去思考“父亲为什么要监督他洗手”,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不费多少事儿,就是洗一洗,干千净净地端公家的饭碗去”,不经意的一笔交代了父亲让“他”洗手的真正原因。

C. 文中多处运用了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对“他”进行刻画,表现了“他”对父亲的行为由不

理解到理解的转变过程。

D. “洗手”是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一个情节,它是行文的线索,串起了小说的整个情节,而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8. 小说中第⑨⑩两段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9. “洗手”在文中有多重含义,请结合自身及社会生活谈谈其在当下的意义。

【答案】7. C 8. ⑨ ⑩两段属于插叙。好处:①交代了父亲坚持让子洗手的由来(或:补充说明洗手的原因);②(表现父子之间的情感变化)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③刻画了父亲教子有方的形象;衬托父亲要求他洗手的坚决;④以成年后父亲很少过问和干涉他进行对比,(对“洗手”的意义升华)

9. 含义:①洗手,首先指具体的用水洗干净自己的手;②洗手在文中还指要控制住自己想要贪腐的欲望之手。

当下的意义:①提醒青少年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自身角度,针对第一层含义)②提醒青少年要学会控制自己欲望,做一个正直的人。(自身角度,针对第二层含义)③弘扬社会社会正气,传播正能量,营造“勤洗手”的良好社会风气。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C项,“文中多处运用了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分析错误,细读小说内容可以发现,展现“他”对父亲的行为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并没有“大量”运用神态描写。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把握艺术特色;其次对问题进行分析,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最后做出分析作答。

分析解答第一问,要抓住第⑨段中的“他猛然记起小时候”这提示,提示考生下面的内容是回忆,这在叙述手法上属于插叙。第⑩段也是插叙。第二问其实是要求回答插叙的作用,既要考虑插叙这种叙述方法的一般作用,也要结合第⑨⑩段的内容,联系上下文分析其作用。该部分内容是因为父亲让他洗手而想起来的,讲的是小时候父亲让他洗手,说明父亲要求他

洗手由来已久。同时,这些插叙内容,丰富了文章内容,表现父子之间的情感变化,使情节更加完整。第⑩段特意提及“随着他越来越大,父亲好像有些忌惮他的样子,变得有点木讷寡言,也很少过问和干涉他的行为了”,和现在父亲要求他洗手的坚持形成对比,说明“洗手”意义重大,刻画了父亲教子有方的形象,也衬托父亲要求他洗手的坚决。如果从其他角度分析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中重要词语的鉴赏能力。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等理解词语的含义。

首先理解语句的丰富含意。洗手,首先指具体的用水洗干净自己的手。“父亲监督他洗手这件事是从他第一天去上班开始的”,这里可以理解为是“洗手”的本意。洗手在文中还指要控制住自己想要贪腐的欲望之手。“爸,每次都让我洗手,是一直担心我端不好公家的饭碗啊?”这里的“洗手”使用的是引申义,即控制住自己想要贪腐的欲望之手。

其次要指出“洗手”的现实意义。从本意上讲,勤“洗手”能保持手部清洁,防止疾病传播,提醒青少年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从“洗手”的引申义上讲,“洗手”即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之手,提醒青少年要学会控制自己欲望,做一个正直的人。同时,从社会层面来看,勤“洗手”,有助于弘扬社会正气,传播正能量,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点睛】体会重要语句含意“3步走”

第一步,审清题干要求,辨明作者的叙述语言和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如果是作者的叙述语言,要仔细揣摩作者描绘环境、叙述故事、说明事物、刻画人物、发表议论、抒发感情等的真正意图;如果是作品中的人物语言,要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

第二步,结合主题,分析重要语句内涵既要阐明语句的表层含意,又要挖掘其深层含意。在挖掘其深层含意时,需要“三抓”:

1.抓句子中的关键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性词语,这些关键性词语,可以是主干,也可以是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

2.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

3.抓句中的手法这些手法,既可以是人物描写手法,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也可以是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对含有手法的句子的理解,应从手法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如何判定语句所用的描写方法呢?最基本的是要从它描写的特征上判断。一般从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大类上判定。

第三步,规范答题:手法+内容+效果即能够分析语句采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在文本架构、人物塑造、情感表达、主题呈现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维城,字宗甫,丘县人。隆庆五年进士。历知浚、太康、任丘三县。万历

..十年,擢南京御史。初,张居正不奔丧,宁国诸生吴仕期欲上书谏。未发,太平同知龙宗武告之操江提督胡檟,以闻于居正。会有伪为海瑞劾居正疏者,播之邸抄。宗武意仕期,遂置狱,榜掠七日而卒。居正死仕期妻讼冤维城疏言状檟已擢刑部侍郎宗武湖广参议皆落职戍边天下快之。中官田玉提督太和山,请兼行分守事,帝许之,维城援祖制力陈不可。俄以救言官范俊,夺

俸一年。忤座主

..大学士许国,出为永平知府。迁赤城兵备副使。缮亭障二百六十所,招史、车二部千馀人。以功屡进按察使,兵备如故。部长安图挟五千骑邀赏,维城请于督、抚,革其市赏而责之,戢不敢肆。寻以右布政使移守宣府,改广东左布政使。二十九年,拜右佥都

御史,巡抚

..十馀年。后复松山,筑边城,诸部长恐,益侵轶。至..延绥。河套常犯顺,罢贡市

是,吉囊、卜庄等乞款。闻巡抚王见宾当去,请益切。在宁夏者曰著宰,亦请之巡抚杨时宁。两镇交奏,给事中桂有根请听边臣自主。维城方代见宾,时宁亦迁去,以黄嘉善代,二人并申约束。维城又条善后六事,款事复坚。初,维城在宣府,与总兵官麻承恩不相能。会承恩亦移镇延绥。一日,维城见城外积沙及城,命馀丁除之。承恩绐其众曰:“食不宿饱,且塞沙可尽乎?”卒遂噪。维城晓之曰:“除城沙,以防寇耳,非谓塞上沙也。”卒悟而散。维城因自劾,帝慰留维城,治哗者。然维城竟坐是得疾,不数月卒。将吏入视其橐,仅俸数金,赙而归其丧。

(选自《明史?列传一百一十五?孙维城》)

10.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居正死╱仕期妻讼冤维城╱疏言状╱檟已擢刑部侍郎╱宗武湖广参议╱皆落职戍边╱天

下快之╱

B. 居正死╱仕期妻讼冤维城╱疏言╱状檟已擢刑部侍郎╱宗武湖广参议╱皆落职戍边╱天

下快之╱

C. 居正死╱仕期妻讼冤╱维城疏言状╱檟已擢刑部侍郎╱宗武湖广参议╱皆落职戍边╱天

下快之╱

D. 居正死╱仕期妻讼冤╱维城疏言╱状檟已擢刑部侍郎宗武╱湖广参议╱皆落职戍边╱天

下快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万历是年号,年号是封建帝王纪年的名号,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年号,称为改元。文中是指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

B. 座主,有两个含义:一指唐宋时进士称主试官为座主,对座主自称门生;二指佛教用语,指一众之主,文中沿用第一种。

C. 巡抚,原指由朝臣充任的出巡地方、处理军务的临时差使,后成为主管地方军务、民政的正式官职,文中是指正式官职。

D. 贡市,指明朝时外国或异族商人随贡使到来进行的贸易活动。其以和平为前提进行互补贸易,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往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孙维城刚直不阿,不畏强权。皇帝让宦官田玉担任太和山提督,并且命令他分管地方防守事务,维城坚决反对这样的安排。

B. 孙维城善治军务,成效明显。维城担任赤城兵备副使,修缮城防设施,招降史、车旧部千余人,凭功绩多次被升为按察使。

C. 孙维城治理边疆务实灵活。河套诸部落经常反叛,他停止边贸十几年;一些部族要求议和,他和黄嘉善一起申明规章制度。

D. 孙维城遇事有担当,勇于自我批评。他巡视延绥时让士兵清除城墙下积沙,士兵受麻承恩蛊惑而哗变,维城因此自我弹劾。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宗武意仕期,遂置狱,榜掠七日而卒。

(2)然维城竟坐是得疾,不数月卒。

【答案】10. C 11. C 12. A

13. (1)龙宗武认为(此事:伪称海瑞的人将奏文印在邸报上)是吴仕期所干,于是将他逮捕下狱。严刑拷打七天,致使吴仕期死亡。(2)然而孙维城最终因此而得病,不到几个月就死了。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张居正死后,吴仕期的妻子为他伸冤,孙维城将事情原原本本地上奏。当时胡檟已提升为刑部侍郎,龙宗武已担任湖广参议,(两人)都被撤职流放边地,天下人称为大快人心事。

句中,“维城”是下句的主语,与上句无关,排除AB两项。“状”是“言”的宾语,与“言”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C项,“文中是指正式官职”解说错误,原文表述为“二十九年,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这里指的是出巡地方、处理军务的临时差使。

故选C。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A项,“皇帝让宦官田玉担任太和山提督,并且命令他分管地方防守事务”分析错误,是“宦官田玉提督太和山,向皇帝请求兼任地方防守事宜,皇帝答应了他”。而非“皇帝命令他分管”。

故选A。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意:认为、觉得、判定;置狱:逮捕入狱,投入大牢;榜掠:严刑拷打、用板子或鞭子拷打。翻译时要补出“置狱”的对象“他”或“吴仕期”;卒,翻译为使动用法,使……死,让……死。

(2)竟,最终;坐:因为;是,这件事;卒,死,去世。

【点睛】文言文翻译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3、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

参考译文:

孙维城,字宗甫,丘县人。隆庆五年(1571)中进士,相继担任浚县、太康、任丘三县知县。万历十年(1582)升为南京御史。当初,张居正不奔丧,宁国的儒生吴仕期想上书劝谏。未发,太平同知龙宗武报告给操江提督胡檟,让他告诉张居正。正好有伪称海瑞弹劾张居正的人,将他的上书印在邸报上。龙宗武指为吴仕期所干,于是将他逮捕下狱。严刑拷打七天,致使吴仕期死亡。张居正死后,吴仕期的妻子为他伸冤,孙维城将事情原原本本地上奏。时胡檟已提升为刑部侍郎,龙宗武已是湖广参议,都被撤职流放边地,天下人称为大快人心事。

宦官田玉提督太和山并请求兼任地方防守事宜,皇帝答应了他。孙维城援引祖制极力认为不可以这样做。不久因为申救御史官员范俊,孙维城被停发俸禄一年。又因违背恩师大学士许国的意旨,被贬为永平知府。后改任赤城兵备副使,修理亭障二百六十所,招降史、车二部一千余人。以功绩升为按察使,兵备副使仍旧。部落首领安兔挟持五千骑兵邀功请赏,孙维城请求督、抚,免除赏赐而且责备他,于是安兔不敢放肆。不久以右布政使移守宣府,后改为广东左布政使。万历二十九年(1601)拜官右佥都御史,巡视抚察延绥。河套地区诸部落常常反叛,孙维城停止他们进贡、互市十余年。后来,他又收复松山,修筑边境城市,各部落首领异常恐慌,便加紧袭击。这时,吉囊、卜庄等乞求和议。听说巡抚王见宾当离职,请求更为迫切。在宁夏的著宰,也向巡抚杨时宁请求。两镇都上了奏,给事中桂有根请让边臣自做主张。孙维城刚代替王见宾,杨时宁也升任走了,由黄嘉善代替,二人一起相互约束。孙维城又陈上有关善后事宜六件,修好之事重新巩固下来。起初,孙维城在宣府,与总兵官麻承恩关系处理不好。恰好麻承恩也移镇在延绥。一天,孙维城看见城外的积沙几与城高,命令兵丁除掉它。麻承恩哄骗众人说:“连饭都吃不饱,还能除尽塞上的沙吗?”士兵于是喧哗。孙维城明白地告诉他们说:“除掉城墙下的沙,是为了防止敌人,并不是说塞上的沙。”士兵醒悟散去了。孙维城因此弹劾自己,皇帝安慰、留任他,整治哗变的人。然而孙维城竟然因此而得病,不到几个月就死了。将吏进入他的家看了他的口袋,里面仅有俸禄数金,大家捐献金钱将他的尸体送回到家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武陵春

宋·毛滂

正月十四日夜孙使君席上观雪,继而月复明。

风过冰檐环佩响,宿雾在华茵。剩落瑶花杉月明,嫌怕有纤尘。

凤口衔灯金炫转,人醉觉寒轻。但得清光解照人,不负五更春。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随孙使君在元宵前夜观雪,词中既写景又写人,景美情重,景着人意,浓淡相宜。

B. 词上阙首句从听觉角度来写风吹落檐冰发出的声响,能让读者体会到冰柱光滑的质感。

C. “剩落”一句以瑶花喻雪花,并选取月光透过杉树的特写镜头,构成了一幅月夜美景图。

D. “凤口衔灯金炫转”句与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都描写灯笼,手法相同,各有其趣。

15. 后人认为,这首词的人物心理描写饶有蕴味,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一、担忧。“嫌怕”句写词人担心雪地染上纤尘,以此衬托出月光与雪色的明亮皎洁。②二、错觉。“人醉觉寒轻”,写词人与使君饮酒至醉,醉意中,觉得寒意似乎减轻了,流露作者轻快、愉悦的心情。③三、期望。结尾两句写词人希望清亮的月辉有情有义,能照人身上,并提醒自己与座中人不要辜负这五更天呈现出来的春景;表现了词人美好的愿望以及天真充满情趣的心理。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D项,“‘凤口衔灯金炫转’句与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都描写灯笼,手法相同”分析错误,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花千树”指的是树上都挂着灯笼,并非针对是千树花儿绽放,而是词人的想象。毛滂的“凤口衔灯今炫转”,写的是实景,“凤口”是把房子挑起灯笼的屋角比喻为“凤口”,“街灯炫转”是实际看到的灯笼景物。因而,二者使用的手法不同。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这首词是词人在元宵节前夜陪同友人看雪,继而看月时所见所感而写的。人物的心理描写生动有趣。下面结合词句分析如下:

①“嫌怕有纤尘”,“嫌怕”句写词人担心雪地染上纤尘,杉树上的雪花晶莹剔透,与月光相映衬。以此衬托出月光与雪色的明亮皎洁。

②“人醉觉寒轻”,写词人与使君饮酒至醉,醉意中,觉得寒意似乎减轻了,其实寒意未减,流露作者轻快、愉悦的心情。

③“但得清光解照人,不负五更春”,在月夜之中,雪景衬托月光,引发词人无限感想,他希望清亮的月辉有情有义,能照人身上,并提醒自己与座中人不要辜负这五更天呈现出来的春景,表现了词人美好的愿望以及天真充满情趣的心理。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本题的考点是比较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的同异。情感比较题首先要读懂相关诗句的内容,然后分析情感的异同。回答时,要先回答相同点,再结合相关内容分别答出不同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作者以雕刻为喻,先从反面入手,批评无恒心者无收获;接着从正面阐明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学习贵在坚持。

(2)《阿房宫赋》文章尾段在总结秦国灭亡的教训之后,以“ 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警戒后人如果不从秦朝的灭亡中吸取教训,仍要重蹈历史覆辙。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在赤壁之战的赫赫战功。

【答案】 (1). 锲而不舍 (2). 金石可镂 (3).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5). 羽扇纶巾 (6). 樯橹(强虏)灰飞烟灭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锲、鉴、纶、樯、橹。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庆,再难寻从前的样子。那一望无际的荒原,荒原上镶嵌的无数水泡子,标志性的狗皮帽子,全都隐匿在时间的背后。(),熠熠于昔日的荒原之上。过去与现在,熟悉与陌生,一帧帧画面在脑海中叠印、交替、转换。

我在高大的铁人雕塑前久久伫立,凝视,思考。1955年,在祖国的西北角找到克拉玛依时,举国一片欢腾。同年新中国一个新的工业部门石油部宣告成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玉门克拉玛依大庆川中展开。我的父亲背负着为祖国寻找大油气田和“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随整建制转业部队开进克拉玛依,告别家乡和亲人。发现克拉玛依油田四年后,松嫩平原松基三井喷射出原油,那一声大地深处的轰鸣,伴随着映照日月的火光,大庆——这个非同凡响的石油巨子诞生了。

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往昔的古老的石油城呈现在我的眼前

B. 荒原上呈现出往昔那座古老的石油城

C. 如今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现代化石油城

D. 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并不陌生的现代化石油城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标点符号,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父亲背负着为祖国寻找大油气田和“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告别家乡和亲人,随整建制转业部队开进克拉玛依。

B. 我的父亲怀着为祖国寻找大油气田的使命和“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随整建制转业部队开进克拉玛依,告别家乡和亲人。

C. 我的父亲背负着为祖国寻找大油气田的使命,怀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告别家乡和亲人,随整建制转业部队开进克拉玛依。

D. 我的父亲背负着为祖国寻找大油气田的使命,怀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随整建制

转业部队开进克拉玛依,告别家乡和亲人。

【答案】17. C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解答此题,要重点关注前后文,括号前面说的是大庆“熟悉”的“过去”,后面说的是大庆的“过去与现在,熟悉与陌生”,那么括号处所填内容应与大庆“陌生”的“现在”有关,只有C项符合要求。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解答此题,要注意结合语境分析前后内容的逻辑关系和句间的停顿,如石油工业部是对前面“新的工业部门”的具体解释,应用破折号;“石油工业部宣告成立”句意表达完整,其后应用句号;“玉门”“克玛依”“大庆”“川中”,这些地名为并列关系,其间应用顿号。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背负着……的初心”搭配不当,可改为“背负着……的使命,怀着……的初心”;二是语序不当,应将“随整建制转业部队开进克拉玛依”和“告别家乡和亲人”前后对调。分析四个选项,只有C项全部修改正确。

故选C。

【点睛】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